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

篇1

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景色可按照空间层次和距离远近分为三层,即前景、中景、背景或近景、中景、远景。一般来讲,近景与远景或前景与背景能够突出中景,使园林呈现出层次感和深度感,中景则能表达整个园林设计的主题,对整个园林起点睛作用。在现代园林艺术中,设计师通常会借鉴传统造景手法中的层次处理方式对植物这一园林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在对植物进行层次设计时,设计师通常会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中选择一种或几种作为各景别的组成元素,然后按照色彩、高低、植株形状等进行组合排列。一般来讲,设计师大多会采用立体栽植、群落组合、季相搭配、片状混交等几种方式。这些方式既能收到较好的景深效果,又能不破坏各品种的完整性,使园林景观风格统一而又丰富多彩。以深圳园博园的中心景观区为例,设计师选择了棕榈、铁树等高大、常绿的热带植物作为背景,简洁的草地作为前景,以立体栽植的方式进行排列。这有效突出了中景的白色音符条石块和花卉植物,使整个景观区看起来更加明亮、鲜艳。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师要灵活把控景观层次,根据造景要求对前景、中景、背景进行取舍,避免景观过分密集或不分主次。如在纪念性园林的视线焦点处可以不设前景,这样才能使视线不被遮挡或转移,更好地突出主景的宏伟气势。

二、借景手法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最具典型性的造景手法之一,它能突破空间的限制,为园林增添意想不到的美感,使人们在近观、远眺、仰视、俯瞰园林景致时,获取到更多、更为丰富的景观。在现代园林艺术中,设计师可借鉴传统造景手法中的借景法引导游人的目光,美化园内环境。下面笔者就分别从内容和操作方式两方面详细分析其具体应用。首先来看借景的内容。我国传统借景手法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借形、借声、借色、借香等。在现代园林艺术中,设计师大都选择借形和借色两种借景方式,借形主要指借助建筑、山石、水体等有形事物装点景观,增加景观的可看性,借色则主要指借助天空、植物等自然物象对园林色彩进行丰富。以广州市兰圃为例,整个景观虽然以兰花为主,但设计师却引入了香水草、洋甘菊、七里香等植物对其色彩进行搭配和衬托。这不仅调和了兰花色彩的单调感,更为花圃增添了馥郁香气,达到了借色又借香的完美效果。其次来看操作方式。在选定了借用对象后,设计师要以一定的形式将其融入到景观中来,方能最终实现“借”的效果。一般来讲,传统造景手法中借景的方式大致有远借、近借、仰借、俯借几种。远借指在开阔地域对山体、建筑等大风景的借用;近借指在面积较小的园林内对植物等小风景的借用;仰借指对高层建筑、大型树木、碧空、繁星、飞鸟等高程较大的景观的借用;俯借则是指海拔较高的景观对一切低于其高程的景物的借用。设计师在实际设计中要综合考虑景观的序列、立意、布局等对操作手法进行选择,以最大限度发挥所借景物的效力。以北京奥体中心玲珑塔为例,其作为远望北京城与奥运村的最佳场所,以其较大的高程成为了奥林匹克公园中轴景观的仰借对象,位于其四周的奥林匹克公园则又以丰富的植被环境、多样的景观造型成为了玲珑塔的俯借对象,二者互为借景,有效突破了景物的空间限制,大大提升了这一区域的观赏度。

三、分景手法

篇2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现代景观设计

1.引言

在世界一体化的大文化背景之下,西方园林的设计思想对我国的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使得并不成熟的国内景观设计的风格、方向逐渐迷失。盲目尊崇西方,而把我们传统的造园设计根基,能够表达设计情感,适合中国国情的设计手段逐渐摒弃掉了。这是一个亟待我们改善的现象。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虽然它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它的价值、它对现代景观设计深刻的启发。继承传统、适应现代,将传统造园手法合理的引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

2.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有多种分类方法,一般来说,按园林所处地域或按照园林拥有者身份来分类。那么,这里我们按照园林拥有者的身份地位来分类。

2.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供帝王专享的一种园林形式。从园林的起源看,主要是一种自发的“圈地”行为,为满足种植,狩猎,祭祀等,更多的是使用功能。在园林的使用过程中,帝王们得到了平时所处环境所没有的愉悦感。如在祭祀中,帝王登上高台,能够登高望远,俯瞰天下,得到了更好的观赏视点。于是园林逐渐承载了帝王的享乐及祭祀等功能。天下之大,莫非王土,所以一般来讲,皇家园林都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占地广,规模大,以真山真水为主。因此处于这种环境之下的园林建筑物一般体量也较大,一个中型的皇家园林的构筑物往往比私家园林的大型园林建筑物还大。从色彩上看,皇家园林的色彩饱和度高,体现了富丽堂皇的景观风格。对现代园林影响较大的皇家园林有: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北海公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代表当时园林发展的最高技艺,无论设计还是施工水平都较高。总的来说,皇家园林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点,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在布局上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园林一般以内向型布局为主,而西方园林以外向布局为主。在内向布局形式之下,一般以城墙做围合,将景观尽收苑囿之中,形成园中园的形式。第二点,皇家园林一般处于自然山野中,利用真山真水,所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第三点,园林建筑高大华丽。皇家园林一般集结了全国最优秀的技师工匠,形成了许多造型考究的园林建筑形式。皇家园林同样也是托物言志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帝王的控制欲。

2.2?私家园林

帝王拥有看享乐、祭祀的场所,皇亲国戚、官宦贵族也一定会紧随其后。私家园林相对而言规模较小,多位于市井之中,多体现了园林主人隐逸的思想,因此形式较封闭,以内向型布局为主。贵族们既想拥有自然山水又不愿远离城市,私家园林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好方法。因为处于市井之中,条件限制,私家园林的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且以反映园林意境为主,“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不求真山真水。私家园林颜色多比较素雅,灰砖黛瓦,与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形成鲜明对比。私家园林典型的有留园、拙政园等。

2.3?寺庙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流行,出现了寺庙园林。主要以寺庙建筑为主。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大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少数民族政权借助对外来宗教的扶持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宗教教义对于乱世中苦难的人民来说多少是种慰藉。随着宗教的兴盛,带来了宗教建筑建设的,宏伟的寺观无疑增添了宗教的吸引力。同时,伴随着寺庙的兴起,寺庙园林这一园林类型也随之出现了。

