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与安全专业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技术与安全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技术与安全专业

篇1

[关键词]网络技术 学科融合 内容集成 实训体系

[作者简介]李俊(1973- ),男,湖北随州人,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技术实验中心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网络犯罪。(广西 南宁 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视阈下网络安全监察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B30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67-02

构建学科融合、内容集成的网络技术实训教学体系,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网络技术实训的教学模式,提高网络技术实训教学的起点和教学效益,这是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条件下对网络技术实训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网络技术实训教学和职业能力需要接轨的客观需要,更是高职院校网络技术实训教学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依据高职院校教学任务,横向要以网络技术学科实训为主干,把与网络技术有关的计算机组成及维护、操作系统、局域网组建、网站开发、网络设备管理与配置和网络安全等相关学科融入网络技术实训之中,实施一体化教学;纵向要以初级网络技术实训、专业网络技术实训和综合网络技术实训为主干,把网络技术实训的教学内容按照要素进行集成归纳、有机整合,形成初级实训打基础,专业实训理论相结合,综合实训重能力的教学体系。

一、网络技术实训内容体系的构建

网络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适应市场任职能力需要,能应用、懂理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目前及未来网络技术职业能力的需要出发,提高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网络组建、安全和管理中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目前大多网络技术实训受单一学科的制约,难以形成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致使学生在遇到诸多复杂网络技术问题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网络技术实训教学改革必须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具有灵活运用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构建学科融合、内容集成的网络技术实训学科体系。按照“学科融合、内容集成”的要求,将网络技术实训教学课程内容按层次区分为初级实训、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训三大模块。初级实训由计算机组装及维护实训和操作系统安装及应用实训构成;专业实训由网络基础实训、组网实训、网站开发实训、网络设备管理和配置实训、网络安全实训构成;综合模块由企业实训、项目设计管理与实施和课程设计构成。

二、网络技术实训学科融合、内容集成的运用

为了切实加大网络技术实训学科融合的力度,达到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从单一学科到综合学科上的高度融合,必须把学科融合的思想贯穿于网络技术实训教学的全过程。一是在理论和网络实训技能中体现“合”。首先在教学观念上要树立“一盘棋”的合成教育思想;其次要切实围绕教学目标编写实训教材,将与网络技术实训课程相关的计算机组装及维护、操作系统、局域网组建、网站开发、网络设备管理与配置和网络安全等实训融入网络技术实训中去。二是在网络实训中要注重各个相关实训环节的“合”。首先,在实训指导思想上要合。疏通各个相关环节实训内容,整合实训的一条线,既要避免重复性实训,让实训各个环节具有一定独立性,又要注重实训上下环节的逻辑对接,防止出现上下环节的绝对独立,保持逻辑上的“合”,做到网络实训上的“一条龙”。其次在实训内容上要合。各个模块的实训内容,严格按照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训开展,各个模块内容分开,但要逻辑一体,前后紧密相扣,逐渐深入开展实训,做到内容上的“合”。三是实训评估上要合。在实训课程评估上要从各个模块完成效果看,从各个模块连接看,从整个项目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合理性看,最后得到一个科学的“合”评估。

三、网络技术实训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网络技术实训课程体系中各个模块既相互衔接,又相互辅助,按照理论体系逐渐深入开展,所以在开展网络技术实训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实训需求分析。实训需求是整个实训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实训有效开展提供基本的依据。根据市场调查,要适应网络技术职业能力的需要,满足网络技术专业岗位的需求,应该从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操作系统安装和维护、网站开发、局域网组建、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入手,针对这些职业需求,开展有效实训,才能满足职业能力的需要。根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国内有近百万的网络技术方面人才的缺口,需求情况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理论研究、网络技术开发、网络管理服务和专业培训人才四大方面。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高级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缺口还很大,网络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尤其匮乏。

2.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原则。“网络技术实训”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当然针对不同对象,要求和课程目标都不同,都是围绕适应社会信息发展的需要,提高不同岗位的网络安全意识、管理水平和网络安全技术的专业技能。专业课程针对网络技术专业岗位,培养学生在不同应用环境中,制定科学的网络规划、实施网络工程的能力;基础课程主要针对信息化应用岗位,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防范的意识,要求掌握常规信息安全防范技术。高职院校在具体“网络技术实训”课程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实训目标导向性原则、实训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问题解决性原则、实训效果评估性原则。

3.课程内容设计。(1)计算机组装及维护实训:要求学生熟悉计算机相关硬件、功能及常识,掌握计算机组装及维护常识,并能对硬件及相关故障做一定检测。(2)操作系统实训: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系统能够熟练安装、优化和备份,并能做系统恢复,同时对系统安装的各种方法进行总结性实训,并强化驱动和硬件之间的关系,明确计算机及相关终端设备安装及规范,并能对相关应用软件(防病毒软件、防火墙和数据恢复软件)做熟练操作。(3)局域网组建:首先根据网络使用需求,进行网络规划,制订相关实施方案,规划应用服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和网络可靠性需求,根据需求,设计施工方案,做好工程预算,最后组织网络工程实施(虚拟布线)。(4)网站开发:主要通过实训让学生掌握网站代码使用、网站功能规划(信息、留言反馈、在线调查、模板调用和后台管理),通过实战,达到熟练使用网站开发工具进行相关研发,并能掌握网站环境搭建、网站和网站维护等相关技能。(5)网络设备管理与配置:包括服务器配置、交换机配置、路由设备配置、防火墙设备配置、入侵检测配置和行为管理设备配置,特别是交换机配置,要结合网络拓扑和实际规划,结合网络其他设备的功能,全局规划,做出合理的设计,实用的策略,保证网络高效、安全的运行。(6)网络安全配置:主要掌握服务器安全策略配置、网络设备安全策略配置、网站防篡改系统以及数据备份系统,学习根据实情,分析相关协议,选择安全性好的通信协议。

四、实训模式与实训环境构建

实训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实训思想和实训理论指导下,为达到特定的实训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实用的实训结构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训活动方式。一是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实训模式。所谓以任务为驱动的实训模式,就是将对应的实训内容,按照逻辑体系划分为若干子实训任务,然后分别实施,通过任务来形成动力驱动,形成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理论,在实训中培养职业技能。二是以项目工程为引导的实训模式。以项目工程为引导,就是把市场网络工程按照实际实施进程,分解为各个项目步骤,然后针对各个步骤进行实训,让学生扮演市场网络工作人员,通过项目实施学习岗位技能,培养岗位意识。

