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征信管理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方财政 财政信用 资金管理
在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帮助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财政信用资金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发展当地养殖业上成效十分明显。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原先的财政信用资金的管理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直接导致一部分项目管理不够完善、效益不够明显、许多项目不能达到预定目标,加之有些单位个人对财政信用资金认识不够,直接导致财政信用资金的难回收。
1.资金分散,难以形成资金优势
许多财政部门对于资金的存放,采取多头开户并分散管理。这样的存放情况,不仅不利于财政部门向那些符合条件和产业政策的项目进行集中投资,也容易致使各个资金管理部门只强调专款专用,而忽视了那些急着需要资金扶持的项目因为资金的问题而不能开展,更谈不上发挥其经济效益了,甚至由于资金的分散管理,可能出现中饱私囊的情况。
2.财政信用资金投资不合理且回收难
有些地方财政部门将财政信用资金用于投资股票、有的用于房地产开放、有的拆用资金购买国债。这些资金投资的不合理性,不利于财政信用资金的盘活,也容易导致财政信用资金的回收困难。由于财政部门的回收资金力度不够,借款企业和个人对财政信用资金的认识存在错误认识,在资金管理上也存在许多漏洞,直接导致财政信用资金的回收率低下,有的财政信用资金甚至收不回来。
3.财政信用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对财政信用资金的管理上,存在着一些人情放贷,导致财政信用资金被不合理占用甚至是资金的流失,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有的企业因为与财政信用资金管理部门关系好,将财政信用资金用于支付银行贷款的利息。在财政信用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本单位人员谋取私利的现象,某些财政部门将部分财政信用资金用于本单位的基建工作和购买车辆,甚至是直接将财政信用资金当做对本单位员工的奖励和福利,部分财政信用资金存在着截留、挪用。有些应该给予企业的补贴,财政部门不及时给予并将资金进行截留,或是将财政收入中的以部门直接当做财政信用资金。
二、完善财政信用资金管理的具体措施
财政信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原因是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要想完善财政信用资金管理,应该从以下几点开始:
1.增强约束力度并加大清欠力度
首先要严格执行财政信用资金管理的各种规定,要做到发放有手续、管理有计划,不至于改变财政信用资金的作用和性质。对于财政信用资金要做到集中管理,做到发放审核,同时严格审批程序,认真做好每一步的工作,防止人情放款、部门违法干扰贷款、挪用财政信用资金等情况的发生,以达到用好财政信用资金的目的。
财政部门对于那些拖帐、欠账的单位和企业,应采取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等多种有效方法来及时清理回收各项财政信用资金,同时使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加大清欠力度,发挥行政部门、公安部门、检察院等部门执法手段,争取它们的配合,将那些执法困难的债权事物交给公、检、法部门办理。
2.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突出财政信用资金的作用
财政部门要建立一个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规律的规模,并与政府财政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在根本上体现财政信用资金“拾遗补缺”的原则,做到信用资金的来源正、管理好,使之充分的发挥财政信用资金在整个财政中的效果,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在对财政信用资金的管理上,财政部门可以首先适当的放宽资金的投放使用时间,以便充分发挥出财政信用资金对扶持项目的引导作用,其次对于那些各种指标完成优秀并及时归还财政信用资金的单位,财政部门可以适当的减少使用费,从而减轻企业的资金负担,通过制定政策,给予企业实在的优惠,体现出财政信用资金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再次,财政部门可以实行税收返还与财政信用资金按时归还相抵消的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财政信用资金的信誉,并容易引起各级政府对财政信用资金的重视。
3.合理选择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细致分析后确定项目,这是做好财政信用资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前提。这项工作做好与否,不仅仅关系到财政信用资金作用能力的释放和回收资金工作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对项目进行扶持之前,应先组织专家、学者、权威人士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对于那些前景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发展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以达到保证财政信用资金的使用得当,对财政信用资金负责的重要目的。这样的管理方式,还可以有效的避免作假项目、将资金挪作他用和资金的随意使用等情况的发生,长此下去,财政信用资金也会更加规模化、有序化。
综上所述,对于财政信用资金,各政府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财政部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当前大环境的形势,建立及时并有效的回收方法,将长期在外的逾期财政信用资金收回,提高财政信用资金的周转速度,只有这样,财政信用资金才能切实的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该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礼欣.试论财政信用制度.财贸经济,1983;09
[2]徐放鸣.加强信贷资金的宏观管理.福建论坛,1985;08
篇2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问题;创新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在行政管理科学化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企业行政管理指的是企业行政部门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依靠一定的制度、法律、方法及原则对企业进行智能性管理的统一。企业行政管理具有服务、管理、协调三大功能,作用于企业建设和发展,其意义十分深远。但是现实中,企业行政管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创新对策来进行改善,这即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重点内容。
一、企业行政管理内容概述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总体来讲,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第一,计划工作。就是对管理的内容及目标加以确定,明确其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要求必须具备计划性,只有做好对于工作的预测,其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才有所依据,这亦是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科学化,保证其管理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第二,组织工作。企业运作的基本结构是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对自身工作任务加以明确,将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第三,指挥工作。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具体的相应措施,对企业员工的合作分工关系进行确定,明确其在责、权、职层面上的结构体系,以充分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缓解彼此的冲突,使行政管理人员间的关系得到协调;第四,控制工作。即是对指挥工作各项措施进行控制、监督和调整,通过建立监督系统、奖励机制和奖惩条例来促使其规范地进行,从而使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备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当前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游击作风”十分普遍
在企业行政管理的操作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着完全凭借主观意愿进行管理的“游击作风”。企业中规章制度尚不完善,明确的分工、逐级授权的工作程序等都存在着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管理中完全凭借负责人或老板的意愿,缺乏科学的决策、研究及落实程序,这种运气主导下的管理形式,使得部门、机构、各级责任人形同虚设,严重影响着员工的势气和行政管理效率,导致了人、财、物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照搬党政机关行政管理模式
受计划经济思维贯性的影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操作中,行政管理干部仍存在着一些机关习气、机关作风,这些干部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特点和企业实际需要不加考虑,而照搬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按部就班,繁文缛节,官样文章,文牍主义,笔墨官司,公文旅行,咬文嚼字,纸上谈兵,不讲实效,颐指气使,这样的管理形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直接导致员工士气不足、行政管理效率不高,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升。
(三)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当前,企业行政管理的重点仍放在文书档案管理、办公室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具体行政事务当中,这一形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此外,企业为了同国家政府机关相匹配,亦会在其内部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关,而对这一机关的管理就成为行政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企业行政管理活动受到局限,研究范围集中于事务性活动。也正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始终围绕着一些具体性的失误,导致了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欠缺。
(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脱离实际 转贴于
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对企业业务不熟悉、不了解,在实施管理时,难以结合部门实际,所的规定难以推行,受到其他部门的排斥和反感。受到排斥之后,行政管理人员对各业务部门情况的了解就更加欠缺,进而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三、针对企业行政管理存在问题的创新对策
(一)选择规范化的行政管理模式
“游击作风”现象的实质反映的是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混乱。要改变现状,就应将企业行政管理的重点放在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结构体系和管理制度规章制度设置上,从而使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岗位处于一种良性的运作状态。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各岗位和上下级间的工作不仅要细化,还要对职责和权力加以明确,以减少管理人员间的相互推诿。
(二)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性
为了消除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就要求结合企业行政管理特点和企业实际需要来开展工作。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必须从企业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明确自身服务角色,切忌居功自傲的心态。此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还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管理职能,将一般性质的企业管理职能注入到企业行政管理实践工作当中。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深入到企业各相关业务部门当中,改善双方关系,促进部门协调,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包括权利体系、技术体系和事务体系三方面内容。权利体系即行政架构,其建立时应涉及职能分解、人事相合。结构设计等多个概念;技术体系的建立以达到技术职称的作用,应包含管理中的领导与管理、沟通与协调、控制与监督;事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同其他事务体系密不可分,应包含文书档案、办公室管理、会议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
(四)工作的开展应联系实际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应时刻以服务企业经济利益为着手点,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灵活变通地开展。同时,还应联系实际,构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忠诚度和责任意识。此外,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内容涉及业务考评、工作要点、服务要求等方面内容,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工作。结论