3.中国传统造园的典型手法

3.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园林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中国园林也不例外。但是在最终的表现形式上,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是不尽相同的。比如法国园林,是把人工化放在首位,认为自然是不完美的。所以法国的园林多以几何化形式构图,不光在空间组织上,哪怕是一组植物的轮廓都被修剪的整齐方正。意大利的台地景观也是几何化构图的典型代表。而英式园林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回避人工化,极力的、完全的去模仿自然。这几种做法事实上都是有所偏颇的。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事实上中国园林的一切也是人工化的,但是这种人工化并不像法式园林那样刻意。中国的文化认为纯粹的自然并不是完美的,园林希望能够借助于一种巧夺天工的手法去表现而不是再现自然。看起来一切非常自然,不着痕迹,但其中高度理想化的配置,才使人们意识到这是人工的产物。

3.2?诗画写心境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出自于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有人称中国的园林为“文人圈”,是一门带有书卷气的艺术。文人造园重视园中的韵味,追求浪漫洒脱的为人风格和朴实无华的素雅气质,与山水画、田园诗度日,饮酒咏诗、品茶赏花、谈玄说佛、弄风吟月,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所以说中国园林不仅仅是简单的将建筑与景观的组合,更是诗人孕育诗画的场所。甚至文人把能否拥有一处园林当做是身份的象征。也正因为中国园林是为诗画家所作,因此不可避免的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更像是写意的山水画。而西方古典园林则主要是建筑师所为,因此多是用理性的思维和手法去营造空间、运用景观元素。因为设计者的出发点不同,那么形成的园林意境也完全不同。

3.3?意境的表达

在古代,诗人、画家在游历了名山大川之后,要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院空间,原封不动的照搬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像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所以传统造园并非简单的停留在对空间形式的追求,更升华到了对意境美的追求。比如拙政园的扇面亭,简单的景观亭形式,一几两椅,却因苏轼的一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将其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传统园林意境的表达更倾向于委婉含蓄,如曲径通幽的空间处理手法,给人无穷的遐想空间。与西方园林直抒胸臆的手法截然不同。

3.4?欲扬先抑

这是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中较常用到的一种空间处理的手段。将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将可借两者的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特点。比如将大小差异明显的两个空间连接在一起,当人经过一段小的空间之后,再进入大空间,因为有个小空间的对比、压抑,而使大空间显得格外的大。因为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处于市井之中,那么园主人希望在有限的范围内求得空间的最大化,那么欲扬先抑的空间处理手法就成为一个极为有效的手段。比如南京的瞻园,规模并不大,在进入主要园区之前,设计者有意安排了一段狭长曲折的小空间,从而使观赏者在经过这一段小空间之后,在进入园区内得到豁然开朗的感受。

3.5?小中见大

私家园林处于市井,资源、空间有限,因此传统造园手法十分注重“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所谓以有限面积,营造无限的空间。我们所熟悉的运用象征手法“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也是典型的小中见大。

在现代园林设计手法中,如何以自然为师,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广袤的地域景观特征,也是设计手法高超与否的衡量尺度。正如中国古代造园家所言: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营造出空灵的空间效果。

4.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传统造园的这些典型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客观的,一分为二的去看待这种“启示”。有需要我们继承的优秀的造园手法,也要看到需要我们规避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布局,多是内向型布局。高墙之下,空间相对比较封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非常少,更谈不上开放性、公共性。这种形式类似于现在四合院的布局形式。但如果全盘照搬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并不合适。

古典园林被称为“城市山林”,正是因为官员们既想拥有名山大川,又不想远离城市,于是用一些象征性的手法去代替真山真水。而对于现代人而言,融入真山真水是十分便利的,无需再在城市中尽享山林之乐。而真山真水的气势及丰富的景观环境是假山假水所难比拟的,导致以人工山水为主的古典园林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那么我们的现代景观设计也不能紧抱其不放。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所占的比例较高,一般而言,园林中的建筑密度大致在20%到30%之间。建筑可以说是景观的主体,景观空间的丰富性也是借建筑形式来表现。但是在现在高楼林立、绿地匮乏的城市中,这种以建筑为主体的形式显然的不能成立的,转而强调绿化的覆盖率。

虽然中国古典园林存在着这些不适用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因素,但依然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的——抛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真正领会传统园林的启示意义,融入现代园林的时代需求。

(1)市与野

古典园林中讲究的师法自然,我们可以把其引申为尽量用人工的手段去创造、维护自然的平衡,然后再让自然自身做功来维持平衡。尽量多的去利用自然生态存在的自然形式,如山林、树木、溪湿地等等。让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带动生态物种的多样化,来完成和稳固这样的生态环境。在人为的对环境进行划分,那些是需要严格保护的,哪些是可以建设服务设施,供游人参与的。这样去形成一个“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态环境。

(2)山与水

“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生动的体现了古典园林中山水相依的关系。堆山叠水一直是园林处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山水构架对于现代景观设计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理念。尤其对于公风景区等公共空间的处理都力求山环水、水绕山,让山水互相交融。

(3)动与静

古典园林强调步移景异。那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需要用合理的交通流线组织来引导游人活动方式及合理的区域划分。有让游览者驻足观赏的静观;也有较长的游览路线让游人动观。根据景观的观赏特性,将停留空间和穿越空间有机组织在一起,让游人可停可游。

(4)传统与现代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及内涵能够重塑和提升。吸收传统文化的空间组织、视线组织以及游憩方式的组织,将现代的形式、材料与其结合,形成满足时代需求的功能、规模、尺度等绿地景观。

5.结语

篇3

关键词: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当代景观设计

发展当代城市景观建设对于陶冶广大市民情操、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出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其造景设计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城市建设人员的重视。中国传统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世界的瑰宝,也是当代景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活教材”,其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浅谈。

1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设计手法

1.1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广阔,其地形地质、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所以这也就决定了在造园活动中要结合实际地区地理位置、地质特点、社会环境、园林使用者需求等具体情况,灵活设计,这也是传统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上区别于外国园林的重要所在。如在传统园林中有自北向南有北方宫苑、江南园林、岭南庭园等不同风格的园林,其根据当地特色,或因山取胜;或由水著称;或以花得名;或靠竹引人,形成了诸多闻名中外的园林景观。

1.2构景方法

传统古典园林在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具体来讲有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方法(表1)。

1.3构架山水、效法自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是传统园林设计手法中突出的特点,对中国造园产生了深刻影响。构造山水元素,这也是当前景观设计中运用的最多的手法之一。

