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的具体研究方面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进出口贸易的具体研究方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进出口贸易的具体研究方面

篇1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路径;转型;升级

一、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贸易顺差太大,贸易摩擦增多。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最先起源于欧美国家,还有东亚新兴经济体和我国之间产生的。我国需要从其他国家采购各种原材料以及零配件,还有一些中间产品,经过组装之后卖到国外。因此,把提高成本以及亚洲对欧美国家产生的贸易顺差直接转嫁给了我国,这就是我国针对欧美等国家产生的贸易顺差最为主要的来源。另外,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和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在逐渐增多。

(2)进出口贸易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低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在资本还有技术密集型产业当中经历的大部分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环节,重点在产品研发以及设计,还有制造以及销售,还有运输以及售后等不同的环节共同组成了整个产业链条,并且在这个产业链条中只进行对零部件做出简单的进出口。随着进出口贸易国外增值率其增长速度不断放缓,所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经济效益也是比较低下的。大部分的高额利润都被国外企业拿走了。我国进出口贸易大部分的是依靠出售低生产要素的产品来获得低价回报的,随着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类别的产品占据的市场比例越来越大,我国在进出口方面有着较低的附加值,目前还处于产业链以及价值链的最底端。

(3)对外依赖性以及依附性较强。造成我国进出口贸易依赖性以及依附性不断增强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比较高的根本原因所在。到目前为止,我国进出口贸易总体形势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一旦出现进出口贸易价格波动,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稳定都是非常不利的。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路径

(1)基于产品层面的转型升级。主要从微观层面来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转型升级。把所有的进出口商品都按照具体的进出口方式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禁止类以及限制类,还有允许类等等。用此办法来限制我国进出口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生产工艺水平较为落后的境况,并且对于容易引起出现贸易摩擦的产品,应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全面促进进出口产品贸易转型升级。

(2)基于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进出口贸易在整个产业层面进行转型升级主要是通过进出口贸易产品实现转型升级作为基本条件的,这同时也是进出口贸易产品实现转型升级最为直接的表现。另外,进出口贸易产品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源密集型产品逐步转向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实现转型升级的,目的在于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由原先的资源密集型以及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方面转变,大部分的进出口企业尤其是在产品工业流程方面实现产业升级对于带动国内进出口贸易实现价值链由先前的低端环节逐步转向高端环节方面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还能够更进一步地拉长整个价值链进入到产业发展领域,有效带动进出口贸易产业升级。

(3)基于区域层面的转型升级。从整个区域层面来看,我国进出口贸易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应该针对当前进出口贸易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分布不均匀这一问题做好解决,全面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区域性经济获得协调性发展。进出口贸易表现在区域层面上的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区域,这些地区的进出口贸易相比较中西部地区而言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全面实现我国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还应该让进出口贸易体现在产品层面以及产业层面这两个方面都做到转型升级,并且不同的区域都应该同时实现转型升级,不同区域之间还应该建立起优势互补以及相互联系的国际贸易产业价值链。

三、小结

目前,进出口贸易仍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我国不能否定也不能放弃发展进出口贸易,而要继续将进出口贸易作为我国的重要贸易战略。但是,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也不能依靠劳动密集型进出口贸易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因此,我国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面临巨大压力,对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百福,徐小薇.国学精品课教材: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篇2

进出口贸易风险的主导因素已变更,由过去的自然风险主要转化为人为风险。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政策变动;信用风险;风险防范

1 进出口风险的类别

1.1 进出口海上运输风险

1.1.1恶劣的自然环境风险

在海上进行运输的时候,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自然灾害风险,最常见有海上暴风雨、大雾、台风、雷电、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意外事故则主要包括船舶搁浅、碰撞、沉没、失踪等。这些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都是进出口贸易在海上运输途中可能会遇到的。

1.1.2海盗风险

随着国际格局的动荡以及局部地区冲突的加剧,很多贫穷国家的一些不法分子就趁机进行海上劫掠活动,近几年比较猖獗如索马里海盗,海盗通过对商船的劫持进行相应的要挟,损害进出口贸易商的利益、威胁进出口贸易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对国际贸易造成极大的阻碍。

1.2 国内外政局动荡、政策变动风险

1.2.1政局动荡风险

很多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可能会牵扯到政局动荡的风险。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出现政局动荡的现象,如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也门、中东中亚等一些国家。许多海外企业因此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在进出口贸易中一定要注意当前的国际政局及其发展形势。

1.2.2政策变动

一些国家为了能够在进出口贸易中取得主动有利的地位,就对国内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常见的政策变动就是一些国家采取的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及其他非关税壁垒;一些国家为了奖出限入,出台比如加大外资企业的税收、提高国内设立国外企业的标准等政策。

1.3 金融风险

进出口贸易还要考虑金融风险,一国爆发金融危机既涉及到国内因素,也有国际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市场机制和市民社会本身存有的金融隐患,国家和政府的干预也会诱发金融隐患。如果爆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政府过多过滥地干预无法有效地将其预防或是化解,反而会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起到加剧和推动的作用,腐败行政、黑箱行政、低效行政本身就是金融隐患。

1.4 客户风险

进出口贸易业务整个流程繁琐、复杂,其中包括业务的商讨、合同的签订、货物的交接、费用结算等,风险的发生率也会相应提高,它既可能发生于业务流程链之外,也可能存在于业务流程链之中。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风险可能发生。

1.4.1合同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中,贸易合同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影响全局的发展,贯穿于整个进出口业务的过程中,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

1.4.2市场风险

使外贸企业受损失的另一种风险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会受到各国地理环境、人文因素、时事政治和经济多种因素的影响。

1.4.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既包括合同项下的信用风险,也包括结算时因银行信用及商业信用造成的风险。

2 应对进出口风险的主要措施

2.1 提高进出口贸易风险防范意识

要想在进出口贸易中更好的避免上述的各种风险,首先是要从进出口从业人员身上入手,提高从业人员的进出口贸易风险防范意、识风险管理能力等。进出口贸易工作人员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进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熟练掌握,提高风险分析、风险提取等业务素质。

2.2 审慎研究合同的签订与执行,规避合同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中合同风险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作为双方的合同签订人员,一定要认真的审核合同的先关规定,不要在任何一个不明确的条件下签订合同,要认真的理清合同的任何一个规定所代表的意思,尽量避免因合同的模糊和漏洞而给对方以欺诈的可能。

2.3 建立自己的信息情报系统,降低市场风险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各类信息可借助于网络快速、便捷获取,但是网络信息渠道多变、种类繁多,有关信息的权威性、时效性并非完全可信,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都有可能导致外贸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信息情报系统,时刻关注与此相关的时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动向,以及消费者增加的新需求和产品的供需状况,对这些情况加以调查、研究,预测可能导致的风险事件,让企业能尽早展开套期保值等业务来中和市场风险。

2.4 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弱化信用风险

通过逐步的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企业外部相关客户的规范来减少因为规范不合格而遭受的欺诈导致损失的行为。在世界的进出口贸易中我们会遇到形形的贸易企业,但是要想在贸易中起的胜利,首先就要有个规范的操作来取得好的客户,有个规范的内部操作能够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整个操作过程没有漏洞。外贸企业可根据具体贸易业务情况来降低信用部门造成的收汇风险,其中包括出口信用、出口保理业务、银行保兑业务等方式。

2.5 及时投保,防范运输风险

可以通过对于风险的预测和在运输船上做必要的风险防范,对于运输船只和运输的货物进行相应的保险投保是最重要的。在进出口贸易中,运输货物多数有以下几个特征:运输程序复杂、环节众多、运输路途远、运输时间长,在货物运输的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运输货物的投保问题一定要得到重视,及时做出决策。如果保险由进口方负责,那么出口方应将货物装运时间告知进口方。如果出口方被委托投保,那么进出口双方应尽早沟通,将投保的险种、范围、费用等问题确定下来,避免发生风险事件后两方推卸责任。

3 结论

由于世事瞬息万变,我们不可能预测到所有未知的事情,所以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要高度警惕,做好应急方案,防止非关税壁垒引发贸易风险。企业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商品的标准注意观察和研究,并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加以提高,看准时机避开灰色壁垒风险,使出口贸易顺利进行。此外,进出口贸易离不开时事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企业需密切关注各方面动向,及时做好防范工作。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进出口贸易企业对于各种风险的了解、预测以及防范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静.外贸企业如何防范出口业务中的风险[J].经济视角(B版),2005,(07).

