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环境范文

时间:2023-03-24 17:5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改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改环境

篇1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统合而成的一个复合概念。生命教育是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的、且在中国教育界上世纪90年代广泛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生存教育则是流行于西方的“成功教育”的另一种说法,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埃德加•富尔就出版了其专著《学会生存》;生活教育则起源于胡塞尔在其专著《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指出的欧洲科学危机的出路是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其后杜威、陶行知也都专门论述过生活教育。云南省提出“三生教育”的命题,把生命、生存、生活三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理论体系,可以说是教育的一个新的方向,是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其中,生命教育主要是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不仅是认识自己的生命,还要认识他人的生命或是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体的生命),在此基础上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发展、完善生命;生存教育则是帮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在自然界中生存,亦在人类社会中生存;生活教育则旨在帮助受教育者和谐的生活、处理好生活事务、继而追求个人、家庭、团体乃至民族、国家、人类的幸福。[2]生命教育是基础、生存教育是根本、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我们应该看到,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各具特点,但又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立足于帮助个体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旨在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人生观。

二、“三生教育”与新课改“三维一体”课程目标的关系

“三维一体”课程目标提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同样重要的目标维度。“三生教育”与新课改“三维一体”课程目标是相通的,是以实践去贯彻“三维一体”课程目标,为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目标指明了途径。

1、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

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3]当代中国,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社会、家庭、学校更多的是关心知识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34岁青少年人群非正常死亡的首位死因,且自杀的低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另外,漠视他人生命、伤害他人的案件也屡屡见报。在生活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青少年生命的脆弱感和无助感日益增加。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不容再忽视!生命教育的提出正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对于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正面的生活态度,使其懂得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生存教育,丰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使受教育者确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之后,进一步使其确立合理的生存方式,学会生存。生存能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能力。目前,多数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太阳般的生活,什么事情都由家长代办,但是家长的溺爱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要想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存能力,为此需要使其学会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因此要培养青少年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培养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使其学会独立生存;培养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与人宽容理解、和睦相处,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培养遇事冷静与自我保护的能力,学会在危急状况下求生存;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挫折能力,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当今的中小学生是在顺境中成长的,经不住任何风吹雨打,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陷入消极的状态中,因此尤其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中小学生学会正视挫折,锻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乐观面对人生。

3、生活教育,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使受教育者快乐地生活。不论是斯宾塞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还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都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脱离生活,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教育要回归生活,不仅是新课改的精神,也是“三生教育”理念的呼唤。人的生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不仅是个人的生活,还是家庭的生活、社会的生活、国家的生活。生活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处理生活事物,和谐生活。这就要求教育方式多样化,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建立积极的学习意识与有效的学习方式;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要关心学生的交往生活,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和自然的关系、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形成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各种问题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三生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对教学观念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5]它主张实现的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转变教师观念,确立现代教学观。在实施新课改九年后的今天,不少教师仍然存在这样的观念: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知识;教学就是教师为分数而教、为升学率而教……正是这种教学观,助长了教师“一言堂”,助长了“应试教育”。“三生教育”的提出,无疑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教学观的认识:

1、用爱心贯穿教学全过程

温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强调指出:“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夏丏尊在《爱的教育》一书中谈到:“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6]“教育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教育;而教师如果没有爱,也实在不能算是称职的教师。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是儿童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师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学的动力。但是直到今天,仍有些老师把“上课”当成完成工作任务,上课就是讲讲课本上的知识。仍有些教师按照考试分数,把学生们按“优生”“差生”区分开来。对“优等生”额外的关照,对“差生”放任自流。对于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教师们,我们应该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同样的爱心,而不应按“分数”区别对待每个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有着独立认识和情感的生命体;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去教学,而是多留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多一些欣赏,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教学是动态的,应适应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学不是静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师不能“走老路子”,用“老方法”,而应该结合时代的背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优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3、教学要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上采用单一的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学生被动的接受“是什么”的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7]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教师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艺术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成为“策略的学习者”。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用于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

4、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多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即典型的“请你跟我做”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也不可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程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和“三生教育”理念都体现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其在教学中的体现,即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老师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教师要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条件,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2

如何科学合理的编写导学案呢?在教学过程中,把引导和督促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导学案编写的基本要求。

