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课程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艺术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艺术课程

篇1

一提到“海派秧歌”,大家就会想到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因为,这里是“海派秧歌”的发源地。

海派秧歌的创始人、陆家嘴街道社区文化中心主任周新国说,“海派秧歌的源起要从 2001年夏天的全国健身秧歌大赛说起,那一年,陆家嘴街道秧歌队参加了比赛,并一举拿下了金奖。于是,我们萌生了自创秧歌的想法,从作曲到编舞,中西合璧、南北兼容,第一套海派秧歌随即问世,并被赋予了一个优美动听的名字《茉莉飘香》。”

海派秧歌给人清丽婉约的印象,完全不同于北方大秧歌的粗犷豪放,海派秧歌在各地舞台、全国性比赛上亮相后,获得一致好评,于是《太湖春韵》、《紫竹聆风》、《吴越弄弦》、《金风蝶韵》等4套秧歌相继问世。这些秧歌的编曲都具有浓重的江南色彩,《紫竹聆风》采用了沪剧里的紫竹调,《吴越弄弦》依托苏州评弹的曲调,而《金风蝶韵》更借鉴了妇孺皆知的越剧《梁祝》的旋律。

“海上花”在“鸟巢”中冉冉升起

优美的旋律伴随翩翩舞姿,海派秧歌以其清丽脱俗的形象被2008年奥运会的导演组看中。2008年8月8日,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北京的“鸟巢”。在气势磅礴的开幕式之前,一台富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大型表演闪亮登场,其中由上海陆家嘴街道选送的海派秧歌“海上花”成为一大看点。队员们身着精致的旗袍、罗扇轻摇、款款而舞,四周朵朵玉兰竞相开放,马戏学校的小演员扮演的小蜜蜂们在花丛中纷飞盘旋。

每年都被评为浦东新区优秀文化指导员的何庆和老师参与了海派秧歌队几乎所有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工作,作曲者黄亚新也功不可没,“海上花”的音乐伴奏仅三分钟,但经过无数次修改和打磨,光小样就做了二十多版。

献演奥运,其他团体早在2006年初就接到了任务,而陆家嘴街道是2008年初才知晓此事,送报节目,并被确定入围。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队员们排除一切困难,加紧练习,确保了海派秧歌在奥运会上的完美亮相。

在舞蹈健身中获得享受

舞蹈有人编,还得有人跳。海派秧歌队的元老队长张莉平说:“我们社区里的海派秧歌队以退休后的中老年女性为主,她们有的年轻时就爱跳舞,退休后,又有机会通过海派秧歌展示自己的风采,感到非常高兴。”张莉平现在在社区学校担任海派秧歌老师,一个人要教初级班、沙龙班、提高班三个班级一百多人。

篇2

一、高中学生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的意义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贵州近年来对发展地方传统文化做出了很多努力。首先,在发展文化教育方面,由省文教事业费内拨出专项专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中小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助学金及衣被照顾优待,在贵州民族学院和卫生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还享受医药、书籍、文具费用等照顾。为培养少数民族师资,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工学院、贵州农学院留出一定名额专收少数民族学生。其次,在文化方面,从1951年2月起,省文教厅每年专门组织1~2次电影小分队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县、乡、镇放映电影。1952年5月成立贵州省人民文工团,1954年改名为贵州民族舞剧团,1956年改为贵州省歌舞团。编创人员和演员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回族、满族、汉族等民族成分。由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学院联合组成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先后于1952年、1955年、1956年深入贵州农村开展了规模空前的语言调查,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创制了民族文字方案(草案)。自治州、自治县建立后,各自治地方均设立文化工作机构,搜集、整理、宣传、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完全具备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贵州的本土文化底蕴深厚,教学取材也比较容易,很大部分同学都有耳濡目染的先决条件。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选择性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多元化的社会背景,我们要找准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有位名家曾经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回归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才能进一步地发展和创新。今天的学校教育不再是盲目追求高分的教育,更需要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能力包括学习、生活等人最基本的能力。这就说明学习本土文化艺术的重要性,本土文化艺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明天的更好发展奠基。

二、如何在高中美术课程中进行地方传统文化教育

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一开始我只能照本宣科,按照教材一一讲解,后来慢慢发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美术课程要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面对这一要求,我发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能更好地完成课标的要求。对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以苏教版《美术鉴赏》的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一课为例,本课强调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包括绘画、雕塑、玩具、刺绣染织、服饰、家具器皿、戏具、剪纸、纸扎彩灯、编织、食品等,但是如果每一个类型都细数,那学生肯定接受起来很慢。于是我将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对贵州扎染艺术进行剖析,让学生学练结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讲解扎染的来源,当堂示范扎染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扎染作品。我们的同学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对民间美术接触较少,对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的知识了解也相对匮乏,对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关系的了解也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要积极充分地领略民间美术的种类,领会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和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和体会民间艺术的美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美术修养。我觉得本课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篇3

【关键词】中小学 艺术 课堂教学 评价

在世纪之交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课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小学低年级设置了品德与生活、艺术两门综合课程;小学中、高年级设置了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艺术四门综合课程;初中设置了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五门综合课程;高中则设置了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艺术三门综合课程。在这些综合课程中,惟有艺术是各学段都要开设的课程。

本文将在分析艺术课程特性基础上,重点讨论中小学艺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与特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某位老师或数位老师的一节课或数节课所进行的评价。它既是特定学段的全面性教育评价的重要组织部分,又可以独立地用作特定课程日常教学的经常性、随机性评价。艺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对于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优化艺术教学资源、改进艺术教学方法、提高艺术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

一、艺术课程的特性

正确认识艺术课程的性质,是科学评价艺术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用“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五个关键词来概括艺术课程的特性,认为艺术课程具有“创造美、鉴赏美的价值”、“情感价值”、“智能价值”、“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我们认为,从课程哲学的角度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新开设的艺术课程具有三大特性:一是尝试性,二是综合性,三是实践性。从课程改革实践的角度看,这门新课程的独特价值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1.尝试性。在基础教育发展史上,取消传统的音乐、美术等课程,设置综合性的艺术课程,是一种改革尝试。最早进行这一尝试的是俄罗斯。俄罗斯联邦1993年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计划规定,三年制、四年制小学以新设的艺术课程取代传统的音乐、美术课程。不久后,美国一些中小学也尝试开设综合性的艺术课程。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7月28日美国纽约市古根海姆美术馆了一份研究报告,称学校开设艺术课程能提高学生的读写、思辨等能力。2006年7月30日,多家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报道了这一研究结果。在我国,2001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并随文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规定:基础教育各学段取消音乐、美术课程,新设艺术课程。由于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艺术课程是一种具有挑战意味的尝试,为了稳妥起见,《纲要》还规定:目前不具备开设艺术课程的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暂时保留传统做法,暂不开设艺术课程。

