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

篇1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胆红素脑病;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67

本文主要对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探讨, 并评估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21∶19;平均出生时间(16.52±3.2)d;出生时平均体重(3.2±0.3)kg;生理性黄疸25例, 平均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21.4±8.6)μmol/L, 病理性黄疸15例, 平均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63.5±4.7)μmol/L。对照组中男女比例23∶17;平均出生时间(17.4±3.5)d;出生时平均体重(3.4±0.5)kg;生理性黄疸24例, 平均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24.8±8.7)μmol/L, 病理性黄疸16例, 平均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62.5±5.7)μmol/L。两组患儿出生时间、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的体征变化, 对其体温、呼吸、脉搏、吞咽、吮吸等情况进行监测, 评估患儿皮肤黄染程度[1], 及时对症处理, 合理安排补液等。

1. 2. 2 观察组患儿予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综合护理干预。包括预防感染、合理补液和营养支持、光疗过程中进行护理[2]、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①新生儿免疫功能较差, 容易感染病菌, 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医护人员应勤洗手, 防止手污染。②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给患儿进行补液, 纠正酸中毒, 根据不同的补液内容调整补液速度。按时给患儿喂奶、喂水, 确保患儿营养充足。提倡母乳喂养, 护理人员应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并教会其正确的喂养方式。③在进行光疗时, 应确保患儿受照均匀, 单面光疗时, 每隔2小时更换1次, 双面或多面光疗时, 应加强巡视, 防止患儿受伤。定期监测记录患儿体温及箱温的变化。若患儿体温达到38.5℃, 应停止光疗。在光疗期间应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供给[2]。④对患儿家属予以一定的心理安慰, 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使其配合治疗;同时多对患儿进行抚摸, 依次为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5]。每个动作重复2~3次, 给予患儿皮肤上的刺激, 给患儿安全感。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为其普及新生儿黄疸的知识, 使其了解患儿黄疸情况, 并积极配合治疗, 教会家属护理技巧, 以便在后期可进行自我护理。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黄疸患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率, 并观察对症治疗护理后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3例并发胆红素脑病, 发生率为7.5%, 对照组中11例并发胆红素脑病, 发生率为27.5%,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6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15.0%, 对照组15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37.5%,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出生28 d内)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 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处黄疸为特征的病症,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3]。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 d出现, 4~6 d达到高峰, 7~10 d消退, 临床症状为轻微食欲不振。病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4 h即会出现,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 mg/dl, 持续时间较长。

胆红素脑病是指出生1周内的新生儿由于胆红素毒性作用所致的急性脑损伤。其病因主要为新生儿出生时胆红素产生过多, 新生儿肝脏未成熟, 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使得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多, 透过血脑屏障, 形成胆红素脑病[4, 5]。多项临床实践表明, 在新生儿黄疸早期, 对其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预防胆红素脑病。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从预防感染、补液、营养支持、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对黄疸患儿进行护理干预。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胆红素脑病发生率为7.5%, 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7.5%),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 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7.5%),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采取合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建儿, 施红霞.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临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2):41-42.

[2] 贡玉勤.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临床护理.当代医学, 2012, 18(11):125-126.

[3] 王梦霞, 周厚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护理现状.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2):143-144.

[4] 史桃霞.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临床经验探讨.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18):157.

篇2

妇产科(高丽颖) 对孕期接受围生期知识教育及未接受围生期知识教育的孕妇,其新生儿出生时的状况,母乳喂养情况,新生儿期患病情况进行观察分析,以了解围生期知识教育与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关系,通过围生期保健知识教育,提高产前保健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合理处理和干预,尽可能降低新生儿患病率、致残率及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07年7月~2008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及出生的活产儿共286例,在孕期接受围生期知识教育的198例为教育组,未受教育的88例为未教育组。教育组有妊娠高血压疾病2例,未教育组有轻度妊娠高血压疾病1例,前置胎盘和过期妊娠各1例,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方法:教育组孕妇于孕16周起由妇产科门诊人员建立孕妇保健卡,定期做产前检查,发放教育资料,接受系统围生期保健知识及母乳喂养知识教育,经3~6次课程知识讲座、培训,并指导做好乳房护理、孕期营养、保健及胎教等。对照组因各种原因未进行系统的围生期知识教育或产前临时来本院分娩者。产后的护理、母乳喂养指导及新生儿保健措施2组情况相同,由儿科门诊人员对新生儿出生情况建卡、登记、阿氏评分,由儿科和儿保科人员对1月内健康情况进行产后访视、登记,了解新生儿期患病情况及母乳喂养情况。不对2组对象和调查人员进行暗示或进行特定目的之说明。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

3.统计学处理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结果

出生时异常以新生儿窒息为主,新生儿疾病以新生儿腹泻为主,其次为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肺炎;未教育组出生异常和新生儿疾病比例均高于教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3,χ22=3.98,P0.05)。

