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范文

时间:2023-04-02 14:0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改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改形势

篇1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教学;情境创设

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地学好美术课,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美术课堂既活泼又生动,让学生快乐学习呢?我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在实践中找寻答案。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总结自己的认识与实践经验,我个人认为:情境的创设对上好美术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如下:

一、新课改从宏观上要求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

新课改要求“把主动权放给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下学习”,民主学习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给学生一个情境,一个自由民主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这种情境如何创设,创设的如何直接导致了新课改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效果。只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实现把主动权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这是因为,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氛围才是学生吸收知识的丰沃土壤,也是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义不容辞地为其创设适合的、优秀的教育情境。

二、中学生的心理机制要求教师必须创设教育情境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纪律性差。他们通常不能较好地坐下来耐心理解抽象的概念(特别是艺术理论大多是哲学性的),而对图像、声音、实物、环境等较为敏感。所以,情境创设成功的课堂,大家发言、理解、思考以及注意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目标也比较容易达到。而且声、像、实物一体的情境,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认识及感受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也符合“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的贯彻。

由此看来,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支,情境创设的确不容忽视,那创设艺术情境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通过自身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看法:

1.美术教学中情境创设自由多变,但要符合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将美传递给学生,我们可以制订多边自由的情境条件,以符合课题目的,并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比方说:我们可以在“内容”上下些工夫,广泛收集材料,拓展认知范围,增加趣味性环节,避免平铺直叙的老式做法。在实物处理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并注意特色及当下的社会热点。任课教师平时应注意自身的学习与发展,主动拓展见识,丰富视野。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融入时代感、生活感强的材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提高自身业务技能,熟练各种制作方法,寻找新思路、新技术。

例如,在学习《我喜欢的卡通形象》这一课时,我就用了动画片《三毛流浪记》中张乐平先生手绘三毛形象的一个片断作为导入,带领学生走进了漫画天地,其视觉美感同样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动力,产生创作欲望,表达自身感受,促进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吸引课堂注意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现有资源,挖掘校本教材,发挥群力,促进自我水平的提高。

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资源,比如,多采取课堂外教学的方法,打破传统课堂思维定式,走出课堂,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用社会这个大情境来教育学生。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外出写生、校园课堂、街头课堂、影院课堂、田野课堂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我们的教学。我曾经在《手绘线条图像――多视角表达》一课中带领学生通过对自己生活的校园实地考察来进行创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学到的绘画技法,而且还增加了对学校布局的了解,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

2.情境创设要新颖,避免雷同,努力创新

求新求异是我们艺术教育中必要的追求,艺术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独特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把“创新”放在发展的角度去重新审视。

教育情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的创新。主要是指我们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从思想上转变旧的课堂习惯,积极利用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没有创新便没有价值。首先要解决思维方式,扩展思路,敢于引进新模式,敢于制造新现象,敢于接受新理念。例如,我在教学《艺术的多元化》一课时曾尝试让学生认识“行为艺术”,并设定了练习,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随意画的创作,学生情绪高涨,随意发挥,以一个初中学生的心态恣意体会了一把行为艺术。很多学生这样评价这次创作:一次情感的释放。

(2)教师语言的创新。教育情境创设中教师语言也是比较关键的,没有好的语言组织,再好的实物、多媒体课件、环境也不会发挥自身作用,教师语言求新、求畅、求美,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艺术韵味,学生也容易接受。实践中多数教师普遍存在重视可见制作、忽视语言组织的现象。语言艺术值得每一位优秀教师认真揣摩与学习。

3.注重有美感的创设

艺术教育情境更应该用艺术的眼光与手段去创设。让学生在融入情境的同时,顺利体会美的愉悦。美术教学通过插入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转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在《森林之歌》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欣赏《维也纳森林圆舞曲》,并展开联想,让学生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个个生机盎然的森林之境,体现了学生不同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感受,学生的思路更宽了,创造力更强了,绘画创作的热情更加高涨。没有一样东西能比音乐更能打动人。以音乐配合美术教学,创造情境,激发联想、想象有利于促进想象力。美术和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声音对人的情绪有强烈的激发作用,能迅速地、直接地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支配人的感情。以音乐激发联想,用美术形式表达联想的结果,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传神与魅力》一课时,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教学《中国山水画》时,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同时讲述相关典故,创设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置身于音乐氛围中的学生思维十分敏锐,往往能产生出生动的作品。

