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课堂的含义

篇1

【关键词】轻负高效 智慧课堂 初中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打造以培养学生的智慧为核心的智慧课堂尤为重要,这种课堂教学形态富有活力性、创造性、愉悦性和高效性,更能启迪师生心智、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火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探究的欲望、体验求知的快乐。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构建有效的智慧课堂。

一、自主性和针对性智慧课堂的基石

智慧课堂,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编制合适的导学案,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在所学新知识中,学生也有三分生、七分熟悉的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尝试,也能获得尝试的成功,而导学案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尝试的机会,有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有利学生创造意想不到的成绩。与此同时,上课前教师根据导学案反馈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例如《全等三角形判定(2)》教学时: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画图、实验和探究,学生自主得出“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在自主探究“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为什么?”时,发现导学案中有画出图形并转化为刚学过的“ASA”来说明;有写“会,ASA”;也有写“不会”,并画出图1说明。从上述的情形看:有些学生对“AAS”中的“对应”的含义已深刻理解;有些学生不假思索、想当然回答,对“AAS”中的“对应”的含义理解模糊;也有些学生忽视了“对应”的含义或甚至还不理解。上课前笔者把一个同学画的图形剪下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如图1)。

经过合作交流,很快明白了错误的原因,并深刻理解了“对应”的含义。学生刚接触“SAS”、“ASA”、“AAS”判定三角形全等时,有些学生一直不甚理解,教学中一直找不到合适方法解释“对应”两个字,现从导学案中展示现场生成的错误资源,并利用这个资源进行纠错,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对应”两字。可见,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以学定教能有效减少低效的教学活动,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知,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针对性非常重要,是课堂真正成为智慧课堂的基石。

二、多样性和有效性智慧课堂的策略

智慧课堂,需要创设多样丰富有效的情景揭示数学规律的发生过程。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判定》中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如果完全按照课本、教参提供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留给学生的只是抽象的推理和枯燥的结论。为避免如此,我上课前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纸片,课堂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和陈述自己探究过程的空间。其中一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自己的剪、拼过程,若将三角形纸片按图2所示剪开,发现剪开的两部分不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后发现:要想剪、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出的小三角形必须有两边与剩余四边形两边相等(即图3中AD=DB,AE=EC)。

于是通过点A、B重合得到边AB的中点D,同理得到边AC的中点E,然后将纸片ABC沿线段DE剪开,并将ADE绕点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到CEF的位置,得四边形BCFD(如图4):

由于点D、E、F在同一条直线上,且CF与BD平行且相等,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创设有效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成为智慧课堂的重要策略,课堂上不断呈现操作、游戏、故事、竞赛等有效情境不但能丰富教学活动,还能促进数学知识高效的传播。

三、发散性和灵活性智慧课堂的灵魂

智慧课堂,教师应预设一些严密性和发散性的题目,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最大程度地把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的引向广阔的“空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具有多变性与开放性特点;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例如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时可预设例题:如图5,已知∠C+∠A=∠AEC,判断AB与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考虑到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准备一根橡皮筋、两根细木条、钉子、图钉、一块小黑板,将一根橡皮筋两端固定在点A上和点C上,图钉拉着橡皮筋钉在点E上(如图5)。

如何证明?需要添加辅助线,如何添?开始许多同学往往不知其然所以然。教师通过移动图钉E分别到线段AC上、AB与CD上,从特殊位置引导学生探究,启发寻求解题思路。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中发现这两条平行线中像是少了一条截线,又像少了一条平行线似的。经过师生交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得到6种不同的解法,学生思维打开了,整个课堂沉浸在思索和快乐的海洋中,此时再把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演示移动图钉位置,得到新的图形形态(如图6、7、8)。

又逐一探究AB与CD平行的条件,整个课堂气氛热烈、热情高涨,产生要学、乐学的学习激情。此时,笔者又将问题进一步拓展,如图9。

∠1、∠2、∠3、∠4 应满足什么条件时,AB与CD平行?学生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很快找到解题方法。可见,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教学活动可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灵活性不断发展。

篇2

关键词:智慧;兴趣;策略

让学生智慧,首先要让他们自由、愉快。只有自由的氛围和愉快的心态才可能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享受知识的探索过程,才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烁。为此,笔者从教学设计入手,结合“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一课的教学,从每一个环节出发,努力践行“智趣课堂”的理念。

一、趣播智慧种

我们的课堂既要让学生学习愉快,又要有深刻体验。《从条件出发想起的策略》教学过程中,笔者选取“聪明的小猴”为主人公,以小猴巧脱险、小猴摘桃、拍球、排队、再遇鳄鱼的情境展开教学,前后连贯,首尾呼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策略、应用策略,力图呈现生动、有趣、轻松的数学课堂。

特别是课开始之前,用“小猴与鳄鱼”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感叹小猴的聪明、鳄鱼的蠢笨之余,能够初步理解“策略”就是“好办法”的含义,也能在学生心中播下“问题虽复杂,解决方法可以很巧妙”的智慧之种,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希望可以在学生潜心钻研的过程中,打开智慧之门,播下智慧的种子,让他们能够充满信心地去学习和创造。

