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丽乡村村庄规划

篇1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挖掘特色 提升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背景概述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建设美丽城市,更需要建设美丽乡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什么样的乡村才是美丽乡村?如何建设、保护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核心在“美丽”二字。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同步提升的有机过程。美丽乡村既要求“外在美”,也要求“内在美”—既应该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合理的空间布局,也应该具有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较强的经济基础以及和谐的社会风尚。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实践证明,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了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展开,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而十“美丽中国”全新概念的提出,不仅强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村庄规划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示范还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全面展开,都需要以科学的规划作为前提。正如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讲的,没有规划的村庄整治,就是瞎整治;不编制规划的村庄建设,就等于乱建设。多年来,城市规划师们虽然也一直致力于村庄规划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但编制的村庄规划大多仍陷入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农村实际、对村庄特色挖掘不够,规划过程缺乏互动、规划成果指导性和实施性较差的尴尬境地。那么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村庄规划编制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呢?

以余姚市村庄规划编制为例

4.1总体概况

余姚地处美丽富庶的长三角南翼、宁绍平原中部,东接宁波,西临绍兴,与上海隔海相望。全市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265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1527平方公里。依据《余姚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余姚市城镇规划区外有166个村庄,其中40个中心村,105个基层村,21个逐步撤并迁移村。从规划编制情况看,40个中心村中,有36个村庄已编制过村庄规划。

4.2编制阶段

余姚市的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个阶段是从2003年浙江省启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此背景下余姚市掀起了第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的热潮,并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根据当时的编制导则要求,各个乡镇组织编制了大批的村庄规划。此阶段的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系列村庄建设和整治行动的开展下,余姚市涌现了一批全国、浙江省、宁波市等不同层次的整治示范村、文明村。同时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规划成果中虽然增加了整治规划的内容,但整治对象基本停留在建筑整治,图纸表达也仅限于新建、拆除和整治建筑的分类,缺少具体的整治改造方式的引导。同时由于缺乏对资金、投资估算等现实问题的考虑,致使有些规划中拆除新建建筑过多,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另外由于此阶段的规划大多忽视对村庄产业发展的引导,致使村庄的造血功能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阶段为2011年开始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余姚市根据省、市开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了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此阶段的村庄规划编制以培育中心村、挖掘打造特色村、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为目标,期间完成了 “美丽乡村”——梨洲街道金冠村、鹿亭乡中村以及大隐镇芝林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宁波市新一轮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若干意见》的主要精神,2011年,完成了首批山区15个村庄的整治提升规划。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完善了宏观方面的引导,也加强了微观方面的控制。如强化了村庄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将村庄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规划引导。同时对整治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如分为建筑整治、道路整治以及绿化整治等几个方面。较以前的村庄规划相比,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与具体整治项目的结合、以及对村庄特色挖掘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高。

第三个阶段为余姚市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精品村建设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实施,从2012年年底余姚市启动了30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4.3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的启示

为了真正将规划落到实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总结以前村庄规划经验的基础上,余姚市制定了《余姚市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该导则确定了村庄规划编制的任务、技术线路和主要内容,并突出强化五个特点:

(1)重视前期调研,抓住主要问题。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要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真实需求,并针对村庄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规划编制。具体调研方式可采取实地踏勘、入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

根据现状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上位规划要求,余姚的村庄大致可为新村建设(中心村)、村落改造和古村保护等三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应加强相关内容的调研:如古村保护型村庄规划需加强村庄历史文化、整体风貌、空间肌理、 现状建筑使用等情况的调查;新村建设型村庄(中心村)应重点调查村庄的产业情况、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落改造型村庄应重点加强村庄环境现状、产业发展等情况的调研。

(2)强化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特色。村落最大的特征就是与地域、地貌相融与自然特征的和谐,在规划中应根据村庄不同的地理区位,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和布局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村庄的特色塑造,余姚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不仅是史前文化、姚江文化、红色文化等三大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拥有种类繁多、璀璨耀眼的民俗民间文化。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求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个村庄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挖掘整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找准村庄的文化脉络,确定文化品位,形成特色文化。另外将村庄的特色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通过精心组织,合理策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除了特色文化外余姚还有许多特色农业资源,如杨梅、柿子、榨菜、蜜梨、水产养殖等,这些资源都以村庄为载体,规划中通过科学引导,强化特色,增强村庄的品牌性和归属性。

(3)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目前余姚的大部分村庄都配有卫生室,文化站,活动场地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能满足农民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有些村庄作为中心村,设施配置仅限于满足自身需求,缺乏对周边村落的服务和集聚功能。在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方面一些村庄的给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尚不完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本次村庄规划要求强化给排水等市政管管网的布置,并要求按照中心村和一般村的不同分级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以适应村庄长远发展的需求。

(4)深化整治内容,制定项目和时序。新一轮的村庄规划应避免大拆大建,应以整治为主。而规划真正要便于实施者实施,应加强整治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次规划要求整治规划围绕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展开。具体包括建筑改造、绿化建设、道路、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整治等内容。方案可结合每个村庄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确定整治重点。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可选择村庄的主要景观节点、通道以及展现村庄面貌的主要界面和核心区块,并结合每个点、每条线以及每个区块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环境提升方案,深度需要达到详细设计方案的深度。同时要求规划要与整治项目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在静态的规划中体现动态的建设目标。详细制定近期建设项目年度计划表,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便于规划的有续落实。

(5)广泛征求意见,强化民众参与。村庄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村民在居住上、生产上以及文化需求上提供良好的空间设施和环境,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幸福感,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倾听他们的诉求,尊重他们的意愿,要他们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真正了解认同村庄规划,才能激发实施主体实施规划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村庄规划为村庄、为村民服务的目的。

结语

篇2

关键词:社区、整治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1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实施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市化要求村庄规划重点处理好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关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关系,使农村与城市共享发展的红利与成果。

本文将通过《美丽乡村示范村庄规划——广州市花都区红山村》介绍和总结,探讨此类规划的编制流程、编制内容和方法等相关问题。

一、项目概况

红山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中北部,南部连接花山镇,北部为横坑村和五联村,距离梯面镇区约4公里,距王子山森林公园约6公里,主要通过6米宽的Y711乡道与外界联系。红山村常住人口数为1109人,本地户籍人口1092人,分298户。

红山村位于广州“九寨沟”之称的王子山森林公园的脚下,被誉为“广州市最美的山村”。 春天绽放的油菜花,夏季清澈透明而又凉爽的溪水,秋天的稻田,以及风景优美的荷塘,水车,鼓楼,桃花岛,映衬着远方郁郁葱葱的山峦,显得格外动人,每个周末都有无数广州市民前来欣赏红山村的美景。因此市、区领导对红山村的建设和发展都很重视,红山村示范村庄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成为周边相邻的几个村庄提供范例。

二、本次规划的示范意义

1、在成果表达方面,采用了“报批版”与“村民版”相结合的方式,使规划成果政府用得上、村民看得懂。其中“报批版”成果包括说明书和图纸,用于部门审查、政府审批;“村民版”成果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片来表达村庄规划的核心内容,用于向村民宣传讲解和征求意见。

2、在提高村民参与性方面,运用“自下而上编规划,四位一体齐参与”的方法,获得了我国最大的民意调查机构——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颁发的“倾听民意政府奖”。规划强调全方位、全过程的村民参与,使规划成果真正转变为“村规民约”。

同时重点开展“规划工作坊”,设立“助村规划师”制度。规划师向村民展示易看懂的图片,用粤语讲解规划方案,听取和记录村民的意见,并及时反馈到规划成果中。在规划成果中还加入“村民参与报告”,进一步把村民的意愿体现在规划当中。

3、村民自治的规划实施手段。村民建房问题是村庄规划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红山村主要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解决该问题。针对宅基地紧张的问题,规划提出集中建设农民公寓,为村民建房需求提供出路。红山村的做法适合距离市区较远,土地价值相对较低的乡村地区村庄。

