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07:0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改总结

篇1

文/秦铁成

一、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的普及,要求所有适龄儿童、少年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可现行下的义务教育又离不开应试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成绩面前,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信,丧失了学习的乐趣,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造成学生厌学辍学现象比比皆是。调查发现,偏僻落后学校的学生接受得慢,师资力量薄弱每班总有十来个啥也不学的。学校“差生”流失严重,包保老师亲自去学生家里动员,补课也收效甚微,控辍工作难做到了极点。我们了解到问题的关键就是学生在学习上找不到乐趣,缺少成就感。于是,在几度学习洋思、杜郎口以及昌乐的成功课改经验后,提出了“物理课堂教学六步法”,后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又逐步完善,于2011年初提出了现在的“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三环”即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练习”。“六步”即六个步骤:“自学、互学、示学、助学、用学、验学”。该模式着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组织、点拨、评价潜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最大的兴趣,学到最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事理,培养更强的能力。

新的课堂里学生六个人一组,组内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男女互补,从学习到日常生活都处在互相合作、互相监管的关系。从课前抄题到课上展示点评,从课堂自习的纪律到班级卫生的打扫,从写作业到收作业,从桌椅的摆放到小组内桌面物品的摆放都有明确的分工。上课再没有睡觉或空桌板的,学生流失现象几乎没了。这些转变使我们这所农村学校的生存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反思

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我感受着新课堂中学生的变化,也不断反思新课堂对老师的新要求。

1.新课堂中不能缺少教师恰当的点拨

我先要说的是这里的点拨绝不同于以往课上的讲解,从内容上说,点拨不像讲解那样详尽、冗长,而要精当简洁;从形式上说,点拨不像讲解那样集中,而是分散进行,穿插在整节课中;从目的上看,点拨不像讲解那样重在解释,而是重在指点。那什么时候需要老师的点拨呢?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1)在知识需要拓展时点拨,面对教材上没有而在学习中又要用到的知识,教师要给予补充。(2)在学生思路受阻时点拨,在学生思路山穷水尽时,教师的三两句话使情况变得柳暗花明。但这时教师绝不能把答案呈现给学生,要教师“先接球再把球踢给学生”。(3)解决问题后的点拨也就是分析解题方法时的总结。这时的点拨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养成及时总结方法的习惯,强化能力。教师适时适当适度的点拨,能够使课堂充满理性,利于学生对认知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2.新课堂中要注意演学稿的设计和使用

设计时学稿上的题要有典型性、有层次性。使用时,学生展示完后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在黑板上写上两三个变形题,让学生再展示、评析,既是训练又是验收,又可以在一系列的变形中总结方法,加深印象。把学稿上的内容尽量拓宽,拓深,拓精,但也不能走极端,只为了深和宽忽视了基础。

3.新课堂因学生的讲与评而更加具有实效

学生讲与老师确实不同,学生讲虽然有时难免讲得不透彻,但印象深刻,也容易激发参与热情,调动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为实效提供了保障。在听学生讲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耐得住性子,不要在学生讲得不理想时,马上自己重讲一遍,而要调动其他学生补充讲,或教师提示一下讲题关键后,学生再讲。这样利于保护学生讲的有自信心,也能加深印象。

三、困惑

篇2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为此我校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①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落实《江苏省关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高认识,明确新课程观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除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的新课改培训外,我校自己利用各种讲座、学习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在开学之初就对新课程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新课改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在如何对待新课程上,如何对待新课改上,统一了认识,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②实施学校教师的"校本培训"。

学校要求教师自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六个解放":

一是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当今教师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

二是要"解放头脑"敢为先。教育者要在改革中勤动脑,才能有新思路,素质教育期待着教师更大程度的思维创新。

三是要"解放双手"去开辟。教育创新之路靠教师用双手去开辟,教育新观念、新创意、新事物靠教师自己用双手去创造;

四是要"解放嘴巴"多质疑。教师要谈天论地话创新,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五是要"解放空间"觅食粮。"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话水来"。教师要超越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向大自然,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

六是要"解放时间"寻乐趣。教师要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读书刊、想想点子,练练技能,鉴赏艺术,活动筋骨,只有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

2、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①通过"传、帮、带"以及学科带头人的指导培养、教研、集备活动、教师课堂比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把教科研作为一个载体,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增长教育教学能力。

