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

篇1

【关键词】第三次产业革命;新材料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U2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第三次产业革命”与新材料技术

第三次产业革命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格局重塑,是新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她将改变制造业的投入方式和生产方式,使生产更个性化、分散化,降低了要素配置成本,模糊了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边界;她将改变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的配置方式,改变时间和空间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局限,重塑社会经济形态。新材料技术突破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前提,新材料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将起到基础和支撑作用。

面对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我国正着手规划,将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角逐第三次产业革命。201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要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

2.新材料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1.新材料是现代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基础和先导。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任何一种高新技术的突破都必须以该领域的新材料技术突破为前提。我国重大工程和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都可以归结为材料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而新材料的突破往往会引发人类划时代的变革。新材料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将起到无可代替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2.新材料与现代科学技术深度融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也是制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瓶颈。第三次产业革命将以新能源、信息和新材料结合为特征,如果新材料的性能和质量不能突破,将直接影响到其它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发展。

3.新材料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背景是资源、能源问题的全球性紧迫,目标是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材料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环境友好材料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将起到重要作用。轻质高强的新型结构材料将体现节能降耗的巨大效益。生物医用材料将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新型绿色建材关系到资源充分利用。

3.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材料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趋势明显,材料的低碳、绿色、可再生循环等环境友好特性备受关注。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大型跨国公司以其技术研发、资金、人才和专利等优势,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构成较大压力。从全球来看,新材料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

1.新材料与其它新技术深度融合,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发展态势。如高纯硅半导体材料是太阳能光伏材料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材料,如生物芯片、半导体照明、仿生、通讯、遥控、数字化制造、节能等。

2.新材料上、下游产业结合更加紧密。新材料具有跨学科、领域、部门的特征,与信息、能源、医疗、交通、建筑等产业结合越来越紧密,新材料产业呈横向扩散和互相包融趋势。新材料与器件制造一体化,上下游产业纵向联合,产业链向下游应用延伸。产品高性能化、功能化和多功能化,开发和应用联系更加紧密。

3.新材料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高效、低能耗、可回收再用的新材料以及发展先进的数字化制造技术是新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新材料的发展将加强注重与资源、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注重资源再生利用,发展低能高效、无污染或少污染制造技术,提高产品人性化、环保化。

4.经济需求成为主要发展动力。有关统计显示,2010年全球新材料产值8000亿美元,新材料带动的相关产业主要有能源、生物、信息、交通和环保等。

4.我国发展新材料的对策

1.应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材料由资源型向集约型转变。完善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各地优势资源及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新材料产业骨干企业;通过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新材料企业集团,构建产学研用协调发展的产业模式。

2.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及技术改造。鼓励支持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各种模式的创新联盟,由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共同参与,强化技术开发的实用性、先进性和集成性,通过知识产权的约定保障各自利益。

3.培育一批有典型示范效应的产业基地和园区,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加快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和产业化步伐。鼓励国外研究机构和公司参与产学研用联盟,在互惠互利及产权保护协议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研究、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

4.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投融资体系。建立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风险投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风险资本与成长型新材料企业对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加大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确保对新材料产业连续、稳定的支持。

5.营造使用我国自主开发的新材料的机制和环境。鼓励优先使用我国自主开发的新材料,加大支持力度,对于战略性的重要新材料,如碳纤维等,可成立专门的工程应用研究中心,开展高端应用研究,在应用中实现改进和提高。

6.争取和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保证国内企业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利用反专利、反倾销手段为我国新材料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保护我国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严格控制稀缺资源和资源型初级产品出口,强化我国具有资源优势的新材料的比较优势,构建良好的供应体系,共同培育国内材料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大新材料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吸收国外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刘思华.当代社会生产领域变革及其第三次产业革命.生产力研究.2011;

钟惠波.透视技术创新与产业革命-以IT产业为主导的当代产业周期走势探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

篇2

一、国外新材料产业发展概述

(一)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高端

引领全球新材料研发新材料技术是世界上公认的六大高技术领域之一,新材料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对未来发展将会产生巨大影响。世界发达国家争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先机,纷纷将新材料产业放到重要战略地位来优先发展,积极抢占新材料领域的国际竞争制高点。全球范围内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新材料技术研发格局的全球化趋势日趋显著。美国、日本、德国及欧盟国家研发起步早、发展快,既是新材料研发的领跑者,也是全球主要的生产和使用者,不断扩大研发投入规模,始终保持比较突出的技术领先优势。世界各国还将国防科技建设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列为重点,开展战略性研发以稳固领先地位。近1/3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在新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材料产业领域内,以杜邦、道康宁、巴斯夫、TDK、信越为代表的大型跨国集团已结成战略研发同盟,新材料产业国际化合作趋势不断加强。

(二)发达国家侧重领域不同,不断取得技术突破

发达国家基于各自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美国在新材料研发上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侧重于生物材料、信息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计算科学等领域。日本发展新材料的目标是保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纳米技术和材料列为四大重点领域之一,想在尖端领域赶超欧美,在已有材料的性能提高、合理利用和回收再生方面居世界领先。欧盟的战略目标是保持在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的竞争领先优势,重点发展催化剂、光电材料等十大领域。俄罗斯想在航空和国防方面与美国抗衡,主要研发方向是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韩国重点发展下一代高密度存储材料、生物和纳米材料、未来碳材料、高效结构材料等,将新材料科技作为确保2025年国家竞争力的6项核心技术之一,成为继美、日、德之后的新材料产业第四强国。世界各国在新兴前沿领域竞争激烈,2015年分别取得了一批技术突破。