篇3
一、民政社会救助中心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档案归档存在缺失。由于民政社会救助中心在以往的工作中保留的纸质档案资料库极为庞大,再加上纸质档案装订、整理的过程中也没有进行科学分类,导致民政社会救助中心在全面实施电子档案管理以后,许多纸质档案都没有得到及时、合理地利用。将纸质版的档案归纳成电子档案是一件极为复杂、繁琐的工作,因为电子档案归档的不完整性,以致电子档案本身检索便捷、快速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档案管理的效率相对较为低下。
(二)电子档案缺乏资金保障。因为民政社会救助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导致其在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全国各个地区的民政社会救助中心档案管理部门仍旧采用配置相对较为过时的计算机,导致民政社会救助中心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民政社会救助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如果要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先进的硬件设施是必备的保障,例如:高配置的电脑、扫描仪、打印机以及复印机等等。
(三)档案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有待提升。现阶段,民政社会救助中心档案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许多年龄较大的档案管理人员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其在档案管理信息化操作方面则存在不精通、不熟练的情况,自然也就难以掌握电子档案的分类、流程以及归档等相关工作,导致民政社会救助中心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优化措施与建议
(一)完善电子档案管理体系。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保障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能有序开展的先决条件。这就需要民政社会救助中心严格按照电子档案管理的相关规范,充分结合民政社会救助中心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电子档案管理体系,使得电子档案的形成、积累流程的管理工作以及检查鉴定、归档责任等相关流程更为规范化、合理化,切实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有章可循、有矩可循。针对审查完成的电子文件实施统一的收集管理,要产生对应的纸质文件,并且要针对纸质文件实施集中核查,从而有效保障纸质档案文件能够与电子档案保持一致。此外,民政社会救助中心应当逐渐规范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所使用的软件与平台,从而有效保障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性与便捷性。
(二)加大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力度。民政社会救助中心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增加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更新电子档案管理的软件与硬件,配齐自动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照相机以及计算机等,切实满足现代化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实现档案存储介质的多元化发展。此外,民政社会救助中心还应当逐步实现电子档案自动化管理的目标,必须要改变传统管理中“重藏轻管”的理念,高度重视民政社会救助中心档案的“利用”性质,比如:构建社会救助工作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民政社会救助中心电子档案工作的检索更为便捷、内容更为准确,从而有效促进民政社会救助中心电子档案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真正实现民政社会救助中心电子档案的价值。
(三)提升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电子档案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工作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所以,民政社会救助中心应当依照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针对档案管理队伍进行优化,切实保障档案管理队伍年龄结构的合理性。进一步加强培训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多门类、多层次的知识体系培训教育,根据当前档案管理队伍的实际情况,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与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电子信息知识,力争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结构合理、专业技术强的档案管理队伍。
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问题;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传统会计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传输等处理,为管理者控制经济活动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信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运用高性能的运算平台,大大提升了核算效率和质量,同时,分级授权审批、预警规则设定等信息化控制手段的应用,降低了财务风险,确保了资金、资产运行安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信息化管理,满足了行政事业单位内设机构多、资金量大、业务复杂的核算及监督需求,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效能型、廉洁型机关建设。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信息技术存在安全隐患
一是硬件设备隐患。会计信息化以计算机的应用为基础,会计信息的传递和输出等处理都需依赖计算机来完成,如果计算机设备本身存在诸多缺陷,极容易遭受外来因素的攻击,可能导致感染病毒或运行故障。计算机内部的CPU、主板、硬盘、控制器芯片等硬件配置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计算机自身的稳定运行。另外,计算机外部的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集线器等连接设备的性能高低,直接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二是网络安全隐患。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使用了预算执行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为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共通,部分单位还购买了网络会计软件。不论局域网还是互联网,财务软件一旦接入网络,无形中就增大了安全风险,原因在于:所有数据均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传输,如果技术手段不可控或者管理上疏忽大意,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就极有可能被窃取、篡改或破坏。三是应用软件隐患。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的会计软件大多把设计和开发的重点放在拓展会计功能和服务上,对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保密和病毒防范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多、功能设置不完善。安全级别低的开发平台或数据库系统、会计系统等应用,很可能遭受病毒入侵、信息泄露等外来攻击破坏。
(二)信息化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化工作重核算轻管理,有的没有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电算化流程、岗位设置、责权范围、目标考核等方面的管理无章可循。有的建立了部分制度但不够完善,比如,制定软件操作岗、会计记账审核岗管理制度较多,系统软件维护、数据库管理、服务器操作等岗位的管理制度相对较少。二是内部控制不严密。行政事业单位有的不定期进行杀毒处理,有的不作电子数据备份,有的虽然设置了分级授权控制,实际工作中却由一个人完成所有业务操作,不同岗位之间无法实现相互牵制与制衡,会计内部控制存在较大安全漏洞。三是档案管理不到位。有的单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资料的整理登记、保管保密工作以及数据存储介质的管理没有落实专人负责,会计档案存在泄密、遗失或损坏等风险。四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和运用网络的能力。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懂会计业务的不懂计算机,熟悉计算机的不了解会计业务成了普遍现象,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化实现有效管理。
(三)信息系统功能不尽完善
一是辅助决策能力较弱。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核心模块在日常账务核算处理,数据对比模块、绩效分析模块、财务预测模块等,有的尚未开发,有的开发功能不够完善,停留在记账、算账的核算型会计水平,未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参谋、助手作用。二是会计与业务管理不同步。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仅限于账务处理或制作报表等事项,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资产清查等业务系统之间无法进行良好的数据交流。资金拨付、项目管理、资产采购等业务信息不能直接转换为财务凭证等财务数据,资金资产管理衔接不紧密,单位一体化管理程度较低。三是信息资源无法交互共享。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上下级之间,使用不同会计信息系统,核心要素不统一、上下衔接不贯通。平级单位之间由于系统版本不同,基础数据标准不一、应用方法有差异,无法实现数据横向互通,难以发挥会计信息化的社会效用。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措施如下:
一是强化安全防范措施。首先要优化硬件配置。充分保障计算机购置经费,配置品牌好、质量优、信誉高的设备,重点关注CPU、主板、硬盘、控制器芯片等关键配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其次,重视网络安全防范。加装正版杀毒软件,过滤不良信息并防止病毒感染。运用有效的黑客防范手段,消除系统隐患、检测异常行为,阻止黑客入侵,对涉及单位财务信息的电脑实行专机专用,配置较强的防火墙和相关的防范设备,进行必要的物理隔离。最后,加强系统安全管理。对网络中传输的敏感信息采取加密措施,保护系统的内生数据、应用口令以及控制信息。根据职位角色确定用户权限,限制信息的数据交换。进行业务日志管理,不同时间、人员操作都有日记记录,实行留痕管理。对每个使用系统的用户实行身份认证、电子签名、CA数字证书管理。
二是夯实信息化基础工作。首先,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根据信息化管理不同职能,制定相应管理制度,明确电算化主管、系统维护、软件操作、会计处理、服务器操作、信息档案管理等岗位的职责权限,厘清职权范围,实行定岗、定员、定职责“三定”管理模式。完善预算业务、收支业务、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控制等管理办法,规范操作流程、明确考评标准,加强核心业务体系的日常管理。其次,强化内部控制。对系统进行定期杀毒、定期维护、定期检测,随时关注运行异常情况。全面落实会计信息系统内的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制度,工作人员应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不得超越、滥用操作权限,非法访问、恶意篡改系统数据。第三,规范信息档案管理。落实专人,负责会计档案的归集整理和保管保密等工作。会计账簿要打印保存,订制成册,电子档案信息要做好备份,存储在硬盘中,档案存放场所注意通风防火、防盗防潮,防止因意外情况导致会计信息丢失。最后,培养电算化人才。采取在线培训、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的方式,加强财会人员会计软件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软硬件安装调试应用能力、常见故障排除能力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使用能力。
三是优化信息系统功能。首先,增设数据采集系统、集中查询与分析系统、预算执行分析系统、绩效评价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数据库和分析模型,为预算单位的决策者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业务信息,帮助决策者进行量化的分析论证,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其次,整合会计、业务系统。优化财务应用支撑平台,把对外信息的门户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财务管理的业务系统,以及行政办公OA系统进行无缝集成,业务数据可以直接转换为财务凭证财务数据。采用集中式统一管理模式。拓展数据处理功能,支持多格式、多形式、定时与实时等数据交换任务,同时,统一基础数据规范、数据标准存储、横纵向交换机制和信息安全体系等核心要素,实现上下级单位之间的业务衔接、系统连接,实现跨部门、跨组织横向信息资源的共享互通。
新形势下,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高效、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以决策支持和服务创新为重点,应用先进技术,积极探索全方位、全过程、动态化管理新模式,有效助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包菁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2(19):298-298.