②学习、培训、科研多投入,让更多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有外出学习、考察提高的机会。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我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更多的提供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开学两个月来,我校已派出教师赴太原、桂林、贵阳、上海等地参加新课改的培训和学习,同时,又派出两名教师参加省骨干培训班的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为新课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新课改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身素质的舞台,为我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开学两个月来,我校共接待来自区内外老师与电视台等单位的调研和采访,新课改的教师出课已近三十节,这大大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力的提高了我校教师的自身素质,为我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

二、新课改,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

我校的教学研究有着优良的传统,教学研究蔚然成风,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早已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新课改以来,我校的教学研究更加活跃,老师们在进行常规教研活动以外,又进行了更多的尝试,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效应,重视研究教法学法,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尤其是新教材,鼓励创新,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

改革课堂教学,备课是主要环节,集体备课更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措施。

①集体备课要突出研究风气,增强实效性。

集体备课要研教研学,尤其要研课堂之教,学生之学,实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转变,每周各组的集备务必达到实效,切忌形式主义。

②发挥教研组作用,集集体之智慧,按教材内容(尤其是新教材)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便于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准备,确定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集备中都应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独到见解。

③鼓励倡导教师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集体备课意义在于教师之间通过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但不能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照搬照教,要发展教师个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探讨中敢为先,争创先。在加强同学科教师交流的同时,特别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文、理相通,相互借鉴。

④加大集体备课的管理力度。

建立了"三级教研制",

即: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及时了解新课改最前沿的信息,多听新教材的研讨课,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每周定期进行集备,每周教研做到"三定""五统一"即定时、定点、定中心发言人,学进度、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及思考题、作业和答案。为把握好新教材,教师备课更加注重探讨新教材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特点,研究出合适的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老师们共同合作、探讨、交流,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每次课后,针对课堂反馈的实际情况,老师再

一起研究、反思,相互交流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进一步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力争使教案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达到最好效果。

2、加强了教师间的教研交流和教师间的团结协作。

在实施新课改后,老师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之间毫无保留的精诚合作。这不仅体现在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中,更体现在每节课的课前和课后。每节课前都要共同商讨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教学技巧等,每节课后,都要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不少教师在业余时间,还经常通过电话、上网等方式探讨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改,使我校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现在就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呈现出新的气象。

1、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换位转变

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转向现代教学的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使教学过程由教向学转化,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

2、在培养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上,我们也做大量的尝试工作

a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例1、比如,在生物课在《致同学们》一节中,教师对克隆动物、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DNA侦破技术等当前生物学科尖端问题进行了讲解,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也迈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b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理科教学中,我们重视培养学生收集收集图片资料及其它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的科学探究方法。

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作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视探究报告的撰写和交流,提倡报告形式的创新。

在文科教学中我们加强了学生课堂阅读的主动参与性,只有学生投入的参与课堂,才能真正的上好课。所以老师们把精力一致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老师们采用激情导入、鼓励质疑、讨论合作等办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c赏识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培养寻求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d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e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新课改,初步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过去我们对学生评价是不够全面,只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学生平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在进行新课改的时候,我们改变了过去的评价方式,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纪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与考试测查相结合,各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百分比,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我们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夹",将学生参加的课内、课外活动,如课堂三分钟演讲、课堂小品剧表演、课堂讨论、发言、课下完成作业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查阅的资料、收集的图片、剪报等,与学生课堂教学相结合,每次活动教师及负责的学生都进行详细记录并将学生活动情况和成果收集进学生学习档案袋中,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

我们将考试测查平时与期末结合,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来说较全面、客观,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对教师来说,可以从多个方位、角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因材施教;同时,通过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观察出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五、新课改,带给我们新的问题和困惑:

1、新教材在实施、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大好处理的地方,如课堂上针对某一有兴趣的问题,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抢着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主张,以至为维护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脸红脖子粗的辩论,甚至到了下课时间还意犹未尽,看着孩子们情绪这么高涨,精神这么投入,教师是不忍心打断他们的,教师在充分保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赏识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的同时,有时教学任务难以如期完成,成了老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篇3

关键词: 初中美术鉴赏 新课改 教学思路

美术鉴赏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它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能陶冶情操,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在当下的美术鉴赏教学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新课改下的初中美术鉴赏教学不应因循守旧,单一片面。而应以一种创新化、多元化的方式呈现。教师不仅要以各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还要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的自信心。