讨论

本组观察显示,对孕妇进行围生期保健知识教育,可明显降低出生异常比例及新生儿期患病比例,本文2组出生异常比例及新生儿期患病比例分别为4.54 %(13/286)和5.59 %(16/286),与同期类似报道相近[1],但接受围生期保健知识教育组二者的比例分别为1.75 %(5/286)和2.45 %(7/286)而未接受教育组分别为2.79 %( 8/286)和3.15%(9 /2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未教育组出生时异常情况多因未接受围生期知识教育,未行产前定期检查,而出现本来可避免先天畸形儿出生的的情况。教育组5例出生异常全部为轻度窒息,原因为脐带脱垂、绕颈和打结所致,未教育组有6例为窒息,其原因除脐带异常外,还有因羊水早破时间过长、羊水过多、过期产、宫内发育迟缓、臀位,有些本可经产前检查发现,及时合理处理,而只因临时入院分娩而致;未教育组1例头颅血肿(因使用产钳所致),1例畸形(为尿道下裂,产前未能查出)。2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接受良好的保健措施,产后母、儿均无异常。表2 2组新生儿异常和疾病种类

剖宫产数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教育组剖宫产为择期剖宫产,而未教育组多为临时入院分娩所采取的临时决定。母乳喂养率在1月内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际比例仍以接受教育组高于未教育组,在今后的育儿保健中母乳喂养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明显。

接受系统的围生期保健知识教育,可大大提高自身保健意识,提高保健知识水平,自觉地坚持定期的产前检查,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及时合理的处理,提高母乳喂养率[2],从而,降低新生儿及儿童患病率,大大提高婴幼儿的健康状况,提高人类素质。

参考文献

1单晓光,何书香,徐柏荣.新生儿出生时的健康状况与新生儿疾病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1997,8(1):38.

篇3

关键词 新生儿 黄疸 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在新生儿时期最常见,发病率高达34. 94%。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多不用治疗,而病理性则可能引起后果严重的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导致患儿出现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对该病采取中医治疗、预防、护理,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0月我所在实习医院出生的部分新生儿黄疸病例,共9例。其中生理性黄疸6例,病理性黄疸3例。根据临床表现,轻度黄疸5例,中度3例,重度1例。患儿住院天数最短5天,最长10天。9例患儿中,足月儿6例,早产儿3 例;女婴4例,男婴5例。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

每天在护理时至少要测4 次体温,观察是否有发热,若发热说明有并发症产生,应及时处理;嘱产妇及时给新生儿供给奶水,注意患儿吮乳情况,若患儿吮乳有力,进食量亦可,并多喂水保证热量供应。在护理时应注意脐部清洁,并每日勤换柔软的尿布。

1.2.2重点护理

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其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消退及加深时间等。若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其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

1.2.3 辨证施护

护理人员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根据不同分型辨证施治施护,如湿热熏蒸型选用茵陈蒿汤加味;感受邪毒型选用犀角散加减;寒湿阻滞型选用茵陈理中汤加味,瘀血内阻型常选用血腑逐瘀汤加减。

2结果

(1)护理结果。全部病例均痊愈,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随访患儿均生长发育正常,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2)护理疗效判定依据高等医学院校4版教材《儿科学》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umol/L,早产儿>256umol/L为病理性黄疸;如小于以上数字则为生理性黄疸。痊愈:辨证施护后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17.1umol/L);好转: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17.1umol/L);无效:黄疸未消退,血清胆红素持续不降。

3讨论

中医认为:黄疸的出现多由孕母感受湿热或寒湿传入胎儿,或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邪毒所致。无论孕母怀胎,还是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而致病发病,皆有湿在其中。其治法为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湿则化之、祛之。临床常将其分为湿热熏蒸、感受邪毒、寒湿阻滞、瘀血内阻四个证型进行治疗。

祖国医学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护,而中医护理的关键也是辨证施护,在本组患儿的治疗中,中药茵陈至为关键。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是治疗黄疸的主药。由于其作用突出,故可配伍用于各型黄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因此,茵陈在治疗黄疸时,是必不可少的药物。在辨证治疗新生儿黄疸要注意小儿年少,用药时宜轻宜小,中病即止。虽然用药是医生的职责,护理人员也要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对临床观察病情、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很有帮助。

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黄、目黄、小便黄,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出现发热、拒食、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因此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中,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患儿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其颜色是逐渐加深,还是逐渐消退,加深及消退的时间等。如果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且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闻尿味臊淡或重,如颜色深黄,尿味臊重,说明湿热较重;如颜色淡黄,尿味不大,说明其湿热不重。患儿大便的颜色为黄色味大,说明其热象较重;若为灰白,说明有瘀血内阻。

总之,新生儿黄疸除给以及时积极治疗外,临床护理也非常重要,特别是辩证施护,更能有效地促进黄疸婴儿的康复,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本组9例新生儿黄疸经合理的护理,收到很好的疗效,说明辨证施护在本病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生儿;游泳;睡眠