实训环境的构建是教学规划的一个重要项目,如何根据学科融合、内容集成的网络技术实训要求,建设适应职业能力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培训要求的实训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将大型的局域网和广域网浓缩化,构建一个验证型、系统型、研究型和扩展型的实训平台,特别注重结合社会企业实际项目流程,能完全按照实际项目规划做实训。并在实训环境构建中,考虑其他实训场所的关联,使实训场所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在实训学科上成为一体。

五、建立立体评估体系

传统的笔试注重学生理论掌握的考查,和目前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培训严重冲突,建立立体评估实训体系也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实训过程中,首先通过围绕网络技术讨论、交流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以讨论、交流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探讨合理实训方案,通过探讨、交流和辩论的表现,进行评估,分配占总成绩的20%;其次通过项目管理和实训效果,考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占总成绩的60%;通过实施答辩考查综合应变和实用能力,占总成绩的20%,形成一个以围绕职业能力为导向,立体考察实训课程的评估体系。

六、建立专业的实训专职教师队伍

在高职院校组织网络技术实训过程中,实训老师具体承担实训指导、引导并向学生传授实训技能等任务。专职老师的实训能力是决定实训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1.网络技术实训专职老师的基本要求。和传统教学不同,实训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融合、内容集成的实训学科的实施,从实训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这对实训专职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技术实训专职老师的基本要求是:丰富的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熟练的项目管理和实施的综合才能、良好的引导实训能力和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

2.建立高素质网络技术实训专职教师的途径。网络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跨专业多的学科,适应市场,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技术实训专职教师队伍,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培训体制,交流实训技能,开阔实训思维,掌握先进实训手段,深究实训前沿理论,掌握网络技术前沿发展动态。其次,建立教师网络技术实战平台,通过参加网络项目实际管理和实施,掌握实战技能和技巧,才能方便在实训教学中展示。再次,要建立多到地方网络技术相关公司调研的通道,通过调研,达到“教、训、练、学”一体化。同时,可以组建相关团队,参加地区、省和国家级的网络实训比赛,大力推进网络实训技能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网络技术实训是一个学科融合、内容高度集成的综合性课程,它既不同于市场实际网络项目,也不同于普通的专业实验,它是把各个专业环节的实验和市场网络项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搭建一个融合理论和实践的平台,构建培养职业能力的环境。为学生学习和就业提供理论与实践平台,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建立学科融合、内容集成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是真正发挥网络技术实训实践教学环节重要作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魏武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陕西省行政学院学报,2006(2).

[2]何晓青.高职院校网上实训室建设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1).

篇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

1.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培养背景

网络技术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一些中职学校也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适应”社会的用人需求,而从事网络服务的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中职毕业生却很少,他们理论水平欠缺,动手能力不尽如人意,不能独立开展“建网、管网、用网”工作。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处于一种窘境状态,究其原因,一是教育理念未更新,缺乏对网络技术教育的职业化、专业化、实用化的认识;二是专业定位不清,很多中职学校未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三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缺乏适合中职网络技术应用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材,缺乏工作过程实践经验和职业能力;四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不能做到培养的学生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五是教学模式问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模式未能有效开展;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怎样为社会提供合格的网络技术“准员工”就成为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就此问题对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中职网络技术“准员工”培养的策略和措施,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

2.1 专业内涵

计算机网络技术又称网络构建(简称网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相对本专科较低。其主要培养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从事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信息安全与维护的初、中级网络技术应用型操作人员。

2.2 专业核心能力

我们通过市场调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有三个职业方向:网络工程施工、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站建设与开发。由此,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须培养“准员工”三个职业核心岗位的能力(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维护能力、网络管理与安全监控能力、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能力),逐步形成胜任企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工作需求的“建网、管网、用网”三项职业技能。

3.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的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根据企业用人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以项目教学为主线的“企业引领、项目训练、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企业引领,可以使师生了解技术发展方向,紧跟行业的发展,同时依托本地通信公司和网络集成公司获取市场的岗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得中职学生所学与市场所需无缝接轨。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要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引入企业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构建由课程项目、仿真项目、工学结合项目、企业项目组成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从模仿到应用”的递进式训练,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在“学项目做项目”,全方位锻炼学生“做项目”的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学生岗位操作技能。

工学交替则是除了国家规定最后一个学期必须要企业实习外,前五个学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穿插到企业实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直接应用于工作环境,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这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使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跟企业岗位实现零距离的无缝对接。

4.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培养的教学模式

4.1 课程项目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课程项目(单项技能训练项目)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将理论教学内容、形式与实践技能教学、训练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具有企业化的实训环境、模块化的课程设置、项目化的配套教材、双师型的师资、社会化的质量评价。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与做一体,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掌握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是由一系列工作任务组成。此类项目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以任务为驱动,按照“确定任务一制定方案一确定方案一实施方案一检查控制—评估反馈”六个典型的工作步骤来组织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协作,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获取知识,形成操作技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4.2 仿真项目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模式

仿真项目(综合训练项目)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它是通过充分的行业调研,总结提炼网络管理员、网络安全员、网络布线员等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典型知识技能,将实际的工作内容纳入仿真项目教学中,保证学以致用。

仿真项目教学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独立或分组的形式完成资讯、工作计划制订、工作任务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要组织学生分组协作工作,引进团队竞争机制,在协作中树立团队精神,在团队竞争中促进集体思考、发挥个性、优势互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和谐与发展的前提下使提高项目工作质量,提升职业岗位素养。

4.3 演练项目教学采用校外实训教学模式

演练项目(工学结合项目)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是以企业的实战项目为内容、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开放式实战项目。

计算机网络专业与校外企合作,运用企业的硬软件环境,安排具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的骨干教师,联合企业的项目工程师共同指导实训,按照项目实战任务书的要求,组织实施项目实战实训,时间集中,独立考核,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正确的工作方法,掌握项目实战技能。这种校外实训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减小学校教学与工作过程的差异,使中职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演练项目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个性特征与职业倾向,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工,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投入到工学结合项目学习中,有效地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4.4 真实项目训练采取顶岗实习

真实项目(企业项目)训练是实践教学递进体系中最高形式,使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将所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直接应用于工作环境,使学生得到一次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基本能力、专业技能、素质提升的综合训练。学生在独立解决企业项目工作中,训练学生踏实认真的工作精神、不畏艰难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提高了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为中职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递进式的不同阶段的项目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将每个阶段的教学重点从掌握课程转移到对综合岗位能力的培养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学生能逐步胜任更高层级的职业岗位,保证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5.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培养的课程体系的确定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要按照“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区域网络应用实际的课程体系。