(三)产业规模增长加速,市场前景广阔

世界上新材料约有100万种,各国已注册的大约30万种。2000年,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约4000亿美元,到2007年新材料产业规模为6602亿美元,年均增长不到10%。到2009年,全球新材料产业总体规模达9980亿美元,2007―2009年间年均增长超过20%。2008年,即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新材料产业仍保持了约25%的增长速度。赛瑞产业研究院于2015年对10大新材料市场进行了预测分析:2019年,全球3D打印材料市场规模达6.5亿美元,未来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7.9%;石墨烯市场预计在2018年后起飞,到2023年市场规模为13.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47.21%;未来5年,超材料、相变材料的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7.6%和19.8%,超导磁体应用将稳步发展,超导电气设备有望显著增长。

(四)新材料产品日新月异,石墨烯材料成为全球新热点

国外新材料发展呈现出以下热点:一是石墨烯离产业化应用越来越近,二是隐形材料、隐声材料推动军事工业新发展,三是OLED显示材料及量子点样机已登台展出,四是能源材料的能效越来越高,五是电子信息材料恢复增长,六是生物医用材料市场容量大。2010年以来,与石墨烯相关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持续升温,2015年成为发展,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对推动石墨烯材料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如欧盟于2014年制定实施石墨烯旗舰计划。未来几年,亚太地区将成为石墨烯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其中中国市场增长态势最为迅猛;氧化石墨烯是最大门类;能源应用已成为的增长最快石墨烯第三大市场。

(五)新材料产业发展出现新特点,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新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呈现“六化”,即材料发展低维化和复合化、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及应用绿色化趋势明显,表面涂层或改性目前广为使用、经济合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相互融合,形成跨学科、跨领域发展态势,对其他产业发展起到较好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产业纵向联合、协同发展,国外很多先进企业十分重视行业的系统布局,产业链向下游应用延伸,上下游产业纵向联合,形成行业垄断。未来新材料产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发高效、绿色、低能耗、可回收利用的新材料,开发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加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全球合作继续深化,国际企业巨头加快步伐主导全球产业布局。

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十二五”期间保持较快增长,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等环节的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主要包括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几大类产品,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年均增速保持在25%左右,产业规模由2010年的6500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6000亿元左右。新材料产业关键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产品品种不断增加,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的自给能力也不断提高。

(二)地方发展热情较高,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基本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大型新材料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工业基础好、产业配套齐、交通物流便利,以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型化工等领域的新材料为主。珠三角地区新材料产业集中度高,下游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在电子信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陶瓷材料等领域形成较强优势;环渤海地区科研支撑能力较强,在稀土功能材料、膜材料、硅材料、高技术陶瓷、磁性材料、特种纤维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十二五”期间,有80%以上的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发展规划中选择发展新材料产业,很多地方制定实施了本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目前在新材料领域建立了约7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组成了多个专业化的区域联盟。很多地方和企业加强与国外先进地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全球合作步伐加快。

(三)“十三五”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消费升级制造业转型升级、资源环境保护等对新材料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新材料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自给率仅为62%,其中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等产品自给率不到50%,大量高端材料依赖进口,同时新材料尤其是高端新材料领域是国际竞争的战略性前沿,我国经常遭遇发达国家的封锁,必须立足自主研发发展壮大,这就为我国新材料产业提供巨大发展空间。“十三五”时期,国家相关政策措施将推动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目前科技部首批的25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包括纳米科技、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等多个新材料领域专项。

(四)新材料领域研究屡获突破,细分行业商用有望拓宽

过去几十年,随着基础化学和材料以及纳米、生物、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实力的不断积累,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创新点将不断涌现,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产业化步伐大大加快。“十三五”期间,新材料产业有望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中石墨烯、碳酸锂、纳米、碳纤维等细分领域技术也不断突破,商业应用领域有望进一步拓宽。2015年全国各地出现石墨烯发展热潮,纷纷建立了产业技术联盟和产业基地。我国的石墨烯应用专利集中在锂电、储能、复合材料等领域,石墨烯的散热、导电等性能应用方面已进入产业化,智能石墨烯手机、柔性石墨烯散热薄膜等新产品成功问世。新型石墨烯基高能量度锂离子电容器技术通过鉴定,促进和加快了石墨烯在能源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五)融合发展初露端倪,未来将成为发展大趋势

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新材料的发展与下游应用密切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合和联动,要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并实现升级发展就很困难。新材料产业的上下游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发展趋势,而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例如,在工信部的支持下,中国电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于2015年11月在北京宣布成立,包括电子化工新材料行业的龙头和代表性企业、下游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电子信息行业最具代表性的用户企业以及相关大学、研究机构及协会等共48家成员单位,打破行业界限,破除行业壁垒,促进上下游跨界融合和产学研用深度结合,推动国产化工新材料在电子领域的应用。

三、我国新材料发展路径选择

(一)新材料产业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新材料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低端产品大量产能过剩;产业链纵向衔接不好,研发创新和投资的风险过高;新兴领域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在新材料的产业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产业链之间没有很好衔接是主要原因之一,上下游产业间缺少交流合作平台,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服务脱节、产学研用脱节、上中下游衔接脱节、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脱节等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瓶颈性制约。

从国内外发展状况看,发达国家垄断了新材料的高端技术和产品市场,对我国采取严密的产品禁运和技术封锁。虽然国内发展新材料的热情很高,但在跨国公司的挤压下大都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市场,相互展开“价格战”,竞争日益激烈,不但大大提高了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大大压低了企业利润,在稀薄的利润空间里企业难有能力投资创新,没有创新支撑,新材料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因此,我国新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转变发展模式和路径。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充分考虑新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未来在培育发展新材料中要立足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技术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技术优势是新材料企业和产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要摆脱以前快速扩张的规模化发展模式,以技术为根本、以创新为驱动,高起点、高品质地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大对高端和前沿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支持力度,加强对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开发;积极引进国外高端技术和产品,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严禁引进中低端成套技术和设备;鼓励参与国际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鼓励创立研究型新材料企业,鼓励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培育发展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新材料企业。

