线上教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教学教案

篇1

一、成立期间“线上教学”工作小组

成立线上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实行网格化管理,确保各项任务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收效。

组 长:xxx

副组长:

成 员:

及班主任和教研组长

二、教育教学形式、内容和要求

1.线上教学采取钉钉直播,教师提前10分钟上课内容(学生自学预习或观看微课进行新课预习)--学生准时签到--教师直播(精讲精练限30分钟以内)--教师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学生做作业(20-30分钟)--学生提交作业(拍照上传)--教师批改--学生整,周一至周五每天定时进行课程教学。

2.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提前两天向学生及家长教学内容,让家长了解线上教学活动的相关安排,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营建良好的在线学习的居家环境,并做好学生居家学习、生活能力的培养,家校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共同为学生的学业发展、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有序的开展线上教学。

3.在课程设置规划增大休息间隔,教师优化教学设计,精讲精练,课堂上余下的时间学生写作业,完成后提交,教师批改后学生整理,尽可能做到保护学生视力。

4.进一步丰富学生“宅家”的学习与生活,科学合理设置我校各类课程,坚持“五育并举”,增加了写字和名著阅读活动,由语文教师负责所教班级的名著阅读和写字任务,每天指导学生写字和名著阅读.音乐美术课设置为两节/周,同时我校特别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每天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锻炼40分钟,以增强体魄。

5.除常规教学外,计划召开网上家长会,明确要求家长加强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九年级班主任牵头定重点生、希望生、临界生,积极想对策,根据年级上公布目标生名单,针对目标生进行电话家访,目标生分工到每一位九年级老师,做到了毕业班工作抓早、抓实、抓细,目前九年级师生干劲十足。

6.计划开展“学雷锋”、庆祝三八妇女节”、观看《2020春开学第一课》和《开学第一课》(防疫)等主题教育,化“危机”为“契机”,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把疫情主题下的社会生活现实状况转化为校本课程实施的生动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疫情防控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和公共安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挖掘疫情防控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将“立德树人”落在实处。

7.对确因特殊原因无法通过电视或网络参与在线学习的学生,制定“一人一案”,精准施策,确保教育教学全覆盖。

三、明确任务,不断完善教学资源

启动假期教师线上备课工作,为学生争取提前发放新书,不能发放新书的推送新学期电子教材。分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带领学科教师明确任务分工开展网络教研,研制自学任务单、设计作业练习等,提高备课教学资源的质量,确保线上教学资源能有效使用。

四、线上教学安排

1. 宣传动员阶段(2.22-2.26):利用学校工作群、班级群向师生进行宣传,使全体师生知道学习方式和内容。教师制定线上教学计划,教师提前备备好新学期1-2周课程,教研组带领教师研读教材与教师用书,开展好一次教研活动,为下学期开学做好充分地准备。

2. 组织实施阶段(3.1.-3.31):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承担在线教学工作,统筹安排在线集体备课、在线教学、作业答疑和个性化辅导工作。落实学生有效自主学习,教师高效辅导答疑。

五、教育教学要求

1.依据我校在线教育教学计划,为学科教师线上教学工作提供必要支持。加强对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平台使用指导,注重线上教学的效果跟进和分类指导,切实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实效。

2.严格控制线上教学时间。增加课间休息次数、延长课间休息时间,注意用眼健康。要严格教学进度,严禁超标准、超进度、超难度、超负荷教学。

4.严格控制作业量。学校要根据线上学习的实际,科学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布置弹性作业和分层作业。要统筹学生作业量,不得安排过多、过难和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作业。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要同步建立相应的协调工作机制,在上级的领导下,切实研究解决期间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2.统筹线上线下。学校要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管理工作,做好线上教学与学校课堂教学有效衔接。及时精准分析学情,对学生居家线上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对学习质量进行诊断评估,根据学情调整新学期教育教学计划,及时查缺补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以及因故没有参加线上学习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帮扶工作、在返校后实施个别辅导。

篇2

[关键词]商务英语 案例教学 任务型教学 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99-02

一、引言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不但对理论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且在某些学科中日益占主导地位,成为教师采用的主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因其方法论上的独特性,研究问题的现实性,资料收集的广泛性,适用范围的针对性,因果解释的不可替代性,案例选取的典型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很好地理解和内化所学理论。商务英语教学是一个兼商务专业课程和英语语言教学课于一体的教学。如果学生认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任务与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相关的话,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Donna,2000)。

二、案例型任务教学

Willis (1996)在她的《任务型学习概要》一书中介绍,任务型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直接相关,并重视真实交际的需要。在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完成侧重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这也正是任务与练习的区别之所在。在练习中,语言的形式,而不是意义受到重视,同时要求学生完成由教师选取的词汇和语法练习(贺杰,2013)。任务型教学为语言学习者提供自然的语言接触机会,学生可以借此机会使用目标语言表达思想。在这一语言教学活动中,语言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任务环节,他们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并在自己的学习小组内自由地表达观点和想法。从教学的角度看,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基于需求选择内容,用目标语言互动交流,在语境中理解文本,语言学习者既重视语言本身,又关注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学习者的个人学习经历,关联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运用。

(一)任务前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为学习者设定话题,确定任务中使用的词汇和短语,帮助学习者领会任务指令,并要求学习者为此做好准备。

(二)任务环节

这一环节包括:1.分配任务――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随时做好监督工作。2.计划――学习者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完成此项学习任务的结果,这一过程做出的决定和发现。3.汇报――要求一部分任务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汇报资料,或彼此交换书面报告,进而比较讨论结果。

(三)语言要点

1.分析――学习者观察、讨论具体的语篇特征,或者录音记录。2.练习――在分析中或分析后,对出现在文本或语篇中的词汇、短语和句式进行训练。Willis列举了七种能成功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口语和书面语任务类型。商务英语学生在学习中要面对真实的商务任务,并决定怎样用他们在商务英语课堂上学习的目标语言和在专业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商务问题。比如:列举――激励因素、管理角色和展示,排序和分类――薪水待遇和成功因素,比较――现实问题、案例研究、协商洽谈和处理投诉,分享个人经验――职业生涯规划,项目和创设任务――创办公司、创建培训机构、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以及产品设计等。

三、案例教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在商务英语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无论是从教师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的角度都颇具益处: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学习能力;2.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案例教学有时会蕴含很丰富的信息,学生须将这些信息压缩成符合逻辑的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并清楚地理解问题;3.培养学生的管理、沟通技能,如举行会议、合同谈判、演讲等;4.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沟通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非语言沟通技巧;5.鼓励语言学习者协作学习和进行团队合作;6.强调在自然的环境中使用英语开展商务活动;7.模拟真实工作情境,要求学生投入到管理、沟通之中;8.为英语学习者提供高动机,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商务情境中解决商务问题。