中俄等国为什么要取消传统的做法,新设艺术课程呢?显然,这一改革源于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当今社会,这一倾向空前明显:一方面在当今的电子时代、信息时代,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频繁地整合为一个又一个艺术整体,通过电视、电脑、网络等媒体,大量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商家和各式各样的社会生活美化者,不断地从耳濡目染的艺术表现中吸取灵感,推进自身的价值追求。此外从艺术品种数量的角度看,现代生活中除了传统的音乐与美术外,舞蹈的普及率空前提高,戏剧、影视广泛地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传统的书法、篆刻、剪纸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扬光大,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普及化,呼唤着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平台。总之,开设综合性的艺术课程,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

2.综合性。艺术课程并不是传统音乐课程与美术课程的简单相加或机械合并。事实上传统的音乐、美术学科,只是艺术课程中的重要学科要素。关于艺术课程所涉及的学科要素,《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给出“4+3”模式: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四大核心要素和影视、书法、篆刻三大次要素。我们认为,不妨在次要素中增加手工(包括剪纸、泥塑、艺术粘贴、简单的雕塑等)、设计(如玩具设计、桌椅设计、居室布局设计、装潢设计等)两大工艺色彩较浓的要素,由此形成“4+5”模式。当然,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艺术教育应当兼容所有含有艺术性的各种表现形式。在进行艺术课堂教学评价时,我们要重点观察有关学校、有关教师是否注意兼容不同形式的艺术要素,重点观察各种艺术要素是如何综合为一个整体的。

3.实践性。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开设艺术课程的宗旨,正在于适应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因此艺术课堂教学必须切合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尤其是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实践需要)。上文我们之所以提出在艺术课程中增加手工、设计两大较为实用的艺术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考虑到艺术的实践特征。除了艺术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实践

性特征外,艺术教育的方法也应当具有实践性特征: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引导学生参与艺术训练、艺术表现、艺术创作实践上。当然这种实践应当与欣赏与交流结合起来。在进行艺术课堂教学评价时,我们要重点观察所要评价的艺术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明显的实践特征。

二、艺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要科学而有效地评价新的艺术课程,必须在正确认识艺术课程特性基础上,建立新的科学的评价理念。我们认为,要特别注意建立以下艺术课程评价理念:

1.“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应“以学生为中心”;二是教学活动应“以发展为中心”。传统的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及其评价,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主导作用,相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在当前的艺术课程教学与评价中,要特别强调以生为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与个性,要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艺术欣赏与表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育价值观层面,应特别强调以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为本,努力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教师职责的角度看,建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理念,则意味着必须变教师的组织指挥、权威训育为启发、诱导、协调和促进。在教学评价工作中,要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必须强化形成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离开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就谈不上学生持久而高效率的发展。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应特别注意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促学生的发展,努力提升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以此优化日常教学。

2.“多元评价”理念。这里的“多元评价”,指艺术课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评价主体方面,应当建立教学管理专家、艺术教育专家、一线专任教师、被教育者几方面结合的多元评价管理机制。在对艺术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应当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或教学管理者,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对艺术学习活动进行自评和互评,同时也应当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感觉和评价。艺术教学的效果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参与评价,对其自身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评价内容方面,应当建立指向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建设三个方面的多元评价系统。在评价方式方面,要本着发展至上的指导思想,改变过分倚重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的传统做法,建立以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艺术课程评价模式。

3.“课程建设”理念。重视课程基本建设(简称“课程建设”)的评价,是当代课程评价的重要特征。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都没有提及课程建设评价,实是一大遗憾。我们认为对于新设的艺术课程来说,课程建设的评价尤为重要。所谓课程建设,指课程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课程制度的确立、管理机制的构建、师资的配备、教材的配置、场地与器材的配给等。显然课程建设指向的是课程保障系统。艺术课程的课程建设理念,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评价理念,它不仅指向一线艺术教师的教,更指向有关学校对艺术教学的管理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管理。在进行艺术课堂教学评价时,应当借助课程建设理念,促进艺术教育资源的优化。

三、艺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艺术课程的目标,然后讨论艺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将艺术课程的总目标界定为“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这一说法只是一种原则性的概括。在课程目标的实质性内涵层面,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总目标包括艺术知识的传授、艺术技能的训练、艺术能力的培养、艺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四大方面。在各学段课程目标的纵向关系层面,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目标包括小学低年级学段目标、小学中高年级学段目标、初中学段目标、高中学段目标四个层次。前面曾论述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及影视、书法、篆刻、手工、设计等,属于知能类型领域(简称“知能领域”)。在课程与教学的设计阶段,还必须将学段目标、综合领域目标、知能领域目标有选择有重点地具体化为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各目标的关系如图一。

图一:中小学艺术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对艺术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应当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有关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各个领域的目标具体化。要注意的是,艺术课堂教学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对综合领域目标、知能领域目标的落实,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的,而是有选择有重点的。也就是说,每一单元或每一课时,都应当既有切合教学内容特征和学生身心特征的重点目标,又有对其他目标的统筹兼顾。

应当本着艺术课程的目标,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课程建设三方面来评价艺术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当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三方面展开,兼顾艺术领域知识、技能、能力的评价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应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

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展开。而对课程建设的评价,应从课程文本(课程计划、教材等)、师资配备、设备器材等方面展开。上述各因素的关系如图二。

图二:中小学艺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

上文我们系统地分析和论述了中小学艺术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评价指标。在艺术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中,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和有关教师可以在上述分析和论述基础上,根据特定的评价目的和特定学段学生的身心特征,给出各评价内容的分值,以便形成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实际评价中,应当注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一方面分别给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分值,以便计算出总分值,另一方面要本着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对教师的教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程的基本建设等,给出科学而明确的定性评价,并提出改革与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吴莉.关于新课程理念下艺术课程教师角色转换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3]喻芳.中美艺术教育比较[J].市场周刊.2004(11).