二是坚持聚焦重点、错位发展的发展路径。新材料技术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形成众多行业门类,而且技术发展更新较快。目前各地方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热情较高,行业门类难免重复,因此国家对各地方要加以引导。就地方而言,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区域创新能力、产业基础等条件,选择重点发展领域,聚焦重点,不断进步,不停积累,在专业领域争取有所突破形成稳固市场,区域间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使全国新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三是坚持先行介入、纵向融合的发展路径。发展实践证明,新材料在推广应用环节的投入强度和难度往往要大于研究开发阶段。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要在上下游环节建立交流合作平台,做好产业链纵向衔接,特别注重下游应用领域的预先介入,上游企业根据应用需求制定新材料研发生产方案,围绕应用深化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缩短市场推广应用期,有效规避研发创新风险,激励企业提高研发生产动力。大力支持上下游产业以联盟等形式建立战略合作,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引入下游用户,在上下游企业之间、产学研用之间建立深度合作,实现纵向融合发展。

篇3

4万亿元投资、产业振兴规划、家电下乡……一系列措施让2009年中国GDP成功“保八”。经济发展周期、产业自身规律、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着中国IT产业的发展,但2010年中国IT产业仍将高歌前行。

虽然现在还不能说我们已经从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但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2009年岁末的冬天显得格外阴冷,接踵而至的大雪覆盖了中国大部分省份,给各地的交通运输和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麻烦。国内经济发展周期、产业自身规律、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着中国IT产业的发展,中国的信息产业在2009年也经历着一场深度的调整。而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加速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将使产业发展在2010面临重大的调整机遇。

3月2日,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主办,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0中国IT市场年会(ITMC2010)上,业内专家传出的信息显示,中国政府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已经使中国的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同时,中国的IT市场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在以投资驱动、消费升级、应用拓展等为主要特点的内需市场的强力支撑下,中国的信息产业已经开始回升向好。严冬过后,我们必将迎来一个阳光灿烂、无比温暖的春天。

2009年:回升趋势已经明朗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指出,一年来,全行业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加强政策规划引导扶持,推动重大工程实施,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积极开拓内需市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保持持续增长势头。200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3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5%。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9513亿元。全国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6万亿元,电信营业收入达到8707亿元。整体上看,电子信息产业增速下滑的势头已被遏制,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日益增多,总体回升趋势已经基本明朗。

赛迪顾问的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IT市场实现销售额8710.8亿元,同比增长13.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表示,过去的一年,人们欣喜地感受到了信心的推动,感受到了转折的发生,这种转折与信心来源于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他将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行业投资驱动成效显著,2009年初国家果断出台“4万亿元投资”、“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电信、交通、医疗、能源、环保等行业IT采购需求x旺盛,有效带动了IT市场的发展;二是消费升级成为市场支撑点,在外需出现波动的形势下,政府出台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居民消费成为IT市场新的支撑点,内需消费成为市场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三是技术创新推动应用拓展,IT产业强大的自我创新能力仍然是推动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以上网本、智能手机、电子书等为代表的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2010年:内需仍是增长动力

2010年,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而言,是站在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的新起点上,将面对更复杂而紧迫的产业形势,将迎来因全球科技创新而带来的几十年来难得的跨越式发展机遇,更要面对近30年产业发展顽疾不除而逐步凸显出来的巨大挑战。

赛迪顾问认为,2010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整体形势将好于2009年,但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对外需的提振作用有限,特别是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是以年度为单位的漫长过程。从国内看,明年我国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揽子计划还将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将继续发挥。内需仍将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

产业的希望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崛起。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长期影响,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电子信息产业必将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焦点。

娄勤俭认为,从长远看,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对信息产品服务的新需求将不断衍生,信息技术产品将加快升级换代。客观分析,当今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项其他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能够超越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将继续扮演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的角色。未来一段时期,信息产业发展将主要呈现五大趋势:一是信息技术创新速度持续加快,全球专利申请中,IT占比例大幅增加,传感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将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网络发展催生更多业态及发展模式,新的产业模式不断孕育发展,“智慧地球”、软件服务化等新的理念将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和产业链整合。三是技术产业间进一步融合渗透,两化融合、三网融合、3C融合、三屏融合将极大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四是内需市场日益发挥更大作用,如何把握和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成为发展的关键要素。五是绿色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应用,智能电网、节能减排等信息技术将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罗文表示,2010年,企业竞争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资源利用方式创新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渗透为这些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平台,也引导着IT的核心价值由传统的PC、操作系统、基础网络向应用电子、工业软件、传感网、智能电网等融合性应用快速迁移,通过产业边界的交融、创新实现价值的重塑。在此进程中,不断衍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为实现世界更全面的互联、更普遍的物联和更智能的解析提供了基础支撑,也是推动未来IT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

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九五”到“十五”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从万亿元级,扩大到数万亿元级,但高速成长也积累了一定的产业结构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介绍说:“十一五”期间,整个产业一直致力于结构调整,如用数字技术替代模拟技术,用平板技术替代CRT技术,用第三代通信技术替代第二代通信技术等。调整必然要牺牲一定的速度,所以“十一五”在取得结构调整成果的同时,产业的发展增速也一直在下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产业出现负增长。至今,我们这个产业的结构问题仍然突显,包括不同行业比重、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经济性质结构、区域结构甚至是人才结构等的不合理,成为产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巨大阻力。

过去四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受产业规律作用下的主动调整和各界重视下的人为被动调整双重影响,产业增长由快到慢,再到负增长,而后又开始恢复正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结构调整取得进一步成效。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两个五年计划间的过渡年,结构调整工作尤其迫切。

四个独特的发展机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认为,我国的IT产业在经济调整的过程中,与其他产业一样拥有产业重组、资本运作和境外发展这三个共同的机遇,同时还拥有四个特殊的发展机遇。

第一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机遇。比如说制鞋这个行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但是如果和IT结合在一起,便可以在国外用电脑量好客户鞋子的尺寸,然后在北京进行订做,最后通过快运送出去。这是一个新型的用IT改造传统产业的例子。