[2]毛小明.浅论我国中小企业对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企业经济,2007,(08).

[3]陈金姝.浅谈出口业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J].对外经贸财会,2007,(12).

[4]高伟光.试论国际贸易国家性风险及防范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03).

篇3

何莉(1979-),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商学院经济学系讲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

摘要:文章分析了1978―2006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的地区差距,并运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总体差距进行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分解。分析表明,从地区结构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占主导地位;从产业结构来看,制成品贸易上的差异构成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异的主体。

关键词:进口;出口;地区差异;泰尔指数;基尼系数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7-0028-05 收稿日期:2006-12-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口和出口额分别由1978年的108.9亿和97.5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7916.1亿与9690.8亿姜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6.54%和17.85%。但在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上升的同时,不同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却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衡性,如2006年对外贸易量排名前5位的省市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5%以上其中排名第一的广东省进口和出口额分别达到2252.63亿和3019.53亿美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自治区仅为1.06亿与2.22亿美元。

日益扩大的对外贸易发展差距,引起了国内部分学者的关注,如岳昌君计算了1998年我国各省市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各类商品的显现比较优势和贸易条件,认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出口发展存在显著差异。谢昭琼认为,由于在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政策支持、资金状况、运输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东、西部对外贸易发展差异明显。许雄奇、张宗益运用不平衡指数、变差系数、集中度指数等指标对1992-2001年中国出口贸易的省际差异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差异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出口依存度、增长率、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和贡献率指标对30个省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992-2001年省市之间的出口差异逐渐缩小,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出口发展存在显著差异,且中国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三大地区之间。尹希果、雷虹、谭志雄建立了包括进出口总额与增长率、贸易结构、贸易企业性质等28个变量的指标体系,对1999-2002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根据因子得分将31个省市分为发达型、发展型、成长型、潜力型、开发型5大类,认为中国各省市对外贸易发展差距明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市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呈现出怎样的规律?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有何联系?总体贸易差异在地区构成和产业构成方面如何?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指标对1978-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探讨,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总体差异进行结构分解,从而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一、进出口贸易发展总体差异

(一)进出口贸易发展总体差异的演变趋势本文首先采用泰尔指数(T)对1978年以来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定量分析。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各省进口或者出口贸易额。

根据式(1),本文计算出1978-2006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

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演变特征不尽相同。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6年,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变化较小;1987年后差异迅速扩大,衡量进口贸易地区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大幅度提高,1990年达到最高点;1991-1996年,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距逐步缩小,泰尔指数缓慢下降;1996-2006年,衡量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在高位上进入相对平稳阶段,波动非常小。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省际差异则以1986年和1996年为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6年,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逐渐缩小,1986年达到最低点;1987年后差异不断扩大,衡量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稳步提高;1996-2006年,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变化较小。

(二)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演变的成因分析首先,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变化受到经济、贸易体制变革的影响。改革开放初,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进出口贸易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企业基本上没有经营自,生产多少,出口多少都是由行政命令决定的。因此,在计划机制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改革开放初期,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距比较平稳,呈现出缓慢缩小的趋势。1987年起,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在外经贸行业内推行,此举极大的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各省份开始各显神通千方百计地增加出口创汇,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惠政策导向的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对外贸易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中央实行的是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政策,广东、海南、福建、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设立了经济特区,优先享受到了各项优惠政策,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涌入东部地区,带动了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也进一步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差距。因此,1987年开始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迅速扩大。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自沿海向内地的逐步开放政策渐入,内陆地区的一些城市包括所有的内地省份和自治区省会城市都相继开放,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各省份基本上都设立了不同类型的经济开放区,优惠政策得到普及。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对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开始有所意识,将地区发展战略的重心转向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地区差距的降低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客观上阻止了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所以,1996年后衡量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都相对平稳,波动较小。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息息相关。根据魏后凯、范剑勇、朱国林等的研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总体上处于“U”字型走势之中,1978-1985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动轨迹可以部分解释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的演变。为了进一步分析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衡量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与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进行回归分析,为了克服异方差性提高计量分析的可靠性,对所有的变量均取自然对数。1978-2005年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GDP差异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在上面的回归分析中,所有的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F统计值、R2均在合理水平,对方程进行

Wald检验证明不存在异方差性。总体而言,方程的拟合效果良好。回归结果表明,1978-2005年间,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差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的自然对数每增加l%,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异泰尔指数的自然对数会相应增加0.84%和0.90%。

再次,各地区自身因素也是导致进出口贸易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各省在基础设施、资源禀赋、人力资本、技术力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些因素都会对其进出口贸易发展产生影响。为此,本文利用1978-2005年间省份相关数据的平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1显示各省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资本形成、技术力量、市场化程度、利用外资水平与其进出口贸易发展相关性很大,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充裕、技术先进、市场化程度高、利用外资较多的省份进出口贸易发展也较好,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其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和市场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因此,各省份自身因素的差异也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进出口贸易发展总体差异的结构分解

接下来,本文分别利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总体差距进行地区结构分解和产业结构分解。

(一)地区结构分解泰尔指数是各地区进出口贸易额的加权几何平均,它具有表达差距的较好性质,可以将数据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组,然后将差距分解为各个组内和组间差距。泰尔指数又可写成:

其中m为组数,Sk是第K组的权重,Tk为第K组的泰尔指数。等式右边第一项是各个组泰尔指数的加权平均和,表示的是组内差距,第二项是用组的均值来表示的组间差距。于是,衡量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可以按东、中、西部地区分解为:

其中,TE、TM、TW分别表示衡量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的泰尔指数;XE、XM、XW、X分别表示东、中、西部地区和全国总体的进口或者出口贸易额。式(5)中前面三项分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组内差距,最后三项是用组的均值来表示的组间差距。用T1表示组间差距,式(5)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地区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贡献率的大小反映了该因素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

本文将全国30个省市(由于重庆市设立较晚,出于统计口径一致性考虑,仍将其并入四川省计算)按照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的标准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计算出1978-2006年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泰尔指数,然后,将总体的泰尔指数按东、中、西部进行分解,把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省际差距分解成各亚地区内部的差异和各亚地区间的差异。

表2显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内部差异以及地区间差异引起的,相对而言,中部与西部地区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非常小,大多数年份其贡献率甚至不到2%。具体比较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和区域间差距的贡献率,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年份,地区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大于东部地区内部差距的贡献率,而且最近几年,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程度正在不断增大。

(二)产业结构分解接下来,本文借用基尼系数指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省际差异进行产业分解。出于数据可得性和统计口径一致性考虑,仅对1993-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省际差异进行产业结构分解。

定义进出口贸易发展基尼系数Gm,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某地区进口(出口)贸易额占全国总体进口(出口)贸易的比重,Wi为该地区的人口比重,Vi为各地区进口(出口)贸易额占全国总体进口(出口)贸易的累计比重。基尼系数可以按产业进行

