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发展阶段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医疗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幸运的是,信息技术的突破为我们创造出另一种可能:永不堵塞的街道、安全放心的食品,取之有道的能源……这就是“智慧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中,智慧的IT科技将融入各行各业,人们可以尽享便利生活,并与环境和谐相处。这不是遥远的乌托邦,“智慧的城市”已经在世界各地初露曙光。智慧的食品民以食为天,城市会建立起智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追踪监控系统、生产评估系统、应急制度等措施,保证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无污染。不久,市民在选购食品时,只需按下手机按键,就可以了解食品的产地、生长状况、营养提示,甚至烹调方式和菜谱建议。
智慧的水资源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的发展之源。利用智慧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相关机构将能够对城市的各种用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同时,还可进行智能调配,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城市建起更多“无形”的水库。
智慧的交通交通问题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顽疾。但在智慧的城市中,交通部门通过部署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提前预测交通流量,动态管理道路状况,使道路在出现拥堵前便及时分流,乘客也可以合理规划出行方式,从而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改善环境。智慧的医疗众多国家开始建立智慧的医疗系统,看病将不再是一件让人头疼的问题。通过电子病例和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等技术,医疗信息和资源会得到有效整合。医生可以随时查阅每位患者的历史病例,从中发现病症规律,确保患者在不同医院得到快速、一致而且准确地医护。
智慧的电力电网中不仅流动着电流,还有信息流。应用领先科技,电力行业可以深度挖掘和利用这些潜藏在电网中的信息,从而建立清洁发电,高效输电、动态配电、合理用电的智慧电力体系,使电力可以随需配送及使用,不再出现浪费或紧缺的情况。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拥有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园区、智慧的企业等等。把先进的嵌入技术、连接技术、传感技术和海量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生活中,会让城市中的基础设施、教育与科技、公共安全、市民服务等各方面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城市,将继续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焦点和前沿,地球的智慧进程也将由此开启。
篇2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作用和意义已经达到广泛的认同。智慧城市建设由于涉及面广、需求众多、时间周期长等原因,是信息领域的巨型系统工程。在当前智慧城市技术架构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确定目标、有序开展各项工程建设、将智慧成果惠及城市方方面面就成为智慧城市进一步建设的难题。本文从时序和均衡的角度,探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阶段和建设目标,并对项目的总体建设原则进行了研究,从而对智慧城市建设策略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智慧城市 建设策略 建设思路
1 概述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城市化推动社会经济变革的传统增长方式出现“天花板”效应,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治安、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在此背景下,从2009年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RFID、数据采集、精密传感器、4G、SOA、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GIS、大数据等的兴起,国内外城市信息化发展理念出现了所谓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是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城市,能够对城市内的人员、机器、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状态等实施精确的监控、管理和控制,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各类资源利用率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等概念的延伸和扩展,还反映出社会对建设更智能、更绿色、更协调未来城市的美好愿望,是我国推动两化融合、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市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目前,国内超过200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2013年8月14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支持公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水务、智慧国土、智慧物流等工程”。2014年8月29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上述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已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具有先导性、全局带动性、规模性的重大产业和战略突破口。
2 智慧城市建设难点
目前,智慧城市的总体功能架构趋于统一和稳定(一般包括传感器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和展现层,同时安全保障和制度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但智慧城市在具体建设中涉及主体众多,用户需求模糊不清,各类数据形式多样,信息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分析模型个性化,建设项目数量众多,建设周期长达3-5年等,导致智慧城市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偏离预定目标,建设效果差强人意。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紧迫难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明确两个问题:做什么和什么时候做。做什么是解决建设内容,其要点是需要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均衡地确定需要建设哪些项目和建设规模,梳理清楚这些项目之间的匹配关系和接口,并确保这些项目整合之后能够达到预期的总体目标。什么时候做是解决建设步骤,其要点是根据每个阶段的目标,确定项目完成的次序,从而确保没有超前建设的项目和滞后建设的项目。
如前所述,智慧城市建设及其复杂,如果能够寻找到一个参照系,将能够使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和抓住其中的关键所在。这个参照系本身应该为我们所熟悉,同时能够相对简单,从而便于我们分析。本文作者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理想的参照系,人拥有大量的感官系统和神经末梢,能够对人体的各项状态进行感知;通过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可以将信息在器官之间,器官和大脑之间进行相互传递;人的大脑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高效的处理,并及时作出各种反应,并能够总结经 验,从而在今后更好地做出反应,而这些方面和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本文作者提出通过仿生学原理,将人体和智慧城市进行类比,从而找出智慧城市系统化、合理化建设策略。
3 均衡的智慧城市建设
对于人体而言,全身的均衡发展才能完成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通过下表我们将人体和智慧城市的功能组件进行对比,并分析不均衡发展导致的问题。如表1所示。
为了达到高度智慧化,一方面城市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物联网、网络、行业应用、运行指挥中心等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需要实现上述几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化结构。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往往比较忽视这方面,比如某些城市建设了大量高清视频摄像头设备,但相关后台视频数据分析功能没有跟上 ,数据不能转变为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导致用户无法感知到智慧城市的智慧所在。
因此,我们需要建设均衡的智慧城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智慧城市基础层、应用层和管理决策层。
3.1 基础层
基础层包含政府及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该层面建设导向为集约建设、资源共享。其中,网络服务包括光纤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具体分为公网、政务内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政务无线宽带专网、政务传感网等;数据服务包含数据资源融合、数据云存储、数据交换,并通过云计算支撑数据资源的挖掘、整合、开放、共享等;载体服务是指云计算、云存储、市民卡、智能车辆卡、共享软件等服务和相关介质。
3.2 智慧城市应用层
应用层专注于各部门和领域自身的核心业务,包含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人文三大领域,该层面的建设导是聚焦业务、丰富功能。其中,智慧政务主要是政府、企业、个人之间交互关联,具体包括政府各业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各业务系统等;智慧产业的主体包括政府机关、企业、个人等,主要是日常事务的处理或感知,具体包括公用事业信息化应用系统、信用应用系统、社交媒体、企业ERP/CRM/SCM、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及相关智能化产品等。此外,行业应用层除满足部门、行业、企业及民生需求外,还为基础设施层集聚信息资源,并为集成应用层提供支撑。
3.3 智慧城市管理决策层
管理决策层基于基础层和应用层,围绕政府、市民、企业三大主体的需求,开展数据挖掘和智能应用,推动智慧产业发展,形成协同应用和交互服务两个层面,该层面的建设导向是统筹规划、融合服务。协同应用包含市级层面的各业务应用,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交互服务包含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城市综合运行管理平台、智能门户等。
4 有序的智慧城市建设
从时间维度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同人的成长一样,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不同城市应该根据信息化现状、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合理制定发展阶段和阶段目标。根据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的分析,并类比人的成长阶段,本文作者将智慧城市建设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4.1 婴儿期
在此阶段应制定智慧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编制智慧城市顶层规划,出台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保障和配套制度,统一和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为下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做好思想、智力、财力和物力的准备。
4.2 少年期
在此阶段城市应在智慧城市顶层规划指引下,重点开展基础性、公共性、框架性的项目建设,搭建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同时围绕城市重点发展需求,开展典型、示范性智慧应用的建设工作。基础性项目主要包括:基础通信网络建设,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基础数据库、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一卡通等。智慧应用项目可以围绕民生、政务、经济、环境等方面开展建设。
4.3 青年期
在此阶段城市应重点发展能够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应用,如智慧环保确保城市环境友好,智慧交通确保城市人流物流的顺畅,智慧教育确保城市人力资源的高效培养,智慧产业确保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等。同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此阶段要进一步强化信息的分析挖掘利用,始得信息化不仅仅是城市管理和运行的辅助工具,同时能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继人力、财力和物力之外重要的城市资源。
4.4 壮年期