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育之河注入了“源头活水”,历史的机遇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怎样使我们的艺术教育长新常青,是一个充满艰辛、充满快乐与挑战的工作。笔者结合在一个县属实验中学的几年教学经验,或许不够全面,也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但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需要人们去探索、求知,我们肩负的是民族明天的素质,这责任一样重大。经过实践积累下些许经验,现整理成文,望同行们批评指正,共同为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献策献言。

参考文献:

[1]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情感教育;传统方法

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名高二英语教师,我深深体会到新课改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的无限魅力。在课改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不给我们的学生造成过多的负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结合所教学生情况和学校客观条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感悟,仅供大家参考。

一、改变传统观念,与新课改共成长

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是由教育思想观念决定的,如果说不适应教育,其实就是不适应教育观念。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清楚地看到,新的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更换一套教材,而是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应该彻底抛弃陈旧的、落后的传统观念,人人要树立现代化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英语课程目标是: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全面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我们教师是学生的“领头羊”,所以在新课改形势下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角色,不能再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能让学生只是言听计从,而应该尊重他们的思想与个性,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便于转变教学教学观念,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与新课改同行,与新课改共成长。

二、运用情感教育,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情感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情感教育也是新课程改革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唤起学生幸福、愉悦的心情,使他们在情感上乐于接受教育,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我的做法如下:

1.接近学生、宽容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中,只有积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起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热爱英语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师生间的情感变得和谐默契。

2.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有效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前提条件的。”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看到好多学生喜欢听歌、唱歌,于是在学习人教版高二英语听力课时,我常常找出一些经典英文歌放给学生听,并鼓励学生跟着一起唱,时间不长,平时那些比较羞惭的学生也开口跟着音乐唱了起来,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课堂节奏快,方法灵活多样,形式丰富多彩,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学习新课标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具体做法如下:

1.减少教师讲解,增加学生讨论

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发表个人的看法,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学习人教版高二英语教材《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时,我就设计了下列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讨论:(1)Do you like travelling?(2)Where do you like to travel best?(3)Imagine you are traveling alone to the South Pole,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了新的知识,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

2.重视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参与的乐趣。

3.注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高中英语教材有很多口语交际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往往组织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一线教师要适应新课改先进的教学理念,抓住教改机遇,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沐浴着新课改之风,积极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造成课堂教学无效的因素是很复杂的,例如,教师定位不准确,漠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单一俗套,不能将物理知识进行有效传递;忽视物理实验的探究与操作,缺乏对物理本真面目的展现;物理练习繁重、重复,制约了学生的稳步前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就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新课改形势下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一、尊重课堂教学生本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观能动性

中考压力下的物理课堂,由于教师授课任务量大并且所授理论知识抽象、难度较大,教师往往采取“填鸭式”的硬性教学模式,以自身为教学的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被动的成为知识的倾听者、接受者,进而沦为了学习的犯人,知识的奴隶。学生物理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丧失,对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兴趣的提高都是无益的。面对物理课堂中由于教师与学生位置的颠倒带来的高中课堂的沉寂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失,我们应当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去激发学生自主探讨的兴趣,学生一旦被问题吸引,就会受问题的驾驭而自主进行思考,在思考遇到困难时,学生便会寻求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或同学,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便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对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相对于教师单方面的灌输都要好很多。

二、丰富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初中物理课堂的丰富提供了更多新的教学手段。以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物理教学相结合,促进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新课程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方式,使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并结合物理的实验特性以及物理课堂教学实际,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从而能有效发挥多媒体仿真教学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分析力等多种能力,为课堂教学素质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利用多媒体有方向、有目的地查找与物理课程有关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些物理知识,自己去理解并运用这些物理概念。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内容很直观地在演示屏幕上显现出来,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原理。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有效整合,使初中物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变得丰富、充实,从而使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得到切实的提高。

