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构建一个高质量信息化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迫切需求。鉴于云计算的特点,并且其技术发展日渐成熟,在各领域也都有所应用,那么我们将云计算模式引入到就业信息平台中,利用云计算所应用的相关技术,搭建学生就业信息平台,从而加强交互功能,不断促进校内外就业信息的整合,更加高效地服务学生就业。
1 云计算相关知识
1.1 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
1.2 特点
(1)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方便用户使用。(2)数据安全可靠,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3)云计算具有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4)经济实用性强,使用方便实惠。
2 当前就业信息化平台分析
而我国当前的就业信息管理平台仍是传统的独立数据模式,遇到了以下挑战:
(1)随着新媒体等的出现大学生学习渠道的改变。(2)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交流习惯的改变。(3)当前就业信息平台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个性化需求。(4)现有信息化就业平台的缺乏互动与交流,功能较单一。
3 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宏观体系规划
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由:公共就业信息总云、区域云、业务云等多种云相结合的架构模式组成,多个云的信息共用一个存储空间。公共就业信息总云能够通过基础设施层、应用开发层及服务共享层这三层来实现系统软硬什的集中部署分配、从而达到信息共享。
4 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云”层具体设计方案 图1所示:
(1)硬件资源云;这是基于高校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计算资源系统架构的最底层,主要提供物理资源,包括计算、存储、数据和网络设备,利用虚拟化、集群技术突破物理硬件的限制,提高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并且保证云计算系统的可扩展性。(2)软件服务云;操作系统云和中间软件云组成了软件服务云,主要功能用于计算能力、存储资源的调度、协调和监控,提供基础运行环境和基础服务支撑。(3)快捷服务云;云计算的环境中,可以确保用户随时随地查看云共享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同时避免下载文件时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问题。(4)在线办公云;服务云用户通过浏览器可直接访问放在云端的应用程序和文件,从而使得多用户获得位于不同区域在线服务,服务后的结果可以直接存放在云端,具有节约空间和成本等优势。(5)教师资源云;各高等院校信息管理是信息相对独立,优质资源集中在少部分学校的现状。高校的师资建设可借鉴云计算的思想并构建教师资源云,加强高等院校各专业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了解市场变化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推动高校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从而提高就业率。(6)远程学习资源云;远程学习资源云囊括了从事远程学习所必需的一切软硬件资源。资源虚拟化技术为远程教育机构、学生提供各种服务。这类教学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和创新意识。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获取优秀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个人能力,增加就业机会。(7)人才需求市场信息云;构建人才需求市场信息云,收集海量人才需求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汇总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将需求信息分类反馈到相关单位。(8)创业信息云;构建大学生创业信息云,收集并展示创业基础知识、创业的方式与途径、创业的前期准备等知识,同时提供国家及省内鼓励创业的方向和领域,提供的相关鼓励政策,及资金支持等,让想创业的同学在“云”内能够了解实时的创业动向,得到自己所想的一切信息,从而鼓励的创业,提高了就业率。
篇2
【关键词】云计算 信息化 课堂教学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一支主要力量,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跟上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浪潮,培养符合市场发展潮流的新型技术人才?许多高职学科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就业方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内容进行大幅调整,但现实情况却是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距离企业用人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目标都很切合时展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综合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内容、课堂评价考核目标、实习实训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强烈地不适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于新专业、新知识的兴趣和激情,也在这种“僵尸”课堂上被慢慢消耗殆尽。如何激活课堂学生的思维和动力,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引入新技术、新资讯、新理念、新市场、新变化打开封闭的课堂,很多实践的案例证明,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激活课堂是一条值得每一个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研究与实践的有效途径。
1 “云”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搭建
初级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在过去的10年中,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充分运用了视觉、听觉、感觉三位方式进行知识再包装。将枯燥的黑板、单调的教师灌输、笔上实验等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丰富为视频、音频、实践操作指导等多样化教学方式。这需要对教学环境进行信息化改造,投影仪、电子教室、电脑、网络、实践教学软件等一些必备软件和硬件设备。
新的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冲击,正悄然产生出全新的教育方式。当前,以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也对当代教育进行着冲击。计算机多媒体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环境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得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收到冲击。特别是进入21世纪,全球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新技术新手段,为我们的时展开拓除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如阿里云、百度云、Google云、无线应用等一系列贴近生活和生产的应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也逐步浸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也直接感知到新技术、新信息的重要性,更加迫切的希望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能够为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效教学改革提高提供更强大的保障和动力。
许多高职院校加快了与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企业的合作与共建,以租借、合建、委托、共同开发等各种方式展开合作,参与到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中,已经开始瞄准了云服务相关人才培养的。
2 加强加深校企合作,依托“云”整合教学资源
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平台作为目前最流行的信息技术,其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对许多高校来说都相当高昂,特别是教学信息化应用与开发和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两个方面都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
要解决这些难题,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建设、运用、培育信息技术的必须途径。目前,国内大型从事信息技术相关企业都扎堆到了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国内提供云服务的知名企业如阿里、百度、腾讯、华为、中兴、浪潮、浙大网新、用友、数字政通等等。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如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云存储、云桌面等等。2014年,健康、教育、旅游、医疗等民生服务创新成为云服务的热点。个人领域的SaaS服务成为云计算创新的热点,大型互联网企业在健康、教育、交通等领域不断创新,推出个人服务产品。电信运营商基于数据优势,在全国各城市布局教育、健康等领域的信息服务。云计算中小创业公司则将教育作为创业首选领域,51talk、91外教、云校等一批创业公司也陆续进入教育云领域。众多企业积极建设这些重点行业的公共云平台并提供衍生服务。
无论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高职教育已经身处“云”的时代。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在生活中都悄悄成为云技术的体验者与参与者。虽然许多的教学资源如学习文档、教学视频、录音、学习软件等在各种云平台上可以实时获取,但是针对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还处于一种非常分散和凌乱的状态,并且与每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师资、学生素养存在很大差异。
如果仅仅是靠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那将是一个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低效工作,如何有效借助企业的力量,快速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生产性教学云平台?加强、加深校企合作的必然途径。一方面教育是云服务市场的一块大蛋糕,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忽视这个重要的阵地,从人才培养、市场份额、技术推广、就业与创业各个层面都存在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学校也急需借助新的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这给校企合作的强化提供了原动力和催化剂,同时,经过整合的教学资源平台的整体性与开放性,也会成为学校与企业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提升社会贡献力的新方向,其深远作用是不容忽视和小觑的。
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云计算专业为例。学校已与中兴通讯联合开展一期建设云平台实验室36台卡位,二期将完成90台的卡位建设。其中课程建设方面将与阿里云全面合作,引入阿里云教育的系列专业课程,并进行校企教师互换计划,企业技术专家与专职教师进行角色互换,通过各种中长期合作,逐步提升教师对云平台及云平台应用的掌握。同时,也与深圳深信服信息技术公司开展教师培训和超融合技术的合作,暑假已经组织了4名软件专业教师远赴深圳开展了为期5天的超融合技术培训,并准备在9月份派遣2名教师到南京深入学习阿里云的系列云课程。
这些校企合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所做的努力,更是为了将来维护云平台,使用云平台,高效运营云平台所做的技术人才储备工程。只有做好人才与技术的储备,学校才能依托云平台贴近企业和市场,为服务地方经济发挥出辐射和推广作用,更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高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3 教师对新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新技术带来新发展和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和新困难。
教师作为教学实施的第一人,面对新技术的大发展态势,如何掌握新信息化技术并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思考怎么高效地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教学直接生产力与推动力,这将是高职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技术培训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项目优势和设备优势,采取短中长期方式相结合,循环、梯次对专业教师从概念阐述、应用手段、市场分析、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培训,并将培训过程逐步转化为校企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其实,一般在学校资金充足情况下,云平台设备的引进、云技术平台的搭建等投入是可以快速完成的,企业在这方面也是能够积极满足要求的,但关键问题还是教师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这也侧面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许多高职教师的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定式上,简单认为运用投影幻灯片、播放一些短片、演示下工具操作就是信息化教学。错误理解信息化就是将教学内容用设备方便地展示出来,教育教学仍然以教师、教室、教材、考试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巨大优势和真正效率。
4 思维转变,激活课堂
