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性创新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性创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性创新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新形势 工会女职工 工作特点 创新发展

前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会女职工工作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对于工会女职工组织而言,其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因此,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需要首先认清工会女职工工作呈现出的新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对工作进行创新和完善,从而保证工作的有效性。

一、新形式下工会女职工工作的特点

1.女职工队伍的变化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企业进行了深化改革,从而导致了女职工队伍的变化,在女职工内容部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如白领、普工等。这些群体所处的地位不同,自身的利益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工会工作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过去整齐划一的工会工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女职工结构的变化,需要对工作进行调整。

2.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化

在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环境下,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使得企业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显著。一方面,下岗职工不断增加,就业问题成为职工关注的首要问题,关系着企业效益的提升和职工的生存,另一方面,劳动争议事件不断增加,并且逐渐表现出群体化的趋势,给工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3.工会维权难度增加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追求效益,更加注重对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因此,在利益的分配方面,向着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倾斜,从而使得企业不同职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大,从事普通工作的群体处于低收入状态,一旦遇到风险,就会陷入困难之中。这本是工会应该处理好的问题,但是由于工会自身并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通过与企业的协商进行解决,这就使得企业工会的维权难度越来越大。

二、新形势下工会女职工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1.创新工作机制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工会女职工工作机制进行创新,是确保工会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充分发挥工会女职工组织作用的客观要求。对工作机制的创新,首先,必须结合企业实际,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使得工会女职工工作能够与企业工作中心相互结合,能够切实维护女职工的切身利益;其次,要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于女职工群体的要求,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对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从女职工群体的利益出发,探索提高、帮助、服务和女职工,做好女职工工作的新形势和新途径;然后,要尽可能将工会女职工工作覆盖企业的各个方面,提高工会的影响力,使得女职工群体可以共享发展成果。

2.健全组织机构

工会女职工组织,是对女职工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的代表者和代言人,为了保证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对组织结构进行健全和完善。一方面,要强化组织建设,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工作进行指导,确保女职工维权工作的落实,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出现的新的变化,从实际出发,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和规范,保证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通过相应的教育工作,提高女职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引导女职工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针对职工中的困难群体,要建立相应的援护机制,为其基本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

3.强化职工素质

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素质教育,强化女职工的综合素质,引导女职工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图书阅览室、网络教室等,为女职工提供学习专业技术的机会,不断提升女职工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促进女职工逐渐向着复合型人才转变,从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女职工的自身能力,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还可以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加可以确保工会女职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强情感交流

通过与职工进行恰当的情感交流,可以增强职工的亲和力,从而保证工会女职工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中,工会女职工组织要从职工的家庭着手,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通过相应的爱心救助等活动,帮助困难女职工解决生活问题,保证职工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同时,可以通过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等,组织职工共同参与,从而达到提高职工队伍凝聚力的效果,使得工会女职工工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成效。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工会女职工工作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这些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从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出发,对工会工作进行创新和发展,开创女职工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新平.新形势下的工会女职工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13,(6):144

[2]孙惠娟.不断创新工会女职工工作[J].当代工人(精品版),2010,(1):49

篇2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不断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那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游戏教育呢?

一、增强游戏的互动性

游戏的教育意义主要是通过“互动”来体验和感悟。教师要充分认识游戏“动”的特点,抓住孩子好“动”的本能,做好“动”的结合,让孩子从心动开始,并实现联动。在幼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动态发展的游戏目标,完成孩子从相互认识到互相熟识的发展。

在每一个具体的游戏中,要明确互动的范围、对象、程度,及时检验交流活动的效果。作为游戏规则的制订者,教师要引导孩子树立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的意识。让教师的身份隐身于游戏之外,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游戏的组织和调控工作,最大限度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提高幼儿活动的参与度,避免出现孩子被动参与、消极应付的现象,实现孩子们“我的游戏我做主”的目标,体现游戏参与者的价值。

二、增强游戏的知识性

游戏的知识性主要是通过“新鲜”来激发和引导。幼儿游戏只有保“鲜”才能保“质”。“新鲜”并不一定要体现在游戏的新颖上,而是让每个游戏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产生新的价值,让幼儿在每次活动中,有新的知识、新的收获。

作为游戏目标的引领者,教师要从“导”字入手,注重游戏的过程。游戏的知识渗透不等同于文化知识的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文化知识的教育是从有到有的传授,而通过游戏渗透知识则是通过有形的媒介传授无形的知识,实现从有到有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引导的过程很重要,游戏开展的过程十分重要,幼儿体验游戏的过程也很重要。很多游戏来源于生活,用生活式的场景、生活化的游戏开展知识性游戏的教育能增长孩子接受知识的兴趣,提高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

