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物业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一、服务能力
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能力主要是指为物业服务对象提供物美价廉、及时周到、安全卫生、舒适方便的物业服务。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主要通过两方面来体现,即服务差异性、业主满意度。
1.服务差异性。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的需求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产生的,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差异性就是根据不同业主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差别化的物业服务,以达到满足各类业主不同需求的目的。可见,物业服务企业通过实施差异化服务,可拉近与业主之叫的距离,更多的赢得业主的信赖,为物业服务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业主满意度。优质的物业服务就是要在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文明性这几个方面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于维修、保洁、绿化、保安等基础性物业服务内容,业上要求及时、便利。即提供某项服务时,耗用时问越短、花费越少、服务品质越高,则业主的满意程度越高。当然,业主满意度与物业提供的环境卫生、安全管理、维修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密切相关,是业主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所提供服务的综合考量。目前,物业服务企业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号召业主座谈等形式,对业主满意度进行调查,以便掌握业主或甲方对物业服务企业认可度、满意度的第一手资料。
二、管理能力
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能力对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对正确评价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人认为绩效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共同构成了管理能力。
1.绩效管理能力。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提升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培育自身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物业服务企业要实施绩效管理必须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深刻认识自身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有效的、系统的、动态绩效管理系统,并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持续改进,从而实现企业绩效的不断提高和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竞争环境。
2.风险管理能力。风险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对风险的测量、识别、分析,衡量风险带来的影响,及时采用风险防范方法,使损失降低到最小。物业服务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促使物业服务企业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做好风险防范,从而降低由各种风险的出现而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间成本的损失。可见,风险管理能力是物业服务企业的基础性能力,它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企业持续经营提供保障。
三、创新能力
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无形产品,很难时时有新产品出现。但是企业的创新不能只是局限于新产品的创造,企业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还包括服务、流程及管理模式等其他方面的创新。
1.服务创新。物业管理传统项目,如清洁、绿化、保安、维修等,服务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很难保有新鲜感。物业服务企业只有创造出更新的感觉、更细节的服务来吸引业主,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所以服务创新对物业服务企业是非常重要的。物业服务企业要吸收先进管理理念,推行新的服务标准,从而使各类服务都能满足业主的不同需求。
2.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制度创新是通过制定制度的形式,把经营思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创新等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可以说,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其他创新活动就难以坚持实施或常态化,因此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目前,相当一部分物业服务企业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使得物业服务企业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上存在障碍。为此,物业服务企业要强化企业管理,注重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并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培育和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断拓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广泛渗透和应用于物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要看谁能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只有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物业服务企业冰能不断地向市场推出新服务、新产品,进而提高物业服务的技术水平,以此达到合理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所以,物业服务企业要以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为基础,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主动地将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于物业服务的各个环节。
四、资源整合能力
资源整合是指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与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本文所说的资源整合能力主要包括:客户、能力、信息、人力这四方面的资源整合内容。
1.客户资源整合。客户资源整合,主要是充分利用客户资源,发掘资源潜力,通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等方式赢得客户的信任,使之成为企业的忠实客户,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客户资源整合的手段就是最大限度的争取客户,扩大市场份额是其根本目的。客户资源整合,主要通过提升服务、扩大规模来实现,也就是说要增强现有客户的忠实度,并通过市场拓展等增加新的客户资源。
2.能力资源整合。物业管理属于服务行业,服务能力是能力资源的核心内容。而所谓的服务能力资源又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物业服务所需的有形能力资源,比如必要的办公场所、标志标识、各种工具等;二是物业服务所需的无形能力资源,如制度规范、服务标准、工作流程等。另外,丰富的物业管理知识和物业服务经验,以及拥有一个高效的物业服务团队,也是能力资源的重要构成。能力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就是物业服务企业的不断创新。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保持持久优势,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在各种资源或能力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合力,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无形资产。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生存较量已从数量规模的、专业的、浅层次的战术竞争,逐步发展到内在的、隐含的、综合的、深层次的战略性竞争,这就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知识积累和制度化的能力体系――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建立在核心资源基础上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国学者李悠城(2000)、杨雄胜(2000)、胡玉明(2001)、谭劲松(2001)、汤湘希(2003)等都关注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之间存在密切和相似的关系。李雪(2003)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无形资产构成的。无形资产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载体,并首次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李雪(2004)将核心竞争力审计纳入到无形资产审计体系中,并初步构想了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框架。于玉林(2005)通过对各种企业核心竞争力观点的比较与分析,选择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于教授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不仅是有形资产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无形资源的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化、无形化,使知识产权等成为其重要的构成要素,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因素已由有形资源转为无形资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战略性无形资源的支持,而无形资源的实际内容是无形资产。笔者同意他们的观点。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方面研究甚少,还远未形成理论体系。在审计实践中,我们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却缺乏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笔者拟通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为审计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诊断、构建及培育提供参考。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及其构成要素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分析
核心竞争力的特性是使某一种竞争能力区别于其他竞争力的根本特性。或者说,是使企业的一项竞争能力能够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或者这项竞争能力具有独到的并明显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殊属性。
1.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是富有战略价值的,它能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降低企业成本,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最终使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2.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内生的,融合于企业内质。企业不同,它的形成途径也不同,它为本企业所特有,而且不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和替代。
3.整合性
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技能、技术、管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单个技能、技术的强大都不能长期存在,也就不足以构成核心竞争力。因此,这些独特要素必须与企业内其他技能、能力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能力体系或具有整体互动的功能,并在向客户提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显著优越性。
4.动态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内生于企业自身,但它是在企业长期的竞争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企业资源以及企业的其他能力等变量高度相关。随着相关要素的变化,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元素也在动态发展,最终导致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演变。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对核心竞争力特性的分析为探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提供了标准。经过研究发现,企业在三个层面上的能力具备了上述四个特性,即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三力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三力有机结合构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
1.企业文化力
企业文化力是核心竞争力的起源。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传统风俗、精神风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与活动等。企业文化通过对企业员工的作用,产生对企业的深层推动,这就是企业文化力。
文化作为一种可传承性的资产,本身就具有巨大的价值。当企业文化力作用到企业的产品时,这种价值更是难以估量的。从消费产品到消费文化,企业文化力的价值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文化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由于每个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发展过程、经营管理手段方法及成长的环境各不相同,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企业特征。伴随着企业的成长,独特的企业文化力也在动态地发展变化。因此,企业文化力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它位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心,激发学习力和创新力的产生。当二力形成时,又不断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能量。
2.企业学习力
企业学习力是企业文化力作用的结果,位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二层面。学习力是将外部知识进行企业内部化的能力。企业文化力孕育下的学习力使知识内部化、隐性化,为企业创新力提供了知识源泉;同时,通过它对知识的沉淀,使企业获得新的价值、新的管理方法,使企业文化力更加强大。因此,学习力是连接企业核心竞争力中企业文化力、创新力的纽带和桥梁。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最初在定义核心竞争力时,也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的积累性学习”。
3.企业创新力
企业创新力是企业学习力的进一步延展和升华。虽然学习力能使企业迅速缩短同竞争对手的差距,但是企业只停留在学习阶段还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因为简单的学习不能产生企业的独有专长,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将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发展,创造出新的更为先进的知识,才能使企业最终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这里所言的企业创新力远不止于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价值创新等。这些创新的综合结果形成了企业的核心力。因此,创新力是核心竞争力中最直观、最能感受到的。
三、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在审计时,要评价企业究竟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多强,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企业文化力、企业学习力、企业创新力三方面(主评价要素)入手,构建了一套由9个次评价要素、35个具体评价指标组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成元素的含义