篇5
一、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状况
(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较为薄弱。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是企业财务会计部门连接各业务部门的桥梁,也是企业筛选客户、“去伪存真”,并与诚信客户保持长期联系的纽带。从某市抽样调查情况看,有36%的被调查企业未将信用建设列入企业经营发展规划,有42%的企业从未参加过有关“企业信用管理”的学习或研讨,还有近50%的企业根本没有建立有关信用管理的制度,设立企业信用管理独立部门的企业不到18%。企业遇到与信用有关的问题时,一般由营销部门负责处理。这一重要管理环节的普遍缺乏,必然导致社会失信行为的大量发生。
(二)企业财务数据造假行为较为普遍。调查显示,60%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曾经有过披露虚假信息、数据的行为,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针对不同部门提供差异较大的会计信息,以达到统计、避税或获取银行贷款等不同目的。目前企业做假账、披露虚假财务数据、统计数据造假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与虚报浮夸之风盛行、部分企业家素质不高、企业利益观念走偏及有关部门执法不严都有一定的关系。
(三)合同违约、质量及价格欺诈等信用问题屡见不鲜,相互拖欠大大提高交易成本。在被调查的企业中,76%的企业家对当前较为普遍的违约合同欺诈、质量欺诈、价格欺诈等现象反映强烈。调查还显示,80%以上的企业曾受到过资金相互拖欠的困扰。另有,42%的企业把拖欠货款作为融通资金的一种手段。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交易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成本。
二、中小企业金融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征信体系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尚未确立。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征信体系也理应作为社会信用建设的核心。以银行业征信体系建设为核心,依托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目前已升级为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到保险、证券、工商、税务、质检、海关等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形成覆盖全国的基础信用信息服务网络,这是征信体系建设初期,一条较为简便能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的捷径。早在2002年国务院就成立了以人民银行为牵头单位、共有17个部、委、办参与的建设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工作小组,但由于我国社会征信体系建设规划的滞后,银行业征信体系建设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地位还没有最终确立,人民银行征信数据库对中小企业的积极支持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中小企业征信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和支撑,难于突破信息共享“瓶颈”。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设在法律授权上存在“空白”,特别是《征信管理条例》从2002年就开始制定,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颁布施行。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尚没有一项法律或法规为征信活动提供直接的依据,使征信机构在信息采集、信息披露方面无法可依。立法方面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在现有法律中,《商业银行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都对侵犯商业秘密做出规定,加大了征信公司获得企业信用数据的难度。在缺乏法律保证和规范的情况下,对涉及诸如企业公开信息与商业秘密等问题难以界定,更难以操作。
(三)金融中介信用服务机构发展缓慢,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偏小。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资信评估、信用保险和信用担保机构等,是金融征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得到较快发展,但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一是规模小,竞争力不强;二是行政干预仍然存在,发展受到环境制约;三是业务开展不规范,公信度不高;四是抗风险能力不强,风险管理存在缺陷。
三、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一)加快信用立法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一是尽快修改或完善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征信业发展铺平道路;二是尽快出台征信数据披露和征信数据使用规范等方面的新法规,尤其是应加快征信管理条例的立法步伐;三是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建立相关法规,对任何企业违法违纪行为,都应记录在案,形成“黑名单”,有关信息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公布,使社会公众能及时查询。违法者应为自己的不法行为付出代价,从而减少商业欺诈、恶意拖欠及逃废债务等不法行为的发生。
篇6
关键词:征信 权益 维护
中图分类号:F832.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08-02
2006年1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个人征信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经过7年多的建设,截止2012年底,目前库中总人数达8.22亿多人,其中有信用记录的达2.86亿人。自人民银行个人征信异议处理子系统上线以来,山西省受理个人征信异议达500笔,办结率达到了100%。
随着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日趋完善,信用记录对个人经济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办理信用卡、贷款买房买车,无一不需要一个良好的征信记录。正因为征信记录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伴随而来的个人征信权益方面的投诉及诉讼也日渐增多。那么个人在征信活动中都有哪些权益,以及如何维护这些权益呢?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征信活动中的个人权益
案例:太原市民小张在办理信用卡时遭到了银行的拒绝,原来银行查询他的个人信用报告后发现:贷款明细信息栏目下有一笔3万多元的上海某银行发放的助学贷款,并且此笔贷款有多次逾期记录,不符合银行的办卡条件。小张感到非常冤枉,他从未去过上海,更别说办理助学贷款了。于是他来到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征信管理部门申诉,工作人员为小张查询了信用报告后,在个人征信异议处理子系统中给小张进行了异议登记,上海某银行在看到转来的异议申请后通过核查发现,是由于上报数据出错导致贷款展示在小张名下,小张确实没有在该行办理过助学贷款。于是该银行在10个工作日内删除了错误的数据,小张信用报告上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顺利办到了信用卡。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小张在征信活动中有以下权利:一是知情权。知情权是对自己本人信用资料的知情权。即个人有权了解征信机构收集、保有的信用资料的内容、性质、使用目的和利用者的姓名。当自己的就业、信用申请等被拒绝时,个人也有权知悉被拒绝的理由以及作成信用报告的机关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另外,个人也有权直接得到一份自己的信用报告及其副本。小张在办理信用卡被拒绝后,通过查询信用报告了解了事情的来胧去脉,知晓了自己的哪些信息被哪家机构采集了,并得到了一份自己的信用报告,享有了全部的知情权。二是同意权。征信机构收集个人的信用资料,必须征得个人的同意,这种同意原则上必须是书面。个人的同意表明了个人与征信机构契约关系的形成,征信机构必须公正、合理地收集个人的信用资料。征信机构收集、提供该信用资料的目的也必须征得个人的同意,如果个人不予同意,征信机构则要明确告知不予同意的后果。同时商业银行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也需要本人书面授权。比如在申办信用卡时,信用卡申领表上已明确告知会将信用卡相关信息报送至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且发卡银行会对客户的个人信用报告进行查询,客户签字就表明已经同意授权。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办理下列业务,可以向个人信用数据库查询个人信用报告:(1)审核个人贷款申请的。(2)审核个人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的。(3)审核个人作为担保人的。(4)对已发放的个人信贷进行贷后风险管理的。(5)受理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贷款申请或其作为担保人,需要查询其法定代表人及出资人信用状况的。除第(4)项规定之外,商业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应当取得被查询人的书面授权。书面授权可以通过在贷款、贷记卡、准贷记卡以及担保申请书中增加相应条款取得。三是异议权。异议权是被征集的对象发现自己被征集的信息与实际信息有误,可以向商业银行或人民银行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维护个人正当的权益,促使征集机构征集信息的真实、有效。案例中可见小张发现自己的信用报告与实际不符以后,向人民银行提出了异议申请并最终得到了解决,这就是个人征信异议权的集中体现。四是投诉权。投诉权是被征集的对象对征集机构征集自己的信息发生泄密或因信息不实对自身利益造成损害时,向有关机关寻求保护和救济的一种行为。案例中如果小张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小张可以到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行为进行投诉,或者到法院提讼。只有正确使用了投诉权,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的正当权益。
二、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征信权益
1.加强征信宣传,切实保证个人知情权和同意权。个人如何知道自己的什么信息被哪家征信机构采集了、哪些人查询了自己的信用信息(信用报告)。目前,个人仅需凭有效身份证件即可来人民银行免费查询并打印自己的信用报告。通过信用报告就可以全面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同时,加大征信宣传的力度,在个人办理信贷业务时,即告知客户此项信贷业务的有关情况将报送至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同时取得客户的书面同意。
2.提高征信服务质量,维护个人征信异议权和投诉权。自己的信用报告是否准确、信息搞错了怎么办?通过小张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对个人信用报告有异议,可以到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进行异议登记,人民银行总行征信中心会把异议申请转达给相关业务发生行进行核实处理。如果异议申请属实,业务发生行将按照实际情况对错误数据进行纠改。这里要注意的是,本着谁的业务谁负责的原则,数据纠改的权力在各大银行,人民银行只是负责数据的汇集、整理和展示,并没有权力修改信用报告。所以从效率优先的角度来讲,对信用报告中的某条信息有异议,直接去业务发生行或数据报送行处理更为直接有效,可以省去不少中间环节。当然,涉及到业务发生行在外地的情况,在居住地的人民银行进行处理,则会方便得多。如果业务发生行明知数据有错而不主动进行纠改,个人可以到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投诉。或者发现有商业银行非法查询自己信用报告的,都可以到当地人民银行进行投诉。个人对异议处理结果仍不满意的,或者认为个人信用信息被非法泄露的,也可以通过司法手段来进行解决。