第二是低碳发展的重要机遇。例如,现在各种各样的会议非常多,而实际上开会的成本非常高:一是旅行成本,二是在旅行过程中交通工具的排碳成本。如果IT产业能够进一步完善视频会议系统,那么就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第三是利用IT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机遇。比如交通堵塞,在核心地区的拥堵时段,可以做一些电子的收费制,在汽车上附加电子IC卡,如果汽车在拥堵时段经过拥堵街道,便会被自动收费。包括停车、保险、违章等都可以用IC卡来管理,这也是IT行业的发展机遇。

篇4

新红利引发新浪潮

新形势下,中国纺织工业正面临以“增长、责任、电商、延伸、融合”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新浪潮,这也是中国纺织工业下一步发展的新红利。

第一是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内销市场、应用领域的“增长”,将为行业发展开拓新空间,预计到2020年全球纤维需求总量将突破1亿吨。我国纺织行业在内外市场份额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纤维加工总量仍有1400万吨左右的增长空间。

第二是责任。未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机遇和核心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能力,如何以创新行动履行对员工、客户、环境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准入、品牌内涵和商业绩效。“社会责任”将被赋予新的内涵。服务民生、保护环境、保障公平的“责任”,将为产业发展指引新方向。

第三是电商。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尤其是移动电商,将为产业发展打造新平台。电子商务将带来商业模式之变:同质化向异质化的转变——“小前端”+“大数据后台”+“一站式服务平台”;生产方式之变:大规模、标准化、低成本向细分化、个性化、快时尚的转变 ——“以产定销”转向“以销定产”。

第四是延伸。当前,纺织产业内的延伸呈现出4个主要趋势:向研发设计和品牌建设延伸,向上游或下游环节延伸,跨领域延伸,跨地域延伸。

第五是融合。融合科技与设计,表现在新材料技术、新装备技术、低碳技术和高端设计等方面;融合资本力量,表现在企业并购、上市融资、风险投资和集群融资等方面,与信息、科技、资本、资源、创意等多元素的“融合”将为产业发展创造新天地。

新浪潮指向新路径

面对新浪潮带来的发展红利,行业发展新路径体现在三方面,分别为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政策创新。

科技创新使命重大,一是保障原料供给,二是保护生态环境,三是节约资源能源,四是满足社会新需求。

篇5

关键词:沿海开发 机遇 挑战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C9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05-02

“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这是国务院对江苏沿海开发最新的战略定位。沿海开发为广大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但同时,女性现状堪忧,故而沿海开发对女性而言又是空前严峻的挑战。在社会转型时期,女性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全新的客观形势,就成为不得不面对和必须正视的论题。

一、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黄海之滨的连云港、盐城和南通,像3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近千公里的江苏海岸线上。许多人以为,“沿海地区”就是“发达地区”,但江苏沿海并非如此。亦即受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东临黄海的连云港、盐城、南通3市,人均GDP只相当于江苏全省和山东、浙江、广东沿海地区的一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在我国东部地区发展中仍相对比较滞后,出现了经济“洼地”现象。即使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列入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连云港和南通市,过去发展也比别人“慢一拍”。

2009年6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规划。江苏的“海洋之梦”站上了国家战略。在罔际金融危机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秩序之时,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江苏省保增长、促发展的大计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重大利好。江苏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展望未来,江苏的经济版图必将因沿海开发而焕然一新!

二、沿海开发为女性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

江苏沿海大开发不仅给投资者更给求职者带来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以盐城为例,据了解,近年来,盐城市通过市县联动、主动对接,向上对接的66个项目、31块牌子进入江苏省沿海发展3年实施意见和12个专项行动计划。国家级节能电光源基地、华锐国家级海上风电研发中心、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国家滩涂综合开发实验区等一批国家级基地牌子已落户盐城。在2010年6月初刚刚开工的400多个亿元项目中,新能源项目15个,新材料项目32个,现代装备制造项目83个,“新”项目占总数的六成以上。

发展机遇是客观的,展示空间是显见的,但不容忽视,挑战也是同时存在的。尤其是对广大的沿海地区女性,挑战则更加严峻,甚至冷酷。

三、与机遇同在的是严峻的挑战

江苏沿海发展从哪里落笔?时任江苏省省长的罗志军在赴南通、盐城和连云港沿海三市调研时指出,要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沿海地区综合开发。当前要以连云港深水大港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加快沿海产业带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提升沿海城市化水平;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促进沿海可持续发展。

且看媒体的相关报道:

一个“新”字,托起江苏沿海朝阳产业带(D: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沉寂多年的近千公里海岸线风生水起,成为吸引各类新型产业聚集的强磁场。

在2009年8月12日于北京举行的江苏沿海开发合作恳谈会及此前在上海举办的江苏沿海开发恳谈会上签约的项目中,先进制造业、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三大新型产业,成为“吸金”主力。

翻阅江苏省沿海开发规划,一个“新”字,格外抢眼,生动勾勒出沿海产业未来走向。新型先进制造业,让沿海产业“重”起来。新能源,为沿海产业开发“亮”起来。新型生产业,让黄金海岸线“动”起来。

从四大战略定位中的沿海新型工业基地,到产业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从引领产业布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新必产业中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沿海地区正在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平台上,靠“新”锻造经济增长极的竞争力。

盐城沿海开发企业吸纳毕业生:2009年8月23日在盐城市举办的“2009夏季高校毕业生人才交流大会”②上,首次设立了沿海开发人才招聘专区,岗位涉及沿海开发所需新能源、风电、外语、机械装备、领航员等紧缺人才,环保、LED等新兴产业成为招聘会“亮点”。

举措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提高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要加强海域滩涂资源开发。围填海域滩涂要依法科学进行,并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等推动江苏沿海开发。

规划及其各种解读中的现代、新型、先进、新、优化、升级等等字眼表明,科技是治海产业的“命脉”,同时亦在提醒广大的女性,其知识结构、从业意识等均面临挑战。面对挑战,适者生存,必须尽快调整,否则将大浪淘沙,痛失大好机遇。

四、现状堪忧,不容乐观

在机遇和挑战同在的新时期,沿海女性的现状如何?能否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需要,为沿海开发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尽绵薄之力?

