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

篇1

关键词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预警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61-02

目前,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不仅是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已经成为土地利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对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研究和动态监测系统的建设,可及时掌握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揭示它们的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质量和利用效果、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调整和修编、土地保护和土地利用措施及政策制定、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等提供数据和信息。

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必须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之后,应用土地调查、3S、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及时、持续地开展动态监测,确保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最新状态给予把握,为各级利用决策、为编制规划、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合理利用土地、理顺土地权属关系,加强土地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1 动态监测的内容

1)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监测。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各地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被变化的状况,尤其是耕地总量、内部结构、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的监测及准确信息的获取;

2)土地利用质量变化监测。土地资源质量变化的动态信息,比如土壤质量结构、水分流失、沙漠化的消长等方面的监测,获取准确的信息;

3)环境变化监测 。包括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水、土成分变化)、大气成分变化、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系统监测;

4)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分析。有效而准确地获取不同时段土地变化态势信息,以便用于对土地资源变化规律的分析;

5)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及其变化的数据库,为土地利用信息化管理与决策以及土地利用信息共享等服务。

2 动态监测的工作程序

2.1 准备工作

1)制定工作计划。计划好监测范围、遥感数据源、监测方法及步骤、时间、人员安排及组织等;

2)收集有关资料。物候资料,遥感资料,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城市建成区资料,规划、年度计划资料,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

3)编制技术任务书。包括监测任务概述;监测区概况;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利用;监测的技术依据;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及技术要求;监测方法和作业流程;组织和实施;监测成果质量控制方法;提交的成果等。

2.2 监测程序

土地利用监测技术流程主要包括:多源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数据校正、配准、融合等预处理,变化信息处理提取及类型确定,外业核查,变化信息后处理,监测精度评定、成果提交、检查验收等环节。

3 土地资源预警

3.1 预警内容和方法

预警系统的基本内容包括警义、警源、警兆和警度。

1)警义(warningindex) 即预警指标,根据预警项目和资源监测数据确定,如人口密度、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面积等;

2)警源(warningsource) 指产生警情的根源,可分为自然警源、外在警源和内在警源3种;

3)警兆(warningsign)通常分为景气警兆和动向警兆。前者以实物运动为基础,如耕地面积变化等,后者指价格、成本、收益等价值指标变化;

4)警度(warningdegree)指对警源系统警情的定量指标,一般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剧警等五级,多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以数据库提供的资源数据图件等资料为依据,及时分析整理,如发现警兆,应及时预警。

3.2 区域土地资源监测和预警系统

由于土地资源监测和预警系统在资源合理开发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所以全国和各省、区应采取统筹规划、全面信息管理、分级分步实施,市场化运作,资源共享。

配合国家“数字地球”(DigitalEarth)建设地区的监测预警网络系统,不仅必要,也有可能。框架如上两图。

4 结论

总之,通过土地资源的监测和调控,可及时发现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土地利用战略和措施,为保护耕地和土地生态环境、控制建设用地占地规模和速度以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银辉,赵庚星.试论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3).

[2]潘厚成,虞继进.遥感与土地资源动态监测[J].现代测绘,2000(1).

篇2

关键词:美国;土地;保护

1美国土地资源的利用

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在资源保护方面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在美国建国初期,美国的疆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面对寥无人烟的西部,政府通过缩减土地出售面积同时降低土地的价格等方式让民众购买土地。之后经过一系列战争和购买,政府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当时美国政府刚刚成立不久,资金匮乏,土地成了美国政府经济的一大来源。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开始拨地用于修筑铁路,但是由于铁路公司的恶意竞争,许多土地被无辜占用。1862年政府颁布了的《宅地法》(HomesteadAct),规定凡拥护联邦的成年公民只要缴纳10美元即可在西部得到160英亩的土地,经营五年后便归个人所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出台了一系列法令,将赠予面积扩大到320英亩甚至640英亩。由于美国政府大力鼓励西部开发,大批移民涌人大平原,人们肆无忌惮地使用土地,无论是南方的棉花种植者还是西部的放牧的农民,采取的都是发粗放式的种植或放牧方式,面对这广袤无垠的土地,很少人会想到保护土地资源。而这样做的代价就是耕地、放牧不断地向西扩展,对草原、森林粗放式的滥垦滥伐,大量的土地遭到破坏,而这种现象也是越来越严重。20世纪30年美国被一连串的沙尘风暴所席卷,严重程度达到一些西部的民众不得不搬离自己的居住地。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农场对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逐渐增加。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使害虫杂草的耐药性增强,导致农药的使用量继续增加。同时,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本身的生态性质变劣,同样也使土壤的结构遭到损害。

2美国土地资源的保护

2.1法律的完善

20世纪30年代,一连串的沙尘天气让政府和民众深刻认识到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1934年《泰勒牧场法》(TheTaylorGrazingActof1934)颁布了,该法案规定大面积的公共牧地收归国家所有,这标志着美国历史上长期开放性的土地牧场的时代终结了。由于法律的监管,土地的投机行为大量减少。1935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护法》(SoilConservationAct1935),这是美国国家级别的土壤保护法。为进步加强对土地的保护,1936年2月又通过《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SoilConservationandDomesticAllotmentAct),该法规定如果农场主种植对土地有利的土作物如牧草等,就会得到政府的补贴。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继续不断完善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1976年通过的《联邦土地政策与管理法案》(FederallandPolicyandMan⁃agementAct),结束了美国国有土地管理在法律层面的混乱现象。之后,大量法案纷至沓来,1996年的《联邦农业发展与改革法》(FederalAgricultureImprovementandReformActof1996)、2012的《2012年农业改革、食品和就业法案》(Agriculture,Re⁃form,FoodandJobsActof2012)等一系列的实施都有效地加强了耕地的保护。