在此阶段,智慧城市的各项重要系统基本建设完备,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让信息在城市各个需求主体间顺畅流动,城市的管理、运行和民生均能通过信息分析和挖掘达到最佳状态,并能够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预测。
我国当前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主要处于少年期,同时也有部分沿海发达省会城市处于青年期,部分中西部城市处于婴儿期。通过分析各个城市智慧城市发展阶段可以确定合理的建设目标,从而避免无序建设及其导致的建设误区。
5 建设思路
当明确了建设目标和时序之后,我们还需要遵循如下建设思路,从而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5.1 政府统筹、市场运作
继续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优化环境、政策扶持、应用示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强大的统筹领导体系,统一顶层设计,形成信息化工程间的协同运行。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构建政府、企业、市民等社会多方参与、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
5.2 整合资源,共享协同
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充分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信息资源,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化协同,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全社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
5.3 立足民生、推动产业
面向公众生产、生活、学习的多元化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与应用服务,使社会和市民享受到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以智慧城市建设拉动智慧产业的需求,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和发展。
5.4 循序渐进、重点突破
充分认识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从政府组织管理体系、城市信息化系统顶层设计、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成熟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循序渐进,切实推动城市智慧化协同发展。结合实际,突出应用,讲求实效,找准产业升级、民生需求的突破口先行先试。
智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城市的方方面面均参与其中,贡献其智慧,方能建设成功。智慧城市建设策略能够将大家的智慧和努力整合起来发挥最大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和误区,本文作者根据长期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对智慧城市建设策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观点,并在多个项目规划建设中进行了贯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
徐啸峰(1974-)男, 江苏省南通市人。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江苏省6大高峰人才。主要工作领域包括:智慧城市类的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等。
篇3
关键词:贫困地区;中心城市;智慧城市;建设
党的十报告提出,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黔江区作为全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加强信息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探索一条贫困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之路。通过智慧城市建设,黔江将成为渝东南的信息中心,成为武陵山地区重要的信息枢纽。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创建面向未来的城市,黔江的居民将真切的感受到智慧生活的幸福。
一、黔江建设智慧城市重要意义
城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目前国内,北京、南京、广州、重庆南岸区、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等地区相继展开智慧城市的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解决城市发展困境、升级发展的良好效果。
1、建设智慧黔江是强化黔江作为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渝东南中心地带,东连湖北省咸丰县,南临重庆市酉阳县,西接重庆市彭水县,北界湖北省利川市,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国发〔2009〕3号文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定位的渝东南及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金融、信息、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引领、辐射、集散作用的主导性城市。最基本的核心仍然是信息中心,而网络、通信则是信息中心的基础。然而,黔江目前只承接了原来作为四川省黔江地区行署所在地政治中心的部分功能,在信息、公共服务、金融方面还不具备向周边区县辐射、引领功能。在要加速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推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①建设智慧黔江将推进黔江作为区域信息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能让市民充分享受广电、电信、有线、无线、4G通信网资源,并实现网络融合,物联网应用。通过建设智慧黔江,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实现行政村(居)全覆盖,100%的行政村(居)通互联网,90%的行政村(居)通互联网宽带,光纤到户(FTTH)覆盖能力家庭达8万户,旅游景区、汽车站、火车站、机场、4星级以上酒店等重点区域实现WiFi热点覆盖。宽带用户接入能力基本达到每秒10兆比特以上,商业楼宇用户接入能力基本实现每秒100兆比特以上。建立起以黔江为中心连接武陵山地区其它区县骨干光纤网,提高骨干网间互联互通水平,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从而增强黔江在信息资源和要素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渝东南及武陵山地区其它区县。
②建设智慧黔江将提升黔江综合服务能力,服务周边区县发展。通过智慧政务建设,建立政府门户网站,推动公共权力的透明化与城市决策过程的公开化,提升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运转效率,让服务变得更高效、合理。 通过智慧医疗建设,整合医疗信息,医院可以随时查阅每位患者的历史病历,从中发现病症规律,确保渝东南各区县的患者在不同医院得到快速、准确的医护。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建立起服务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的系统,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现代化,从而增强渝东南地区在武陵山区的核心竞争能力。
2、建设智慧黔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黔江区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黔江区城镇人口达26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 72.56%,年均增长1.9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了19.3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开始凸现,建设智慧黔江将解决这些“城市病”。
①解决“城市病”需要智慧黔江。一是可解决交通拥堵。通过智慧城市中的智慧交通建设,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向道路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改善交通负荷、保证交通安全,从而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如驾驶员可通过路况预报,选择合理的交通线路,实现人、车、路、信息一体化。二是可控制环境污染。通过智慧环境建设,建设水、气、土壤监测网络,保障人们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通过智慧黔江建设还可以解决更多的“城市病”,为城市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将从单纯追求物理空间“粗放式”“蔓延式”的扩张转变为“集约式”“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②加强社会管理需要智慧黔江。通过智慧黔江建设,城市公共管理的信息让政府和民众共享,提升了对于城市规划决策过程的监督能力与影响能力,最终实现了城市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促进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绩效竞争与企业化管理改革。与此同时,城市管理的“自治”特征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公众将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者。
③破解城乡一体发展难题需要智慧黔江。当前,黔江城市和农村差距仍十分大,城乡一体发展需要智慧黔江建设。通过智慧农业建设,搭建起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的有效沟通平台,让农村和城市融为一体发展。如农业信息网,整合商业、物价、工商等部门的涉农信息,拓宽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针对农产品从生长到销售各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进行及时采集上传,为消费者提供及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查询服务,为食品安全部门提供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和手段。
二、黔江建设智慧城市可行性分析
现阶段,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宜推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有它的规律性和内在要求,盲目建设会形成摆设,形成大量浪费,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
1、建设智慧城市所具备的基础和条件
黔江的信息化基础较好。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实现行政村(居)全覆盖,100%的行政村(居)通互联网,90%的行政村(居)通互联网宽带,光纤到户(FTTH)覆盖能力家庭达8万户,宽带用户接入能力基本达到每秒10兆比特以上,商业楼宇用户接入能力基本实现每秒100兆比特以上。互联网普及率60%,移动互联网用户达20万户。100%的街道镇乡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100%的街道镇乡实现公文交换处理无纸化、公共服务电子化。云计算中心云计算”项目建设已于2013年9月启动建设。
2、技术上的可行性
智慧城市所需的物联网、云计算,黔江已基本建成。目前已试运行一年多的“数字城管”,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用于设备的监视与控制)、控制系统(传感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分析收集的信息为主的系统)三个方面都没有问题,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加以功能拓展。
3、操作上的可行性。黔江区已成产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来统领智慧城市建设,并在不同领域进行分步组织实施。金融、市政、政务办公、气象、卫生等系统都已开发具有智慧城市特征的系统平台,为下一步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目前黔江区已建立起财政、人社、工商、税务、国土房管等部门的网上申报、审批等政务系统,提高了办事效率。2011年建成的“数字城管”主动发现问题率提高到98%,从发现问题和立案派遣到相关处置单位需30秒,与传统方式相比效率大大提高,基本能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派遣问题、快速处置问题城市管理要求。
4、经济上的可行性。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投入100亿左右,按6年期进行分批投入,黔江区财政预算应该能消化。2013年,黔江社会生产总值达到16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7.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4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60元。建成以后,每年能产生20亿左右的收益,节约城市运行成本10亿。
三、黔江建设智慧城市的路径选择