2 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与当代人们追求的理念异曲同工,所以,越来越多的现代景观设计开始借鉴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精髓如北京美食节中心的景观设计,充分借助了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将建筑本身与引景入室有机结合,成为首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大堂中庭的布局,将山石、树木、花草、喷泉置于其中,大大弱化了建筑四梁八柱的静态感,塑造了生态自然的感觉,给人们以愉悦享受。广州人民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其不仅结合了山水、植物、亭子等自然因素,还将当地历史人文景观融入其中。广场中央通过叠石、假山等作潭,流水自高处泻下,击石喷溅,落差和水声共同构成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境。

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除了公共建筑,传统园林设计手法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民用建筑的景观设计中。如室内建筑檐头下均加上简化了的斗拱,使其立面更加丰富;半廊、半亭、水榭的屋顶上部隐入钢板网吊挂的树叶中,使人产生联想;在门窗装修设计上,采用统一的灯笼框图案,白墙上的什锦窗则为冰裂纹式样,使得整个环境既丰满又不杂乱,既丰富又不堆砌;在室内山石植物的配置上遵循对植、孤植、群植灯混合配置的自然法则,使得整个居住空间更加活泼、生动,这也是传统园林千变万化的原因所在。

篇4

关键词:岭南园林;类型;园林文化;造园手法;实例分析

岭南园林是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岭南园林反映了广东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构成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生动画面,这种将西方古典雕塑手法与中国自然山水园布局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岭南园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其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据史料记载,岭南园林始建于南越帝赵陀在位期间,其效仿秦皇宫室园囿,在越都番禺(今广州市)大举兴宫筑苑。现存的九曜园前身就是仙湖遗迹,把岭南的皇家宫苑推上了顶峰,尔后随着割据政权的衰亡,岭南皇家园林也就销声匿迹。随着岭南社会经济的逐步上升、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海内外日益频繁的交流,岭南园林逐渐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地方民间色彩。

一、岭南园林的类型

一是按归属类型分,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等。皇家园林中南汉药洲的九曜石仍存于广州市的九曜园中。而岭南园林中保存最好的私园是番禺的余荫山房,建筑上的灰塑门楣、英石堆山、规则池岸、木雕洞罩、廊桥组合都是岭南园林的典范。二是按布局类型分,岭南园林有庭院式、自然山水式、综合式等。庭院式的小巧堪与日本古典园林相媲美,如广州白天鹅宾馆。三是按地域类型分,岭南园林有广东园林、广西园林、福建园林、台湾园林、海南园林等。广东园林是岭南园林的主流,其以山水的英石堆山和崖潭格局、建筑的缓顶宽檐和碉楼冷巷、装饰的三雕三塑、色彩的蓝绿黄对比色、桥的廊桥、植物四季繁花为特征。

二、岭南园林文化

岭南园林构园的自然要素有山、水、石,还有建筑、字画、植物。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层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可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如有弊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

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为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的“肥胖”立面和简朴粗柱。远儒性从品味上看可说是俗气,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特别晚清以后,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其表现。

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现于南越国皇家园林对中原园林文化的全盘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以及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都是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表现。

三、造园手法

传统的岭南园林常用的布局手法是在建筑庭院中凿池置石、周边间以四时花木点缀、配植高大乔木留荫,亭、廊、桥、舫、景门、花窗等园林建筑则穿插布局,结构精巧、色彩艳丽,空间通透开敞。为了达到既在功能上经济,又在景观上“小中见大”的效果,园景构图上常以缩小尺度的山、池、亭、桥、路等来扩大空间感觉;理水方式以聚为主,池岸较为规整;巧用景门、景窗、假山、石洞翟幌景、框景来增加景深层次;辅之迂回小径延长游览路线。园林空间组合灵活多变、过渡自然,建筑小品意境含蓄多姿。

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对中国造园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岭南园林代表的广东传统园林,在造园手法上集中反映了岭南园林的艺术水平;而特点的形成,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地方环境。随着广东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丰富和发展,其园林艺术则必将散发出更为独特的魅力。

四、实例分析

珠江公园占地面积2.3万m2,东北高、西南低,以快绿湖为中心,西半侧分别是木兰园、桂花园、棕榈园;南边则遍布鲜花,四季碧绿。该园以绿化造景为主,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的巧妙结合,营造一个绿色世界。全园的设计,紧扣园艺博览会“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主题,努力营造一个浓郁岭南特色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的园林。珠江公园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的巧妙结合,突显岭南亚热带风情景色。通过运用各种造园手法,表现岭南人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同时也向世人展示岭南园林所特有的文化底蕴。

园内依据植物生态特点和植物形态,划分为风景林区、荫生植物区、桂花园、木兰园、棕榈园、玫瑰园、百花园、湖滨区等8个主要风景区。各景点均以园林与自然的关系或地域文化的内涵来点题组景。珠江公园没有明显的空间轴线,园路以环形的空间序列来布局,通过园道和铺装小广场的组合引导,逐步展开了步移景换的游览空间。全园通过理水、建筑、植物配置等造园手法,从各个方面深化了造园意境,使韵律感和节奏感较好地体现出来,让游人的感官得到适度的刺激而感到愉悦和美的享受,使游人回味无穷。

珠江公园的水体是很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叠泉、溪涧、大的水面、瀑布组织成一个完整而又富有观赏情趣的水系。园内在原有地形上挖池堆山,有一快绿湖,不是一片开阔的水域,追求的是自然流畅的曲线型,湖边堆山结合茂密的树林,不仅给人感觉非常深远而幽静,也增加了水景的趣味性。

建筑在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成景要素,并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珠江公园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历史、人文与环境的交融。园内建筑以岭南建筑风格为主,具有岭南风格的小庭院非常有趣。园内亭多,都是岭南风格,但造型个性各不相同,有木结构、混凝土结构等。如抱珠楼是一个山顶观光楼,是全园的最高点,在此处可将园内美景尽收眼底。一个园林的建造成功,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策划和精心的设计施工。为了较好地体现设计意图,设计者从始至终都把握住人与自然这个主题,针对广州建园地的气候特点,对种植程序作出合理的安排,最大限度保证各种植物的最佳生态展出效果,使整个珠江公园生机勃勃。园内也有植物图案是造景的,最引人瞩目的是正对大门的草坪山坡上的植物造景,一石瓶下连接四色植物带,花像从石瓶里流出似的,形成一个花的河流,特别有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张文英,邓碧芳,肖大威.试论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J].古建园林技术,2009(2):19-23.

