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新常态下跨境电子商务与山东省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研究 山东省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湖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吉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海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湖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进出口贸易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中国入世十六周年背景下山东省进出口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 广西与东盟进出口贸易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及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进出口贸易的政策研究 宏观经济与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四川省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四川省进出口贸易对该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吉林省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动态作用实证分析 进出口贸易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实证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南省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探究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国进出口贸易流量分析 浙江省FDI存量与进出口贸易的动态关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3.1.
[2]范振洪,顾春太.后危机时期提升山东对外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综合竞争力,2011,02:55-61.
[3]毛清华.山东对外经济发展分析与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08:18-21.
[4]安佳,陈东景.山东省对外经济合作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0:108-109,113.
[5]田卫,高合群.2009年山东对外经济形势预测——基于山东省进出口数据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20:23-24.
篇2
关键词:规避风险 进出口贸易 人民币结算 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币汇率的稳步攀升,人民币逐渐成为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重视的流通货币,这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人民币计划结算货币的重要作用。自2010年起,我国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更为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出现流动性紧张问题,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导致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进出口企业在使用第三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时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同时,随着我国同东盟国家以及内地、港澳地区贸易、人员往来、投资等的迅速发展,以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来合理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呼声越来越高。另外,我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随着美元汇率的不断降低,我国外汇储备将会出现大幅缩水,面对这种形势,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而迈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第一步就是要实现人民币的进出口贸易结算。这是加快人民币国家化发展进程、维护人民币国际地位、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大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已经逐步推行了人民币结算,但是,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结算中仍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这并不利于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结算风险进行详尽研究,深挖隐含其中的真正原因,有效规避风险的发生,这对促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相关概念解析
(一)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基本内涵
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是指我国企业同国外企业之间发生业务往来时,以人民币的形式计价进行进出口贸易的对外结算,银行为其提供的利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国际结算业务。此时,人民币将在国际贸易中充当计价、结算的货币职能。
(二)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重要意义
进出口进行人民币结算是2009年7月开始的,并逐渐收受各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企业的普遍欢迎。这对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有利于帮助现代企业合理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对促进企业贸易投资的便利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关系、保持稳定的外贸增长;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全面拓展,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有助于帮助我国企业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值得提醒的是:人民币结算货币的选择并不是由我国单方面决定的,因此,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本定律,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国际定律才会进一步推进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进程。
二、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容易造成进出口企业计价能力的降低
在我国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中,如果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那么人民币计价的风险也是存在的,即:人民币计价能力的高低。目前,纵观我国进出口企业的现状,我国大部分进出口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偏低,特别是在一些大宗商品的交易上,我国很多企业甚至并不具备定价能力。例如:有的进出口贸易中,很多外国企业在接受了人民币的货款后通常会按照当天的汇率将其折算成美元,国外企业在进行贸易交易时就可以采用美元的交易方式进行。可见,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中并未充分发挥其独立的计价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民币结算方式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存在境外交易中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较大的风险
在我国进出口企业中,在对计价货币进行选择中,考虑最多的就是汇率的变动情况和稳定程度。目前,由于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方式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程度也在提高。由于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中的不断升值,进出口贸易企业一定会持有一些人民币,但是,如果一旦人民币出现贬值的情况,那么企业的盈利就会受到影响。可见,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波动将会导致我国同周边国家贸易环境的恶化,从而造成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风险的增加。
(三)境外人民币来源少带来的结算风险
目前,我国境外人民币的主要来源包括: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资金、内地居民的境外人民币消费、中央银行的货币互换的人民币资金等。但是,由于我国境外人民币流通量、金额都比较少,大多数情况下在境外的人民币处于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中。因此,境外企业要想获得一定的人民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再加之我国境外还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民币买卖市场,人民币还不属于自由兑换的货币,因此,在进出口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方式存在自由流动性差的问题。很多进出口企业都在热切盼望人民币的升值,但是,这并不是任何企业能够左右的。因此,在进出口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方式的风险还较多。
(四)境外人民币持有企业存在的信誉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中,企业信誉的好坏是决定企业外贸风险的关键。国际上对于通用的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风险有很多参照的标准和案例来执行,但是,对于人民币结算而言,很多信用证贸易在很多国家的中小银行中难以开展。例如:如果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很难说服客户接受这种付款方式,如果我方企业坚持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而对方企业又很难找到以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开信用证时,就很容易产生潜在的风险。
四、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风险的有效规避
如前所述,由于进出口贸易中以人民币作为结算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进出口企业及国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定一定的政策来有效规避风险的发生。做到从根本上降低风险,从而保证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对人民币的监管力度,努力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进行必要的监管。因此,加强对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的投资提供便利条件,必须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人民币结算的监管力度。这就要求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建立合理、高效、科学、规范的监管体系,减少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风险的发生。例如:建立完善的人民币进出口贸易结算流通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真实性的检查力度等。
(二)建立完善的人民币境外运作机制
完善的人民币境外运作机制是扩大人民币回流的主要方式和渠道。进出口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为主要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在境外的人民币使用量较少,因此,必须加快人民币境外的使用量、扩大人民币境外的使用范围,促进境内的人民币循环力度的加快,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人民币结算的发展。我国政府可以建设人民币资金回流通道,放宽对人民币的管理措施,开放外汇市场,有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循环的进程。例如:在国际中建立股票市场,引进同我国贸易关系较为密切的周边国家的企业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计价股票,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接受力。
(三)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
目前,由于我国有限的条件,进出口贸易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在服务效率、服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人民币结算清算系统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增强各子系统之间的契合度,在不断拓宽支付清算业务服务范围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银行系统清算的渠道。另外,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业务机构进行人民币结算时应采用不同的清算渠道。例如:适当扩展人民币清算系统的开放时间,突破8小时大额支付系统运行时间。
(四)努力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全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要想切实提高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适用范围和接受程度,避免结算风险的发生,就必须尽快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例如: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升产品的质量、帮助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为推进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尽快提升进出口企业的人民币定价能力
一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定价能力受到我国商品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大宗商品比例较高的现状,但是这些大宗商品的定价基本是以美元的形式进行的。这就造成人民币很难推动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另外,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定价能力还受到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这对于境外企业而言,进出和出口采用同一种货币计价将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的发生。可见,人民币还是无法触动美元的地位。因此,必须不断提升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定价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大宗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或者降低我国进出进口加工贸易的比重,从而实现用人民币计价的最终目标。
总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的风险在短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因此,管理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全面促进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结算中的发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陈新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2(5): 78-79.
[2] 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2):13-19.