1.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以企业中各个个体价值观为基础,以企业家价值观为主导的全体价值观念,它是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员工的行为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主导意识,能对员工的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同时,企业核心价值观能产生凝聚力,激励员工释放潜能。因此,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企业文化力结构,乃至整个企业经营运作、发展战略的导向,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源。
2.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以价值观为基础,反映企业全体员工的理想目标和优秀传统的心理定势。企业精神既是一种个性精神,它反映了在不同企业价值观的支配下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又是一种团体精神,反映作为一种正式社会组织表现出的人的群体理想和目标,反映出企业全体员工在经营观念方面的有序化和一体化,反映出员工的素质水平和总体上对企业发展特殊性的认识程度以及对企业所负责任的认识程度,还反映出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强度。因此,企业精神是在核心价值观的支配下,通过员工的某种默契、共识和觉悟发生作用,为全体员工提供直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3.学习精神
学习精神是企业全体员工对于学习的一种意识,是企业学习态度、动机等的综合体现。它决定了学习力的发展方向,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力作用结果的质量。学习精神是企业精神的一次升华,是企业精神在学习力层次上的体现。
4.学习机制
作为核心竞争力有机体的一部分,企业学习力的有效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支持和推动,这种机制就是学习机制。它是企业造就学习力的内在机能,是构筑并增强学习力的保证。
5.学习过程
企业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学习精神的指引、学习机制的保证下,企业的学习型组织不断修炼的过程。
6.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企业精神的再一次升华,是企业精神的最高体现。创新精神是企业创新力的核心,是创新力的精神动力源,它支配和影响着创新力结构中的其它因素。创新精神始于企业家,终于每个员工。
7.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是企业造就创新力的内在机能。企业创新力的发挥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创新力要受到各种因素和各方面关系的激励和约束。这些环境、条件、激励和约束是在一定机制下形成的。企业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造就并增强创新力的保障。
8.知识储备
企业创新力的发挥是企业整体的知识储备扩大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因此,足够量的知识储备是企业造就创新力的基础。企业学习力作用的结果使知识集约、知识交流。知识集约过程使企业从外部获得的知识得到识别、收集和存储,知识交流过程则使企业各个部门单位的知识储备通过交流、共享,扩展为整体的知识储备。
9.创新过程
创新过程是企业在创新精神的指引下、创新机制的保障下、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在若干方面发挥创新力的过程。它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
篇3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
近年来,受宏观调控、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生产资料高成本的影响,国内制造企业深切感受到行业进入调整期的现实,加上经济增长放缓和外国产品的竞争,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论文大全。因此如何在当前的激烈竞争市场环境中谋求竞争优势,成为制造企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和研究,对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剖析和诊断,对制造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长期的发展,对于制造制造企业自身和国家,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组成要素,或者说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综合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资源。资源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里的基础。企业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非物质性资源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性资源包括土地、厂房等不动产,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存货、流动资金等流动资产。非物质性资源包括商誉、品牌、专利、技术秘密、商标、积累的学识和经验等,也包括原材料、产品等上下游关系及政府关系。没有企业资源作为支撑,核心竞争力很难建立起来。
2、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能力是一个由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术诀窍、设施装备、技术规范为表现形式的隐性和显性技术组成的,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相互配合与协调的有机系统,笼统地说一个企业的技术能力主要是将原材料等输入转换成顾客满意的产品输出的技术转换系统。技术能力从重要程度上可分为核心技术和一般配套技术。核心技术是指实现顾客价值的关键技术,所以一些人往往把核心技术等同于核心竞争力;一般配套技术则指支撑核心技术实现的辅助技术。
3、企业制度。论文大全。企业制度制度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企业制度规范下进行的。制度的本质是指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制度的内容看,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层面。制度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4、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企业的本质是资源、能力和制度的有机结合,以创造顾客价值的组织形式。使各种资源相协调,各种能力相配备,各种制度相兼容,这之间起纽带作用的就是管理。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能力,要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企业文件的整合等具体环节上表现出来,才能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构成核心竞争力要素。企业计划决策、领导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和管理激励等各类管理职能都应该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展开,生产、营销、财务等各个管理领域都应该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充分调动利用各种资源和能力,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
5、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企业文化是在不确定环境的情况下对管理制度的替代。企业文化从层次上主要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三层。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的共同愿景、企业使命、企业目标、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企业战略、经营理念等。制度文化主要是为实现精神文化所倡导的内容,而在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所做的制度性规定。行为文化则主要涉及人们的行为规范,工作作风等具体行为所应遵循的准则。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实质上都是如何落实、实现精神文化,受精神文化支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说:“在管理中越是利用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则这种管理的成效也就越大”。同样,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管理中。企业文化也发挥着重要的源动力作用。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
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依次经过获取要素、创新、管理整合和拓展四个步骤才能最终形成。
1、获取要素。第一、内部培育。内部培育是指企业通过内部力量开发形成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要素。根据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演化法和孵化法。第二、市场采购。市场采购是企业从市场上一次性购买培育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要素,向外部市场购买所需的要素能力,包括购买专利权、特许经营权、雇佣有特殊专长的人才、交钥匙设备等等。第三、企业并购。当某种知识或要素不容易获取并包含在另外一个企业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中时,企业并购对于获取知识或要素就是适宜的途径。并购优势之一在于它的快捷性;优势之二是它的排他性。当然,在并购过程中,企业可能需收购一些用处不大的资产和人员。第四、公司合作。当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专长而又互补的知识和要素时。它们可以通过合资企业、产权互换、联营或战略联盟等方式来互相学习。通过合作中企业双方知识要素的交流、促进、获取对方的某些技能,然后与内部技能整合,就有可能建立一项单个企业都不可能或难以建立起来的竞争力。
2、创新。企业创新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价值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等,是各种创新机制有机结合的全面创新体系。这些创新的综合结果是企业的全面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形成机制。一、观念创新。在面临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企业必须用新的价值观、新的视野来谋划和构建企业思想和观念,使企业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和创造型组织,为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二、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就是根据时常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革新和完善以企业的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技术的更新速度是惊人的,计算机的芯片平均每两周就有一次技术更新。如果企业不重视自己核心技术的更新换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快就会失去优势。四、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企业最终的有形产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全部活动的成果。产品创新是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动力和必然要求。五、市场创新。一是可以通过广告、促销活动、售后服务等挖掘市场潜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原有市场上进行渗透性创新;二是可以通过寻求新的市场细分,重新给企业产品定位,寻求新的买主和市场,进行开发型市场创新。六、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内容有很多,包括管理思想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工具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等。
3、管理整合。管理整合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内内整合,整合内部现有的资源,能力,技能,技术知识以及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以形成统一对外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内外整合,在企业明确既定战略所需核心竞争力,而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又不足以形成所需核心竞争力时,企业就需借助外力,通过并购,联盟等方式引入外部的能力。管理整合,实质上表现为通过管理的介入,增强要素能力间及其支撑设施间的协同性。总体而言,管理整合的结果是在企业内形成一个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得到不断培育和积累的自身组织协调机制。
4、拓展。论文大全。拓展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将核心竞争力应用在最终产品或市场的开发上。 通用公司除了自己生产部分汽车以外,还将公司长期培育出的核心竞争力—先进的设计技术和强大的销售能力等应用在产品和市场的开发上,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并强化核心竞争力。二是利用核心竞争力开发中间产品。三是发展和更新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是一种固化的能力,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可演化成一般的能力而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因而企业必须时时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变,并不断推进,丰富,直至更新。
基于以上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将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建立联系和实现组合,在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强调企业家作用的保障体系作用下,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有机体系,主要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要素的获取和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不断创新、整合和拓展。
篇4