新生儿游泳作为一种科学育婴的新方法,在逐渐兴起。临床观察表明,科学而系统的婴儿游泳对新生儿的生理和情感发育益处很多[1]。我院自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开展新生儿游泳,经临床观察游泳的新生儿哭闹的情况明显低于不游泳的新生儿,游泳后的新生儿睡眠质量较高。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正常分娩或剖宫产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200例,经家属同意,按出生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均为母婴同室,母乳喂养,Apgay评分均≥8分,母乳喂养,1h后进行游泳。

2 方法

2.1 实验方法 实验组给予常规护理,出生24~48 h给予新生儿游泳,每天一次,每次20 min,对照组常规护理每天给予传统的沐浴。观察新生儿出生后24~48 h的睡眠情况,以了解新生儿游泳对睡眠的作用。同时,观察新生儿在游泳后的哭闹情况了解新生儿游泳对情绪的影响。

2.2观察指标 睡眠质量:良好:母乳喂养后能安静入睡4 h左右,醒来情绪良好,精神饱满;不良:睡眠时间短,易醒。哭闹情况:哭闹,面部为害怕表情;大声哭闹,持续8 s以上;不哭闹:经抚摸,抱起安慰8 s内停止哭闹,表情自然。

3 结果

两组新生儿睡眠质量比较,见表1。

4 讨论

新生儿游泳是一项新的保健活动,我们在新生儿出生后第2 d进行, 严格按照新生儿游泳操[2]进行, 使用专用游泳池,特别泳圈和防水护脐贴,整个过程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固定操作,未发生脐部感染及其他不良反应。

游泳有利于婴儿成长环境的过渡,生命最初阶段胎儿被温暖的羊水所保护,时刻感受着羊水的轻抚,分娩时胎儿各部位感受器一直与母体组织相接触,出生后突然终止,从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失去了母体的安慰及安全感,常表现为恐惧不安,无故哭闹,因此新生儿游泳正是让其回归母体的感觉。所以我们观察发现85%的新生儿能接受游泳,并且游泳后都较为安静,哭闹少,有满足感,哭闹的婴儿第2次游泳时很少再出现哭闹。由于水的按摩作用能让游泳后的新生儿睡眠质量较好,睡眠时间较长,一般在4 h左右,此时大部分睡眠已进入深度睡眠期[3],此期身体完全放松,不易被唤醒,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人体组织愈合加快,机体耗氧量下降。但脑的耗氧量不变,同时腺垂体分泌生长素增多,有利于促进婴儿的生长和发育。

参考文献

[1] 赵小飞,谢丽群,等.新生儿游泳在产科临床应用的探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3,6(4):218-220.

篇5

关键词 新生儿;沐浴;情绪

新生儿沐浴是新生儿在医院和家庭护理中重要的一项护理技能。沐浴时新生儿由于祛除了襁褓和衣服的保护,同时遭受温差、水、声音的刺激,导致新生儿发生哭闹、紧张、拥抱反射等一系列反应。哭闹不安是新生儿情绪不良的一种表现,减少或避免新生儿沐浴时发生哭闹、烦躁,是人文关怀护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探讨新生儿的最佳沐浴方式,本研究观察了盆浴与淋浴两种沐浴方式下新生儿情绪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5-10月收治正常新生儿80例,男42例,女38例;均为足月产,出生时Apgor评分正常,体重2.6~4.3 kg,无产伤、体温正常,每次沐浴前情绪良好。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体重、日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观察组采用盆浴方式,对照组采用淋浴方式。用物和环境准备:备齐清洁大浴巾、小毛巾、衣裤、尿不瘛⑵甏护理用品等,调节室温(26±2)℃、水温(39±1)℃,保持环境清洁,光线柔和;另外观察组准备直径40 cm的浴盆及配套的一次性塑料袋,对照组准备海绵沐浴垫和一次性沐浴垫巾。新生儿每天沐浴1次,同一天的淋浴及盆浴操作者为同一人,操作者洗净双手,双手温暖,指甲短于指端,动作轻柔。两组新生儿沐浴前安静,脱衣、沐浴后擦干、消毒脐部、穿衣程序相同。①盆浴方式:观察组使用套一次性塑料袋的浴盆盛适量温水,操作者用左手臂环抱新生儿身体,左手托住其头颈,并用左手拇指和中指将新生儿双耳廓反折以遮住外耳道,用小毛巾蘸水洗其头、眼、脸部,然后将新生儿身体慢慢浸入水中斜卧,操作者一只手始终托住新生儿颈背部,使其头颈露于水面上,另一只手轻轻揉搓和抚触新生儿皮肤,用小毛巾依次擦洗颈、胸、上肢、腋窝、腹部、背部、会、下肢。②淋浴方式:对照组使用流动温水进行沐浴。将一次性沐浴垫巾铺于海绵垫上,新生儿头、眼、脸部沐浴方式同盆浴,然后使新生儿斜卧于沐浴垫上,操作者左手扶住新生儿颈、背、肩,在流动温水下用右手持小毛巾擦洗颈、胸、上肢、腋窝、腹部、会、下肢,然后翻转其身体洗背部和臀部。

