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本实训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本实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本实训

篇1

【关键词】职高信息技术 兴趣激发 实践能力 网络

职高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一定时期、已经阶段的学习,从而了解和掌握关于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能够运用一些最基本的计算机软件,培养学生基本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为今后跨入信息化社会奠定厚实的根基。

近些年来,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同样,新课程标准对职高信息技术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使学校成为传授基础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教会学生掌握基本信息技术机能的场所。而作为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根本场所,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在认识、运用信息技术素质的场所,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科学技术热爱与关注程度的场所,是为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社会的场所。因此在新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职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挖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增加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坚持不懈进行探索的永恒的课题。

一、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很多同学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并不是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感兴趣,而是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可以玩游戏。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上网。于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甚至有时候为了方便演示,控制了学生的计算机。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通过反控制手段,使计算机脱离教师的控制,进而干自己的事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因为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缺乏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兴趣成为职高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首要重点。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特殊性,所以激发学生兴趣方法可以很多。众所周知,当前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等是年轻人较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这些学生较为关注的内容作为切入点。比如,在讲授“人与信息时代”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以播放当前流行于网络的视频《草船借箭》搞笑版,使学生在欢笑中学到知识。另外在教授PPT的基本操作方法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精美的PPT,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心理。此外,知识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与生活相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他们所喜好的、所引以为乐的课程。

二、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任何话语的描述都不如亲自实践更能检测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实践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的方法。但是在当前的职高信息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一个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识记动手操作能力。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喜欢采用一些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个全程的控制,通过教学广播软件对新知识的操作进行一个演示,这种做法仍然是“教师为本”传统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当前信息技术课堂应该与其他课堂区分开来。相比于知识讲授,信息技术课堂更为重视的应该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则充当引导者的地位。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教师尽量不引导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完成的,教师尽量不代替学生的操作。比如在讲授打包演示文稿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看课本的相关操作,进行实际操作。对那些无法独立完成的同学,教师再实施给与一定的指导。这样一方面使得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举两得。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尽量不加以干涉,不打断学生的操作进程。

三、重视网络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网络挂念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成本核算;影响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是资本的高收益率,其主体是实实在在的股东;而循环经济追求的则是自然资源的高收益率,其主体是社会全体公众。目前很多企业都在积极相应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但是在响应这种号召的过程中,企业的成本核算也要有一定的调整,所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企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在企业成本核算中引入循环经济理论的必要性

近些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必须要采取一种两全的模式加以解决。而社会循环经济的实施必将促进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

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证自己拥有一席之地,就要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对内部进行适当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它能够十分明显的提高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实力。

二、循环经济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

有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其会对企业的成本核算带来一定的影响。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3R原则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所谓3R原则,就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其中减量和减物质化的原则主要是对生产和消费环节的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再利用原则主要是作用在资源使用的环节当中,更加有效的延长产品生产和服务之间的时间长度;再循环也就是对资源进行再利用,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进行资源化的处理,最后时限资源的二次甚至是多次利用。

(1)减量化原则的影响。减量化原则是指使用更少的资源完成既定的生产和消费的目标。在生产的过程中,企业要通过对生产工艺的优化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一些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还要鼓励人们选择一些包装相对比较少的产品或是可循环使用的产品,便于减少消费之后垃圾的产生。减量化原则通常在商品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表现,一方面是尺寸更小,一方面是重量更轻,这样就可以在同等的生产条件下减少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的投入。

(2)再利用原则的影响。再利用原则在应用的过程中强调的是包装物可以重复使用。再利用原则下,企业应该实行标准化的生产,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企业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运营,这也成为了企业成本控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样的生产方式会使得企业的包装物可以重复的使用,从而降低成本。

(3)再循环原则的影响。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原级资源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资源化方式,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企业生产产品时,根据再循环原则,企业产生的废料可以重新变成原材料,这样企业在生产同种产品或新产品时,原材料的取得成本就会降低。

2.循环经济对成本变动趋势的影响

和传统的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在量变和质变上都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核算可以从产品的设计阶段开始,到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物的处理结束,所以商品生产的过程也延伸到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上,这样就会使得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先进的技术手段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研发成本也会呈现出走高的趋势。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比较重视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当前的处理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在工艺上已有了很大的提升,总体的成本正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3.循环经济对成本核算范围和核算程序的影响

在以往的成本核算工作中一般都是将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的成本项目按照成本对象进行归集和分类,完成成本核算程序。但是循环经济的模式下生产产品使用的原材料既会成为初始资源,部分会成为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再生资源,直接材料的加工环节成为了企业内部的再生资源对其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并对企业的技术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企业的成本核算需及时作出调整。

三、结语

总之,循环经济不是建立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模式,而是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是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是把资源环境纳入市场核算更加尊重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经济提出的必然要求,其不但能够很好的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还能在促进我国企业在提升经济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所以企业必须要重视起循环经济的发展,并积极改变成本核算方法来适应这一经济模式,以实现社会与企业的共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成本核算的转型[J].China’s ForeignTrade,2012(10).

[2]唐现杰,于广南.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之间的矛盾及协调[J].商业会计,2012(02).

[3]王健华.循环经济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分析[J].商业会计,2011(01).

[4]张占仓.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J].河南化工,2005(06).