二、趣发智慧芽

智慧的种子需要教师的潜心浇灌才能发芽,而智慧往往生成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会选择信息、分析、概括、提炼,使知识内化。

例题呈现后,教师用“从哪句话看出小猴摘桃的本领越来越大的呢”适时发问,引发学生对于解决这道题的关键语句:也就是“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的分析理解,揭示“简单的条件里面藏着丰富的内涵”,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清题意”的道理。知识探究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题目的意思我们已经弄懂了,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力求学生不同想法的百花齐发。交流过后及时追问:“你们的这些想法都是根据什么想到的?”其后学生多样方法呈现后的比较,则,挖掘出策略的内涵:尽管方法不同,却都是根据这两个条件,应用这两个条件,从条件想起,解决了问题。像这样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一步一步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做从条件想起。

一连串的问题,就像是开动学生思维的马达,链接着前后的知识,震动着学生的心脏,学生在积极有效的思考之后,对于策略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像这样为学生学习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而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的精彩生成,将课堂生成融入教学情境中,则可以唤起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此精心呵护,智慧之种才能发芽,兴趣激发、智力发展方可一气呵成。

三、趣开智慧花

本课教材对于练习题的呈现,都是静态的:不管是“小猴摘桃”还是“皮球下落”,教材都只是以简单的图示或文字呈现。对于教材“皮球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学生的理解存在障碍。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弹一弹”“比一比”“说一说”。书中冷冰冰的陈述,瞬间变成了课堂中动态的弹球感知、实践操作、观察发现,有了自己充分的探索和理解,学习过程自然是妙趣横生。

教材中“画圈”的题目,教师则赋予它新的呈现方式,用“小猴与鳄鱼再相遇”的情境重新包装,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整体情境趋于完整。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着故事,并能够自如地应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同时,请小老师走上讲台,实现学生、教师、问题的三维对话,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倾听者,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智慧,明辨小猴与鳄鱼谁胜谁负,智慧之花瞬间开放。

四、趣享智慧果

在课堂总结、回顾阶段,我们不仅要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还要把知识的前后都勾连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其实,“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我们并不陌生,很早之前就有所涉及。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方法,帮助解决新问题,这不就是数学智慧?同时结合实例,运用网状图生动、具体地展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只是一种,还有更多策略有待我们学习和研究。学生在享受着自己努力获得的智慧之果的同时,学习数学的热情持续高涨,为后续探寻智慧之旅开启动力之源。

愿我们的辛勤探索,能够给予孩子们兴趣的养分,播下希望的种子,萌发碧绿的嫩芽,开出鲜艳的花朵,收获丰硕的果实,成就智慧的课堂。

篇3

【关键词】电子书包;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以电子书包为代表的数字化课堂让我们进入了智慧课堂时代。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电子书包不仅通过情景体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教学,而且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一、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是利用信息化设备开展教学活动的便携式终端,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推进,电子书包在实现家校沟通、为学生提供数字化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解答学习问题等方面的作用逐渐显现,而我国也从2012年开始在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始了推广电子书包的尝试。

二、小学英语智慧课堂在构建中出现的问题

智慧课堂是一种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营造一个具有情感认知、思维推理以及辅助决策等智慧因素的学习环境,从而推动学生的智慧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智慧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在构建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有些教师由于对学情把握的不及时、不准确,从而造成了整个课程的构建无法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契合;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多媒体资源运用不当,或者形式主义等问题;还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检测机制等。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电子书包的各项功能,从而让课堂更加智慧、更加灵动。

三、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的构建

(1)准确地掌握学情。新课讲授之前,教师在第一课时完成知识的初步讲解后,根据教学任务为学生安排了基础知识作业,作业的内容主要是单词和常见口语的练习,学生在完成作业之后会利用电子书包将作业上传,这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就会实现透明化,学生之间可以依据作业内容进行互动交流,而教师也可以通过作业内容客观地分析学情,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最后教师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2)利用视频创设教学情境。电子书包的视频演示功能,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并综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参与知识学习,例如在以Family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课堂采访,让学生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职业等情况进行简单的英文介绍,这样学生就会对父母的职业,以及即将学习的课堂内容有一个直观的感知,然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制成生动有趣的视频,最后,学生在视频营造的教学情境中,不但获得了英语知识,还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实时测验,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一个教学环节向下一个教学环节过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实时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上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完成度和差异性,有计划地安排下一个教学环节。在电子书包的帮助下,课堂的实时测试变得简单又快捷,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热身、导读、初学、精读、口语练习等各个环节插入小练习,进而帮助学生及时完成知识的巩固。

(4)利用资源推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效的课堂参与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智慧课堂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利用电子书包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利用电子书包的推送功能,向W生进行学习任务、课后测验以及课外阅读等内容的推送,同时利用屏幕广播或者信息上传等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进行答疑解难;二、鼓励学会生互动,利用电子书包的模拟功能,为学生创造多维互动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体验情境中融入课堂,提升智慧。

(5)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重要途径,在智慧课堂的构建中,如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片面重视结果评价的困境,是目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而在电子书包的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多元化功能,鼓励学生通过作业分享,实现学生之间的互评,同时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评价,教学后的测试评价以及作业展示等形式,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多元评价,进而保证学生在智慧课堂中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

