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理念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理论;青年学生;运用
1 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发展而来的。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为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2 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认识
2.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因此,它首先具有极强的党性。它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直接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服务,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软科学,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它不仅吸收了诸多心理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巧,而且吸收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在更广阔的氛围内,它还吸收了教育学、伦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有关理论,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边缘学科。
2.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建立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目前,在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首先,强调“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心理研究”,应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种互动因素的心理运行。其次,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应该研究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特别关注教育对象)的某些特殊心理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心理之间的一门学科。
3 心理学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意义
笔者认为,将心理学理论运用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但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且为塑造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客观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只有遵循人们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才能体现“育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理念。
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加强其针对性,提高其实效性,使其由经验性走向科学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主体的多样化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只有了解了青年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才能收到实效。
4 心理学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现实基础
4.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为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更加紧密。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规律的讨论更加深入。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心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的出现为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2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为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了政策支持
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和各地高校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扎实推进工作,贯彻16号文件精神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做好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方面,教育部思政司杨司长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仍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实效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
4.3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为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了人才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贯彻16号文件中,党和国家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措施来抓,十分重视辅导员的学习培训。这就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5 心理学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具体措施
首先,教育工作者个人要注重培养“好教师”特征。教师的教学理念、性格特点、教学思路,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笔者认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地培养自身好教师特征,使学生从对教师本人的认可,过渡到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活动规律。当今的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与碰撞,青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同时还要尽量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最后,以趣激学,提高教学环节的艺术性。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各种活动中,都要通过激情的演讲、语言的风趣幽默、感情的纯洁真挚等方式,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和活动中,既享受,又提高。
6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运用心理学理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关键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营造平等、宽松的育人环境,遵循青年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袁玉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若干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篇2
【关键词】教育教学;质量;更新;课堂;教学理念
一、抓好课堂行为管理全面了解学生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因而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也就难免了。干扰型: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教室外的各种"不熟之客"突然闯进教室……;困扰型:在教学中,教师对有些抽象的东西难免讲解不清、不透,学生会你看我、我看你,互相望望、或窃窃私语,甚至引出课堂的骚动……;分心型:有些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教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打瞌睡,或做小动作,画画……;好动出风头型:如果一个班级平时管理得比较松散,那上课时几个爱出风头的学生就表现得淋漓尽致,肆无忌惮地大声说话,结果引起课堂的骚动……;作剧型:有极个别学生个性品德偏差,不求上进或对老师抱有成见,故意在课堂上发泄……
这样的偶发事件,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学会将"热问题"进行"冷处理"。如暗示提醒法、以褒代贬法、顺水推舟法、借题发挥法等。一位教学成功的教师要学会抓好课堂管理,因为它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学习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增强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很特殊的关系。它融合了父子情、母子情、朋友情,作为一名优的教师,除了过硬的教学水平,更加需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老师就要在平时生活中忘记你是他的老师,而是把你当作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任何情况下不说侮辱学生人格的话,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以沉着、稳定、言语文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即使学生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讽刺、不挖苦、不打击;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现代教育是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课不再是衡量学生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主动关心,亲近学生,要与他们交心谈心,坦诚相待,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困难热情帮助,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教师还应当勤与学生家长联系,赢得家长的信任,有他们配合,效果会很不一样。
