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保护条例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资源保护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森林资源保护条例

篇1

省人大农业和资源环境保护委员会收到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浙江省森林消防条例(草案)》后,于5月8日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此前,我们就森林消防管理问题,由常委会领导带队赴吉林、辽宁、江西、福建进行学习考察,4月中旬组织力量赴杭州、宁波、温州、湖州、绍兴、衢州、丽水七市及部分县(区、市)征求意见,4月下旬又在杭征求了省级有关部门的意见。现将调研情况和审议意见报告如下: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是目前世界上破坏森林资源安全、威胁人类生存环境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近年来,我省森林火灾居高不下,呈上升趋势,给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1989年10月省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浙江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虽对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有的条款已不相适应。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加有效地防控森林火灾,制定《浙江省森林消防条例》很有必要。

农业和资源环境保护委员会认为,省政府提请审议的条例草案,总结了近年来我省森林消防工作一些好的做法,借鉴了外省森林消防立法一些成功经验,内容基本符合上位法的规定和我省的实际情况,建议提请本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同时,对条例草案提出以下修改意见。

一、关于森林消防责任问题

认真落实森林消防责任是搞好森林消防工作的关键。调研中,各地反映,森林消防工作属于抢险救灾性质,直接关系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一项涉及面广但又很重要的社会性工作。条例草案中对森林消防责任虽已作了规定,但在各级人民政府、森林消防指挥部、森林消防主管部门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四者所承担的职能和职责上,还存在着职能重叠、交叉、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建议条例草案进一步理顺以上四者关系,明确其职能和职责,以确保森林消防责任落实到位。

二、关于野外用火管理问题

加强野外用火管理是森林消防工作的重点,也是个难点。调研中,有的地方提出,野外用火事关群众的生产生活,一方面,随着林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林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林农耕作习惯的改变,生产性用火已由原来的集中用火转向分散用火,季节性用火转为常年性用火,堆烧用火转为随意点火;另一方面,春节、清明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燃放鞭炮、祭祀活动、野炊烧烤等非生产性用火增多,给森林防火带来困难。条例草案中只对森林防火期及防火期内生产性用火作了规定,对防火期外及非生产性用火却没作具体规定。为了更好地分类施治,科学管理,建议条例草案在正确处理好全年森林防火和森林防火期关系的同时,对传统、零散、随意的非生产性用火也作相应明确的规定,以便规范非生产性用火行为。

三、关于森林消防队伍建设问题

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是搞好森林防火的组织保障。近年来,发生在我省重点部位、扑救比较困难、燃烧时间较长、过火面积较大的森林火灾,90%以上是由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扑灭的。但由于目前我省农村专业扑火力量不足,加上缺少必要的培训和演练,难以应对突发的森林火灾。处置森林火灾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时效性,专业扑救显得格外重要。条例草案第十一条已对森林消防队的建立作了规定。为确保这支队伍建设落到实处,建议条例草案明确由省人民政府制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

四、关于首席消防员制度问题

建立首席消防员制度是减少火灾损失和防止人员伤亡的重要举措。调研中,不少地方提出,森林火灾扑救工作时效性和专业性强,危险性大,稍有不慎,将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首席消防员一般熟悉本地区森林植被、地形地貌,精通森林防火业务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指挥扑救火灾能力。尤其在各级党政领导负有主要责任而又不熟悉森林消防工作的情况下,当林区初现火情时,就如何加强扑救森林火灾的科学指导,听取首席消防员的意见,提高指挥的科学性,即快速出动、高效扑救、安全撤退,把森林火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为确保这项制度在我省有效实施,建议条例草案增加对重点林区建立首席消防员制度的有关规定。

五、关于森林消防设施建设问题

加强森林消防设施建设是搞好森林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调研中,不少地方提出,森林消防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各级政府投入和支持。而我省重点林区又都地处欠发达地区,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森林消防设施相对比较薄弱,无法满足当地森林消防的需要。条例草案中对此虽已作了规定,但对欠发达地区来说仍然比较困难。为确保欠发达地区森林消防设施建设到位,建议条例草案明确由省人民政府制定森林消防救助办法,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欠发达地区森林消防的实际需要。

篇2

湿地是“地球之肾”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中的“艳遇”,春天里的西溪湿地就有。

在它最绚丽的时节,随着荡漾的水波驶进密林深处,驶过的每一个转角,拐入的每一条汊道,都能享受这般美感。

2012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定为“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口号是“湿地旅游,一种美妙的体验”。据悉,2012年,湿地公约对湿地与旅游给予特别关注,就是要研究旅游对国际重要湿地及其他湿地产生的影响,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宣传,以促进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它可以调节气候,使气候温和湿润,还能够分解净化污染物,有着“排毒”、“解毒”的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

浙江湿地资源极其丰富。从调查情况来看,浙江省湿地总面积为246.8万公顷,占全省区域总面积的22.7%,其中天然湿地为80余万公顷。

据悉,浙江省一直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建有多个与湿地有关的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湿地资源;还不断推进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并通过中国湿地博物馆等窗口,不断加强对湿地保护的宣传。

2011年12月1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为有效地管理和保护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

如今,整个浙江都要行动起来,一起保护我省的湿地。

5月30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条例旨在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建设,保护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为此明确了各级、各行业的管理权限,并规定了对破坏湿地行为的查处办法。

湿地立法迫在眉睫

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强度不断加大,导致了一些区域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湿地生态功能下降,湿地的综合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

“总体来说,我省天然湿地的数量在逐渐减少,质量也在下降,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面临着严重威胁,杭嘉湖地区这种情况比较突出,尤其是嘉兴。”浙江省林业厅森林资源保护处的工作人员表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介绍,滩涂围垦和填埋是造成海岸滩涂湿地和湖泊湿地面积逐渐减少的直接原因。浙江人多地少,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更趋紧缺,为解决用地紧张的问题,少数地方不断进行着滩涂湿地资源的围垦与湖泊湿地的填埋侵占。

水质污染也是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污染源增加了不少,而湿地成为了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承泄区。

外来生物入侵是湿地生态系统受到威胁的另一大原因。据调查,我省湿地的有害植物达18科36属47种,其中以水葫芦、加拿大一枝花等为主。东部沿海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引种了互花米草后,这种植物迅速在沿海滩涂蔓延。凡有互花米草生长之处,芦苇、盐地鼠尾栗等乡土植物都被驱逐殆尽,甚至连适应能力极强的大米草也难以与其竞争。

此外,过度渔猎也造成了湿地质量下降、功能退化,使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面临着严重威胁。

很多专家呼吁,要保护好我省现有的湿地,必须出台一部专门的法规。因此,我省湿地保护地方性立法迫在眉睫。

“条例的制定履行了国际公约,使湿地保护有法可依。”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对《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草案)》作说明时指出,1992年我国加入了《拉姆萨尔湿地国际公约》,目前我国关于湿地保护管理的规定分散于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为解决湿地保护无法可依窘境,先后有近20个省、自治区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为进一步加强浙江省湿地的保护力度,有必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协调湿地保护部门、兼顾各利益当事人来共同保护我省现有珍贵湿地资源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的制定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湿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减少和杜绝高强度的湿地开发,遏制天然湿地持续下降的现实需要。”楼国华说。

法律细数破坏行为

为了严禁破坏行为,条例对湿地内不能从事的活动,一一列明。

比如,擅自开垦、填埋湿地的,处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的罚款。

在湿地中擅自采集野生植物,捡拾卵蛋,或擅自猎捕野生动物的,也不被允许。

在湿地中捕鱼也不被允许。条例指出,禁止破坏鱼类等水生生物洄游通道,用法律、法规禁止的方式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

条例还明确禁止向湿地投放有毒有害物质,倾倒固体废弃物或者擅自排放污水。

如果在湿地内从事生产经营、观赏旅游、科学调查、研究观测、科普教育等活动,已经影响湿地生态功能或者对野生生物物种造成损害的,由有关湿地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根据情节轻重处2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旦予以立法,湿地将得以有效保护。

就拿西溪湿地来说,自《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旅游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景区品质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其间,景区共查处偷捕、偷钓鱼90余起,查处偷摘果实10余起,对违章建筑、违法破坏绿化行为也按照条例的规定进行了查处。针对破坏景区管理的行为,强化整治。对黄牛票、黄鱼车、无证摊贩等扰乱市场的行为,予以驱赶和取缔查处;对无明码标价、占道经营等行为予以查处和通告。目前,公园内偷捕偷钓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已经杜绝。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条例明确,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湿地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规定,湿地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依法组织环境影响评价,并通过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在草案审议过程中,有的部门和专家提出,在湿地保护工作中,还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并通过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实现湿地保护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和谐发展。为此,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条例规定,申请设立省级湿地公园,必须是面积在20公顷以上。此外,还要具有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和较高历史文化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在本省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中任意一个条件。

篇3

关键词:破坏植物资源;犯罪;刑法保护

中图分类号:DF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150-02

一、破坏植物资源犯罪刑法保护的意义及立法模式

植物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对耕地的需要,使我国植物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损失严重,迄今仍属少林国家。而每年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使森林资源面临更加严重的危机,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发生洪涝灾害和沙尘暴危害,使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联合国《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必须发展和执行综合的、有制裁力的和有效的法律和条例,而这些法律和条例必须根据周密的社会、生态、经济和科学原则。”[1]