四、结论

总之,英语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过程,是学生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而电子书包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既能够满足英语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智慧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利用电子书包构建智慧课堂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以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把握课堂教学,以充分发挥电子书包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简朴;自然;求新

小学的语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流派层出不穷,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而要真真实实地做到这“三实”,需要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作为一线教师,始终认为语文课堂要追求扎实有效的课堂,在简单朴实,追求自然中求新,启迪学生的智慧。

一、简朴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文本应该是大众的、朴素的、实在的,应该像我们每天的生活那样自然、家常、真实、普遍。小学生刚刚涉世,世界万物在他们眼里都是本色的、天然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抓住语文根本的东西,扎扎实实而又简简单单地进行教学,即简单朴实。在教学时,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着想:生字词掌握了多少?课文是否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了?学生还有什么地方可能不理解?后进生可能需要给予什么帮助?等等。

于永正老师的课上,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其“真实、朴实、扎实”。如,他多年前上的古诗《草》的教学片段,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来细细欣赏。

师: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生:原因。生:原来。生:高原。生:校原。师:“校园”的“园”不是这个“原”,以后老师告诉你。生:原子弹。生:原始人。

(评:先解释“原”字。于老师巧妙地先让学生用“原”组词,然后在这些词汇中找出正确的解释,这样做,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对“原”字在本文中的理解更深刻了。)

师: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指着刚刚板书上的上述词语)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生:草原!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

(评:于老师用图画的形式解释了“离离”,使教学更具平民化、形象化。)

于老师通过对一个字的组词选词理解,丰富了与之相关的词汇,貌似平淡无奇,实则用意颇真。这样的教学能捕捉学生的思想,启迪学生的智慧。看似简单,却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而是“于简单之中见深刻,质朴之中见真功”,我们的教师就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能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学生的灵性,体现“简单之中不简单,平凡之中不平凡”的课堂教学。

二、自然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它本应有的素朴天然、纯净真实的自然中去。我们一线的教师要以务实求真的教学态度,人生情怀的至善至真,洞察世事后的“返朴归真”,回归到自然中。当然只有我们的经历、学识积淀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上出纯本色、纯自然的课堂。如,窦桂梅老师教学的《草船借箭》一课中“笑”的处理。

师:请大家看书中诸葛亮笑着说的话。结合刚才的感悟,你们联系读一读,看怎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生:(读略)。师:诸葛亮可没有你那么紧张(众笑),谁愿意再读一读?生:(读略)。生:我觉得“笑”字有好多含义:(1)这笑是给鲁肃吃了定心丸,意思是你不要紧张。(2)这笑是对曹操的蔑视,此时他胸有成竹。(3)也看出诸葛亮很有信心,你看“一定”这个词,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师:讲得好不好?感悟深刻、全面,给掌声鼓励!而特级教师王菘舟教学这一课时也抓住了这个普普通通的“笑”,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绝妙的境界。师:王老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嫉妒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都落空了。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在教师的巧问妙点中,学生领悟到此“笑”是含有如此丰富的内含。这样的课堂,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一切是自然的。这是智慧对话的课堂,是启迪学生无穷智慧的课堂,是师生心灵交融的课堂,是我们每位教师向往追求的课堂。

三、求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在追求简朴、自然的教学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异中求新,促使学生迸出智慧的火花。由于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家庭教育不同,十个人有十种思维,但这不妨碍每个学生都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加强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就等于给了智慧一对翅膀,一旦飞翔,收获颇丰。

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教材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引导学生的“标新立异”。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可以让学生说说是否还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教学《捞铁牛》一课时,说说有没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等。窦桂梅老师教学《狼和小羊》结尾一句,狼不听小羊的解释,向小羊扑去时。窦老师相机点拨:“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羊,事情的发展将会怎样?”一时间,学生的求异思维像喷泉一样涌出来,有的说:“我用石头打它。”有的说:“爸爸早就告诉我,狼是我们的敌人,看到它赶紧逃走。”有的说:“我立刻警告它,吃了我你马上就会被毒死,因为我刚刚吃了一个毒蘑菇。”这样,一个个富有见解的“小羊”便涌现在了课堂上。教学时,我们切勿“一锤定音”,不要扼杀学生的求新意识,也不要刻意地标新立异,一切要务实,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薛法根老师曾说:“智慧的语文教育来自于善良的心灵,来自于深刻的思想,来源于鲜活的生活。”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这是薛老师心中理想的课堂,也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想,作为一线教师,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心里装着学生,爱着学生,用我们教师的教育智慧去照亮许多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孩子的智慧之光必将被点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充满智慧;富有生命力;个性魅力的彰显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鲜活课堂。课堂是学校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舞台。课堂的“好”与“坏”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一生的成长,而且还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因而,构建“好”的课堂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要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充满智慧、富有生命力的课程才称之为好的课堂。