篇3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影响因素;优化调整策略
作者简介:张颖(1972-),女,辽宁本溪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贸易研究所研究员、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01-03
一、辽宁省出口商品的现状特点
(一)入世以来对外贸易总额显著增加。从2001年到2012年,辽宁省进口贸易额和出口贸易额都呈现一种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出口贸易总额,增长幅度更是非常大,从2001年的197.9亿美元到2012年的601.5亿美元,增长了近两倍(见图1)。而且贸易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在全国的沿海城市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位居前列,各个行业的产品出口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仅就农产品出口状况而言,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12.34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5.2亿美元,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左右,且这种增长的势头仍在继续,目前辽宁省的农产品出口额和出口量仅次于山东和广东两个省。
(二)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增长速度强劲。辽宁省出口贸易以一般贸易和来料、进料加工贸易为主要的贸易形式,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达到出口总额的90%。2012年,辽宁省一般贸易出口额为295.6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32.7%,占贸易出口总额的将近一半;而加工贸易出口额305.9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了17%左右,同样也呈现出占贸易出口总额近一半的状况,这两种贸易方式均表现出一种强劲的增长速度。另外,由于辽宁省大量保税区和保税仓库的存在,因此政府的优惠政策也比较多,这使得仓库出境货物和仓库转口货物的贸易额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三)进出口贸易比例趋于合理化,国际进出口收支呈现基本平衡。辽宁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上涨,但是其增长速度却逐年下降,且出口额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下降,出口贸易占总贸易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55.8%升至2012年的57.8%,进口贸易占总贸易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44.2%升至2012年的52.0%。从入世至2012年,尽管出口贸易额一直高于进口贸易额,但是辽宁省的贸易顺差不断地缩小,进出口比例趋于合理化,国际进出口收支基本平衡。(见图1)
(四)出口商品结构日趋优化完善。虽然辽宁省的出口商品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科学技术进步浪潮的推动和省政府优惠政策的鼓励下,辽宁省传统产品出口附加值也在提高,一些较低级产品的出口量正在减少,出口高科技产品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如农副产品和纺织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省内重要的出口产品仍为这些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辽宁省也注重出口商品的多样化,使省内的出口贸易发展形式呈现出较为平均的局面,如现在省内增加了办公产品、建筑材料、日常生活用品的出口量。此外,省内机电产品出口额和第三产业的贸易额度也在不断上涨,增长速度也较以前有所加快,2011年机电产品出口225.5亿美元,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1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0.4%;2011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922.6亿元,2012年的增加值为1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目前,辽宁省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型,由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进行转型。
二、辽宁省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商品的层次较为低级,贸易方式比较单一。辽宁省进出口贸易商品层次较低,以缺乏具有时代竞争力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主要出口商品为小商品、小工业品和原始重工业产品,而高新科技产品的出口量在整个辽宁省出口贸易额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同时,由于省内的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较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因此,省内的出口贸易方式表现的比较单一,主要是一般贸易、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据统计,2012年,辽宁省一般贸易出口额295.6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额为305.9亿美元,而高新科技产品仅为50.9亿美元。
(二)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省内进出口贸易的商品层次较低,多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占据辽宁省出口贸易形式的半壁江山,因此辽宁省出口结构形式较为单一,出口的范围较狭窄。由于省内的企业多为代加工企业,主要为国外的企业提供劳动力,而本省内的企业又多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没有新型的科技产业,没有产业的核心技术,更没有自主创新力。所以,辽宁省内大多数进出口贸易企业一直扮演着国外企业的产品加工者和贸易代工者的角色,自身无法拥有科技含量高且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大的产品。在整个国际贸易结构中,处于劣势地位,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三)出口的市场比较单一。入世后,辽宁省出口贸易市场结构虽然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出口市场不断扩大,出国的国家数量也在增加,但是主要的贸易对象仍然是日本、韩国、朝鲜和美国等国家的企业。根据辽宁省政府统计公告显示,辽宁省与日、美、韩之间的出口贸易总额占了整个出口贸易额的70%,按照进出口总额排列,日本已经成为了辽宁省最大的贸易伙伴,其后依次是美国、韩国、中国香港。虽然近几年对这三个国家出口占据辽宁省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现出少许下降的趋势,但是在短期之内,日、美、韩这三个国家仍是辽宁省主要的贸易对象。这就使得辽宁省的出口贸易过多的依赖这三个国家,容易受到这三个国家经济形势和国际政策的影响,不利于辽宁省的日后经济的发展。而辽宁省对欧洲宽阔的市场并没有过多的涉足,出口额度较少。(见图2)
(四)出口贸易主要以省内大城市为主。辽宁省的进出口贸易主要分布在省内的大城市,分布不均匀,布局也不够完善,主要集中在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两个城市的出口贸易额占辽宁省整个出口贸易额的50%以上。近几年营口、本溪等城市的出口贸易额有了显著增加,其中营口的出口额从2005年的第七位升至2012年的第三位,本溪也在2012年成为了全省出口贸易额的第五名,增加了168.2%;而锦州、辽阳的出口贸易额则仅仅有小幅度的增长,在2012年分别成为第七位和第八位,但是这些城市仍有非常多的市场潜力需要挖掘和发挥,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有待于提高。(见图3)
(五)贸易对外依赖较强。贸易对外依存度,一般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以及同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该地区和国家加入国际分工、国际市场的程度。对外依赖性越强,则表明该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发挥的作用越大,与外界的经济联系越多。然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依存度越高,则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越多的依赖国际市场,就越容易受到国际上其他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同时风险也就相应的增加。目前,辽宁省经济发展迅速,而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利用外资投资的金额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态,从入世的35.9亿美元到2012年的267.9亿美元。同时,辽宁省大多数贸易额也是依靠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创造的,这些加工贸易的存在无形中增加了辽宁省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同时,辽宁省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技术比较落后,这使得辽宁省的工业制成品必须依靠国外的先进技术才能更好的进行出口。
三、辽宁省商品结构优化调整策略
(一)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技术进步是一个地区比较优势动态变化中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促进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性因素。为了增加省内品牌自身的价值和改变出口商品的低层次,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则显得至关重要。以创新为全省出口发展的核心环节,以加大力度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出口为主要手段,以尽快提高辽宁省高科技产业在总出口中比例为最终目标。首先,辽宁省需要全面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应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产品,在传统的重工业和初级产品生产中注入高新科技和先进高效的技术,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其次,辽宁省还需要提高创新能力,结合各个城市的区位和科技优势,生产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调整了全省通过依靠出口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而获得出口贸易额的商品结构,增加全省出口能力,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做大做强本土企业。截止到2012年,辽宁省对外贸易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和仅为出口总额的50%。所以,省内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如增加民营企业出口退税、对那些可以采取先进生产技术或拥有自己品牌的企业给予优惠策略等其他鼓励政策,做大做强省内本土企业,刺激更多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增加出口量,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据省内的出口贸易主导地位,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省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统筹兼顾的作用,监管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产品,组建内资企业,集中省内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各个企业技术和人才的优势,鼓励内资企业与跨国企业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竞争,从而使辽宁省的商品结构向着更全面、更积极的方面发展。
(三)实行开拓多元化市场的策略。目前,辽宁省出口市场更偏重于亚洲,尤其是日本,每年出口贸易额比重占辽宁出口贸易额的60%以上,所以辽宁省应该在巩固美、日、韩这三个出口贸易国的主要地位的同时,应进一步开拓和加强同欧洲各国、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合作。辽宁省和这三个国家的出口贸易几乎达到一种饱和的状态,基本上出口额度上涨空间不是特别大,然而,非洲、拉美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既是一个崭新的市场,又是有发展空间和潜力的市场。随着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外交关系的发展,辽宁省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对这些国家贸易往来的优惠政策,使得这些国家的市场成为辽宁省新的贸易出口增长点,扩大辽宁产品在拉美、非洲市场的份额,促进辽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等其他第三产业。辽宁省的出口贸易多以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但是为了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提高辽宁省全面的出口竞争力,所以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是一条必经之路。首先,辽宁省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充分把国际旅游和劳务输出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主要发展方向,并尽快完善和优化服务贸易的环境,加大政府对现代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同时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体系,大力增进文化产业、保险和金融等部门的发展,打造出属于辽宁省服务贸易龙头产业,使本土的服务贸易做大做强。其次,辽宁省还要加快改造传统服务贸易结构的步伐,改善全省服务贸易的管理方式,在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贸易品牌,让辽宁省的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进一步促使国际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
(五)以区域创新促进商品出口的发展。首先,要在充分发挥沈阳、大连的传统核心优势地位和科学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发挥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等辽宁沿海工业带城市的优良海港的地理优势,同时还要挖掘省内其他内陆地区城市的潜在优势,进一步发掘省内不同城市的潜力,合理进行产业分布,采取划分出口商品结构层次的方法,建立分市场、分种类的加工区,做到以出口地区为基本目标市场,按照出口市场的需求规划生产规模,以各城市不同的贸易优势促进出口产业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从而进一步开拓新的市场。其次,辽宁省应该在依托沿海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滨海公路与空港、海港的贯通,大力发展集装箱贸易和物流业,成为外贸出口新亮点。
(六)合理引进和应用外资。国外直接投资对辽宁省贸易结构优化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技术和资本等流入省内,改变辽宁省的贸易结构,从而促进辽宁省的贸易结构优化;第二,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使得辽宁省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提高,改变全省的消费结构,进而进一步改变了贸易结构。因为省内进出口贸易主要是产品加工贸易,需要依赖于国外企业的需求和国际市场的需要,缺乏支配市场的能力,使得辽宁省容易被国际市场所牵制,所以需要合理的引进和利用外商投资。针对国外直接投资在辽宁省中的效能,需要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以加工贸易为主要的出口贸易,使得辽宁省对国外的技术依靠较多,所以需要结合未来国际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各个城市的优势,增加引进外资的种类,合理的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者加工环节,并充分学习其中各个环节的先进技术,将其应用到辽宁省相类似的产业中,以提高全省本土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发展层次,增加其出口竞争力。同时,把好引进加工环节对环境影响的关卡,不引进或少应用对辽宁省环境影响大的加工贸易。其次,应将利用外商投资与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效的结合起来,加强外资对辽宁省企业的宏观和政策上的引导,优化外资投入结构,使其朝着有益于辽宁省出口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发展。另外,需要创出辽宁省自己的品牌,出口到国外市场,增加GDP,从而形成一种尽量较少的依靠国外投资来增加辽宁省居民收入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蓝天、曲鑫.辽宁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2012,(10).