三、充分注重物理实验过程,还原物理教学的本真面目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在新课改下,实验教学有重大突破。但是,能否完全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待物理教师认识和实验能力的提高。教师不仅要重视做好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更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力,把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引入物理课堂。要适时开发、补充课堂演示实验,布置学生课外实验作业。这样,才能真正避免把物理当作数学应用课,还原物理教学的本来面目。同时,在实践、动手中让学生体验物理研究的成功与快乐。比如,在教学“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一节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实验室或将实验仪器搬入教室(每小组一套)进行上课。上课时,先让学生阅读材料,明白教材中的几个实验怎么操作,需得出什么结论,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而且要学生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而探究出物理规律。这种方式比教师唱独角戏更易接受,能让学生动手探究实验,亲身体验物理实验过程,进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过程是引导学生把宏观物理现象和抽象思维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物理概念和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实践经验并不等于物理概念和理论,要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得到物理概念和理论,并进行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活动。由于初中生繁重的课业压力,物理实验过程是他们获取物理实践经验的重要渠道,通过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后,发现物理理论,引导学生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理论知识,才能学好物理概念、定律、原理。掌握了物理概念、定律、原理,并将它们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一些物理应用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四、优化课堂练习,促进学生稳步前进

课堂练习是为了让课堂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优化课堂练习是指课堂练习一定要少而精、精而准。由于课堂时间非常宝贵且十分有限,因此,应该优化课堂练习,让课堂练习少、准、精,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准确地体现学习目标,还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优化课堂练习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因此,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可以进行练习分层,分成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基础题是全体学生都要做的,都必须完成的。完成之后,教师要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提高题是选做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很好地完成,学习能力一般或较弱的学生需要在一定的帮助下才能完成。那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先完成的学生指导未完成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堂讲评的方式来指导学习能力一般或较弱的学生完成。拓展题是一起合作学习完成的,合作成员应该是参差不齐的,既有能力好的学生也要有能力差的学生,这样可以通过帮扶来共同完成拓展题。优化作业,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稳步前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内容 途径 要求

一、何为教师专业化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新课改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应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的过程。其实,教师这种职业并不是人人都可胜任的。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或专业情意。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

(一)教师应适应新课改人性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应拥有丰富的专业道德(即德性)

首先,教师应具有厚重的德性、丰富的人性。德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德性的本质是丰富的人性。如果离开了人性而单独强调德性,人就成了仅有躯壳没有人味、没有血肉、没有感情的道德标本。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本,这就带着对人性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学生、走进了教师的生命历程。教师应首先教学生做人,怎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那他本身必须是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教师应充满丰富的情感和人性的色彩,使课堂充满着激情和诗意,从而发挥着以崇高的品德塑造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其次,教师应具备亲近社会、施利他人的素质。这种亲近社会的素质就是用向善的心态看待社会,教育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建设社会、亲近社会、有利社会,而不是教学生如何否定社会、抱怨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价值观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这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价值观冲突。在价值冲突中,教师必须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宣传社会的积极主流思想,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再次,教师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具备做人的思想底色。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说,它可为各个学科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教师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同时,还应具备辩证的思维。在对待具体问题时就能一分为二,能用现代哲学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新课改的种种现象,正确应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课程改革。

此外,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还应把自己放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考察,从多方面、多层次的提升自己的理念和素质,以发挥自己的潜质。而这也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所在。

(二)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除了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外,还包括更高层次的主体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在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现在,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数,这必然要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越精深,讲课时越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传播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三)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新课改形势下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1)开发课程资源意识的能力,包括课程资源的选择(如教材不仅指课本,也包括音像制品及其他可利用的资源)、课程参与、重构、研究、创新、开发、评价、积累的意识等等。(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并使用信息,发挥信息效益、加强信息协作、增强信息免疫能力等等。(3)改变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过程应稳中有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能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探究学习,并能驾驭课堂,应对教学突发的能力。(4)具有教学机智,富有幽默感,能熟练发挥语言(特别是肢体语言)功能的能力,具有极高的语言素养,善于反思、总结,并能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

