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满清文化;历史;遗产;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装饰
沈阳故宫作为《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资源,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如果简单将沈阳故宫这一世界遗产资源,其旅游装饰产品简单地按照市场化的旅游方式定位,必然造成以旅游价值评价取代遗产价值评价的后果,甚至可能引起遗产资源的核心价值――历史的深刻性和文化的传承性的丧失。所以,对沈阳故宫这样世界遗产的旅游装饰产品的开发,必须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潜在作用,对遗产资源要进行多方面的价值挖掘,包括美学、思想史、宗教、社会学、历史、科学与技术等,即通过考察研究、审美实践而不断发掘其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并不断提高对遗产所在地的文化、民风、习俗等资源价值的研究与开发。这就是笔者对沈阳故宫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基本定位。旅游装饰产品开发设计定位是旅游目的地不断扩展和深化其旅游产品的前提。通过对沈阳故宫旅游装饰产品开发设计定位的分析,今后沈阳故宫博物院旅游装饰产品的深入开发,似应将重点放在能够充分反映满清历史文化民俗特点的旅游装饰商品的开发上。而在设计这些旅游产品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文化架构上要充分反映满清文化的特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清代初期政治的中心,充分体现着满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满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长期居住在祖国白山黑水之间的广大地区,在不断的生息繁衍中,经历了从野蛮社会形态进入文明阶段的历史进程,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内不断分化、整合,最终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习俗、文化。其中不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风俗,也被列入保护或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满清的这些民族文化习俗,虽然在沈阳故宫博物院里没有逐一的具体展现,但是人们从其建筑风格、艺术设计、展品陈列中,仍会领悟到这些民族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一定要坚持以满清宫廷文化为其内核,以满清民俗文化为其外延,充分挖掘满清文化的深刻内涵,以生动的形象设计体现满清文化的独特个性。
2 商品品味上要体现旅游地的地方特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所在地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美称。沈阳作为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沈阳远在七千多年前,本土先民新乐人就在这里农耕、渔耕,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的新乐文化,成为华夏文化发展的重要支系。之后,这里发展成为汉族和东北各民族的共居地。由于沈阳靠近中原,作为其进入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因此被历代中央王朝列为其控制东北的战略要地。沈阳城邑形成于汉代,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历经数代王朝的更替,几经废置,又不断得到复建,并逐渐形成规模,而且始终处于东北边地军事重镇、区域内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后,它是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沈阳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它区别与其他地区的产品开发的特殊性、地域性,也是吸引旅游者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开发设计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旅游产品时。一定要以当地的民风、民艺为载体,充分反映当地物质文化产品的历史渊源,使每个旅游者所购到的旅游商品,都能铭刻着对这个旅游地难忘的经历。
3 商品装饰上要坚持满清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如前所述,我们在开发设计沈阳故宫博物院旅游产品时,一定要突出满清民族文化的特点,就是说,要以博大精深的满清民族文化作为支撑和根基,但又不能拘泥于满清文化的传统特点,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的装饰艺术的设计手段与方法,使传统的满清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将现代的设计元素合理的运用到传统文化的设计中去,使二者恰到好处的融合起来。创作既有深厚的满清历史文化的气息,又能反映出现代装饰艺术特点的优秀设计作品。
4 市场定位上一定要坚持实用性、方便性和礼品性
我们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市场需要。它必须从旅游者的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来考虑。因此,我们在高度重视其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一定要考虑其实用性、方便性和礼品性。所谓实用性,就是所设计的旅游纪念品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用途,如文化衫、风情包、特色扇子、室内装饰产品等;或者有一定的收藏和保存价值,如历史文物的复制品等。方便性就是体积不要过大,要便于旅游者携带。礼品性就是包装要牢固轻便,外观造型要美观大方、精美别致,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其亨.建筑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成都地区餐厅空间室内设计为例[M].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
[3]刘霏霏.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M].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篇2
关键词:现代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信息传达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71-01
一、视觉识别系统中的结构模式
视觉识别系统的结构模式是主要是对等级的合理排列进行组织,作为集合不同位置空间、层面时间的系统,可以有效的、系统的、统一规范的将信息传达给人们。
在识别识别系统一种是包括三种层面的结构模式。其主要包括基本要素、应用要素以及各个要素的细分要素。其中基本要素包括图形、标准字和标准色;应用要素主要包括广告、产品、包装等等;各个要素的细分要素主要包括比如办公用品的名片、信封等。
另一种结构模式就是主要由语言符号所构成,设计师必须要凭借自己的思维、记忆和想象利用语言将事物描绘出来,并且要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展现出来。
视觉识别系统本身具备着系统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在人类生活的一个环境中是一种以动态形式所构成的,所以在视觉识别系统中必须要将这两种结构模式相结合,使其可以对称统一。从而能够准确的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信息传达。
二、现代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的信息传达
1、现代博物馆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利用视觉识别系统进行准确的信息传达。现代博物馆集材料、造型、色彩、装饰、肌理、质感等方面内容于一体,是一个整体的信息传达系统。为了保证视觉识别系统所传达出来的信息的准确性,必须要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民族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视觉和心理审美要求,从博物馆的形式、色彩、装饰、材料等方面利用视觉识别系统进行准确的信息传达,从而提高人们对国家的民资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促进了人们的审美水平。
2、现代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信息传达的案例。
