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品德教育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品德教育方案

篇1

关键词:思想品德;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思想品德教育是现在义务教育中重要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纪律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要抓牢学生在学校中的德育管理,同时还要规范校外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不够受到重视

对于小学的德育,我们的教材内容不够明确,大部分教师还是认为对小学生的智育高于德育,因此,并没有对德育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囫囵吞枣。当然这样现状的形成与院校领导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也有关系,这是对德育知识的欠缺。

2.德育内容不够创新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时代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要适用于当今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德育内容应该都是不同的,应适用于时代的发展与实践。而现在学校德育内容大部分还是照搬传统内容,只是把德育视为工作任务,教师没有深入讲解,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这种缺乏与时代沟通的教育必然不会取得更高的效率。

3.家长与学校联系不够密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有些太过成人化,不能切合小学生的年龄层,脱离了实际情况,这样的现象更加限制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挥。而网络信息的全面化、普及化和渗透对学生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日益显著。同时,由于父母的工作太忙与学生交流过少,以及部分单亲、留守儿童等问题,使得在德育方面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不够密切,没有给学生良好的德育环境。

二、相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还针对教师,只有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德育培养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可以开展关于教师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内容的讲座,把思想品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放在重要的地位,做到智育与德育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新一代人才。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家长与老师的联系也可以通过网络密切起来,一起沟通如何帮助学生在校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在开放性的网络中合理运用互联网。

重视德育课程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努力与配合,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更加细致地进行这项工作,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栋梁人才。

篇2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策分析

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根本目的。应试教育体系中涉及思想层面的内容不多,单纯的看书和做题只会使学生的思想僵化,智商提高,情商下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茁壮成长。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主,缺乏感悟

教育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语数外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领悟并形成良好的品质,教育的目的更注重其内涵的培养,但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为教师授课的形式,“教师念,学生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本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达不到教育目的。

2.任课教师不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开设了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或聘请不到专业教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一般都是由非专业教师代课,这种现象普遍发生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教师只是单纯地按照课本念书,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学效果不佳。

3.课本内容过于陈旧,与时代脱节

为使学生了解历史先烈的英雄事迹,以其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学习目标,课本教材在编写时总是以“炸碉堡”“郭沫若艰苦读书”“英勇赴死”等很久远的大事件来教育小学生,因学生的年龄小,既不能深刻理解时间的含义,又会使课堂氛围十分枯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初衷。

4.家长不能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难度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导,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身体力行,起到榜样作用。但是有些家长意识不到其重要性,认为学校有责任把孩子培养成人,殊不知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家长不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也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具体改进方案

1.引进开放式教学模式,增强师生间互动交流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小学阶段的特色课程,在初高中教学中不会继续开展,而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喜欢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视频教学和现场开展话题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写作的形式结合课上探讨的内容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课堂内容做出反馈。

2.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结合

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在不断改变,但是由于很多家长生活压力大、工作忙等原因,导致孩子普遍缺乏关爱,从而形成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外界形成排斥心理。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也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和家长开展互动交流会,让学生与家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弥补学生心灵上的缺失。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的团体活动,增进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

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引起社会重视,实践出真知

要小学生培养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体会良好品质的力量。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社会中体会帮助人和被人帮助的乐趣。小学生的思想性和观察能力事实上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加之其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思想的熏陶和品质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当代小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与从前大不相同,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与人相处与待人接物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对当代小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所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当代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崔相录.素质教育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困生;初中生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初中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掌握方面应当比较牢固,然而,在走访调查期间却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在思想品德学习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导致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逐渐丧失,思想品德成绩直线下滑。不仅如此,这也导致部分中学生在思想品德建设方面出现了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内容将对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该问题的指导性意见。

一、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的成因

通过对初中学生与思想品德教师的走访调查发现,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轻视思想品德教育,未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于初中生来说,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中考必考科目,因此,大部分初中生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没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对人的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思想品德科目在中考总分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也使得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与学生轻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的开展方面,仅将其作为其它传统科目的附属。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学生也没有制定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导致思想品德学习毫无计划,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2.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

在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后发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主要以故事、案例进行教学,尽管在内容的丰富度上较其它课程有所提高,然而,思想品德课程内容长期不变,导致其吸引力逐渐下降。而且,一些思想品德小故事逐渐落后于时代,缺乏时代特点。