三、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一)教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表明,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当今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课改所倡导的科学的发展观即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更应具备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转贴于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是研究性学习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主体精神,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质,更离不开教师的教研意识,而研究性学习正是一种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走进教学与研讨活动之中,可极大地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实现教师潜能的开发,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事件和现象的再思考,是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对话,而不断的教学反思则会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发展。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课中(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这与那种传统的教学回顾与总结截然不同。课前反思是预设,预先设想教学设计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具有前瞻性;课中反思是对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调控,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教学设计仅仅是设计,而教学实施应根据课堂现状作最佳化的调整,具有现实性;课后反思主要反思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总结得失,具有批判性,可提高教师的思维品质和教研水平。教学反思不仅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可促进教师理性的升华,以适应新课改的实施。

此外,教师还应参与教本课程的开发,这不仅可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可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以培养教师的集体主队意识。合作意识已成为新课改形式下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教师专业化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一)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

教师应具有敏感的忧患意识。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应在这种变化中把握时机,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忧患意识,防止心态疲劳,追求创新;同时应具有强烈的沟通与合作意识,时代呼唤合作,呼唤沟通,这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以创造教育的辉煌。

(二)终身学习的能力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是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吸收、成长的过程。不读书则会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提高,影响到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影响到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及与学生的沟通。只有学习,才能增强的自身的文化底蕴,才能学会抢抓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确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的资源观。

(三)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教师应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在实践中学会选择。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合理运用,并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时机、途径和方法,以至提升自己的教研意识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课堂观察;反思传统;实施步骤;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78-01

实施新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教育,培养时展需要的人才;新课程目标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变革课堂观察思维角度及方式,则是促进课堂教学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观察的现状

所谓课堂观察,即我们在教研活动中组织的听课活动,包括观课与评课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课堂观察的原始动机在于研究教学行为,提高效率,探寻教学策略。因而,观评的结果对教师授课思想行为起着指挥的作用。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即教科研机构确实始终不懈地坚持组织听课与评课活动,定期组织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但课堂观察效果并非不尽如人意。如郑愁予《错误》一文教学的评课意见为“1.教师语言优美,学识渊博;2.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的评课意见为“1.教学组织紧凑,设计有相关的学生活动;2.教师教态自然,情绪饱满,充满热情。”类似的实例笔者还能举出许多。很明显,观课时评课人关注的是老师,评课时评的也是老师,而作为课堂主角的学生却被忽略了。因此,引入新的课堂观察理念及技术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二、课堂观察的价值

教师在教学前所做的教案准备,其实只是一种预设,课堂实施却常常超出这种预设,授课过程中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后面隐藏的复杂性。读懂,决不是简单地想当然,它必须依靠课堂观察。正如美国教授托马斯・高顿先生所说:“教师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某些教学行为,许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教师缺少对问题的信息与意识而引起的。”事实的确如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当事者,教师很难当场对课堂产生冷静而客观的判断,正如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他当时是难以全面认识的。教室是一个繁忙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上也没有反思的时间,系统的观察更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堂观察可以让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放大特定的教学行为,将自己的观察与他人的观察相比较,才可以增强教师的自我意识。他从现代教育理论的高度指导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通过课堂观察还可以学到意想不到的东西,这种学习是双向的,观者和被观者在这一意义上处于同一立场。大家可以一起感受授课过程中的“乐趣”和“困难”,只要能互相交流自己平时感到的一切,必然能学到意想不到的东西,因此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积累和反思的有效手段。

三、课堂观察的实施

对课堂的研究,是当前国际上研究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研究课堂当然需要课堂观察。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课堂观察技术是以录像技术为基础,对课堂教学进行课例研究。其基本过程是:1.录像;2.制定指标分析体系;3.分析;4.反馈。