破坏植物资源罪,是指违反野生植物保护法律,非法采集、砍伐、破坏植物或者以其他方式破坏植物生存环境的行为[2]。从世界各国关于破坏植物资源罪的立法模式看,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刑法典模式,如1996年《俄罗斯刑法典》第260条非法砍伐树木和灌木罪;1998年《德国刑法典》第329条侵害保护区罪;1989年《奥地利刑法典》第182条其他危害动、植物的生存罪;1961年《蒙古刑法典》第123条非法采伐、毁灭和损坏森林罪等。二是附属刑法模式,如1988年第87号法律修改的日本《森林法》第197条规定:“在森林中窃取其产品(包括加上人工者)者,作为森林盗窃,处以三年以下的徒刑或十万日元以下的罚金。”第198条规定:“森林盗窃为在保安林区域内所犯者时,处以五年以下的徒刑或二十万日元以下的罚金。”第201条规定:“收受森林盗窃的赃物者,处以三年以下的徒刑或十万日元以下的罚金。对森林盗窃的赃物进行搬运、窝藏、明知故买或介绍买卖者,处以五年以下的徒刑或二十万日元以下的罚金。”

深入研究破坏植物资源犯罪,对于我国刑事立法的完善及其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刑法关于破坏植物资源犯罪规定共有两条,涉及5个罪名,即第344条“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和“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第345条“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和“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林木罪”。

二、我国刑法破坏植物资源犯罪的立法发展

(一)盗伐、滥伐林木个罪时期

我国1979刑法只有第128条所规定的盗伐林木罪和滥伐林木罪,它是指“违反保护森林法规,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情节严重的”行为。它虽为保护森林等树木资源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有以下明显不足:一是保护的对象范围狭窄。它只保护植物资源中的森林和其他林木,对破坏森林和林木外的其他植物的行为不以犯罪论处,不利于植物生态系统的保护。森林和林木只是植物的一部分,并非植物之全部。二是没有对珍贵树木及其他重点保护植物资源进行特别保护,有失科学性和不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1979刑法施行后,我国先后成为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为履行国际义务,切实保护珍贵、濒危野生植物种,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和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均分别规定了破坏珍贵树木、其他野生植物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破坏植物资源犯罪立法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

1997刑法对破坏植物资源犯罪的规定共有两个条文、五个具体罪名,初步形成了我国保护植物资源的刑法体系。

1.刑法第344条将“违反森林法的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行为规定为“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的新罪名,在刑法立法上实现了对珍稀植物、珍贵树木和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特别保护,结束了将破坏珍稀植物、珍贵树木和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作为盗伐、滥伐林木罪处理的历史。

2.刑法第345条完善了对普通林木的刑法保护。该条第1款盗伐林木罪取消了对成立盗伐林木罪没有实际意义的“违反保护森林法规”的规定,将“情节严重”这一模糊标准改为易直观认定的“数量”标准,并根据盗伐的数量大小即“较大”、“巨大”、“特别巨大”分别配置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在法定刑上增加了“管制”刑,并将本罪的最高法定刑由原来的“3年”提高到了“15年”。第2款滥伐林木罪在法定刑上增加“管制”刑,将本罪的法定最高刑由“3年”提高到了“7年”。第3款将“以牟利为目的,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情节严重的”行为规定为“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的新罪名。

3.将破坏植物资源犯罪主体的范围由自然人扩大为“自然人和单位”。刑法第346条的规定,自然人和单位均可以成为破坏植物资源犯罪的主体。实践中,大多数的环境犯罪行为不是自然人所为,而是单位(法人、非法人单位)所为,单位犯罪行为比自然人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日本油污损害赔偿保障法》规定,法人的人或法人,以及自然人的人、雇佣人及其他从业人员,对于法人或自然人的业务有前两条规定的违法行为时,除处罚行为者外,对其法人或自然人亦按前两条处以罚金[3]。

(三)破坏植物资源保护刑法立法的完善时期

刑法修正案(四),有两个条文、三个罪名直接涉及植物资源犯罪。

1.修改了“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的罪状,使其罪名变为了“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刑法修正案(四)第6条的前部分将刑法第344条的罪状由“违反森林法的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修改为“违反国家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将珍贵树木外的“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纳入了刑法的特别保护范围,使“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拥有了与“珍贵树木”一样的刑法保护地位。

2.增设了“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刑法修正案(四)第6条的后部分将“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的”行为增进了刑法第344条中,创制了该罪。这既弥补了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犯罪的立法不足,使对破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整个过程即“采伐、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各环节均被刑法所禁止;将为有效遏制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犯罪行为发挥重要作用。

3.修改了“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的罪状,使其罪名变为了“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刑法修正案(四)第7条第3款将刑法第345条第3款的“以牟利为目的,在林区非法收购、运输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情节严重的”修改为“非法收购、运输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情节严重的”行为。删除本罪在主观上必须“以牟利为目的”的规定,将本罪的行为方式由“非法收购”扩大为“非法收购、运输”,删除本罪的行为实施地“在林区”。

三、破坏植物资源罪的立法完善

(一)保留“珍贵树木”的独立规定没有必要

珍贵树木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已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都只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和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之分,没有“珍贵树木”之说。“最高两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二)》在确定刑法第344条的罪名时也是将之笼统规定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珍稀植物、珍贵树木和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实际上指的都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将“珍贵树木、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珍稀植物”统一称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既保持了立法用语的统一性,又便于操作的一致性,避免司法认识上的分歧。

(二)增加对单位犯罪适用资格刑的刑种

单位犯罪不可能像对自然人那样施以生命刑和自由刑,因此财产刑包括罚金和没收财产成为单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形式和制裁手段。修订后的刑法对单位犯罪只规定了“罚金”一种刑罚形式。在理论上,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应当高于单位违法。我国行政处罚中规定了责令停业关闭、吊销营业执照等多种形式的对单位违法的行政处罚,而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只规定了罚金一种形式而无其他手段。事实上单位所受行政处罚中消灭法人的处罚远比对单位所受刑罚要重,这就造成刑法威慑力的减弱。我国的环境资源刑法能否对单位犯罪的刑罚规定资格刑,如禁止从事某项活动、吊销营业执照等,是值得思考的问题[4]。

(二)恢复盗伐林木罪适用无期徒刑

1997刑法对盗伐林木罪适用的法定最高刑由死刑修改为15年有期徒刑,在立法上是不合理的,反映了现行刑事立法对森林生态效益考虑的欠缺。森林回报给人类的将不仅是经济上的利益,更是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在林木的经济价值与盗窃的社会财物价值相等的前提下,盗伐林木罪的社会危害性大于盗窃罪的社会危害性。新刑法对盗伐林木罪适用的法定最高刑过轻,不能起到有效地惩罚和威吓作用。考虑到废除死刑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对盗伐林木罪应当适用无期徒刑,加大对破坏植物资源犯罪的打击力度,使森林的生态效益真正在立法上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保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17.

[2] 赵秉志,王秀梅,杜澎.环境犯罪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05.

篇4

摘 要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该自然保护区东面与贡山县的茨开、捧打、丙中洛乡相连,西至独龙江与缅甸接壤,北与接壤,南与福贡县毗邻,为目前云南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地域辽阔,自然地理位置特殊,分布着各种珍稀动植物和特有的原始森林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独特,具有很高的自然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本文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促进云南高黎贡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关键词 高黎贡山地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资源管理体系

一、高黎贡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高黎贡山素来享有“世界基因宝库”、“自然博物馆”的美誉,分布于怒江以西,与怒山山脉夹峙形成世界闻名的第二大峡谷――怒江大峡谷。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较大,气候变化多样,使得这里生存着种类繁多的奇花异木和珍稀动物,有人说,高黎贡山就象一个双面书架,由上而下清清楚楚地陈列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生物种类,具有丰富全面的物种多样性,其生物多样性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众多的自然保护区中被优先重点保护。高黎贡山1958年就被规划为自然保护区,1986年国务院更将其认定为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高黎贡山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列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1997年,中国“人与生物圈”组织将其认定为生物圈保护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1997年,中国“人与生物圈”组织将其认定为生物圈保护区。1998年,云南省政府将其确定为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及野生动物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温(暖) 性针叶林、簇生竹林,以亚高山温凉、寒、温性针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垂直景观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的保护对象。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拥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凉温带、亚寒带及寒带七个类型后气候区,几乎包含了云南不同水热状况的气候区,同时还是云南雨量最富裕地区和云、雾、雨日最多的地段。目前已知的种子植物有163科764 属2686种;哺乳动物有8目25科74属192种;鸟类有269种;昆虫1690种, 隶属20目167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云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红花木莲、光叶珙桐4种;二级保护物种有胡黄连、冬虫夏草、桫椤(树蕨) 、松茸、贡山三尖杉、福建柏、油麦吊云杉、云南榧木、秃杉、领春木、凹叶厚朴、水青树、董棕、胡黄连等15种。扭角羚、赤斑羚、戴帽叶猴等列入国家重点Ⅰ类保护动物的有18种、Ⅱ类保护动物44种。该保护区内特有种极为丰富,植物中有着贡山三尖杉、贡山木姜子、独龙江木姜子、常春木、独龙五叶参、贡山秋海棠、贡山竹、贡山杜鹃等239种特有种,隶属103科14属。特有野生动物种有白眉长臂猿、赤斑羚、贡山麂、怒江裂腹鱼、三尾褐凤蝶、棕尾虹雉等17种,是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和具有野生动植物多样性最关键地区之一。该区内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高差殊异的垂直景观、丰富多彩的生物群落,为我国目前常绿阔叶林保存最完整、森林组合最丰富、结构和功能最稳定的地区之一。高黎贡山地区还生长繁衍着汉、傣、僳傈、回、白、苗、彝、壮、怒等13个民族,这些民族世代开发和利用着高黎贡山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并且形成了大量的传统知识。