关键词: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注重发展质量,放缓发展速度,支持创新启动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特征。随着全面改革的逐步深入,供给侧结构调整、转方式、去产能,给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给钢铁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下降,竞争更加激烈,行业进入“寒冬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钢铁企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TO关税保护期限的结束,国外大量企业和产品将零关税进入国内市场,我国企业将直接面对全球市场竞争,国内企业也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一切都要求企业要积极充分调动和有效运用各种资源,卓有成效地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做强做大,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如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卓越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更佳的服务能力、开发新产品的创造力、低成本生产的诀窍等。主要有以下特征:1.效益性。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又能给企业客户带来特殊价值和社会效益。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自身特种组织和技术、管理等优势要素的复合体,具有本企业文化和人文因素。3.渐进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企业在某一领域长期探素、总结、积累、提高的结果。4.系统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可体现为主体要素,但无论这一主体要素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单独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5.动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企业当时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有关,但随着以上因素的改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也要随之改变,呈现出动态发展变化状态。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企业管理办法得到广泛应用。在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了许多知名企业,如:具有中国高铁名牌的中铁,具备电子行业核心技术的华为、联想,具有国内外家电名牌产品系列的海尔、美的。在钢铁行业,有以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的上海宝钢,有靠创造、推行“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先进管理法,而成为全国学习榜样的邯郸钢铁公司等。这些企业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拥有自己独特的强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尽管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有些企业的先进地位发生了改变,但他们无疑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部分钢铁企业仍停留在粗放经营状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方式陈旧,产品战略定位不准,参与市场竞争处在单一领域,没有形成综合、独特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经济发展转型中显得力不从心,参加WTO关税保护期结束后的国际竞争更是不敢想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因此,尽快转变国内企业家经营理念,加速培育和提升我国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三、如何培育和提升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点可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内部长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企业各种优势要素的复合体,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分析找准本企业的优势要素,并在其中确定主要优势要素,围绕主要优势要素的培育与提升,做好其他相关要素的培育与发展,形成以主要优势要素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优势要素的复合体,进而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就拿安阳钢铁股份公司来说,相对国内部分钢铁企业而言,我们的优势是装备大型化和工艺现代化,它是产品创新,更新换代的基础条件,利用这一优势,自2013年开始,公司制定了加强自主创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精品安钢”战略。围绕这一战略的实施,以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先进科研装备、科研手段、研发能力为支撑,搭建了“产学研一体化”“产销研一体化”以及“产研用一体化”三个平台的自主创新新模式。明确了以这一模式为主要要素,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高端精品比例,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要求,进行了科技创新体制、用人机制、分配办法、生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保证了产品创新这一主要优势要素的充分发挥。实现了主导产品全面升级换代,由生产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高端精细产品比例均已达到60%以上。产品涵盖了出口板、管线钢、桥梁钢、高强钢、汽车用钢等多个系列。经过三年努力,度过了钢铁行业的严冬期,2016年上半年一举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利润8126万元。提升了以产品创新为表现形式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宝钢早已走过的成功之路。
四、以产品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5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它能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比竞争对手更高的水平。这种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的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基础条件,而要想在市场上获得突出的业绩则应具备“过人之处”,即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个分散的技术能力或技术,而是一组技能或技术的结合体,它是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心得及各个组织知识的总和。核心竞争力并非固定于企业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充斥于企业不同的研究、工程、设计、生产及营销等部门。然而,就每一具体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并非包括所有方面,一个企业即使缺乏整体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知识领域而获得成功。亦即企业各式各样的能力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并非都同样重要。
核心竞争力是一相对概念。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仅仅看其内部效率及管理体制是难以得出准确结论的,它只有通过与竞争对手比较才能看出。
通常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性:1.明显的用户价值。即能使顾客感受到末端产品对其有益的买点和卖点。只有那些确实能为用户提供根本性效用的技能才能表明企业在此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2.具有延展现象。核心竞争力不是局限于某一业务部门或领域,而是能为企业找出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撑,可以降低多个产品的成本。它具有发散作用,从而能够将能量持续扩展到最终产品上,为消费者不断提供新的产品。核心竞争力的这种特性可使企业在产业、技术的演变进程中生长出许多受人推崇的最终产品,使企业出现许多商机,从而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3.具有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技术实践中以特有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道逐步累积而成,是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突出的路径依赖性,不易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或通过努力很快能建立。4.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相伴而生,是体现于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它虽可被人们感知,但却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那样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买卖,它一旦在企业内部形成,即与竞争对手产生质的差别,成为企业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5.价值可变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能一成不变,由于竞争的存在,竞争对手会竭力弥补自身的不足,赶超对方,从而消除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超额利润,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为所有企业的一般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结合体,由各种各样的能力组成,包括一般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包容一切和涵盖各种类型的技术与技能,它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运行能力;再一类是制度能力。前者指各种各样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能力,后者则主要是确定企业从事核心活动的范围,它通常涉及企业的有效性及成本效率等方面。由于企业竞争最终体现在市场上,产品又是技术能力的竞争,因此,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之核心。就企业核心技术能力而言,它又包括产品研究与开发能力及产品与技术的创新能力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系列与其相关的能力的支撑。就核心技术能力而言,与其相关的能力主要有:1.企业战略决策力。它预示企业能够超前预测产业及技术等变化情况,超前决策,以提前做好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保护工作。2.快速反应力。它是企业对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的捕捉能力。3.生产制造力。这是企业为市场提供有竞争力产品的基本工作能力。4.市场界面力,如销售、广告、售后服务等,这是使企业核心技术优势转为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5.组织协调力。它通过管理过程的制度化、程式化而将企业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融入核心竞争力等。
三、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
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当今国际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运作的发展,构建以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框架,使每一层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围绕其运行的企业管理创新,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融为一体,协调运作。
当今建立在知识经济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与壮大,正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支撑力推动着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使得世纪之交的全球经济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顾客或消费者由于知识素质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以及选择范围的扩大,其主要消费将越来越多地转向知识密度较高的产品或服务。当然顾客所购买的并不是产品中包含的知识本身,而是产品中凝结的知识的成果,这就需要企业由过去的机器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转向知识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从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来看,企业中技术等知识因素与其他要素相比,将在企业今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性各不相同,企业若都集中在某些技术等知识因素上,有可能造成过度竞争。但问题是技术等知识因素在其种类、运用角度方面的选择范围很大,且它极易改变并处于不断的扩张之中,根本不会短缺,更重要的在于企业并不是仅仅拥有技术等知识因素就可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企业而言是各种地位不同的要素和各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企业应适应当今知识化运作发展趋势,选择技术等知识因素为企业核心要素,并结合自身实际和特性进行综合运作,以建立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
为促进企业中的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高效运作,企业需以技术等知识因素为中心,进行相应的要素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人本管理的知识化、管理信息化。人是企业高效运作的决定因素,一个企业即便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而人的作用如得不到发挥,其有效运作也等于空谈。人本管理知识化与社会化,它强调人员管理中的知识因素,并通过知识因素将企业中的人员行为与更高层次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使人员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实现自我,是一种从根本上激励企业人员行为的方式。管理信息化则使企业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如准时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得以运行,同时可以创造出各种企业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直接参与企业运作,极大地提高企业在时间、空间方面运行的效率。可见,企业通过人本管理知识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使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得到强有力的人员和运作效率的支持。企业应围绕企业核心流程的运作进行企业管理过程创新。核心流程是企业核心要素综合运作的集中体现,是指以企业中的某个或某些过程为核心的过程间有机联系的运作体系,在这一运作体系中有处于核心地位的核心过程,也有处于非核心地位的基础过程,二者的相互配合,使核心流程得以顺利运作。企业运作虽然是基础过程与核心过程相互配合的结果,但基础过程却为核心流程的运作指明了方向,是企业主体动力的集中反映。每一个企业核心流程的确立实际上就是在企业设计、开发、工艺准备、生产线运用等诸多过程中,选择既能体现企业核心要素的地位,同时又能充分反映企业核心运作的主要过程,并由此形成以主要过程为主的具有辐射结构的运作体系。当随着企业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的确定,不同企业的运作则将着重突出设计、开发、工艺准备、生产线运用等过程,确立能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特有的企业知识化核心流程。
企业过程再造是当今企业管理过程创新的典范,以特有的企业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进行企业过程再造,将使企业核心流程适应性更强。企业过程再造是对企业现有系统的否定,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剧烈的、跳跃式的,是一种突变。在当今企业运作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确立企业核心流程时,若通过企业过程再造对长期以积累、演变而来的在人们心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流程和工作体系进行根本变革,将使企业核心流程的运作能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企业特有的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的企业过程再造重点须掌握4个方面,即面向过程、根本性反思、彻底性再设计和惊人的飞跃;二要将主要过程与企业其他过程融为一体,以形成知识化的企业整体运作体系。根本性反思就是企业对过去的运作过程进行根本性思考,找出运作中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为今后的流程设计打下基础。彻底性再设计就是根据企业运作方式的转变,重新设计知识化的企业核心流程,增强其适应性和运作中的可行性。惊人飞跃即促使知识化企业核心流程尽快地融入企业进行运作,使企业能够在知识化运作方面迅速发展起来,并取得相应的收益。企业通过以企业特有的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的企业过程再造,将使企业核心流程运作更具生命力。
企业还应以企业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创新。与最终产品相比,企业核心产品可回避最终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并且受到限制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核心产品的选择与运作,企业需以核心产品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即企业应由过去注重实物资产管理转化到更注重无形资产的管理上来,使企业能更好地进行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标等知识产权的运用,与其他企业、客户、政府机构的协作关系更加协调,让企业商誉、企业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为核心产品的构建打下深厚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三者的集合,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的知识化,作为三者集合的核心竞争力的实现为中心,企业应从整体上进行管理创新:一是管理意识创新。企业需建立以知识为轴心的竞争优势观,应改变过去对知识有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状况,使企业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二是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它在整个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它使企业运行更加合理,以促进企业知识化运作能力的提高。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统领企业的权力结构。因为只有拥有高技能的人才能推动企业的重要决策。如一些跨国公司,其商标管理部门对该公司的所有重大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核心的市场界面能力即隶属于商标管理部门。