3.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信心不足

由于初中生在学习上存在惰性,因此,在思想品德学习方面需要教师的督促,而思想品德教师对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长期进行训斥与批评,导致该部分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失去信息,进而自暴自弃。这部分学生的状态将间接影响到周围的学生,进而使这种负能量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导致更多思想品德学困生的出现。

二、提高思想品德学困生学习兴趣几点建议

1.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学习要有目标性,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按照预定计划一部部去实现。对于初中生来说,制定思想品德学习目标就是为其学习过程指明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于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够,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将思想品德课程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其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在思想品德课程开始之前,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并分解阶段制定学习计划。在思想品德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当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完成阶段计划的学生要给与表扬,而对于未完成阶段计划的学生要给与帮助和鼓励,从而避免学困生的出现。

2.加强思想品德教学实践

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仅仅停留于课堂与书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思想品德学习过程中极其枯燥,大部分学生对思想品德内容的学习也仅仅是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为实现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慰问抗战英雄等,使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因此,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建设来说,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收获更好的效果。

3.改变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长期以来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牢牢掌握课堂主动权,对课本内容进行长时间、反复的讲解,而这种讲解就是在将学生原本高涨的学习兴趣不断消耗掉。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参加各类型研讨会、教研活动形成科学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成立思想品德学习、讨论小组等,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创新思想品德学习方法

由于思想品德课程在初中教学体系中一直不被重视,所以,大部分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将思想品德安排在每天学生最为疲乏的第三、四节课,这也是导致思想品德学困生大量出现的原因之一。并且,思想品德的学习方法较为简单,相比较数学、英语等课程来说,思想品德的学习仅能够通过阅读完成。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寻找更加新颖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思想品德学习方法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针对某一社会道德问题开展小型辩论活动,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总结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发现,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是导致初中生对思想品德学习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来说,减少思想品德学困生的数量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不仅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具备良好的业务素养、教学手段,更需要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品德学困生的数量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张福溪.怎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快乐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27期

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有的教师仅以应对考试为教学目的,最终使思想品德教学陷入一种恶性的循环中去,这就违背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初中生在思想、道德、政治、纪律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一旦让思想品德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就满足不了新时代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最终使其丧失了存在的价值。而要改变这种不良的现状,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贞蹦E认识到,教是为了学,没有了学,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做好学生开展思想品德学习的引导者。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思想品德教师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想法和心理动态,努力创设和课堂紧密相关的教学情景,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其始终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保持高涨的情绪,收敛各种与课堂无关的思想,将兴奋点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要为完成教学内容作好充分的课堂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断增强其求知的欲望。具体做法:如,课前将与课堂有关的问题布置给学生,提前设置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预习和收集相关知识,上课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也可将最新的新闻时事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注重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多变性,采用启发教学法、点拨法、比较法、强化记忆法等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注重备课,坚持“三透、三精”的备课原则;要认真研究标纲和课本,同时准确把握学生心理;要精心准备教学方法、例题习题和教案。思想品德教师备课还要做到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四方面内容的结合;在课堂中,让学生做到动眼、动口、动脯,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四、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培养学习兴趣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关心、欣赏学生,学生就更喜欢教师,并接受、配合教师的教学;反之,学生则会疏远教师,甚至与教师对立,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为了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情感麟。就要关心学生,多与学生交流,结合自己的实际引导、教育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学生觉得教师是朋友,拉近师生阿的距离,让学生更喜欢自己的课程,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与教师发生摩擦甚至对立。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不易当场指责、挖苦他,而应保护他的自尊心,做出一定的让步,使师生关系暂时缓和一下;某些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时,要先作冷处理,等到学生冷静一点再与其交流。教师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尊重、保护和关爱学生,对于那些在学习和行为上存在偏差的学生,教师不应心存偏见、置之不理,而是更应多关心、多鼓励。还要注重帮助学生摆脱消极情绪,多表扬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注重社会实践的应用

思想政治科目要求记忆的抽象知识较多,如何帮助学生记忆,使学生在认同、理解的基础之上将知识深入内心,是思想品德教师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各类素材的应用,通过分析素材,阐述素材中蕴涵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某一课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际的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分析资料、撰写报告,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相互配合,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主动性,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发挥时政热点的作用