二、高黎贡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分析

1.缺少专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虽然云南省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例如《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森林条例》、《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公布了《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云南省珍稀保护动物名录》、《云南省珍贵树种名录(第一批)》等一批名录等,对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交换和开发利用方面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现有的生物资源管理规定内容很不完善,也不具体,尤其是在生物遗传资源的取得、惠益分享和专利制度方面基本上是空白,使很多想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生物遗传资源的外国公司感到无所适从,而有些外国公司却通过合作研究或共同建立数据库等方式,无偿窃取遗传资源。

2.生物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或存在漏洞。生物资源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监督,缺乏统一牵头的主管部门,没有生物遗传资源输入、输出的专门管理机构,没有统一的法定程序和渠道,造成输入、输出渠道混乱不堪的局面。由于制度和管理不善,而国际间又缺少关于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的统一制度,导致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遗传资源大量流失,发达国家的机构及个人通过考察、索取、合作研究,甚至走私、掠夺等手段从该自然保护区攫取了一些生物遗传资源,而没有给拥有生物遗传资源的当地居民和社区群体任何的利益回报。没有明确的国家级、省级及地区级的牵头主管部门及专门管理机构,政出多头,各部门缺乏有机配合。

3.是过度开发利用,非法的贸易及走私,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在高黎贡山地区,由于长期的盲目的开发和垦荒,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的生物遗传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分布区日益缩小,遗传资源急剧消失。另外,非法的贸易及走私,使一些不法之徒为了巨额的非法利益而铤而走险。据保山市森林公安局介绍,20多年以来,森林公安们为保护国家的森林资源安全,维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不受侵害一直在努力。据统计,保山市森林公安共查获各类案件24688起,共收缴野生动物18698只,蛇类22460公斤,野生动植物制品14680多公斤,毛皮2478张;还收缴孟加拉虎皮23张,金钱豹皮37张,象牙20多只,象牙床2副,桫椤380多株,野生石斛3000多公斤,红豆杉树皮1000多公斤,共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有力地打击了各种破坏森林资源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法部门--森林公安困难重重。

森林公安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中存在以下问题:(1)警力不足。保山市森林公安局的民警们,人均管辖森林面积14万亩,有的分局甚至人均管辖森林面积达到40万亩,警力的严重不足,导致野生动植物走私泛滥,流失严重。(2)资金缺乏。高黎贡山地区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造成对保护区的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缺乏必要的资金。首先,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目前主要是政府投入。国家虽有一定的资助,但是用于发展和维护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还存在很大的缺口,直接影响了原著居民对当地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其次,国家拨付的专项资金在下拨环节“跑、冒、滴、漏”,很难得到落实。(3)执法环境复杂化,法制建设薄弱。为了更好地对高黎贡山地区的生物遗传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必要的。

三、高黎贡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建议

1.加大云南地方立法建设,完善高黎贡山生物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由于我国现行的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不能有效保护云南省的生物遗传资源,也不能适应国际规则以及国际社会和国家间生物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的需要,再加之云南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在保护生物遗传资源任务坚巨的今天,在认真执行关于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国家宪法、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应该加大地方生物遗传资源的立法,以完善云南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

2.建立综合管理、协调分工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体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构建时必须解决现有的保护部门管理不统一、管理混乱的局面,应建立相应的配套机构,形成以专门机构为主导,多部门联合工作,中央到地方统一行动的管理机构体系,应对现有的关于管理部门的规定重新整合,查缺补漏,解决目前管理部门实践中管理和操作的弊端,实现真正有效的管理。

3.加强和落实高黎贡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补偿制度。生物多样保护的国家补偿制度,主要是为了该地区更好地保护生物资源,当保护与开发矛盾时,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付出代价的地区可以获得国家补偿的制度。生物多样保护的国家补偿应该坚持保护优先,对于国家补偿款的使用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限制,保证补偿款项真正用于生物遗传资源的实际保护工作中,应该本着损失与补偿对应的原则,谁的利益受损就补偿谁。生物多样保护的国家补偿资源的国家补偿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首先是货币方式,这是一种最为简单易行的方式。国家可以专门拨款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补偿,专款专用;其次是技术补偿方式,可以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受损的地区获得其他地区或者国外在技术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最后是知识产权方式,对于利用生物遗传资源所在地区的资源开发出来的科研成果,该地区有权分享。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起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性,也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

4.建立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查验制度。生物物种资源流入外国,大多都是通过非正常的途径流出的,除外国人员和国外机构的非法搜集、走私、剽窃等之外,还包括邮寄、出境携带及对外研究合作带出等方式,可见,我国对于生物物种资源的出入境查验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大量物种资源外流,我国在关于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管理方面尚没有具体的法律规范,并且在查验的技术手段方面也存在缺陷,所以《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将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查验体系的建设列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强调要加强相关部门的进出境查验作用,确保做到对于出入境的生物物种资源进行全面查验,防止我国生物物种资源的外流,和尽量避免国外危险物种入侵给我国物种资源带来的损害,做到风险预防。云南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处于我国西南边陲,边界线长,很容易导致生物物种资源的外流,所以建立物种资源出入境查验制度是有很大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孙昊亮.西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利益补偿.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第35卷第4期).

[2]王鑫海.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个别流失及其法律对策.环境保护.2001.11:11-13.

[3]寸瑞红.高黎贡山生物圈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初探.西南林学院学报.2001(4).

[4]赵晓东.试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持续发展.林业经济.1999(1).

篇5

关键词 古树名木;现状;问题;保护措施;山东日照

中图分类号 S7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142-01

日照市属暖温带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地理位置独特,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发育,境内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低山丘陵林草植被和湿地植被景观。整座城市“山、林、湖、海、城”融于一体。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自然条件优越,素有植树造林传统,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日照市共记录木本植物82科、209属,记录种及变种、变型739个,境内分布国家级保护物种有银杏、水杉等[1]。

通过对日照市古树名木保护开发技术的研究,提高古树名木的保护技术水平,促进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延缓衰老进程,保护和发展日照市古树名木这一珍贵资源,对促进日照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日照市古树名木现状

日照市历史悠久,古树名木资源非常丰富。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275株,其中国家一级(500年以上)保护古树48株,二级(300~500年)保护古树59株,三级(100~300年)保护古树168株。主要有银杏、国槐、侧柏、板栗、楸树、黄连木、园柏、柿树、小叶朴、枫杨、桂花等40多个树种。古树中以银杏的数量最多,共63株,其次为国槐46株,其他的主要为侧柏32株,板栗17株。稀有名贵树种有厚壳树、黄连木、车梁木、木瓜、紫藤、白蜡、皂角、酸枣、流苏、乌桕、楸树、小叶朴、黄杨等。最古老的一株银杏位于莒县的浮来山定林寺,树龄约3 700年,展示了日照市古老的历史文化。分布地域上,东港区67株,岚山区37株,莒县50株,五莲县119株,日照市经济开发区2株。

2 日照市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是保护意识尚待提高。村民对古树的保护意识淡薄及缺乏养护知识。二是执法力度不够。缺乏有关古树保护法规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同时,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人为破坏古树现象严重。三是保护经费不足。由于保护管理经费不足,古树名木日常的养护工作难以落实[2-4]。四是病虫害危害严重。天牛等害虫对古树危害严重,目前仍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大部分古树处于未保护状态。

3 日照市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3.1 完善保护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修订《日照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体制、保护范围,实行国家级、市级、区级或镇级分级管理;制定《日照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的经费来源及基本保证金额。区镇级保护的古树,维护费则由区镇政府解决、市政府适当补贴;市级保护以上的古树名木,维护费列入城市维护费的计划[5]。

3.2 加大保护力度,提高保护意识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古树名木的保护宣传;在公园、广场公众场所举办知识讲座或咨询活动等;在古树围栏、铭牌上打上宣传标语或利用民间组织开展宣传古树名木的保护重要性[1]。

3.3 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养护管理

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古树名木的数量、年龄、树高、胸径、生长环境等因子,健全档案。要规范管理古树名木,档案齐全,保护措施到位。

在古树名木普查和现有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上,开发全市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市、县、乡(镇)3级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体系和有效的动态监测体系[6-8]。研究日照市古树名木抗衰老、抗病虫、复壮等技术措施,提出古树名木保护开发技术方案。加强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的培育研究,在保护好现有古树名木的同时,大力培育后备资源[2]。

4 结语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是十分珍贵的自然人文遗产,被人们誉为活化石,以其独具的科研、科普、历史、人文和旅游价值而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了一个地方的绿色名片。古树名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生态文化,以其特有的风姿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因此要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5 参考文献

[1] 朱锦忠,陈天宝,朱师虎.义乌市古树名木现状与保护措施探讨[J].浙江林业科技,2003(3):39-42.