任何技术都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使用技能和运用思维,教学信息化更是如此。
教学云平台的建设覆盖了云资源库、云教学环境、云实训环境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课堂教学通过云平台进行了拓展到了校园各个角落、拓展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将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延伸到企业生产领域、延伸到社会活动。教师更多将扮演一个导师角色,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课程、了解专业、了解市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行业职业定位和市场发展方向。
依托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支撑,高职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巨大、深刻的变化,这是新信息技术带给高职教育的机遇和挑战。高职教师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亲身去学习“云”,了解“云”,使用“云”,并将所学所见所解结合自身专业理论实践才能更好激活课堂。
参考文献
[1]兰先芳.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转向:信息化的视角[J].职业与成人教育,2014(12).
[2]阮亮.高职课堂教学策略创新问题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1).
[3]黎加厚.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J].远程教育杂志,2008(03).
作者简介
李文杰(1978-),男,湖北省云梦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篇3
【关键词】网络专业 专业课调整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05-03
一、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的相关计算机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收高职生。近年来该专业从学校的重点专业降为一般专业,招生人数持续下滑,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紧跟时展、不能彰显专业特色、缺乏双师技能型人才等问题,专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下面从影响专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通常本专业的导读是放到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周进行的,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办学特点、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学习要求及就业前景等信息。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就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属于全校性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是以就业规划、个人简历书写、面试技巧等内容为主。而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前景和规划则没有针对性指导,特别是到了三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后,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再进行专业化的、以行业发展为基础的针对性辅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纪律。
(二)专业课程设置滞后
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近几年都没有改变,而市场上所需的互联网+、云计算机、物联网等方面的用人需求,没有及时体现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办学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多年的课程体系一直没有变化,没有跟上当前技术发展的进度。图1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
虽然后来也加入了某些网络安全和云计算机的内容。但整体的符合当前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人才技能要求的课程体系结构没有形成。
(三)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专业的教师队伍面临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普遍会采用通过进修培训或到企业半脱产式的挂职锻炼的方式,几年的发展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老师去培训目的性不强,有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培训内容和自己的研究专长不符或者是培训的内容本身实践性不强。一个专业的发展,师资结构要合理配置,需要不断更新教师队伍,新技术的实践需要青年教师,高职称的教师更多是在理论与经验上的指导,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这样的技术发展快速的专业。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双赢”模式,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挥行指委的指导作用,密切高职教育与产业的联系,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016年统计的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数据(见表 1)表明,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校企合作没有铺开,学校走不出去,企业不能融入,深入合作将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创新思路
《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云计算机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措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云计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云计算、大数据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据工信部统计预测,未来3年将是我国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时期,每年将呈现数十万的产业人才缺口,届时人才缺口将超过数百万。因此,针对我校网络专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云计算”专业群发展的概念,建设以实现云计算技术要求的课程结构基础,涉及云计算机中的PasS、IasS、SasS三个技术层次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双方功能需求和资源相互融合的创新思路,以构建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的创新课程体系。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探索
将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云计算”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在于技术知识的转变升级,还应注重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的内涵建设更要突显校企双方需求和资源互利互助,依托行业,以岗导学的办学思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技术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长效化
上好大学的第一堂课,即入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首先上好第一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主要以介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简单认识专业框架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早做好职业生涯及专业规划,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紧迫感。这个阶段的课程在学生刚入学时开设最佳,同时授课形式上要做出改变。可以开展由专业负责人主持的新生专业教育讲座,专业教育应包含两环节,一是专业介绍,从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实训室、主要就业面向的岗位群、专业学习要求、安全教育等方面来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的生活特点和基本要求,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适应和角色转变,同时基本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教学计划、主要课程、专业学习中的一些特殊要求、未来的就业方向等。二是邀请在校学长介绍专业学习经验和对专业的认识。主要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中要注意的事项,对专业的认同和对学校、学院的感受。也可邀请相关企业和行业的佼佼者,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
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课程安排上要改变固定在某个学期开设的模式,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设相关课程,并分散到每个学期进行短期授课,内容包括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方式、工作方式等,包括行业企业内的沟通能力培养、抗压能力训练等。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第一至第五学期都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门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面向云计算的课程体系规划
云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平台、云存储和大数据挖掘分析等主要的云应用。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云计算技术基础理论、云计算平台规划设计、云平台搭建、虚拟桌面、大数据挖掘分析和云存储等多种云应用部署、运维和开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改革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以实践技能为培养本位,注重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并更多地要重点凸显实践能力这个中心。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在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活动。
新增云计算机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跟时展步伐,学生所学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需求,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率低,不能到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中就业的主要因素。要想让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用工需求无缝接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邀请相关的企业或是行业专家一同讨论,这样才能更好的让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需求,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也应该根据企业需求订制,以企业真实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表2为新增云课程列表。
新增云课程实训课时比重。本专业原有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比例仍然显得过高,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引入云技术课程更需要操作能力的训练,加大实训课课时量。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减少理论课时量,更多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应该开设更多的技能实训课程或者教学做一体课程,参考企业员工培训中项目驱动的形式,给学生逐级派发任务单,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三)面向云计算机的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培养。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半脱产或全脱产挂职锻炼,每年选送新入职的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了解云计算机技术目前的生产、技术等现状及发展趋势,将老师培养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技能人才。
专业老师的引进。如何解决云计算专业“双师型”师资短缺的问题,一是提高课酬,聘请更多相关企业的兼职人员到学校任教。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委培单位和 IT 培训机构的资源,聘请企业培训讲师或者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师;二是从周边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聘请计算机行业专家、一线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聘请区内外知名高职院校或(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06页)研究所的“双师型”杰出专家为客座教授,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强有力地支持专业转型与发展。
