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

篇1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跨世纪教育中亟待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我国高校自7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工商管理教育以来,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工作。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国企、民营经济、外资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呈几何级数增加,对各种工商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也在激增。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112所,其中一类本科院校313所,二类本科院校476所,三类本科院校323所,其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达402所,占高校总数的36.2%,在校学生人数超过5万人。虽然每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基本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才市场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各类高校对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并改革,探索一条既能发挥自身最大教学优势又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模式。//html/jianli/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4)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

我国的一类大学本科、二类大学本科、三类大学本科所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篇2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于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立,是中国第一所也是亚洲第一所专门招收视障、听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学院,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200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残联主席的邓朴方先生参加特教学院十五周年院庆时指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办学最早、规模、学科、层次,是特殊高等教育领域的龙头。”学院现设有6个高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音乐表演、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1个听障全纳教育本科专业——工商管理,1个师资培养本科专业——特殊教育,3个视障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特殊教育、英语、汉语言文学,2个听障全纳教育辅修专业——工商管理、特殊教育。其中,针灸推拿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特色专业;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殊教育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培计划”专业;音乐表演专业为完全融合教育专业。学院共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学院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称号,被中国残联确定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教师总数的75%。在校生1143人,其中视障学生347人,听障学生483人,健全学生313人,在校视障听障学生总数830多人,是全国的高等教育在校残疾人群体。

二、专业简介

我院听障美术类专业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收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独立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艺术、室内外设计、招贴设计、饰品设计、展示设计、民间艺术、包装设计、电脑平面设计软件、电脑三维设计软件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宣传、服装设计等。

(二)绘画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收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绘画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绘画的各种技法,能够从事绘画艺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油画肖像、油画人体、油画创作、解剖、透视、中国画(工笔、意笔)临摹、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写生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和社会各界需要绘画、广告宣传的部门和单位。

(三)动画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收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影视动画专业知识及技能,熟练掌握卡通漫画创作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速写、动画基础、动画背景制作、漫画创作、电脑动画、影片分析、卡通形象设计、动作设计原画创作、短片创作等。

就业方向:面向影视动画创作、漫画设计、广告传媒、数字影像设计、游戏制作、动漫衍生产品公司等部门和单位。

(四)工商管理专业

管理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招收具备一定听说能力的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能够在各级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或投资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 ; 仿真实训 ; 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28-01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不断走向成熟。以培养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特色,因此,工管类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仿真实训可以不断探索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展示专业教学成果的重要成果;同时是加强财经类院校师生学习交流的重要纽带;是推进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更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施展学生聪明才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一、工商管理学科课程的显著特征

1.综合性特征

工商管理从纵向角度看,涵盖管理理论、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财经英语、国内外经济、投资理财、商法、合同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横向角度看,又涉及不同的行业和地域,涵盖管理学、商品学、供应链、市场营销、商法等不同的学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也在工商管理领域被普遍应用。由此可以看出工商管理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特征。

2.实践性特征

该学科是专门研究工商管理的具体过程,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是业务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与技巧。如怎样挖掘潜在客户,与客户建立长期联系,怎样计划组织领导执行, 以及如何进行商务沟通,制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市场战略,客户关系如何维护,这些内容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征。

3.动态性特征

近年来,随着用人单位对管理和经济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管理和经济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在其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许多高校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目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模拟实验室,希望通过仿真实训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工具,达到培养学生高效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工商管理学科课程仿真实训构建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在迅速提高,根据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更加吸引国内外工商、金融界对北方地区投资 经营的热情。在这一大的市场环境下,无疑对目前的专业人才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

2.专业建设需要

学院现有实训室只能满足少量的实践教学,大部分为普通机房设置的实训室,结构基本一致,规划单一,难以体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目前只能满足部分课内实训教学需要,建设时没有考虑职业特色,没有考虑职业岗位需要,急需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综合实训基地,才能满足专业建设需要。

3.人才培养需要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内容往往不够生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而学生在模拟实训环境中不但可以进行实际的业务操作,而且也能亲自体验公司管理的风险和乐趣。如:学生可以熟悉和掌握公司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公司中不同职位的感觉、相应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掌握利用网络资源来寻找有利信息的基本技巧。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共同面对几近真实的模拟公司环境,真正成为公司业务的主角,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工商管理学科课程仿真实训构建的内容改革研究