[5]袁卫民.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思路研究―以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企业经济,2013(06).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课程整合;课程体系

2002年我院开始进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实践、完善、优化,形成了“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实施方案,改革成果显著,“基于IT类职业岗位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院级重点专业,积极开展了基于“平台+岗位”的课程改革工作。在课程体系上以专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了一套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从专业教育为主转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从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强调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对口、专业知识与岗位应用对口、实践技能与专业岗位对口,经过课程的重组与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岗位技术(技能)的培养,重点培养两个主岗位(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和两个辅助岗位(数据库管理员、电子商务员),强调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相应设置了岗位系列课程。

本人根据多年岗位系列课程教学的切身体验和实践,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的网络管理员岗位系列课程的设置、整合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岗位系列课程的模式及设置

岗位系列课程模式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基本原则。每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个人能力(责任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和技术(技能)能力。[1]岗位系列课程模式是把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任务,设计成一个贯穿学业全过程的链状课程,即岗位系列课程。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目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或训练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能力。[1]岗位系列课程是根据某一职业岗位或某类相近岗位工作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组课程,该课程组中的职业技能课、职业技术课及职业岗位综合实训课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网络管理员岗位系列课程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高级网络技术人才,使学生既具备现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同时掌握网络组建、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技能),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2]主要从事各行各业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与维修;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和维护;从事计算机网站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岗位工作。网络管理员作为该专业的主岗位,其相应的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习网络”、“使用网络 ”、“组建网络 ”、“管理网络”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其他应用能力的培养。

岗位系列课程内容的整合和目标说明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对原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了整合与改革,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岗位系列课程设置。同时针对岗位系列课程的各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的特点,知识应具有递进性,内容应前后衔接合理,以便组织教学。对教学内容要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1)课程内容整合的思路。把《计算机网络技术》、《Internet应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三门课程整合成《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作为一门职业技能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体现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很多已体现在人们熟悉的网络应用中(Internet应用),网络服务器环境已有条件在一般机房里搭建,将这三门课综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在“学中用和用中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并真正达到学有实效。(2)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数据通信基础、局域网基础与网络互联、Internet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基于Windows Server 网络操作系统的AD安装、网络命令、IP地址的简单设置、用户账户的管理、资源共享、网络安全等。(3)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网络与通信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分类及各类网络的特点,了解Internet的相关知识、技术特点及应用。简单的网络连接和共享资源的使用方法,熟悉一种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2000Server)的使用和一般的网络管理方法,能够在网络上创建和配置Web站台、FTP站点。

企业网组建与管理(1)选择课程的思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应用,中、小型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和维护,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重要技能。所以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选择开设《企业网组建与管理》课。(2)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涉及组网基础、组网工程、组网设备、网络服务、网络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和网络维护,这些内容包括组网前期的准备、组网中期的实现和组网后期的管理维护。本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备企业网的安装、调试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程的实训和实践,适当地加大实训和实践课时,同时要设立专门的实训室,配置必要的实训设备和专业实训人员,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实训与实践环境。(3)课程教学目标。学会并掌握基于WindowsServer平台的Intranet网络的构建与管理,常见的局域网环境搭建与管理;学生应对局域网的基础知识、工作原理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了解组网工程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局域网组网技术,熟悉当前流行的网络架构和典型的局域网设备和组件产品;能够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和组网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规划、设计并组建及维护中、小型局域网络。让学生在前续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系统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能根据用户网络的需求分析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开发的技术规范,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提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具有将网络硬、软件系统综合集成为完整的网络体系(网络应用环境)的技能。能运用简单网管协议(SNMP)、TCP/IP协议、服务器等软、硬件环境提供网络管理和服务。掌握网络安全、网络防火墙、广域网的接入、网络运行管理、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等技术。培养学生搭建配置和管理基于平台的局域网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局域网组建的基本知识,学会IIS环境的配置及服务软件的工作原理、FTP站点和WEB站点的架构和访问、DNS的解析配置、邮件服务器的架构、即时信息服务的架构、基于ISA Server的服务器的配置。

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网络组建过程与管理技术,掌握网络组建与管理的方法,通过实际工程技术项目亲自组建、配置与管理,积累实际项目解决的经验,为学生今后参加网络组建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选择课程的思路。本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该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该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的主要技术和网络管理方法。《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的一门岗位综合实训课。本课程讲授和实践计算机局域网的配置和互联、基于局域网架构网络服务。(2)实训内容(模块)包括:网络互连(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Cisco网络互连之静态路由;Cisco网络互连之动态路由;远程管理之Telnet;标准访问控制列表;扩展访问控制列表;Vlan划分及Vlan间路由(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CDP(思科路由发现)。(3)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原则、组建方法,掌握网络管理的先进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软硬件产品的技术特点和实际应用情况,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熟练组建网络配置设备。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和运用能力,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岗位系列课程的实验、实训室建设

为了完成以上课程的教学目标,至少建设以下两个实验、实训室。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本实训室主要为《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课程提供实验环境。可供学生完成以下实验任务:(1)Internet技术和应用;(2)网卡的安装;(3)RJ45网线的制作和检测;(4)双机互联;(5)Windows对等网络的组建和应用;(6)小型局域网的互联;(7)Internet的接入技术;(8)Windows 2000Server的安装及管理。