4、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随着特色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红山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山区特有的山水森涧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变。红山村的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已初具规模,近年已建成深谷旅游区、乡村酒店、绿道和农家乐等旅游设施。

三、规划内容

1、用地布局规划:按照《广州市花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图斑进行规划,结合村庄发展思路,村庄建设用地布局按照现有用地格局并新增产业用地等,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规划新增的建设用地为新村用地、旅游服务用地等。到2020 年村建设用地面积25.78 公顷。

2、村民住房建设规划:红山村的分户准则是结婚分户。采用2020 年规划户籍人口数/现状户均人口的方法估算2020 户数,到2020 年,人口户数为310 户。按照《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试行)》(2012 年6 月),每户建筑面积不超过280 平方米。

规划建议村民上楼,建设多层村民公寓,落实《广州市花都区控制性详细规

划(03-CI01、03-CI02、03-CI03 规划管理单元)》(2012 年),在村委会南侧规划两处新村用地,面积1.56 公顷。用于建设六层的村民公寓。

根据《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试行)》(2012),本次规划旧村村民住宅每户住宅建筑基底面积控制在80 平方米以内,建筑面积控制在280 平方米内。新村建设采用多层村民公寓,鼓励村民上楼,集约生活用地。旧村改造建筑层数应当不超过3 层半,根据功能需要可以增设梯间,3 层部分建筑高度应当不大于11 米,设梯间的建筑高度应当不大于14 米。鼓励采用坡屋顶,主要朝向的建筑间距宜不小于0.8H 且不小于8 米,次要朝向的建筑间距宜不小于4 米,且应满足消防安全的要求。对因用地指标或建设现状等客观条件限制确实不能满足上述间距要求的,至少应满足消防安全间距的要求,并取得邻里的同意意见,如邻里没有明确业主的,应公示后无反对意见。临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直接设置出入口的住宅退让道路边线应不少于2.5 米;无出入口的住宅退让道路红线应不少于2 米。

3、村经济发展项目规划:红山村现状经济发展项目以农业种植,农业观光为主。发展高产值农业,并配合王子山开发旅游业。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油菜花观光,乡村游,农家乐等。规划村经济发展用地面积约2.06 公顷,位于村域中部,主要发展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产业,包括商业街、农家乐、特色餐饮、民俗馆、度假酒店及停车场。同时,对村委北面现状农田进行改造升级,建设农业观光园。在现状浅谷、深谷、红谷基础上,打造三个旅游风景区,增强吸引力。

4、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红山村现状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村内分布有村委会、并建设了 2 层的公共服务建筑,内含商铺、卫生站、文化活动室、图书室、老年人活动室等设施。村内公共服务设施集中于1-6 队集中建设区域,并分布于旅游景观大道(Y711乡道)两侧。村民普遍认为现状公共服务设施较为方便,对新增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较小。本次规划建议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新增健身设施和扩建文化室等设施。

5、基础设施规划:

5.1道路交通设施:旅游景观大道(Y711乡道)从村庄中部穿过,是村庄对外交通的唯一道路,现状路面为10 米宽水泥路面,村域内长度约4公里。村内1 队至6 队之间有道路相通,都已硬底化,路面宽度为3-6 米,已形成环路。7-9 队三个经济社入村道路尚未硬底化,以沙石路面和泥沙路面为主,通过Y711 与其它经济社及区域进行联系。此外,旧村内巷道较窄,部分没有硬底化,路况较差。道路设施不足,没有公共停车场。

规划落实上层次控规的要求,远期规划旅游景观大道(Y711乡道)红线为30米,线型在控规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新增六队到八队的乡道,红线控制为6米,规划长度1824米。梳理村庄内的道路交通,在村庄集中建设区域形成了环状道路结构。

5.2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现状设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村内公厕只有1间,难以满足需求。(2)村内没有垃圾收集站。(3)村内生活污水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后排放,雨水采用自然排放。建筑周边建设有通往村庄自然水体的明渠。现状排水管渠系统设计不完善,未能正常发挥作用。(4)村内没有消防设施,部分道路不符合消防间距要求。总体来看,目前红山村的市政工程设施仍不完善。

规划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并新增2处活动广场(健身设施)。规划新增三处公厕,新建垃圾收集站。

6、村容村貌整治规划:规划通过用地布局的局部调整、道路系统的梳理、建筑及环境的整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丰富村民生活,提升居住环境,构建景观宜人、充满活力的乡村。

四、实施情况

规划不仅对红山村的近期建设提出整治措施和整治方案,并且对远期改造也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红山村现状基础条件良好,已建油菜花观光农田、绿道、农家乐等。村庄的景观容貌整治工作正在实施中。《美丽乡村示范村庄规划——广州市花都区红山村》对建设功能布局合理、道路交通便捷安全、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绿地景观优美、市政配套完善的旅游乡村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次规划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其优秀经验可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新农村规划与农村特色思考——以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南陈村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 赵永芬 中外建筑 2011

2、都市背景新农村规划策略研究——以光明村为研究对象刘建阳 中外建筑2010

3、适应农村发展诉求的村庄规划新体系与模式建构 葛丹东;华晨城市规划学刊 2009

篇3

【关键词】农村;规划;建设美丽乡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从全民温饱,到全民小康,我国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提高农村规划的合理性对建设美丽乡村至关重要。

一、农村规划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意见

农村的规划的工作是保证美丽乡村建设质量的关键,而农村的规划工作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也需要各界村民的配合。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与村民的沟通,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征集村民的建设性意见,领导村民共同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必须做好接待工作,尤其是基层政府,虽然基层政府不能直接参与农村的规划工作,但是基层政府是倾听民意,征求民间建设性意见的关键机构。基层政府要为对农村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村民提供良好的服务,要详细的咨询和记录村民的真实想法,并利用录影机等设备对村民的言论进行记录。还要为村民提供书写建议的信纸,使村民可以写下自己的建议。基层政府要对村民的建议进行指导,如果村民提出的建议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要耐心的对村民进行讲述,使村民真正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以便转变思维,为政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1】。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秉承一户一宅的原则,为一户村民设置一个宅基地,切实保证我国农村拥有足够的耕地。另外,基层政府要充分利用村民自治委员会的作用对美丽乡村规划征集意见,村民对政府的建议可以以书信的形式提交自治委员会,再由自治委员会对基层政府进行统一转交,提高村民意见的表达效率,使政府更快的了解民意并参考民意。

二、将村庄田园化作为规划工作重点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包括高度发达的经济建设的水平,也包括和谐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村庄田园化工作的重视,争取将农村建设成景色宜人,适合生活的田园。首先,政府要对城乡的边界进行科学的设置,以便明确美丽乡村的规划范围。另外,要严守耕地红线,保证农村耕地面积不会因为新农村建设而减少。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很多城市都希望通过扩大城区面积的方式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以便获得更高层次的政策支持,因此,农村的规划必须要严格避免城市面积盲目扩张带来的耕地被侵吞的问题。另外,农村政府需要注意,村庄田园化并不同于村庄复古化,尤其是一些对民生工程有利的现代化科技设施,更是不能去除。在农村的垃圾污水处理方面,就要使用新型高科技设施,将农村的垃圾与污水科学的进行处理,避免垃圾污水对农村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使农村居民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2】。虽然我国的村庄田园化改造缺乏足够的经验,但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在村庄田园化方面已经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国的农村规划团队应该组织学习队伍前往加拿大等国家学习先进的农村规划经验,并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规划方案,使农村真正成为美丽的田园。