口)贸易中所占比重,GK为单项产业进口(出口)的基尼系数。本文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计算出1993~2004年中国进口(出口)贸易总体的差异以及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分别对总体进口(出口)贸易基尼系数的贡献,计算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分产业来看工业制成品对总体进口和出口贸易基尼系数的贡献率不断增大,1992年工业制成品进口对总体进口贸易基尼系数的贡献率为85.57%,到2004年这一数值达88.12%。工业制成品出口对总体出口贸易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更大,这一数值已经由1992年的84.88%,增大到2004年的94.37%。而初级产品对总体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很小,而且呈不断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制成品进出口贸易占总体对外贸易的比重显著上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制成品贸易的地区差异不断扩大,如2004年广东

篇4

关键词:林产品 进出口贸易 风险 机制

林产品是社会商品的一种,主要包括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生产的木材,还有以木材为原料的各种产品,例如锯木、原木、各种木质的半成品或者成品,木质人造板、木浆等,除此外还有各种纸和纸制品、林化产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是林产品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的总称,是指将本国生产、加工的林产品运往本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进行销售或者从国外输入林产品在自己国家进行销售的交易行为。本文研究重点就是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这种交易行为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并提出规避的办法。

一、国际贸易风险的内涵

国际贸易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与贸易有关的某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令人无法预料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国家贸易主体在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之间、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发生差异,带来了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国际贸易风险就是在贸易活动中可能发生在各个环节的不利因素,增加了贸易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贸易利益的获得。简单说来,国际贸易风险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1.针对未来将要发生的贸易活动;

2.预测的是贸易活动发生的结果与预期的差异;

3.风险重点是在整个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发生不利的可能性,风险值公式为f=(v,t.h)其中,v表示风险发生的概率;t表示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的等级;h表示风险及时防范的可能性。

二、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现状

受世界和我国经济与金融环境的影响,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环境。国内经济增长缺乏劲头,国内供大于求;而国外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较多,阻碍进出口的顺利进行。2011年我国与欧美国家在林产品贸易上处于下滑趋势,处于贸易逆差。中国的林产品贸易面临原料进口的价格上涨迅速,价格成本压力增大,此外受人民币汇率增值的影响,我国的许多林产品相关的外贸企业面临着经营危机,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我国的林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还存在一些不稳定的风险性因素,需要认真研究对待。

1.林产品贸易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是保障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可以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并给出警告,最大限度的捍卫林产品企业的利益。但是在我国这样的风险预警机制还不够健全,主要缺陷是不稳定,效率低,未建立起全面科学规范的风险预警体系,不能发挥真正的预警作用。不少林产品贸易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对外经营活动的程序与规定进行交易活动,容易产生外贸风险,而如果预警机制不健全的话,风险损失不可估计。

2.林产品贸易企业缺乏风险内控的意识。贸易风险的内部控制非常重要,但是一直以来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都没有对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风险内部控制意识淡薄。风险发现和内部控制都是由人决定的,若是林产品贸易企业中的领导者没有这种风险自觉意识,没有长远的风险远光,不能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那么该企业就无法在激烈的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市场上站稳脚跟。

3.林产品贸易主体抗风险能力弱。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还没有培养出足够强的抗风险能力,具体表现在两点:(1)企业管理人员没有形成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风险管理缺乏主动性。(2)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难以承担林产品风险管理的重负。

4.林产品贸易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关于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完整与系统,存在一些漏洞,比如立法跟不上实际林产品贸易发展的现状,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没有建立起专业的林业风险管理结构,让林产品企业风险管理缺乏组织保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科学的林产品风险管理机制,在风险预测、风险抵抗等内容上都缺乏可操作性。

三、应对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的建议

1. 防范法律法规与政策带来的国家风险。加大行业组织和企业自身的力量,大力拓展林产品出口的市场,对原材料的获取进行严格控制,提高应对贸场中风险的能力,从而降低或者防范法律法规和政策带来的贸易风险。

我们要加强国内人工林的培育,不断提高国内人工林的规模与质量,大力开拓国内的林产品市场,建立起完善的国内林产品市场体系;要走出去,面对复杂的国外林产品贸易环境,要大胆参与国际森林资源的生产和分配,培育国外林产品市场,这方面就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与领导,政府要带领国家企业实施海外开拓战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解决国内需求。

在竞争优势上,逐渐摒弃以价格低廉为主的竞争力,要建立新的技术优势,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林产品名牌,建立多种渠道的销售模式,以此不断增强竞争力。要加快技术的进步,要增大技术在林产品中的比重,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此促进林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在林产品经营的规模上,可以依靠政府职能,设立一定的产业规模标准作为产业进入壁垒,促进林产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面对风险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反对不合理的技术壁垒;要落实对林业企业森林认证的要求。

2.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影响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非常关键的因素,特别是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问题,对林产品的出口贸易造成很大压力。为此,林产品外贸企业必须将人民币波动的汇率风险纳入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机制。本文主要选出两点内容给予建议:

(1)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及订立保值条款。这个主要是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初步签订林产品合同时需要注意的,首先是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出口企业尽量选用硬货币进行计价,因此它不会贬值,未来只有升值的潜力;进口企业尽量选择软货币进行计价,因为它汇率不会上涨,未来会有贬值趋势,不会提高进口成本。其次要订立货币保值的合同条款,以抵御或转嫁出口商不能选用硬货币、进口商不能选用软货币的风险。

(2)合理选择结算手段。这是在履行林产品进出库贸易合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首先企业出口时在报价时要充分考虑汇款变动的风险,选择按固定换汇成本结算的方式;其次当计价的货币汇率走低时,进口企业可以选择提出交货时间后延或提出延期付款,以规避汇率风险损失。

(3)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灵活的利用金融工具可以应对汇率风险:①利用贸易融资提前办理结汇,现在通用的主要贸易融资方式有押汇、贴现与福费廷。②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外汇保值,锁定汇率,例如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外汇掉期等。

3. 价格风险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两种办法:利用合同中的价格条款,利用林产品其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前者主要是防范价格风险,合同定价方法主要有固定作价法,非固定作价法、制定价格调整条款;后者主要是规避和转移风险,只要规范合理的利用期货市场,局可以减少价格风险带来的损失。

4. 结算风险应对策略。(1)严格调查贸易对手的信用。对贸易对手的资信调查是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首要任务,因为客户信用不良是所有结算风险的直接原因。要严格的调查企业的信用记录、经济实力、支付能力等,还要调查对手的国内经济政治环境,是否会对贸易的结算造成影响。

(2)采用合理的结算方式。各种结算方式风险由低到高分别是信用证、托收、汇付。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进口商注重的是货物的质量,出口商注重能否收到货款,银行注重的是双方是否符合业务的要求,其他两种结算方式,只是注重对方的信誉。

(3)完善出口保险制度。完善出口保险制度我们应当做到:首先,我国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济上给予帮助,保险规模应当逐渐扩大。其次,提高资信调查能力,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最后,建立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法规,学习国外先进的保险经验。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分析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存在的风险问题,风险管理的现状,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对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更好的防范、规避与转移风险有所裨益。林产品外贸企业要认真分析国内外的经济与金融环境,针对可能存在的国家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结算风险,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警惕意识,采取多种有利措施规避和化解各种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取得更加长远的、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倩,田禾,罗信坚.前三季林产品贸易逆差增大.中国绿色时报,2011-12-1.