当前智慧城市在全球许多城市开始探索,有的已经初见成效,为后建设的地区提供了经验。黔江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既需要学习其它地方的经验,也需要根据地方的特点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1、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国外以荷兰阿姆斯特丹为例,2008年启动“Amsterdam Smart City”计划。建成了先进的智能建筑――ITO Tower大厦,实现了家庭节能,实施了用Enregy Dock项目利用交能工具充电,其目的就是把阿姆斯特丹建设成绿色智慧城市。国内以北京怀柔区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为例。怀柔区以智慧镇乡建设为抓手,从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智慧生活和智慧农业五个方面进行建设,促进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东胜从居民需要出发提升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服务功能,建设智慧城市努力让居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丰富的文化生活、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2、黔江建设智慧城市要达到的目标。建成一批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系统,筑固黔江通信枢纽地位,成为渝东南乃至武陵山片区的信息中心。在全区各镇乡建成智慧农业系统服务三农,架起城市和农村的信息桥梁――推扩新型农业和推销农产品。在条件成熟的居民小区如阳光花园、碧桂园等建成拥有智能的安防系统,更便宜的社区服务的智慧生活小区。黔江社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外网与交通、公安、环保、国土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在解决交通拥堵、应急指挥等方面充分发挥信息集成优势,提高管理效率,做到科学决策。
3、建设模式。智慧城市建设既可以用传统政府自建自营模式,也可以用新兴商业建设运营模式。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建立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户管理和财政监督机制,统筹安排配套建设资金,落实项目建设和运营维护资金保障。而政府投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关键是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争取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建立投融资新机制,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采取BT、BOT、BTO等模式,吸引各种资本,引入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国内外大型企业参与建设,解决从资金到技术的一系列问题。
4、建设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3-2015)实施基础信息资源建设重点工程。推进城区光纤到楼入户,并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加快互联网升级改造和有线电视双向改造,构建具有宽带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第三代多媒体移动通信网络,实现3G信号全覆盖,4G信号城区覆盖,重点区域WiFi热点覆盖,建成宽带无线城市。推动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企业、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三网融合。第二阶段(2014―2016)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全区性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实现横连机关,纵连重庆市电子政务外网,下连到乡镇、村(社区),实现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网络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2015年,建成区政府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和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实现政府应急指挥平台与人民防空、公安数字联动、消防、市政、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电子政务等各分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第三阶段(2015-2017)实现企业和农村信息化。构建农业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打造黔江农业农村信息网及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网、农村电子服务平台。建立全区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及支撑平台,完善土地、劳动力、产业分布、农产品价格及供求等信息,对农业生产提供综合服务。到2014年,构建完善区级农业综合服务呼叫中心,完善区、乡镇和村社三级专家视频咨询诊断服务体系。区类各大零售企业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建立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网上交易。鼓励制造企业与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的有序外包,提高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实现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和多媒体(包括语音、照片、数码叙述和DV等)旅游数字化形式,建立数字化旅游信息管理平台,率先实现WIFI网络覆盖,提供方便快捷、定位准确的旅游咨询、旅游商务、旅游投诉、旅游救援和旅游信息等全方位的旅游管理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皮埃尔・雅克,劳伦斯・图比亚娜和拉金德拉・K帕乔里共著的《看地球2010城市:改变发展轨迹》 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王辉,吴越.智慧城市.清化大学出版,2012
[4]谢学宁.广州智慧城市建设.广州出版社,2013
[5]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全球智能城市发展模式比较.2011
[6]叶亚芝.智能城市建设及评价体系.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篇4
园区是城市发展地方产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壮大区域经济、进行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载体。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园区也遇到了同质化竞争等一系列发展问题,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智慧化建设来实现转型升级。
据最新统计,截止到2013年6月底,全国共有63家国家级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提出了建设“智慧园区”的战略目标,拟把“智慧园区”建设作为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其中国家级高新区有34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有29个,空间分布以华东、环渤海、珠三角地区为主。在先行园区中,部分基础较好的智慧园区(如苏州工业园区、中关村海淀园、青岛高新区等)建设成效已逐步显现,然而对于大多数园区来说,还存在对智慧园区建设需求认识不清、重点工程盲目推进等问题,亟需通过顶层设计来明确智慧园区的内涵、建设目标、总体架构、重点工程、建设主体、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等内容,以指导、控制和协调智慧园区建设各项工程的成功实施。
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城市尤其是较为发达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道路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公共资源紧张等“城市病”的困扰。“智慧城市”这一新兴词汇应运而生。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以及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协调运行,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改善人民日常生活,推动整个城市和社会发展转型升级。
可见,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将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目前美国、新加坡、丹麦、瑞典等国家已纷纷迈入这一试验田,中国也将北京、天津、上海等90个城市纳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区域,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建设。
在智慧城市这一先行概念的引导下,“智慧园区”的理念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有关报告显示,智慧园区是园区信息化基础上的2.0,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其体系结构与发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的缩影,既反应了智慧城市的主要体系模式与发展特征,又具备了一定不同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的独特性。
改革开放以来,园区逐渐成为地区招商引资、储备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社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园区正向着智慧化、创新化、科技化转变。利用各种智能化、信息化应用帮助园区实现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提升园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以园区为核心的产业聚合,为园区及园区企业打造经济与品牌双效益将成为应对新一代园区竞争的有力武器。
物联网促进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不断发展
智慧城市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交换的产物,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达到智慧的城市应该有这么几个方面的考虑。要使所有的技术层面上是智慧的,产业也应该是智慧的,服务也应该是智慧的,管理也应该是智慧的,也包括智慧的生活,这几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发展城市的新的模式,可以叫做智慧的城市。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智慧园区是新兴城市的亮点,是政府关注、老百姓关注、企业关注的亮点,智慧园区的建成对智慧城市具有很大的示范作用,抓智慧城市首先要抓智慧园区。
物联网之所以区别于互联网,最大的差别就是它和物体发生关联,怎么样用传感器和传感技术把这些物体的特性联系起来是最重要的。它上面是一层应用层,所有的物联网,一定是要和某一个应用紧密结合,也是要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对所感知到的数据、传输来的数据进行整合、融合,再进行反馈、控制,达到这一点。这两个层面,感知层和应用层,是物联网和互联网最大的区别。但是也有一些观点认为,物联网除了这些层面以外还有其他的层,包括标准、安全、制造服务这些在内。所以物联网的支撑技术应该包括很多,软件和算法等等,这些方面在中国公信部发表的物联网白皮书里面有非常详细的定义。
另外,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它们是互相包含的关系。和物联网技术有关的包括标识和感知,通信,硬件和装备,接入和组网、安全和保密,包括计算机处理等等,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物联网的有关的核心的技术。而和这些技术有关的产业,就构成了物联网的核心产业。
以物联网为基础,配合互联网等等系统,对未来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个是安全和有序,另外一个应该是高效、透明的政府。从工业的角度来说,应该是由绿色和智慧的工业,同时还应该是健康,幸福和健康的生活。所以这几个方面,把政府、把一般的居民以及工业,以及整个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构成了未来的城市。实际上城市人口将占到全世界地球人口的半数以上。由此这些技术再扩展过去,就变成了一个智慧的中国,智慧的世界,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从感知介入到智能以及整合,这四个方面构成了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四大环节。中国有很多的规划,包括感知城市的规划等等,也有很多城市提出了平安城市,因为在未来发展,这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应该说城市有五个指标:安全、高效、卫生、节能、环保。温总理在2009年的时候连续四年发表物联网重要讲话,他认为物联网是信息技术里面的第三次浪潮,而且中国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机会,来改造目前的状态,推动物联网和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感知中国的工作进程。
篇5
面临“虚火过旺”态势
