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87-01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这必然会波及与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层面、思想认识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大学生知、情、信、义、行,开导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式,勿庸置疑地要承担起调适大学生心理,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思想特点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思考、选择和探索。其心理、思想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成长”意识迅速发展,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较强
现今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在父母的关爱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相对富裕的环境中,没有吃过什么苦,也没有经受过艰苦生活的锻炼,普遍表现为自我评价较高,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较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人,竭力想要摆脱学校、师长的约束,强烈要求独立自主。由于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进而出现疏远异代人,只愿与同龄人交往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认为同龄人是“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给家长或老师讲了有时不能得到理解,反而易惹出“麻烦”。他们交往的范围超越了班级的界限,波及全校,甚至走向社会,如老乡聚会,同学聚会等。
(二)思想活跃、情绪激昂
思想活跃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大优点,凡事注重独立思考,不轻信名人,不轻信书本,不轻信宣传。进入大学后,由于生理上的日渐成熟,青年人旺盛的精力及大学生活的相对自由,他们产生了许多新的需要。同时,大学阶段又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伴随着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在需要的满足和价值判断时常常摇摆不定,涉世不深和青年人的心理矛盾又使他们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他们既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也会为小小的失意而抑郁消沉。但在师长面前往往会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不愿轻易反映自己的真实心理状况,出现心理“闭锁”的特点。
(三)富于理想,渴望成才
现在的青年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富于理想,‘憧憬未来,上中学时就对自己的将来进行了完美的设计,积极追求充实的人生。但是,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不少人往往在处理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失衡,对实现自我价值考虑较多,对社会价值、社会进步方面考虑较少;对个人的前途和发展考虑较多,对社会需要考虑较少。他们追求理想,但动机功利化。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在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上,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在理想的实现途径上,更注重个人的奋斗。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讲究实惠的思想相当普遍,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他们往往选择后者。
(四)自我认识上的定位与社会需要的反差
大学生的意识、心理存在着显著的年龄特征。由于环境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以及心理上的不稳定性和两面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从其社会角色地位看,大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他们比其他社会青年具有更高的理论知识而缺乏社会体验,另一方面社会对他们又提出了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的期望值。这种特点容易使他们产生自视过高、不切实际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与社会现实生活产生碰撞是难免的,
二、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健康的心理必须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秀的品德、健康的意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发挥塑造大学生高尚的思想素质的作用。
(一)防止逆反情绪蔓延
教师要尽量避免或缓解学生的逆反心理,以保证教育过程的有效性。首先,营造良好的交谈气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处于主导地位,要融洽双方的关系,使学生一开始就对你产生好感。其次,做一个听话能手。教育说服的过程,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交流思想信息的双边活动过程。说服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善于听学生讲话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有利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防止不良情绪从个人向群体蔓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说话灵、威信高的特点,做好“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
(二)巧用心理暗示
暗示是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对学生直截了当地批评可能会引起心理对抗,而暗示不付诸任何压力,不要求学生非接受不可,用含蓄的语言或示意的举动使学生领会教师的意图,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促使他们在思想上自我认识,自我谴责,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教育者的期望作用对于受教育者有突出的影响。若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较高,赞赏的言论较多,学生表现好的愿望就会增强,就会沿着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实施思想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四)提高教育者可信度
所谓可信度,就是指教师具有的影响学生改变态度的特性。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可信度取决于两个主要的特性:即专业性(亦即权威性)与可靠性。据此,大学生思想教育要有好的效果,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可信度,即必须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就是要研究人的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的思想观点的形成过程和心理过程是同步的,所以,我们既要从思想现象来研究人,又要从心理现象来研究人。以心理过程的规律为依据,深入研究人的思想观点形成的客观规律,把思想科学和心理科学结合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大学生思想状况,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深、做得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 1]葛锁网.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8- 70.