好课堂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好”的课堂应当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家园的课堂。好课堂应当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平等、融洽、保持一种亲和力的魅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学生则是与教师完全平等、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学习的主人,师生间饱含着平等、民主、自由、友善、尊重、理解、信任、宽容、亲情和友爱,是平等对话、相互包容、相互共享的合作关系。教师走进课堂之前,首先要有一颗孩子的心,会用儿童的思维去思考儿童,尊重他们的生命姿态、思维特征、生活方式,尽可能地预测他们在课堂中会产生的反应,让教师走进学生心理。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让学生接纳教师,教师的语言要自然、要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要能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自然相关;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让师生间流淌着脉脉的温情,师生关系自然而亲近,这样的师生关系,所营造的课堂氛围才会是轻松愉快的,而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更好地放开思考、质疑、实践、探究。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能对传统的看法和权威的定论进行挑战,体现出思想的飞翔和生命力的舒张。例如,在给一年级学生讲《小松树和大松树》时,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一座大山吸引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在这座大山里,一棵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学生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课文中的故事,迫不及待地拿起书读起来。

二、质疑问难,教师要具有启发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让学生要敢问、善问。敢问,是心理问题,勇气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唯美的意识,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从低年级开始每节课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善问,是方法问题,是能力问题。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就能提出有水平的问题。从教学中我们能看出学生提问能力不是很强,学生问不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也有语病。教师不能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再一步一步地引导、启发、循循善诱,然后到达教学的目的。例如,教五年学级生《伊索寓言》一课时,在《狐狸和葡萄》故事的学习时,让学生小组学习,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等问题,以这种形式,学生能够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小伙伴之间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有效的“刺激”。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读的度,要有辩证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要指出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

我在指导《我的战友》一课时,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文中有表达主题的一段话:“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扒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的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刻,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由于学生缺乏体验,往往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感受,读起来就难以表达真切情感,这时我就让学生结合自己被“烫”过的亲身体会,唤醒了学生与的相似经历,以学生曾经有过的生活情境诱发真切情感,让学生凭借类似情境,进入文本,以己度人,感受其情。再加上对“千斤巨石”、“半个钟头”、“最后一刻”的刻意叙述、着重强调,无不有力地在学生心中涌现出的无畏气概、钢铁意志和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然后教师在用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朗读这一段,我看到,精神的丰碑已经在学生的心中高高耸立、学生们激情澎湃,难以自抑的大声朗读,一遍又一遍,这是学生们心灵的呼唤,这是学生们情感的自由。所以指导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四、教师要随机点评,评价语言要有品味、充满智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往小理说,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氛围和活动,往大理说,它有时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教师准确合理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智慧,教师的评语要生动、机敏睿智、充满亲和力。使学生如沐春风,使课堂充满生机。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评价语言要多样,富有变化。要有针对性,要反映学生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发言中捕捉正确的因素。例如,让三年级的学生表演课本剧《三袋麦子》。提前给学生准备好各种动物的头饰、拐杖、三袋麦子、音乐等道具,让学生扮演土地爷爷、小猪、小猴、小牛等角色,学生在生动丰趣地表演中,明白了什么是憨厚、节约和聪明能干的含义,深刻领悟到只有播种才有收获的道理。

总之,课堂教学学法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进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给人的感受是真实的,课堂上敢于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动态生成学习资源,要符合动态教学观对课堂提出的求真、求善、求美的要求。整堂课要充满智慧、富有生命力,要使人格得到不断的提升,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精神的同构同生,彰显出学生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快乐。

篇6

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积极倡导着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行动诠释了教师的真正含义:作为从讲台走入学生中间的一员,应该时时不忘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平台。教师的鼓励、帮助、评价是适时而有度,因为教师的“无为”造就了更多孩子的有为。因为教师的“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反馈展示时,才会迸发出如许多的生命激情。

在课堂中,学习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预习到合作交流,从口头表达到板书等等这一切都是孩子们自己的工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思想是浅薄的,智慧需要萌发,需要在交流、合作、探究中启迪,每节课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是智慧分享的最佳途径。我们有相对稳定的小组成员,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小组长,组员们懂得遵循小组的合作程序并履行各自在小组中的义务。如合作交流这个环节中,小组成员之间就有了很好的分工和协作,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细化到了具体话题。最可贵的是,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们不是简单地接受对方的思想,而是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大胆的批评,最后形成集体的智慧,选出最好的送到全班同学的前面进行展示。因为有了高度信任和尊重的前提,孩子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展示与共享。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课堂实例:执教《趵突泉》的过程中,老师设置了其中一个课堂环节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求:默读第3,4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小泉有趣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你准备带着怎么样的感情来读一读。先默读课文中的3、4自然段,然后展开小组合作,四个人一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较深的部分,尤其是找出体现泉水有趣这个特点的句子,一个同学专门负责记录,其余几个作为主要交流讨论的对象,分享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最后请小组长负责整理小组讨论结果,等待上台发言。课堂上,个性化的回答层出不穷:有喜欢小泉的活泼有趣的,有欣赏大泉的无穷力量的,也有偏爱大泉冬天那仙境般的神秘,更有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了大自然的那种伟大!到处洋溢着思考的气息,到处迸发着智慧的火花,不同小组的讨论结果可能大不相同,但是展现出来的却是集体的智慧,每个人的思想都经过个性化的洗礼,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又再次加深了对文本的另一层感悟,这是交流合作的成果,更是智慧分享的结晶。