(1)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最大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在2005年时对故宫博物馆进行整体形象策划时,其设计的院徽能够将故宫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准确的传达出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的发扬广大,同时对于博物院的形象建设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现在在我国博物馆中运用视觉识别系统中的信息传达的技术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故宫博物院的院徽主要是以“宫”为字形,上方的点应用的是“海水江牙”和“玉璧”的图形元素,下面的两个口主要是为了对应紫禁城中的建筑理念,而下方不封口主要是为了体现出古代皇宫的封闭和今日故宫博物院的开放。院徽上方的海水托玉璧,具备着强烈的寓意。璧象征着国家的瑰宝和国家的尊严,表现出故宫博物院拥有了100多万件的珍贵文物。同时院徽的颜色设计体现了故宫建筑的宏伟特点,以红黄两种颜色搭配,体现了中国独特的人文和历史特点,主要是以金、蓝、褐三种为辅助颜色,体现了故宫浓厚的历史内涵。
辅助图形主要是采用中国传统的云纹和水纹,为标识图形增加了一定的视觉效果。在文字方面主要是采用手写字体,在英文字体中选用有饰线体文字,其他的则是采用宋体和黑体,这样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历史也体现了我国的时代精神和国家化理念。院徽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将故宫博物馆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深入人心。
(2)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风貌,并且将苏州的园林风格相结合,将博物馆建立在院落之间,使得博物馆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传统的城市特点和古典的苏州风貌。博物馆新馆在建筑的形式上其体现的价值高于展示内容的价值,采用了集合行造型结构,将建筑的外观充分的体现出来。在运用色彩上主要是选用了白、灰、栗、黑等颜色,体现了其典雅、含蓄而且还具有禅意的特点,同时又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在应用字体上采用了手写书法体现了自己的独特地域文化,在设计博物馆的标志上与博物馆的内容风格相一致,使得博物馆新馆的风格与内容通过视觉识别系统很好的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很好的体现出来。
三、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代的博物馆当中,已经逐渐使用了视觉识别系统,从而也能够对人们进行完整的信息传达。博物馆拥有这最为丰富的资源,对社会对人们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现代博物馆当中合理运用视觉识别系统,能够完整的将博物馆中的信息完整的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历史街区 保护 更新规划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沈阳方城地区是由东南西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沈阳老城区,是国内现存较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方城保持了盛京都城时期形成的城池格局,拥有独特的规划布局与空间形态,城内遍布明清、民国、多个时期的不同风格的历史遗迹,以及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长安寺等在内的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特征。2009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的《沈阳历史名城文化保护条例》明确指出了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规划保护范围:“西至西顺城街,北至北顺城路,东至东顺城街,南至南顺城路”,以及以沈阳路、中街路、通天街城市街区作为城市景观线。
一.历史上的沈阳方城
方城地区始建于公元前140年西汉武帝时建的侯城县,为军事重镇,是沈阳建城史的开端。辽代筑建方型夯土城,称沈州,直至金末,城内大街呈十字交叉,努尔哈赤奠都沈阳,
建设井字街、方城八门及钟鼓楼,改城名为盛京。康熙时期把四平街的钟、鼓二楼之间辟为商业区,增修了盛京关墙,形成八关八门、内方外圆的城市格局。
民国时期护城河逐渐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四个露天市场,建设帅府官邸和私宅,古城内设立奉天督军署,奉天总商会,奉天省会警察厅等机关及基督教青年会,拆除钟、鼓楼,同期,六大字号的丝房,荟华等金店落户四平商业街,并改旧式门市瓦房为二、三层楼房,逐步形成商业集中区,“四平夜市”成为沈阳八景之一。解放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兴起,老城墙被陆续拆除,现仅存复建的西北角城墙残垣部分。居住和商业逐渐成为功能主体,商业迅速发展,以中街为核心的商业区成为沈阳市最吸引人的市级商业中心。
沈阳方城的现状
沈阳方城是清文化的发祥地,承载着沈阳2300年的历史,是沈阳的“客厅”。沈阳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性,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充分地体现了城市的发展过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的沈阳方城街区有着综合多样的社会功能,除了商业贸易和皇家宫殿,还有着重要的社会风俗活动。中街是方城内的商业贸易中心,每逢节日更加热闹,另外方城内还有一定的居住功能,与其他文化街区一样,在商业繁华的同时也是高密度的居住区。
方城的街道采用中国传统的棋盘式布局,呈现为清晰的井字形路网结构和“九宫格”式板块状城市肌理。现在的方城街区地处沈阳城区的中心地带,占地1.7平方公里,南至南顺城路,北至北顺城路,西至西顺城街,东至东顺城街,以沈阳路、中街路、正阳街、朝阳街四条城市街区体系为城市景观线,最有代表性的通天街,早在元代,通天街就已有雏形,它几乎是沈阳市最古老的街道。
沈阳方城内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6家,跨越明、清、、民国等多个时期,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古代宫殿:以沈阳故宫为代表。
官衙府邸:如张氏帅府、多王府、东三省总督府、洲警察局等。
宗教建筑:长安寺、中心庙及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址。
商铺及其他公共建筑:东三省官银号、中街鼓楼商场、利民商场、辽宁同泽女子中学等。
传统民居:刘皮匠院和黄家大院。
历史空间格局和遗址:主要指“井字街”格局、通天街、城墙、角楼、城门、各类遗址等。
沈阳方城现存的问题
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方城街区内的核心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及保存价值。但是城墙、钟楼、鼓楼早已被破坏,通天街景观大道已被损害,不复存在。
方城地处城市中心区,历经多年改造而又缺乏科学专业的指导,导致现状传统空间环境特色不突出,区域景观标识缺乏特征和系统,古城风貌淹没于现代建筑中。而且,沈阳路现状沿街很多建筑物在立面上盲目采用仿成古建筑的形式, 但还有一部分没有与之相协调, 混杂凌乱, 整体形象很差。
对于街区的文化资源利用较弱,沈阳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丰富多彩,例如东北二人转及扭秧歌,如其与方城文化街区结合,将会进一步提升方城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
方城作为城市的市级商业中心区,中街地区车辆堵塞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中街与正阳街和朝阳街交汇处可算是雪上加霜了。如果盲目的疏通路网,拓宽道路势必会对方城的传统道路格局及空间景观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缓解方城地区交通成为棘手的难题。
沈阳方城的保护与更新规划
对于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保护而言,应保持由东西顺城街和南北顺城路围合形成的古城边界;保护、发掘城墙、城门等标志性建筑;维持正阳街、朝阳街、中街路、沈阳路的街路尺度与街道风貌;保持前朝后市的平面功能布局;对历史文脉的整理和完善应尊重历史的延续性和演进过程,做好整合、互动和联系。在对历史建筑的维护的同时,还需要对于一些区域进行更新改造,但严禁采用大规模的拆除或更新建造,历史街区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我们的整治不能一蹴而就,而只能分区域分地点的认真细致的进行,这样才能保护整个街区的历史风貌。
文物保护单位
强调对世界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维护及合理化使用。在对文物古迹、遗址、遗存进行保护、修缮、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以故宫为核心,重点建设“一廊”、“一道”、“三景区”。
“一廊”:建设具有清风古韵的历史文化走廊,将沈阳不同时期重要的历史建筑,如张氏帅府、沈阳故宫、中心庙、城隍庙、罕王宫等用绿廊联系起来,成为历史的纽带;
“一道”:一条千步大道,依托通天街,通过在街路两侧设置小型广场,营造皇城曲径通幽的意境与氛围;
“三景区”:在北端建造遗址公园直至中心庙广场为皇城胜景,以打造地方风尚,主要以商业活动为中心景观;皇城中心故宫至政督广场为打造满清风韵,主要以历史建筑为中心景观,体现皇家气派的方城古韵;张氏帅府以北至故宫前广场为奉天风云主题功能区,以打造出古色古香民国风情。
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
