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壤变肥沃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让土壤变肥沃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式教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179-01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同样,创新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创新更是整个时代的特征。那么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怎样在这个处处讲求创新的大背景下搞好数学教学工作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式教学。创新式教学实际上是创新教育对教学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在创新教育基本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表现形式。
一、数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倡导创新式教学,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归结起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的滞后性。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拥有满腹经纶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实施的教学活动,很容易就忽视了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不容挑战,不容学生质疑,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轻易不敢发表意见,从而禁锢了学生想象的翅膀。
(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旧版的教科书中,初中的数学知识往往过于“难繁偏旧”,学生学起来往往很吃力。新版教科书考虑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以前的一些偏难偏繁的知识做了一些删节,在内容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一些教师由于自身就是在旧的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在面对教学改革时,一时觉得无所适从,因而继续沿袭着以前老的教学方法,像是机械的讲解,重复的做练习等。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很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课程,从而使很多同学在半途中就放弃了。
(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部分教师往往却考虑不到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性,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很多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久而久之就脱离了团队,直至放弃。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诸多弊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对这些方式加以改善呢?
二、初中数学实行创新式教学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通过学习把外界的知识存入到自己的大脑以后,还需要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新学知识与脑中已经存在的旧的知识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学到了知识。同样道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即使水平再高,如果学生不能把教师所讲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就无法达到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这参与中逐渐培养创新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现如今,有很多人认为我国的教育体制落后,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也因此,有很多家长考虑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习,以逃避国内繁重的课业压力,然而事实情况却不是人们想的那么简单,就拿数学来说,数学往往被称作国际语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各国除了发音不同外,从数字、符号、公式到图形、计算题的方法都没有什么差别,并不是我国的数学知识就比国外的偏难,之所以感觉不同,主要还是一些教学方法上的差别。那么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应该在方法上多下些功夫,找出一些学生容易接受,浅显易懂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除了要注重一些基础知识的讲解外,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数学思维能力。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广的学科,几乎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天文、地理、交通运输、航天技术等各个方面,如果能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无论学生在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都将大有裨益。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就像是一块肥沃的土壤,经过耕耘,才能获得丰收,但即使同肥沃为土壤,可以种植的东西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有的可能适合种这个,有的可能适合种那个,然而,只有种对了东西,经过精心栽培才能够获得丰收。学生也一样,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特长可能都表现在不同方面,做为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如果方法不对,就好比是在水田里种小麦,不但不能获得丰收,还会浪费一块肥沃的土壤。
(四)启发学生多向求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谓的多向求解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思考、主动探求,力图从多方面,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这在解数学题的时候非常常见,同时这也是数学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巨大优势。而发散性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求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找出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在现如今教育改革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之际,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也要顺应改革的潮流,把教学的目标从以前单纯的知识掌握逐渐向知识和能力并重转变,注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人才。
参考文献
[l](英)奥勒顿.把复杂问题变简单――数学教学100招[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1
篇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时间长了,很容易使人感到疲惫、烦躁,因而懈怠下来。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有了兴趣,学习便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就会让人感到精力充沛,乐此不疲。
多媒体声像兼备,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激发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如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变传统课文分析为讨论探究,通过看视频,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灵魂,在欣赏中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点评,一方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与影视作品,从而熟悉课文,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再如英语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口语交际的短片,可以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交际环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增强心灵教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学习,让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美的意境,这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以宁静、恬美的二胡曲为背景音乐,配以幽静的夜空,一轮满月,曲曲弯弯的小径,稀疏斑驳的树影,昏暗的灯光,静静的荷塘,田田的荷叶,洁白的荷花,这种唯美的画面会让学生体味到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的心境,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情感具有情境性,因此,创设情境达到意境美、情感美、意蕴美,营造课堂良好的情感氛围,对心灵教育大有裨益。“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并从中受到感染启迪。
四、适应改革,提高师生素质
从教师层面上讲,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都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身处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多媒体手段的操作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从学生层面上讲,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出现,恰好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情境,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两个层次上说,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客观上促进了师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篇3
关键词:问题;对策
引?摇言:新课改已进行了两年多了,目前,我校高中数学课主要由课前预习与课堂展示两大部分构成. 通过课堂展示,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合作意识明显增强了,学生作业更加真实,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转眼已经到高三了,部分班级的学生已经对课堂展示失去了兴趣,最典型的高三(一)班――以前课改搞得最好的先进班,现在变得沉默了,个别优秀学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甚至打瞌睡,面对这种现象,笔者先后听了22节新教材课堂教学,与30多名学生进行交流,发现我们的课堂展示许多地方值得深思与强化.