篇2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生较大的变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不少,但总的来说,主要来自主、客观两方面,而客观因素又是通过学生主观因素起作用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由于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引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生心理特点,搞好体育教学,本人就高中生体育活动心理特点作一般性的探讨,与同仁共勉。
一、 高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1.学生动机更加高尚,深刻而稳定
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有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因而,那种比较高尚而深刻的,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联系的间接动机,常常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动机。他们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的,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和较为理智的学习锻炼态度,又希望得到某种现实的和满足。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每个学生动机的水平又有程度高低的差别。2.兴趣更加深刻,稳定并具有更大的选择性
在正确教育影响下,高中生对上体育课和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加深刻而稳定。许多学生养成了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能妥善地安排学习、锻炼、休息时间,积极克服各种困难,长期坚持锻炼。 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态度更进一步明显分化。男生般更喜欢竞赛性活动,但不及初中生狂热。女生多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有些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或体育基础太差的学生,则对上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产生了消极态度。女生由于性特征的明显变化,动作变得不太灵巧,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女生由于爱美但又存在着错误的审美观或由于缺乏毅力等原因,怕晒、怕出汗、怕脏、怕累而不愿上体育课,对课外锻炼更是持消极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不喜欢或讨厌上体育课的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体育不感兴趣者。女生多于男生。究其原因,除上面已经谈到情况之外,主要是升学的大力大,负担太重,无暇顾及体育活动,另方面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现状不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感兴趣等原因。而不少高中生对放羊式教学很不感兴趣。可见,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并不都是没有兴趣,而是对当前体育课的现状不满或不适应。教师必须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方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但未完全成熟
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高中生能离开现实进行思考,所以他们能提出假设,进行论证,这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和成熟的表现。但是,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提出的假设往往缺去充分的根据和正确性,其论证的结果不一定正确。这是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不完全成熟的表现。但是,因为他们曾经认真思考和进行过论证,所以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已见,这也是高中生思维既成熟又不成熟的再现。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他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身体活动和简单的体育知识=
技术和技能的掌握,而要求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并力图了解和把握动作的结构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动作对身体的实际锻炼价值等。但他们不喜欢教师详尽而繁锁地进行讲解,而乐意在老师的启示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弄清动作的实质和规律。他们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常试图以技术专长、教学技巧、品德作风、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来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不一定全面和完全正确,但却会影响着对教师本人和对教师的教学所持有的态度。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4.爱美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高中生逐步产生对自己和别人外貌方面的审美体验。小学生不太注意自己的外貌,到中学阶段这种体验逐渐加强。高中生向往美,追求美,突出地表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卫生、体态、仪表和打扮,有的高中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表现不安。例如,女生担心身体发胖,男生顾虑自己长得矮小、瘦弱、脸上长粉刺等。他们常常采用各种方式向体育教师、校医请教防止和改变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诚心诚意地按体育教师、校医的指导或为之开的运动处方“去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或治疗”。教师应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心灵美重于外表美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5.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开始进行职业选择
高中学生对人生往往怀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充满着希望和激情,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设计美好的图景。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高中生大多懂得毕业之后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不仅要有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本领,而且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学习或参加社会建设的需要。他们逐步地认识到了健康的身体与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和未来事业的关系。因而,他们不仅有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而且开始讲求体育的实用价值,注意探讨体育与人生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有的学生还想认真学习和掌握一两项适合于自己身体实际情况和未来职业选择特点的运动项目。把体育活动与个人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职业选择等联系起来,是高中,特别是毕业班学生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当然,高中生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判断还存在着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还需教师不断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 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职业选择发展的特点,应认真改革教材教法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技术的问题可以适当讲得细一点,语方要生动,形象、简炼,注意准确地使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原则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他们一些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便易行的,可以长期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和锻炼方法。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终身受益。