2.2保护土地资源所采取的其他措施

保护土地资源还体现在了机构的建立上,根据1902《联邦土地开垦法》(NationalReclamationAct),农业部下设联邦土地开垦局。为了有效制约放牧活动,1934年美国牧草服务局成立。此外为了保持水土,减少因为耕地对土地造成的侵蚀,20世纪40年代开始,政府部门大力研究和积极推广许多先进的耕作方法,比如少量耕作法、免耕法等。同时政府也鼓励民众参与到保护土地资源的队伍中,根据1933出台的《民间资源保护队法》,一支由失业青年者组成的队伍加入到土地资源工作中,随着队伍越来越壮大,土地资源的保护卓有成效。近年来,美国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时基本上是不违反现状的,如果要有所更改也会充分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此外美国的各种非政府组织从保护生态和农田等角度,也积极参与到规划管理当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语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必需的物质条件。美国管理土地资源也走了很多弯路,当其认识到土壤侵蚀对农场牧地和森林的破坏,已经成为国计民生的巨大威胁,积极采取措施以保证对土地资源最有效的保护。研究美国的土地管理发展历程对我国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樊亢,贺力平.略论19世纪美国政府开发西部土地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世界经济,1988(9).

[2]付英.美国土地资源的严格保护和有效使用[J].山东国土资源,2006(2).

篇3

[关键词]土地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 是一切生物的载体,是人类社会和生活活动的场地,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人类本身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在我国,人口数量巨大,而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时又面临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压力,因此,产生了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渡,保护乏力的严峻局面,而直接后果是破坏了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土地管理的内容,更新土地管理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我国土地资源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耕地资源形势严峻。人均耕地面积1.59亩,只相当世界人均3.62亩的44%, 有666个县的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66%的耕地分布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区, 有水源保证和灌溉的耕地只有耕地总量的40%。20%的耕地受三废和农药污染,干旱、半干旱地40%的耕地严重退化。全国耕地中有59%缺磷, 23%缺钾, 14%磷、钾都缺,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量的70%。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由于耕地资源不足,迫使人们不顾破坏环境滥开发耕地,掠夺式、粗放式地利用耕地资源,增大了对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环境破坏引起我国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其主要表现是土地荒漠化形式日趋严重。据调查,我国实际发生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3%,相当于14个广东省。现在每年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被沙化。荒漠化在土地利用类型方面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等形式。我国每年沃土流失100多亿吨, 氮、磷、钾等养分流失远大于全国化肥总产量。我国草地退化也非常严重,占了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草地总面积的57%。由于森林的滥砍滥伐、毁林开荒, 造成林地不断减少和严重的水土流失。

2 土地资源环境保护是现阶段土地管理的战略抉择

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土地资源, 同时又会对土地资源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长期无节制地大量占用会使资源枯竭、资源环境受到破坏,最终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综合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涉及面大,而且具有长期性和艰难性。现在,我国对耕地保护的工作在不断强化, 对土地资产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对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还是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生态环境同样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优美的郊外自然环境可以带来旅游收入,城市土地的绿地生态环境建设也能提高土地价值。

3 保护土地资源环境的对策思考

3.1 坚决落实新土地法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精神

新土地法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的精神,体现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对人与自然规律关系认识的深化,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法律依据。把保护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优美的山河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成为贯彻中央座谈会精神和新土地法的具体行动。

3.2 提高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

我国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只看重把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投入产出过程中的管理,看重作为一项财产的产权管理,看重作为一种资产的经济权益的管理,而轻视了保护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性。要把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到像保护耕地、重视土地资产价值的高度来认识。

3.3 把保护土地资源环境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只有把保护土地资源环境当作国土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才能更好地规范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行为, 成为土地管理者在耕地保护、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地籍地政、政策法规、土地监察工作中, 实施各种管理手段和方法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3.4 保护土地资源环境要形成一种制度

保护土地资源环境不是口号,需要将这个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形成一种制度。而构建这项制度应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内容。

3.4.1 保护土地资源环境要实行规划和目标管理。

定期制订保护土地资源环境的规划, 确定规划完成的内容和目标。其内容要具体, 目标要可行。如生态保护的退耕还林规划应该将退耕的位置、坡度级、面积、权属界线等内容按时间分阶段明确目标

完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 对各阶段及形成的保护土地资源环境成果进行检查验收。

3.4.2 建立保护土地资源环境监察和执法职能。

对破坏土地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日常性监督检查。给予执行监察的人员权力, 对破坏土地、污染土地、破坏土地生态环境等行为检查, 并给予有关处罚。让责任者承担土地资源环境破坏的代价。

3.4.3 开展土地资源环境保护调查和监测。

通过调查和监测, 摸清土地资源环境的现状,为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搞好调查工作, 要对土地资源环境的类型制订标准和特征指标,建立土地资源环境调查的统计指标体系。要确定调查内容和制定技术方法,建立固定的观测点,应用高新技术长期经常性地跟踪土地资源环境变动状况,周期性对土地资源环境状况普查。