如今的“智慧城市”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也愈发呈现“虚火过旺”的态势。一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当作数字城市的新包装,被企业营销牵着鼻子走,智慧城市建设被盲目贴标签的行为更是广为诟病。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主耍存在三个问题:其一为盲目跟风,没有抓住智慧城市的本质;其二,囫囵吞枣,将各类与智慧城市有无关系的都纳入智慧城市范畴;其_三,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之后,忽略其他方面。诸多现存的问题,如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重复建设,数据分散等问题,根本上讲是由于政策统一协调与部署上的缺乏,社会参与不够,市场主导作用发挥不足造成的。除此之外,在资金上,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以支撑智慧城市发展。
根据全球各项排名,可以看出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相对落后:目前中国宽带排名世界98位,物联网传输刚起步,法律和标准规范相对滞后。
除了上述的“硬件”缺失,在智慧城市快速扩容的同时,关于发展模式的问题也被广泛探讨。在中国,一提起智慧城市,人们往往会联想起物联网、云计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在欧洲智慧城市相关专家看来,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科技。
“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意味着不仅仅要把技术看作是人类社会的先进手段,还要通过技术让人类社会发展得更加智慧。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为的是达成人类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但手段本身不能作为目的。”欧洲智慧城市项目协调员莫罗・埃斯波西托指出。
要实现上述多样化的智慧城市建设,显然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手段,而是需要市民的参与。据了解,意大利北部的布雷西亚市的智慧城市设计,科技部分只占33%,更多的是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市民之问的交流。
事实上,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硬件意义上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软件层面的城市,通过市民的参与,共同制定成立管理的政策。
智慧城市带来的改变不仅局限于理念范畴,它将使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公共服务、政府决策、市政管理、社会民生等方面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变革,其关键在于高效政府服务体系即智慧政府的建设。
把握关键参考六点
智慧城市建设是全局性的,长远性的,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才能整合个部门力量,统一思想,使智慧城市建设贴近本城市的发展需要。有些城市的管理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信息产业部门的事,使智慧建设方案变成可能存在天生的局限性,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全局性形成差距。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做好全面、长远的规划,需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出发,依据本城市的发展基础,找到本城市智慧建设、发展的突破口。仅从技术方案角度、从政府一个部门进度看待智慧城市建设,其所能涵盖城市的宽度、广度、深度恐怕是有限的。政府部门需要既看眼前的建设需要,更要看到长远的建设要求,既要尊重政府各部门的意见,也要清楚城市百姓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远期望和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一步一步来,闭门造车做不好智慧城市建设。除了要依靠已有的建设经验以外,还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思想新内容,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智慧城市建设要回归到城市本身,从城市建设角度看智慧,而不是从智慧角度看城市。有人这样来定义智慧城市:所谓智慧城市就是指把感应器嵌入到城市的各种物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为城市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的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不可否认,物联网的出现给城市建设确实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而且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传感器、各种网络把真实世界虚拟成了数字世界,使人们可以“坐在屋中观天下”。但是,光有数据的整理和信息技术应用小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部,物联网的建立也只是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物理上的建设代替不了科学治理,更何况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是城市建设,而不是信息技术建设。以技术为出发点的城市建设最终可能导致建设结果与实际需求相距甚远,或者建设了先进的系统但与城市发展阶段不相吻合,从而背离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本意。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平台,高质量的社会保障设施,较全面的信息收集系统,在智慧城市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基础支撑是信息技术,数据整合、共享是关键,数据采集、安全是保障,数据的存储、使用是根本。没有统一整合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智慧城建设只能是分立的行业智慧孤岛。
不可否认的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使城市居民享受更好的社会体验和服务,需要那些实实在在的使用者(用商业一点的词叫用户)能够使用,会使用,愿意使用,真正给市民带来实惠。先进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必须和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和城市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
改变城建过程的政绩观
需要改变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不正确的政绩观。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作秀的舞台,要真正解放思想,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政绩观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政府部门自身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外,还需要彻底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干部考核方面存在的瑕疵。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突飞猛进,组织管理制度的改进能否和新形势下干部选拔考核任用相适应是建设关键。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因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要求不会停止,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是社会发展的永恒目标。
智慧城市建设中数据的整合、协同、完善。智慧城小建设的基础是数据资源的建设和整合,要将处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数据格式之问海量数据融合和共享,深度挖掘数据资源,充分应用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形成支撑城市智慧决策的数据源。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除了硬件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数据资源建设,没有数据就没有智慧产生的根源,就没有构架在数据整合开发基础上的智慧决策。
篇6
关键词:智慧养老;养老体系;顶层设计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目前属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预计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4亿,我国将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空巢老人”“未富先老”等现象随之而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协同和共生等特性,使得人们在面对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时,自然而然的转向了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养老”应运而生。文章通过对智慧养老的概念、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策略对策等方面的梳理,从政府、公众、产业的需求出发,提出了我国发展智慧养老的对策建议。
二、 人口老龄化带来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直接使得国家在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养老服务等方面面临不断攀升的人、财、物压力。另一方面,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导致我国人口的高流动性,间接阻碍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因此,在“十三五”这一新时期,采取有效方式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从结构上优化养老金制度并做好相应的财务准备已经迫在眉睫。
从微观层面来看,老年人口的增加还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现有家庭在以下六个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4-2-1”的家庭结构模式让老人无人照顾、年轻人压力重大的矛盾凸显,“老有所养”受冲击;“医养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看病难”“报销难”“养护难”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老有所医”受阻碍;目前的养老模式和养老机构较少顾及老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从而使一些老人在退休后产生“精神贫困化”的症状,“老有所乐”被忽视;当前未能真正从老年人的认知结构、知识背景、情感动机和现实需求等角度深入探索老龄教育的发展理念、内容和形式,“老有所学”受阻碍;目前很多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都存在较大的隐患,相关法规和政策缺乏,“老有所住”遇窘境;目前养老制度、养老政策和相应的养老模式和结构都无法很好地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要,老年人的智慧、经验和才干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老有所为”难实现。
三、 智慧养老的定义及优势
1. 智慧养老的定义。“智慧养老”最早是来自英国的生命信托基金会,起初也被称为“智能化家居养老”,意指通过物联网等技术随时随地、全方位监控老年人的各种信息,让老年人在家就过上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如通过地面安全传感器,可以在老人摔倒的时候发出警报等。而后很多学者对“智慧养老”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如郑世宝(2014)提出智慧养老的概念,指出智慧养老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开展综合性、线上线下、医养融合、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左美云(2014)强调智慧养老从衣食住行、娱乐、健康等方面为老人提供全面的服务,在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不忘帮助其体现自身的价值与尊严。
现在的智慧养老更多的强调智慧、更加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层面、也更加注重多个主体(老人、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等)的协作。因此,智慧养老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结合传统家庭、社区、机构养老等养老方式,将各方紧密联系起来,满足老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致力于为老年人打造更加健康舒适、安全便捷环境的新型现代养老模式。
