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对村民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乡村对村民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丽乡村对村民的好处

篇1

【关键词】 乡村规划 理论研究 对策研究

一、我市乡村规划建设的现状:

1、乡村农业基础深厚,规划建设行为众多。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乡村单体基数多、规模大,乡村建设行为日渐增多,群众对乡村规划建设的要求逐渐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急需规范和指导。

2、缺少专业的乡村规划建设研究团体和机构。我市重视乡镇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住建委、规划局、各乡镇政府都有乡村规划主管机构,但规划建设行为在基本管理流程上是顺利和清晰的。但是村庄规划建设活动还缺少系统理论研究和综合的考核评判标准和机构。

3、发展契机良好。几年来,我市先后进行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整治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重点乡镇改貌工作等,都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乡村环境和乡村居民思想意思都有很大提升。应该抓住这难得的契机,将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系统化、理论化的归纳总结,形成直观的条文继续深入指导乡村规划建设活动。

二、做好乡村规划、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1、缓解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压力。我市正在进入城市建设的快速通道,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高,快速涌入的城市人口使得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压力相当大,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可以使人民群众在不背离乡土的前提下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减少城市公共设施压力。

2、稳定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良好地乡村建设实际,可以更好的留住村民,配合相配套的产业规划,可以使村民实现家门口安居乐业,减少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现象的出现,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相当意义。

3、提高生活品质,争强乡土凝聚感和自豪感。乡村建设水平的提高,收益的不仅仅是区域农村居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涉农休闲项目也是城市居民向往和乐于参与的。更重要的是,良好地乡村建设可以打造起聊城乡村的品牌效应,将聊城乡村作为对外推介聊城的一张名片。

三、提升乡村建设质量水平的建议:

1、加强乡村规划学术研讨,提高规划建设的理论水平。乡村建设涉及的主管部门比较多,缺乏统筹协调,仅由住房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单独编制乡村规划,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建议由政府组织,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由政府职能部门、设计院所、科研机构成立乡村规划建设研究学会,专题研究我市乡村规划活动,提高理论创作水平,实现乡村规划的多元融合、多规合一。

2、做好舆情宣传,让乡村规划科学化、理想化的思想深入人心。我市在乡村规划建设工作上已经付出了相当努力,取得了相当成绩,应联合宣传部门做好舆情宣传。对内让群众干部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好处和作用,积极提供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改善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对外向省市兄弟城市展现我们的工作成绩,扩大在本项工作中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争取更多政策资金帮扶。

3、加强村民参与,重视乡村居民的实际感受。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民是村庄建设的主体,简单由城市的规划院所编制乡村规划的做法,往往忽视村民参与和需求,造成村庄规划脱离实际。要通过村民委员会动员、组织和引导村民以主人翁的意识和态度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把村民商议和同意规划内容作为改进乡村规划工作的着力点。要建立村民商议决策、规划编制单位指导、政府组织、支持、批准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4、创新乡村规划内容。乡村规划的内容构成照搬城市规划,村庄规划内容繁杂,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应明确目标、统筹全域、落实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区分类提出村庄整治指引。村庄规划应遵循问题导向,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重点,本着实用的原则简化规划内容。坚持简化、管用、抓住主要问题的原则,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主,落实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的主要内容。分散型或规模较小的村庄可以只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一些条件不具备的村庄只以文字规定农房建设管理要求的,经批准后也可以作为村庄规划。一般村庄在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基础上,还应提出村庄整治项目。美丽宜居村庄、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村庄等特色村庄应在上述基础上依据实际需求增加相应内容。

5、加强乡村规划管理工作

四、总之

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以城区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更加迫切,美丽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和向往的家园。规划建设好广大农村,推进美丽聊城建设,既是“十三五”时期的迫切任务,也是我市建设的战略任务。

篇2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人居建设温州农房改造集聚建设

加快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10年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两个战略重点之一,并从2011年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的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即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推进中心村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1]。

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是温州市城乡统筹的切入点和工作重点,是改善农民生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美丽乡村之生态人居建设的重要抓手。温州市已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也是浙江省内省唯一试验区将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题,以中心镇和中心村(农村新社区)建设为主要平台,以农村住房改造集聚建设为切入点,着力突破阻碍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法规,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建设。温州市在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存在一些棘手问题亟需加以探索研究,这也将为浙江省其他地方的农村生态人居建设提供借鉴。

一、温州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实践

温州市的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是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农村宅基地,参与由政府组织的经济适用房集资联建。2011年3月,温州市确立统筹城乡改革首批11个试点镇(街道),并尝试首先在这些试点镇推行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置换对象为,区域内拥有合法产权(宅基地)的在册农户住房及其他住户住房,无房户参照政府有关保障性住房执行。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以县(市、区)级政府为责任主体,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实施主体,以镇投资开发公司(或县级投融资平台分公司、子公司,政府全资企业)为实施平台。

温州市在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资金和土地在一个区域内要平衡) 自愿、依法、有偿; 公平、公正、公开;④跨域联建、户为单位、鼓励连片;⑤符合区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明确产业、居住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布局,高起点、高标准,按规划要求分步实施;⑥节余土地所产生的效益主要用于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集聚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在置换面积上,农户可三选一:即合法建筑面积1:1;宅基地基底面积三倍以内;人均20—50平方米。农户一户多宅的一并置换,合计宅基地面积大于温政令[2002]60号规定的,其规定面积三倍以内,超出部分按1:1。同时,对宅基地基底面积之上的建筑物残值(含生产用房及地面附属设施)进行补偿,建筑物残值(含生产用房及地面附属设施)补偿可分别按房屋结构情况予以补偿。在置换价格方面,统一测算综合成本价作为基准价,不同类型的安置面积分别以基准价为基础,上下浮动而定。

到2011年底,温州市已经基本统一了市、县、镇、项目点政策的原则性问题,各地相继出台了有关资金整合、项目审批优化、平台治理完善、建设监管等配套细化政策,整体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全市已成立84家投融资公司(73家镇级,11家县级)具体承担集聚建设实施任务。全市已启动项目点204个,总占地面积849.5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78.15万平方米,其中,已办理供地项目139个,供地面积509.89万平米;已开工99个,建筑面积850.58万平方米;已签订安置协议19738户。

二、温州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1.农民对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政策知晓程度还不高

2011年7月,笔者利用暑期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对温州市11个试点镇(街道)中的10个正在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村的村民开展问卷调查,共计获得215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农房集聚建设的支持程度达到83.1%,表明大部分农民欢迎这一政策的实施。其中,持“很支持”的比例达到52.6%,“较支持”的比例为30.5%,而“不太支持”的比例为16.9%。但是,村民对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政策的知晓程度还不够。因所调研的村均有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但还有较大比例的村民对于本村是否有实施不清楚,其中认为“没有”实施的比例为26.8%,认为“不清楚”的比例为11.1%,只有62.1%的村民认为“有”实施。对于农房集聚政策的了解程度,仅有5.6%的农民表示“很熟悉”,22.8%的受访者表示“较为熟悉”,26%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程度“一般”,而认为“不太熟悉”和“很不熟悉”的比例分别达到32.6%和13%。所以,急需加强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相关政策的宣传。

2.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土地供应存在问题

温州市现有农业户籍人口180万户,扣除部分符合城镇规划要求和部分不需要进行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农民外,约有100万户农户需要参与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按户均120平方米、平均建房容积率1.8计,共需住房建设用地10万亩,另需增加部分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配套建设用地[2]。但是,根据《温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反映,温州市后备耕地潜力缺乏,我市能得到的建设用地指标每年只有1万多亩。因此,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温州市开展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用地保障的唯一办法。但是,目前温州市农房改造集聚项目利用此政策的不多,可能会造成后续项目土地供应问题。温州市还存在农村土地“被农保”问题。一些镇在上一轮的农保地的规划,把一部分的几十年的老房子连边上的农田一起划到了农保地里面去,现在老房子要拆了,但拆掉后的房子宅基地就变成农保地,不能置换出建设用地指标,这将阻碍农房集聚建设的持续滚动式发展。此外,目前的农房集聚改造较难实现整村连片推进。大多数试点镇一期工程所能提供的套房数量有限,一个项目一般提供300-1000多套房子,这仅能安置几百户农户,如果将全部的指标给一个村可能还不够。同时,由于遵循“农民自愿”原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则可能很难让所有的村民都达成同意搬迁共识,所以可能只能采取插花式的换购,较难实现整村连片推进,这也将会使下一轮的土地供应受到限制。

3.建设项目资金的筹集、平衡较难

按照温州市政府目前初步拟定的指导价、优惠价和连片拆迁奖励办法,政府较难承受贴资压力。以瓯海区丽岙街道下章村建设安置点为例,该安置点总占地面积24亩,住宅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总套数264套,预计可容纳120户左右的安置户。该街道对11户拟置换农户的模拟签订协议为准进行该建设点总量推算,结果显示政府要贴资约4000~5000万。若以瓯海区1780亩的安置总数推算,则政府面临贴资压力将是巨大的。各地虽然都搭建了融资平台,但筹资困难的情况未扭转,普遍存在后续融资难的问题。