3.4.4 保护土地资源与各部门工作结合。

保护土地资源要与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工作结合起来。土地资源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只有协同工作,才能保护好土地资源环境。例如参加自然保护区工作,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900多个,占国土面积的7.69%。但是保护区边界不清, 土地权属纠纷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工作。因此,要积极参加有关部门以及单位的工作, 协调、指导、配合他们共同做好保护土地资源环境的工作。

3.5 大力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土地资源环境学科是土地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土地资源环境科技研究能促进土地科学发展,完善土地科学体系。土地资源环境的综合性很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相关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建立土地资源环境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是一项新的课题。只有按照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科学技术开展工作,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土地资源的保护。因此,要鼓励支持土地资源环境和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关键之一是加强对这方面的专门科技人才培养。有关的大专院校应设立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专业课程, 并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

3.6 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土地资源环境

现在各地都在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许多地方的土地整理的重点方向是开发新耕地, 为缓解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矛盾, 为做到耕地的占补平衡服务。但是,土地整理作为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根据德国和国内土地整理的先进经验,土地整理中最重要内容是对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对山、水、木、田、路以及村庄、城镇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综合治理。

篇4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开发,很多的耕地被占用,开发的土地大多是用于建房、工厂、公路之类的。虽然这些用途都是经过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但是很多土地的开发还是存在其不合理性,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后期的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也对管理措施实行了相应的改革,整个管理过程逐渐趋向于规范化、市场化、程序化,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1.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低 就目前开发的土地资源而言,大部分地区的土地都不断向集约型转变,这一转变过程无形中会造成大部分土地的闲置,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类问题在城镇级农村展现的比较明显,很多农村居住地的村民通常不愿意将自己祖辈留下来的房子交给政府处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新建对两处宅基地的占用,占用的土地没有实现它应该实现的价值,这样做只能逐步加剧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进一步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2土地资源的流失严重 土地资源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地震、潮汐、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都会对现有的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面对日趋减少的土地资源,土地管理局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外来资金的流入,带动城市的发展,经常在招商的过程中降低土地原有的价格,对土地实行批量出售,从而使得土地资源不能拥有它原有的价格,反而还面临这土地资源减少的这一悲惨现状。在土地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发展等各项都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1.3对占用土地的布局规划缺乏执行力 任何一个项目的建设之前都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虽然整个审批过程是极严格的,很多项目负责人为了较快地通过审批这一环节,经常性地在所提交的方案中提出了关于土地资源利用的详细方案,然而在后期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变数。通常整个工程完工之后,与其之前的方案相比,相差甚远。这些问题都说明一个问题: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对总体建设规范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而在建设的过程中才会对城市的布局比较随意,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低效率使用。

1.4土地市场规范不健全 总的来说,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政策是:控制一级市场、放宽二级、三级市场。这样的一个管理方式存在很明显的弊端。一级市场的垄断性过强,而二级、三级市场由于过于宽松的管理,使得整个土地资源的管理缺乏有效的规范,发展的也比较混乱。就近几年的管理状况分析而言,随着地产行业投资的扩大,一级市场已经难以满足对下游市场的需求,受到短期发展利益的刺激,地方政府已经对一级市场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管理,这也是加剧土地市场混乱的一个主要因素。

2.促进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建议

2.1加强土地管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随着国家对土地的不断征用,必然而然就会损害到土地使用者的利益。在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人员都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执行,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对于那些必须占用的土地,要及时与土地的使用者进行沟通,做好相应的善后工作,确保整个建设过程的正常进行。在土地的布局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布局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尽可能做到统筹兼顾、协调管理,避免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盲目建设的现象。对于那些常年闲置不用的土地,也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而不能随意的使用。总之,尽可能做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也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2完善管理体制,依法惩治违法行为 在土地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管理方法,才能对那些违法的行为进行追究,并对其施以相应的惩罚。健全管理体制是在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健全的管理体制需要逐步实现对土地资源分配、利用的规范化、程序化,严格执行征地听证及公告制度,真正维护人们的土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确保整个土地征用的过程实现透明化管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公开。对于土地资源的社会保障方面,要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妥善的处理好因为征地过程对农民造成的危害。

2.3强化土地资源保护意识 首先需要建立标准的农田耕地及相应的管理体系,要让人们体会到即使留在农村,合理的利用耕地,也同样可以赚到钱。在土地的管理过程中,逐渐提高其管理水平,真正有效的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其次,在有关耕地的占用过程中,通常以占补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占用土地的同时,要实现其他位置对农用耕地的弥补。因而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协调好占地与还耕的互补力度,充分体会这二者造成的影响,严禁非法滥用土地,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力度。

2.4加强土地规划的调控职能 只有加强土地的管理力度,强化执行力度,才能将土地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升上去,引起人们的重视,尽可能避免无计划的对土地资源进行占用的情况发生。在建设过程中,要切实将规划落到实处,严格按照方案中的具体要求进行,建设初期以规划制图,建设过程以图纸来规范施工过程,严格把关,层层落实。在整个土地的建设过程中,逐步提高土地规划的调控职能,从而实现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控。