2.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情境,它不仅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丰富发展。高中生觉得自己以经长大成人,希望教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尊重自己,他们也尊重、热爱自己的师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任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对教学内容积极的态度倾向,师生之间会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的变化,常常受到教师的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经常采取命令,批评和训斥的态度要学生顺从自己,那就往往使学生处于紧张,被教训的状态,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不会尊重他们,有一定教育方法的教师,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3.重视学生个性民展,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各门学科教学方法所应提倡的。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教育,往往比其他学科较容易进行。同样的学生,人个性不同。无论纪律上,还是技术技巧上都应注意个性教育,因材施教。不同性别,年龄,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都各有不同,有的差别甚至很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全面地指导课程一般进行,更应根据学生实际注重个别教育。在课前,教师必须解学生情况,尽可能掌握各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效果。
篇3
一、五年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及教育
五年级学生出现性成熟现象,尤其是女孩子。这同社会文化传播、营养改良、人文行为观念进步的刺激有直接关系。月经是普通女性都会遇到的生理现象,它是女性生理发育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一次重大转变。从调查情况看,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中根本不知道生理现象的几乎没有,但是对于初潮来临时怎么处理,却有不少学生表示恐慌,心中无数。说明家长在这方面对孩子缺乏引导,应注意到孩子可能较早地出现的生理现象。此外,男女学生开始变声。一般要经过两三年时间才会稳定。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变声,什么时候结束,本人往往感觉不到。男女学生都有变声期,但是男生能比较明显地感觉到,女生几乎不等发现便悄悄地完成了变声期。变声期经常发出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怪声调,引起哄笑,这是正常现象。
不少学生有了朦胧的性意识,加上外接社会环境的影响,电脑的普及,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加上学生好奇心重,记忆接触不健康的信息,以至于耽误学业。家长要注意对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加以监控和引导,当然这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作为我们课外辅导行业,在课间休息时也可以适当的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
二、五年级学生能力发展、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
1.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发现孩子过于务实的表现,家长应鼓励他出去玩耍。
2.五年级学生一般心理特点:
(1)竞争意识增强。五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不甘落后。如果说四年级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做作业,那么,五年级学生则是为了不负于同学而积极学习。动力不一样,比照对象变成了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在竞争中伤和气,容易过于疲劳。家长要注意调整孩子作息时间,增加身体锻炼。
(2)敬佩优秀同学。五年级学生非常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的心理。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培养非常重要,让孩子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先进与落后,避免把羡慕变成嫉妒,还要注意不能因为一时的落后就灰心丧气;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优秀就骄傲自满。
(3)自己组织团体活动。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可以自发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伙不轻易解散。表现在课堂上也会有受他朋友影响,互传字条的现象,应注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他人,取长补短,与他人和谐相处,能辨别是非,不讲哥们义气。
(4)不轻信吹捧。五年级学生已经不轻信吹捧的话。对于:“你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这样的话,他会马上反驳:“我不是好孩子,所以……”,并且会马上避开。所以,哄骗方法用在五年级学生身上已经无效了。孩子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活动。家长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当活动。这是家长和孩子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互相尊重的体现。
(5)自制力增强。五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对他们学习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对孩子学习的教育要求是:
①加强预习。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所以不管是几年级的学生都要强调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紧跟老师的思路。
②加强复习。由于现下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也应该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平时多下功夫,才能在考试的时候轻松应对。
③接触自然、社会。学习中会遇到许多自然和社会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作经验,很难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应利用可能的机会接触自然界的生物和社会中的人和事,增加实践感受。接触社会的另一个好处是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利于迎接更复杂的挑战。
三、教育策略
1.完整地做一件事。
五年级学生有能力完整地做一件事,家长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去做。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先易后难,彻底完成。如果不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会出现类似虎头蛇尾的做事习惯。要把将来成为什么人、应该怎么做、不准做什么这样的概念和想法隐含在行为中,让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去体会。
2.开玩笑的引导。
五年级学生嘲弄人的“本事”增长很快。有一句俏皮话开头,后面就会层出不穷。这是学会开玩笑以后形成的一种语言习惯,引导好了,会形成许多幽默体裁的“作品”。五年级学生不仅会开别人的玩笑,而且对事情喜欢用“不正经”的语气描绘一番,自己创作笑话。有时很平常的一件事,到了他们那里则能渲染得天花乱坠。不过,由玩笑引出对他人的嘲弄就不值得提倡。要提醒孩子:不能因为开玩笑而伤害他人的感情。例如身体有缺陷,体胖或着装等。
3.应对偷窃行为
偷窃行为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始出现。一般人们认为,偷窃行为与个人的贫穷有关,但是在学生中不是这样。从心理上分析,五年级学生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重要的心理基础。但同时,善于夸张,敢于冒险的个性也开始显露。除了心理原因之外,现实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致使孩子见到什么新奇东西都想据为己有,某些家长纵容孩子贪小便宜,也容易诱发偷窃行为。
篇4
这类学生的内心世界相当脆弱,他们最容易受到伤害,一句不相关的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甚至一个随意的眼神,都有可能使他们的神经受到触动。残缺的家庭给他们造成的心灵伤害是永远都不能消除的。他们怨恨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继而迁怒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他们感叹自己的身世和命运,继而坚信尘世的炎凉与不公。一句话,世界在他们眼里永远都是灰色的。家庭的支离破碎及父母(离异)的漠不关心诱发了他们对社会的仇视和对别人的憎恨,为了遣散这种阴暗的心情,他们的内心升腾起对人与社会的强烈报复欲和破坏欲。于是,他们就在这种毫无目标的行动中追求一种心理满足,从而达到内心暂时的平衡。
正是处于以上的原因,单亲家庭学生往往由于交友不慎,从而走上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的道路。面对这类学生,我的教育策略是:对诊下药,用爱心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人间真情,唤回他们对人的基本信任。
一、给予他们父母一样的关爱
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是缺爹就是少娘,或离异、或离家、或辞世,残缺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并让孩子承认并接受这种事实。父母双方的离异原因很多,感情不能维系,家庭不能保全,这类事情父母本人尚且难以控制和调和,作儿女的又能何为?而父母一方的辞世更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到了这一步,怨天尤人没有,悲观失望也没有,既然消极的情绪不能带来任何好处,那又何必耿耿于怀呢?让孩子面对现实,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给予他们父母一样的关爱。在感情上接近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在学习上支持他们,一心一意为他们着想,真真切切地走进孩子的心中,实实在在让孩子感受到人间真情,满足他们被爱的需求,唤回他们善良的本性及生活的信心。