同时,对于实施农房集聚改造建设的农民,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但是农民能接受的价格与实际建安成本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置换安置住房所需支付的每平方米建安成本方面,受访者中选择“1500元左右”的比例为最多,其比例为43.7%;排第二位的价格范围在“1500~2000元”,比例为17.4%;排第三位的价格范围在“2000~2500元”,比例为13.2%。能接受“2500元以上”的,其比例合计为25.7%。但目前,温州小高层的综合建设成本大概为4000元左右每平方米,而多层套房的综合建设成本为2000~3000元左右每平方米。温州土地供应紧张,为提高土地容积率,多数农房改造集聚点采用建设小高层形式。所以,村民以宅基地换购套房,将要承担不小的经济压力,这将影响农民搬迁的意愿。对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或地理位置不佳没有商品房市场的农村来说,推动这项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4.农民心存后顾之忧

对于到新的集聚点生活,受访者担心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成本的增加”(比例为47.8%),其次为“自己(或青年子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比例为30.8%)。也有部分受访者担心“已有在自家经营的加工点无法继续兼顾”(比例为25.3%)、“子女就学”(比例为24.2%)、“离自家自留地太远,无法继续种植”(比例为14.3%)。只有11.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担心的问题。

三、完善浙江生态人居建设的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实现政府与村民良好互动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有效提高村民对改造集聚建设政策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相关部门要让农民知道到新的农房集聚点居住能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目前,村民对未来农房集聚点周边的规划建设还不清晰,对是否能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信心还不足。在政策宣传方面,要让每个村民都知道镇域规划以及集中居住区周边的产业安排,加强集中居住区的吸引力,更好地提高农民自愿搬迁的积极性。

2.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破解土地供应难题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可持续的保证。一是要认真研究国家有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要求每个农房改造集聚建设项目都必须首选考虑使用土地增减挂钩来进行项目包装。二是积极争取在应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时探索创新具体操作方法。如农房改造集聚区布局所涉及的原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限制建设区和基本农田,允许进行新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拆旧区、建新区的滚动式发展。三是停止执行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以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为载体,将城乡统一的保障房制度延伸覆盖农村地区,推进宅基地使用、退出、保障和收回机制的改革试验[2]。

3.多渠道获取资金,降低政府与农民负担

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平衡是难点问题。目前,政府筹集建设资金的渠道包括如下几种:一是政府先融资垫付建设资金;二是置换地块多余部分土地出让金;三是建设用地土地出让财政分成;四是对土地为国有划拨性质的农房改造集聚项目进行融资包装,向银行申请贷款。而解决资金缺口的方式为:一是争取农房改造优惠政策,减免规费,尽量降低安置房建造成本。二是提高地块容积率,争取上级批准,把增加的建筑面积推向市场,获得的收益来补充农房改造资金缺口。三是合理安排宅基地置换,努力扩大土地整理面积,增加土地指标收入。四是在对农房改造进行成本测算和农民可承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农户购买安置房的价格。除了以上获取建设资金的渠道之外,还可以鼓励当地愿意做慈善事业的企业捐资,建立以某家企业命名的医院、小学、休闲广场等,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激励企业参与集中居住社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商业配套设施、幼儿园等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以此降低村民所需支付综合成本。还可以通过在农房建设过程中,让事先签好协议的农户根据工程进度分批支付建安成本,这有助于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

对于那些已有宅基地面积较少、能置换到的房子面积不大,且家庭经济收入非常少,无力支付较大比例建安成本的经济困难户,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

4.完善配套建设,缓解村民后顾之忧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较大比例的受访者担心到新的集聚点后,担心“生活成本的增加”以及“自己(或青年子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在设计社区服务时,应考虑提供技能培训、创业项目推荐、环境适应性心理疏导等项目。在新建的农房改造集聚建设集中居住区管理上,引入城市社区服务理念,强化社区化服务和管理,保障搬迁群众基本享有城市居民快速高效、优质周到的服务。设置社区公用房,方便农民开展社区管理和办理民俗活动;设置来料加工点,方便群众就业,设置储存间,方便农户堆放农具。同时,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增加村民的休闲文化生活,从而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此外,还可以将所在社区一部分店面所有权归镇政府所有,但租金收益用于支付村民物业费用以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减少村民生活成本。

四、结语

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是农民和政府共同的奋斗目标。十二五时期,在以政府为主导在推进美丽乡村之生态人居建设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政府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合理设计实施政策,积极思考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多角度探索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J].中国乡镇企业,2011,(06):63-66.

[2]郑少华、卢晓明.温州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温州农村探索,2012,(01):37.

篇3

关键词: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23 -02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① 。村民们的生活习惯越来越趋于城市化,垃圾自然而然的也趋于复杂化,除了原来的农作物垃圾和基本的易于处理的生活垃圾外,含有有毒成份且容易造成空气和水土污染的电子垃圾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农村居民对于不当处理电子垃圾产生的污染缺乏了解,因此如何解决农村垃圾变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又因为农村聚居地相对分散,政府的管理难度加大,因此农村垃圾问题长期疏于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各地政府、各界学者针对该问题也都做出了不少的研究和对策,但是效果不够理想,该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问题的重点就在于没有做到在源头上就对这些垃圾实行分类运收。

据统计,目前农村人均日生活垃圾量为0.86kg,全国农村每年仅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就已逼近3亿吨,约为城市生活垃圾的70%-80%;且每年正以10%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东西坏了都拿去修,现在各种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东西还没有用坏,就要赶潮流换新的,更别说会拿去修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直接导致农村垃圾量的猛增。日益增长的农村垃圾量与垃圾处理能力欠缺之间的矛盾成为农村垃圾问题的主要矛盾。

一、中国农村垃圾处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缺乏资金投入

2014年,农村生活环境卫生建设投入170亿元,而城市生活垃圾建设固定资产投资495亿元,几乎是农村的3倍② 。而且农村垃圾处理经济来源单一,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和村民垃圾处理收费难以推行。

(二)缺乏专门处理农村垃圾的成熟技术

农村垃圾虽然是日趋城镇化,但是和城市垃圾还是有本质区别,再加上城市和农村的情况不同,如果完全照搬城市垃圾处理方式,很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处理不当等问题。然而农村魍车姆偕蘸吞盥竦壤圾处理方法已经不能解决全部的农村垃圾了。

(三)农村聚居地分散,缺乏专业的环卫工作人员

农村基层垃圾处理人员和机械数量不足,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人员结构的原因,环卫工作人员较少,年龄结构偏大。农村环卫工作人员缺乏专门的指导准则和岗前培训,影响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管理质量。

二、上海崇明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的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 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③ 。全岛共13个镇,3个乡,常住人口70多万,平均日产生垃圾量800多吨。崇明县政府因地制宜,创建了一套以农户收集垃圾为基础,垃圾中转站运收为辅助,垃圾综合处置场处理为主体的垃圾处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更是引进了专门的湿垃圾处理设备,实施干、湿垃圾分类投放,运收,处理。经过实行,崇明岛的垃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一)崇明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按照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乡镇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进一步提高湿垃圾分类减少及资源化利用率,崇明县有关部门按照就近就地,集中处理的原则,支持各乡镇新建了一批湿垃圾处理点。

以元六村的一处湿垃圾处理点为例,该处理点远离村民聚居区域,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内置专业处理设备。据介绍,工作人员将收集来的湿垃圾处理后,放入发酵池,加工制成有机肥料,用于附近村民的农业生产。另外,湿垃圾处理点将实行专项收集―专项运输―专项处置模式,湿垃圾处理点的设立,降低了处置垃圾的运输成本,同时也有效控制了垃圾运输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

(二)实施高效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后的变化―崇明丰乐村为例

1.垃圾明显减少

根据“分类减量,无害处理”的垃圾投放原则,村民们在源头上就可以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地分类,把可以直接循环利用的垃圾收集起来以一定的比例来换取有用的生活用品。这样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平时的垃圾投放量。该村的垃圾量比以往减少将近一半。

2.环境压力大大减轻

餐厨垃圾经无害化处理后,变废为宝,成了有机肥被回收利用。“湿垃圾”在收集途中减少了对路面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垃圾的总体体积,节约了垃圾填埋的空间,减轻环境压力。

3.村民积极参与

在对垃圾分类投放和回收的操作过程中,村民们都积极地参与,这样政策的实施,使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好处,因此也更加热衷于对垃圾分类这样的工作。该政策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更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人都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中。

所以我们在崇明当地原有的垃圾运收模式上提出改进: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合理处置。

三、应对策略

(一)加强环保意识,实现垃圾减量化

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农村垃圾的数量在迅速增长,但是专门针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方法却还没有跟上垃圾数量增长的速度。 因此在还没有研究出有效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之前,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数量才是现在最为恰当的可行之策。