篇4

关键词:扎染艺术 教学法 扎染市场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36-02

扎染艺术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其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传统工艺,已然发展成为一种时尚艺术。扎染艺术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扎染的色彩对比以及扎染各色彩要素之间的配合,扎染的工艺性和艺术性也使得扎染艺术更加具有魅力,其不仅是服饰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更能体现出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目前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

扎染艺术课程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备受关注,但是根据对各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究可以看出,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忽视现代设计的现象,也就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过于侧重传统扎染工艺教学,没有将传统的扎染艺术与现代的艺术元素结合起来,这不仅使扎染艺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也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扎染艺术的时候过于单一、片面,这种现象也会导致扎染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行业需求脱轨。鉴于对各高校扎染艺术课程的了解可以得出,扎染艺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单一的现象,以下是笔者对此进行具体的阐述。

第一,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扎染课程不仅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扎染课程受课时的限制,在具体的授课内容上扎染的理论知识和传统的扎染练习占绝大部分,这也是教学内容单一的主要体现。[1]另外,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在技法教学上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较低,学生通常以临摹和照搬已有的作品为主,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扎染技法的学习一知半解,还会导致学生长期缺乏创造能力,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这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着以灌输教育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缺乏课程设计,通常以示范教学法进行授课,学生临摹老师的作品思想和技法,不仅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作业的完成以及专业考试竞赛中也无法阐述自己的思想,缺乏应有的创新能力。

(二)对扎染市场了解不全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专业设置以及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都要符合社会需求,高校的教育教学应该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人才为主。扎染虽然是一门传统工艺,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所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遵循市场化原则,从当前高校扎染教学的现状来看,扎染教学缺乏对扎染市场的了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工艺技法的教授都出现了与扎染市场需求脱轨的现象。

第一,无法实现设计与工艺制作的结合。扎染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艺术,注重设计与工艺制作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思想与成品工艺产品完美结合。但是当前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过于保守,在图案的设计、工艺制作上难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无法将现代思想和个性体现出来,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将设计与工艺制作结合起来,经常出现设计思想是好的,但是设计成品却与思想大相径庭的现象。

第二,对扎染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不准确。扎染是一门艺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设计思想、材料、工艺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扎染艺术才能体现出民族的、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色。受现代思想的影响,扎染艺术的发展应该与现代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不能将设计思想、设计工艺都停留在资料、文献的学习上,应该将教学内容与扎染市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实际地深入市场进行调研,结合市场的导向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去了解时尚设计,这样才能将扎染艺术与市场有机地融合起来,扎染艺术才能逐渐摆脱传统思想和传统工艺的束缚,逐渐走向现代化、国际化。[2]

二、对扎染艺术课程教学法的探索

(一)加强教学课程之间的衔接

目前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着实存在衔接不当的现象,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同时也为了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对扎染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加强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以此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扎染设计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将传统工艺的学习与扎染的二次设计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巩固传统工艺,也体现出了现代设计的思想,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这种方法的运用也符合扎染的市场需求,缩短传统扎染工艺与现代扎染市场之间的距离。

目前高校扎染术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和传统的扎染工艺为基础,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二次设计不仅能够拓展知识内容,同时二次设计是对扎染市场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反馈,能够缩小扎染工艺的时间和成本。

二次设计课程的加入以及传统课程的强化,加强教学课程之间的衔接,使得改革后的课程设计不仅能将传统的扎染艺术充分地展示出来,同时也是在扎染市场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扎染课程的学习中,同时这种教学内容的改革,充分地结合了实际生活,更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提升高校扎染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单一和片面,不仅无法有效地结合市场需求,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的设计和工艺制作固守传统,照搬前人,缺乏创新能力。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必须对高校扎染艺术课程进行创新,改变以往灌输型和示范型的教学方法,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具有实践性质的课程,如:扎染艺术设计比赛、扎染工艺展览、校企联合实习等。[3]这些实践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与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相比,更加具有创造力,使扎染艺术不再墨守成规,将以往唯教师独尊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合市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扎染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高校作为扎染艺术教学的主阵地应该肩负起完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率的任务,所以在对扎染艺术课程教学法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要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应用型人才。

第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表创意。扎染艺术本身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其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深入市场,敢于调研,对市场中的扎染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想象,设计出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创意,将市场与设计思想、工艺、成品结合起来,以此完善扎染艺术的效果。

第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扎染工艺已经初具规模,高校扎染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所以高校可以组织校企联合,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实习,这其中不仅要实习扎染工艺技术,同时也应该到企业的展览会、销售会去实习[4],这样学生才能够将扎染工艺与扎染市场结合起来,才能够摆脱传统扎染思想的束缚,这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步入工作都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市场是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服务领域,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场所,所以为了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高校应该在教学改革中增加扎染艺术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创意,同时在相互竞争的环境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为以后的工作服务。

三、扎染艺术课程教学法的实践思考

目前,扎染艺术教学不再局限于大学阶段,已经逐渐地拓展到了中小学阶段,因此,为了将扎染艺术发展得更好,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就应该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以学生个体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理论知识、传统扎染工艺以及现代化的色彩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扎染艺术赋予更加新颖、更具魅力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扎染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扎染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目前的教学现状与扎染市场明显脱轨,不仅无法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同时还会导致学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工艺固守死板,逐渐远离社会潮流。因此,想要凸显扎染艺术的魅力,彰显扎染艺术的感染力和创造力,就要在教学中将艺术与学生的灵感、思想结合起来,与现代社会的潮流趋势、市场动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搜集素材,汲取营养,然后创造出与当代社会相符合的扎染艺术作品。[5]

在扎染艺术课程教学法的探索和改革中,要注重实践教学法的应用,要将理论知识、传统工艺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际的社会实践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也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方式丰富扎染艺术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知识,提升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扎染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艺术课程,以往的教学实践弊端较多,已经与现代教学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扎染艺术,同时推动扎染艺术课程的进步,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法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分析问题、教学法的探索以及实践思考等方面对扎染艺术课程教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但还有待完善,希望能够为有关读者提供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阎秀杰.基于“现场示范”――感悟扎染艺术的教与学[J].美术学报,2014 (5):63-66.

[2]王燕.\谈扎染艺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6(15):76-77.

[3]闪秀桂.刍议传统扎染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评论,2015(5):100-103.