二、给予他们朋友一样的真诚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大多数人的性格表现为孤僻、内向、多疑,他们喜欢一个人独处,且有意封闭自己生活的圈子。他们不相信任何人,也不愿接近任何人。在他们眼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骗局、一个陷阱,避之惟恐不及。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除了真诚地帮助他们,还能有什么能赢得他们的心呢?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尽到教育的职责,成为他们的良师,而且还要去感化他们,作他们真诚的朋友。要尽可能地抽出点时间主动和他们交往、沟通、谈心,顺着他们的意愿去感受生活,以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视角体察人间万事万物,零距离的感知他们对生活的内心体验。只有两颗心贴近了,我们才能顺势利导,让他们认可并接受我们对生活的诠释,进一步感受人生的真谛,夯实他们善良的本性及生活的信心。
篇5
[关键词] 学生 心理特点 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模式 教师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新课程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使教学内容的输出与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达到最佳“匹配”,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指导处于“共振”状态,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的初期,跟初中阶段比较在心理,生理上更趋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烈、记忆清晰。其智力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观察水平不断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各个主要细节,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但在观察时,往往存在程序不恰当,过早下结论的缺点。
2.注意力较稳定且持久,能把注意力集中并稳定在那些毫无直接兴趣而又具有直接意义的比较抽象的学习上。对难度不大的理论推理较感兴趣。适当难度的问题能激发他们向更深的知识探求。
3.对死记硬背的方法感到厌烦,会寻求良好的记忆方法。具有初步归纳重点知识,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对“保姆式”呆板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
4.抽象逻辑水平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不轻信,不盲从,对各种问题能谈出自己经过思考后的见解。但往往存在主观性、片面性、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经过自己思考后而得出的见解,往往固执己见,不易改变。
根据这些特点,有必要整理出一套在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主动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体系。
二、着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新课程的特点,我觉得发现式教学法较能适应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未知的境界里,自己去求发现,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发现式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可分为:(1)教师提出课题;(2)学生通过动脑来探讨解决的方式;(3)通过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而得出结论;(4)教师取得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四个主要环节。
在尝试发现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模式:
1.实验式发现法。对于本源性知识或来源于实验的派生性知识,如物体的平衡条件,主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内容,较适用于实验式发现法。通过教师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有所根据的猜想和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观察式发现法。对一些较复杂,在学生头脑中易受直观错觉干扰的概念和规律,如惯性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可采用观察式发现法。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认真、有系统地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经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进而突出本质、摈弃非本质的东西,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
3.讨论式发现法。对于派生性知识或学习内容超过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如电位等内容,可用讨论式发现法。让学生在教师周密设计的情景中,根据平时已学过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适当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得出结论。
4.自学式发现法。对课本内容意义丰富,语言生动,容易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由教师提出阅读提纲,学生在课堂中认真阅读课文,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自学的时间里,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地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返回看,遇到旧知识不清楚,还可以翻到前面去复习。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听课中由于疏忽,疑问等原因造成学习的障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困难之所在,教师再给予指导,从而获得实际的帮助。
发现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穿行,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材。
三、发现式教学中教师指导的份量
让学生在自己发现中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发现式教学以教师指导份量的多少可分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和教师低组织、学生高参加二种形式。究竟采用那种方法为好呢?
我在高一年级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进行分组跟踪实验中发现:具有热情好动,动作敏捷,情感难于自我控制的属于胆汁质,多血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活泼,善于探索,勇于追求。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老师指导份量宜少,而由他们自己去在发现中获得知识,效果较好。而具有好静,动作迟缓,情感发生慢的粘液质,抑郁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不够灵活,学习态度拘谨。对于这种类型学生,则以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为好,并且指导得越周密,成绩越优良。
四、检验教学效果的目标和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何,主要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取得。评定发现式教学效果的标准,我认为主要是看能否达到以下五个指标:(1)学习成绩的提高;(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3)自学能力的成长;(4)能力的迁移;(5)学科的全面发展。
取得反馈信息的方法,我们做了如下一些改革尝试:
1.课堂提问。如果在评定教学效果时,单靠提问个别学生来取得反馈信息,则测量可能受到偶然取样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影响测量的信度。为及时统计多数学生反馈信息,每学完一个课题后,给出一组有4个答案的选择题,根据学生举手的情况来统计反馈信息。
2.作业评定。由于高中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强,具有一定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可以把作业评定权交给学生自己。每次课上让几个学生讲上次课作业思路、方法,让大家自己知道错误所在,并得以矫正。而教师的批改着重放在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3.考试方法。传统的考试采用求同思维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保留,它是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相适应,无法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发现式教学效果的考试中,我们除保留部份传统的求同思维的方法外,增加了:(1)采用求异思维的小论文形式考题来评价学生是否善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和思考能力所达到的程度。(2)采用学生未学过知识为内容的课本或科普小文章,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后回答问题,借以评价学生阅读、自学能力。(3)采用告诉学生题目的物理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组织实验能力、操作技能和得出结论的方法。
通过我们的摸索和尝试,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成绩普遍提高。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能力等方面迈出可喜一步。
教学理论丰富多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遵循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是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三明市教师进修学院编.现代教育理论选介.1997,3.