5.1 岗位能力与应具备的技术分析

我校与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公司以及一些中小规模的网络集成公司合作,了解专业人才需求、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能力分解,明确网络技术专业“准员工”应具备的技术。

5.2 确定本专业职业行动领域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应具备的技术,分析这些技术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提出的行动能力,分析学生基本情况、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来设计职业行动领域。

根据分析,上述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有:综合布线、有线局域网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网络操作系统、管理与维护各类服务器、管理与维护用户终端、网络安全管理、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与应用等。

5.3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工作过程和技能训练,设置职业行动领域课程及课程标准,再依据职业行动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教学项目(课程项目和综合训练项目),将教学项目按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整合成职业行动领域课程。

职业行动领域课程是基于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并以项目、任务等作为课程的实现形式。同样,我们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中各门课程以项目化形式呈现。职业行动领域课程模块与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组成了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准员工”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之后,我们邀请省内外企业技术专家、一线技术人员、相关教师进行论证,对课程体系进行研讨,确认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群的生产实际的吻合情况,提出专业课程标准建议。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5.4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课程实施方案(示意图)

参考文献:

[l]刘昭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l1

[2]伍珍丽.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方式初探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2011(3):193-194.

篇3

关键词:高职;网络技术基础;项目化教学;工作过程;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97-02

《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金融、政府、教育、国防、科研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快捷、方便的交流与协作平台。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高专大多数专业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具有初步的认识,同时,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理论,学会应用网络技术的相关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理论与技能基础。

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对《网络技术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把能力培养放在了主体地位,但是,受普通高等教育方式的影响,高职教育还没能形成自己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使高职教育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在教学中,多数教师还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践的比重,但这种实践往往是内容孤立的,学生很难形成整体概念。因此,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就是一个适合高职高专教育且值得尝试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所设置的“项目”通常包含一门课程的多个单元的知识甚至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完成该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了解相关理论,掌握相关技能。其主要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

《网络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高职理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的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总目标及理工科专业的技能型特点,课程体系总体上包括:公共文化课、公共技能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而在具体设计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职业性原则、选择性原则以及发展性原则等。就目前来看,高职各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并不高,大部分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就业岗位不一致。因此,课程体系必须考虑学生今后岗位迁移、深造的需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网络技术基础》课在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上可分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两部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又可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特定能力培养三部分。在通常情况下,对于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教育主管部门有统一要求;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则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网络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以及职业特定能力的基础。

《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不同专业《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差异性 目前,很多专业都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课程名称大同小异,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等等。这些不同名称,主要是想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在内容取舍上,符合该课程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这种同名称课程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的具体体现。只有明确了这种差异性,才能很好地把握《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要领,才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明确了该课程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之后确定的。如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总体上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部分。能力目标又分为职业特定能力目标、行业通用能力及核心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为了解网络技术的最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职业特定能力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学生岗位拓展能力;核心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的依据 项目设计的依据总的来说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内;(2)项目必须是源于社会生产和工作实践;(3)学生对所确定的项目及其结果有着较强的兴趣;(4)项目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内容符合行业的最新理论,且学生有能力完成;(5)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项目设计的方法 项目设计的方法是结合课程的特点来设计,不能局限于某种形式。项目设计要注意以下原则:(1)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2)项目必须包含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3)项目必须以实际操作为主;(4)项目能让学生感兴趣,激励学生操作,激发学习的自觉性;(5)项目内容要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具体设计项目时,可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进行设计。

高职《网络技术基础》课程项目设计案例 我院高《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如前所述。在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后,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进行项目设计。组建一个小型企业局域网络的工作过程是:网络初步规划网络硬件选型网络施工配置网络和架设网络服务接入Internet网络安全与运维管理。根据这一过程,设计一个小型网络,再根据网络工程将其分成7个子项目:小型企业网络规划初步;网络硬件选型;网络施工(虚拟网络环境/架设部分网络);架设网络服务;接入Internet;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系统设计。

如何实现各子项目呢?我们同样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基本思想,将每个子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单项任务。具体划分是:小型企业网络规划包括使用Visio软件绘制网络拓扑图、思科模拟器(Packet Tracer)的安装及使用、用思科模拟器配合抓图软件绘制网络拓扑图三个任务;网络硬件选型包括双绞线的制作、网卡的安装与配置、路由器与交换机三个任务;网络施工(虚拟网络环境/架设部分网络)包括Virtual PC安装及服务器端及客户机端操作系统安全、架设两机互联网络、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VLAN的划分与实现、架设WLAN五个任务;架设网络服务包括Active Directory安装与配置、DNS安装与配置、DHCP安装与配置、WWW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FT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邮件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六个任务;接入Internet包括网络命令及网络故障诊断、常用的局域网接入Internet方法两个任务;网络安全与管理包括系统自带的安全管理工具、计算机网络安全措施两个任务;网络系统设计包括初级网络设计、小型企业网络设计两个任务。

《网络技术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考核目标 在进行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前,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考核目标。课程的考核是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接近程度,而课程目标是由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来决定的,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决定课程的考核目标。

过程性评价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针对所给出的项目,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使其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出评价。评价方法可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目标性评价相结合,分阶段、分目标地给出评价结果。除了对学生的学习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外,教师还应在教学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对项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及时完善项目内容及考核方法,为下次教学积累经验。

高职《网络技术基础》课程过程性评价案例 根据以上设计的项目及课程目标,设计高职《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方案如下。第一,在评价内容方面。(1)各单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这里的单项任务应来源于生产工作实际,并能体现本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如绘制实训室网络拓扑图;双绞线制作(交叉线)一根;CIDR的实现;路由器基本配置操作;DNS服务安装与配置;通过路由器接入Internet;安装配置CCProxy;ACL设计与配置;初级网络设计等。(2)到课率。到课率是大多数学校经常强调的指标之一。它反映的是学生参与本门课程的时间度量值,但它并不包括学生参与本门课程时间的全部,最明显的是自习时间。此外,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的社会活动中,都有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因此,对到课率的评价应采用相对比较宽松的尺度,在评价量化时,比例不宜过大。(3)任务完成率。任务完成率是从统计的角度考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它是对到课率评价中不合理部分的纠正。因为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各种不可避免的原因而不能到课,但是他可利用自习时间或其他可利用的时间完成任务。只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课程中设计的各项任务,则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实现了。此种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说该生这门课程不合格。(4)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表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生思想品德的直接表现。因此,此项评价是课程评价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第二,在评价方法方面。评价方法是对评价内容的检测方式。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评价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设计应能反映评价内容的掌握程度。高职《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评价方法可采用由该课程的专家、教研室成员等组成考评小组,制定单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细则,由任课教师具体执行评价的方法。评价可采用百分制,将分值按某种权重方式分配到项目评价(具体到各单项任务,权重可取70%)和基本素质评价(包括到课率、任务完成率、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表现等,权重可取30%)。第三,在课程成绩认定方法方面。课程成绩的认定,可直接取百分制的评价结果,也可将评价结果折合为学分或优、良、及格和不及格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基础课程,由于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的差异,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高职高专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就是较合适于高职高专教育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应用该方法,需要了解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出源于生产工作实际的项目任务,同时,需要设计出适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教学实践证明,只要项目任务设计适当,考核方式合适,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15.