3.明确征信内容和信息采集范围,真正保护公众隐私。个人征信系统中对于个人信息的采集主要包括身份信息、信用交易信息、非银行信息。一些信息比如:信息主体的民族、家庭出身、身体形态、疾病和病史、收入数额、存款、不动产、纳税数额等个人信息应有明确规定不得纳入采集范围;这样有利于保护信息主体的多项隐私权,防范个别征信机构滥用征信权力,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如何解决个人行使征信异议权中的难点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个别征信疑难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这里重点讲两种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间客式交易导致逾期记录的处理方法和虚假贷款和信用卡及其逾期记录的处理方法。
1.间客式交易又称托盘式交易,是在2003年较流行的一种汽车消费贷款方式,即贷款银行不直接面对借款人,而是由汽车经销商按月代为收取贷款,再转交贷款银行。这种信贷方式的弊端在个人征信系统上线后逐渐暴露了出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接到了大量客户异议申请,均反映在信用报告中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项目产生了多期逾期还款记录,甚至有的至今尚未结清,客户均表示早已按月将按揭款交给了汽车经销商,而经销商没有按时还给银行。其中涉及部分汽车经营商已停止经营,个别经销商被判刑,很难找到对客户的逾期记录负责的具体人员。此类型异议的难点在于银行称自身无责任,没有为客户修改逾期记录的依据。此类情况的解决办法是:如果客户能出具每月按时还款给经销商的收据,建议他通过经销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要求法院认定逾期责任在经销商。业务发生行在有了法院判决后也将有据可依,删除逾期记录就比较顺利。如果客户不能证明按时还款给经销商,一般建议其通过“个人声明”的方式来处理,即在信用报告中附加上自己的一段话来解释逾期的缘由。
2.虚假贷款、信用卡,是指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用当事人的身份办理的信贷业务。它的存在,会对当事人的信用状况造成严重的威胁。当事人很可能会因为虚假贷款额度过大被银行以负债过高为由拒贷,也可能被虚假贷款和信用卡产生的逾期记录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实际操作中,多数虚假贷款、信用卡的认定只能依靠业务发生行自身的调查取证。出于一些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调查结果往往含糊其词,或干脆不予承认,这种情况下异议申请人想通过正常的异议处理渠道删除数据是非常困难的。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只能尽量督促业务发生行解决问题,但若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我们一般建议客户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院的判决来认定贷款和信用卡是否为虚假。如能被法院认定为虚假业务,信用报告中相关记录的删除则会顺理成章。
总之,个人征信权益保护工作,关系着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征信体系建设的成败。《征信业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实施,一定会为征信活动中的个人权益保护提供坚实的保障,大大促进征信体系建设的进程,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征信前沿问题研究编写组.征信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慕晓丰.个人信用征信中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征信,2010(1)
3.翟相娟.论征信立法对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J].法学杂志,2008(4)
篇7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应收账款质押; 风险分析; 风险防范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作为一种新的担保融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由于应收账款积压而造成的流动资金沉淀与流失问题。对应收账款余额日趋增加的中小企业而言,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已成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基于应收账款资产的特殊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控制难度大、管理成本高,加之融资机构与融资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等,众因素导致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进展缓慢。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征信体系,构建中小企业征信平台,增强中小企业信用透明度,提升企业信用价值,完善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机制,降低融资机构信贷风险及信贷成本,改善融资机构信贷结构,提高融资机构信贷效益,是促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风险分析
我国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了企业基本征信体系。作为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评价标准,现行的征信体系有利于大企业的信用评级与融资。对实物性资产匮乏、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信用管理滞后的中小企业而言,其征信环境现状难以满足应收账款质押风险控制要求。
(一)信用意识薄弱,缺乏信用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实质是信用经济,信用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信用意识不仅体现在交易付款方面,还体现在诚信经营、产品质量、生产技术、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从目前的市场表现看,许多企业的信用意识依然非常淡薄,“以诚实守信为荣”的意识尚未深入人心。合同违约、偷税漏税、债务拖欠、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失信的经济成本及社会成本依然偏低,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信用价值观念,信用意识滞后,信用管理粗放。作为企业融资重要依据的信用信息,在披露方式上,缺乏必要的业务流程及制度规范;在披露内容上,缺乏专门的信用分析评价报告及信用评价标准;在信息披露质量方面,未能满足信息全面性、及时性及可靠性要求。
(二)缺乏专业而全面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征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落后于西方等发达国家,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欧美日等征信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与征信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已成为征信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包括征信数据的采集、存储、核实、处理、加工、传播及使用,征信的全流程均做到有法可依。以美国为例,涉及征信管理的相关法律有16项,包括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发行及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电子资金转账法等,各项征信法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用法律体系。我国尽管也出台了一些与征信关联的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企业破产法》、《票据法》、《合同法》、《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但在法规体系及法规条文方面,缺乏与征信行为直接关联的内容条款,致使在征信数据采集、信息披露、开放与使用等方面无法可依,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对各种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与制衡。征信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风险呈倍增效应,成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发展的法律瓶颈。
(三)企业征信平台建设的一体化程度低
我国已于2006年建成了由政府主导,全国联网,统一管理的企业基础信用信息中央数据库,即企业征信系统。覆盖各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逐步解决了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信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防范及控制融资风险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如何处理好中央数据库与地方、行业关系,区别大中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征信管理等方面仍困难重重。地方政府及各级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建设独立的、非共享的地方性征信平台,形成了许多的“信息孤岛”。各行业内部组建的征信数据库,缺乏不同行业信用信息的联动和共享。征信平台的多头建设,导致多个征信机构对同一主体进行重复的信息采集及信用评级,使信用评级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尤其在中小企业征信管理方面,缺乏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经营特点的征信标准与评价办法,导致中小企业征信信息不完整、透明度不高,难以对中小企业信用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征信体系发展滞后使应收账款质押管理决策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风险控制的难度增大。
(四)企业征信平台建设水平低、管理滞后
通过征信平台对企业守信经营及个人诚信行为进行全面、连续、及时、真实的记录,并进行信用考核和信用评级,是征信平台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征信平台基础数据库涵盖能力及辐射能力不足,系统缺乏兼容性,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处理水平低,平台运行效率差。尤其在企业征信系统与个人征信系统协调方面,未能实现资源叠加效应。在征信信息管理方面,企业虚报财务数据、征信信息更新不及时、信用记录不够全面、信息智能化水平低、查询功能服务不健全、信息录入及归类统计不完整等多方因素,直接影响到征信数据的质量,增加了应收账款质押风险评估难度。
(五)企业征信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低
根据西方等发达国家信用管理经验,由于征信中介机构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属性,可实现对企业信用进行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评级,具备较强的公允性及权威性。因此,征信管理服务的社会化已成为各国征信体系建设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征信机构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和行业设立两种方式。前者包括了由政府主导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信贷征信系统,负责信贷记录及根据信贷记录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此外,政府主导的征信机构还包括以工商税务、海关检验检疫、质量监督及主管机关等行政部门为主体的征信系统。后者主要是指以行业为主导的社会化的信用中介组织。由于我国信用中介机构规模小、征信业务流程不规范、信用评价标准不统一、监管力度不足、竞争力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行业自律机制等因素,导致征信中介企业发展滞后,征信产品及服务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培育专业化的权威信用评级机构,提升征信管理水平,加快征信行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成为我国征信体系的重要内容。
