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管理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学校管理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学校管理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学校;固定资产;问题;对策

固定资产是保障学校教学、行政办公、生活后勤等工作的物质基础。全面规范和加强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对于维护学校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学校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促进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目前,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相关人员职责不清、会计核算不准确等问题,极大影响了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亟待引起各方高度重视。随着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学校固定资产不断增加,如何管好、用好、用活固定资产已成为中小学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一、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一是基建资产游离大账。目前,对中小学基本建设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管理,大多是以办理固定资产竣工决算和交付使用手续为时间点。但由于基本建设周期较长、工程手续复杂等多种原因,导致项目建成使用与资产入账时间不一致。不少已进入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也没有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竣工决算和交付使用手续。因此,形成了事实上的账外资产,使得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严重不符,负债不清,监管不力。

二是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在实务操作中,不少学校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后长期保持不变,未计提折旧。按一般常识,一项固定资产购入后,其价值会随着使用、磨损、市场竞争、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逐渐磨损、减损。其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历史成本早已不相对称。因而,固定资产账面值无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及现值。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是固定资产划分有误。目前在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着财产物资与固定资产两不分的状况。有的是不应纳入固定资产范围的列入,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如将部分低值易耗品纳入固定资产登记管理。有的则是把应纳入固定资产范围的不列入,如学校房舍的装修、改造,投入多,已超维修工程界线,按规定应增加为固定资产,学校去将此视作维修工程直接列支。

二、加强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规范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体系。建议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参照政府采购目录,规范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体系,把学校固定资产分类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采用权责发生制,按照相关要求,分资产类别计入固定资产原值、计提累计折旧,确保固定资产的净值真实、准确;固定资产折旧采用按照不同类别资产对应的折旧年限进行会计处理;基建账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外,还应至少按月将基建账数据并入单位“大账”,即至少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在“大账”中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

二是要严格划分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在实务操作中,要具体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划分标准。凡是使用时间不到一年或容易损耗(如玻璃制品)的物品都为低值易耗品。凡是以学校名义购置的、自制的、接受捐赠的、接受调拨的财物,符合固定资产计价要求的,都应列为固定资产。在会计核算方法中,建议增加“低值易耗品”和“教学用品”两个科目,“低值易耗品”科目主要用以核算中小学校的各种材料物资,如燃料、大宗办公用品等各种低值易耗品;“教学用品”科目主要用以专门核算教学用品等消耗物资。

三是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有关制度。对于中小学学校资产管理,应以实现学校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为目标,以“政府统筹谋划,财政精细管理,部门有效使用”的思路,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流程,明确责任、考核评价,制定和完善中小学校管理制度,构建起对资产从入口到出口全过程管理的资产管理体系。按照“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主要职责和责任人。中小学校是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单位,单位负责人承担主体责体。中小学校分管后勤的领导承担具体责任,中小学校财务人员承担监督责任,中小学校同时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绩效管理考核考评之中。要建立固定资产验收、入库、交接、清理等制度,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和报废处理制度等。要从严把关,从严程管理,从严监督,切实增加固定资产购置的计划性、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防止重复购置、闲置浪费。要把好“三关”,即采购关、验收关、保管关。固定资产入库必须由采购员、保管员、使用单位三方当场验收,坚决杜绝以次充好,以劣当优,以假当真,确保入库的是优质固定资产。定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严格资产处置制度。做到“家底”清楚,账、卡、物相符,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处理。

总之,加强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稳健保值增值也是值得中小学资产负责人深思的课题,学校资产管理牵涉面大,使用者的特殊性导致管理难度大,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努力。我相信,只要大家思想上进一步重视,认识上进一步提高,工作上进一步创新,行动上进一步务实,一定能做好固定资产管理这篇大文章,确保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保值性,活力性。建立健全并执行资产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登记、损失赔偿和资产统计的报告制度,并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通过资产基础工作的规范化,逐步将中小学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高校办公室管理 科学化管理建议 工作人员素质

1.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管理中遗留的旧体制与旧思想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高校办公室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职责与业务范围方面的问题。我国高校办公系统的业务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而扩展,新业务不断出现。这就对办公室的职责及业务范围提出了挑战,若不合理处置,则会导致混乱。其次是缺乏明确的分工与目标体制。由于高校办公室工作性质的繁、细、杂等特点,缺乏明确的分工与目标体制,很多办公室系统都处于“混沌”状态。最后是人员的任用与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旧体制的缘故,办公室人员的任用从属于教育、教学人员,如安排家属工作,这种体制存在诸多弊端。而在人员管理方面,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工作人员效率低下、积极性不高。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发挥院系办公室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于高校的发展事业,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2.高校办公室科学化管理建议

2.1管理科学化。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手段现代化是科学化管理的有力保障。

2.1.1管理制度化。过去,教育与管理模式上的固态结构,使高等学校办公室长期处于被动、附庸的地位,其职责大多限于事务性管理和服务,在工作方式上主要因袭传统,因此,高校办公室的制度就无从谈起。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和实际出发,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使高校办公室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强化人本意识,建立既能约束又能激励的竞争机制和政策,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环境,激励、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规范办事程序,明确办事的先后次序、具体步骤和基本要求,特别是不得越级,不能推诿。