[2]曹美,陈泽泓.独树一帜的广府园林[J].神州民俗,2009(3):28-31.

篇5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中国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造园艺术的奇观。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西方园林艺术显现出“人工化”的痕迹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迥然不同。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主要特征,力求体现出严谨、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

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要取得进步和发展,不能片面照搬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容和手法,也不能忽视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的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将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园林效法自然,凿池开山,栽种花木,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常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割视线,有移步换景之妙,成为“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自然式山水风光。

(一)园林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她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让山水风光、自然气息渗透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天趣。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将形成空间的各要素糅合在一起,分别表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使人们看到了空间局部的交错,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空间,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假自然之景,创造真山水之趣。

(二)园林的景观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园中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体现着自然天成之美、自然天成之理和自然天成之趣。

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其山石采自太湖流域的太湖石。山体自然,神似真山,一些山石还具有“透、漏、瘦、皱”等特点。园林中花木的品种繁多,具有季节性、地方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如拙政园的紫藤,留园的银杏,网师园的桧柏等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为珍贵。园林通过亭、台、楼、榭、轩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树木的映衬,体现出近景远景的层次。

(三)园林的建筑群体

中国古代园林除了有自然的趣味,还有密集的建筑。为了使园林成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且应该突出山水的自然,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在使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协调融合时,应顺其自然、追求大趣,使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地溶入建筑环境之中,让人们虽然身处人造环境的有限空间中,却令人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

(四)淳厚丰富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楹联、匾额、雕刻、碑石、文学、书画、音乐等不仅表达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淳厚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是综合性地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二、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效法自然迥然不同,它完全排斥自然,追求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西方造园艺术把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基本信条,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

(一)园林的布局构造

西方园林的建筑物体积巨大,矗立于园林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使其成为整座园林的主轴。将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分别布置于园林的主轴线旁的几条副轴上,并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将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建筑物等点状分布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布局严谨,构图强调秩序美,通过对称、均衡和秩序来表现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二)园林的景观配置

西方园林讲求人工化,整座园林全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树木、水池、台阶、植物、道路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很好的比例。植物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出其各自的形状,完全一丝不苟地被人工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形状,水池、草坪、花圃被严格地规划成矩形、圆形、方形、椭圆形、菱形等几何形状。水池、草坪和花圃追求对称性和整一性,以各种几何形状的组合达到自然的和谐。西方园林造园之美就在于其所有要素之间比例协调,总体构图明晰和匀称。

三、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的现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其造园的思想精髓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园林设计师应积极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探索研究,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挖掘中国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依赖于西方园林的造园模式,应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再现本土自然景观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把握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只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建设出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园林。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参考文献

[1]王晓俊编.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陈志华著.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园林运用 造园方法 艺术手法 原则与要求

1、园林建设中园艺运用的意义

(1)利用园艺可以在做好园林规划设计的同时,充分利用空闲的地方和季节转换,把现代园艺应用其间,合理利用资源,开发成一个集园林、园艺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2)在园艺设计中把一些具有人文景观元素合理搭配进来,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现代园林空间的意境处理时,追求的是景观与意境的高度统一,情景交融,以景寓情。在空间布置时,除了熟练巧妙地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外,还可以在园林设计中合理植人园艺的艺术,使整个景区的内涵更丰富,情趣更浓,具有更强的风景艺术感染力。

(3)园林与园艺的完美结合,可以充分依托原有的园林景观,进行人工搭配、修饰,用园林艺术规划,大大提升景区的艺术感染力。

(4)园艺还可以大大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陶冶情操。绿地会给人以安全回归的感觉,消除紧张与急躁情绪,使心情得到放松,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5)利用城市绿地给市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可以很好的促进市民间各种交流的产生,可培养与他人的协调性,提高社交能力。优美的植物景观激发起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精神境界也会有所提高,从而能够陶冶清操、净化心灵。

2、影响园林构成质量的主要因素

(1)水。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

(2)植物。植物是园林造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对园林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林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对创造园林气氛非常重要。

(3)建筑。园林建筑物经常被做成景点,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要求。楼台亭阁,轩馆斋谢,经过建筑师巧妙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建筑艺术品。

(4)山石。山石的造景应用自古就已经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现代园林景观中自然也有相当大的作用,现代城市园林中更是将山石的应用发挥得淋漓精致,让人看到了它的优与美。

3、我国园林园艺主要造景手法

(1)对景。对景可以避免视觉上的单调感,丰富园内的观赏内容,对景即可以相互观赏、相互衬托的景色,即从一个观赏点去观察另一个观赏点,或从另一个观赏点来观察这个观赏点的这种互相观赏,相互衬托的构景手法。一般说来对景不是针对某一个景色而言的,它可能和周边许多景色都形成呼应的关系。

(2)借景。借景是指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将好的景色通过一定方式组织到园林视线中来,它能起到扩大园林空间,丰富园林景色的作用。其手法可以简单概括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以及因时而借,借景是钩成文人园林中色步移景异、移步换景的主要原因。借景的内容主要有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借香组景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园林意境,丰富景观效果。

(3)添景。添景主要是为了增添园林的空间层次感,在缺乏近景的情况下可以做添景处理,添景可以通过建筑小品,园林植被来形成。例如远处有自然的山,人文的塔,而中间和近处没有任何景色过度的话,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这时在中间和近处增添一些建筑、乔木、花卉,就会使整个空间显得具有层次美,加强远景“景深”的感染力。

(4)框景。框景是利用窗框、门框、漏窗、乔木树冠抱合所形成的框,把外部的景色框进来,使游人产生错觉,仿佛是一幅挂在墙上的图画,从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

(5)抑景。抑景主要讲究内敛含蓄,即在造园方面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从而以此来提升整个园林的艺术感召力和层次感。

(6)漏景。漏景是框景的进一步发展,它起着含而不露、柔和景色、若隐若现的作用。在园林的围墙,步廊(单廊或复廊)常常设以漏窗来取景,从而营造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意境。

4、造园艺术手法运用原则与要求

(1)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园林施工单位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必须按照规范,严格按绿化工程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批准施工,对各项绿化工程建设全过程实施全面的工程监理和质量控制。在掌握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根据设计图纸对现场进行核对,编制施工计划书,认真做好场地平整、定点放线、给排水工程等前期工作。