以前清文化和民国文化为依托,以故宫为核心,突显皇城“方型井字格局”,对有代表性的,体现方城古老魅力与风貌的重要标志物与标志点,如城门、钟鼓楼及局部城墙,利用点、线、面等手法重新构建皇城边界,将皇城范围内散落的故宫、张氏帅府、中街、遗址公园等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前文”、“后市”发展格局。“前文”,即围绕故宫、帅府,打造以文化、旅游、博览、会议、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休闲旅游区。传统胡同、街巷地名是社会风俗习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集中展示。方城内街巷、胡同纵横交错,有以官署王府命名的,如十王府胡同、少帅府巷;有以商贾行市命名的,如铜行胡同;也有以宫观寺庙命名的,如长安寺巷。从中不难发现时代的变迁、世事人情、风土民俗……对传统地名的保护反映了对历史的尊重。
旅游资源开发
为进一步彰显方城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传统文化,建设观赏古迹、体验文化方案,旅游业将作为历史街区的首选功能进行开发发展。方城将构建以故宫为中心,以南文北商为特色,以地上历史文化遗存观览和地下“非遗”体验相结合的方城文博旅游区,积极打造具有清文化特色和满族风情的精品演艺项目,不断增强沈阳的文化魅力和城市特色,把方城建设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和娱乐消费于一体的东北知名历史文化综合消费区,能够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商业发展
商业活动是城市生活中最活跃的要素,商业空间环境也因此成为城市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有着很强的社会效益。方城以中街为其商业聚集中心,历史上的中街曾经商贾云集,“满汉全席”、“老边饺子”、“李连贵熏肉大饼”等特色餐饮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不经意间,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抢占了老字号的地位,传统的餐饮老店逐渐从商业街上销声匿迹。
为此未来的中街仍在保护中街特色商业区的同时,规划增设传统特色商圈,其中的中心庙传统老字号商圈位于历史建筑中心庙的西北区域,商圈建筑群以传统四合院落式布局,有萃华楼金店、老边饺子、马家烧卖、大光明眼镜店、亨得利表行等沈阳老字号主要业态,通过在其重要地段增设老字号主题雕塑、商业街入口牌坊、老字号主题雕塑、民俗场景展示等营造观古街风韵、赏传统工艺之感。
参考文献:
[1]陈伯超.地域性融合文化对盛京城空间格局的影响.城市建筑,2006第6期
[2]阮仪三.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2第2期
[3]金光熙,韩玉鹤.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认识与实践—以“盛京城古文化街”为例.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版
篇4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对文化遗产的新看法
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绘画、遗物、铭文等文物;在景观、建筑样式结合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体;从历史、美学和人种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工物品或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
笔者认为,文化遗产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传统的思想精神文化遗产即深层文化遗产;以传统的习俗、礼仪、技艺等为主的文化遗产即中层文化遗产;物质类文化遗产即文物,也就是表层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三层结构从理论上讲,应是完整的一体,但因为社会是复杂的,文化是复杂的,文化及其遗存也就不是普遍完整的了。比如属于深层文化的我国封建治世所独尊的儒家学说,在当时是统治阶级治国理纲的指导思想,如今,在人们的生活中仍或多或少地发挥着价值影响;但与其相匹配的中层文化如皇权专制等在新社会被废除了;而相应的表层文化的东西还或多或少甚至有的是较完整地存在着,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但其用途已随中间层次文化的整体(功力上)的消失而完全改变了。
文化遗产的构成是由文化的构成所决定的,其走向(即存与废)由依其品质及其价值的时代需求和体现而定。
思想精神遗产方面,以儒家学说为例,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授受不亲、为尊者隐、法外援情,用现代文明观衡量,就有很大的负面成分。它会因其品质的优与劣、价值的时代体现的先进与落后而被继承、弘扬、发展或批评、摈弃、衰亡。优秀的思想精神文化遗产,作为思想精神财富,尽管会因其所依附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强弱而呈现兴盛或衰弱,但绝不会消亡。
中层文化遗产,即传统习俗、礼仪、技艺等的传续,同样既取决于其品质,又取决于其价值的时代需求和体现。但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总趋势看,其中一部分会因其品质原因和其价值与体现时代要求相悖而被现实社会限制、禁止,甚至消灭。比如旧的制度、组织机构、恶俗陋习、酷刑等。而另一部分则被传承、被利用、被改造发展,实际上是在传承中发展、再生。
文物作为表层文化遗产,对于现实社会而言,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历史文明的见证、历史文化的形象诠释,所以其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基本上都是正面的。
与中层、深层文化遗产的走向不同,表层文化遗产有着其显著的特征。一是不可再生性,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环境下被制作、生成以后只能复制、仿制,“修”旧只能“如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物不能再生”;二是走向消亡的必然性。不可再生性与消亡的必然性,决定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珍贵文物抢救、保护与研究的极端重要性。
文化遗产的保护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定要有明确的方针和原则。如果把文化遗产工作只局限于文物保护工作,就是矮化了文化遗产工作;如果以文物保护工作等同于整个文化遗产工作,就是泛化了文物保护工作。两种偏向都是不全面、不科学、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同志曾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如果用最简约的语言概况文化工作,其要旨在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拓创新,繁荣发展”。文化遗产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古为今用”。用则从,不用则废。这与自然界生物进化的规律也是一致的。“古为今用”,就是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以人为本,促进繁荣,服务于发展和振兴。
笔者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切实运用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总体思路,统筹文化遗产工作。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中国特色文化遗产工作的客观规律,依法给文化遗产(包括思想精神遗产的研究、挖掘、批判、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文物保护等)工作正确定位,以理论上的清醒,实现工作上的自觉主动和事业的科学发展。
篇5
1.重点知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2.难点知识:旅游资源的价值。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掌握旅游资源的特性和价值。
2.德育目标:赏析我国绚丽的自然风光和灿烂文化,培养学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与感悟,培养分析问题、参与旅游活动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问题研究法:给学生设置并变换不同的角色,设置问题情景。
2.案例分析法:结合典型案例,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图表)表1: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图
表2: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增长图
[讲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我国也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实行了五一长假、十一长假后,外出旅游的人数急剧增加。
(出示图表)表3:近几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出游人数及旅游收入
[讲述]从表3中可以看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天,我们一起来神游我国各地的旅游景点。
(出示图片)我国旅游资源分布图
设置角色一:学生是旅游者
推出两条旅游线路点:⑴黄山游,⑵凤凰古城游。
在旅游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两个景区在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上分别属于什么景观?