(2)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选择核心竞争力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经理的一致认可是不可能形成的。
(3)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企业应从自身及环境特点出发,专门进行某一方面专门业务能力的培养,最终成为该领域的最强者,企业只要在某一点形成核心竞争力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
2.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步骤
通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通过企业各层次的重组与积累实现的,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开发与获取阶段。这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建立核心竞争力所必须的专长与技能以组成特定竞争能力的阶段。该阶段主要针对技术、人才、结盟伙伴及知识产权市场而言。如设法获取那些可以形成整体核心竞争力的单项技术、率先注册专利,率先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等。由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局限性,该阶段通常是通过外部资源的重组来完成。美、日企业在这方面的做法较为典型,他们通过外部引进再经自身组合,结果形成了在世界范围有一定影响的核心竞争力。
获得外部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关键技术人才的引进、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结盟、签订技术转让协议、招聘留学人员及向新兴企业进行产权投资等。
(2)整合阶段。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要达到这种结合就需要对开发与获取得到的建立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要素进行整合。如就组织中的个人而言,其个人所拥有的能力不等于组织的核心技巧,只有经过整合才能形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整合获取的多种多样的技术与技巧,这是一条漫长的需要持久加以努力的过程。整合核心竞争力要素,涉及企业各方面具体问题,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优化设置,这是一项实质性的工作,是第一阶段工作的必然结果。然而,就我国这几年的实践看,一些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缺乏在技术、市场及管理方面的整合,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3)开发核心产品市场。核心产品是介于企业竞争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核心竞争力能够覆盖多个部门或产品,能够提供潜在的进入市场的多种方法,显然核心产品市场的进入有多种方法,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市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姜汝祥.差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智能化集成;经营理念;治理架构;技术创新
伴随着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深化推进,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智能化产业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市场价值(安防协会,2011;工信部,2011)。预计每一个智能化应用领域都将是一个千亿级的行业,而智能化系统集成行业是这个产业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之一。因此,关于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分析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出发,结合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属性,探讨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特殊内涵及其构建途径,力争为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交易的对象是商品(包含服务),商品的零部件或工序的分解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是有限度的,需要保持中间商品的相对完整性,因此,最基本的无法再分解的商品的零部件或工序叫做最基本零部件或工序,生产交易一个最基本零部件或工序的有机耦合活动称为一个“企业元”(meta-firm)。如果一个依据市场契约形成的基本经济单位,能够并且只能重复完成一种进行获利经营的“企业元”有机耦合活动,就称该经济单位为最基本企业(张华等,2007a)。最基本企业的诞生体现出了一个具有生物特性的基本经济单位的“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其最根本的生物特性就是有机整体性。有机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能动使用与创造性发挥的首脑作用、劳动力的服从劳动与物质资本的被动运行等方面。随着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以及现代企业实践的深化,现代企业逐步被理解为在既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多方产权主体,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张华,邹东涛,2011)。
智能化系统集成是指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根据用户的需求,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将各个分离的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完整、可靠、经济和有效的整体,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整体性能最优(安防协会,2011)。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来说,智能化系统集成包括智能化系统的分层设计、软硬件设备选型,设备系统安装服务、软件系统控制平台、综合系统调试、系统功能维护等多个环节,其核心环节在于智能化系统设计、硬件设备的安装服务、以及软件系统控制平台的有效运行。
智能化集成企业一般是指具备工信部、住建部、公安部等部委颁发的相关系统集成资质,能对行业用户实施智能化系统集成的企业(安防协会,2011)。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的应用设计及系统化的软、硬件产品集成服务构成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企业元,在核心企业元的周围存在着与大量之相关的企业元。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有着不同的客户需求,虽然智能化集成系统项目的过程环节大致相同,但智能化集成系统的内在功和表现结构都会有所不同。
由于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特殊性,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生产要素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物质资本,主要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介质资本三大类。生产资本主要包括自有或租用办公场所、软件开发环境、系统集成工具、设备运输车辆以及自有软硬件产品等。货币资本在智能化集成企业中占有重要的比例,随着社会经营环境的变化,流动货币资本比例呈现增加的趋势。介质资本主要包括营业执照、集成资质、软件著作权、技术产品专利以及文档资料等。智能化系统集成企业的介质资本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司注册资本金的多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等级,以及应用领域的软件著作权和技术产品专利等构成了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技术服务支撑以及重要的品牌力量。智能化集成企业的人力资本包括营销、技术、项目管理等专业科技型人力资本,以及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和生态位人力资本(张华和刘小军,2007)。
综上所述,智能化集成企业被理解为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等社会资本的前提下,由物质资本产权主体、核心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和普通员工,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包括:(1)智能化集成企业是智能化产业中的一个提供智能化集成服务的企业支点,需要按照一定的法规要求办理相关的资质手续。(2)智能化集成企业是经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多方产权主体经过签订一系列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开放的组织系统,各种生产要素可以依据市场契约自由的进入、退出或转让。(3)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特性是一个有边界的契约组织,契约的特殊性在于有机整体性,智能化集成企业一旦诞生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都要受到经营人力资本的协调指挥。(4)智能化集成企业体现在一定的智能化应用领域,按照客户的具体功能需求,提供智能化集成系统服务。(5)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经营获利,这就要求智能化集成企业要尽可能提高利润率,提高技术创新含量,在提高集成项目营业收入、降低设备开发或采购成本的同时,压缩项目实施和管理费用。
二、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属性
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刊登了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所著的题目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论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Prahalad和Hamel,1990)。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界定为:组织中关于怎样协调生产技能和整合技术的累积性知识技能。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内部各种知识、技能、资产以及运管机制的有机融合。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流派,主要有技术创新流派、资源整合流派、知识流派、组织流派、文化流派和流程流派等。技术创新流派主要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为代表,他们强调通过学习和核心竞争能力的积累,企业能尽早发现产品和市场机会,提出可以通过研发少数关键技术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Hammer和Champy,1994)。资源整合流派主要以巴尼为代表,他们强调整合具有潜在价值的关键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基础(Bamey,1991)。知识流派以巴顿(Barton)为代表,他们强调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习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Barton,1992)。组织流派以彼得.圣吉为代表,他们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系统开展研究工作(彼得.圣吉,1998)。文化流派以拉法为代表,他们认为核心竞争能力既在于企业运行系统中,也存在于企业文化系统(Raffa,2000)。流程流派则以哈默尔和钱佩为代表,他们认为要在价值链的关键流程方面才能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Hammer和Champy,1994)。
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组织架构上来说,贯穿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研发、营销、技术、实施等部门,但最为关键的则是集成项目核心软、硬件产品的创新、运行和维护等方面。一般来说,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属性:(1)市场认可性。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才能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机会。(2)价值超常性。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市场客户带来超出常规的利益价值,才能真正达到参与各方的合作共赢,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利润。(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独特的创新型,竞争对手难以或不能模仿。(4)异质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在数量上很少,难以或不能替代。(5)超前性。只有核心竞争力具有超前性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满足偷不走、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溜不掉五个条件(张维迎,2005)。
三、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方面,理论界学者一般认为核心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核心产品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但在核心竞争力的其他组成要素方面,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主要有两要素、五要素以及全要素构成等几种观点。
王秉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组成(王秉安,2000)。硬核心竞争力指以核心技术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软核心竞争力则是指经营管理方面的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邹海林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应用技术转化能力、组织生产能力以及快速应变能力等五种要素能力构成(邹海林,1999)。管益忻则认为,凡是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竞争对手的所有要素都可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要素包括经营决策、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管益忻,2000)。左建军认为,企业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平台基础,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人才开发、技术创新、商标品牌、企业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左建军,200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等多方面企业能力的综合反应,特别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更是决定性因素,优秀的经营理念决定优秀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进而吸引优秀的人才来进行一流的项目市场营销、技术方案创新和工程实施管理等运营活动。因此,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从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去构建,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健全完善。
四、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智能化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经营业绩。一个优秀的智能化企业,表面上看是其突出的经营业绩,但其深层次的内在基因却是合理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最为关键的则是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能为企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行为准则和文化氛围,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保持企业竞争力,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做强做大。