篇5

研究者单位:

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工作,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          课题的选题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为载体,开展初中生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在课堂中渗透,在细节中体现,在活动中发展,在家校联动中巩固,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既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个人今后成长成材的必要保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表现不够积极,道德教育效果不尽理想。此外,家庭、社会也没有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都是制约现阶段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质量的因素。因此,必须要客观看待道德中小学教育现状,探究提升道德教育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          课题的选题意义

1.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客观要求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外界事物的辨识能力较弱。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性,给予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就可以使学生不断的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反之,如果学生不能接受到正确的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就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严重情况下还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通过在思想 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意识,提高对外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这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

2.是贯彻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现实需要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是教育基础,社会道德实践是关键。因此,新课程改革后,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通过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或是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践行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一章节内容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并在下节课让同学们讲一件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尊重他人的事。通过这种实践性的课后作业,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能够让学生将所学道德教育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希望通过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既符合我校特点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能够行之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思想品德学科相结合,使他们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生发展观理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引导下,研究教育科学,讲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开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马克思人的发展的学说

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中介,使人类个体从接受人类文化遗产发展到创造新文化,人的素质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过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将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小学品德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类传承与弘扬的过程。

•          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通过研究使教师明确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使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与中华传统美德结合的意识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用多媒体突破时空限制,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的教学容量。

3.以“品德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品德课程教学策略及“品德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中小学校思想品德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

•          课题研究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不可能面面俱到,首先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抓住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小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了研究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立足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了相关的思想品德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制定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中小学品德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

•          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品德课程的实践活动(如勤学篇、励志篇等以及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展示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品德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中小学品德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各个课题组的负责组织小组成员从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教案、编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撰写教学反思、撰写教学论文、开展观察课并择优拍成视频、撰写研究成效、撰写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等方法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

•          课题研究的具体发展

设计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主要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让全校教师知道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然后针对学科特点开展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研究的主题,同时填报申请表,研究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个阶段:2016年8月—2017年1月

进行课题研究中期小结,整理汇总研究产生的效果、产生的资料、讨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并讨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三个阶段:2017年2月—2017年8月

进行第三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

1.进行中期评估

2.布置下阶段工作

第四个阶段:2017年9月一一2017年10月

进行课题研究全面总结,形成研究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并上报总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结题。

八、课题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表了相关论文,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意义、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完善措施与思路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录制了课堂教学视频音像、制作了微课课件以及教学课例,为以后的品德课程教学提供了经验借鉴。

从教育教学工作而言,开展本项目研究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的新路子,完善了“科研兴校”工作体系,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加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更上一个台阶。

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充分意识到:教师要坚持先进的课改理念,要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完成角色定位的转变,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教师要敢于创设标新立异的课型;教师要确立以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切切实实感受到教改带了带来的好处:课好上了,学生变聪明多了,成绩也上去了,自己的教学视野也开阔了,不再是个“教书匠了。

九、分析“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的意义

1.让全校教师初步认识到将传统中华优秀文化引进品德教学课堂的真正意义,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丰富了我校教师的教学素材,让全校教师能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3.使我们学校的教学跟上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步伐。

4.增加了课堂趣味,从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十、分析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打算

当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课题研究还没有彻底“深入人心”,部分老师认为这些试验研究仅仅是“做秀”,无益于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没有什么帮助,甚至会影响中考,这种观点也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认同,因而一些老师对课题研究存在抵触情绪;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存在误解,有些老师花了很多力气设计教学过程,只重视教学形式,而忽视了教学效果,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加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下,试验研究中老师们基本都能做到或意识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重视不够甚至认为完全不必要;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努力克服课题研究中和其他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使教育教学改革结出累累硕果。

十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的问题和思考

经过课题研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有些申报小组不够重视,到要求结题时间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或是完成极少,甚至有些申报成员并没有收集到任何资料,更没有自己制作课件和提交体会。

2.有些申报成员并有真正认识到这个课题的意义,而是出于应付,所以收集到的资料并没有什么价值,对教学不起任何作用。

3.有些课件和课例和收集到的资料没有体现这个课题的最初宗旨――有效性。

4.部分成员在媒体选择上比较随意,出现完全使用下载材料,不考虑自己的学生特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5.部分成员在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进中小学品德课堂中后,没有及时反思课堂效果,或是反思和说明太过简单,失去说明和反思的意义。不能体现课题“研究”的目的。