三、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已经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新型建筑的建设。但是,我国农村的规划工作却没有跟上建筑建设的发展水平,虽然我国很多地区建立了美丽乡村的示范工程,但这些示范工程并没有真正起到提高乡村规划程度的目的【3】。因此,农村的规划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真正适合农村发展的规划方案。首先,在资金方面,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要引导农民参与到农村规划中来,将思想认识的提升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农村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对文物保护的重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物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工作要加强对农村文物保护的重视。首先,要邀请文物专家对农村历史悠久的建筑进行鉴定,考察建筑的实际建设年代和有无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并判断该建筑是否属于文物。有些农村地区的文物数量众多,在进行美丽乡村而对建设规划时,要对文物进行重点的保护。例如,我国连州是重要的文物地区,连州拥有四百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在2011年6月的文物普查中,连州共申报了39项具备很高艺术价值的重要文物,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连州的一些文物受到了破坏,还有些文物被不法分子盗取,因此,美丽乡村的规划工作必须做好同当地公安以及文化部门的合作,严厉打击盗窃和破坏文物的人员,保证文物的安全。

(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农村的规划工作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美丽农村建设的重点。首先,要避免农村地区修建较为密集的大型建筑,避免开挖地基对乡村的土质造成影响。另外,要集中安置重工业企业,并做好工业垃圾的处理工作,避免工业污水对农村的河流造成污染。农村的规划人员还要注意保护规划地区的植物,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的树木要加强保护,要规定大型树木周边不能进行地基开挖,避免大型树木的根基受到破坏。

结束语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民有数亿之多,只有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切实的改善,我国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工作,是保证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的重要工作,充分征求规划地区农民的意见,将村庄田园化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因地制宜的选择规划方案,并注意对生态环境和文物的保护,对提高美丽乡村规划的合理性,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大春、王宏伟、成都市规划局.成都市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J],2014.11

篇4

一、村庄规划管理方面

委托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多次召开村民代表评议会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科学编制了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按照中心村和基层村两级标准,致力构建“两心、一轴、一带、八片区”的村庄空间结构。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村庄规划内容,形成了村庄生活、生态、生产空间布局合理,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在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

二、基础建设方面

××村饮用水水源为位于池三公路南侧的拂晓乡自来水厂,严格按照沉淀、过滤、消毒的工艺将引自岱山水库的水源处理成为合格安全的农村饮用水。全村916户中862户安装了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达94.1%,剩余54户中有31户完成了安全饮用水鉴定,近两年来从未发生过饮用水安全事故。

按照村庄主路、村庄支路、村庄游步道三级标准,实现了通村组道路全部硬化,村内道路硬化基本实现户户通。

村内主干道路和公共场所共安装了太阳能路灯150余盏,且有专人维护,能够正常使用。

新一轮电网改造已经完成,乡村电气化基本实现。

拂晓乡位于宁洛高速三界出口东5公里,境内有两条省道一条县道,交通便利,具备仓储物流基础,××村全部实现物流铺设农村快递公共服务。

全村范围内100%通光纤宽带,已经实现4G网络全覆盖。

三、人居环境整治方面

全村916户中已有791户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6.3%。利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日常保洁,配置垃圾桶120余个、分类垃圾收集棚1处、垃圾收集和清运车辆3台,合理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日常保洁管护机制健全,维护措施到位,村庄内干净整洁。

农村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的,村域范围内无明显黑臭水体的,建有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正常运转,且管网接户率达到 87%。

××村为省级森林村庄,村庄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种绿、护绿机制制定齐全,执行有效。先后投入近20万元对所辖自然村及中心村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效果明显,村容村貌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域范围内田间地头及河道沟渠无农药瓶(袋)、废弃农膜等垃圾,基本实现田园清洁的。

四、农村公共服务方面

村内建有为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养老之家、乡村大舞台、村民健身游园等场所,全部符合定远县乡镇建设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为100%。

五、产业发展方面

以田包子农场、森态园等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龙头,在桑葚、无花果、薄皮山核桃、绿化苗木、小黄瓜、中草药种植和稻虾共养等特色产品方面形成了一定规模,利用冻干设备和酿酒工艺进行农产品加工,并在京东等著名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篇5

关键词:美好乡村;建设“重构”;特色“解构”

Abstract: since "beautiful country" construction is put forward, the government in response to this policy, vigorously develop rural construction, but in the rural construction "refactoring" increasingly common at the same time, rural characteristic "deconstruction" phenomenon has emerged. This article in analyzes the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refactoring" and "characteristic" deconstruction "phenomenon, on the basis of the releva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resolved better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the process of" refactoring "characteristics" deconstruction "phenomenon, and with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related case to prove the importance of the subject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refactoring"; Characteristics of "d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美好乡村”建设热潮,“美好乡村”的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然而在新农村建设火热和乡村游火爆的当下,很有必要思考:怎样在乡村物质空间“重构”的过程中避免其传统特色的“解构”?

毋庸置疑,中国现如今大多数乡村面临着房屋破败、规划分散、交通不便、土地利用粗狂、基础设施缺乏等各种弊端,要想达到“美丽”,乡村的各个方面是不得不“重构”的。但“美丽乡村”体现的却不仅仅是物理空间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理念,它也是一种文化空间和生活方式,所以在乡村建设的城镇化过程中,如果只是片面的追求统一性、模板式就会导致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地域特色被解体,从而造成乡村特色“解构”的误区。

2、美好乡村建设的“重构”现象

2.1规划层面上“重构”的概念

“重构”一词在科学界常被大量运用,如光子重构、软件重构、色彩重构等等,按其字面意思即是重新构建,但当“重构”一词与其搭配的研究课题不同,其所反映的意义也就不同了。这里将“重构”的概念引用到美好乡村的建设规划层面上,则是指由于乡村存在的房屋破败、规划分散、交通不便、土地利用粗狂、基础设施缺乏等各种弊端而对其的物理空间重新规划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2.2乡村建设“重构”的必要性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著名学者梁漱溟就曾说过“今后数几十年能令中国人向上奋斗的新方向就是乡村建设运动”。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问题的日益彰显,郊区化现象的普遍,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一大趋势,而如何使得城乡统筹发展关键就在于如何减小城乡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乡村的生活条件已经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远远落后于村民的需求,狭隘的泥泞小路满足不了小汽车的普及,破败的房屋满足不了村民生活条件的提高,落后的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村民生活品质的追求.......

人们对乡村生活的追求以及乡村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促使了乡村建设不得不“重构”,在全国掀起的“美好乡村”建设,就是国家对乡村建设“重构”的重视。小到中国每一个村民的生活条件,大到中国的国际地位,乡村建设“重构”都有其必要性。

2.3乡村规划建设“重构”的表现方面与其面临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一组数据表明:全国有一半行政村尚未通自来水;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7000万户农民住房需要改善;60%农民没有卫生厕所;60%以上县没有标准的污水处理场;6%的行政村尚未通公路和电话;2%的村子尚未通电;1%的乡镇没有卫生院。这些现状表明村镇规划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1]

2.3.1 建筑单体和规划布局方面

村中建筑单体由于建造年代不同,造成新旧程度相差大,且村民大多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建筑样式以及地址,使得村中建筑随意多变,参差不齐。在规划方面,建房者主要考虑自己的使用方便,根本不会考虑到左邻右舍和前后院关系,由于无规划,所建房屋往往不能成排成行,甚至朝向都不统一,院墙更是里出外进,不整齐,建筑材料各异,因此造成村庄布局凌乱,土地利用粗狂。

2.3.2 道路交通方面

村庄的道路大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形成的,路面泥泞不堪,沿路阴沟和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雨雪天给村民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村中主要车行道大多过于狭窄,几乎不能容纳两车的相错行驶,节假日探亲时,常会造成路面堵塞。

2.3.3 公共基础设施方面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的公共设施投资主要面向城市,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长期被忽视,从而造成乡村普遍存在着社会公共服务的欠缺,社会公共资源不均衡,社会公共产品不均等,使村民很难享受城市居民具有的便捷丰富的公共生活。