制度化主要是指建立、健全岗位明确职责分工,进行目标管理和考核。在制定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时,必须按每个人的职责和任务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每项工作务必有具体的目标要求。时间性强的工作则要求规定出完成的时限,切忌笼统,尽可能地制定出定量目标及其要求,以有利于考核。与此同时制定出相应的奖惩制度,切实避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建章立制是科学化管理的有力保障。它既可保证不同工作岗位上的管理人员应有的独立性,又能调动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2.1.2管理手段现代化。一是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首先,建立合理的接待制度,不要让一个个不速之客把一天的时间搞得支离破碎,难以集中时间做事。其次,办公室设置要合理,光线适当;办公用具摆放在伸手可得的位置;配备舒适的转椅;电话铃声音量适当;文件要分门别类放好,急办的放在显眼的位置。最后,提高说话效率,接打电话不要没完没了,最好每次都不要超过三分钟;缩短交际时间,该说“不”的时候就要说“不”,想走就立即告辞。二是办公手段现代化。办公手段现代化,是指办公室自动化。即将电子计算机及各类自动化技术设备运用于办公手段之中,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效能之目的。计算机运用于办公室,主要是通过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即将师资档案、学籍档案、科研管理档案等数据资料录入数据库系统,达到快捷调取、检索的目的。例如:教师评定职称,就可依据评定条件,将教师的工作量、科研课题、已发表的论文级别及其数量、教师的学识结构和再提高的情况,以及教师获奖的级别等情况,一并调出计算机。对照评审条件,迅速准确地给教师下个结论。利用计算机联网,不仅可以对本系部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对全校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新动态能及时掌握。

2.2工作人员素质优化。工作人员素质优化包括提升职业素养、注重工作效率和力求工作创新三个方面。

2.2.1提升职业素养。办公室每位工作人员,都应当具备优良的业务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这不仅是任职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对党和国家忠诚的一种基本素质和升华。为此,应该做到:第一,忠于职守。一项工作,敷衍了事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但认认真真、想方设法去做,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工作的认真程度很难以定量的指标进行考核。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办公室工作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不论是自己选择的还是组织安排的岗位,不论是从事领导工作还是具体工作,都要有达观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认真处理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第二,合理规划。许多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不善于规划自己的工作,不分轻重缓急,工作没有目标,遇到什么做什么,导致该做的没有做,在不该做的工作上却花了很多时间。忙于工作的这种精神固然是好的,但并不能说明善于利用时间,因为某个人从早忙到晚所做的事情,有的人可能几个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因此,办公室工作人员应该对需要处理的事务进行合理规划,制订完善的工作计划、把一些例行性的日常工作程序化,以节约时间。第三,勇于负责。在工作中要敢于坚持原则,并主动承担由于工作行为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这就要求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不投机取巧,不文过饰非,不推卸责任,要及时检讨自己在工作中的失误和过错,以消除自己的浅见与过失给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2.2.2注重工作效率。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树立雷厉风行、高效运转的工作作风是时代的要求。讲求实效,快速准确地处理工作上的各种事务,是对办公室工作人员业务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在工作中应当做到:首先,要准确无误、分工合作。办公室工作人员除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娴熟的职业技能外,还要吃透政策,明确意图,摸清情况,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和方法,谨慎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其次,要不断寻找工作中的差距,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要得当,万万不可因小失大,事倍功半。再次,科学地分工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办公室工作事务繁杂,更需要合理分工。同教师的教学工作比较,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更离不开与他人的协作。例如:对教学质量的追踪检查,需要教师、学生的配合。对师资的管理,需要教学秘书、科研秘书的合作。除此之外,还要与各个教研室、研究室联系。可以说系办公室与校长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总务处,以及全校各系、部均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合作”,需要办公室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协同能力,懂得协调领导、教工、学生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善于应变、灵活协调。由于现在社会工作节奏加快,办事讲究速度和效率,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新事物应该有高度的敏锐性,及时捕捉新问题,并加以分析整合。遇到突发和意外事件时,要有及时处理问题的应急能力。

2.2.3力求工作创新。工作的开展和整个世界的发展一样,是个不停运转的过程。创新是内部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反映和必然要求,是工作推进的不竭源泉。工作创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工作过程,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可靠的措施、及时的反馈和不断的改进。工作目标的实现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创新”,本身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必须付出艰苦劳动的过程。要想在工作中成功实现创新,就必须摒弃个人的保守思想,自觉克服“按传统方式办事、不求有功事但求无过”等消极思想的影响,保持内心积极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加强学习,不但是每个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可靠保障。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应该把加强学习作为一种自觉行动,遵守学习制度、落实学习要求,积极把握各级组织、部门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机会,以扎实的学风投入到对各类知识的学习之中。通过学习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并将知识资源存储在办公室的知识库之中,在领导决策时便及时提供知识支持,实现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彩娥.高校图书馆办公室人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图书与情报,2006(6).