篇5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总额;回归分析;统计检验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81-04

引言

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腾飞的进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我们需认识到对外贸易是一把“双刃剑”:控制贸易差额在合理的规模中变化,可以更好的扩大内需,加快国内的经济增长,使得经济效用最大化,并且能减少贸易摩擦,减少由自然、政治等不可抗因素带来的风险。但若对外贸易发展失衡,只会适得其反,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因此研究中国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出口差额与中国那些经济因素有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自变量的选取

1.本文如下经济指标作为模型的自变量:(1)年末外汇储备余额(FER),单位为亿美元;(2)汇率(RA),100美元:人民币;(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1993年为基准点,即1993年CPI=100;(4)国内生产总值(GDP),单位为亿美元;(5)实际使用外资(FM),单位为亿美元。

2.理论陈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并选取模型的自变量:首先,进出口的结果就是外汇的增减,所以该模型自变量中应包含外汇的相关经济指标。由于外汇储备是在不停变动的,并且经济活动经常以年度为结算,因此我们选择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作为一个经济变量。其次,理论上来说汇率的变动会导致进出口总额的变动,而世界上大部分经济活动是以美元作为结算的,因此我们选择美元与人民币的比率作为一个经济变量;再次,居民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进出口的数额产生影响,而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指数又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水平,因此,针对于消费,我们选择的经济变量包括:GDP和CPI;最后,我们来考虑外资的投入,外资的投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的进出口数额,因此我们选择的最后一个经济变量为实际使用外资(在后文中会用英文分别代表上述6项经济指标)。

另:为了便于利用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本文使用FER、RA、CPI、GDP、FM英文缩写符号来代替年末外汇储备余额、汇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使用外资五个自变量。

二、模型的设计

根据上述经济行为理论,我们建立模型,来研究年末外汇储备余额 (FER)、汇率(RA)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使用外资(FM)。这五个解释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Yi)的影响。

建立模型如下:

Yi = β0 + β1*FER + β2*RA + β3*CPI +β4*GDP+β5*FM+ μi

如模型所示,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β0 为截距系数,它表示当解释变量均为零时,被解释变量消费需求的情况,它是不受解释变量影响的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起始值;β1、β2、β3、β4、β5为斜率项系数,表示当解释变量变动一个单位,被解释变量Yi 相应的变化β1、β2、β3、β4、β5个单位;μi为随机干扰项,将影响Yi的其他因素归入其中。

三、模型的建立

利用eviews5.0 软件,采取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做回归分析,从而进行初步的参数估计,所得结果如下页表:

观察上表所得参数结果,我们得到如下方程:

= - 222224.3-1.777245*FER-17.68314*RA+1734.801*CPI+

(-2.646738) (-0.905496) (-0.362081) (2.618251)

7.939766 *GDP+56.73498*FM

(6.951976) (0.844364) ——t统计量

R2=0.978682 F=100.9986 DW=2.028819

四、模型的检验及修正

1.经济意义的检验。在前文选取变量的论述中,已详细地分析了各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FER外汇储备与贸易总额成反比,如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GDP 与进出口贸易总额成正相关关系的,即GDP 增加,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会增加。而CPI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关系同GDP相似,即居民消费指数在一定程度上与进出口贸易额是同规律变化的。RA汇率对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具有不定性,如汇率升高时,我们要看进口额因此的增加额与出口额因此的减少额哪个较大,视情况不同而不同。FM实际利用外资额对于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定性,越多地进行对外经济合作就会越多地给进出口贸易带来机会,给越多的中国出口商创造契机。因此,对外经济合作额也应该与进出口贸易总额有正的相关关系。

观察上述模型,其中FER,RA的系数符号为负,而CPI,GDP及FM的系数符号均为负,故上述模型中的系数基本符合经济意义。

2.模型统计意义检验。(1) 拟合优度检验。由上表知,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R2=0.978682,这说明总离差平方和中的97.8682%被样本回归直线解释,只有接近2%的部分未被解释,因此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的拟合优度非常高。但R2中会掺杂解释变量个数对拟合优度的影响,因此要用残差平方和与总离差平方和分别除以其各自的自由度,也就是调整后的判定系数表示。调整后判定系数为0.9698992,这一解释度同样非常高。

(2) 方程的总体线性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F=100.9986>F(5,11)=3.20,F统计量的P值为0.000000,小于0.05的水平,所以认为回归方程总体上的线性关系显著成立。

(3)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观察β0,β1,β2,β3,β4,β5的t统计量的P值检验结果,我们发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β3,β4的 t检验结果呈现小概率,即P=0.0239

3.模型设定偏误或存在遗漏项的检验。我们采用拉姆齐(Ramsey)于1969年提出的RESET检验来检查模型是否有设定偏误或存在遗漏项。检验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假定模型的F检验P值为0.284255,远大于0.05,说明假定模型不显著。我们再来看关于方程个变量的RESET检验:

我们发现,假定引入的却是变量的T检验P值分别为0.7673和0.9707,均远大于0.05,为大概率,说明它们相对与被解释变量Y来说不显著。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的模型不存在模型设定偏误或遗漏项的检验。

4.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我们对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得到的结果如下:

我们通过观察R2大小及t检验结果,逐步加入变量,逐步回归,剔掉不符合检验标准的变量,最后剩下变量GDP和CPI,此两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高度相关,从而得到修正模型。

5.异方差的检验。

(1)异方差的检验。我们利用怀特检验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所得辅助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及信息如下表:

从上表中的无交互项怀特检验可看出,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nR2=230.06542>χ2(4)=9.488,所以存在异方差。实际上,χ2统计量的P值为0.008944,小于0.05的水平,所以存在异方差。

类似的,从有交互项的怀特检验(见上表)中,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即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nR2=250.1193>χ2(5)=11.0705,所以存在异方差。实际上,χ2统计量的P值为0.011386,小于0.05的水平,所以模型存在异方差。

(2)异方差的修正。下面,我们对模型的异方差进行修正

我们采用WLS估计法,用OLS法所得残差的绝对值倒数(1/|e|)作为权重,得到回归结果如下表五所示。表中得到效果较好的估计,消除了异方差。

为了检验异方差修正情况,下面我们对利用WLS修正后的模型进行怀特检验:

怀特检验显示,χ2统计量的P值为0.825690,明显大于0.05的水平,模型已不存在异方差,修正成功。

6.序列相关的检验。我们应用LM检验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序列相关:

检验结果表明,含一阶滞后变量时的Prob=0.051131>0.05,故随机扰动项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

结论及建议

1.结论。通过回归分析方法,我们选择变量,对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因素建模分析,并对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检验,最终确定模型如下:

Y=-160396.7971+1297.167921*CPI+7.127408211*GDP

篇6

关键词: 《出口贸易实务》 实践性教学 必要性 方法

一、《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特点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商务日语、商务英语、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既涉及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又涉及许多具体的进出口贸易实务,如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外贸函电等,是一门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学科。它是为培养对外物流管理工作、从事各种电子商务活动及涉外连锁经营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的。国际贸易活动具有跨国界、跨文化、环节多、难度大、变化频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较强的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不仅重视基础理论及知识的教学,而且强调实际业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因此,探索《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的客观方面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偏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为中考落榜者,在中小学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经常开小差,精力不集中,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一般较弱,对语言文字不能正确理解。但这些学生天生爱动,喜欢直观方式接受信息,《进出口贸易实务》理论知识比较难以理解,只注重理论,按传统方式教学,学生必定失去兴趣。因此,实践性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必要措施。从学生的主观方面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很多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我将来又不到外贸公司上班,学其何用?因此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差。中职生大多因成绩较差而无法进入普高,因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加上中专的教育方式与初中教育方式有较大的区别,他们一时无法适应。因此教师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从实践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实践性教学是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的体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命题。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比如,教师上课前事先设计好,提什么问题,学生怎么回答,老师如何反馈,都已经写进教案。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的问题的回答,必须符合教师的备课时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如果学生即兴提出超出教师备课范围、具有独创性的问题或答案,很多教师的反映就是不置可否。因为教师并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而是过多地注意自己的教学活动如何安排得环环相扣,过多地注意自身的教学行为的设计和执行,恰恰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实践性教学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实践性教学能够督促教师主动到企业实践。教师在《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中,会遇到很多书上没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主动到企业实践,学习进出口业务的具体操作,进而完善教学方案。