[2]李霁.谈职业技术学院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3):64-65.

[3]胡建华.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1-5.

[4]吴光林.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74-75.

[5]唐晓文.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Flash教学中的应用[OL].[2011-06-10].http://hjc.省略/jyw/Article.asp?ID=2191.

[6]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OL].(2009-09-07).[2011-06-15].http://省略/web/articleview.aspx?id=2009090700028&cata_id=N124.

[7]李学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OL].(2008-10-08).[2011-06-15].http://省略/web/articleview.aspx?id=2008100800003&cata_id=N124.

篇4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问题;对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网络管理、网络维护、网页制作、网络安全、网络资源开发等行业,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非常短缺。民办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的重任。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网络技术方面人才的巨大需求,很多民办高职院校都开设有网络技术专业,而且是重点专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民办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这就要求民办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探索出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民办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与社会实际需求不一致

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网页制作、网络编程能力、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范和故障诊断技术、各类主流操作系统、综合布线技术等。但是民办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却没有与当今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没有将目前主流的网络技术知识引入到专业课程当中,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一部分学生虽然熟练掌握了课本上的所有知识,但是当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工作时,还是和企业对网络技术方面人才的要求标准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网络技术知识,他们没有学过,一部分学过的网络技术知识,他们又缺乏具体的实践,不能熟练的运用。这都是专业定位与社会实际需求不一致造成的。

2.缺少必要的实践活动

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民办高职院校要根据网络新技术不断对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也不能忽视必要的实践活动。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产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目前,民办高职院校普遍采用课程设计进行实践,但由于课程设计的强度不够、周期较短等问题,所以效果不明显。而由于资金缺乏,所以全面的、系统的实践也无法正常开展,造成学生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偏低。

3.教师队伍建设落后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方面的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项目开发和研究,基本都属于理论性教师:理论性较强、动手能力较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即使有一部分想利用所学网络技术进行某个项目的研发,教师也不能给予学生很好的指导和建议,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二、促进民办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发展的对策

1.明确网络技术专业发展目标

在信息化时代,各个企业、单位的生产、运营和管理都离不开网络技术,需要大批网络建设、网络运行、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民办高职院校要明确网络技术专业发展目标,紧跟市场需求,根据不断变化的就业岗位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科学安排教学课程,实现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网络技术专业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本地区企业需求的人才方向进行全面分析,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不同层次的网络技术人才,如用网方面的、建网方面的、管网方面的等等。这样,企业在招聘网络技术人才时能够根据需要,进行针对性的选择,也有利于降低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对课程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目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课程都是由学校的课程组教师独立开发的,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脚步,因此必须要加大对课程的改革。可以实行学校课程组教师和企业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软件工程师共同研讨、长期交流、相互合作建设课程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闭门造车,让课程不再是单纯地理论知识,而是加入了具体的实践;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是社会中需要的。也可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对人才需求的类型,设置贴近企业岗位和生产实际的课程,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及时将企业正在使用的网络技术新理念和新方向补充到课程当中来,适应形势的发展。课程设置主要以网络系统设计、规划、维护为中心,可以是适当减少网络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增加一些与日后工作结合较强的实践性课程,大大缩短学生具备能力和企业所需要能力的差距,使学生毕业后就能从事与网络技术有关的工作,如网站制作和维护、网络设备维修、网络管理等工作。但是,网络技术再发展、再进步,也离不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好时间,让学生在尽快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开展对网络新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网络技术领域能够长期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要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将教师所讲解的知识要点和方法一一记下并掌握,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因为有些知识和技能可能教师自己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不可能很好地交给学生。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想方设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可以采取项目案例式教学,让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和体会课程中的知识。但是,教师要注意在项目选择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选取合适的项目,可以是课程组教师自己设计开发的,也可以说是企业里比较典型的真实项目。在进行教学前,教师不但要熟悉掌握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而且对每一步都有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环境中该怎么避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更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提高民办学校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进修、培训、自主学习等方式加深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可以定期到企业中进行学习,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论,增强项目设计和规划等方面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时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知识,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有利于建立专业水平高、专业方向明确、科研成果显著、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另外,专业任课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论坛、图书馆等多种手段搜集最新的网络信息,了解网络技术专业最前沿的技术,然后将这些技术及时地传授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如当今企业采用哪种远程接入方式。哪方面的网络人才比较欠缺等。这样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可以分请重点进行详细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学生将来顺利就业。同时,教师还应将知识点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感觉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总之,网络技术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灵敏的嗅觉和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及时了解和掌握日新月异的网络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4.加强校企合作

专业课学习和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来能够顺利到企业中工作。所以,民办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把学生送到企业去实习,使学生能够尽早地了解企业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联系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看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网络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同时,民办高职院校要和企业一起,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可以参与到项目的开发和实践当中。对于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可以让学生参与开发、设计、运行、维护等全部过程,让学生充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团队协作和有效沟通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

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学校还可以引进企业的一些项目。组织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然后由教师挑选三到六名学生,教师和这些学生一起对引进的项目进行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民办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双赢;另一方面,丰富了教师的项目经验,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些项目经验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总之,民办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发展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要在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出相应的对策,努力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柯辉.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5)

[2]张迎春,胡国胜.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与规格设计[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0)

[3]敖广武,温春友.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06)

篇5

[关键词] 高职 网络 培养 方案 职业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引 言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多职业教育者研究的一个课题,旨在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性网络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在国家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教育水平,人才需求结构,就业状况等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网络技能人才是网络专业的核心,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合理、科学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就显的尤为重要,它是我们培养网络技术人才,组织教学的依据。

设计背景

1.网络人才遍布在各行各业,就业面广、社会需求量大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在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中,网络应用的全面延伸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都会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

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在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设置独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汉中、安康、商洛等市的高职院校80% 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定位不准,受师资、实训条件限制,培养的人才知识滞后,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相对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网页制作、网络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