一、从导学案编写的内容上看

1. 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方向,就是动力。导学案编写必须首先明确导学的目标,依据教材与学生实际把目标分为:知道、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2. 讲究学习方法。导学案中所提出的学习方法是针对学习内容,包括学习方法、思考的角度、综合运用等,最大可能地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学会变成会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3. 提高知识的提炼和运用能力。知识的提炼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去粗取精的过程,是从繁杂的事物中找出有概括性的东西。知识的提炼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部分。基本线索以单元、课时为主,是对某一单元或者某一课时内容的高度概括,以填空或者知识框架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导学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答疑解惑、拓展材料等,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点知识和内容:一是要设计相应知识的预习(如填空、表格、小问答等);二是要设计综合运用的思考题,不仅在预习时思考,更重要的是上课时与同学、与老师一起讨论、分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能力。

4. 有目的地分类训练,夯实基础。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带有一定的分类训练,从而使学生及时巩固、消化和吸收知识,进而转化为能力。训练的试题要具有阶梯性、层次性,符合各类学生的要求。试题设计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如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等,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有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有基本能力的训练,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放在课后完成。

5. 导学案最后环节的设计是学生的体会、反思和收获。导学案编写的最后部分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书写自己的反思、感悟、心得、体会、收获、困惑等,进行自我调节。

二、从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看

1. 导学案要提前下发,提前完成预习。导学案编写完成后要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内容;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初步归纳概括出基本概念,理清知识结构;最后解决难点、重点问题,这些重点、难点问题可通过学习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未解决,留到课堂处理。导学案完成后要及时批阅,及时反馈,以便讲课做到有的放矢。

2. 充分发挥导学案导的作用。课堂教学必须利用好导学案,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学生在导学案指导下已经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根据导学案的批阅反馈情况进行教学,遵循四讲、四不讲原则:即讲易错、易混、易漏、易发散思维的问题;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小组讨论后学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 把握导学案的适用范围。导学案这种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适用于新授课,也适用于复习课。在复习课的导学案设计中,教师可以用知识框架的方式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的架构,提高复习课的时间利用率。平常积累的导学案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写照,对这些导学案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解题能力。导学案同样也适用于学生的自学课、习题课,可以说这种形式适用范围比较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

篇3

1.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前提。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仅仅是古代的教师职能。现代的教师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适应新课改和学生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和学习”的意识,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教,关键是考虑让学生如何学,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情境教学的基础,而改变课堂环境又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基础和推动力。

有些老师上课总要“维持纪律”,不允许学生“乱说”,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圣人”自居,抱着“师道尊严”不放,使学生一见就怕,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在课堂上应是“学长”,与学生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导演”,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展现他们的才能,自由地讨论。让学生学会欣赏,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探索的热情。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一定很多。在课下,师生是朋友,彼此交流思想,谈学习,谈生活。在课改实践中,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是至关重要的。

2.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要打破沉闷的缺乏生气的传统教学模式,需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具有勇敢地摒弃传统教法束缚的精神和思维品质。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有效”的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地发动学生自己去责疑、破疑,不能事事包办。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传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其次,教师要研究教材和学生,吃透两头,教材中哪些是最应该讲的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用什么方法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尝试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破疑。同时教师还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因时制宜,大胆取舍,不求面面俱到,万无一失;但求一点突破,学有所获。要及时了解历史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活动课引导学生参与历史实践,提高历史现象的判断能力。历史教师要使自己的知识广博一些,成为一个杂家,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地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历史老师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历史老师必须改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如果你无法教给学生许多新的知识或喂饱他们,你最终将失去上帝――我们的学生,他们可以去上网络学校,去寻找适合他们的名师,低劣的教学手段必然会被时代淘汰,低劣无能的教师也不可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内容的单调,气氛的枯燥,方法的古板都会成为历史课的硬伤。传统的教学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做法应及时得到校正。

所以,每个教师都要与时俱进,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教学,打造出高效的课堂,才能切合二十一世纪的需要。

3.构建鲜活的历史课堂情境

恩格斯说过,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在新课改环境下,创设历史情境,激活探究思维是高质高效的主要途径。那么怎样进行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活探究思维呢?