[2]梁克东.高校办公室工作的规范与创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

篇3

关键词 小学 教学管理 探讨

教学管理是一种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全面管理行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学管理,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及时高效,是广大教学管理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下面,我们就如何提高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效率进行浅谈。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

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下,树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服务水平的教学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新课改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并具有捍卫新的管理理念的勇气与毅力。本人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工作中一定“敢为天下先”,顶住来自于社会和家长的舆论压力,始终坚持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同时,学校的管理人员还要善于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将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深入人心的规章制度,并将其付诸于实践。

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内容

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要注重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内容,从强调分数转变为强调能力,真正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管理内容。在传统小学管理内容中,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分数的提高,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新改革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能力的获取,以及教师的教学业绩。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要立足于教育教学,坚持“质量内涵”的发展道路,不管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育管理工作中,努力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案,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转变低效的教学管理方式

(一)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

深入课堂是校长获取学校教学管理情况的直接途径,也是最佳途径,通过对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具体检查指导,校长可以及时了解教学信息与动态,全面掌握第一手教育资料,有助于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能帮助校长做出正确、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并将最新的、最具有时代气息的管理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校长要主动关注教师

作为一校之长,应主动关注校内的每一位教师,关注他们的个体与潜能,关注他们的教学情况及个人实际情况。要想办好学校,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校长是关键,而教师是基础,可见,高质量的教育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教师。为了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最新理念,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校长应呼吁每一位教师注重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现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的转变。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给教师留下了充足的创新空间。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今天,作为小学校长,要结合教师的教学特点,帮助教师在新的环境中塑造自我,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与智慧,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四、转变落后的教学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要注重转变落后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小学管理工作中的检查、激励、评价三个环节。

(一)教学检查要严格、认真

要想实现高效的教学管理,其前提条件是认真贯彻执行教学检查工作,因为教学检查具有督促和反馈的作用,是推动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教学评价要客观、真实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管理工作质量高低的有效手段,通过科学、合理、客观、真实的教学评价,不但有助于明确检查方向,而且有助于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使得奖励更有依据。

(三)教学激励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奖励是评价之后的激励措施,也是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激励的目的在于全面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注重引导解决教学中的落后环节,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均衡发展;三是通过强烈的激励性,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错综繁琐,只有通过不断的优化与实践,才能更加完美、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更加有效。作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管理职能作用,有效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真正完成预期的教学管理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平峰.小学教学管理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1,(04).

[2]李万恩.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3]杨金贵.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教学管理工作[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篇4

(一)乡镇学校布局不合理,办学规模小,造成人员的浪费

目前除各镇(区、街)中心小学外,其他大部分完全小学学生数不足200人,大部分农村教学点学生数不足100人,有的年级学生数不足10人。根据有关要求,大部分农村小学只能核定2-5名编制,但从实际情况看,如果按照编制配备人员,显然不能保证一个学校的正常运转。个别乡镇中学的设置也存在类似情况,如个别山区镇的学校学生数不足400人。因此如果学校不能形成规模办学,就会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浪费,从而产生虽然超编,人员还不够使用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有部分学校地处偏远,人口密度小,所辖自然村少,生源严重不足,如果和其他学校合并,会使学生上学路途较远,交通不便,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诸多麻烦,从安全角度考虑没有进行调整,二是个别村委领导基于种种考虑,不同意在本届人员任职期内将学校撤销或合并,因此教职工人员不够,宁可村委自己出钱聘用代课教师,也不愿撤并学校。

(二)农村小学教职工人员老化,部分教师不能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年龄在51周岁以上的人员占27.07%,而个别山区乡镇比例还要大,达到45%以上,还有些山区小学教职工全部为40岁以上人员。由于年龄偏大,加之精力和体力的原因,使得大部分人员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即使能坚持工作的人员,其工作量也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由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人员老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在年轻时,由于精力和体力透支,使教师一过50岁便显出老年人的特征,尤其是女教师更为明显,本来还可以继续工作却因年龄偏大而不得不转为职员或实行校内退养,产生在编不在岗的现象。二是由于近几年通过考录制,每年师范类毕业生进人数量受到了一定的控制,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确保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将大部分毕业生都留在了高中或职业学校,只将少部分毕业生分配到乡镇。分配在乡镇的毕业生也往往被做为教学主力留在了初中,从而造成农村小学多年不进人的局面。尤其是一些山区小学,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人员流动困难,使得农村小学在人员使用上进入恶性循环,老龄化现象更加突出。

(三)部分教师素质较差,不能胜任正常教学工作

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不适合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只有转岗从事后勤工作。由于用人机制和考核机制的不健全,对这部分不能承担教学任务的人员没有可适用的政策,只能由学校自行安排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造成目前教职工队伍素质不高的原因:一是目前教职工队伍人员构成情况较为复杂,1999年以前只要是师范类毕业生,包括电大毕业的师范类计划内自费生一律分配在教育系统,除此之外,通过招收代课教师、合同制工人等渠道,使一些业务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的人员进入各学校,造成教师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二是2003年龙口市最后一批民办教师767人一次性转为正式教师,这部分人员相对来讲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加之转为正式教师后,部分人员认为自己有了铁饭碗,进了保险箱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工作中没有了以前的干劲。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严格执行机构编制规定,确保教学工作高效正常运转。班额明显不足、学生数奇缺、发展后劲丧失、群众反响较差的学校,该撤销的坚决撤,该降格的一定降(如完全小学可降为教学点),能合并的尽量合,减少学校数量,收回教学编制,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确保总编不突破的前提下,对一些教学质量优秀、发展前景光明、社会反映看好的中小学重点扶持,编制要给足给优,要注重结构、岗位、专业的需要。确保教学工作高效正常运转。

二是制定各种用编政策,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农村办学条件保障力度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这是造成农村优秀教师流失的根本原因,也是生源流转的重要因素。如何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稳住优秀教师,激励他们在农村山区安心教育,机构编制部门应该制定用编优惠政策,在每年的编制核定调整中,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有效加强农村队伍的建设,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如规定凡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自愿在农村边远山区教学一定年限,且成效突出,可优先使用教学编制;市区新招录用编的大学生也要先到农村学校服务一定的年限;市区优秀教师赴农村教学有一定年限的,可高评高定职称,优先使用教职工编制解决配偶就业等。制定各种用编优惠政策,促使城乡教师双向有序流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每个机构编制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篇5

