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契合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课堂实施,而课堂实施的最好体现就是课堂教学,所以只有不断更新我们陈旧的教学观念,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课堂上的组织者、主导者以及设计者,出发目的就是为学生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采用合理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知识,尽量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出来的,教师绝不加以暗示,学生能经过探析出来的,教师也绝不代劳,从而让学生能养成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好习惯,同时学生要根据自身掌握知识情况,解决学习中力所能及的问题,能让他们对自己多一点信心,多一点成功的感觉。
二、让所有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它体现的就是一种基础性和普及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够切实做到能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育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他自己独有的才华和能力,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另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都要及时的给出积极的评价,与此同时当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也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不要让学生的自信心在一次次的困难中被消磨掉。
三、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策略
学习兴趣指的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者是学习对象,产生的一种想要对它进行认识和探索的想法,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时,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所以我们经常说学习兴趣,它是带领学生走向知识成功彼岸的领路人。
(1)以情节激发兴趣。由于初中生具有喜欢新鲜感、好奇心强,但是学习的自觉性和注意力的持久性都比较不稳定等等特点,为了能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到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推进教学的进度。例如在讲解不等式的时候,我就这样向学生提问:节假日时,商场都会做一些促销活动,当遇到全场打八八折或者是满100元立返现金20元的情况,要怎样去选择才是最经济最实惠的。由于这个问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情景,所以学生就能认真主动的去思考,然后积极踊跃的进行回答,这样学习氛围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2)以鼓励话语激发兴趣。在新课标里明确的指出了,教师给与学生的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清楚自己的进步之处,以及发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潜能,让他能建立起自信心。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尽可能采用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罚的方式。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能感觉到自己每天都有所进步,特别是对于那些数学成绩稍微差点的学生,更应该多给他们一点关心和鼓励,让他们树立起“只要我努力,那我也一定能行”的信念。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成功感”,促使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初中数学教学不仅仅着眼于传授知识,还必须要通过数学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教师一定要将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具体而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1)在教学中设计思维情景。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思维始于问题和惊讶”,其实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和到最后解决问题的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设置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欲望,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都是在遇到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引发的。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当中,要细心的对思维过程进行设计,创设一种思维的情境,让学生能从中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采用合理教学方式构建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思维它是一种不依照常规的、努力寻求变异的、从多个方面找寻答案的一种新型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核心,无论是哪一个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完整过程,都是要经过由集中到发散,然后再集中、再发散这样多次循环以后才能完成,在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忽略对其中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并且发散性思维还具有思路广阔、善于分解重组和多种方法间的变通,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造就一代敢于创新的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样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是对典型的例题进行解题训练,特别是像一个例题有多种的解题方法,以及举一反三的例题训练等,在让学生掌握和深化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只要我们能仔细的研究新课改的内容,不断的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时常关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模式,要想实现让初中数学的教学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就并不是什么难事。
参考文献:
篇2
笔者自2016年8月实施生本教育以来,先后尝试用几何画板、超级画板、Math 3D等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成效。通过实验总结,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前置作业设计、小组合作建设、有效指导、反馈与评价尤为重要。
一、前置作业设计
生本教育提倡课程设计“要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它指出:学生具有学习的所有潜能,在教学中,只要给学生创造充足的学习资源,学生便能自行达到对知识的内化。
生本教育在课程上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探究的载体就是前置作业。前置作业设计遵循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简单即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探究。根本?t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时抓住知识的“根”。例如:同底数幂的乘法,其“根”就是幂的意义。开放是对探究空间的要求,即问题的选择、呈现和解决方法可能不止一种,以便于各种可能性的生成。
二、小组合作建设
刚开始生本实验,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很难落实前置作业的检查。我的做法是:建立小组制和积分制。全班56名学生,4人一小组,设立小组长,由小组长检查组员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并在成长记录表上打分。另外,班级设立两名大组长,由大组长检查小组长的前置作业,两名大组长的前置作业则直接交由课代表检查。这样分级设立,不论是对作业的检查还是对学生的管理都很便利。
分组后不久,有个别组长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做好小组长的培训。首先让组长明确小组建设的目的――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其次,建立制度,培养小组长的管理能力。例如,前置作业的检查,课堂讨论应该注意的问题,组内分工等。最后,培养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和组间的团结互助意识。让组长明白小组是小家,全班是大家,不仅要照顾好小家,更要团结起来经营好大家。
三、有效指导
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指导主要有课前指导、课中指导和课后指导三种。生本实验一周后,我就发现:学生没有先学的习惯,前置作业完成的人寥寥无几。为此,我就将前置作业放在课堂内完成。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作业单中的问题,将想法和分析写在上面;其次,指导学生看书。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圈画重难点;最后,小组交流。经过两个礼拜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对前置作业已经适应,此时再将前置作业移至课前完成。
课前指导主要有:对薄弱组长的个别辅导和对课堂展示的指导。例如,个别小组展示时,对概念、定理、性质等界定不清,数学用语不规范,表述??嗦。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的措施是:对展示小组进行个别指导,统一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数学符号,禁止照本宣科、长篇累牍地发言,强调数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课后辅导主要集中在学优生的提高和学困生的帮扶。生本教育将大量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探究,练习时间稍显不足,这使得部分学困生对知识的应用有所欠缺,学优生有所懈怠。为此,笔者选取部分学优生成立特助,协助老师完成对学困生的一对一帮扶,同时对学优生进行“加餐”。