[2] 张乔松,阮琳,杨伟儿,等.广州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J].广东园林,2002(2):14-20.

[3] 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现状与对策[J].国土绿化,2005(10):8-10.

[4] 伍赛珠.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对策[J].国土绿化,2006(11):31-32.

[5] 王富河,赵莲花,卢红,等.信阳市平桥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11-212.

[6] 胡素英.宣桥地区古树名木保护现状与对策的探索[J].上海农业科技,2008(5):93-94.

篇6

关键词:FSC森林认证;人工林;可持续经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S750;S725.7;S75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 3168(2012)01 - 0037 - 05

Importance of FSC on Plantatio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fter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Reform

ZHAO Ka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Abstract: Plantation forest area of China ranks first in the world, but with simple stand structure, low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more serious coniferous phenomenon, the quality of plantation forest is not high and has disadvantage for soil fertility maintenance and forest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FSC forest certification system and certification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of FSC on plantation fores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fter reform, and plantation fores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carried out。 including plantation forest management should be implemen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legal system, plantation forest development must consider the biodiversity and community interests, to achieve "close to natural management", to make the standard for forest management plan etc。

Key words: FSC forest certification; plantation fores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reform

收稿日期:2011 - 12 - 29.省略我国有世界最大面积的人工林,根据第七次森林资源普查数据,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为0.62亿 hm2,蓄积19.61亿 m3,人工林面积居世界之首。人工林在我国的林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工林不仅提供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木材资源,而且在维护生态安全,减缓温室效应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集体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我国有林地面积按土地权属分,国有林7 246.77万 hm2,占39.95%;集体林10 891.32万 hm2,占60.05%;按林木权属分,国有7 143.58万 hm2,占39.38%;集体5 176.99万 hm2,占28.54%;个体5 817.52万 hm2,占32.08%[1]。为了提高林农经营集体林的积极性,并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在2003年就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或简称“林改”),截至2010年6月,全国已完成集体林权改革12 766.7万 hm2,占全国集体林面积的71.3%[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经营森林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林业的经营权更加分散,非公有制的人工林将在我国人工林中占据更大的比例。非公有制森林的经营活动主要依靠市场和法律来管理,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推行森林认证。因此,在林改的背景下,研究森林认证对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借鉴作用十分必要。

1我国人工林概况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有世界最大面积的人工林,但人工林的质量并不高。根据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乔木林单位蓄积量85.88 m3/hm2,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 cm,人工乔木林单位蓄积量仅49.01 m3/hm2,龄组结构不尽合理,中幼龄林比例依然较大[1]。而集体林单位蓄积量为53.5 m3/hm2,仅为全国的62.3%[2]。

我国人工林大多林分结构简单,针叶化现象比较普遍,尤其在南方,许多林区人工纯林替代了原来的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天然林。根据南方几个省份的资料统计,浙江人工林比重占46.1%,安徽占55.9%,福建占46.7%,湖南占45.4%,广东占53.3%,广西占43.6%,江西占29.6%,在人工林比较集中的地方已没有多少天然林分布,而且人工林多为针叶林[7]。

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低和针叶化,不利于地力维持和林分生产力提高,也容易导致病虫害。例如:在我国南方,杉木连栽导致地力衰退的现象较为普遍;马尾松纯林也表现出土壤酸化和贫瘠化;亚高山人工云杉林也出现土壤养分低下;桉树纯林近年来也突现地力退化等。此外,单纯林也容易导致病虫灾害,如集中连片的马尾松纯林易发生松毛虫、松突圆蚧和松线虫病等严重病虫害[6]。我国由于人工林面积大,病虫害日趋严重,每年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都在800多万 hm2之巨[7]。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集体林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管理不善,导致森林质量差、效益低,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此,2003年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福建、江西为试点省份,并于2006年底在全国全面推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指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经营权交给农民,使农民不仅具有经营的主体地位,而且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2]。

3FSC森林认证

林 业 调 查 规 划第37卷第1期

赵 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FSC森林认证对我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借鉴意义

森林认证,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目标的工具。森林认证通常包括森林经营的认证和林产品产销监管链的认证。通过认证后,企业有权在其产品上标明认证体系的名称和商标,即林产品认证的标签[3]。森林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向消费者传达一个信息,即通过认证的产品,其原料是来自经营良好或可持续经营的森林,不会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对环境有益、对社会良好,并且经济上是可行的[4]。在公众环保意识比较强的欧美市场,林产品的森林认证标志是市场的“绿色通行证”。鼓励公众购买森林认证的产品,培育绿色市场,是使林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手段,也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我国从2001年就启动了森林认证的研究工作,2007年国家林业局实施了《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经营》和《中国森林认证产销监管链》2个行业标准,这2个标准主要是参照FSC体系标准制定的。

森林管理委员会的FSC认证体系是目前市场认可度最高的受到非政府环保组织和贸易组织支持的全球森林认证体系[8]。截至2010年4月15日,全球有79个国家的1 011家森林经营企业,共1.297 1亿 hm2森林通过了FSC认证,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左右。同时,全球有16 985家企业获得了FSC产销监管链认证。目前,中国有20多家森林经营企业的100多万 hm2森林通过了FSC认证,还有超过1 000家企业获得了FSC产销监管链认证。同时,中国近5年开展的FSC森林经营认证的企业数量在以每年20% ~30%的速度增长[9]。FSC森林认证的宗旨是:“森林资源和林地的管理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要满足将来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这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

4林改后FSC森林认证体系对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借鉴作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非公有制林业是我国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易受利益驱使导致短期行为,仅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与社会效益,更由于经营规模小和土地分散,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林地生产力。因此,应引导非公有制林业走向可持续经营,而森林认证提供了除国家法规政策以外的一种潜在的有效的市场工具[14]。FSC森林认证体系提供的一系列森林经营标准,对我国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4.1人工林的经营应在法制的框架内实施

FSC准则1中要求:“营林应满足所在国家的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如果营林所在地位于签署了国际间协议的国家,则应遵守所签署的国际协议,还要遵守FSC的准则”[10]。

2009年国家林业局下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意见》中提出,将林业主管部门以往对森林采伐实行“伐前设计、伐中检查、伐后验收”的全过程管理,调整为“森林经营者伐前、伐中和伐后自主管理,林业主管部门提供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 [17]。因此,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政府的职能发生了转变,对个体林业的法制管理显得尤为迫切。

在人工林的经营与利用中主要遵守的法律包括以下几类:①宪法,宪法中有关森林经营、生态环境保护、公民权益的条款;②森林类,包括《森林法》、《森林法实施细则》、《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③土地资源管理类,如:《土地管理法》;④生态环境保护类,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各种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名录、各种环境保护的标准等。⑤劳工保护类,包括《劳动法》、劳动保护的管理规定、最低工资的有关规定等[10]。此外,凡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已经签署了的国际协议,就是该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因此人工林经营活动还要遵守我国已经签署的相关国际协议。FSC还特别强调要遵守FSC的准则,FSC全部共有10项原则、56条标准。在上述法律法规中,由于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有些法律法规应适应新的管理要求做一定的修改。

4.2人工林的发展要以保护天然林为前提

FSC准则10中,对天然林的保护有如下要求:①除非特殊情况,“不应将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和非林业用地”。(FSC 6.10);②“人工林的设计和规划应促进天然林的保存、保护及恢复,而不应对天然林造成压力”(FSC准则10.2);③“人工林管理的目标包括天然林的保留及恢复的目标”(FSC准则10.1);④“在1994年11月之后由天然林转变而来的人工林一般不会获得认证,除非有足够的证据显示,营林者和拥有林地者不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对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的行为负责”(FSC准则10.9)[10] 。

鉴于天然林面积的日益减少和其无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发展人工林不能从经济利益出发砍伐天然林而代之以经济价值高的人工林。

FSC认证中还特别提到应保护高保护价值的森林。FSC准则9中,对高保护价值的森林的保护,作了如下规定:“营林活动应特别对待具有高保留价值的森林,以保持或增强这些具高保留价值的特性”[10]。所谓高保留价值森林是指在全球性、区域性或国家性的层面上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的森林。①高度的生物多样性价值;②林区包含或包含于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的生态系统;③能提供重要的自然功能的森林(例如水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功能);④满足当地社区的基本需要或传统文化 [10] 。

4.3人工林的发展应考虑生物多样性

人工林树种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低,一直是困扰人工林发展的主要问题。在造林和管护成本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的人工纯林经常面临诸多的生态问题,如地力衰退、大面积的病虫灾害、天然更新困难、生长量低、火灾防控能力差等。

FSC认证认为,人工林的经营应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FSC准则10.3中有如下规定:“为了增加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稳定性,林地的组成最好具有多样性,包括营林单元内树木的大小和空间分布,树种的基因和数量的组成,树龄级配及结构等”[10]。可见,FSC认证认为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包括树种的多样性、林龄的多样性、景观配置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等。