四、案例教学的实施阶段

1.介绍案例:教师提前给学生阅读案例,并让学生讨论问题和要点,教师检查学生对案例要点的理解程度。

2.确定问题:学生讨论公司状况,分析大量数据,做SWOT分析,并提出公司目标。

3.解决问题:让学生分组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参加会议和洽谈旨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会议中,主持人要起草会议日程,并主导会议的开展。在会议期间,学生应该详细记录,公开确定公司项目、评估项目、选择最佳项目,制订公司行动计划。

4.展示解决方案: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他们的行动计划。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

5.评估方案:学生讨论不同的解决方案。在观点展示中的一些主要观点上要达成一致意见。

6.后续活动:要求学生撰写电子邮件、备忘录、信函、报告等。

7.反馈:理想的反馈要求学生自我评估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总之,小组完成的任务应得到评估、批判、赞赏、讨论甚或仅仅是倾听。

五、教学案例的介绍和实施步骤

(一)教学案例的引入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把案例交给学生,并希望他们领会如何使用这个案例是远远不够的。有许多方法可以向学生介绍案例:

1.和学生一起完整地阅读教学案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处理任何词汇或语法问题,可以要求学生用视觉的形式表现背景信息,也可以使用黑板或白板展示公司背景。

2.为学生提供一些分析案例的语言和信息。在分析案例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多阅读几次案例;(2)确定主要问题;(3)制订公司目标;(4)确定公司项目;(5)制定评估项目标准;(6)选择最佳项目;(7)决定如何实施该项目;(8)制订行动计划应用解决方案。

3.提前讲授案例讨论中所需的语言。教学中,教师选择自己想关注和讲授特定语言的技巧很重要。以组织会议为例,我们可以做如下工作:(1)为学生提供可以训练学生技能的网站,让学生从中搜索到有用的信息;(2)让学生去图书馆阅读大量有关交际或组织会议的书籍;(3)头脑风暴――一些组织会议的重要概念,如会议类型,出席会议的人员和组织会议所用的动词等;(4)组织会议的语言――为主持和参与会议的学生提供有用的语言输入,比如不同意、打断、发言等;(5)让学生熟悉会议文件――议程的形式和内容,时间和备忘录;(6)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二)课堂案例教学的实施

学生分为两个小组(每组最多6个学生)讨论同一案例的不同层面。因此,找到一个拥有两个明显不同层面的案例是个不错选择。教师必须提醒学生,他们需要根据案例中的可用信息,提出建议,作出初步决策。在一个半小时的讨论中,课堂时间分为三个半小时时段:

1.会议(30分钟)――小组会面,讨论案例任务。把学生分为A、B两个小组,讨论案例中所分配的任务,并选一个学生主持会议和制定议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准备议程,确保每个人都有一份材料或让他们在白板上编写自己的议程。学生讨论并提出建议,然后用幻灯片展示。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他们提供的画面要清楚,内容要简洁,语义要连贯。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有均等的发言时间。

2.展示(15分钟 / 组)――A组学生将讨论发现展示给B组学生,反之亦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的第三环节,要求学生做详细笔记。学生需要对本组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这一环节可视为信息交换环节。

3.讨论(30分钟)――所有学生一起讨论他们的发现。学生比较不同的结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在讨论中,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并达成共识。

(三)课堂汇报

所有课堂案例都需要汇报,包括语言、技能以及支撑文件和书面交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解决学生在语言使用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错误有针对性地编写习题,也可以简单地总结这些主要错误以达到解释正确语言形式的目的。至于会议和演讲技巧,教师应该在如何提高这些技巧上提供意见,包括亲和力、肢体语言、眼神接触等。

六、结束语

总之,案例教学与任务型教学结合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不仅是简单的英语知识和专业商务知识的相加,更是学生在具体的商务情境中习得语言,领会如何在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流畅、恰当地使用英语的过程,这种有机结合使得商务英语教学更加有效。

[ 参 考 文 献 ]

[1] Donna,S.Teach Business Englis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篇3

学生工作无小事,学生安全重于泰山。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学生交通安全工作,始终将此项工作作为当前安全生产的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实。在经历各地调研取经,听取各方意见,列入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审议后,我们又在今天召开了全县学生交通安全工作会议,足见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今天参加会议的领导和各校校长,幼儿园园长都是我们学生交通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可以说,你们肩负着一方学生的安危,你们工作的实绩直接牵引着全县学生交通安全工作的成败,你们就是抓好学生交通安全工作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在此,我想代表县委对各位责任人提几点要求:

一是学生交通安全工作要入脑。入脑的核心就是要树立三种意识:(一)树立学生安全高于一切的意识。我们的干部要真正认识到处理好学生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民负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二)树立责任意识。抓好学生交通安全不仅是全社会的职责,更是各部门应尽的义务与职责。特别是《浙江省中小学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校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办法》的出台,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了细化与量化,务请大家加强学习,抓好职能工作,避免行政不作为现象发生。(三)树立紧密协作意识。学生交通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部门间加强沟通,紧密协作,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发生。

二是学生交通安全工作要入眼。我们的领导和学校校(园)长是各地学生交通安全工作政策的制定者与监督者。在各地的学生交通安全工作中,各位一定要多观察、多发掘问题,以便及时调整与完善一乡一策,将各项交通隐患消除在萌芽中。同时,在发现一些普遍存在或极具典型的事例时,要善于透过现实看本质,及时向县政府或县学生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沟通汇报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方便县里对全县学生交通安全工作进行宏观调控与指导。

三是学生交通安全工作要入耳。各位领导要深入基层,倾听各方声音。在制定一乡一策时要召开各类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科学制定方案;在试运行过程中充分倾听学生、家长、车主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心声和反映的事,及时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做好方案的补充与修缮;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工作中反对的声音,认真梳理存在的不足和欠缺的地方,抓好纠正和管理。

四是学生交通安全工作要入口。入口就是要做好学生交通安全的宣传解释工作。一要加强政策法规宣传,要让交通法规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和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抓好车主和学生良好交通行为的养成;二要加强典型宣传,对优秀典型要表彰,对恶劣典型要坚决曝光,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社会正气,营造人人关心学生交通安全,人人重视学生交通安全,人人参与学生交通管理的良好氛围;三要做好重点人群的思想动员与解释工作,保障社会稳定和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五是学生交通安全工作要入手。入手就是要寻找好抓手,利用好组织保障和载体推动,落实工作措施,推动工作发展。希望会后各项领导认真对照责任状和《实施意见》要求,抓好组织体系建设,落实好工作职责,分解好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真正将此项工作抓细、抓实。

六是学生交通安全工作要入心。希望各位领导要时刻将学生交通安全工作放在心上,在平时工作中要注重多分析、多思考、多归纳、多总结,多角度查找问题,全方位判断形势,深层次提炼经验,健全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管理、协调、督查、责任体系、摸索,建立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学生交通安全之路,真正让学生走得了、走得好、走得安全。

篇4

(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上海201701)