[2] 李辉、韩晶玉.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 于春萍.浅析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4] 丁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03).
篇4
关键词: 中国;哈萨克斯坦;贸易现状;进出口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6.04.04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于洋,胡国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J].克拉玛依学刊,2016(4)28-34.
一、引言
自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中哈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双边贸易及经贸合作一直备受关注。国内学者对中哈贸易做了大量研究和分析,王海燕(2005)分析了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的新机遇,提出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应以贸易为先导,产业合作为后盾,从而更快地提高双方的经济合作水平;[1]18王维然、朱延福、吴唯君(2012)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了俄白哈关税同盟对中哈贸易的影响,不同商品受到影响的程度与原因都不相同,中方会因受到关税和通关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利地位;[2]92胡国良(2014)对MS、TC、CA指数进行测算得出: 中国对哈国制成品贸易竞争力全面占优,不仅产品种类多,而且贸易额占比也远远高于哈方,而哈方贸易竞争力依赖于少数产品的大量出口;[3]58(2015)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哈经贸合作提供新契机,以能源合作为基础的中哈经济合作正向多领域、深层次的方向发展。[4]59
国内许多学者对中哈贸易结构及贸易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本文主要分析2008年之后中哈两国的贸易发展情况及其主要贸易商品的价格变动,并对近年来两国贸易状况进行了研究。最后为促进中哈贸易发展、促进两国贸易互利共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建议。
二、中哈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哈两国对外贸易的变化情况
图1显示了1995-2014年中哈两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情况。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在2000年之前,中哈两国进出口额增速和总额都是比较低的,但是自2000年到2008年,两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几乎以相同的增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两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中国GDP平均增速为10.42%,哈国为10.15%,从2008年到现在,进出口波动都很大,并且两国的变动出现了一些差异,2008-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平均下降了14%,哈国下降了32%。2010年之后,中国进出口额都有大幅度回升,其增速在2012年之后明显放缓,并且未来还有减缓的趋势;而哈国的出口额大幅度上升后,从2012年起,一直下降,其进口额在2010年之后增速递减的趋势增加,而2013年之后又呈递减趋势。
由以上分析可知,近几年来中哈两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均有下降趋势,并且未来还将继续下降。2015年1-11月,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与2014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2.2%和14.4%。①哈国2015年1-9月国家对外贸易顺差126亿美元,同比下降59%,对外贸易额588亿美元,同比下降36.4%。其中,出口额357亿美元,同比下降42.5%,进口额231亿美元,同比下降23.8%。②
(二)中国与哈国双边贸易变动趋势
从两国开展贸易往来之后,贸易密切程度在逐步加深,哈国是中国在中亚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而中国也逐步成为哈国的第二大贸易国(哈国出口中国的贸易额占总出口贸易额的12%,哈国进口中国的贸易额占总进品贸易额的17.4%)。从图2可知,从1995-2009年,两国双边贸易总体上是递增趋势。但是,由于2009年之后世界需求疲软、经济发展减缓等原因,中哈两国贸易额比例波动巨大,虽然两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都逐渐恢复,并且对外贸易总额也逐步上升,但是两国双边贸易剧烈下降。2010-2014年,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中国总出口贸易额的比例、中国进口哈国的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例、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进口贸易额的比例、中国进口哈国贸易额占哈国出口贸易额的比例分别下降8.1%、37%、20%、36%。尤其2013-2014年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贸易额比例下降幅度为40%,2013年之后,中国出口哈国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比例在逐渐上升。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哈两国贸易密切程度的变化情况,本文计算了2007-2014年中哈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是指一国对某一个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该比值反映了两国贸易相互依存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TCDxy=(Xxy/Xx)/(My/Ww)。TCDxy为x、y两国的贸易结合度,Xxy为x国对y国的出口额,Xx为x国出口额,My为y国进口额,Ww为世界进口总额。贸易结合度以1为平均值,数值越大,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数值越小,则贸易联系越松散。
由表1可以充分说明,中哈两国贸易往来一直非常密切,但是中哈两国在2010年之后,贸易结合度指数有所下降,贸易往来与之前相比,密切程度有所下降,尤其是中国对哈国贸易结合度指数在2010-2014年下降了29%。
(三)中哈主要贸易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
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产品以资源型初级产品为主,最近几年产品种类在不断增加。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的产品除劳动密集型产品外,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在高速增长。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全面性,本文以每章产品下HS四位编码来分析可衡量商品的价格。中国与哈国进出口贸易各选取9种商品,因为从2008年开始中哈两国的对外贸易以及两国间贸易波动巨大,所以列举2007-2014年中国从世界进口这些商品的价格和从哈国进口的价格以及中国出口哈国的商品价格和中国出口世界的商品价格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总体来看,在2008年之后,中国从哈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价格要低于中国从世界进口这些商品的价格。矿产品中2709是哈国出口最多的产品,价格与世界价格基本持平,而随着中国从世界进口的2844种商品的价格不断下降的同时,从哈国进口的价格却不断增加,两者价格差从最高的72 786美元/吨缩小到1 034美元/吨。而1211种商品价格差距一直很大,并且还有继续加大趋势。中国从哈国进口的其余几种商品的价格与中国从世界进口的价格差距近几年来一直呈缩小趋势,在世界价格不变甚至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可见哈国出口中国的主要商品的价格是不断增大的。
如表3可知,2007-2014年,中国出口6402、6104、6201、6302这类服装鞋帽制成品的价格呈上升趋势,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已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导致纺织业生产成本提高,最终出口价格逐渐提高。但是这类商品出口哈国的价格只有6402这类商品呈上升趋势,其中出口哈国的6104、6302这类商品由2011年之前平均高于出口世界的价格的48%,直到近几年,出口哈国价格逐渐下降,6104这类商品甚至低于出口世界的价格,6302这类与世界价格相近。2014年之前,出口哈国的6201这类商品的价格一直低于出口世界的价格,并且价格呈递减趋势。从总体上看,中国出口哈国的主要商品的价格要高于中国出口世界的价格,但是许多商品的价格在逐步趋近于世界价格,并且在不断缩小与世界价格的差距,这也是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去产能、增加出口的一种途径。