其中,制定“指标分析体系”是决定评课方向的环节。传统的评课,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素质及教学机智,总之关注的重心是教师,学生不过是配角。当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的时候,人们便说教学效果很理想。今天,我们显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情绪、互动、发展变化等等,从中探寻教师在课堂行动中的立足点及教学策略。托马斯・高顿先生曾制定出一个课堂观察的体系,包括教师的期望、学习的动机、学习的互动、教学法的差异、活动式的教学、知识的建构、教室的管理七个方面,这一观察体系强调有意义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观察以学生为本。而在传统上我们更强调知识的建构,重视知识的达成度,重视教学技巧。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记忆性知识掌握很好,但探究的欲望、能力,创新的欲望、能力普遍较低,这与我们观课评课的价值取向应该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实施课堂观察,确定一个分析指标当是重中之重。指标确立了,分析也就有了方向,通过反馈,自然可以让教师完成有效的积累和反思,辅助以后的教学。

四、课堂观察的案例分析

下面是我乡一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观察案例,授课题目是《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这位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具体教学步骤:“1.两位数乘以一位数;2.两位数乘以整两位数;3.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其教学特点是“层层铺垫、频繁提问、化难为易”。

篇6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对于兴趣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二十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科学家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阶段是教育的初级阶段,学生所涉猎的知识比较多,课程有十几门,并不是每位学生对每门学科都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从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目的上去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学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如学好思品课是一个合格公民的最起码要求,是健康成长,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为将来更好的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通过教育使学生到思品课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重视了课堂提问,设疑导学已成为普遍的激发兴趣的手段。有的已形成一种系统的教学模式。的确,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形成创见性的观点;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在设问中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要突出重点、有适应性、有层次性,例如层次性就是在问题设置上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主体意识,总之,问题要设在关键处,设在重难点上,要一层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三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初中思品学科涉及到道德、法律、社会责任等方面,以它知识面广切近生活、实践性强、有指导价值,为这种培养提供了可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结合:如学生可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释分析一些社会上发生案件,可让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巩固强化了课内知识,又为学生未来的独立研究,成长发展受益匪浅。

二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第一夯实基本功。

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是一个专业教师的最起码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终身学习,通过不同的形式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第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现代技术,例如多媒体,把讲、看结合起来,以形象生动的直观方式把抽象、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进来,贴近生活,尽量使学生在一种具体情境中去理解把握所学知识,减少理解的坡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近几年来,有多很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运用。

三转变观念改进教法。

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长期以来,老师传授知识时多是“一言堂”。学生变成全盘接受知识的工具,很少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违反了教育本身的宗旨。教育学理论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改进教法。俗话说“一窍不得,少赚几百”的确,无论干什么方法很重,教学也不例外,好的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与时俱进,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我个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篇7

一、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增大信息量,展现教学个性化。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大大提高信息输出量,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密度,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教师可以将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大大扩充信息的传递量。教师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或课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增强师生互动,利于教学相长。由于教学手段的改变,学生必须更多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他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和角度,也能给教师一些启迪,达到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存储功能,教师可以将各种教学信息,如教案、试卷、例题、习题、讲义等存在电脑内以便随时提取使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而且准确,有助于教师整理知识,并能协助教师做教学统计、分析、评估等工作。

投影仪辅助教学。使用投影仪有许多优点:能向学生提供生动、丰富、形象的直观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加深记忆;可代替粉笔板书,教师可用电脑笔写在电脑白板上,这比在黑板上书写更清晰,而且不受粉尘污染,更有利师生身体健康;也可以用于写作教学,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习作,师生共同批改,然后教师还可以把课前准备的较好的作文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阅读、批改、学习。

录像辅助教学。电影、录像和DVD可以作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电影和录像能被充分有效的利用,可以起到强有力的辅助学习的作用。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因为《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前五回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小说通过林黛玉的眼光看到贾府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置,还有贾府众多的人物,其中“讲究的布置”在学生的头脑中难以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我们就可以用影视辅助教学,让学生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

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确定选题和明确教学目标。这个过程就像我们过去写教案一样,在备课的过程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等。

设计创作内容。这是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之间的桥梁。课件内容的确定对保证课件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根据所选择的课题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基本单元,分成几个部分,这些基本单元的内容用什么媒体呈现(是用文字、图片,还是动画),并说明呈现的时间、形式和顺序。其二,根据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合理地设计课件中各基本单元的链接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交互友好的多媒体课件,对结构布局、解说词的撰写、音响和配乐的手段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