摘 要:“冒名上学”案中的侵害客体正是人格独立。在基因时代,人格独立还面临着在基因层面被侵害的潜在风险。法律主体的人格独立是其享有一切权利和利益的基本前提。所谓人格独立,即特定人格的固有、唯一和非依附性的存在,它是主体性的一种彰显。人格独立是一般人格利益的首要内容,在法律上最终寓含着深刻的尊严价值,并呈现出综合性、符号性等的外观。人格独立的损害赔偿要在个案中进行合理的利益权衡,根据具体事实确定可予救济的损害及其范围。个案中的利益权衡,有助于实现侵权责任法对人格独立利益的保护和救济,最终目的是维护人的尊严。

关键词 :人格独立;人格权;一般人格利益;冒名上学;基因风险

中图分类号:DF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33(2015)01-0125-09

收稿日期:2014 -09 -09 该文已由“中国知网”(www.cnki.net) 2014年l】月24日数字出版,全球发行

基金项目:上海市法学会2014年十大理论法学研究课题《基因医学研究多维风险的法律控制》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王 康(1974-),安徽阜阳人,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民法与医事法。

引言

在对以齐玉苓案、罗彩霞案为代表的一系列“冒名上学”案①的侵害客体的讨论中,主流的认识是“冒名上学”行为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宪法保护的受教育权。几乎没有人否认受害人的姓名权因此受到了侵害,现实的司法活动也是按照这样的认识来处理的②。但是,如果不考虑最终“后果”意义上的侵害客体是否为受教育权及其法律性质③,而以“手段”意义上的“冒名”行为的直接侵害客体为主要观察点,需要进一步反思的问题是:在受害人的受教育机会被侵害的同时,对“冒名”行为仅仅简单地做出侵犯“姓名权”的界定是否合理?在已有理论反思中,有观点认为该侵害客体为一般人格权或人生计划权。本文拟在人格权法视域下,从一个具体的事实分析路径出发,兼及基因技术的社会风险对私法权利的潜在影响,着重对人格独立这一人格权客体①进行法律解释和价值分析,并对其损害赔偿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人格独立:“冒名上学”行为的侵害客体

通过对诸多“冒名上学”案件的事实观察,不难发现,加害人并非以侵害姓名权为直接目的,“冒名”行为也并非仅仅侵害了姓名权。所谓“冒名”,即假冒他人姓名,如使用他人的姓名填写旅店的登记表格或进行其他社交活动。不过,在这些案件中的所谓“冒名”行为指向的并非仅仅是他人姓名,而是指向他人整体上的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户口、考试成绩、学籍、人事档案等),借此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才是加害人的真正目的。因此,在这些案件中将“冒名”行为侵害的客体仅定性为姓名权是不妥当的,至少在侵害对象范围的界定上是不完整的。如果暂时不考虑剥夺受教育机会的损害,单就这种对于整体上的身份信息等人格要素的侵害来说,就已经造成了这样的严重后果——在世界上除了真正的齐玉苓、罗彩霞之外,在另一个真实的环境里还存在另外一个“齐玉苓”、“罗彩霞”,而这又并非她们“复制”自己的真实意思和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冒名”行为实际上造成了特定人格的重复性、非独立性或非唯一性,并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直接或间接损害,比如身份证号码的同一就可能使受害人在考试、求职、申办信用卡、参加保险乃至结婚登记等方面处处遭遇困难②。因此,这些受到侵害的人格要素绝对不单单是姓名权,从根本上看应是一个“整体人格”(姑且用这样一个不严谨的称谓)。这种对“整体人格”的侵害,造成了特定人格的混同和冲突,与单纯地假冒他人姓名而侵害姓名权的情形③截然不同。在法律意义上,这种受侵害的“整体人格”可以进一步地解释为一般人格利益中的人格独立。

二、人格独立的法律内涵

法律主体的人格独立是其享有一切权利和利益的基本前提。所谓人格独立,即特定人格的固有、唯一和非依附性的存在,它是主体性的一种彰显。一般认为,人格独立是一般人格权(本文称之为一般人格利益)的基本内容之一,并把平等作为其基本含义,“人格独立的实质内容,是民事主体对人格独立地享有,表现为民事主体在人格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任何民事主体都享有平等的主体资格,独立享有人格,不受他人支配、干涉和控制。”这种认识把独立与平等相联系,但是毕竟二者存在价值上的不同,不能混淆。人格独立是一般人格利益的首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人格平等、自由和尊严等其他人格利益。虽然我们可以给出人格独立的大致含义,但是,它不像“人格权”那样具有可以被感知的法律表现,可以凌驾于个案之上并具有明确的范围。法律很难给它的内容和范围做出明确界定。

人格独立首先意味着主体人格的固有性。人格独立是一种固有的人格利益,是一种具有自然法意义的基础人格或纯粹人格。这首先表现为每个人在基因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格独立属于自然权利的范畴,出自于人之为人所固有的伦理本质,是超越实在法而存在的,并且是不可剥夺的。它内在于主体自身以维护其尊严,并本能地反对权利法定。在黑格尔看来,法的命令是“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同时,“人间( Mensch)最高贵的事就是成为人( Person)”,即作为抽象出来的“自在自为的自由的意志”。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而具有“人格”,是因为“人是意识到这种主体性的主体”,是“意识到他的纯自为存在的那种自由的单一性”。人的主体性价值体现在自己对自身的人格独立的意识中。所以“作为人,我像拥有其他东西一样拥有我的生命和身体,只要有我的意志在其中就行”,“我虽然直接占有我的生命和身体,但本质上是一个自由的东西。”这样,人格独立在本质上就是“自在自为的自由的”人固有的基础性人格要素。这一人格要素构成了一种当然的利益人格,在“权利法定”的法律逻辑上区别于法定人格要素基础上的权利人格。人格独立正是“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的前提和基础,法律对它没有正面的宣告,是因为法律对它无需宣告,更无法剥夺。

人格独立还意味着主体在人的世界的唯一存在。独立的外观就是在世上唯一存在的证明。不过,这在基因时代,可能会发生一些模糊,主要因为同卵双生子可能是个例外。但即便如此,同卵双生子也会根据不同生长环境、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而出现基因表达的内在变异,以及性格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外在差别。更为重要的是,同卵双生子在法律上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主体,只不过共享一个先天而来的基因人格特质而已。如果出现了同一人格的混同、重复或分裂,那么主体就会失去自己,在社会上可能就会无法生存或遭受人生顿挫。比如,罗彩霞“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的名字和档案材料不再属于自己,自己的‘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她不得不找回自己的身份,或者为自己构建一种新的身份,否则,就会变成一个被边缘化的‘社会隐形人’,虽然存在,却没有社会认可的合法身份,毕业证、学位证拿不到且不说,以后就业、结婚、生子——甚至子女的读书问题——都将面临制度性和系统性的‘社会排斥’。”此言并非虚夸。虽然“人格”一词在法律上有其特定的含义,但其基于人性的社会文化意义依然是它的内核,法律上的人格只是对社会意义的人格的法律确认而已。所以,人格独立所内含的第二个基本意义就是主体人格的唯一性,在外观上表现为人格符号的唯一性,成为使人个体化的一种标志和主体精神利益的承载者。