三、增强游戏的发现性

篇3

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对这些方面比较忽略,致使在室外教学中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室内理论课的重要性。为更好地教学,总结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按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

教案编写安排要对教学内容分清主次,有所选择,教案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培养能力。以学案为载体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作指导。将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知识技能与创新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掌握适合个性特点的体育学习方法,进而为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打下扎实的基础。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体育学案自然要设计教法与学法,只有把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做好课前准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把所学知识与新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不断提高老师各方面知识素养。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讲解中,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对重点内容讲解要认真、细致、充分,但是语言要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简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讲解的内容要使学生易于接受,体现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不宜太深太难,只有平中创新,引发兴趣;同中求异,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强化兴趣;重视鼓励,发展兴趣;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二、抓住学生心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中学生正处于好幻想,求知欲高,注意、思维、情绪、意志、个性等各种心理特征都趋于稳定和发展的年龄阶段,教师要结合大纲及学生心理制定教学内容,在内容上求新、求趣。为使学生更愿意学,不感到理论健康知识枯燥、乏味,可适当穿插一些体育趣闻、历史演变(运动项目)、个人故事,增加趣味性,使学生掌握知识,树立崇高理想。例如我们在讲足球运动规则时,可把足球运动的历史演变,运动中的趣闻和足球运动史上名人故事穿插其中,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规则,又从中体验了乐趣,并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扩大了知识面。

三、把“五性”融为一体

篇4

一、课堂提问的知识性和启发性

要想对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做好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课前备课很重要。这样才能使课堂提问获得最佳效果。教师应该因材施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提出一些开阔学生思维空间,具有知识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我在上《变色龙》一文时,课前巧设了下面几个问题,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变色龙的特点是什么?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在“变”?

找找文中用了多少个“变”字?

想一想文章在写“变”的同时又写了什么东西的“不变”?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后,没有找到一个“变”,此时我接着问:课文中既然没有写到一个“变”字,那么,课文是如何写“变”的呢?又是写什么东西的“不变”的呢?

带着新问题,学生就再仔细阅读课文,这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认识、了解了奥楚蔑洛夫这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欺下媚上、反复无常、出尔反尔的沙皇走狗形象,同时也知道了他的趋炎附势和欺上媚上的本质没有变。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对知识的主动钻研、掌握和运用上,从而突出课堂上的“主导”和“主体”。

二、课堂提问的趣味性和创新性

课堂提问就应该开拓学生的创新心智,提出具有点拨意义的“问”,设计要“巧”,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深入地去理解、去领会课文的内容。我在讲《一面》这篇课文时,巧用数字法提问,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我巧设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看课文:

这篇课文是写“我”和鲁迅学生的几次会面?

课文中提到了有关鲁迅的几本书?

文章几次写到了鲁迅学生的外貌?

本文是作者与鲁迅会面后多久写的?

当“我”看到他就是鲁迅时,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但由于环境恶劣没有叫出来,而在心底连用了哪几种称呼?

全文一共几次写到鲁迅学生的“瘦”?

看完课文后,许多学生惊奇地发现,这篇课文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面、两本书、三次肖像描写、四年后的回忆、五种称呼、六次写瘦”。

这样,不仅很快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又很快地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抓住了课文的训练重点――外貌描写,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多向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篇5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学科优势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78-01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发明和创造的能力。初中数学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并且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可以说数学课就是一种思维训练课,数学的抽象性、实践性、知识性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可发挥的舞台,相对于其它学科,数学课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数学课应如何渗透创新思维、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1 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和创新热情

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及应用的广泛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凡是美的东西都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大自然是对称、和谐、系统的,正因如此,才激起人们无穷无尽的美感和兴趣,初中数学以其深刻的思想性、知识性、系统性,优美对称的图形,简练规范的法则公式,引人思考的趣题,巧妙灵活的解题方法为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的内在美,使学生好奇、陶醉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实践性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让他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就如同给他们一把打开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从而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对创造发明的热爱之情。

2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按照现代创造发明的理论,人们产生新思想、新观念的心理过程来看,创造能力并非靠老师传授得来,但老师创造性的工作,特别是对数学富有个性的深刻理解和能用非同一般的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却又能对培养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

例如:解方程

若按一般方法,方程两边直接乘以最简公分母(x-2)(x-6)(x-7)(x-3),会使计算复杂化,若发现每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x的一次因式,分子都可以分出一部分与分母相同的式子,则每个分式都可以化简,这样再去分母,可以使计算简化。

解:化简,得:

两边分母通分,得可得:(x-7)(x-3)=(x-6)(x-2)