(一)就业现状

现有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非农化过程中女性的尴尬处境和就业状况④。第一次由农而工的职业转移属于典型的社区内转移。因为就业是社区的第一目标,“是乡亲总得给饭吃”的兜底策略及社区增收――福利――公平(“要摆得平”)的目标,使得性别偏好被社区倾向给掩盖了。再者,村民身份已经享有社区的基本福利,因此村办企业的不养病不养老模式,使得企业雇用男女工的福利没有差别。倒退一万步讲,毕竟有外来民工作为“蓄水池”垫底,本地女性自然受到保护。这也与当时劳动力相对缺乏有关,尤其是当时外来劳动力尚少,基本还不存在就业竞争。显然,它属于一种原始时期的初级形式。

在非农转移到瓶颈期,能够离土进厂的主要有两类:一是有一技之长的能人,一是与干部有亲属关系的人。因此没有技术优势的女性更多要依赖血缘关系进入非农产业。于是,性别关系又被血缘关系给掩盖了,没有显现出来。仍然属于一种被照顾的状态!

在非农转移到加速期,差序性就明显的暴露出来了。夫妻以丈夫为先。太体在非农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7成以上,女性就只有2成多点了。而在女性之中,依照妇内女外的原则,又是呈现一种先内后外的溢出效应。

总之,非农化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依然存在,且有扩大趋势:一

则生产结构变化中女性职业的低层化,造成性别分工。企业存在形成管理――营销――技术的权威结构,而女性是被排除在这一结构之外的,此乃结构性原因。二则向上流动几率小于男性。

正是因为被照顾而忽略了性别差异,而一旦被照顾的前提不再存在,性别差异便会被无限放大,与其低级倾向相结合,女性无立锥之地恐非危言耸听了。

(二)女性受教育程度呈现低于男性的态势,且农村形势严峻于城镇

以江苏全省状况为例,就总人口比例而言,江苏全省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但是不识字或很少识字者却占据绝对高的比例,而依次向高学历递进则里现比例递减的趋势,而且乡村状况更甚于城镇。可参阅《全省人口受教育程度情况》(《2009江苏统计年鉴》,第55页)。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现状乃是制约就业层次的瓶颈所在。

五、出路和前景:提高核心竞争力,主动适应、对接转型期社会需求

(一)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模式

沿海开发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占人口半数的广大女性的全面、积极参与,这就为女性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更多空问。但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女主内,男主外”模式影响根深蒂固,直至今日。甚至相当一部分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亦安然接受这种思维定式,于是整个社会便被框定在这个模式之下。可以说,工业化没有消除性别等级,相反扩大了这种等级并使之进而制度化。因此,要改变现状,适应沿海开发的转型形势,就必须从观念上根除旧有模式,这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前提。

(二)给予女性真正平等的就业机会

“妇女的法律地位最能表明文明程度”。⑤从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看,经过修改并于2005年12月起生效的新《妇女权益保障法》,更清楚地显示中国现阶段对性别平等的维护巳奠定了必要的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但法律同时具有社会宣言和实际执行两个有所区别的功能层面。所以,立法的推进并不等于妇女平等权益就切实得到了维护,更不等于妇女平等权益的真正实现。“玻璃天花板”(GlassCeiling)――妇女平等权益在维护与实现中存在的“无形壁垒”,仍在阻挡着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的实现,它不仅极具隐蔽性,且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尤为严重。充分认识这一障碍的存在及其特点并有效清除这类障碍,将是推进妇女平等权益实现的一个重要举措。换言之,完美的法律规定无法完全改变“玻璃天花板”的现状,亦即除制度保障外,关键在于落到实处。

因此,针对女性在就业、劳动保障领域里存在的诸如女性从业人员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仍然偏大;不女在岗位调整和职位升迁上,无法进入收入较高的岗位和职位;还有大量的女性从业人员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等问题,宜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扩大妇女就业规模。拓宽妇女就业领域,提高妇女就业质量。创新就业形式,推动妇女创业;实行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加快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妇女社会保险覆盖面,保障妇女的社会保险权益。

(三)自强自立,增强妇女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

由于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妇女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总体上明显低于男性,缺乏一技之长或技能单一,因而就业层次低,下岗比例高,再就业难。因此,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妇女受教育现状亟需改善。

篇6

关键词:经济结构      调整       发展新兴产业。

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加大研发投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并必定成为我国经济“调结构”的突围之路。

经济结构是个除了产业结构外,还有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的“大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既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也包括投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既包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各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既包括区域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既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未来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内需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带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带动转变。

“调结构”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难题。“调结构”也是全球“后危机时代”产业布局主线。我国经济要长足发展,“调结构”是关键。目前中国经济正从短期刺激经济增长过渡到中长期持续的拉动,如何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显得尤为重要。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调结构”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内外需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信贷高增速与通胀失衡;产业结构失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碳排放量,抑过剩产能;地区结构失衡。除了靠刺激政策拉动内需外,当前亟待解决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调结构”可能催生许多行业投资机会,如包括汽车、家电,农业消费行业、煤炭、化工、有色资源类行业;新能源、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低碳经济主导的节能减排产业;抑制产能过剩的钢铁、汽车行业并购重组;城镇化和产业转移中的基建、房地产行业。以上投资机会即包括了传统行业;又涵盖了新兴战略性产业。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更多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靠4万亿投资等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迅速扭转了经济快速下滑的局面,但也暴露出来一系列问题,一是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投资的拉动,投资、出口和消费比例失衡,经济增长的动力尚不稳固。二是巨量信贷投入在有力地刺激我国经济复苏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煤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均存在较突出的产能过剩。同时,多晶硅、风能设备等新兴产业因投资过度,也开始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因此,坚决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结构便刻不容缓。