(2)突出园林主景意图。在园林艺术的空间设计中要重视突出主景,景观有主体景观和从属景观,即主景和配景。只有主从搭配适宜才能达到景观丰富多彩,使游人游兴盎然,印象深刻。园林艺术设计将主、配景的关系和作用给予了明确的诠释。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掌握工程原理,还要具备指导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较好地把园林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建造出既经济、又实用、且美观的园林作品。

(3)与传统元素的融合。我国古典园林中包含了很多传统元素,将传统的元素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设释出来,也是融合传统元素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传统类型的分析和重构,创造建筑类型的当代演绎。

(4)提升空间层次丰富感。园林造园讲究的是流动性和曲折感,在我国当代建筑设计中,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以清晰地交通流线为前提,设计出结合地形地势和功能分区的路径。

(5)自然山水的意境表现。古典园林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自然之美,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设计中应坚持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通过适当方式运用现代或传统手法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唤起人们情感和审美的共鸣。

(6)实景与虚景相结合。造景中虚实结合、明暗交替、抑扬顿挫的搭配手法,可以丰富景观内容,增加空间的立体性和景观的延展性,选择不同景点和植物进行配置、提高常绿种类的比例,这样就能增强季节感,并能延长观赏时间,最终实现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自然美景。在景点造景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的立体感和轮廓感,通过对地形的合理利用和交错的把握,从而增加景深和形式的多样性。

(7)俯景与仰景相结合。利用周围地形视角位置的高低不同,搭配出不同的仰景和俯景的效果。借以其它景观小品组合成景的方法,园林景观中的建筑、山石、水体、道路等巧妙的与植物搭配才能更加凸显层次感和丰富度。

(8)采用几何错觉、透视变形的手法进行造景。通过景观设计引导游人的视觉走向,通过对园艺手法搭配营造出透视变形的效果,认真的了解和熟知多种变现形式,创造出有韵律的园林景观,更好的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园林工程不只是要按设计完成工程设施和构筑物的建设,还要讲究园林植物配植手法、园林设施和构筑物之间组合搭配的美观舒适以及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协调。这样就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5、结语

总而言之,园林工程包括水景、园路、假山、给排水、造地型、绿化栽植等多项内容,无论那一项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都要着眼于完工后的景观效果,营造良好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王龙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1,(3).

篇7

关键词:现代园林 传统原理 传承与发展

1.设计思想的传承

1.1 自然主义思想。中国传统园林在设计中崇尚自然美,强调“师法自然”,将自然要素合理地添加到园林艺术中去,而丝毫不见人空痕迹,其手法之,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古代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摹本,造园者往往会广游天下美景,感知自然,并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从而成就无数美景名园。这种朴素的自然主义情怀是传统园林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自然精神又绝非是通过简单的形式再现或是机械地人工模仿来体现的,而是在重现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总结,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结合,创造出生机盎然、舒适宜人的园林景象。

1.2 人文主义思想。由于受到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中国传统园林通常只是社会高端阶层所独有的活动场所,而并非是提供给大众休憩的公共空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十分注重对人的研究,园林作品最终是以符合人的观赏、游憩需求为准则而创造的。园林造景的目的在于向观赏者提供自然美的享受,人是园林艺术中的核心对象,这恰恰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这种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随处可见,造园者往往会围绕主人的性格、兴趣、喜好来进行园林设计,尊重使用者的意愿,所创造出的园林空间自然也是非常人性化的。

2.设计手法的传承

2.1 空间组景。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组景手法十分精妙,主要体现在以小见大、步移景异两方面,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最为丰富的景观效果,“咫尺见天涯,方寸显天下”就是这个道理。而步移景异则是追求空间的无限变化,注重层次、抑扬、因借、虚实的安排,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空间效果。概而言之,中国传统园林的组景讲究虚实变化,同样的组景方式不过多重复使用,巧妙运用多种景观元素,相互搭配。

2.2 诗情画意。中国传统园林讲究意境,它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命力。园林景观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形式美,需要人们通过感知、品味,方能理解其中的韵味。我国古代许多园林的设计者本身就是田园诗人,其园林作品自然带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具体来说,这种情趣就体现在园林设计中意境的表达,即创造出“人在园中游,如在画中行”般极富感彩的理想境界。

2.3 叠石理水。我国传统园林对于水元素的利用一般分为两方面:水形和水声。在水形岸线的处理上讲究“沿而为溪,聚而为池”,岸线变化自然,动静结合,形成不同的水体形态。水体的声景主要是通过叠水、瀑布等形式来实现的。潺潺的流水可以令人心情平和、舒畅,“何必丝与竹,山中有清音”,这水声之美也是传统园林艺术的另一种诠释。叠石的手法在园林中更为常见,造园者一般会通过筑山置石的方式来创造多变的地形与丰富的景观。

2.4 植物配置。中国传统园林在植物配置方面同样讲究,注重树种间的搭配与组合,因地制宜、因景制宜,采用不同的配植形式,达到适宜的景观效果。同时,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许多植物都具有一定的品格象征:如的高尚、牡丹的富贵、文竹的永恒、梅花的坚强等等,周敦颐的一首“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令莲花成为高洁的象征,为大家所认同。

3.现代景观设计的创新性发展

3.1 技术革新,迈入数字时代

数字技术与景观设计的结合源于1969年生态学家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方法论,即生态因子分析法:先对场地内自然要素进行分类、单要素分析;再根据具体要求用图层叠加技术归纳出综合结果,进行生态敏感度的量化评价。此后的数十年,科学技术不断革新,发展至今,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对场地进行整体性的数字解析,分析地形地貌条件,对场地高程、坡度、坡向等要素进行数字模拟,更准确把握现状条件。

3.2 博采众长,加强中外交流

在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交流越发普遍。我们应适时敞开国门,接纳西方园林景观思想,并取其精华,与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相结合,丰富现代景观设计思路。法国几何式园林造景手法在中国已经得到广泛使用,通过对称的几何型构图来突出强烈的轴线感;在面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场地条件时,意大利的苔地园造景手法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日本的枯山水造园艺术同样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在气候条件较差或是缺乏山水要素的地区,可以运用抽象写意的设计手法来塑造景观。

3.3 打破局限,开拓设计领域

中国古典园林令人诟病的最大原因在于它的内向性和封闭感,服务人群仅仅限于少数权贵,这是当时特定封建制度下的产物,造成了传统园林功能的局限与单一。现代景观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大众,其设计应更加开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精彩的公共活动空间。同时,应开拓设计领域,进行城市景观系统规划,从整体到局部,全方位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将景观设计引入商业区、居住区、体育中心、工业园等,产生新的思想与活力,打破历史的局限。

4.结语

我国的园林融合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有许多成为园林设计经典的设计理念,值得继承和发展。今天的园林设计在重视审美的同时,更加重视文化的内涵和文脉的展示,在传统原理中不断的吸取精华的东西。在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采用现代的手法和高科技手段,将特色的文化表现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表现出来,达到美观、特色和文化内涵深刻的园林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俊庶,张静文,王美娟.现代园林对传统园林意境创作原则的继承与发展[J].现代园艺,2009(9):56-57.

