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2 08:3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改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改反思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误区;信息技术;教学方式;阅读教学;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在国内如火如荼的施行,全国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同仁们都拿出了百分之百的热情,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带进了语文课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日趋良好。但是,在我们陶醉于成绩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追求形式的改变,忽略内容的充实和有效性,形式大于内容,华而不实的现象。尤其是对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理解不透,操作上出现了明显的矫枉过正现象,步入了教改的误区。

首先,在这个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全新的教育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应用,这的确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意识里,信息化似乎仅仅是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这样信息化的实践难免有失偏颇。其实,新课程要求我们具备信息化的多种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好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应该提高信息传送量,化解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效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是追求页面的华美,也不是几乎简单的对教学设计的平面展示,而是把文字、图画、影像、音响、动画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确实对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和开发,加大课堂的容量。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其次,新课改也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达到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以一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忽略了有效信息的交流,反而不管什么问题,难易程度如何,总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形成一种定式:提问――讨论――回答,反反复复,一堂课下来要讨论十多次,小到生词的意思都要讨论,不必讨论,学生已经能借助工具书掌握;大到课文的思想内涵、文章主旨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学生根本没有体验,如何讨论也是弄不明白。这样的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再有,布置了探究任务之后,教师袖手一旁,只等学生交流一番后,叫几个同学说一说,再自己进行总结,把答案统一一下。这些做法都是有违新课改理念的。任何教学方式一定要适应教育内容的需要,由内容决定形式,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而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教学内容的实际。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但并不是什么问题、什么时候都适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其存在的空间,一定意义上要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加以继承。对于那些浅显的、没有深度的问题,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否则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庸俗化;那些难度很大、学生的能力无法完成的问题,交流讨论也得不出什么结果,这时教师仍要讲。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总之,选择哪一种教学方式,取决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不能只剩下华丽外衣下的空洞、泛化。我们应该以此为戒。

篇2

文/秦铁成

一、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的普及,要求所有适龄儿童、少年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可现行下的义务教育又离不开应试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成绩面前,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信,丧失了学习的乐趣,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造成学生厌学辍学现象比比皆是。调查发现,偏僻落后学校的学生接受得慢,师资力量薄弱每班总有十来个啥也不学的。学校“差生”流失严重,包保老师亲自去学生家里动员,补课也收效甚微,控辍工作难做到了极点。我们了解到问题的关键就是学生在学习上找不到乐趣,缺少成就感。于是,在几度学习洋思、杜郎口以及昌乐的成功课改经验后,提出了“物理课堂教学六步法”,后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又逐步完善,于2011年初提出了现在的“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三环”即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练习”。“六步”即六个步骤:“自学、互学、示学、助学、用学、验学”。该模式着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组织、点拨、评价潜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最大的兴趣,学到最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事理,培养更强的能力。

新的课堂里学生六个人一组,组内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男女互补,从学习到日常生活都处在互相合作、互相监管的关系。从课前抄题到课上展示点评,从课堂自习的纪律到班级卫生的打扫,从写作业到收作业,从桌椅的摆放到小组内桌面物品的摆放都有明确的分工。上课再没有睡觉或空桌板的,学生流失现象几乎没了。这些转变使我们这所农村学校的生存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反思

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我感受着新课堂中学生的变化,也不断反思新课堂对老师的新要求。

1.新课堂中不能缺少教师恰当的点拨

我先要说的是这里的点拨绝不同于以往课上的讲解,从内容上说,点拨不像讲解那样详尽、冗长,而要精当简洁;从形式上说,点拨不像讲解那样集中,而是分散进行,穿插在整节课中;从目的上看,点拨不像讲解那样重在解释,而是重在指点。那什么时候需要老师的点拨呢?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1)在知识需要拓展时点拨,面对教材上没有而在学习中又要用到的知识,教师要给予补充。(2)在学生思路受阻时点拨,在学生思路山穷水尽时,教师的三两句话使情况变得柳暗花明。但这时教师绝不能把答案呈现给学生,要教师“先接球再把球踢给学生”。(3)解决问题后的点拨也就是分析解题方法时的总结。这时的点拨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养成及时总结方法的习惯,强化能力。教师适时适当适度的点拨,能够使课堂充满理性,利于学生对认知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2.新课堂中要注意演学稿的设计和使用