[2]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10.
篇6
关键词:职业高中学生;心理特点;语文教学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职业学校工作的十来年中,我发现职中学生不仅具有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批学生心理上除了具有普通中学生的特点外,大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这对于职校的教师来说,工作起来难度更大。教学与德育并重,虽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早已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的教学目标,但是理科教师相对于文科教师的优势更弱,文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更为有利,而在文科中语文教师的任务更为明显。2008年我站在班主任的角度发表了《浅析职业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下面我就站在语文教师的角度,针对职高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大家进行一个简单的交流。
一、目标不明确,信心不足是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职业中学中的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成绩不是很理想,目标不是很清楚。再加上初中毕业的提前竞争,他们考普通高中无望,心理有一种失落感,又由于社会不正确的舆论,认为职业中学没有出息,从而进入职中又显得无奈。因此上职高以后,在心理上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起来。
针对这一情况,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义务为他们重塑信心,所以在接班后我不是急于开课,而是先上几节作文课。题目是我要了解的一些内容,例如《自我介绍》《我这几年的成败》《上职中的打算》……我要以最快的速度批阅这些作文,并做记录,从中了解每一位学生。谁有远大的目标、谁有什么特长、谁的作文写得好、谁的字写得好……
做到心中有数后,我要在班里逐一表扬。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重拾信心。做好这一步再开始上新课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特殊群体的组合,容易形成“小帮派”现象
职业高中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学校,相同的命运,同样的归
宿,使他们在心理上得以沟通,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因此很容易形成一个个“小团体”,这种“小团体”可能是班级不安定的因素,但如果我们利用好了就是学生进步的催化剂。作为职高的教师一定要比其他学校的教师付出更多努力,所以通过细心的观察,两周后你就会发现谁和谁走得近,哪几个总在一起。然后有针对性地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监督,扬长避短。从语文基础知识到古文学习,从名篇欣赏到写作技巧,在他们小团体内进行择优选拔,然后在全班进行比较,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从而使他们能自觉学习。这种自然而然形成的“小团体”要比教师的分组好得多。
三、自我意识不够健全
职业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差,对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很容易找外界因素来为自己解脱,以便维持自我心理平衡。许多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针对这一特点,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利用课文中提到的名人、课文的作者,甚至是课文中主人公性格中的优点进行全方位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发现自身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这种比较我们常常进行,最频繁的时候每周都有,然后让“小团体”内互相监督、互相学习,一段时间后让班内同学指出其改进的效果。
四、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
职业高中学生刚刚从初中毕业,心理还不够成熟,具有较强的虚荣心,表现的欲望较强。有的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成绩进步不很明显,学习劲头不足,心理的倾斜度较大。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们经常会寻找机会表现自己,针对这一特点,在我的语文课上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对能说会道的学生,我试着让他们讲课、演讲,就班里的、学校的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有时他的见解不一定正确,在他表达后我再加以引导,但一定要给他表现的机会。对于不善言语的学生,我要给他其他表现的机会,字写得好的,上黑板抄题;普通话好的,领读课文;歌唱得好的,在同学们枯燥学习的间隙唱个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所擅长的,但我们一定要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篇7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内涵
所谓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冲动的情感和本能欲望,调节内部冲突与外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它能既使个体维持内心平衡,又能使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外界现实的要求。心理防御机制不仅仅与个体内部精神状态相连,也包含了个体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
依据心理防御机制在不同人群中的选择、应用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成熟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使用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
不成熟防御机制包括投射、退缩、幻想等心理与行为,这些机制常为 3~16 岁的健康人和性格类似于该年龄阶段的成人或有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成人所使用。“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被社会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反应于客观事物或他人,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含有此意。“退缩”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无法解决时,会放弃成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转而使用较幼稚的方式来应对。如儿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可能会由于害怕而出现不停地吃手指的行为。“幻想”是指当一个人无力处理生活难题或情绪困扰时,利用自由想象的方法使自己暂时脱离现实,以获得内心的满足。如经常有一些买彩票的人说“如果我中了500万,我会开个公司,置办房产……”
中间型防御机制包括理想化、期望、否认等心理与行为,这些机制常为神经症患者、成人遇到急性应激事件时或具有神经质的3~90 岁的正常人所使用。“理想化”指个体对某些人或物给予过高的评价,如“情人眼中出西施”。“期望”是指个体对将要发生,但是意识无法接受的行为或情感作出切合实际的计划或预期,如患者对即将实施的化疗手术在情感上作出符合现实的预期。“否认”是指个体拒绝承认现实中已发生的不愉快事件的心理。比如,当家人过世的时候,仍坚持说他还活着。
成熟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和幽默等心理与行为,这些机制为12~90岁的正常人所使用, 是个体在青少年期成功认同的结果。“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如遇到重大灾难后,对于发生的痛苦性事件表现出选择性遗忘。“升华”是指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冲动转化为建设性的行为。如一些男性将内在攻击性的欲望转变为在竞技场上的努力拼搏。“幽默”是指个体将引起焦虑或伤害的冲动通过大家乐意接受的方式释放出来,如某些游戏和滑稽的行为。
心理防御机制实质上是一种对自我进行保护的手段,主要有两个特点:它在个体的无意识中使用;它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否定、虚构和歪曲。
上述的心理防御机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到,以抵消内心的痛苦,获得暂时或长久的心理平衡,中学生也不例外。
二、中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
(一)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趋向成熟
调查表明,中学生主要采用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他们首先选择的防御机制有期望、升华等。中学生很少掩盖对自我以及事件的真实想法,这反映出他们虽然在生理和心理上趋于成熟,但是在社会化程度上仍表现出单纯和片面的特点。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更倾向于选择成熟防御机制。因此,在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频度上,高中生高于初中生。
(二)与心理特征存在相关性
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开始重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这个阶段的中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评价和体验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自尊水平逐渐提高;自卑感倾向总体不显著;自我概念整体发展较为平稳。以上所说的自尊、自卑感、自我概念与防御机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具体地说,随着年龄增长,中学生的自尊水平逐渐提高,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频率下降;■低自卑感者倾向于采用成熟防御机制,而高自卑感的学生倾向于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高自我概念的个体,会更多地选用成熟防御机制。除此之外,神经质人格特质也与防御机制存在着相关性。