2.5强化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在土地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借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就现阶段的管理水平而言,我国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还只是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土地资源的管理过程中,一些管理细节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有些专业的技术人员都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之后,才能慢慢的掌握其中的原理。而且需要查找的数据库也不是很完善,以致查找的信息不全面。因此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们还需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在提高技能的同时逐步完善数据库功能,使得其能够适应日常管理的需要。与此同时,将信息化建设普及到一线群众中,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信息技术对土地资源管理带来的好处。

篇5

关键词: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简而言之,土地资源管理就是指国家基于特定环境的基础之上,通过采用经济、行政、技术和法律手段,以便实现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调整土地关系并监督土地利用,从而所开展的计划、组织、协调等活动。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然而,纵观当前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够促进县级城镇土地得到可持续发展。笔者就对当前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简单阐述。

1、当前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日益崛起,各项建设用地不断增多,这样就会占用并破坏大量耕地,致使耕地资源总量以及人均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基于当前所实行的经济体制,与农林牧渔业相比较,土地用于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收益显著高于这些,从而通过经济效益引导土地利用必将会将土地转化为高收益用途。也就是说,比较利益的存在是促使耕地资源不断降低的一项重要因素。

1.2 土地资源管理不到位,土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城镇建设外延的拓展速度较快,再加上用地的容积率较低,土地布局及分区不够合理,导致占用土地的现象较为严重。与此同时,土地管理措施不到位,致使土地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地保护。而且土地规划和计划管理不力,集体土地流转也未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措施。例如交通建设用地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由于每年都会有很多土地被改建为交通用地,但是由于规划不科学,道路拓宽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基于房屋拆迁的基础之上,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致使一些道路不能够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久而久之,就导致大量土地被浪费。

1.3 土地利用未得到有效保护,致使生态质量日益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县级城镇土地利用结构非常不合理,突出表现为工业用地以及居住用地所占比例较高,但是道路广场用地、商业广场用地以及绿地面积较少,在土地利用活动中,人们的环保意识较为淡薄,从而就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再加上历史上土地管理政策失调,森林过伐、土地垦殖过度、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降低了土地质量。

2、强化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

如何强化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土地使用者的环保意识

要想切实增强土地使用者的环保意识,就应该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促使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土地使用理念,提高社会公众素质,增强全民的土地资源忧患意识,以便每一位土地使用者都能够自觉形成珍惜并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的行为。与此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来促使大家都能够树立起充分利用土地的观念,从而逐步提高社会公众对土地资源经济价值的认识。也就是说,只有人们从思想上意识到土地资源的价值,这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才能够自觉遵守价值规律,并按价值规律办事,逐步形成节约并保护土地资源的良好风尚。同时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本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土地价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土地使用者的行为方式。倘若环境要素被作为了一项投入成本的时候,这样土地使用者就会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会重视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以便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2 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要想真正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科学地处理好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的关系是重点。从而就应该充分结合当前县级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发展规划来对县级城镇进行一个整体规划,这样才能够明确具体每一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来最大限度避免建设用地拓展规模的盲目性以及不合理性,实现对城乡交错耕地的特殊保护。而且要科学地控制城市外延的规模,对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占用的土地,要制定出合理的计划,科学地控制好土地的供应量,并分阶段实施。也就是说,要对乡镇企业的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安排,逐步成立工业小区,对当前的土地进行充分利用,以便最大限度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除此以外,加大耕地的投入力度也是很有必要的,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推广新的品种,强化对耕地的改造,逐步实行经济、粮食、饲料作物为一体的种植模式,这样就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减轻了耕地需求的压力,既保证了基本的农田,又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2.3 强化土地法制教育宣传,提高执法力度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土地资产的数量逐步显现,而且不断升值,从而所相伴的土地权属纠纷以及土地违法案件也日益增多。所以,强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修订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该法律融入了很多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从而加大其宣传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以便形成人人知法、人人守法、人人用法的良好风尚。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既成事实的违法用地,就要求国土、房管及建设等部门从整体战略角度出发,认真遵守法律法规进行执法,严格开展清查处理,对于符合规划要求的,可以进行酌情处罚或者补办手续等方法予以确权登记发证,对于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要坚决进行取缔。

总而言之,土地作为促进人类生存发展及文明延续的重要物质条件,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我国属于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较少的国家,人均土地资源的占有量仅为0.79公顷,占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的三分之一,而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县级城镇作为我国城镇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家对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法规、政策等都是需要通过县级城镇的管理工作来进行实施的,所以,加大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迫在眉睫。从而就要求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不断加强县级城镇的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以便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笔者就基于当前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土地使用者的环保意识;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强化土地法制教育宣传,提高执法力度来逐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也就是说,充分挖掘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充分利用并保护每一寸土地,不仅是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土地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位公民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新卫.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二)[J].国土资源,2007(09)