设计时学稿上的题要有典型性、有层次性。使用时,学生展示完后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在黑板上写上两三个变形题,让学生再展示、评析,既是训练又是验收,又可以在一系列的变形中总结方法,加深印象。把学稿上的内容尽量拓宽,拓深,拓精,但也不能走极端,只为了深和宽忽视了基础。

3.新课堂因学生的讲与评而更加具有实效

学生讲与老师确实不同,学生讲虽然有时难免讲得不透彻,但印象深刻,也容易激发参与热情,调动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为实效提供了保障。在听学生讲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耐得住性子,不要在学生讲得不理想时,马上自己重讲一遍,而要调动其他学生补充讲,或教师提示一下讲题关键后,学生再讲。这样利于保护学生讲的有自信心,也能加深印象。

三、困惑

篇3

    关键词:脱节 操作难度 新课改 词汇量 评价体系

    回顾这两年的课改情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特点,笔者从热闹的课改进行中,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忧虑与不安: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仍困难重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笔者粗略分析,英语新课改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教材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

    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改编的初中英语教材,不可否认它吸收并采取了美国人在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上的不少优点,但其中不少章节只是将美国教材的内容稍做改动,甚至是直接搬过来的。无疑编者的目的之一是想让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动力。

    初一的学生不可能有那么好的自制力使自己对毫不熟悉的东西非常感兴趣。又怎么进行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对于比萨饼进行各种调查呢 ?如果教师将其变为中国的饺子或面条,不就显得通俗易懂了吗?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教师仅领学生纸上谈兵,又怎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牢固呢?因此,我个人认为,就教材内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章节只适合大中城市等各方面都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应于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因此,“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新教材的操作难度大,加大了教师的备课与授课难度

    新目标英语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有其一定的创新度,这也是它价值之所在。但毕竟课文里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较少,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自己精心编排方能授课,而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话题较新,教师处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一切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再加上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象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许多教师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

    三、小学与初中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是英语新课改的又一大障碍

    “英语新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纳入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小学毕业,英语知识目标要达到以下标准:

    ①语音: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了解单词有重音;语音清楚,语调自然。②词汇:学习本级话题范围内的 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了解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③语法:知道名词有单复数形式;知道动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形式上的变化;了解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介词;了解英语简单句的基本形式和表意功能。④ 功能:了解问候、告别、感谢、致歉、介绍、请求等交际功能的基本表达形式。 ⑤ 话题:能理解和表达有关下列话题的简单信息: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目等。以上五个方面的知识目标实际上是将大纲中规定的很大一部分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放到了小学阶段。 ”

    的确,目前初中已经实行了新课改,而小学真正实行课改的却没有几所,特别是农村小学就更不用说了。这就使好几级学生出现了 “课改真空”,因而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双方已经脱节;加上许多人认为,小学英语学好与否没有关系,反正上初中以后仍要从头开始学。因此,以我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没有一个农村学生小学毕业时能达到上述标准。这也就将英语教学的所有压力都留给了初中英语教师,使小学英语教育形同虚设。可见初中教师真是任重而道远;他们承受着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学生家长、学生以及自身生存与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少学生升初中时英语水平几乎为零,而新目标英语词汇量大而难,话题范围广,且初中开设的科目众多,各科的压力大,时间紧,因此许多学生一接触英语就有畏难情绪;面对大班额,教师精力又有限,如果家长配合不好,孩子往往会落伍,以后再想弥补真是难于上青天。如此一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岂不就成了一句空话?!

    四、新教材的词汇量太大,不少单词拼写难

    “新目标英语”初一阶段的词汇量就超过了一千,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达到的水平在这里又无法实现,因而学生上初一后,仅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再加上不少单词的拼写太难,别说对于初一的学生,就是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英语教师,也有个别词打开课本时不认得或写不出的。

    五、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更主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但事实上,这里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体系最易操作,简单明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由于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的成绩,只重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先树优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敢完全放开手脚,按照 “新课改实践建议”中所提倡的那样,“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而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这样一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了。上面评价教师的尺度又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既不敢随便“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也不敢“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更不敢“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由于中国的考试体制的存在,学校便不能把“阶段性评价”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老师自然更无能为力了。