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室本实训室主要通过与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合作搭建实验实训的真实环境,建设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教室,为《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两门课程提供所需软、硬件环境。主要可供学生完成《企业网组建与管理》课的实验模块、《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课的综合实训模块。(1)实验模块:IP子网规划;设备间设备设计;路由器配置;DNS服务器的配置;DHCP服务器的配置;DNS服务器的配置;FTP服务器的配置;邮件服务配置;终端服务配置;校园网拓扑设计;网络安全管理。(2)实训模块:网络互连(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Cisco网络互连之静态路由;Cisco网络互连之动态路由;远程管理之Telnet;标准访问控制列表;扩展访问控制列表;Vlan划分及Vlan间路由(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CDP(思科路由发现)。把网络管理软件Solar winds融于上述实训的各模块中,使得实训更加综合,更加有趣,更加实用。

多年来,学院致力于基于“平台+岗位”的IT职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探讨。如网络技术本身具有“高、精、尖、快”的特点,[3]如何保持高职教材和岗位系列课程建设相协调是岗位系列课程建设所面临问题。岗位系列课程是由内容相关的若干课程组成,任何课程内容的变化都需要岗位系列课程中其他课程内容的调整,否则体现不出针对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总之,实践实训环境如何进一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也应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崇本.基于“平台+岗位”的IT职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

篇4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22-04

1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性人才。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 ”等文件精神,我们在2004年将目前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名称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将各类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统一定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多样化、立体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和充实了课程教学内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强化计算机文化、信息处理基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的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强化程序设计思想,突出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类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均得到较大的重视,除了正常的课内教学之外,均增加了等量的课外实践学时,与此同时加大网络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了解国内同类课程的设置,加强与国内同行间的交流,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力图与国内著名高校接轨。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和积极探索,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我校基本构建起比较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特色。2006年4月经专家验收,“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 我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入学条件

我校的专业设置和2005级以及以前学生入学条件如表1所示。

3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方案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包括通识素养和能力与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通识素养和能力是对所有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例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信息表述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是指学生能自主学习,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能灵活自如地把计算机技术用于专业研究领域。实践证明,许多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有成就的人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既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跨学科的人才知识面宽,富有创造精神。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培养。

在研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时应当充分围绕这两个层次素质与能力。为此我们提出“3+1+X”(3门通识课+1门限选课+X门任选课)的分层课程设置方案,开设8门核心课程 ,表2给出了8门核心课程名称以及学时设置。

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为”为全校通识课,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适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它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我们学校已将它们纳入学校通识课范畴,并作为学校重点课程来管理和建设。

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不同、计算机基础不同、专业需要不同,由学生所在院系在“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语言程序设计”和“多媒体基础应用”四门课程中任选一门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

在三门通识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各专业可根据需要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中选择一门作为专业限选课。

为了达到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学校在学分制下采用的是多模块、多层次的进阶式教育模式。由于学生的基础各异,学校还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和实际应用需要选修一些计算机课程和计算机实用技能课程。为此,我们还设置了一系列信息类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自主选修课程设置表如表3所示。

4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改革设想

4.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的建设

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程网络课堂内容。2006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网络课堂目前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两门课程。在使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扩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堂,将建设包括8门核心课程的网络课堂,完备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

(2)完善网络作业平台,实现在网上向学生布置作业、网上辅导答疑、网上做作业、网上批改作业、网上测试、网上讨论等一系列网络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日常教学以及教学管理中的功能。

4.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中要继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1) 集中课堂教学。

根据各门课程特点发挥集体的智慧和经验制作优质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软件进行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使得介绍理论概念时不生硬、不枯燥,实时演示实际操作时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并保持有趣性。

(2)分散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继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学,把课程中的部分有趣又相对简单的章节留作自修内容,以论文、小结、调查报告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3)实践中学习。

在实训教学中,强调基本操作方法的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学习意识。为了有效地进行实训教学,首先要加强实践教学指导的力度,我们将聘请一些具备厚实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实训辅导,其次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先进的实训基本要求和目标、提高要求和目标以及综合要求和目标,同时配套以实训教材、电子课件、实训案例和实训素材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发挥学生的才智,达到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理论结合实训的教学。

部分理论知识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学生的基础无法详尽地介绍,如“大学计算机所基础”课程中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部分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驱动教学,在较少的学时下使学生能通过实例既理解和掌握了繁多的基本概念,同时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意识,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网络课堂。

网络学习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使用网络环境时会促使其学习的欲望,并能与教师之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6)课外科技活动平台。

配合学生自发成立的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分会活动,定期为学生举行计算机前沿技术、常用热门软件操作等讲座;开设共同关心的问题论坛;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知名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真实感受社会、感受专业。

4.3实训教学改革

信息类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和实践并重,所以学生实际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可以作为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尺度之一。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视实训教学,并不断地进行实训教学的改革尝试。

(1)根据实训教学要求,我们将按照知识点建立“基本实训+提高实训+综合型实训”的分级体系,分级考核和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

(2)考虑到新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对一些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优先获得学分,我们在每个学期将分三阶段进行过关测试,分别按照达到基本、提高和综合能力给出及格、良好和优秀成绩。

(3)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内,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实验教学的资源,建立开放机房。

4.4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几年来我们已形成了一支队伍稳定、热爱基础教学、团结协作、勇于改革,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一名校级拔尖人才,两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一人获得宝钢奖。为了深化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

(1)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定期进行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

(2)组织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3)积极接受和培养青年教师,鼓励年青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自身的学术素质。

(4)积极参加全国各地区的教学研讨会,向兄弟院校学习,取长补短。

5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肯定,但是课程设置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学校定位、学生来源、专业特点、师资结构等。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将要进行的改革无论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更新,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目标都是明确的,那就是为了提高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冯博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与教学改革实践[A].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2005.

[2]龚培增.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A].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2005.