人格独立还意味着主体人格的非依附性。特定人格只对应于特定主体,主体作为独立人格者对自身的整体人格要素及其内含的利益独立享有和支配,排斥他人的非法干涉和控制。梅因( H.S.Maine)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论断就是对这样的进步社会的运动过程的概括。在现代法律体系下,独立就是不受非法干涉,主体不是他人可以任意支配的对象。

人格独立体现为主体的一组综合性社会符号的集合体。特定主体总是以其自身的综合人格要素作为表彰自己独立存在的唯一社会符号。在现代社会关系网络中,这种唯一的存在已经被符号化了,如身份证、驾驶证、学位证、电话、银行账户等号码以及网络即时通讯账号、Email等,以及具有个人识别性的基因序列编码信息。这些号码、数字或其他编码信息几乎就是每一个现代人!离开这些数字或其他人格外化的信息,我们可能会在社会交往关系中寸步难行,甚至我们可能在法律上丢失自己!虽然无法给它划出一个界限明确的范围,但它也不是一个个作为人格独立的基本外在标识的人格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综合。在这些要素中,可能包括上述类似案件中因被冒名而受到侵占或妨碍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户口、考试成绩、学籍、人事档案等,都是基于主体内在的独立人格而外化出的一个综合形象,是作为一种整体人格利益而存在的。

人格独立在法律上最终寓含着深刻的尊严价值。“人及人之尊严是整个法律秩序的最高原则。”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中的核心内容,人格独立也是最终为了维护人格尊严而存在的。人格尊严是一种更加抽象的一般人格利益,首先是特定主体基于自己的社会地位、自我感觉而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认识,同时也是社会对特定主体作为人的一种尊重。人的尊严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对于特定主体来说更是唯一的存在。人格不独立就没有人格尊严,人格要素受到“复制”行为的侵害,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人的尊严的侵害。

三、人格独立的侵权法救济的可能性

作为一般人格利益中的一个内容,人格独立具有在私法上救济的可能性吗?在它遭遇侵害时,如果不能提供法律上的救济,无论怎样论证和建构其存在的价值都是没有意义的。在寻求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前,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要对这种范围和具体内容不确定的利益客体加以确定,不过这种确定一定是在个案中才可以做出的,因为法律中并没有对人格独立受到侵害时可以使用的具体规范,甚至连明确的保护性宣告都没有。根据法解释的原理,在私法中没有可以对应的规范的背景下,以对个案中的侵害客体的合理界定为基础,对“权利”和“利益”在“事物本质”上类推,我们能够寻找到法律所隐含着的可予私法救济的利益之所在,发现可以与生活事实相对应的法律规范,从而将法律现实化为真正的行动。对“冒名上学”行为所侵害的“整体人格”解释为一般人格利益中的人格独立,以此为中介就可以使用有关人格权保护和救济的规范。

在个案中对人格独立在事物本质上进行利益解释时,必须注意到法解释的妥当性、现在性以及社会性等。“法律是一种理性、客观、公正而合乎目的的规范,……解释法律必须兼顾法律之安定与理想,而后法律的功能始能充分发挥”,即解释之妥当性;在“发生立法当时所未料及之事件,自须衡量现行环境及价值判断之各种变化,以探求立法者若于今日‘立法’时,所可能表示之意思”,即解释之现在性;“就具体事件阐释法律时,应顾及具体的妥当性,直视社会的实际需要,把握现时具有生命的社会诸事象”,以使原来的法律目的与现在的社会日的相一致,即解释之社会性。在对于人格独立做出一般人格利益的解释时,以上各项原则必须综合应用,才能确定某一生活事实中的利益能否判定为人格独立,能否将之与具体的法律规范相对应。

以“冒名上学”案为例,乍看之下,冒名行为似乎就是指向了他人姓名,这在2010年生效的《侵权责任法》第2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此前的《民法通则》中并没有这样明确的规范,第106条只规定保护公民“财产、人身”方面的权利,所以需要“兼顾法律之安定与理想”进行妥当性解释。对具体的生活事实加以仔细考量后,就会发现冒名行为不仅仅侵犯姓名,还包括其他一些人格要素如身份证号码、档案信息等。我们必须“衡量现行环境及价值判断之各种变化”,探求立法者以现时立法时的意思,在对“现时具有生命的社会诸事象”的把握中,给上述这些“冒名”行为侵害的人格要素找到它们可以对应的规范,即通过对人格独立的利益内涵的解释在《民法通则》中找到“人身”权利保护的规范,在《侵权责任法》中找到“人身”“权益”保护的规范。这样就顾及了法解释的现在性和社会性,使得对人格独立的一般人格利益的救济在私法中(而不是通过宪法)成为可能。

这种分析是从私法的内在可理解性角度做出的。“这一内在可理解性是法律秩序的系统,而非法学家个人的个性。……法律是一个可以理解的东西,而不是律师、学者或是法官像一个自由作家那样所作的智力冒险。……在一定程度上,法学家们所持有的理解可以视为不是他们个人的观点,如果要保持其性质的真实,那么它就只是法律所要求东西的一种表达。”因此,对人格独立的一般人格利益的内涵的解释以及它的保护性规范依据的发现,不是私法外在的某种任意,而正是私法自身的状况——规范与精神的统一的自我证成和自我表达。

四、人格独立损害赔偿中的损害认定

在侵害人格独立的损害赔偿问题上,要着重研究这种损害的范围。虽然“损害”在自然意义上很容易理解,但在欧洲,除奥地利法以外,其他成文法都没有界定什么是“损害”。不过,损害总是一个法律概念①。我国法律也没有明确的界定,理论上认为,损害是受害人的民事权益因他人的侵权行为而遭受的不利后果。它是侵害合法民事权益所产生的,并在法律上存在救济的必要和可能,并具有真实性和确定性。侵害人格独立所带来的损害一般表现为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既包括现有利益的损害,也包括期待利益的损害,并且更多地表现为非财产性损害。

当然,侵害人格独立的损害必须是可以预期的,对于那些太过遥远的损害则无法提供救济,因为它们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齐玉苓案中,“被上诉人陈晓琪在侵权期间的既得利益(即以上诉人齐玉苓的名义领取的工资,扣除陈晓琪的必要生活费)应判归齐玉苓所有……。各被上诉人侵犯齐玉苓的姓名权和受教育的权利,使其精神遭受严重的伤害,应当……给齐玉苓赔偿精神损害费。齐玉苓要求将陈晓琪的住房福利、在济宁商校期间享有的助学金、奖学金作为其损失予以赔偿,该请求于法无据,不予支持。”②其中,“陈晓琪在侵权期间的既得利益(即以上诉人齐玉苓的名义领取的工资,扣除陈晓琪的必要生活费)”不同于齐玉苓“为接受高等教育另外再进行复读,为将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纳城市增容费,为诉讼支出律师费”等因受教育的权利被侵犯而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把它认定为损害是不太恰当的,因为这具有不确定性,并且这确实是陈晓琪的劳动所得而非仅仅“以齐玉苓的名义”即可获得的利益,这一点类似于“陈晓琪的住房福利、在济宁商校期间享有的助学金、奖学金”,它们都属于过于遥远的损害。所以,齐玉苓因此而遭受的损害主要是一种直接的非物质损害。在罗彩霞案中,她提出的诉讼请求是赔偿经济损失35,200元和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①。其中,经济损失一项是间接的物质损害,计算依据是天津市工资标准加复读费,它其实不属于侵害人格独立的损害(如果认定是,也太过于遥远了);侵害人格独立的损害主要表现在她因此而无法办理各种证件(除了上述提及的,还有导游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二级证等)、无法毕业等各种生活顿挫情况,除了一些数额不大的直接财产损害外,产生的也主要是一种精神损害。

