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
时间:2023-03-21 22:5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有效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等问题,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二、有效课堂设计的步骤
所谓的有效课堂设计是指对所施教的对象和教学目标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备课。十个指头有长短,不同的班级之间、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有着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拿来主义”“经验主义”是不会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是对你现在所教的学生、现在所教的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你是不是真实了解学生现在的起点是哪里?你连学生现在在哪里都不知道,又如何把学生带到目的地?学生认识问题的困惑在哪里?你做的事情是不是学生真的需要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你的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把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的安排。因此,把握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工作。①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包括教师所教的学生和教材。教学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要以“学习需要分析”作为起点,所以就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一般特点、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了解学生起点能力以及原有知识经验。可以采用自然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测试法等方法以及交错运用上述方法来掌握学生的学情,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效性。②研究教材。教材是学生借以获得知识的中介和手段。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材中最重要的信息,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应研究如下内容: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获得其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及抓住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对教材精细加工。③确定三维目标。教学设计必须根据教学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立“三维目标”,将它具体化并落实于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方面。
(2)制定教学策略。①安排教学程序。在安排教学程序时,应按认识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按“课”的类型是单一课还是综合课来确定教学的步骤,按教学模式是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模式来安排教学的程序。②组合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种类较多,无论选择和运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学科内容特点,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及教与学的情况,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综合运用和优势互补,坚持启发式的指导思想,注意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方法,处理好细节的变化。③选择组织形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是用什么形式或较为稳定的关系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与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借助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④设计练习作业。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教学最优化和减轻学生负担时,告诫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全体性、适度性、启发性、多样性、诊断性和补救性的作业。
(3)撰写教案。作为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优秀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总是伴随着教师潜心推敲、研究、修订而逐步臻于完善的。完善之后,教学设计最终要形成实践性的教学文本――教案。教案撰写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把握、学情调研、教法改进、实践反思上。尽量减少费时低效,抄录应检的形式做法,切实提升备课质量。教案中应包括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形式、教学行为以及板书设计。教案的撰写可以集体讨论,由教师个人编写,形式可以是表格式或程序式。
三、有效课堂设计应考虑的方面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最重要渠道。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和教师、学生及文本的互动,从中感受领悟知识的内在东西,不断地发生心灵的碰撞,最终从中获得人的价值意义。新课程在扬弃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设计及方法进行了一次大变革,变革希望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人文、具有创新精神素质的人,以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重记忆、重分数的理念。那么,有效课堂设计应该考虑教育观念、教学目标、最近发展区、教师个性、利用教学环境、教学具体目标、发展施教方法、课堂教学程序、样例-迁移-巩固、归纳概括铺垫等十个方面。
篇2
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要认真仔细的备课外,更应该注意课堂上细节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达到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新思想、新理念、新功能。因此我们不仅要备书本,更应该备学生,备课堂上的变化。把学生学习的难度降到最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的学生大都很有个性、天真活泼,课堂上瞬息万变, 我们要认真观察课堂学生的变化,努力去引导学生,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提高, 体现美术“美”。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导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有效成功的导入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明确的教学目的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目的要明确,导入目的也要很明确;二导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达到导入的基本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考虑怎样导入能引起学生注意,诱发其兴趣,激发起学习的激情。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是有效课堂教学精髓
在美术走进课堂时,应该釆用灵活的、适合的课堂教学手段,选择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综合性、开放性,这样上起课来就比较活跃,也更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与爱好,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求知欲望。学生较多会“看”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果感觉这个老师很无趣、很烦躁的话,他们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倦感。反而言之,如果他们感觉老师和蔼可亲、幽默风趣有吸引力的话那么课堂就比较灵活多样,而这个老师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我们应体现教师个人教学特色,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课堂上应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当地现有的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关心的热点,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课堂教学应随机应变,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为辅,从学生的课堂中发现学生能力水平美的感悟及时表扬和赞赏。教师在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大前提下,随时创设有意思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发展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人自主性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可分组交流讨论,也可以独自进行美的学习,以达到更好效果。
兴趣爱好是学习美术的第一动力,它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与积极性,在选择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周围的事物去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多开些不同类型的课程即可以培养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艺术感受。达到学生对学习由被动为主动。