(六)政府在征信建设中的错位与缺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主要承担市场调控与市场监管的职责,并通过健全的征信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全社会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严格监督信用履行情况,确保征信的可靠性和开放性。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政府在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错位与缺位现象。如政府直接从事征信活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加之在中小企业征信管理方面,由于政出多门,政策多变,部分地区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为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甚至纵容地方企业的失信行为,通过破产、重组或转制逃避债务。征信监管不力,助长了失信的泛滥,增加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风险。
二、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风险防范
优化信用环境,加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构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已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迫切要求。
(一)树立信用效益意识
增强信用经济意识,加快征信法制建设是构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的基础前提。提高信用意识,应提升对信用经济的认识,加强自身信用体系建设,将信用价值纳入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通过信用建设提升企业形象和自身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自身的经济效益。加快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出台适合中国国情的《征信管理条例》、《政府信用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等征信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征信管理权属;确定征信企业的准入标准、运作方式及法律责任;确认征信数据的收集范围、征信对象,征信产品的传播路径、传播范围;规范信用信息采集、分析、整理、披露及使用等征信工作流程;明确融资各方在征信管理体系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征信机构及其业务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等。通过立法,保障征信企业公平、合理地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为征信管理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标准体系
信用标准是征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进行企业信用考评的依据,也是衡量企业及社会成员守信经营及诚信行为的标准。统一的标准体系,有利于统一信用评价和对比基准,使不同信用主体具有可比性,促进各级、各类征信数据的交流与共享,发挥数据整合的规模效应与质量优势。尤其是建立适应中小企业征信建设的信用标准体系,发挥信用标准的制约和规范作用,对及时准确、全面系统了解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标准体系,应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信用基础标准,包括规范信用、信用信息、征信等与信用有关的信用数据元,形成对信用界定和信用规范的统一认识。二是信用技术标准,主要规范征信数据采集、加工、使用、披露过程中的技术以及安全环境,保障信用信息系统的联通与共享。三是信用产品标准,主要规范征信服务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信用调查报告、信用评级报告等信用产品的格式、内容和质量等,提高信用服务水平。四是信用服务标准,主要规范开展信用服务活动时必须遵循的执业规范、技术标准、行为准则等,促进信用服务行业合法经营、健康发展。五是信用管理标准,主要规范信用监管部门在资质审批、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方面的履职行为,加强对信用服务市场的监管。
(三)搭建中小企业征信信息平台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征信数据库模式主要有两种,即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信用中介机构根据征信法律法规要求,接受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通过政府免费提供的工商信息、纳税登记、信用记录、法院诉讼等信息,结合新闻媒体、公司财务资讯披露等方式,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测试模型,全面客观地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及评价企业信用状况,对融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中小企业可通过即时查询,随时了解自身信用状况。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模式是典型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征信体系主要以具有良好法人治理结构的第三方征信公司为主体,通过少数几家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联合征信公司完成企业征信的评级工作,政府的职责是提供立法支持及对征信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管。欧洲模式突出政府和中央银行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建立公共的征信机构,强制性要求企业和个人向这些机构提供信用数据,并通过立法保证这些数据的真实性。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要建成一个标准统一、覆盖全国,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服务的涵盖企业和个人征信的中央征信数据库。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式的数据共享平台,为企业信用评级提供及时全面、客观可靠、功能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征信服务。
(四)优化征信系统功能与结构
从理论上讲,征信体系可以被视为实物抵押或担保之外的一种“信誉担保”。因此,征信体系可适当降低金融机构对融资企业的风险控制条件,帮助应收账款质押人通过信誉担保实现融资。就银行征信系统而言,银行间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可以消除征信独占而存在的“信息租金”现象,促进借款人为维护自身信用等级而守信履约,最终达到降低违约率的目的。
为完善银行及质押人的借贷契约机制,须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征信系统结构,完善其功能,提高系统运作的效率。对现行的征信系统优化与完善包括:一是要保证征信系统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加快信息的更新速度。二是加大非银行信贷信息采集,满足金融机构和其他查询者的需求。三是优化系统功能,采用网络智能技术,增加明细清单、模糊查询功能及贷款卡年审功能,放宽征信查询权限,提高数据导入频率,简化信用评估异议处理程序。四是改进录入模板,增加自验和试算平衡功能,提高系统工作效率。
(五)完善企业失信惩罚机制
国际上对失信的惩罚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通过法律手段,失信企业须承担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二是实施道德制衡,通过将企业的失信行为公之于众,设立不良信用行为企业“黑名单”,增加失信企业信用成本。西方发达国家的征信体系采取立法和监管相结合,实行全国联网的失信惩戒制度,一旦企业或个人有不良信用行为发生,将招致严厉的惩处。失信行为结果不仅会使失信者短期利益受损,对其长期利益的伤害更是难以估量。失信的高成本,震慑了企业及个人的违约及失信行为,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
我国失信惩罚机制尚不健全,企业及个人的失信成本总体偏低,在“失信收益”大于失信成本曲扭效应下,诚信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失信却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必须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完善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守信经营。在立法环节,要提高惩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在执法环节,要切实解决行政执法软弱无力及以罚代管的问题。在信用道德建设方面,要增加失信者的经济成本和道德成本,对失信者实行“四不”政策,即不开立新账户、不发放贷款、不提供结算和现金服务,运用征信网络平台建立企业及个人失信档案,完善失信者违约信息披露机制。对严重的失信犯罪行为,如破坏征信建设,篡改、窃取信用信息,贩卖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应通过刑事立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六)提高征信管理社会化水平
解决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难题,关键是要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和信用不足两方面的难题。扶持专业化征信机构发展,提高征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应成为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和信用不足的重要手段。
在扶持征信机构的发展措施方面,一是可以借鉴吸收国外经验,通过特许经营模式,引进外资征信机构,学习消化国外征信企业的先进经验,形成市场良性竞争机制,实行征信服务的规模化经营。二是加强征信市场监管,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征信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征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三是确保征信机构以合法方式及时取得全面、系统、连续、客观的企业基础征信数据,保障征信企业的有效有序运行。四是征信机构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征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五是加强征信服务特色建设。尤其在信用评级、人才培养、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指导等方面,各征信机构应结合自身特点,为融资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个。
(七)健全多元化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均有较完整的企业信用登记制度,并实现了不同金融机构间的数据联网与共享。金融机构信用系统对融资企业按时还贷,防范信贷风险起到较好的监控作用。但仅仅依靠银行单方面的监管,还不足以防范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系统性风险。应建立由征信专业机构主导,工商、质检、税务等部门参与,多方协同的企业信用监管及评级组织,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实行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融资企业的信用评级确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授信额度及信用政策。
【参考文献】
[1] 陈晶.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中小企业融资[J].财经界,2006(4):27-28.