所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加大课题研究指导,让所有申报成员理解这个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要加大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和验收工作,让这个课题研究在我校产生更大效果,从而带动全市的课题工作的开展,推动我校我市的教育。

十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下阶段研究设想

在总结以往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不足,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设计了两方面的设想:

1.初步确定2017年10月以后加强教师研究能力的培训,在现在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与中华传统美德与品德课程教学有关的多个子课题。多方面提高教师的与教学相关能力。

2.加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展力度,确实落实学生研究性学习工作。

篇6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 问题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26-01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校而言,最基本的就是学生能够健康发展,而学生的健康发展包括身体健康以及心理方面的健康。小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在小学设置了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良好品德的人。但是,现实中,很多学生由于受周围环境和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应现象,如孤僻胆小、懒惰、自私狭隘,甚至惧怕挫折,心理十分脆弱。这些性格的形成,严重地制约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下面,笔者就对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希望能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有所帮助。

1 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多是教师硬性灌输,空洞说教;生搬硬套的多,“润物细无声”的少;注重用说教的方式抓典型、树榜样、大张旗鼓地搞宣传,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少教师缺少系统的深层次的研究,很难掌握道德发展的规律,只是通过以往教育经验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变,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效性。

1.2无法深刻理解教材所起到的作用

很多教师以教材为主体,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是带着学生阅读教材,不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来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没与学生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实践相联系,使得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1.3教师对学生活动缺乏理解

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体会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活动非常看重,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进行活动,教师就会担心没有按照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教学,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1.4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事件没有能够引入到教学中

很多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引入事件的意识。其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典型道德事件的引入,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时修正学生的不良思想,指引学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兴趣,同时掌握判别是非的能力。

1.5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重视不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校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其中内容肯定会有不一样,但是,不论哪个版本的教材,其宗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够仅按照教材中的进行教学,而要通过对学生感情的激发,引起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共鸣,这样才能对品德教育就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6教师对学生心理的需求没有正确的认识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自然人,他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和行动。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已经完全忽视了学生所具备的情感活动,进而对其心理因素进行肢解,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 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

2.1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

在对学生复杂心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深刻领会教材的精神。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作为认知的基础,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引进,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需求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思想品德的内涵。

2.2思想品德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在如今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各种教育,其所见识到的世面更加广阔、宽广。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比如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崇洋的普遍现象,可以让城市的学生到农村去感受一下我国农村的真实生活环境,使他们感受到在我党的领导下,农村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加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2.3教师要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小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情绪化明显,容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广大教师要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及身教胜于言教的意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模仿、借鉴的榜样,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和乐于与学生交朋友、谈知心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2.4教师应尊重小学生发展的需要

思想品德教师应尊重小学生的发展需求,避免德育课堂枯燥乏味、乏善可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情感线路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各种信息方面的刺激,使学生的兴奋点、凝聚力集中到学习之中,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

篇7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品德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思想素质和自我认知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是职业院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程。中职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更应注重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以真正的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发展成为优秀的社会栋梁做准备。但在目前的中职思想品德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在教学中,教师沿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手段,过分的强调思想品德中的政治术语和知识理论,对中职生的学习需求认知不足。繁多的政治术语和复杂的知识理论使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兴趣较小。提高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势在必行的。实效性,顾名思义即指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实施的可行性是方案的创意、设计、理念、以及使其操作的的可行性,而实施效果则是目的的到达程度或结果。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对如何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个较为科学的规划,从而带领学生踏实的进步。

一、 职业技术院校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1.重视程度低

职业技术院校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院校,旨在培养学生优秀的技术,使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在这种目标的作用下,学校和教师对于理论性的知识重视程度较低,尤其是思想政治这类对技术发展没有影响较小的课程。提高中职院校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首先就要提高学生及教师对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视程度。只有真正对该课程重视起来,我们才能收获到想要的效果。

那么如果改变学生和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呢。让其感觉到思想品德教学对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帮助是改变其对思想品德教学课程看法的重要方法之一。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门对我们人生指导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我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思想品德中的辩证思想等哲学思想的教学也对我们分析事物具有重要的知道作用。因此,中职院校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模式应该是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以思想品德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感到困惑的现象和问题。从而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无用的思想论。