论文摘要: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学习者通过活动与交往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因此建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要加强学生学习内容和他们周围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态度和习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促使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尽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掌握荣辱观教育的真谛,树立社会主义科学的荣辱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西方主流学习理论,这一强调学习者主体性、强调学习者在活动与交往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理论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本文简要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揭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学校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源于结构主义(Structionism),其创始人可追溯到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个体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简单地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经验记住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的知识建构活动。他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而学习者的认识活动一般涉及图式、同化、调节和平衡四个环节,儿童是通过这四个环节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得到发展的。在他看来,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儿童在遇到新的刺激或新事物时,总是先试图运用个体的原有认知图式去同化它,如获得成功,便得到认识上暂时的平衡;反之,儿童便立刻做出适当的调节,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创建新的图式去同化新的刺激或新的事物,直至达到新的认识上的平衡。因此,皮亚杰强调教育者不能把儿童看作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要把儿童看作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体,教育者要注意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会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往。这就是皮亚杰所谓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早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在维果茨基看来,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程度是要受社会制约的,社会环境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学习者的身心是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他强调教育者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习者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维果茨基强调教育者要关注学习者的原有经验,要在了解学习者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学习者确定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最近发展区),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在皮亚杰、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心理学家科尔皮格、卡茨、拉斯菲尔德等人对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教学的认知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能动的扫识建构活动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学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去获取的。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要对教师和周围环境所传递的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反应,并把它们纳入自身原有的认知系统,以便更好地完成当前的认知任务。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建构活动,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找所要认识事物的结构,并把它们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如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知识的来源,既非来自客体,也非来自主体,而是来自最初无法分开的客体和主体的相互作用。认识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

(二)课程是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者在进学校前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生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学校是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探究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并使其纳入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结构体系中去。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不仅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体系,同时还包括学习者如何获取文化知识的过程,所以教育工作者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获取结果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和顾问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对事物较为可靠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具有强烈的时效性,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建构主义者还强调,知识在学生没有学习以前或者没有了解它的意义以前,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意义并非独立于主体而存在,而是源于主体的建构,每个人的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不同,参与知识建构的环境和方式也不一样,因而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差异很大。建构主义者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并不是要代替学生的学习,而且这种帮助要逐步地减少,最终过渡到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那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

(四)学生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中心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途径,但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发展变化的人和具体的人,仅仅考虑社会的需求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建构主义者反复强调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要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给学生课程与教学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性关怀,把学生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中心。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杜威所指出的:“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高校荣辱观教育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广泛继承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把能动的认识论渗透到教学理论的构建中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教育者要对学习者施加更多的人性关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强调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建构性和交往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习惯。这些颇具创新意识的观点构成了完整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对当代教学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高等学校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改革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外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被介绍到国内,一些大学教师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进行教学。但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继续存在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上课听讲义,下课背讲义,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它确实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师”“唯书”,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在活动和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学习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作用、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和自尊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做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知识。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要求学生真正地领会知识的真谛,并能把它们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高尚的行为习惯。因此,我国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把教学活动看作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使他们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

(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加强课程的研究,尽量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各国各级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课程内容及其编排直接决定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是影响教学改革进程和效果的关键,仅仅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而不改革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在实践中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要加快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就要借鉴国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用现代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对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稳妥的改造,要尽可能删除空洞、繁琐的内容,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内容与学生周围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在活动与交往中去探究新知识,使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影响。从20世纪初我国教育学者就大力提倡实行启发式教学,但直至今日注入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教学中依然盛行,启发式教学方式则很难推广应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我国各级学校缺乏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育环境则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常年对高等教育投入偏少,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特别是教学经费极其缺乏,造成我国许多地方教学设施老化,难以满足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内容更适合教师的系统讲授,而不适合学生的探究学习;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德育课教师科学研究素养偏低,难以在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究学习进行有计划的指导;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偏重结果,偏重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偏重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切都限制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各级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影响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要在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改革中推广启发式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就必须注意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要为学生编写适合他们探究学习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要注意提高各级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研究素质),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确保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实施。

(四)要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专制的学校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确保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中指出:毫无疑问,在未来几十年中,发达国家的师生关系将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这样,教师的作用就不会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是一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因此,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从传统的权威式的师生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引导者与顾问的新理念,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在与教师、学生、他人的活动与交往中,感受和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真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篇6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尝试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希望对改变这种困境能有所帮助。人本主义教学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贯彻与应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育目标从“治疗和矫正”到“预防和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预防和发展性,而不仅仅是针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和矫正。

二、教学过程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突出学生内在学习和意义学习,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就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保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动态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以问题、情境或活动为中心,展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动态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理解心理学的理论,并运用所学的心理调节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三、预设和生成的教学安排

传统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教材编写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基于这种现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高效教学应当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保留基本的、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增加与高职生生活、学习联系紧密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师一方面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授课,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以及社会出现的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评价从“教师说了算”到“多元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评价上,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习的程度和价值应由学习者自己来评价,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启示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从操作上讲,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

此外,人本主义教学观还强调在教学中建立真诚、关注、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这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工作也是一个有益的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又像慈祥的长者一样耐心帮助学生,以自己的真诚帮助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应该相信,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理念引入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来,对促进人的真正发展,促进教学的改革和模式的转变,将会有着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朝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2010(03).