4.4人工林的树种选择应首先考虑乡土树种

FSC准则10.4中要求:“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在造林和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时应首选当地树种而非外来树种。外来树种只有在其生长情况比当地树种好的情况下才可引入,但应严格监测,以确定是否有非正常死亡及病虫害等其他有害的生态影响”[10]。我国约有210个主要造林树种,绝大多数是优良乡土树种,但深入育林研究的树种不多,而用于大面积栽培的更少,我国人工林经常是一个树种甚至是一个无性系组成“[7]。因此,在乡土树种的培育上尚有很大的潜力。选择乡土树种发展人工林具有经济风险小、生态效益高、有利于规避病虫害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优点。

4.5人工林的“近自然化经营”

所谓“近自然化经营”是指对人工林经过一定时间的采伐更新后,有目的地诱导人工林成为多树种、多林龄、多景观的,类似天然林的林分和景观结构。FSC准则对近自然化经营的人工林面积有一定的要求,FSC准则10.5中要求:“根据营林的规模和地方标准,一定比例的人工林应谨慎经营,使此林地恢复至类似天然林覆盖的景致”[10]。但考虑到经济效益,并无严格的面积限制,一般鼓励企业在人工林发展中保持10%面积的人工林实现“近自然化经营”[10]。实现“近自然经营”,可以在一段时间后使人工林恢复到类似天然林的林分状况,这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有利于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

4.6人工林的发展应充分考虑社区利益

在FSC认证标准中所提的社区利益,主要是指发挥人工林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方面的作用。有关保护社区利益的要求,主要包括[10]:①通过合法的方式取得土地及林业资源的长期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清晰(FSC准则2);②发展多元经济,提高当地总体经济水平(FSC准则5.4);③维护并提高森林效益和资源,例如水源和渔业的价值(FSC准则5.5);④鼓励森林多样化产品的最佳利用,并鼓励就地加工(FSC准则5.2);⑤增加林区内或邻近林区居民的工作、培训和其他服务机会(FSC准则4.1);⑥咨询受直接影响的个人和团体,作业应考虑对当地社会的影响(FSC准则4.4);⑦知悉、尊重和保护当地居民特有的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生态、经济和宗教场所(FSC准则3.3);⑧建立一套适当的机制,解决受损害或影响的个人和团体的赔偿问题,并解决纠纷(FSC准则 4.5)[10]。以上要求,都对充分发挥人工林的多种经济和社会效益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7人工林的经营与利用应保护环境

人工林的经营过程中,森林作业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如:整地作业、采伐和集材作业、林区道路工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除草剂、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可能污染河流和土壤;采伐中可能会损伤保留木、幼苗幼树、林下灌木等。

FSC准则6中要求:“森林经营应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相应的生态价值以及水源、土壤和独特的易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并通过这些保持,维护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综合功能”[10]。因此,应制定森林作业的操作指南,通过规范化的作业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FSC认证比较重视化学品的使用和管理,出于提高林木生长率和防治病虫害的需要,林农可能会大量使用各种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等,而这些化学品的不规范使用极易引起河流和土壤的污染。FSC认证在准则6.7中要求:“剩余的化学品、容器和无机的液固废物应在一个远离林地现场的地方用对环境负责任的方式进行处理” 。FSC认证准则还要求不使用国际、国内禁止使用的农药,减少化学品对环境的压力[12]。

4.8制定规范的人工林经营方案

FSC准则7要求:“应基于营林规模及强度编写和实施一份营林规划,并不断更新。在该规划中应清楚地列出营林目的及达到目的的方法”[10]。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最终目的是调动林农的积极性,让其自主经营,而且这种自主经营要在保护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为达到此目标,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人工林经营方案,这个方案应符合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原则。

5FSC森林认证模式

FSC森林认证可以根据森林经营者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认证模式。

5.1独立认证

独立认证是指对独立经营者经营的森林进行认证。这里的森林经营者可以是国家、集体、企业,也可以是私有林主,他们拥有的森林面积各异,从上百万公顷到数公顷不等,独立认证一般适用于森林面积比较大的森林经营单位 [14] 。

5.2联合认证

联合认证也称团体认证,即将多个森林经营者拥有的、分散的、相互独立的小片森林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联合经营实体”开展认证。联合经营实体可以是个人、组织、公司、协会或其他法律实体,负责组织整个认证进程。联合认证减少了咨询、审查手续的重复性操作,由联合会员共同承担认证费用,大幅度降低了个体成本,同时,那些在偏远地区的分散的小林主能够及时获得信息和专家技术服务,还可以相互交流获取认证的经验、全面提高经营水平 [14] 。

5.3资源管理者认证

资源管理者认证是由若干个林主将其拥有的森林委托给资源管理者(可以是一个组织,也可以是个人)经营管理,由资源管理者来负责这些森林的认证[14]。

根据目前我国集体林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和推广采用联合认证及资源管理者认证是比较适宜的。

6结论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与此同时,非公有制林业的特点也使森林经营存在着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风险。开展森林认证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获得森林认证的林业经营者拥有了进入市场的“绿色标签”,能够增加市场份额,促进林农增收。同时,通过森林认证的实践过程也能提高林农森林经营的管理水平和林地生产力,促进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此外,通过联合认证或资源管理者认证,也能够促进林改后的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化效益。

虽然我国的森林认证体系已经建立,森林认证机构也开始了认证实践,但截至目前,认证产品贴上中国森林认证标签还有一个过程[15]。FSC森林认证是市场认可度高,全球性的国际森林认证标准,并且是我国森林认证标准的基础,以FSC提供的经营原则经营人工林,可以促进我国与国际林业的接轨,实现森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中国森林资源第七次清查结果及其分析[J].林业经济,2010(2):66 - 72.

[2]陈永富,陈幸良,陈巧.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资源影响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1(7):2 - 4.

[3]杨萍,公茂华,曹铭忠,等.森林认证与临沂市林业可持续发展[J].江苏林业科技,2010,37(6):53 - 55.

[4]于玲.森林认证综述[J].林业资源管理,2005(6):14 - 21.

[5]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推进森林认证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省略.2010 - 09 - 30.

[6]刘庆,尹华军,程新颖,等.中国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更新问题与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10, 23(1):71 - 75.

[7]李智勇,李怒云,何友均.多功能工业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技术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

[8]校建民,万坚.中国开展人工林认证面临的潜在障碍[J].世界林业研究,2009,22(5):77 - 80.

[9]校建民,万坚.FSC标准与中国法规之间的冲突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11,24(1):60 - 63.

[10]涂方祥,管仲连.FSC国际森林认证操作指南[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1]马阿滨,马艳梅.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认证标准与指标问题[J].森林工程,2006,22(5):4 - 6.

[12]具雄风.关于FSC森林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2010,39(4):40 - 43.

[13]郑小贤,张新欣.国内FSC森林认证结果分析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26 - 31.

[14]徐斌,夏恩龙,刘小丽.森林认证助推世界私有林及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9,22(3):1 - 4.

[15]王亚明,于玲,韩菲.关于中国开展森林认证的几点建议[J].林业经济,2011(4):36 - 39.

[16]隋文智,李万海,鄢和平,等.我国森林认证主要难点及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5):80 - 81.

篇7

一、森林防火和林业安全生产检查情况

一是单位自查。各国有林场、乡镇林业站和局属事业单位落实了专门的人员,按照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则,对各自辖区的森林防火和林业安全生产隐患着手进行自查。二是公安干警排查。按照县林业局的统一安排,森林公安局全员出动,从22日开始,分组分片区对各乡镇和国有林场的森林防火和林业安全生产隐患进行排查,同时就各乡镇和国有林场隐患排查及整改情况进行督查。对隐患整改未落实的,采取现场填发限期整改通知书的办法,明确专人、落实专责督促整改。三是落实责任。按照“谁自查、谁负责”,“谁督查、谁负责”和“谁检查隐患、谁督促整改”的原则,把责任分解到每一个环节、落实到具体人头,凡发生森林火灾或出现涉林安全事故,首先追究检查人员的责任。

二、森林防火和林业安全生产隐患整改情况

针对集中排查发现的森林防火和林业安全生产隐患,县林业局坚持以宣传发动为前提,以落实责任为重点,以消除隐患为目的,不放过一个细节,不留存一处盲区,实行拉网式排查、搜索式整改,“边排查、边整改”,对排查出的每一处隐患,采取“明确时限、明确责任、明确专人、明确要求”的办法,以确保整改落到实处。

(一)完善措施,强化宣传,扎实抓好森林防火和林业安全生产工作。一是继续开展森林防火和林业安全生产知识进企业、进林区、进校园、进场镇、进院户等“五进”活动,努力提高广大群众、青少年学生和林区干部职工的森林防火和林业安全事故防范意识;二是书写和悬挂宣传标语,并督促护林员规范填写《巡山日志》;三是在林区入口树立永久性的防火警示牌,在紧、急、险、阻的林区路段设置醒目的标识、标牌。

(二)落实责任,加强整改,全力消除林区的森林防火和安全隐患。一是由森林公安局负责,对各场站和局属事业单位的森林防火和林业安全生产隐患进行再排查,并督促其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明确专门的领导和人员对辖区内的森林防火和安全生产隐患进行整改。二是由林业局主要领导挂帅,包片领导带队分组分片区对各单位隐患整改情况进行督查。