三、创造学习动机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产生自觉学习的动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内在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力求探索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和学习效果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处于学生"最接近发展区"的问题,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四、查缺补漏学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的全面思考和总结。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机制。利用反思促进教与学,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是教师们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例如,在学习一年级《认识钟表》中"认识半时"这部分知识时。课前预设很充分,上课时学生的表现也不错,能积极探讨,总结规律,但是在实际练习时,虽然大多数同学都作对了,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做得不准确,看半时不准确,画半时知道分针指向6 ,不知道时针到底应指向哪里。下课后,及时地进行了反思,觉得自己在让同学探究看半时,画半时时过于重视分针指向哪里,对时针的位置和方向探究得不够明确,没有把这部分的探究当做难点来突破。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设计了一堂延伸课,利用这些课堂生成的错题资源,引导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出它们产生错误的共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半时的时候时针应该指向哪里,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更准确的画出半时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可以让第一节课就画得比较准确的同学用他们的方法,他们的语言来进一步阐述,一帮一交流,沟通。设计富有层次的练习题及时检验并加以巩固。
按照这个思路,第二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并自己总结出了看半时,画半时的技巧和检查方法,扎实了看半时,画半时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及时的反思让我和我的学生都有收获。
五、合理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传统的课堂评价是以教师的教来评价学生的学,既"以教定学",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表现,而忽视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缺乏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等。这些已不再适应新课程的评价要求。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要用新课程理念下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把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数学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面向全体,注意自己的评价语言,为所有的学生铺设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要以各种手段方法,使他们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多鼓励,尤其是对中下等学生,以促成其良性循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全是听教师的讲授,更重要的是须自己去思考、体验和构建,同时还有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在新课改的今天,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也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生命是人生最可宝贵的东西","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只有先热爱我们生活的空间和环境,才谈得上热爱生活和身边的人。通过不断给学生灌输"自然很美丽,世界真精彩,生活多美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保持乐观向上,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首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纠正脱离"轨道"的有偏差的学生。可见,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为了学生的成长创造活泼的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战胜各种困难,勇于探索、创新的能力,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教育学生端正思想,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当代的小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人生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使他们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实现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就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语文课文中富含爱国主义情感、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幸福观等的文章很多,就像歌曲《奉献》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样,只要每位教师都能以课文教学为载体,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为己任,就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幸福观等的身心健康的人才来。
八、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观
一些美丽的思想,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机会。如母亲节让学生学会感恩,教师节要求学生弘扬尊师重教精神,重阳节要求学生尊重孝顺老人等等;这一过程能使学生进行思想的洗礼,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学习涉及的面最广,让学生每一天的生活都紧密相关,所以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也最容易收到不一般的效果。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的人格塑造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就一定能改变现在很多学生精神空虚,不懂爱,不懂责任的可怕现象,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成为祖国建设合格的接班人。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其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则是教师。俗语说"没有金钢钻,难揽瓷器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和业务能力上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没有高质量、优秀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优秀的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就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治标不治本。
九、转化后进生关心后进生
关于后进生的工作,其实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做,可以说是天天在做,如何关注后进生?这一直都是社会、家庭、学校比较关心的话题,而造成后进生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和家庭的原因,同时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那么,在新世纪的教育理念下,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关注后进生呢?教学中如何关注后进生呢?首先,教师要有对"差生"的尊重和接纳,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一般来说,差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经受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因此,在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可对差生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心中有"差生",这样,"差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教学效果最佳;其次我们对待差生应降低各种要求,教法不拘一格,灵活多变,以差生原有的基础循序引导,缓慢讲授,降低学习坡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利用直观教学。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班级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班主任作好班级工作的关键。后进生是教师的重点辅导对象,辅导要做到及时、全面、持之以恒,后进生的形成过程决定转化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上,要不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有进步及时表扬,树立信心,使后进生摆脱后进,赶上其他同学。
实际上,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任何一个班主任都不能回避上述三个问题,但由于这三个问题的难度极大,而且需要班主任有坚持的恒心。所以往往容易被班主任们当做形式,或者因畏难情绪太重而半途而废。因此我们主要能认识这三个问题,做好了,必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我们管理好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班级中,一个实足的调皮学生,他利用生活委员的特权,在班上称王称霸,他竟不给班上一位女同学吃午餐。当寻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默不作声,且对老师不理不睬,班上多数同学要求撒销其生活委员职责,可作为班主任并没这样做,利用该生父母与教师的感情来贴近该生,与之建立师生感情,并要求其继续做好生活委员,关心班上的每一位弟弟妹妹,带头搞好学习。之后该生凡事都乐于接受教师的工作安排,不与老师发生抵触情绪,并自觉协助教师维护班上早读课的纪律。所以说,要与学生建立浓厚的情谊,让学生从心底里佩服你,信任你,才能彻底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我首先出示3+3=?3+3+3=?的卡片时,学生们很快说出了答案。我接着说:"100个3连加得多少?",学生们举起的小手怏怏地放下了,"如果把100个3写在黑板上连加,是十分费事的,老师不但知道100个3连加是300,还知道70个4连加是280,75个5 连加是375。"这时学生们都感到很惊奇。 "因为老师掌握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今天老师想把这种方法教给你们,学生有了这种动机,就会主动投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之中,收效也就好得多。
十、素质教育带给教师的思考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与体会,撰成此文,就新形势下教师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应对蓬勃发展的素质教育提出了若干思考。素质教育虽已飞速发展、深入人心,但并不是说,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真正全面、深刻地领会它的含义。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才能切实理解素质教育:
1、教育的全体化
素质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而是普及教育、大众教育,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淘汰学生。它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不搞"一刀切",而是因材施教,普遍培养,区别对待。"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必个个升学深造,但求个个发展成才!"