(二)推行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

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分类运收是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的关键步骤。只有先从源头上对垃圾进行分类,才能实现对可回收垃圾的循环利用。这和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是相辅相成的: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循环利用,不仅减少垃圾数量也使垃圾资源化,节约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保护环境。也只有先对垃圾进行分类,才能更有效地针对不同的垃圾进行合理的处理。

1.可回收垃圾

可回收垃圾自然是指可以直接回收循环使用的废品。都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从宏观环境经济角度来看,所有物质所蕴含的能量是守恒的,这些能量只是从一种物质形式转换成另一种物质形式,但不可避免的是在转换过程中会有能量的损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一切放错位置的资源,从更大程度上实现垃圾循环使用。

2.厨余垃圾

厨余垃圾虽然不属于可回收垃圾,却是利用率最高的一种垃圾。厨余垃圾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比较多,除含大量的有机物外,还富含氮、磷、钾、钙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因此厨余垃圾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对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可以将其转化为肥料供农作物生长使用。此步骤正是实现了农作物能量的“循环利用”。

3.其他垃圾

其他垃圾主要就是指建筑垃圾。在农村,农户自己盖新房子或是翻新旧房子都是近几年来很常见的现象了,这无疑会产生不少的建筑垃圾。虽然农村的建筑垃圾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和城市偌大的建筑工程所产生的垃圾数量相比只是寥寥。因此农村并没有专门针对这种垃圾的运收、处理政策。

(三)垃圾正确处理,实现垃圾无害化

1.可回收垃圾

对于可回收垃圾,应该充分利用我们已经掌握的处理技术,对这些垃圾进行合理的处理从而变废为宝。回收废纸经过加工处理成为造纸的原材料,从而可以节约木材,减少对树木的砍伐速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回收塑料瓶、玻璃瓶、易拉罐等转换为原材料;将废钢铁重新冶炼进行循环使用,从而节约原材料,保护环境。

2.厨余垃圾

厨余垃圾虽然是加工循环利用率最高的一种,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处理起来最简单的垃圾。厨余垃圾如果没有被正确的处理掉也会引起很大的社会危害。在很多地区,村民让家里养的家禽、牲口直接以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厨余垃圾为食。这使得很多有害物质在这些动物体内储存,当人们长期食用后,会引起很多疾病。因此一定要对厨余垃圾进行严格有效的处理。

3.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经过恰当的处理后很多都可以被作为原材料重新使用,节约资源。但是很多地方都将建筑垃圾随意丢弃、堆放,或者是随着其他垃圾一起被填埋处理。这样做,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实在是太过可惜。

只有对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各种垃圾进行最合适的处理。三个处理步骤紧密相关,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崇明当地原有的垃圾运收模式上提出改进: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合理处置。对该模式加以普及和推广将为广大农村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提供帮助,深层次地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题,为建设美丽新农村出一份力。垃圾的分类收集能够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让农民每一个人参与到环保当中来,形成主人翁意识。

我们还应该要从自己做起,将保护环境和垃圾分类的理念带给更多人。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能蚴凳翟诘靥岣吒多人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意识,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凤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3).

[2]曹艳乐,杨洁,朱阳光,王桢桢.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的效益评估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4).

作者简介:

李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支雯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篇4

同她一样,此次××市的近千名机关干部以“下基层服务农村”宣讲活动为契机,广泛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在把中央、省、市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带到农村,给群众送去党和政府关怀的同时,他们更注重打捞农村存在的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他们先后采取入户访问、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群众思想和生产生活状况、经济发展现状、农村就业现状、基层组织建设现状及社会治安状况等多个方面的调查,全面了解掌握了当地农村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有利条件、产业基础、农民收入、人居环境、制约因素以及各种遗留问题等基本情况,为农民送去了法律知识,协助乡村制定了新村建设规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措施,调处了各种纠纷,解决了一些农村遗留的问题。有的驻村干部还创造性地开展了边访边问的调查活动,他们分别访村组干部问策、访优秀党员问计、访致富能人问经、访困难农户问苦。帮助乡村确定自己的特色、支柱产业,协助培育蔬菜、养殖、劳务、加工等新型产业。截止到目前,该市270多个宣讲组的干部已制作宣传板块巡回展出50多场次,制作墙报300期次,编印简报4期,悬挂张贴标语近千条。

出谋划策解难题

尽管连日的阴雨天气,但丝毫没有阻挡××各乡村挂点干部的脚步,他们一边宣讲“中央一号”文件、“送法进村入户”、农村“卫生清洁”工程、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森林防火等内容,一边与村民交心谈心,了解群众疾苦,调解农村纠纷,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市农村仍有大量的返乡农民工,他们的就业成为当前最大的问题,××市各驻村宣讲干部针对这种情况,积极为农民了解用工信息,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在当地就业,并鼓励他们在家门口创业。滨江乡婆桥村的童建荣去年10月返乡后,在家里办起了服装厂,挂点该村的市、乡干部了解后,积极帮扶,在办证、招工、技术、销路等各方面为他提供帮助。

在冷水镇,返乡农民工张建敏打算在当地办个木竹精深加工厂,但由于资金不足,一直没有开工,驻村干部详细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忙联系当地信用社,为他解决资金缺口。

与此同时,进村入户的干部还多渠道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全面排查疏理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做到能解释的当场解释清楚,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使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滨江乡江北村村民周加良与王贵珍两家原来关系很好,但因争宅基地而产生矛盾,尤其是近期更是天天发生纠纷,该市水利局的驻村宣讲干部周小林到村后,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经过从各个方面详细分析,他们分别到两家做工作,讲的政策和有关村庄规划的一系列文件,并且把两家人聚在一起,面对面地谈心,经过宣讲组干部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当天两家就作出了让步,消除了怨恨,化解了这一矛盾。周加良的妻子感激地对宣讲组的干部说:“真要谢谢你们,现在我们两家的疙瘩都解开了,心里特别轻松,是你们让我们两家又像原来那样和好!”

在志光镇信村,驻村干部一到村里,就分别走访了村委会代表、村民代表,通过与他们促膝长谈,了解当地开展“卫生清洁”工程的进展情况,并重点宣讲开展“卫生清洁”工程的好处,告诉他们如何养成好的卫生习惯。

一桩桩难事的解决,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据统计,从进村入户活动开展来,该市各驻村干部已在兴修道路、科技咨询、就业创业、扶贫济困等方面帮群众解决了20多件难事,调处矛盾纠纷10余起。

助农增收促发展

农民就业了、民生保障了、家庭富裕了、农业增产了、农村发展了,农村才会和谐。机关干部下基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发展。在进村入户中,他们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和专业特长,热心为群众送法律、查信息、出实招、搞服务,以实际行动助农增收促发展。

篇5

一、总体要求

(一)行动目标。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动员广大农民群众集中力量,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实现村内整洁有序,畜禽养殖规范卫生,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意识普遍提高,为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标准。村庄面上环境“脏乱差”问题有效解决,村内村外无历史积存垃圾,残垣断壁、黑臭水体和畜禽粪便得到有效清理,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空闲场地。家庭院落房前屋后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农用物资堆放整齐,实现干净、整洁、有序。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明显提高。

(三)基本原则

按照全镇统一安排部署要求,我村全力抓好落实,村两委班子明确责任,支部书记为“一线总指挥”,兼第一责任人,以村小组为单位,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切实依靠农民群众,组织动员农民群众自觉行动、广泛参与,共同建设干净整洁美丽家园。通过动员号召、宣传引导,培育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实现少花钱办大事、办好事,稳扎稳打,有序推进,逐步实现村庄干净整洁。

二、重点任务

针对当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从面上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在全村大力开展以“五清三建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

(一)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在农村历史积存生活垃圾基本清理完毕的基础上,清理房前屋后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水域及河岸垃圾、沿村公路和村道沿线散落垃圾等,彻底消除村内环境卫生死角。

(二)清理村内塘沟。推动农户节约用水,引导农户规范排放生活污水,宣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常识,提高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和处理能力。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排水沟等为重点,清理水域漂浮物。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三)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严格按照规定,无害化处理农村病死畜禽尸体、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废弃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积极推进资源化利用,规范农村畜禽散养行为,减少养殖粪污对环境的影响。

(四)清理残垣断壁。大力清理拆除有碍观瞻、影响环境的临建乱建房屋和残垣断壁,做好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防止出现“垃圾搬家”,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五)清理杂物。大力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杂物,引导农民规范安置生活杂物、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培养村民责任意识、自觉意识。

(六)建设小莱园、小游园、小果园。结合“空心村”治理和空闲农宅利用等工作,对清理出的场地合理进行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改造,净化美化农村环境空间。

(七)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宣传卫生习惯带来的好处和不卫生习惯带来的危害,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建立文明村规民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引导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源头减少垃圾乱丢乱扔、柴草乱堆乱积、农机具乱停乱放、污水乱泼乱倒、墙壁乱涂乱画、“小广告”乱贴乱写、畜禽乱撒乱跑、粪污随地排放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象和不文明行为。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涵育良好乡风民风,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养、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三、实施步骤