2.教学模式不符合中职生需要

在目前的中职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是按照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对中职生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思想品的教学中的复杂理论,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该注意到中职生与高中生的区别,从而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使其更为满足中职生的需要。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门提高中职生思想素质的重要课程。但同时,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职业技术院校的思想品德教学应该更能挣开枯燥理论知识限制,以更自由和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的接受这门课程,并主动的参与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1.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才能更好的跟随教师教学的脚步,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应该把课堂的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应该从逐渐的转化为一个聆听者的角色,在教学中与学生多进行思想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把课堂教学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用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相反,教师应该起到引领教学节奏,提出重要问题,做好归纳总结的重要作用。首先在教学前,教师应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提出数个社会热点问题。督促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仔细研读课文,上网搜寻信息等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舞台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的展现其讨论的和收集的成果。通过收集和讨论,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社会热点时事进行点评。而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学准备工作适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以深化学生的思想,提高其思想觉悟。另外,对教学内容做好归纳总结的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以时事热点来抛砖引玉,带出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也以学生分组讲课为主的模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教学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能帮助学生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

2.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教学时一门与时事连接十分紧密的课程。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应该积极的融入时事热点,通过案例分析来将课本中死板的知识点融入其中,使思想品的教学变得生动、鲜明起来。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多媒体技术带进了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独特的灵活性使教学模式变得生动形象。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中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将图片、音频等资料结合起来,加入到课件中去,使枯燥的教学内容更为生动有趣。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中的运用有利于教师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时事热点不断的对课件进行更新。图片、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表现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气氛,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教育中的使用教师可以将时事和理论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在讲完理论后进行案例分析可以系统的对该知识点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阐述,帮助学生的理解。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效

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努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为“思修”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思修”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高校学业,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目的。研究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精髓,探讨新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质量是现任“思修”教师教学的几大任务,只有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一、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探讨

要明确认识高校“思修”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首先要了解的就是高校“思修”课程教学的内涵。针对这个内容,我们大致分两个方面了解,一是从哲学角度,二是从价值角度。

(一)哲学的角度。从哲学角度上来说,实效性是一个理性运用的概念,其可行性是指对方案的创意、理念及其操作的可行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达教育理念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转变为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在受教学者身上的体现,这就是教学具有实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者的一切教学手段都不能作为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依据,因为实质结果才是教学实效性的体现。而实效结果取决于教育者实施教学理念的高度推广,其过程形式大致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手段,如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增加课堂讨论、课堂辩论的教学形式,这些是能够提高教学课堂的气氛,以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但这只能是提高课堂效果或课堂质量,与教学实效性并无明显关系。哲学上的实效性主要强调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一致的教学目的,并且保证目的体现在过程中,过程中包含目的性。

(二)价值的角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挥各教学因素的作用,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以体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思修”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是通过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体现出来的。显性效果即直接效果,从学角度而言,主要体现在到课率和听课率上,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得当。隐性效果就是“思修”课程对高校学生长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而言,“思修”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任务,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保证。

二、对增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的对策分析

(一)以生为本。“思修”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提高其实效性是基于学生这个主体,所以在实践中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思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其实效性关键在于能否瞒住主体需要,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在提高实效性的措施中,第一条就是以人为本,把握学生的主体需要,使教学任务贴近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修”课程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前提和效果。以生为本是增强实效性的核心,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思修”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教师真正成为高校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引路者。

例如某高校“思修”课程教师通过教导学生自主学生的方式以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该教师通过播放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十”、“两会”等视频,向学生提倡自主学习,对学生予以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用视频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教导学习,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正确的思想品德素养。

(二)围绕教学目标。“思修”课程的教学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尽如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不能对该课程价值的目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科学的把握,从而缺乏对价值目标的理论追求,所以“思修”教学可以通过价值目标提高其实效性。首先,通过明确了解“思修”课程的价值目标,以形成对价值目标的认同和追求,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教学逻辑性,以便突显“思修”课程的价值目标。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确定科学、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有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道德行为标准,除此之外,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思修”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某高校“思修”课教师在讲解“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这一课时是,通过课后演讲的方式对学生本堂课程的内容进行加强,让每个同学上台演讲自己的理想,每个同学五分钟时间,讲诉自己理想以及为什么想实现该理想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结语

综上所诉,在“思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建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为目标而努力,使“思修”课程教育具有实用性和实效性,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舜清.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哲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05(03):159-162.