四、反馈与评价
即时反馈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是否正确,同时对教师把握学情也大有裨益。现行教育中,总结性评价居多,如学期末的考试。这种评价是一种“回顾式”评价,不具有前瞻性,因此光有总结性评价还不够。笔者建立了学生积分卡,通过前置作业的检查,课堂学生发言、板演、讲解,作业等级制,形成过程性评价,这两种评价相结合更有利于整体了解学生,为教学提供全面参考。
五、实验结果
本次实验以七年级(14)班为实验班级(56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得到如下统计表:
篇3
一、引导学生“主动”做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应当以情为经,以境为纬,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和灵感火花的迸发,从而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数学,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启迪,而且也能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理解更深刻。
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即,问题1:请尝试读出图中(多媒体出示)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问题2:在学校图书馆东面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图书馆西面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上的刻度判断温度的高低,引导学生意识到温度计具备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方向。然后利用第二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利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最后引出数轴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自主”做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尤其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搭建起自我创造和展示的舞台,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处理问题的途径、分析评价方案、实验研究获取知识这一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用几何画板软件画任意一个三角形,量出它们的内角和,然后拖动顶点随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再量出变化后的各内角和,使学生在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和验证结论的过程中,得出并牢牢记住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再例如学习“三角形中线的性质”时,我让学生用几何画板软件画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画出它们的三条中线,发现有什么规律?并且拖动三角形的顶点,随意改变所画三角形的形状后,看看这个规律是否发生改变?使学生们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认识到“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的规律。
三、引导学生“乐于”做
初中生对各种事物、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与认识,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后,教师应注意培养并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适当地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做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地进行再创造。
四、引导学生“大胆”做
实践证明,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但是,学生由于知识、年龄等原因,难免会在数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应该做学生热情、坚定的支持者,给学生加油打气,使学生能够放手“大胆”去做。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法学法;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64-01
新课标提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众所周知,研究和创新需要一定的思想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灵活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平面几何知识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问世至今历经两千年而不衰,几乎每个学生都从平面几何的学习中受到教益。但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比较害怕平面几何,有的会产生自卑心理。由于错过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他们的成绩与同班同学的差距日益悬殊,分化掉队现象在所难免。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研究平面几何知识的特点以及平面几何知识的教法和学法。平面几何内容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这些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记忆要能够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诚然,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学好数学的,因为死记硬背时,中、下等学生多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目的只是为了第二天的检查,无用之功和低效率的运转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记忆、理解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的,记住了便于理解,理解了便于运用,运用了又会加强记忆和理解。在讲例题时,要注重讲清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认真进行解答示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直观图形,使用活页练习,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最怕的是应用题,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应用题的专项训练。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平面几何符号语言的含义,有必要对常用推理的定义、公理、定理等先使用文字语言表达,再使用符号语言表达。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研究从最简状态开始”。如欧拉研究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关键是通过数学抽象,将河岸和小岛看成点,把桥看成线,并审视与点相连的线的数目,最终发现了数学真理。要让学生学会研究,就要让学生善于并乐于思考,尤其是反思,让思考和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如每节课下课前,都要引导学生反思这样一些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本节课所讲的题目的解题思想和解题策略是否可推广到一般情形?本节课运用了哪些数学思维方法?你能举一反三吗?等等。比如学习函数之后,可让学生巧解函数图像过定点问题。我们知道,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ax=b的解,有三种情况。(1)当a≠0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其解为x=b/a;(2)当a=0、b=0时,方程的解x为任意实数;(3)当a=0、b≠0时,方程无解。在这三种方法里,第二种比较简单巧妙。下面,我们再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1:求证:抛物线y(3-m)x2+(m-2)x+2m-1(m≠3)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坐标。证明:将抛物线方程整理为关于m的方程:(x2-x-2)m=3x2-2x-1-y,因为m是不为3的任意实数,所以必有x2-x -2=0,3x2-2x-1-y=0,解得x1=-1,x2=2,y1=4,y2=7。把点(-1,4)、(2,7)分别带入y=(3-m)x2+(m-2)x+2m-1,无论m取何值,等式总成立,即点(-1,4)、(2,7)总在抛物线y=(3-m)x2+(m-2)x+2m-1(m≠3)上。这也就是说,抛物线y=(3-m)x2+(m-2)x+2m-1(m≠3)过定点(-1,4)、(2,7)。实际上,结论关于m=3时也成立,只不过此时图像变成直线而已。
例2:对于二次函数y=x2+mx+n,若m+n=0,则其图像必经过点( ):A.(-1,1);B.(1,-1);C.(-1,-1);D.(1,1)。解法如下:由m+n=0,得m=-n,即函数为y=x2-nx+n。将其整理为关于n的方程(x-1)n=x2-y,因为n为任意实数,所以必有x-1=0,x2-y=0,解得x=1,y=1,即图像必过定点(1,1)。答案选D。
再如,学习绝对值的简单性质后,可让学生思考下面内容并完成相应的题目。①绝对值是非负数;②两个互为相反数,它们的绝对值相等。根据这些性质,可简化函数的作图步骤。例如:如图1所示,作函数图像:y=|x-1|。当f(-x)=f(x),图像关于纵轴对称,这时可先作当x
总之,初中数学的教法是灵活多变的,需要我们去研究、讨论和总结。设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自入学开始,数学是每一位学生的必学课程,有人视它为金字塔,想去探个究竟,却怎么也找不到入口;有人却以学数学为乐趣,像是进入了象牙塔,其乐融融。但无论将来我们从事什么行业,数学作为一种基本的处理事物的方法都非常重要。