篇7

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华县近年坚持不懈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狠抓项目建设、民生改善和安全稳定,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加快东大门建设面临三大机遇,即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关天经济区规划深入实施的机遇,东部产业资本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这些使得渭南和华县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心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东大门必将在未来的开发与建设中,以其后发优势,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对此,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借势突破、强势发展,在建设东大门中实现跨越发展。

要立足优势,乘势而上。华县交通便利,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区、西安城市圈一小时经济圈内,距西安75公里,境内铁路、公路密度居陕西省前列。矿产资源富足,钼储量和生产能力居中国首位,被誉为“中国钼业之都”称号。蔬菜优生,总面积28万亩(次),其中设施蔬菜10万亩(次),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皮影艺术之乡”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拥有陕西东部惟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被专家学者誉为“陕西的九寨沟”。

“十二五”期间,华县将顺应东大门建设新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主题,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工业主导、城乡统筹、人才保障“四大战略”, 建设新型工业的聚集区、现代农业的先行区、旅游文化产业的新兴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建设实力、人文、宜居、和谐新华县。

要重点突破,强力推进。一是突出重点。加速推进优势工业,围绕打造“中国钼谷”、“精细化工基地”目标,推动工业集聚发展,培育扶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增强整体竞争力。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围绕打造“西部最大的蔬菜集散地”目标,扩大规模,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强化销售,深化加工,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壮大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突出发展皮影、黑陶等文化产业,加快华州国际皮影文化产业园建设,启动华州皮影一条街建设,实施文化进景区工程,打响华县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篇8

【关键词】长沙岳麓区;科技产业园区;SWOT分析法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工业化进程使城市的产业发展出现集群的大趋势。多种产业聚集形成的产业园,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科技产业为主要特征的科技产业园,成为地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和重要节点。本文基于SWOT研究法,分析岳麓产业科技园的优势条件和不利因素,以及发展的机遇和所面临的挑战,对岳麓区内唯一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园区进行综合评价。

1 岳麓科技产业园的SWOT分析

1.1 科技产业园优势因素分析(Strength)

科教人才优势 长沙岳麓区是湖南省的人才聚集地和科教创新高地。区域内有多所高校以及省级、国家级科研机构。大批在读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多所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在区内形成了院士、教授等创新群体。借助岳麓区的科教优势,将岳麓科技产业园发展为岳麓大学城的孵化器和产业化基地。

区位交通优势 长沙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社会经济发达,对外联系频繁,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条件较为优越,这为园区的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条件。园区位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带,有多条高速公路通过,学士大道等干道也已经建成,在规划建设中的长沙地铁中3号和9号线在园区内贯穿而过。

政策优势 一是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2007年,长株潭获批全国“两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08年,长沙市提出大河西发展战略,岳麓区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前沿阵地,岳麓科技产业园作为先导区的核心区和起步区,在用地、产业、融资等方面享有一定优惠。二是岳麓区提供的优惠政策。岳麓区高度重视园区建设,拟将园区建设成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相继出台了《岳麓区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相对优惠的入园政策优势。园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办法,如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从被认定之日起,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的70%以上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

生态优势 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位于岳麓区含浦镇,北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区内丘陵、岗地、盆地、平原相间分布,靳江河、赤江穿境而过,拥有玉华、古莲塘、二塘冲、烟湖塘等水库和观音山、象山等山体,林木葱郁,风光秀丽,环境宜人。园区森林覆盖率达52%,是长沙市的“绿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年大气质量优良率达70%,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水域面积9平方公里,大部分达到国家二类标准。这些都为园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综合成本优势 与相关城市比较,长沙拥有较为低廉的综合生产成本,其基本电价、工业用水价格、标准厂房建设成本、人力成本等均比较低,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条件。岳麓科技产业园地处长沙市郊,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

1.2 科技产业园劣势因素分析(Weakness)

1.2.1 科技成果转换率低,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尽管岳麓区科技实力雄厚,但本园区的经济增长仍以投资拉动为主,科教人才优势未充分发挥,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低,直接影响园区的发展层次和经济效益。

园区建设全面展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岳麓区财力不足,国家和市级扶持力度的欠缺,制约了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并影响到园区的产业发展。园区企业建设资金存在“瓶颈”,不少企业在发展中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直接阻碍园区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1.2.2 管理体制混乱,征地用地困难

现行的管理体制机制与园区发展不相适应,各级政府赋予园区管委会的管理权限有限,责权不统一,使许多工作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妨碍了园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办事效率的提高。

园区中的规划拓展新区多为农村地区,征地中牵涉到转变用地性质、土地补偿、失地农民安置等问题,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基本农田保护等的制约,征用工作困难重重。另外,征地成本日益高昂,部分地区农用地转用难以获得审批等问题突出,失地农民安置等问题也亟需解决。

1.2.3 产业层次偏低,基础设施薄弱

园区产业以房地产为主,家纺、建材等占有较大比重,科技孵化、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企业不多,产业整体层次偏低,区域特色亦不明显,缺少现代化的大型龙头企业。

园区缺乏合理的功能分区,项目布局相对分散,工业区对生活区造成干扰。靠近学士收费站的地域交通运输便利,但多数地方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亟待加强集约集群发展。

园区规划拓展新区除一期开发建设的8.7平方公里外,大部分区域基础设施薄弱,公共配套不足,在给排水、供电、道路、天然气、金融等方面亟待加强。

1.2.4 两型发展更高要求和周边园区挑战

岳麓科技园作为长株潭“两型”建设的先行先试区域,园区产业发展面临着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约束,“两型”发展的高要求为园区设置了较高的项目准入门槛,园区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岳麓科技产业园周边园区甚多,包括长沙的“两区九园”、湘潭的九华工业园等。这些园区行政级别高,综合实力强,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在这些园区的发展势头下,岳麓科技园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3 科技产业园机会因素分析(Opportunity)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变化,我国中西部地区对FDI(对外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加大,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趋势日益明显。与东部地区几近饱和的经济发展状态相比,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地处湖南省的经济核心,且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消费市场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能有效地吸引向中部地区转移的国际产业,提高园区产业实力。