2.3.4. 生态环境方面

一方面相对于城市,乡村有着先天性的自然环境,大面积的农田、繁茂的植被、蓝天绿水、缕缕炊烟。但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思想被农民狭隘的小农意识所取代,农村也日益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污水灌溉、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土地污染;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随意排放造成的水质污染;垃圾成堆、家禽随处安放以及村民房屋的违章搭建更是造成村容村貌的严重破坏。

2.3.5.产业布局方面

现如今,农村已不再仅仅只发展传统农业,各色各样的特色产业也在农村“安置落户”,生态旅游业、工业制造业以及文化旅游业等等逐渐开始与传统农业平分秋色,但在这些产业给村庄以及村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村庄原先简单的功能布局变得复杂化,未经规划、见缝插针式产业布局,严重浪费了农村的土地,破坏了规整的农田,更是将整个村庄划分的支离破碎。

2.4乡村规划建设“重构”的注重要点

乡村规划建设“重构”是绝不能以牺牲乡村传统特色为代价的,“重构”应是乡村建设的一种颠覆和创新,而不是重复和守旧,针对乡村建设中“重构”的表现方面,以下就来谈谈“重构”在这些表现方面的注重要点。

建筑与布局方面要有统一的规划,对于破败以及有损整体形象的建筑单体要进行必要的维修或重建,一些年代久远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则应给予圈地保护,并合理利用,将其打造成所在村庄的特色建筑。要融入村庄所在地的物理空间特色以及文化特色进行布局,在规划中要最大程度的利用河流、古树、植被等自然生态景观,在统一中寻求特色,规整中透显灵活。

在村庄生态环境整治方面,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滥施农药、化肥的危害性,加强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次要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洁,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得到有效治理,乱堆乱放得到全面清理,环卫保洁机制全面建立,垃圾清运正常化。最会对于生态环境整治进行一定的规划,防止斑点式改善,不成体系。

村庄中的传统产业以及新型产业等要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根据各产业的所属性质为其选址,如旅游生态业和文化旅游业在选址时要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自身旅游特色,而工业制造业选址则需位于村中偏僻、交通较发达处,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对村庄环境的破坏。另外,将相似产业临近布置,不仅可以使产业间相互促进,还能避免各产业相互之间以及对村民生活的干扰。

3、美好乡村特色“解构”现象

3.1规划层面上“解构”的概念

与“重构”的解释方法相似,“解构”也只是一种泛指,本文的“解构”一词也只是针对乡村规划这一层面上而言的,即美好乡村“解构”现象指的是在美好乡村“重构”过程中由于片面的追求统一性而导致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地域特色被解体。

3.2美好乡村特色“解构”的危害性

如果说规划建设是一个乡村的外在形象,那么特色就一个乡村不同于另一个乡村的内在灵魂,乡村是一个有机体,规划者切不可为了一味的追求其外在形象而破坏了其内在灵魂,也就是说要在乡村建设“重构”过程中避免特色的“解构”。

中国各个乡村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与发展,都有了其自身的特色和内涵,无论是地形地貌、传统风俗等非物质特色,还是古建筑、古树名木等物质特色,这些都是独立于乡村的外在条件而存在的。一旦在乡村建设“重构”过程中忽略了这些特色,造成乡村特色“解构”,就会如同挖空了这个村庄的“魂”,那么再好再美的美好乡村规划也不过只是一个缺少灵魂的“壳”而已,是没有生气和灵气的。

3.3乡村特色“解构”现象出现的原因

3.3.1 模板式布局,造成村庄规划的机械重复而非打破传统的颠覆

近年来,村庄建设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有些地方把“建设城市一样的房屋,过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当成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一味强调推倒重建、全部翻新,将城市的规划方式简单的套用到乡村建设上来,将新农村建设成“宽马路,排排房,张村李村差不多,东乡西乡一个样.......”,机械重复的建筑样式、布局方式、景观绿化将原本风土人情味浓郁的乡村塑造的“城不像城,乡不像乡”,灵活有机的乡村结构被彻底破坏。

3.3.2急于求成,忽略了各个村庄所独有的人文特色和历史传统

为了响应中央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争当模范乡村,各地政府大干快上,急于求成,在大拆大建的推土机下,很多蕴含着丰富农耕文化的文物古迹顷刻崩坍,流淌千年的小河被改了道,生长百年的大树被挖出当成的“城市景观树”,翠绿的竹林变成了人工绿化带,存在了百年的宅院因不够新潮被撤除,古朴的青石小路改成了宽敞的柏油大路.......这一系列的变更却使得新农村建设侧重了“美丽”一词而忽视了“乡村”一词。

3.3.3自上而下的规划机制,对于公众参与方面的欠缺

“美好乡村”建设基本是由所在地政府组织,设计单位承办,很对乡村改建时很少参考村民意见或者根本不组织村民参与,精英式思想、自上而下的规划机制,将乡村打造成政府人员、规划师想象中的世界,而非每时每刻都居住村中的村民想要的世界。对于一个村庄的改建,笔者认为应该使规划从属于村民的意见,一个好的“美好乡村”建设就是要保留村民们喜爱的部分,改造给村民带来不便的地方,而这些只有深入村民中,多听村民的意见才能达成的。

3.3.4景观规划过于人工死板,打破了乡村自然景观固有的灵活性

大面积的公共广场、对称的行道树、质地各异的铺装等硬质景观易于营造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有序的空间组织,所以很受规划者的喜爱,在城市中,这样的人工景观随处可见,但如果这些规划者青睐的“宠儿”们一旦被大量的引入村庄规划,那么带来的将是死板和机械,乡村之美,美在其自然、灵活和特色,在景观规划中应切勿本末倒置,要时刻遵循自然景观为主,人工景观为辅的设计思想。

3.3.5 在追求空间规整统一的要求下,牺牲了乡村自发形成的公共交往空间

村民之间长期形成那种浓郁的乡土之情是城市人间冷漠匆忙的生活习惯所不能比拟的,相对于人为塑造的壮观气派、规整统一的空间场景,村民们或许更钟情于自家门前傍晚时分各家各户拿着扇子聚在一起话家常的晒谷场,那棵可以让村民端着饭碗、悠闲的在树荫下纳凉的大树。那些长年来自发形成、村民乐于聚集的交往空间,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被重视的地块,或许这些空间对于整个规划方案和村容村貌具有一定的损坏,也可以给与一定的改善,但切不能全部,更要充分认识到这些空间带来的精神价值是其可能损坏的物质价值远不能超越的。

4、探讨美好乡村建设规划“重构”过程中应避免特色“解构”的措施

根据笔者上文对于“美好乡村”建设“重构”与特点“解构”现象的探讨,不难发现“重构”中是否出现“解构”最大的辨识点就是能否维持一个村庄自身独有的特色,使美好乡村美得要像乡村,所以探讨这一措施的关键是要在乡村建设中融合乡村特色一词。

4.1探讨内容的重要性

首先,乡村特色“解构”现象在美好乡村建设“重构”过程中出现的概率大,但政府和规划者对其问题的重视度却低。只讲究速度、业绩、美观已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一大弊端,乡村的地方性、差异性成为规划建设时可有可无的考虑,所以这类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提高政府以及规划者对乡村特色“解构”现象的重视。

其次,作为”乡村之魂”的乡村特色一旦在乡村建设“重构”过程中被“解构”,其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略。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空间格局的破坏、乡土建筑特色和街巷景观特色的丢失、传统村落文化的淡化这些都是乡村特色“解构”可能带来的危害,我们在乡村建设“重构”过程中要时刻以这些特色为前提,最大程度的避免特色的丢失。

再次,对乡村特色“解构”的重视可打破在乡村建设“重构”过程中普遍出现的同质化现象。

柏油路、行道树、大广场、排排房几乎已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套版,美好乡村建设在追求“好”的同时也要蕴涵“美”,“美”是不能脱离特色之美的,每个乡村都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色,这恰恰是打破同质性的最大“利器”。

最后,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为今后美好乡村的建设规划提供一条可参考的道路,为美好乡村建设的未来打下相应的理论基础。