而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中学数学老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是数学课程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学生学习、老师教学、教学评价以及课堂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改革认识的基本准则。基本理念指导人们建立起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和信息科技观。
(一)基本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程观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过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而忽视了数学的教育功能,过分追求逻辑严谨和体系的形式化,因而学习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现象,造成了初中数学课程及初中数学教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局面,导致许多的初中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有人曾经抽取了九所普通中学的九个班,对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调查表明,学生感到数学内容太难、学不懂,也觉得学了没有用。对数学内容普遍的意见是“要记的概念、公式太多”、“计算题有的数据多而繁”、“应用题和几何证明题太难”、“作图题不知所措”等。
对于初中数学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新课程从教学内容上要求其既要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又要体现教学的工具性、语言性、创造性和文化性。要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强调数学的实践性、探究性与合作性内容。
(二)基本理念指导下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动丰富的数学内容被机械枯燥的定理定义和公式所取代;数学学习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背熟定理和公式,记住各种题型。老师教得死,学生学得不灵活,使得数学学习索然无味。
新课程要求建立新的教师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
(1)老师的教学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学生的学习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开放师生关系,使教学气氛民主化
开放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这种开放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师生对话”为基础,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给予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二是师生之间的“顾问”与“主人”关系。即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活动指明方向,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和“顾问”作用;而学生则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动在生成、构建自身和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各有所得
1、开放教学目标,着眼学生整体的素质化。
在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不再受“知识中心”的束缚,而是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由过去只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扩展到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学法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等多个方面。这种开放性的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也就成为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2、开放教学内容与方法,力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活动化。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教师要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内容作为新知学习的内容,巧妙地改动书本例题展开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与建构生活中的数学体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把知识灵活运用到摸得着、看得见、听得到的生活实际中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本领,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如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①制造教学疑问,引发学生开展研讨和争论。
“开放教育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中充分认同,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性……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之间即时的讨论、互助。”教者巧妙地制造“疑问”,引发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活动。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课时,我设计了这么一道练习:当k取何值时一元二次方程kx2+(4-2k )x+k+1=0有解?问题一出,马上有同学举手解题如下:
方程有解 =0 解得:k(A这时教师提问有不同意见吗?引出思考,同学积极思考最终得出还要加上K≠0这一条件。接着又问:假如是:当k取何值时方程kx2+(4-2k)x+k+1=0有解?这一题呢,这一来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积极思考,两分钟后教室同学们讨论得热火朝天。
②调动多种感官,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实验、制作、量度等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尝试错误和成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发展个性特长。
(三)开放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执果索因的“分析法”,以开阔解题思路;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寻求较新的解法;在寻求解法后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变形,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探究的能力。
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常见途径有: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对图形进行发散。
(四)开放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式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和教师还应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在感受新知的过程,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1、重视开展数学活动课。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在生活和劳动中寻找数学问题,拿到活动课上来,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并且在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互相交流。比如,开展数学竞赛、数学游戏、开展数学学习研讨和交流,举办数学讲座和展览等。
2、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活用数学知识。
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安排许多研究性活动课和实习课,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劳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寻找数学问题,所以教师要重视这些课的教学。用实际活动去培养学生观察、应用、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他们的创造潜能,最终使他们达到灵活创造的境界。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改革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根本目标是要培养更多适应时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看到这一点,在保证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并尽可能地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将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渗入到数学教学里来,争取在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综合素质人才.所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只有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在生活中与数学亲密联系,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使他们主动利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觉地解决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课程特点,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作为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与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二、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是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概念.