首先,要有灵活的教学手段。要设法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即创造意境、制造悬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积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创设的问题首先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创设的情景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好是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者是立体思维的问题,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求索。如讲“英国代议制的确立”这一重要问题时,可这样创设情景教学: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同学扮演的角色是首相;第二组同学扮演议会;第三组同学代表的是内阁;第四组同学代表国王。然后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是否出兵伊拉克”?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从所代表的立场出发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后再由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感知英国国家权力的运行与它们之间的制衡关系。通过学生激烈的讨论、教师的点化,重点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既做到了立足于教材,又深化了教材。

其次,要可引进一些新的史学观点,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学术界关于前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有不同看法,大致是:(1)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2)主要是消极作用,但也有积极作用。可让学生去讨论“为什么赞同这一观点或为什么赞同另一观点”?通过讨论,学生开拓了思维,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大提高,课堂气氛也很好。

最后,要适时引用有关图片和教学视频,运用网络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娱乐中学习,效果岂能不好?

4.构建研究性的历史学习途径

篇4

一.教师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此次到万州区听了9节课,对我感受至深的要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六年级课文《匆匆》,浙江名师、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盛兴凤执教的四年级课文《卢沟桥的狮子》,武汉名师、武汉市十佳班主任董琼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的作文课《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及重庆树人小学的董小宇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课文《放弃射门》。从他们的上课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基本功之扎实,语文的素养之深,文化的底蕴之厚,他们的上课真正才叫做信手拈来,课堂机制之灵活,完全不是为了表演而上课,而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而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由此带来我个人的思考,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多读精典著作,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让自己能在语文的“海洋”里做到游刃有余。

2.在教学中多注意反思,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并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个人资料。

3.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

4.教师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尤其是教师的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灵敏的思维能力。

二.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编者、作者的意图,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

在本次学术会中,我深深感到对教材的钻研是多么的重要。比如:支玉恒老师上的《匆匆》一文,由于老师对作者朱自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透彻,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特别强调了学生朗读的语气的指导,重点从朗读的轻、重、缓、急、刚、柔、虚、实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指导,尤其是在指导学生朗读“一滴水滴进大海里”这一名时,学生开始读得较重,但老师给学生提出:一滴水滴进大海里还有这么有力吗?学生顿时感悟到这名应该读得轻柔一些,使朗读产生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悟时间匆匆的情感。

平时我们的教学往往只停留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上,但没有注意让学生把领会过后的一些感受谈出来。此次听了支玉恒老师的课后在这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不但注重学生朗读指导,同时还注意学生的倾听和倾诉,让学生通过朗读并结合书本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和看法谈出来,这样既注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又很好地利用了书本,真正做到了有机的结合。

三.课堂要丰富多彩,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例如:湖南名师严杏执教的一年级课文《眼睛》,本是属于一首诗歌,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但由于教师注重了学生的想象,通过让学生观察生动的画面,进而让学生展开想象,说出什么是什么的眼睛,使学生的思维顿时大为活跃,但教师在让学生想象时,却并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乱想,在想象不合理时,教师予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规范了学生的想象。

四.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品味,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

在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的讲座中,我真正看清和了解了当前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尤其是对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有机的统一杨教授在报告中作了明确的诠释,提出切忌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割离开来,这是对新课程标准的错误的理解。

杨再隋教授在回答老师们对如何以新的课程标准评价一堂好课时,明确提出了四条标准:(1)目标是否切合实际。(2)过程是否清晰。(3)方法是否妥当,学生的学法是否个性化。(4)课堂的效果是否良好。从根本来看,要看是不是三个维度的对话,是否具有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否正确处理必然性和偶然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学生的状态是不是思维活跃、情感是否奔放。

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改革;探索

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从本质上来看,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研究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这一点对于具有一定教龄的教师来说尤其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注意中心由原先的教材内容思考逐渐向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转变。教师关心学生的思维状况,必然就会根据其具体的、复杂的情况来实施教学计划,并根据实践的需要,去建构体现教学方法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当中,一般都是“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化,且存在着较大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有效吸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进行一定程度的激发。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通过主题演讲及辩论赛等形式开展教学,不仅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意见与思想。