优良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是构成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平台基础,再结合市场营销、技术创新、人才开发、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系统。因此,智能化企业的公司架构和制度化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公司的制度化管理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进而构成智能化企业软性的、更难识别、更难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化企业核心资质所处的序列和专业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能化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范围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发展空间。智能化企业涉及的专业资质主要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安防工程企业资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认证等方面的资质。智能化企业资质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智能化行业相关资质的获取一般主要涉及到企业资产信用、经营管理能力、核心技术专利、技术人员规模、项目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内容。
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核心技术等核心人力资本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经营理念和治理架构的选择都取决于企业核心人力资本的强弱。因此,智能化企业必须制定并完善核心人才的选拔、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关键的人才资源与智能化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竭尽全力、合作共赢、协同发展。那些既拥有核心技能又忠于市场契约的核心骨干是智能化企业最重要的宝贵资产,所拥有核心人力资本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智能化企业的人力资本政策要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既让核心骨干与企业同步成长,又使他们具有成就感和家园感。
市场营销水平是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非常关键的竞争因素。高水平的市场营销能力是智能化企业赢得工程项目的必备条件,是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能够使得智能化企业进一步保持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主要涉及智能化企业的综合实力、资质品牌,以及企业对营销过程、销售网络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这也直接决定着智能化企业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智能化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中,必须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先导、重视公司信誉”营销的观念,维护公司的品牌形象,结合用户的利益需求,向用户提供高新技术及产品,在维护公司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与客户一起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是构成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智能化企业能否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好的产品去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企业的核心技术一般包括企业公开的专利技术和秘密的专有技能。智能化企业的公开的专利技术主要是智能化软件技术、软件著作权、产品工艺、实用新型专利等。这些公开专利技术既可以通过独自研发和联合开发获得,还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的形式来取得。智能化企业拥有秘密的核心技术也是智能化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基础,同时,智能化企业要拥有持续保持这种核心技术不被模仿或替代的能力。在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向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化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沉淀核心技术技能,才能提高智能化企业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技术实力;智能化企业只有拥有较强的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开发出为市场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技术附加值的软硬件新产品或服务,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项目管理能力是智能化企业保证工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只有拥有丰富的工程管理实施经验和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才能建成精品工程。丰富的工程实施和管理经验反过来又增强企业综合技术实力。智能化企业的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主要都是围绕设备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展开的,成本费用是衡量智能化集成项目投入产出比例的根本尺度。提升智能化集成项目的管理能力是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项目管理制度是为了达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目的,针对项目范畴和项目特点,所制定的需要项目团队成员遵循的一些程序或规程。
五、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智能化集成企业可以被理解为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等社会资本的前提下,由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普通员工,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进而探讨了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表现,认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管理、技术方案创新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企业能力的综合反应,特别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更是决定性因素,但最终却落实在智能化企业的核心软硬件产品以及集成项目工程项目市场开拓营销、技术方案优化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最后论证了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并给出了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Bamey,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mal of Management,1991(17).
[2]Barton, D. L. Core competence strategy[J]. Joumal of Management,1992(03).
[3]Barton, D.L.Assessing corporate performance[J].Business Strategy Review,1992(0l).
[4]Hammer,Champy.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original-effects 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e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1994(15).
[5]Prahalad,C.K.,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
[6]Raffa.Core competence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in the world-wide computer industry[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0(01).
[7]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王秉安.企业核心竞争力之研究[J].现代财经,2000(05).
[9]张华,高俊山,刘小军.企业元、最基本企业及企业的原子模型[J].科技与管理,2007(02).
[10]张华,刘小军.资本概念的再界定及特征探讨[J].商业时代,2007(04).
[11]张华,邹东涛.权责利对称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2(04).
[12]邹海林.论企业核心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软科学,1999(03).
篇7
内容摘要:企业的生产运营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之上并将资源价值转化为企业利润的过程,资源是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最基本条件。生产运营过程本身是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对资源的整合。因此,资源与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本文基于中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了现阶段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并进行了辨识。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构成 辨识
Prahalad和Hamel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使得人们对企业竞争能力的研究摆脱了企业同质化的假设,将企业内拥有的不同能力、不同要素导致的差异作为分析的起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尚处于发展和完善过程之中,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内涵的表述, 不同学者有不同阐释。笔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特有的,长期支持企业为用户提供独特需求并因此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企业的生产运营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之上并将资源价值转化为企业利润的过程,资源是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最基本条件。生产运营过程本身是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对资源的整合。因此,资源与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能力作用的对象是资源,是资源结合后表现出来的结果;资源只有通过能力的作用才能表现其市场价值。在企业各级层的能力与资源的组合可能形成优势,不在关键领域发挥作用的资源和能力不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外的相关研究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机制基础之上,这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直接套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分析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可能与本土企业的实际有出入。其次,仅限于一些抽象概念的描述也不利于企业竞争理论在中国企业的运用。再者,讨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联系企业本身的情况和所处的外部环境。
2002年,报告了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的结果,指出:我国企业已经步入基于战略核心能力和组织核心能力的竞争, 它们分别是企业成长和盈利的重要源泉。下一个阶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我国企业将进入技术核心能力的竞争阶段。2003年,余伟萍等报告了对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运用文献法和对深圳、宁波、成都三个城市的企业家问卷调查,得出核心竞争力因素的排序,文献法结果排序为: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企业文化;行业能力。问卷调查结果排序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文化;战略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行业环境;企业自身历史状况。2005年丁伟斌等报告了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选择的实证分析―以杭州、苏州中小企业为例的研究结果,指出: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已成为部分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企业家和专业人才优势是企业人力资源优势中的重点。企业家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决定因素。企业文化要素并不构成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样本是选取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丁伟斌等的研究样本的选取是中、小企业,余伟萍等的研究没有明示样本企业的类型。余伟萍等的研究调查的对象是企业家,而、丁伟斌等的研究调查对象是企业内人士,有部门人员参加。三项调查的地区有不同。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与辨识分析
综上并结合我国企业现有状况,笔者认为:构成我国企业现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有四个:人力资源、品牌资源、技术核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一)人力资源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
此前的许多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表明: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的业绩成正相关关系。、丁伟斌等的研究特别提到了企业家的能力和精神,企业家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这样的表述并不否定企业中职业经理人、拥有核心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某个时期,他们拥有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核心技术确实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人力资本具有自发的流动性,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通过人力资本市场交易流动,因而缺乏持久性、不可交易特征。从企业长远发展看,唯有企业家是最终对企业承担不确定性风险的管理者,企业家精神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保障。有研究表明: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有显著、正向且直接的影响,企业家必须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变革组织现有经营模式,保证企业能够不断提供有竞争性的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家通过建立企业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来不断激发、凝聚员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提高工作效能。通过领导团队的构建,与其他管理者学习与分享知识,唤醒团队成员的管理天赋,激发管理智慧,将个人知识转变为企业知识,提升企业领导力。
(二)品牌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余伟萍、丁伟斌等的研究表明,市场营销能力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市场营销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看企业能否快速、低成本推出企业品牌。品牌产生于企业,表现于企业之外,是企业美誉的载体。品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品和服务品牌,另一类是雇主品牌。就产品品牌而言,在消费差异化时代,任何一个产品的市场份额和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如果企业营销只是表现在推销产品的量上,企业的发展不可能长久。品牌传递的是产品的科技含量、服务和质量保障、企业对顾客的态度等企业与其他企业差异性的信息,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雇主品牌同样是企业美誉的载体,它传递企业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员工分享成功的价值观念等信息。顾客(雇员)选择品牌实际上是对品牌拥有者的信任;选择一种符合自身审美观的情结,也表明企业在市场的信誉。品牌具有持久、异质、不可模仿性,建设和维护周期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一般企业很难模仿。企业通过品牌影响并吸引顾客,但是究竟是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与吸引顾客,具有不可言传的模糊性;品牌一经批准受法律保护,非拥有者自愿不能流动,具有资产专用性特征。品牌具有延展性,可以水平延展,跨类别、跨行业,也可以纵向延展。品牌具有整合性,能够整合企业生产、网络等多种资源。