4.2措施的归纳分析

在美好乡村建设“重构”过程中乡村特色之所以“解构”,往往是因为规划者不重视乡村建设与乡村特色的融合,一味的看重如何将村容村貌改善和提高,而忽略了村庄在历史长河中所奠定的底蕴和特色,下面笔者就来探讨一下乡村“重构”过程中避免“解构”的一些措施要点。

4.2.1乡村传统特色文化与规划布局的相融(规划全区层面)

美好乡村之所以出现公式化布局就是由于在其规划平面上没有体现乡村特色文化的亮点设计,每个方案几乎除了建筑就都是生硬刻板的人工景观,乡村特色文化在乡村建设“重构”中的体现正如“画龙点睛”,是关键的一笔。存在百年的古井,见证村庄繁荣衰败的古树,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民居,这些都是必须在村庄规划中得已体现的,并且在规划布局时要给与一定的强调突出。还有些乡村的形成是由于一些历史条件、在其存在过程中见证了历史事件、存在过历史人物,这些都是别的乡村不可求的,那么如果村庄的现状没能体现,在规划中即便是重新构建也许给与一定的强调。

4.2.2乡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相映(建筑单体层面)

一座单体的建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无论它的择址、造型、材质等都需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任何一个建筑或建筑群如果破坏了规划的整体秩序和周边环境,即便其建造的多么完美,它都是失败的。中国传统村落在建造和施工过程中,不仅考虑内外环境主次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而且也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呼应和协调,如山地建筑顺应等高线而建,滨水建筑的临水而建,都是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案例。所以乡村中的建筑与自然、房屋与庭院、室内与室外的有机组合都是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相融相应。

4.2.3乡村景观与自然的共生(景观规划层面)

景观一般是规划者自己情感与意愿的折射,它们的布局与设计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情景交融”。而自然的存在则是客观的,在我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我们的祖先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与自然融合,与自然同生同息。在规划中景观是可以“重构”的,但自然生态却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切不能为了重塑景观而破坏自然环境。

从古至今,择基选宅、顺应山水就一直在规划建设中被利用,所做的景观为减少土方开挖更是顺坡就势、逐级而上,遇水不截流填沟,而是顺水布局。乡村无论是在地形地貌、周边环境中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在村庄规划中应该合理的利用自然要素创造更适合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应使整个乡村和建筑、广场等人工景观融入到自然这个大环境中,体现景观与自然共生的自然村落景象。

4.3.4乡村建设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制度的共存(公众参与层面)

在当今的美好乡村建设中,大多数乡村只有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但这种规划模式潜藏很多隐患,例如它会使乡村规划趋于城市化和公式化,并使规划陷入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的局面,最主要的一点是它不能反映基层民意。对于一个村庄的地方特色,村民们往往比规划者更为了解,所以在乡村建设“重构‘过程中,对于特色的保留与利用,是一定要让村民参与进来的,这样就需要有完善的自下而上规划模式,这两种模式的结合,对于避免乡村特色“结构”是具有很大作用的。

5、关于美好乡村建设“重构”过程中有无特色“解构”的案例分析

5.1乡村建设规划“重构”过程中忽略乡村特色“解构”现象的平庸案列—— 北京通州区西集镇耿楼村村庄规划

5.1.1耿楼村概况

耿楼村位于北京通州区西集镇西南,通州区东南20.5公里。东距王庄1.3公里,西北至老庄户1公里,南部紧邻北运河。该村交通优势较为明显,四周均有主要道路。该村西部紧邻镇级公路小老路,东部紧邻镇级公路杜陈路,村庄北部东西向土路以及村域南部东西向大堤路沟通小老路和杜陈路。村域内部主要道路为沟通西南与东北的道路和村庄中部沟通村庄主入口和村庄北部鱼塘的村庄主路。

5.1.2耿楼村规划“重构”过程中的特色“解构”

结合耿楼村的规划总平面图不难看出,该村的规划沿袭了大多数美好乡村规划的通病,建筑排列整齐统一,整体布局规整对称,排排房,宽马路,行道树,大广场.......这些虽然改善了村庄原本较为杂乱的村容村貌,新增的公共基础设施也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但规划却并没有在景观、空间以及建筑上反映出该村历史悠久的特色,根据耿楼村的简介可知,该村“明代已成村,明初山东人随明军北上至此定居,因系牧羊之地,设有羊圈,故曾名羊圈村”,虽后来被毁,物理空间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并改名为耿家村,但其保留的历史底蕴以及传统特色却并不会随之丧失。规划者应该将这些特色挖掘出,再融合到规划方案上去,绘制出一幅独属于耿楼村的蓝图。但该方案显然并没有重视耿楼村的历史特色,只是一味的就规划论规划,缺少了反应耿楼村特色的亮点规划,使得耿楼村成为了美好乡村同质化布局下的又一个牺牲物。

(耿楼村村庄规划图)

5.2乡村建设规划“重构”过程中避免乡村特色“解构”现象的优秀案例

—— 以基于地域特色的磐安县白云山村为例

5.2.1白云山村概况

白云山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安文镇的西南部,距磐安县城约6km,村庄地处半山腰,三面环山,生态环境优越,村内耕地面积很少,但有较大的山林面积,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十分优越,为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村庄东南侧数百米外有条宽八米的公路,该公路是县城和诸永高速的连接线,往北可至磐安县县城,往西南可至诸永高速磐安出口,交通较为便利。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白云山村有农业人口202户,650人。全村有耕地23.6公顷,三林面积约195.2公顷。

5.2.2白云山村建设“重构”过程中的特色体现

在总体结构布局方面,规划是以保护村落的原有肌理和格局为基本原则,对其加以织补和修复,使之在“重构”过程中处处体现特色。首先,树立道路系统,本着因势利导、畅通便捷的原则,将原有的机动车道加以延伸,形成一个环线系统,并把环线延伸到村外的梯田、山林之中,这样不仅方便村民共享位于中心的各种服务,而且又使村民日常的公共活动得以延伸至自然。其次,为了改变村落的混乱局面,规划时结合原有村落建筑布局,在村落重新整合一批新建建筑用地,使得新老建筑融为一体。

(白云村规划总平面图)

在建筑方面,建筑主要是依附在由道路和街巷形成的村落骨架上面生长,即形成了山地村落的特有格局“山势——道路——建筑”。针对白云村中风格不一的建筑,根据其现状特征、建筑类型及周边场地特征,结合村落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将整个村落划分成3个功能区块,分别为:传统风貌保护区、既有居住区、新建居住区。各个区块的建筑根据其所在区域的属性,作拆除、保留、改造、新建4种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通过统一建筑形式、色彩、材质等手段,使得每一个区块内部实现风貌的自然过渡与协调。在材料运用上,处使用基本的建筑材料外,再采用木材、石材等地方性材料,作为新的建筑材料,加强村落的地域特色与不可替代性。

公共空间方面,有室内外之分,白云村的室外公共空间主要位于古井、四棵树、古街巷等处,这些公共空间刚好也位于村落内主要街巷的交汇处,在村落的历史中曾扮演重要的角色,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和人文价值。室外公共空间位于村落中间连接古井和四棵树的古街巷两侧,以及原有的大礼堂等处。由于这些建筑具有良好的传统风貌,规划者将这些废弃的老建筑进行功能置换,把古街区改造成步行街区,两侧布置农家乐、活动中心、民俗展示等功能用房,大礼堂则改为集中式酒店,作为接待游客之地。

其他一些细部特色改造。利用地势,保留街巷原有的两种类型:平行于等高线的街巷和垂直于等高线的街巷,在这些街巷的交汇处,以不破坏街巷原有格局的原则下使街巷空间自然放大,和村落一些公共中心巧妙结合。对于村落中心一些闲置但却颇具特色的三合院住宅,为了充分利用村庄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村委会拟通过村集体经济将其收购,或引进外来资金联合经营等方式将其逐步改造成满足养生度假、休闲旅游的场所。对于村中心的古树更是合理利用,将其打造成白云村以大自然景观特色。

(改造后的街巷)

结语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传承地域特色应该是乡村规划建设“重构”的前提,任何脱离本土的村落更新建设都如同无水之源、无根之木。美好乡村需要的不是像城市一样井然有序、规整对称的布局,村庄规划对于特色的体现是不容小窥的,只有融合乡村特色,避免乡村特色“解构”的乡村规划才是美好乡村“重构”之精髓。本文正是通过对这类问题的探讨,希望广大规划者对于今后的美好乡村建设特色问题得以重视,让浓郁的乡村之情、灵动的乡村之景、悠久的乡村文化更完美的展现,让乡村的生活水平与居住环境向城市接近的同时,更大程度的体现其优于城市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底蕴,让乡土特色不仅能够成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也使其成为不同乡村之间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汪火根.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共同体与社会秩序的重构[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2]李保群.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解构与重构[J].邵阳学院学报,2008(04).