篇8

关键词:传统园林;现代园林;继承创新;苏州博物馆

现代主义园林与传统园林在形式上、功能上、构图上、类型上、材料上以及服务对象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别。现代主义园林相对传统园林来说,形式更为简洁自由,注重功能和空间感,追求非对称的动态平衡,园林的类型和材料也极其丰富,并主要服务于人民大众。现代主义园林具有新的众多的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但在设计中也应当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并非盲目的模仿传统,而是在吸收传统形式和精华部分的同时,来表现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使传统与现代、过去与今天链接,目的是使当代新的设计具有更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设计师既要对传统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也要谙熟现代设计中的各种思想与手法,从而达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渗透乃至超越。本文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试从各类造园要素出发来探讨现代造园在继承传统园林的同时所运用的新的手法。

1.项目背景

苏州博物馆馆址位于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是苏州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这么敏感的区域,新馆如何延续传统文化,又能具有时代特色,正是大家所关注的。

2.设计分析

2.1叠山

对于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园林各要素的创新,北侧墙下的“叠山”是新馆庭园规划设计当中最为精彩且最难处理的部分,既不能仿古,又不能做成现代雕塑。他从中国北宋画家米芾的山水画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写意手法。在摒弃了苏州园林中常见的假山营造手法之后,他将许多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经过切割和打磨,相互叠加并排成一排放置在水边,渲染出宋代山水画的意境。

2.2理水

水在造园中具有拓展空间的作用。在古典园林中,治水一般都是山脚临水,石矶浮水,皆环以林木。水面则以掩映、舒朗、深远及大小等为主要特征。而新馆庭院中以水造景的方法与古典水景是大相径庭的。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贝聿铭放弃了传统的形态和手法,而是采用了长短不一的直线围合而成复杂的平面,并用石材构造水池,呈现出了简洁的现代感。独特新颖的建筑群在平如镜的水面上产生了虚实影像与高低层次变化,然而,微风徐来,建筑与倒影荡漾在水中,这静、动之间构成了一道美丽的画卷,与建筑构成了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

2.3亭

亭的造型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形式,是将传统古亭的解构和重塑。结构上,它以现代的钢骨架作为支撑并放置照明灯具,玻璃顶覆盖木饰面格栅,中间是洗漱台。亭的位置悬置于水面之上,四面景色尽收眼底,坐在亭中北面可观赏石与桥,东侧的建筑与植被形成借景,南侧与建筑大厅的亲水平台以及建筑立面互为对景,西侧皆竹林为背景。

2.4置桥

主庭院中的桥通过直线的交叉,并把桥作为体块来进行处理,桥并不是主要景观,而是作为联系构件和观察点来设置的。用桥将水面分割成一大一小两块水面是传统置桥手法中最大的特点,目的是为了使大的水面显得更大,而小的水面显得更加悠远。而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桥的设计,是使人走在桥上既能观赏建筑和亭台在水中的倒影,又能观赏紧临拙政园的山石,同时桥的尺度与人们的视域比例也十分恰当,让人有种移步换景的感觉。以突显景观的层次,并表达造园所追求的“人在景中,景在人中”的思想。

2.5植被

在植物配被上,贝聿铭放弃了传统园林追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突出了单株植物的观赏性。进入主庭院设有四棵树,分别是东门两侧松树,一棵高大挺拔的靠近大门,作为进入大门的借景之用;一棵为盆景造型,美轮美奂;南侧是一棵梅花,凉亭西侧的一片茂密的竹林;南侧一棵桂花,以及西部展区的一个小庭院中,栽种了一棵石榴,树旁以太湖石作为配景;东廊对景的“紫藤园”中,两棵紫藤嫁接了忠王府中明代文征明亲手种植的百年紫藤;在建筑上通过屋顶构架的呼应,使整个建筑空间与历史产生了共鸣。在《园冶》中说到造园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要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要体现“小中见大”,堆砌植物反而可能会弄巧成拙。贝聿铭将这几种植物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作为一个“雕塑”来隐喻传统精髓,同时用植物来营造“虚实结合”的意境,赋予了不同于传统园林的现代感。

2.6叠瓦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风格上保持了传统粉墙黛瓦,但屋顶却不用传统的瓦片做装饰,原因是传统的瓦片易碎,又不易保养。而是铺设黑中带灰的“中国黑”花岗岩,来隐喻瓦片。淋雨的时候是黑色的,经过太阳照射后变成深灰色,这与苏州的粉墙黛瓦的格调相协调。另外,在建筑的高度处理上也做了一些文章。苏州古城的主要建筑特色便是高低起伏和错落有致。形斜坡屋顶也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建筑文化特色,它与周边建筑的形式有着鲜明的反差,却又有相似之处。屋面与墙体边饰以及白墙相配,为粉墙黛瓦的江南的建筑意境增添了新的诠释,并精心营造出意境。

2.7门

在博物馆大门的设计上,贝聿铭有别于传统建筑大门的造型语言。传统古建筑大多是高墙围合成,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在设计上要运用新的造型语言,让博物馆显得更开放,有一种邀人人内的感觉,用现代材料而又具传统韵味的大门形式,营造出大气的特点。还有大堂前用钢和玻璃设计的现代月洞门,亦反映了这种“雅致而微妙”地用现代设计来隐喻传统的手法和思路。博物馆主入口的门利用钢结构顶棚、格栅伸缩们和朱红色推拉门,与右侧白墙上的黑色题字融合。

2.8窗

在新馆中的设计中,窗起到了模糊室内空间与外界空间的作用。贝聿铭用现代材料将传统建筑花窗形式赋予了新的生命,以达到“借景”的效果。如在大堂的北侧墙上开的两个“六方式”花窗,巧妙的将凉亭和花树纳入眼帘,营造出“探幽”的意境。东廊透过紫膝园,可看到茶室的东墙上钢结构的“海棠花”漏窗,它以传统的冰裂纹为图式为装饰。其妙处在于以空寓虚,借物寄实,避外隐内。还有一处方窗设计十分巧妙,在“虎丘云岩寺塔”展厅,方窗上覆一层薄纱,借朦胧之亭台水石.不仅给幽暗的展厅采光,而且让人不经意间抬头远眺窗外美景。