(一)工作部署。结合村实际,制定行动方案,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工作责任人,要明确专门负责人将村任务情况进行汇总,于每月25日前报镇人居环境整治清洁行动办公室。

(二)启动实施。春节前,以“五清”为主攻方向,集中开展卫生大扫除,优先整治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突出问题,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果,让农民群众在干净健康的环境中喜迎佳节。

(三)集中整治。春节后至9月底,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大力推进“三建”、“一改”,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并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

(四)巩固推进。结合我村实际,重点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系列整治活动,推动农户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巩固村庄清洁行动成果,促进村庄清洁工作常态化,年底顺利通过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执行责任,支部书记担任村庄“清洁指挥长”,负责辖区的村庄清洁行动,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充分发动群众,确保各项整治任务落地见效。

篇6

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却早已在素有“三贤故里”之美称的渭南临渭区家喻户晓。更甚者是在陕西、乃至全国的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中也小有名气。

他是谁?又有一颗什么样的创业情怀?又是什么让他用坚实的双手托起家乡父老的致富梦?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渭南三贤友邦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建武。

想必大家都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梁建武的人生并非像保尔・柯察金一样深远,但却有着一样的情怀。保尔・柯察金是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而梁建武却将自己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了农业,献给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为了家乡父老的致富梦、幸福梦而踏踏实实做了一名幸福的农民。

“三贤故里”出人才

梁建武出生于素有“三秦要道 八省通衢”之称的陕西渭南临渭区下镇梁张村。下镇是临渭区第一大镇,历史上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名将张仁愿、宋朝宰相寇准都出自这里,素有“三贤故里”之美称。梁建武有幸出生在这个人杰地灵的美丽地方。他经常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是农民的孩子。”这就是他的家乡情怀,也是他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的人生梦想。

那一年,他刚满20岁,为了养家糊口,独自一个人到渭南市创业,开始了青春初期的奋斗。他说,“当时虽然苦、虽然累,但自己赚到的钱足以养活家庭,但是每次回到我的家乡,看到自己的亲人和村子的乡亲们辛辛苦苦种地,只能维持日常生活,更谈不上致富奔小康,我从心底里难过。”

梁建武不是只认命运的人。他认为,自己还年轻,不干点什么事情是说不过去的!更进一步说,不为家乡父老改变贫穷的生活现状而做点努力是不行的,自己虽然过好了,但家乡父老生活依旧,让他无颜面对。

于是他四处寻求发展机会,寻找带领乡亲致富的门路。或许是机缘巧合,有一天,在与村书记聊天时,谈到了有关梁张村葡萄发展的事情。经过仔细了解,他得知,目前该村葡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广大果农在葡萄生产过程中却缺乏一定的技术能力,同时,广大果农在葡萄成熟后,更面临产后的贮藏、销售等知识技能和营销方略。

面对这个问题,梁建武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是自己在家乡创业的机会,更是与家乡百姓一起寻求致富之路的机会。几经思考后,他决定回家,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带领乡亲们投入到葡萄产业的发展中。梁建武说,“当时支持我的信念只有一条,那就是家乡的土地养育了我,我要毫不犹豫地放弃城市的事情,回到养我、育我成长的家乡,用自己的青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去规划一份临渭葡萄蓝图。”

他的梦想很简单,但就是这简单纯朴的梦想,却成就了一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三贤友邦”成大器

梁建武告诉笔者,“人并不是什么都一帆风顺,只有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使走的曲折,我也要走出自己的精彩。我的成功不是为自己考虑,我要带动我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的确,本着内心这一份执着的信念,梁建武开启了自己的致富家乡创业路。

那是2008年,在村书记和他的带领下,部分村民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赴浙江、山东、福建等地考察参观学习,回来后,所有学员都认为走合作社是当前最适宜本村的一条发展路,这也将成为他们村的经济发展主题。

得到了大家一致同意后,梁建武说干就干,随即就发起成立了“渭南三贤友邦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拥有自主品牌的“慧照” 牌葡萄商标。紧接着一系列关于合作社成立的各种细节都有序开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目前拥有社员800余户,其中青年社员260户,在合作社内建立起了“青年社员之家”、“青年读书角”、“青年科技实验交流田”等活动场所,利用图书、网络、报纸等媒体,让青年外出务工变为回乡创业,形成新思维、新拓展,让青年人用知识的力量改变传统农民的概念。

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社员及周边村民人数年达到3000人以上,并积极推广避雨新技术,让避雨设施从2009年的20亩面积推广到2015年的2万亩以上。同年建设合作社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通过示范基地先进品种栽培,先进管理技术,标准化生产,让社员学而易懂,周边群众互相学习交流。同时还从法国及国内请来许多葡萄培育专家,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

在推广避雨设施过程中,有很多社员不理解其好处,多次动员也不接受这项新技术,如社员梁增牛,合作社在始终无法做通工作的情况下,由合作社在区果菜局争取资金,免费为其搭建3亩避雨设备,当年的经济收入超过陆地葡萄每斤1.5元,每亩增收7000余元,用事实教育感化了本人。合作社对社员重视标准化栽培技术,制定红提葡萄生产种植标准,指导社员看而易懂,提高果品质量,树立了品牌意识。目前,合作社发展种植葡萄1.5万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葡萄3万余亩,不断帮助果农解决葡萄、红提的生产、销售等问题。2014年底统计,入社社员人均收入达1.5万元以上,超过临渭区农业人均经济值。

这是成功的喜悦,更是劳动的收获,对于梁建武来说,这是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喜悦。

“三贤建武”获殊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8年到现在,渭南三贤友邦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走过了八年的历程。这八年来,梁建武带领合作社成员扎根农村,整天风里来雨里去。随着社员的不断增多,整个合作社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相关的产业也逐渐带动了起来,丰收的喜悦背后却承载了整个合作社每个成员说不清的辛劳。

凭借渭南三贤友邦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年来取得的成效,多个部门给予合作社以肯定。先后被国家农业部等多部委表彰为全国示范合作社、陕西省农业厅等部门表彰为陕西省示范合作社、陕西省百强合作社;2014年该社产品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纳入全国名优新特产品目录,同年7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陕西省首家农业合作社唯一认证产品(并荣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2015年1月,梁建武被、农业部授予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5年5月4日,梁建武被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青联授予第十四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

面对成绩,梁建武说:“我刚刚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家乡人民和各级政府就给了我这么高荣誉,我真的感到欣慰。在这里,我要大声说一句,谢谢家乡人民给我的关怀鼓励和支持,是渭南市农业转型、新农村建设和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葡萄种植建设,为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我将不断努力,争取为家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他还说,很多青年都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机遇,可是我相信,在这份黄土地上只要我们充满梦想,不断奋斗、不断挑战,农村的广阔天地也会成为我们青年梦想起航的地方,只要有努力就会有回报,就能在家乡的这片沃土上建立自己的事业。

篇7

大家好!为了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人文特色彰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区市县的统一部署,近年内将对农村达不到抗震的危房全部进行改造。

一、改造对象。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极度贫困户、建档立卡户、低保户、残疾户和其它贫困户。

二、改造程序。

一 个人申请。凡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家庭,由户主自愿向所在地的村委会书面申请,并提供户籍、五保供养、低保金领取、贫困残疾人、贫困户等证件和危房照片材料,并填写《xx县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申请表》。

二 评议公示。村民委员会对收到的申请书及表,经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后,确定危房改造对象,做好会议记录予以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评议公示后,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向申请人说明情况和理由。

三 审查公示。各乡镇(管委会)对村民委员会上报的申请材料组织国土、民政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住房和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调查核实,符合条件的报县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不符合条件的将材料退回所在村委会并说明原因。审查结果在各乡镇(管委会)政务公开栏对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家庭收入情况、家庭住房情况、拟改造房屋选址进行公示,并留有公示照片资料和会议记录,乡镇(管委会)与经批准的危房改造农户签订改造协议。

三、改造原则。严格按照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采取集中改造与分散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必须是坐北向南),对属D级危房的进行拆除重建(极度贫困户采取集中建设)。一是以自筹自建为主,农户自建确有困难且有统建意愿的,乡村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帮助农户选择有资质的施工队伍进行统建。二是以分散分户为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危房较集中的村庄进行改造,统筹协调道路、供水、环保等设施建设,整体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无论是分散改造还是集中改造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决不允许有偏亲、厚有和冒名顶替的。三是以就地翻建为主,农户确需在异地重建的或集中连片兴建的,必须办理相应合法手续,不得擅自私盖滥建,更不能在高速公路、铁路两侧200米,国省道50米,县乡道20米范围内改造建房等。四是以一幢一户为主,坚决杜绝一幢房屋多户申请验收享受补,确需直系亲属(有3个宅基地证的享受2套,有2个宅基地证的享受1套)建在一幢上的必须屋顶瓦分开且下面有院落隔墙属单门独院。