评价标准:观察两组新生儿每次沐浴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情绪良好表现为新生儿在整个沐浴过程中安静或仅沐浴开始时轻微哭闹,很快变得安静、舒适;情绪不良表现为新生儿在整个沐浴过程中哭闹,甚至出现拥抱反射。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共沐浴219例次,对照组新生儿共沐浴226例次,观察组新生儿情绪良好者占86.30%,高于对照组的5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新生儿经常遭受惊恐刺激,不利于其生长发育,可导致新生儿易惊、消化不良等生理失调。沐浴对新生儿来说是一种刺激,如若不能适应,将会使新生儿惊恐哭闹,不能享受沐浴的乐趣。淋浴和盆浴是新生儿沐浴最常用的两种方式,观察这两种沐浴方式下新生儿情绪的变化,对新生儿的护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篇6

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辽宁省辽阳市 111000

【摘 要】目的:探究产科新生儿发生窒息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方法:选择我院产科2013 年11 月至2014 年11 月分娩的1000 例新生儿为例,其中新生儿窒息发生50 例,分析整理临床资料,得出窒息的成因。结果:产科新生儿窒息的主要成因分为:脐带原因(35%)、羊水原因(22%)、胎盘原因(20%)、产程异常原因(14%)、分娩方式原因(9%)等,其中脐带原因最为常见。结论:产科新生儿窒息的成因较多,作为孕产妇必须定期做好产前检查,产前保健、产前监护,如果发生新生儿窒息现象,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从而全面提升新生儿的存活率。

关键词 产科;新生儿;窒息;成因;预防策略

新生儿窒息主要指婴儿出生后因不能自主呼吸或缺氧而造成的低血氧症。导致新生儿窒息的成因较多,其中包括胎儿在出生前4h 内如果使用镇静剂或者麻醉剂等,可能对新生儿呼吸中枢产生抑制作用;婴儿出生时产程较长,造成婴儿吸入羊水,粘液与血液引起呼吸道阻塞;造成胎儿窒息的成因未能得到及时纠正等。婴儿分娩时如选择阴道助产分娩,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相对顺产或者剖腹产要高。本文选择我院产科2013 年11 月至2014 年11 月分娩过发生新生儿窒息的50 例为研究对象,探究产科新生儿窒息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产科2013 年11 月至2014 年11 月分娩的1000 例新生儿为例,其分娩产妇年龄为20-35 岁,其平均年龄(23.5士2.5)岁,产妇孕周24-41 周,婴儿出生时发生窒息50 例,根据新生儿临床资料可知,男婴26 例,女婴24 例,其中36 例是早产儿。本文检测使用Apgar 评分标准加以判断,重度窒息低于3 分;轻度窒息4-7分,正常值为高于8 分。新生儿治疗时轻度窒息37 例,重度窒息13 例。

1.2 方法

调查整理新生儿窒息临床资料,特别是发生轻度窒息、重度窒息的新生儿资料,分析每名新生儿窒息的成因,并加以探究,最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采用X2 检验与t 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分析临床资料与会议探讨,总结50 例新生儿窒息病例的成因较多,主要成因分为:脐带原因(35%)、羊水原因(22%)、胎盘原因(20%)、产程异常原因(14%)、分娩方式原因(9%)等,其中脐带原因最为常见。

3 讨论

3.1 产科新生儿窒息的成因分析

新生儿窒息在婴儿出生时常有发生,也是产科临床常见病危症状,严重情况会危害生命。因此,本文分析新生儿窒息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全面提升新生儿成活率也是医生的天职。新生儿出生时通常血氧浓度会存在短暂性降低现象,导致新生儿无法正常呼吸,损伤其心、脑、肺、肾等器官,也可能影响其智力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情况严重时可能造成新生儿死亡。以上原因都表明产科原因与新生儿窒息密切相关。发生窒息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抢救,要求备好新生儿气囊复苏、气管插管、喉镜、吸痰管及氧设备,同时及时清理新生儿口腔、鼻孔羊水,擦干新生儿身体。密切监测新生儿心电图,观察其反应情况,如果复苏不理想,应及时肌肉注射肾上腺素,全力抢救新生儿。通过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可知,新生儿窒息的成因主要为以下原因:

3.1.1 脐带原因

这是造成新生儿窒息的最主要原因。

脐带作为连接母体与新生儿的桥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生儿出生时如果脐带过短、打结、绕颈、垂脱、扭转等,均会严重影响胎儿的胎盘血液循环,导致胎盘功能无法正常运用,短时间内出现缺血缺氧、胎儿宫内窘迫等现象,尤其是临产以后宫颈收缩非常强烈,容易造成脐带过度拉伸,造成新生儿极度缺血缺氧,会导致新生儿窒息甚至死亡。因此,临床要求做好孕妇产前监护工作,定期观测胎儿脐带状况以及胎盘位置。如果妊娠末期出现胎儿脐带绕颈等现象,要求护理人员要做好胎儿胎心监护,当胎儿宫内窘迫发生时要终止妊娠,预防新生儿发生窒息。

3.1.2 羊水胎盘原因

羊水既是胎儿生长的关键环境,同时也是新生儿出生的剂。如果羊水过少就在影响胎盘功能发挥作用,使胎儿缺氧,减小胎儿在子宫内的活动范围,压迫脐带。并且羊水在胎儿分娩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一般羊水充足时胎儿生产更为顺利。如果羊水过少,宫缩时宫壁与胎儿贴合过紧,造成胎儿直接受到宫内压力较大,产妇疼痛感增强,导致体内水电解质发生紊乱,降低胎盘的血液循环功能,造成胎儿缺血缺氧现象。羊水越少时胎儿的粪染也会加剧,容易造成粪吸入综合征,引发新生儿窒息。因此,胎儿头部分娩出以后,要及时吸出其口中、鼻部、咽喉部的羊水,当呼吸道深处羊水无法吸净时,要进行气管插管加以处理解决。3.1.3 胎儿原因

新生儿分娩时,如果宫缩强烈或频繁宫缩而对子宫胎盘的血液循环造成印象而引发急产,造成胎儿缺血缺氧而发生窒息。另有部分早产儿因肺器官发育不良,因肺表面活性物质少而造成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还有个别巨大儿分娩时难产或出生时间过长等,导致胎儿呼吸困难而引发窒息。因此,要求孕产妇必须定期做好产前检查,产前保健、产前监护,从而有效预防新生儿窒息现象的发生,全面提升新生儿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 谭志琼. 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2).

篇7

【关键词】 母婴;早期;皮肤接触;行为

新生儿在出生时会增加分泌体内的儿茶酚胺及皮质激素,最终导致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处于觉醒的状态,消耗较多的能量,对于新生儿来说睡眠状态有利于其生长发育[1]。本次研究对我院80位新生儿进行了观察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出生的足月新生儿80例,在征得家属的同意后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新生儿的性别比例、体重、身长及健康状况等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如年龄、孕次、产次等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分析比较。

1.2 方法及观察指标 ①方法:对照组40位新生儿在出生后给予常规的产科护理,实验组40位新生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大概进行1 h,并使产妇与新生儿保持交流。并对产妇进行访谈记录其对母婴皮肤接触的感受及看法。②观察指标:在新生儿出生的1 h内及出生后的5到6 h间使用MP3记录其啼哭的次数并计算出啼哭时间,并依据Brazelton制定并发展的新生儿行为状态评定法,对新生儿的行为状态进行记录观察。主要有6个状态分别为深睡眠、浅睡眠、瞌睡、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及啼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啼哭时间次数及人数的比较 实验组新生儿40例在出生后的1 h内及5到6 h间啼哭的人数、次数、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新生儿睡眠状态的比较及产妇感受 在出生后的1 h内新生儿逐渐由啼哭到瞌睡状态转变,对照组的睡眠状态明显不如实验组,在达到1 h对照组新生儿处于安静觉醒状态实验组则处于瞌睡状态。在出生后的第5到6 h间对照组的新生儿的行为状态主要在瞌睡到浅睡眠间徘徊,实验组则主要维持于浅睡眠及深睡眠之间。

实验组40位产妇均认可并接受母婴早期的皮肤接触,38位对护理方法满意并认为此可以使母子间的感情增强,30位有幸福感。

3 讨论

据研究表明[2]新生儿在出生后发生较多间断性啼哭很可能会使卵圆孔闭合不全进而成年后会导致脑血栓及脑缺血等,由此可见减少新生儿的啼哭尤为重要。Salk研究得知母亲的心搏可以使新生儿得到抚慰并确保体重不下降。据报道[3]有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新生儿啼哭的次数及时间要少于平常新生儿,本次研究结果与报道相符,主要是由于来自母亲的心搏、体温等给予了新生儿抚慰的作用,在啼哭的生物学意义上,对照组新生儿的啼哭可能属于分离性的啼哭。新生儿的行为状态反应了自身的觉醒水平,研究表明睡眠状态更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脑部的发育,因其比觉醒状态消耗较少的能量[4]。新生儿一般伴随着啼哭来到世上,但是在出生后的1 h内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可以使新生儿更早更快的进入瞌睡状态,对照组则只进入到浅睡眠状态。主要是由于新生儿分娩时产生的应激反应使其保持觉醒状态,在进行皮肤接触时,来自母亲的抚慰使新生儿保持较安静的状态。Ferber[5]研究显示进行皮肤接触的新生儿出生后的第5到6 h间行为状态处于浅睡眠及深睡眠间,未皮肤接触的新生儿处于浅睡眠和安静觉醒之间,本次研究与报道相符。充足的睡眠可以使新生儿更早的从分娩时产生的应激中恢复过来。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1 h内及第5到6 h内的啼哭人数、时间、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高峰,陈京立,周彩峰,等.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行为状态的影响. 中华护理杂志,2010, 45(12):1061—1063.