2、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性;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的个性与精神力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社会等各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管理的主人。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升学,升学率是衡量一所学校优劣、一个老师好坏和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结果却是培养出了一批批"高分低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懂做人做事的所谓"人才"。而素质教育则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文化素质、学习素质、品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和谐、健康地发展,为全体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求知、求识,学会办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合作,以学生真正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成功的标志。
4、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不是分段式、一次性教育,而是终身学习、终生提高、发展式教育。在当今社会性、全民性、世界性学习中,只有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现在的发展,也重视将来的发展,学校不再是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知识、经验和科学技术时时更新、日日更新,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与时俱进的观念。
5、进一步加深对素质教育思想的认识
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强调以育人为本,以坚持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要牢固树立"三个一切"的思想,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教师应无条件地为全体学生服务,学生有权力选择学什么,怎样学。素质教育的重点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学习什么和如何做人。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从家庭、从学校走向社会、甚至走向国际。让他们在社会、国际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发挥自己,去实现自身价值。
6、再塑崇高的职业道德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为人处事之道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一名教师,影响一个班级,一届学生,甚至影响一代学生。而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书,还有育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素质和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现在,社会上大小环境的影响,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五花八门、流光异彩、充满各种诱惑的大千世界,教师能否洁身自好,恪守操行,把握自己,是教好学生,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
探究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成果与体会,教师应进一步加深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提高;深入贯彻执行党的素质教育方针和政策,强化职业道德培养,努力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由此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十一、班级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育科学一致认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方向是否一致,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有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尤其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出一条更加行之有效的育人之路尤为关键。
(一)在班级管理中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是合作性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或独立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敢于标"新"立"异"。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煅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升华。
(二)在班级管理中,注重突发事件的处理
有句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班级发生的事情,老师应灵活多变的应对。发扬民主,相互尊重,这是处理好突发事件的指导思想。从这一理念出发,才会使教育变得富有感染力。
1、班主任的个人素质:
班主任要有优良的道德素质,班主任对学生发生教育影响,不只是他的学识,还有他的道德威望,他的人格。他的道德风貌对学生意识和性格的形成,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发生决定性的影响。
(1)热爱教育。班主任要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做好班级工作为乐。不追求个人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之中。
(2)热爱学生。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把爱的阳关洒向每个学生;要耐心不烦,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出于爱。
(3)关心集体。班主任要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关心集体,勤奋工作。
(4)为人师表。班主任要有优良的学风和教风,谦虚谨慎,严以律己,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语言文明,衣着得体,姿态端庄,待人热情礼貌,作风正派。
2、班级管理从小事入手进行养成教育
班级管理无小事,班级管理本身就是从一点一滴的琐碎小事做起,成年累月的积累成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忽略小事、小处随便,老师不管不闻极易养成学生一些不良习惯。到头来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使班级管理陷入混乱,正所谓"滴水穿石"。因此,从小事入手,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使学生进入校门后"会走、会坐、会学、会说、会做"这些都不是小事。抓住这些小事并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始终,这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而养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道德意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不是通过几个专题、讲座、班会、学几个先进人物就能完成的,要有持之以恒的从小事做起,抓养成教育的恒心。
十二、在班级班级管理中注重"两心"
爱心是班主任走进学生的法宝。这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杨就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细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助手。用心细密,做事细心,就会认真周密地考虑各种问题,精益求精地把事情做好。工作中有细心就能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防微杜渐,避免事态扩大;工作中有细心就能帮助我们全面分析问题和正确处理问题;工作中有细心就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如某一学生的突然缺课;某位同学的迟到、突有的变化;班级中流行的玩具等等。细心注意学生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从而正确的引导他们。信任是班主任实现与学生家长良好沟通、开展合作的心理基础。与家长谈话,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在与家长交流时,能让家长感觉到你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你工作细致、认真负责,你有能力和水平,家长也会提升其责任心。
常言说"人过一百,各色各样",与不同的家长,需要有不同的方法策略。对于有教养的家庭,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对于溺爱型的家庭,交谈时,更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 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庭,班主任在交谈时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对性格粗暴,刚愎自用、甚至蛮不讲理的家长,要以冷对"热",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越是难以理喻,就越要坚持晓之以理;要做到先倾听而后以动。
总之,班级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和谐的师生交流中,在有效的家长沟通中,创造温馨的环境,利于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十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如今,孩子少了,也越来越金贵了,绝大多数小学生上学都是由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接送,还有一些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连小手绢、红领巾也要家长来洗,包书皮儿、叠被子统统都是由家长负责完成,自理能力非常差。
专家指出,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致使孩子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家长对孩子的过份保护会给孩子带来人格上和心理上的不健全,养成孩子幼稚、脆弱、依赖、任性、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有的家长从不听取孩子的意见,一切由家长说了算,对孩子上哪所学校、穿哪件衣服、吃哪种食品都有明确规定,这种为孩子安排好一切的做法也是过份保护的表现。
我国大多数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所采取的教育方式都是过度保护式的。如为他包书皮儿、洗红领巾、小手绢、送他去上学、帮孩子叠被等。其实,这些事情小学生自己是能应付的,根本不该让家长操劳。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呢?