以新兴工业、服务业等产业为战略支撑的产业发展,将引发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建设热潮。作为长沙市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能充分利用其临近市区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满足市民消费和产业需求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和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高新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摆脱第二产业发展落后的困境。

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促使三市规划对接、资源共享和一体化建设,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作为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的组成部分,岳麓科技产业园享有一定的先行先试的权利,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按照“两型” 注重集约高效和环境保护要求,岳麓科技园具有后发优势,也有利于园区内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靠近岳麓山大学城和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距离长沙市中心城区比较近,具备优越的生态环境、区位条件和科技优势,可建设成高品质的以科技转化、先进制造和生态人居为主导的新型园区。园区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承接大批科技孵化和产业转移项目,发展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构建“两型”产业体系,成为长沙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典型示范区域。园区交通区位优势为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长沙市提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方针,也为园区带来了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由于长沙市二环线以内开发容量趋于饱和,“十二五”期间长沙市将重点发展中心区的新城区,岳麓园区将迎来加速开发、扩容提质的新时期。

大河西先导区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等为主导产业,大河西先导区的发规模开发建设,有利于园区的加速发展和产业升级,促使岳麓科技产业园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吸引重大项目相继进驻。

1.4 科技产业园挑战因素分析(Threat)

“十二五”期间,长沙市明确提出,防止盲目承接沿海低端产业转移,避免土地需求急剧扩张,促进科技创新,走“两型”发展道路。因此,选择符合岳麓园区发展要求的项目,培育高效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将是面临的一大挑战。目前,产业园产业档次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较多,需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园区下一步建设需要大力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显然是当务之急。

岳麓园区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但近年对当地山体水体造成一定破坏,一部分区域出现水土流失,亟待展开生态恢复。园区地处长沙市西南城乡结合部,如何打破城乡界限,消除二元结构,推进产业融合,破解“三农”难题,也是一项挑战。

长株潭地区的加速发展,当地开发区和工业园的相继崛起,为园区发展带来空前的竞争和挑战。大量的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是新一轮的开发工作困难重重。

2 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的综合评价

通过对岳麓科技产业园区的SWOT分析可见,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作为岳麓区唯一的综合型产业园区,具有依托岳麓山大学城、区位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空间较大等优势,但也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低、建设资金欠缺、管理体制不顺、征地用地困难,缺乏龙头企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在长沙市、岳麓区和大河西先导区规划发展的框架下,岳麓科技产业园应该依靠自身优势和发展机遇,发展成为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形成以科技孵化、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电子信息、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为储备,以生态型房产、休闲会议、老年疗养等产业为配套的高水平的“两型”综合开发区,同时成为长沙市生态宜居的新城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参考文献】

[1]彭华园.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篇9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两会”更是今年政策走向的风向标,未来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等,都在“两会”期间做出明确的规划,而事关国家产业改造升级、发展创新的战略新兴行业也成为了政策热点之一,这也为未来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指向。

发展高峰期来临

“两会”的胜利闭幕,预示着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确定,在去年复杂的形势下,2011年中国经济将如何发展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茂兴教授表示,2011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而与过去几年的两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是2011年两会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3月5日,温营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三次提及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亦明确指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预见,战略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未来五年政府的重点工作项目,也是资本市场关注的新主题。

黄茂兴还认为,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这也为我们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国际国内发展机遇。

政策将密集出台

近日,国家发改委已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代拟稿)》,同时还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起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并尽早报送国务院审批。发改委还要求加快推进节能环保等七大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据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毕,《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务院,目前正处于待批状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已经基本完成,《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形成框架思路并完成初稿。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专项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是明确的信号,预示着“两会”之后,一组由战略性新兴产业担纲的产业政策群将密集出台,贯穿全年的投资主线已经开始清晰。

新兴产业破冰

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受益于市场的主流趋势与国家的强力扶持,在“十二五”期间将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能源方面,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在政策的扶持下,发展势头较为迅猛,《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所涉及的累积直接增加投资额将达5万亿元,其中包括国家投资以及受其拉动的商业化社会投资。

下一代通信网络方面,我国自主提出的TD-LTE已被国际电信联盟列为4G两大候选标准之一,预示着我国将在4G时代的国际通信市场拥有更多话语权。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方面,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受益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未来3年产业收入规模可能呈现40%以上的复合增长;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重点在于积极推进产业化和商业化,通过示范试点工作来改进新能源汽车,最终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

新材料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产业升级、高端装备行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据测算,未来新材料市场增长率仍将继续保持在20%以上,市场规模在2012年将超过1300亿元,是最具增长活力和投资机会的领域之一。

生物产业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投向生物医药产业的重大新药研发、创制领域的专项资金将超过40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提升―倍以上。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工信部日前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到20%以上;到2020年,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30%以上,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黄茂兴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产业绩效预期好的特点。对整个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望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投资路线显现

兴业证券福州五一中路营业部理财服务部经理陈少东认为,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国家产业的导向,在市场上将呈现滚动式发展,投资者要抓住波段性机会,把握盈利方向。

由于新兴产业需要培育期,从产业政策出台,到产值成效的显现,期间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陈少东表示,战略新兴产业板块经过培育期的炒作,会处于高估值的状态,当业绩公报后,会有估值性的调整,可以长期看好。