(三)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的重要能力
的报告指出: 我国企业将进入技术核心能力的竞争阶段;丁伟斌等的研究中指出,技术创新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结论的差异来源于所调查企业的类型且的研究数据时间跨度长达10年。2003年,黄文峰报告了对我国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样本企业的类型为2002年国内大中型企业。指出:技术核心能力是我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研究中定义的技术核心能力包含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我国的发明专利中,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占绝对多数,国内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表现的主要方式是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生产制造技能与新技术、新工艺的整合过程;是企业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设计加工能力等生产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其过程持续不断,因而具有持久性特征;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向是满足客户需要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运用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因而具有价值性。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是同质的,围绕技术创新活动及成果的转换企业必定要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通过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技术创新过程具有互补性而技术创新成果受法律保护,他人不得模仿。技术创新使各种资源的性能和结构得到了有效配置,因而具有整合性。技术创新的成果具有延展性,可以在一系列产品中使用。
(四)组织管理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能力
、余伟萍、丁伟斌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组织管理能力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设计两方面。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一部分大中型企业逐渐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一部分中小企业按“家族管理”的管理模式管理企业也获得了成功。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和诀窍并形成惯例,这意味着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组织资本,这种组织资本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企业绩效,因而对于企业资源具有整合性 ,也是企业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具有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企业是个开放的系统,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和组织制度制定是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因而管理具有动态性。由于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是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制度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具有互补性和不可交易性,任何因素离开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其性质与功能将会发生变化。
就企业来说,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内部经验”,“内部人”可以在企业不同部门与项目中使用,因而又具有“内部延展性”;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育与维持需要企业长期投入,组织管理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有价值的资源使用基础之上的。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体现了企业管理理念,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丁文斌等的研究结论中:企业文化不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能是调查对象为民营中小企业,“家文化”比较强势,“企业文化”由于没有专门提炼、整理而显得弱小。余伟萍等的研究结论中:行业性质和企业自身历史状况构成核心竞争力,对行业影响最大的行业政策以及自身历史,对企业影响最大的企业经营理念都能在组织管理能力中得到最终体现。
参考文献:
1..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2(4)
篇8
一、认识核心竞争力
关于企业竞争力,学术界和企业界均有多种论述。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的:就短期而言,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它的竞争力,但就长期发展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观点一经提出,立刻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们的高度重视。
企业是一个由各生产要素有效组合而成的有机体。如果哪个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好地利用了这些生产要素,这个企业就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即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更有效使用既有生产要素的能力。由于企业操控生产要素的程度和侧重点的不同,又使竞争力的形式产生多样性,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不同的竞争力对企业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重要性也不一样。企业竞争力中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与原先的企业能力学说相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强调企业能力中知识积累与应用,重视企业的资源、技能和知识的整合和发挥,以及组织体制的功能。提出可以通过在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少数几个知识领域成为最好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并揭示了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战略业务单位和最终产品的关系。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物质体现,也是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体现。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可能有很多,但这些并不能被认为一定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某一项竞争优势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要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和效用。如可口可乐公司独一无二的饮料配方就是使其能经久不衰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而言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相对于它在处理与经销商关系上的专长,对客户来说就显得不那么紧要了;2.应具备独有性。如果企业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它就很难给本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特长的独有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所决定。那些蕴藏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整体系统经验基础上的特长,比建立在个别专利或某些个出色的领导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基础之上的特长,具有更好的独有性。3.应具备一定的扩展性。即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企业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说明企业在依赖核心竞争力的最佳产品市场上拥有了选择权。而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地位,被拒之门外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商机。
领先的核心竞争力对一个寻求长远发展的企业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首先,它超越了某一固有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类业务单元,将企业之间的竞争升华为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所以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比任何产品寿命和服务都要长,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比关注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规划出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避免企业因目光短浅从而导致战略性的失误。其次,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相关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影响已远远超过了某个单一产品在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第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多是依靠企业经验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并不是某项重要发明导致的跨越前进。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很难用“短期浓缩”或“加班突击”的方式形成。即使在产品开发周期越来越短的今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仍需花费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核心竞争力领先的企业,往往很难被赶超。很难想象有谁能从零开始,迅速赶上如像诺基亚公司这样在无线通讯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
由于核心竞争力是隐含在企业机体内的竞争力要素的复杂集合,因此,要真正做到理性的开发、创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意到竞争力因素的复杂构造关系。
要从孕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生长和形成的要素中培育和打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源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毋庸置疑。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进行怎样的机制设计将人力资源与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特殊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举措。
2.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指虽然公开但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和其他一系列技术秘密。拥有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并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3.企业诚信。诚信是交易双方的一种承诺。在产品市场上,诚信是卖者对买者作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声誉是企业家、经营者对投资者(股东、债权人)作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这种承诺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如果卖者、企业家不履行这种承诺,就要失去买者的光顾和投资者的青睐。对于生产复杂产品以致于买者或投资者一时无法判定质量高价产品如汽车、房地产以及买者靠承诺购买未来产品或服务的服务业和资本市场,诚信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
4.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即企业通过高效的产品、价格、促销和营销渠道的整合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劳务。营销策略既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和经验的积累,也与企业技术手段和营销信息系统等基础性应用设施与技术相关。在当今网络经济环境下,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技术的网络营销技术有利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拓展销售空间。先进的营销策略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买方市场时代,营销策略甚至是比制造技术更是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5.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其中包括企业获得信息及其推理的能力、决策及其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管理能力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一支强大的组织才干和企业领导才能的经理队伍。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高管理层次上并不局限于某种产品,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率地利用其资源,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6.研发能力。自主性研发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能力可由企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研发投入经费数量及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等指标来表示。研发能力是企业获得持久技术从而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
7.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一般概念认为,企业文化非常简单,而较高的难度在于找到适合本企业特色的文化理念及其具体实施。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利器。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最终体现为获利能力、市场份额、企业形象及公众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同等。不同企业在不同的竞争力方面较为突出侧重是不同的,由于在一些方面较强,一些方面较弱,但经过较好整合与协调处理,体现出的是整体竞争力较强,表现出了强烈的本企业竞争力特色。这也正好显示出了为何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所不易模仿的特性。
三、打造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源。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上。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当下中国企业的一个历史重任。那么,如何构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