篇7

近两年来,“真学课堂”的概念深入人心,引发了教学改革的新。在真学课堂上,教师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不是“演戏”,而是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阅读教学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让语文学习回归本真,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呈现无尽的精彩。

一、智慧阅读,健全人格

朱永新教授提倡新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智慧阅读,激发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兴趣,培养健全的人格。在真学课堂中,学生的阅读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也是为了引导学生超越知识,走向智慧,获得真实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主动体会文本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是秦兵马俑的特点。通过学生精读文本,探讨交流,总结出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是“规模宏大,种类繁多,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获得感悟。如在本文第十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到文本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们抓住文本中对其神态的描写,重点分析其细腻的手法和独具特色的句式特点,这样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本的语言之美。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后面的名人名言,让学生在感悟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提高想认识,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文本中重点句子和有深刻哲理的句子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走近文本,自主体会,这样的阅读才是智慧的阅读,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二、创新阅读,自主探究

小学阶段的“真学课堂”,要实现学生的创新阅读,在创造性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实现个性化解读。

例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了爱因斯坦一心扑在研究工作上,而忽视了生活细节的平凡和质朴,表现了他对孩子们的关爱,喜欢以一颗童心和孩子相处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读懂文本,感悟其中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表现爱因斯坦前后变化的句子,这样的问题设计让文本解读变得简单,学生很轻松就能找到“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以及“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表现了爱因斯坦的什么品质?”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学生自然容易掌握爱因斯坦宽广的胸襟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还看到了爱因斯坦对孩子的关爱。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将问题进行简化处理,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创新阅读,层层深入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提高了学生深入文本学习的能力。

三、真实互动,激活思维

在以前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有些看似热闹的互动活动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在真实课堂的背景下真实互动,使之落到实处,获得深刻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时,教师将教学目标预设为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学生阅读文本,对“循规蹈矩”这个词语的理解不够透彻。于是,教师让学生自由结组,准备了刀子和苹果,然后让学生展示一下平时都是怎样切苹果的。让同学意识到这样“循规蹈矩”的做法是看不见五角星的,那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发现五角星呢?在教师的提示下,有的学生横切苹果,果然看见了五角星。这样,通过师生的互动操作,使学生的认知得到了深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篇8

我们不要小看了开头的这个课前铺垫。师生彼此陌生,魏书生实际上是巧妙地以此自然地完成了师生的情感对接,使得陌生的学生对老师、对学习内容有了认同感。

接着,老师说,按照你们一般上课的方法,我们学这篇课文,怎么学啊?学生说,先介绍作家,再解释诗词含义,再背诵。老师说,好啊!哪个同学能把这几个步骤写在黑板上吗?一个学生走上讲台,用粉笔写上了上述三个环节。

这个安排,实际上是师生一起确定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以便有的放矢。

然后,老师说,谁来介绍作家啊?有学生说,老师不用介绍,书下注解有!哦!那你来读一读。学生读后,老师说,谁来解释诗词含义啊?学生说,老师来!老师说,同学们,你们不知道,老师教书有一个习惯,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谁知道啊?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就是“懒”!老师说,对,就是“懒”!那我懒了,你们怎么办啊?学生说,我们要“勤”!老师说,对呀!你们太聪明了!赶快准备,看谁解释得最好。

后面的教学程序不再赘述。

据课后学生和听课的家长反映,孩子们从未像这堂课那样学得那么投入,学得那么有效。就该堂课说,先抛开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陌生学生对老师的新鲜感不谈,单就他的“懒”字来说,就大有深义。

“懒”字背后有学生。在教学中,师生各自应处于什么地位有多种理论,我认为,即使普遍认同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也有讲究。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首先也应该从属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的确立,都要以学生能够有效接受为前提,即使如魏书生这样有教学个性,讲解课文如行云流水者也不能够抛开学生,不管不顾。所以,魏书生的“懒”换来了学生的“勤”,引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体现了一个成熟的教育者对教育主体的尊重。

“懒”字背后有目标。魏书生的“懒”字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智慧,所有环节,包括课前的铺垫,都是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一步步自然行进,草蛇灰线,形散神聚,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其实,成熟的教学,跟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一样,最高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但其中一定有“象”一定有“声”,有象外之象声外之声,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样的意境。

“懒”字背后重生成。有时候,教师对一堂课的把握有如军事指挥家对一场战争的掌控,既有明确的目标,又要充分考虑并利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后者就是指要特别关注教学主体学生的知情意行,要大胆地给予活生生的学生以最大化的思考、交流、参与空间,灵活而智慧地演绎课堂,不断激发创造的潜力和激情,使师生不断产生智慧火花的碰撞,不断流淌智慧和真理的诗意。这种临时生成的快意,不是只按既定目标死板推进的产物,而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相互欣赏、自信勃发而绽放的创造性花朵。新课程也有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资源。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可激发、可创造的再生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遇”。

“懒”字背后重过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要学知识,更要重体验。书山学海获得知识的自悟自得体验,文学殿堂觅得人生之美的审美愉悦;讨论辩驳激发的求真务实,朗诵涵咏产生的音韵之妙……都是语文课堂至关重要的内容。如果光靠教师单打独斗地表演,纵然你有千般气力万般功夫,也无法替代学生独到的体验和感悟,必须把它融入学生积极参与的动态语文教学过程中,才可能习得、悟得,才可能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真正的提升。