(视频)1.黄山
(提问)黄山景区在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上属于什么景观?
(出示黄山四绝图)黄山四绝分别属于何种景观?
[思考]在各种自然风景中,我们能否发现哪一种景观是构景的基础?(地貌景观)
[思考]你到黄山游览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目的是什么?(探险猎奇、游乐、疗养)
(视频)2.凤凰古城(提问)凤凰古城在旅游资源的属性上属于什么景观?(凤凰古城以人文景观为主)
(出示凤凰古城三幅图)[思考]人文景观可分为哪几种景观?
[思考]在各种人文景观中,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是哪种景观?(建筑景观)
(出示图片)(纪念堂)你在参观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崇敬、怀念)
[思考]象北京这一类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区去旅游,我们除了娱乐之外,更多的还应有一种什么目的?(教育性旅游)
(出示图片)布达拉宫
[提问]你参观时,又是一种什么心情?(神秘)
学法指导:案例分析法
探究应用
地理案例地理规律和原理其它同类地理问题
原理解决
巩固练习: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过渡]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它有着资源的一般特征,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下面研究旅游资源的特性。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图上,自然界是多姿多彩的,自然现象是千变万化的,人类丰富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
(一)多样性
[思考]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广泛存在的,但为什么有些地方吸引了大批游客,有些地方人很少,甚至没有人去游玩呢?(必须要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突出旅游资源的非凡性)
(二)非凡性
旅游资源的非凡性越突出,对游客吸引力越大,价值就越高。
(出示图片)北京故宫
[思考]人文景观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故宫原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作为文化景观,它的功能出现了什么变化?(原皇帝居住朝政旅游胜地,说明文化景观具有时代性)
[讲述]我们在参观时,惊叹于人类的智慧,不仅是故宫如此,许多人文景观,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现在许多地方为了迎合游客,大兴土木,造了很多人造景观,如深圳的锦绣中华,因而人造景观是可创造性。
(三)可创造性(这是针对人文景观而言的)
但人造景观的建设,一定要注重一个非凡性(列举镇江的三国城),开发和建设旅游资源时,遵循旅游本质特性。
旅游资源除以上几个特性外,许多旅游资源还具有:
(四)长存性
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旅游者在游览时,注重对景区资源的保护,不要进行人为破坏或干扰。
(出示图片)西安乾陵时期,认为封建的东西,砸了很多文物
(出示图片)雾淞、香山红叶(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地域性)
(出示一组文字)三峡库区蓄水后文物的保护情况
分析得出:人文景观还具有可变异性和可移动性
角色变换二:旅游线路的设计者
[过渡]现在有三批旅游团:⑴一批地理学家,⑵一批历史学家,⑶一批旅游投资考察团。请你为他们设计旅游线路。
出示长江流域各旅游景点图:庐山、黄山、长江三峡、乐山大佛、丽江古城、香格里拉
〈问〉在设计线路时,要考虑什么依据?
依据一:这三批旅游考察团旅游的目的除娱乐外,还想考察什么内容?
(地理学家:考察一些自然风景地貌;历史学家:历史文化古迹;投资考察团: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依据二:结合景区的特点
〈小组讨论,看下发材料〉
[提问]三个考察团的线路(景点)?
(一组)地理学家:黄山──庐山──长江三峡
(二组)历史学家:长江三峡──乐山大佛──丽江古城
(三组)旅游投资考察团:长江三峡──丽江古城──香格里拉
[提问]谈谈你对该线路设计的想法(思路)?
一组地理学家:有科学价值。
景点
地貌类型
成因
黄山
花岗岩地貌
岩层断裂,岩体抬升,节理发育
庐山
断块山
岩层断裂,山体抬升
长江三峡
河流峡谷地貌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二组历史学家:研究这些景点的文物古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三组投资考察团:这些景点目前有的尚未完全开发,开发的潜力很大,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当然任何旅游资源都具有经济价值)
[过渡]旅游资源的价值除了以上三个价值,它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是因为具有美学价值。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句诗句来感悟一下自然景观的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形象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听觉美)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色彩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动态美)
[过渡]刚才我们作为旅游线路的设计者,为三个团队设计了三条旅游线路,从中我们也了解了旅游资源的价值,下面我们再变换角色,思考下列二个问题。
角色变换三:导游
[思考]如果你是导游,如何给旅游者介绍景点,让他们很好地欣赏美景呢?
角色变换四:旅游资源的开发者、管理者
[思考]如果你是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你在开发、管理的过程中又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篇6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也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并列为中国六大古都。如今北京已经成功获得第二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也就是说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们的首都北京举行。我带着激动的心情和对北京的无限向往整装出发了!