[2] 郑家琼.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 (16):34—35.

[3] 马惠荣,李胜玲,马桂琴. 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喂养和母亲子宫复旧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0):3791—3792.

篇8

【摘要】目的 观察新生儿游泳与抚触对新生儿的体重、睡眠和黄疸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6月在我院分娩的足月正常新生儿200例,按出生顺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新生儿游泳与抚触,观察两组新生儿体重、睡眠和黄疸情况。结果 两组新生儿在体重、睡眠和黄疸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新生儿 游泳与抚触 临床观察

新生儿游泳与抚触是一项特定阶段的人类水中早期健康保健活动[1],它不添加任何额外的药物,使新生儿得到最自然的活动,使其本能得到延续。促进小儿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并能促进新生儿大脑发育,提高对外界反应的能力,是人类智力及开启智商、情商的有效措施之一,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越来越被社会、医院、家长所认可。我院自2008年5月开展了新生儿游泳与抚触项目受到了产妇及家属的欢迎,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6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200例,经产妇家属同意,按出生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新生儿进行游泳与抚触,对照组进行常规沐浴。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均>8分,纯母乳喂养,母婴均无严重并发症。两组产妇年龄、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游泳与抚触均在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进行,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操作。调节室温26~28℃左右,水温38~41℃左右,吃奶后1h进行,每天1~2次,每次10~15min;器材选用无损伤双保险的多功能婴儿游泳圈及游泳池,游泳用水是洁净水,为防止交叉感染,游泳池内套一次性塑料膜,一人一换;使用防水脐贴,保护脐部;游泳完毕后取下防水护脐贴,用2%碘酊及75%乙醇消毒脐部;每天记录新生儿体重、胎便初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并观察新生儿睡眠情况。

1.3 操作方法 室内播放优美音乐,操作人员剪短指甲、洗手,心情舒畅,充满爱意,用安慰语言,亲切目光和新生儿交流,让新生儿在水中自主活动并配合新生儿游泳操。游泳操每个动作4个8拍。⑴肩关节运动:操作者双手分别握在新生儿上臂,前后摆动肩关节。⑵肘关节运动:操作者双手分别握住新生儿前臂,按节拍使肘关节屈伸(>90°)。⑶腕关节运动:操作者拇指放在新生儿手背腕关节处,食指和中指放对侧,使腕关节屈伸。⑷髋关节运动:操作者双手分别握住婴儿大腿,按节拍上下摆动大腿(约40°),之后做外展,内收运动(约40°)。⑸膝关节运动:操作者双手握住新生儿大腿,使膝关节屈伸(70~90°)。⑹踝关节运动:操作者拇指放在新生儿脚背踝关节处,食指和中指放在对侧,使踝关节屈伸(约40°)。⑺放松运动:操作者双手在水中划动产生水浪。抚触:护理人员取适量润肤油涂于双手,从新生儿头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到臀部的顺序以国际标准手法进行操作,抚触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同时进行感情上的语言交流。一共六个步骤:⑴轻轻地按摩头部,并用拇指在宝宝下颌画一个笑容;⑵双手放在两侧肋缘,右手向上滑向宝宝右肩,复原,左手以同样方法进行;⑶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脐部“I LOVE YOU”的经典动作,在脐痂未脱落前不要按摩该区域;⑷将婴儿双手下垂,用一只手捏住其胳膊,从上臂手腕部轻轻挤捏,然后用手指按摩手指,用同样方法按摩另一只手;⑸按摩婴儿的大腿、其膝部、小腿,从大腿至脚踝部轻轻挤捏,然后按摩脚踝及足部,在确保脚踝不受伤害的前提下,用拇指从脚后跟按摩至脚趾;⑹双手平放背部从颈部向下按摩。

1.4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体重、胎便初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及睡眠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平均3.54±1.15kg,出院时体重平均3.86±1.46kg;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平均3.52±1.19kg,出院时体重平均3.63±1.58kg;观察组新生儿出院时体重较对照组新生儿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两组新生儿体重的比较

2.2 观察组新生儿胎便初排时间平均(11.7±4.5)h,胎便转黄时间平均(29.8±11.5)h;对照组新生儿胎便初排时间平均(18.8±5.4)h,胎便转黄时间平均(53.6±17.6)h;观察组新生儿胎便初排时间及转黄时间均提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表2 两组新生儿胎便初排时间及转黄时间的比较