■存在问题
1. 课堂展示目标不明确.
有的课堂目标过大,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有的目标过小,使许多学生无所事事,失去参与兴趣.
2. 课堂展示对象选取欠恰当.
有的问题过大过难,成绩中下学生展示就有点吃力. 有的问题较为简单,好学生在展示中不能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有的易错题应该可以让平时审题运算粗心的学生去展示,充分暴露思维误区,以误导悟.
3. 课堂展示中轻视知识的生成,重知识的应用
许多课堂展示,直接给出结论,课堂完全成了解题展示. 知识是能力生长的土壤,没有肥沃的土壤,就无法形成数学能力
4. 课堂展示缺乏教学机智
课堂展示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和不知,以便调整教学任务,但许多课堂无视学生暴露的问题,仍就僵硬按照既定模式进行,失去展示价值.
5. 课堂展示缺乏对知识的整合
死搬硬套,不会对内容进行重组和取舍.过于零碎,重点不突出,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
■对策
1. 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每节课对展示对象的选择,坚持分层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参与,并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使优秀学生基础牢固,面对新题型有较强的应便能力;中等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对常规题型能够准确求解;对学困生督促掌握基本概念、方法,学会做一些容易题,树立信心.
(1)课堂展示采取随机抽取,不提前预订,这样可以避免个别学生偷懒不预习.
(2)课堂展示中知识展示,一般应用只抽组员,组长检查,发现问题进行补充完善;知识展示要简洁、明确,题型展示要求注重通法、一题多解.
(3)每节课随机抽取一个组长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或者未提前布置的问题,以检查组长解决问题的能力,组员可以自由抢答.
(4)每次检测考试后,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不同层次试题. 根据试卷中信息指导优秀学生在难题上有所突破,有针对地指导学生分类分析,多题一解.
2. 微观强化:主要体现在对每节课展示内容有所侧重,做到重点突出,使学生对知识的产生过程、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习题的解答过程、错误的发现过程、概念内涵的剖析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能够认真参与,全方位地感受,深化数学思想,形成较强的数学能力.
(1)强化学习目标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有层次,精确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展示知识的内涵,归纳总结,点明重点.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达到不同的目标,有困难的学生要求记住并会简单应用,中等学生要求理解知识的生成并会应用,优秀学生能够理解、深化、拓展,并能为他们准备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
(2)强化知识的产生过程
数学知识的形成一般要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发展深化过程、知识应用过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相应的思维过程,正如《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不仅教给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 如三角函数部分,学生对公式记不住,记住了遗忘得也很快,复习时可以让学展示公式的来源,揭示相互之间的联系,总结规律.又如函数概念、极限概念可以让学生学习阅读材料,了解其形成背景. 丰富数学文化底蕴,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3)强化公式、定理的推导
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是单独成章节,而是伴随着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或者推演例题而介绍给学生的. 如必修4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用向量工具进行探索,获得的方法重要而典型,过程简明而巧妙,这种推导方法是对旧教材推导方法的一种超越,其中涉及的思想方法有构造法――构造单位圆;坐标法――向量坐标化A(cosα,sinα),B(cosβ,sinβ);方程思想――把向量■・■用两种形式表示,即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β);分类讨论思想――对α-β为夹角进行讨论;数形结合思想――将角放在单位圆中建坐标系.
(4)强化例题、习题展示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一个专心认真备课的老师能拿出一个有意义但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各个侧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了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领域”. 例如已知数列{an},{bn}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分别为Sn,Tn,■=■,求■,学生展示四种解法.