篇5

关键词: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风光互补;综合实训

1 概述

根据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产业政策,结合本地新能源区域经济特点,新开设了风光互补发电控制综合实训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学习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逆变控制的基本原理,完成风光互补综合实训实验。学生通过自主搭建PLC或嵌入式单片机控制系统平台、系统仿真、控制算法优化,实物调试和数据测试综合实验等实验环节,完成风光互补综合实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系统构成

实验系统平台由单片机、PLC控制系统构成,采用MCGS软件完成上位机监控,通过SQLite数据库实时存储数据并对模拟光源、光伏跟踪、模拟风场与侧风偏航进行遥控。实验软件具有曲线显示、历史查询报表、EXCEL文档输出、打印等功能。

3 实验内容

3.1 光伏发电测试

光伏电池动态特性进行测试,通过Set PG/PC Interface查找和设置通讯模式,选择PC/PPI电缆,包含串口和USB,通常选择与主机相同的串口进行数据传输;编写和调试程序,最终在工控机上达到控制光电池追踪光源的效果。

通过太阳能发电重点跟踪控制系统,为光伏发电自跟踪控制系统搭建测试平台。检查设备通讯正常,打开光伏发电灯泡负载实时监测系统,实验选择自动跟踪状态。

本地光伏发电数据采集系统,可以通过工控平台上曲线选择栏,选择在工控机界面显示光伏输入电压、光伏功率等曲线。本地光伏发电自跟踪控制经纬度数据采集监控,记录包括年平均最大辐射量、月平均辐射量。

3.2 风力发电测试

通过STEP设置与光伏发电类参数,编程调试;通过风力发电系统监控界观察风机转速、功率转速等实时曲线,通过手动操作变频器按键,实现可变风量输出。通过对风力动态特性进行测试,搭建风力自动跟踪控制系统,观察实时风速曲线图,记录各时刻风量值,输出电压值。通过工控机上观察风力发电机装置的各项实时参数。

3.3 逆变系统测试

通过Matlab/Simulink电路仿真软件,完成逆变控制系统仿真。模拟逆变器仿真输出结果,此时经过逆变器后产生的占空比按正弦规律变化的方波。最后点击经过RLC滤波电路之后的仿真图形,通过优化控制算法得到逆变和滤波之后的输出波形为380V 50Hz的正弦波。当实物系统平台连接电源和蓄电池开关,接通逆变器输入开关,逆变器主控板上电工作时,观察蓄电池电压,在蓄电池电压正常状况下,启动升压板开关;正常升压后,逆变器开始工作。

MCGS上位机控制系统组态软件,为实测交流电压表显示的数据,通过MATLAB优化控制算法,得到逆变器最佳实际输出测试曲线。

通过本实验系统平台,让学生学习光伏发电及风力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由IGBT等大功率开关器件构成整流及逆变电路拓扑结构及电路设计方法,掌握PWM控制算法及多种逆变器控制策略,以及正弦脉宽调制、锁相环控制的设计方法。

通过本实验学生综合运用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等所学知识,完成太阳电池的输出特性、太阳电池自跟踪控制设计、模拟风场控制设计、风力发电偏航控制设计、风力发电机输出特性、风光互补综合实验等实验项目。

4 结论

本实验通过对光伏和风力动态特性设计集建模、控制和优化的实验系统,融合实物和虚拟仿真技术,支持自定义的高级控制和优化算法,搭建的风光互补控制系统,不仅可在模拟仿真器上进行高级算法的研究,也可针对实物平台进行风光互补控制算法的研究。系统具有虚实结合、模块化的开放性实验特点。开设的实训系统,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新能源应用方面的综合设计、探索创新的能力。本实验系统不仅用于加深学生对风光互补控制原理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用于京津冀地区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公司的员工培训。

参考文献:

[1]夏益民,梅顺良,江亿.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J].微计算机信息,2012,5:136-137.

[2]彭瑜.无线通信网络在工控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现代制造,2012,3:38-41.

[3]孙宇.工业控制中可靠的专用无线数据传输的研究团[J].信息技术,2013,2:51-52.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实训教学;具体做法

中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构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教育部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出。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及应用技术专业的老师,如何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与人才市场需求接轨,反映新技术、新应用、新理念,培养出行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是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中职计算机实训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实验、实训、实习条件相对落后