[2]肖三蓉,王 挺,刘 颖.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J].新课改研究(高等教育),2011(03).

[3]简福平,吴雪梅.当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其对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篇7

已有研究证明,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并已成为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二位死因。大学生的暴力行为也是一种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是指有意地伤害他人或自身身体和精神的行为。

著名的“挫折―攻击”理论模型的创立者多拉德认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修正后的“挫折―攻击”模型,其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它只是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

攻击有两种指向:一种是指向自身,即自伤、自残或者自杀;另一种是指向他人,即暴力(攻击行为)。大一学生入校后需要在生活、学习、人际等方面进行适应和调试,在这期间会遇到诸多挑战,也必然会遭受挫折。因此,本研究在结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等因素,分析其与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关系,为日后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参考及帮助。

一、对象、工具与方法

1.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南京某高职院校面向大一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有效问卷率为87.78%。其中男生59人(37.3%),女生99人(62.7%)。问卷由各系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主持施测, 由被试大学生现场独立完成。问卷的发放和填写采用网络和纸质两种方式。

2.工具

① EPQA是在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及其夫人编制的艾森克人格调查表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该表共85个项目,由E、N、P、L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三个维度,其中E维度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强度密切相关,N因素与植物性神经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②暴力风险:攻击问卷(BPAQ),该问卷在对攻击性的测量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信效度。该问卷各条目5点计分,共29个条目。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4个维度。③自杀意念: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由夏朝云编制,包含26个条目,包括绝望、睡眠、乐观和掩饰4个因子。④SCLl-90,共90个项目,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⑤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个体进行认知评价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方式,其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调解着应激同身心健康的关系。该问卷主要包括两个主成分:消极应对(NC)和积极应对(PC),各含10个条目。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 Y果

1.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总体状况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总体状况如表1所示。

2.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户籍差异比较

经表2数据分析显示,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学生在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得分及各因子中未见显著差异。

3.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差异比较

经表3数据分析显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暴力风险的敌意因子上呈现差异显著,其他各因子及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

4.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结构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表4显示,大学生SCL-90与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200~0.502之间。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均分与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和其他与绝望、睡眠、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敌对与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与掩饰呈显著负相关。除恐怖因子外,SCL-90各因子与总均分与暴力风险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恐怖因子与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表5显示,E(内外向)与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因子呈显著负相关。N(神经质)与绝望、睡眠、乐观和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精神质)与绝望、乐观和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正相关。L(掩饰性)与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N(神经质)与暴力风险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L(掩饰性)与暴力风险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精神质)与身体攻击、愤怒、敌意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表6显示,NC(消极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睡眠、乐观呈显著正相关;PC(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睡眠和乐观呈显著负相关。NC(消极应对方式)与暴力风险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C(积极应对方式)与暴力风险总分及愤怒、敌意呈显著负相关。

5.人格、心理健康水平、特质应对方式对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以暴力风险和自杀意念为因变量,以SCL-90、EPQA和TCSQ的各因子及总分为自变量,分别考察SCL-90、UPI、EPQA和TCSQ的各因子对暴力风险的预测作用。根据表7、表8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SCL-90中的敌对因子、EPQA中的N和L因子进入了暴力风险的回归模型。SCL-90中的抑郁因子、EPQA中的N(神经质)和TCSQ中的PC(积极应对因子)进入了自杀意念的回归模型。

三、 讨论

1.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在人口学变量中的比较

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暴力风险的敌意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是在面对心理困境或者是挫折情境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为敏感,更容易与他人或环境产生对立情绪。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有留守儿童的经历,离开父母的关爱,在亲戚家或者是寄养家庭生活的经历让他们看待周围世界时多了些紧张和警惕。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由此感到压抑、恐惧和孤独,对目前的生活和现状不太满意。

2. 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和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总分和暴力风险总分与SCL-90总均分呈显著性相关(P0.01),与SCL-90各因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200~0.502之间;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总分与EPQA的各因子呈显著性相关,暴力风险总分与EPQA中的N、P、L呈显著性相关。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各因子与EPQA各因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总分与特质应对方式中的NC和PC均存在着显著性相关,各因子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关性。由此可知,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特质应对方式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

3.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特质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SCL-90中的扯砸蜃印EPQA中的N,L因子进入暴力风险的回归方程时,可有效预测暴力风险的发生;EPQA中的N和TSCQ中的PC进入自杀意念的回归方程时,可有效预测自杀意念的发生。这一结果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可进一步明确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路径。我们的教育可以在降低敌对状态、稳定情绪水平及提高其社会性的成熟水平方面发挥作用以降低暴力风险;也可以在稳定情绪和减少消极应对方式方面发挥作用以降低其自杀意念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于 情,王礼桂,黄 艳.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3).

[2]夏朝云,王东波,吴素琴,等.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的初步制定[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2):100-102.

[3]胡玉婷.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黄艳苹,李 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7):806-807.