解得:x=

思维独创性是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为基础的,而逆向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加强对中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通过对定理的引申、特殊化、一般化,引出新定理;要通过化归、类比发现问题,提高作出猜想的能力,要通过对猜想的否定与论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立足学科实际,开发右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首先,数学具有数形结合的特点,特别是几何注重对空间观念和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很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因为形象思维和运动机能由右脑控制,而创新能力必备的要素“灵感”恰恰是源自右脑。

其次研究数学问题时,要求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数学在计算或证明时要求步步合乎法则或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要求合乎逻辑结构,不能随意拼凑。这些特点,对学生的治学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还有,数学学习的目的是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要学习尺规作图,学习实际测量(或设计方法测量)制作包装盒等等,这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用他所学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例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后,带领学生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采用方法有:(一)用大量角器和木棒、铅锤制作一个测倾器,测出一点到旗杆底部的距离及该点观测杆顶的倾角,可计算出旗杆的高度。(二)在有阳光的下午,立一杆垂直于地面的标杆,测量出标杆高度、标杆影长,再测量出旗杆影长,利用相似可以计算出旗杆高度。(三)高低不同的两根标杆沿直线与旗杆立成如下图所示:

通过测量两标杆长度和距离,以及它们距旗杆的距离,也可利用相似计算出旗杆高度……方法很多。这时有的学生甚至想出把卷尺0刻度的一头直接挂到升旗的绳上升到旗杆顶上去,也能直接测量旗杆高度;还有的学生想出手持刻度尺用目测法估测出旗杆高度等等。实际操作使他们的头脑一下活跃起来就会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就会激励他们不断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22岁的学生正是处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期,初中学生正处于这一年龄段,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地创新能力。我们要发挥本学科地优势,结合创新能力的构成特点,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扬民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积极创造条件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我们要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创新,与时俱进,推动素质教育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68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对于各行各业而言显得更加宝贵,学生学习时间的宝贵性更是不言而喻。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及小学生要学习的科目的增多,较之于传统教学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受到压缩,但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只有在方法与技巧方面多做文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式。

一、课堂导入魅力化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同时又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这样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才能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达成一致。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教学指导理念,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春风,其中,要求教师要转变上课铃响后直接进入教学正题的情况,教师要穿插一个导入环节,导入的目的是为整节课高效开展奠定基调。

当然,不仅对小学语文教师对导入环节的设计提出了要求,本人认为教师还要以小学生的特点为基础使导入环节魅力化,而对此的深入思考就是穿插一些小学生的兴奋点。本人就个人在不断提升导入环节魅力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在此分享:导入环节应该是知识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体。知识性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否则浪费教学时间是小,关键还会使学生的思想游离于课堂,难以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如果教师以有效实现知识的渗透,那么,对学生知识的获取无疑产生了重要的指引作用。魅力的提升还在于学生兴趣点的引入。设计课堂导入的重要意图之一,就是使学生本节课的语文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使学生轻松的去学习。而只有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会使学生在课堂之始就十分快乐。

课堂导入魅力化有丰富的内涵,想要把握好导入这5分钟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二、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的精力十分旺盛,因此,在进行机械性记忆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效率,这是小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有利因素。然而,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却是要能够从更多的视角来考虑。一些教师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虽然学生能够机械的记忆大量知识,当然,一些知识确实需要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来掌握。但是如果学生的记忆仅仅停留在机械阶段,那么,不管对学生理解知识点还是掌握知识点,从长久来看都是十分不好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机械记忆与理解性记忆结合起来。对于一些确实需要学生进行机械记忆的知识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扎实的、准确的掌握知识点。当然,对于一些需要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知识点,必须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

理解性记忆对知识点本身的掌握来讲,建立在理解基础上,能够使学生的脑海中对知识点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进而进行长时间的记忆,也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全面的见解,使学生真正领悟知识点的含义,当然,对知识点领悟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其他知识点含义的获取也有很大帮助。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都深有体会,只有发挥好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小学生才能顺利掌握并理解知识点。因此,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依据与出发点。

三、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知情结合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理念,其含义就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干巴巴的知识点自然是十分枯燥的,如果能够融情于知识点,自然知识点就多了很多生活的气息,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点,而是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

不管是从培养小学生融情与学习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帮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的角度出发,都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情感的培养融入知识点讲解之中。当然,语文无疑为教师实现将知识与情感的教学结合起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很多需要小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只有在投入真情实感的情况下才能把握其实质。较之于其他学科,语文更能够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意识,当然,学生在学习中情感意识的养成,对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善于进行一些教学管理策略