由于各种原因(例如设备、经费缺乏、实验室面积有限等),我们的实验手段和实验方法仍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相当数量的学校达不到基本的实训条件要求。双核计算机还未普遍使用,学校能够上网的机房并不多,即使能上,速度也慢如蜗牛。很多新软件不能安装运行,即使能安装运行,其速度也难跟上。因为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实训时,计算机损坏比较严重。后期维修资金得不到支持,计算机缺乏维护,机房里可利用的计算机一天比一天少,学生实训用计算机得碰运气,目前学生不会使用打印机成了通病。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中职学校中,虽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但许多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不熟练实际操作程序,当学生去应聘或是工作时,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与优势未能得到体现。当学生毕业后去参加企业招聘时会发现自己所学到知识和实际应用相脱离,自己所掌握的东西与社会实际要求差距较大,当参加工作后,会发现自己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无法适应工作的要求。其原因是计算机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脱离学生自身就业的实际,实用性不强,无法适应市场需求,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三)学生对计算机实训兴趣不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普遍较差,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计算机实训,就是玩计算机游戏,就是上网聊天。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其自身的学业水平与低年级的学生有差别,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在实训中,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的积极性不强,缺乏刻苦勤奋的精神。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甚至教了还不学是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提高中职计算机实训教学效果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积累实践操作经验,就要有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实训环境。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教育经费逐步提高,应尽量建立能满足计算机专业所开设课程的实验室。如,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动漫设计实验室、图形设计实验室、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修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等。要进行直观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实验室上课,边讲边实践。要求学生能熟悉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能正确诊断计算机软、硬件的一般故障,同时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相关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的一般维护与维修的方法。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现在计算机实训课是连上两节,学生按学号排队上下课,上机课期间学生按学号就座对应的机器,这样大大减少了机器的破损率,效果相当好。一学期下来,机房的机器完好率达到96%,1个机房50台机器只有1~2台破损。10个机房,需要维修的电脑不到20台,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及维修成本。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各工矿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公司为实习基地是培养中职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建议增加一项见习的内容,见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学生毕业后容易适应工作岗位。见习要循序渐进,第一学年要求学生到计算机公司了解计算机的市场行情,计算机配件的性能及价格,如何合理配置一台计算机等,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初步的了解。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期安排一到两周的时间到计算机公司见习,跟随计算机公司的职员工作,使学生既能从中学到有关的计算机知识又能学到一些管理上、营销上的知识。我们应加大实习指导的力度,与有关实习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根据能联系到的实习单位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特长分几个不同的实习方向。如软件使用较熟练的学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实习,硬件操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到从事计算机组装及维修的单位实习,一部分学生到生产电子厂实习。如果是电子商务班的,可以乘“双11”到企业或网店帮忙,氛围相当的好,效果也很显著。

(二)课程设置要有利于计算机实训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专业设置应向应用技能型方向拓展,如网络专业、维修专业、软件专业、动漫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太深,理论够用就行。比如,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微机的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开设、Flas制作、静态网页制作、网络设备配置和管理、Windows 2003系统管理。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训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训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可以将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VB、微机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课程适当压缩,开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动画制作、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等实践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另外,我们集合计算机教研组的力量编写了一套适合中职学生的校本实训教材,每年进行适当的修改,学生每次上机实训,必须完成实训报告,纸质的和电子稿。同时,把劳动局计算机上岗证技能资格认定的初级、中级考核的相关知识,渗透在学生能力培养中,实现中职毕业获得两本证书。本人长期辅导学生参加考工考级,学生平时按日课表上课,要考工考级的时候,停止理论课,专门用一星期的时间进行强化技能训练。学生在二年级上半年参加劳动局初级工考试合格达100%,三年级上半年参加劳动局的中级工考试合格达95%,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也受到了家长的好评。

可与企业共同开发“订单式”课程,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与一些大型企业合作办班,开设“订单式”课程,实施定向培养。如此一来,将会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培养和学无所用;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很快融入实际工作中,实现企业学校的双赢局面。如,我校的服装班与雅戈尔公司合作办班,雅戈尔公司在学校开设了实训工场,课程设置和企业的要求实现了无缝对接。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在校内开办学生创业园,学生积极性相当高,效果非常好。

(三)培养学习兴趣,分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课堂上精心导入,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是否能学好的关键因素。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教师通过操作教师机,演示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件的演示或作品演示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在教授Flash新课时,可以先通过演示用Flash制作出来的动画作品,如游戏、小短片,作品中诙谐、无厘头似的提问思路与职高学生的思维习惯比较接近,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亲近,并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实训教学中以真实职业岗位工作场景开展教学,以企业职业规范作为考核标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的记忆,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这才是实训教学的真实含义,也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零对接。

2.利用计算机技能竞赛,大力加强精英教育,以点带面

利用计算机技能竞赛,大力加强精英教育,调动其他学生积极参加,极大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要有以下的竞赛:计算机文字录入;计算机组装与调试;影视后期制作;各级电子商务大赛等等。本人负责辅导学生参加绍兴市计算机文字录入比赛,刚进入学校,很多学生根本不会五笔打字,连打字的指法都不正确,而竞赛中有很多的生僻字,根本不能用拼音录入,录入速度要求上也必须用五笔。所以从基础做起,在一年级学生中就选好苗子,制定详细的竞赛计划,分阶段突破,提高文字录入的速度。参加比赛时,学生对普通报纸上的文字录入速度每分钟可达:英文字符300多个,汉字达140字以上。连续两年参加地区级的竞赛,取得了优秀成绩。

3.分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首先,分组合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学会学习。分组实践、讨论,然后共同完成作品,由于各组之间,组员内部存在竞争,从而刺激学生努力做到最好,使学生在小组作品完成的过程中,相互学习,遇到困难时也会主动地查阅资料、书籍,向同学、老师请教,这正是在未来职场上的自主学习方式。其次,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身价值――体验学习。在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中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反思,在观点分享与协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掌握知识。最后,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辅导的三个学生合作参加市计算机影视后期制作的技能大赛,2011、2012年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大家都非常满意。

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它涉及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问题,根据社会需求来建设特色专业,搞好计算机实训教学,增强和企业的合作,将会是今后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和发展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赵玲.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2(16):134.

[2]尚倩,姚赵娟.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168.

[3]曹敏.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之我见[J].理财世界,2009(2):79-80.