与我同行的有哥哥和两名好友,首先我们到了八达岭下,仰望那威武的烽火台和一望无尽的长龙,心里感慨万千,长城不愧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并非浪得虚名,到北京不登长城,犹如到上海不游城隍庙一样,是毫无意义的,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在内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今天的长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我相信它一定会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登完长城我们又坐上汽车直奔故宫,导游向我们介绍道: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到了故宫大门,只见城门高大宏伟,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进入了午门我看见那些大小宫殿真是金碧辉煌,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当我们看到那华丽的龙椅,高贵的家具,和写着正大光明金光闪闪的扁额时,禁不住会称赞它是中国一绝。这次北京之行我们参观了著名的高等学府一清华大学,目睹了中国第一大广场—天安门广场,领略了中国科技馆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和畅游了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等等,这些经历和感受无法用言语一一表达,俗话说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这次北京这行让我感受良多。北京的变化和发展让世界也为之侧目,做为中国人,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骄傲。现在奥运气息已弥漫着整个首都,也激励着每个中国人前进的脚步,我们都翘首以盼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降临。
北京的人文景点与自然景观错落交融,景色美不胜收,历史悠远流长,故宫和长城只是这群星璀璨中的一颗。这趟北京之旅真是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也让我的学习方向清晰起来,快乐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转眼就要对北京说再见了,北京请让我们和您一起加油,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共同努力。
篇7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披露了谜底:根据最近一次文物清理的结果,截至2010年12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为1807558件(套);截至2013年6月,典藏文物总数696112件。
外界有一种说法是,“北京故宫只有建筑没有文物”。对此,单霁翔认为,建筑确实是故宫博物院最为珍贵的文物资源之一,而且故宫博物院另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建筑与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文化深邃、氛围独特的历史文化空间。
长期以来,公众一直好奇,以前故宫藏的好东西,是不是都让运到台北了,北京故宫还有“镇馆之宝”?
单霁翔称,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不打造所谓的“镇馆之宝”,但绝不能因此就认为故宫博物院没有珍品文物。北京故宫博物院曾从180余万件文物藏品中,选出15万件文物藏品,编辑出版了500卷的《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这15万件珍贵文物就可以说是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的一部分。所以,北京故宫无镇馆之宝的说法是片面的,北京故宫不仅有“宫”,而且有“宝”,这两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了故宫博物院特殊的文化资源。
有媒体报道称“善本图书典藏为的特色之一,不论质或量均非北京故宫所能相较”,单霁翔院长表示,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实际。
篇8
论文摘要:中国对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可以说刚刚起步,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和手段。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意义、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保护方面的思路,并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关注。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众多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历史的古城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华夏大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文化体验的追求日趋流行,“历史文化城镇”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含义
所谓历史文化城镇,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例如,带门楼的宅第,树木繁茂的庙宇,高耸的城郭、宝塔,以及文明开化以后所产生的西洋建筑、桥梁、濠河……等的姿态。[1]每个建筑物和构筑物,都有其深远的由来和历史,如果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详细了解的资料,则必然会给人们很大教育;如果能将它们组成一定形体,创造出我们四周的“环境景观”,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异地的人,扩大生活范围,弥补生活体验的不足。我们亲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国土上,可以创造出多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来。
但是文化城镇并不只是给外来者赏心悦目。文化城镇犹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置换的,他们将视它为自己的故土故乡。
所以,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就是在保存历史文化城镇物质遗产的同时,如民居、街道、桥梁,保护城镇建筑群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性环境。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意义
早在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7次全会制定的“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的前言中说:“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辈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各个地区的社会中,充分发挥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积极作用,同时把具有历史价值和自然景观的现代东西都包括在统一的综合政策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科教文组织的第19次全会,提出了“历史性地区的保全及其在现代的作用”的国际建议,其中有:“所谓历史性地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历史的客观存在。为适应多样性的社会生活必须有相应的多样性生活背景,据此,提高历史性地区的价值,将对人们的新生活产生重要意义”。[2]
可见,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对我们了解历史,传承传统文化,丰富现代生活,促进社会多样性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保护历史文化城镇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的一种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古城镇的保护处于一个越来越重视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就有关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规定,历史文化城镇自然也在保护之列。而在2007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该条例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通过单独制定法规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进行规范,国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各级地方政府也有相应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法规的出台。例如,2004年制定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2006年开始施行的《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中国社会正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放到这个我们过去不曾注意的焦点上。
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现状令人堪忧。最主要是对历史文化城镇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对于文化保存造成很大阻碍。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面临的问题
当前,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追逐经济利益与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现代人对传统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历史文化城镇镇潜在的巨大利益,利用古老的资源,发展旅游业,推动地方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地旅游开发,使得历史文化城镇不断商业化。许多地方只是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古城镇本身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更忽略了对历史文化城镇的持久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已经日趋严重,并直接影响着古城镇的“生存”。因为,于历史文化城镇而言,其巨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城镇建筑,布局结构的合理和艺术,更在于生活在那些土地上的人所形成的历史,文化氛围,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商业化的开发使得历史文化城镇离它的价值越来越远。
以云南丽江为例:十多年前,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与雅典、罗马、威尼斯等伟大城市比肩;十多年后,2008年1月中旬,古城被指责过度商业化、原住民流失,联合国派出检查组,丽江面临亮“黄牌”之忧。十年仅是历史的一瞬,然而这十年丽江的变化几乎超过了过去800年的总和。如今,涌入丽江的不是蒙古战车和铁骑,而是源源不断的游客和老板,他们带来丽江的不是马刀与盔甲,而是快速增长的旅游收入和巨额资本。