三、《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的方法

(一)企业参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学习《进出口贸易实务》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外贸单位或港口参观学习,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必要措施。通过参观,学生对一些外贸术语会有直观的理解,比如,贸易术语FOB、CFR、CIF三种贸易术语,风险划分界限均以船舷为界,什么是船舷?货物如何越过船舷?货运船舶是什么样子?等等,一系列问题,均能得到解决,对理解国际贸易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有条件情况下,到外贸、外运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对学习和运用外贸知识是最好的方法。

(二)利用案例教学法,加强实用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案例教学法是实践教学中实用性教学的常用方法,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应该达到实用性的目的,也就是能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教学强调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具体体现在每个专业的应用层面。因此,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也普遍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选取典型的案例,结合所学的外贸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理论,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从而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课堂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工作情景。实践教学也是体验教学,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专业实践,从实践中领悟学到的知识,增加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以此方式让学生自觉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达到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目的。因此,《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观察、体验和实际操作专业领域的工作,以此达到对专业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某些工作场景,让学生体验。如:信用证结算方式:可以模拟工作场景,设置五个角色(出口商、进口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运输单位),让学生分角色制作单证,具体掌握各种单证的流动方式,从而深入理解信用证结算流程;再如,签订合同环节,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谈判。学生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尝到知识,并且得到实践锻炼机会,获取经验,进而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专业知识。

(四)实用软件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实践教学同样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强调的是建设实验室,开发实验课程,建立实验教师队伍。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网络应用的普及,用计算机模拟商业运行环境,进行网络环境的仿真实习等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进出口贸易实务》在教学结束后,可通过模拟软件学习的实训,让学生在仿真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具体体验。我校商贸实训室安装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学生可以用不同的角色进行操作,如:出口商、进口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工厂、海关、船公司等,学生分组操作比赛,在可控的实验环境下充分体验真实场景的感觉,达到了教学目的。

总之,探索《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手段。实践性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学有所用,从而实现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健教授.构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篇7

一、海南产业开放发展现状

1、进出口贸易状况

随着海南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海南对外贸取得了重要进展,产业开发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海南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4045420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936738万美元,进口总额为3108682万美元,分别占比23.16%和76.84%,进出口逆差2171944万美元。

从发展趋势上看,2007年海南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35749万美元,同比增长158.5%; 2008年,海南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5亿美元,同比增长43%,其中主要是进口贸易额增幅较大。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海南进出口总额比2008年下降15.34%,但总量仍然高于2007年水平。2010年受国际旅游岛建设利好政策以及国务院采取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海南进出口贸易回升明显,达到108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总额增加显著,创历史新高,达到239114万美元,进口总额842536万美元。

从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看,海南出口贸易主要以一般贸易与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为主,两者贸易额几乎占全部出口贸易额的90%以上,其中一般贸易额2008年至2010年分别占出口贸易总额的75.13%、60.76%和64.05%;进口贸易也更集中于一般贸易方式,一般贸易额2008年至2010年分别占进口贸易总额的84.70%、71.17%和76.44%。

2、利用外资状况

“十一五”期间,海南省通过实施多种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融资环境,多种方式吸引外资进入。总体来看,近几年利用外资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其中实际利用外资额创历史新高。

(1)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外商投资企业数增速显著

海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从2006年的79259万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152276万美元,增幅超过9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由74878万美元增至151213万美元,对外借款从4381万美元减至1063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数从2536个增加到4171个,增长64%,注册资本由83亿元增长至145亿元。“十一五”期间,海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外商投资企业数均增速明显,说明海南省投融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外商投资信心明显增强。

(2)利用外资合同项目与合同金额降幅明显

“十一五”期间,海南省利用外资合同项目从2006年的193个降至2010年的72个,利用外资合同金额从2006年的193个降至2010年的72个,合同金额分别从2006年的108602万美元降至2010年的40228万美元,降幅均超过62%。虽然海南省利用外资合同项目与合同金额均呈现出下降态势,但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却上升势头明显,说明大项目对海南省引进外资起到了支撑和拉动作用,“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的产业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3、对外经济合作状况

2006年-2008年,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从2006年的307万美元和246万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3272万美元和3380万美元,分别增长9.7倍和12.7倍,增幅明显。但受金融危机影响,至2009年,两项数据增速相比前期均明显下降,其中完成营业额降幅达35.7%。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对外经济合作呈上升趋势。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实施与不断推进,海南省对外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力度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海南产业开放水平评价

产业开放是一种以产业的国际合作为主导的对外开放模式,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产业领域,在投资自由化和市场准入条件方面,率先实行国际通行规则,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活动。目前,学术界对衡量产业开放水平的研究大部分是从规范角度进行的,并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实证研究方法。因此,我们通过借鉴胡晓鹏(2007)在《中国区域产业开放与价值创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对产业开放进行实证研究的基本原理,给出了从宏观产业角度来界定产业开放度的基本方法,即产业的对外开放度,等于该产业的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之和,基本表达式为:

FOIi表示i地区全部产业的对外开放度,等于该地区全部产业的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之和。CKYCDi表示出口依存度,等于i地区全部产业的对外出口总量(Ei)与其产值之比;JKYCDi表示进口依存度,等于i地区全部产业的对外进口总量(Ii)与其产值之比,全部产业的产值用当地GDP来替代。指标为正向指标,即数值越大,所衡量的开放程度就越高。

我们通过对2010年全国31省份(直辖市/自治区)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其中,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分别以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平均中间价6.7695换算成亿人民币计量,最终得出2010年全国各省产业开放度排序。

注:原始数据均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全国31省份平均产业对外开放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分别为0.31、0.15和0.16。

由表4可以反映出,海南总体产业开放度在全国排第十位,居中上游水平。但从沿海省份角度来看,海南产业开放度在全国11沿海省份当中排位靠后,仅位于河北与广西之前,但开放度值是河北、广西的2倍。从具体指标来看,海南出口依存度为0.08,居全国第十四位,比31省份平均出口依存度低0.07。

三、海南与广东产业开放程度比较

(一)产业对外开放度比较

海南各方面发展起步较晚,对外经济交往有限,主要依靠与大陆地区的经济往来。近十年,对外开放水平有了显著发展,2008年海南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但是由于产业经济总量小,海南进出口贸易总额在绝对量上明显低于广东省,后者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海南的72.5倍(见表5)。

通过计算海南与广东总体产业、农业、制造业开放度等指标(见表8),反映出:海南总体产业外开放度远小于广东,广东产业经济发展依赖于国际市场;而海南对外开放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小。从进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海南总体产业的进口依存度大于出口依存度,而广东总体产业的出口依存度大于进口依存度。其中海南农业对外开放度也落后于广东,说明海南建设热带农业基地的力度不够,没有发挥海南热带农业优势,农业国际市场的开放水平亟待提高。

(二)利用外资水平比较

当前,利用外资是我国补充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经验,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重要途径之一。2010年海南对外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72个,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0个,比上年度分别下降1818%和1765%;对外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金额40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92亿美元。

表7反映出,海南在利用外资水平上无论是从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金额以及实际利用金额来看,在数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广东。2010年海南在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有所减少,但是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却表现出61%的增速,说明海南单项合同金额有所提高,外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潜力较大。