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片面性、狭隘性,学校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知识教育当中,又只重视考试知识的传授,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方案,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这是造成学生素质不太高的重要原因.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就是使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个体,都能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教益,努力达到所确定的一个共同水平.全面发展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就群体而言,实现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二是就个体而言,实现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素质教育要求将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有机统一,使受教育的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看,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改革,应该由以教为主的注入式教学转移为启发式教学,由传统的教学思想逐渐向现代化教学思想转移.
(二)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民主化的教学模式,启迪学生多角度思考
篇7
一、以实际问题导入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注重课堂交流,师生体验合作快乐
新课程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嗣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合数学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要求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
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激发求异思维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和想象空间。
五、强调创新,重在探究
篇8
一、用“活”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做数学”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
二、教会学生学习
(一)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步骤。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我们学习了比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如:0.5x+1=0.2。我们通过思考,就能提出问题:在实际问题中碰到的方程也都是那么简单的吗?例如:(1) 解方程:5x+2=7x-8;(2) 解方程:2(2x-2)-3(4x-1)=9(1-x)。这些比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怎么解?能不能也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求解呢?学生分小组讨论,寻求解法。教师参与讨论,根据情况给予启发、指点。解这些比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这样去想:(1)只要能把这些方程化成最简方程,就可以求出解来,想想怎样朝着最简方程的目标把方程化繁为简?(2)思考时可以把这些方程与最简方程作比较,想想这些方程主要“复杂”在哪里,然后考虑用什么方法把方程化繁为简。
(二)重知识生成过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优势
(一)开展数学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学习的材料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学习兴趣来源于好奇心,“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无法满足他们的这些要求,激发不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数学课堂,利用多媒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观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从而达成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二)直观展示数学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圆柱、圆锥的侧面积的推导,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初中生来说是个难点。以前的教学中,常用一张纸片或实物模型演示,一会儿是平面图形,一会儿是立体图形,教师讲得别扭,学生听得模糊,教师还要反复的演示、讲解,立体感差的同学,根本不知从何处展开思维,而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对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一个圆柱,沿着一条母线剪开、旋转,其动态过程可反复显示,并保留圆柱的运动轨迹,然后,通过闪烁“圆柱底面圆”和“母线”,使学生注意到“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即它展开的长方形的一边,母线即长方形的另一边”的实质,从而完成“圆柱的侧面积即展开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转化过程,这样较实物模型演示,更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时代要求数学教师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用“活”新教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长此以往,定能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
(接上页)教师要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促进者。
(5)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评判者
尽管新课标要求评价方式多样化,但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是必不可少。在探究活动中当学生有正确 、 科学、积极地做法时,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当学生有错误、不足、分歧时,教师应予以更正 、 补充和剖析。特别是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问题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给予恰到好处的赏识,使更多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喜欢数学 , 参与数学 、 更加热爱数学。因此,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评判者。
篇9
【关键字】建构主义理论 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数学是抽象思维方式的产物,当前初中数学教育重点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就属于一种建构行为,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在本文中,我们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进行分析和学习。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教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采用知识建构的方式得到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只是在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求知的道路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帮助的作用。在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学习资料内容、学习的能力等都是不能被训练的,只能进行建构,对这些进行强调性认识并不是人的大脑直接而又简单的反应,而是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客观的相关作用,进而建构起来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及内涵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学习者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发挥的作用,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认知为主体,教师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仅仅发挥的是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学习者提供可以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真是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技能等。
二、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的研究