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古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诗人、专家、学者们感叹:在酒吧街的灯红酒绿中,在小贩的叫卖声中,古朴一点点褪去,丽江古城正变成一具没有内容的空壳。
07年6月,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故宫、长城、圆明园、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6项中国世界遗产被要求在大会上就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作解释。
丽江古城能申遗成功,既靠有形的建筑群落,更是靠存在于街头巷尾间的纳西市井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看中它是“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结合的典型”,才授予其桂冠。
但目前古城核心区域都商铺客栈林立,原住民纷纷将房院腾出给外来商人获取一年十几万的租金,并用这笔钱在新城购置洋房,他们搬走家当的同时还搬走了在城中存活了近千年的民俗文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官员认为古城本就是为商业而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甚至有人认为即使联合国真亮“黄牌”也无妨,因为丽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知名度。这样出自官方的想法给古镇的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很大阻碍和不利影响。[3]
当地居民是保护事业的动力
由丽江古镇一例,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城镇的物质遗产,基本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是,非物质性的历史性环境,仍在遭受着肆意破坏。可以说,这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核心问题和难点。一旦人们意识到历史性环境保护的重要,并着手进行保护,实际上也就解决了古城镇物质遗产保护的问题。因为历史性环境保护较之物质遗产保护,程度更深,也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本质。
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都与我们相似。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就开始致力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尤其是历史性环境的保护,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我们极具借鉴价值。比照日本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我认为激发当地居民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才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在日本,历史环境的保护也如同公害处理,自然环境保护一样,首先是由当地居民中产生。各地方政府着手采取相应对策,公布具体条例,等到这种条例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制定之后,国家才作为最高行政管理,着手进行法律制度的完善工作。文化城镇文物保护法的修订也经过了这样一个顺序而进行。以“日本全国历史文化风土保护联盟”为中心,由各地居民发动的保护运动,其伟大功绩就在于促进各自治体颁布有关条例,并将其吸收到文物保护法内作为修订的内容之一。
可见,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历史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动力。而日本民众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关注,归根结底源于他们“环境观”的变化。日本曾经爆发过严重的公害问题,世无旁例的水俣病和四日市气喘病,使得公害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深受公害之苦的居民们敏锐地感到了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发现了自然环境破坏剧烈。要求保护自然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各地兴起,群众环境观不断发展扩大。
最终,人们把历史环境的破坏看作为现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课题。认识到历史环境是当地居民精神团结的象征,其消灭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换言之,公害是直接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犯罪行为,而历史环境的破坏,恰是对居民精神生活的挑战。一旦失去历史环境给居民所造成的失落感,对于曾经以此为自豪的当地人来说,简直不可容忍。这样一来,人们在重视环境的物质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开始注意到了文化方面的精神价值。[4]
日本的这种“居民——地方政府——国家”的保护模式被事实证明是可行且有效的。那么如何调动我们国人的保护意识,树立“环境观”,这是紧接着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转贴于
参照日本的做法,朝日新闻社于1972年2月14日出版的早报上,动员了该社所有通讯员,以“必须保存,复原的历史性文化城镇”为题,列举了全日本169处城镇加以介绍。接着又以“充满历史气息的文化城镇”为题,公布了全日本200多处城镇的所在地图及概况一览表。而财团法人环境研究所在它编辑的杂志中,出版了“环境文化”特辑,将与历史文化城镇的有关资料全部收集在一起,以前两次的朝日新闻报载为基础,加上和全国各地方政府讨论的结果,收录和确认了400余处历史文化城镇。这些城镇都是当地居民认为应该保护,由他们进行申报,并最终由国家登记注册的。
日本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的宣传工具就是报刊杂志。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书籍、电视等各种媒介都可以成为我们宣传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手段。并且我们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居民,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发现、确定、保护历史文化城镇。这样更能调动居民的保护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与居住环境的改善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固然非常重要,但决不能限制地方居民生活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文化城镇的保护,猛一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新的东西,是真正新的东西,而不是为新而新、虚有其表的拙劣设计的冒牌货,就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言,它必然是和旧有的优秀传统相调和的。文化城镇的保护,必须与热爱保护地区文物的人们生活和环境的改善、提高结合在一起,这是文化城镇保护的基本理论。
在西欧社会中,保存、创造“理所当然的东西,存在于理所当然的场所中”的思想,使得历史文化城镇保存的相当完美,当地居民以此为豪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正是以居住环境的适宜性思想为指导,由当地人用双手亲自创造出来的。[5]
在我国,也有比较成功了例子。江南古镇绍兴,在旧城改造中将改建和保护相结合,让居民继续居住在历史建筑中,作为延伸历史文脉的手段,这就是绍兴保护古城的高明之处。
老城区以保护、旅游、居住为主,陆续迁出工厂、企业,保证原始街区的完整性;对生活在老街老巷的居民,在不改变外部立面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改造内部结构,以更适宜居住;新建房屋采用江南特色的外部装饰,与城市风貌相协调;新建居民楼多用灰墙黑瓦,体现江南民居风格。对这些历史街区,绍兴的做法是除了外观的修缮,直接目的就是改善居民的生活,包括电网整治、排污管道全面接通、管道煤气入户等。修缮后的街区,既让居民生活便利,也使游客接踵而至。
由于历史文化城镇的老建筑大多年代久远,房内的设施老旧,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相比,古城镇的居民生活条件差。居民为了改善条件,移居城市的情况也就不可避免。而如同古城丽江,没有了原住民的古城镇,不过是丧失了灵魂的空壳城镇。所以,只有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绍兴模式”[6]确实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保护事业费用的负担和经费的筹措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事业的特色在于其多样性。从地区的历史、现在的功能、经济的基础等不同角度来看,有各种各样的保护形态,在同一个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中,各种事业的保护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居住房屋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公共事业便民设施的整顿等。这种事业的多样性就决定了不应该采取统一的经费负担。经费负担、筹措的方式,应该根据各地区不同保护事业的实际情况,决定合理的方式。
例如,作为居民住房的老宅的保护与修缮,如果完全由政府支付费用,那么国家财政的负担就可能过重。因此,可以由居民承担自家的保护、修缮费用,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金。但在一些极度贫困的古城镇,就可以由国家承担民居保护的全部费用。
对于公共设施的保护,则可以政府出资为主,鼓励民间组织、企业、个人出资为辅。而地方博物馆、名人故居等管理整顿费用,可以通过征收入场费的方式负担一部分或全部,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足。
关于经费的筹措,在日本,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经费来源,是以补助费、贷款和公共事业为中心的。公共事业不是直接的财源,但是在编制预算措施时,从补充完善保护事业的观点加以考虑是有益的。贷款是有偿的资金,但在资金数量和使用对象上可有灵活性。
另外,曾有学者提出发行“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7],利用发行奖券的方法所得的收益费,作为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经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或“文物保护奖券”均是以充当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费用为目的的,每年可发行二次(如春、秋适宜旅游的季节),向全国发行,其收益由地方政府、文化厅、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团体的协议下,作为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财源而灵活运用,这将是非常有效的经费筹措办法。
对于我国,除了大力发展旅游业以获取收益,作为古城镇保护的经费外,发行“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是一条值得我们考虑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西山卯三.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 路秉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1.