四、海南产业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贸易总量较低,贸易结构不合理

2010年,海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86.49亿美元,而同期全国31省市平均进出口贸易总额达959.35亿美元,海南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9.01%,进出口贸易绝对量较低。2010年,海南省对外贸易进口额为63.28亿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4.05%;对外贸易出口额为23.20亿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56%,出口依存度为0.08,排名第14;对外贸易进口额为63.28亿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4.05%。对外贸易进出口依存度分别为0.21、0.08,在全国31省市中分别排名第14和第6位,差异度十分明显。说明海南省对外贸易过于依赖进口,贸易结构不合理。

2、对外贸易出口国分布不均,出口市县较为集中

海南省对外贸易出口国主要以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四国为主,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非亚洲国家出口额较少。2010年,海南对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出口总额分别为58406万美元、12362万美元、21983万美元、38264万美元,对四国出口总额占全部出口总额比重大55%,出口国家分布不均。另外,海南省18市县中出口地域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洋浦、文昌、儋州、琼海等少数市县,区域发展不均衡。

3、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海南省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主要出口商品仍以原油、天然气、农产品(水海产品)为主。2010年,海南省省成品油、天然气、水海产品出口额分别为6.7亿美元、4.07亿美元、4.04亿美元,三种商品出口额合计14.81亿美元,占全省23. 9亿美元出口总值的61.96%。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海南省贸易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力度不够,导致产品更新换代迟缓,仍以低水平粗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出口产品质量不高,市场适用性不强。(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1》,《海南省统计年鉴2011》,《广东省统计年鉴2011》.

[2]迟福林,李昌邦等,产业开放:海南经济特区的希望[J].开放导报,2000(10):22-24.

[3]胡晓鹏,中国区域产业开放与价值创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5):72-83.

篇8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审计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为了使自身仍然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是必由之路。内控制度逐渐变成对一个企业的业务活动、经营活动成败与否的衡量准则。企业出现的不合法经营、会计信息偏离事实以及经营失败等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缺乏内控机制或者内控机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由于进出口公司也不例外,因此,对进出口公司内控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改进策略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即企业自身为了确保业务以及经营活动行之有效以及资产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及时发现、防止或者纠正舞弊以及错误,力保会计信息完整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而有针对性的在企业内部所制定并且执行的一系列程序、措施以及政策。内部控制最重要的目标即将虚假会计信息降到最低水平,确保资产得以完整以及安全,内控之基本目标是尽其所能帮助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公司治理旨在确保公司按照正常轨道高效运行,防止经理或者董事等人对股东利益造成损害。公司只有使治理制度不断完善,才能够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提供有力保障。构成一个完整的内控机制的要素应当和管理者对企业所采取的运营方式紧密相联,并且和管理过程息息相关,具体来说,包括控制活动、内部监督、风险评估、控制环境、信息以及沟通。实施内控的基本途径为: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审计控制、实物控制、风险控制、授权批准以及组织规划控制等。

二、进出口贸易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进出口贸易公司所制定的内控制度能够对财务以及进出口业务环节里特别摘要的控制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在公司运行、经营以及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思想上并未对内部控制有足够的认识,使得内控机制还不够健全,某些操作仍然沿袭着以往的习惯做法,并未形成有条理、有系统的规章制度,缺乏固定的、科学的流程。而各种制度以及条例是使内控机制得以落实的根本保障,如果制度自身就不够完善、科学、可行,内控机制就仅仅是一纸公文,成为摆设而无法发挥内控的实效,这对企业长足发展以及日臻完善无疑是一种障碍。

(2)内控观念较为淡薄

由于会计业务不断发展,为了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得以稳步发展,有力预防金融风险,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会计制度。但是有些进出口公司会计人员却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业务操作并未遵循应有的规则,缺乏责任感以及事业心,轻易相信他人,认为同事之间应当相互信任以至于不讲原则,将自己业务上对应的各种密码以及口令等都全部告知他人,相互之间都对彼此的业务以及公司财务状况了如指掌,使得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对应的考核之间相互脱节;更有甚者使得内控机制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并未真正贯彻执行,形同虚设,有令不禁以及有章不循现象较为严重;少部分公司更是忽视内部控制,并未建立对应的机制,使得业务流程无章可循,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此外,有些公司管理者也缺乏必要的内控意识,这样就使的公司所建立起来的内控制度并不严格,并未形成一种良好的公司内控的氛围。上述种种情况都可能使公司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

(3)对业务流程缺乏有效控制

进出口贸易公司对应的业务流程主要涵盖进出口前相应的准备、对进出口合同进行商讨、报验以及备货、信用证的改正、审证以及催证、租船订仓、办理报关以及保险、议付等一系列环节。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进出口贸易公司并未针对上述流程制定相应的内控规则,难以对这些流程进行有效、准确的控制,不仅不利于交易顺利完成,使经营目标难以按照预期实现;甚至可能给对方可乘之机,利用对方国家严苛的法规条文造成贸易壁垒,抑或提出某些不合理要求,致使我方蒙受大额赔偿损失。进出口贸易公司相应的业务流程控制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单证管理较为薄弱。单证管理决定了索赔、议付以及进出口合同相应的履行方式等环节能否顺利实施,是公司对应的进出口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当前很多公司对单证管理并不严格而且非常松懈,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传递不快、职责不明、报关不严、流程不畅、处置不当等问题,造成业务流程缺乏应有的控制,给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风险。

第二,业务人员全程包办整个流程。进出口业务自身对应的整个流程和那些制造业有所区别,制造业各个环节分别对应着各自的操作人员,而进出口业务往往是将所有业务以及整个流程全部交由相关人员,这些包办行为使得公司流程、订单、客户等资源载体日益呈现出个人化特征,使得公司不得不过分依赖业务人员,而缺乏对业务流程应有的约束以及控制。

第三,对国际结算方式缺乏严格的控制。进出口贸易中,国际上常见的结算方式为银行保函、汇款、备用信用证、信用证以及托收等,而信用证为举足轻重的方式,由改证、审证以及催证等环节组成。但是,很多公司并未对上述环节实施严格控制,因此难以觉察订立信用证过程中对方设置的某些陷阱条款以及软条款,使进出口公司时常蒙受信用证欺诈带来的损失。

(4)风险控制缺失

很多进出口公司对风险缺乏有效管理以及控制,表现为风险信息滞后、分散、缺失,风险决策的方法以及机制落后,且交易决策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缺乏科学、积极、可行、有效的规避风险对应的措施,财务、经营等部门之间互相冲突、互相脱节。因为管理措施滞后以及管理手段落后,使不少公司遭受了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三、强化进出口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

(1)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在公司各级工作人员中,审计人员对内控占有特殊而又至关重要的地位。公司内部审计作为内控机制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对内控机制其他环节进行监控之重要作用。现代公司管理中,内部审计者肩负着新的使命以及职责。所以,审计部门对应的工作不再仅限于监督公司内控是否得以落实,同时还应当协助组织经营软控制环境,协助内控机制设计。管理者应当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促使员工在业务活动中自觉向职业道德以及办事标准看齐。进出口公司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尽量完善其内控制度,对境内外相关结构经济管理以及财务活动定期的监督、评价以及检查,建立重要经济指标对应的偏离预警报告机制。为了使财务监督切实有效,对境外机构对应的管理人员的离职,实施离任经济责任对应的审计,而对某些对外合作项目以及合同等,实施单项审计,监督、评估机构所设立的内控机制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是否行之有效,努力健全内控机制,确保公司圆满完成其预期的目标。