一、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使用日益频繁。电脑无疑成为生活中的一个老师。新课改下的美术鉴赏教学,不应像以前那样只依从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教师往往会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达的知识,没有主动地探索和发掘,也无法充分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悟与理解。新课改下的美术鉴赏教学应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收集、整理与美术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实地参观、考察活动。鼓励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美术鉴赏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

二、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内驱力。初中美术鉴赏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做到寓教于乐。不应让学生觉得美术鉴赏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或将其视为一种负担,而应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内心充满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觉像是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从而享受学习过程。

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也要把握好度,不能因为要激发学生兴趣而只讲那些学生爱听的部分。那样无疑是本末倒置。有一些教师着重讲画家的身家背景及奇闻逸事,而忽略对作品本身的美术鉴赏。这样就把美术鉴赏课变成了美术历史课。把艺术殿堂之旅变成了解析画家私生活的趣事会,这是极不可取的。教师应妥善安排授课内容,把画家的奇闻逸事当做课程讲解中的调味品,而不能当做主食。

三、增强学生自主鉴赏的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垫脚石,没有自信就不会成功。在美术鉴赏教学之中,学生的信心往往来自教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注重使用激励教学法,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鉴赏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与答案。所以美术鉴赏也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观点。少数教师墨守成规,盲目地追求所谓标准答案,并促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应给美术作品贴上固定标签,那样会影响和消磨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反之,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把想法运用于创作中。

四、美术教学的手段应创新化和多元化

美术鉴赏课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但是,仅通过对文字与图片的解说,难免显得有些乏味。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而且学过东西很快就会被忘记。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创作的过程与感受,才能让他们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力。

在实际教学之中,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美术作品鉴赏会。学生创作各自作品,并进行展示。指出缺点,发现优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把美术鉴赏运用到实际中,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的才华与天赋得以发掘和展现。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统一参观画展,在实物面前进行教学,更具有说服力。也可以举办书画创作与鉴赏的兴趣小组。如“墨香飘校园”、“人人爱书画”等校园活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鼓励兴趣爱好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

再者,可以通过话剧表演或情景再现增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在鉴赏素描作品《血衣》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作品里的角色,有扮演拿血衣的妇女的,有扮演的,也有扮演地主与农民的,让学生融入画中角色,寓情于景,通过表演体会画中主旨。

此外,可以开展一些写生活动。不仅可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还能使学生的思想与自然融为一体,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创作灵感,构建学生对自然与生命感悟,从而创作出有生命意义的、活灵活现的好作品。

五、结语

培养初中生的美术鉴赏力至关重要,美术鉴赏与素质教育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互相渗透。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了解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多亲近学生、关爱学生,不仅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更重视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正向教育。此外,教师应重视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和鼓励教育。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中健康成长。使他们用眼睛、用心发现美,理解美,在享受美的过程之中获得正确的审美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洋.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兴趣[A].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02).

篇4

一、坚定信心,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有困难的,新课程难度更大。原创:首先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念,有了决心和信念,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我乡中心学校一班人在校长陈恒艳的率领下,坚定信心,从提高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入手,使干部和教师懂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而课程改革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的关键。实施素质教育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认识提高了,观念才有可能更新,教师观念的更新又是新课改的关键。一年来,我们通过派校长和教师外出培训,请教研室专家来我乡视导,主办新课程辅导讲座等形式,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

二、积极参加种类培训,提高教师适应课改的能力

一年来,我乡克服了资金困难,想方设法筹措经费,保证外出培训、学习人员的费用开支。一年来,我乡参加市县级培训学习的人员达40多人次,购买优质课光盘10多盘,新课程书籍数十部,投入资金2万余元,实施新课程的一年级和七年级教师全部参加了新课程培训。为我乡实施新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加强教研,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关键要看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看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新观念,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为此,我们在教研活动中举行了全乡的新课程示范课活动,组织乡内的课改先锋陈尚新、李方宝在全乡巡回讲示范课。要求教师根子注重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学校制定和完善教、学、研、管四个方面的常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提倡在备课中,要备出设计理念,备出设计特色;在课堂上,把“请”字请进课堂,把掌声用在课堂,把激励、开放、民主、平等落实在师生活动中,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在作业的批改上,运用文明符号,激励性评语;对困难生的辅导上,提倡耐心加爱心;在考试中,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反对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原创: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大胆试验,大胆改革,总的要求是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追求新效果。今年全乡中小学教师通过人人讲公开课,个个参与听评课,可以看出教师观念在更新,教学方法有了很大改进,教学效果比较好。