侵害人格独立的损害必须是实质性的。这种侵害所产生的可能主要表现为一种人生顿挫(如像齐玉苓那样的生存条件改变,或如罗彩霞那样的生活挫折遭遇)以及相伴而生的巨大精神痛苦。但是,按泛美人权法院法官鲁克斯·仁希福( Roux Rengifo)的观点,并非所有的生存条件改变都要赔偿。该赔偿的“应该是非常实质性的,例如根本搅乱了家庭生活发展的感情和精神框架的改变,或搅乱了已花费巨大努力和精力的职业的进步的改变”,而一般的绝望等不在赔偿之列。也有观点认为,只有“其后果顿挫人的整个生存围绕着它旋转的中心和决定性的轴心,扼杀了人的目的,使之丧失了生存的意义的”的人生损害,才应该赔偿,以避免这一制度被滥用。虽然上述引文的本意主要是为了论证人生计划权,但就二者的实质损害而言是有相同之处的。

侵害人格独立的损害大小难以确切计量。比如,某人为达到某种目的,通过整容刻意模仿某一明星的外貌和行为举止②。如果进一步假设其将藉此招摇撞骗,那么在现有的法律之下,其除了侵害了他人的权益外,对该明星也可能造成名誉权侵害;如果其没有招摇撞骗等行为,那么该明星还有损害吗?这可能是一种更加难以忍受的损害——主要是人格独立利益上的非物质损害。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对于主体人格的故意混同、假冒所产生的可能的损害是无法具体计算的,所以只能由法官在个案中通过对具体事实的认定而做出象征意义的赔偿裁量。

五、人格独立损害赔偿中的利益权衡

由于人格独立内容的不确定性,必须在具体的案件中以利益权衡为基本原则。一般来说,通过个案的自由裁量,实现侵权责任法对人格独立利益的保护和救济,最终目的是要在个案正义实现的基础上维护人的尊严。如同其他一般人格利益,人格独立也存在着界限的模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人格符号可能会进入它的领域。比如在基因技术条件下,可以通过克隆制造出一堆器官乃至一个和“原本”外貌一模一样的“摹本”(克隆人)。这类问题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成为现实的法律问题,如果未经“原本”的同意而克隆,那么究竟侵害了基因自主权、基因隐私权、基因公开权①还是基因人格独立?克隆人诞生后仅仅是“复制品”还是也享有自己的人格独立利益?“原本”和“攀本”在人格独立上是否发生重复?如何进行利益权衡以提供救济?……也许只有那此“扮演上帝”的人才能够做出智慧的法律回答。

损害是受害人领域必然发生的法律上的小利变化(可归责于加害人)。为了判断变化是否是不利的,就有必要比较(损害发生前后)事物的种状态,但比较的结果明显取决于比较过程所包括的两种状态以及两种状态(受害人权益)各自的价值。但是,这种比较在非物质损害j二会发生困难,所以利益权衡原则就成为必要。在前述案件中关于排除过于遥远的损害的例子,其实也是一种利益权衡的要求。“无论是从单个侵权行为人的利益出发,还是为了自身生存的愿望,侵权行为法都必须将那些过于‘遥远’的损害从其体系中排除出去。”不管陈晓琪怎样侵害了齐玉苓的人格独立利益,侵权责任法也不能要求她对齐玉苓的一切可能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法官必须考虑她自己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对那种不确定的损害从法律上排除。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因为某种原因而致两个人身份证号码相同并产生一系列的麻烦②,此时也会发生人格独立的利益冲突问题。对一个人的保护往往是以牺牲另一个人的权利或者利益为代价的,这在基因医学信息的法律保护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基因医学信息涉及到共享某些基因人格的家庭成员的利益。所以,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指出,在对一般人格利益做出界定时必须在特别的程度上进行利益权衡,一个人的一般人格利益与另一个人的一般人格利益具有同等的地位,一个人自由发展其人格恰恰旨在谋求超越自身范围的发展,考虑到这一事实可能产生冲突,在发生争议时,必须进行界定,而在界定时,利益权衡原则必须具有决定性意义。利益权衡原则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何种人格利益可以类推为权利而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客体。对未被法律权利化的人格独立利益而言,只有在侵害发生后依赖于法官的解释,才能赋予这一在个案中被具体化了的人格利益以完全或部分的优先性,并进而在与冲突的权利或其他利益的衡量中发现可以对应的规范。利益权衡在法律的现实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5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阿曼多·福克斯(Armando Fox)在2013年提出了SPOC (SmallPrivate Online Course ),即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他认为MOOC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并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当MOOC发展到能够提高教师的利用率、增加学生产出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参与度时,此种模式便可以称作SPOC。SPOC在运行机制、教学形式、教学流程和教学结构等方面都超越了MOOC。  SPOC的本质是MOOC的改造与重塑,是针对小规模、特定人群,利用MOOC资源及在线评价、交流等功能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融合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新的混合学习模式。

校本天府SPOC云教学平台课程建设大致分为五个模块:知识点、评分相关、资料管理、配置管理、课程讨论区(如图1,图2所示)。知识点建设规定教师需要在课前一周完成,其中包括知识网状图、教案、教学大纲、自制慕课、视频、作业和参考资料等。评分相关下分七个小模块:课堂教师评分、作业管理(作业的、修改、考核)、题库管理(其中、期末测验的题库)、考试测验、教学统计、考核标准、课程总分统计等。资料管理分七个小模块:教案、课件、教学大纲、参考资料、作业资料、其他资料、复习参考资料。配置管理下属两个子模块:助教管理和分组管理。课程讨论区是师生、生生在线互动的平台。

(二)混合式教学理念

混合式学习是将互联网与数字媒体学习和课堂形式结合起来的一种正规教育方式「91。在大数据时代背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教师要注重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如图3所示,教师单周在线上提供教案、教学大纲、视频课程、视频片段等教学内容,并在讨论区在线答疑。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监控系统和检测系统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可通过测试检测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在讨论区和同伴、教师互动,交流问题。教师双周在线下实施授课,主要侧重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与沟通能力。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并根据学生的成果展示和小组活动反思教学,适时调整课程设计。