近年学院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机,在重视民族化和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前景下,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转型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后期我们将着重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云计算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培养适应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有一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胜.基于项目导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陇东学院学报,2013(3)
[2]朱景锋.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2(01)
[3]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J]. 职教论坛,2012(25)
[4]李丽,王艳阁.“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研究及实践――调查分析报告[J].电子商务,2010(7)
[5]戴微微,王大明.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5)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改课题“面向能力培养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2014JGB388);广西区教改课题“五年一贯制高职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2013JGA412)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智慧化校园建设;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037-02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衍生了众多的高新科技,互联网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出现许多的计算机技术,比如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等。目前我国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及管理理念,认真规划校园资源及环境,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建设智慧化校园也就成了各高职院校讨论的重点内容。
1智慧化校园
智慧化校园是指在现如今信息化的背景下,使环境、设备、社会及人相结合,从而构成的数字化的校园系统。智慧化校园主要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以信息化平台为交流,从而实现信息化教育与管理。从技术方面分析智慧化校园,其主要是结合感应技术、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系统及学习系统相结合,从而创建的具有实时性、快捷性、智能型的高职院校。
建设智慧化校园,主要是以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构成,比如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及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主要是实现专业教学活动,而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则是建立教育平台及校园感知系统。以这三个技术为支撑点,高职院校才可以迈向信息化及智慧化的方向发展。【1】
智慧化校园与信息化校园是有一定的本质区别的,信息化校园主要是以信息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主,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一系列的资源,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智慧化校园则不同,它是以数据信息为依据,它的功能不仅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还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服务及信息评价等等,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对校园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从而构建集学生学习、探索、实时追踪及智能评价为一体的智慧化系统,教师可以利用此结合学生的个性、学习创建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进程,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同时还具备综合素养。【2】
2 高职智慧化校园建设特点
创建高职院校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所以与其他本科院校有所区别,这就使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具有个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是使学生具有职业能力及就业能力为主,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高技术及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建设人才、生产人才及服务人才等,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具有实用型及针对型的特点。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各部门的管理设置都较为简单,所以与本院校的智慧化校园具有一定的本质区别。在高职院校中的智慧化建设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信息资源共享等问题是尤为重要的。那么高职院校智慧化校园的建设主要就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基础,打造具有信息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的高职院校。那么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2.1具有校企合作的特点
高职院校具有校企互动合作的特点,在高职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校就要为提供给学生实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使系统培养自身的实践操作水平及创造性思维。学校与社会企业相互合作,能够有效体现出智慧化校园的特点,还能进一步的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开展效率。在校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进行实习教学,实现了高职院校专业化教学的目标,同时企业在此过程中还能吸纳更多的人才,一举两得,有效促进了校园和企业双方的合作进程。高职智慧化校园与企业相互合作,开辟了高职院校的另一发展途径,也为学生的就业教育提供了另一发展空间。【3】
2.2具有网络互通的特点
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在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具有网络互通的特性。在构建教学与管理的系统中,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的连接创造了信息的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融入通讯技术,保证了数据信息的实时传输。在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之后,高职院校中的信息管理工作实现了高速传输功能,也促进了智能化校园的网络建设。在此基础上,智能化校园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有效提高了校园数据信息之间的网络互通性。为了能够使智慧化校园的网络互通性更加稳定,还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修复,提高智慧化校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4】
2.3具有海量数据的特点
高职智慧化校园建设在云计算技术及大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下,还具有海量数据的特点。智慧化校园能够以原有数据信息内容为基础,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及建模处理,然后对数据的变化进行全面总结,然后引入全新的信息,丰富了校园文化的信息内容。另外,智慧化校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信息进行预测,以网络智能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有效的丰富了校园文献信息,也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使高校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 能够更具针对性,体现了智慧化校园的智能化特点。【5】
3 高职院校智慧化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在建设信息化校园的时候,有一大部分的生并没有感觉到与普通校园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在建设信息化校园的过程中只重视建设,没有对其合理的应用,这才使得信息化校园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智慧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为依托,使教学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管理、图书管理等等都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及智能化。今后高职院校智慧化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优化教学环境
随着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开展,教学环境也会得到全面优化。在今后,智能化的高职教学将会变为虚拟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中,使用智能化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更加准确的获取学生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对学生布置具有针对性的教W方式及作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使用不同的教学工具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率的专业教学课堂。【6】
3.2 构建智慧化校园云系统
以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为主,今后的智慧化校园将会实现云模式校园系统,这也是目前智慧化校园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中智能化校园云模式系统的构建主要是以智慧化校园为基础,从而丰富数据信息,促进高职院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及管理服务的开展步伐,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还可以促进现代化的社会建设工程的开展。在智慧化校园中构建中,云模式系统的构建是其发展的需求,在网络化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智慧化校园必然会有飞跃的进步,也为云模式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3.3构建智慧化校园资源平台
构建智慧化校园资源平台也是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发展趋势,那么首先就要构建智慧校园平台。在虚拟化教学环境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教学服务将会全部以数据应用的形式呈现,教师能够在其服务平台中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在其服务平台中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智慧化校园资源平台的建设要以应用教学软件为基础开展。教学软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可以使原本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学生也可深入的学习专业知识。构建智慧化校园资源平台不仅仅是智慧化校园的发展趋势,还是我国高职院校资源整合的发展特点,在教学资源及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也会不断深入及丰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7】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描述,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不仅重要,而且其过程非常复杂。高职智慧化校园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还正在发展及摸索的阶段,需要高职院校对其重视,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及理念,对其创新和完善,以促进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沈光美.高职智慧化校园建设的特点与趋势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5).
[2] 刘斌.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知识经济,2012(22):29-30.
[3] 朱迅,杨丽波.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和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24-26.
[4] 鲁波.高等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及趋势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6):84-85.
[5] 赖建书.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及应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4).