篇8
关键词:征信;权益保护;风险;制度框架;构建
一、引言
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征信在切实缓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便利个人融资行为的同时,也对个人征信的权益保护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征信业务良性发展与最大限度实现个人权益保护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实现法律制度层级设置的可行性及与具体操作制度的无缝衔接,是一个理论及实践上都必须直面的课题。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通过自行设计《个人征信权益保护制度调查问卷》自主开展专题性调查的方式,在借鉴国外个人征信实践与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适合我国个人征信现状的权益保护及其制度框架构建这一实践性课题进行了初步的业务探求与思考。此次调查共发出《个人征信权益保护制度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1份。通过111份调查问卷的汇总分析,结果显示:针对当前个人征信的知情权、同意权、异议权、救济权等系列权益,征信活动各环节存在着潜在风险点,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个人征信权益保障风险点分析
(一)信息征集范围不明确,存在征集来源任意扩大化风险
基于对个人隐私权的尊重及保护,国际上普遍认为个人敏感信息的征集应当受到特别法律的保护。如欧盟法令明确规定,除非取得个人以书面或其它方式明确授权的“明示同意”,不得征集和披露有关信息主体种族、政治观点、宗教及哲学信仰、健康等个人敏感信息[1]。当前,我国个人征信业务的开展仅依托《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管理暂行办法》这一部门规章,其中仅对信息数据的报送、整理及查询进行了规定,并未对不能采集的敏感信息、非银行信用信息的征集范围、征集方式等做出明确、关键性界定,致使基层央行在非银行信息采集过程中,为凸显成效一味贪大求多,将电信、水、电、燃气欠费、计生处罚、醉驾等公众存在较大争议或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数据一一纳入,未考虑仅凭人民银行与被采集单位的采集协议实现信息的征集入库是否合法、是否应事先取得信息主体的认可,入库信息来源呈无法可依、任意扩大化趋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3.66%的受访者认为“电信欠费信息”及“水、电、燃气欠缴信息”属公众争议较大、可能助长垄断行业霸王习性的信息数据;69.41%的受访者认为“计划生育”、“醉驾”等信息属消费者个人隐私,均不应征集入库;而对“公积金”、“社保”及“诉讼”等信息,由于其有侧面佐证个人还款能力及意愿的参考价值,92.32%的被调查者对其入库持积极及肯定态度。
(二)信息征集授权未规范,存在征集流程不合法风险
作为个人征信的重要权益之一,同意权是指征信机构采集信用信息原则上须经信息主体授权并同意。对于同意权的行使,日本及法、德、意等欧盟国家采取的是必须获得信息主体的书面或其它方式明确授权的“明示同意”;美、英、澳及加拿大,采用的则是虽无须获得信息主体的明确授权,但应尽事先告知义务,若信息主体未在规定期限内对信息征集行为提出异议则视为同意的“默示同意”原则。当前,由于处于征信体系创设初期,我国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强制性推进的征集模式,所有信用信息的征集入库均不需要经过信息主体授权及同意,这种未告知即征信的信息征集模式受到社会公众一定程度的质疑,征信机构可能因未切实履行负面信息告知义务而给个人融资行为带来损失而站上被迫应诉的被告席位,当前因信息征集流程不合法而可能造成的个人征信权益受侵犯的隐存法律风险点值得关注。
调查显示,111位受访对象中,认为“所有信息”及“贷款、信用卡透支逾期、水电费欠缴等部分信息”入库前应征得本人同意或授权的占比分别为49.55%和27.93%,仅2.7%的受访者持“无所谓”态度,更有72.97%的被调查者认为“征信机构未履行告知义务而征集个人负面信息会对个人造成损失”。
(三)信息使用标准不统一,信息保留期限未明朗,存在“征信不公”风险
由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未能对拒贷逾期次数、还款宽限期限、异议修改条件及“履告”义务等作出规范性的条款界定,商业银行的执行标准不尽相同。如辖区农业银行对连续3期或累计6期以上的逾期客户不予放贷;建设银行则执行最高逾期次数超3期、累计逾期次数超6期且近24个月连续3期出现逾期状态的拒贷标准。未统一标准却意图通过拒贷、减少授信、上浮利率等信贷政策运作,实现对信息主体金融活动及融资行为的惩戒性影响及威慑性震慑,效果自然有限;加之目前由于《征信管理条例》迟迟未能出台,信用信息保存期限未有明朗化预期,信用信息一旦进入征集系统可能只能长期保存。
上述因素对信息主体而言无疑有失偏颇及公允,极可能通过示范效应让潜在的优质借款人对贷款望而却步甚至失去信心,产生因“征信不公”而诱发“劣币驱逐良币”的隐性风险。调查结果显示,按由高到低的认同度排列,公众心目中的“征信不公”现象依次为“信用报告的使用标准(如拒绝贷款的逾期次数)不同”、“还款宽限期限不同”、“异议修改条件不同”及“‘履告’义务执行情况不同”,占比分别为69.37%、47.75%、44.14%及34.23%[2]。
(四)信息更正流程冗长、救济方式操作性不强,存在法律纠纷风险
对于信息主体有权要求征信机构对其不正确、不全面或非最新信息做出纠改及补正的更正权益,现阶段提供了三种救济途径,即异议申请、个人声明及法律仲裁或复议。但在基层实践中,却因存在异议更正流程过于冗长、救济方式操作性不强等诸多因素,在影响异议更正权执行效果的同时,也极易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如2006年12月19日,辖区中国人民银行晋江市支行接到法院《应诉通知书》,客户吴身设在以“错误录入其个人信息,对其名誉造成侵害”为由上诉中国银行晋江市支行的同时,也以“对严重录入错误的信息汇总采集时未尽管理上的审查职责,造成错误信息采集登录至其《个人信用报告》,并于各商业银行系统中流传,对原告个人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将中国人民银行晋江市支行列为第二被告。虽经多方沟通协调,该案件得以于庭审前顺利解决,但也表明随着我国征信业的高速发展及个人征信法律纠纷的时有发生,如何发掘为信息主体的异议权及救济权提供实现保障的高效、合理现实渠道已迫在眉睫。
转贴于
三、构建我国个人征信制度框架的若干建议
针对以上风险点,同时借鉴西方征信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立法经验,笔者认为我国个人权益保护制度框架构建应着重考虑并规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征信立法进程的推进与加快
当前,应在坚持“立法先行”与“边探索边完善”的原则与前提下,以平衡征信业发展与个人权益保护为切入点,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立法模式及制度框架安排,最终在我国形成上层以《征信法》为最高上位法,中间为《征信管理条例》、《个人信息及权益保护条例》等基本法规,下层为《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等部门规章及具体规范性、操作性制度的上、中、下“三阶层模式”、信息主体权利及义务对等的信用信息征集、应用的严谨、有序制度体系。
(二)信息征集范围的合理、严格界定
由于征集及使用信用信息与个人隐私权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及冲突,为实现信用信息的充分共享往往要以放弃甚至部分牺牲个人的隐私权为代价,因此合理、严格地界定信息征集范畴就成为个人权益保障的首先、重要一环。当前,应加快我国征信立法进程,在明确征信主体各方责、权、利的同时,对禁止采集并使用的信息作出清晰、严格界定,为征信机构合法、合理地采集、使用信用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及制度约束[3]。同时,基于上述风险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可对我国个人征信范围应遵循的适用性原则提出导向性框架思路及实践补给:即现阶段非银信息重点应着力推动与信贷决策具有高依存度及相关性信息数据的及时、完整、连续入库,对电信、水、电、燃气欠费信息、计生、醉驾等公众争议较大的信息数据则应暂缓其入库进程。
(三)信息征集流程的切实、有效规范
针对当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公众信用意识普遍不强的现状,建议采取英、美等国“默示同意”的强制征信模式,即以立法形式明确征信机构在进行信息征集,除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外,无须征得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但对个人融资行为可能产生较深远影响的负面信息入库应尽事先告知之义务[4]。而对于征信机构意愿扩大的个人信息征集种类,可采取问卷调查、网络、电话、短信、投票、召开听证会、征求意见稿等形式拓展社会公众参与渠道,从而在尊民情重民意、实现全民参与及充分保障信息主体同意权和知情权的原则间寻求最佳结合点。
(四)信息保留期限的尽快明确
应加大立法进程,推动《征信管理条例》的尽快出台,对负面信息保留期限作出明确规定,以使信息主体的不守信惩戒时限预期得以明朗化。同时,适当考虑并吸纳一些灵活、弹性的设定原则,如可以在某一时限①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数据使用进行“缓冲”或“过渡”设置,因之前征信系统不尽完善,公众信用意识普遍较为淡泊等因素,对该时点前的负面信息仅作2年保留;其后的负面信息保留则执行《征信管理条例》设定的5年时限,以此减少社会公众因长期存在信用“污点”而可能引发的对系统建设参与度及积极性降低的消极负面建设情绪,切实提升征信体系建设实效。
(五)信息查询通道及异议更正流程的有效提供
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您认为当前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是否便捷”的调查中,认为“不够便捷”的受访者占比达69.37%,因而现阶段应积极寻求方便、快捷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途径,以确保个人知情权、更正权的合理、高效实现。为增加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便捷度,结合基层实践及金融从业人员建议,笔者认为可考虑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在金融机构自助终端内嵌查询模块,通过个人身份证号码及密码直接查询信息主体的信用报告;二是依托互联网,构建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平台,同样是“身份证号码+密码”查询模式;三是通过短信服务平台,以发送短信方式,提交信用报告查询申请,平台收到申请后直接触发向原手机号码返还信用报告文本的自发事件。同时应考虑是否能将异议信息纠改权限以在线方式下放基层央行,以此最大限度地保障信息主体异议权与救济权的高效、便捷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定西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国外征信市场个人权益保护经验及启示[N].金融时报,2010-08-19.
[2]喻敬明,林钧越,孙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信用体系;征信立法;信用信息;诉讼案件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5-0071-03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征信立法现状
我国征信立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已经由试点向全面铺开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现有的征信规定对信用体系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我国目前征信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明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分散立法,有关征信的法律文件数量多,没有统一的征信立法,有关职能部门在各自的权限内制定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各机构很少考虑法律法规的协调;二是立法层次低,现有的征信立法均为部委及地方规章或地方性法规,效力、范围有限,难以对信用行业整体和该行业所涉及的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的规范和调整;三是立法主要规范征信业务的行为主体和征信业务活动等方面,大部分在于如何管理征信机构,对信用信息保护、个人信用等方面规定的较少。
下面就我国近年来征信实践中遇到的具体案例,分析征信案件的主要类型,并针对性地对征信立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征信实践中的几类诉讼案件
(一)信用信息录入错误引发纠纷