[2] 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06):104-105.

[3] 詹红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2,12(9):709-710.

篇9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品德教育对策

所谓城乡结合部小学是指地处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小学,城乡结合学校所处位置既没有城市的秩序井然、文化厚重、经济繁荣的底韵,又没有传统农村自闭纯朴、憨厚中直、乡邻互助的民风,因此这些地区的民情复杂。人际关系淡漠,村民之间竞争多于提携、营私多于协作;私心较重,个人利益先于集体利益、家族利益高于公共利益;物利心强、关心生意多于关心教育、关心物业创收多于关心儿女成才……这一些不利因素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乡结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德行为和意识。可见,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作为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受特殊文化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在品行方面有其独特性:

勤俭节约,低调务实;热情好客,助人为乐;尊敬师长,谦让懂事;行为习惯差(乱扔乱丢果皮纸屑,不注意保持卫生。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缺乏纪律性。脏话粗话张口就是,打架斗殴家常便饭);自私任性、孤僻胆小、依赖性强。加之,在教育上的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抚养轻教;重言教轻身教;重约束轻说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不稳定不长久的。一旦离开了学校和家庭,这种教育就失效了,就会出问题。加强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品德教育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身四方面入手,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一、改善社会环境,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1、净化城乡结合部小学周边环境

城乡结合部小学周边环境复杂,网吧、台球厅、音像社等场所众多,引来的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少年对城乡结合部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应引起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2、重视大众媒介的德育功能

21世纪的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而信息需要媒介的传输。对城乡结合部的品德教育不应忽视媒介的力量。现今我们的媒体大多注重娱乐大众的功能,而忽视了这些娱乐背后给小学生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些有关暴力的网络游戏和书籍、录像和网站对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另外,电视台应制作更多的少儿作品,将品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这些少儿作品当中。使小学生在动画片、故事等娱乐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的熏陶,到达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二、加强学校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品德的教育

1、城乡结合部小学应加强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城乡结合部学校对学生品德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1)转变观念,改变重智轻德的片面的教学理念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大多只是注重学生的智育,片面的最求考试的分数和升学率。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应改变这种旧的教育理念,把品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2)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于好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是指在具体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情,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一是要营造物质环境。有效的利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它们成为品德教育的资源。

二是营造精神环境。例如:每周通过“国旗下讲话”让学生自主收集良好品德的名人事迹等资料,让好品德不知不觉地、悄悄地、一点一滴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田。

2、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1)教师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谓利用榜样,就是借助于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向小学生施加德育影响,使小学生受到深刻教育的方法。它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最可信赖的人、最钦佩的人,教师的示范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无声的命令。凡是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应先做到。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身教重与言教

②教师应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

③用情感感染学生

④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品德的榜样

(2)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新课改以后许多小学的语文和数学等主科课程之中都加入了德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这些德育内容,让学生领会德育的思想。 育。

三、重视家庭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1、注重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对城乡结合部品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达到最佳的效果。

(1)避免过分溺爱和过分严格

(2)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3)让小学生参与到德育实践过程中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激励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品德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尤其重要。

首先,城乡结合部的老师、家长要对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信心,并帮助小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信心。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如果给个体发展的环境,他们都有能力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

其次,城乡结合部的老师、家长要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自尊和上进是个体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有了较强的自尊心,小学生就会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向着最佳的方向自我发展 。

再次,城乡结合部的老师、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小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自我教育的基础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首先从自我认识开始,没有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就无从谈起”,这种行为标准要由小学生自己树立。

最后,城乡结合部的老师、家长要教会儿童进行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强化自我积极品行,克服消极的品行。

只要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的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品德教育一定会更上一层楼。只有提高了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素质,城乡结合部地区整体的居民素质才会得到提升,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这些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1997:13-48