篇5
高等院校推广使用电子计算机开展学籍管理工作已然成为当代高校科技化、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之一。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籍管理当中将能够解决高校招生人数增加、档案类型增加等难题。为此,在本文中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该领域工作经验,在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与研究基础上,对计算机技术在高等院校学籍管理中的应用开展实践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高等院校 学籍管理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各行各业均得到了极大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诸多环境的完善,给当代国内教育行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国内居民也开始将提升学历教育水平、知识应用层次等作为孩子成长阶段的重要培养内容。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其每年均会向社会中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国家政府也在近年来不断重视国内教育事业发展,不单兴办了大量高等院校,而且对高等院校的年度招生人数、专业数量等也给予了极大的提升,从而为满足国内居民对于文化知识层次、精神境界提升等方面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国内高校人数不断增加、专业数量细分程度增加的双重因素影响下,高校学籍管理部门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在上述因素影响下,让每年对学生入学档案、升学档案的保管、整理、更新等工作变得十分庞大,从而致使再使用传统档案管理方法将会产生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降低。因此,不断思考并谋求一条国内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创新之路将成为时下高校研究范畴内的热门话题。
2 使用计算机技术开展高校学籍管理的可行性与优势
经过对国内高校档案管理的重难点进行分析之后,能够发现其中造成当前学籍档案管理难度增加的主要因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在于学籍档案总体数量的增加,从而造成了对档案储存变得较为困难。无论是在档案编辑封面造册方面,还是在年度保管和储存上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二在于学籍档案的调用、查册及提取等方面较为困难,由于整体学籍档案数量较多,致使在对目标学籍档案定位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当代最为先进生产力之一,其将能够借助自身优势与功能性特点解决上述问题的存在,并帮助实现高校学籍管理水平的提升。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已然从电算化、信息化和云储存三个方面实现了原有传统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籍管理当中,将能够对现有工作中运到的难题得以解决。因此,在国内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开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变得具有高度可行性,并可发挥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处理、储存、筛选及移交的便捷性特点。
3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学籍管理中应用的实践对策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学籍管理中的应用十分可行。然而,计算技术也拥有相应的缺点,在此过程中应当不断对计算机技术使用过程中施加人为的控制与管理,以便于该技术在高校学籍管理中的功能性作用得以发挥。
3.1 规范化计算机技术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学籍管理中拥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没有利用好计算机技术,不但会造成学籍管理工作的混乱,更严重可能造成整个数据库内档案的丢失。在此过程中应当通过两个方面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3.1.1 规范化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和档案编辑录入环节
整个学籍信息管理的初始信息录入十分重要,在建立基本档案管理规范的基础上,采用程序化的设计以实现多个档案管理节点的控制和管理,从而保障信息在录入之初就变得高质量与规范。
3.1.2 增设学籍管理核查工作,开展定期抽查检查工作
学籍管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定期开展数据库与实际纸质文件的比对,将能够让计算机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功能性作用得以发挥。通过使用传统档案管理方法与计算机管理两种途径并行结合的方式,将能够起到系统录入卷号、册本与实际相符,从而增进了W籍信息的可用性和高质量。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重视学籍管理优质人才团队的打造,重视学籍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可以积极开展聘请档案局进行规范化培训的方式,以提升学校自有管理团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素质。
3.2 优化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实现系统化、一体化创新管理
学籍管理工作不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且通常会涉及到较多档案管理跨年度事项。在此过程中,经常也会出现在职人员岗位调动等问题。因此,使用电子计算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将能够极大的弥补上述问题所产生的资料丢失、混乱等问题。计算机技术在学籍管理领域的应用应落到实处,并实现在原有传统学籍管理效果上的增强。在此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用系统化、一体化的创新管理模式,以使计算机技术影响下的学籍管理工作效率最大化、质量最优化。可结合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团队及整体管理需求量的现状,设计完善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档案管理流程化体系,并使用电子计算技术构建起整个信息流的框架。另外,还应当重视档案调动及流转过程中每个节点的控制,可采用系统审批、会签等模式,实现对最终质量与效率的保障。借助这种系统化、一体化的现代档案管理模式将能够对原有档案管理模式给予极大的创新,并带来学籍管理工作层次的进步。
4 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高校学籍管理的难度正在不断加大。学籍档案作为每个学生入学、升学、就业的重要资料,能否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管理工作不但会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外在声誉,而且能够让高校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与环境。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代最为先进的生产力,逐步利用信息化建设途径解决学籍管理中的数据库庞大、信息筛选与定位困难等问题,将会对国内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带来帮助。在本文中作者针对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学籍管理中的应用开展了实践对策研究,谨此希望能够利用本文的研究为学籍管理领域水平的提升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会计模拟;云会计;实验教学
一、云信息技术在会计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1.实验数据更具时效性。云会计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和理念构建的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和服务[1]。云会计供应商配备有专业的技术团队负责日常管理与维护,负责云会计系统的平台建设,以及包括虚拟化、管理、数据库、用户接口、防火墙等在内的基础设施[2],提高了云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在会计实训课程中体现云会计理念显示出会计教育正为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做出努力。在高校会计实训课程上,合作企业的财务数据通过云平台的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高校教师团队在云端对真实的企业数据进行筛选和整理,进而得到实验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共享给学生。
2.实验教学更具实用性。云会计通过租用软件服务、硬件服务的方式提供服务,使得使用者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电子终端访问,按需购买,亦可按时或者按量付费,学校无需在服务器、网络数据中心、交换中心、机房等基础设施上投入巨大的费用,只需缴纳相应低廉的月租费即可,学校在不必考虑设备折旧等问题的同时又省去软硬件设备的后期维护费,缓解了学校的资金压力,增强了教学的可能性。构建会计信息化新应用、新服务的开发平台以及云会计的数据库服务,一旦用户的应用被开发和部署完成,所涉及的运行、管理、监控工作都将由平台负责,企业的财务数据也通过该平台的数据库服务进行统一管理。在实验教学中,云会计依托于云计算在网络共享平台上提供会计实验真实数据,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因材施教,灵活选择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3]。网络上企业实时仿真数据的有效集成,仅仅是为实验课提供素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也可以让学生参与不同岗位的会计工作,熟悉、理解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对海量数据的适应能力。
3.实验方式更具灵活性。构建云会计的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系统,并与其他相关系统融合,以租用的方式通过网络交付给用户。开发者可以每天对软件进行多次升级,而这些对于用户来说都是透明的,用户可以彻底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可以连通互联网的地方以多种方式实现各种远程工作,真正实现“移动办公”。随着云会计在实验教学上的深入应用,学生可以通过登录浏览器方便快捷地获取存储于云端的不同种类的会计数据,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云会计可以让用户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利用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随时查询数据,大大增加了财务系统使用的灵活性。学校无需拥有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不受系统配置、存储空间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可以根据教学所需选择云会计服务品种和数量,扩展空间大。实训期间内,合作企业财务数据在云端进行实时更新,高校师生在云端实时共享数据资源,使学生不在实训课堂上、不在校园网范围内都能随时随地进行实验学习,实现企业与学校的网上协同。
二、基于云信息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云信息平台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可根据教学需求设置为金字塔式的多层级,各层级之间分层递进。分层递进式的会计模拟实验教育是在学生能够独立处理业务的基础之上学会利用各种信息进行独立思考,在风险导向下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逐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和行业视野,金字塔式的分层递进式模拟实验会使会计人才更加符合就业单位需求,他们将更好地为会计主体服务,最终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1.第一层级:基础和专项业务核算。这一层级包括单一业务处理和复杂业务处理。该层次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业务操作技能,了解原始凭证填列和传递流程等基本的经济业务处理程序,了解常用会计软件的应用,以及Excel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以提高学生对企业会计岗位的适应性,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处理能力,独立处理业务的能力以及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
2.第二层级:全流程业务核算。第二层级包括综合业务处理和团队分工协作实验。该层次要求学生将云端获取的企业实时数据筛选、分析,培养学生在企业各部门、企业内外部处于随时的信息沟通之中并共享信息库资源的环境下,对云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迅速得出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做出整体性的调整和策略决策。并根据实际的企业会计业务进行团队内的岗位分工,了解各岗位的日常业务,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团队成员可以实施轮岗制度,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可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自行设计、提供实验的素材,将分析、判断、创新等元素引入实验课程,同时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学习,自主权的下放可以逐步培养起学生职业判断的能力,也会让他们更具有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3.第三层级:综合应用。顶层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多年来,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的供需错位,促使会计高等教育教学不断寻求新的模式,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的运用使得从产品的创新、生产、购买及后期服务的整个流程都能够被精准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而虚拟平台使得企业的员工、外部合作伙伴、甚至是顾客都能够参与价值创造,因此,新时期的会计人员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环境的即时变化而采取最正确的财务管理决策。通过大数据模拟实验教学,使得学生掌握的技术方法朝着更加有效和务实的方向演进。