学生1:■=■=■=■=■可得n=9;
学生2:■=■=■=■,深化第一个求和公式与等差中项的关系;
学生3:
■=■=■=■=■,得n=9,强化第二个求和公式在d不为0时它是一个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式这一重要特征,也开启了第四个学生的思维;
学生4:■=■,可令
Sn=7n×kn=7kn2,Tn=(n+3)×kn,
利用■=■求解.?摇
(5)强化学生思维误区展示
有的问题正面强调时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说明学生对此知识点还未透彻理解掌握,可以等待他在作业或检测中犯错时集中解决. 例如已知x>0,y>0,且x+2y=1,求■+■的最小值,课堂上笔者在检查作业时发现了一部分学生的做法有问题,叫了其中一个代表展示在黑板上. 解法:因为1=x+2y≥2■,所以■≤■,
■≥2■.
又因为■+■≥2■=2■≥4■,全班学生认真看了这种解法后,激烈地争论起来,最后找到错误原因是用了两次均值不等式,但“=”成立的条件不统一.
(6)强化数学概念内涵展示
在复习空间几何体时,有一个这样的判断题: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的棱锥是正棱锥,学生开始认为是正确的,渐渐沉默了,有学生开始在练习本上画图.过了一会儿,学生1展示,在三棱锥D-ABC中BA=BC=BD,AD=AC,但三棱锥D-ABC不一定是正三棱锥;学生2站起来口述道:一个任意三角形,过它的外心作该平面的垂线,垂线任取一不同于外心点与三角形构成的三棱锥不一定是正棱锥,这是笔者从教以来听到最好例子,还是一个文科学生提出的.这样的展示足以澄清大家对正棱锥定义的一些错误理解,同时启迪了智慧.
(7)强化数学模型的展示
在立体几何学习中,用好长方体(正方体)这个数学模型,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例如:某几何的一条棱长为■,在该几何体的正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是长为■的线段,在该几何体的侧视图与俯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分别是长为a和b的线段,求a+b的最大值.
(8)强化知识重组
篇4
关键词:樟子松;营养钵;栽培
中图分类号:S723.1+33 文献标识码:B
1苗圃的建立
1.1苗圃地选择
苗圃地应选择交通方便、透气性良好的沙壤土,地势比较平坦,有灌溉条件、水源充足、排水良好且肥沃的土壤作为育营养钵苗圃地。
1.2苗圃整地及土壤消毒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苗圃主要培养樟子松营养钵。首先在4月中旬,将土地深翻并进行旋耕,作用是让土壤疏松,加深土层,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提高蓄水保障能力,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增强土壤肥力,然后每公顷施有机肥30~45m3,施过磷酸钙20kg、硫酸钙50kg,这样可以消灭残茬,消灭虫卵病菌,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1.3苗圃地作床
苗床采用低床,宽2.5m,长8m,苗床之间留宽35cm,高20cm的步道,以便后期锄草浇水覆土。
2操作步骤
2.1幼苗的假植
首先将从辽宁省彰武县调回的一年生樟子松幼苗,假植在泥土里并充足浇灌,然后给樟子松幼苗盖上草帘,起到防风遮阴的作用,防止幼苗受损。
2.2幼苗的根部处理
先将樟子松幼苗根部剪掉1~2cm,然后将泥土和水充分搅拌至糊状,然后将樟子松幼苗根部蘸满泥浆等待备用。
2.3幼苗装钵