“懒”字背后是挑战。如果真正尊重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看到他们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鲜活之人的喜怒哀乐和潜在的学习动力,那么,我们的教学本应如魏书生那样“与生同乐”。不过,这客观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上讲,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即使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也难免出现遗漏。这样,教学就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但也正因其挑战性,使得这样的课堂能够处于真实状态、生成状态,对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充满了新奇感和诱惑力,更能激发师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更能实现语文课的体验感和审美愉悦。所以,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迎接来自学生、来自课堂生成的各种挑战,以此来分享学生学有所成之后的喜悦。

“懒”字背后是勤奋。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它需要教师的高度智慧来调控,而这样的智慧需要教师课前长期的勤奋努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除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烂熟于心、潜心把握外,还需要教师对课堂可能涉及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时政、天文、地理乃至于社会世相、甘苦人生等等,都要有所涉猎。你既要有文学家的诗意和文采,又要有政治家的胸怀和胆略;你既要有美学家的敏锐和潇洒,又要有哲学家的机智和深邃。有时你是主持人,有时你是戏剧演员,有时你是时事评论员……总之,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以一生的勤奋积累来准备。勤奋学习,勤奋思考,勤奋研究,勤奋总结,等等。作为教师的魏书生身上,有他几十年来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有他训练表达苦练成语连句的虔诚和追求,有他借鉴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功力用于课堂而活色生香的喜悦和成功……

篇9

【关键词】倾听 数学思考 思维品质 智慧 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40-02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他认为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 时下很多表面热闹的课堂,学生往往不认真倾听,导致课堂缺少学生静静的思考,缺少学生内心的独立反省,缺少学生对问题的冷静和顿悟。因此,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倾听的作用,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充分体验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认真倾听才会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直至习惯。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践行倾听理念的。

一、倾听中明理,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从狭义角度是指学生关于数学对象的理性认识过程;从广义角度理解还包括应用数学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数学式思考。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解决问题时,有些学生能够列式解答,却不能说出解题的依据。他们仅仅是机械地根据题目的特点列式,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学中,特别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新知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解题的道理,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如苏教版教材第44页例1和第46页例2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创设动态化的情境,强化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首次感知。从例1、例2浇花小朋友的来和去的变化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到“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算的含义;从第46页“试一试”的情境里,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从两个部分中去掉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也用减法算的含义。”教学时要通过学生回答或者播放课件中的声音,让学生听明白列式的道理。再配上双手合与分的动作,结合动作的演示让学生练习说用加减法列式的道理。练习时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列出算式,仍要重视说理的过程。在这样的听说过程中,能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加、减含义的体会,明确解题的依据,也为后面学习较复杂的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众所周知,数学思考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教材中像这样初次感知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的新知识还有很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把某些问题情境只作为应用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教学驻足在浅表化的知识层面上。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数学重要的不是知道了什么,而是怎么知道什么”。因此,重视数学思考的训练,让学生在倾听中明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是教学的应然追求。

二、倾听中思辩,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倾听,培养学生既能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思辩,又能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想法的思维品质。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复习,教师出示:一根绳子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反馈时,出现两种解答:(1)(5×4-8×2)÷2=2(分米)(2)5×4÷2-8=2(分米)。教师借助图形让学生明白算理后,追问:还有别的解法吗?请观察两个图形(图略)。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生说,还可以这样解:5×2-8=2(分米),从图上可以看出原来围成的正方形的两条边长的和,相当于改围成长方形的一条长与宽的和,正方形两边的和减去长方形的长,就是长方形的宽。受这种方法的启示,又一个学生说,还可以这样解5-(8-5)=5-3=2(分米)。根据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原来正方形两条边长变化而来的,正方形的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8-5=3(分米),从另一条边长里借来3分米,剩下5-3=2(分米),就是长方形的宽。顿时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请生4说说,你是怎么得出第四种方法的?我是受了生3同学解法的启示,才想到的,要感谢生3同学的启示,谢谢你。生3你有什么想说的?谢谢大家的倾听,尤其是生4同学,不仅会听,还会想。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教师借机让学生说想法,从中体会倾听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学中要把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在训练中,引领学生通过认真倾听,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发现,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

三、倾听中交流,撞出智慧火花

有效的倾听不仅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学生触类旁通,萌发灵感,促使他们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认真倾听不仅听别人发言要用心、细心,而且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如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师生之间的交流:

师:以上拨出的每个数所用的算珠总颗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都和3有关系,42用了6颗珠子,6和3有关系,54用了9颗珠子,9和3也有关系,75用了12颗珠子,也和3有关系。

师: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你来解释一下。

生2:他的意思是42用了6颗珠子,算珠的总颗数6是3的倍数;54和72的算珠的总颗数9、12也是3的倍数。

师:你表达得很清楚,谁也发现了这个规律?

师:所用算珠的总颗数与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

生3: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刚好等于算珠总颗数。

师:你们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4: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谁听明白了,可以把他的想法再说一遍?

……

师:你听得真认真,说得真好!是不是只限于看个位十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呢?