改造标准。

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把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作为当前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危房改造质量安全管理,全面实行“五个基本”,即基本的质量标准、基本的结构设计、基本的建筑工匠管理、基本的质量检查、基本的管理能力,切实提高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水平,全力实现危房改造户住房安全户户有保障。

一质量标准。基础部分的处理必须符合当地地质条件。结构上必须设置上下圈梁和构造柱,极度贫困户的门1米,窗子大于1.8米的必须在每间隔墙打构造柱(构造柱和上下圈梁连接)。其它户的门1.5米,窗子大于2米的必须在每间隔墙打构造柱(构造柱和上下圈梁连接),砌筑砂浆的水泥标号必须满足质量要求,决不允许同一幢房屋出现不同质量的结构,墙体、门窗屋面、地面等围护结构必须符合抗震、保暖、节能要求。建档立卡贫困户房屋改造后建筑面积不得超过40平方米或人均13平方米以内,坚决杜绝室内外豪华装修,外墙体不得贴瓷砖、挂石材,否则不予验收。

二 面积标准。4类重点对象改造房屋的建筑面积原则上1至3人户控制在40-60平方米以内,且1人户不低于20平方米、2人户不低于30平方米、3人户不低于40平方米;3人以上户人均面积不超过18平方米,不得低于13平方米。农户根据自身需要确定住房面积,缺口资金和超出面积建设费用由农户自筹。

三 补助标准。自治区2017年补助标准统一调整为:“四类重点对象中的极度贫困户”每户补助3.9万元,其中,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补助3.6万元,县财政整合涉农资金补助0.3万元;“四类重点对象”每户补助3万元,其中,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补助1.8万元,县财政整合涉农资金补助1.2万元;“其他贫困户”每户补助1.5万元,由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全额补助。

五、改造要求。一是为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公平、公证、透明,请农民朋友们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建设,方可享受补助资金,决不允许建房时不按标准建设,建成后验收不合格到处找关系、托人情,采取5户或10户联保,若出现1户不按标准建设的房屋其他几户均按不达标对待。二是坚决杜绝冒领、克扣、拖欠补助资金和向享受补助农户索要“回扣”、“手续费”等行为,若农民朋友按照规范标准建设的房屋,受到阻碍或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就办事的以及以各种借口收取费用的,请急速向当事人追回资金并留有证据,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三是由于近几年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仅靠国家的补助资金,致使农村居住在最危险、经济最困难的老、弱、病残弱势人群无法改善居住环境,基层各级组织既要积极帮助农户自愿申请享受农村廉租房建设,也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采取互建、援建和一对一帮建相结合的方式,发动亲帮亲、邻帮邻,开展社会互助,动员单位、工商企业、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帮助农村特困人群危房改造建设(请农民朋友在房屋侧面上圈梁处抹一块80*80喷绘标志牌位置,验收合格喷(挂)牌)。

农民朋友们,农村危房改造是一项推动社会经济、关系民生、利国利民的重要工程,需要各位农民朋友的大力支持、积极配合才能完成,请参与危房改造的农民朋友积极配合村委班子做好危房改造的前期选址、旧房照片采集等基本信息,县农村危房改造办公室不受理不按规范标准建设的房屋,若出现不按规划随意建设、不节能省地、不抗震安全、先建后申请等一律不予认可,愿大家一起努力共建美丽的新家园。

监督电话:县纪委监察局:

篇8

2008年11月,记者跟随台湾建筑师谢英俊来到了汶川县和茂县,了解他在灾区的房屋重建项目的进展情况。地震已经过去半年,一切似乎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恢复着。从被清理一空的街道上,从人们淡然的脸上,从集市和饭馆的喧嚣中,似乎很难想象当初那种惨绝人寰的景象。但是一路上不时看见的房屋废墟,大山上触目惊心的猫抓一样的伤痕,救灾时留下的,现在还在用着的军用钢架桥,还有同车的人讲述的可怕经历……所有的一切使深深的悲伤油然而生。

初冬季节。下午的山区暮色渐浓,寒意渐深。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一头扎进了通往汶川的高山峡谷之间。眼前突然闪过的一大片安置灾民的活动板房,将我从思绪中拉回到了现实。―连串的问题冒了出来: “谢先生,那边的房子修得怎么样了?村民们冬天能住上新房吗?工程进展得顺利吗?”谢英俊笑笑说:“到了你们就知道了。”

1999年的台湾“9.21”大地震后,受朋友之邀,台湾建筑设计师谢英俊来到灾区帮助当地受灾的绍族人重建家园。因为常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台湾的这支少数民族几乎濒于消亡的危险,地震更使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这个时候,谢英俊针对震后重建的建房理念和他的独特设计却成功地帮助这个族群重建了自己的民族群落和民族意识,使他们从消亡的边缘走了回来。, 谢英俊的“生态房”设计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就地取材。建房用的材料是草、泥、竹子、石头和抗震性能良好的轻质钢材,因此大部分的材料都是山区可以很容易找到的,轻钢也可以回收利用,因而不会产生建筑垃圾。二是村民自己动手,通过易于操作的设计使得大家可以通过互相帮助,自己将房子建起来。三是建筑方式富有弹性,在筑好地基、搭好房屋钢架以后,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建筑习惯、民族特点来自行修筑。而这三个特点加起来,获得的结果是环保、造价低廉和建筑进程的方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保留住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通过共同劳动和生活来治疗人们在灾难中受伤的心灵,重建人们的社区和文化。

投入这项工程之后,谢英俊不再是一个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勾画图纸,行走在高档写字楼之间的设计师,而是一个上山下乡,吃农家饭,住工地帐篷的设计师。因为参与台湾的震后重建,并专做农村建筑、为农民设计房子,谢英俊变得著名。近两年来,谢英俊的这种“生态房”在大陆已经有所推广。在安徽、河南等地,都可以看到这种房子的踪迹。在四川地震之后,对于大山深处、少数民族聚居、面临巨大重建困难的灾区村落来说,谢英俊的设计理念正是可以充分借鉴的。

谢英俊是在对口支援灾区的城市和一些慈善机构的牵线搭桥下来到四川灾区的,目的是为灾民提供重建设计方案,帮助和指导他们建房。目前,谢英俊的建房项目在四川汶川、茂县、青川和绵竹的乡村都有试点,各个点都有谢英俊工作室的人员在忙碌着。

“我们希望明年春天的时候能建成500户,铺开5000户。”谢英俊团队中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草坡乡的问题

汶川县草坡乡的码头村深藏在大山深处,在村里的几十户人家中,以藏族和羌族居多。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搞小水电、种植卷心菜、辣椒和洋葱。从村里人的生活情况来看,他们的日子倒也殷实。据该村的村支书证实,他们也确实是汶川县比较富裕的村子。谢英俊在这里的重建工程被阿坝州政府作为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是一个统一核算、统一建设的示范性项目。

结合当地的具情况,在国家规定的每户宅基地占地面积标准之内,谢英俊设计出两户双拼两层房屋,面积各占100平方米左右,主框架是以槽钢为主的轻钢结构,屋顶为斜檐,材料用波纹板,下面加铺稻草辅助隔热保温,天花板采用当地生长的竹子搭建。墙体底部用了坚固的砖石材料,以加强房屋抗震和抗泥水冲击的能力。上半部分的墙体则就地取草泥垒填。每平方米造价约为500元,总价约为5―6万元。得到国家补贴和慈善机构对于该项目的资助之后,农民自己只拿出2―3万元就能建起来了。

在2008年10月初,在绵竹的九龙镇新龙村就建成了两栋这样的房屋。这两间样板房一经建成,就得到了很热烈的反响和政府的极大兴趣,因此德阳市政府决定在绵竹地区推广5万户这样的住房。

到达草坡民居建筑工地后,我发现工程的进展还处在打地基的阶段。在山脚下的一大块空地上,村里的男男女女们在忙碌着垒石头,倒水泥,布钢条。有的地方已经筑起了一块块长方格子。

“没有那么快的,有很多问题要慢慢解决。”谢英俊说。

谢英俊一到村里,把东西放到团队集体住宿的帐篷里后,在第一时间里召集那些一直以来住在码头村,帮助指导农民建房的团队成员开会,解决建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没错,我们刚一到达,谢英俊就得忙着解决材料问题:一批从泉州送来的钢料由于不符合设计标准,还得退回去重做。从泉州到汶川,这么遥远的路程想想就头大,不过灾区的房屋可马虎不得。“材料商那儿是一点口子也不能开,不然他们就马虎惯了。”谢英俊说。既要抗八级地震,又要方便农民自己组装,钢料上所打的每一个孔的大小和位置都有特别的要求。

“可别看它简单,我们建筑的精度要求比鸟巢和OCIV那个楼还高呢。”谢英俊笑道。

每天一大早,谢英俊都会和他的队员们一起研究电脑上的图,一起讨论今天工程的进度,商量怎么和村民、建筑队沟通。平时只要有空,他和他的组员们聊天的话题也总离不开项目。谢英俊的话并不多,他谈得最多的就是关于建筑材料质量、关于如何和村民合作、关于怎样才能尽快把房屋的地基打好,把房屋的架子立起来。

节能环保、造价低廉,还能达到重建社区和安抚人们心灵创伤的作用,这样的房子简直堪称完美,有这么多好处的民居重建方案,在灾区应该是受到鼓掌欢迎的。有这样负责的团队和勤劳的村民,再加上这个设计还在台湾的灾区得到过很好的实践的检验,这个项目推行起来应该是一帆风顺的。可渐渐的,我终于明白了谢英俊为何常说“许多问题需要慢慢解决。”

相比来自村民方面的反应,钢料的事情似乎已经算是“小”问题了。

“砖房多好看的,而且又结实又好砌。做成草泥墙,用石头垒,工人不会做啊。”

“这个房比砖房又还更贵,要抹平石头就要更厚的腻子。”

“这个房子太小咯,我们在哪点养猪,哪点堆柴和苞谷呢?”