首先将床面用铁锹铲起40cm并铲平,然后在营养钵(30cm×36cm)中装1/3的土壤,再把打好泥浆的幼苗放在营养钵中央,然后再加土直到加满为止,每行6杯,每约装18~22行,装好后在当天必须浇水,以保证苗木的成活率。
3苗期管理
移植的樟子松幼苗在苗圃地一般需要2~3a方可再移植,从灌溉到遮阴再到除草浇水施肥,还有防病、防虫,每个环节要面面俱到,精益求精,让每一颗苗木茁壮成长,把苗木的成活率提到最高。
3.1灌溉
给苗木供应充足的水分,是提高其成活率的重要保证,苗木才能健壮的生长。若大风或气温蒸发量大时,表土易干燥需要浇水。一年生樟子松幼苗7~8月间为高生长旺盛期且根系已经伸展,而且气温高苗木蒸腾量大,因此,必须供给充足的水分,每隔2~3d浇一次透水。8月中下旬后,为促进苗木木质化利于越冬,除天气特别干燥,可每隔15d浇1次水,在起苗前一个星期交一次透水,促使土壤疏松,起苗时可保持根系完整。
3.2遮阴
樟子松幼苗不喜荫,但每年在幼苗出土以后,应当适当遮阴,避免强光、高温,通常采用悬挂遮阳网的办法,防止樟子松幼苗被强光烧伤。等到樟子松幼苗长大,抵抗力加强,而且喜阳的特性,将不再需要遮阴。
3.3精心除草,合理施肥
二年生以上苗木除草,可以采用原始的人工铁锄进行除草,也可以使用药物喷洒除草。樟子松幼苗装入营养钵后要立即浇足水,在床面还没有干燥的时候,立即喷施除草醚,方法如下:将25%除草醚乳油按照5ml/㎡稀释至30倍,均匀地喷洒在幼苗床表面,为了保证土壤湿润,以便药液扩散,形成封闭层,喷洒药物以后,必须再喷15min水,此时,切记不能使用割地草!经过两次除草剂,可保证40d内无杂草。封闭期过后,再出现杂草,先人工拔除大草,再用30kg水中加入15ml割地草和50ml拿捕净均匀喷撒180m2。肥料应以有机的农家肥为主,无机的化学肥为辅。施肥方式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垃圾肥和堆肥可能带菌,发酵腐熟后才能使用。及时的追肥和适量追肥,是促进苗木快速生长的重要条件。樟子松幼苗生长较缓慢,施肥的时候要多次少施,每平方米施尿素4g为宜,每次施肥以后,要及时灌水,并防止化肥撒在幼苗上烧伤幼苗。
3.4防病、防虫
樟子松幼苗土壤需要长期保持水分充足,炎炎夏日气温较高,幼苗一旦发病来势很快,发生病虫害就会造成较大损失,最典型的就是立枯病。必须立即采取措施,用2%~3%的黑矾药土施于苗木根茎部,也可用70%的敌克松500倍稀释液。如发现茎叶腐烂型立枯病,要立即喷1︰1︰120~180倍的波尔多液,每10d喷一次。无论哪种药剂施用后,立即用清水喷洗苗木,以防茎叶部分受药害。因此,要勤加观察,注意细节,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3.5越冬防寒
樟子松幼苗需要生长3a以上木质化程度才会慢慢变高,山西省左云县冬季,主要受到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影响,该地区气候条件较差,冬天比较寒冷,不利于樟子松幼苗越冬防寒。因此,在冬季来临之前,需要给苗木“穿棉衣”,通常的做法是给幼苗压防寒土。根据工作经验,这个时间应选在每年的11月上中旬。首先进行冬灌,冬灌时,必须将苗床灌足水。在地冻前,用笼布将幼苗朝一个方向按到并铺满苗床,然后,用铁锨将床间地上的杂草铲锄,铲取干净的土,并将土块打碎,将土铲在笼布上,覆土要均匀。待到来年春天(4月份最为适宜),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撤去笼布和防寒土。撒土时,要小心翼翼,以防损伤樟子松幼苗顶芽,影响后期生长,撤土后应立即浇灌幼苗。
4结语
采用营养钵栽培技术栽培樟子松的优点在于根系水分不易流失,掘苗时,根部不易抖土,根部受到的损伤可以降到最低,有利于苗木出钵移植,大大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参考文献:
[1]李铭,窦中江.干旱区樟子松育苗技术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9(03):13-15.