1、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点。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爱是要讲科学的,不讲科学地爱孩子,把孩子一味地放在糖水里泡大,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另外,家长之间如果在教育孩子时有不同意见,可在私下互相交流,取得一致,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得面红耳赤。
2、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当注意教育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事事依靠父母的督促、管理。应当教育孩子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自学的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父母切不可包办代替。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调节、控制行为的能力还很差,所以,单单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独立性还不够,必须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事实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让孩子参加劳动,特别是服务性劳动,应当放手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父母尽量不要替孩子代做。父母还应当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父母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这是培养孩子生活处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4、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由于小学生自我判断的能力还很有限,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不会考虑某种行为是否正确、适当。所以,父母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中收拾整洁条理,办事独立自主、干净利索,这样,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可供他们学习的范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是为人父母者应尽的职责,也是对孩子负责。当然,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的、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要让孩子做不能做的事。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得到了发展,多种教学模式的出现,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蓬勃生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此带来的教学程式化和模式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教学的个性化。这不但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也不利于突现教育的主体。因此,在重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和运用的同时,有必要强调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一、教材处理的个性化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与依据,教材处理的个性化,是对具体的教材内容处理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这个“异”就是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的体现。当代教育学者徐勋说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首先应该肯定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教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同时,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必须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不能拘泥于一个程式。教材处理应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既要坚持教材处理的一般原则,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个人的特点设计思路、剪辑教材,形成自己在教学上的独特风格。就数学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不能离开教材所安排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但在组织教材时,又要有各自的个性化创造。例如,新教材在未讲整式有关概念的前提下,就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不少学生列得出方程,却解不出方程。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前,我补充了单项式同类项以及同类项的合并等有关知识,学生学完后再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毫无障碍、得心应手。教学的个性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和源泉,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和处理,形成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不仅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且能体现教学的个性化,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语言的个性化
个性化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外在表现,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必须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语言。首先,它应是充满科学性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准确、规范和思维的逻辑性上;其次,它应是充满趣味性的语言,表现为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最后,它还应是充满情感的语言,能以情感人。
教学语言个性化,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发展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艺术风格。
例如,初一的学生刚学几何证明时老把“”“”搞混,纠正过多次仍然搞错,这时,我引用了一部动画片的名字《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儿子在前,爸爸在后”,学生们在开心的笑声中一下子记住了“”“”这两个符号,从此以后就不再犯错了。
三、教学情境的个性化
充满情感和理智的个性化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个性化教学情境是集情、趣、智于一体的,有“情”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才能融洽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好和谐、民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氛围;有“智”考验创设“行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考验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趣”考验使学生乐学,考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新课教学中,我经过思索,形成了几种富有个性的情境教学,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生活情境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用到现实生活中”。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相关性越大,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越浓。因此课堂导入要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这样的生活原形:爸爸对儿子说:“我像你那么大时,你才4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就79岁。”那么现在爸爸几岁?儿子几岁?
2.故事情趣
如在“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这样的故事:在法兰西与西班牙的战争中,西班牙依仗着密码,在法国境内秘密地发送情报,在这国家和民族的危急关头,一位数学家借助数学知识破译了密码,报效了祖国。这位科学家是谁呢?——著名的数学家韦达。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了解韦达在数学史上的杰出贡献之一 ——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样的情境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音乐情境
篇4
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科学实验的内容和功能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新课程科学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方法,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的角色,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对演示实验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台上做,学生在台下看。而现代的教学观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帮助者及品德的示范者。所以,笔者认为演示实验不是老师的专利,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演示实验。这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为学生实验的主要特点是实验的操作者主要是学生,这是不同于教师演示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切实提高对实验教学作用的认识,要积极创造实验条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资料积累。在实验过程中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既要调动好学生积极动手实验的主动性,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如在“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一节中,笔者先在讲台上摆放好颗粒大小不同的食盐、烧杯、冷水、热水、玻璃棒,同时提问:溶解快慢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开始议论,有的说与温度有关,有的说与是否搅拌有关,也有的说与形状大小有关,笔者就让各种想法的学生都上来一名,亲手实验,去验证他们的猜想。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体验到猜想被确认的快乐。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讲授知识,后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实验结论来验证已经学过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探究性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前不告诉学生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探究性实验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要求的“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究性实验教学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是在亲自动手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因此大大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巩固率。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训练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这种实验教学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动脑、动手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探究、概念的形成,使知识的理解、结论的检测、思维的发展融为一体,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地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变单一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
在某些条件下,变换角度看问题有时就会有所发现和创新。达·芬奇说过:“即使是同一只鸡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变单一性实验设计为开放性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敏锐性,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四、处理好新课程科学实验教学的几个关系