[2]刘红婴/王建民. 世界遗产概论.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40-250.
[3]卢斌.丽江“评遗”十年遭黄牌 古城灵魂正在离开. Landscape.cn/news,2008-01-28.
[4] 西山卯三.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 路秉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5.
[5] 西山卯三.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 路秉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6-7.
篇9
【关键词】品牌塑造;旅游文化;功能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从单一的观光行为发展成了文化品质的提升,旅游文化成为一种备受青睐与向往的旅游形式得到广大旅游者的喜爱。旅游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产品”属性,在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希望得到旅游者赞赏与认可,对消费者的心里产生某种与众不同的影响力。旅游文化作为产品和普通产品一样,需要品牌的包装设计与形象塑造,即旅游文化的品牌塑造[1]。
一、旅游文化的意义
旅游文化不仅仅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结合,而是将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旅游途径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说旅游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旅游文化的出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使旅游更具有品位性与趣味性,深深地吸引着旅游者的追求与向往。此外,旅游者还可以通过旅游,学习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与旅游当地的居民,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旅游文化不是实物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一种获得精神愉悦与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旅游文化可以满足旅游者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促使旅游者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升华旅游者的人生境界与生活品味,增强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2]。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旅游文化依赖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满足旅游者文化的需求,丰富旅游内容,使旅游更加具有趣味性、历史性与文化性,发挥出现代旅游业最大效益功能。
2.1旅游文化指导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旅游文化为指导,不仅要了解市场发展的方向,还要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旅游文化指导的旅游开发,丰富了旅游景点的内涵,提升了旅游景点的品位与格调,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避免了旅游资源开发庸俗化的趋势,使旅游景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特色。
2.2旅游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源泉。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行为驱使的结果。现代的旅游不在是单纯的观光行业,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与审美需求。随着文化旅游、教育旅游、农业旅游等各种旅游形式的兴起,充分体现了旅游者对文化享受的不断追求[3]。
2.3旅游文化推动着国际文化的交流。由于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接触的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并不受到影响。虽然每一个旅游者的欣赏水平与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别,但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与欧洲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欣赏与理解,建筑作为一种语言得到世界旅游者的认可,而且不受旅游者的国家、文化背景、欣赏水平与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对于有形旅游文化的欣赏可以使旅游者了解异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
2.4旅游文化规范与制约着旅游活动。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有着规范与制约旅游行为和旅游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旅游文化的法律条文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中,对旅游经营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目的是保证旅游活动质量与旅游行业的规范性,强化旅游经营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保护与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2.5旅游文化强化了地方文化的保护与族群的认同。旅游文化的实质就是旅游者对于自己所向往的文化的想像。对于一些古老的地方,由于地方特有的建筑、音乐、舞蹈或者戏剧等原因受到旅游者的喜欢,一些濒临灭绝与濒临坍塌戏剧、建筑等得到修缮和保护,成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下来,得到当地居民与政府的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重新获得生命与灵魂,成为独树一帜的旅游文化资源,吸引着旅游者的向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文化成为一个可供市场与族流的方式。如少数民族文化表演活动,强调了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他们走向族群部落。旅游文化的发展将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重新塑造了族群文化,强化了族群的文化意识。
2.6旅游文化的经济功能。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越是少而不易得到的东西越是珍贵,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越是濒临消亡与灭绝的东西,越是吸引旅游者的目光。旅游文化将现代商品机制融入其中,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商品意识与市场意识,解决了地区文化封闭、滞后的问题,促进了地区现代化旅游文化的发展[4]。
三、旅游文化的品牌塑造
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可以与消费者进行心理沟通与认同,提升旅游当地的市场竞争力,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旅游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现代消费者依赖与认可的标记。
3.1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旅游景点文化品牌的塑造注重景点的特色挖掘,展现出旅游景点的与众不同。旅游业是一个既有典型的经济性,又有很强的文化性的一个行业。旅游景点特色的挖掘,表现出旅游景点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也是打响旅游品牌的重要战略。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旅游品牌向旅游者传递了旅游地的文化、形象等。如山东的旅游特色泰山与孔庙,北京的旅游特色长城与故宫等。在突出旅游特色的同时,还要把握好产品的质量,不要滥竽充数以次充好,影响整体的形象,也不能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所以旅游景点的特色要做到独一无二,而不是大众化。
3.2建立宣传平台,注重品牌传播。宣传平台的建立是旅游品牌宣传的过程,也是旅游整体形象塑造的过程。旅游景点的品牌需要经过宣传平台的宣传,获得广泛旅游者的认同。在现实中,宣传平台不仅起宣传的作用,也要注重品牌文化特色的创意、制作与推广。宣传平台主要有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等,通过不同途径的宣传发挥出旅游品牌的作用。此外,宣传平台还可以采取文学作品、旅游活动、政府宣传、明星代言等方式。既可以起到旅游文化宣传的作用,又可以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
3.3总结凝练旅游景点承载的科学精神。在对旅游景点文化品牌塑造的同时,注重凝聚当地文化传承的精神特质。犹如佛家点化人,文化的作用就是化人,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旅游景点的科学文化价值是当地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精髓,对于培养与教育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旅游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我们在塑造旅游品牌的同时注重总结凝聚旅游景点所承载的科学精神,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文化品牌塑造过程中注重科学性,运用科学的手段还原历史,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对旅游景点文化精神的传承与科学的普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
总 结
旅游文化品牌塑造是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也是旅游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未来旅游发展的灵魂,不仅体现了旅游景点的文化风采与形象,更多的是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综合素质与整体形象[5]。
【参考文献】
[1]郭胜.旅游文化的功能及其品牌塑造[J].社会科学家,2009(6):116-119.