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的能力,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学生的作用,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展开。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用一些鼓励的语言少一些批评(如你做的很好,相信你做得更好)这类语言,虽然这样的语言比较俗套,但我相信人还是比较喜欢听一些好的语言、好的话。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但他们有错误时还应该注意引导,在批评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语言的艺术性,引导不好的话会影响他们对你这学科及这位老师的烦感与厌倦。
在课堂上也应该注意激发课堂的气氛,要把学生的天真、可爱、活泼的性格释放出来,发挥他们的天性。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多采用一些以评比的方式、竞争的方式、游戏的方式等等,采用不同的手段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渡过,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吸收更好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效果。
三、课堂小结收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在一节课的多种形式的的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对所学的所悟的“美”进行反思小结。可让学生自主反思小结,教师引导。教师应对课堂中的学生的创新表现及时表扬和鼓励,保持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
在课堂中我们也不应该忽略最后的十分钟的小结收尾,把握得好的时候,这最后的十分钟还是本节课的与关键时刻。如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学生的气氛活跃,在上学期的《优美的校园》活动三(写生与表现)中我让学生互评学生分小组完成,并分别让他们在各自的小组成员中选出自己的小组长,并分别由小组的小组长传达本小组的创作精神及作品的构思意义等,同时也采用互评的方式进行完成本课的内容,每个小组都发言的很好,课堂的由然而生,在这环节中,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样也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一个好方式。选择人人当“评委”,评自己的长短,评别人的优劣;自己给别人提建议,别人帮自己出主意。老师则可坐听“百家争鸣”,当好“嘉宾”,在适当时候给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从中培养他们的个人精神、集体荣誉感、技能、情感,美术教育的欣赏美、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等等美的精神与感知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摆脱“权威”阴影下自由、自信、提高欣赏与评述能力。
篇3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环境;评估体系
随着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大问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授课,充分的教学准备,科学而合理的教学组织,教师富有教学热情,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及促M学生进一步发展。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掌握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及时间利用率,有效管理课堂,并且合理地利用评价增强教学有效性。具体来说,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评判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是否从教学中学到了东西,以及掌握得好不好;要看学生是否获得了进步,以及进步的大小;还要看学生是否拥有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该学科继续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持续发展能力。
在英语课上,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被动,老师点到名字才会发言,英语学习积极性不是很强,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因此提高英语课堂的管理质量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有效的课堂管理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课堂组织,维持课堂教学的稳定,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是一门持续性较强的学科,花费的时间相对会较长,见效较慢,这就要求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努力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营造宽松良好的课堂气氛。
一、教师要研究英语课程特点,做好教学设计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语言能力千差万别,学习兴趣参差不齐,学习心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学生由于中考的考试制度被动而学习,不是出于兴趣;有些学生很想学好英语,但是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学习效果不理想。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英语的授课内容量非常大,尤其九年级,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培养和指导。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科学而艺术的教学设计才能进行有效教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把课程目标具体细化为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英语水平,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使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使课堂活动更有效地开展。
二、教师要努力营造以学生为本的和谐的课堂环境
教师应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由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形成共同治学的组合。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健康的交流方式和有效的沟通技能不但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是有效管理课堂的策略。教师应该从单纯地研究教学本身转到研究学习和学习者上来。在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尝试中,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放到中心的地位,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大量语言信息输入的地位,转而成为主动的语言实践者。学生渴求参与的主观需求得到满足,从心理上对英语学习形成价值感,就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是做好课堂管理的重要环节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传统教学评估体系非常重视反映学生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估,考试等同于评估,而忽视了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评估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同时,也向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快速的反馈信息,使学生了解自己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及策略,使学习更有效。有效的评估体系能够及时地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给教师,只有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才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科学的评估体系同时也能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科学的评估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和教师意识到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例如,听、说、读、写、译的各个单项,哪一个是学生的弱项,如何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得到有效提高,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能够有效地进行测试、评估。教师能够从中提炼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也能得到不同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阶段学习成效,对学生增强英语学习效果有着积极作用。
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内涵,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体现,以及如何评价等等。英语教师应该重视有效教学的学习和探讨,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知识储备,提高有效教学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方法和习惯养成在教学中的渗透,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军靠,李延.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管理[J].研究教育探索,2009(2).