(2)对业务流程加强控制

强化对业务程序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进出口贸易公司所制定的内控机制是否行之有效。业务进出口业务持续时间长、环节复杂并且风险大,所以,公司必须强化对业务各个环节的控制,从根本上改变所有业务都有业务人员全程包办的局面,减少交易决策不科学的盲目性以及主观性。如,在出口业务中,针对出口前一系列准备工作、办理保险、租订船舱、签订合同、报关储运、收汇核销、合同磋商、安排生产等环节,公司应当将其所对应的责任层层落实,明确规定其相应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责任部门以及不同环节间互相协调以及衔接等事项,如对逾期却未退税或者未核销的报告和相应处理措施予以明文要求,制定防范套汇、逃汇、骗汇以及骗取出口退回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交易进行井然有序,摆脱公司对相关业务者过分依赖,对交易实施有效管理以及控制。

(3)健全内控制度

制定内控机制旨在确保公司内部相应的经济业务能够依据既定计划顺利落实,防止公司内部易于出现的舞弊行为或者差错,使会计资料保持完整与真实。第一,使凭证流转流程规范化,加大内部牵制力度。财务管账时,对审核、开票、记账、经办以及审批收付款等财务工作进行严格分离。对于收款凭证,财务人员应当开票之后再审核,之后收款,最后记账和制单。对支出凭证来说,应当报批之后再经办,经审核以及审批之后付款,最后将其交由会计人员进行记账以及制单。第二,对授权批准进行控制。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必然会对所有经济业务予以相应的授权,尤其是在货币资金支出方面一定不允许超出审批权限,必须得到领导审批才能够允许那些大额资金以及货币支出,使资金以及货币流动完整并且安全。第三,内部会计机制必不可少。对会计记录准确性以及完整性、会计凭证予以明确规定。对内部会计职责、具体分工、权限以及组织形式明确规定,规范报表、复核账簿、审计凭证的方法。

(4)强化风险管理

进出口公司对应的风险具有复杂性以及多样性,且渗透于业务流程的方方面面,因此,风险控制对进出口公司完善内控机制十分必要。首先,对风险控制点予以准确确定,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建立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一是为客户建立资信档案,甄别优质客户,保证交易安全,为进出易打好基础;二是为业务交易建立跟踪档案,规范审核合同之流程;三是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及早预防。再次,主动采取措施,积极防范风险,重点在于对合同予以严格评审,对合同条款中的细则进行推敲,对其理解进行理性评审。

参考文献:

[1]欧秀英. 中小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8,(16) .

[2]桂未名. 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 国际商务财会, 2008,(12) .

[3]郑兴铎. 完善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 财会通讯, 2001,(10) .

篇9

关键词:FDI;进出口贸易;贸易效应;影响因素

湖南省位处我国中部地区,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不断改善、市场准入领域和鼓励类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地域、股本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限制的逐步放宽,以“有色金属之乡”和“鱼米之乡”著称的湖南省在贸易和投资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1990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仅为9.42亿美元,到2009年已达到101.51亿美元,是1990年的10倍多。与此同时,湖南省FDI也大量流入。1990年,流入湖南省的FDI仅为0.11亿美元,到2009年已达到45.98亿美元,是1990年的400多倍。

一、湖南省FDI对当地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

湖南省利用FDI从1983年开始起步,1989年以后利用外资呈现跳跃式发展态势,规模迅速扩大。自1992年以来,湖南省每年实际利用外资都超过上亿美元,改变了以往每年不足2000万美元的缓慢发展状况,并于2002年突破10亿美元关口。2009年湖南省实际利用FDI为45.98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创历史新高。投资方式上,近几年来外商独资的比重持续上升,2009年达到80.4%,已成为湖南省FDI最主要的投资方式。投资来源上,湖南省FDI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构成不太合理。一方面,港、澳、台地区资金的比重过大,香港对湖南省的实际投资额占全省的比重每年都接近50%,而欧盟是世界资本输出的重要地区,但投资总额仅占全省引资的2%左右;另一方面,FDI以中小资本为主,国际跨国公司的投资很少。投资流向上,湖南省FDI主要流向省会长沙和京广铁路沿线地区。2009年长沙地区利用FDI为20.33亿美元,占全省的44.2%。

1996-2001年期间,湖南省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呈现时涨时跌的不稳定特征,尤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期间,湖南省的对外贸易受其影响出现了回落。2002年以后,湖南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日趋稳定,于2008年创历史新高,达到125.70亿美元。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为101.51亿美元,同比下降19.2%。其中出口额为54.92亿美元,下降34.7%;进口额为46.59亿美元,增长12.0%。在中部地区,2009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为101.51亿美元,居倒数第二,且与湖北(172.29亿美元)、安徽(156.40亿美元)的差距较大。湖南省的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其总额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6%,衡阳、郴州、岳阳等京广沿线地区由于FDI的带动,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比较迅速。贸易结构上,2002年以前,湖南省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高,一直维持在10%以上,之后才有所下降。从形成规模的出口商品来看,湖南省出口的种类少、规模小。2009年,湖北拥有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种类有34种,安徽有32种,而湖南省只有25种,基本上无优势可言。此外,湖南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较小,2009年仅为4.07亿美元,不到出口总额的10%。

总的来说,湖南省FDI起步晚、规模小,其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发动机”效应还未很好地发挥出来。从出口看,湖南省FDI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一方面,FDI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将带动当地相关企业的出口,再加上FDI企业生产的产品会有较大部分返销或向国外出售,从而形成FDI对出口贸易的引致效应;另一方面,湖南省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产品结构的升级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等都将有利于增强国外投资者的信心,从而促进FDI更好地吸收。从进口看,湖南省FDI对进口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湖南省FDI流入后,当地往往要从国外或子公司进口原材料、机器设备以及中间产品等,因而形成一定的进口刺激。

二、湖南省FDI贸易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AHP法的基本原理

AHP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由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隶属关系进一步分解,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递阶层次结构;其次,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再次,基于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层次总排序,即各因素相对于总目标而言的权重。

(二)影响因素的甄选

依据影响因素体系的设计原则,并基于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对影响FDI贸易效应的各种因素进行了重新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尽量选取可量化的指标),主要选取了以下七种影响因素:

一是投资方式:主要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二是投资动因:主要包括获取生产要素,开拓、抢占市场,追求规模效益和规避风险;三是投资来源国(或地区):主要包括发达国家(或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四是投资流向:主要包括人均GDP的地区性差异,基础设施状况,劳动力素质,行政效率和法治环境;五是投资行业:主要包括制造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六是投资主体:主要包括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七是其他因素。经过分类,上述影响因素中可量化的因素有投资方式、投资来源国(或地区)、投资流向和投资行业,其余无法量化的因素有投资动因、投资主体和其他因素。对于前者,因此,从可量化分析的角度考量,可选取它们作为影响因素。对于后者的筛选主要取决于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三)影响因素的分析

1、构建湖南省FDI贸易效应影响因素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见表1)

2、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中具体指标的两两比较依据湖南省FDI贸易效应的实际状况并结合有关专家意见综合而定,其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如下:

第一,判断矩阵U-Ui,即相对于总的湖南省FDI贸易效应而言,贸易替代效应、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补充效应和市场扩张效应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见表2)。

第二,判断矩阵U1-ui表示相对于贸易替代效应而言,各影响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见表3)。另外,相对于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补充效应和市场扩张效应而言,各影响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与U1-ui类似,故计算过程略。

以上各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的特征向量即湖南省FDI贸易效应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权值,其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见表4)。投资动因、投资主体、投资行业以及投资来源国(或地区)这四项因素在影响湖南省FDI贸易效应的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三、利用FDI促进湖南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措施

第一,利用FDI时将大型跨国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的重点。进一步开放省内市场,以市场换取大型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管理、从而实现引资的目的;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区位优势,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有一定人才、技术优势的开发区,为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制造条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消除大型跨国公司担心技术泄密等后顾之忧,增强其投资信心;以市、县各科技园区为主体,整合提升各类园区,通过“产业园”、“配套园”等有效形式,尽快使重点产业和主攻对象在区内形成集聚效应,为大型跨国公司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第二,利用FDI时向贸易贡献率高的产业倾斜。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基础工业、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出口创汇型产业,特别是配合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把湖南省十大优势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投资重点;重视大项目的开发和产业链招商,形成利用外资中的规模效应和龙头效应;进一步完善外资行业准入政策,强化外资政策的产业导向。

第三,改善利用FDI扩大当地对外贸易的投资环境。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实行对外商投资者的国民待遇,利用外资政策从税收激励机制为主的优惠政策转向以公平竞争机制为主的规则政策;科学利用国家和本地的各种优惠政策,按照统一政策、平等待遇、公平竞争的原则,对所得税、信贷、保险等政策进行调整,同时允许对特定区域和产业给予适当优惠措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管理和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张谊浩,王胜英.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1).