(三)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是指将传统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教室上课,课余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的教学模式翻转过来,学生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或PPT,自主学习新知识,而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深人的科学实验,完成知识内化,真正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课前完成知识传授,课堂完成知识的内化。学习者在课前基于视频等教育资源完成知识点的自主学习,课堂则通过师生互动答疑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班级教学流程和教师中心理念,符合建构主义和系统论的设计思想。

(四)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知语言学教学观强调语境和语言使用的作用,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提倡在教学中设计难度逐级增加的交际任务,为学习者提供大量输人和输出的机会,使得学习者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既习得形义配对的构式,又获得深层的社会和文化信息「13123。因此,基于认知语言学的ESP教学可以兼顾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结合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

认知语言学的外语教学观,可大体归纳为以下三条教学理念:(1)以构式习得为教学目标,以理据驱动教学过程;}2)以不对称频次输人为教学内容,以显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3)以体验性与交际性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

(五)Holme

篇6

关键词:PLC;职教新干线;教学设计

1前言

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LogicController,简称PLC)具有可靠性高、编程简单、护方便等优点,在工业控制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1]。高职院校的开设的《PLC应用技术》课程注重PLC的应用,主要教学生如何使用PLC对工业设备及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对于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在线教学很难实施,笔者针对《PLC应用技术》这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基于职教新干线网络平台,对课程网上教学进行了设计与实施。

2《PLC应用技术》在线教学组织模式设计

《PLC应用技术》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需要进行实训练习,传统形式的在线的网络教学无法实施实践教学,笔者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考虑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解决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在线教学难题。

2.1教学内容的分解重构

将《PLC应用技术》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难易程度分为四个学习层级,每个层级内包含若干个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配置了对应的教学资源。完成每个层级的学习后,要参加在线的测试,测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实践学习阶段,完成每个层级的实践学习后,就可以进入下一层级的学习。

2.2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在线虚拟实训

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学生可以利用软件虚拟接线,可以在线编写程序,也可以先编号程序,再在线模拟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接好线路,输入程序后,可以查看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可以是仿真波形的形式,也可以是虚拟设备动作的形式。

2.3线上线下相结合,强化实践训练

在线完成理论学习后虚拟实践训练后,可以预约实训室进行实践练习,通过预约制度,实训室管理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准备不同的实训设备,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不同的实验项目,经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和虚拟实训后,学生实训操作会更加顺利。

3基于职教新干线空间的《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利用职教新干线空间进行《PLC应用技术》的教学,其教学组织与实施与传统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于《PLC应用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性质的原因,其教学实施与普通的网络课程也有着不同,下面简要探讨一下《PLC应用技术》职教新干线空间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

3.1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标准的制定打破传统课程标准的制定方式,通过专业岗位调研和行业调研,通过对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学生的能力目标要求,将学生所需的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行业标准,确定课程内容。确定了课程内容后,精选典型的真实案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通过案例的难易程度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层,确定每个层级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学生通过完成每个层级的学习任务来达到课程能力、素质、知识目标[2-3]。

3.2教师课程空间架构与功能模块建设

课程空间架构搭建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习者的使用体验。空间架构的搭建以学习者能够简单、直接找到自己想学的知识点,顺利找到属于自己学习层级的课程内容为首要设计目标。空间主界面做一个学习导航地图,学生进入空间后,可以直接按照学习导航地图进入所属学习层级进行学习,进入某一个学习层级后,采用导学教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导学教案上罗列出了每个学习任务的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后带有该知识点的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以点击所需学习的链接进行学习。空间除了学习之外,也开辟了交流提问功能,利用职教新干线交流群组功能,学习者可以在交流群组中进行交流,提问,老师和参与学习的同学都可以对问题进行解答。空间中还开辟了在线试题库,老师讲题目录入题库后,学生可以参加测试,老师也可以利用题库的试题以不同的形式组卷,然后给学生进行测试。

3.3课程资源建设

利用职教新干线空间进行教学,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保证教学能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课程资源建设,首先是资源单元的建设,这里所说的资源单元即单个的微课视频、或者单个的动画、单张或一组图片等等,资源单元的建设要根据课标中规定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建设。课程资源单元建设完后,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对资源进行系统化呈现,这个任务主要是通过导学式教案来实现的,利用导学式教案,对每一层级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后配置若干个学习资源,并把学习资源单元的链接直接置于导学教案的表格中,点击对应知识点的资源单元链接,就可以对该知识点进行学习。

篇7

教学后记,是指课后对实施教案过程所进行的反思,是对实施教学方案小结的教学笔记。它主要是把课堂教学的成功和不足写在教案后边或旁边,也可用另外的纸写成教学随笔,教学随感录,附在教案的后面。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教案,成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参考。这是师范生一开始从教就应重视的工作,就需要培养和训练的一项教学基本功。

备课是教学的设计和准备;上课是教案的实施和体现;后记则是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三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师本人对自己的经验分析则会带来重大的收获。” 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行动能力和教案等方面及时做出分析总结,就能了解教学中的得失利弊及缘由,便于吸取失败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从而调整和弥补工作中的过失和不足。许多优秀教师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这与善于不断及时做课后分析总结是分不开的。但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环节,不重视写教学后记,课完就完。其实写教学后记好处很多,它能帮助我们积累教学经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一般说,新老师没有教学经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教学后记就是积累最好的方法。教学后记把得失记录下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否则很快就会遗忘。通过认真思考总结,把这些得失记下来,加以分析研究,以后碰到此类问题就心中有数,失误或不当就能避免。从而帮助我们积累教学经验,也促使我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学后记能为教学研究积累资料,是我们个人教学业务档案的重要内容。

写教学后记,可把零散的教学经验,教学偶得集中起来,经过系统整理,就会是较高质量的教学经验。把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的东西,将会更好地指导我们教学实践。而写教学后记就会为我们搞教学研究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料。同时,每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青年老师,都应建立起自己的教学档案。它的内容包括教案、习题选、试卷、辅导资料、作业练习、试卷批阅记录、学生成绩等,作为教案组成部分的后记,则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写好教学后记,这对现在成长,将来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练笔,是我们练笔的好形式。老师整天忙于各课、改作业,对练笔之类往往无暇顾及,写教学后记则是最好的练笔。教师不练笔,久而久之,文思就会枯竭,作文章时,便不能表情达意。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练好笔是迅速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写教学后记来促使练笔,则是一种好方法。内容丰富,不拘形式,有话可写,得失体会,杂感随笔,均可信手写来。

一、教学后记的内容

教学后记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有关教学的什么都可录,什么都可记,什么都可写。对于师范生来说,大致可从自我感觉、学生信息反馈、评课意见三个方面的内容着手,分析记录总结以帮助我们写好教学后记。

1.自我感受

自我感受主要是记录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些内容,及时把每一堂课最主要的得失回顾记下来,以便抓住主要的经验教训,概括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诸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目的是否客观,重点难点是否抓准,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适,预习、自学:复习、提纲、导语、结束语、板书等设计是否恰当,以及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的应变,教学的效果等方面的感受都是记录分析总结的范围。