篇4
一、确立目标,认真备课
政治新课程制定的教学总目标是“学习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学会运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即将成人的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要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每个课程目标都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三部分。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割裂、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要在备课中充分体现出来。目标明确了,我们还要认真研究教材。教师要根据课标对教材进行取舍,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进程、教学方法、课件等,备出能滋润学生心田、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课。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融洽感情,树立形象
老师在学生中具有人格魅力,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学生喜欢某位老师,那位老师的课他一定学得好;如果讨厌某位老师,那位老师的课他一定学不好,甚至会将那门功课放弃。因此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教师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教师具有人格魅力,关键在于维护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教师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与学生关系的好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老师应做讲文明、重仪表、遵法守纪、恪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表率,这样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平时要舍得感情投资,比如对学生笑脸相迎,以真诚待人,经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课外经常与学生共同参加活动,有时不妨开点小玩笑,这样学生才会把你当朋友,当贴心人;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在思想上、学习上科学地引导学生,如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肯定,应当切实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对学生充满期待,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自己与学生之间架起心灵之桥,这样往往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取得意外的教学效果。如有一位学生,爱唱歌、跳舞,但学习成绩不太好,失去了自信心。我找她谈心,高度赞扬了她的歌舞水平,鼓励她往这方面发展,又说只会唱歌、跳舞,没有文化,也不会有大的出息。她对我没有批评她,反而鼓励她,感到很意外,也很感动。此后她唱歌跳舞的兴趣未减,但对学习也抓紧了。后来她表演的歌舞节目在全校文艺汇演中得了大奖,为班级争了荣誉;又作为艺术专业的考生,考上了大学。
三、激发兴趣,创建氛围
政治老师要风趣幽默,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努力营造一个能吸引学生的宽松民主、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如重视课堂导入,创设一些生活情境,精心设计提问,穿插一些有关的诙谐幽默的笑话、寓意深刻的故事,发人深省的漫画、直观形象的图片、音画结合的课件,开展一些诸如模拟法庭、课堂辩论、时政小品等活动等,这样政治课的课堂气氛变得浓郁、热烈,充满生活气息,学生往往会陶醉其中,智慧的火花不时绽放出来,在获得精神上满足的同时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如我教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时,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同时也得到启发,使他们懂得在一段时间内分清主次、抓住重点、集中做好一件事,是成才的一个窍门。
四、合作学习,有效互动
篇5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课堂效果不佳,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国家新课程改革正在实施过程中,新课程重在体现一种人文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对课堂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课堂有效性应如何实现呢?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诚如以上所言,新课程凸显人文精神,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当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那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传道,授业,解惑”精辟地诠释了教师的作用,这句话旨在要求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以其广博的知识背景,娴熟的教学技能,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也是知识的传递者,但传递的方式缺乏人文色彩。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知识的灌输者,单一的教学方式仅仅是将教学内容输入了学生的耳朵,而没有进入他们的头脑,学生对知识全然不解或一知半解,根本无法将知识吸收内化,更不用说灵活地应用知识。如此的教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僵化的,不利于他们的发展。正是针对于此,国家组织实施新课程试图彻底根除传统教学的痹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对教学目标做了设定:知识与技能方面,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过程与方法则是要求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的是学生通过对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够真正学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有着良好价值取向的知识。可见,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既不是课堂的主角,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在施教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引领者,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对他们自身发展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完全将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思想的沟通者和情感的交流者,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掘了知识,拓宽了认知视野,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效果更佳。
例如:笔者在讲到《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课时曾开展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其中在讲述“斯大林模式”一目时课堂效果很好。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理解该模式形成的背景和内容,并且要对其进行评价。在开展这部分内容之前,让学生准备了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分成小组对三个问题进行探究,教师仅是根据学生的回答对三个问题做了稍微的补充,从实施的效果来看,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好得多。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换教学角色,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角色的转换
作为教师情感交流的主体――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知识的探索者。如此的变化使学生在课堂中有着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传统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课堂上心不在焉,根本没有理会教师讲解的内容。加上学习方法单一,一味地抄笔记,机械地记忆,所学内容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从来没有考虑学知识是为了自身发展所需。正因如此,学生所学知识是“死的”,根本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主动地参与教学,多方面获取知识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探究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释放出来,让更多的人去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倾听他们的思想。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87-01
“地理,是我往往失分较为严重的科目,这次考试的题目较为简单,主要失分原因在于我的基础概念和对一些地形图的理解不够深刻……
政治,是让我非常遗憾的,原本非常简单的题……上课没认真听讲,一道老师重复了很多遍的题答错了,这是我不认真听讲导致的后果……
语文,……我觉得是我自己积累的太少……
生物,……我在识图的概念上没有做到多背、多看、多记……失分……遗憾……”
这是一名学生期中考试后的卷面分析,我又仔细翻阅了试卷,从文字中我们能看到学生的自责、懊悔、反思的心情,积极的从自我查找问题,但字里行间也反映出了一系列的教学问题,这就是:地理的基础概念和对一些地形图的理解不够深刻,是学生理解的差吗?我想原因应该是教学过程中少了实践活动;政治…遗憾…简单的题…老师重复了很多遍的题是我不认真听讲导致的后果……不认真听讲的原因――课讲的枯燥、乏味。我们的教学方式是不是有了问题?怎样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注意教学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语文没有积累,写作没有素材,原因很简单,学生缺乏阅读写作的有效性训练。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生物学科岂能是做到多背、多看、多记就行?