[3]郎小霞.张斌.郎海波.新农村的特色发展之路——以青岛崂山区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

[4]陈晓华.章莉莉.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重构及规划策略——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 [J].池州学院学,2009(6).

[5]吴毅,贺雪峰.村治研究论纲--对村治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尝试性揭示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3).

[6]王晶晶,关霞,王景军.浅析"乡政村治" [J] -甘肃农业,2005(09).

篇6

“前几年,通往家家户户的路泥泞不堪,生活垃圾也随地乱扔乱放。”谈起往事,今年五十出头的水城县米箩乡倮么村村民张昌龙不禁感慨万千。自从村里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行动,“村里的水泥路现在都直接修到了我家的门前大院,开车甭提有多方便。”张昌龙笑着说。

“不仅仅是在米箩乡倮么村,其他村寨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水城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陈顺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创建美丽乡村,目标就是要让农民也能过上和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幸福的生活。”

“猕猴桃”铺就致富路

位于水城县猴场乡东南部的布依山寨――补那村,过去一直以种植玉米和水稻为主。由于大部分耕地地处喀斯特陡坡地,粮食作物产量低,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村支部找到了破解这一困境的“宝贝”――猕猴桃。猕猴桃适宜喀斯特陡坡地种植,还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据水城县猴场乡补那村村支书罗毅介绍,2000年猴场乡开始引进红阳品种猕猴桃进行种植,经过几年努力成功注册“黔宏牌”猕猴桃产品商标,并先后荣获“2007年中国果品苗木展销会金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等多项殊荣,在国内外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为打造产业与承接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小猕猴桃撬动乡村产业大发展。2010年,猴场乡正式启动猕猴桃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同年,通过招商引资,长丰绿色生态实业有限公司进驻补那村。村民王树勋以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忙碌到头只能挣到三万多块钱,还难得回几次家。2010年,看好家乡的发展潜力,他毅然选择回家发展。王树勋在长丰公司做起了管理工作,并开始自学种植猕猴桃的技术。如今,在他的十多亩地里,猕猴桃已经开始挂果。聊到栽种猕猴桃对自己生活的改变,他说:“在家种植猕猴桃不仅能兼顾家庭,而且还能发家致富,现在一年就能挣十多万元。如果今年猕猴桃的收成好,预计收入会更多。”去年,王树勋家盖起了宽敞的三层楼房,展望未来,他正在筹备开张属于自家的农家乐。

富在农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增收致富是人民群众普遍性的共性诉求。而产业在引领村民致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作用。抢抓时机,补那村积极推动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园区猕猴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2010年的4000余亩增长至目前的6800余亩,投资金额近7000万元。

在补那乃至整个猴场乡,产业园区普遍采用“公司+基地+农民”的经营模式。即在具体操作上,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户将土地集中流转给公司经营,以此实现生产要素的联动与整合。“为充分保障农户的切身利益,我们还制定实施了‘581’的土地流转金支付模式。”罗毅介绍说,在前5年每年付给农民每亩500元的流转金,后5年每年付给农民每亩800元的流转金,10年以后每年付给农民每亩1000元的流转金。并且经营公司作出承诺:在水果的盛产阶段,每年将会让利10%的收入给村民,同时每年支付给村集体每亩20元的土地流转管理费。

产业的发展,土地的流转给广大村民带来了真正的经济效益。“以前从事农业种植,每亩只能挣400多元,一年全部所得也只有3000多元。现在,实行土地流转之后,除每年可收取的土地流转金之外,还可以在园区企业打工,一个月就能够收入3000多元。”张昌龙激动地说。

2013年,猴场乡在“广交会”上一举签下2000吨的销售订单。这更加带动了村民参与园区发展的积极性,他们参与美丽乡村创建行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没有产业,就没有农民的创收和致富。”罗毅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观念转变对接市场

在水城走村串寨,明显感受到人们对创建美丽乡村的迫切与期望。

家住米箩乡倮么村马鞍寨的村民张德勇,现在经营着一家名为“源莱”的农家乐餐馆。钢板组合的板房让他的家在一片布依族风格的建筑中显得独特。“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特别贫穷落后的地方。遇到下雨天,土质的路面瞬间成为浆糊一般的泥巴路,使人寸步难行。”张德勇说,“这几年,新农村的建设及美丽乡村行动的开展,使本地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水泥路串到了各家各户,路边也增设了垃圾桶和太阳能路灯,村庄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家乡发生的改变牵动着他的心。张德勇前几年曾到过浙江、广东打工,多年的闯荡开阔了他的视野。近年来,随着本地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结合自身古村落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倮么村马鞍寨越来越吸引世人的目光。游客的大量涌入让他看到了潜藏的商机。

经过精心的筹备,2013年9月,张德勇的“源莱”农家乐正式开业。紧随家乡发展的脚步,开业一年,张家的纯收入就达4万多元。“等积蓄够了,我准备在政府批准的土地上盖一栋新楼。到那时,生意估计会越来越好。”展望未来,张德勇一脸的憧憬。

米箩乡副乡长刘勰对记者说:“创建美丽乡村,就要在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让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在产业发展中不断解放劳动力,并积极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对此,参加工作20多年的陈顺华也有一番自己的理解:“政府在创建美丽乡村的行动中要充分发挥作用,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鼓励、扶持农户自主创业。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帮助广大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做到与市场的对接。”如今,村民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致富的机会也随之而来。

文化聚力 精神和谐

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文化的塑造,也是水城县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

“对村寨,要根据其民族历史文化进行特色的打造。”谈到美丽乡村的文化打造时,陈顺华坦言要尊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极保护古村落。在补那村,经过充分的调研,在尊重布依族民族文化风情的基础上,确定了青瓦、雕花窗、粉黄色墙面、各种风情的壁画和字帖的建筑风格。

水城县注重村庄布局规划,充分保护和利用古民居、古祠堂、古树、古庙宇等古遗迹,传承保护历史文化。“下一步,补那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集民族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布依文化园’。”罗毅对前景充满信心。

篇7

一、总体要求

工作原则:科学规划、城乡共建,生态优先、体现特色,突出重点、提升品质,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工作目标:2013年全市造林绿化3万亩以上,义务植树100万株以上,打造2个市绿化模范乡镇、20个森林村庄,建成一批花园小区、绿色学校,城乡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通过5年努力,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格局。

二、工作重点

(一)大力推进公共绿地绿化美化。改造和完善城区街道、公园、学校、住宅小区公共绿地。改造和完善市域内省道、县道和乡镇主干道道路绿化,打造陆渔路、宜洋路道路绿化精品线,实施城区空地绿化。

(二)大力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绿化美化。全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大力开展单位院落、临街面、沿路绿化美化活动,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实施,增加绿量,提升品位,形成特色。各大中型企业要高标准建设绿化隔离带,形成环厂区绿色屏障。