篇8

健全的学校管理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而教师参与式的学校管理构建,对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

1.教师参与管理能够促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校参与式管理不但考虑了教师的心理因素,而且注重强化人的管理。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也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让每个都人得到发展”等。因此,学校要针对实际,在管理制度上加强人本管理,让教师参与进来。

参与式管理可以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让教师保持乐观积极平和的心态,在管理中学会自我调控,并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参与式管理还能聚焦教师的情感、价值观,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气氛的管理模式,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理解教师,引导教师在和谐中竞争,在竞争中和谐,不是再用制度“管、卡”教师,而是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校管理制度面前感到安全和舒适,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主人”。

2.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据研究,参与式管理中,教师参与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可以提高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事实正是如此,有教师参与的决策,可以得到全体教师更好地执行,从而使教师在工作中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为学校工作增添活力。

3.教师参与管理可以体现教师专业人员的特点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的参与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宝贵的经验如果不自发地传递给别人,简直是一种损失。因此,教育浪费的最大原因便是管理中缺乏民主。实践证明,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不但会改变学校组织本质,更能改变师生与管理人员间的关系。更有资料表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表示学校能够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这样做,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十分有利于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

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学校管理中,加上绩效工资的实施背景,教师成为了学校制度管理的奴隶,教师的工作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或限制。

一是教师无权参与管理。在注重权力和服从的学校“制度管理”环境下,不允许教师参与管理,而呈现出许多问题,如程序化的学校管理制度给教师造成的压力;教师机械化的工作表现;教师无视学校工作的目标、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约占20%。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将近一半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近三成的教师伴有轻微的心理障碍,约一成的教师伴有中度的心理障碍,约有二成的教师心理问题突出。与其他群体相比,教师群体患精神疾病的比例偏高。

二是教师无效参与管理。制度管理更强调学校内部的管理,但是管理者多是中层领导,教师很少参与进来,即使参与进来,也只是表面的民主管理形式,教师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有时付出的是无效的劳动,没有话语权和表达权。如经过教师参与而制定的学校竞争激励机制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欢迎,许多评估不是太客观。最终导致教师缺乏奉献和服务精神,教师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

三是学校管理仍旧走不出制度管理的怪圈。学校制订的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归宿或目的,没有创新精神。虽然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也明确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教师是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以严格的制度,过分强调科学的管理,以量化考评为主,然后用冷冰冰的数字来约束教师。实质上,这种管理是脱离教师参与的非道德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提高。

三、促成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方式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学校管理者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全局把握教师参与的合理性

从决策的问题来看,所有学校决策,凡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般都要求教师参与进来。道理非常简单,与教师自身利益相关的管理决策,教师会非常重视;而如果教师认为学校的决策与自身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即使是重大的事件,教师也会漠不关心,参与进来也没有实际意义。例如,一些学校的树先评优等,无缘优秀的教师可能就会因为某些人情等置评优树先的标准于不顾。

另外,让教师参与管理,还要从决策问题的时效性、常规性和结构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如学校的奖金分配方案,它涉及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虽然可以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但是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不同,一些岗位的工作量难以计算,工作质量短期内难以表现出来,采用工作数量为主的薪酬分配方案,必然又会引发教师相互竞争的问题,即使教师广泛地参与决策,意见也难以统一。但是这项制度又必须得到教职工的参与和获得教职工的认可。对此,可以采取教职工代表参与制定的方式,以获得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保持资金分配的相对平衡。

2.营造教师参与管理的氛围

有效参与管理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心理承受力,从内心深处接受学校的参与管理活动,赞成教师参与管理,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得到领导们的信任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不是因为意见不同而承受某种压力。总之,一句话,参与学校管理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安全的。这种参与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信任度。另外,还要考虑学校决策的时效性、成本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等。反之,如果学校的管理还没有形成上述氛围,教师的参与便是低效的参与,甚至成为一种形式,即表面上教师十分合作与同意,事实上却对组织的决定持怀疑态度。

因此,学校要为教师有效参与管理提供一种动力机制。要具备同理心,做好与教师的沟通。要善于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管理问题,互相信任,杜绝话语霸权主义,反对一言堂作风,通过交流,消除教师和组织间的隔阂,保证学校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让教师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学校的各项决策与管理活动。

3.建立教师参与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

教师成功参与管理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控制权。教师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是民主的体现,但个别学校却人为误解教师的“参与”,表面大张旗鼓地鼓励教师的参与,但却对信息的传输给予限制,导致参与管理的教师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而无法对学校的决策制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参与,对教师而言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参与,实质上是学校组织在推卸责任,通过控制信息而控制教师。因此,为了让教师有效地参与管理,必须建立各项信息的共享机制,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参与的渠道,提高参与管理的质量。

4.掌握好参与会议的数量和质量

教师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是参加各种会议。实际上学校每一项决策的出台,必然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无数次会议。但是其中有些会议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参与教师对此极为不满。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在参加会议期间,常常会打乱自己的教学计划,有时会暂时中断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再参与无效的长时间的无数次会议,其损失可按倍数计算。一是教师参与管理的效率不高;二是教师本身的工作受到影响。因此,提高教师参与的有效性,一定要先控制学校召开的各种会议的数量,提高会议的效率,避免教师再做无效的陪伴式劳动,避免加重参与教师的负担。即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在各种会议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上下工夫。

5.创新教师参与和管理的形式和途径

除了必要的参与会议外,还要对参与形式和途径进行一些创新,为广大教师的参与提供便利。

一是设立建议箱。这是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管理执行的较为便捷的方式。这种参与方式即不受时间的限制,也可以间接向学校反映真实问题,很受教师的欢迎。教师提供的优秀建议,如果得到学校的采纳,一律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二是设立领导接待日。选取一周固定的时间,让教师随时与学校领导面谈各种管理制度,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换意见。学校领导可轮流值班,接待来访的教师,这是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另一种便捷方式。这种参与方式,可以减少学校领导与教师间的心理隔阂,促进情感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预防出现教师在执行学校各种决策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行为。