【2】朱佳欢.小城镇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4月

篇6

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石灰石矿山地形地貌景观治理我国华南地区石灰岩多呈巨厚层状,水平向展布广,连续性好,因而,石灰石露天开采矿区通常较大。由此造成的原生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大,而且,遭受破坏的原生地形地貌景观即使在闭坑之后仍无法恢复。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防治措施应根据矿区不同的土地类型、破坏的特点和矿山终采后的情况确定。做到重点治理与面上治理相结合,永久工程和临时工程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工程措施速效性和控制性,同时也要发挥生物措施的后续性和生态效应。治理对象一般有废石堆场、尾矿库、矿山道路、边坡及矿山工业设施区等。治理措施从美观及环境恢复的角度出发,优先考虑生物措施和植物措施。对于废石堆场、尾矿库、矿山道路、边坡坡面及矿山工业设施区等的复绿工作,不具有实质性难度;而对于最底部的采坑平台,其治理措施是石灰岩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重点,也是难点。若为山地露天开采,则底部平台最低标高一般高于地下水位,闭坑后底部平台不会积水,此时若暴雨天气条件下矿区能自然排水,则多采用覆土植树造林措施,但这类情况不多见。若暴雨条件下矿区无法自然排水,树苗将被雨水浸泡或淹没,导致复绿失败,基于时效性问题,当前的做法通常是不对坑底平台进行任何治理。若为平原露天凹陷开采,则底部平台最低标高一般低于地下水位,闭坑后底部平台将缓慢积水,最终水位与地下水位齐平,达到平衡。水位恢复后,矿坑此时相当于一个水库,可用于发展渔业等。另外,近年也出现了将闭坑的大型矿区发展成旅游区等新型可持续发展方式。如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当前正在规划为地质公园。其虽然为非石灰石矿区,但其发展模式及恢复治理模式值得借鉴。石灰石矿山土地资源治理土地资源的占用与破坏对象包括基本农田、耕地、林地或草地、荒地或未开发利用土地4大类。平原区石灰岩矿的开采多破坏基本农田、耕地、荒地或未开发利用土地;而山地石灰岩矿开采则多破坏林地或草地、荒地或未开发利用土地。实际上,石灰岩矿区土地资源一经破坏,则难以得到有效恢复。尤其是农田及耕地,该类型土地资源的恢复治理基本上是假命题。而对于林地或草地、荒地或未开发利用土地,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因此,总体上,石灰岩矿区土地资源恢复治理难度较大,效果不理想,如何科学、有序且高效地重新利用石灰岩矿区土地资源,是往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重点研究方向。

实例分析

篇7

关键词:遥感技术;土地调查;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2-0036-02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尽快提高土地调查评价信息化水平,改变传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方式,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准确、快速地掌握国土资源现状、潜力、变化规律和利用状况,科学规划、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国土资源决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搞好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既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事关全国大局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重大问题。 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是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一次详细调查,掌握我国大半江山资源变动情况,农村土地调查也是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指示,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提供依据,也为国家宏观调控及管理提供参考。

一、农村第二次土地调查

摸清土地资源家底,掌握真实的土地利用状况,获取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成果核查作为二次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真实、准确的重要手段,是保证调查成果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做好二次调查工作的关键。

摸清土地家底,还关系18亿亩耕地保护措施的落实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关系千家万户土地使用者、土地所有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加强土地调控,确保土地的科学、合理使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首要任务之时,摸清土地家底,才能对土地家底有清醒的认识,防止以保增长为名乱占土地,使保增长始终在节约集约用地轨道上进行。

农村土地调查主要包括:界线及控制面积、地类调查(地类调查方法、外业调查基本程序及要求、线状地物调查、图斑调查、零星地类调查、地物补测、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填写)、耕地坡度等级确定、田坎系数测算与扣除、海岛调查、面积计算以及基本农田调查等。

二、遥感技术在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一)技术方法

以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农村土地调查将以1∶10000比例尺为主,充分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客观现势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如图1所示:

基于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农村土地调查以1∶10000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在GPS等技术手段引导下,实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外业调查,并详细记录,绘制相应图件,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以外业调绘图件为基础,采用成熟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对每一地块的形状、范围、位置进行数字化,准确获取每一块土地的界线、范围、面积等土地利用信息,如图2所示。

基于统一标准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法:按照国家统一指定的数据库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农村城镇为单位,系统整理调查记录,逐图斑录入。对图斑的图形数据和图斑属性的表单数据进行属性联结,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二)遥感技术应用

航空遥感影像一直是中国城市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主要信息源。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要求是采取航测遥感影像,制作地方调查底图,保证基础底图的客观性和统一性。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数字航空摄影技术、低空数码遥感等航空数码遥感新技术,可以弥补传统航空摄影技术的薄弱环节,对机场和天气条件的依赖性较小。飞机在航摄飞行中直接测定航摄仪的位置和姿态,并经严格的联合数据后处理,获得定向测图所需的高精度航片外方位元素,可实现无或极少地面控制的航片定向,进而大大缩短航测成图生产周期,节省成图费用。生成的遥感数据具有高分辨率、高成像质量优势,以及方便计算机处理管理、快速、低成本的特点。在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中,航空数码遥感新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生产更新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件,如1∶500,1∶1000,1∶2000比例尺专题图,非常适合于小城镇、村庄、大型厂矿企业的土地利用信息快速获取,如图2所示。

遥感作为一种高效获取信息的手段,其蕴涵的信息量丰富、全天候、信息获取周期短和多光谱特性,在我国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首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土地调查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目前全国许多地方,为了配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完成和正在启动以遥感为主要数据源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实践证明,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具有应用远景。

第三,遥感技术在农村产权调查、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等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在农村产权调查中利用航空和航天数据,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提高了成果精度,在大多数省份的农村产权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从总体上,遥感技术不断成熟,高分辨率、高光谱遥感以及雷达影像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技术日趋成熟。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通过不断追踪新技术和新方法,促使遥感技术和手段从宏观化向微观化发展,应用水平也在向纵深化发展。同时为了探索高光谱数据在土地动态监测中应用潜力,国土资源部开展高光谱在土地动态遥感监测中试验研究。该研究以成像光谱数据为主要遥感信息源,在现有土地动态遥感监测技术、方法、流程基础上,通过成像光谱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形成一套具有较高自动化和定量化程度的土地动态遥感监测技术流程,为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三、结语