2.3 睡眠质量比较 观察组睡眠质量明显比对照组好,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P

表3 两组新生儿睡眠质量比较

3 讨论

游泳能促进新陈代谢,由于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血液的氧气和营养输送到骨骼组织和肌肉组织,加速骨骼生长,提高其运动能力,同时游泳加抚触可使新生儿身心舒适,精神放松,体力消耗增加,有利于建立规律的睡眠节律,减少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2]。有研究者发现游泳的新生儿睡眠时间增加,而体内生长激素浓度在深睡1h左右出现分泌高峰,其释放量可减少葡萄糖消耗,加强脂肪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有利于机体生长。

经过游泳锻炼的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激素分泌增加了迷走神经兴奋,使食欲增加,且游泳时运动量大,是体力消耗的过程,因而使营养摄入增加,体重增加明显,另外游泳时的主动运动可促使腹部肌肉收缩,肠蠕动加快,从而加速胎便排出,胎便转黄时间提前,有助于减少肝肠循环,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生理性黄疸程度较轻,持续时间缩短,对降低新生儿黄疸具有重要作用[3]。

胎儿在母体内生活于羊水的包围之中,处于一种自然的游泳状态,同时在羊水的作用下受到不断的抚触,这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是一种良好的刺激,也成为胎儿的一种需求及生理、心理的依赖。出生后新生儿就会因失去这种宫内的安慰而无安全感,甚至表现为惊恐不安或无缘无故的烦躁,抚触是人类亲情交流的特殊方式,可促进婴儿体重的增长及应激能力的提高,改善婴儿睡眠,促进婴儿智能发育,有减轻焦虑和放松的作用[4]。游泳是一种特殊的抚触,是水对新生儿全身的抚触加新生儿的主动运动,能让孩子得到极大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减少焦虑,对培养孩子的自信、独立、不依赖等个性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临床观察比较,观察组新生儿的体重增长、胎便转黄时间、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对新生儿进行适时、适度的游泳与抚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少飞,婴儿游泳与抚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42~43,69~70

[2] 蔚英,新生儿游泳加抚触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全科护理,2008,6(12):3130-3131

[3] 赵少飞,谢丽群,胡海滨等,新生儿游泳在产科临床应用的探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3,6(4):218-220。

篇9

[关键词] 护理干预;足跟血采集;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113-02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目的是对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两种疾病进行筛查,其方法是新生儿出生72 h后,给予充足母乳喂养8次以上,采集新生儿足跟血样。而此项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关键在于采血是否成功。本院对480例住院新生儿行足底血采集,并及时予以护理干预, 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4~9月出生的48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因新生儿疾病筛查而行足跟血采集。且新生儿出生时间均 > 72 h,喂奶达8次以上。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240例。干预组,男124例,女116例;胎龄37~40周102例, 40~42周138例;对照组,男127例,女113例;胎龄37~40周106例,40~42周134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操作方法

干预组护理措施:(1)健康宣教。向新生儿监护人讲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重要性,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费用情况,告知有自主选择权利,指导正确配合足跟采血操作。(2)舒适的环境。保持室温28~30℃,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2],天气寒冷时四肢发凉,血运不佳,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如果将其沐浴后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采血部位有足够的血供,所以新生儿沐浴后采血效果更佳[3]。(3)有效的采血方法。将新生儿置于温暖的治疗台上,并由助手固定新生儿,采血人员将新生儿右足取出置于治疗台平面(即新生儿心脏平面)以下,轻柔按摩足跟至采血部位皮肤自然充血,然后用75%酒精消毒后待干,右手持一次性末稍采血针, 在足跟外侧0.8~1.2 cm处刺入皮肤2~3 mm,在刺入点周围较大范围稍加压力,边挤边放松,使血成滴状,用干棉签拭去第一滴血,然后使血液自行流出,待血滴足够大时,将采血卡正面轻触血滴,血滴即被吸入滤纸并渗透至背面,形成直径8~10 mm的圆形血斑。每张标本取3个不能重叠的血斑。血滤纸片在室温下自然干燥, 注意避免太阳直晒或烤箱烘烤,3~6 h后放入密封袋置2~4℃冰箱保存,切勿受潮,7~10 d送检。(4)采血后护理。有学者认为新生儿感知的疼痛比婴儿和成人更弥漫、强烈和持久[4],是因为新生儿疼痛传导通路发育不完善,不仅缺乏抑制作用,而且会产生夸大的疼痛反应;所以要及时给予母乳喂养,并抚触和语言安慰,以减轻疼痛感,让新生儿得到心理和生理的上满足。对照组则按照常规的护理程序对新生儿进行足底采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采完3个8 mm的浸透滤纸正反两面的血斑标本采血所需时间来确定难易程度。容易:采血一次成功,无需挤压,一次采足3个血斑;困难:挤压一次采足3个血斑;失败:穿刺两针或两针以上。并观察血片标本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8 mm为合格,< 8 mm为不合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 < 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采血难易程度比较