可见,我们的教学存在太多的问题,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做到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以生为本、教学相长,建构起生动活泼、高效务实的课堂?我看还是扎扎实实的从备课、上课、评价、课堂训练做起,精益求精,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备课要“实”。
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扎实有效是最基本要求。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材是专家编的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内容单一,片面,所以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还有,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跌宕起伏,让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始终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奋点。教学材料的取舍上我们要充分领会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整合课程资源,以生为本,因为在当前的信息社会,学生摄入的信息量很大很大,我们的教学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把学生掌握的信息资源为课堂教学所用,决不能让校园和教学与世隔绝,忽视身边生活,孤立、静止地去死教书、教死书,累了自己,苦了学生,而一无所获。例如笔者曾在一堂地理观摩课中,授课教师把海陆变迁与当前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有效组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上课要“活”。
陶行之先生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首先要把激发起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着力点,因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精神要来自学生自身,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民主的教育氛围和环境。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让他们感到无拘无束;宽松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要让孩子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我们的课堂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认知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了;民主的课堂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其次,确保课堂教学高效,要做到一是教学方法要活,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无论是六步教学法,谈话式教学法,点拨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等,要贵在得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二是教学状态活。要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学和练,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是学法指导活。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
三、课堂评价要“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起着导向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关系到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的形成,关系到学生的个性、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评价要充分体现过程性和发展性,教师要尽量全面的掌握学生信息,采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和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找到值得表扬和激励的地方,做出有效评价。评价要从正面加以肯定,以激励性的语言来描述评价结果,也要注意在肯定成果的同时,委婉地指出不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高涨的学习激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体验成功,感悟成长。其次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估,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评价的能力,使他们评估与自我评估相结合,使评价制度更能发挥激励学习的作用。
篇7
一、以人为本,张扬个性
现代教育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因此,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编入“你喜欢读哪几句?”的类似思考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学生的“自”得到体现。如《春》(浙教版第十二册)的教学,老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反复吟读中,读出韵味,读出为什么喜欢。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通过学习,总是能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
二、乐于沟通,敢于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如学了《冬天是个魔术师》(北师大版第一册)一课后,我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或带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孩子们一下子热闹开了,有的找来了好朋友一起读,有的带上了夸张的动作,还有的干脆走到讲台前,请同学们听他读。我微笑地问道:孩子们,你们能不能再给冬天这个魔术师变一变?孩子们那想象的翅膀一下子打开了,五彩缤纷的想象都出来了: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给我们吹来了小冰鞋。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吹红了我的小鼻子。他“呼”地一吹,围巾呀、手套呀、棉衣呀,都跑到我的身上来了……神奇的想象,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三、赏识宽容,注重实践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主要致力于使我们的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如何使我们的课堂要变活、变大、变新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在课堂上,教师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对话与交流,针对其作业内容、完成质量等说一些鼓励的话。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有许多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辩论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新课程标准倡导活动途径,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和画画等小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关注过程,鼓励创新
为了追求分数和成绩,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侧重于评价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于他们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技能、品质、情感与态度等具有启发性意义的反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如,有位老师教学《在家里》(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生字“发”组词,因为课文里有“沙发”一词,学生组的词都是“发”,只有一个同学组成“发财”,执教老师没有引起注意。评课时,评课老师就特别指出,教材里是“发”,那个学生却说“发”,体现的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老师应抓住这一可贵的资源,通过赞赏性评价,培养创新意识,比如,老师可以说:刚才很多同学说“发”,这是课文里有的,某某同学说“发财”,“发”,是课文里没有的,真好,大家学一学,想课文里没有的,这些生字还可以怎么组词。学生豁然开朗。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关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含创新思维的、不满足常规的解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五、珍视多元,教学相长