目前农村土地调查全面完成,城镇土地调查扎实推进。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农村土地外业调查已经全面完成;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完成96.3%;城镇土地调查完成7.2万平方公里,完成比例为72%;已有1954个县级调查单位开展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取得积极进展。实践证明,遥感技术具有应用前景,信息准确,程序简便,同时也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资成本,在土地调查中各种手段中,遥感技术在很多方面具有优势,也在土地调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庆十,李金鹿.遥感技术在河北省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展望[J].国际太空,2006,(8).

[2]戴晓琴.浅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23).

[3]程全国.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农业动态监测的可行性探讨[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1,(1).

[4]王红霞,薛育君.RS在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31).

篇8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桂西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154-04

目前,不少国内外学者已从生态安全(the Ecological Security,ES)的角度研究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生态安全(ES)[1]是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是整个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基础,没有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资源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安全是资源安全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土地生态安全的定义

生态安全问题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生态安全一般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前者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2~4],后者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映。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相关的论述几乎属于空白,众所周知,土地生态系统是地表、地上、地下特定土地空间内由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构成的生命系统与由气候、土壤、地貌、岩石、水文等构成的环境系统复合而成的整体[5]。因此,土地生态安全(the Land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LRES)是指特定研究区域内土地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处在一种没有或少有污染威胁的健康、平衡可持续状态,同样也包括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且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是土地生态安全的核心基础。

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基准体系

根据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判别原则,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基准体系如下:

生态安全值

三、桂西地区土地安全评价

1.研究区域概况

桂西地处广西西部,百色地区中部,云贵高原与南岭丘陵的过渡地带,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右江上游,位于东经106°07'-106°56',北纬23°33'-24°18'之间。现辖百色市和河池市,由于贫困、紧张的人地关系和典型生态环境,已成为影响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迫切需要寻找生态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土地可持续利用途径。

2.桂西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状态,更要反映出对生态安全有潜在影响的重要因素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另外也要考虑生态安全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区域性、科学性、整体性、代表性、敏感性、可比性、非兼容性、动态发展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同时考虑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各评价因子的复杂关系和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水平参考国内外相关成果[6~8],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三方面建立桂西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A:桂西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A;系统层B:土地自然生态安全系统B1、土地经济生态安全系统B2、土地社会生态安全系统B3;状态层C:土地资源数量C2、土地资源质量C2、土地经济投入压力C3、土地经济产出能力C4、土地人口承载指数C5、土地整治能力指数C6;变量层D:人均耕地面积D1、耕地有效灌溉面积D2、耕地动量动态平衡率D3、森林覆盖率D4、水土流失面积比率D5、土地抗灾能力指数D6、土地多样性指数D7、耕地生产力指数D8、农田旱涝保收率D9、土地石漠化率D10、人均GDPD11、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数D12、单位耕地化肥农药负荷D13、单位耕地粮食产量D14、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D15、农民人均纯收入D16、人口密度D17、公路密度D18、城镇化水平D19、区域开发指数D20、就业率D2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D2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D23。

四、桂西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与分析

1.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W)的确定是一项探索性很强且难度大的工作,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在获得有关专家学者打分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构造判断矩阵,然后计算各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在一致性检验的基础上进行总排序得到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变量层D1~D23对目标层A的总排序结果(即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为:0.0873、0.0246、0.0207、0.1326、0.2396、0.1053、0.0416、0.0342、0.0330、0.0612、0.0058、0.0620、0.0147、0.0196、0.0039、0.0039、0.0289、0.0067、0.0289、0.0136、0.0136、0.0092、0.0092。通过计算:CI=0.0615,RI=1.0980,CR=0.0561≤0.10。所以变量层D对目标层A的层次总排序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具有较为满意的一致性。

2.评价指标安全指数

根据相关文献,笔者采用以下方法计算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各指标的安全指数[7~0]:

其一,安全趋向性为正向。如以“安全”为标准值,且实际值(x)≥(s),(s)为标准值,则安全指数为1;否则,安全指数就为x/s。如以“不安全”为标准值,且x≤s,安全指数就为0;否则,安全指数就为1-x/s。其二,安全趋向性为逆向。如以“安全”为标准值,且x≤s,则安全指数为1;否则,安全指数为x/s。如以“不安全”为标准值,且x≥,则安全指数为0;否则安全指数为1-x/s。通过计算,桂西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安全指数如表所示:

3.评价指标单项安全值

土地生态安全单项指标的安全值计算的数学模型:S=P'×W,其中,S为土地生态安全的单项指标安全值,P′为单项指标的安全指数,W为单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单项指标安全值如表2所示:

4. 综合评价及分析

确定综合安全值,常用的数学方法是很多的,如指数和法、指数积法以及指数加乘混合法等。本文采用指数和法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得到2004年桂西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

百色市综合安全值:其中百色市0.6564,右江区0.8264,田阳县0.6591,田东县0.6914,平果县0.5458,德保县0.6071,靖西县0.5505,那坡县0.6311,凌云县0.5662,乐业县0.6807,田林县0.8136,西林县0.7905,隆林县0.6089。