篇5
关键词:核桃;嫁接;栽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河南省许昌林业科学研究所结合国家林业局“核桃良种区域化试验”研究计划项目的开展,相继引进了10个国内新近选育的早实丰产核桃良种,并在禹州市文殊镇陈南村、无梁镇等浅山丘陵区营建了200hm2丰产试验园,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核桃生产的发展。但我市良种核桃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绝大部分建在瘠薄山地,肥水条件差,管理粗放,成活率低,产量效益低。为了充分发挥核桃的良种优势,提高核桃成活率、产量和品质,2003-2006年我们进行了良种核桃栽培技术研究,现总结如下。
1良种培育技术
由于核桃单宁含量高,嫁接成活率低,是影响良种繁育推广的一个难题。通过近几年的试验,摸索出一种操作简便、嫁接速度快、成活率高的大方块芽接法。
1.1砧木选择选用1、2a生粗度lcm以上生长健壮的实生苗做砧木。嫁接前对砧木苗要适时摘心、抹除萌芽,加强土肥水管理,嫁接前一周浇足底水。
1.2接穗的选择及采集经4a引种试验,综合11个品种的坚果经济性状和早实丰产性,薄丰、薄壳香、中林5号、辽宁4号、香铃等品种表现较好,可在豫西低山丘陵区推广种植。
接穗应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芽充实饱满的当年生枝做接穗(最好现采现用)。从外地采接穗要做好保鲜工作,防止碰伤,尽可能低温保湿。采下的接穗及时去叶,以免枝条失水导致芽片难以取下。去叶时留下的叶柄不能太短,以免失水褐变影响接芽成活。
1.3嫁接时期和方法 一般嫁接选在6月初至6月25日,适宜气温为25~32 ℃,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嫁接成活。可自制固定在木块上两片单面或双面刀片,刀片要锋利(一般刮胡刀片),并及时更换,两刀片的间距为3.50~5.50cm。嫁接时在接穗上可取下长3.50~5.50cm、宽1.50~1.70cm的方块芽片,每个芽片上带有一个饱满芽。在砧木距地面20~30cm光滑处做一与芽片大小基本相同或稍大些的方块形切口,取下皮层,迅速将芽片贴在砧木切口木质部上,芽片和砧木切口至少上端要对齐,并在接口下部切一宽度为1.50~3mm小口,并下拉3~5以利排水。嫁接后宜采用弹性好的白色原生微膜或中膜包扎,包扎时不要让芽片在砧木上滑动,以免芽内膜破裂,接芽不宜成活。包扎要牢固,尽可能的在芽和叶柄之间将塑料布拉长包扎两个来回,以便芽眼部位与砧木之间有空隙导致芽片成活而芽不能萌发。包扎时除了芽和叶柄露在外面,其余部分包扎严实。嫁接后立即在接口以上留2~3片复叶将砧木上部剪去,同时摸去留叶、接口下面的复叶及枝条的腋芽。如果实生苗过密可减少复叶片数,以便通风透光,促使接芽成活。
1.4接后管理嫁接半月内控制水分。接芽成活前尽量避免在苗圃地里活动,以免碰伤或折断接芽。接芽成活后及时浇水、施肥、中耕除草、除萌蘖。嫁接后7~15d,有部分叶柄可自行脱落,不能脱落的需要人工去除,防止腐烂褐变。嫁接后30d左右,当接芽新梢长5~10cm时在接口上2cm处剪砧。嫁接芽成活后要及时、反复地抹除砧木萌芽,还要及时松绑,方法是用刀片在接芽对面纵向轻轻划破包扎膜,尽可能不伤及砧木皮层,让包扎的塑膜自行脱落。
2栽植技术