生6:不是的,比如423,4加3再加2等于9是3的倍数,423也是3的倍数。

师:这样的例子还能多举几个吗?(生举例)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把3的倍数的特征表达出来?

生7: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你真善于总结!出示结论,学生齐读。

师:谁能再举个例子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生8:如912456,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27,27是3的倍数,所以912456也是3的倍数.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9:9、6这两个数字不需要加,只把1、2、4、5相加是12,就可以判断这个数是3的倍数了。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9:因为3、6、9本身就是3的倍数,只要把1、2、4、5相加是12,就可以判断这个数是3的倍数了。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倾听,用“谁能把他的想法说一遍,谁能听懂他的意思”引路,为学生大胆复述、质疑、解释、效仿,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要逐步学会抓住别人讲话的精髓,而且从中得到启发,达到触类旁通,启迪学生的智慧。

四、倾听中合作,感受学习快乐

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和专注倾听,是合作学习展开的积极学习状态。倾听是对发言者的理解和尊重,倾听能更好的营造好的氛围,提高讨论的质量。只有认真倾听再积极发言,才会使学生的交流讨论成为一种真诚的合作。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吸引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让真心敞开和真心的接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一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王大叔准备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待学生初步理解这个长方形花圃的周长是22米,长加宽的和是11米,长方形花圃的围法很多时。我乘机追问:到底怎样围面积才是最大的?这时有个学生脱口而出说面积是30平方米。你能保证面积30平方米是最大的吗?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一生说:可以把22根1米长的木条,把能围成的长方形都找出来,计算出面积比一比就可以了。由此开展小小设计师的活动,同桌两个同学合作,有的一人拼摆,一人在表格上记录;也有的两人商量后,直接在表格上记录填写。接着出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三种情况的表格:A无序却出现遗漏,B有序却出现重复,C有序既不重复也不遗漏。观察这三种排列方案,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说说喜欢的理由。再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这种记录方法会做到有序不重复也不遗漏,从而使学生明白一一列举时要找思维的落脚点,如长加宽的和是11,宽从1开始依次增加1,长就从10开始依次减少1。也证明了面积30平方米是最大的,是对的。学生们通过生生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的内心是喜悦的,同时也经历了当问题的答案有多种可能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彰显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

当然认真倾听的合作课堂并不是一直处于热烈的讨论状态,它可以有沉默、独思、冷场。因此,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应然状态。

参考文献:

[1] 张康桥.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2.2(03).

篇10

一、啐啄同时――课堂时机的艺术

鸡蛋孵化时,小鸡将出,即在壳内吮声,谓之“啐”;母鸡为助其出而同时啮壳,称为“啄”。禅宗因以“啐啄同时”比喻机缘相投或两相吻合。在镜清禅师看来,参禅觉悟的过程如同鸡蛋孵化,禅师与学僧之间的关系也如同母鸡和小鸡的关系。在参禅悟道中,学僧的自性觉悟可以看作其啐壳的努力,禅师的适时开示可以看作其啄壳的接引。两相结合的关键之处,是最佳啐啄时机是否出现,以及对啐啄时机能否精准把握。

语文课堂的智慧在于把握“啐啄”之机,智慧语文课堂的“啐啄”之机当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时。在学生要读读不好,想说说不出,“欲辨已忘言”之时。

在n文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或段,这些句或段就如汁水丰富的甘蔗,教师要把握“啐啄”之机,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品味其甘甜。例如李吉林老师教学《小虫和大船》,她抓住文中“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句中的“竟”字,先让学生进行“删”与“留”的比较:

小小的蛀虫,毁了一条大船。

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条大船。(原文)

然后又让学生进行换词后与原文的比较:

小小的蛀虫,果真毁了一条大船。

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条大船。(原文)

这样比比读读,使学生从一个“竟”字,“感受到船主所受教训的沉痛,体会到‘竟’字意想不到的语感。”(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P75-76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李老师对“啐啄”时机的把握是非常及时、巧妙的。智慧的课堂上,教师就应当这样抓“文眼”,扣“关键”,找“矛盾”,捉“细节”,选“空白”,寻“疑难”,挖“无疑”,捕“含蓄”,借“对比”,来选择课堂“啐啄”的最佳时机,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求得之。这样才能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课堂教学才能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学生才能入情入境、欲罢不能,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瓶中出鹅――课堂唤醒的艺术

宣州刺史陆亘大夫向南泉禅师提出的问题很是令人困惑:瓶中养鹅这样的事已近荒诞,出瓶不得当然便是顺理成章的结果,而这种难解的困境竟还条件苛刻到近乎无理取闹,不得毁瓶,不得损鹅,这可怎么出得?这种两难困境的解决,没有超越的智慧是无法做到的。南泉普愿禅师没有直接做出回答。因为他敏锐地洞察到这个两难问题之所以产生,乃是陆亘大夫自性迷失的结果。所以他只是轻声一唤:大夫!陆亘很自然地应诺。南泉普愿便借机开示:鹅(我)这不出来了吗。陆亘从此开解。