三、中哈贸易的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中哈贸易互补性强,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为将中哈贸易巨大潜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应具体分析近年来影响其贸易扩大的因素。由图2可知,近年来波动最大的是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比例和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贸易额的比例,所以本文着重分析这两者贸易的影响因素,在总结贸易影响因素的过程中,选择了以下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人均GDP。反映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一国需求能力,即人均GDP值越高,需求能力越强,进口贸易需求会加强。
2.技术水平。通常用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来衡量一国的技术水平。
3.汇率变动。汇率的变动影响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最终对商品的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对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4.贸易自由化程度。贸易自由化指一国放松了对外贸易的管制、大量削减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化的过程。该指标通常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表示,即一国对外贸易额(出口+进口)除以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当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说明该国与世界的经济活动关系越紧密,开放程度也就越高。
5.中哈贸易商品与世界价格差额
本文初步分析了各因素对贸易的影响情况,运用Eviews7.0软件分析了贸易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4、表5)。
表4中,RESID表示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百分比,ZG代表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的贸易额的百分比,G表示哈国的GDP,H表示哈国的汇率水平,YF表示哈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用来衡量一国技术水平),Z表示哈国贸易自由化水平。RESID与ZG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ESID与哈国贸易自由化程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与其人均GDP 的相关性不大,与技术水平也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2010年1月起,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的关税同盟正式运行,3个国家除部分商品外,其余商品对外实行统一进口税率,并且在2011年7月,又取消了海关监管,建立了统一的关境。目前,欧亚经济联盟已经成为中亚地区最成功的区域合作组织。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的纺织、服装和鞋类等轻工业品,由于在哈国采用了“包车保税”“包机包税”等不规范方式进行报关,在哈萨克斯坦根据经济联盟的规则对“灰色清关”的货物进行严格规范时,这类货物的出口受到了较大影响。[2]97哈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逐渐降低,即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有所转移,贸易额有所下降。
表5中,RESID表示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百分比,ZG代表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的贸易额的百分比,ZG表示中国的ZGDP,ZH表示中国的汇率水平,ZYF表示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用来衡量一国技术水平),ZZ表示中国贸易自由化水平。
我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与RESID具有明显正相关性,而这些因素与ZG的相关性较小。中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是逐渐增加的,尤其是2010年之后,与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极大关系,2009年1月,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生效;2010年3月,中国―秘鲁自贸协定开始实施;2010年1月正式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2011年8月,中国与哥斯达黎加自贸协定生效;2014年7月,中国―冰岛自贸协定和中国―瑞士自贸协定正式生效;2015年12月20日,中韩、中澳自贸区生效。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引起一部分贸易增加的效应,增加了中国与自贸协定伙伴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额。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近年来,中哈两国的对外贸易增速均有所降低,两国之间的贸易没有增长的趋势,而主要贸易商品的价格与出口世界价格相比较有一定差距。从整体来看,中国在降低出口哈国的商品的价格,而与贸易额比重变化相关性最强的为一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哈国贸易自由化程度与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百分比呈明显负相关,说明哈国主要参与欧亚经济联盟,产生了一定的贸易转移效应,而中国贸易自由化程度与中国出口哈国比例存在明显正相关性。
(二)政策建议
首先,应加强与哈国的政治和经济沟通,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因为2015年哈萨克斯坦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哈国未来一定会更加开放,贸易自由化程度也会逐渐加强,对中国出口哈国产品实现产能输出是一种挑战和阻碍,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劳动效率,从而降低产品出口哈国的价格,将是获得哈国广阔市场的途径。中哈两国更应加强企业、个人的沟通和交流,中方企业应该进一步了解哈方的市场需求,从而提供商品和服务。
其次,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原油和矿产原料供给扩大、需求萎缩、价格暴跌的局面,我国在加快国内改革步伐的同时,应积极开拓国际合作的新途径,鼓励哈国积极参与到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为哈国工业化发展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寻求更多贸易和产业合作机会,促进两国经济共同发展;尤其是在哈国目前及未来重点发展的农业方面,进行经济投资和合作,加强对哈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灌溉系统进行投资修建。
最后,在中国出口的产品中,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和质量,因为哈国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中亚其他国家,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会有许多消费者反映中国的产品有质量问题,因此出现抵制情绪。哈国入世后,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以提高产品质量是占据市场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http:///publish/portal0/)。
②数据来源:中国驻哈萨克斯坦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article/jmxw/201511/20151101165145.shtml)。
③主要商品分到HS四位编码,单价由TRADE MAP数据库提供的总额除以总量计算得到。HS商品代码:2709――石油原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原油;2844――放射性化学元素及放射性同位素;7403――未锻轧的精炼铜及铜合金;2603――铜矿砂及其精矿;7202――铁合金;7901――未锻轧锌;2503――硫磺;1001――小麦及混合麦;1211――主要用作香料、药料、杀虫、杀菌或类似用途的植物或这些植物的某部分(包括子仁及果实),鲜或干的,不论是否切 割、压碎或研磨成粉。
④6402:橡胶或塑料制外底及鞋面的其他鞋靴;8471: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6104:针织或钩编的女式西服套装、便服套装、上衣、连衣裙、裙子、裙裤、长裤、护胸背带工装裤、马裤及短裤;6201:上衣及类似品;8708:机动车辆的零件、附件;7304:无缝钢铁管及空心异型材;3926:塑料制品;6302:床上、餐桌、盥洗及厨房用的织物制品;4202:箱、包、盒、用皮革或再生皮革、塑料片、纺织材料、钢纸或纸板制成,或者全部或主要用上述材料或纸包覆制成。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的新机遇[J].大陆桥视野,2005(7).
[2]王维然,朱延福,吴唯君.俄白哈关税同盟对中哈贸易影响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7).