(三)它的使用与心理健康密切关联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充满着许多烦恼和矛盾,因此,一些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表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其中间型和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测验的评分也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其使用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的频度越高。当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情绪容易波动,在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往往企图借助一些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暂缓焦虑和痛苦。但若是过度地使用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会引发更多的不良情绪及心理健康问题。
(四)特殊群体的中学生较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近几年来,工读学生、精神分裂症患者、网络成瘾者等特殊群体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工读生、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多地使用投射等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及相关中间型防御机制,较少使用升华这种成熟防御机制。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起病年龄影响其成熟防御机制的发展,起病年龄较晚的患者,其成熟心理防御机制的发展较为完整。■网络成瘾者更多地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存在病态人格特征。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网络成瘾者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倾向于采用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缺少情感温暖和理解。■
(五)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其自我发展
中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还与其应对方式相关。研究表明,升华、幽默等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与积极的应对方式(问题解决和求助)呈正相关,而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退避等)呈负相关。■采用心理防御机制虽然能保护个体暂时地免受伤害,但只有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才更有助于自我的发展。
三、帮助中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学习得来的应对挫折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从依赖向独立的转折期,他们的自我控制和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在发生冲突和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的认识水平、应对能力还很有限,需要不断提高。从心理防御机制的可指导性来说,中学生仍处于心理快速发展阶段,心理防御机制尚未定型,而且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学习,并没有系统学习心理防御机制。基于中学生的上述特点,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系统,保持健康心理。
(一)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情感上的温暖港湾,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对于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青春期孩子的一个特点就是心理上强烈要求独立,他们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和父母保持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有的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一味地指责孩子,认为这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其实这种做法对于孩子解决困难起不到任何效果,只会让孩子感到更加无助、自卑。因此,父母要接纳孩子,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给予一定的建议,以自身使用的成熟防御机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更重要的是相信子女,这比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效果更好。另外,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挫折情境,观察、锻炼、引导孩子,发展他们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
(二)学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中学阶段,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再是照单全收,他们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指导中学生形成成熟心理防御机制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首先,要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心理防御机制的意义所在。当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愿意接受教育时,教育效果是最理想的。其次,注意观察和评估中学生采用的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教他们学会区分成熟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了解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类型。再次,注意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如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引导其在面对挫折时多采用成熟防御机制(如升华等),保持乐观的心态;而对于性格内敛的学生,则要侧重于维持其心理的平衡,使其学会从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逐步向成熟心理防御机制过渡。
(三)注重中学生的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主要来自于自我教育,它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父母和教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培养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对于成熟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中学生应认识到家庭、学校等因素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中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听取并吸收来自老师、父母的教育及经验,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知识经验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目标,并努力将其付诸于实践。
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首先要保持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身具有潜力。自卑的中学生可以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以此进行积极暗示。其次,在面对可能发生的消极事件(如挫折、冲突)时,要学会合理地预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主动采取成熟防御机制的行为模式。最后,不断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从以外部的控制力量为主转变为以内部的自主控制力量为主,克服冲动、任性等行为。
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所以相关工作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整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争取达到理想的效果。
篇8
【关键词】心理 大学生 教育对策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分析
(一)自我意识强,但是容易陷入自我中心
有较好的自我认知,有主见,自信心强,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但是社会意识、责任意识等相对淡漠,关心自己比关心他人要多,容易陷入自我中心,忽略别人的感受。
(二)渴望独立,但是缺乏自理能力
“90后”青年有强烈的“成人意识”,时时处处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人来看待。在离家独立生活之后,自主意识增强,但是因为从小缺乏锻炼,有些同学仍然对家长和老师有较大的依赖性,自理能力不强。