(三)大力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以创建市绿化模范乡镇、森林村庄为契机,以集镇、居民点和“屋边、路边、河边、渠边、堰边”为重点,全面实施绿色街道、绿色屏障、绿色走廊、绿色庭院和绿色广场建设,广泛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做到村村有安排、户户有行动、处处有特色,通过实施村庄绿化,实现户平新增10棵树的目标。

三、责任分工

(一)公共绿地绿化美化,由市住建局、市交运局、市教育局等部门按照管理权属负责落实,由相应责任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其绿化方案由管理单位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按程序报批后实施。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督办和检查验收。

(二)机关企事业单位绿化美化,由所在单位和企业各自负责组织实施,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树种选择以市树市花和乡土树种为主。

(三)乡村绿化美化,由乡镇处和村负责组织实施,市林业局负责指导协调和检查督导。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以市树市花和乡土树种为主,力求美化,兼顾效益。所需资金采取市政府补助一点、林业部门整合一点、“三万”活动联系单位帮扶一点、乡村户自筹一点的办法共同筹集。

四、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2月底以前):调查摸底,明确任务,制定方案,设计审查。

(二)绿化阶段(3月1日—5月30日):全面组织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乡村绿化美化确保4月底以前完成。

(三)检查验收(6月1日—8月15日):责任单位开展自查,相关部门检查验收。村庄绿化由林业部门和乡镇负责。

(四)整改阶段(9月10日—12月31日):按照要求,查漏补缺,确保效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全市绿化美化行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市绿化美化工作。各乡镇处和各部门都要明确责任领导和工作专班。

篇8

以点突破打造一个新亮点

从2012年下半年起,六枝特区郎岱镇阿乐村开始有了“名气”:青山环抱、绿树茵茵,一栋栋农家“小别墅”掩映其间,魅力阿乐吸引到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农家乐、农家旅馆大受亲睐。

短短不到两年,阿乐村这个曾经落后、闭塞的小山村,摇身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新农村。

走进该村,超市、村民上网室、民俗陈列馆、腰鼓队、舞蹈队……眼前呈现的一切都让人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给阿乐村人带来的实惠。

去年初,六盘水掀起了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的,阿乐村成为美丽乡村的打造试点。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及六枝特区委、区政府要求把阿乐村打造成为六枝特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样板,从单纯的民居改造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升级。

于是,在规划建设中,六枝特区以阿乐村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借助黄果树瀑布及牂牁江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阿乐乡村旅游品牌。

随着阿乐村农民文化主题公园(湿地公园)、“阿乐泉”古井改造、农家乐样板示范户、停车场、农家旅馆、农业观光大道等旅游工程项目建设的推进,阿乐村观光旅游产业初显雏形。

同时,六枝特区在该村建起了2000亩油茶基地、500亩魔芋种植基地、500亩的中药材基地、400亩的精品水果基地和1200亩高标准蔬菜基地,进一步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在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推动下,阿乐村迅速成为六枝特区乃至六盘水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张“烫金”名片,成为六枝特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一时间,前来考察、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串点成线打造一条示范带

六枝特区决策层并没有吧眼光仅仅盯在阿乐这个单纯的点上,他们在筹划着打造一个示范带,以示范点调动农户积极性,促进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以示范带调动各方支持,积极促进规模效应形成,通过“双调动、双促进”推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六枝特区既抓村庄整治的外部硬件建设,又抓农业产业化实现增收致富,更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村民的素质提升,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综合发展。

首先,成立专门机构,对示范带上的各个点进行规划指导,协调相关资金、项目,实现村庄整治与产业发展双结合。

其次,组建领导专班,由一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带领一个工作组点对点进行重点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积极整合资金捆绑建设,把危房改造与“四在农家”建设捆绑实施,给予每户农户6000元危房改造补助,并借助贷款三年贴息、“3个15万”等优惠政策,既实现了对农村危房的改造,又扩大了新农村的建设面。

六枝特区还积极进行生态移民整村推进以及工业园区拆违集中改造,把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村寨整体搬迁到公路沿线、街道,纳入美丽乡村打造范围。

此外,以地方特色文化为重点进行深度挖掘,提升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鼓励企业和农民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

六枝特区通过进一步加强对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自驾游客和散客深度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补雨村、阿乐村、西陵村、扁槽村等新农村不仅单独成为乡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而且还连接成了一条新的旅游路线。

截至目前,全区已形成“五线八点”的格局,即贵烟线、水黄线、六纳线、六六高速、六镇高速五线;牂牁江、梭戛生态博物馆、陇脚布依生态园、木贡温泉、黔中水利、懒龙桥水库、旧院水库、西戛八个自然风光及生态移民工程点。

由线及面打造一片新农村

据六枝特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去年至今,全区共投入资金数十亿元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包括民居改造、村寨道路硬化、乡村旅游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去年共改造、建设乡村民居1.5万余户;今年将要改造、建设民居3万户,打造美丽乡村206个,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全区共硬化通组公路209.75万平方米、串户路80.77万平方米、绿化58.68万平方米,修建垃圾池336个、公厕344所、排水沟667条,有力地改变了村寨“脏、乱、差”的情况。

目前,六枝特区已有75%以上的行政村基本建成通村水泥路,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促进农民增收,该区通过对“小农水”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进行整合,逐步形成了“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田园化生产格局。创新思维,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大力发展茶叶、魔芋、绿壳蛋鸡(鸭)、梅花鹿等特色产业,加快了当地群众的增收步伐。

此外,六枝特区全面推进“村村通”、“户户通”等工程,为19个乡镇接通了数字电视,修建“农民文化家园” 40个、村级精神文明活动中心 17个,组建文艺队伍127支,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充实。陇脚乡补雨村党支部书记郭荣文说:“每逢喜事或节日,村民们都会相互邀约载歌载舞,共享幸福的生活。”

篇9

一、工作成效:

各村持续开展整治行动力度不减,根据各村上报的情况统计,此次秋季战役行动中,列屿镇针对卫生死角进行排查整治,坚决做到全覆盖、全清理,确保环境卫生无死角。一是继续对农村各类垃圾进行排查,清除村内残留私搭乱建等临时建筑物和乱贴、乱画,有效解决了垃圾围村、围田、围路、围河问题。二是清除村内道路堆放的砖、砂石以及废弃的建筑材料和杂物,以及主要道路两侧的杂草、杂物乱堆,拆除道路两侧的违章建筑等,达到了道路畅通、整洁、干净。三是开展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对集华路旧农贸市场占道经营行为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实现了道路清畅、秩序井然。四是实行农村环卫保洁承包,对镇区、各村的垃圾进行了统一收集清运。截止目前,全镇清理农村垃圾3220吨,清除村内水域33.4公里,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389吨,清理乱贴乱画314处,基本达到了全镇村庄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道路两侧环境干净。此次行动营造了人人理解、参与的浓厚氛围,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和保护上来,确保农村环境面貌得到全面提升。

二、做法和措施

(一)强化领导,建立长效机制。我镇迅速组织召开由各村主干及主要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人居环境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工作会议,下发《关于转发<云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的通知》(云列委[2019]17号)、《关于推进列屿镇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的通知》(云列委[2019]29号)和《关于成立列屿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领导小组的通知》(云列政[2019]31号)文件,安排部署各村改善人居环境工作,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各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责任主体,各村主干是第一责任人,务必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摆上重要日程,重点推进。要求各村要各自建立了保洁长效机制,彻底改善、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制作宣传标语、展板、发放环境整治倡议书等方式,扎实开展“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家园。”为主题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宣传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关注改善人居环境、支持改善人居环境、参与改善人居环境工作。此次行动共悬挂各类标语横幅120条,发放宣传倡资料6008份。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镇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村环境还需提高。“脏、乱、差”现象还一定存在,多数农村建设规划不尽合理,整体布局散乱,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草堆杂物堆放、畜禽养殖等农村实际问题,存在抢占、乱占和重复建设现象。