    笔者认为,新课改的实施应多听一听下面基层教师的心声。新课改如果不多站在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角度看问题,不多站在贫穷、落后、偏远地区的角度看问题,不解决以上的种种问题与矛盾乃至更多表面的或潜在的问题与矛盾,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确非易事。因此,就目前而言,没有几个基层的教师,也没有几所基层学校的领导敢将新课改的步子迈得大一些快一些。英语新课改要想取得本质上的全面的成功,要想真正获得全体英语教师的积极参与,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6/1/,""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117-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语文课堂的要求的提出,使以往传统课堂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如何做好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且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上做出了“创新性”的改变,然而教学实践结果反映出一些语文教师的“创新性”的改变并未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流于形式,未见成效。为了更好地做好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笔者简要谈一谈关于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新课改下要同时抓好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加以充分的认识,要同时抓好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不可以像以往那样将语文课上成单纯的工具训练课,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在课堂上对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心灵触动,情感陶冶等不加以重视,而是应当尽可能地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在语文教学目标上体现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要使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得以充分的突出,使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得以充分展示。与此同时,还不可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要紧密结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辅相成,并形成高度的统一。千万不可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盲目、过度地在语文教学中强调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且过度削弱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千万不可因过度强调人文性,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而忽视进行必要的语文训练、必要的语文积累,忽视提高学生对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技能水平。总之,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尽可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教师要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基础训练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新课改下要提倡自主性,但是也要把握好“度”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注重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宽松、接纳的课堂心理气氛,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性”,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也就是说所谓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的自主学习,若语文教师让学生完全“自主”,采取“放任”政策,则会使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语文课堂上乱撞,使学生对学习的头绪无法理顺,这样的“自主学习”反而无法取得成效,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比如,在对文本进行诵读、理解的过程中,若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其进行自读,这样学生想说啥说啥,怎么说都是正确的。可是在这样的一堂课上任何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任何教学目标都没有实现,自是给学生了,但是课堂效率、课堂教学目标终究都没有提高和实现。因此,语文教师在给予学生“自利”的同时,也要适时注意把握好度,关键的时候要注意帮扶一下、点拨一下、指导一下,对自主学习的放和收之间的关系进行恰当的处理,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新课改下要注重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并重

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合作学习,可以实现生生思想的碰撞,可以让人人参与其中,实现组组的互动、竞争、合作,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鉴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可知如果没有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一见到问题就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就极容易使语文课堂变为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基于实际,笔者认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要注重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并重,要在实现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高,也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促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这样才可以发挥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四、新课改下要提倡探究性学习,但是也要注重把握好“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千万不可只重视探究的表象,而忽视了其实质。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使语文探究性学习获得质的“突破”,语文教师就要把握好“度”,如要对探究性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行把握,以免探究性学习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偏离语文课本和教学目标;要对探究性学习的广度加以把握,要根据学习内容和类别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和渗透,以更好地对探究的内容加以丰富。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然需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上做出改变,但是不能为了改变而改变,要在深入领会新课改精神和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且在教学方式改变上把握好度,以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

篇5

本文以文献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新课改后高中语文教学的三大反思问题,认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地方需要教师和学校深思。主要表现: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考纲代替课标的反思;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习题资料代替教材的反思;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试作文代替写作的反思。只有解决这些问题,高中语文教学才能步入正轨,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素质精良的建设人才。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使得高中语文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成绩优化上都有一定起色,但仍存在问题,如高考中语文分数偏高的学生数量偏少,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喜欢语文的学生数量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高中教师对高中语文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考纲代替课标的反思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国家为了学内容,让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了课标,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点性划分,如能够体现出我国语言、文字特点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对待,所占的课时量相对加大,对于一些不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课标会要求学生涉猎阅读,夯实语言功底。虽然新课改已经有些年头,但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相对缓慢,对于学生的素质测评几乎不存在,一味追求学生分数。高分的学生能够进入理想学府,分数低的学生只能去不好的学校,由于这些因素,高中语文教学过程背离课标,部分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并结合高考考点,设计出了一套应付高考的考纲,也就是高考考什么,便教什么(即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考纲进行教学),学生不能掌握的地方仅需要学生识记便可,学生在高考中分数较为理想,但缺失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考纲代替课标的做法非常可怕,需各个学校进行反思,这是新时期应试教育的强化。课标与考试大纲从根本上说出发点并不相同,课标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增强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现实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考试大纲的出发点则相对狭隘,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让学生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如果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单纯以考纲代替课标,就会背离育人目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不利。