(三)追求知识,渴望成才,但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部分学生以往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入学后未能适应大学的教学,仍采用高中的学习方法,不会的知识没能及时补救,随着课程量的加大和难度的加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四)个性张扬,但是缺乏对挫折的认识
“90后”学生充满激情,追求时尚,追求另类,强调个性的发展,有实现自我的强烈欲望,他们敢想、敢说、敢干,富于挑战性、冒险性。但是由于中学阶段经历简顺,对面临的问题认识不够,缺乏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和吃苦精神,就容易在麻烦到来时陷于被动,造成心理失衡乃至崩溃。
(五)乐于交往,但是缺乏交际方法
大学校园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大一新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活动,渴望广泛结交朋友,也愿意敞开心扉,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但是在交往中,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交往谨慎,情感沟通不畅,五湖四海各地风俗习惯的冲突,容易带来人际的碰撞。也有部分学生自己处于观望状态,也不让他人靠近,长期的自我封闭不愿沟通,极易导致一些学生孤独、抑郁和自卑。
二、当前“90后”大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目前我国还比较缺乏关于这一代青年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的研究。“因材施教”,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从眼下情况看,对于“材”,教育者的了解并不充分、并不全面,于是,根据“材”之不同开展教育,也就难上加难。对于“90后”这个群体,教育者应该研究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往的学校教育环境,认真调查分析他们的社会认识水平、心理发展情况。不以少数的细节、个体的行为,概括一个群体,上升为对一个群体的判断,以偏概全。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根据学习者的群体特性、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推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则需要教育者的教育创新意识和全身心投入。在这些方面,国内高校的教育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大家经常采用的办法是“以不变应万变”。于是,我们发现,在今天的大学中,虽然学生已经从“70后”变到了“90后”,一些课程教授的内容却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对“70后”的灌输模式。
(三)学生管理模式缺乏创新。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变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学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90后”大学生的入学带来新的挑战,学生工作如果还固守原来的管理理念必然会带来许多的问题。从科学发展观来看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高校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高等教育到了大众化阶段,对于学生管理而言,首要的是要转变管理理念,摒弃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从以“结果管理”为目标的学生管理理念,转变为以“过程管理”为重点的和谐的管理理念。
三、“90后”大学生教育对策
(一)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开展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和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新生入学即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面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树立起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带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所任教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90后”大学生既不盲目也不盲从,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我们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惑和失偏行为既要给予帮助和教育,还要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审视,在改革的时代,在社会发生急剧转型的时期,思想上还不成熟的学生,偶尔的失范行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是可以较好地得到纠正,从而健康地成长。
(三)建立学习型班级
“90后”大学生大多求知欲旺盛,但是缺乏引导,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构建和形成学习型班级,在全班成员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也要引领学生创造新知识、新思维和新的价值观,使学习终身化、学习自主化成为每个人的共识,使学校的每个方面都能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创设开放的教学资源体系。
(四)充分利用网络新载体,贴近学生实际,建设与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及时校园时事、新闻;建立以理论知识、团队活动交流为特色的团员青年网站;以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为特色的社团网站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要时刻注意新颖、丰富、有特色,并随时更新,避免内容的空洞、说教,增强网站吸引力。对于班级来说,建立班级网站,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建立班级QQ群,这样可以减少师生面谈的拘谨和尴尬,大学生也乐于在网上和教师进行交流,可以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教师的引导采用网络传导也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五)培养自信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发展潜能
新生刚入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班主任在此阶段教育中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相互沟通的平台,如主题班会、座谈会、团日活动等集体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同时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另外,刚入学的新生迫切的渴望个人的发展,这时候班主任应该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活,树立人生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切勿荒度时光为重点,如召开演讲、辩论、谈心等活动,了解学生想法与抱负,从而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39-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逐渐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随着高职院校不断地扩招,学生数量有了大幅度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等院校应该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1.学生的学习心理两个极端。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在学习心理上出现两极分化的状态,学习积极的同学在各方面都表现的非常积极,课堂上认真学习,业余时间参加各种校园活动,不断地要求自己进步;学习不积极的同学,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对于学习也是得过且过,应付了事。
2.学生的学习心理缺乏计划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都缺乏自制力,对于刚刚摆脱忙碌的高中生活,进入清闲的大学生活,如果没有老师监督,学生很难自主进行学习,总认为是给老师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计划性和学习目标,不能很好地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对于考试成绩仅仅要求过六十分就可以了,这些心理状态都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生成绩。
3.抱怨心理。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抱怨心理很严重,例如,我们学校食堂的饭这么难吃,宿舍环境这么差,学校设施这么烂,我们学校和某某学校根本没法比等等,这些抱怨心理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心情,也会传染周围的同学,对所有事情都只看到不好的一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4.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在上大学之前,家里的长辈都围着自己转,导致学生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并且有很强的自尊心,受不来别人说不。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不能包容别人,导致同学之间的矛盾加深,不利于学生之间互助健康成长。当学生不能良好地处理同学之间的问题时,就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产生厌学,甚至伤害别人等危险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5.心理素质不健全。刚刚进入高职院校,很多同学自理能力很差,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同学之间的相处也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知道怎样处理,同学之间的一句玩笑话往往会被记恨很久,甚至导致一些激烈的冲突,这些同学心里素质不健全,不能很好地释放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策略