存在问题

1、由于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年龄在的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仍然落后,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原创:

篇5

一、一些做法

1.认真做好前期工作总结,和二册教材培训,保证实验稳步发展。

寒假期间,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中,布置了典型个案发言(9人次)、论文交流、专家讲座以及教材教法分析等。老师们通过这些不同的形式,总结第一学期实验工作,找到经验,反思不足,并展望第二学期的工作,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推动课改的发展。

要想让课改稳步发展,只靠几个人来推进是不行的,必须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就必须为老师们提供一个研究的载体。否则,老师们还会用以前的方法,来教现在的教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

出于上述考虑,在实验中,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老师们确定专题,为其自我发展,搭建平台。首先,我组建了课题组。组建的办法是:老师自己报名,只要有愿望,愿意在课改中展开研究,就可以报名。结果70余名教师报了名,老师们积极性很高。第二步,让课题组老师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我先公布区里的专题“情境化课堂教学”,并配发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课题组老师在确定自己的专题时,可以在区内专题下来研究,也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出发,自己来确定专题。现在,已在区里备案的专题,包括来自22所学校的23个,占全部实验校(35所)的63%。

本学期末,准备进行专项总结。

3.加强实效,组织课题中心组献课活动,促进实验的深入发展。(因课题组过于庞大,我又在此基础上,确定了20人的课题中心组。)

本学期,课改的任务很重。要进一步的学习、贯彻新理念;要进行二册教材的使用实验;并要进行评价方案的实验;及专题的研究等。

为了完成上述的工作任务,我区组织了课题中心组献课的活动。组织课题中心组成员(20人),每人献课一节。献课过程向全区任课教师开放,自愿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中,老师们通过听课、评课,思考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与落实,并观摩、研讨教材的使用;通过自评、他评等形式,来学习和使用基教研中心的评价方案;结合献课活动,进行短期专题的研究。我们把这次活动的专题定位在“计算教学”的研究上。通过研究,找出了计算教学低年级的一些方法,确定了基本思路:积累表象发展思维形成技能,并拿出了研讨课,在全区展示。

另外,本学期,我区还完成了全市研究课、与宣武区交流研讨等任务。

二、课改以来,课堂的变化

1.课堂教学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一年的课改,我区一年级课堂教学的气氛,与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师总是认为学生不懂事,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主体意识差,所以更多的是指令性语言。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这样直接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

现在的教学,老师们认识到了学生的重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现在的课堂,老师的指令性语言越来越少,而与学生商量、征求学生看法的语言越来越多,批评性的语言在很多学校的很多班级中已经绝迹,激励性评价已深入人心。

2.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

原来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的思考知识如何传授,强调知识的完整,是以教知识为目的的。教师把学生看作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现在,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老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出发(即从学生共性特征出发),并有一些老师能针对本班学生情况,以及本班学生中的个别学生情况出发(即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把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作为学生的发展要素来看待,而不再是关注知识的本身。

3.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

随着课改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

4.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情境化课堂教学”专题的实施,课堂中教学的情境化已得到落实。

从情境的组织形式上,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形式。一些老师在教学“计算”或其他思维密度较大的内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并列式”方式组织教学(多个情境依次出现,相对独立),通过不断变换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课中(如统计等),则采用“因果式”组织形式,即后一情境的出现是前一情境的结果(或说由前一情境推出后一情境)。

从设计情境的内容选择上,老师们紧贴生活,有的就从身边找素材,有的则直接组织学生活动参与,有的则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如一位老师在加法的教学中,与今年春季北京沙尘暴相联系,设计了环保主题。)

篇6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期刊;配合功能;基本内核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152-04

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新课改下,配合新课改,是教学期刊发生的最大变化;而通过教学业务予以具体落实,仍构成了教学期刊不变的主旨。由于新课改一定意义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可能短期内完全“达标”,决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内,教学期刊必然在变与不变中前行,以实现教学期刊主旨与新课改精神的合二为一、辩证统一。