1.动手操作和多媒体模拟的关系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运用,模拟实验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虽然模拟实验有其本身的优势,实验过程清晰,细节变化明显,但在教学中切不可用动画实验来代替动手实验。教学中媒体的运用取决于实验内容和当时的条件,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多媒体不宜过多,不要盲目追求。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需要接触实物才能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动手操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当结合,扬长避短、各取所长,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节中,有“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磁化”等很多的动画模拟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可以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的。一般来讲,能动手操作的实验,就不要用媒体代替,而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2.实验结果与实验过程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实验过程的探索和展示,而不应过于计较实验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如下情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实验教学看成是理论课的补充,实验教学仅被看做是一种辅教学,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中,侧重知识目标,在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中,侧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目前的实验教学状况——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上,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维持纪律,要求学生正襟危坐,不让动手就不动手,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们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思维不足。
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还有学生亲身经历的探索实验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总之,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科学实验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发现时的快乐,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篇5
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
著名科学家r·布里斯罗在他的经典著作《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把化学神圣地定义为“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苏教版新教材的编写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观点。“活动与探究”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享受发现的快乐;“交流与讨论”为学生提供了智慧展示的舞台;“拓展视野”“资料卡”让学生进一步领略化学的奇妙与魅力,激发学生潜能……新课程标准也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即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探究学习;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把科学探究的学习与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化学教学的三维课程目标,显然新的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预设教学要求的完成,视教学过程是教案展开的封闭性过程,不接受任何不属于“教案内容”以外的教学资源。教师备课时形成“标准思路”,一旦在教学中出现了与其相悖的“非标准思路”,教师常把学生的“非标准思路”视为“离经叛道”而给予强烈的否定,这无形中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被束缚和禁锢,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这样也就使课堂缺乏生气和乐趣。因此,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树立正确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把“课程传递和执行”的教学过程转变为“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把“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把关注“学科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关注“学生体验课程”的教学过程。
二、要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预设教案犹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成功的教案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没有预设,也就说不上生成。可以这样说,单纯的生成的课还比较少,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实验现象等精彩瞬间,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成中,教师还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角度和问题作为生成的“题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课堂教学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三、要重视课堂预设,把握课堂生成
在化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照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张弛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让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1.弹性预设,给生成留下空间
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化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它不需要教师预设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等。对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来讲,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似乎要“粗”得多,但这为课堂实施的“细”留下了足够的弹性时空,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了余地。
案例1.对苏教版《化学1》(必修)中“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我只设计了相应的学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填写附表,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因为这虽然是新知识,但学生根据实验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附表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结论 ①金属钠浮在水面上 钠的密度比水小 ②钠熔化成小球 钠与水的反应放热,且钠 的熔点低 ③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声 有气体产生 ④滴酚酞的溶液变红 有碱生成
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填写,与我预设的基本一致,但对于结论的填写却五花八门,各有各的观点。比如:“根据钠浮在水面上不能得出钠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因为钠是在水面上高速运动,是不会沉下去的,这正如现在流行的极限运动——滑水,在动力快艇的拖曳下,滑水者在水面上是不会沉下去的。”“钠熔化成小球不能得出钠的熔点比较低的结论,只能得出这个反应是放热反应,比如铁熔点很高,但铝热反应放出来的热量也能使铁粉变成铁水。”“嘶嘶声不仅仅是产生氢气的缘故,可能是红热的钠遇到水时所发出来的声音,就像家里炒菜时热锅遇上冷水一样。”……这样的一堂课上下来,可谓精彩纷呈,学生的思考深度、思辨能力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即强调生成空间。弹性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
2.精心预设,建立生成点
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精雕细琢。生成不是盲目、被动的,不是信马由缰式地开展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深入发掘、积极引导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演示一则实验、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教师真正的教学艺术,其睿智不是表现在知识“先知于学生”,而是表现在认识“落后于学生”。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形成思维的障碍,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探究发现、交流撞击,然后在课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加以利用。精心预设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沉着稳定、游刃有余、邂逅生成、演绎精彩,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质量。
[方案1]为了避免水中溶解氧气,应该用煮沸处理过的蒸馏水来现配naoh溶液和溶液。
[方案2]为了尽量避免空气中氧气对实验的影响,把溶液注入试管中后,立即注入一滴管的植物油,浮在液面上的植物油起到液封的作用。
[方案3]如图1或图2所示,利用医用针筒吸取(约占据其容积的三分之一)硫酸亚铁溶液(像人们有病打针时的情形那样,学生们都懂其中的道理——要尽量把空气排除),倒立针筒,慢慢吸入氢氧化钠溶液(两种溶液都用胶塞塞住),则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白色絮状的沉淀物由上而下产生,在半分钟内的现象基本保持一致(可直接得到白色絮状的沉淀物即为氢氧化亚铁)。
[方案4]如图3所示,在试管a中放入除去铁锈的铁钉,再加入稀硫酸,打开止水夹,将产生的氢气导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b的底部,待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将a中的溶液压入试管b中,在b试管中能观察到白色的沉淀。
课后,我们按照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果然制得了能保留较长时间的白色沉淀,这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大受鼓舞,兴趣大增。
3.调节预设,呵护生成情境
生成是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创造出新的推动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案例3.在苏教版《化学2》(必修)“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中,在学生完成课本第38页【实验1】到【实验4】,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表2-5之后,我安排flas模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因为锌通过导线将电子转移到铜片上,氢离子从铜片上得到电子产生氢气,所以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但不少学生却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实验中锌片在表面上也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呢?”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我先让学生讨论,并建议学生用纯锌再做这个实验。通过讨论—实验—再讨论,最终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没想到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也就在这节课上,有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在做以下实验(见图4)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时发现 b、c装置的电流表指针也发生偏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要下课了,我把这个问题布置为当天的作业……
图4 实验装置
篇6