2、杨迤.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相关分析[J].世界经济,2002(2).

篇10

关键词:闽台贸易;经济增长;协整;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1-0072-05

闽台经贸合作是海峡两岸经济关系中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峡两岸局势的演变和闽台之间内在因素的推动下,闽台经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进入21世纪后,对台先行先试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及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为闽台经贸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闽台交流与合作不断向纵深拓展。闽台贸易往来不断扩大,贸易形式更加多样化。2009年,闽台贸易总额达69.91亿美元,其中福建对台出口15.4亿美元,自台进口54.51亿美元。台湾目前已是福建省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市场和第七大出口地区,闽台贸易合作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也因此,闽台经济贸易合作关系问题引起了学界较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形成了较多的研究成果。郭丽立足于闽台经贸合作的现状,揭示了闽台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杨小红探讨了闽台经贸合作的现状特点,分析了制约闽台经贸合作发展的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深化闽台经贸合作的对策。单玉丽定性分析了闽台经贸合作的互动效应,探讨了经贸合作对闽台相互依存度的影响,提出了推进闽台经贸互动,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戴淑庚计量研究表明闽台贸易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绩效显著。王琼编制并测量了闽台经济合作紧密程度指数,分析两地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得到闽台经济合作紧密程度在不断提高的实证结果。

以上相关研究大部分是从定性角度分析两岸经贸的现状、互动和经贸关系走向,而从计量角度探讨闽台贸易对福建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数仅停留在贸易总体层面,未能揭示闽台贸易中进口或出口对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拟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分析方法,对闽台进出口贸易对福建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二、闽台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

1.数据的选取与说明。统计数据取自1992-2009年的年度数据,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及《福建省对外经贸年鉴》(1993-2010)。用福建地区生产总值表示福建的经济增长水平,用符号GDP加以代表,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中历年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全部折算成美元,以亿美元作为单位。分别用EX及IM表示福建对台出口额及自台进口额,单位同样为亿美元。为消除样本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原有数据进行对数转换,转换之后的序列则分别用LNGDP、LNEX及LNIM来表示。下文所作的所有统计分析均以转换序列为样本。有关变量的变化趋势图及它们一阶差分图见

图1可以看出,三个变量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说明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图2则反映了各变量经一阶差分后,序列趋势消失,大致可以看出各变量一阶差分呈现平稳的特征。

2.ADF平稳性检验。由于LNGDP、LNEX以及LNIM三个变量都属于时间序列数据,为避免出现伪回归问题,本文使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分别就每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水平和一阶差分形式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的结果显示(见表1),变量LNGDP、LNEX及LNIM的水平序列的ADF检验值均大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上述三个变量都是非平稳序列。LNGDP、LNIM两变量的一阶差分的ADF检验值均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LNEX变量的一阶差分的ADF检验值虽大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却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序列,即变量LNG―DP、LNEX及LNIM都是I(1)序列。对于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变量间的协整分析。

3.协整检验。通过ADF平稳性检验得知,LNGDP、LNEX及LNIM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序列,但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对非平稳变量建立OLS回归模型分析可能产生虚假回归,因而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样本序列进行协整性分析。具体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r=0)的零假设,接受了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r≤1)的零假设,这充分表明了LNGDP、LNEX、LNIM三个序列之间存在而且仅存在1个协整关系。

根据表3所给出的数据,得到估计出的三个变量之间协整关系表达式如下:

ECM=LNGDP-0.050186LNEX-1.761597LNIM-1.805 594

(0.18568) (0.28083) (0.65926)

所列协整关系表达式中协整系数下方括号中的数字为渐近标准差。重新利用ADF检验法,对ECM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ECM的ADF检验统计量(-3.492713)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临界值(-2.708094),反映出此时ECM序列已经是平稳序列。因而就进一步表明了I.NGDP、LNEX及LNIM之间的协整关系是正确的,它们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4.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利用Eviews5.0统计软件,根据AIC准则确定了各变量的滞后项为2,得到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之上,福建经济增长是福建对台出口的Granger原因,但不是自台进口的Granger原因;福建对台出口(5%的显著性水平)及自台进口都是自身经济增长(LNGDP)的Granger原因;自台进口是对台出口的Granger因果关系,对台出口不是自台进口的Granger原因。

5.脉冲响应分析。Granger因果性检验识别并说明了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却不能很好地揭示各变量之间的短期关系。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弥补Granger因果检验的不足。由于LNGDP、LNEX、LNIM均可看做内生变量,符合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条件。经VAR模型滞后阶数的各种准则综合考虑比较,选取滞后阶数为1。经过检验,模型是显著的,所有特征根根模的倒数都小于l(见图3)。

为了避免在使用Cholesky分解技术时,南于变

量排序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采用广义脉冲响应方法进行分析,脉冲响应见图4。图4中的横轴表示新息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在模型中将新息冲击作用的滞后期设定为10。图4显示,福建地区生产总值GDP在受到来自对台湾出口及自台湾进口的新息冲击后,变化大体相同,在当期即显示出较强的正向效应,在第2期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渐回落,在第4期后则保持较为平稳发展态势。这足以反应了闽台进出口贸易对福建经济增长的冲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

在脉冲响应分析基础上,根据方差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可以进一步分析闽台进出口贸易对福建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方差分解结果见表5。表5显示,从第1期开始,福建GDP的波动对来自于自身的扰动有所下降,最终大致稳定在89%左右;来自对台出口LNEX的扰动逐渐上升,对台出口的福建经济增长贡献度大致为6%;来自自台进口LNIM的扰动亦不断攀升,其对LNGDP的最大贡献度约为4%。

总体而言,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结果,基本反映了闽台进出口贸易是拉动福建经济增长的积极力量,这与前面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相互一致。

三、实证结论

通过对闽台贸易对福建经济增长系的效应实证分析,不难得出:福建经济增长与闽台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唯一的协整关系。

1.从长期来看,闽台进出口贸易对福建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福建自台湾的进口贸易每增长1%,福建GDP将增长1.761597%;对台出口贸易每增长1%,福建GDP将增长0.050186%。自台湾进口对福建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对台出口对福建经济增长的作用则较弱。

2.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发现,对台出口贸易与福建经济增长互为Granger原因;自台进口贸易是福建经济增长及福建出口贸易增长的Granger原因。表明了短期内,不管是向台湾出口或是自台湾进口,都能够起到推动福建省的经济增长的作用,自台进口的增长亦能带动对台出口贸易的增长。

3.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结果也显示,向台湾出口或是自台湾进口的增长都给福建经济增长带来显著及持久的正向冲击,且在短期内,对台出口贸易的经济增长贡献度大于自台进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