三、实现云信息平台的多元会计实验教学对策
1.明确开放协同的“互联网+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要突破学校在教育软硬件设施、师资来源地域、教学方法条件、教学时间空间、教育覆盖范围等方面的局限,根据专业属性与信息时代要求、以及未来就业市场的需要,依托“互联网+教育”平台,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时学习,并且师生之间可以高效互动,从而打破校际、校企边界,开拓多元化人才培养渠道,形式一种开放协同的“互联网+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篇7
关键字:工作过程;云计算; 开放式教学;教学模式;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6.017
0 引言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强调充分利用高校之间或者高校内部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通过共享机制,互联网络、移动网络和卫星网络的访问,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网络信息与多媒体资源,本地教学与远程课堂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起源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络课件开放计划,它的目标是用10年的时间把在MIT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总共2000多门课程的资料制作成网络课件分批放在互联网上,供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学习者免费使用。本文将“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开放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建设”三者进行有效融合,探讨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和融合教学模式,完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开放式教学资源建设的体系与结构的研究,为全国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解决高职院校专业共性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1.1开放教育资源含义
开放教育资源的具体概念在2002 年首次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定义是:“ 免费的公开提供给教育者、 学生、自学者的,可反复使用于教学、 学习和研究的数字化材料”。资源开放的目的是有助于学习者更好更容易地接受教育,并且此处的教育主要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同时资源不仅指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的资源,也指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
1.2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学平台
目前的网络教学系统基本上支持在线学习、知识点测试、问题解答、课表查询、作业提交、问题讨论等模块功能,但对于用户提出的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智能适应泛在学习服务实现效果尚不理想。主要体现在现有的教学系统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提供相应的工作过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教学特点不突出。从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打造开放性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出发,资源库建设模式的选择是开发和应用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智能导向适应的泛在学习理论是信息新技术(云计算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和移动技术等)、多种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团队学习、网络学习、自适应学习、社区学习、移动学习等)和多种教学模式(协作教学、团队教学、开放式教学、协同教学模式、协同创新教学等)集成和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强调使用带有RFID、红外数据通信端口、蓝牙端口或GPS 卡等通信接口的PDA,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利用IEEE 802.11b、GPRS 等无线通信技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表现为按需学习、适量学习和即时学习。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学平台包括系统管理、智能学习、智能教学、资源管理和智能评价等功能模块,支持智能适应泛在学习理论。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这样一来,用户可持有各种终端电子产品(PC、智能手机、电视、上网本、平版电脑等)来学习。
资源标准包括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和资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RDF)。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 )包括《学习对象元数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这三个规范都是以LOM 为核心建立的。资源描述框架(RDF)是W 3C组织推荐使用的,是一个使用XML语法来表示的简单元数据方案,用来描述网络资源的特性,及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关系。
1.3 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智能适应泛在学习系统流程
采用云计算环境下面向服务组合模式来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很好的支持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智能适应泛在学习系统。同时,采用云计算环境下面向服务组合模式来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也将有效地消除教学资源信息系统中的“孤岛”现象。在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当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端”遇见无处不在的“云”(互联网),资源库可以以更多地服务形式呈现。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智能适应泛在学习系统流程如图2所示,它强调学习者通过工作过程适应性测试,工作岗位适应性导航、工作过程适应导航模块,工作过程适应展示模块,采用网络开放式智能适应泛在学习模式,在工作能力资源库中获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 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学资源技术支持
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水平及其权益保护机制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最大化的关键因素。“分布式、协同性、开放性和共享性”资源库是建设方向,要做到这一点,采用云计算面向服务组合的方式来建设高职资源库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相互融合的产物。云计算利用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集成系统, 并借助SaaS ( 软件即服务)、PaaS (平台即服务)、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MSP ( 管理服务提供商) 等商业模式把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和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学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基于云计算和服务组合的资源库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对于分布式Web服务组合算法共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元Web服务构建,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各分布服务组合节点的Web服务集生成相应的元Web服务描述文件。第2阶段:根据服务组合请求和各分布节点的元Web服务描述文件分析服务组合请求的特性、原子、复合、复杂以及无关的服务组合请求和元Web服务组合路径,并根据分析结果向分布节点发送服务组合请求。第3阶段,根据元 Web服务组合路径和各分布节点返回的组合结果,生成最终的Web服务组合路径。
对于软件即服务(SaaS)供应商来说,主要是集中通过云端如何为终端用户提供在线服务软件(如应用程序和实用工具)。而平台即服务(PaaS)供应商则是专注于提供服务从云端的开发应用,这样使“分布式、协同性、开放性和共享性”资源库得以真正实施。
3结束语
通过对“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开放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学平台架构体系,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智能适应泛在学习系统流程和基于云计算和服务组合的资源库体系结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涉及诸多方面,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赖于树,熊燕,谭泽富,开放教学资源管理与课程教师的职责[J],高校教育管理,2011,(5):38-41
[2]刘春玲, 唐少清,开放教育资源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3] 潘杏梅,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与知识产权问题探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年第 2期
[4] 雷万保,朱怡安,钟冬,基于元 Web服务的分布式 Web服务组合算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10)
[5]曹晓明.从“工作流”到“学习流”: E-learning系统设计的新视角.开放教育研究,2009,15(03):94-97
[6]江河.符合SCORM2004标准的课件资源适应性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3(01):168-170
篇8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核心任务,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章(高等教育)第十九条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Ⅲ。然而,社会仍存在“毕业生难找对口工作,用人单位难找优秀人才”的现象。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连续两年成为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究其原因,并非社会不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是一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重基础理论,轻实践操作;强调知识学习,忽视开拓创新,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造成用人单位与学生无法有效对接的尴尬局面。
1 “DIY”培养理念的含义
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要求非常强,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培养他们的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提出“DIY”(Do It Yourself)的培养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从做中学,重视学生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兴趣驱动一实践贯通一强化能力”这条主线,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指导教师则根据知识更新、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情况,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以适应情况变化。“DIY”培养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了自身能力。
2 “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2.1 重建课程体系,紧跟专业前沿
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节奏快,学生往往对流行的技术倍感兴趣。如果一直沿用陈旧的课程体系,与专业前沿技术脱节,那么人才培养将成为空话,因此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规划,对现有课程体系中不适应时展的部分进行大力改革,聘请国内外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为顾问,以科研一线教师、教学骨干为核心,成立课程体系建设专家组,负责课程体系的制订与改革;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教学研讨会,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系列教学改革研讨会,吸收国内外计算机教育一流高校及优秀地方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省情、校情对培养计划及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大力建设课程体系与配套教材;在现有经典课程的基础上,融合专业发展趋势与最新前沿技术,推出具有时代特征、教学与应用协调的课程群。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好“软”怕“硬”、选课随意性大、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等切实问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创新:从基础课抓起,通过“DIY”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计算机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新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1个平台、3个层次、4个方向”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1)1个平台。