篇7

摘要: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计算机实训教学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多门课程知识,以实际动手操作训练为主的综合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计算机实训中应注意实训项目的选取、时间的安排和实训环节设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办学方向,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在于切实加强实践性和技能性教学,因此,在高职教学中,实训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加强机房管理,保证实训教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上机环境是保障计算机实训教学正常开展的关键。机房管理是公认的难题,一是随着计算机日益普及,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及辅助软件的应用知识已成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这使得机房使用率增高,维护机房的工作量增大;二是上机的学生误操作或使用恶意软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防碍了教学的开展。要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房管理系统,总的来说可分为硬件和软件管理,硬件管理可具体落实到设备管理、台账管理、教学管理等,软件管理有环境管理、秩序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这些方面都不可忽视。

为保证计算机教学能正常地开展,第一,机房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维护与管理队伍,对于既要承担实践指导任务,还要负责机房维护与管理的机房实验员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对教学仪器有较强的认知和动手能力,其次将具体事务落实到个人,使得责权分明,人尽其责,让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第二,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确保机器、系统的安全。建议机房中计算机采用硬件保护卡维护系统,好处是:(1)一旦系统崩溃,此类硬件自带的恢复功能在重启计算机后会自动恢复系统,保证教学得以顺利进行。(2)保护卡可以划分多操作系统,能提供不同系统环境,满足了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需要。(3)强于软件类的工具对病毒的防护。(4)附带的多种维护功能,例如网络传输,能提高维护效率。GHOST与还原卡是机房维护与管理必备的工具;第三,建立完善的机房上机和管理制度,规范使用人员的行为,使得教学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同时,教学人员、学生、管理员也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障机房的可持续性运作。上机人员按固定编号上机,可以防止诸多问题的发生;第四,尽量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优化现有设备,更换老化硬件,内存扩容。因此,机器完好是保证实训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

二、明确实训任务,规范实训教学

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实践实训教学是实施职业技能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因此要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作为教育理念,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观念。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是:(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具体实践训练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引发学习的兴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和应变能力,并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2)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点,如安装维护和维修计算机的能力,操作计算机相关设备及工具的能力,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数据库系统的开发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学生毕业后的基本谋生手段,立足社会的条件。(3)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实践中,可以锻炼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工作安排和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团队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学生在熟练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又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具体要求和任务。

实训教学同理论课教学一样,也必须有教案,有完整的组织教学部分,要根据实训大纲和实训计划,编写实训目的、实训内容、实训方法或手段等。实训内容要具有现代职业性,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了解本学科的前缘,并将新知识结合实训来指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以强调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有机结合作为指导思想,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内容,加强现场教学的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可采用多种实训教学方法,例如:项目递进式实训教学、分组实训、多个相关课程综合实训、跨专业或跨专业方向的综合实训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训过程中,学生玩游戏,做与实训无关的事,是实训教师最头疼的情况,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教师除了要给学生安排充足的实训任务外,还须加大巡视督查力度,督查上机不够认真的学生,监督其上机实训完成情况,同时可以了解学生实训操作进度,必要时可以及时补充或削减实训内容,及时解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

实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机房教学系统资源开展实训教学,使用诸如苏亚星、TOP2000、LANSTAR等演示软件或投影仪等设备进行教学演示,使一对多的教学演示,起到一对一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运用演示软件进行实训任务的布置,教学检查、监督,实训成果的收集,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训课结束时,实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实训效果,促使学生认真完成实训任务。一是课堂批阅。教师逐个检查学生实训任务完成情况,记载成绩。二是提交实训报告。实训结束后收取学生实训报告,检查其实训效果,目前主要采用此种方式。三是邮件方式。对相对较大的实训项目和有实训成果生成的实训项目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在线收取学生实训成果,这种方式效果好,值得推广。总之,实训课必须有实训成果,教师必须认识批阅,将结果告知学生,这样实训课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有待加强的工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知识,而是在特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学习资料,借助别人的帮助,由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属性或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在传统课堂讲授时,由于不能提供生动性、丰富性的实际情境,使得学习者很难对知识进行建构,加之教学资源又无法满足“情景”构建,实践教学效果可见一斑。要突破就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采用“工学结合、校企交替、循环递进”的培养模式,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充分挖掘双方的资金、设备、场地、管理、人才等资源,学校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单位实习,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训,一方面可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解决一些生产和管理问题;再一方面又能发现自身不足之处,更好地不断学习和充实,积累企业工作经验。此外,学校也可以在校内为企业提供场地,引进企业设备、管理、人才资源,安排学生上岗实习,使学生获得企业“情境”。学校可根据学生在企业实训情况优化、改善教学内容与方法,让学生在走上社会前,能从“学校人”转变成为一个准“职业人”,在企事业单位实训,学生既可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又可迅速融入社会,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

为满足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将重点放在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上,加快建设既能教授理论知识又能担负高技能培训的双师型教师梯队。积极开发实践类教材及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时代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使得实训内容能符合现实职业的要求。要经常组织、鼓励教师开展社会调查与研究,不断更新实训内容、及时修改或补充,适时地开发出适于高职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实践教材及课件。

总之,实训课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实训课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多地被广大师生所认识,并已取得良好的成绩。但还需不断地探索和更新、优化和完善实训课教学,充分发挥实训课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职业教育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黄济.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祁晓园.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搞好实验教学[J].实

验技术与管理,2001,(6).