三、教师自我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应当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进行准确定位,如果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那么教师则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往往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自我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综合美术素养与思想会直接表现在其一言一行当中,而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尚不成熟,往往会全盘接受教师的思想。因此,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美术素养与美术思想,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信服,从而心甘情愿地跟随着教师的引导努力学习,反之亦然。(2)教师的教学水平会直接作用于教学实践,影响教学结果。(3)还体现在教师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组织“因材施教”上。因此,只有教师进行自我优化,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创新与改革,改变原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注重自我优化,促进初中美术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篇6

关键词: 新课改环境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成了语文教师在改革与探索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一、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从教学方法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标准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发现、感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才能把学生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和坚定的意志,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商,更要开发学生的情商,因为情商是学生智商发展的保证,二者只有相辅才能相成。

(二)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师生互尊互爱,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互助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本身就包含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因素,师生你问我答,我问你答,切磋研究,建立一种以创新为乐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一起研究,一起收获,一起快乐,一起成长,促使语文课堂教学不断地高效发展。

三、新课改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对策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上课的方式,不是把学生学习的内容现成地授予学生,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由他们发现学习内容,即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然后对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的适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在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还派人到山东省学习杜郎口中学课改经验、昌乐二中课堂改革经验、兖州一中课堂改革经验、到江苏省学习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我学习后感受颇深,结合我校学生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开始了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教师指导学习环节。教师要提出适合学生的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向,指导学生在自学时关注单元学习目标、篇章学习目标、课时学习目标、文体学习目标等。只有把学习目标给学生讲明白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才会有方向,才不会走弯路,甚至走岔路,走错路。

(二)温故抽查环节。教师通过抽问的形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知识过手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三)协作学习环节。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学生互学环节――组内互动讨论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环节――得出结论。

(四)引导解难环节。此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就本堂课引导学生解难。引导既是画龙更是点睛,是内容过渡的桥梁,是学生身陷知识困境时的拉一把,是指点迷津,是及时的点拨。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引导”的量度、质度。

(五)小结提高环节。此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在小结时既要注重回顾系统基础知识的梳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六)回顾整理环节。此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本堂课结束后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它包括对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学习方法等进行回顾整理。我认为,有两件事学生需要马上做,一是用红笔对自己在自主学习或组内互学中的某些学习问题得出的错误答案或不当结论作出纠正,二是对自己没有分解到的学习问题的结论或答案进行归纳和整理,共享全班同学在班内互动互学交流发言中对问题研究的答案和成果,最终尽可能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作为自己的学习成果加以保存,以备将来复习之用。

(七)拓展深化环节。拓展深化无非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拓展先要立足文本,注重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

在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关键词应为“协作探究、巧引促学、分组为形、协作为神、过手为魂”。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大课堂变小课堂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传授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场所,提升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自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

[2]中学教育心理学,2008.

篇7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

课改前高中语文同传统教学中的其他科目一样,其课程目标框架是奠基于“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之上的。课改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课程设计的思路而言,语文课程目标分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两大部分。就课程设计的框架而言,纵向线索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横向是 “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口语交际”、“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线索。两条线索纵横交错,贯穿于整个目标体系中,使语文课程目标体系显得严谨、完整。通过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达到五个方面的提高: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

由目标而悟: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体验生活的过程,要在该过程中悟出方法。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课堂就有了很多新的变化,一些新想法、新思路就开始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设想和设计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意:语文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一定要具体、清晰、明确;“三维”目标的表述要有机结合。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首次出现了“语文素养”的新概念、新提法,起初我们总弄不懂,经反复学习领会到所谓的“语文素养”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民族的母语情结;二是较强的语言感受力和领悟力;三是熟练且规范的语言行为;四是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五是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这个新的综合概念一旦弄懂,了然于胸,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关注点就不只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了。就有了新课程高中语文的时代“韵味”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是一个以“学”为中心,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为目标,寓学习、交流交互于一体的资源“网页”。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完成模块的意义建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要有研究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但要了解语文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要掌握语文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且要熟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内容,如,美学、地理学、历史学、音乐等学科的知识,甚至包括理科的一般常识。语文教师只有通晓诸子百家,涉猎天文地理,不仅是专家,而且是杂家,才能游刃有余地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起民主平等、情境交融、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要彻底地改变单一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并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与其让教师这般“可恶”地唱独角戏,倒不如让学生“可爱”地过把瘾,体验当“小老师”的快乐。因为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他是金子,你就想法让他闪光;如果他是矿石,你就想办法把他提炼成钢铁;如果他是泥巴,你就尽量把他烧制成砖瓦。在语文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有机会和老师平等对话,积极展现自我,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从 “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用“我要学”、“我会学”、“我爱学”代替“要我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以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的身份积极加入到学习活动中。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提升新课改