随着新的教学指导思想的引入,广大教师应该逐渐明确的一个教学理念就是:知识点的讲解仅是教学的一个环节。除此之外,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还需要教师做很多工作,其中,通过有效管理为学生很好获取知识点做好准备,就是教师应该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受小学生自制力不足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只有教师通过管理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聚学生的注意力于课堂,学生的学习才能顺利进行。

谈及教学管理,对为数不少的教师来讲还显得较为陌生,一些教师并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这就启发教师要在教学管理方面多多学习与实践,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并结合一线教学需要进行合理、有效应用,从外在与内在两个方面发挥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管理方面,就应该从教师的格局等方面,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五、借鉴一些“效应”

篇7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高中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培养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s a new discipline, it is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al discipline,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subject, the strong practicality, contents updated quickl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re closely linked, so to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requirement also is quite high. From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Provide plenty of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of time and space is the guarante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on; Independently,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ways of learning is to develop innovative approach;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etc explored.

Keywords: curriculum concept,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教学由传统的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与其它学科相比,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一定愿意继续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尊重学生,多用鼓励赞赏的方法,少用甚至不用批评等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他一些肯定和赞赏,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的见解,才易于表现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计算机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计算机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无论课堂讲授、教师或学生演示还是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这种问题应该是难度适中的,学生探究才有信心,问题应属于“跳一跳,摸得到”的,这样才有探索的余地,问题还应该是有实现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形成探究问题的高度热情。

二、 提供充足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创新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要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没有时间保证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也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同时创新的思维空间是指学生面对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价值性。所以,没有思考的时空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就不能产生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当然也就不含有创新意识。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创新的途径。

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结果自我反馈。自主学习要关注探索,体现自主,重在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应是“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照书本样子,把获取的事物组织起来的一种活动。”所以教学应当是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能够对所学和已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自主探索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自主学习应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合作学习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疑难问题提供给其他同学,通过共同讲座、探究、寻求共识。这是一种学习上的整合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整合,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进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像能力得以发挥

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地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和其他课程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种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树立起创新意识。第一,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第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五、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篇8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知识性劳动;价值创造;总体工人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和智能自动技术在几乎所有领域对人类劳动的不断替代,人类劳动正面临着一场革命,即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劳动开始被排除在经济过程之外的现象。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之上的劳动革命实质上是人类劳动结束的进程。并预言,一个多世纪后,在多数工业化国家,很可能不需要劳动了。…美国的约瀚·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因此,正确认识新科技革命下知识对劳动价值的作用,进而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知识性劳动与价值创造

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认识知识、积累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历史过程,知识经济及其物化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来源于社会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信息)的意识形式。它不是人脑天生固有的,而是人通过人脑的意识思维活动对相关对象的观念掌握。知识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一种能量的产物,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而不是人类劳动本身。这种结晶作为“一般人类劳动”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实体”。

知识经济最基本的特征表现为:劳动是创造、创新性的智力劳动,或称为知识性劳动,这种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知识性劳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需要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往往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例如,教育是对劳动者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投资,而生产知识劳动者包括管理人员、工程师、高熟练程度的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劳动都是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二,知识性劳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在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社会效用和它创造价值功能的时间是一致的,社会需要的瞬息万变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使知识性劳动并不是一次性投入,而需要劳动者不断的学习,不断获取已有的更新知识成果。

第三,技术、信息日益成为生产中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知识产品的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已经不再是被称为生产资料的的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能量,它们成为劳动者的资本。正如马克思所言:“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

3知识经济下“总体工人”内涵的扩展

马克思明确提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这表明,劳动既是体力也是智力的支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化而实现的。历史证明,也正是这种分工促使了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劳动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也是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而发挥作用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物质生产领域和物质产品的生产现场,劳动创造价值的方式也进一步社会化和复杂化,大量的知识劳动、科技创新劳动发生在与物质生产间接有关的社会化过程中,承认这些劳动创造价值并没有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

4服务业与商品价值的创造

第三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主要是指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的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呈现经济服务化的势头。服务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也迅速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从业人数已上升到总就业人数的60%~70%,其中美国已超过70%。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针对物质形态的商品生产而言,他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时,把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全免掉了。我们认为这是与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有关的。在研究物质生产问题时,把非物质生产问题舍弃掉,着重对物质生产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正是《资本论》中运用的抽象法使然。