篇5

四平职业大学

侯 莹

【摘要】素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于艺术之美的感知与经验的建构。艺术是审美的教育,综合的艺术教育特别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教师自身价值实现的平台,理性认识中小学艺术课程的价值将有助于该课程被认同与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中小学;艺术课程;价值内涵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36-02

当今社会,艺术已不仅仅表现为绘画、唱歌、舞蹈、雕塑等传统形式,而是以更多、更新颖的艺术形式,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和现实生活呈现出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向着务实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门综合了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的新课程——艺术课程也应运而生。艺术课程不是多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将多种艺术形式融合与贯通,以艺术的形式将知识渗透其中,在艺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建构对于美的认知,以多元的艺术视角去拓展学生对于艺术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审美情趣。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形式,艺术课程如何能被广泛认知和认同是该课程被更广泛接受的关键。在此,笔者切入艺术课程潜藏的价值内核,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所在,着眼于为艺术课程的发展与推广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一、艺术课程的学习是学生美感经验的建构历程

关注生活,从生活中触碰艺术,感知艺术是艺术课程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一门优越的课程就应该饱含艺术之美,艺术课程的主旨就是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文化与艺术等帮助学生建构对于美的认知,去体验美,感知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经历的不是简单的艺术学科的叠加过程,而是多元艺术特质的展现,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性艺术鉴赏能力,还会让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能力得到拓展和强化,实现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审美素养的提升。懂得欣赏“美”,当直面具有艺术之美的事物时,会用艺术的鉴赏力去评价与“咀嚼”艺术的本质是健全的人格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因此,外在的感官探索和自身体验与学生个人情感世界的连接是艺术课程所最为注重的,它可以通过丰富的课程活动去触发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为学生的艺术认知创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意识转化的视角来审视艺术所呈现的美感,和学生对于美的认知建构来讲,艺术课程最能体现美感体验与建构对于美的认知,因此,艺术课程恰恰可以成为教育想象与教育实践的理想模式,而且艺术课程内容的架构也体现了将教育实践的视角放在当人们邂逅艺术或进行艺术创造时,那潜藏其中的独特的审美经验所蕴含的深意与承载的教育价值,在这里,艺术课程着力强调的就是当学生与艺术邂逅时可能引发的审美认知转化以及动态经验重构的独特过程。融合多元的艺术课程能够充分利用学生所接触和经历的生活经验与课程本身所提供的社会文化相交互,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认识与体验美感的艺术素养,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在实现学生对于美的认知与建构。

艺术课程所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对于艺术的通感,认知美,理解美,感受美是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艺术课程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融通在一起,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同时,让学生去体验艺术美感,并逐步建构对于美的认知。艺术课程从设计、实施再到内容都体现了把美感经验的建构理念融入其中,将学生看做主动接近艺术和积极寻求身心全面发展的主体,用灵活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内在的满足,在宽松、愉悦、没有压力的环境下,艺术课程最终将变成充满想象、惊奇、体验、觉察和创造的一种美感旅程,也是学生生成对于艺术和审美知觉的动态旅程。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在于发现未知事物和积极参与活动,因此,以艺术为介质的课程形式有益于学生的心智成长,特别是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的氛围中并有意义的创作意象,最终获得对于艺术与美感的新体验,而这也正是学生美感经验的建构过程。

二、艺术课程所倡导的是多元认知的知识观

艺术课程的“综合性”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典型特征,即是用多元的视角给予学生认知的冲击,使学生从全方位的立体形式中接受知识与认知艺术,这就要求艺术课程的任课教师要能够更透彻地把握艺术课程 “综合”的实质是什么。一直以来,教学效果评价过于倚重于对于分数的量化表达,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倚重科学知识以及与之形成的知识观,这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与认知体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艺术课程的知识观就是注重艺术与美感体验在学校教育和儿童的心智成长中所扮演的关键性作用,着重体现的是课程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特质,强调的是学生的感官互动、多元认知、想象力、情感成长与创造性心智等,这正是脱离“科学”知识以及与之相呼应的知识观的典型范例,艺术课程的习得过程是一种艺术创作以及美学实践的多重经验过程,将学生视为能多元认知的自发学习者。

艺术课程不是简单的各个艺术门类的叠加与拼凑,而是它们之间的一种相互连接与融通。艺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场域与情境,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感官系统与周遭环境产生互动、进而获取经验、形成认知并逐步酝酿情感,最终激发学生的想象,随之学生会产生将之外化为多元的符号表象,并能在具有创造性的美感旅程中去认知隐含其中的文化意义。人是透过不同的符号系统来建构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与理解,这种认知与理解在形式上是多元的,表现的形式与内容各异。因此,艺术课程所倡导的实质是让学生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感触艺术美感,形成对于艺术、美感以及知识的多元认知,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空间。

以往艺术类课程分科教学中以单一学科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知识技能的发展。艺术课程突破了原有的范式,并不仅仅以技能的掌握作为学习水平的衡量标准,而是让学生能够以多元的视角去审视艺术和对于知识的把握。艺术课程正是用融合的艺术元素去吸引学生,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官体验与多元认知的结合,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寻求对于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学生成为充满学习动力的个体,这正是符合多元认知的知识观与课程理念。

三、艺术课程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

发现艺术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将其艺术共性串联融通是艺术教师在艺术课程实施中所要具备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培养、引导下才能品鉴艺术的魅力,才能建构起对于艺术的通感,学会用审美的目光去欣赏和咀嚼潜藏在艺术背后的深刻艺术内涵。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实现了动态的艺术审美体验之旅,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将努力的付出变成了切实的回报,因为它实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

艺术课程开启了艺术美感的融合之旅,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艺术类学科孤木难支无法实现综合性艺术教育的缺欠,将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与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发展的需要融于一体,如此艰巨的艺术课程实践需要教师有艺术家一样的才智素养才可以将艺术课程驾轻就熟,挥洒自如。教学即艺术,而教师就是这一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家,作为别样的艺术家,教师能够将个人的艺术品质与价值理念经由某些技巧表现为“艺术”作品,与传统的艺术家不同的是,教师并没有在这一过程中创造出静态的艺术实物作品,而是学生所得到的并没有及时外显的动态经验和对于艺术的认知。在这一艺术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好比艺术创造过程中所使用的黏土,而教师则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雕塑家,教师发挥个人艺术造诣,创造艺术作品。教师把文化的内涵与艺术品质的理念镌刻在如黏土般的学生身上,通过接受教育的过程,学生们被塑造成对于艺术有相当理解力的人,在这种动态经验与艺术认知的创造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与艺术品质是成功的关键。

教师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而这前提条件的前提就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达成,也是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艺术课程有别于其他纯知识性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建构与审美情趣,在学生进行知识与认知建构的同时,教师也实现了自我满足,教师的职业生命在这一刻得到充实和认同,因此,教师必然会在这一过程中追求卓越,实现更高的价值追求;当以追求卓越为目的时候,教学就是完成自我的“演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会去循规蹈矩,会兴致使然,以超然的态度去挥洒艺术家的技巧与造诣,因为它不仅仅是在教学而是在实现着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和联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艺术课程是艺术之美的动态体现,艺术课程让教师将自己的学识及艺术品质与他人分享,共享自己的成果是一种美感的体验,这种美感享受来自于学生徜徉于“艺术空间”的美好体验,这正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收获到的惊喜。当教师发现自己可以创造与众不同,可以改变自己的学生的时候,这种满足与安慰也会超越了职业本身的枯燥而最终得到升华,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艺术课程对学生的生活、文化素养、情感等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体现了艺术教育的人文性、创造性、愉悦性和主动探究的特点,也体现了艺术教育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艺术素养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审视艺术课程,倡导该课程正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职业生涯价值实现去探究其中的意义,而最终实现艺术陶冶学生身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Eisner,E.W.The Arts and the Creation of Mind[M].Yale college:Philip Hamilton Mcmillan,2002:231.