2.学生信息反馈

主要指学生的表情变化,是否专注,注意力是否集中稳定,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和谐,师生情感交流是否融洽正常,学生发言是否积极,教学效果是否满意。一般说来,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发言,反之则学生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紧皱眉头,气氛沉闷。学生的这些信息反馈,课后及时记录下来,总结经验,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还要分析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训练能力的情况,学生是否能按预定的要求,在知识技能诸方面获益,教学任务是否圆满完成,目的是否达到等等,都是了解分析记录总结的范畴。

3.评课意见

主要是倾听听课老师、指导老师以及听课的学生的意见,及时地把他们的意见记录下来,根据他们的意见,帮助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除上述三方面外,要记的内容还很多,特别是教学中的点滴之见,即除教学共性以外的属于个人独到的见解,个人水平发挥的个性的东西更要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丰富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经验;教学过程中的失误,无论大小,都应整理记

录下来,以便今后改进、弥补;学生中的闪光点,也是记录的重要内容,如课堂上学生的问题、答题及课后作业练习,都可能会有不少独特的见解,特别的做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做分析整理,将会有助于拓宽教师的思路,改进教学。这些也都是教学后记应记录分析整理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教学后记内容的来源途径

教学后记的内容,来源途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自我回溯、反思作出分析

执教者本人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情况,能力及成败的感受,体验最敏感,最真切,最深刻,每次教学都会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我们每次课后,都有必要坐下来仔细地追忆,体会和分析,这是我们教学后记内容来源的主要途径。

2.广泛收集意见,加以分析整理

指导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对象、教学实际又非常了解,他们最容易发现问题。他们的意见具体,针对性、指导性强,会给我们很多启发,使我们获得教益。同事同学看问题也比较客观、实际,容易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来评价分析同伴的教学,这会更亲切,更易消化吸收。所以他们的意见是我们教学后记内容来源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广泛吸取,认真分析整理总结。

篇8

关键词:权变理论;线上教学;教学情境因素

如今,越来越多高校针对相应课程采用线上教学模式,线上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与传统线下教学存在差异。在一定情景下,根据一定的教学方法,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权变理论探讨了领导情境对领导方式的作用,针对线上教学模式的改善具有指导意义。

1权变理论—费德勒模型的内涵意义

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有效性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个性特征和某种特定的领导方式,而是取决于领导方式或领导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的领导环境,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模型指出,有效的团队绩效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的合理匹配:领导风格和领导对情况的掌控水平。领导方式往往是决定一个团队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当一个人选择采用固定不变的领导方式,并且选择以任务为主导,关系型作为领导方式,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进行改革,从而达到目的:一是改变当前情况;二是替换当前领导。费德勒模型提出了领导与情景实现的最佳方案,为了考察当前情景,费德勒提出三个维度,分别是领导-成员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利。

2权变理论在改善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的应用

本文参照费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选择教师与学生关系,教学任务和方式,教师权利三个维度。教师应该以成为优秀的课堂管理者为目标,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及时修改课程内容,维护教师权利,从而有效提高线上教学课堂的质量。

2.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2.1.1主观因素

(1)教师因素。教师的师生关系理念。线上教学,教师的身份再次发生了转变。由于屏幕的阻隔,学生与老师之间无法面对面的交流,老师能否摒弃原来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更新观念,关心学生,赏识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式。线上教学,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大打折扣,老师能否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吸引学生,而不是利用一味地签到,拍照打卡的方式留住学生也会决定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倒逼”式在线教学使教师更加关注课程的整体设计、框架构建、资源整合、学习活动设计等,推动了教师从教书育人向课程设计师的转变。(2)学生因素。学生了解教师情况。当前很多线上教学采用PPT讲解方式,学生无法通过屏幕看到老师的表情神态和动作,只能通过声音了解老师。这往往会形成很多偏差。学生心理认知。由于是在家中上课,无压力的环境会让学生忘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与老师进行线上交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也很大程度影响师生关系。

2.1.2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大多数高校学生都选择在家中进行线上教学,这时,家庭环境成了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能否给学生营造平和,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家庭对于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家庭也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家庭和睦,孩子们性格开朗,对老师的态度也很和蔼;父母素质的高低对师生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会尊重教师,尊重知识,教育方法也比较民主,这种影响延伸到师生关系中,会使孩子更尊重教师,也会与教师更融洽。(2)社会因素。对老师的负面评价在近几年愈演愈烈,有许多互联网用户质疑老师的不负责。社会对老师的质疑,使老师身体和心理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导致了严重的专业心理失衡并且带来不良情绪反应,比如恐惧、焦虑、抑郁、疲倦,以及家长关系的恶化。

2.2影响教学任务和方式的因素

2.2.1教师威信

教师威信是指由教师的品德、知识、才干等方面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教书育人包括学识与人格特质两个方面的内涵。从本质上讲,教师的威信代表着一种师生关系,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和顺从性。在大学里,学生是步入了青春期的大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从教师的地位作用逐渐过渡到教师的个人威信作用。

2.2.2学生学习成熟度

本文所说的学生学习成熟度是指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求知欲是指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的信心,责任感等;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正规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中自主求知、自主做事、自主发展的能力。

2.2.3教学内容的难易度

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各具特色,理、工、农、医、文、史、哲、经、管等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各异,可按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具体的明确内容和抽象的复杂内容。

2.3影响教师权利的因素

2.3.1主观意愿

教师是否对教学抱有热情,愿意与学生交流,认真准备教案是教师能否有效行使其作为教师权利的前提。主观意愿为其行为的强度和可持续性提供了内驱力。只有当教师主观意愿上愿意付出精力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其作为教师的权利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2.3.2行动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学质量的保证需要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在工作中表现的专业性。对于一些学习难度较大的学习材料,教师能否以专业的技术能力和行为策略进行传授和讲解是其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2.3.3时间精力

针对教师的主体差异,年轻教师往往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大量课前材料准备上,在课堂上,年轻教师往往也更能保持长久的专注力和活跃程度,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能否有效行使其作为教师的权利。

3基于影响因素提出建议

3.1增强师生关系

第一,教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传统观念不同,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可以采取互动反馈,通过视频交流等形式,减少线上教学所带来的师生关系的陌生感,从而建立平等、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虽然在高校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父母的交流不多,但是根据线上调查,由于学生在家学习,与父母矛盾的激化程度提高。高校教师有责任及时捕捉学生的不良情绪,同学生进行交流。必要时可以通过与父母,辅导员交流,了解相关学生情况。

3.2设计完善教学任务和方式

第一,在组织管理中,领导只知道一味地发号施令,而缺少同员工的互动,很难提高组织绩效。同样,在课堂中,如果高校教师完全按照理论规划教学方案和形式,忽略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可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吸收知识程度是否达到教学方案预计效果。第二,线上教学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但是,经调查发现,隔屏交流会减少学生发言的恐惧紧张心理。高校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点,鼓励学生多多发言,主动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利用PPT放映演讲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3成为课堂的管理者