三是领导“下访”制度。学校领导在重大决策前,经常性地“下基层”,缩短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走到各科室与教师亲切交谈,嘘寒问暖,可以听到教师真实的声音,获取到一线教师发自内心的建议或意见,从而为决策的制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无意识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为学校管理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

四是召开听证会。当前学校在推出重大的方案或决策,尤其是关系到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前,可以灵活地召开一些听证会,如“教职工考评方案听证会”,让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听证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对合理的超过半数的建议或意见进行采纳,及时调整原定的方案,这样可以降低决策风险,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与赞同,保证各项方案的执行与落实。

篇9

关键词 新课改 学校管理 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3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school management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ffect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school management, such as lack of school management thought innovation, school chapter of creative school management constraints and other issu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has certain complex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school management, we need to stand on a higher point of view, change idea, be brave in to carry ou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management.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school management; innovation strategy

0 引言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校管理中也更为突出教师、学生的个体发展,以促进人的能力培养和健康发展为根本,学校管理的创新也要围绕新课改背景下“以人文本”理念的发扬,通过思想创新、实践创新、民主化、开放化等策略,实现学校管理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学校在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中能够稳定提升,不断进步。

1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 学校管理的思想创新问题

新课改下,要求学校管理要“以人文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当前的学校管理中,思想创新的不足仍然是影响学校管理水平的最大因素。例如,在学校管理中,一些管理者仍然崇尚“分数为本”的思想,在管理过程中就容易忽略人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在新课改背景下其对学校的管理仍然保守、死板。又如,一些管理者崇尚“无为”的管理之道,认为学校管理就应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在管理上较为松懈,抱着谁也“不得罪”的心态,致使学校管理综合水平下滑,学校管理效果较差。再如,一些管理者保持“以权为本”的思想,认为学校管理就是“听话”、“照做”,不能够深入一线体验教学的实际情况,管理中只管听“领导”的,领导怎么说,管理就怎样进行,丝毫不能发挥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发展中的纽带作用,不能很好的协调学校的管理活动和教学活动。

1.2 教学管理制度问题

新课改下对教学及教学管理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更符合当今教育事业对健康发展和稳定进步的要求,但教学制度发展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下学校管理的创新。第一,重分数轻管理的教学思想还在延续,例如在教师考核中,成绩依然是决定教师奖惩的关键因素,对成绩评价的形式仍然以“平均分”、“及格率”为主,这就缺少对教师群体的关注和对教师劳动过程的重视,在这种管理机制下教师的教学也会缺少创新,其依然会将“分数”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视了“以生为本”的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发扬。第二,校章的形式主义问题,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学校经营的重要财富,是学校运营中实践和理论结合得出的宝贵的管理经验。但是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过于崇尚“校章”就会使学校管理陷入“形式主义”管理框架之中,管理理论、经验难以指导学校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且会使学校管理陷入机械化管理的死局。第三,教学管理制度缺少民主气氛,在新课改下学校的管理突出人的地位和发展,处处以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为根本。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学生都是管理的主体,民主气氛的缺失就会造成管理的“权利为本”主义、“见风使舵”思想。例如,教师评价制度中,多以“成绩”说话,领导评价为主,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校领导、学校管理、其他教师、学生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在评价中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还会打击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新课改下学校管理水平的发展。

1.3 学校的封闭管理模式与制度创新

在新环境下,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各行业的管理、经营都趋于开放化,学校是一个“特殊的企业”,他生产的产品是“人才”,而不是“学生”,因此,学校的管理也要趋向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而不是局限于考试、成绩、升学等传统的教学重心之中。当前在新课改下,对学校的开放性管理并没有过多的要求,这里提到的“封闭管理模式”也是相对的,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参与者仍然以领导、学校管理班子和教师为主,缺少学生参与、社会参与、社会监督。例如,学校建设规划中,不能广泛的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以至于问题发生后处理难度大,还影响学校的稳定发展。以操场建设为例,学校决定建就建,很多学生、教师都不知情,施工开始了还在猜想:学校这是要干什么?建操场吗?正是这种管理上的相对“封闭性”,致使学校管理、发展过程中各种风险增加,学校管理的综合水平难提高、难持续稳定发展,难以让师生及家长满意。

2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创新的策略

2.1 学校管理思想上的创新策略

学校管理的本质是对参与学校发展的所有关系人的管理,在兼顾学校发展的同时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思想的创新就是从管理的根源着手优化管理的条件、环境等,使新课改的思路、理念得以很好的发扬。一方面,认清当前学校管理的思想路线,对陈旧的、不利于师生发展的思想、理念积极改进、优化,以一种服务的、民主的精神对待学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引导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例如,深入课堂参与教学实践、多与师生交流谈心、积极与家长沟通实现学校管理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等,这些思想认识都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和进步。另一方面,要多学、多听、多思、多做,作为学校管理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进步,在思想上才能有所突破和创新,进而影响自己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多听是指以一个“实验者”、“服务者”的姿态对待工作,亲临教学实践,多听取学生、教师意见,实事求是的解决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学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多思,一方面要对新课改的内容、思想、目标等进行深入的思考,结合本校教学实践灵活把握新课改方向,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对学校管理的实践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更新理念、完善学校管理理论,使学校管理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状态,使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的管理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多做就是要能够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参与学校活动的质量。