既然经济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劳动价值论也应该与时俱进。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应该延伸到非物质生产领域,延伸到各种服务劳动中去。笔者认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的劳动也同样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同样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其具体劳动就是某项具体服务,抽象劳动则凝结在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服务中,如理发师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具体理发服务中,教师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具体的教学中。同时也要认识到只有对社会生产有益的服务劳动才创造价值,诸如航运、物流、旅游等,而对社会生产及社会风尚无益甚至有害的服务,诸如贩毒等虽然为某些人提供了服务,但不创造任何价值。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机器人教学 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机器人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载体已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它是一项集知识性、实践性和启发性于一体的教学活动,深受青少年的关注和喜爱。推进机器人教学活动已成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近几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机器人教学的重要性。

一、机器人进课堂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趋向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其中机器人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设计能力、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是融合机械、传感与控制等于一体,让学生在手脑并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科学启蒙教育的新兴学科, 是实现科技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近年来, 机器人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综合教学平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被信息技术课堂广泛引入。随着智能机器人竞赛被纳入国家、省、市和县科技活动以来,机器人项目活动逐渐被许多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机器人在科技竞赛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为学生发挥想像力进行智能装置设计提供了锻炼的舞台,同时也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增添了新的元素,因此它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

二、机器人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机器人教学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机器人教学是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品质、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平台,教学机器人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搭建机器人时,其中形状和结构不限,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学生能开动脑筋着手操作起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孩子们竟能搭建出很多种不同形状的机器人,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智慧火花被点燃、发散性思维被启迪,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机器人教学能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潜在的学习愿望和动机,努力探索,乐在其中。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后天学习环境的影响。信息技术中的机器人作为新兴教学内容,集积木、马达、传感器、彩灯、光感、梁、销、轴等配件于一体,材料新颖多样,创作灵活多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这种“做中学”的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充分挖掘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活动喜爱。机器人的使用面极为广泛,在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直接参与者,老师只是提供基本知识和信息的推动者。学生在不满足现状的时候,在追求新的设计的时候就要深入进行研究和实验,新的目标激励了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创新的兴趣。

3、机器人教学能增强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机器人的教学与制作过程,正是锻炼意志、培养和增强创新意识的过程。机器人的学习环境不受传统教学环境的局限,强调自主式和开放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这对于营造一种创新氛围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发挥想象、大胆质疑,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与老师开展辩论,并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有了创新改进的想法,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要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思考的层面上,而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践研究中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机器人的设计从方案制定到具体实施,全部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选择知识,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研究分析,可以用各种方式去设计机器人,极大地发挥个人潜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素质水平。

三、机器人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探究性

篇10

【关键词】课余 体育活动 锻炼习惯 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16-01

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特点是,学生身体刚刚长成,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学生的思想没有定性,再加上刚刚离开父母的监管和督导。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面对的是一片陌生的新天地,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教师的引导是关键。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一个“领”字体现的就是教师的师德和修为。学生何以学习好、身体好、道德好,笔者以为以学为乐方能学习好,何以以学为乐,即道德追求与所学紧密相连其乐自生。保证学生好学、想学、学习好的必要条件是身体的健康,健康的体魄来源于学生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与积极参与。

学生走进大学的目的很明确,但他们缺少对学业学科的合理安排和认识,尤其难以养成良好的锻炼、提高、陶冶自己的习惯。这就对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组织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者的个人魅力

大学体育活动课余组织者的个人魅力,在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爱美向上之心人皆有之,好的习惯、好的体魄、好的运动方式方法,是青年人向上心理的追求。追星、追求时尚是现代人普遍的心理心灵向往,每一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混迹其中。所以,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者自身素质是对大学生“锻炼习惯”思想影响力的旗帜,没有旗帜,人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何谈习惯养成。

二 课余体育活动组织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

对事物的追求是人生习惯性养成的原动力。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无利不起早”,追求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逐利。养成锻炼习惯目的是有好的体魄,是追逐利益的先决条件,是间接地逐利。大学生们都明白这一点,但人生天生的懒惰不利于养成人的锻炼习惯,那就要求课余活动组织者要把课余活动安排得富有活力,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玩和锻炼中增长知识,育人诱之以理、利并行,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以近处以利益着眼;育人诱之以理、利并行,让人感觉到长远“理”字内涵中道德的丰满流畅。

三 课余体育活动的创新、改革与发展

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如何在差异性中找到共性,把课余体育活动创新、改革发展搞得生动活泼,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是组织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停留在历史留下的遗产和已知的知识条件下的文体活动不能全面满足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因此一个“新”字,是养成习惯的方向。新要新在知识上、新在可操作性上、新在大学生喜闻乐见上。如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在一项新的活动项目进行前,应该有计划、有步骤、有考核比赛、有检查评比。形成一种风气,形成一种合力。让学生在心理上感知呼唤习惯的养成是生命的一部分。

四 课余活动组织者自身业务素质的锻炼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