篇9

关键词:诗词;绘画;古典园林;精神

中国古典园林一直受到诗文、绘画的影响,诗画中包含的文化韵律使中国古典园林摆脱了简单的建造堆砌,使之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即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重在感知,因此各个艺术门类之间常常可以打破界限、触类旁通。而作为3个艺术门类,园林、诗文、绘画一直共同发展、相互作用,特别是自唐宋以来,这种迹象尤为明显。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被称为“诗园”“画园”。

1不同时代背景下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演进贯穿了封建帝国从开始形成直至消亡的整个时期,而它作为一门艺术,也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经历了产生、成长、繁荣、转化的过程。从宏观而言,中国自然背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乎呈现出静态的状况,而在历来的朝代更替中,人文背景则在众多的因素中展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在这两种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拥有了适宜的产生条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成为民族瑰宝。

1.1诗经———建筑宫苑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奴隶制时代,当时较具代表性的是殷纣王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囿、灵台等。其中“台”为具有宗教和祭祀功能的建筑,“囿”和“圃”属于具有生产功能的设施。而在诗经中有专门记载关于灵台、灵囿的篇章,从中可见,在分封制及封建王权形成的初期,中国古典园林主要为建筑宫苑园的形式,这类园林通常依托于自然山川,规模宏大,功能也与自然山水较为类似,十分丰富。

1.2神学———求仙文化下的皇家园林

至秦汉时期皇帝制度的确立,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开始出现。秦汉时期园林规模宏大,延续了之前园林“囿”的功能和对自然山水的利用形式,以满足统治阶级游憩的需要。而早在战国时期,海上仙山的传说即在齐、燕沿海地区为人们所知,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曾有过多次出海求仙问道的经历。而到了汉朝,汉武帝继承了秦始皇这一梦想,他也尝试登上仙山,但最终未能如愿。于是他将这一理想寄托于园林山水之中,因此,秦汉时期形成的具有神性的园林风格与当时背景下人们对仙境的渴望密不可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建章宫。建章宫位于皇家园林上林苑中,其北部林地区域中心为太液池,周边建筑多为亭、廊等可登高赏景的建筑类型。该区域内修建有太液池,池中仿造传说中的仙山,建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山。而汉赋中运用极尽奢华的笔调描绘了其中的盛况,如《西京赋》中:“顾临太液,沧池漭沆”。从此“一池三山”的模式成为皇家园林的传统布局。汉代的求仙思想体现在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体现在统治者的思想中,而这种文化涵养在同时期的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秦汉时期的园林不但继承了先秦时期园林的某些传统,而且在前代的基础上开创了人工堆山造湖的技术先河,也使得园林造园中加入山、水元素成为传统。

1.3不羁———自然山水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逐步由之前对自然山水的直接利用转变为对自然山水的模仿。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对政治的厌恶契合了老庄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而对社会的不满促成了新兴佛教学的流行,因此形成了该时期特有的玄学。当时的玄学家主张自然为本,名教为末,魏晋时期的名士们以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世俗礼教的束缚,而在思想上具体表现为形成了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作风。而当时的造园手法多与这样的思想相呼应,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园林。而自东汉末年兴起的庄园经济到魏晋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因此,依托于庄园的私园也被建立起来。先秦两汉时期的造园规模极其宏大,自两晋开始,造园规模逐步缩小,其中的布局亦逐步趋于精致,出现了小中见大的萌芽。写意与写实的手法已初步相结合,魏晋时代的私家园林在表现自然山水时,已不同于秦汉时期,已从写实逐步过渡到写意。

1.4诗画———写意山水园林

隋唐时期经济复兴,文化繁荣。而该时期的园林相较与之前更为繁荣兴盛,长安、洛阳作为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造园之风更甚。隋唐盛世为文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园林的繁荣兴盛奠定了基础,因此当时园林的繁盛程度也是整个盛世的象征。唐代文人对山水自然景观的鉴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凭借自己对于山水的理解来营造园林景观,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悟融入其中,在园林中寻找慰藉和精神寄托。唐代园林形成了雅致清沁的格调,出现了“文人园林”。相比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更加赏心悦目,而其中寄托的理想与情思也更为丰富。由于文人官僚阶级参与造园,相较为之前更为全面和深刻的“园林观”逐步形成,例如,白居易曾提出,造园的主要目的不只是为了享受生活,而在于“以泉石养心怡性”,培养自己的高尚节操。而这一理念也与他质朴闲适的诗文风格相类似。这种“园林观”在唐代具有一定代表性,而对于宋代园林的风格也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1.5情怀———文人园的萌芽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园林艺术在宋朝时完全进入了成熟期。我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释、道三大思想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转变,而园林也在这种风潮下由向外拓展转变为向内开掘。宋朝园林的精细程度远超之前的时代,而在两宋时期,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定型,造园的工艺和技巧达到了新高度,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阶段。除此之外,两宋的山水画讲究以各种建筑来点缀自然山水,画面构图相较前朝,更加突出人文的分量,表现出自然山水与文人情趣相结合的倾向。而直接以园林作为画作描绘对象的也不在少数,两宋以来,画家们不仅着眼于园林的整理布局,甚至在细部刻画入微,如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轴》,着眼于叠山置石和小品植物。在这种氛围下,文人广泛参与园林建设,园林中融入的诗画情趣相较于前朝更为浓郁,园林意境的创造也更加被重视。

1.6精巧———文人园的成熟

元代在蒙古族的统治下,汉族文人地位低下,心情抑郁,在绘画上逐步摒弃了之前宋代文人画精雕细琢的画风,转为籍笔墨而鸣高雅,出现了看重意境和哲理的画风。而至明朝中期,自由奔放、别出心裁的写意画风逐步发展为画坛主流,相比宋代文人,明朝更重“墨戏”,即画面讲究文字落款,将诗、画、书法三者融为一体,集中表现在画作上。这种情况亦影响了园林创作,使园林相较于之前有了明显变化,出现了不同于以往将山水整体缩移临摹以表现自然,而是用置石、造湖等描绘局部而象征整体的写意创作方法。如明末造园家张南垣倡导的叠山流派,通常截取山石的一角,使人产生联想,借此来表现名山大川,即利用局部表现整体。这体现了写意山水园林的典型匠意,即是“平岗小坂”的做法,巧妙地摆脱了以往园林中过于具象的通病。