篇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体系的完善发展,各方面的配套设施日益健全,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商业服务的需求激增,极大地促进服务业繁荣。服务业的稳步增长推动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而世界范围内服务贸易的飞速发展更是一股强大的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外部力量。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远远落后世界其他国家。
(一)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
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仍以传统的旅游、运输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2006年旅游和运输两项共占服务贸易总额的60%。旅游业是我国服务贸易的第一大产业,2006年旅游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是243.22亿美元和339.49亿美元,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3.84%,进口总额的26.61%。运输服务是服务贸易的第二大产业,2006年其进出口额也分别343.69亿美元和210.巧亿美元,分别达到34.26%和2298%。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优势部门上,而在技术含量和增值率较高的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服务贸易领域呈现出贸易逆差,反映出我国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领域较为落后,而这正是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二)总量规模较小,开放程度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服务贸易增长较快,从1982年到2006年的25年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但中国服务贸易总量规模仍然较小.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近几年,由于中国外资流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另外,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2006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5%。
(三)服务贸易相对于货物贸易比较落后。
依据近几年统计数据,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997年的2.37%提高到2006年的3.79%;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比重由1997年的1.85%提高到2006年的3.32%。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持续下降,由1997年的14.14%降低到2006年的8.72%。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之路
(一)政府应实施相关宏观措施,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首先,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国家垄断程度很高,只有对服务业进行深刻的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市场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其快速成长。除了对具有战略意义或处于幼稚期的服务业加以适当保护,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有效的、完善的市场体系,限制垄断,为服务业在竞争中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完善服务贸易及服务业的法律体系。中国服务贸易的立法必须在加强统一性和透明度上下功夫,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发展政策最终依据都是相关的国内立法。为保障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应加强对WTO有关服务贸易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支撑。
(二)加强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适当调整产业结构政策。
要加快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必须加强对服务业的扶持是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应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发展服务业,要打破某些服务部门的国家垄断和地区封锁。服务业不仅要对民营企业开放,同时应扩大对外开放,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公正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市场体系。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在旅游、运输、对外工程承包等劳动密集型领域,在扩大开放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扩大出口。同时,还应该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发展对中国总体国际竞争力有影响的战略产业与行业,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特别是积极发展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
(三)促进高级服务要素的形成,尤其是加大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
由于服务行业是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服务业的“人对人”及服务业难以标准化的特征,对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可以从培养和引进两方面着手,我们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通过优惠政策尊重人才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加强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
参考文献:
[1]孔祥荣.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决策与信息.2008.12.
[2]沙汉英.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9.5.
篇6
关键词:河南省;加工贸易;产业结构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目前,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拉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的必要途径。但是,河南省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较全国其他地区还存在一段差距。因此,本文结合河南省的省情对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2004—2013年,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如表1),但加工贸易在河南省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如图1):2005年占比为30.47%,而2008年其占比降至14.7%,随后在15%左右徘徊。但2011年至今,加工贸易在河南省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至近40%,而2013年增长到98.6%,增速达到了360%,2014年进出口总额首次跻身于全国十强行列。在全省进出口增长15.9%中,有15.7个百分点是加工贸易拉动的。而这一大幅增长时间与富士康等一批企业入驻河南省时间恰好吻合:2011年,富士康入驻河南半年之后,其进出口合计94.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9.0%。经测算,2011年全省进出口增幅中有52.6个百分点由富士康集团拉动。2012年,富士康集团下辖河南省境内企业进出口293.9亿美元,占河南省进出口的56.8%,其中进口136.1亿美元,占全省进口的61.7%,出口157.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的53.2%,对全省外贸的贡献率为104.2%。2013年,富士康集团在河南省所属企业进出口354.9亿美元,增长20.7%,占全省进出口的59.2%,富士康进出口贸易对全省外贸的贡献率为74.2%,全省外贸进出口增长15.9%中有11.8个百分点由富士康拉动[1]。随着富士康集团入驻河南省,郑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据郑州海关统计,2014年1—8月期间,河南省外贸月度进出口长期在300亿元以下徘徊,表现较为低迷。随着iPhone6系列手机的销售,9—12月河南省外贸进出口显著强势增长,月度进出口均在400亿元以上,11—12月连续两个月接近500亿元,全省外贸在2014年后4个月明显企稳回暖。2014年,河南省累计出口手机7343万部,增加7.1%,手机出口增加带动了全省外贸增加。12月份当月,河南省进出口495.2亿元,同比增长10%,环比增长0.4%,是河南省外贸月度进出口规模上仅低于2013年11月份的历史第二高点[2]。同时,2014年河南省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2592.2亿元,同比增长8.9%,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64.9%。而一般贸易进出口1273亿元,增长8.3%,仅占全省外贸的31.9%[2]。由以上分析可知,河南省加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贸易占河南省进出口总额比例不断上升,但规模和比例都存在下降的趋势。富士康对河南省对外贸易的贡献率高达74.2%,并且加工贸易增幅中超过50%由富士康拉动,贸易结构严重失衡[2]。
二、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偏小的趋势得到明显改变,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仍不能忽视。
1.外贸商品结构过度集中,失衡凸显
随着富士康规模不断扩大,河南省在加工贸易中,过度依赖富士康的出口贸易,形成“富士康一个喷嚏,河南省出口贸易感冒”的局面,存在很大隐患。基于上述原因,河南省机电产品进出口占比迅速提高。2013年,河南省机电产品进出口总值达416亿美元,同比增长18.8%,同期,全省钢铁业、农产品、石化产业和纺织服装业等传统产业进出口值,合计仅占全省外贸进出口值的16%[3]。河南省外贸越来越倚重于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中的商品结构过于单一和低端,商品结构明显失衡。外贸商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一旦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将会转移到劳动力和资源更加廉价的地区,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将会面临不确定性,缺乏发展的强有力后劲。
2.本土企业参与度不高,外资占主导
河南省300余家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中,以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国有企业出口额占的比重最大。外资企业数量虽然不占多数,但其却是加工贸易的真正经营主体,以富士康为龙头的外资企业是生产网络和产业集群的主体,他们控制着核心的技术和销售渠道,而大多数本土企业不熟悉加工贸易的方式和国际市场运作,很难真正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优势,与外商的合作尚处于较低层次[4]。
3.区域发展极度不均衡
2013年,郑州市进出口值427.5亿美元,占全省同期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1.3%,是其余17个省辖市进出口总额的2.5倍,是第2位焦作市的18.9倍,是第18位商丘市的169.5倍,全省外贸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5]。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高低不同,造成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协调。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基础良好,交通便利,资源集中,发展加工贸易有着极大的优势。
4.物流成本过高
加工贸易场地一般选在临近国际市场的区域,这是由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所决定的。临近国际市场的区域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缩短交货时间和交易周期,并且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6]。河南省地处中部并且远离东部及沿海市场,因此运输成本必然提高。与沿海地区相比,河南省加工贸易的运输费多于它们近百倍,因此厂商选址时是否接近市场与是否获得中间收入是影响最终选择的关键因素。与河南省处于同样地位的其他内地省市,因其交通不甚便捷,远离海外市场,其隐形损耗贸易利润也无形中阻碍了外商的进驻。
5.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有待完善
加工贸易通常是由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公安及质监等多个执法部门共同监管,因此必须各部门协调合作,但河南省的这些管理部门缺乏协调合作机制,对加工贸易管理协调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各部门政策不一致。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不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削弱了企业国际竞争力,而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发展,同时,降低了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7]。
三、促进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转移,实现区域优势互补
随着东部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势在必行,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必然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国东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近年来,东部地区企业一直存在着“招工难”“民工荒”的现象,使东部地区一些原本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为继。如果东部地区的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较高的工资水平又将增加企业的成本,大大制约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二是土地成本的上升。东部地区土地价格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值不断上涨,部分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外向型发展的企业进入发展瓶颈,随着对土地需求的日益增加,发展加工贸易的土地成本必然上升[8]。河南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应以可持续发展和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有序可行地贯彻实施。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伴随的产业转移为河南省外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有助于河南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并与国内外产业转移所输入的先进的技术、资本、管理经验等形成优势互补,推动加工贸易更快更好发展。
2.加大加工贸易本土采购率,推动配套产业的发展
发展河南省内配套产业,加大加工贸易的本土采购是加工贸易带动当地产业成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关键。河南省加工贸易的主体仍为外商投资企业,这不利于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作用。应大力培养加工贸易及其他微观主体,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从政策上引导扶持其快速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只有提高省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对加工贸易的配套能力,提高中间品、原材料的技术标准,使国有资本、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处于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这样才能提高本土进料加工的竞争力。为此,企业应该加大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和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制度和政策,使其更有利于配套产业的发展[9]162-184。首先,加大对配套企业的技术、资金和信息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科研单位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为配套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人才培训服务以及信息服务,在贷款上给予优惠,推动内资企业的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带,延长河南省在国际分工中的产业链条。其次,要对加工贸易的税收政策做出合理修订。降低制成品的关税,提高本土进料加工的退税比例或全额退税,对利用我国紧缺资源生产的料件实行部分退税。
3.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档次
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鼓励传统加工贸易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迅速发展成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统筹各项经济发展资金,安排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产业升级、融资环境改善、产学研平台搭建、相关中介服务组织建设,系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10]。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对自主创新研发项目给予支持,使它们尽快完成由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转变,最终使得河南省该行业的比较优势得以提升。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培养相关知识、技术性人才,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分工或高新技术加工环节的分工,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档次,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提升。
4.提升对外开放意识
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与沿海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想认识上的差距。沿海地区最早接受海外思想,能够更快地接受新的思想,与时俱进;而河南省受传统思想影响较为严重,比如小农思想,企业与政府均缺乏开拓精神,对对外贸易的重视不够,缺乏积极承担全球化社会分工的胆识,忽视了国际市场的巨大潜力,这些思想严重阻碍了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因此,河南省必须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深刻认识到加工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加工贸易来促进工业和农业的产业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河南省对外贸易的依存度。
5.完善加工贸易监管制度
为促进河南省加工贸易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完善加工贸易监管制度。首先要加强监管部门的有效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监管。其次,加工贸易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多个环节,因此在监管过程中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建立各部门分工明确又相互作用的协调合作机制,构建公共信息平台,资源共享,发挥公共服务功能,保证服务到位。
作者:方莹莹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卢谦.2015年上半年河南外贸进出口破2000亿元[EB/OL].(2015-07-15)[2015-10-15].henan.si-na.com.cn/finance/cjnews/2015-07-15/0841162212.html.