河池市综合安全值:其中河池市0.6899,金城江区0.8063,南丹县0.7444,天鹅县0.6922,凤山县0.6085,东兰县0.6185,罗城县0.6695,环江县0.8540,巴马县0.7114,都安县0.5255,大化县0.6375,宜州市0.7643。

从计算结果和示意图可以看出:河池市、百色市各县、区、市土地生态安全值存在着明显差异。

5.桂西地区土地生态安全差异分析

(1)右江区、田林、西林、金城江区、南丹、环江、巴马、宜州市等处于“良好”状态,土地自然资源数量都比较丰富,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高,土地资源质量方面也较好,森林覆盖率都相对较高,自然生态安全系统的安全值都在0.5481以上,而经济和社会生态安全系统的安全值优势不太明显,但总的来说都与本文所用的国际、全国、全区标准尚有差距。因此,在该区域要充分发挥其土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提高其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性。

(2)百色市、田阳、田东、德保、那坡、乐业、隆林、河池市、天鹅、凤山、东兰、罗城、大化等处于“一般”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土地自然生态安全系统的安全值相对较小,社会和经济生态安全系统的安全值相对较高,该区域必须加强土地自然生态安全的保护,在开发中给予保护,同时保证经济和社会生态安全系统的健康发展。

(3)平果、靖西、凌云、都安等生态安全都处于“较差”状态,其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相对缺乏,自然生态安全子系统的安全值相对较低,一般都在0.3587~0.4257之间。经济生态安全子系统的安全值在0.0570~0.0884,社会生态安全子系统的安全值在0.0677~0.0789之间,综合安全值在0.5255~0.0.5662之间,所以该区域必须加强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建设,同时不能忽略经济和社会生态安全建设。

五、对策建议

1.尊重自然,重视土地生态自然修复的能力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植被恢复,实现土地生态的自然修复,必须千方百计创造出能充分发挥土地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的条件。

2.制定保护耕地政策,确保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生产力和抗灾能力

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是维护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推行复垦、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强化耕地质量保护,控制农田污染,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土地自身和社会的抗灾能力。

3.控制“三废”,加大对土地生态建设的投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土地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地污染防治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污染。同时应当重视和使用生态农业技术,从思想上扭转重施化肥的倾向;在耕作方式上,在实行不同农作物轮作的同时,要适当增加养地作物;在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方面,建立并推广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减少农药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4.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生态安全的因素。要大力开展土地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整治,停止一切对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可循环产业,限制有污染产业的发展。由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限制,我们实际上已不具备继续粗放外延扩张的条件,必须走出一条以提高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的土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5.树立生态安全观

土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区域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直接的原因都是由于民众或其他社会主体不当行为引起的。因此,要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最主要、最基本的就是唤醒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树立生态安全观念,将维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作为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

6.控制人口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缓解人地矛盾

在土地资源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始终是土地资源供求的主要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从非农用地管制来看,重点在于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向的置换,实现非农用地的高效、有序利用,减轻非农业发展对农地用途转换需求的压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耕地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刘勇,刘友兆,许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2004,(3):69-75.

[2]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3):354-358.

[3]王根绪,程国栋,钱鞠.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51-1156.

[4]焦学军.生态安全的监测与评价[J].防护林科技,2003,(4):32-34.

[5]王万茂,高波,夏太寿.土地生态经济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0-56.

[6]刘勇,刘友兆,许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2004,(3):69-75.

[7]罗贞礼.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系统聚类分析[J].湖南地质,2002,(4):252-254.

[8]张建新,邢旭东,刘小娥.湖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J].湖南地质,2002,(2):119-121.

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土地生态保护;解决措施

1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整理与土地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土地整理不仅能够有效的增大耕地面积,确保耕地达到较高的质量,同时还能促使其总量始终维持动态平衡,从而积极的促进农业生产获得较高的效率。但是目前很多地区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耕地面积的不断增加,而忽视了土地生态保护,从而导致土地整理中的土地生态保护存在较多的问题。

1.1水土流失加剧

在整理土地的过程中,整理作业经常会面临一些利用率较低,或者坡度较大的土地,一般整理之后,耕地面积就会进一步的扩大,且生态条件也会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改善。虽然在土地整理之后,生态系统会建立一个新的平衡,但其原有的平衡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土地生态保护中出现一些问题,并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缓冲性。

1.2影响景观及生物的多样性

在土地整理的整个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建设农村道路以及灌溉排水设施等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物的栖息地,同时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并进一步的简化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从而影响到景观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进而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功能性。

1.3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尽管土地整理能够进一步的使耕地面积扩大,但实际上,区域中扩大的耕地由于从未进行耕种,因此很难保证其肥力。因此经过土地整理之后扩大的耕地,人们在进行耕种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加大化肥的使用量。同时土地整理之后,还有可能增加土地病虫害,而在利用这些耕地时,就必须喷洒一些农药加以处理,以防止病虫害。这样一来,不仅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变得更加的严重,同时还会二次破坏土地生态系统,并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严重的违背了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