干预组240例,采血容易新生儿233例(97.05%),明显多于对照组180例(75%)。采血样本质量:干预组中 ≥ 8 mm 240例(100%),明显多于对照组221例(9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采血标本质量的比较

见表2。

3讨论

由于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开展,要求每个新生儿都必须进行足底采血这项有创操作,因而开展研究对此项操作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并且刻不容缓。本研究显示对新生儿足底采血的方法进行有效护理干预能减轻新生儿的疼痛和生理反应。护理干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掌握采血时间。将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时间确定在72 h后,并喂足8次奶,是因为新生儿吃奶后,体内蛋白质发生代谢,血中苯丙酸就会上升,否则会出现假阳性而影响检测结果;采用72 h后7 d之内采血或在出院时采血,是因为增加新生儿吃奶量,避免头几天奶水摄入不足,小儿体内缺水、导致生理性体重下降,引起循环血量不足,影响采血成功与采血效果。二是选择好的采血方法是采血成功的关键。新生儿足跟采血采集的部位选择足跟外侧缘,此处血运较丰富,是因为小隐静脉走向起始于足背静脉的外侧端, 绕过外踝的后方,并沿小腿后面正中行径。针刺后血滴形成迅速且血量充足,缩短了采血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足跟采血的成功率[5]。三是适宜的采血环境和采血后护理,使新生儿产生安全感和愉快的情绪,既拉近了医护关系,又增加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顾学范.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筛查[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28.

[2]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9.

[3]潘春芳.沐浴后新生儿采血效果分析[J]. 工企医刊,2009,22(5):26-27.

[4]ANANAD KJ. International evidence-based group for neonatalpain.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of pain in the newborn[J]. Arch Pediatr AdolescMed,2001,155(2):173-180.

篇10

【关键词】脐带 新生儿 残端 脱落 脐炎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130-01在新生儿护理当中,脐部护理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产妇及家属感到焦虑和困难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脐带会有两条脐动脉及一条脐静脉,血管外包有华通氏胶,是胎儿与母体进行营养交换的重要通道。新生儿出生断脐后,脐带残端是一个易感染部位,若处理不当易引起出血感染。严重者可发生腹膜炎败血症[1]。本人对2012年全年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进行研究观察,对脐部残端脱落早晚的影响,现将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方法:

1. 1一般资料:300例中观察组162例,对照组138例。孕周为37-42W,出生体重为2.5千克-4.1千克。出生时APG0.5,评分9-10分。

1. 2方法:护理方法:将两组新生儿每天按常规护理。每日沐浴后用75%乙醇环形清洗脐部分泌物及脐周围皮肤及脐痂。(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碰伤脐部引起出血)观察组新生儿出生2小时后去除覆盖脐部的纱布和绷带,使脐部暴露于空气中。注意保持脐部干燥和清洁。出院时指导产妇及家属掌握脐部的护理方法。出院后保健员负责跟踪随访2-3周。观察对照组新生儿也每天接受常规护理。洗澡时拿毛巾擦洗脐封周围皮肤。使脐部一直封闭在纱布和绷带中,直至脐带残端脱落后还延长1-2天。

评价方法:观察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结痂,渗血炎性分泌物,脐带残端脱落情况。脐带残端48小时创面干燥无渗血渗液为好,48小时后仍渗血渗液为差。脐炎判断标准:局部红肿,有渗液,渗血异味,脐部细菌培养为阳性。

2.结果:两组

小时讨论:脐带内含有2条A及一条V血管外包有华通氏胶,内含有大量水份。观察组将脐带残端暴露于空气中,使水份得到充分蒸发,不利于细菌的繁殖。(水,血是细菌繁殖的培养基)使脐带残端干燥,结痂,脐炎的发生率低,显著优于对照组。(见上表)

脐带脱落机制为脐带残端干燥及与胶壁表皮相连外出现裂口,最后脱落形成脐,[2]正常情况下脐带于出生后6-10天脱落,[3]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时间超过十天。有的甚至超过20天。

断脐后脐带残端中存有少量血液,脐带华通氏管水份逸出,使脐带在自然坏死脱落过程中,常伴有炎性分泌物产生,对照组脐带干燥时间慢,有炎性分泌物及血性分泌物的产生,易发生脐炎。观察组中因残端干燥快,未发生脐炎,因而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显著缩短,从而减少出院后家属护理难度及降低感染概率及费用。

综上所述,24小时后将脐带残端暴露于空气中,减少脐部感染发生,使脐带残端早期脱落,减低家属护理难度及焦虑性。

参考文献

[1]刘延梅 不同护理措施对新生儿脐部愈合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885-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