篇10

我国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工作,以核心价值为标准,坚持测评主体和场所多元,注重多方沟通,重视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考察。在大陆地区今后的德育工作中,品德测评需瞄准测评目的,发挥测评教育功能;拓展测评主体,丰富测评内容;强化过程测评,善用多元方法。

关键词

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核心价值

鲍金琳,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

品德测评是指对个体品德的测量与评价。它作为了解品德教育成效的方法,有助于教师依据测评结果更好地调整教育活动,实现品德教育的优化与持续发展。自2004年我国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品德促进方案》以来,台湾地区的品德教育工作就围绕着核心价值与行为准则的建构与实践开展。截至目前,台湾地区设立的核心价值共有30项,内容主要涵盖了中华儒家思想、西方伦理原则、台湾本土美德以及企业界关心的就业力四大方面。[1]了解学生在核心价值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学习情况,进而改善下一阶段的品德教育工作,成为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的重要目标。[2]本文通过分评当前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的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大陆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测评提出一些建议。

一、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特色

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工作主要分为形成性测评和总结性测评两大类。形成性测评主要通过品德联络簿、行为检核表、档案记录、服务学习记录卡、轶事记录、品德学习单等方法开展,而总结性测评则以每学期末的成绩报告单为依托展开。此外,有些学校还会统计分析学生中途辍学、上学迟到、在校意外受伤人次,以及违反校规情形、全年学习综合竞赛成绩、拾金不昧行为等,进行前后比较,以了解学生品德进步状况。也有一些学校在学期末制定品德教育回馈表,学生和家长各一份,为了解品德教育教学改进作参考。综合分析这些测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的特色。

(一)测评以核心价值为准绳

以核心价值为准绳开展测评是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的重要特色。当前,台湾地区小学确立的核心价值从三个到六个不等,每一个核心价值都附有简洁易行的行为准则,作为老师、家长对学生以及学生对学生品德行为表现进行评估的重要参考。这些行为准则在制定上遵循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求由低至高,由简至繁。学生参照这些标准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表现,把握努力的方向;教师参照这些标准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这种测评不追求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而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将自己现在的品德行为表现与过去相比较,逐步提高学生的品德行为。以行为检核表为例,每一份检核表上都印有核心价值的具体行为准则,让学生和家长对照检核项目按照五分制的标准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同时,检核表上还设有家长回馈一栏供亲师交流。见表1。

(二)测评主体和场所多元

一方面,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的开展囊括了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机构等多个主体,从不同角度测量与评价学生品德行为状况,增加了测评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另一方面,测评兼顾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和公共机构等多个场所的表现,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状态。以服务学习记录卡为例,记录卡内容包括机构负责人的评议,服务学习的内容摘要、心得与反思,服务照片或相关证明几个部分。其中,机构负责人的评议和学生的心得与反思是品德测评的主要内容。台湾地区小学生常见的服务机构包括校园、社区和公共机构,因此学校的教职工、社区以及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是品德测评的主体。其他的测评手段,如行为检核表,主要检核学生在家庭的行为表现,以学生自己和家长为测评主体;档案记录和轶事记录,以及定期开展的选拔并表扬在校于不同核心价值上表现突出的品德模范生,都以班主任为测评主体。

(三)测评注重多方沟通

品德测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于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教师及时地将学生的品德情况反馈给学生本人和家长,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改善。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工作对家校之间的沟通、师生间的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非常重视。例如,新北市以品德联络簿作为沟通载体。品德联络簿一日一填,内容包括孩子功课内容以及次日应携带物品要求、亲师交流栏、生活实践检查(主要是核心价值践行情况的检查)、学生的品德行为分享、品德小故事分享等。联络簿上的“亲师留言板”为教师与家长每日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渠道;联络簿上的“亲子共读品德小故事”供家长和学生一同交流学习学校当期的核心价值;“教师爱的叮咛”主要传达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品德教育实践”“分享本周自己做到有关XX(某一核心价值)的事情”综合体现了师生沟通、家校沟通、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功能。其他如行为检核表、期末成绩报告单、品德教育回馈表等也体现了三方沟通的功能。