2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整理与土地生态保护的措施

2.1对土地整理进行合理的控制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的增大可耕地面积。但是也不能仅仅只为了耕地面积的扩大,而进行盲目的扩张,例如占用林地或者湿地。因而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对于整理的“度”,就需要加以合理的控制。实际上在土地整理进行的过程中,其针对的对象主要是耕地范围内散步的其他土地,或者具有较低利用率的耕地以及林地和园地等。值得注意是,耕地面积的扩大,并不是对其他的土地进行占用,例如沼泽地。因此在整理土地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土地整理可以针对山坡荒地等来进行,但是在整理这些土地时,必须对山坡的坡度进行考虑。一般是土地整理是针对土层较厚、坡度较小的土地。二是土地整理不能针对受污染的土地,而只能将这些土地逐渐开发成生态园林。三是对于一些荒草地、河道中的滩涂,以及水库周围等的土地,均不能通过土地整理变成耕地。

2.2保护景观以及生物多样性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能够促使非农作物始终保持生物多样性,这将有助于改善环境污染、保护土壤生物以及避免土壤被侵蚀等。因而在土地整理进行的过程中,通常对于其他自然区域与农业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需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同时要对农业区域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的认识,而不是仅仅依靠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在不影响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景观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并从遗传多样性以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执行和落实。

作者:杨国华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宇振荣.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1,06:4-9+19.

[2]卢新海,龚茂盛.农村土地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优化整合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4,01:33-37+43.

[3]王莹,于淼,王阳,廖海英.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整理分析———以大梨树村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10,12:97-99.

篇10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保护;可持续发展

土地开发整理是建立在以工业促进农业发展,将城市发展作为带动农村发展的长效计划中的重要板块,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表现,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农村对应性支持的关键策略。它是迎合国家城市支持农村宏观政策的体现。我国是人多地少国家的代表,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十分有限,因而针对耕地的保护长期以来均是社会各界所研究与讨论的重要话题。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各项耕地保护政策的陆续落实,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也在缓慢降低。但相对而言,针对耕地的开发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基于此,本文遵循“在开发中保护与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探讨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土地整治方案。

一、我国土地整治与规划现状概述

自2007年后,我国的土地整治政策出现了较大范围的调整与变动,尤其表现在土地项目管理以及土地整治资金的分配方面,土地整治的重点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政策背景为土地整治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指明了土地整治的具体方向,明确了整治的重点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地开发方向朝农村及其他粮产区的倾斜。自首次土地整治规划以来,我国的土地与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凸显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新的土地形势与传统的土地整治计划并不适应

在原始土地整治与规划过程中,尚未制定明确的编制标准,在对土地资源进行潜力分析与目标确定时并无统一的指导方法,纳入考虑的因素并不全面。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变更,土地建设工程与建设区域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在土地整治方面依然遵循以补充耕地数量为重点的原则,在保持占补平衡时,重视耕地数量,而忽视了对质量的把握,在开发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规划建设重点时仅仅偏向于资源选择。此外,由于部分农民并未转变传统的土地保护意识,同时给土地整治带来了一些主观困扰,加大了农村基地的整治难度。另外,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同事给土地资源保护增加了外向的压力,土地整治资金的缩减,治理成本的增加,同样给提高土地整治的有效性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原始计划并未得到进一步落实

当前,大部分省市地区所提高的土地规划计划并未得到上级的审批、准许。致使原始计划并未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不能完全发挥其法律效应。进而导致土地开发与保护项目仅仅流于形式,项目位置规划相对较为分散,治理重点并不明确,导致整治效率低下,降低了土地治理的综合效益。

二、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指导的土地整治策略

要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达到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指导,在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变传统土地整治中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指导方法,确立新型的生态观念,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土地整治的综合效应。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计划

针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保护与整治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复杂工作,它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同样也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经济、管理、行政等各方各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计划是保障其最大社会效益发挥的重要基础,同样也是提升其生态性能的关键。在进行土地整治时,必须以项目开发实际作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土地开发与利用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土地规划方案,构建专业化的项目整治计划。首先,在土地利用总规程的理论指导下,编制完善的土地开发计划。其次,综合考虑社会因素、生态价值、土地整治等因素,最大限度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达到三者效益的最优化。严密分析整治与开发的各项联系要素,制定良好的后备计划,为土地整治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

(二)深化环境保护理念,树立生态观点

第一,需要明确土地开发并不是建立在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必须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建立生态保护观念。严格贯彻在保护中开发与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第二,以我国基本国情作为方略制定的参照,为进一步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保持有效的耕地面积,需扩宽其开发视野,打破后备资源开垦的限制,将眼光放置于中低产田的技术改造中。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少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土地整治的整体效益。因此,在解决我国耕地不足的问题方面,需要将现有耕地作为依托,减少荒地的开发,强化生态保护,并将治理重点放置于现有耕地的改造中,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力与质量水平。

(三)正确处理耕地“量”与“质”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在耕地开发时,需要注重量与质两者关系的处理,将提高开发质量,稳定耕地数量作为指导理念,在保护现有耕地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土地开发与整理的质量准则,同时在考量占补平衡的指标中加入耕地的质量因素。此外,在综合整治过程中,需将生态改善作为整治的重要内容,在保障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同时严格控制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速度,明确土地利用现状,确立正确的开发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土地后备资源相对紧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背景下,要做好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工作,必须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以此作为指导,构建新一轮的土地整编规划。首先,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计划,其次,深化环境保护观念,权衡环境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再者,正确处理耕地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可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升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永红,高照良,徐佳,等.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况、内涵及实践[J].科技和产业,2010,03:10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