2. 智慧养老的优势。传统养老的主体主要是家庭、机构和社区。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即家庭养老,老人在家中自我照顾、由子女照顾、请保姆照顾或由专业服务组织定期提供上门服务。但是该模式存在老人自理有安全隐患、子女忙于工作而照顾不周、专人照顾服务费用过高等问题。以养老机构为核心的养老即机构养老,老人在养老机构接受统一的养老服务,难以实现个性化需求。以社区为核心的养老即社区养老,社区以家庭为单位,合作养老机构承担养老服务责任。在该模式下,老人服务消费意识不足,导致有些服务少有老人问津,服务提供商在运营初期存在严峻的生存问题。而“智慧养老”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构建的高科技集成平台可以应用于任何传统的养老模式,对其服务进行整合和改善。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智慧养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服务能力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的集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从多个层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智慧养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适老化智能设备,可以解决护理人员不足及护理费用过高的问题,提高了服务工作的水平,降低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实现服务的优质和高效。同时,依托社会公共信息平台或单独建设的智慧养老系统,将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和企业、社会组织进行对接,为老人提供精准便捷的服务,实现服务的供需平衡。此外,通过对涉老数据的收集,建立老人基本信息数据库,为政府给予老人相关补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提高政府为老服务能力。
在服务形式方面,运用实惠便捷的包对点服务形式,从家庭及社区层面创新社会保障形式。传统养老的服务形式主要有点对点、包对包两种。点对点服务形式,即老人在家接受钟点工或保姆的上门服务,该服务形式针对性强,能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但成本较高,且需要较多的人力。包对包服务形式,即将老人集中在一起,提供统一的养老服务,该服务形式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但服务较为单一,众口难调。“智慧养老”打破以上两种服务形式,运用相关技术将养老信息集成到一个载体,该载体同时连接个人(点)和服务终端(服务包),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为老人提供多样化选择,实现“自助式”服务。
在服务内容方面,满足老人多层次需求,从个人层面落实社会保障内容。传统的照护和医疗等方面的服务普遍位于需求层次的低端,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服务内容已经难以满足老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智慧养老”的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助老”范畴,同时兼顾“孝老”和“用老”,让老人摆脱被“监控”、被“服务”的束缚感,通过“嵌入”的方式进行智能提示来提供友好的养老服务,让老人实现被尊重的需求。“智慧用老”即通过网络技术及社交平台,利用老人的经验智慧,使老人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实现老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智慧养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顺应“互联网+”的浪潮,利用互联网、社交网、物联网、移动计算等现代科技技术,建立起连接老人、家庭、社区、机构及政府的适应性系统,是现代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四、 发展现状
1. 发展情况。
(1)国外智慧养老的发展情况。英国、美国等国家已率先进行了有关智慧养老项目的实践,并获得一定的成效。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就有很多门诊都安装了“远程医疗”网络,服务对象的三成都是老人。投入使用后有效的提高了服务效率,并减少了护理费用。英国则使用了机器人护士,服务于家庭或社区。不仅可以完成日常护理,还能够与老人互动,为老人提供咨询建议。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将智慧的理念运用到老年公寓的建设中,通过在家具、地板中植入芯片等方式实现老人生活远程监控。“机器外套”是日本一所大学专门为行动困难、肌肉萎缩的老年人设置的,现已被普遍推广。
(2)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情况。我国的智慧养老也得到了政府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推动,已有很多优质的智慧养老项目得到实施。如全国老龄办计划在全国推进“智能化养老试验基地”建设,并批准筹建全国智能化养老和全国老龄智能科技产业园;乌镇联合中科院物联网研发中心引进椿熙堂项目,拟建设惠及全镇的“物联网+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长沙韶山路社区上线了“康乃馨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智能终端和体检设备为老人提供远程高科技养老服务;常熟市建设了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出“CCHC持续照料社区”模式,打造“医养康护”四位一体的养老体系;也积极行动,以“互联网+”为抓手,构建“一台五网”智慧养老应用体系,通过为老服务热线对接需求与服务,实现多样化养老。老年信息科技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方兴未艾,动力十足。
2. 存在问题。
(1)规范化管理机制、统一信息化标准缺失。智慧养老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及规范的管理机制就会造成养老服务参差不齐、资源利用率低下、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需要有完整规范的标准体系提供保障,而从当前来看,不仅不同省份的智能养老产品差异很大,就连同一省份不同地区的差异也非常明显。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相关资源的浪费,使得经验的总结和分享没有规范化,不利于推广,同时也制约了养老服务信息化产业发展。
(2)老龄社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方面力度不够。目前智慧养老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当前的研究主要局限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领域相关的产品上;智慧养老的系统和平台虽然由政府主导,但大多数还是分而建之、分而治之,并没有从全局进行规划和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也存在譬如重复建设、多头管理、无人问津、沟通不畅、体制桎梏等问题;另外,我国养老领域还存在政策缺位、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方面力度不够。
(3)养老信息化建设滞后,智慧养老面临技术发展障碍。当前我国的智慧养老产业刚刚起步,物联网、信息安全等相关技术还处在萌芽期,甚至在某些技术方面仍相对空白。在智能终端上的体现尤为明显,有些终端检测存在误差,售后服务滞后,不能很好的满足要求,同时信息安全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
(4)优质智慧养老项目覆盖面过窄。通过比较养老信息平台的覆盖面,可以发现当前已推广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设备配置以及技术水平相对有限。烟台、南京、北京等地的智慧养老项目有些仅仅覆盖了部分小区和福利院,多种类似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等优质产品完全可以大范围推广,使更多老人受益,但事实却仅仅覆盖一小部分人群。由此可见,智慧养老的优质项目推广范围有限,并未得到真正的推广。
(5)智慧养老项目普遍缺乏专业团队。在当前的智慧养老项目中,缺乏专门负责的团队进行持续推动,难以很好的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很多涉及技术的专业知识,削弱了专业化。此外,对于如何科学有效接近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等问题,也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才能制定出更加具体、可靠的方案。
五、 发展对策
1. 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化的标准建设、规范先行。建立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是推进智慧养老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为老服务发展的保障。从业务需求的角度看,相关标准规范应涵盖智慧养老事业、智慧养老产业和智慧养老服务三个方面。从项目实施的过程看,需要制定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维护做出制度性和流程性的规范;从项目覆盖的技术角度看,需要制订所涉及的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物联/互联技术等做出技术性的标准和规范;从项目的层次结构上看,需要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层标准、信息数据资源层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层标准、信息应用系统接入标准;从项目整体性上看,需要形成总体建设运营标准、信息安全保障规范和标准规范的评价体系。
2. 进行顶层设计,建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不仅仅包括信息系统的建设,还涵盖了体制机制改革、标准制定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能够在智慧养老的概念下有效的对接。其实现路径为:
政府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和集中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智慧养老云平台,汇总全国老年人各项基础信息到一个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为老龄事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涉老数据的集中和贯通,形成智慧养老的数据基础;
篇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多种技术进行整合,并且将其在实际生产中加以应用的一种技术。现代化的机电设备基本上都可以称为是机电一体化设备。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整合度之高,包含了机械、电子、传感器技术、微电子、信息技术、信号变换技术、接口技术等多种传统和新兴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中,机械技术作为基础技术是最重要的一项,机械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机械实现机电一体化。从而达到结构、材料、性能上的改进,来实现减轻重量、改善精度、提高性能的目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中较为重要的辅助因素之一。信息的交换、预算、决策、人工智能等等都属于计算机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机械工程技术的效率,不仅仅可以更好的实现机械工程的各种要求,还可以实现自动检测、处理、调节、控制等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某些方面已经实现了智能化操作,智能化是其与普通机械技术最根本的区别。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还有较长的道路要走。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初级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时间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初级发展阶段,人们开始能够自觉利用电子技术的成果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在二战之后,战争在使科技发展滞后的同时,也促进了电子技术和机械产品的结合,在战争期间这种结合主要应用与军事,在战争结束够,电子技术与机械产品的结合用于经济发展中,并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刚刚产生,人们对这种技术的认可程度还不高,机电一体化技术还未得到广泛运用,这个阶段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2.深入发展阶段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到了迅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智能化,并在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这一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又加入了光学和通信技术,微细加工技术在初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同时,对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分析和学科体系也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神经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光线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拓宽了发展前景,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这个阶段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当前的机电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规划发展阶段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就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且国务院还把机电一体化技术列入了863计划中,还成立了专门的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由于国际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飞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到国外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影响,还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影响纳入九五规划和发展纲要中,不仅是国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非常重视,很多高等院校、国家企业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阶段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系统化的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网络的普遍与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工业的生产、政治、军事,甚至教育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作用,网络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全球化步伐,全球的经济与生产将会连成一片,企业竞争的范围也走出了国家,走向了世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一旦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动态,新成品就会通过网络渠道畅销全球,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远程控制技术与监视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出的产品也将会成为远程控制技术的终端设备。