案例1:2007年初,王先生在办理抵押贷款时,因个人信用报告中有不良记录遭拒绝。王先生认为不良记录有误,曾到多家商业银行查询原因未果,后来向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提出了书面异议申请,后经查实,异议信息系某商业银行在2002年系统上线财务移植时造成的工作错误,将担保人王某某(与王先生同名)的担保信息录入系统时,错将王先生的个人信息录入了系统中。王先生以个人信用信息记录有错误侵犯了其名誉权为由将该商业银行至法院。
案例分析:信息在采集、录入、更新各个环节都可能由于操作失误、疏忽、故意等出现错误,同时,如果征信部门对从相关部门采集的信息不加甄别直接导入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信息的出错率,信用信息录入错误不仅给个人客户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加大了征信机构的诉讼风险,影响了信用记录的权威性。
(二)因个人不良信用信息保存期限引发的争议
案例2:某房地产公司由于流动资金不足,在征得16名员工同意后,分别以16名员工的名义在某农行办理了16笔、共计136万元一年期个人流动资金贷款。2008年9月,16名员工中有人到其他金融机构办理个人信贷业务时遭拒绝,一查才得知,由于单位以其名义贷款逾期,使他们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留下不良记录。随后,该16人要求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出具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有关不良贷款记录保存年限的法律、法规。
案例分析:世界各国普遍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对个人信用信息规定了一定的期限,一是信用信息的价值已经不存在,应该删除这部分数据。二是为了保证个人征信体系功能的有效发挥而删除过时的个人信用信息。我国征信立法滞后,目前尚没有对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保留期限作出规定,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三)个人姓名及证件变更导致信息查询失真引起的争议
案例3:2008年3月,李先生向某建行申请个人住房贷款时遭拒,原因是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显示正常,但在建行特别关注系统查询显示李先生有一笔未知来历的关注贷款。李先生称从未向银行贷过款,并向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提出了异议申请。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显示,李先生没有信贷业务信息。在进一步沟通中了解到李先生曾更改过姓名,征信管理部门依据其户口簿上的曾用名进行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系统显示其在农行有一笔连续逾期10个月以上的个人住房贷款记录。李先生最终回忆起,有个朋友借了他的曾用名身份证办理了个人贷款业务。
案例分析:征信系统不能自动显示个人更名前的信用信息,更名前的不良信用信息易被掩盖,存在风险隐患。同时,在金融机构办理信贷业务时,身份证不是唯一有效证件,士官证、军官证、警官证等证件均可以办理,存在一个人有两个以上信用报告的问题,影响金融机构对个人信用情况的客观评价。
(四)信用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引发争议
案例4:2007年12月28日,王女士到工行某分行办理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业务时遭拒绝,原因是在查询信用报告时显示,王女士在某金融机构为他人提供了贷款担保。随后王女士到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查询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结果显示:王女士2006年11月26日在某地方性金融机构为他人提供了贷款担保。王女士对此提出了异议申请,2008年1月8日,异议申请已经核实,王女士确实为他人提供过贷款担保,但是此笔担保贷款已于2007年12月归还。由于个人征信系统业务报送时间为一月一次,2007年12月份产生的信息,2008年1月份才能更新。工行某分行查询王女士的个人信息时,系统中数据尚未更新,才引起了此争议。
案例分析:目前,贷款等经常发生变动的信息按月进行数据更新,例如:当借款人还清A金融机构的信贷后,再向B金融机构申请新的信贷业务,但由于金融机构的还款情况还未在数据库中加载,B金融机构查询时该借款人还存在未还贷款,此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B金融机构对借款人作出的客观评价。因此,由于信用信息数据更新时间延迟,影响信用主体正常的信用活动,加大了征信机构的诉讼风险。
(五)身份证件被他人盗用进行信贷交易引发纠纷
案例5:2006年2月,张先生在某银行办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时遭拒绝,原因是银行通过个人征信系统查询到张先生曾于2004年底在其他银行贷款人民币15万元,期限3年,并有连续6个月未归还贷款本息的不良信用记录。但张先生却表示之前从未向银行申请过任何贷款。经查,张先生曾将身份证遗失,有人恶意冒用他的身份证骗取了银行贷款。虽然在征信机构的协调下,经过复杂的司法程序,张先生最终变更了不属于自己的贷款记录,但却未能从银行获得住房贷款,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分析:身份证被盗用进行信贷交易事件频繁发生,虽然犯罪分子犯罪手段花样繁多,但都无非是借用一些高科技手段,伪造或盗用他人身份证,使用虚假的申请资料骗贷、申领信用卡恶意透支、办理电信业务等,从而致使被盗用身份的人资信受到损害,蒙受经济损失,阻碍征信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
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
三、对出台《信贷征信管理条例》立法框架的政策建议
(一)设置提供信息前的告知程序,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很多人(包括企业)对自身的信用信息相当时期内处于不知情的状态,直到向商业银行申请授信或其他相关业务被拒时才知道自己存在不良信用记录。这无疑限制了信息主体的正当交易权利,更严重的后果还可能导致泄漏被征信人的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甚至信息滥用。所以,有必要通过立法要求信息提供者在向征信机构报告信息主体不良信用信息时,应提前告知信息主体,比如发催收通知单、最后警告信等,使信息主体提前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征信程序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对减少事后社会成本,包括诉讼成本,不元裨益。
(二)根据不守信严重程度,对不良信用信息的保存期限作出明确规定
对于不良信息进行公开,是对信息主体不良信用行为的一种制裁和惩罚,但是信息主体不良信用行为的主观态度不同,对其惩戒的严厉程度也应有所区别。对不守信程度高者处以重罚,相应的不良信息保存时间就长,反之,不良信息的保存时间就短。换言之,即“征信体系中的‘记忆’与借款人的行为不良程度成正比”。这样才能激发信息主体重视自己的信用,促进守信意识的良性循环。
(三)统一关键技术和业务标准,促进信息共享
征信行业标准的制定宜采取少而精的原则,仅对影响信息共享的关键环节制定标准。主要应包括三方面内容:(1)信息标识标准,即身份标识代码选择,通过对信息主体规范化描述,保证在不同系统间信息主体的唯一性,便于信息的整合和信息共享。(2)信息分类及数据格式编码标准。通过规范信用主体所有信息的分类和编码标准,在征信业内部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信息命名、定义、分类和编码的混乱现象,提高信息共享效率。(3)安全、保密标准。通过制度和技术两方面保证信息安全,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信用信息应在信息主体授权下进行查询和使用,授予不同使用者不同的权限,避免信用信息失密。
(四)寻求信息公开和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平衡
隐私权和征信权应该同时构成个人信用法律机制的两大基石。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信息提供者、使用者的权利义务,征信过程中侵害个人隐私权的救济措施等都缺乏规定,这就使征信实践中的个人隐私不能得到很好保护,人身权和财产权面临威胁隐患。因此,应在征信立法中对私人信息和公共信息作明确的界定,赋予信息主体被告知权、查询权、异议权、更正权、获取提供信息记录权、救济权等权利,强化法律责任,加强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但是征信的前提条件是信息的开放,如果过分保护个人隐私权会使征信机构不能获得个人信用信息或者获得不全面的个人信用信息,从而阻碍征信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限制个人信息隐私权,通过个人信用征信来提高被征信人信用信息的透明度,达到信息公开和隐私权保护的平衡,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求和必然产物。
(五)规范信用信息采集范围、使用范围和目的
为了防止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而损害信息主体的权益,我们应对个人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进行法律规制。
1 规范信用信息采集范围
采集的信用信息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能够证明个人信用或者与个人信用有关;二是具有一定的财产性;三是具有人格属性。
采集的信用信息除个人身份辨识信息、账户信息、公共记录、信用信息查询情况、就业信息等基本信息外,还应该明确列举禁止采集的个人敏感信息,降低征信机构的诉讼风险。同时,应该对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全面采集有利于完全揭示个人信用风险、正确评估个人信用状况;有利于增加信息主体选择其他授信人的自由度,促进社会经济的竞争与繁荣;有利于授信人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避免多重债务。
篇10
一、前言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享受着网购、快捷支付、线上预订等商务活动带来的便捷,也深受互联网经济活动中信用缺失的毒害。2016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频发此类事件:e速贷被调查警方通报涉嫌非法吸存、借贷宝卷入“裸条借贷”风波辟谣停不下来、上市暴跌剧情反转宜人贷成“半年十倍股”等,危害当事人的同时也使互联网金融平台遭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催生了P2P网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公司对于征信的迫切需求。P2P业务将成为征信体系中的重要领域。征信是信贷业务的发展基石,对于P2P网贷行业来说也至关重要。P2P机构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表现出惊人的成长力。但与此同时我国针对这类机构的征信体系仍然缺乏,导致借贷双方存在着较大的信息不透明,一些借款人违约、平台坏账出现后,失信成本较低造成了整个行业存在发展瓶颈。一方面,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在未来对于征信需求逐步提升;另一方面,由于信贷将成为未来兵家必争之地,征信机构在P2P网贷等领域的资源竞争将异常激烈。
2017年1月2日网贷之家联合盈灿咨询了《P2P网贷行业2016年12月月报》,月报数据显示,2016年12月P2P网贷行业单月实现了2443.26亿元的整体成交量;2016年全年累计成交量为20638.72亿元;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为34290.93亿元。越来越多个人及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寻求融资、投资等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企业服务对象的高增长,也带动社会信用数据服务需求的高增长。数据孤岛困局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单靠央行孤军奋战是不够的,“互联网+”下的经济主体都应参与,共建征信系统。
二、现行征信体系发展的状况与问题
(一)征信系统发展的现状
1.国外征信系统发展情况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企业征信行业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政府主导型,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为主体的企业征信管理体系,这些登记的信息包括企业信贷信息登记和个人消费信贷,中央银行建立起来的系统主要是服务于银行,用来规避贷款风险和进行决策。第二种是市场主导型,征信公司的商业运作为主体的企业征信管理体系,主要是进行有偿的商业服务,例如资信调查与评级。第三种是会员制模式,以银行业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为主体的企业征信管理体系,这样银行与商业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信息共享。