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学生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在一次《我向往的地方》的作文教学中,我首先演示CAI课件(江南水乡宁静而美丽的景色,同时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这样学生自然就被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课堂上巧妙地用音乐和画面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课件意境美。有了表达的欲望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捕捉习作素材,帮学生成功地跨越写景作文这道难关。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受到音乐、美术、文字语言等多种媒体的熏陶,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因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习作题材较广,感情真挚,能写出一定的意境,文章颇富新意。
六、创设氛围,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小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对于学生将是受用终生。所以,新课标把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作为评价的要点。
在实践教学中,我经常把某个知识分解成若干个问题,作为小组学习、讨论的提纲,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互相探讨,议论交流,给学生提供一个人人参与,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或者帮学生选择几种比较有效可行的方法,让他们分组尝试,再来集体讨论,从而帮学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人教版第二册)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三大组,第一组是看图说话,学生先自己观察文中插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小组成员一起讲讲这个故事;第二组是随文识字,通篇朗读,学生先朗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拼拼音也可以请同学帮忙,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全篇朗读;第三组边看图边读课文,碰到困难可以寻求帮助。接下来,我请三组的同学两两配对,组成一个六人合作的学习小组,交流各自学到的、想到的。最后,由一个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并请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过后,我还从小学生读物上选了几篇图文并茂的小童话让他们自己阅读,并请他们动动脑筋回答几个问题。结果他们做得很不错。
篇8
一、实例教学有利于导入新课
导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而引用实例导课是实现这种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为了引出长方体的概念,借助实例,摆出许多物体(长方体的物体居多),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动手把有相同特征的摆在一边,学生动手摆定以后,接着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和它们相似的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正式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这样就顺利导出长方体的概念,比正面传授产生的效果更好,因为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学习心向,产生师生思想上的共鸣。
二、实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多数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教“求圆环面积”时,让学生先画一个半径20cm的大圆剪下,再画一个半径10cm同心圆并剪下,剩下的部分就是圆环,这样学生由于动手操作,兴趣甚浓,很快说出了求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而且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的精神状态。于是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师生情感共鸣,因而自然“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学活动激发并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实例教学是这种手段实施的重要方式。
三、实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很多学生总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深奥难理解,造成之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教材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学生学到的是理论性过强的抽象的数学知识。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角”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熟悉的“折扇”、“钟”、“红领巾”等物体,让学生指出这些物体中的角,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进行比较,指出它们的相同点: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画角,强调画角的两边时,必须从同一点引出,角是指两条边之间所夹的部分,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角的概念――以实例为铺垫衬托背景材料,既缩小数学与现实的距离,又使知识得到现实化、直观化,无疑大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经历一次从感性到理解的消化过程。
四、实例教学有利于增强记忆
记忆是一个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法国作家伏尔泰说:“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而没有记忆的创造和联想,思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记忆对学习非常重要,而记忆又以理解记忆为主。因此,教师在讲解一些抽象、难理解的问题,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利用形象生动的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中,介绍长方形的知识,可以以“火柴盒”为例,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又如介绍线段概念时,可用木棒形象生动地分析线段的特征,这样用具体的材料和直观的演示,形成实际画面和情景,作为重新建造的基础牢牢印在记忆中,且丰富了教学的感知材料。
五、实例教学有利于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习;自主;引导;有效性
工人生产产品要要讲究合格率,商人做生意要追求效益,而作为为教师课堂教学也要讲究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于课堂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无智。我觉得就是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能使学生学的浅显易懂,学生能得到进步或提高。方法和手段是根本,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评价的标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我通过重视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指导,重视课堂教学引导,重视巩固学习方法,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与价值观,从而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1 重视课前预习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1 课前预习要有针对性,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能看得见的事,使学生感受教学并不抽象、陌生。其实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只要你观察,它就是一门数学。比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时,课前布置同学们回家观罕家里客厅放了一些什么家俱,准大准小。早晨公交车上有时人满了,司机为什么不开门?还比如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课前让同学们看牙膏盒,并摸摸比一比,量一量。长方体、正方体异同之处等。