同理,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它是一个洋溢着生命律动的过程,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应该“唤醒”学生,让学生做回课堂的主人,把精彩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中最为亮丽的风景。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课,学生对泼水节并不熟悉,单靠阅读也许并不能让他们体会到泼水节的快乐情感,有教师播放了一段泼水节的视频,从视频中,孩子们看到了人们奔跑追逐,相互泼水,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听到了哗哗的水声,人们的欢笑声和叫喊声。从画面中,学生被“唤醒”了。教师再让孩子们说说:如果你就在泼水节上,你要把水泼到谁的身上,送出怎样的祝福?孩子们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把水泼到老人身上,祝老人身体健康;有的说把水泼到孩子身上,祝孩子学习进步;有的孩子想把水泼到老师身上,祝老师工作顺利;还有的要把水泼到同学身上、朋友身上。通过创设情境增添了课堂情趣,增加了课堂的厚度,让课堂立体化起来。课堂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唤起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和热情。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真正“唤醒”学生,让自主学习真正进入课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智慧生成,精彩不断,实现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的发展。

三、语不如默――课堂留白的艺术

敬奉佛教的梁武帝召请傅大师讲《金刚经》,傅大师走上讲台,挥案一下,便下去了。一个字都没有说,这太不合常理了。旁边的高僧志公问了一句:陛下领会了吗?梁武帝根本就没有听到任何对《金刚经》的讲解,何谈领会?所以只能说:不会。志公看出梁武帝真的没有领会,便提醒他说:其实傅大师已经讲经结束了。傅大师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讲《金刚经》呢?因为他认为对《金刚经》要靠心开悟解,而不假文字。这让我们想起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那句警示世人的名言: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梁武帝之所以先是愕然而后不会,是因为他太耽于讲经、迷于义解,不能自用智慧,被语言文字所障蔽。现在我们有很多的课堂上,老师讲得太多,讲的却是无用的废话,等于没讲。智慧的课堂应该像傅大师一样适时、适当地留白,不该讲时坚决不讲,不当说时坚决不说,留下点禅意给学生去自悟、自解。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一个人可以喋喋不休地讲,却始终什么也没说。另一个人可以保持沉默,但正因为一言不发,他说了许多。

曾听一位老师在教《二泉映月》一课时,他用《二泉映月》乐曲导入课文,当时而低缓,时而高亢,时而深沉,时而激昂的乐曲在课堂上空飘荡的时候,孩子们也完全沉浸在阿炳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声中。待到一曲完毕,老师并没有马上打破课堂上的静寂,而是让这种氛围保持着。足足3分钟后,老师才用低缓而又温和的声音说:“同学们,我从你们拧起的眉头中,从你们满含热泪的眼眶中,从你们脸上凝重的神情中,看出了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告诉老师,现在,就让老师和你一起分享你那独特的感受吧!”只见,这时的课堂就像“银瓶炸破”一般,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对乐曲的独特体验。“我听到了阿炳的呐喊声”“我听到了阿炳在街头卖艺时,遭到地主的打骂声”“我听到了二泉的流水声”“我听到了阿炳不幸的人生”“我听到了阿炳在诉说着自己受的苦”“我听到了阿炳正在和命运作斗争”“我听到了阿炳在对着月亮畅想未来”……这就是3分钟留白产生的效果。境由心生,此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都得到了发展,也培养了孩子美好的心灵与情操。这样的情境“留白”,不管是对课内还是对课外的延伸,都是妙不可言的。课堂中的情境“留白”,丰富了课堂的容量,增添了课堂的活力,增强了孩子们学习语文,喜欢语文的兴趣与信心。

四、问指答月――课堂对答的艺术

在佛教典籍中,指月之辩由来已久,手指能指月,但手指不是月。循手指所指,可以找到月,但找到月后,那手指有何用呢?指月之辩。如果说“月”可以比喻真如妙谛,那“指”便可喻佛经文字。学僧问:指就不问了,什么是月呢?本来,指是指月的,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何须再问?学僧如此问,说明他此时连指也不明。所以文益禅师反问他:你那个不问的指是什么呢?这足以让学僧幡然醒悟自己将指月分离、指即不问而问月的错失了。学僧再问:月就不问了,什么是指呢?这一问又把月搁置一边,径问指是什么。月都明了了,指月之指还有问的必要吗?所以文益禅师只答一个字:月。话虽一个字,胜过千万言。学僧如有悟性,心灵应受震动。但在这一公案中,学僧显然没有领会,而是仍然追问:弟子问指,您为什么回答月?文益禅师只得再藏机锋:因为你问指。问答是禅门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来普通寻常的问答,因为有了禅心和智慧的参与,便在运用中显得多姿多彩、妙趣横生了。有研究者将禅门问答归类为答非所问、答问脱节、答问相背、答问等同、异问同答、同问异答、答语倒序、实答被斥、仿答被斥、循环答复、循环否定、循环肯定、同题反问、反题反问、将虚就虚等十五种形式。文益禅师这种问指答月的对答方式,是禅门运用最为机智的教学艺术。智慧的课堂,教师也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技巧。

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读童话《小稻秧脱险记》,学生读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了”这句话时,一学生没有理解课文的意思,读的声音很大。于老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产品。”说完,朝学生做了个喷洒动作,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生的紧张感消除了,精神放松了,对课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很快就把课文读得非常到位。尽管只是一个小小问答的细节,但窥一斑而知全豹,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已经到达“问即不问”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