准备素材。内容设计好以后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去搜集需要的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一般需要大量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素材。素材的取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利用扫描仪采集图像,利用动画软件生成动画,用话筒输入语音,或从各种多媒体素材光盘中取得。有些素材可以从素材库或网上直接获取。

课件合成。当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素材都准备好以后,就要根据创作内容的要求和意图设计教学过程,选定合适的多媒体创作工具,也就是课件制作的软件,利用软件依据编写的内容将各种数据进行编辑、组合,最后制作成交互性强、操作灵活、视听效果好的课件。

课件测试。课件合成后,要对它进行测试,仔细检查课件的所有功能,以便修补漏洞,改正错误,必要时还应对其内容和环节进行优化处理。

四、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师应当明确:多媒体仅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教师只有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对语文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恰当地使用可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使用不当,则可能对教学带来不良的影响。在上课时,教师要适度运用多媒体,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全然不用。只有科学地、合理地、自然地将电脑、多媒体用于课堂教学,才能使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8

一、重视情境创设与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忽明忽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如能使学生带着这些疑惑进行学习,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2.充分利用身边的仪器,进行直观的实验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气压与流速关系时,可让学生先猜想用嘴向两纸片中间吹气可能出现的现象,然后再实验,接着让学生找出原因。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求物理知识。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在课堂上喜欢展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尝试采用下面几种提问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利用教材设计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其亮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联系生活设计问题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师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了。因此,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的能力。如在单元复习和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

3.遵循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能更有效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读者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并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物理规律。

课堂提问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

三、由扶到放,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路。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从一定意义上讲,像导游、像节目的主持人。在处理这种关系时,要改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主动总结的能力,由扶到放,逐步建立起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带领学生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师生共同转换角色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及时检讨自己的行为,纠正包办过度的做法,逐步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比如解决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简单问题,讨论解决复杂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解决复杂问题,然后让学生提出有层次的、有价值的问题,讨论解决,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即使学生达到了自己可以解决比较难的问题,教师也要积极地关注学生的学及讨论,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四、注重学用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

篇9

一、改教师的演示为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

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如在喷泉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教材上的方案,掌握促使喷泉实验发生的原理,同时还要提出问题;还可以采用措施促使实验发生,在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同时,更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这样,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

二、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

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通过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既可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三、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家庭小实验就是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的一种手段。实验中要不拘泥于器材、场所的束缚。应勤俭节约,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坛坛罐罐进行实验。教师应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体验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四、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追求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绿色化学实验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它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实验时对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

五、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分解实验过程,放大实验效果。

篇10

一、在教育教学前,要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前提

在教育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力军,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做好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关系,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教学前,老师要让学生能知其“亲如慈母”的感觉,学生才能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堂教学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才能实现新课改的教学

目标。

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高大神圣,特别钦佩的人,老师的各种形象都将为学生注入终身难忘的记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灌输各种知识给学生,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轻松、善意、快乐的学习、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前要充分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二、在教育教学中,老师要灵活多用教学方法,要多用直观、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关键

老师在课堂上,要运用灵活多变,辅以直观、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没有多媒体的农村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自身多灵活运用自制教具。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既要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笔有数,又要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地学习、思考,那么,老师就应该运用灵活多变、直观、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才能让学生学懂所教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三、在教育教学后,要积极反思自身因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基础

课后反思,是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在新形势下,国家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增加了不少的难点,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应当承担起教学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完成新课改目标。

新课改时许多教师面临的难题就是课时量的减少。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因为这一原因就耽误了教学任务或呼应教学就了事,而更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而且,教师在每一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就能为下一节课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和心理基础,也能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

四、没有多媒体的农村,也能实现新课改教学

在农村,有的教师认为,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没有多媒体教学,课件不能用,是很难实现新课标的,还谈什么新课改?其实,这是许多教师所犯的一个错误,他们对新课改的认识有偏差和误解。新课改不仅要求老师在教育教学上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探索,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经验。所以,在办学条件很差的农村,只要教师的自身素质修养好,教师在课堂上严谨教学,认真设计好教学教案,课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就一定能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