(一)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有益于引导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思路,增强思维逻辑,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将情景教学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也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对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一项重大突破。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基本模式是采用情景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根据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关联,创造出相关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在这一情景中,可以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清晰的了解,帮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更能摒弃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效改善学生被动学习,不善于思考等不良局面。有助于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的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加强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数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教学
(1)根据学生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推进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的关键一步。针对学生感兴趣或者急待老师解决的问题,创建情景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设置要注意生活化、个性化,积极去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也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更加牢固、深刻。
(2)营造适宜、愉悦的情景
数学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在数学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有枯燥、乏味的元素,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创新方法,积极尝试不同的途径,来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情绪,这样有利于课堂上教学活动的开展。依据某节课的教学重点来设置相关的情景,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或生活现象,使学生进入那个生活场景,便有利于深入学习。教师采用的方式和内容应该丰富、灵活,调动学生的情绪,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课堂和教学生动活泼,会收获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构建“新鲜”场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丰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通过知识链接或者相似、相异知识点的整合,引出新鲜、多样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多方位理解和记忆知识点,也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使学生在不同的问题形式下,都可以掌握要点知识和解答的关键点。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4)利用“数形结合”,增强学生空间思维训练
数形结合不仅能更好地展示知识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对学生进行空间思维训练,增强逻辑能力。同时,也会使学生在无形之中觉得数学具有一种“奇异感”,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尤其是在初中数学的“立体几何”教学中,要加强“数形结合”情景的构建,便于更加形象、准确地进行讲解和探讨。
(二)分小组探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适应了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在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时,教师要提前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案,创建合作小组。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了解,依据学生的特点,遵照公平原则,合理分配小组人员,尽量做到小组人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施展自己的平台。
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有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到知识,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学习和探索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下,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重点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重点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篇10
一、于信息技术教材中渗透德育内容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学中的学科教育内容,是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的基石。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教材,才能让德育教育内容得以渗透。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与德育教育目标完全匹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难点所在。也正是因为如此,加强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与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制者,应当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适当融入德育内容,加入视频或者图片资源,让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德育教育更加立体化。每一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开发校本教材,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符合学校的教育需求。举例来讲,如果学校学生的合作意识不足,教师可以在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时,加入更多合作实践活动模块,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只有课本内容与德育教育内容具有衔接之处,才能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结合,促进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落实。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德育水平提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实施者。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教师,要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必然要具有较高的德育教育水平。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效果的优化,教师的个人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进行形象、生动地讲解,突出学科特点,更要引导学生从学科学习内容中发现德育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在自己认知能力的支持下成为德育内容的体悟者。要落实生本理念,教师需要关注时代特点,利用具有时代性的德育教育内容去充实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比如在讲解有关于计算机病毒内容的时候,教师要从时展过程中找到初中学生乐于关注或者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进行举例,引导学生从中体悟出一定的道德标准与道理。教师可以借助“木马病毒”去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机病毒制作与传播不良影响,发现其中的错误性。只有教师具有开发德育教育内容与实施德育教育的能力,才能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本,落实德育教育。
三、落实生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手段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会用到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与德育教育加以结合。示范式、诱导式与渗透式教学方法,都能够让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促进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利用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手段,能够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对课堂活动进行精心准确,充分利用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寓教于乐,落实以人为本。比如在学习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设计一个班级网站。在指导学生建立班级网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中学生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等内容设计到网站中去,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成果评价时,不能只考虑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程度,还要考虑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与表现,将学科学习与德育学习绑在一起,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也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四、培养初中学生网络应用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