二十世纪末,心理学研究领域逐渐出现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在研究人们心理问题的同时,相关人员更加注重对人们的美德、力量等积极方面的研究。高校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要更加注重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这对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策略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有了新的视角,也就是积极心理学,这主要是注重开发和应用人们身体中固有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某种方式积极宣传和培养学生构建自身积极健康的心理,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心理问题出现逐渐的低龄化、极端化,我国的各个高校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提高了与之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目前,在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向学生介绍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和心理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解析各种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的现象,向学生传授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的讲座和主体活动宣传。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对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预防,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质上属于一种“消极心理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教育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加强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和积极人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念约束着整个教学活动,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理论基础,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观要求和理性认识。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逐渐增加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下,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学的重点是“预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人们会对心理教育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健康的问题直接等同于心理健康,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就是为了处理和鉴别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这种理念是典型的问题取向,没有正确、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出学生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通过让学生不断地体验积极地情绪,培养出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转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需要做到的是在知识观方面的转变,通过在高校中全面的普及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人际交往、挫折和压力的应对、自我认识、常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防治、心理健康的标准等。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来,目前更加注重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下,学校应该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获取幸福的能力。积极的情绪包括爱、感激、自豪、兴趣、满意、快乐等,主要是人体感受到愉悦,可以是受到身体内或者是外部的刺激以及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预防疾病,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能够让人们充满幸福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高校的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增加学生在积极情绪方面的体验,培养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3.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教师需要注重拓展心理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多渠道对向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首先,教师是要注重课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次,在其余的时间,教师可以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掘朋辈资源,在日常的沟通中促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和培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转变为积极心理学,是时代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下,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最后,教师需要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米豆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途径探究——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
篇7
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外语教育的低龄化已成为国际第二语言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逐步普及儿童外语教育,美国、德国、瑞典等国在幼儿园开设了外语学习班。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英语教育,从2001年起,全国小学已经逐步开设了英语课;2010年7月颁布的“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学前教育纳入了规划。同时,家长对学前儿童的英语教育也充满关注和期待。
2.学前英语教育的现状
我对西安地区的各级各类幼儿园及学前教育机构的英语教师状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学前教育英语教学的发展。
2.1教材
学前教育的英语教材种类繁多,但缺乏正规性和系统性。
教材编写方面,首先,每种教材都基于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相应的教学模式,而且每一种教材都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其次,有些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只是对国外或国内优秀教材的翻版。再次,有些教材只是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压缩版”,对儿童的词汇、语法提出了远远超出他们认知能力的要求。最后,少儿英语教材配套资料缺失。
教材选择方面,许多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跟风现象。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没有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也有些选择教材关注的是其商业性和市场性,把一定级别的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手段,过于迎合家长的口味。
在教材质量和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许多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的老师感到无所适从,这必然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稳定的、持久的学前英语教育。
2.2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学前英语教育的教师英语水平普遍低。
学前教育英语教师的构成:从专业上看,主要以幼教专业为主,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从学历来看,教师以大专和幼师学历为主,也有部分教师没有大学学历。从人员组成上看,以幼儿园在职教师为主、外聘英语教师和外籍教师为辅。从年龄上看,以青年教师为主体。
学前教育英语教师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1)英语语言能力方面,听说能力差,语音、口语存在很大问题,发音不标准。(2)不熟悉英语教学规律,缺乏英语教育经验,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技能技巧上都显得不够成熟。
合格的幼儿英语教育师资严重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学前英语教育的发展。
2.3教法
英语教学的单一化、形式化及小学化、成人化的倾向。许多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时,大多教给他们一些概念性的英语知识要求掌握,如认读英语词汇和简单的句型等。方法大多采用灌输、领读等单一化形式,教学模式基本上都使用传统的基于汉语的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的功利性倾向。为了及早地展示英语教学效果,少儿英语教师急于让学生出成绩,并过早增加了书写要求,而且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级别的考试,以非理性的标准评价幼儿的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违背了幼儿园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宗旨,加重了幼儿学习的负担,还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产生对英语的厌恶情绪,给幼儿学习英语带来一定的难度。
3.解决的新思路
3.1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英语课程设置要遵循整体化原则、情景化原则和灵活性原则。
首先,开设英语的幼儿园或学前培训机构要把英语课程当做全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英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一种整合。其次,把英语课程作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组成部分,它是促使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发展的一有机体。最后,它是中西方文化经验的一种整合,以显示出它能更好开发幼儿智力的优势。
学前英语课程设置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要情景化、在交流互动中习得英语。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进行创新,多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手段上下工夫,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最大效能。
学前教育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灵活,不能固执于某一种教材,应使英语教学内容适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能满足幼儿生活的需要。在选择教材时,要研讨学期英语教学的师资条件,凭据幼儿园英语练习特色和情况,必要时应调整教学内容。
3.2教师
合格的学前英语师资是开展学前英语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学前英语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首先是引进合格学前英语教育人才,其次是有计划地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采取“英语教师幼教化”和“幼儿教师英教化”两种职后培训的方式解决学前英语师资短缺的问题,这是促进英语教学发展的关键。
学前英语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学、业余、远程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及英语教学能力。为了使教师的英语水平、口语能力、发音和语感有很大改观,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也可定期组织教师观看英语教学录像、开展英语教学观摩,口语比赛、专家指导等活动,以提高教师的英语素质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保证幼儿园英语教育的质量。
3.3教法
教学活动设计要游戏化、生活化;教学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和身心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适宜学前儿童的身心特色,符合孩子的兴趣,可以比较容易地把幼儿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学前儿童学习英语,应经常采用儿童熟知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动口等活动中感受英语,运用英语。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玩的愿望,又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高高兴兴的活动中自然习得英语。
学前英语教学应体现生活,利用生活进行教学,使教学与生活巧妙结合,时刻把英语教学与儿童的生活整合、交融,让英语的学习融入生活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从幼儿自身出发,从幼儿的周围生活出发。要在幼儿每日生活中自然渗透英语,每一活动、每一环节都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英语交流。
因外,教学评价准则的制定要以英语教学倾向为依据,以儿童为主体,以幼儿兴趣的培育为主题,以推进全面发展为目的,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
4.结语
学前英语作为小学英语的预备阶段和启蒙阶段,已经受到家长、教师,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学前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而且承担着培养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的人才的使命。因此在学前教育中积极开展英语教学活动,让儿童从小接触英语及异域文化,培养学前儿童的世界文化观和世界意识,为他们将来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桂双.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分析和实践探索[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2]李香玲.幼儿英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8,(4).