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习题资料代替教材的反思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知识传递采用的材料。语文教材选择的内容多是经过专家学者认真选择,能够代表我国传统语言文字文化的内容,多具有语言优美、文字论述清晰、给人以美感等特点。习题资料是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分数和能力采用的学习材料,具有丰富学习内容、弥补教材不足等特点。教学过程中由于各个高中采用的语文习题材料,大多非常接近高考题型,学生在这样的习题练习过程中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高考分数。教师也会由于习题资料提升分数快、效果好,在课堂上放弃教材内容,而将授课重点放在习题资料上,在教学中大讲、特讲习题内容,讲完后要求学生继续做题,希望提升学生的做题数量,并幻想学生能够做到在高考中一模一样的试题。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过于迷恋习题资料,而放弃书本教学,是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芝麻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试作文代替写作的反思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由于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备受学校和教师的重视,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有利分数,搜集了部分应试作文,主要是优质作文,让学生强行记忆,并在考试过程中稍加改动,应对考试。这种以应对考试为目的的作文学习,仅仅是单纯从学生的分数出发,忽视了写作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的重要性,使得高中语文写作的收获甚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背离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典型的应试教育。

四、结束语

新课改后高中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表现出一定生机,但由于高考分数作怪,部分高中仍然过于追求学生高分,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地方需要教师和学校深思,只有解决了上文所述的各类问题,高中语文教学才能步入正轨,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素质精良的建设人才。

作者:王晓霞 单位:赤峰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孔令金.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政治教学探讨[J].文教资料,2006,(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6

一、对高中英语新课改的认识

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英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认识把新的理念引入教育,教学中,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首先,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把自己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其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和服务者。

其次,教学目标开始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学英语也不再只是简单地教英语和学英语,而是要能正确地运用语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方式上要求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而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一种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也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另外,教师不能再以语法、词汇知识的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要从听、说、读、写等不同的侧面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全面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对教材的认识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运应而生的这套新教材,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新教材尽量地使课文内容集现实性,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化性于一体。

2、信息量大,时代感强,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实际。

3、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内容编排灵活。

4、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6、新教材渗透了思想教育的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素养。

不足之处:

1、容量过大,内容过于全面,教师需花大量精力进行取舍和删减。

2、听力材料篇幅较长,而且无论材料的内容,还是练习的设置难度都过大,不便于多数学生的接受。

3、有一些素材和实践活动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太切合实际,难于操作。

4、口语训练没有功能句,操作性不强。

5、谈化语法教学,无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语法点的呈现方式对于多数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难于接受。

几点做法:

1、针对教材容量大,难度大,备课量大的特点,我们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每一单元提前一周指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到时大家共同探讨本单元的内容取舍,教学重点、教学方式。

2、针对教材容量大,课时有限,既要顾及新课改理念的渗透,又要顾及高考的情况,把每周的课时进行划分,除正常的语言教学外,每周分一节课来练习写作,一节课来训练听力,晚自习抽出一段来进行阅读训练,另外一段用来处理相关的练习。

3、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词汇教学仍然以传统的集中教学为主。

4、教材中的听力素材量大,难度大,除选取一部分外,听力训练以学英语报上的听力试题为主,这样虽然内容不太丰富有趣,但是它更适合我们学生的实际,同时也训练了听力考试的技巧。

5、阅读部分进行fast-reading 和Careful-reading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对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适当的讲解。由于多数学生基础薄弱有时还是免不了传统的翻译式教学。

6、口语训练除一些课堂训练外,以每天课前3分钟的Free-tallk为主导。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高考相关方案的滞后,让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于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农村学生基础薄弱对于新课改的很多理念难以实施。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初中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抄学生记的“大包干”,致使好多学生到了高中不好意思也没有这种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其次是由于好多学生才上初二就放弃了英语学习,所以导致不识音标、词汇匮乏,面对高中难度加大的大容量课堂无从下手,第三是大多数来自偏远山村的同学由于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导致知识面狭窄,对教材中出现的很多现代化的东西知之甚少,这样也就使得很多素材难于处理。

3、面对新教材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面对新理念、新教材、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实践活动时,需要广博的知识,较新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4、目前的教育手段对于教材和教学理念来说有一些落后,尤其对于农村中学来说,目前都无法满足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查阅信息的硬件设施。