村民们扳着自己的指头算了笔账,觉得用这个方案造价比一般的还要高,不划算。首先,如果自己动手,就得自己买建筑工具和机器,得花上三四万块,机器使用结束了也是闲置;同时,村民自己对于自主修建房屋也不是很热情,觉得还是请施工队方便得多;其次,由于觉得砖房坚固耐用而且工人好砌,村里最终决定要砌砖。事实上,即便是国家对灾区用砖有所补贴,但高昂的运费还是让建房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村委一盘

算,请施工队、买材料,再加上装修,每户的支出最起码也得10万。而这,对于灾民来说无疑是非常艰难的。

由于国家规定不能多占地,加上囿于地形限制,房屋只能占地五六十平米,因此这里只能建起三层的联排小楼。为了安全起见,大家不能在自家的原址上再建,只能在政府选择的一块经过安全测算的地皮上建房。但长期在山上散居,宽敞自在惯了,要大家一下子下山来住在一起,对于村民们来说一时半会的确很难习惯。

因此,各种各样的抱怨在农民中间都能听得到。

谢英俊有些无奈,其实,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设计来,建筑的费用并不会那么高的。“这是个观念的问题。得慢慢改变。”谢英俊说。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城市居民来说,―个涉及到生态、环保、可持续、重建民族文化和社群意识之类关键词的房屋,―个用天然材料制成的美观大方的房屋,一个人们互助自己动手就能建起来的房屋,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甚至你还可以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上对它进行深层的分析。可对于农民来说,多年来城市“先进文化”的“熏陶”,反而陡帅渐渐认为在洋房里的生活更为体面。他们现在_更认为只有钢筋混凝土和砖头建造的房子才是好的,阔气又漂亮的,相比之下,石头、草、泥这样的材料无疑过于简陋、寒酸。而目他们也不再认为有必要自己动手建房。作为盏房子和住房子的人,他们最关注的只能是房子的造价和它的实用性。因此,谢英俊认为和农民沟通很重要,只有“用他们听得懂的话”给他们仔细地讲这个建筑的原理和好处,多听他们的想法才行。

虽然村民能接受的建筑方式并没有完全照着自己的方案来,谢英俊还是尽量在村民可以接受的基础上给予自己的意见和指导,按他们的要求和习惯对设计进行修改,比如把厕所改在室外,楼梯修在外面等等。我因此常常能看见这样有趣的场面,一个人说着台湾国语,一个人说着四川话,很起劲地聊天。谢英俊认为,只有和他们一起努力,才能使房屋的修建更合理一些,项目的进展更顺利一些。在他看来,问题哪里都有,即便在台湾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只有等房子建起来了,才能慢慢看到它的好处。

杨柳村的范本

“你们应该去一趟杨柳,那里可以说是我们这个项目的一个标准的范本。”团队中的一个志愿者小九说。到了草坡乡,我就听到队员们不断地提到“杨柳”这两个字,说起那里美丽的风景和热情的村民,香醇的青稞酒和美味的牦牛肉。这让我也对这个“杨柳”充满了好奇,想去那里看看。

终于,在到达草坡的后的第三天,我们得到了跟司机小何一起送东西的机会,可以去见识一下传说中的杨柳。杨柳是茂县的一个村子,离松潘只有不到100公里的路程,居民多是羌族。沿着让人胆战心惊的盘山公路而上,一路上可以看到不少类似九寨沟的景色:碧蓝的天空和湖水,高大的雪山,深红浅黄墨绿的树林……“这里原本就是被叫做小九寨的!这边主要是羌族,还有全国最大的羌寨呢!”谈起民俗和婚礼就滔滔不绝的小何,兴奋地指着窗外的风景告诉我们。同时,我们还能不时地看到穿着传统民族服装的羌族姑娘小伙在喜庆无比地办婚礼。

遗憾的是,到了杨柳村我们没能看到建筑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景象,只在在河边的一片不小的开阔地上,看到了整整齐齐的已经打好的地基。据那里的工作人员说,这是杨柳村重建项目中最大的一片居民住地。这里还设计了一个社区广场,供喜欢唱歌跳舞的羌族居民举行庆祝活动之用。“过两天有个婚礼。大家都去准备婚礼去了”,一位看守场地的老伯告诉我们,“地基打好了的,前两天他们都在那边的广场上跳了几场锅庄咯!”

杨柳村并不算富裕,因此大家能省则省,没法请施工队,买砖,所以这个地方倒是很完整地执行了谢英俊的计划。所以,队员小九总是开玩笑说: “他们被我们‘绑架’了。”面对这样的房子,村里的王大姐认为,虽然也会有些问题,不过大家觉得“这样的挺好”,“我们都是自己盖的,今天我帮你家盖,你家请我吃饭,明天你再帮我,我又请你吃饭,都这样的。”她还告诉我,村里的材料都是从山里取来的,河滩上的沙子石头很多,山上的竹子什么的也很多。大家这么干着并不费事。

“小是小了点,不过国家规定的嘛,能理解。”王大姐说。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他们可以利用的地方多一些,因此房屋的占地可以稍稍大一些。对于“下山来居住在一起”这个问题,王大姐的母亲――一个羌族的老奶奶发表了她的意见:“我们老人倒是觉得住在一起不大习惯。但是年轻人喜欢,大家可以经常在―起玩,唱歌啊,跳舞的,早上还可以一起去做活。都高兴得很。”

在我们离开汶川的时候,谢英俊和他的团队还在忙着帮助村民建房。在他们的行程里,草坡只是一长串试点中的第一个点而已,他们还将继续去往茂县、青川、绵竹等地,去解决那里的问题。 对于建造“生态房”,虽然码头村的村民们会有不少的想法,但他们和杨柳村的村民一样,都努力地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他们摸索着如何能更快更省地盖起自己的房子,比如捡回坍塌房屋中能用的砖石、门窗;比如改变房屋的构造以节省空间;比如在钢架立起来以后先赶快把第一层盖起来,好在严冬袭来的时候能住进去……

“现在的想法就是赶紧把房子建起来!别的啥子都不想了。”在码头村的工地上,一位村民这么说。

“不管怎么样,日子还得过呀!”另一位大妈虽然很忧虑怎样才能把建房的贷款还上,但她还是这样说。

篇9

早在2014年,我区就率先实现了“光网城市”,所有行政村和绝大多数自然村全部通光纤宽带。2018年,认真落实国务院提速降费要求,农村宽带网速全部提升至20兆比特每秒以上,城区宽带网速达到100兆比特每秒以上。新增业务以50兆比特每秒和100兆比特每秒为主,宽带+IPTV速率达到100兆比特每秒。到2018年年底全区移动手机用户53万户 ,固定电话2.2万户,宽带用户11.4万户,无线基站552 个,所辖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智能手机80部,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计算机30台,全部计算机接入互联网。

二、工作机制建设情况

为贯彻《关于印发〈全省脱贫攻坚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扶贫组发〔2016〕3号)文件精神,扎实落实《山东省信息化建设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区xx局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区信息化建设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研究、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工作,局信息办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为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根据《山东省信息化建设扶贫专项实施方案》、《信息化建设扶贫实施方案》,明确了2016-2018扶贫责任目标、主要措施和组织保障,联合科技局、农业局、教育局等有关部门,以及基础电信运营商、广电网络、铁塔公司等相关企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由召集人或召集人委托的同志主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阶段性工作要求,协同推进我区扶贫工作重点村的信息化建设。

xx店和xx店两个信息化扶贫示范乡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所、经管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资金管理、项目实施和资产监管等方面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

三、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宽带网络覆盖情况

我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面较广,在联通、移动、电信公司支持下,已经实现包括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在内的村村光纤宽带入户,宽带接入速率20兆比特每秒,且资费不变。3G/4G无线网络已经在交通干道、公共区域、各生产重点部位等有效覆盖,实现移动宽带网络人口全覆盖。所有扶贫村固定电话、有线宽带和无线电话接入能力全部达到100%,学校有线宽带基本实现全接入。