2.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区别于传统机械技术最根本的特征,同时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趋势。二十一世纪对智能化更为重视,机电一体化要想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智能化的发展。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今后的机电一体化在操作控制中,充分地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信息学、混沌动力学等新的学科知识,模拟人类智能,更好的实现对人类的模拟。虽然机电一体化不能从根本上与人类的智慧相比较,但是其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并且为人类节约更多的人工成本。
3.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微型化也是机电一体化将来发展的一个整体趋势。微型化兴起的时间不长,从上世纪末开始兴起,主要是传统的机电一体化往往较为庞大,不便于正常工作的展开。微型化不仅仅是指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向微型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向微电子系统发展。微电子系统要向微米甚至纳米技术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微机电一体化的实现,在生物、医疗、通信、军事、制造等多个领域都有较强的影响。但是微机电一体化的目前也存在一定的瓶颈,那就是微机电技术,虽然当前微电子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先进,但是由于机电设备的复杂性,造成了机电技术还不能达到与微电子技术同等的技术水平,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微机电技术一定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机电一体化整体的微型化水平。
4.模块化的发展趋势
模块化的实现是机电一体化设计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模块化的工作量较大且较为繁琐,各种设备的生产厂家较多,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紧密配合,就有可能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这就需要对机电一体化进行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就是将多个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子系统。多个子系统最后又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生成一个新的系统,产生不同的功能。机电一体化如果能够实现模块化设计,必然大大减少设备之间的不兼容概率,不仅仅能够更好地实现其基本功能,甚至能够促进一些新的功能的开发与应用。
5.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在过去传统的发展观念中,人们过于追求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和能源问题往往不去重视,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多种能源面临枯竭,国家和人们才重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时绿色产业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绿色化产品不仅是时展的趋势,也是机械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绿色产品能够使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环境造成最小的污染,绿色产品在制造、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都能够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不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健康,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四、总结
由于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认可,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时间毕竟不长,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实际,使得机电一体化能够在国家的发展当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智慧.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4).
篇8
牵手龙头企业 形成集群效应
在推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华夏幸福公司持续深化与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贯彻大项目引领的招商引资策略,成绩显著。
4月17日,华夏幸福公告称,公司下属子公司与河北京通易购商贸有限公司签订《京东华北订单处理中心库房合作合同》,引入京东华北订单处理中心库房项目。
安信证券表示,本次协议,只是公司与京东合作的第一步,未来公司其他产业新城有望复制并推广电子商务业务。公司有可能进一步探索与京东公司之间深度合作机制,包括共同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发起设立电商产业基金、联合拓展新园区等合作路径,以期实现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全国性复制,形成规模效益。
打造产业载体 实施资本干预
华夏幸福为了营造更好的产业聚集环境,2014年着力打造具有明确产业属性的,覆盖12个行业的43个主题产业园,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同时,以资本的形式对产业进行投资干预和加速。
据华夏幸福行业研究院院长朱江介绍,这12个行业包括:电子、高端装备制造、整车及大消费为主的四大主力产业,以生物医药、航天产业、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新材料为主的五大新兴产业,和以节能环保、航空产业、生产业为主的三大潜力产业。
另外,为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能力,华夏幸福将资本干预引入了园区运营。3月4日,华夏幸福公告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打造硅谷高科技孵化器,投资方向集中于清洁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硬件等高科技领域的高质量、可产业化的项目。
申银万国分析,公司从去年开始打造“4港1基地”的产品载体,这些产品载体将服务于园区企业从创业到上市之间的各个阶段;公司后续将以资本的形式对产业进行投资干预和加速,以此促进产业发展,而公司也可以从投资收益和落地投资中双重获益,预计二至三季度将有一系列投资动作。总体而言,在公司庞大的高新项目资源的基础上以及在产品载体营造的良好投资环境下,投资业务或将成为公司多年来致力于产业发展业务的另一变现渠道。
平台型模式升级 未来发展可期
从美国硅谷孵化器落地,到与工信国际战略合作,再到京东项目合作,怀来航天产业基地项目签约,以及切入卫星导航产业港、打造产业园战略等一系列的动作,为公司平台模式升级打开无限想象空间。
国信证券分析师区瑞明分析,华夏幸福产业新城业务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产业新城具有平台属性,华夏幸福未来打造的几十座产业新城实际上就是几十个嵌入各类新型业务接口的商业运作平台,能够集聚和整合城市的人口、产业、物流、资金和信息等商业资源,根据城市及产业发展阶段和用户消费需求适时介入各种新型增值服务业态,营造共生共赢的城市商业生态系统。
篇9
一、世界物联网发展概况
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美国将微纳传感技术列为“在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地球”计划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支持,将此作为经济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欧盟委员会制定公布《物联网十四点行动计划》和《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等中长期规划,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也先后了“I-Japan战略2015”、“U-Korea”等多项包含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在内的发展规划。
随着电子、通信、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应用大规模普及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600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3500亿美元。美国是物联网应用最广泛的国家,物联网已在军事、工业、环境监测、农业、医疗、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大规模投入使用,其中RFID(射频识别)应用占全球59%。欧盟物联网应用大多围绕RFID和M2M(机器对机器通信)展开,在电力、交通及物联网领域形成相当规模,Orange、沃达丰等移动运营商开展的M2M服务能力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针对灾难应对、安全管理、公众服务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特别是NTT、DoCoMo等通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已探索出成功的商业模式,得到大规模应用。
虽然物联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大多被上述国家牢牢控制,但物联网是我国信息技术领域为数不多的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的产业,国务院把物联网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支持。总的来看,经过几年努力,我国物联网已从概念、研发进入系统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阶段。2012年全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增长38.6%,其中,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核心传输交换设备基本实现自主可控,M2M终端数量超过2000万,各类IC(智能卡)发卡量近90亿张。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取得许多成果,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ISO(国际标准化组织)/WG7(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的主导国之一。物联网技术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三年,我国物联网市场增长率都将保持在30%以上,2017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
二、推动物联网发展的国内外经验