2.1栽植方法和时间2月末至3月末,根据栽植地土壤情况确定定植穴标准,一般土层厚度1m以上较肥沃的土壤,定植穴长宽深分别为0.60m×0.60m×0.60m,株行距为3m×4m;土层厚度1m以上,但土壤较瘠薄,定植穴长宽深分别为0.80m×0.80m×0.80m,株行距为3m×3m;土层厚度不足1m的地块,定植穴长宽深分别为1m×1m×1m,株行距为2m×3m。核桃为喜光果树,建园应选择向阳南坡为宜。挖坑时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回填时先填表土,回填后灌水踏实。核桃苗应选择品种优良、无病虫害的一级苗,苗高1~1.2m,地上部60~80cm之间有饱满芽,根部有3~5条长10~20cm的侧根,无大的破损和机械伤。3月8~25日栽植,栽前将整株苗木用清水浸12~24h,使其充分吸水,然后将苗木的主、侧根破损处剪出新茬。在回填的定植穴中心,挖1个直径和深度均为30cm的小坑。将处理好的苗木栽植在中央,填一半土时提苗,边提苗边踩实,而后灌水,待水下渗后用土填平。栽植后在距地面80cm处定干。定干后整修树盘,在树盘上覆盖1m2黑色地膜。将直径6cm、长80cm的塑料袋套在定干后的苗木上部,用麻绳扎紧,展叶后解开,3~4d后去掉。去袋时间应选择9:00前或15:00以后。6月上中旬,结合补水和追肥去除地膜。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也可在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利用降雪提高土壤墒情,提高成活率。
2.2栽后管理
2.2.1土肥水管理和疏雄。核桃树根深叶茂,对肥水的需要量大。每年落叶后深翻1次,扩大树盘,并结合施用腐熟基肥,用量为5 000kg/亩,生长期6、7、8月份在雨后追肥。追肥掌握在发芽前、落花后及硬核期进行2~3次。前期以氮肥为主,用量为20kg/亩,促进春梢生长和幼果的发育,后期以磷、钾肥为主,用量为硫酸钾、过磷酸钙各20kg/亩,促进花芽分化、核仁充实并改进核仁品质。每次施肥后,可结合进行灌溉。核桃对干旱比较敏感,缺乏水源的地区可覆草保墒。雨季则需排除田间积水。在春梢停长后到秋梢停长前要注意控水,以控制新梢后期的生长。冬春经常发生冻旱“抽条”的地区,初冬应灌冻水1次。
成年核桃树雄花数量甚大,空耗树体养分,当雄花芽开始膨大时,采取疏雄措施(盛果期树可疏除75%~80%),有利于增加产量。
2.2.2整形修剪。核桃是喜光性树种,顶端优势特别强,树冠层性明显,尤其是进入结果期后,更需要充足的光照。树形一般采用主干疏散分层形。核桃有发生分枝较晚,树体较旺及背后枝易强等特点,因此在整形中还应掌握定干高度较高(0.70~0.80m)。
幼树修剪中主要对干扰树形的一些枝条进行处理。如早实核桃易产生大量二次枝和雄花枝,有时还易发生徒长枝,需留用的二次枝和徒长枝应及时摘心或短截,培养成结果枝组;其余应及早疏除。对易喧宾夺主的背后枝,位于第1层主枝和副主枝上的一律从基部疏除;位于第2、3层主枝和副主枝上的,根据需要和长势强弱决定去留,留用的背后枝长势旺时可行摘心或重回缩,改造成枝组。
成年大树要及时疏除过密枝、下垂枝,并缩剪改造占空间较大的辅养枝,以改进树冠内的光照条件。当树冠中短枝和雄花枝比例增多时,表明树体已渐趋衰弱,应及时进行更新复壮。对结果枝组可去弱留强,回缩更新,并充分利用树冠中发生的徒长枝,加以改造利用,以增加壮旺枝的比例。当出现焦梢或大、中枝枯死时,表明树体已趋衰老。可逐年回缩更新各级骨干枝,利用核桃隐芽寿命长的特点,重新形成新树冠恢复结果能力。
核桃休眠期修剪常因剪口愈合不良而发生伤流现象,严重时影响树势。以秋季采果后、叶片变黄前为修剪适期。
3病虫害防治技术
核桃的病虫害相对较少,常见的有腐烂病、溃疡病、天牛、尺蠖、介壳虫几种,防治方法是:冬季及时剪除病虫枝、干枯枝集中烧毁,并做好清园工作,减少病虫源;早春至初夏幼虫孵化时喷600倍的氧化乐果液,可防治天牛、尺蠖、介壳虫等害虫;秋末用刀刮除感病树皮,并涂抹100倍福美砷液,可防治干腐病、溃疡病等病害。其他病虫害防治方法可参考司胜利等编著的《核桃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 王燕军,李留振,魏洪敏等.11个早实核桃品种在河南禹州的表现初报[J].中国果树,2007.2:21~22.
[2] 薛金国,李留振,李宏伟等.提高核桃嫁接成活率的大方块芽接法[J].落叶果树,2005.6:38~39.