1.从自身做起,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从企业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要充分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要重视、关心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要集中公司优势资源来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自身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各方面与同行的差异优势。在扩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优势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与满足用户特殊效用与需求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恰恰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第三,加强自主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发挥,而其能否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打造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第四,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与打造提供制度保证。企业的不活和竞争力不强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和现存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第五,塑造独有的企业文化。 “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惟独不能模仿的是企业文化。”可见,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成为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2.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打造核心竞争力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联盟有助于一个企业向另一企业学习专业、管理等能力,有助于两个企业的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二,可通过企业兼并与整合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与整合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与整合,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与整合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
第三,培育大量的、忠诚于本企业的稳定顾客群体。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因此,我们的企业都要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有动态意识。
随着时间推移,核心竞争力由于缺乏有效的提升而可能贬值,造成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乃至消失。造成核心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一是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员可能会渐渐游离出去。而人才的流失尤其是大型企业造成的损失不到大规模扩张的紧要关头,往往不为人所察觉。对此引入人力资本管理概念是管理者应考虑的问题。企业应通过设计如奖励、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制度建设,将有用人才吸引并长期留住。应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国际科技、文化、经济交流的管理制度,发挥人力资本在研究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二是如果较多员工由于个人行为而改变企业统一制订的组织管理制度(如招聘措施、薪酬、升迁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下降。如果高层管理者不进行监督,保证这些单独的变化与总的核竞争力项目方向一致,久而久之,核心竞争力就会被侵蚀甚至消失殆尽。
每当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大到在同业中领先的地步,仍然要保证它的可持续性。对大部分企业而言,仅依靠被动的维持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竞争对手一直在虎视眈眈,摩拳擦掌地准备取而代之。这样,要使可持续性发展则意味着要持续地改进,否则就无法保持现有的领先地位。同时,所谓的持续改进是不要闭门造车地衡量自己改进的绝对程度,而是要全面地、相对地和竞争对手的努力相比较。不断进行竞争战略的分析。
篇9
【关键词】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层次分析法
一、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一)物流企业的含义
物流企业是指具备或租用必要的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至少从事运输(或运输、货物快递)和仓储两种以上的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非法人物流经济组织可比照适用。
(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从此掀起了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热潮。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具有创新特征的企业人才、技术、品牌、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目前,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能力论”、“创新论”、“资源论”、“消费者剩余论”、“体制与制度论”等观点,只是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但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特征的认识大体上具有一致性:1.核心竞争力应当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能力;2.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对客户的重要利益作出关键贡献,从长远来看,应能反映客户最重视的价值;3.核心竞争力应具有进入多种市场领域的能力。基于这些特征,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将企业的竞争优势生成问题转化为获取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在竞争中生存的能力,也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获得客户忠诚度的能力。具体地说,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物流规划、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运输等服务环节上所具有的、明显优于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能力,也就是该物流企业在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体系
结合物流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核心竞争力的特征,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人力资源营运能力、生产能力、交易能力、技术创新及发展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这六个方面来进行。每个方面都各自有评价它们的财务指标,这些财务指标构成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体系。
(一)人力资源营运能力
人力资源营运能力是指物流企业的员工素质以及员工的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它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中的首要因素,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评价人力资源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有劳动效率和相对劳动效率指标,其值越高说明人力资源利用得越好。劳动效率是指物流服务营业净额与物流服务员工人数的比值,而物流服务营业净额则是物流服务营业收入与物流服务营业折扣及折让之差。相对劳动效率是指物流服务营业净额比重与物流服务员工人数比重的比值,而物流服务营业净额比重是企业物流服务营业净额与物流业总营业净额的比值;物流服务员工人数比重是企业物流服务员工人数与物流业总员工人数的比值。
(二)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是指物流企业提供服务产品的能力。评价生产能力的财务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量比率。其中,资产负债率是物流企业年平均负债总额与年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流动比率是物流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速动比率是物流企业扣除存货之后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现金流量比率是经营活动中的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值。
(三)交易能力
交易能力是指物流企业与外界环境、其他经济主体之间发生一定联系和交往的能力。评价交易能力的财务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活动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其中,总资产周转率是物流企业每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营业活动收益率是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的比值;每股收益是物流企业扣除优先股股利之后的净利润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的比值。
(四)技术创新及发展能力
技术创新及发展能力是指物流企业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能力,这也是保持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评价技术创新及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包括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每股收益增长率。其中,净利润增长率是用本年净利润比上年净利润的增加额与上年净利润的比值;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用本年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额与上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每股收益增长率是本年每股收益比上年每股收益的增加额与上年每股收益的比值。
(五)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指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评价管理能力的财务指标有物流利润率水平、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
物流利润率水平是衡量物流企业市场支持力水平的一个财务指标,其值越大,说明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越强,得到的市场支持力越大。物流利润率水平在数值上等于企业市场占有率乘以企业利润占有率。
社会贡献率是指物流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支付价值的能力。它是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与企业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
社会积累率是指物流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中用于上交国家财政的份额。它是企业上交国家财政总额与企业社会贡献总额的比值。
(六)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是指物流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评价服务能力的财务指标包括物流服务成本推动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服务渗透支持力。
物流服务成本推动率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成本并不是一种无谓的耗费,而是一种推动销售增长的动力。如果成本不能推动销售增长,则会失去存在的必要。人们经常说的降低成本,是降低不能推动销售增长的成本,剔除过剩的成本浪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的服务成本比实体成本对企业营业收入的推动要大,因此,可以通过创新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等加大服务成本的渗透力。物流服务成本推动率越大,说明其推动效果越好。其值为物流服务营业收入与物流服务成本的比值。
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增加可以反映企业由于服务渗入所引起的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其值为主营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
服务渗透支持力可以反映企业产品服务成本的追加需要多少销售利润的支持。其值为物流服务成本与物流服务营业利润的比值。
三、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的评价
(一)评价方法的选择――层次分析法(AHP)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灰色系统法、数理统计法(如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的评价属性多样、结构复杂,难以完全采用定量方法进行优化分析与评价,也难以在任何情况下做到使评价项目具有单一层次结构。因此,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的评价需要建立多要素、多层次的评价系统,并采用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方法或通过定性信息量化的途径,使复杂的评价问题明朗化。综合以上因素,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进行评价。
(二)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财务指标评价的实证分析
层次分析法(AHP)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有关人员的判断,确定备选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整个过程体现了人们分解―判断―综合的思维特征。
本文选取国内三家著名的物流企业(具体名称省略),分别计算出评价它们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然后运用AHP方法对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1.分析物流企业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
2.根据一定数量的专家按照参考文献[1]进行的打分,对同一层次的各要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要素(准则等)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构造两两判断矩阵如下:
3.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定专家主观判断的定量化数值是否出错,并求出各要素相对于上层某要素(准则等)的相对权重。
①判断矩阵A-B:
相对权重WA=[0.12,0.04,0.24,0.12,0.24,0.24]
λmax=6,一致性指标C.I.=0<0.1,通过一致性检验。
②判断矩阵B1- Ci:
相对权重WB1=[0.75,0.25]
λmax=2,一致性指标C.I.=0<0.1,通过一致性检验。
③判断矩阵B2- Ci:
相对权重WB2=[0.1010,0.2475,0.2475,0.4041]
λmax=4.1325,一致性指标C.I.=0.044<0.1,通过一致性检验。
④判断矩阵B3- Ci:
相对权重WB3=[0.230,0.648,0.122]
λmax=3.004,一致性指标C.I.=0.002<0.1,通过一致性检验。
⑤判断矩阵B4- Ci:
相对权重WB4=[0.105,0.258,0.637]
λmax=3.039,一致性指标C.I.=0.02<0.1,通过一致性检验。
⑥判断矩阵B5- Ci:
相对权重WB5=[0.105,0.637,0.258]
λmax=3.039,一致性指标C.I.=0.02<0.1,通过一致性检验。
⑦判断矩阵B6- Ci:
相对权重WB6=[0.592,0.333,0.075]
λmax=3.014,一致性指标C.I.=0.007<0.1,通过一致性检验。
4.计算各层要素对系统目的(总目标)的合成(总)权重(见表1)。
5.对各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并得出结论。计算出所选的国内三家物流企业甲、乙、丙的具体财务指标(2009年数据),然后得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的综合评价(见表2)。
由表2中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三家物流企业中核心竞争力最强的是丙企业,其次是乙企业,最弱是的甲企业。由表1可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中,交易能力B3、管理能力B5和服务能力B6的权重最大,其次是人力资源营运能力B1和技术创新及发展能力B4,生产能力B2的权重最小。甲企业要想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提高自己的交易能力B3、管理能力B5和服务能力B6。从表2中可以看出,甲企业相应的评价交易能力B3、管理能力B5和服务能力B6的指标总资产周转率C7、每股收益C9、物流利润率水平C13 、社会积累率C15 、物流服务成本推动率C16 和服务渗透支持率C18在三家企业中都是最低的,因此,甲企业应从这几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汪应洛.企业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261-271.