2.2 校章校规的创新策略

校章是学校建设、发展中宝贵的经验积累,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课改下依然要重视校章校规的应用,同时也应该重视校章校规的创新和完善。第一,打破教学管理中“成绩”的指导地位,以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为主要目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老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奖惩评价中,要以教师的发展为管理目标,淡化成绩对教师评价的影响,通过科学的成绩统计、分析方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劳动付出得以体现,以此激励教师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勤于创新,也使学校管理具有新的精神风貌,积极的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实践。第二,避免对校章校规的机械化应用,要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校章校规,以此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但绝不是让管理者不分黑白的“盲从”领导,也不是让其以校章为借口打击教学的新思想、新主张,应在学校管理理论的支持下积极实践,结合教学管理的实际体验完善校章校规,给教师提供一个更优良的教学环境,使其敢想、敢言、敢做;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多思、多想、多做,以此体现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三,发扬学校管理创新中的民主思想,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活动中来,增强学校管理过程中教师、学生的参与度,以确保学校管理方向的准确性,学校管理效果的优良。例如,教师评价过程中打破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引导教师、学生、家长等力量参与到教师评价当中,营造一个多元化的教师评价系统模式,使“以成绩为主”的学校管理模式彻底得到改善,使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更为科学、合理,也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使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获得更多的受益,促进其持续、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也体现了学校管理过程中能够广泛的听取意见、科学的应用校章校规,这就是学校管理的一种进步和创新。

2.3 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对解决学校管理相对封闭的问题有积极作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搭建学校管理交流的社会平台,使校园管理与校外监督结合起来这是学校管理的重大进步和创新。例如,应用QQ群、微信群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意见,积极的归纳、总结学生家长对学校一些管理举措的看法和意见,也使其将自身对学校的一些建议合理、充分的表达出来,构建家长与学校的共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例如,在微信群众,有家长反映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存在重大过失,纵容学生干部殴打、辱骂学生。立马就有家长提出反驳,说发生矛盾的两个学生是同桌,且都不是班干部,在讨论、交流中学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逐渐的明朗化,也是家长对学校的误会解决在萌芽阶段,很好的促进了学校的管理。又如,学校操场改建问题,很多家长在群中给出了诚恳的建议,拓展了学校管理者处理问题的思路,也使学校的管理更加民主化,提高了学校管理的综合水平。

4 结语

总之,学校管理要创新就必须打破“校内管理”的守旧思想,提高学习管理中师生参与、社会参与的程度,才能取得学校管理的突破性发展。同时,要重视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管理理论,再以理论为指导促进学校管理的实践,降低学校管理的创新风险,给学校老师、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梁安作.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18-18.

[2] 刘海生.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工作[J].陕西教育:教育,2015,0(3):72.

[3] 范冬妮[1].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规范化管理之我见[J].科学与财富,2015,0(3):135-135.

[4] 张熙[1].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管理[J].中小学校长,2011,(1):34-36.

[5] 李长江[1,2],于维洋[1],张英锋[2].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的高效管理研究[J].教学研究,2010,(6):68-71.

篇10

农村小学小学管理中应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为家校合作管理奠定基础。(1)在宣传中要找准对象,由点向面拓展。一些农村孩子的家长对学生的管理方法不到位,参与意识极低,让全体学生的家长都能在思想上认识到参与管理的重要性较为困难,故而在宣传过程中可先选择一些具有进步思想、有代表性的家长作为宣传对象。如与村委会合作,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形式,借助村级会议等把学校的办学思想、宗旨等进行宣传。由点向面逐渐展开,通过长期坚持让大部分家长的参与意识得到提高。(2)在宣传方式上,学校不能以管理者的姿态自居,而要和家长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采用座谈、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在对家长宣传学校的管理理念、方法时,不能以机械的“讲听”方式进行,而要辅以各种案例,生动形象地让学生家长了解参与管理的重要性。在宣传中也应广泛地收集家长的意见,家校双方相互探讨,共同交流。只有提高了家长的参与意识,才能让家校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为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奠定基础。

二、拓宽途径,引导参与,广泛引导家长参与管理

在以往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中,家校合作的方式较为单调,多以每学期的家长会形式为主,家校管理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还是停留在学校单方面管理的层面上。为此,在推进农村小学家校管理中,拓宽家校管理的途径对提高家校管理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1)在家校管理的方式上要以多样化的方式而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中。如可以村为单位,以村长或村社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先进思想的家长作为带头人,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或根据学校实际而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如学校也可举行开放日活动,在开放日学生家长可到校参观、参与学校的活动,和教师进行交谈,提出意见或建议,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如学校可建立班主任-家长管理模式,在每学期开学初,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家长对班级的学生情况、管理方法等进行探讨。(2)在引导学生家长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发挥家长的管理作用,引导其对学校的管理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如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有什么措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学生家长提出意见,都可以让学生家长提出来。二是要注重通过多种形式把学校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的具体措施告知家长,让家长能配合学校的管理,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学校放学后学生是否及时回家,如果没有,家长是否和学校取得了联系,这就需要形成一种互动模式。三是要注重建立家校圈、校讯通、意见箱、朋友圈、QQ群等多种沟通方式,为家长参与管理提供方便,促进其广泛参与管理。

三、优化方法,及时沟通,形成家校互动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