5、由于评价体系没有大的改变,使得好多课改理念流于形式。

四、从反思中得到的启示

1、要真正地让课改精神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实践中,除教师自身要转变而外,评价机制的改变也是不可缺少的。

2、要正确地处理好“应试”与“素质”的关系。

篇7

一、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人文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疑惑点,观察学生学习的兴趣、意志和情感,通过教学的巨大热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进行最优化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语言活动,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

首先,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组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电脑及多功能投影仪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其次,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唱英语歌,办英语角,组织英语晚会,观看英语电影,使学生感到英语是一种看得见、听得着的实用语言,寓学于乐,创造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所有的同学都愿学敢说,勤学多问。这样一来,同学们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习的效果自然会好。

二、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工具特点,发觉课堂教学潜力

新课改强调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仅有的四十五分钟里,教师通过认真备课,积极创设情景,进行重点句型和语言目标的操练;或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然而有的时候,课堂上有些活动,由于时间的关系,练得少,也觉得这节课不是太成功;而且教材部分与我们学生的实际脱节,学生对材料不熟悉,甚至不懂,学生就无从说起,无法开口。这样“以人为本”也就是失去了意义。“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只有加快课堂训练的节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是有通过反复操练、实际运用才能达到掌握运用该语言的目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没有量就谈不上质。在45分钟内,教师除用少量的时间进行精练的讲解外,其余绝大部分时间要和学生一起进行紧张的大面积的听说活动。一节课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思想中心兴奋,培养学生的兴趣,防止教室“死角”的出现。提高全体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和效率。通过快节奏、大密度并有梯度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娴熟地掌握基本知识,至少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学生通过口语训练,敢于开口说英语,口语就会越来越流利,口齿也会越来越清晰,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逐步培养起来,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交流就可以通过口头直接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创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教学平台

激发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是新课改的中心思想之一。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和处理信息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题作用,这与“应试教育”把学生当做被动的受教育者,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激励、独立获取知识、自求发展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而教――体现工具性,使学生为学习而学习,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全套本领,让学生掌握如何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途径,帮助他们找到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预习新课。如何进行归纳、巩固和复习等,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授之于渔”,从而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实践 学情分析 落实机制 存在问题 反思

回顾我的课改之路,我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在课堂上实践新课改,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看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点滴经验,点滴成功,与业内人士共勉。

1.做好学情分析

按照学校新课改的要求,我在课前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结合自己所带班级的具体实际,学案讲解力求删繁就简,并紧密结合课本,让学案为课本服务。新课改教学模式下,英语课堂上主要以学案为知识载体。在讲解时,各位教师可以根据各班实际进行灵活调整。只有这样,有限的45分钟内,学生才能够有重点、有目标的学习,不至于让过多的知识点迷乱学生的眼睛,也不会让过深的内容困扰学生的心灵,更不能让教条化的步骤禁锢学生们鲜活的思维。根据第一学年的教学经验,学案删繁就简后,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就可以完成,既保证了课堂质量,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减轻了师生的任务。整节课下来,师生都感到轻松而有收获。同时,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也成为当务之急。有句话说得很真实,如果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那这位学生的学习就不存在什么大问题了。“我要学”,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呼声,倘若他从心底开始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即使老师不再督促,家长不再监督,他们也会自己操心学习,因为学习已经成为他们每天的“份内事”。