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平台,学生通过基础课程学习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均分别设置至少2周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3个层次。
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应用的培养思路,将课程设置为“3个层次”的课程群,即基础应用性课程、专业能力性课程、专业创新性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新技术应用能力、实际开发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热点,将前沿技术相关课程纳入培养计划,开设Android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开发、多核编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与NesC编程论、物联网与Web服务、脑机接口系统概论等多门新课程,使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前沿和热点技术。
3)4个方向。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分为4个方向,分别是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视觉、认知与计算。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进行系统学习,从而避免没有目标、胡乱选课的现象通过这种“菜单式”模块化专业方向的学习,学生对该专业相关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1)嵌入式系统,着重培养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设计能力。
(2)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学习物联网工程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开发与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基本训练,着重培养开发、应用与管理物联网系统的能力。
(3)计算机视觉,着重培养智能视觉处理能力以及嵌入式视觉开发和设计能力。
(4)认知与计算,着重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软硬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2.2 提供先进平台,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由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个力一面有机组成。校内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工程训练与毕业设计等环节,校外实践鼓励学生到院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完成工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实习等。
1)依据“DIY”理念,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首先,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依托自主研发的在线学习与测评系统(HD Online Judge),该系统全天候地向全球免费开放,能实时评判和反馈学生提交的作业,按照一定规则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自动排名,以营造竞争性的学习氛围,“DIY”contest功能允许学生创建自己的在线比赛这种“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学习竞赛互为促进”的教学模式广受学生欢迎,2011年注册用户提交量逾180万次,超过国内所有高校的同类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其次,在专业培养中突出硬件特色,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可编程单片机等课程实验,研制多种灵活的、高性价比的学习板(如 Startkit),鼓励学生将实验带回宿舍,以弥补实验室教学的不足,实现随时 随地学习。
最后对于软件实训类课程,搭建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实训平台,主要用于软件工程和项目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包括手机等)在异地运行大型软件,进行大型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这些先进的实践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随时随地进行协同开发,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利用地区优势,加强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实训基地。
在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训能够快速提升自身能力,为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与Sun公司、阿里巴巴、天堂软件、浙大网新等15家高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与美国WinRiver公司联合建立Vxworks联合实验室与培训中心、与美国Google公司联合建立谷歌Android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还开设若干校企合作课程,如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将其先进的嵌入式技术融入原有的嵌入式课程体系中,利用公司提供的软硬件条件帮助学生掌握基于英特尔凌动TM嵌入式平台的研发技能,为培养出具有竞争实力、掌握先进技术、满足时展需求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3 实施创新工程,鼓励参与竞赛
1)推行创新性实验项目,实行创新能力学分制度。
鼓励学生进实验室,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设立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措施可以为各类学科竞赛奠定广泛的基础。教师应鼓励有一定实践和项目经验的学生自发组团,参与各类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在学生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在项目的带动下促进学生提升整体能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年起将创新能力学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出《创新能力学分实施细则》。本科生参加院系及校级以上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学科竞赛、撰写学术论文等,若取得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获得各类资格等级证书或竞赛奖励,均可得到一定的创新能力学分。
2)构建各类竞赛体系,引导激励多管齐下。
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科技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竞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建立各种竞赛组织、集训、选拔的长效机制,开设与竞赛配套的全校性任选课,组建ACM协会、电脑硬件协会,扩大竞赛的影响面,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良性发展。
根据各项竞赛激励政策,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等级的学生给予成绩、学分和物质3种奖励,对指导教师给予绩效奖励和课时补贴,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在全院范围内形成师生共同备战、积极参赛的良好氛围。
2.4 严把教学环节,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管理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借鉴其过程化管理、按要素评估的思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形成了组织机构健全、职责分工明确、教学目标清晰、考核手段健全、过程管理严格、档案记录详实、定期总结讲评的专业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学管理从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
1)教学质量环节控制。
教学质量环节控制通过3个方面实现:制订严格的教学质量标准,如开课制度、新教师培养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制度等,每门课程均按照课程大纲规定作业批改量、自学课时数、答疑次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考核;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按照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终成绩综合给出;期末由教师上交学生成绩册、课程小结表和试卷分析表并由教务部门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2)教学质量过程控制。
除了教务处的相关规定外,作为过程控制的相关制度必不可少,包括设立教学督察与指导制度,按课程领域对所有课程进行动态跟踪,在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课程组教学研讨、专业班主任配备等方面均有相关的教学管理文件。在毕业设计从开题到答辩结束的全过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均参与指导、审核、检查,指导教师负责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各答辩小组负责论文评阅、系统验收和演讲答辩打分,保证毕业调设计质量。
3)教学评估检查控制。
通过社会评价、教师之间互评、督导小组不定期检查、学评教4个方面综合展开,多方面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体现全面、公平、公正的原则。
4)质量信息反馈控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定期调查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对学院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尤其对于用人单位,学院通常会请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然后采用一些企业提出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改革成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依据创新教育的理念大胆探索,扎实推进计算机专业“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1)改革成果受益面广、影响力大,已经辐射到全省众多高校,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10个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现又成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项目;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2)学生在ACM程序设计、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智能汽车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2011年院代表队成功进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与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国际一流学校的学生同场竞技,并且凭借全场最快解出E题的优异表现获得UPE单项奖;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第34届、35届)中获得各类奖项72个;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4项二等奖;2010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获得3项全国二等奖:在2010年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中获得1项二等奖;在2010年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3项二等奖;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 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3项个国三等奖,17项省级奖;省新苗计划立项10项
(3)毕业生具有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就业率连年达到97%以上。毕业生被众多知名IT企业录用,如阿里巴巴、百度、网易、腾讯、华为、华三、思科、网讯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50强”称号
4 结语
篇9
(广东亿迅科技有限公司财务部,广东 广州 510630)
摘 要: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本文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工作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财务工作本身受到的影响,并指出财务工作所面临的一点新的风险。
关键词 :信息化;信息技术;财务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130-02