篇6
一、通过培养“发散思维”来提高思维灵活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1.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二、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其他思维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1.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通过已有知识网络、横向联系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思维灵活性才有了用武之地。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答关键。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答突破口,在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思维灵活性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解题途径。
3.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4.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在教学实线中,我常发现,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的时候,往往是“思维火花”闪烁的时候。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征、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5.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结论的可靠程度进行怀疑,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来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严密论证了三角函数值取值的可能性。
三、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
新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剖析错解:给学生提供错误的解题过程,让学生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编制试卷:列出考查知识点、考点、试题类型,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份测验试卷,并给出解答。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体验出题心理,更好的掌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能力;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2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因而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谈几点体会:
1 培养良好习惯,养成“自学精神”
学生有了兴趣,懂得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就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学生就不会依赖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所谓“自学精神”是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和具备自学能力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而决不中止自学的一种意志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除必要的指导、督促、批评、表扬外,有时还须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训练。如:坚持写日记,写周记等。总之,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不好的教师是传播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所以要教会学生自学。再加上语文这门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那就是适合自学,容易自学。
2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固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仅有科学的方法而无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够的。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做老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用“悬梁刺股”,“磨棒成针”等故事来启发学生。这当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进去。此时,我们就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乐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我们说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绝不是说可以撇开语文教学目的于不顾。而一味地说笑话,耍滑稽,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情境让学生领略,不断地获得新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心理状态之中,就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遇到难题也非攻克它不可。这就是“不教”的开始了。
3 通过知识迁移,培养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各种知识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例如在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首词以后,将苏轼根据《渔歌子》改写成的《浣溪沙》一词的内容打乱顺序:A、自庇一身青箬笠,B、西塞山前白鹭飞,C、相随到处绿蓑衣,D、桃花流水鳜鱼肥,E、斜风细雨不须归,F、散花洲外片帆微。要求学生理清苏词的顺序。苏词是对张词的改写,用的词牌名是“浣溪沙”,共六句,其中有三句与张词相同,有两句与张词相近,对照张词,这五句的顺序基本上可以排列出来。但还剩一句,无法安插,这就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揣摩。从内容上看,这句写的是背景,应在前面交待,可以断定属上阙;再从形式上看,学生学过用“浣溪沙”词牌填的词,应知道“浣溪沙”上阙是三个七字句,这句放在上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该放在什么位置呢?从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视觉是由上而下的,景物顺序应是山、鹭、洲、帆、水、鱼;另外,这句与“西塞山前白鹭飞”对偶,可以确定,它应该放在第二句的位置。通过迁移,学生就清楚地了解了苏词的顺序,从而实现迁移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更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其它学科知识,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
4 激发想象空间,挖掘创造源泉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
4.1 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是发展想象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和事物的过程中,既要教给观察方法,又要启发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如指导观察蜜蜂,可以想到蜜蜂勤劳、无私奉献的特点,由此还可以想到勤劳、无私奉献的人民用智慧的双手进行现代化建设……
篇8
关键词:氯气;教学案例,化学
一、主题内涵
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最关键的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设计力求突出科学素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所喜爱,并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因此,怎样在化学课堂中更好的处理好“知识点的落实”与“充分运用探究手段”的关系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化学总体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
二 案例描述
《氯气》是人教版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个教材中氯气与水的反应,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价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学尝试,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异。
第一种教法:
1、思考:氯气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请设计实验来对这点性质进行探究。
2、因为问题较空泛,因此学生较难着手讨论。对于氯气的水溶性,学生作如下实验设计。方法一:将少量水滴入装有氯气的试管内,看颜色有无变淡;方法二:将一支充满氯气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试管中液面有无上升。
3、对于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因为学生对这个反应还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无从下手,讨论很难展开。最后个别学生通过书上潮湿氯气漂白实验的启发,提出这个实验。
4、教师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实验后,推测出结论一一氯气与水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并且这种物质有漂白性。从而引出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根据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总结出氯水的其它性质。
第二种教法:
1、对氯气的水溶性经过讨论后,学生总结出上述几种方案,马上通过实验验证。
2,实验验证后,指出氯气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给学生三种药品:新制氯水,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将氯水分别与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发现硝酸银中产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总结出氯水中有C1一和H+,还有漂白性。
4,教师再提问:漂白性是干燥的氯气就有的性质,还是别的物质有的性质呢?怎么证明?