1.2 课前经常设计合理疑问,激励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的进行学习。比如我在教“容积和容积单位”时,我会在课前有意设疑,规则的长方体、正方体,我们就能求出体积,而不规则的物体和一个苹果、梨、石块……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大家回家把一个苹果沉入水杯里,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把苹果放在量杯里,能不能算出它的体积呢?大家回家先预习教材50-51页,并做一做。上课时,谈一谈你的算法。
总之,在进行预习指导,应当注意不能强迫有的放矢,当学生在预习有养成习惯之前,强化检查,耐心指导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对后进生多鼓励,对优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攻坚破难的决心,从而达到自觉的去预习。以点带面,使全班都泛出自觉的好习惯。
2 重视课堂教学孤引导,以学生为本,是教学有效性最重要的环节
2.1 要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中的自主,我认为就是让学生去“做”,而不是让老师专门去“讲授”。新课标也指出,动手实践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组织学生有效性进行学习果要多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和操作的机会,不要总是老师在讲台边演示边讲解。比如:五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中,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体、圆柱”,从正面、上面、侧面、不同方位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让同学们去观察,去说,去画,去摆。对较复杂的多个正方体摆成不同的形状,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也让同学们自主的去探索。教师只能巡视、指导,最后作一些指导性的小结,这样教师感觉不累,学生学习来感觉有味,既提高了课堂效果,又让学的轻松愉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通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要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合作开放的学习环境,其次是要有探究的学习天地,最后是要有展示才华的平台,享受成功的喜悦。合作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我想,世界上的发明和创造也需要合作。合作除了全班集体合作外,小组合作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师的引导是学生自主合作的牵引力,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核心是探究发现,学生中的交流对与错是产生数学规律的火花。例如,我在教学“分解质因数”中,出示判断,把30分解质因数是30=5×6对吗?我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让学生在本小组内交流,最后各小组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说明理由,这样既体现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展现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经过各小组交流讨论后,我再讲解分解质因数既要抓住是质数,又是因数相乘的形势。这样的教学效果立竿见影,课堂很活跃。
3 重视巩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指导学生理解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学会学习的方法巩固更为重要,因此,在指导学生巩固学习中可用用如下方法:
3.1 指导学生学会整理学习内容
学生自己整理学习内容,我是以组织学生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主,可以通过“学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里有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与原来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异同?等问题展开,通过整理,从知识结构上帮助学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3.2 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
篇10
摘要: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有效情境
如六年级“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轴对称,借助直观教学手段是最好的选择。我利用课件,各种生动的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了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轴对称”这一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就是数学的源头活水。
2.自主探究,活动引入,创设有效情境
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笔者努力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在班内成立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宣布了实验任务后组员们便积极行动起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后,开始汇报研究成果。有的组员说:“把土豆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水就会上升一段,这部分水的容积就是这个豆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把一小袋沙子完全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只要测量出含有沙子的这部分长方体容器的容积,就等于算出了这袋沙子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我们先把橡皮泥捏成了和这个石块外形一样的物体,然后再将这块橡皮泥改捏成我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立体图形,如正方体,计算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也就等于知道了这块石块的体积。”
用上述多种方法将这些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多种感官参与到自主探究性活动中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3.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有效情境
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小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亲近,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学习,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学习就不会感到有压力而产生兴趣,自愿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尝试创设和谐的情境,力求使学生处于兴奋和求知的进取状态。如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我对学生说:“今天你们来考考老师,请任意举出一个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考老师,同学们别提有多高兴,纷纷举出了不少最简分数,老师都一一给予了回答。起初学生有怀疑,经过验算确认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由怀疑到信服,无形之中产生了“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就以极高的兴趣进入到教学中。
二、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而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会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三、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