一、顺势而为,优化教学期刊的配合功能

(一)抓重点:教学期刊配合新课改功能优化的关键举措

教学期刊配合新课改功能的优化,可通过抓重点和抓共性具体落实。抓重点,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抓配合新课改这一主要矛盾

教学期刊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固定的,涵盖办刊宗旨的静态属性——为基础教学服务、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万变不离其宗”,前者主要指刊物如何刊载有效实施“双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教学”的经历与总结,后者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一块文字耕耘、实践探讨和经验交流的园地。另一种是变化的,涵盖教学实际的动态属性,包括因地区、师资、学情等差异产生的不同需求和经验总结,尤其是针对不同阶段出台的教育方针和要求。用辩证的观点看,教学期刊办刊宗旨固定的静态属性是相对的,变化的动态属性是绝对的,固定的静态属性只有在动态的变化中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显然,在新课改下,教学期刊动态属性集中体现于如何配合新课改重点这一主要矛盾上。抓配合新课改这一主要矛盾,实现刊物两种属性的辩证统一,是新课改下教学期刊优化配合功能的重中之重。为此对期刊的个体要素——稿件的选择,在写作达标的前提下,应着重审视其理念上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方法上是否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期间,对一些写作上略显不足,但新课改的意味浓郁、方法独特的来稿,应予以关注和扶持,以彰显教学期刊现阶段倾力配合新课改这一导向。除了个体要素——稿件的有针对性选、审、编,教学期刊配合新课改,在构架上是通过栏目设置达成的。不同栏目各有分工、侧重不同,不然无以细化配合的内容与形式。但无论如何细化,基本内核是新课改。以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教学月刊》(中学参考版)为例,其“课改前沿”、“课改探索”、“实践创新”等栏目设置配合新课改的明显意图自不待言,即便是“备课参考”、“教学研究”、“教法探讨”等常规的栏目,也处处蕴含着配合新课程的要求。如,“讲评课”历来有之,但在新课改下,如何通过“训练批改”,让讲评获得“支撑点”;通过“评点分析”,让讲评获得“着力点”;通过拓展总结,让讲评获得“生长点”,从而在“讲评课”达成高效的同时,成为“还时间与空间于学生”、减轻学生负担的教学重要环节[1]。又如,在新课程下,“动态生成”已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如何“贵在发现 留住意外”,“巧在引导,活化课堂”,“智在互动,共享精彩”,让“节外生枝”成为“节外生‘姿’”[2]。前者编入“课堂走笔”栏目,后者归属“教法探讨”栏目,都不是标有“改革”、“创新”字样重点栏目的用稿,但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突显了教学期刊配合新课改这一现阶级的办刊重点。

篇7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学;体会;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077-02

新课改从教学理念到目标,从大纲到考纲,从教材结构到内容都有了很大改变,这必将引起课堂结构和模式的改变。因此,新课改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将更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探索。下面笔者就实施新课程以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作一些反思。

一、教学观念反思:加强学习培训,转变观念,熟悉教材

学习和培训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保证,笔者认真参加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了解了新课改的背景、意义、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课程的设置,还了解了新教材的编写原则、结构和体系。认真钻研教材,对比分析了新旧教材的联系和差异。通过交流与学习,也吸取了一些先行课改区的经验与教训,充分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关键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教学方法反思: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方法,注重探究

新课改的核心就是教学目标的改变,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要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的创新意识、科学的探究方法。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在上课前,可布置有针对的预习,让他们去主动找老师、找同学、上网查资料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上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表现、交流、思考、讨论、合作。课外,笔者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让学生利用无水硫酸铜去检验汽油中是否含有水等,学到课本没有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所以笔者深深地感到,教师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地发展。

三、教学过程反思:改变课堂模式,强化教研,指导学法

新课改要实现三维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课堂模式,而探究活动结合多媒体应用是新课改课堂模式的重要标志,但探究的设计和课件的制作对教师要求高,课堂组织探究活动占用时间多,最后知识还不一定能过手落实。因此,必须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的、适合探究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教会学生探究方法,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并逐步提高探究的能力。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充分调动全组十几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形成合力,我们全备课组除每周固定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主题教研外,在平时的备课、改作业过程中以及课间休息中,也随时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探讨,把好的方式方法交流出来共享,通过集体研究和讨论,控制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习题量,努力减轻师生负担,通过示范课、优质课、合格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课使组内教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增强了组内教师的凝聚力,促进了新老教师的共同成长。