5、学生想到将红纸条分别放入干燥氯气中和氯水中,将这两个实验作比较就可得出结论。
第三种教法:
1、教师提问:氯气与水有无反应?如果有反应,可以得出结论一一氯气可以溶于水。
2、教师指出:我们暂时假设氯气与水的混合物叫氯水。现在利用现有试剂:镁条、NaHC03(aq)、AgNO,(aq)、HN0,(aq)、红纸、pH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氯水。通过实验验证你们自己的推测。
3、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合作设计实验推测成分,并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然后将实验过程记录在《学生实验报告》上,填写内容包括:实验内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和解释三部分。最后由学生发言,得出结论——氯气与水有反应,并且产生了Cl一和H+,有个别组的学生提出氯水还可能有漂白性,因为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4、教师将红纸打湿一小部分后放入氯气中,证明了氯气是与水发生了反应,并且氯水具有漂白性,再结合前面的结论,总结出氯水还具有酸性。
三、案例分析
第一种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标,也初步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没有为探究的深入培植肥沃的土壤,也忽视了学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过程中途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最后还是有那么一点照本宣科的味道,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二种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给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且亲自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局限性在于:1、把问题探究过于简单化、具体化了,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思考空间,学生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得出结论。2、实验设计上存在不严密性,比如只给出硝酸银,却没有给出对应的稀硝酸,这些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维的严谨性都不是很有帮助。第三种教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间,而且还在实验操作中强调了观察能力和总结、分析能力,比较有利于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较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
把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活动作比较: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有时为了赶进度,不惜牺牲学生领会、理解教学内容的时间,从而以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使“双边活动”变成了“单项传递”,丧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交往、互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从而经过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思考、体验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衡量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垒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觉得教师要尽快转变自己的“意识”,虽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之一,要从“施工图纸”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学设计转变,要从知识性的备课向发展性的教学设计转变。比如在实验教学中,可将实验“观看”改为实验“观察”,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演示性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实验改为课外实验,封闭的实验室管理改为开放式管理,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等多种教学处理方法。
四 问题的争议
1、传统教学是否真的应该摈弃?但传统教学确实有这么一个优点:课堂知识点容量大,可以缓和化学课课时紧张的特点。
2、新课程改革是否适合于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生,会不会有时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整体氛围.探究性的课在时间方面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驾驭方面会比较难掌握,从而影响知识点的落实?
3、如何把握“探究程度”与“知识点落实”两垒齐美的度?教师引导探究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篇9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高中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的“发散思维”(pergent thinking)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1.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
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1)统一函数种类;(2)统一角度;(3)统一运算.
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3.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显然,四个变量中知道三个即可求另一个(解方程).如“{an}为等差数列,a1=1,d=-2.问-9为第几项”等等.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编题过程中.学生要对公式中变量的取值范围、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公式的适用范围等有全面的掌握.否则,信手拈来会闹出笑话.
二、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1.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为求函数图家交点问题,寻求几何性质与代数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串联、横向沟通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思维灵活性才有了用武之地.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答关键.
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答突破口,在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思维灵活性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解题途径.
3.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4.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
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在教学实线中,我常发现,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的时候,往往是“思维火花”闪烁的时候. 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征、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5.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
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结论的可靠程度进行怀疑,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来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严密论证了三角函数值取值的可能性.
三、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
篇10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1.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的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
3.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显然,四个变量中知道三个即可求另一个(解方程),如“{an}为等差数列,a1=1,d=-2,问-9为第几项”等等。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编题过程中.学生要对公式中变量的取值范围、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公式的适用范围等有全面的掌握,否则,信手拈来会闹出笑话。上题中,若改d=-3,则-9为第 项,显然荒谬。如此,学生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的掌握会比较全面,而且能站在较高层次来看待问题,提高思维迁移的灵活性。
二、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1.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如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为求函数图象交点问题,寻求几何性质与代数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串联、横向沟通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思维灵活性才有了用武之地。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题关键。
3.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两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的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4.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性、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5.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如,学生对结论的可靠程度进行怀疑,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来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严密论证了三角函数值取值的可能性。
三、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
“导入出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应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 上一篇:机械设计知识点总结
- 下一篇: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