[3]Eisner,E.W.education imagination: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M].New Jersey:Merill Prentice Hall,1994:154-155.

[4]Eisner,E.W.Aesthetic modes of knowing.In E.Eisner,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ways of knowing[M].Chicago,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24.

[5]惠传太.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论·美术分册[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6]马菁汝.艾斯纳将DBAE课程观进行到底[J].美术,2010,(4):117-119.

[7]马菁汝.不要失去美术课的学科价值——对罗恩菲德和艾斯纳两种美术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4,(4):6-10.

[8]曾繁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审美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9.

篇6

公共艺术教学方式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堂上传统教学所学到的知识,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艺术文化知识和信息。部分高校的网络信息设备还处于落后的阶段,教学模式单调,不能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分享更加多元化的公共艺术教学资源,学生普遍更加喜欢自己通过网络浏览艺术网站,学习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知识,这样也就导致了学生更加对落后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反感,没有高涨的学习热情。随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慢慢普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渐渐地在被淘汰,而有些思想保守的教师还不能很好的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方式,不敢轻易去尝试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守着落后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所以,打破高校传统的公共艺术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教师要敢于实践创新,不满足于现状,向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慢慢转变,为学生提供多姿多彩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校的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要积极改革创新,跟上信息时代的脚步,不断转变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的滞后性,加强教学与信息技术的互动性,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全新的教学理念。

1.加强信息化的教育理念

由于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学习新教学模式的兴趣不足,导致了信息化的教学理念并不能得到普及。高校的公共艺术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依靠于有限的单一性教育资源,学校的领导也未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学习的落后性。所以,高校领导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积极引导公共艺术教师去打造信息化教学,可以建立起健全的激励机制,通过一定的奖励与惩罚,鼓动教师敢于利用信息技术去教学,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公共艺术的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化教育理念,不断开阔自己的教学视野,利用好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元化教学资源,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学校要加大对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的投入,提供先进的网络设施,在全校共同努力下,让每一个教师都树立起先进的信息化教育观念。

2.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艺术

课程系统学校要积极的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艺术课程系统,为教师以及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无论是多彩的艺术图片,还是生动的艺术文化视频,所有有关艺术的文化内容都能得到分享。公共艺术的教师能通过系统,在教学备案中下载不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堂别出心裁的教学课程。学生也能在课余时间快速浏览系统网站,查看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内容,方便自身的学习。公共艺术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倡导学生要富有自己个人的艺术特性,积极的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密切的联系沟通,引导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分享自己的艺术创作,让学生进行讨论艺术,学习艺术。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欣赏艺术,展示自身的艺术才华。公共艺术教师要培养与学生的感情,运用各种聊天软件与学生进行沟通,让他们敢于提问题,发现问题,在快乐中不断向他们疏导艺术文化知识。

3.创新教学模式

改善教学结构,完善评估体系在信息技术时代来临之际,高校教育要敢于改革,不断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结构,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在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将教学的效果与教学评估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要积极分享自己的公共艺术教学课程的备案,将教学资源直接共享在网络平台上,让更多的公共艺术教师快捷方便的去利用学习。高校内部要不断改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改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结构,让每一个公共艺术的师生都能感受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学习效果。通过创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完成公共艺术教学的共享性,互通性。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翻转课堂;创造型人才;互联网+教学

21世纪是网络时代,更是知识和人才竞争的时代,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教育强则国家强。当下,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需要创造型人才。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艺术教育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正处在教育制度变革中的高职高专院校必须结合国家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指导方案》进行改革,要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国内外公共艺术教育状况

艺术是有共性的,各种艺术类型之间是相通的,如果只选修单一种类的艺术课程,对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格塑造、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以及毕业后人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应从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设置方面着手。虽然教育部早就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指导方案》,但从实际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高职高专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与教材、教学模式远离公共艺术教育的轨道,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高职院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目光短浅,严重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二是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薄弱;三是高职院校开展的艺术课程单一,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缺乏连贯性、系统性、时效性;四是一些综合大学和高职高专的公共艺术教学工作不仅存在着空白,甚至还取消了公共艺术课,出现了以活动、讲座代替等状况。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十分重视艺术学科的设置,据了解,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都重新修订了艺术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2014年,美国出台了指导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艺术核心标准》,明确将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围绕《艺术核心标准》,美国的大学开出很多选修课供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选择,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理论鉴赏课和实践技能课,比如艺术史、美术史、艺术设计、工艺美术、手工制作、乐器课、舞蹈课、合唱等;而艺术院系也规定学生选修若干人文学科和自然社会科学等课程,多学科融合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方位的塑造、性情得到陶冶,艺术熏陶使他们视野开阔、审美提升。国外的经验对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二、构建合理、系统的高职高专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一)更新教学观念,引进先进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者要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式”(FlippedClassModel)教学法是近几年从美国引入的新型教学法,现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大、中、小学教育中。2015年7月,笔者和几位同事参加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培训,通过“‘互联网+’时代下的翻转课堂、微课建设与教学改革暨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研修”课程的学习,全面了解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与特征。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它有很多优势。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八个字,它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课堂文化,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互动性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有五个环节,包括合作探究、释然拓展、练习巩固、自主纠错、总结梳理。“翻转课堂”其实就是通过师生互动、学学互动实现知识的传递、交流和反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平台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依赖老师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它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索、自主研究学习的机会。这种教学法改变了广大教育者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公共资源,打破束缚,寓教于乐,突破学生仅从书本、课堂中获取知识的局限,在教育界得到重视与大力推广,取得实效性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高职高专实现培养模式升级的重要手段。

(二)重视和加强教学新媒介、新技术的运用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互联网+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新热点,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发展不断鞭策着教育者改变教学观念,及时将先进的教学技术融入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先进的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优势;同时引导学生将学习资源扩大到数字化互联网电子书、网络信息交互平台,互联网正以千变万化的方式、绚丽多姿的面貌吸引着学生,为公共艺术教学注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所以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教学新媒介、新技术的应用,紧跟潮流,促进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