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利用资源。北京、上海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顶尖研发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承担了60%以上物联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广东连续多年推进粤港RFID产业合作,并在该领域形成了竞争优势,占全国70%以上份额。江苏应当进一步拓宽发展视野,在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格局中定位江苏物联网发展,坚持走开放式自主创新之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物联网领域知名研发机构、著名企业和领军人才,抢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注重产业发展环境的营造。欧盟、日本、韩国既从战略高度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又安排了具体的业务应用推进计划。北京、上海通过打造中关村、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政策环境,加快集聚各类创新和产业资源。江苏应当充分利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加强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划的配套衔接,努力形成产业、科技、财税、金融、土地和人才等各方面政策措施的叠加效应,营造全国最优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同时要坚持谋长远与抓当前有机结合,以实施“信息化引领行动”等为重点,紧紧围绕“做强企业、做大产业”,扎实做好当前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以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发展。目前,全球物联网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尚不成熟,应用需求有待激发。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普遍做法是先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参与的方式建立示范性项目,进而进行更大范围的应用推广。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物联网规划也都将应用示范和行业推广作为推进重点,并明确了具体领域和项目。江苏应当超前谋划、及早部署,瞄准大的行业、大的需求,健全各部门间协同推进机制,加快推进重点应用示范和规模化推广,以示范拓市场,以模式促推广,以应用带产业,逐步实现物联网在江苏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提升物联网规模化发展水平。
依托“智慧城市”推动物联网集成应用。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内外很多地区先后启动“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上海、北京、浙江分别《智慧城市行动计划》、《智慧北京行动纲要》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通知》,重点发展多领域智慧应用,围绕“应用”形成智慧产业。江苏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将“智慧城市”作为物联网集成应用和规模化推广的重要平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群”,在大幅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同时,促进物联网应用普及和产业发展。
三、江苏发展物联网的阶段性成果
物联网是江苏“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省经信委等部门密切配合,坚持“做优做强物联网企业、发展壮大物联网产业”,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扩大了规模总量。2012年,全省物联网产业完成业务收入1519亿元,增长37%;今年一季度,完成业务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35%,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促进了产业集聚。率先出台《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打造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和南京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全省物联网产业布局,目前区内产业规模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5%以上。争取将无锡列入国家TD-LTE试点城市,承担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示范区内物联网核心企业达到794家,营业收入628亿元,MEMS磁传感器、微波RFID芯片、注射式电子标签等多项技术、产品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增强了创新能力。围绕物联网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了一批企业技术中心,省内物联网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22家。突破了核心芯片、通信协议、协同处理、智能控制等一批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在传感器网络接口、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标准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开展了推广应用。在7个重点领域建设了64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深入推进“智慧城市”、“两化融合”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物联网技术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渗透,加快形成市场化运行机制。
四、江苏抢占物联网产业制高点的根本路径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江苏物联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采取措施,着力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发展制高点
加快汇聚创新资源。以完善创新环境为重点,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集聚国内外物联网创新资源和要素,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物联网“育鹰计划”和“双创计划”,大力培养和引进物联网高层次创新创业和领军人才,进一步优化环境,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着力推进协同创新。坚持以抢占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为目标,以引导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为落脚点,大力推进物联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应用单位深度合作,组建多种形成的产业、技术联盟和行业中介组织,针对物联网产业特点,加强跨领域、跨行业的集成创新,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瞄准国际发展前沿,坚持高端引领,抓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力量攻克信息传感、组网通信、数据处理、智能分析、应用抽象等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代表行业创新水平的重大新技术、新产品。“十二五”期间新增核心发明专利2000项以上,主导制定国际、国内重大标准10项以上,力争在物联网技术和产业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突出应用导向,加快产业化步伐
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深化产用合作和资源整合,以经济运行、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着力推进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交通物流、智能家居安防、智能节能环保、智能医护等一批高水平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10个具有一定应用规模和用户覆盖面的自主可控物联网行业应用服务平台,尽快形成完整的具备推广应用价值的解决方案和案例。
加快推动规模化应用。进一步优化促进物联网推广应用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加快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和示范成果的推广应用。瞄准重点行业和重大需求,深入开展物联网技术的规模化推广,逐步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智慧城市”为重要平台,以无锡国家超算中心建设为重大机遇,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和大数据的分析运用,创新应用模式和服务模式,促进技术研发、行业应用、网络运营和内容服务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物联网市场。
大力拓展市场空间。办好“南京软博会”、“无锡物博会”等重点展会,策划江苏物联网优秀案例评选和展示,提升“江苏物联网”的整体品牌形象。组织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展洽会,举办多种形式的物联网供需对接和应用推介活动,开展与贵州、新疆等省区的区域合作,实施“东西合作、阳光牵手”计划,更大力度培育和拓展省内外市场。
3.加快无锡示范区建设,推动集约集聚发展
全力建设无锡产业核心区。以做强企业、做大产业为着力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方向,实现无锡示范区建设“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加快推进和全面完成发展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早日将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
重点打造苏州、南京产业支撑区。苏州重点发展适应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各类低功耗、高性能、低成本及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的新型传感器件,依托集成电路与IP融合通信产业优势,重点开发微纳器件、网络通信产品和智能控制设备,不断完善产业链配套。南京依托“中国软件名城”和“未来网络谷”建设,重点发展物联网嵌入式软件、专用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物联网系统集成及平台服务,做强做大物联网产业。
构建全省应用先行区。引导和鼓励省内其他地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错位竞争,走特色化发展路线。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物联网平台运营与内容服务,在稳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带动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向物联网核心产业领域拓展。
加快重点产业基地建设。按照“无锡产业核心区、南京苏州产业支撑区、全省应用示范先行区”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深入推进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对南京徐庄、无锡滨湖等7个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推动环境优化与功能完善,发挥产业基地园区的辐射效应和集聚功能,促进我省物联网产业布局优化和集约发展。
4.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物联网产业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紧实施50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重大项目。切实加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围绕重点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培育,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速度,着力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完整配套能力的物联网产业链条。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将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选择一批拥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物联网企业,通过项目承接、资本运作、品牌塑造、并购重组等方式加以扶持,加快培育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领军企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年销售额超过百亿企业5家以上,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企业10家以上。强化人才、技术、风险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以“专精特新”为目标,促进创新型物联网中小企业不断涌现,使之成为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
5.加大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建立推进机制。密切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对接,深化部省合作,上下联动、合力推动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强政府部门、行业、地方之间的工作协同,协调物联网重点行业应用及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共同解决物联网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行业标准、产业支撑、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问题,形成各地区、各部门、各环节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加强前瞻性研究。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坚持开放式研究,加强运行分析监测,广泛吸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准确把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既要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又要着眼长远,提出事关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大局的扶持之策、推进之举。