2.我国征信系统发展情况
我国企业征信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中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现象,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将国外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服务引进到我国,这对外贸交易中减少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2年以后,国内又陆续成立了一些从事企业资信调查服务的专业性公司,形成了企业资信调查行业新的竞争格局。逐渐建立起一个覆盖面广泛、结构基本齐备、以公共征信为主导的多层次征信体系。
第一种是有很多基础信息的公共信用数据库和专业信用数据库,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管理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库为主;第二种是掌握特定经济信用信息的政府职能部门、投资金融机构、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比如海关、税务、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管理系?y;第三种是国营的或者私立的征信商业机构。例如搜易贷通过获得央行征信牌照,采取大数据战略,将征信系统进一步完善,使信息更加精准、智能地为社会服务,搜易贷利用互联网优势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成为借贷平台安全的标杆。
(二)我国征信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我国征信行业起步较晚,很多有关征信的法律处在空白的状态,而存在的征信法律又存在着立法分散,法律层次低和法律范围较狭窄的问题,为信息的共享与隐私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2.信用的封锁又遏制了征信行业的发展
很多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有价值的信息得不到利用,不仅抑制了征信行业的发展,也抑制了很多商业的发展。
3.征信机构市场竞争力较弱,协作机制缺失
由于我国本土评级机构实力与资力不足,公共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之间的职能分工、定位不明晰和严重缺乏协作机制,信用信息形成了严重的分割。
4.机构规模普遍较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征信企业较少,且从事征信行业的人员学历参差不齐,征信公司信息不全,与国外大的征信企业有着较大的差距。
5.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
发达国家的企业征信行业均成立了行业协会,这些协会在促进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业内交流、行业技术标准制定、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们国家缺乏自律组织,行业规范、人员培训都不能落实,严重制约了征信行业的发展。
三、案例分析――搜易贷
(一)搜易贷大数据战略
互联网金融下,“先发优势”将成为行业的关键词,先获得金融监管部门的合规认可、备案,业务符合小额分散要求,具有优质资产储备、资金获取成本低的平台,将在新一轮竞赛中脱颖而出。优势平台间比拼的将是风控能力、运营精细化、体验和品牌,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上升,优胜劣汰。
搜易贷于2016年3月15日获央行企业征信牌照后,进行了包括接入央行下属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互联网金融风险信息共享系统、加强同业、跨业合作、增资研发风控技术在内的一系列大数据应用布局,截止4月25日,搜易贷宣布其平台累计交易额突破百亿,用户超过140万,正式跻身P2P百亿俱乐部,与陆金所、宜人贷、积木盒子等同步成为行业第一梯队平台。搜易贷的案例中,投资人、合作伙伴的认可与信任举足轻重,尤其是央行的官方引导效应不可忽视。
搜易贷创始人兼CEO何捷表示,云狐天下自成立起,依托搜狐坚实的互联网技术建设,云狐天下继承和拓展了搜狐“云战略”下的机房建设、云平台、云存储、云安全、大数据等方面最新技术及应用成果,将在征信领域为客户提供更加稳定、严密的安全保障体系,流畅、便捷的信息采集系统,及精准、智能的数据处理服务,进一步促进社会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二)搜易贷模式概述
1.严选优质小额投资项目
搜易贷只选择优质小额投资项目,最大程度降低和分散逾期风险,保证担保机构具备完整有效的实时代偿能力;单笔项目金额不超过搜易贷平台全部待还本金的1%,且87%的项目额度不超过20万元。
2.借款人群特征分散
搜易贷投资项目的借款人所在的地域、所处的行业均非常分散,能强有力抵抗行业系统性风险。
3.单笔交易金额分散
搜易贷系统预设单个投资人投资单个项目的金额最多不得超过该项目总金额的30%,帮助投资人进一步有效分散风险。
4.合作机构额度分散
搜易贷优选合作机构,每个经过搜易贷审核的机构均给予审慎实时的授信额度管理,确保每个机构的投资项目总额度也遵循额度分散的原则。
(三)搜易贷模式的优点
1.信息披露和运营数据:信息披露较为完善,交易规模稳步增长
目前,搜易贷公布的运营数据比较完整,在网站首页实时更新平台累积成交量。同时平台通过季报、年报全面公布运营数据,数据主要包括成交量、投资人数、预期收益、标的特征、投资人特征、风险准备金额度等。根据公布的数据,平台累积成交量已达到121亿元,用户超148万人,在网贷平台中排名较前。
在借款项目披露方面,搜易贷较详细地披露了审核信息,其中企业借款人审核信息主要包括执照信息、企业征信报告、财务信息、项目信息和合同等,个人借款人审核信息主要包括身份信息、工作证明、收入证明、信用报告、房产信息和其他资产信息等。
2.投资体验:网站功能完善,使用流畅,PC端充值过程略复杂
搜易贷注册、实名认证、登陆、投资等功能使用起来流畅,用户体验总体较好。不过,相比于其他平台扁平化设计,搜易贷网站页面看起来略显复杂;此外,平台PC端只能使用网上银行进行充值,目前支持的商业银行为12家,覆盖面不够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投资人的选择。
搜易贷用户中有80%以上使用搜易贷APP进行投资,搜易贷APP设计较人性化,有APP手势密码和信息加密双重保障,新项目上线实时推送,便于投资人抢先投标。APP包括首页、投资项目、转让项目和我的账户,各标的信息披露内容与PC端相同。APP通过连连支付进行充值,流程顺畅。“我的账户”中能够简单明了地看到资金、收益、投资记录、红包、代收回款日期等,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3.投资变现:无利息管理费,转让规则宽松,变现容易
搜易贷对所有项目均不收取利息管理费,同时,满足条件的房易贷、车易贷、信易贷和月薪宝均可以进行转让,变现能力较好。直投项目持有30天以后可以转让,“债权转让项目”持有满14天可再次转让。与大多数平台不同的是,搜易贷债权可实行部分转让,未转出部分退还给转让人,同时转让人还可以随时撤回未生效部分。转让费用为转让本金的0.5%,收费适中。平台转让规则宽松,有利于标的转让,投资人可以不用担心临?r急用钱而取不出了。
4.投资人互动:投资人互动活跃,活动花样多
平台目前与投资人交流的渠道主要有在线客服、QQ群、微博、微信和电话。在咨询过程中,客服回复速度较快,态度好,能够较为详细地回复投资人的提出的问题。除PC端外,搜易贷在微信订阅号中发起了丰富的活动,吸引了部分投资人参与其中。针对平台周年庆、518理财节、五四青年节、平台成交量破百亿等都设计了庆祝活动,给用户发加息券、红包、实物奖品等,活动形式多样。
5.标的小额分散,产品类型丰富,
搜易贷标的主要包括房易贷、车易贷和信易贷三种,业务类型较主流,定期宝和月薪宝投资标的来自上述三种标的和债权转让标。其中月薪宝是广大上班族比较感兴趣的,通过这个产品,投资人只需要设定一个投资规则、每月投资额度、每月投资时间、预期收益等,到期平台就可以自动通过银行卡扣款,由系统自动实现月薪定投。此外搜易贷标的收益偏低,预期收益率在6%到10%之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鉴于搜易贷产品定位于稳健安全型,依托平台本身实力,对风险偏好稳健型的用户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四)搜易贷模式的缺点
平台目前尚未完成银行资金存管系统的对接,在监管不断收紧,越来越多的平台上线银行资金存管的情况下,搜易贷还是应该尽快完成银行资金存管,为行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纯平台模式下借贷平台不参与双方借贷过程,利率和还款期限由双方协商决定,对借贷双方的限制较小。搜易贷的投资项相对固定,利率也相对固定且比行业均值稍低。
拍拍贷等平台采用无担保模式,借贷双方的进入门槛较低,手续简便,借贷范围也更大。搜易贷对借款人有严格的收入要求和信用要求,手续较为复杂,门槛较高。
此外,作为纯线上平台,和线上线下结合的平台相比,搜易贷不公开借款人的信息以及相关审核资料照片等,使得借款流程不明晰,对债权人来说,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也无从查起。
(五)完善搜易贷模式的建议
1.加快征信法律体系建设
目前我??关于征信体系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个人信息、消费记录等公民个人隐私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这也是网络征信不能得到普遍认同的原因之一。因此,国家应加快建设以《征信业管理条例》为基础的征信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大数据采集信息范围和信息对外披露要求,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对情节严重者进行曝光并追究刑事责任。搜易贷等网络金融企业也要以身作则,树立行业典范,诚信经营,遵纪守法,积极配合国家相关部门的法制建设工作,由上至下建立全面完善的法律和披露体系
2.建设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
虽然搜易贷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其作为当今林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中的一员,与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鲜有合作,没有实现行业数据信息共享,也没有与传统商业银行实现有效的对接。这些漏洞不仅加大了互联网征信发展过程中的失信风险,也使得失信惩戒措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搜易贷可以与其他网络借贷平台建立数据共享关系,形成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体系,凸显大数据平台的规模效应。增强网贷平台用户信用评估的准确性,融合传统和互联网金融业的海量征信信息,实现线上线下征信体系的统一。
3.提高信息质量
在征信体系建设过程中,信息质量至关重要,无论是个人信用评估还是失信惩戒,都离不开翔实的信息和数据。因此,搜易贷要注重征信信息质量的完善。首先要形成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标准,保证信用信息的真实有效和全面性、即时性,为个人信用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其次,在数据的筛选整理阶段,要与时俱进形成适合大数据分析的整合方法,可以通过多方信息的交叉验证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此外,搜易贷可以着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企业内部技术人才培训,提高大数据运算水平,保证信用分析报告的全面准确。
4.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
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金融监管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是网络征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目前网络征信体系尚未成熟,个人信息泄露、金融诈骗、利用大数据漏洞洗钱等不法现象,一方面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要重视对互联网金融产业的监管,并且针对其线上借贷等特点,加强对网贷平台的信息管理监督和资金流向监督,提高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遏制互联网金融犯罪。另一方面,搜易贷可以联合各大金融平台建立行业自律协会,相互监督,制定行业标准体系,组织从业人员参与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通过纵向的国家监管和横向的行业自律体系,双管齐下,促进我国征信监管体系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