在细分产业上,陈少东看好高端制造业与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投资机会:“目前高端制造业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时点,随着数控机床等高水平装备的顺利投产,相关行业利润将明显增长。新能源汽车在经过前期的培育后,已于去年开始试点投放市场,预期今年投产规模将继续扩大,动力电池前景门淘。”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挑战;机遇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衰退性冲击,中国因其过高的对外依存度而未能独善其身。然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还是好的,因此,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大萧条的严重后果。中国应认真分析金融危机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牢牢把握危机中的机遇,把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变为推动改革的动力,增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加快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及其原因反思

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蔓延全球,影响的深度不断扩大,并向实体经济延伸,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一)对外贸易迅速下滑

金融危机使许多发达国家进入经济衰退期,消费需求大量萎缩,对中国的进口急剧减少,中国沿海大量加工出口企业停产关闭。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1-11月,中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9640亿美元,同比下降17.5%。其中出口10709.8亿美元,下降18.8%;进口8930.2亿美元,下降15.8%。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779.6亿美元,减少30.6%。沿海大量出口加工企业停产关闭,直接影响是这些企业GDP和税收的消失以及农民工失业返乡。间接影响是这些企业电力、原燃材料的停止和减少消耗,传导影响到其他生产、制造产业,造成各种原燃材料、产品的积压,价格下跌,进而造成其他生产企业的减产、限产、停产。原本是经济增长动力之一的进出口贸易反转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制面,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贸易依存度较高,而高贸易依存度下的国内外经济关系难以持续,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较差。再加上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不景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冲突不断,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准入门槛,降低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加剧了外部需求下降的矛盾,对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矛盾凸显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通过出口化解国内过剩产能的空间大大缩小,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以粗钢为例,2008年底中国粗钢产能6.6亿吨左右,目前实际需求仅为5亿吨左右,约1/4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据统计,2009年一季度中国24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必然产生生产的无政府主义,导致生产过剩,这是体制的必然。另一方面是由于运行机制的作用。为调动地方抓发展的积极性,中国实行财政包干体制,各级各地分灶吃饭,迫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不得不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造成了一些项目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金融危机爆发前,这些过剩的产能通过外部市场得以化解,但是外部市场一旦疲软,产能过剩的矛盾立刻就反映出来,并迅速传导到其他产业和领域,使中国为过去过度依赖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就业市场受到严重冲击

受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许多农民工被迫提前返乡。根据农业部调查,大约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除此之外,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更加严峻。从供给方来看,中国2009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为710万人,其中包括应届毕业生的611万人和去年毕业而尚未就业的近100万人。从需求方来看,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有明显下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还将遭遇到更多的竞争威胁。

二、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透过危机,我们也看到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推动内需型经济改革的步伐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动力是内需,这是基于中国国内市场广阔、内需充足的国情而言的,也是美国次贷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的教训而提出的。金融危机是对各国发展模式的挑战,高贸易依存度的经济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差,中国对国际贸易的过分依赖已经严重扭曲了经济发展。之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难以实现,主要原因之一是有外需拉动;现在,外需减少了,对中国经济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由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变为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危机对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促进作用。

(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因为资金的短缺、订单的减少、价格的下跌和利润的下降而逐步淘汰,退出市场,促进了资源和市场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企业战略重组。通过危机企业认识到要从根本上化解危机,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形成对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倒逼”机制,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大、就业机会多、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此为重点加快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最有影响、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三)为海外并购创造机会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外很多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企业资产严重贬值。为缓解流动性短缺,金融或实体机构迫不得已大量出售资产以缩小规模,导致资产价格下跌,折现能力严重下降。中国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收购兼并扩大中国出口产品在技术研发、品牌和营销渠道方面的优势,大幅度地提高中国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另外,中国国内能源资源短缺,借助这个机会走出去,获得更多的海外能源资源的勘探权和开发权,这对于解决中国的能源资源短缺问题,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四)为引进高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一些知名企业纷纷裁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专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因此,面临着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的良好机遇。在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下,企业引进人才并做好人才的战略储备,既可以享受充足的人才资源,又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人力成本,为企业解决人才瓶颈制约因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中国应对危机的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冲击,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取得明显成效基础上,更应着力把握由此产生的机遇,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以内需;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更加注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海外并购作为战略重点,更加注重提升出口产品的层次;把引进人才作为重要保证,更加注重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坚持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内需主导型经济是与出口导向型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确保中国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加快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改善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要求。因此,“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在完善投资体制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消费市场的要求决定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增强投资的针对性,提高投资的收益,从而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

(二)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从根本上化解金融危机,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更好地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打造具有支撑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加大研发的力度。加强国内企业的研发,组团发展,形成产业国家队;强调自主品牌的独立性,形成统一的产业体系营销品牌;尽量把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部分做起来,形成特色和优势,占据市场高端;想方设法把掌握世界领先技术的研发机构引进来,同时在招商引资时也要注重技术招商和产业链招商。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研发能力;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促进三网融合;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交通运输、节能建筑、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新材料产业以及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生物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带动未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三)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需要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绝佳机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的重点应关注两类对象。一类是海外金融机构的全球业务。中国金融机构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金融掌控能力相对较弱,应采取参股方式,吸收海外金融企业长期积累的品牌、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投资价值。另一类是实体经济中的优良资产。重点包括对中国产业发展关系较大的高新技术、能源资源、先进制造业等,增强中国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为此,国家在政策上需要制定相关制度,为企业争取各种发展机会,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从人财物上给予协助,解决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长期看,这也是绕开各种贸易壁垒,变被动为主动,减少对出口过度依赖的一种解决方案。

(四)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疲软,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境遇,对于劳动力需求的迅速降低,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劳动力需求。一是发挥政府职能,增加就业机会。在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指引上,要允许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存在,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二是鼓励自主创业。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融资渠道等各方面给予适当政策支持,优化创业环境,通过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最大化就业。三是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农村供水、用电、修路等突出问题,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促进返乡农民工在当地就业。同时,要积极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抄底”机遇,积极向海外引进高端人才,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劳动技术带到企业中,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史振华,卢燕平.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