1.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公平合理的班干部选拨活动,综合分析每一个同学的特点,最后确定最合适的人选,组成强有力的班级委员会,通过班干部的带头作用,组织班级同学积极地参加多种校园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同学之间的凝聚力,让大家觉得自己始终是这个集体中的一部分,当遇到困难时,有班级所有同学的帮助,不会再觉得孤独无助。学生融入集体生活,能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能学会宽容谅解别人,不再一味地抱怨,将负面的心理状态转变成正面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的班风离不开班干部的榜样作用,通过积极地去争取集体荣誉,锻炼班级中每一个同学的集体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生活能力。高等职业学校不再像普通高中,什么事情都有老师进行指导督促,进入大学后,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自主地处理学习和生活,有计划的完成学业。老师可以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讲座,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理性的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规划,为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生活能力,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使他们不再感到迷茫,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3.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老师在一个班级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是班级活动的重要领导者。老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育,及时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例如,开展班级内部活动、主题班会、游戏比赛等活动,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加强与学生的互助交流。还可以通过电话、短信、聊天等方式,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全面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转变自己的角色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4.培养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班级活动等方式,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学会包容谅解别人,学会与别人进行交流沟通,正确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学生学会感恩,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学会包容谅解别人,才能得到其他同学的包容和尊重,学会与别人进行交流沟通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
5.正确教育学生。老师可以通过鲜活的例子,正确的教育学生,表扬学生正确的做法,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调动积极的因素指导学生,增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老师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对事不对人,对于学生不正确的做法,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教育学生,避免当众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以鼓励教育为主,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改正。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心理两个极端,缺乏计划性,抱怨心理,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素质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自主学习生活能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正确的教育学生等方式,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崔玲玲.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分析[J].江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02).
篇10
新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课程推到了前沿阵地,如何真正实现课标提出的要求,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对本学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应对严峻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例如,多媒体技术能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作文信息技术的教师具有各方面的专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把信息技术结合到课本文由收集整理程中,从而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重要推动力。
1.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学科地位
中学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它与以往开设的计算机课有本质的区别。以往的计算机课侧重于对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科学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计算机是学生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学科囊括的范围要广博得多,它直接面对的是大千世界的各种信息,诸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它是在对计算机认识、使用的基础上,力求培养学生主动利用信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在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形成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明确该学科的教学目的,必须认真研究信息技术技术课程标准,才能找准本课程的目标定位,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许多教育工作者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①信息处理能力; ②问题解决能力; ③判断思维能力; 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探究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目前人们主要关心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些新的教学目标和这些新的教学内容中的大多数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道提供了途径。如,文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其他方面的工具软件能允许学生模拟复杂的科学、经济和历史事件及现象,从而探讨构成这些现象的变量与关系。许多的新兴的教育教学手段得到运用,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教育形式和方法改革
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新的教学方法是如何使学生学会变学,掌握更多的学习方
法,会使用计算机,使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被无限扩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从多个渠道、用不同的方式获得同样的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在整个学习期间,组织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通信交流;在整个学习期间,不再把传授书本知识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而是让学生通过网络、计算机而其他学习方式和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渠道被无限的扩大,教师从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载体。计算机与课堂授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不仅能从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能运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自主进行学习,为学生创建了更加宽松更加广阔的学习环境,搭建起了更加高层次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