[2]赵振杰.2014年河南省进出口总值近四千亿元航空经济占比超六成[EB/OL].(2015-01-16)[2015-10-15].henan.china.com.cn/finance/2015/0116/159139.shtml.
[3]郭骏.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11,(6):82-83.
[4]崔大沪.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加工贸易[J].世界经济研究,2002,(6):9-14.
[5]杨建成.河南省发展加工贸易的SWOT分析[J].内江科技,2014,(11):28-29.
[6]袁庆禄.河南省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的时变分析———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方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1):74-78.
[7]刘慧娟.论新形势下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3,(12):22-23.
[8]张骥.大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J].中国经贸,2011,(1):42-44.
篇7
[关键词] 高新技术 产业内贸易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产业内产品的交易,是与产业间贸易相对的概念,产业内贸易可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两种。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基于生产差别产品的国际分工,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则是基于承担一部分生产过程的国际分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份额的不断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也逐步上升,并在结构上呈现出垂直型的特点。
一、产业内贸易高低衡量标准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
1.产业内贸易高低的衡量标准
一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程度可以由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其中,最为普遍使用的是格鲁伯-洛伊德指数(G-L)指数,Pi=[(Xi+Mi)-|Xi-Mi|]÷(Xi+Mi),其中Pi代表一国第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i产业的出口值,Mi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i产业的进口值。Pi介于0~1之间,当Xi=Mi时,Pi=1,说明该产业的贸易只由产业内贸易来构成,pi越靠近1,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当Xi=0,Mi≠0,或者Mi=0,Xi≠0时,Pi=0,说明该产业的贸易只由产业间贸易构成,Pi越靠近0,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
2.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内贸易水平
在计算G-L 指数时,我们考察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以及各个技术领域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根据各年度《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科技部网站的数据,选取了1999年~2006 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的数据,计算结果如下: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光电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在2004年维持在0.9左右,有较高的产业内竞争力,说明在这两个领域,我国的发展水平与能力都比较高,与国外的相互需求度较强;而产业内贸易指数最小的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只有0.255左右,这是因为我国该领域出口缺乏竞争力,贸易极度不平衡造成的,2004年中国计算机基础制造技术出口只有15亿美元,而进口却有107.4亿美元。到2006年,我国计算机基础制造技术进出口贸易总额虽然各有所增加,分别为进口196.29亿美元,出口28.62亿美元,但贸易差额仍然很大,贸易逆差达到了167.66亿美元。这说明我国该类技术领域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具有很高的对外依赖性
总的来说,整个高新技术产业以产业内贸易方式为主,因为很多年份的高新技术行业总体产业内贸易指数GLIIT都大于0.5,尤其是到了2006年,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0.94,这说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在逐渐加深,也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二、中国高新技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结构效应分析
1.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商品结构垂直型效应
我国在高新技术方面与国外仍有很大的差距,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外贸易中出口的是质量一般、技术含量低、加工低的产品,而进口的是质量好、技术含量高、价格高的产品,这使得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依旧以占有低质量产品市场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
为了进一步说明该问题,本文采用Greenaway提出的利用进出口单位价格比来区分两种产业内贸易的,假设进口的单位价值和出口的单位价值反应了产品的质量区别。把每种商品贸易分为三种形式:产业间贸易、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当0
通过测算光电技术领域内2005年和2006年部分的主要进出口商品的UVx/UV指数,发现2006年我国在电技术领域内的部分大多数以低水平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产品质量档次较低,与国外同类技术产品相比不具有竞争优势,缺乏国际竞争力。不过,与2005年相比,该部分商品的竞争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或者是产品规格、款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或者是产品质量有了提高,这均表明我国在这些商品上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
2.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市场垂直型结构效应
为了更加深入的考察我国与其它国家相比在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上比较优势,这一部分引入竞争力指数并结合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分析。竞争力指数的公式为:Ci=(Xi-Mi)/(Xi+Mi)3,其中Ci表示产业i的竞争力指数,Xi、Mi分别表示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如果Ci>0,则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具备竞争力;如果Ci
近五年来,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排名前十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欧盟/韩国/台湾等国家。尽管对美国和欧盟,我们在高新技术领域始终处于顺差地位,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与这两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却是逐年降低,分别从2002年的0.83和0.917降到2005年的0.507和0.581,这表明我与美国和欧盟的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并不稳定,美国和欧盟在该领域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我国。
另一方面,我国与日本/韩国及台湾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上一直处于逆差的地位,Ci
发达国家牢牢把握着研发、营销环节,控制核心技术和市场资源,使得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较低地位,出口产品主要是低端产品和中间产品,而这种高新技术类的中间产品在我国国内加工链条短, 相应地加工增值环节少,我国就仅能获得有限的贸易利益,
3.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方式的垂直型结构效应
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大多建立在加工贸易基础上, 对外资依赖性强。
自1996 年开始,加工贸易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主要方式。到2006年,这一贸易方式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出口额高达2458.2亿美元,占当年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87.3%,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所占的比重仅为7%左右。加工贸易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充分说明了我国出口的大部分高技术产品仅为其他国家的代加工产品,近年来出口的大规模增长也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转移的结果。
这种源于加工贸易发展带动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方式以加工装备为主要形式,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竞争力,主要利用的是我国廉价劳动力从事中下游的加工和组装业务。这种技术差距的存在使得我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时主要是以品质差异为主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4.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主体垂直型结构效应
近年来,外资企业已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中占主导地位。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仍然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达到2478.6亿美元和1974.5亿美元,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88.07%和79.8%。相比之下,内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规模很小,2006年出口额仅为335.9亿美元,进口498.5亿美元,分别不足外资企业出口与进口的七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其中,国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仅为29.04%
就事实而言,外商企业的大量投资的确推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的蓬勃发展,但由于外商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零部件加工业,大多数的关键技术控制在外资企业手中,这种低端的投资产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高新技术的产业内贸易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环节,且外商企业一般采用加工贸易方式,造成高新技术产业“大进大出 ”、“两头在外”的特点;这些均使得我国高新技术的产业内贸易是以垂直型贸易为主。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结构效应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已经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仍处于低阶段并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而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才能真正反映一国的外贸竞争力,因此,我国有必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从“垂直”型走向“水平型。
1.在继续利用外商产业内直接投资带动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同时,要鼓励和培育国内企业的规模经济,创造一批肯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使其能以规模经济为基础参与到全球的产业内贸易中去;
2.加强品牌意识,大力发展水平型差异产品,以期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和贸易结构的升级。一方面,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品牌和名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创立自有品牌,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树立正确的争创品牌理念,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争创品牌。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对于无法引进的关键技术,要立足于自主创新;对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较强产业带动性的高技术产业,要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集成创新;对一些目前与国外差距较大,又有可能引进的先进技术,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尽一切可能提高本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参考文献:
[1]余道先 刘海云: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及其竞争力[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7(5),63~69
[2]凌冬梅: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06,(10),37~39
[3]郭峰濂 盛水源: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J].国际贸易,2006(11),68~74
[4]胡昭玲:国际垂直专业化与贸易理论的相关拓展[J].经济评论,2007(2),135~139
篇8
关键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自贸区;经贸关系;
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现状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当年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总体强劲增长,贸易额达到2927.76 亿美元,增长率为37.45%;东盟国家多数是中国的海上近邻,与中国互补优势明显,也是全球对外贸易中居于前列的国家集合体。到201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超过4800亿美元,同比增长8.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重要推力和载体,从规模和内涵上进一步提升了p方贸易关系。2015年中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1722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1%。
二、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东盟经贸关系主要影响因素
(一)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
2007年至 2014年间,中国对东盟各国的直接投资显著增加。中国对新加坡的直接投资历年均高于其他东盟各国,自2011年后中国对其余三国的直接投资也有明显增加。本文将基于FDI面板数据对海上丝绸之路政策实施对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进行显著性检验,论证中国―东盟代表国家贸易数据与FDI数据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在贸易额较高的国家,倾向于更高的FDI,也说明直接投资的增加对中国和东盟代表国家的贸易额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
(二)中国-东盟人民币跨境结算
目前双方正在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在试验区积极试点人民币与东盟国家货币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中国―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双向投资、双向贷款步伐,建立中国―东盟支付清算中心,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互设金融机构。同时建立面向东盟的矿产、白糖、木材等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
(三)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
共同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重大决策,是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重大战略。2002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双边经贸关系进入迅猛发展阶段,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的548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4800多亿美元,增长近8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在目标和方向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东盟各国对“升级版”自贸区的期待主要体现在继续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降低关税进程,重点加快非关税壁垒的取消、技术标准的对接;建设以中国食糖网、中国茧丝交易网等为主体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支持电子口岸建设,推动海关查验结果互认,开展检验检疫电子证书的标准和结果互认,全面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等方面。
三、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影响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和东盟九国2005-2014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对东盟的对外投资额和对外经济合作量作为变量。选择其余五国作为比较数据,分别是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这五国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对外直接投资额,以及对外经济合作量。
(二)指标处理
由于每个数据的计量单位及数量级各不相同,在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前,需要进行指标处理,从而使对于数据的处理更加可行可靠。单位经过统一后以亿美元为单位。
(三)模型建立
根据要求设立模型方程如下:
Growth1=β0+β1Policy+β2East Union+β3Policy×East Union+ε
Growth2=β0+β1Policy+β2East Union+β3Policy×East Union+ε
Growth3=β0+β1Policy+β2East Union+β3Policy×East Union+ε
对以上方程利用双重差分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相关变量含义具体见表1,数据整理及分析结果见表2-3。
(四)结果分析
从回归结果可看出,F检验的p值均小于0.01,说明模型整体回归较为显著,R2与调整后的R2也基本高于10%,虽然拟合度较低,是由于缺少其他影响因素的引入。从回归中可看出Policy × East Union变量系数均为正(0.106,0.104,0.241)且分别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与1%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21世纪海上丝绸政策的颁布对中国与东盟的交易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中国和东盟应加强海上道路联通与货币流通相结合,推进南海次区域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应加强海洋运输合作,确保海上航道安全畅通,通过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双方口岸开放、开拓更多国际航线等方式加强双边海上道路联通,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畅通;同时,汇率波动不利于中国―东盟贸易发展,应加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区域货币合作,增强双方货币的贸易结算功能。
参考文献:
[1]袁新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4(08).
篇9
一、青海省经济对外开放发展现状
1.进出口贸易发展概况
2004年青海省进出口贸易跃上新台阶,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5.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7%,是1992年的5倍之多。其中出口额为4.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0%,是1992年的5倍;进口额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5.0%,是1992年的9倍。从出口的商品种类看,1992年主要是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矿产品和农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5.21%和28.95%。而在2004年的出口商品种类中,农副产品和初级矿产品已大幅下降,加工、制造业等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幅上升,达82.54%。同时,作为青海省出口主导产品的27种传统骨干商品的份额也逐年加大,2004年为95.23%。出口产品单一性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进口商品的种类也由过去单一的生产资料性和机器设备比重高达81%,转变为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生产、加工、制造、汽车、船舶、医疗、电子设备和零部件等方面的引进。从出口市场看,1992年出口的35个国家(地区)主要是亚洲的香港、日本、新加坡和朝鲜等国家(地区)欧美市场主要是意大利、德国、英国、俄罗斯、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地区)。二者占出口市场的比重和为87.88%出口市场过于单一和集中。2004年出,口的国家(地区)增加到80个,是1992年的2倍之多,遍及全球五大洲,而且各洲相应的国家数量也大幅增加。以上的资料表明,青海省能抓住机遇,适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使进出口贸易商品种类,呈多元化。在市场开拓方面,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发展东南亚、日本、韩国和美国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以镁系列产品、藏毯、高耗电等产品为载体,开拓了欧盟、拉美、东欧、非洲等出口新市场。有力地促进了青海省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
2.招商引资发展规模
招商引资数额大幅增加。“八五”实际利用省外资金6.7亿元,在外埠设立分厂、开办窗口415家,与外省41个地、市、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实际利用外资合计3.6亿美元,登记注册三资企业100余家。“九五”累计利用外资总额2.96亿美元,横向经济联合领域拓宽,吸收省外投资大幅增加。2000年以后,青海省通过建立“青海投资促进网”和参加“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和“青海省畜产品交易及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使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效果。2000年利用省外资金45亿元,签订经济技术合作意向、协议1020项,有480项得到落实和实施;吸引外商投资项目40个,直接投资1.102亿美元。2001年外商投资的项目增加到47个,其中大项目明显增多,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9个,外商投资的平均合同外资额422万美元,同比提高72%。2004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52个,比1992年增加40个。其中农、林、牧、渔6个,采矿业6个,制造业16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个,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3个,房地产9个,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3个,投资领域比1992年更加广泛。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53亿美元,是1992年的86倍。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0%,是1992年的16倍。2004年还引进省外资金到位73.7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可见,青海省能积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同时,在宣传、改善投资环境和制定优惠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得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效果,扩大了青海省的投资需求,促进了青海省的经济快速发展。
二、青海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的分析
对外开放度又称对外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对外开放或融入国际经济的程度。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关于对外开放度的测度指标,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建立了一些相应的指标体系。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两大领域,其变动趋势是贸易投资一体化。从日前我国和省区的对外开放实际出发,结合指标的可比性、连续性及资料易于收集和量化等原则,本文将对外开放度简化为用经济外向度和外资依存度来表示。经济外向度是指某年该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同期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融入国际市场的程度。而外资依存度则是指某年该国或地区所得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占同期GDP的比率。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直接投资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本文选取1991-2004年的相应年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计算出青海省在1991-2004年对外开放度的变化情况(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青海省统计年鉴》(1992-2005)数据计算而得: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由《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份(1991年按1:4.78,1992年按1:5.51,1993年按1:5.76,1994年按1:8.62,1996年按1:8131,1997年按1:8.29,1998年后按1:8.28)换算而得。