2.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环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做强、做大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建设国家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环境,必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3.本地区对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和专业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一掌握某一专业的人才未必能够在市场上立足,掌握计算机网络所涉及的软、硬件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安装、操作、测试和维护能力;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的能力,能真正把基础理论知识与网络实践能力合二为一的网络建设、 操作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紧俏商品”。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正是培养此类人才。

通过调研汉中市及周边地区的典型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定位。其中主要走访调研了以汉中四通公司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汉中移动、联通公司为代表的通信运营业;以及汉中钢铁厂代表的制造业、政府机关和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对网络搭建、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等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提出了岗位要求。

设计过程

通过行业企业市场调查等方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召开专家工人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共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按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建网”、“管网”、和“用网”。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要求,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网络安全、信息对抗、网络工程、网络管理、IT产品营销、数据库设计开发、网站建设等。

1.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统计,网络及安全管理员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普遍需要的职业岗位。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工学结合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证书性学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一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围绕考取职业证书安排教学。主要取得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建网基础)、网络管理员(管网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用网基础)。以达到基本职业素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入门水平,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

第二阶段“生产性实训”是指三年制的第二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以“典型工程项目”安排教学。以达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较高水平。

第三阶段“顶岗性实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三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外的企业顶岗工作。以达到专业应具备的企业经验和综合素质。在校内安排企业真实性的专业综合实训,在校外以实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安排顶岗实习。

2.在课程开发方式上,探索建立“教师科研下企业,工程项目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学生学习如上岗”的模式

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召开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根据前阶段的工作分析和成果,共同讨论和初步确定了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框架体系

1.确定职业岗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试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体现工学结合为特点,以职业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合作,确定其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初步提出培养目标。

2.典型工作任务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它反映了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形式,应包括完成一项任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完整的过程。在该步骤中,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便对该职业进行准确地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再根据三级能力的培养思路和职业养成规律,由浅入深安排学习内容,并由企业实际工作提炼出小型企业级局域网组建、网络工程测试与验收、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16个典型工作任务。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它是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设计学习情境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学习领域设置的原则:一是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三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建网”、“管网”、“用网”。

4.课程体系结构

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需要有成熟的课程载体、规范的工作岗位或实训中心,熟练的指导教师等条件的支撑。就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来说,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提出“平台+学习领域课程”的构想,兼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保证学生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第一学年奠定一个基础和平台,从第三学期开始采用纯粹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式的构想。

5.教学计划设计

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编制教学计划表,课程开设顺序与周课时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当专业的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幅度大时,或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按常规教学周无法很好实现教学目标时,可对3年6学期制进行变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教学计划开出的课程,在能力考核上实施“以认证代考试”、“以竞赛代考试”、企业实践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在课程考核上采用“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答辩”、社会调研报告、企业实践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成绩逐期载入学生学业成绩登记表,毕业时归入本人档案具体归结为:通过两种方法来考核,一是教考分离,通过国际、国内认证考试,二是形成性考核。

教学条件配置

1.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本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1)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应用开发和信息安全专业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

(3)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专业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若能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则更好。

(4)教师“双师”素质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5)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2.教学设备配置

(1)校内实训室

支撑实践教学计划所需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包括“网络集成实训室”和“网络工程实训室”,辅以2个普通多媒体机房,可以满足每届招生1个标准班(40人)的实训基本要求。出于安全等原因,企业网络的生产环境不会轻易让学生使用,校内实训环境应尽量扩大规模和覆盖面,以保障实训需要。条件许可时,应跟随技术发展,增加安全、无线、IP语音、网络存储等实训环境,尽量贴近实际工作环境。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从事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等领域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网络信息中心。最需要真实网络环境开展“网络管理与维护”实训实习却很难在企业进行,“综合布线技术与施工”须借助网络工程类企业开展实训实习。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除从事网络工程和应用开发的少部分企业能一次接纳多人外,一般企业接收的学生数目也就1到2个,且不会每年接纳,因此校外实训基地最好能够达到每个标准班级(40人)4个以上,并尽可能多。

总 结

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先进的思想指导,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需校企合作,走工学合作之路,同时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资料:

[1]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课题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M].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5,2.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 煤矿企业 信息网络技术 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一、煤矿企业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现状

1、煤矿企业的信息网络化及其必要性。随着互联网以及相关电子通信、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煤矿企业的各种信息交流越来越依靠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传递以及进行高速度、大批量、低成本的加工和处理,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煤矿企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网络技术与传统信息交流方式相比不但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便利性等诸多优势,同时,网络技术在煤炭企业的应用也是煤矿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煤矿实现安全生产、降低以及消除人身伤亡事故发生率的重要途径。煤矿企业的信息网络化极大促进了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自动化、主动化、系统化,使得企业的生产、安全隐患信息得到及时、快速处理,最大程度保障企业的生产安全和人员生命安全。

2、煤矿企业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现状。在国际上,采矿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发出了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体的先进采矿系统,例如荷兰的智能采矿技术方案,包含了采矿生产过程的实时控制、企业资源的实时管理、机械应用级管理等近30个子系统,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将这些子系统结合起来,全面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以及安全管理。加拿大某公司开发的远程遥控采煤技术,通过中央控制站对整个企业开采活动进行集中自动控制、监控,真正实现了矿井掘进、煤矿运输等的无人值守作业。我国的煤矿企业几乎在同时开展了煤矿生产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其中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突破,相关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1)工业以太网的应用。工业以太网作为工业生产活动设计的开放型国际标准之一,具有高效率的数据传输以及极佳的实时效能,在大多数矿井使用的是1000M以太网,中小型煤矿一般采用工业现场总线的网络布置,工业现场总线较好地解决了煤矿生产安全监控系统对开放性、传输速率的需求,通过改进的工业现场总线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性能稳定、技术成熟、投入成本少,在煤炭工业的检测、控制等专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远程监控技术的应用。在工业以太网及工业现场总线基础上发展的远程监控技术,通过在采煤机械上安装自动化监控、控制设备,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将分散的各个生产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同步输送至井上地面监控总站,并通过交互式控制技术对生产设备进行远程遥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近几年,对煤矿重要生产现场或机械,例如井下机电硐室、胶带运输机等的无人值守远程监控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3)煤矿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专门针对煤矿行业的煤矿管理信息系统 (Mine Management InformationSystem,简称MMIS)已经开发出来并得到推广应用。煤矿管理信息系统能有效收集企业内部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并加以传递、处理、更新以及维护,该系统能极大提升基层管理人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将中高层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日常数据分析中解脱出来,更好的从企业、部门的发展高度进行决策,提升管理效率以及企业发展决策前瞻性。