篇8

这里所说的电子综合实训室,首要功能是服务于电子类专业的实训教学,同时还具备两个作用:(1)为参加电子类专业竞赛的学生、教师提供训练平台;(2)可以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学生进行创新发明活动的工作室。其实这也是创建电子综合实训室的基本指导思想。

电子综合实训室是由一个个配置相同的实验台组成,一个实验台就是一个工位,也就是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尽量保证每个学生拥有一个实验台的所有设备。在启用本实训室时,所有设备、器件的使用、保管落实到个人,以便于管理。

每个实验台的主要设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常规电子装配

用工具及用具;(2)常用测量仪器、仪表;(3)台式电脑一套,硬件配置要求不高,只要能达到一般的办公自动化要求就行了,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同时安装一些相关的应用软件;(4)单片机实验开发板一套;(5)足够大的储物空间,用于保管实训用的电子配件等。

根据本实训室的硬件配置,不仅可以实现各种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运用,还便于管理。关于本电子综合实训室的管理建议由专门的电子类专业教师管理,可以是一名也可以是两名教师,同其他实验室、实训车间一样,要完善实训室的常规管理制度,保证实训室的安全、有序。

本实训室可以进行实训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每个实验台都配置一套单片机实验开发板,完全可以满足单片机课程的教学。目前市场上单片机实验开发板(51单片机)种类多,功能齐全,可以根据不同要求有选择地使用,且相关的教学资源也很丰富。

四、电子CAD

正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AutoCAD软件的操作技能一样,电子类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能熟练使用一种电子CAD软件也是不合格的。目前Protel DXP 2004 SP2是电子类教学和电子技能竞赛用得最多的软件。

综上所述,本实训室在一次性投入的基础上后续投入也较少, 维护也很方便,不但经济,而且高效;同时,由于充分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实训教学中去,因而不失其先进性。

本电子综合实训室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提高电子技能水平,为师生参加各种电子竞赛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训练平台。本实训室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配置其实都兼顾了教学与竞赛的要求,对于某些电子技能竞赛项目,本实训室基本上满足需求了,无需再另外添置其他设备或使用其他实训场地了。

根据设备配置和教学设计,首先在本实训室可以完成电子类专业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电子装配工艺、电子测量技术、电子CAD等内容;其次本实训室为配合电子线路、单片机等课程的教学提供许多便利条件和教学资源;再者本实训室无论从硬件到软件还是教学内容都是根据当前电子类专业学生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而设计的,因而具备先进性和综合性。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 教学水平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社会对于各类的计算机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导致各类各层次院校都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从而出现了宏观上人才短缺,微观上人才过剩的怪相。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生源质量普遍较差,模仿照搬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式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教师没有积极性,学生没有兴趣,毕业后对知识博而不精没有一技之长,在与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当中往往处于劣势。所以如何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如何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更加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办学理念滞后

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培养理念落后,本质上仅仅是中职教育的延长和本科教育的缩短,没有确立自己的特色培养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教学质量和水平。课程设置也没有新意,学用脱节现象严重。

(2)硬件设备落后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硬件软件的更新非常快,然而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发展方向不科学,定位不准导致经费滥用,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出现了老牛拉车的现象,硬件支持上出现疲软,很多新软件新工具不能很好地在设备上运行设置根本无法安装,从根本上制约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教师知识更新滞后

计算机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由于其更新速度快,新工具新理念从出不穷,如果计算机授课教师不能及时地更新已有知识,将新知识及时消化,就无法保证走在学生前面,甚至出现学生闻而师不知的尴尬处境。

3 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1)推动课程的有效开展

计算机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最突出的特点是时代性,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计算机也迅速发展,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则更要紧跟时代的潮流。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时代性特点主要体现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实践设备三方面,因此,高职院校管理以及教师的教学则要紧跟时代,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兴趣来选择,但必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要求,并及时更新过时的教材。提倡学校教师根据本校学生情况自编教材,如试验教材、课程设计指导书等。其次,教师需明确需要开展的课程和课程应开展的内容等问题,避免出现由于课程过多导致学生博而不精,本质上学不到知识的现象。在设备方面,鉴于计算机的多用途,硬件上必须保证各类课程开设所需安装软件的能够流畅运行。除此之外,由于国外在计算机教材方面的更新速度快于国内,所以学校还可以经常引进和借鉴国外优秀的计算机教材,这样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们及时的接触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增加了专业素养。

(2)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而学生则围绕教师学习,而如今的教学方式则是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地位,以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为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自主思考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有限性,对于不同的高职院校的生源情况不一定都合适,教师不能只根据此对学生进行授课,要学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将学生必须要掌握和根据兴趣酌情掌握的课程内容区分开来。不要教条地书中有多少就讲多少,最后导致学生没有兴趣,教师没有动力的情况出现。而且还要不断地添加与时代相符的先进理论,以便于更好的将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充分体现。尽量采用任务驱动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和学习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出若干任务,每个任务又包含有若干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动力中学习了知识而且还寓教于乐。所以说教学不只是给学生教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主要的。

(3)重视实践课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而计算机专业又是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门科目,所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尤为重要,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快适应社会生活。因此,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中要增加实践课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机会,根据实训教学要求,按照知识模块建立“基本实训+提高实训+综合型实训”的分级体系,分级考核和锻炼学生对知识模块的综合应用能力。彻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传授给学生们,这样能及时改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从而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冰娟.谈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05).

[2] 张宁.浅谈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J].职业技术,2004(10).