篇10
Abstract: Big data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big data era is coming.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big data,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ime value of big data. Its significanc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Big data era will bring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laboratory analysis and test database constr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关键词: 大数据;数据库;地质矿产;分析测试
Key words: big data;database;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analysis and test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34-02
0 引言
“大数据”(Big Data)一词在当前各界流行,成为运用最多的词语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影响力已经超过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大数据行业正走向一个产业化发展阶段。据相关媒体报道,贵阳现已投资数百万进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大数据企业进驻贵阳,迄今为止已有一批大数据企业进入贵阳,为新兴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贵阳也因此有望领跑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那么,究竟何为“大数据”,“大数据”跟人们的生活又有何关联,它的未来发展又将如何呢?在贵阳领跑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的发展将给贵州地矿分析测试和数据评价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地矿分析测试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应该怎样应对?笔者试图从大数据的视角对地矿分析测试工作及其带来的启示进行
探析。
1 大数据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1.1 大数据的内涵 大数据(Big Data),也称之为巨量资料,指的是对收集的信息资料量的规模太过巨大,在一定合理的时间用目前的主流工具,无法进行撷取、处理、管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的数据集合。Gartner研究机构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从中我们可以看成大数据的含义包好两个要素,第一是大,目前数据非常多,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目前一个城市单看其视频数据就达到PB至EB级,非常庞大;第二是杂,大数据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数据类型,如类似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以及视频、文本、声音等非结构化数据。
大数据主要有两大类型,第一,是指企业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了大量的密集型“超大规模”或“海量数据”。第二,是网络大数据,通常是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蕴含有丰富的、可被发掘的具有社会价值、商业价值或科研价值的大数据。[1]根据大数据发展的状况可以看出,它并非是一个突然冒出的新鲜事物,其与以前的数据挖掘、数据爆炸等是一脉相承的。大数据与其说是一项技术,不如说是由于不断增长的数据量和数据种类而逐渐衍生出来的一种
现象。[2]
1.2 大数据的时代价值 大数据的运用已经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对我们的个人生活、企业发展甚至是公共管理都是非常有用的。就拿我国社会医疗来讲:目前我们去医院看病,都要把病历带着并将自己的病史从头到尾讲一遍,很麻烦而且中间还会出现信息传递误差的可能。但是,如果建立一个医疗数据中心,每个医生登陆这个平台就可以了解到病人的病情、病历、以及每次生病开的药方、治愈时间等信息,这对医生更准确的诊断出病情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如果全国的医疗数据共享,政府部门、卫生局、以及医疗调研等机构在统计监管方面也更为便捷和精确,比如哪个年龄段、哪个季节某种病发率更高,这样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个问题去对症下药。智慧医疗由大数据行业而从此诞生。因此,大数据技术可运用到各行各业。在宏观经济方面、农业领域、医疗保健领域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科研领域,基于密集数据分析的科学发现成为继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个范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材料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正在兴起。
2 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是因为大数据具有传统数据所不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业界通常用4个V(即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来概括大数据的特征。
2.1 规模性(Volume)。指的是数据巨大的数据量以及其规模的完整性。到目前,数据量级已从TB(1012字节)发展至PB乃至ZB,可称超量、巨量乃至海量。
2.2 多样性(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被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相对于以往便于存储的以文本为主的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这些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3 高速性(Velocity)。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最显著特征。Velocity主要表现为数据流和大数据的移动性。现实中则体现在对数据的实时性需求上。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人们对数据的实时应用需求更加普遍,比如通过手持终端设备关注天气、交通、物流等信息。高速性要求具有时间敏感性和决策性的分析――能在第一时间抓住重要事件发生的信息。比如,当有大量的数据输入时(需要排除一些无用的数据)或者需要马上做出决定的情况。比如:一天之内需要审查500万起潜在的贸易欺诈案件;需要分析5亿条日实时呼叫的详细记录,以预测客户的流失率快速化(Velocity Fast)。
2.4 价值性(Value)。Value体现出的是大数据运用的真实意义所在。其价值具有稀缺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的大小成反比。以视频为例,一部1小时的视频,在连续不间断的监控中,有用数据可能仅有一二秒。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成为目前大数据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正是因为大数据的特征,决定了大数据在未来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的大数据将在教育、能源、交通、公安、互联网、通信等各个领域广泛运用,而这些领域的运用跟我国目前提出“智慧城市”是息息相关的。“智慧城市”可以说是建立在大数据之上的,它是目前大数据最为典型的一个运用。随着大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逐步意识到这隐藏在数据沙漠中的金矿,尤其是像电信、公安、金融、电商等行业对大数据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大数据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 大数据时代给地矿分析测试带来的机遇――以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为例
大数据处理系统将有异于传统的数据分析系统,传统数据处理系统将数据不同阶段的处理看成孤立的任务,只关注数据处理的片面特性,无法适应大数据在感知、存储与计算阶段的转换变迁,因此,数据需要面向全生命周期处理的系统架构的突破。[3]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将对实验测试数据、质量控制和管理等带来机遇。
如今,大数据正在为人们呈现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智慧社会,数据革命正在瓦解已经建立的产业和商业模式。大数据的核心思想的时代价值对于地矿分析测试工作发展有很多启示。下面以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为例进行说明。
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始建于1956年,是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下属从事地质实验检测分析研究的法人单位,也是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社会公益类技术机构,授权承担全省矿产品、黄金宝石制品、桶(瓶)装饮用水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任务,是各级质监部门依法监督管理产品质量的技术支撑机构。贵州省地矿矿产中心实验室是省地质矿产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国土资源管理的技术支撑单位。
迅猛发展的大数据,预示着全新的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创新模式的诞生,它已经超出了传统地矿调查和管理的数据库建设、挖掘范畴和处理的能力。必须认真思考大数据时代的地质矿产分析测试实验室数据建设和管理问题,为创新地矿实验室分析测试数据的发展提供基础。
研究证明,有效地管理、使用大数据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多增强企业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机会,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商业价[4]。
当前,随着地质矿产工作的不断发展,贵州省的地质矿产实验分析测试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地质矿产实验分析测试工作也不仅仅是对实验信息数据的调查与整理,分析测试的范围也出现扩大的趋势,开展根据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地质和生态环境地质和矿产分布等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实验室分析测试为地质大调查的数据库建设做基础性的准备和检测监督作用,随着地质调查的要求的提高,对实验测试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快的要求,分析测试技术领域亦从单一的元素分析扩大到多目标的有机、无机、形态分析,其数据呈现种类多样性、规模性,类型复杂化的新特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在地质矿产实践工作中除了地质矿产数据之外也涉及到的大量地球化学数据信息,加上整个地质矿产分析测试工作对象多,领域范围大,这些信息需要进行共享。基于此,地质矿产实验室的分析测试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库,以适应地质矿产分析测试工作的需要,由于这些数据具有传统所不具有的特点,数据种类多样,规模大,类型复杂,传统的数据库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之需,在新的形势下,地矿分析测试数据要求简洁,便于实施,要达到这样要求,大数据提供了可能。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建设给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地质矿产分析测试实验室数据库,以此来确保地质矿产分析测试之用。
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下的地质矿产分析测试元数据库管理系统统可以更好地是为地质调查实验室数据的数据交换、组织维护和数据检索提供技术基础,它可以实现数据建立、数据、数据转换、数据浏览等之间的共享,有利于实现对数据的管理,提高分析测试的效率。
4 结束语
大数据的发展,给地质矿产实验数据分析测试的创新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当前,海量的地质矿产信息数据远未被充分利用,地质矿产信息管理部门、地质矿产分析测试企业要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深刻影响,地质矿产分析测试工作的开展而言,分析测试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可以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引起关注。加大对地质矿产分析测试数据开发应用的研究,促进数据的广泛、深入应用。
参考文献:
[1]何非,何克清.大数据及其科学问题与方法的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2):1-11.
[2]耿秋,孟剑.大数据时代:机遇?挑战?[J].中国新时代,2012(6):60-61.
- 上一篇:开展临床护理研究的意义
- 下一篇:高分子材料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