从1963年,日本学者梅倬忠夫在《论信息产业》中首先描绘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前景,预见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引起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并将人类社会推入“信息化社会”;到上纪七十年代后期,“信息社会”、“信息化”的概念开始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再到今天,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应用的不断推陈出新,人类社会正从工业化社会跑步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引领的第三次技术革命,通过改变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带动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并深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深刻改变我们的社会形态。
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企业,其经营管理活动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信息化浪潮的影响,财务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更是首当其冲。
一、信息化社会,外部环境变化对财务工作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利用现代交通技术,人类可以在以小时计算的时间里跨越千山万水,利用现代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远隔万里也能进行声音图像的实时交流。空间、距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制已经被消除,地球村已经形成,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企业的经营活动都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大部分企业开始跨区域、跨国经营,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业务人员、业务机构遍布全球,企业的财务管理、服务的对象随之分布各地,甚至遍布全球,因而企业执行的会计准则,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等等既要执行企业机构所在地国家政府机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也要遵循国际通行的一些标准,以满足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人、债权人、合作伙伴的需要。
另外,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情况不同、税收制度不同,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选择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的设立地点,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减轻企业税负的目的。
2、需求多元化的影响。
信息化社会,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需求的个性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因此有着不同的消费要求,另外,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正成为消费者的追求,即使在同一个地方的人们消费要求也是千差万别。需求个性化要求用个性化生产来代替传统的大规模生产,企业没办法再单纯的“向规模要效益”。在耐克的专卖店里,消费者自己设计鞋子的颜色、花形,在苹果的专卖店,消费者可以要求在产品的后盖上刻上自己想要的话语,这都是世界商业巨头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迎合。个性化的需求,使得企业的取得同等经营业务量时,产生的财务数据呈几何级的增长,企业的财务工作量也呈几何级增长,只有借助于信息技术,才能完成基本的核算工作,并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作出正确的评价。
第二个方面是需求的多变性。信息化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大幅提高,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的“口味”不断提升,流行趋势不再长久,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幅缩短,技术壁垒所起的作用大为弱化。全球出现生产过剩的趋势,企业随时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曾经的手机行业第一的诺基业快速滑落即是明证。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必须因应这种变化,对市场的变化快速响应,提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意见,以供企业决策者参考。
需求的多元化逼迫企业必须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研发创新中去,在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的比重在增加,重要性在增加,很多企业更是采取“轻资产”方式运营。
3、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
信息化社会,全球的资本市场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互联网金融体系也正在形成,各种衍生金融工具、虚拟化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一方面,企业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更低的成本进行融资活动,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优质的项目进行投资活动,不用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规避单一品种或单一区域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全球的资本市场复杂程度更大,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投、融资活动中需要掌控的信息更多,市场变化加巨,金融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快,蝴蝶效应使得任何地方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起全球的金融动荡,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构成重大的影响。
4、社会效益最大化。
信息化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民主法制的概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社会就业、公益事业、消费者权益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来为企业持续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些单纯从企业所有者角度出发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使是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管理层、员工、供应商、客户,企业所在地区、国家的政府都从企业的发展中获得协调的利益分配,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财务工作中产生的巨大影响
1、事无巨细的财务工作。
受制于计算的能力、成本以及信息存储的能力、成本,财务工作的原则之一就是重要性原则,对发生的业务区分重要性,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有的甚至直接忽略,不予计量、记录和报告。
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计算能力和信息存储能力不断提升,而单位价格却不断下降。今天,即使是人们日常使用的一台普通PC机,它的运算速度是按每秒亿次计算,存储量是按TB计算。财务的计量和记录已经可以做到事无巨细,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要求更加详细丰富的内容,重要性原则将逐渐淡化。
2、“实时”的会计核算、财务报告。
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原则,要求对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及时进行计量、确认和报告。信息化社会,一方面,经济活动的节奏加快,全球市场瞬息成变,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对及时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财务信息及时进行计量、报告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式终端的出现进一步加快了业务数据向财务系统传递的速度,业务人员不论身处何方,只要是有通讯信号覆盖的地方,就可以7*24小时在业务发生的同时,将业务信息录入到系统中,另外利用物联网技术,企业可以实时跟踪物流。
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系统可以在业务信息录入之后,立即自动进行计量和确认,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并随时按使用者的要求生成有针对性的财务报告,“及时”正变成“实时”。
3、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影响。
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单机财务软件取代会计人员手中的纸和笔,实现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到局域网环境下,财务软件与erp系统的初步集成,财务系统能根据业务系统的信息自动生成财务信息;再到今天,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系统与ERP、SCM、CRM、OA等系统高度融合,逐渐财务业务的实现一体化,除会计核算、会计报表工作外,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资金管理工作也可以借助信息化工具来提高效率,财务人员的职能必然与传统的财务人员不同。
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人员逐渐从简单、附加值低的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等体力劳动中逐步解脱出来,可以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到另外两个方向。一是向业务环节延伸,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高度融合,使得财务人员能够比传统方式得到更加细致、更加规范的业务数据,能够更加深入广泛的参与到业务环节,实现更加及时的财务控制,同时作为各项业务的终点,财务人员也需要更多的扮演协调、沟通的角色;二是向分析决策方向,对内需要利用信息系统,建立各种适合自身、应时而变的分析模型对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对外必须对企业外部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进行研究,把研究分析结果应用到企业的成本管理、产品定价、流程设计、绩效评估、制度制定、战略规划中去。
4、云计算、SAAS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为财务管理的未来趋势。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降低财务管理的成本,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会计信息的标准化和会计流程的标准化,加强内部控制的力度。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使用依赖于强大的信息技术。原有的技术环境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聘请专业的信息人才,构建专用的广域网络,购买大量的IT硬件和软件,因而只有极少量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能够应用这种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虚拟化技术为核心的云计算让更多的企业能以极低的成本通过公用互联网按照自己的需要获得可伸缩的计算能力和网络平台,利用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三大模式,企业可以以租代买,不必再为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次性支付巨额的资金,也不必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维护庞大的信息系统。
目前的财务外包方式,财务共享中心主要面向高端企业内部,而金蝶的友商网提供的在线会计服务以及用友伟库网提供的网上记账平台等财务模块则是利用云计算技术向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功能也只是简单的记账。
可以预见,随着成本的大幅降低,将有更多的企业(包括中小型企业)会选择使用财务外包服务,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其服务对象将从大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向更多中小型企业发展,从企业、集团内部使用向公用的商业化方向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但会提供记账功能,还会提供定制的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业绩考核等其他服务。
5、大数据背景下的财务管理。
“大数据”是时下最热的词汇,不可否认财务管理也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传统财务管理方式下,那些“重要”的业务、财务数据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财务分析与决策、预算与控制的需要。财务管理需要“大”而“全”的数据,除了业务、财务数据,还需要人力、市场、研发数据,除了企业内部的经营数据,还需要企业外部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政策动向、消费趋势等一切可能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数据,这些数据既有传统的结构化的数据,也有更多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
三、信息化给财务工作带来的新风险
信息化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财务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也同时带来了更多的风险。
现代的信息系统多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甚至是开放的公用互联网上运行。一方面,财务信息容易获取,也就意味着容易泄密。软件的漏洞、黑客的攻击、病毒的感染、失误的操作、硬件设备的不当处理都可能造成财务信息的不当传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的运作过于依赖网络 ,一旦网络发生故障,就会造成企业的财务、业务工作陷于瘫痪状态,这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瑞君 《财务管理信息化》 中信出版社 2008.