第一,教师的主观意愿不仅影响备课质量,也会在课堂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线上教学中,学生无法同教师面对面交流,缺少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交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传达的效率。高校教师需要努力适应线上教学方式,从主观意愿上热爱教学事业,积极地影响学生,同时得到相应的反馈,形成正效应循环。当教学效果与计划有所偏差时,也要在做好教案修改的同时,调整心情,保持平和的心态。第二,高校课堂学生往往思维更加发散,对学习抱有极大热忱的学生更会通过课后的资料查阅提出问题。高校教师的专业性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课前准备充分,才能在课堂上自如应对不同问题。在线上教学时,可以巧妙利用相关APP,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留下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课后与感兴趣的学生讨论,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师生关系,也可以提升自己在课堂的权威性。

4结论

本文以费德勒领导权变理论为基础,设计掌握与学生的关系、教学任务和作为教师的权利三个维度。对影响三个维度的因素做了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为线上教学的实施提供建议。希望能够有效的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从而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本文仅是基于费德勒领导权变理论对于线上教学模式因素的分析,为验证分析因素在实际教学中的影响程度,还需要进行后续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纪军.新时代背景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J].学周刊,2020,(18):159-160.

[2]宁尧.基于“学习通”的线上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2):221.

[3]臧智慧.权变理论视域下高校教师如何成为课堂的管理者[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22-23.

[4]李小军,郭伟明.论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效果的提升:情景因素与权变路径[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9,40(02):72-78.

篇9

一、暑假时间

2021年7月1日开始,8月31日结束。

二、上班时间

8月23日上午8:00,全体教职员工上班。

三、返校时间

学生返校时间:8月29日(周日)8:30——10:30。

四、培训时间

1、7月15日起,全体教师参加信息技术2.0线上培训。

2、8月23日——24日,全体教师参加市、区级培训。

3、8月25日——31日,全体教师参加学区、校本培训,做好开学准备工作。

备注:具体培训安排另行通知,大家及时关注钉钉群

五、暑假教工学习工作要求

(一)积极参加暑期教师培训。

(二)加强自我修炼,提高人文素养。

1、全体教工加强意识形态学习,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2、全体党团员、积极分子一如既往做好“学习强国”APP线上学习。

3、全体党员认真参加各项“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三)钻研教材,认真撰写备课。

每位教师结合承担的学科、年级、教材、学情等特点,结合暑期培训要求由备课组长负责组内统筹,共同完成整册教材的共享备课,须做到:

1、教材分析,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制定三维目标。

2、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详细的教学过程),突出学科教学先进理念。

六、防疫要求

1、根据要求,做好师生日报工作,离沪师生做好一人一档备案。

2、继续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不松懈、不忽视。

七、其他

1、全体教工暑假期间注意人身财产安全,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不做有损教师形象的事情。

2、关心学生的假期生活,通过多元的途径了解学生的假期生活,并指导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学习型假期。

篇10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念

混合式教学来源于上个世纪末国外出现的混合式学习理论,最初适用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员工培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这种教学方法引起学者关注,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目前学者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主要包括三种:教学模式或传输媒介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2003年,国内学者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并应用“混合式教学”概念,并开始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学者将混合式教学普遍定义为传统课堂和在线教学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协作联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承继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融合了网络在线教学的优点,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与方向。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了线下课堂教学以及线上网络教学的互补,不单纯依靠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借助课堂与网络两个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沟通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升了教学效果。相比较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言,以慕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问题,选择合理化的教学方式,有效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教学资源上,慕课平台可以有效整合思政课的相关教材资源、实践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可以采取视频、音乐、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有效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短、内容讲解不深入的不足。从效果评价上,慕课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线上综合评定,最终产生系统化的课程效果评价结果。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二)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类型

本文论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模式是指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慕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根据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的结合时间,可以将其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首先,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该种类型指的是线上教学以及线下课堂教学在相同的时间点展开教学。这种方式通常将手机客户端作为载体,线上内容不仅包括了教师上传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任务,还包括了学生课程签到、在线讨论、问卷调查、课程反馈等诸多模块。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也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在线上完成相应的功能,进而实现线上教学以及线下教学同步开展;其次,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时间不同。线上教学主要利用慕课平台课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学生通过线上慕课平台能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线下课堂教学则主要是教师针对课程课前预习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课后根据自身喜欢的内容,完成线上学习。在这种类型中,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补充以及相互融合的关系,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本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了学生线上课程预习、课堂深入教学、课后巩固反思三部分环节,主要是合理引导学生有效应用网上资源以及线下课堂教学熟练地掌握各种核心理念,通过课后线上+线下对知识巩固反思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线上课程预习。教师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视频资料、阅读材料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这些课程内容包含课程的教学任务、难点、重点等相关内容,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程的基本内容,对知识点有初步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学生预习完课程内容以后,视频资料中会有测试环节,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系统的测试,教师按照学生测试的结果可以掌握学生的课程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难点问题和知识漏洞,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师线下课堂授课的针对性与专业性。第二、课程深入教学。学生所开展的线上课程预习活动能够为线下课堂教学深入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教师通过对学生难点与知识漏洞的梳理,对教案进行合理化设计,凸显学生不明白或者是还没有掌握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实现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迁徙,进而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授课前,教师可以设置诸如:道德的含义指的是什么、你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解等这类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讲解,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阅读课前搜集的相关文献,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换看法,完成协作探究活动,将相关知识用于新情境当中,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课程讨论的结果以论文的形式上交,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第三、课后巩固反思。该阶段可以分成线上与线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线上部分,教师在网络平台中集中展示学生课前预习测试中表现出的问题,并交由学生对课前预习问题进行修改,加深学生对于知识漏洞的梳理,从而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线下部分,教师针对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有效利用课程内容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在书写论文、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徙和应用。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以及效果进行调查,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以及自我总结的形式,搜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举措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功能以及学生之间的融合。在慕课平台上可以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获得学生思想动态。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理化的教学内容,应用专题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向性专题教学作为核心,按照不同知识点之间所具备的逻辑关系将整个知识体系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同时,为了全面整合资源,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广泛的搜集工作,比如经典文献资料、课程教学视频等内容。按照教学资源制作课件与教案,加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互动渠道

为了加强课程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要实现线上慕课平台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线下课堂教学模块包含了课堂知识讲解以及小组讨论等相关环节,教师负责对教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讲解,针对线上慕课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解答疑难问题。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指导,保证所有学生的疑难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三)转化教学语言风格

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不单单与教学内容的有关,还和教师教学话语有着很大关系。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通常会采用教材式的语言,表现出一定的政策性与学术型,对学生理论理解能力要求高,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由此可见,教师在编制慕课课件的时候需要注重语言风格的转变,构建一套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丰富而又生动的话语体系,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感染力与形象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用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幽默而又通俗的语言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将一些抽象化的概念采用生动的语言加以诠释,保证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程内容,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