表1充分表明:在时间变化上青海省对外开放度在总体上呈现如下特点:自1991年来青海省对外开放度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对外开放度由1991年的5.52%上升到2004年的16.51%,上升了近11个百分点。具体而言,青海省对外开放度在90年代初上升很快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在后期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自2000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惯性作用的减弱和国家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的推动下,青海省的对外开放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4年的对外开放度是2000年的2倍。2004年进出口总额和外资利用额分别为5.76亿美元和3.53亿美元,是1992年的5.5.倍和88.5倍。这充分说明,青海省积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精、优、特、稀为特点的产品,努力创建地方品牌,扩大了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不断拓展出口发展空间,增强了
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使青海省对外开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三、青海省经济对外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商品进出口总量小,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外向度较低
从全国范围看,2004年青海省商品进出口总额为57551万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05%,在西部地区和西北五省的比重也很小,分别为1.57%和4.60%;商品进出口额仅高于,在西北地区则位居最后。可见,青海省商品进出口额不仅在全国,而且在西部和西北地区都很小。从商品出口种类上看,2004年青海省仍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青海省出口总额中,农副产品的平均比重为8.57%;农副加工产品的平均比重为8.89 %;工矿品占82.54%。在工矿制成品中,仅按原料制成的初级工业制成品就达67%,精加工制成品占21.4%,其它杂项制成品占11.6%,出口产品均为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合理,使青海省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普遍很低。这种结构的不合理,也必然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利于青海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经济外向度而言,经济外向度也是较低的。2004年青海省的经济外向度为10.23%,与全国的水平差距很大,也低于西部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平均水平(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计算而得。
2.外商投资规模小,引进外资方式单一,经济效益不理想
直接利用外资能力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吸收、融合运用国际资本的能力,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开放度、市场发展潜力、产业政策导向、劳动成本、人才集中度、政策法律保障体系等投资环境因素的综合反映。2004年青海省引进外资35330万美元,分别仅占全国、西部和西北省区的0.12%、2.36%和9.17%,引进外资总额仅仅高于贵州和两省区,外商投资规模较小。就引资结构和方式而言,青海省的外商投资主要以港台及其它亚洲少数国家和地区为主,占43.81%。其次,北美洲投资也占相当部分,占37.15%。欧洲国家投资额和项目较少,占6.62%。大洋州为0.023%,其它地区为12.18%。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外商在青海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能源开发型的加工项目。2004年外商投资的52项目中,第二产业占了22个,农业只有6个。同时,外商在青海的投资方式仍局限于独资、合资、合作三种基本形式(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青海省统计年鉴》(2005)数据计算而得。
在东部地区已出现的BOT(BOT即建设―运营―移交,也称特许权融资,是由政府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供特许权作为融资基础,由中标者单位成立项目公司来安排融资,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最后根据协议将项目转让给政府机构。)、TOT(TOT即移交―运营―移交,是BOT方式的扩展形式即将存量资产一定期限内的特许经营权出售,期满后无偿收回。)、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在青海还没有尝试。投资规模和方式的单一性,阻碍了青海省外商投资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提高青海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的主要对策
1.加快产业升级,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
青海省应立足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东部地区成熟技术及装备,改造青海出口优势企业,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改造,促进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遏制“以廉取胜”粗放扩张方式的蔓延,实现出口产品的稳定增长。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促进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增强技术开发能力。选择一批重点出口产品和出口优势企业,予以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争取创出青海特色的出口商品,提高出口市场竞争力,争取每年有3―6个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利用高新技术改造青海省特色的冶金、有色金属、盐化、高原特色农产品、藏药等优势产业,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制定更加优惠的商贸政策,促进青海省与国内外开展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此外,积极争取国家在外贸发展基金使用、出口配额、出口信贷和出口退税等方面对西部省份资金和政策的扶持。
2.多渠道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
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鼓励和允许一些产业的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和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外资,以加快国有企业改造步伐,实现企业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推动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促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企业运行机制。青海省作为利用外资后发地区,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越过人家走过的弯路,实现局部跨越式的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利用新的投融资工具,如中外合资产业基金、各类股权、债务融资、租赁等,为投融资活动不断注入活力。
在招商引资方式上,应重点突出专业化、高效率。积极探索专业性较强的高科技招商,尝试利用信誉和知名度较高的中介机构进行委托招商,组织对海外热点地区对口招商,与此同时,还可采取虚拟招商会、参会招商和上门推介招商等形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国家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赠款、国外商业贷款等指标安排上,争取中央的更多支持,重点用于青海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上。此外,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开发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种草、植树及相关产品深度开发的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改造青海省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而且还有利于青海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
3.进一步扩大青海省对外开放领域,改善投资环境
青海省除了在农业、水利、生态、交通、能源、环保、矿产等基础建设和资源开发领域方面开放以外,还应加快青海省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允许国内外投资者在青海依照有关规定投资市政公用设施、商业、矿产、电信、保险、旅游、铁路和公路货运等方面。兴办中外合资会计师事务所和工程设计公司等。通过服务贸易的开放,引进先进服务产品、服务方式及服务企业,带动青海省滞后的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要改善投资环境。在“硬环境”方面,重点抓好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建设和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支撑网、接入网等信息网络的建设,强化市政设施建设。“软环境”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使企业自完全到位。加快生产型及高新技术企业进出口权登记步伐,减少审批事项,改变审批内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府办事的透明度和依法行政水平。尽快建立高层次、有权威、多领域统一对外的中介机构,为外资的进入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财务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软硬两方面,达到改善青海省的整体投资环境。
4.积极培养、引进外经贸人才提高对外贸易工作水平:
篇10
>> 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检思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 浙江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新路径 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研究 浙江省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关系研究 浙江省FDI对外贸易效应的国别差异研究 浙江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性分析 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浙江省对外贸易与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分析 浙江省发展文化产业的研究分析 国际贸易摩擦下浙江省贸易模式的转型研究 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及政策建议 浙江省畲族食疗文化调研 加工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 浙江省FDI存量与进出口贸易的动态关系研究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贸易壁垒问题研究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⑤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OL]..
参考文献:
[1]王新华,洪灵.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查志强.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战略研究―以浙江为例[J].中国国情国力,2012(6).
[3]蒋晓梅.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张钱江,赵智展.对外文化贸易:新兴的战略引擎―浙江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J].浙江经济,2009(11).
[5]查志强.对外文化贸易迎来“浙江时代”[J].浙江经济,2012(2).
[6]毛向南.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12-01.
基金项目:2013年度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文化贸易研究”(编号:2013C25073)。
作者简介:
- 上一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性
- 下一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培养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进出口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