3、煤矿企业信息网络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各自为政、分兵作战,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兼容。由于我国的煤炭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存在办“企业社会“的现象,而开放性是信息网络化的灵魂,各自封闭的网络信息化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和作用,只能使得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成为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利于国家对煤矿企业的综合管理,也不利于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二是企业缺乏足够的技术储备来推动信息网络化工作。煤矿的信息网络化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专业性和针对性都非常强,需要专业人才来推动。而传统煤矿企业对信息网络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认识不足,更多地将人才、资金和技术投入到煤碳本身的生产上,缺乏足够的信息网络化技术的人才储备,导致了精通软件编程人员开发的软件平台存在先天性的缺陷,不适合煤矿生产的实际需要;而熟悉煤矿实际生产的专业人员又不了解软件编程,严重阻碍了煤矿企业的信息网络化。

二、煤矿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越来越多的煤矿企业对信息网络化工作的重视,煤矿信息网络技术将得到更为广泛和有效的推广,其应用前景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当然,信息网络技术也需要不断推动更新,发展更加适合煤矿管理的专业信息网络技术。

1、煤矿信息网络技术适应煤矿实际需要方面的发展。一是要推动多源多态数据库的集成。煤矿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煤矿企业需要实现对井下采掘、煤炭输送、井下生产现场等的综合监控管理并实现不同系统间数据的共享和利用,这就要求管理系统必须实现多源数据库的多态化;二是积极发展工作面无人值守遥控技术。现阶段,信息网络技术已经能实现部分工艺的无人值守功能,而要真正实现煤矿生产工作面的全面、全过程无人值守遥空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三是要发展适合煤矿特殊工作环境的无线传输与移动通信技术。煤矿生产具有操作现场分散、机械设备隐秘、产品运输里程长以及有线通信网络铺设困难等特点,非常适合推广使用无线通信技术,但由于井下工做环境的特殊性,现有的无线通信技术还不能满足煤矿企业的实际需要,需要进一步研究新技术。

2、在煤矿信息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方式上,一是建立统一、系统、资源共享的国家级煤矿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库不仅仅是煤矿企业信息网络化的资源基础,对于提升煤矿的自动化水平以及应用先进技术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要发展多设备协同应用。煤矿生产流程包括了众多环节以及生产设备,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将各个独立的设备连接起来,建立相互之间的数据通讯,不但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同时也能提升企业安的全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煤矿信息网络技术是煤矿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途径,能极大提升煤矿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同时,通过无人值守等先进监控技术的应用,能极大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甚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者:本科学历,1995年7月毕业徐州煤炭工业学校机电专业,现就职于徐矿集团庞庄煤矿西坡项目部安全生产指挥中心)

参考文献:

[1]刘远航,杨泓伟,李保周.浅谈实现煤矿安全管理信息化的途径。中州煤炭,2010年11期.

篇7

关键词: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293-03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HONG Ya-ling, LIU Xing-hai

(Zhuzhou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 412001,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the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specialized training goal、occupation post cluster analysis、personnel training specification、professional curriculum、the allocation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carries on the profound analysis,thus construction of working process oriented network curriculum sys? tem.

Key words: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working process

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现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门店售前、售后技术员、网络布线技术员、网页设计师、网络设备技术支持员、助理信息安全师、网络管理员。依据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过程,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综合布线系统、管道、线槽安装与设备间施工、双绞线、光缆施工、网络线路的检测与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服务器的安装与维护、网络故障的分析和排除等16个。再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划分为可以进行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与管理、PHP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服务器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服务器架构、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网络攻击与安全防护等,从而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2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网络规划和构建、网络安全与防护、网站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理论知识、专业的网络系统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技能、网站设计与开发的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团队协助、很好的沟通与交流的素质,毕业后能够胜任计算机行业的网站开发、网络管理、网络建设工程实施、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网络产品销售等岗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1]。

3职业岗位群分析

专业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2],按照企业生产工作岗位所要担任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如表1。

4人才培养规格

专业的体系构建要按照企业生产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行业背景、学生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专业人才要具备能运用各类网络工具软件进行网络日常管理、故障排除;能运用目前主流的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进行系统管理与设置;具备扎实的网络基础知识,熟悉TCP/IP协议,能进行网络规划与设计;运用网络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和接入技术进行网络设备安装、调试与配置;能使用防火墙来进行访问控制设置、流量控制设置、安全规则设置,地址绑定、链路负载设置、内容过滤设置,进行防火墙的安全防护。能运用各种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审计日志的查看与分析、主机资源审计、文件加密与解密的功能,设备管理和认证的设置,补丁管理与分发功能,进行内网安全审计;运用服务器架构技术,在不同平台上进行网络服务器的部署、设置与维护以及运用网络安全技术,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等专业能力。

专业人才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决策能力和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法和社会能力。

5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岗位群的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把专业技能学习的技能要素和各项能力要素分解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与管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系统、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管理与维护。每个学习领域主要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按照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分层阶梯渐进的培养如图1所示。

6师资队伍建设

在专业体系构建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企业生产经验。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学院要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促使他们向“双师型”、“复合型”的教师方向发展[3]。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将企业的工作过程标准、规范引入到学生学习中来,严格按照企业的岗位标准要求学生,逐步实现与企业生产过程零距离对接,学院应适时引入企业一线并具有丰富的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站建设与架构能力、网站优化能力等的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

7教学条件配置

在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构建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下,开展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法。校内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在实训室完成,专项技能训练则在相关企业岗位上要求完成。校内和校外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如表2和表3。

表2校内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

综上所述,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了调研,跟踪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典型工作岗位,通过调研和考察得到了每个岗位的工作岗位,确定了工作过程对应的职业技能目标,确定关键能力目标,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介绍[EB/OL].http:///gysjx/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90.