(三)健全制度,严格问责,全力确保森林防火和林业安全生产工作取得实效。一是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进一步健全林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二是进一步完善分级包保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协调配合机制、隐患排查督办机制及例会制度、监督员制度、群众举报奖励制度等,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森林防火和林业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深入检查,工作开展有序

(一)检查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林业生产经营单位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及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

(二)检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程执行情况。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立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情况;技术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作业规程建立、执行情况;作业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情况;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安全专篇制订执行情况,以及依法履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情况;外来施工队伍安全监管情况等。

(三)检查森林防火。一是检查管护员、巡山护林员是否上岗到位,扑火队员是否保持待命状态,确实做到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二是检点林区,重点地段,重要交通路口等分片分段落实管护人员,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明确责任等情况。三是检查对痴、呆、傻人员、边远吊角户是否落实了专人看管,做到定员、定位、死守硬看。四是检查必需的生产用火是否报经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审批,是否落实了全程监督其用火。五是检查林区施工单位的管理,监督其严格遵守森林防火规章制度,严管施工人员,杜绝施工过程中引发森林火情。

(四)检查安全基础工作及宣传教育培训情况。林业生产经营单位和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和生产一线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以及安全宣传、

劳动组织、用工等情况。。三、坚持强化措施,任务落实有效

(一)狠抓全民安全意识教育。一是统一部署。各站、场要把安全生产工作与林业“三大工程”建设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强化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全面建设“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二是加强警示教育。一方面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消防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通知》(明电[]35号)要求、《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立即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行动的紧急通知》(巴府办发[20__]7号)文件精神,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确保林业安全生产各项制度、措施落到实处。要把安全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尽职尽责,扎扎实实抓好。另一方面组织广大职工收看以“安全、生命、责任”为题的四川省典型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警示教育片,认真吸取教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提高全民自我保护和识灾防灾的能力,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抓好森林防火。按照总理关于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五条标准”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当前的第一件大事、第一位任务、第一项职责抓紧抓好。一是采取超常规措施,开展森林防火。二是以站为单位、区分层次、分类办班、集中培训《森林法》、《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以深入学校为突破口,开展森林防火讲座,提高中小学生的森林防火意识。三是深入重点林区村、组开展座谈,召开评议会,畅谈森林防火,在林区形成人人防火的森林防火氛围。

四、坚持在岗值班,确保信息畅通。

(一)严格执行24小时森林防火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严格执行森林火灾归口上报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篇8

一、今年主要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省、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以建设森林__为中心,以彰显森林为民为根本,以弘扬森林文化为引领,进一步促进造林绿化、森林保护和林特产业的全面、持续和科学发展,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重点造林工程和"森林宁波"建设取得新成效

今年,全市共完成造林更新8万亩。其中完成沿海基干林带造林40公里、__亩,完成计划的1倍多;生物防火林带造林152公里,完成计划的101%;珍贵树种造林8371亩,完成计划的209%;开展中幼林抚育4.8万亩,完成计划的__%;重点造林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一是森林系列创建深入推进。按照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行动目标要求,继续积极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的创建工作。森林系列创建活动仍是各地政府的主要民生工程之一。今年全市"森林__"建设投入资金已达到19.3亿元。__市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__周巷、鄞州姜山等5个镇乡(街道)的森林城镇创建已通过省级预检,36个村申报创建省级森林村庄,10个镇乡(街道)和180个村申报创建市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镇海也启动了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森林系列创建活动有效地改变了农村整体面貌。

二是平原绿化成绩显著。今年计划平原造林4.5万亩,实际已完成平原绿化面积4.8万余亩,完成计划的107%。截止目前,我市平原林木覆盖率已接近18%,提前3年基本完成省目标。积极开展"珍贵树种进千村行动",计划到2015年在全市__个行政村,种植珍贵树种170万株,今年已累计赠送珍贵树种苗木36万株,580个村开展了这项活动,关联农户1.6万户,植树58万株。启动开展了"绿动千里海塘、助推蓝色经济"青少年参与海塘防护林建设活动。全市各地还以不同形式、不同载体开展了"庭院绿化"、"美丽村庄建设"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平原绿化的深入开展。

三是四边绿化取得初步成绩。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召开动员会议,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强化督查,积极推进四边绿化工作。今年,已完成森林通道612公里、__亩,其中公路铁路沿线绿化297公里、10041亩,河道绿化__公里、5301亩;完成通道沿线林相改造14200亩;共完成省、市、县(区)三级森林村庄建设244个。在绿化同时,大力发展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阔叶树种和彩叶树种,实现了绿化、美化、景化、价值化的协调和结合。

四是生态公益林建设持续推进。继续扩大市级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新增公益林建设面积16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25元,大中型水库公益林补偿每亩30元,中心城区重要饮用水水源涵养林补偿标准达到每亩35元。全市公益林补助资金账户管理平台已完成前期建设工作,可接入进行系统试运行。

(二)森林资源资产保护有了新增强

森林资源资产基本安全。森林防火态势稳定。今年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6起,受害森林面积__亩,受害率*‰,火灾发生数和受害森林面积同比分别下降70%和73.4%。松材线虫病防治成效明显。病死树数量和发病面积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1.8%和22.9%。

一是森林消防保持较好态势。推进"落责任"行动,强化《宁波市森林消防工作职责》落实、督查和考核,有力地提升了森林消防工作的执行力。推进"广宣传"行动,举行了"3.19关注森林消防"活动,春防期间通过各种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张挂(书写)宣传标语15万条,发送短信47万次,发放公开信17万封,有力地提升了森林消防工作的感召力。推进"控火源"行动,建立激励机制,坚持四定原则,强化巡查护林队伍常态化管理;清明等重点时段增设卡点、禁火令,增加巡查人员,进行了2个批次的人工增雨作业,降低了局部火险等级,有力地提升了森林消防工作的防控力。推进"强应急"行动,健全预案,开展对专业扑火队伍的培训,全市共举办培训56次,进行森林扑火演练52次,有力地提升了森林消防的应急处置力。推进"攻坚"行动,完成了"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全面推进"引水上山"工程,全市完成玻璃钢蓄水池144只,__吨,混凝土蓄水池9座,790吨,铺设管网8000多米,安装森林消防栓57个,增设便携式组合消防泵29台,有力地提升了森林消防的创新力。继续抓好林业政策性保险。全市森林参保面积383.9万亩,占全市森林面积的61.1%;生态公益林投保覆盖面达到100%。

二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成效突出。松材线虫病防治除个别地方出现反弹现象外,全市发病面积和病死树数量持续双下降。做好病死木清理工作,全市115支专业队伍,累计投入用工4.9万人次,累计清理面积8.39万亩,清理病死树8.74万株,清理下山病疫木、采伐遗留木及火烧木等1.9万吨,全市病死树清理了覆盖率达到100%。下山的疫木全部进入定点加工企业,并按要求及时完成加工或熏蒸处理。组织开展春季防治和免疫预防工作,全市注射免疫制剂__万瓶,对区位地段重要的68.3万株松树实施了预防注射。同时配套使用其他防治手段,全市累计喷粉10吨,外挂诱捕器1000套,释放肿腿蜂、花绒寄甲等天敌50万头,施放灭虫药包3000枚,全市春季累计防治面积达15万亩。

同时,组织开展了重点造林工程林木种苗检疫检查、进 出境林木种苗检疫监管服务、林木种苗春季产地检疫及调运检疫,部署开展了"绿盾护林一号"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体系,抓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

三是林政管理工作稳步开展。组织开展保护四明山森林生态专项行动,对__山区毁林开垦种花木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向市政府提出了切实加强__山森林资源保护,维护生态安全的具体措施、目标,全面启动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开展"三访三评",进一步深化"大走访"活动,及时排查化解涉林矛盾纠纷。积极创建"平安林区"。强化对平安林区创建单位的指导、督查,慈溪、奉化平安林区创建已通过省厅初步验收。相继组织开展了"铁拳二号"禁种铲毒专项行动和"铁拳三号"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等,铲除原植罂粟__株,查处各类案件194起,其中破获刑事案件27起。开展了以"弘扬生态文化,共享自然之美"为主题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暨"爱鸟周"活动,救护野生动物55只,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2只,国家二类保护动物13只。督促、指导做好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修编。全市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修编落界工作已全部上报省厅,业内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启动开展了古树名木普查,外业调查已基本结束,全市现存古树名木6867棵。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批管理和林木采伐管理,办理林地征占用218.67亩,组织开展了对县(市)、区林地征占用项目的检查;,采伐蓄积9.79万立方米,占计划的32%。做好木材运输管理工作,维护正常的木材流通秩序。

(三)林特产业经济实现新增长

今年,竹、茶、果、花卉林特业4大主导产业尽管不同程度遭受不利气候影响,但仍取得较好收成。全市茶叶总产量__吨,产值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和16.5%,其中名优茶产量2055吨,产值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和21%。竹笋产量15.1万吨,同比减6.8%,产值7.4亿元,同比增21.3%,水煮笋加工收购春笋__万吨,产量125.7万罐,同比分别下降21.3%和23.8%,为历史最低。柑桔、葡萄、桃、杨梅等水果产量64.53万吨,同比增1%,产值27.86亿元,同比持平。较大规格苗木销售平稳,小苗及花灌木销售形势下滑,产值28.5亿元,销售24.7亿元,同比减少12%。受"海葵"台风影响,全市132万亩林业面积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亿元。今年全市林业总产值约320亿元,同比增5%。