四、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信息员配备情况

在村两委人员的推荐下,深入各村挖掘具有致富头脑和为民服务意识的中青年作为各村信息员,现村级信息员队伍10名,扩充至16名,信息员配备率达到100%;两个镇村两委成员培训率达到60%,居民家庭成员参加过信息技能培训率达到20%。信息员多为村两委干部、致富能手、文化程度较高且乐于向村民义务宣教信息知识的村民。同时,对信息化扶贫示范镇的信息员进行了建档,从而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信息员队伍。

五、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农民信息技能培训情况

2017年11月28日-30日,市经信委组织开展了扶贫工作重点村信息员培训和信息技术下乡活动,我区共培训信息员237名,扶贫工作重点村信息员培训率达到100%。

除参加全市统一组织全员培训完,各镇对农民的信息培训分别开展。利用乡镇和村委会会议室,围绕涉及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手机和电脑选购、种养殖知识查询、农资和农产品购销、设施农业网络构建、网络安全防范以及“美丽乡村”等APP的信息采集、、查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集中培训、远程教育、进村入户等方式进行了分批次培训,累计培训村两委干部300余人次,培训农村居民1万余人。扶贫工作重点村“两委”成员培训率100%,且培训次数均达到3次以上。农村居民培训率达到30%以上。通过培训,使他们全面学习利用电脑和手机上网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信息查询、采集和能力。

六、“互联网+”示范建设推广情况

xx店镇建成镇级“互联网+农业”服务中心一处,村级“互联网+农业”服务中心四处,购买了测土配方检测仪、测土配方查询机、三台二维码打印机;在王楼村建设了“互联网+电子商务”示范项目,可辐射1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在刘桥村建设了“互联网+医疗”应用示范项示范项目,可辐射省扶贫工作重点村10个。通过“互联网+”项目的实施,既带动了贫困户就近就业,又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xx镇“互联网+农业”示范项目在周海、牛楼成立了信息化服务站,购置了触摸屏查询机,可实现方便快捷的测土数据查询和配方查询指导群众进行农业种植,为润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犇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恒信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配置了二维码打印机并安装了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对农作物种植区域环境信息、种植过程信息、采收包装信息、质量及安全检测信息等进行采集汇总,方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溯源查询。“互联网+医疗”示范项目建在镇卫生院,购置了智能云健康体检仪,为村民提供健康知识、健康查询等服务,该项目辐射省扶贫工作重点村16个。

七、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情况

获批进行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创建的乡镇充分发挥省财政奖补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蔬菜大棚、土壤改良、健康医疗、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黄店镇通过组织实施“互联网+农业”,进行玫瑰旅游园区建设,引进玫瑰茶、玫瑰糕点等加工企业,着力打造地方旅游和农产品品牌。

八、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平台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信息化应用的好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鼓励引导各镇街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升信息员和广大群众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

三是加大对财政资金购置设备的集中统一管理。指导各镇对硬件设备进行集中统一编号,专人负责,集中管理,确保资产安全。

篇10

建宁以莲闻名,素有中国白莲之乡的美称。建莲外观粒大饱满,圆润洁白,色如凝脂,历史上建莲被誉为“莲中极品”,具有补脾、养心益肾等攻效。

经历革命风雨洗礼的建宁,如今踏上了建设生态新莲乡的彩虹桥。

佳人泪汇一泓清源

初到建宁,最先欣赏到的美景就是夜幕下一泓清水如丝带般从县城中飘然而过。据介绍,这条河名叫濉河,“濉”乃佳人的眼泪。建宁,难怪这般清秀恬静,原来是日夜被佳人泪所浸润,这般的诗情画意。

清澈的濉河是一泓清源中的一支,建宁地处千里闽江正源头,是福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之一,水热条件极为优越,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理区域。

建宁具有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是南方重点林区县、“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中国无患子之乡”、“中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也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土地总面积257.5万亩,有林地面积176.5万亩,森林覆盖率68.6%,现有活立木蓄积量863.7万立方米,毛竹立足量4304万根。

依山傍水的建宁毗邻福建境内第一高峰金绕山,盛产名茶金骏眉。漫山遍野,四季皆可赏花,梨花、桃花、杜鹃花、金针花、荷花五朵金花点缀出建宁山清水秀之外的娇艳。

姹紫嫣红开漫天,金绕山上金骏眉,佳人泪畔闻果香。空气清新、生态优美的建宁也因美味的水果远近闻名。

建宁“三子”闯天下

每逢七月是建宁收获的季节――4.5万亩荷叶田,采莲女穿梭其间;10万亩黄花梨硕果累累,沉甸甸的,压弯了枝头;7.8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里机声轰鸣,收割机在起伏的稻浪里收获水稻良种……

建宁以“三子”――莲子、梨子、种子闻名遐迩。近年来,该县依靠科技力量,运用新技术,研发新工艺,培育新品种,让莲子、梨子、种子走出山门闯天下。

新品种,让建宁农民鼓起了“钱袋子”。建宁县濉溪镇大元村坪上小组,莲农朱清贵家的8亩莲田中,有3亩是县莲科所推广的新品种――“建选35号”。“这个品种的莲子颗粒更大,更圆润,品相好,秆很粗,不容易倒伏。”说起新品种的优点,朱清贵头头是道。

朱清贵是位老莲农,种莲20多年,由于建莲品种退化严重,产量逐年下降,从每亩60公斤降到40公斤。朱清贵种莲面积不得不逐年减少。

建莲产业陷入低谷,找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建宁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莲子科学研究所,培育出建莲新品种――“建选17号”,平均亩产80公斤,亩产值增加千元以上。去年3月,新品种“建选35号”通过新品种认定。

今年,朱清贵所在的大元村,这一品种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不仅如此,“建选35号”还走出建宁,在永定、建阳、武夷山等地落户,总面积上千亩。

建宁黄花梨远近闻名,早年集中在七八月上市,价格一直上不去。从2004年起,县里引进早熟新品种“翠冠”,提早上市时间,每公斤价格要比普通黄花梨高出2.5元以上,目前,这一新品种总面积达4万亩。近两年,县里又开始推广更早熟的“翠玉”品种,帮助农民增收。

在建宁县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的种业公司,从上世纪70年代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20家,品种组合也由最初的5个,发展到现在的171个。

“品种组合多,农民选择余地就大,销售行情就好。”建宁县农业局种子管理站站长何汉良说,今年,建宁7.8万亩杂交水稻制种,预计可为农民带来收入2.1亿元,人均增收1500元。

每逢翠冠梨的采摘季节。对于采果工陈菊秀来说,今年在绿源果业采果轻松不少:最高处的果实,踮踮脚就能采到。

“以前得随身带着梯子,用来采摘高处的果实。”陈菊秀说,自从果园实行棚架栽培后,就再不用带梯子了。

在绿源果业老总付兴安眼里,棚架栽培好处多多。“把垂直的枝条拉平后,优质果的数量增加了;枝条有了棚架的支撑,挂果量可以翻一番。”付兴安说,有了棚架,就算是大风天气,梨子也不容易被风刮落。

果山也容易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建宁县通过种草、套种、挖沟修渠等方式治理水土流失,成效初显。从2003年开始,建宁县水土办就在绿源果业设立示范点,进行果园种草治理水土流失的尝试。

走在果园里,只见果园外面是埂,里面是沟,有效地阻止了水土流失。从山顶到山脚,水沟蜿蜒而下,每隔一段,就有一个沉沙池,雨水流到蓄水池被收集,用于果山灌溉。

在绿源果园里,满山的黑麦草都是特意种的,每年秋季泥土深翻后播种,第二年五六月份压青,当作肥料用。“果园种草,对草的品种要求很高,一是根系不能太发达,否则容易和果树争肥;二是不能太高,否则影响劳作;三是作为绿肥,还要肥力足。”付兴安说,他和水土办经过多年试验,终于找到了黑麦草这个好品种。

据介绍,果园种了黑麦草后,雨季雨水不会把表层泥土冲走,干旱时可以防止水分蒸发,一举两得。此外,在保水的同时还增肥,每亩黑麦草种植成本只要20元,深翻当绿肥后,省下的肥料钱却有上百元。

除绿源种草保水增肥外,溪口镇高圳村果园在梯壁上套种黄花菜,同样实现了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建宁县大力推广果园“果-草-牧-沼-菌”的水土保持生态果园建设模式,发展立体农业。此外,3月漫山梨花如白雪,8月枝条低垂果飘香,建宁11万亩黄花梨正成为一张独特的旅游名片。

在杂交水稻制种中,如果父本与母本的花期对不上,产量将大幅度减少。在种业技术员的指导下,李方东通过精准的水肥管理,实施必要的人工干预措施,使花期误差减到最小,“这就是科技的力量。”李方东说。