一、改变教学方法

第一,转变教学角色

新课改环境下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展开教学,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精神投入程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实践和表述的时间及空间。教师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数学内容设计成具有特色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能力,锻炼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实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提高学生通过数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通过数学思想提高数学成绩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和方法。

第二,改变教学模式

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模式是要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共同交流发展的过程。教师要主动和学生沟通实现平等交往,实现共同参与教学的目的。在构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要向新的合作探究交往的教学模式努力,强化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性和喜悦感,新课改环境下探究和体验教学模式的引入,和学生的接受相互融合,实现共同促进。

第三,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主要是说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保证数学教学能够达到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基本要求,在照顾个体差异的同时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师对学生要展开分类指导,保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高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个性和学习水平差异展开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要展现知识的基础性和普及性,要体现数学教学的根本价值,实现数学在不同学生身上的不同发展。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通过教学努力改变学生传统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构建多样全面、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实现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过程。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感官的开发,将吸收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本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要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要锻炼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其能动性和创造性水平,进一步提升其创新和实践水平。

第一,主动学习

教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只有充分的学习探究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产生学习兴趣之后就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会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悦的学习感受,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实现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锻炼学生的主动性,要强化学生思考认知的积极性,要强化学生提问实践的积极性,要完善学生质疑、辩论的主动性,要锻炼学生、创新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是新课改环境下丰富教育内容的主要方法,高中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体验性学习方式的构建。体验性学习是说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经过多次的观察、实践和练习,对情感、行动和事物展开详细的观察,最终了解到一些能够获得一些知识提炼,有可能是一些技能总结,还能是一些行为习惯,更能是一些情感态度和观念。强化学生的体验性学习,除了能够通过多种活动研究掌握数学知识,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取一定的思维方法,保证学生能够在深层次的体验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高层次的学习感受。

第三,合作互动性学习

新课改环境下最主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要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锻炼学生掌握合作互动性学习的能力,通过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指标,将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以及互助学习,构建知识思想和能力的补充,从全方面角度锻炼学生的手、脑、口几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实现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作业引发学生课外研究学习的兴趣,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强化学生在集体中和他人合作的能力,在互助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获取,构建其合作思维,强化其合作能力,实现新课改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

三、强化评价方法

第一,定性和定量评价相融合

数学学习的定性评价要展现学生对数学价值认识的提高过程,展现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除了要重视对学生思维方法和思考习惯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合作交流及配合过程的能力培养,再有要重视提升学生主动思考反思的能力。数学学习的定量评价是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标准化的分数对学生展开评价。从定量到定性分析的过程,是实现分析过程和结果评价相融合实现教育评价的提升过程,是提升评价水平的发展过程。

第二,强化过程,实现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的融合

过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都要求学生被动的接收答案,对于学生获取答案的过程不够重视。这样学生获取答案的过程和对学习内容的应用都没有被考虑到评价标准当中,忽视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使得学生对于理论过于重视,对过程过于忽略,对于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缺乏有力的支持。

第三,参与和互动,自评和他评相融合,呈现评价的多元化发展

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到积极参与评价,重视评价过程中的主体的双向选择,重视评价结果的认可状况,也就是怎样让学生最大化的接收评价结果,变更主体评价的现状,强化自评、互评和他评,让评价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共同合作性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还要重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构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观察,强化其个体发展,实现对其特性的认可,及时给与针对性的教育,实现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

结论

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学首先要分析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评价方法几方面的特点,由此展开对这几方面的提升分析,进一步实现新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效果提升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田良臣,刘电芝;教学策略:沟通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中介桥梁――兼论新课程方案的实施[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篇9