2诗与画营造意境的表现

2.1诗

中国古典园林是三维空间上的艺术。在古典园林中游览,需要“动静结合”,即不仅需要驻足观赏,也要在游览行进的过程中欣赏园林的动态美。在园林中有“移步换景”之说,即强调场景的多变,说明需要以一种动态的视角去观察它。而在诗词歌赋中,作者常常力求一种平衡:既要使行文前后贯通,行云流水;又要制造矛盾,使文章跌宕起伏,富有生机。而中国古典园林充分把握了这一特性,将诗词中的境界、场景融入到园林中,使之饱含文人情趣。从表面上来讲,造园者把文人的某些意境以具体的形式运用于园中,营造出与诗文中相类似的场景,运用楹联、匾额等手法对园中景观作直接的点题,或直接将园中某个景点以诗文中的词句命名,这种方式虽简单直白,却能体现出作者情怀,亦可使造园者直抒胸臆。除了表面的手法,造园者通常还运用类似文学章法的手段,在空间上融入“诗”与“文”的元素。《履园丛话》中提到:“造园如使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以作诗文类比造园,追求造园中的意境美。而在古典园林中,园路绝非平铺直叙的道路,造园者通常运用迂回曲折的园路,结合各种景观构成要素,在园中划分出类似文章开头、转折、、结尾等迂回曲折的空间序列。这样的设计手法通常使整个空间结合紧密,形成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空间形式,整个园林起承转合、变化有序、层次明晰,而不会使园林支离破碎或单调乏味。因此,古典园林中的各处景致将整个园林营造成了和谐统一的流动空间,体现了严谨精炼的章法,游人在其中行走,会体会到如同朗读诗文般畅快淋漓的感受。

2.2画

中国古典园林同样也包含了“画意”。中国文人画追求“形似”,画中的山水树木已经不是个别的事物,而是寄托了中国文人对自然的抽象概括和个人理解,是画家主观的、对一定时空具有概括性的物体。而古典园林同样为文人将自然景观提取概括在一个小园子中,这种情况与文人画中对自然的概括、抽象十分相似。由此看来,中国古典园林是把文人画作为基础,通过三维的形式将历代文人对自然的概括和升华复制到人们生活的现实空间中。自唐代以来,呈现出园林借鉴山水画、山水画渗透园林的现象。而宋代山水画成就达到我国历史的巅峰水平,宋朝山水画家多以长卷,如千里江山图,采用全景式的描绘,来表现山河壮丽,而后期文人画的风格转变也促使园林创作由写实转为写意。南宋时期马远、夏珪一派的山水画采用大量留白,而截取山水一角表现空蒙迷离的空间层次,让人可从局部联想到整体,这种表现手法亦被引用到园林的意境塑造中,使园林中原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逐步过渡为写意为主的手法。从文人画中诞生的“壶中天地”等审美观念,虽缩小了园林的尺度,但却再次拓展了园林创作的意境深度,奠定了小中见大、咫尺山水等写意山水园林发展的基础。

篇10

关键词:古典园林;自然;意境

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s mainly in the natural landscape based, supplemented by artificial building, follow the natural to artificial means, reflect the aesthetic conception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through art processing on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landscape, fully embodies the builders to Literature and art culture and philosophy of the highest.

Keywords: classical garden; nature; artistic concep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传早在周文王时期就有建宫苑活动,后经过春秋、战国及至秦汉时期的发展,完成了从商、周的园、囿向秦、汉宫苑和私家园林的转化。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自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描摹对象,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园林在建造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这些构景要素进行改造、调整、加工等艺术化的处理,构建出一个精练概括、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个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种艺术再现的特点在构建园林山水和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现存的许多优秀的叠山作品,一般不过八九米,从它们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都是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与提炼。这种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充分展现了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发现手法。

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做出湾港、水口或堆筑岛、堤、架设桥梁等,以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这追求的是“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立意,这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都是常用的手段。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在构园中常常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植物配置都以树木为主调,不讲究成行成列,但随意参差,运用少量树木概括表现出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园林中的建筑为了适应主人居住、游憩等多方面的需要,不论其性质功能、造型结构如何,都能与园内山水花木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在用料上,园内建筑物充分利用木框架结构的内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在布局上化整为零,通过完全自由随意、因山就水、高低错落的变化,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关系。把建筑物的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达到造园者追求的天人谐和的境界。

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建造时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许多园林是在文人的直接参与下建造的,这使中国古典园林深受绘画、诗词等文学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感彩。这首先表现为造园者的人生态度,造园者通过由建筑、山石、水体、树木所构筑而成的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的排列,把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凝聚其中,隐喻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即“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如苏州古典园林,往往是通过模仿和想象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

中国古典园林这种意境的营造,是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它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反应出文人气息的园林艺术。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者大多为文人雅士,一般在文学、绘画上都有极高的造诣。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和诗词书画上一脉相承,它接受了传统艺术的普遍规律,中国古典园林的“以景写情”,正是中国绘画“以形写神”的画理。造园中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与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这种意境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其创设和表达大体上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象征手法进行表达,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分别用墨石、湖石、黄石和雪石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这种借比拟而产生的联想,借助文学语言手法创造出的画面和意境,产生强烈的美感作用,从而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另一种是靠楹联题咏对园林意境进行表达,在园林中,大量运用匾额、碑刻、对联、题咏等手法进行造景,对丰富园林景观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直接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建造目的、总体布局和设计手法。

首先,从建园目的上来说,禅宗所产生的影响最深远。禅宗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详的精神境界,因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另一方面禅宗信仰者又置身于现实社会之中,这与他们“心既是佛”的与世无争“空”的信仰相矛盾,这是建园者的心态真实反应。这种矛盾在园林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园林提供了寂静冥想的场所,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

其次,儒家思想在园林总体布局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儒家讲究的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反应出来的是实用主义的,古典园林的建造者多是理想主义者,而非政治家,他们饱读诗书,但受制于儒家君臣思想,辞官归隐几乎是他们一贯的模式,但隐居只是他们无奈的一种表现,为了抒发这种感情,他们往往寄情于物。中国古典园林很多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建造的。

道家美学哲学原则直接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道法自然——中国园林艺术和设计的指导原则。“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建造上完全是按自然布局,建筑物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点染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3世俗风水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