[2]冯志,鲜乔蓥.旅游文化功能转换与旅游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转型[J].视觉艺术,2009(11):165-168.
[3]颜澄,梁雪松.旅游企业文化品牌塑造及文化营销战略[J].营销策略,2013(11):027-028.
篇10
关键词:北京 城墙文化 城市
中图分类号:K928.71文献标识码:A
北京,一座延续了3000年的古都,在世界城池建设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北京的城市建设历史,不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根植于北京这篇土地上的。北京的天,北京的地,北京的水,北京的林木,北京的土壤,北京的城镇,北京的村庄,北京的街巷胡同,北京的街巷胡同,北京的道路桥梁等等,既是北京的文化载体,又是孕育北京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
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其1943年完成的中国第一部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中,曾对北京做过如下评价:“明之北京,在基本原则上遵循隋唐长安之规划,清代因之,以至于今,为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最伟大者。”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是明清以来北京城的规划。
1.明清北京城池规划与城墙文化
明清北京,是由四重城墙重重包裹起来的,分为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俗称紫禁城,即今天的故宫,是皇帝居住、办公的地方;皇城是国家机构的集中区域,也是皇亲国戚的聚居地;内城自清朝以来,主要居住八旗子弟;而外城才是作为一般老百姓居住的“京城”。
明北京城经过多年修建,周长四十公里。内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外城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起来的。
作为一座古都,明清北京城留给后人的,是文化的是沉淀,是建筑的精髓,同时,它虽留下的城市规划的原理、历年,至今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就拿街道布局来说,北京城的街巷大都正南正北,这是在地形条件和街坊的模数作用下形成的。在街道的设计上,又考虑到“城市美学”。明清时代,走在北京城内,几乎每一条大陆的尽头都有一座门楼作为端景出现,除了城楼之外,还有钟楼,鼓楼,各式牌楼,这些景物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一种构图美。
2.城墙的拆除及其利弊
虽然古代的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现代化的发展,但是我们并不能全盘否认古建筑存在的合理性。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城掀起了多次拆毁城门、城墙的浪潮,在经历群众运动式的拆除后,最后只剩下前门城楼、箭楼、东南角楼、德胜门箭楼以及两三段城墙,作为北京的标志。古都北京的“城市形态”,就这样被全然破坏了。
拆除城墙,对这座古城来说,造成是影响是多方位的,有利也有弊。
先说说利。首先,从城市格局上来说,北京已经不在作为一个有轮廓的都市出现在人们眼前了。以前,城墙内外的景致是截然不同的,人们的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城墙和城门。人们的出行和居住,无不围绕着城墙展开。拆除城墙有利于交通的畅通,这是那个年代的城市规划学家所看到的层面。
其次,拆除城墙可以消除本身的安全隐患。城墙的修筑已经有好几百年了,部分墙体已经出现开裂,城楼下车马穿行,极容易酿成祸患。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我们能够看到的利端,更多的还是交通方面。牺牲了城墙,换来了一个更便捷的交通环境。
但是,我更要指出的是拆除城墙的弊端。
首先,从文化层面上讲,这是对古代建筑文化的一种破坏。北京是建筑的殿堂,是建筑师的家园,看看故宫、天坛这些先人之作,再看看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址这些雨后春笋,就不难领略建筑师们那巧夺天工的智慧。但是,建筑只是北京城这座庞大身躯中的一串动点,而作为这一串动点的载体——城墙,却是大家再也不能看到的了。京城的老百姓对城门城墙的感情之深,是从老一辈居民心中体现出来的,可以说,城墙就像这座城市的母亲,用自己的双臂保护着这里的每一个人,不分贫富,不分长老;城墙总给人以踏实、稳重的感觉。城墙带给市民的文化,已经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确确实实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精髓,是与这里的人们密不可分的。拆除城墙,无疑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磨灭。显然,这是一种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不可估量损失的,至今仍然留给人们诸多遗憾。
其次,从实用价值上来讲。城墙作为建筑,有着建筑本身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具体如下。
它是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出现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方位,同时也可以成为优秀的旅游资源。梁思成就曾经设想过要把北京的城墙改造成城市立体公园,人们可以在城墙上品茶、乘凉,又可以登城楼眺望美景,然而他的方案最终没有被采纳;城墙又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管理设施,虽然现在已经失去军事上的优势,但是作为治安和交通管理的制高点,还是有很大功用的。
3.城墙的保护和发展
从长远的眼观来看,我们需要对城市的文物进行保护,对城市的文化进行呵护。2006年,消失了半个世纪的永定门重新出现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南端,这是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城门,它的复建工程的每一步都是模仿原先修建城楼时的步骤,每一根柱子,每一块城砖都极力恢复原貌;还有新世纪之初,修缮崇文门至东南角楼之间长一公里的城墙,使过去被棚户区包围的城墙变成今天的风景秀丽的明城墙遗址公园。这些举措是经过几十年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见证,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开始重视和尊重城市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摒弃。
今天,我们不可能再复建起所有的城墙,但是对城墙文化的宣传教育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不希望城市的文化因为现代化的建设而退位。我们建设一座城市,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因此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上,应该以历史的角度、长远的角度去对待,让我们的城市既发展,又不遗失它固有的文化。
今天的北京,虽然那些记载着历史的城墙已经不复存在,但值得庆幸的是,新北京城的格局还是基本依照旧城的轮廓,城市的肌理得以保留,依然还在延续。北京城的历史还在延续,北京城的未来不可估量,我们期待着日新月异的北京能有更大的辉煌,期盼着它的明天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新京报.古都城门[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2]田书和.北京市区主要街道景观导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3]彭蓉.张永生.浅谈中国古城墙保护[J].山西建筑,2005,7(13)
- 上一篇: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 下一篇:儿童心里健康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