科学的方法在学习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在新课教学前要对课前准备、课堂听记、课后清理、作业练习、改错补救、复习记忆等各个学习环节具体怎么做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要求,并在教学过程中督促、检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根据化学科的特点——理科中的文科,我们特别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学生经常出现的做题慢、考试时间不够、过失性丢分严重都是因为记得不熟、记得不牢、记得不准造成的。由于化学知识点多、杂,规律要记,特例也要记,记后易忘记,因此,需要多次复习巩固,并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后的体会与反思:回顾教学历程,找到差距,寻求提高

通过几年来的新课改教学实践,笔者进一步理解了新课改的意义,熟悉了新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容,明确了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探索出了一些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的热情与教师的激情相互感染、融合,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与课改前相比学生的素质更全面了,考试同样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回顾和反思几年来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也总结了很多教训。

1.对新课改的意义认识不够到位,对课程设置、教材结构、体系理解不够深入,从而造成有时对深难度的把握不准,对知识的拓展不当,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这样就人为加重了师生负担,使部分学生感觉化学难学,产生畏惧心理,过早出现了分化现象。

2.观念转变还跟不上新课改的需要,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研究不够,尤其是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体现不够充分,对学生活动和双基落实过手的协调处理有时不够合理。

篇8

关键词:初中政治新课改误区理念适度

初中政治教学的新课程改革,从实施到如今已经走过了十来个春秋。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变成了“启发式”;教学手段越来越灵活、新颖,从传统的黑板板书到如今的多媒体教学;教学氛围也活跃了很多,从“一言堂”变成了“多言堂”。很多堂课堂教学都体现出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此提高,甚至成绩也有所提升。不可否认,新课改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实施课改和参加教改实践活动当中,还是发现了一些在初中政治教学课改中存在的误区,请容笔者一一道来。

一、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课堂上,师生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单一的将课堂上把老师的主导地位完全让位于学生,老师由主导地位变成了单一的主持人的角色,教师成了导演而学生成了演员。老师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情景预览让学生在参与中有所收获,而追求的是单一的学生的活跃与学生参与的热闹。

教学活动华而不实,缺乏实质

大部分老师都认为在政治教学的课改中应该加入多种课堂活动,这样课堂的气氛才会活跃。就是这种思想使得老师们千方百计地花费大量时间来调节政治的课堂气氛,使用的教学方式过分多样化。在上政治公开课或者观摩课时,许多老师往往喜欢采用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竞赛等教学形式,一堂政治课下来,课堂气氛很热闹、很活跃。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主题越来越偏,最终导致这节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这样的教学也会使得初中的政治课变成了学生的放松课。

课改目标过于极端

政治学科原来是繁难、偏旧、 重知识理论、轻情感态度,老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让人感觉枯燥,新课改将这个目标改成了侧重情感而轻知识。以至于很多课堂没有任何知识的传授。老师也没有归纳与总结。强调了一面,而完全放弃了另一面。

未正确、适度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其直观、生动,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超越的,而对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形象、生动的媒体教学,不同的人各有见解,一部分的老师就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鼠标替代了粉笔,投影仪代替了黑板。于是误区就产生了,在课堂上教师把课文有关的图片用视频的形式传输给大家,学生对于这些视频应接不暇,但是,在看的时候学生到底有没有思考?有没有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深思的。

二、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中误区的解决方法

初中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条件理念 ( 目标理念提出的基础 ) ;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目标理念 ( 核心 );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方法理念 ( 实现目标理念关键 ) 。

这三个理念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有机统一的,三者缺一不可。对以上在初中政治课改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存在这四种误区的原因都是没有真正领悟课改精神而出现的,是课改追求形式的典型。这四种问题大大影响了课改的初衷和目标,这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该消除这四种情况,让我们的课改不是流于表面形式而是真正的落实在课堂当中。让我们的初中政治课改课堂能真正的体现课改精神。所以笔者认为初中政治教师在实施课改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应吃透课改精神,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老师不仅关注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还得把握住老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老师不仅是主持人更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给以学生适时的启发和必要的引导。