篇8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利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310107-0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水利信息化已经成为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走进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在水文信息采集、防洪抗旱、水污染整治、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计算机网络技术条件下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全国已经建立了各类信息采集网络设施,水利业务应用的各类系统开发也逐步深入,形成覆盖七大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计算机骨干网络和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安全体系也逐步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话、视频会议等网络通信技术、水利综合管理网络技术有效的支撑了水利勘测建设、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应对频繁发生的洪涝台风干旱灾害、地震地质灾害、供水安全保障、水量流域统一调度、水资源坏境监测保护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水利信息化利用领域比较狭窄,利用的广度亟待加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水利行业各领域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进一步增加,水利信息技术和长远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新疆引额供水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为例,该系统形成了包括内部通信专网、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采集、闸门远程自动控制、各类电视会议和水电厂监控系统等子系统,为疆内引额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了先进的信息自动化技术手段。

然而,尽管多年来水利信息化技术手段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水利的基本数据库,但涉及防洪救灾、水资源配置、水利开发管理等基础信息资源还有待完善,服务更多层次需求的水利调度,水利工程规划及其它专业数据库尚未形成。信息资源也存在时效性不高、种类不齐全、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特别是一些宝贵的原始水文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久远,有的来不及更新,有的为得到妥善保护遭受损毁或者丢失。

2)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不足,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合。

水利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式可以更好的将水利信息资源、水利业务应用、水利基础设施等水利信息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整合,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和效能,增加水利行业各级各部门的协作,节省维护建设资金,进而促进水利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以某流域的洪水预报及防洪决策支持系统为例,由于流域覆盖不同地区,各个地方都需要掌握和了解流域水文信息和洪水预报监测,决策系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交互性,系统也涉及各个地区的防汛、水文等多个部门,这样系统的机构和工作机制就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机构、分布数据库及其通信技术加以解决。

但是长期以来,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或者难以付诸于实施,也就使得水利信息网络造成了地方割据的现象,局限于自身的应用实际,大多数数据库与水利系统应用技术的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计算机硬件、信息化基础软件与每个地区和业务部门相联系,造成了水利信息化系统各类资源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的不同业务部门,水利信息化形成了地域、专业、部门、系统等资源割据的局面。同时,受客观条件制约,很多网络技术不具备持续运行的条件,外界用户很难利用资源,信息共享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机制没有建立或者健全,信息化市场化机制也没有形成,水利信息化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而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老化的问题,给水利信息后续扩展和改造造成了一定困难,这些都使得水利信息化资源不能合理充分利用。

3)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管理和技术开发力量薄弱。

水利事业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同流域、不同工程直接信息化建设千差万别,有的水利网络技术系统建设工期较长,受季节性强,技术复杂、设计变更等因素影响,水利信息化需要协调的关系多,规模和投资一般都比较大,有的工程还涉及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因此,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和技术开发难度大,问题多。如何吸引优秀人才,采用科学化、现代化的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控制投资和质量,缩短工期,达到信息化控制既定的质量和安全目标,成为水利信息化建设关注的重要问题。

无论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还是技术开发,最终都需要相关技术去解决。一些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受资金和技术条件限制,缺乏精通水利信息资源开发、系统的维护、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人员,造成了水利信息化应用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

2 计算机网络技术条件下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促进水利信息化的有效手段,深入开发和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广泛利用各种水利信息资源,促进水利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水利行业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保障,因此,充分认识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针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水平。

1)充分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发展作用和趋势,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作用。

在信息化条件下,水利事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呈现新的发展要求和趋势。如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交叉应用,对水利信息化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准确的信息,也大大提供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使得水利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大量的水利信息,如水文资源信、水资源环境监测、汛情旱情信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都迫切需要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应用,特别是3S技术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因而水利部门要根据信息化发展新的特点和趋势加强技术开发,建设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新的应用平台,确保信息化系统开发更新升级。另一方面,在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大网络技术应用的安全保障。应用各种先进的安全加密技术,加强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和应用水平,对目前现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的软件数据库技术存在的时效性和应用差异性等问题,构建大众的、操作维护更简单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保证水利业务系统建设上软件平台的开发与设计,与硬件建设同步发展,使水利信息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另外,信息化安全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的联系更加密切,越是信息化程度更高,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也将更复杂,必须采取更加安全的技术手段,加强管理,防止计算机病毒和非法人侵,保障水利信息的重要网络和应用系统运行安全。

2)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步伐,整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资源,实现水利信息化的互通和资源共享。

水利信息标准和规范化建设体系不够健全,水利信息化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等缺乏统一的业务标准,这样也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建设,也不利于水利信息的资源共享。要加强建设水利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在认真落实执行现有的水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同时,统筹规划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的建设,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领导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建设管理体制和制度,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如发挥七大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信息骨干网络信息交换与共享,统一管理,强化共享利用。在计算机机房环境建设方面,应逐步整合或取消各业务部门自建的内部机房,实现机房的统一管理和开放利用。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基础软件方面,要加强统一部署、集中管理和共享利用,逐步构建相对统一的基础硬件运行平台,提供统一的基础硬件支撑环境,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益。应尽可能依托现有的水利信息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分析处理、应用支撑平台等基础软件,开发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在水利信息系统安全方面,要从全局出发,建立统一的防范机制和安全策略,要在统一的规划系统下,抓好基础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建设,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基础,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

3)加强水利信息化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市场运作新途径,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事业建设中的现代化水平。

水利信息化建设受资金、人才、基础信息资料等诸多方面的约束,一些基层水利系统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较低,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的系统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特别是一些水利工程中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IT技术的建设项目,对人才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要求高。要根据现有人才队伍的特点,重点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同领域的人才细化,分门别类进行专门培训,促使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既掌握水利专业知识又精通某方面的信息技术。还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引进要注重转变人才引进方式,吸引更多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积极投身水利信息化建设。其次,探索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市场运作途径,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基本特点运作机制,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随着水利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利用水利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的有利条件,尽快研究出台相关的政策,努力扩大水利投资渠道,尽快健全投资体系,改变过去各种水利资金相互挤占的状况,如果着力在运作机制上下功夫,建立良性运作机制,形成水利资金的良性循环,必然会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如建立合理的水价、银行贷款、债券和等解决资金难问题,还应加大水利信息化科研建设,发挥科研项目和建设项目双重身份优势,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有效地服务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总之,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基础和标志,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各类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深刻认识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问题,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坚持用高新技术对水利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综合应用,才能可实现水利工作信息化、智能化,促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治国、李纪人、徐美,全国水环境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31(02):45-47.