(三)构建高职高专公共艺术教育特有的课程体系

如何以更具时代感的态度去重新认识公共艺术课程的意义?尊重艺术多元化、创新性和实验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文化艺术跨界融合发展,重新阐述和重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1.开放的课程体系构建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网络教育平台,强调校际间的交流性、开放性、实效性。第一,将艺术课堂的学习空间拓展到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和文化机构。第二,广泛邀请和引进名师、大师、企业家进校园,让学生聆听名家精英讲座,建立名师工作室,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第三,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学院资源优势,推动学科跨界融合发展。2.思辨性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生自学、独立反思、批判思辨、自主实践、协作发展。首先,激发学生运用想象、创新创意、发散性思维进行写作、操作、创作,重视学生间协作、师生间研讨,共同提高,教学相长。其次,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博览群书,指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课内外质疑、分析、思辨或解惑。最后,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研讨、互评、质疑的课堂氛围,演示、交流展示个人的观点、作品等。3.综合性课程体系探索跨界和融合的教学新模式,跨越学科向综合性发展。第一,尊重艺术多元化、创新性和实验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文化跨界融合发展。构建以公共艺术课程为纽带的跨越学科和融合的新模式,在跨界融合中展现民族传统艺术的新面貌,重塑传统艺术的新优势。传承、展示、弘扬岭南文化,加强引导,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教育产业的融合。第二,整合课程,尤其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的更新组合和优化。第三,调整艺术课程结构,继续加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职高专公共艺术特色课程。第四,统合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实现理论、欣赏、技能操作一体化。尊重艺术多元化、创新性和实验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文化跨界融合发展。4.网络课程体系为了充实完善校园网络化艺术教学,调整艺术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公共艺术教学的特色课程,最大限度发挥公共艺术课程优势,建设一批符合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将校级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升级转型,逐步建设为省级精品资源课程,甚至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程。精品资源课程是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才能实现提高高职高专公共艺术教学质量和创造性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与价值。

(四)重视选修课程与拓展课程的设置

选修制课程的完善与发展目的是提高人文学科、传统艺术、民间工艺等艺术学科的地位,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联系,丰富学生学习的选择,促进学科的繁荣,打破各专业学科课程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局面,使有共同兴趣与研究方向的师生们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关系更加紧密,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就有必要增加相应的选修课程和拓展课程范围,以更好地展现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的知识精华。各种文化的融合使艺术的概念得到无限延伸与拓展,许多艺术教育者纷纷认同的“视觉文化”这个概念代替传统“经典艺术”的概念,“视觉文化”所涵盖的课程内容极为广博。视觉传达就是通过可视的艺术符号形式传达一些特定的信息到观者眼中,如美术造型、装置艺术、摄影、多媒体艺术、电影、电视、视频录像、书报杂志、各类商品、建筑物等消费产品以及各种学科,也包括景观设计、舞美设计、音乐、古董文物等,甚至包含了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时尚服饰、生活用品、广告、网络、动漫电游等诸多视觉影像、流行文化以及网络艺术等,因此,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也要相应拓展。与此同时,艺术课程内容也强调多元文化取向,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中吸收精华养分,让其源源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与国际接轨的时尚意识,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有效扩大学生艺术视野与提高审美品位的必要途径。

结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发展,高职高专的公共艺术课程也必须与时俱进,冲破保守狭隘的观念,借鉴和学习国外有关公共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以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将公共艺术教育构建成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崇尚真善美、追求健康向上的良好校园育人环境,使校园文化艺术建设得以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篇8

拼布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传统工艺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掌握着这一手艺。拼布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在服饰和鞋子上,我国古代拼布艺术作品有水田衣、百家衣和百衲衣,而且拼布也大量出现在少数民族的服饰上。拼布艺术因其丰富的技艺、鲜明的色彩和质朴的风格,在现代服饰及家居用品中也有应用。目前拼布艺术作为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之一,融入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推动了拼布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高校开展拼布艺术创新创业课程的意义

1.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氛围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行业发展的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陇东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加入拼布艺术实践课程,能够用更多的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挖掘当地优良的传统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拼布艺术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对其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并与校企联合,由浅入深,推动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契合视觉传达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为今后开设产品设计奠定夯实的基础。拼布艺术课程的开展中,师生可以组织校园展览,能够获得企业的合作意向,可以成立工作室,开办培训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创新创业以及就业平台。

2.促进拼布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拼布艺术融入现代服饰或现代家居用品、现代饰品中,不是简单地将规则或不规则的面料进行缝制,而是采取创新的手法,将拼布艺术与现代服饰、现代家居用品理念融合,设计出符合现代设计理念的家居用品、服装、配饰等。拼布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色彩搭配丰富多彩,图案组合变化多端,材料选择大胆多样,使得拼布艺术改变了原有的面貌,为当下面料、色彩和图案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促进了现代服饰、家居用品的风格与样式的变化。设计师以拼布为灵感,为服装、家居用品设计提供大量创作源泉,并设计出了兼具时尚与传统的优秀作品,这不仅是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创新,更是拼布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传统的拼布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陇东学院融入拼布艺术创新业课程阐述

陇东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开展创新业课程为契机,引入拼布艺术课程,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向创新创业多元化方向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机会与平台。陇东学院以专业选修课或社团活动的形式向学生开放,学生新鲜感十足、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实践课程非常认真,大大提高了创新思维和创业理念,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1.课程内容

拼布艺术课程为专业选修课,不同于专业课,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适合学生学习特点。课程内容由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两部分组成,考虑到拼布艺术课程的特殊性,实践课程内容部分占到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深入调研拼布艺术作品的市场情况,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并从学生处获取教学改革意见与建议,分析论证可行性,最终确定教学方案,以符合当前社会市场的需求。

1.教学模式

拼布艺术课程作为选修课,没有专业课要求严格,因此采取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以教师为主要授课主体的同时,以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室等多种辅助教学模式,邀请行业资深人士或创业者前来指导,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丰富教学体验,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锻炼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3.课程考核

拼布艺术课程的课程考核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法,提升技能,能够独立设计与创作。在常规的成果评分的基础上,将学生的作品展出或销售以考核课堂学习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竞赛,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发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结语