2.强化落实机制

由于我校新课改力度的逐渐加大,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发觉课堂对所学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相对地减少复习巩固的容量,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把握复习时的核心;以及在平时的分层教学观察中,我发觉A、B级学生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复习巩固习惯,而C级学生在这方面还需亟待加强。因此在课堂知识点的复习上,我尽可能多的让B、C级学生上黑板听写,人数增加到七到九人,充分利用前后黑板,然后让每组的组长采取倒序法(比如班里有十一组,一组十一组评价,二组十组评价)上黑板评价,每组都不愿意别的组多得一分,因此能最大化的“挑刺”。其余学生则与同桌互换批改,我随机抽查(多是C级学生)。同时由于知识量的增多,我征得班主任的配合,每周一、三利用晚上静堂前的十分钟时间,根据所学知识,精心挑选听写内容,让学科班长给学生们听写,然后每组组长批改,其余学生进入静堂状态。晚点下后,各组长将不过关者名单交给学科班长,学科班长然后交给我。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这个制度实施前,我在班里给学生们讲明,如果组长批改时舞弊,我惩罚的是组长及学生本人;如果学生舞弊,我只惩罚其本人。至于怎样知道组长或学生舞弊,其实很简单,看过不过关者名单,你就心里八九不离十了,毕竟班带这么久了,那些学生能过,那些过不了,心里都有底。至于惩罚措施,我主张一定要狠,力度是让他有了第一次就不敢再想有第二次。然后第二天利用早读时间去抽查那些我认为过不了的但名单上没有的,这你必须得做,一个制度的实施,前期是很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精力的,但这也为以后学生的“习惯成自然”打下良好的基础,后期老师投入也就相对减少。那些没过的让他们自己抽时间找我听写,我根据他们的英语水平给予相适应的听写内容,一般大部分第一次就过关了。那些还过不了的,就让他们反复找你,直至过关为止,千万不可给他们留后路,哪怕降低难度都行。早读时间,我都在黑板上给学生写下早读要完成的复习巩固任务,然后留五分钟我抽查,一般三到五人,要么让他们上黑板听写,要么在资料上给他们勾适量的相关习题,做完后我检查,也可根据情况让信任的小组长检查。总之,让学生明白,混是混不过去的,逼着他们课后去及时复习巩固,去主动问学生或老师,解决自己没搞懂的问题。

3.存在问题

3.1 热热闹闹的课堂过于形式化。

“将课改理念融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授课老师想着,听课老师也惦记者,于是课堂上各种花样层出不穷。很多时候,我们舍本求末,只注重形式,课堂是热闹了,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尽人意;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扎实;更为严重的是开放的教学空间助长了学生涣散、松懈的纪律观,这对教学和学生管理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新模式课堂上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加固知识的基石部位,这点来不得半点马虎,同时要把课堂教学秩序调控成活而不乱、乱而有序。

3.2 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过于泛滥。

“积极倡导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基本理念,随着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被我采用。但在运用的过程中,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为了突出突出课改理念,对环节的设计和问题的难易把握不准,过于简单不需要合作,过于深奥,学生解决不了,这些都没有合作的必要;有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看似活跃,但学习效果低微,或交流后高效学习小组成员的点评不到位。我们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合作要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开展合作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的一种,我们不能把合作学习当作每节课的首要选择,而应当慎重选择,一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3 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持久。

反馈检测环节里好多班级都采用了各种形式的竞争机制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活动开展之初,学生的积极性的确很高,但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积极性就出现了差异。部分优等生、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积极性仍然很高,但另一部分就表现的非常漠然。还有一部分同学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不愿意帮助其他组的同学,个别的还有在检测中“故意放水”等等。对此,我认为竞争机制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如果长期处于竞争环境中,过分关注学习的外在动机,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本身的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积极性肯定是会下降的。因此,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会体验学习本身的快乐是首要的,其次还有竞争机制是否公平合理、是否适时更新、是否不断完善等都需要重视。

3.4 部分待优生在学习上存在依赖思想。

篇9

随着课改的逐步实施,不少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实践还存在一些困惑,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困惑之一:对新教材的“三维目标”的要求质疑

从课改后的一段时间看,目前教师最大的担忧,大概就是担心这样下去知识和技能是否会弱化。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但要想在三维目标中的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让出三五分钟的时间,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老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有可能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任务。而事实上这三个目标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学习活动,整合这三个维度,值得我们探讨。

困惑之二:“探究式”与“接受式”

如今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但是没有“探究”就不是教学了吗?作为学习方式之一的“接受式”学习,也有机械接受、被动接受、有意义的接受等几种形式。笔者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是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紧密结合,也就是实践中应该“执其两端而用之”。

困惑之三:认知交流中的“多媒体霸权”

多媒体教学进入教学课堂,给数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它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情境,激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单一的“两根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在运用中有的老师为了引入课题,费尽心思,或拍来录像、或用Authonrware制作动画,可以说是杀鸡用了宰牛刀,老师显得非常辛苦,还有的老师醉心于自己的课件,成了放映员,人机对话取代了人际对话,整堂课师生共同成为“被”计算机牵着鼻子走的人。

二、对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治学严谨认真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篇10

【关键词】 语文 新课改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12-01

一、强化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有人认为自主学习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这种做法其实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一种误解。

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制能力较差,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是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 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 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 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时间一到,草草收场,下一节仍重复着无效的合作。

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 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

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

二是注重发表看法,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

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

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