篇9

关键词:网络管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随着企业业务变得越来越富有挑战性,信息技术领域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要管理由各种LAN、Intranet和Extranet构成的混合网络,网络管理员如何优化设备和网络配置,使网络系统充分发挥优势,是今天网络管理员们正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1、网络管理的必要性

网络管理集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于一体,通过调度和协调资源,对网络系统进行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维护和计费管理,以达到网络安全、可靠和高效的运行。

在我国,由于网络和通信业务的迅速发展,多方投资、多方引进、多厂商的异构型设备问题非常突出,其网络管理的难度更是非同一般。传统的手工管理对于这样的网络已经无能为力。网络管理系统可以使工作人员避免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可以在网络发生故障时及时提醒,以提高设备的故障响应速度。同时,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在不扩展网络带宽、增加设备和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设置,如网络分块,添加路由过滤等,进行合理的资源利用。还可以控制用户的访问、跟踪用户与网络的连接、改变网络登录口令、记录网络访问历史等,从而为网络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只有在管理良好的网络,才可能为网络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使用环境,给网络的发展一个良性刺激,使得网络发展得越来越快,为网络用户提供越来越优质的服务。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管理已逐步成为当今社会中的热门技术,不仅应当是网络专业学生的重要的必修课。也应该作为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2、网络管理对计算机网络本身的重要性

不论如何,所有与网络有关的技术,都是为了保障用户能够通过网络顺利的获得Intemet上共享的资源。计算机网络的最终目的,就是资源共享。

而网络管理的目的,是使网络正常、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地运行。通过网络管理,使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地利用,以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并为网络性能的改善提供全方位的动态支持。特别是当网络出现故障时,网络管理系统要能及时地报告和处理,并协调和保证网络的高效运行。

在某些情况下,网络管理意味着一个单独的网络管理员动态监控网络,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有意味着分配数据库,自动轮询网络设备,生成实时网络状态变化和信息流的图形报告。总之,网络管理是利用多种工具、应用程序和设备来帮助网络管理员监控和维护网络的一种服务。

3、网络管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

一个网络专业的课程系统结构的开发,必须要综合考虑每一门课程在整个网络系统中起到的作用,或者是在学生今后的就业中发挥怎样的功能。

上图展示了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从此课程体系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利用所学的全部知识,进行网络工程的设计。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网络管理作为整个课程的重要支撑,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网络管理仅仅作为支撑课程是不够的。就其技术而言,网络管理包含了对网络中的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计费管理以及安全管理,这5个方面几乎涉及到了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面。换个方向理解,若要对一个网络进行有效地管理。就必须掌握海量的网络技术知识。不仅要熟悉网络中各个设备、各类服务器的配置方法,了解网络系统的架构过程,更要拥有对整个网络系统进行全面评测、综合判断的能力,否则你根本就无法做到为一个网络进行最基本的故障维护。

4、网络管理课程的重要性

如果说网络工程是全面检测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整体知识的掌握情况,那么网络管理则是用于衡量学生对整个网络系统的综合分析、综合应用的能力。

就以网络管理中最基本的网络故障管理来说,网络故障管理是指系统出现异常情况下的管理操作,简单地说,就是找出故障的位置并进行恢复。其目标是自动监测、记录网络故障并通知用户、以便网络有效地运行。

若要解决一个网络故障,首要的步骤就是要找出故障的原因,然后通过原因来查找出故障点,最后才是修复网络故障,而往往网络故障的外在表现几乎都是一样。比如校园网的客户端无法访问Internet,那么到底是服务器出现故障,还是通信链路的原因,亦或是客户端的问题?同样的,以上的故障又可以分为软件故障和硬件故障,是服务器、交换机以及客户端的配置不正确,还是通信链路物理断开、服务器当机、客户端网卡失效等原因,如果判断出是通信链路的问题,那么是路由器的访问列表配置不正确,还是交换机的VLAN设置不正确,亦或是路由器交换机上的网线脱落。因此,要解决这一故障,学生首先就必须了解出现这类故障可能是由哪些因素产生的,其次再根据其所学的知识来判断以及确定故障的因素,然后再利用掌握的网络命令来定位网络的故障点,最后才是找到解决故障的方法。

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不管是发现故障,定位故障或是解决故障,都需要学生全面的、综合的考虑网络中的各个因素。学生必须对网络系统有一个全局的把握,在对待各种网络故障时必须有一整套的、流程式的解决方案。因此,要全面了解一个网络的组成,掌握网络技术的各个层面,对网络的整体情况有动态的分析、判断能力,是作为一个网络管理员最基本的素质。

因此,学生若要在网络管理中取得一定的建树,就必须整合自己所学的知识,熟练各门专业课程,掌握各种基本的专业技术,这才能达到快速、有效地解决网络问题。

参考文献:

《网络管理的重要性》蒋劳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出版社2007年8月《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网络管理技术》李明江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网络管理与维护》胡庆龙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9《网络管理》 郭军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工学结合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渗透于全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办公、商务和生活等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就业岗位涉及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站开发和优化、物联网开发应用等方面,人才需求量巨大。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尤其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我们从事IT职业教育者面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现以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一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立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明确专业建设思路,深入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思路

贯彻“依托行业,对接企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高水平系统构建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和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通过分析专业所面向的主要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围绕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确定工学结合项目系列模块;注重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积极参与创新设计、技能大赛和IT认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就业岗位的层次和质量。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网络的触角越伸越广,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将不仅仅限于现有的各个网络公司或IT公司,大量的传统企业在不断加快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将表现旺盛。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处在初级阶段,其中八成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面临着网络应用人才缺乏的困境。各行业都迫切需要懂技术应用、会管理、能维护的复合型网络技术人才,主要包括网站建设与优化、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与安全和物联网应用等实用技术。行业变化可为职场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IT业技术更新换代快,不断为业内人士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国家信息产业部预测,今后5年,我国从事网络建设、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的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达到60-100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网络人才要求的人才还不足20万,人才缺口巨大。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人为本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由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经过校企专家充分研讨论证,形成了既满足目标岗位知识、能力与素质需要,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突出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专业课程全部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培养网络技术专业领域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教学实践与理论并行,理论以够用为度,以为实践服务为宗旨,以实践动手操作为主,及时把握学生课堂实践教学效果,确保课堂实践教学质量。

2.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拟定项目实施计划,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内部成员既团结协作,又分工负责,项目完成后对项目进行评估验收,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评定课程效果,并且要保证用于实践教学的项目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

3.实践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层次来划分,并且要强调数门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完整性。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专业课程性质,我们将集中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技能层次实践、专业层次技能实践和综合与创新实践层次实践三个层次,把专业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分别划入这三部分之中,递进式实施。

4.加大校企之间实践教学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网络工程真实项目为纽带,与锐捷网络公司、红帽软件公司共建了本专业实践教学必须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在教学体系中纳入了RCNA、RCNP和RHCE、RHCSA等国内外权威的职业资格认定课程,学生通过相关认定后可进入锐捷等企业实现体面就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来校开展实践教学,专业教师去企业进行真实工作项目的参与。通过这些举措,很好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了学院专业建设、企业人才吸纳和学生就业的三赢。

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样的高职层次理工科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实践教学也在紧跟专业技术发展的步伐,我们不断创新,努力前进,真正以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及时调整、改善实践教学的方方面面,推进本专业内涵建设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