[2] 姚宏宇,田溯宁 《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系统工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3] 卢家仪 《财务管理》(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篇10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 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新增的数学类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2003年2月教育部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后,明确地提出了:“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侧重、创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1-3]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4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该专业,邵阳学院依托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于2005年开办了本专业。除了少数院校比较成熟,已形成特色外,多数院校尚未形成特色,存在边办学,边摸索的现象,导致该专业“红灯”频现,学生就业压力大,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综合实践及动手能力差。面对现状,高校必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加强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而且也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长期以来重视不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设置和教学模式缺乏系统的研究,又加之受到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低投入,导致实践教学低水平徘徊[4]
作为数学类专业,一直以来,实践教学就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也缺乏足够的重视。专业的实验课(课程设计)都从属于各门理论课,其内容主要是重复性的;实践教学的监控机制不健全,导致师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环节的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使得有些实践内容或流于形式或形同虚设;从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教学的教师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践教学在低水平徘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优化
近年来,一些高校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绝大部分都是针对实践教学的某个环节、或针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与具体实际问题脱节,基本流于形式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各自独立分开,缺乏知识的持续性和连贯性等问题。
3.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相对陈旧、滞后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日新月异,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知识的更新步伐,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及企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4.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就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大多由理论教师担任,由于教学任务重,加之实践能力素养不够高,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缺乏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5.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有待完善
实践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管理和质量意识,缺少一套符合实践教学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监督。
针对以上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构建起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确保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符合社会的迫切要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本校是一所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这一核心来考虑。结合邵阳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数据分析和BI等信息处理类人才的需求,明确了服务地方经济以最优化为方向特色的应用软件开发结合信息处理的专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服务地方经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更新实践教学理念,统筹规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双师化”
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建立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对现有师资在工程实践方面的培训力度和考核力度,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实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三实”特色(即实用、实践、求实)、“双师”能力和“融合”素质[5-6]。一方面,采取合作研发、企业实践等措施把专业素质好且乐于实践教学的教师安排到企业或实训基地的实际工作岗位上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聘请一批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在实训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等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并在课程内容中积极引进企业的标准和技术,引进企业的工程环境与培训理念。从而建立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根本保障。
2.以就业为导向,与信息企业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培训机构合作,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其竞争力自然难以和重点高校抗衡,尤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这一劣势更加明显。如何把地方这一劣势转化为优势,甚至胜势,就必须和地方企事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培训机构结合,选派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或让学生去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技能高级培训,共建校企合作培养的平台,开展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把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合二为一,让学生在实习中寻找就业机会,既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也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改革毕业设计(论文)设计方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培养人才质量的全面的、综合的检验,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它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实践和创新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强化工程意识、进行工程基本训练,提高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培养过程。
毕业设计应该与实际紧密结合,选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与指导教师科研相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种方式开展毕业设计:实行双向选择,由教师提供选题范围,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题。学生可以利用假期社会调查,结合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可以将教师的科学研究与学生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协助教师实际科研工作时去发现问题,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去解决问题,从而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与企业合作,使学生能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学生掌握工程性技术方法应经历“认知、理解、模拟、应用实践”等四个过程。因此,实践教学应采用两阶段教学法,即“案例分析演示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别对应于学生的“认知、理解”过程和“模拟、应用实践”过程,并借鉴于培训机构的一些做法,实训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发散式教学。第一阶段,教师通过演示分析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为学生实践提供模拟的蓝本。第二阶段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通过完成相关工程实训项目来达到学习和训练的目标。由于任务的驱动,将迫使学生进一步钻研教材内容,主动掌握项目开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深化实践教学管理度制、运行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
如何加强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管理者应探讨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的措施和途径;探讨加强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使实习基地建设落到实处;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确保该系统高效运行,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改革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各环节的文档资料建设,健全教学大纲、有关指导性文件,构建与该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特点,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和方法,形成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取代的,基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开放意识,注重实践教学的两个面向,即社会需求是导向,培养模式是核心,构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体系和三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主线是理解基础知识——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依据该主线,结合我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的特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定位及培养目标,从2008年开始,逐步改革和探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立以实验课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块,共有21门课程开设了实验课,并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如对依附于各课程的数值实验与MATLAB整合;以课程设计、校内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为主体的实践训练模块,在内容安排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的需要,遴选出一批贴近生活、贴近生产实际的问题,同时与最新的工程技术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训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以专业见习、社会调查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模块,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开展数模竞赛活动、毕业设计(论文)、参加研究课题为主体的科技能力训练模块。在此基础上,对4个模块进行整体设计使之有机结合,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按教学层次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数学实验”课的实验内容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加深对数学原理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此为第一层次;利用“数学建模”课的实验内容使学生树立起“数学有用”的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此为第二层次;以专业课的实验内容为基础,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并逐步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相结合,全天候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此为第三层次。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对各模块实践教学内容分3个层次进行重新整合。3个层次为:基础层,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提高层,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群知识的能力为主;综合层,以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内容为主,突出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其内容按3个层次按一定比例进行构建,上机试验时学生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可以选择。依附于各课程的课程设计也可以按以上模式构建。并要求该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计算机软件水平与资格考试和其它IT行业认证考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点至面,逐步推广。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已于2008 年开始陆续在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术专业实施,通过几年的实践,构建了一个较为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显著地改变实践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生应用能力相对不足的状况,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就业情况普遍较好。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我们将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中探索、改革、提高, 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基金资助项目(湘教通[2011]315号-35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国家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大学数学,2003,19(1):1-5.
[3]谢祥云,胡林,李渭清.探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思路[J].大学数学,2008,24(4):5-9.
[4]周富照,王晚生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手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1):103-105.
[5]姜海波,樊孝菊.地方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4):30-32.
- 上一篇:廉洁文化建设的建议
- 下一篇: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