一是林业会展经济成效显著。第六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取得预期成果。5月11-13日举行的第*届中国__国际茶文化节由展示展销、经贸洽谈、茶艺文化、评优评奖4大类15项活动组成,茶艺大赛暨茶艺师职业技能资格赛、首届东亚茶经济茶文化论坛、"海上禅、茶、乐"茶会等活动深受市民欢迎。本届茶文化节突出宣传了明州仙茗品牌,加强了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交流,首次邀请了全国茶叶采购商走进宁波,引进了全国性茶业会议落户宁波,进一步提升了宁波茶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展示展销现场成交达__万元,意向合同6000多万元,21个项目签约,投资额__亿元,实现明州仙茗采购意向合同额3000万元。第六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获第*届中国会展之星大奖。

组织企业、大户积极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相继参加了第五届森林产品博览会、"笋竹产品华北行"活动、第*届浙江省鲜花展示展销会、__浙江省、__县绿茶博览会和__北京国际茶业展等展会和博览活动,有多个参展企业的几十个产品获得展会的金奖和优质奖等奖项,收到了弘扬__林特产业品牌、宣传形象、外拓市场的成效。

二是林特产业化发展良好。抓好产业基地及标准化认定工作。今年全市6个示范区、16个精品园林特类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面积2.5万亩,总投资1.4亿元,已全面进入施工阶段;创建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6项市级地方标准完成修订。推进市级竹产业工业园建设,首批总投资为7.54亿元的6个入园项目,已完成项目审批开工建设;完成竹林道建设82.8公里,毛竹FSC认证已通过法国BV预审,成为我市第一片认证森林;第一家竹加工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完成柑桔(水果)优化改良项目59个、__亩。完成茶园良种化改造2046亩,茶厂改造22家,新建茶叶加工包装中心2家,新增市内外明州仙茗专卖店27家,新创建省级标准化名茶厂4家。以"百户万亩"、"进村入户"为载体的林特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示范推广起到了服务林农、有效推动林特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百佳精品果园"评选活动的大宗水果项目评选已基本结束,全市"百佳精品果园"总面积1万余亩,占全市水果总面积的1%多一点。

三是可食林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根据省市安排,7-10月在全市开展了食品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认真组织对鲜笋、茶叶和山地水果的投入品检测工作,检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对500多家林特业生产主体进行了培训、约谈、签订承诺书,并建立了管理档案。同时对全市各地开展大整治百日行动进行了专项督查。

四是林业规模化经营有所提高。按照《__省集体林权改革验收办法》,组织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查漏补缺和自查工作。今年新增林地流转面积4.95万亩,全市林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68.82万亩,全市流转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大户已有69家,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林权抵押贷款取得突破性增长,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上海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根据各地各行实际,开发了多种符合林业发展特点和林农需求的金融产品、信贷方式,今年新增林权抵押贷款2.71亿元,全市累计达到3.14亿元。

(四)森林生态理念取得新共识。

一是精心组织义务植树活动。新春节后第一天上班和植树节 期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两次带领市四套班子领导、机关干部、武警官兵、师生等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起到了表率、引领和推动作用。全市各地均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种认养认管活动,全市293.5万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8.1%。新建义务植树基地45个、面积*亩。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结合义务植树、珍贵树种进千村、森林消防宣传日大型广场活动、茶文化节、古树名木保护等林业中心工作,开展有重点、有特色、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工作,在《__日报》、《__林业》、《__晚报》等市级以上媒体发稿近200篇,5次在宁波电视台《看看看》做专题栏目,组织参加宁波电台阳光热线主题活动,有效宣传了森林科普知识,宣传了我市林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举措和主要成就,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关注森林"、热爱森林的热忱。

二、下年工作思路

__年全市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__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更加深入地推进森林生态建设和森林产业发展,更加有效地强化森林保护,更加积极地弘扬森林文化理念,努力实现林业事业两个"双增"和两个"双下降"目标,为美丽宁波建设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一)以"四边"绿化为重点,持续推进平原绿化。

继续保持强势推进的工作和投入力度,确保完成新增4万亩建设任务,促进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双增长。一是深化"森林宁波"建设。全面推进森林系列创建,建设省级森林城市1个,省市级森林城镇10个,森林村庄143个,进一步提升城乡绿化水平。二是抓好"四边"绿化。坚持突出高速公路、铁路绿化的工作重点,坚持确保高速公路、国省道平均单侧绿化宽度15米以上、普通铁路10米以上的绿化标准,坚持明确责任,部门协同,建立健全常态化推进、长效化管理的机制,完成森林通道建设396公里、__亩,新增沿海防护林2500亩,完成交通沿线9400亩林相改造。三是提升绿化质量。加强绿化美化景化理念的宣传,进一步形成共识;科学布局,做好绿化美化景化的总体规划。研究确定适地适种的树种名录,着力提高绿化的景观价值,做到乔木灌木相协调、针叶林阔叶林相协调、常青树和彩叶树相协调,使林带层次感分明;着力提高绿化的经济价值,把通道绿化与苗木基地建设相结合,多种珍贵树种,提高绿化带的经济效益;着力提高绿化的环保价值,使绿化带成为环境保护带。选择区位优势明显、绿化基础好、地方积极性高的区域建立示范点,树立典型,示范推动。继续做好"宁波市珍贵树种进千村行动"。继续抓好中幼林抚育,促进碳汇林建设。进一步扩大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四是开展"关注森林"活动。依托主流媒体、网络以及各种互动性、群众性和公益性的宣传活动,提升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和森林生态文明,提高全社会对森林生态文明的认知。以植树节为契机,通过植树基地、认养认种、建立冠名纪念林等多种形式,拓展市民参与植绿、护绿的途径,不断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

(二)以综合防控为重点,不断强化森林保护。

立足预防为主,坚持依法保护,努力维护森林资源资产安全。一是抓好森林消防。进一步完善森林消防的思想体系、责任体系、保障体系、扑救体系、监管体系和考核奖惩体系。更加重视巡查队伍、扑火队伍两支队伍建设和重点时段、高危天气的火灾防范。努力完成森林火灾预警监测中心建设。继续推进"引水上山"工程,推广运用高压水泵等适用灭火手段。完成150公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积极推进林业政策性保险。努力实现森林火灾发生率、森林受害率"双下降"的目标。二是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治。积极推广绩效承包除治模式,提高松材线虫病病死树清理的进度和质量,做到全面、彻底、不留死角。加强疫木除害处理和安全利用管理。贯彻落实"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方针,进一步强化重点松林保护区保护措施。切实抓好"削峰拔点"工程,坚决杜绝病灾反弹现象,确保松材线虫病发病面积、病死树数量持续"双下降"。三是抓好林政资源管理。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坚决制止*山区域毁林开垦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决定》等相关文件精神,强化执法和监管,启动实施禁止开发区的花木种植退出机制,鼓励苗木基地向外拓展,发展森林观光产业,促进限制开发区产业转型和产业提升区的产业升级,全面推进四明山区域森林生态修复。加强林地及征占用审批管理,强化林木采伐管理。贯彻《湿地保护条例》,做好湿地修复、开发利用。配合做好《宁波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调研和起草工作,切实强化古树名木保护。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

(三)以林下经济为重点,稳定发展林特产业。

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创响品牌,努力促进林特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重视森林立体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综合利用,林下集约化经营的转变。研究确定重点培育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做好总体规划,制订出台具体政策意见,大幅度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力争为到2015年全市林下经济生产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山区农民来自林下经济收入人均增加300元以上开好局,使林下经济发展成为林特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亮点。二是继续扶持设施林业建设。认真组织实施省市级设施林业建设计划,有效提升林业产业规模化、设施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抓好现代林业园区等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示范区、精品园的示范带动效应。三是积极搭建产业交易平台。办好各类林业节庆,开展全市"十大森林旅游品牌"和"十大林业节庆"评选,积极鼓励打造有特色、有较高知名度的林业节庆品牌。开展茶文化宣传月活动,进一步推进"明州仙茗"一牌化工作,启动宁波市茶文化博览园建设。四是着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继续抓好林业龙头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延伸产业链,提高林产品附加值。鼓励和组织林业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种展览展销活动,进一步提高宁波林产品的市场份额。规范林地流转,提高规模化水平,更加有力地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拓宽林业融资渠道。抓好标准化生产和可食林产品的安全生产。加快__竹产业工业园区建设,发挥园区的龙头带动效益和集聚效应。继续推进竹林道建设。

篇9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

1、浅析什么是林业

林业不仅仅是交通、工矿、建筑用材的重要来源,而且是是一些化学工业及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林业主要包括:造林、育林、采伐及森林保护。然而林业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对我们生存环境进行净化、调节以及改造。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吸尘、吸毒、杀菌,等方式来达到净化大气,美化环境,增强人民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高地力来改善自然条件,保持生态平衡、保障农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减少或避免风沙、旱涝、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总而言之林业是关乎民生大计的重要方面。所以做好林业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林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2、当前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林业资源还十分丰富,其本身也具有可持续性,但由于一直以来人为的破坏,林业资源的持续性也在逐渐的衰退,所以我们需要做长久之计,把眼光放长远,造福后代。下面我们就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我们对症下药,解决林业发展中已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2.1林业结构模式单纯