(四)测评重视对日常表现的考察

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在2012年的《小学及中学学生成绩评量准则》指出,品德项目应纳入日常测评,测评的时机应当兼顾平时和定期。[3]在平时的测评中,品德联络簿和行为检核表属于常规性测评;轶事记录属于随机性测评,由班主任记录学生的品德行为事件,并对行为进行简要评价。这些都是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表现进行考察。在期末的成绩报告单中,学生的品德测评主要归在“日常生活表现“一栏,多是从“日常行为表现、团体活动表现、公共服务、校内外特殊表现、奖惩情况、出席记录”六方面进行测评。测评方式分为等第评定和班主任评语两类。教师在测评中以鼓励为主,侧重对学生努力程度的肯定而非行为表现好坏的描述。见表2。

二、台湾小学品德测评存在的问题

(一)品德测评的诊断功能没有很好发挥

总体而言,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能够体现教授学生正确行为准则,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努力,选拔品德行为优秀学生的目的,但品德测评的诊断功能没有很好发挥,即不清楚学生品德学习的困难所在,不知道学生品德表现是否有进步。如桃园县山东小学,目前仅用选拔“品格之星”方式开展品德测评,这就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品德实践具体情况,也无法达到向学生和家长沟通学生品德学习情况,从而改善品德教育的目标。

(二)品德测评考察的内容不全面

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虽然看似涵盖了品德认知、品德情感与品德行为三个层面,但实际上仍偏重对行为表现的测评,至于学生在道德认知上是否切实了解道德价值,能否根据具体的情境作出道德决定,在道德情感上是否真的乐于接受核心价值,是否怀有践行核心价值的责任感,以及是否愿意对不合理的行为进行改善,诸如此类的内容都无法获知。另外,期末成绩报告单里也缺少对品德核心价值的叙述。

(三)品德测评的方法不够多元

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方法可归为观察法、自评法、了解法三类。品德联络簿、行为检核表和档案记录属于观察法和自评法,品德学习单或可归为了解法。这些方法多限于对学生行为表现层面和认知层面进行考量,而对于可以获知学生内在真实想法的访谈法、情境测验法,以及同学之间的互评法没有很好地采用。总体而言,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所选用的方法偏重主观的质性研究,缺少客观的量化测评。

三、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对大陆

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瞄准测评目的,发挥育人功能

台湾地区比较注重发挥品德测评的教育功能,注重测评过程中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和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测评为改善德育工作而服务。大陆在注重发挥品德测评为诸如学生的日常管理、奖惩评定、升学保送等提供依据外,也不能忽略测评的教育功能,为改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服务。品德测评工作应坚持激励性测评为主,管理性测评为辅;加强学生纵向表现的测评以及家校、师生等的沟通,使品德测评发挥育人的作用。

(二)拓展测评主体,丰富测评内容

测评主体的多元有助于从多角度去考察学生的品德状况,提高品德测评的效度和信度。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工作主体十分多元,涵盖了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社会机构等众多人物和机构,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品德实际。大陆小学品德测评通常以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自己、同学为主,缺少对学生校外情况的考评。大陆学生品德测评应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协作,增强品德测评的多样性。品德测评内容应兼顾品德认知、品德情感与品德行为三方面内容,偏废其中任何一方面,德育的实效都会受到影响。我们尤其要填补情感层面测评的空白,加强对学生的同理心、自尊感、自我控制等内容的测评。

(三)强化过程测评,善用多元方法

学生的品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品德测评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坚持随机性测评与常规性测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台湾地区小学对学生日常表现考察的重视值得学习和借鉴。大陆的品德测评工作除了常规的思想品德课程成绩考查和期末的思想品德测评,对于学生日常出现的品德问题也应关注。在测评方法上,大陆小学主要采用评语法、等第评定法、计分法、综合评判法。[4]这些在性质上属于静态评价,缺少动态评价;在内容上侧重对学生品德行为的评价,缺少对品德认知和品德情感的评价;在形式上用笼统的言语和量化的分数反映学生的品德,淹没了学生的品德个性。品德测评方法应当追求多元化,既要增加对情感层面测评的方法,如访谈法、情景测验法等,也要增加动态测评方法,如轶事记录。

参考文献:

[1]台湾教育主管部门.1998年度各县市制定品德核心价值与行为准则一览表[EB/OL].[2009-12-07].http://jweb.kl.edu.tw/.../6672_6626_98.

[2]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品德教育促进方案 [EB/OL].[2009-12-04].http://ce.naer.edu.tw/policy.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