一、改变教育观念,找到学生探究的切入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更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前一天布置学生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如梳子、铃铛、纸哨、橡皮筋、纸盒等。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尽情地摆弄,走进“声音的世界”,创设“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二、注重生活实践,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生活中的测量”“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生活中的光现象”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同时按照新课标要求,布置学生利用生活实践来探究新知识。在学习了“光现象”后,给学生提出探究式问题:“光污染引起的交通问题”,让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自主进行探究。我们通过不断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合作式的探究式教学

合作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在教学进程中要让学生自由选择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如,探究滑动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关时,教师可以作为探究小组的一个成员参与探究,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如“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无关”“滑动摩擦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等等。教师允许学生畅所欲言,然后由小组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探究实验,而不要求学生统一探究某一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整个探究,探究结束后,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的探究结果、步骤。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既保持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体验到了思维、探究的快乐。

四、形成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能根据探究需要自主开展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探究方法。教师有计划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营造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指正,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想方法。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先出示日常生活中晒衣服的图片,让学生比较衣服在不同条件下哪个干的快。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提出问题,对学生的答案不做评价。然后根据博弈规则由学生提出问题“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质量有关”“与温度有关”和“衣服的面积有关”等等。向学生介绍探究的程序,学生根据问题自己树立各种假设,接着利用给出的器材由学生自己动手探究。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篇10

【关键词】小学;课改;教学;质量;提升

众所周知,课改的目标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践中有的教师课上得很精彩,很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改的精神和理念。然而,考试成绩却与表现一般的班级不相上下,有的甚至还不如应试抓得紧的班级。这个现象似乎残酷地验证了人们的误解,使学校管理者、教师都胆战心惊,深怕课改会带来厄运——质量下滑、落后。于是,搞课改与抓质量就成了两码事。课改成了应付检查的花架子,实际工作中仍以“应试”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真的课改就没有质量吗?

其实不然。课改不但要质量,而且要的是全科的质量,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质量,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而非单方面“应试”的质量,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课改是完全能取得好质量的。因此,课改的脚步不能停,而且要不断摸索在课改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子。本人在此提出几点看法:

一、科学的敬业态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是通过课堂教学形成的。我们科学的敬业态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从课上精神饱满认真授课到按时下课都体现了课堂的严肃性、规范性,都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端正工作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热爱事业,将每一项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我们每天都在为教育教学辛勤的工作着,每天面对的是学生,是家长。

2.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量作为衡量课堂效率的标准

有了敬业精神还不一定能把工作做好。靠机械的训练,即使取得了一些成绩,却同时也扼制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无疑是饮酒止渴。

二、周详的课前准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规范,过去靠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已行不通,我的做法是将时间更多地投入到课前准备中去。

1.教材是教学的素材,需要我们进行加工

因此,课前的备课显得异常重要。我首先从改变备课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做起,努力改进备课:①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去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努力实现与教材编写者思想的对接;②把自己当成学生,按照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规律去设计教学活动③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变教案为学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④备课时,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体验的空间和途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获取、思想的碰撞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改变;⑤备教学中问题的生成,多着眼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多考虑在问题生成后,如何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构建弹性的有层次的教学设计,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通过备课环节的强化,我的课堂效率的提高得到很好的促进。

2.教案留有发展空间,以学生活动为线索

备课时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让新思想、新观念尽快进入课堂。

三、创新的评价机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

科学的反馈与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程、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应该注重其今后的发展。因此,评价的结果应具有激励导向作用。在评价时我注意把握好三点。一是实事求是、公正及时。经验证明,如果教师的评价掺杂了主观印象,或带有某种偏见,或者评价不及时、公正,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产生相反的结果。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慎用甚至不用否定性的词语。评价时我尽量从积极的方面,把鼓励和批评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的一面。三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各个方面很不稳定,因此,评价不能一成不变,一以贯之。对学生的评价,要尽可能地以个性特征为参照,注重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淡化横向比较。我们要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比较中树立信心,在评价中不断进步,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四、和谐的学习氛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活动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课堂上我经常用:“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在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真荣幸我和某某的意见相同”等。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我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的师生关系更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我平时注意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我的每一位学生,我全心全意和他们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主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休。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你是好样的”,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3.改进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