篇9

农村小学艺术课程包括音乐和美术两门学科,这两门课是农村小学课程中最薄弱的部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合格的教师。农村小学大部分是依托行政村而设置的,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学校生源有限,额定教师岗位较少,有限的教师岗位首先必须满足语文、数学两门课,一般不设专职美术、音乐教师岗位。这样一来,相当部分的农村小学要么把音乐、美术写在课表上,实际上语文课、数学课;要么让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去教音乐、美术。音乐、美术的专业性较强,这些课的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养,他们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否则,其教学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我们并不反对小学数学和语文教师兼教美术、音乐,但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们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具有相关的专业素质。事实上,现有的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师很少经过美术、音乐的专门培训。农村小学艺术课薄弱的另一个原因是教育经费匮乏。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基本上都用于教师工资,所收学杂费仅能维持教学最基本的需要。音乐、美术的教学设备较为贵重,一般农村小学没有能力购置,即使购置齐全,利用率也较低。农村小学生很少能接受正规的音乐、美术学科教育,导致许多具有音乐、美术天赋的农村儿童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培养。更多普通的农村儿童因未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身心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这使其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学科之间存在交互影响,未接受正规艺术教育的农村儿童,其在语文、数学等方面的发展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村小学艺术课程的改革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二、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分析

过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高度统一,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学校的课程都是一样的。课程的决定权在国家,地方只有实施课程的权力,而没有改变课程的权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国家“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农村小学在艺术课程资源方面非常丰富,我们要认真分析,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一)根据艺术课程资源层次的不同,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国家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地方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和学校艺术课程资源。国家小学艺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小学音乐、美术课程标准,国家发行的统编小学音乐、美术教科书及配套用品。地方小学艺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地方戏曲、地方民间艺术、地方自然景观等。学校艺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教师艺术才能、学校学生艺术才能、学校学生家长艺术才能、学校所处社区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二)根据艺术课程资源的来源不同,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学校艺术课程资源和社区艺术课程资源。学校艺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国家、地方或学校编写的音乐、美术教科书及配套用品,音乐、美术课程教师及其他具有艺术才能的教师,学生的艺术才能,学校的乐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艺术作品等。社区艺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民间艺人,地方戏曲、民歌,民间工艺,社区自然景观以及可用于艺术课程开发的各种农副产品。

(三)根据艺术课程资源性质的不同,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物质性艺术课程资源和非物质性艺术课程资源。物质性艺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可用于小学音乐、美术课程教学的各种物品。由于像教室、桌椅、粉笔等可用于几乎所有课程的教学,为明确起见,物质性艺术课程资源仅指,主要用于音乐、美术课程,而较少用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物品,如各种乐器、水彩颜料、画布、用于泥塑的胶泥、用于绘画或雕刻的石板和树木及自然景观等。非物质性艺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师的艺术才能、学生的艺术才能、民间戏曲、民歌、民间工艺等。当前我国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是既匮乏又丰富,与城市小学相比,农村小学的合格艺术课程教师及与艺术课程教学配套的乐器、音响、颜料、图书等都非常匮乏,但是,农村小学在民间艺术课程资源方面又非常丰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有动听的民间戏曲和民歌、还有随处可见的能用于艺术创作的农副产品等。

三、开发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任何艺术课程发展都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农村小学在开发艺术课程资源时,一定要对民间戏曲、民歌、民间工艺等进行认真筛选,防止那些与小学生身心发展不相符或没有教育价值的民间戏曲、民歌进入小学艺术教学,如宣传古代礼教、爱情的戏曲、民歌等,这些民间艺术是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但不适宜于用作小学艺术课程内容。教育性是农村小学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当其他原则与之相矛盾时,必须服从于教育性原则。

(二)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指,农村小学在开发艺术课程资源时,必须勤俭节约,尽量减少经费支出,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大量免费艺术课程资源。以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为例,大峪镇位于黄河小浪底水库北岸,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山区小镇。全镇共有30个行政村,近3万人,有44个教学点4000余名学生。由于受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等因素的制约,教育经费十分紧张,有限的教育经费基本上都用于教师工资,根本无法投入大量的经费去购买艺术教育所需要的器材设备,或送教师到外地接受音乐、美术学科教学方面的专业培训。镇教育办公室号召各学校充分挖掘学校与社区免费艺术课程资源,走特色化、乡土化的深山区小学艺术教育之路。大峪镇砚瓦河中心小学利用丰富的农家五谷杂粮,开设工艺美术课——谷物粘贴画。1999年7月,学校发动学生从自家带来红豆、绿豆、黄豆、芝麻、油菜籽、小米、大米等十多种粮食作物,学校准备了纸张、铅笔、乳胶等材料,教师指导学生画稿、粘贴、装裱。活泼可爱的小兔、山羊、熊猫就成了孩子们的杰作。如今,该校学生共创作优秀简笔画7000余幅、粘贴画2000余幅。

2001年“五一”期间,该校学生创作的粮食粘贴画在济源市五龙口景区被抢购一空,其中两幅被日本游客买走。2001年春天,他们创作的“十二生肖”图在全国第二届“世纪之星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荣获银奖1项、铜奖3项。粘贴画所用的原料除了粮食作物是学生自带以外,纸张、装裱、乳胶等费用都来自学校的勤工俭学。全体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集体到山坡上采集橡壳、橡籽,采荆条编筐,挖草药,学校自己开荒栽树、种菜,勤工俭学既改善了办学条件,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又为艺术课经费提供了保障。大峪镇栗元中心小学位于东沟河畔,沿河有数千米长的大大小小的石板,孩子们课余时间爱在上面涂涂画画。学校认为,学生的兴趣不能被遏止,应该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大自然中设立课堂,让学生读无字书”。学校决定把东沟定为“河岸石板文化工程”育人的实践基地,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去一次。一些晴朗的好天气,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带上画笔、雕刻刀等工具,来到风景迷人的东沟河畔,自己选择一块最喜欢的石板,根据石板的特点,自由创作。几个月的实践之后,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水平提高了,他们或个人独创或合作创作了大量的系列画:热爱大自然系列、西游记新编系列、山水风景系列、崇尚科学系列、安全教育系列等。数千米长的河岸石板上书画作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大峪镇所开发的这些小学艺术课程都没有增加学校经费负担,有些甚至还给学校带来了经济收益。

篇10

关键词:澳大利亚;国家课程标准;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2-0037-03

在澳大利亚,教育的法定权责在地方,各州和领地有权制定自己的课程标准。这种教育管理权的分散在课程上表现为各地课程内容、水平和标准各异,许多转学学生(主要来自军人家庭)不得不因此中断学业,联邦也难以统计和比较各地的教育数据。为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就希望为基础教育建立统一的国家课程,时任总理陆克文也多次强调澳大利亚需要一个单一的、高质量的国家课程,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参与高质量的学习项目[1]。2008年12月,澳大利亚各州和领地的教育部共同签署了《墨尔本宣言》,明确了英语、数学、科学、历史、艺术、外语、体育和健康教育、信息技术8大基础教育核心学习领域,并确立了相应的国家课程建设目标。