如今,建宁县已成为我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年产量1.8万吨,占全省总量的八成,稻种远销印尼、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

建宁以白莲远近闻名。莲子加工的新工艺,大幅度增加了莲产品附加值。鲜嫩的莲子,能提取蛋白粉;新鲜的荷叶,能制成荷叶茶。

文鑫莲业是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我们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占全年销售收入的6%以上。”公司老总帅金高介绍说,企业已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拥有对莲叶、莲梗、莲芯等莲子附属物进行深加工的先进技术。

闽江源绿田、福鑫莲业、莲蓉集团等企业也不甘落后,通过技术创新,采用新工艺,生产出速冻鲜莲、莲芯雪茶、莲子露等建莲产品40多种,远销海内外。

实现华丽蜕变的,不仅仅是建莲,还有黄花梨。

建宁黄花梨以前只卖鲜果,台企福建兴辉食品公司独辟蹊径,对黄花梨进行深加工,每年都有新产品研发成功:2008年,研发出黄花梨果醋;2009年,推出黄花梨茶味饮料;2010年,黄花梨果酒面世;2011年,黄花梨果肉饮料批量生产。“通过深加工,附加值翻了好几倍,企业和果农都得到实惠。”董事长董秧秧说。

如今,建宁县以莲子和梨子深加工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新产品,效益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县食品工业实现产值6.46亿元,同比增长18.59%,占工业总产值的22.92%。

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态保卫战

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建宁县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冰冻灾害,此次冰冻灾害给建宁县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是57年一遇的最为严重的冰冻灾害。持续出现雨夹雪、冻雨、小雪和雨凇天气,长达16天,抗灾救灾工作出现多次反复。全县9个乡镇全部受灾,受灾人口1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5%。灾害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约12.18亿元,约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60%,电网基本瘫痪,林业遭受毁灭性破坏,通讯、广电、供水等重要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一度造成全县交通中断、供电中断、通讯中断、全部工矿企业停产、群众被困达3.8万人。

这次雨雪冰冻灾害,给建宁县林业造成重创,直接经济损失大。据国家林业局委托华东林业规划设计院调查核实,全县林业直接经济损失8.99亿元。全县普遍出现“杉木断头、松木折腰、杂木去枝、毛竹弯裂”现象,严重影响了建宁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广大林农长期以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心营造的“小康林”、“致富林”几乎毁于一旦。此外,冰冻灾害对闽江正源生态安全影响极大。

为尽快恢复森林生态,改善森林生态景观,建宁县重点从封山育林、造林更新、林分修复、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生态修复。五年来,建宁县趋利避害,努力将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冰灾后形成的大量采伐迹地,大力营造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加快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引进福建源华林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建宁县投资营造8万亩无患子生物质原料林基地,成功地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态保卫战。

无患子 绿色新能源“摇钱树”

2008年建宁遭遇罕见冰灾之后,全县200多万亩森林受灾。对于灾后植被的生态修复,建宁没有种植时下流行的油棕,而是经过调研、考察和专家论证,另辟蹊径调优树种,引进了无患子树种。而当年,“源华林业”也正在寻找合适的林地种植无患子。双方一拍即合,建宁县与“源华林业”对接了无患子皂苷及生物燃油的提取分离技术研发项目。

在建宁溪口镇枫源村头,郁郁葱葱的绿树上挂满串串黄果,乍一看像是“龙眼”。可剥开果皮,有股淡淡的皂香。这就是无患子,俗称肥皂树,洗手果、菩提子,其厚肉质状的果皮含有皂素,只要加水搓揉便会产生泡沫,可用于清洗,是古代的主要清洁剂之一;其果仁含40%脂肪油,可以提炼生物柴油,也可用于制作佛珠。无患子是一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极高的阔叶树种,利用无患子干果可加工油脂、皂苷等,无患子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具有很强的保持水土功能。通过推广种植无患子树种,改变了过去建宁县杉木、马尾松“当家”的状况,有效地调整了林种树种结构,势必带来“不砍树,也能致富”的良好效应。

早就听说过无患子,但始终没有亲眼见过其“庐山真面目”。初次来到建宁,多次看到建宁城区竖有“中国无患子之乡”几个大字。2010年,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建宁县“中国无患子之乡”称号。

在县委人员的陪同下,记者在距离城关20分钟车程的溪口镇枫源村,找到了无患子生物能源树种种植示范区。爬上一个小山包,远远就能望见绿树上挂满了串串黄果,非常像“龙眼”。摘下一颗,剥开果皮,连籽都很像龙眼。见记者疑惑,福建源华林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翁震解释说,这就是无患子,和龙眼、荔枝、红毛丹同属无患子科,可以说是“近亲”。

虽说是“近亲”,可无患子的果实并不能吃,却有其他的大用途。翁震说:“无患子的果实俗称洗手果。古时候,人们就是拿这个洗衣服、洗澡。现在有些地方洗衣服,往洗衣机里扔一把无患子,就能洗出丰富泡沫。无患子果皮是纯天然、无污染的清洁剂,其产品产业化之后前途无量。”

果不其然,记者揭下一块无患子的果皮,握在手心里和着水搓,不一会儿就揉出了丰富的泡沫。

翁震说,今年采摘后的无患子果实先风干贮存,待明年在建宁的生产线建好后,就可以提取无患子果皮的皂苷,做成洗发水、肥皂、沐浴露等等。

“无患子果皮做洗涤剂,果仁含40%的脂肪油,还能提炼生物柴油,这也是我们种植无患子的最主要原因。” 翁震说,公司在建宁经济开发区规划征地170亩,用于无患子干果深加工生产线建设,目前,公司已拥有无患子皂苷提取、无患子生物柴油、无患子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多项专有技术及专利。待无患子大部分进入盛产期,将采摘无患子果实,提炼生物柴油。

无患子生长期长,原本在福建省并不多见。而如今,建宁种植了7.5万亩无患子,种植面积居全国县级之首。无患子在建宁“安家落户”还要从2008年的冰灾说起。

翁震说,2009年春,公司就在枫源村种了1500亩的示范林,当时种下的是3?6年的成年树,这样结果快一些。今年,这片示范林60%?70%结果,再过几天就可以采摘了。其他几万亩的无患子林地今后若干年,将陆续进入采摘期。“无患子盛产后,每亩可产干果1000公斤以上,实现产值5000元。”

只摘果,不砍树,建宁遍植无患子不仅实现了灾后的生态修复,也孕育着绿色“新能源”的经济效益。

“石头村”盛开“旅游花”

为了更好地保护福建省的母亲河,美丽的金绕山被划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上世纪80年代伊始,从坪岗上、朱家坳、苦竹坪、坟背、川凹等高山偏远自然村的客家人迁徙来到金绕山脚下,建立了高峰村。

路旁卧着石头,山上攀着石头,田中躺着石头,竹林长着石头……走进建宁县高峰村,仿佛来到一个石头的世界。

村里土地贫瘠,石头多,交通不便,村民们没有地种,不能砍树,每年拿到的补贴又少得可怜,生活一直清贫。“在这里,靠种地致富,难!”回忆起当年的艰苦,村支书说,“高峰村人均只有六分地,一个斗笠一块田,一件蓑衣一块田;种地也没什么效益。早些年,许多村民都陆续搬走了。”

近些年,高峰村建起了农家乐,村民们渐渐改变了对石头的情感。“别小看这些石头,如今可是宝贝啊。”村支书边介绍边带着我们往村里走。

在这里,我们看到昔日的“石头村”,已然成了“旅游村”。鱼塘里,游客们正拿着鱼竿钓鱼;菜园里,家长带着孩子体验QQ农场的乐趣;溪流里,游客享受着漂流带来的阵阵凉意……

2006年开始,建宁利用高峰村独特的资源优势,搞起乡村休闲旅游。几年过去,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峰漂流、雌雄双瀑、高峰古道、QQ农场等景点,集娱乐、观光、住宿于一体的“农家乐”等一一呈现,高峰成了县里首个“旅游村”。“我家现在4口人,有3人在高峰漂流公司上班。那年,我毛遂自荐,成了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爱人在村里负责旅游接待,孩子也不再外出打工,成了公司的售票员。现在,我们都是上班族啦!”从村民李茂盛的脸上,我们看到了自信。

村里搞旅游,大家都受益。漂流公司十几名员工都是高峰人,从事着管理、会计、安全员等工作;近百名村民从事着与乡村旅游相关的餐饮、种养、运输等行业;还有许多村民和李茂盛一样,由庄稼汉摇身变成小老板……

村子美了,旅游火了,村民富了。村支书说:“2006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仅2000多元,现有8700多元啦!”

眼下,100幢规划统一的琉璃瓦屋顶的别墅已建成,村民有的已入住,有的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与别处建新房不同,高峰村将新房建设和旅游规划相结合,把新房建成家庭旅馆,规划了48家336个床位,发展20家“农家乐”,开设18个店铺,形成一条购物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