二是村道存在重建轻管。由于维护保养不善,部分乡村道路严重损毁、建筑材料占道,且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备,既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也存在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三是农村绿化美化标准不高。总体规划比较滞后,有的地方绿化不切实际,有的地方绿化管护不到位,“没有形成“环村有林带,村中有游园,农村像公园,庭院有特点”的特色。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镇将严格按照上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我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水平。

(一)思想上再重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工作要求,按照“三清二改一提升”的目标,加强投入,强化措施,有效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为甚管护长效机制,逐步提高我镇农村村容村貌整治标准和管理水平,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

篇10

胡诗泽是海南省定安县次滩村人。从2002年走出家乡至今,他坚持返乡服务做志愿者。2006年大学毕业后,胡诗泽一直在浙江省温州市瓯南电子有限公司工作。8年来,他把全部积蓄都花在了公益事业上。在胡诗泽的带领下,目前,一支由近万人组成的大学生返乡服务团队坚持“为家乡做好事,为乡亲做善事”。除了辅导功课,胡诗泽和同学们还领着学弟学妹们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去自己开办的农场参加劳动。

2012年8月,在海南团省委的支持下,胡诗泽在网络上招募志愿者,他号召走出家乡的海南籍大学生们“为家乡做好事,为乡亲做善事”。同时他发起并主办了首届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论坛。如今,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路上,胡诗泽和他的伙伴们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他们正在将家乡的废旧房屋再造利用,争取打造成民宿村,让旅游走进次滩村。

从公益开始凝聚人心

次滩村是海南一个落后的贫困村,自清朝康熙年间算起,已有350多年。全村共有三个经济社,拥有145户人口,总人口720人。村毗邻新竹镇,全村将近三分之一人员外出经商。很多人把新家迁移到镇上,以致村里有很多常年无人居住的房屋,房前屋后杂草丛生,旧房子常年承受风吹雨打,无人修建,只剩下残墙断壁。

“2002年8月,作为村里考入全国一本院校的次滩人,因为家里并不富裕,我感受到了村里人的热情,你20元,他50元,村里凑钱送我上大学,还请戏班演了一场琼剧和一场木偶戏欢送我,已经日渐凋敝的村庄那阵子沸腾了。”胡诗泽常常讲起他上大学时村民对他的帮助,这或许也是他毕业回乡的动力所在。

在他还是大学生时,每年寒暑假,他会组织村里的孩子一起读书。“我经常带村里的年轻人、小朋友读我们的族谱,720人,145户人家,都是姓胡的。我也会请一些村里的老人来讲一讲我们当地的文化。另外像剧目的表演,当地的人会通过一些演唱或者歌谣传承,在村庄建立起一些文化交流。”

2010年春节,胡诗泽牵头组织村民与大学生面对面研讨如何改变家乡新面貌,在他们的争取下,定安县政府2013年决定拨款50万元建设次滩村。“只要修路就会涉及土地纷争,很难做。”胡诗泽说,原以为给村里真正谋福利的事情会顺利些,但实际情况让胡诗泽惊呆了。就算本着“不大拆大建”的建造理念,仍引来了阵阵骂声和阻挠。

刚开始,有村民拒绝在自家土地上修路。胡诗泽挨个和村民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路修好了,村民出去卖瓜果就方便了。胡诗泽感慨,多亏了前些年的志愿服务,村民才会尽快支持动工建设次滩村。

集合全村力量共建生态文明村

2013年,胡诗泽和团队长期通过志愿服务,以手工、艺术、绘画、故事等形式陪伴村庄到了第十个年头,打造服务队的传帮带,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齐聚一堂,营造次滩村“尚学习、重教育”的氛围。

“为了更好的规划创建村庄,我在2013年大年初四召集全体村民、外出工作人员、各市县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在本村大榕树下召开了‘建设次滩村文明生态村动员大会’,会议气氛热烈,大家热情高涨,踊跃发言,对建设文明生态村信心百倍。随后,建立了‘我们爱次滩村’的微信群和‘YY语音会议’两个通讯、讨论平台,全村各界人士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表建设意见和规划想法,在家负责建设的及时把建设的情况图片上传到群中跟大家分享。”胡诗泽说,“我们还决定于每周五晚上在YY语音上开讨论会,很好的利用了现代的网络通讯平台,群策群力,出谋划策,探讨村庄发展,次滩公祖,龙脉风水和榕树、嘉茂树等等话题,大家纷纷发表建议。”村民的心都被凝聚起来了。

起初加入微信群的主要群体是次摊村村民,其中大部分是外出就读的大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到后来有了长期陪伴的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核心成员、复旦大学关心次滩村发展的研究生、社科院老师等加入,在创建文明生态村和管理维护生态村工作中通过现代网络工具广泛宣传,全民参与,出谋划策,共建生态文明家园,再造魅力新故乡。该模式还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海南日报》等媒体报道,被总结为“次滩模式”,向全国的乡村推广。

让次滩村民骄傲的还有《毕业那年2》院线电影在次滩村取景拍摄。2014年初,导演姚宇,明星顾莉雅来到村庄,在村里种树。村民看到明星来了,非常激动,都渴望电影能把家乡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这些离不开胡诗泽的努力。早在2013年12月初,当得知该片准备在海南拍摄时,胡诗泽就专门去北京找到姚宇,希望电影外景地能选择在定安,让定安的美景能更好的向外界展现,让更多人了解定安,了解我们美丽的家乡和返乡大学生十一年‘就近服务家乡’理念。“我约定好时间,和定安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陪同《毕业那年2》导演姚宇和编剧黄广生,来到家乡进行选景。”在详细查看定安新竹次滩文明生态村、文笔峰、南丽湖、百里百村等多地之后,姚宇对定安优美的景色赞叹不已。胡诗泽说,村民们都很高兴,这么多年,大家做梦都没有想过自己的家乡还可以上电视、电影,受到这么多媒体的报道。村民都自发的开始种树、种花、浇水,希望把村庄打造的更美丽。

2015年1月,胡诗泽和伙伴们在海南省民政厅注册的“海南省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协会”正式成立。致力于打造成一个多元化合作平台,政府、社会、企业、公益基金会、公民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这个平台上来,共同打造一个“有梦的地方”。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公益正从传统的企业型事业型公益向平民化的公益转移。”胡诗泽信心满满,“我们鼓励大家从身边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积少成多。虽然你没有亿万身价,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这些都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在这个充满微博、微小说、微电影的社会,让我们也以我们的‘微力量’参与‘微公益’。”

“我们想把13年来服务队‘就近服务家乡’和陪伴孩子的经验向海南乃至全国更多乡村推广”。胡诗泽介绍说,“主要方式是通过扩大海南年轻人公益品牌和‘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项目的影响,大家只要认同‘就近服务家乡’理念,那么再大的阻力也不算什么,关键是怎么唤起对故乡的热爱,培养一种对家乡、农村反哺的感情。”

“就近服务家乡”

秉着“让村民看见财富”的原则,胡诗泽借用返乡大学生力量和农信社平台,带领次滩村规范饲养种植新竹鹅和芋头,做到特色产品产业化。这样能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同时又能推广、宣传家乡的特色,为家乡做贡献。胡诗泽说,这种模式使大学生实现创业梦和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海南返乡大学生服务队的宗旨: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 他们还准备带动周边外滩村、四滩村,依托龙州河地理优势和道路村村通,连片打造美丽乡村。

接下来,他们还将尝试推介村办企业,推广定安黑猪、新竹四季鹅和槟榔等特色资源,开放竹筏游和环河自行车慢道,初步形成乡村旅游示范区。

现在,胡诗泽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将次滩村建设成为美丽的民宿村而努力。现在正在忙碌地做着各种准备工作。胡诗泽的努力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民宿村的建设过程中,有的驴友在旅游间隙赶去做志愿者,义务帮忙,享受乡村劳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