[3]张杏如,周兢.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英语[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志远.儿童英语教学法第1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篇8
一,物理教育学的性质及研究对象
物理教育学
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物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即研究物理教育和教学的问题。学习和研究物理教育学,首先要钻研和领会已有的物理教育教学理论,因为这是人们多年来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成果,接受这些成果有助于避免重复别人在物理教学上所走过的弯路。但对物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与当前的物理教学实践。
二,注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物理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
三,认清《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定位。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
四、注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物理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物理。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
2.创设生活情境,物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物理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物理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物理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7.创设实践情境,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考模式的改变,现行的中学物理教学不应单纯立足于物理知识的学习,而要把物理知识与化学、生物、地理乃至历史知识相互穿插,并适当增加这方面综合题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学科综合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在讲解“原子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时,可以与化学上的电离及生物上的遗传、变异等相联系;在讲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时,可以与生物上的血液流动 方向挂钩;《电磁感应》一章中,在判断飞机在某地方上空飞行时两机翼的电势高低时,可以与地理方面的知识相联系。
六,改进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根据标准及大纲的要求,目前的评价理念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更多地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更多的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题精神。在评价
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评价主体互动化:即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与协商;⑵评价结果效益化:即重视评价结果的科学化反馈作用,以使被评价者最大限度的接受;⑶评价方式动态化:即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注意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⑷评价内容多元化: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⑸评价模式过程化:即不要只关注评价结果,不要只关心学生作对了多少,要更重视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去了多少时间?是否与他人合作过?是否遇到过较大的困难,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⑹评价施实日常化:即重视评价的实效性。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将评价日常化,通俗化。
篇9
关键词:语文教育;创新;兴趣入手
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即要让语文教学的内容具有时代感,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将语文引申、应用到日常的交际当中去,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素养,发挥语文的实用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独特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其创造性。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使用各种教学技巧,发挥语文教学的灵活性、新颖性。概括来说,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锻炼表达能力
当今社会,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重要了,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之一,同时也成为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看图写话既是小学作文的起步训练,同时又是培养孩子形象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主要方式。对于孩子来说,图像比文字更能抓住他们的吸引力,生动的图画就是联系社会生活的一个媒介,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笔者认为,想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学会倾听,即便是那些调皮、不认真学习的孩子,我们也应该耐心地听他说完自己的想法,切不可粗暴地打断他们。直到孩子们说完了自己的想法,教师才能够针对他们所犯的语病进行适当的纠正。
二、激发创新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说:“闲暇出智慧。”这就是说,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人的智力能发挥得更充分。教学,要“教”与“学”相结合,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是指轻松的学习氛围,还应该包括创新的情境。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外部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应该注意精心营造宽松的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于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营造出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1.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据了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同时也是主导者,应该把自己放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态度向学生灌输知识,并不时地用微笑、目光和动作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而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师生平等对话,达到对交流的无拘束状态。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体现充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根本。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大胆发挥,把学生当作含有巨大潜能的人,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2.教学与技术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使教学活动与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优化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例如,用电教手段来营造出课文中的某一场景或者某一段声音,让学生切实地去体会和感悟课文当中所描述的场景,并在自悟自得中去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3.技巧“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认真仔细地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也应该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针对这种规律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学手段应该具有新颖性,最好具有独创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机智,针对不同的情况,适当地进行引导,不提倡“完全帮助”的方式教导学生,而是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巧妙的点拨,这样既能保证课堂程序的进行,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起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教育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同时也能将其扼杀掉。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小时候,而语文则是一门极其宽泛的课程,因此,教师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把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上,杜绝一切扼杀创新思维的行为,这个艰巨的责任就落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应该自觉地从教育的整体出发,审视自己的每一堂课的教学行为,并精心地设计,尽最大的努力去挖掘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篇10
一、教材知识与自主创新学习结合
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新思维产生于由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组成的精神境界,是高度沉浸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
初中学生如雨后春笋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每天对食物的需求总量往往会超过成人.既要吃得合理而有营养,又要不使营养在体内堆积过剩成为肥胖的隐患,是每个学生与家长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初中一年级有一节《饮食与营养》.教师简单介绍完课本的主要知识点后,问:“你认为自己每日的饮食是否科学?有何更好的改进方法?”学生在教师创设出的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创新的情境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进行了热烈讨论,酝酿出探究的基本方向.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类、概括、提炼,形成了如下一些小课题:(1)中学生早餐情况令人忧;(2)饮料对中学生健康的影响;(3)中学生该吃怎样的“零食”;(4)有关食品安全资料收集与分析;(5)影响中学生生长的不良饮食习惯调查;(6)解除农药对食物污染的家庭简易方法集锦.