[2] 王增孝,高庆祥.评价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J].中国农业会计,2003,(12):38-39.
[3] 朱广宇,雷黎,薄燕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相对竞争力评价模型[J].物流技术,2007(4)
[4] 宋伟.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交通企业管理,2007,22(7):54-55.
篇10
论文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知识,技术创新,整合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业型社会正在逐步向信息型社会过渡。其关键资源也由资本、劳力转变为信息、知识。技术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的瞬间万变使不确定因素增多,而创造力又是21世纪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所有这些都使企业感到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赢得竞争优势方面比以往有更大的压力。因此,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如何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是企业实现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或说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施先亮先生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的力量。它是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并不位于公司的某一个地方,而是充斥于公司不同的研究、开发、生产、采购、仓储以及市场营销等部门。它往往体现了意会知识的积累。它是根植于企业中的无形资源,不像实物资源会随使用而折损;相反,它是组织中集体学习的结晶,将在不断的应用和分享过程中得到改进和精炼。
如果说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短期内主要体现为产品价格与性能的竞争,那么从长期看,这种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1]。
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整合,哈默尔与普拉哈德列举了三种确定核心竞争力的检验标准:首先,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进入多个市场的潜在途径。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给最终产品的顾客可感知效用做出巨大贡献。最后,核心竞争力应难以被竞争者模仿[2]。
巴尼在分析核心竞争力是否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时,提出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的四个条件:一是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二是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三是核心竞争力是完全不能仿制的;四是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很难被替代的[2]。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特性如下:
2.1 难以模仿性
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单个的、外显的技术,而主要是企业综合协调的、内隐无形的关于管理、组织、学习等方面的特征,使得核心竞争力难以模仿。它是企业通过不断地积累、学习形成的,是企业经过漫长时间的锤炼而形成的,深深打上了企业自身的烙印。因此,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不易仿制的。一个竞争对手可能获得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某些技术,但是,竞争对手将会发现复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协调和学识的综合模式是非常困难的。
2.2 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顾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小论文。对于顾客来说,核心竞争力必须对顾客所重视的价值有关键性的贡献,增加顾客的效用。对于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2.3 持久性
关于持久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培育发展的。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会在很长时间不会失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长期生存并经历多代产品,而且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越强,利润的可持续性就越高。
2.4 动态性
企业建立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同的。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原来的核心竞争力就丧失,而需要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和重组知识技能和不断地学习,以培养、维护和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5 整合性
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内外部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出来的独一无二的优势。这种整合过程就是企业素质的提升过程,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但它不是简单的组合,不是针对企业的某一部门,也不是针对单个企业的内部整合,而是指企业运作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上下游企业以及企业本身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核心竞争力是许多单个技术和生产技能经过复杂的协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领导者的智慧、员工的忠诚、共同的价值观、企业声誉与形象、管理运作机制、营销理念、与供应商和销售商以及顾客之间的关系资本看似无形,但都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6 不可交易性
它是企业从自己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产生的,与企业的技术、结构、文化等独特性质息息相关,体现了企业特有的历史文化氛围。其价值难以估量,无法像其它企业资产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转化。
2.7 延展性
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即它必须能够不断推衍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具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
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问题上,中外学者同样有着不同的观点。
在国外学者的论著中,很少直接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从其对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理解入手,分析归纳他们对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认识。他们把核心竞争力的直接构成要素理解为技术、知识、技能、组织管理能力、文化或价值观、资源、研发及市场营销能力等。
费明胜等认为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此外还包括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
曹继刚博士认为,可分为两大类: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
在分析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应在企业内、外部的作用关系为出发点,重点在于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紧密关系的企业内部活动,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践,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构成要素分为: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价值观。
3.1 人力资源
它包括企业员工个人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核心竞争力属于知识的范畴,其实质是企业组织中累积形成的特殊知识,而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人是其重要载体。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企业员工的学习和创新才能获得。如何发挥人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和把人力资源与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问题。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3.2 创新能力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就是对企业的技术、人(物)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及企业价值观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它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即使制造的产品看起来不怎么样,像万宝路公司生产极多的相关性很低的产品,但它却能利用核心能力,使公司整体蓬勃发展,扩大了原来局限于香烟的竞争优势。
3.3 管理体系
主要包括向顾客提品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中的能力。例如市场响应能力、市场调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研发管理能力、生产制造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售后服务能力以及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制度体系等等。好的管理体系可以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有效的集中组织协调起来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
3.4 技术体系
技术能力是指企业开发与设计新产品和新流程的能力,以及整合关于物质世界知识的能力,包括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术诀窍、方法、程序、经验和设施装备、技术规范组成的。既包括隐性技术系统,也包括显性技术系统。
技术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更新和竞争优势的保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整合,企业能否及时获取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市场等信息,并在组织内部迅速准确地传递、处理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因此企业技术体系的完善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小论文。
3.5 价值观
价值观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因素。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的形成过程中,都受到企业价值观的直接影响。并且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员工所形成的共有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表现形式。价值观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因素。好的价值观可以减少内部冲突,给企业的员工带来一种凝聚力,使其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服务。价值观念的更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的动力,企业价值观只有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甚至领先于当前的科技潮流,才会使核心竞争力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4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4.1 确定目标
要想培育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只有目标、方向明确,企业的资源配置、使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加速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培养与壮大。由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所花的代价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刚性,会影响企业较长时期的经营运作,因此,企业在选择核心竞争力培养方向时都较慎重,常常将目标锁定在最能影响行业发展前景的领域,以使企业掌握更大的竞争主动权。
4.2 集中优势资源
集中资源就是将资源集中于企业待定的一项或某几项目标业务领域,以发挥最大资源效用,增强特定的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事实上,相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而言,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很难在所有业务活动中都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只有将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在目标领域取得突破,形成核心竞争力。当今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企业,都是把请注意力和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某些关键性的业务工作上,以求得领先对手的目的。
4.3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
通过自我研发和收购兼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企业的核心技术。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意管理和制度创新整合,及时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等,提高管理水平。制度是维持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3]。
4.4 持续动态学习
坚持动态持续的学习、提高知识技能的积累和储备,是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企业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组织其知识都在不断落伍,必须进行持续动态地学习,更新、重组知识技能与结构,才能维持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彼得?圣吉指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一种灵活,有弹性,不断以学习创造持久竞争优势的组织。因为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
5 结束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竞争力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创造学习型组织,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2
[2]施先亮,李伊松.供应链管理原理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51-154
[3]马卫国,王欢.浅议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经济,2009(2):46-49
[4]赵修卫.组织学习与知识整合[J]. 科研管理.2003(3): 23-2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