课堂所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完成某个主题而设计,不是单一的为了吸引学生而设计的。我觉得政治课堂内容的丰韵才是政治教学的追求,而不是单一的活动堆砌。所以政治课活动形式多样是必要的,不能为了追求活动而追求活动 ,而更应该是内容的充实。否则,课堂就显得苍白没有任何深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初中政治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中都应该有所体现。三大目标中比较偏重体验情感态度价值的目标,但是同样也有知识能力的要求,很多教改的课堂中教师缺乏对课堂的知识的归纳与总结,笔者认为课改仍然有知识的要求,并且教师应该给以总结。否则容易出现课上热闹,课后什么都没有,初中生仍然需要将课堂内容内化,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和自己的价值产生共鸣。让教材内容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这样才能达到政治课的目的。

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喧宾夺主,让多媒体冲淡课堂,更不能让课堂成为仅仅是多媒体的展示平台。因为多媒体不管多么先进,它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而服务的,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课件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统一,课堂教学也应该不偏离老师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得出结论――获取知识――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的轨道上来。

如果老师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学生一味地记笔记,没有思考课件内容,这样的课堂也不是教改课堂,更不是成功的教改课堂,这是与新课改教学理念相悖的。再者,如果任课教师将每一个问题的观点和结论都清晰地列入课件,那么不管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什么想法,最终结果都是要受限于教师课件所给的答案,那学生自主探究也就成为空谈了。倒不如拿份有代表性的材料来参考,把时间让给学生来体会、感受,让所学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对初中政治课改中的一点想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笔者相信,如果初中政治教师都能认识到前述几种误区,并积极、科学地应对,尽量消除这些误区,那么我们的初中政治新课改一定会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唐树兴.初中政治教学之我见,2010,(7)

[2]效作德.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2004

篇9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英语 教师 角色 转变

笔者在长期钻研新课标精神理念、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和积累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扮演如下角色:课堂的引导者、观察者、参与者、学习者和评价者。

一、英语教师应该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在传统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对的“领导”和“主宰”地位,拥有不容质疑的权力和威严。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思路受到限制,学习热情受到打压,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通过启发和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探索学习规律、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履行如下教学职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首先,趣味导入。教师通过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明确目标。明确学习目标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来完善自我、加强学习;再次,组织活动,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活动方式、设计活动流程,确保课堂活动顺利开展;最后,总结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学习成果对本节课进行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语言能力。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虽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是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深刻钻研新课改理念,找准自身的位置。通过适当的方式、找准适当的时机,对课堂流程加以把握、对学生的学习思路加以启发、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使英语教学高效、顺畅完成。

二、英语教师应该成为课堂的观察者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应该转变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将展示的舞台和锻炼的机会交给学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放任自流、视若无睹。相反,教师应该扮演课堂观察者的角色,通过观察掌握课堂活动进展是否顺利、学生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等信息,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及方法,使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积极情感、提高语言技能。例如,在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虚拟语气的使用情况”的时候,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有个小组对于“错综虚拟语气”的认知及总结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就可以适时介入,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也可以在活动总结阶段着重指出,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改正。由此可见,观察是教师课堂上进行指导、总结和评价的基础。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深入了解“学情”、时刻反思“教情”,促进“教”与“学”的发展。

三、英语教师应该成为课堂的参与者

新课标要求教师构建与学生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游戏、表演等教学活动当中,与学生展开交流与沟通,“合作”与“对抗”,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学习思路、引导课堂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学习“Computers”这一单元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电脑的了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教师组织了以“Is it good to use computers?”为主题的辩论赛。教师在这场辩论赛中担任“嘉宾辩手”的角色,教师可以根据辩论赛的进展情况随机加入到某个小组中参与辩论,达到调动活动气氛、推动辩论进程、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英语教师应该成为课堂的学习者