篇10

一、以动态和发展的原则构建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

(一)教材方面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日新月异,更新特别快,新的技术、新的应用系统、新的思想、新的应用方式层出不穷。在教材方面,我们每年必须更换新教材。对于旧的、过时的或者没有实际应用知识的教材都要舍弃。在选用教材时,要以学以致用为出发点,合理的选用计算机专业的教材。或者是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同时加入教学经验,改进编写方法,自己编写教材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教师方面

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教书、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群体“双师型”教师是指根据学校或专业的物质和特点,在专业课教师的群体结构上形成两支教师队伍———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种教师类型———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的“双师型”教师,他们都是动态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的最基层实践者。要加大投资,拓宽思路,广开门路吸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的优秀师资进入高校教育领域。

二、以先进、开放性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计算机专业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技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得趋势,以国际眼光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使他们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一)课程设置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兼容性和创新性实用性强调专业和课程设置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密切关注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系里设置计算机专业群,由专业经理带头分阶段性的研讨课程的开设,提出建议和意见。此外,学校还要经常到企业考察,了解行业的需求,掌握最新,最真实的企业信息,以确保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并且可以依据社会信息指导学生合理的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机会。先进性即注重了解和研究国内外最先进的科技现状和新兴产业的情况,掌握新的理论和信息,把始终保持与企业齐头并进甚至超前于企业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准则,以保证自己的教育教学能走在社会的前面。具体来说就是课程设置要反映出国际上先进的网络、软件、设计行业发展成果和相关行业对先进技术的需求,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兼容性即针对专业群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可采用"4+1+1"的设计模式,即利用前4个学期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以及专业技能证书的鉴定,第5个学期实施案例教学和毕业设计、答辩,以突出能力训练和实践教学,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创新性即课程体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能力,以及勇于开拓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同时要通过各种科技文化活动、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会学生生存的本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创新教育等各种教育,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诚实、勇敢的品质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把培养学生成人和成才更好地结合起来。

(二)适应以国际化为特征的开放的课程体系现代的教育也在不断的竞争中。作为高校教育,如何在区域竞争中提升自己的品牌与地位,竞争力是作为高等教育建设的内容之一。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马树超指出,高职教育必须将传统校园的封闭式教育改造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的开放式教育,加快发挥其终身教育的功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广泛而有效的学习机会。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应该与国际接轨。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差也是目前制约我国计算机教育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与世界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在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方面就有很大障碍。我认为不仅仅职业教育要求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所有院校都要如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英语教学,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增加学生的口语练,创设学生与外国学生交流的机会。

三、纵观全局,构建立体的课程体系

(一)整合原有的课程资源,优化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立体化

计算机专业强调专业而忽视了职业,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淡化了技能培养的倾向。还要解决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过渡不够,专业课与实践课之间相互脱节的矛盾。教育部提出,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计划中应占较大比重,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根据高职教学特色,不断更新设备,提高现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而当前绝大部分高校与这一要求相差甚远。从而我们要打破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符合计算机专业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并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改革,对于有些实用性强的部分可以适当的增加。其次,学院可以按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能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计算机基础选修课,并可以增加其比重,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要求。一般而言,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由“要”到“会学”、由“学”到“学会”一定的文化积淀,掌握本学科的认知规律。采用“加强、补充、提高必需的理论教学”的方法,使理论讲授“够用”即行,要重点突出实用操作技能的教学原则,使教学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从而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标准,使文化教育、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总之,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面向实际、突出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开设相应课程,加强计算机课程资源的建设,体现差异性,令计算机课程教学更有现实意义。

(二)采用“逆推法”构建教学体系,为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框架添砖增瓦,加固基石

首先是要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计算机专业实训与理论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将来从事计算机工作应具的能力和素质,以高技能人才必备的技能和知识为依据,确定我们的实训教学应该完成哪些课题的技能训练,再以技能训练的知识需求确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职业需求到实训内容再到理论教学内容,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紧扣工作岗位的需求,并涵盖国家职业标准,突出技能培养,从根本上能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完全打破了以往的课程体系架构。同时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立体的课程目标模式。在培养职业专门能力的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等基本素质,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学会做人的本领,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自主创业立刻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其次以职业性质为导向确定教学过程。将来学生从事这一职业需要哪些技能,就按照这些要求安排实训和实习。校内设立实训实验室和实习厂房,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进行企业化管理,校内教师进行督导。校外设立实习单位,在工作岗位上进行现场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时间分配上,我们要安排学生的实训时间占到一半以上。实训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实习公司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进了实习公司就要按岗位标准去要求他,遵守工作纪律和公司规章制度,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实习—项岗实习—上岗的良性运行过程。学生既达到了学以致用又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了职业素养。最后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形式、完善考核制度。一是构建“职业技能训练和基础理论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理论基础扎实就能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适应面广泛。学生一旦掌握了一种职业技能,将来就可以胜任一类职业的能力,达到活学活用。使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软件应用、网页制作、初级软件编程、平面设计、小型网络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组装、多媒体制作、动画制作、网络Linux操作系统、计算机销售和技术支持服务等综合能力的实践课程。二是开展多方面的学习形式。要想把职业技能教育落到实处就要根据职业特点开展多方面的学习形式,网络实验室教学、布线实验室教学、实习车间、工厂教学、实训基地教学等。(三)实行100%过关率的考核制度。一是理论知识的考核:平时上课考勤,占总成绩10%,课后作业和练习占总成绩10%,对于实习实训,严格对学生进行考核实验成绩按30%计入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按50%计入总评成绩。二是职业技能的考核:职业技能的考核办法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考核方法,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及工作态度。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起来,达不到合格标准的,要重新学习、训练,直至达到标准为止。

(三)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