就我国当前林业现状来看,森林资源基本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林业产权结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体现,但这种体制却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2采育失衡,利用不全面

对于我国采育失衡的状况即,年森林采伐量大于森林的自我生长量,而且采伐后没有进行森林更新。这就导致了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以及森林储蓄量出现了锐减现象。而且采伐的木材利用也不全面,还出现了浪费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因为林业资源也是自然资源的一种,所以当资源使用人或受益人在取得合法权利利用资源时,应当收取相应的费用,并且需要安排专人对林业进行保护和管理,惩罚过度采伐的集体或个人,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对林业进行有效的保护,以减少或杜绝采育失衡,利用不全面情况的发生。并逐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2.3林业保护的监督缺乏力度

针对这一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性的监管部门缺乏监管力度,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的林地用途管理制度及占用林地审核制度和对破坏林地案件的监察力度还欠落实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出台更多的森林管理法律条规,避免纸上谈兵,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尽可能的把损失降到最低。

3、制定好林业管理的措施

3.1完善机制强化责任

加强林业管理及可持续性发展,我们首先要完善机制,强化责任。那么我们就要形成责任体系网络,将林业管理工作具体到地方具体到个人。并且需要通过逐层签订责任书,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身上。从根本上防止不法行为的发生,同时也能够防止出现私下交易的不法案件。实行“一事一案”“一案一卷”的处理措施。来防止林业案件处理中的暗箱操作。

3.2加强伐区监督管理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伐区的管理相对来说也变得轻松了些许,但是加强伐区的监督和管理仍然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我们要提高伐区管理质量,就要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并全面实行发去管理责任制度,同时也需要把伐区管理纳入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之一。一直以来滥砍滥伐都严重制约着林业的发展,所以要制定保护林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就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杜绝滥砍滥况的发生。因此,只有日益加强伐区管理力度,完善伐区管理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才能更好的对林业进行管理。同时我们也要把林业资源监管作为重点,并通过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进行控制管理,严格按照凭证制度,杜绝出现无证采伐、运输等情况。为可持续发展清除一切阻碍。

3.3加强林业管护与资源培养

林业管护主要包括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森林的防火工作、木材流通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管护等等。要加强林业管护与资源培养。

加强木材流通管理。我们应该加强木材运输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木材运输证件管理,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放和统计报告制度,以达到进一步规范运输监督检查行为的目的。

强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我们需要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以及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有效的宣传,充分利用“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来提高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加强野生物驯养繁殖场所的管理,对贩卖野生动物的不法行为进行及时举报并予以严厉的打击。

对于森林来说,火灾无疑是最致命的灾难了,所以火灾的预防也就成了林业管护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这就需要我们突出抓好活在预警监测,、防火道路、林火阻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火灾扑救应急演练。杜绝重大森林火灾事故的发生,以及降低森林火灾的损失。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用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前些年,美国白蛾席卷中国大陆,对我国的林业造成了空前的冲击。所以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亦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需要全面加强监测预警、检疫预灾、防治减灾工作。并且加强对外来包装材料的封堵,加大检疫证运输的处罚力度,严格防范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进行的林业实践活动。因此,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科技是发展的动力,我们需要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科技造林、科技兴林;利用新技术对传统的木材进行加工、制造;依靠科技改变传统的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来发展经济模式,从而达到经济发展和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二对林业科技体制进行创新改革。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只一味地改变,就会像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所以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出新颖,准确有效地应对措施。并以科技为核心,通过实践与现代信息科技对旧的体制进行改革,并建立新的林业科技体系,使林业经营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随着时展,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创新的理念,以及先进的设备,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一、准确把握生态文明本质,充分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类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标志。就本质和含义而言,生态文明是当代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人力资本经济相互融通构成的整体文明,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明,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公众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的文明。

2、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林业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根据各生态系统的植被分布情况,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首要地位。地球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公里,森林面积约为0.5亿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32.6%。森林生态系统占有巨大空间,其地上部分林冠可高达数十米至上百米;地下部分根系可深入土壤数米至数十米。无论从森林生态系统所占的面积,或是地理分布状况、群落组成和结构特点,都远远超过农田和草原,在自然界中有不可缺少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最高的生物总量和最高的单位面积生物量,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总生物量约为1.8万亿吨,其中森林生物总量达1.6万亿吨,约占陆地生物总量的90%,陆地表面约1/3被森林覆盖,其每公顷生物总重量干重达100—400吨,约为农田或草原的20~100倍,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产者,为人类和多种生物提供了最多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质和栖息环境,对人类和各种生态系统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甘肃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严峻性

甘肃是西部欠发达省份,自然条件严酷、气候恶劣,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森林资源十分珍贵。主要表现为荒漠化威胁有增无减、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森林和草原植被破坏有禁不止、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当前生态恶化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环境建设中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仍很突出;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总体来说,我省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荒漠化沙化形势逼人。全省沙化土地面积为1203.4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26%,范围涉及8个市州24个县区。1994年第一次沙化普查,甘肃省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0.9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1999年甘肃省监测荒漠化土地为17.8万km2,沙化土地面积为11.1万km2,比上一个监测期增加0.2万km2,年均增长0.35%,2004年监测甘肃省监测荒漠化土地为19.4万km2,比上一个监测期增加1.6万km2,年均增长1.7%,沙化土地面积为12.0万km2,比上一个监测期增加0.9万km2,年均增长1.6%,出现“沙进人退”的现象;二是森林质量不高,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全省林地面积虽然由802万公顷增长到981万公顷,净增1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也由9.9%增加到13.4%,净增3.5个百分点,但增加森林面积以次生林、灌木林地为主,林分质量不高。且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小陇山、洮河、祁连山、子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御山10个林区,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70%。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严重。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四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水源涵养功能退化,调洪蓄水功能下降,防沙治沙功能减弱,沙尘暴危害严重,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三、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全面掌握、正确认识甘肃生态环境监测监督工作现状

(一)、监测队伍参差不齐。目前全省林业监测资质的单位70多家,甲级单位2家,乙级21家,丙级27家、丁级20家,专业技术人员1051多人,资质级别不同,要求标准不一。监测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水平不高。除甲级单位外,其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多数单位难以独立完成监测任务。

(二)、林业工程项目管理分散,科学指导林业建设不够,生态监测监督工作滞后。现代生态文明科学的显著特点,是集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其它自然、人文学科之大成,成为一门多学科相互联结的大跨度、复合型、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生态环境监测是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全省依法对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的单位,要切实履行法律的职能,积极有效监测土地荒漠化、沙化和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为政府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努力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但在履行工作职能过程中,因职能不明确,存在项目管理分散问题。一是全省各项林业生态工程作业设计存在部分作业设计不规范,影响工程质量。二是全省部分林业建设工程任务的下达、工程质量管理、质量的监理、完成任务的检查验收和检查验收,没有形成明确有效的互相监督的机制,不能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质量。三是重点公益林数据库、图形库的数据管理与更新,责权利不明晰,没有发挥出数据库的作用,影响科学发展。四是森林资源、荒漠化等监测技术成果、数据在使用、和报送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前,程序不够完善,数据口径不统一。处室之间存在职能交叉,加之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监测职能没有落实到实处,影响我省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的质量,影响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科学发展,影响我局为政府提供决策和服务的水平。

(三)、省直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目前呈现出环保、农业、水利、林业、气象、国土等部门都涉及,各自为阵,各行其是,互不勾通,监测标准不一,数据不能共享,是单一的业务性专项监测,造成监测数据单一,保存分散,没有形成技术优势,造成数据精度低,缺乏科学性、严密性和连续性。

(四)、资金投入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经费不足,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础建设差。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欠债过多,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加之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资金扶持投入不足,影响我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

四、为服务我省林业科学发展,全面履行生态环境监测监督职能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依法行政,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和取缔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非法活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制定《生态环境监测监督保护条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环境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逐步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和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要加大对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强对重点流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监督管理,努力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二)、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切实负起生态环境监管职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我省的开发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严格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环境安全和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认真行使监督管理职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首先是各有关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全省生态环境监管保护工作。要利用全球环境基金-甘肃省综合生态管理系统信息中心设在我局,利用以GIS为平台建立的全省生态系统和土地退化数据库信息的有利条件,做好国家地方纵向互动,与计划、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13个部门横向联通,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特别是做好生态恶化重点区域生态的治理和恢复,遏制土地荒漠化加剧的趋势;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流域规划,保证生态用水,严禁对现有草场、植被的破坏;抓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批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生态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其次是要细化处室和厅直各单位的职能,合理分工,相互监督,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科学发展。并借鉴兄弟省区(如宁夏、河北、江西等)的经验,由监测监督单位组织依法负责全省各项林业生态工程作业设计审核、工程监理和年度计划任务核查,对审核、监理、核查结果经计财、工程管理部门和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会签后,向省厅提交工程建设验收报告,作为拨付工程建设资金和调整建设任务的依据。

(三)、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是有着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要确保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到位,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同时,以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脆弱保护区、生态旅游区为依托,结合森林资源监测和荒漠化监测网点,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监督体系。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控能力建设,逐步建成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站,确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采用遥感等高新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灾害预警系统和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加强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