新课标倡导教师营造“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当学习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拓宽教学思路、推动教学改革。例如,在学习“Worldwide protection”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并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将重点单词串联起来,在班级进行展示。在展示环节,各个小组采取了知识问答、电影配音、短剧表演、谜语竞猜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重点单词串联并展示出来,将枯燥乏味的词汇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与观赏性。学生的表现大大超出了教师的预期,教师应该本着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创意和表现加以研究和揣摩,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当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五、英语教师应该成为课堂的评价者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与“学”起到检测、指导、调控、鼓励等作用。新课标要求教师构建多元化和过程性评价体系,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扮演好课堂上评价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改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观念、方法、目标和手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响应新课改号召、满足新课改需求,实现教学创新、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教师只有经过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和及时反思,才会不断成长。那么何为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教学反思可以理解为一种过程,它以自身教学活动全过程为反思对象,包括教学行为、观念、方法等。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可以清醒地发现教学中的长处与短处,以依据反思内容调整教学,取得长远发展。如果教师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其在教学上的实践也不会取得重大突破。这就说明反思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一、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一)反思有助于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时期,所以教学反思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师通过反思,可以更加深刻认识新课改的理念,并促使教师重新审视数学教学,以更好定位自身在新课改后在教学中的地位,以更好实践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

(二)反思有助于数学教师自身的成长

从教师角度而言,反思对于自身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只有不断反思教学,才会明白教学实践上的点滴。因此,反思让数学教师跳出经验型教师的怪圈,而是不断与时俱进,把自己发展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教师。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反思内容

(一)反思数学教育教学观念

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自身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我国实行新课改以后,数学教师更应反思教学观念,如是否做到以生为本,有没有综合考虑教材、学生、课堂等多个因素,在课堂上是否突出新课改理念等。新课改的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探索研究,得出真知,体会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在课堂的角色是否到位,如是否在整个教学动态过程给予学生适时的帮助,是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依据学生需要给予不同的帮助,使学生深层次思考数学问题。

(二)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是促使教学实践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以培养学生、发展学生。教学过程是教师反思的核心部分,因为教学过程包括诸多方面,主要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有利于回顾教学全过程,找出整个过程的亮点和缺点,以及时总结和调整教学方案。这对数学教师的教研方面的提高大有裨益。首先,应反思数学教学内容。新课改后数学课堂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与学的内容是什么。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反思教材安排的内容和融入自身思想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一致吗?重难点的突出合理吗?引进的内容和教材的内容有没有合理优化处理?传授内容的过程是不是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等。其次,应反思数学教学方法。数学具有逻辑性强、推理性强等特点,所以教师应结合教材合理安排教法,以让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确定数学教法前,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情、学生数学水平等。依据数学本身的特点,教师应突出学生思考的过程,所以应多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挥,并感受数学知识和数学推理的全过程,以形成自身的知识。此外,教法并不是单一的,所以数学教师应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并反思教法的融合是否符合规律、符合学生发展、是否能将学生深层次的兴趣激发等。最后,应反思数学学习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反思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数学学习活动中是否有收获、在活动中出现什么问题等。通过对活动反思,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问题,以促使学生反省与提高。

(三)反思数学教学设计

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是课前的教学设计。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引出数学概念的方法、解析课堂知识点、突出重难点、联系旧知(或者是搭建旧知与新知的桥梁)、巩固新知(练习)。在设计时,数学教师把学生各种因素考虑在内,但会预设在解析过程中会出现何种状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课堂状况,同时把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选好。因此,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实际上就是对比实际课堂和预设之间的差别,以寻找出教学设计的成功所在和失败所在,以促进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反思数学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是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所在。反思数学教学效果,即对课堂结束后在课堂上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判断,这包括学生和教师两者取得的成效。首先,对学生获得的发展进行反思。教师应反思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思维能力、数学能力是否得到发展,课堂上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收获、探究取得的成效等。综合而言,反思学生获得的发展就是反思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是否在原基础上得到有效提高,各种能力是否得到均衡发展。其次,对教师自身的发展进行反思。教师可以从对比入手,如对比对学生情况的掌握程度、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教学经验是否更加丰富、教学能力是否有所提升、课堂掌控能力是否更游刃有余等。在对教学效果的反思环节,教师必须反思自身所教的知识学生是否能融会贯通。简而言之,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实际上就是对预期教学效果是否达到做一个评判,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教学应该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各种情况发生好的变化,教学效果才会愈加凸显。

总之,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数学教师只有勤于反思,教学观念、方法理论、行为等才会更加符合新课改下数学课堂的标准。但是,数学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反思不只是一个形式,而应该真正落实到实处。只有落实反思工作,才会更加深刻体会反思的重要性,让自身在数学教学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