这些小课题是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学习教材自己拟定的,对学生来说是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与意义.由于小课题源于生活,并不是抽象不可见的,因此学生去创新、去探究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他们为自己的小课题设计了以下一系列配套调查方案:(1)小组讨论共同设计问卷调查;(2)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分发问卷,回收问卷;(3)小组分工合作,统计及整理数据.
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发现了学习的快乐.变“要我学”到“我要学”,并为家长们设计了一天的合理食谱.以预备(2)班吕××同学为例:
表1早餐豆浆(100 g)自煮蛋(50 g)菜馒头(100 g)午餐米饭(100 g)红烧肉(80 g)河虾(100 g)
芹菜豆腐丝(200 g)酸辣汤(80 g)苹果(80 g)晚餐煮面条(100 g)清蒸带鱼(100 g)拌黄瓜(100 g)
青菜蛋汤(100 g)学生的建议受到家长们的肯定与接纳.学生初尝到成功的喜悦,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便一发而不可收.
实践证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找到可探究的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动作用,着重培养学生从课本中找寻可探究课题的能力,便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
二、实验教学与创新技能训练结合
创新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成果物化能力.本人充分利用课本上已有的实验为切入口,营造创新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性观察与分析,从中发现相关的新的实验方向,开展创新实验技能训练,从而产生小课题并进一步寻求解决之道.
如教学实验“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所用材料为洋葱表皮.课本原意是让学生学会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技巧,并进行观察.有调皮学生不用洋葱表皮,却拿出了吃剩的葡萄表皮作为观察对象.对此我并未指责其违反了正常课堂教学,而是“趁机”提问:“你认为还有什么也可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此时正逢秋季,市场上有各类瓜果、蔬菜.于是学生在下一课时,带来了许多材料,番茄、柿子、苹果、葡萄、柚子、西瓜、哈密瓜等应有尽有.教师只告诉他们须注意选取材料的部位为各自的表皮.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究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材料在我们现有的实验条件下都可轻而易举地观察到表皮细胞.合适的实验对象是那些表皮易分离且软而薄的材料.之后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所有材料表皮细胞虽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共性是都有紧密排列的结构.学生探究性的观察与总结,既训练了实验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为教师顺利开展下一章节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教师对教学内容看似不经意的实验设计,却能使学生从实验现象发现教材中可探究的问题,找到新的实验材料,加强实验技能训练.一个能引导学生走创新之路的创新型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捕捉学生的种种反馈信息以及他们的闪光点,控制与引导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节奏.据此,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保持学生创新的兴趣,用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师与学生的头脑.做到“教学相长”,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非智力品质与创新情感培养结合
现代中学生对环保、污染这些词汇已耳熟能详.七年级的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与环境有关的知识点.教师从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出发,由点至面地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适当拓宽加深,就能做到“渗于其中,解于其中.”
我在上课时,向学生叙述一则新闻.有媒体报道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极其恶劣地把一些自己国家产生的有害废弃物通过非法渠道出口到发展中国家,我国也曾是受害国之一.“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生动地介绍完后,学生的爱国热情与环保意识受到激发.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思所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在不平与激动之余,想到要探究一下各种常见生活垃圾的污染及危害.学生从图书馆、英特尔网、家里收集各种资料,拟定了多个小课题,并着重针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污染、水匮乏.引导学生设计出一些改良性建议,来避免或减轻它们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危害.
学生建议二则.
(1)利用雨水资源:雨水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对远离江河湖海的内陆和沙漠地区来说尤为珍贵.它可以成为当居民一种可用的水源.于是,我们设想在城市与农村的屋顶上装雨水集流器,用水仓、存储罐收集雨水.雨水集流器还可构成城市的一种特色建筑风光.当下雨时它们似雨篷样打开,收集雨水,之后则通过一定的净水装置进行过滤及处理,再经过管道汇集到生活小区中供居民使用.(初一蒋××等)
(2)饮水器蓄水盒的改进: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一台饮水器,每次同学饮水时会有不少纯净水白白地流掉,不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还弄湿了地面.如果将饮水器下方的蓄水盒做得大一点,加上过滤网,就可将流掉的水收集起来,用于打扫卫生或教学中的实验用水等.(预备班缪××等)
- 上一篇: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现实路径
- 下一篇:建筑企业管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