2009年5月,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评估和报告委员会(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ACARA)成立,负责监管各地开发幼儿园至12年级的国家课程,使所有年轻人成为富有创造力、自信的学习者[2]。艺术教育是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建设第二阶段的重要内容,紧随英语、数学、科学与历史四大课程之后。2011年8月,基于已有的优质课程,ACARA颁布了《艺术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此为依据监督各州和领地开发艺术教育新课程。

《标准》规定了艺术课的门类、课程实施的范围、课程实施的顺序和内容等,为我国完善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不同的参考视角。

一、价值理念

ACARA认为,艺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发展特长和技能,使他们成为富有洞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艺术被纳入国家课程后,全国统一的艺术教育可确保所有儿童都可接受高质量的艺术教育,享受艺术给他们人生带来的变化[3]。艺术不仅是澳大利亚的主要产业之一,而且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课余时间,许多学生会在父母的陪同下参观美术馆、到剧院欣赏舞蹈或是看电影。学校的艺术课程则能培养他们进入艺术领域的信心,帮助他们理解和评论日常生活中的艺术现象;对于那些有天赋的学生,学校则有责任为他们提供系统而长期的训练。同时,新课程加入了更多与文化相关的内容,以更好地促进社会文化间的理解和融合。

二、基本内容

为实现艺术教育国家课程的价值诉求,确保各州和领地的法定教育管理权不受侵犯,《标准》仅从课程门类、课程实施的范围、课程实施的顺序和内容等几个方面指导课程开发,而没有制定单一版本的课程。

(一)课程门类和基本安排

根据《标准》,艺术课包含舞蹈、戏剧、影视艺术、音乐和视觉艺术5大学科领域的课程。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校必须提供以上所有领域的课程,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接触和认识艺术。从中学7、8年级开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在这5门学科中自由选择。每门学科都被划分为6个连续的学习阶段,除第一阶段为幼儿园到小学2年级外,其余均为两学年。课时安排由各校自行决定,幼儿园至小学2年级的课时必须达到120小时,小学3~6年级是100小时,中学7~10年级是160小时。学校可以自行决定教学安排,以及是否收取少量杂费等。但是,课程编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原则,以便学生积累和巩固知识技能。以舞蹈课为例[4],每学年伊始,学生都要先复习基本动作,再学习新的内容。在第一个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理解基本的舞蹈动作,调节和控制身体动作;第二阶段,学生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并运用这些动作来表达一定的思想;第三阶段,学习更加复杂的动作技巧,练习设计和表演;第四阶段,学习如何根据一定的主题,恰当地表达情绪情感;第五阶段,学生开始设计和表演独舞、双人舞或团体舞,学习与观众交流艺术体验;最后一个阶段,11~12年级的学生通过综合学习设计、表演和鉴赏来巩固和延伸他们的舞蹈技能和知识。

(二)课程内容的结构和要求

针对课程内容,ACARA要求应依据各门艺术科目的学科体系来实施教学,使学生达到创作(making)和反应(responding)的目标。创作即像艺术家那样创造出艺术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释放创造冲动。反应则是能够评价、鉴赏艺术作品,尤其是对自己不熟悉的艺术领域做出合理的反应,理解艺术家的意图和作品的背景,成为具备鉴赏能力的观众。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材编写围绕10个基本问题进行[4]。①意义: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观众的体验是什么?②形式:各种元素、媒介和道具以何种形式组织?③社会群体:作品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它与观众有什么联系?④文化:作品的文化背景是什么,它们对作品产生了哪些影响?⑤历史:作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如何?⑥哲学和意识形态:作品蕴含的哲学观、意识形态和政治态度是什么?⑦主要理论:作品包含哪些主要理论?⑧传统观念:传统观念是否影响和限制作品的创造?⑨心理学: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经历了哪些历程?⑩评价:从观众、社会环境和艺术家的意图等角度看,作品是否成功?

文化与艺术几乎是同一个意思。文化、历史和传统塑造了艺术,而艺术又塑造和再造了文化。因此,ACARA要求各地编制艺术课程时,还须加入以下3方面的内容: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的历史文化、亚洲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土著和托雷斯岛民的文化艺术是澳大利亚的特色,而亚裔文化艺术则是新鲜元素。此外,新课程还融合可持续性概念和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艺术活动和艺术传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分析评价

《标准》体现了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追求“质量优先、确保公平、竞争全球”的价值目标[6],规范了各地艺术课程的开发建设,是新世纪澳大利亚基础教育领域大手笔的改革举措,是对国际教育竞争的积极反应。澳大利亚艺术教育国家课程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

当代少年儿童成长于复杂的媒介环境,流行音乐、商业广告及各种视觉艺术充斥着他们的生活。澳大利亚艺术课以贴近生活的内容为主,培养学生对新艺术形式的理解和认同。5门艺术学科都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来实施教学,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划分学习阶段。延续到12年级的长期训练,为那些有艺术特长或想进入艺术行业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二)课程兼具共同性和选择性

共同性主要表现在艺术教育国家课程的普遍适用性上,各地开发的新课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而有力地解决学生跨地区转学的问题。《标准》以最新的理论和最优的实践为基础,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兼顾公正公平。课程的选择性在于课程门类繁多,高年级学生可以自由做出选择;各州和领地在课程开发上拥有一定自,可有效避免千校一面的情况。

(三)课程融合跨学科内容

作为移民国家,澳大利亚历来重视使课程体现对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在分科教学的基础上强调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融入相关的跨学科内容,使其变得生动鲜活,起到综合学生文化认知的作用,有助于在多元文化艺术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如何提高学校艺术课的质量是越来越多国家关注的问题。近十年,我国也针对艺术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验性改革,但不少学校对艺术课仍不够重视,使艺术教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有的学生完成小学6年的艺术学习后,对传统艺术依然知之甚少[5]。澳大利亚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为我国推进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新视角。为继承民族文化,发展现代艺术,我国应加强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改变艺术课重知识轻能力素质的局面。在构建艺术课新标准的过程中,除需综合考虑全国统一性和各地差异性外,还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增强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和人文活动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章婧. 当达国家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及启示——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课程标准为例[J]. 现代教育科学,2010(3):119.

[2] 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Overview[EB/OL]. australiancurriculum.edu.au/Curriculum/Overview,2011-9-14.

[3][4] 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Shape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The Arts[EB/OL].acara.edu.au/verve/_resources/Shape_of_the_Australian_ Curriculum_The _Arts_-_Compressed.pdf,20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