1.仿真企业环境

“模拟企业环境”是指通过实验室布局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的企业现实工作环境。在一个虚拟的公司环境中,学生扮演公司业务流程的不同当事人, 并进行逼真的模拟性操作。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思考,加入群体组织中完成任务。

2.仿真职能岗位

以实习资料为基础,学生实行轮岗制,将扮演不同职位部门人员,模拟操作相关的公司管理实务,熟悉和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公司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作方式。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操能力,培养出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和决策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便未来走出校门后可以立即胜任工作。

3.仿真企业流程

将学生分配好职位之后,要求学生按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模拟企业运作的真实业务流程,如市场策划环节。这样,在“模拟工商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虚拟的公司管理环境中运用,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公司管理的常规业务技能,系统的深化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体会到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运行模式,从而为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工商管理学科课程仿真实训实验室管理的对策研究

1.硬件设备的管理

为了配合教学和实践,很多模拟实验室配有计算机、投影仪、电子显示屏、沙盘、扫描仪、打印机等一些多媒体教学设备。其中,有些设备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影响正常教学工作,所以为避免产生教学事故,平时应注意这些设备管理和维护。设备统一集中管理,并归类造册以便能及时提供使用,同时做好使用记录。按照要求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

2.专业模拟软件的维护

必须熟悉模拟软件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研究专业模拟软件的操作步骤和设计思路。专业软件一般都价格昂贵,投入金额较大。为了能够降低投入成本,可以与某些著名软件开发公司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取得软件的免费使用权, 同时还可以鼓励教师或高年级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行开发相关专业模拟软件。

3.人员的管理

应该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包括计算机维护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两类培训。 由于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所以对于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应是长期工作。其次,必须制定实验室人员管理方案。将具体工作落实到每个人,做到人尽其职、赏罚分明。再次, 还应要求实验管理人员制定每项模拟实验的实验指导书、任务书和操作流程,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时辅导,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综上所述,通过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让学生体验企业间的竞争,熟悉生产制造、渠道建设、订单争取等多个环节的运营模拟,提升学生系统思考、整体构架的企业运营和管理能力,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提高大学生自主实践、就业、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1、扬州大学MBA每年学费不同,2016年学费为18000元/年。

2、扬州大学工商管理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素质好、实力强的师资队伍。从事MBA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具有丰富的从事企业咨询和管理顾问的经验。扬州大学MBA实行双导师制,学校还聘请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富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授和兼职教师。扬州大学MBA教育秉承“求是、求实、求新、求精”的校风,注重扎实的基础知识训练,突出案例教学,在强化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强调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2014年10月14日晚,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工商管理专业居然榜上有名。这个结果也大大出乎很多人的预期。有相当多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在双向选择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这么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是什么原因?是现在劳动力市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供给过剩,还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需求泡沫?答案是否定的。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企业比较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类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一直处于比较好就业的状况,因此很多学校也因此纷纷开办相关的专业,特别是在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后,几乎每所大学都开办了工商管理类的相关专业,致使近几年的毕业生呈几何级数增长,但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对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相对萎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供过于求。

但我们经过充分调研、分析后确实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人才供给过多,也不是企业需求太少,而是现在各个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现在本科院校培养的大部分是研究型人才;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比较强的综合能力的人才,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弱,能说不能做,甚至是既不能说也不能做。对于此现象,作为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从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培养出适销对路的管理人才的视角出发,对工商管理专业改革进行探索。

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管理者的素质就是一个人担当管理者后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借助的、来自于先天和后天而凝结于该主体内部的主体质和量,应该包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般素质和充当一个管理者的特殊素质,总体上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2.1基本素质

作为一个学习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业精神,自己有想干一番事业的冲劲,而且要具备由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2.2业务素质

单有想干而没有真本事,事业还是不能取得成功,因此作为工商管理的毕业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要懂得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要懂得生产技术和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本行业的科研技术发展方向;还要懂得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人才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2.3业务技能

管理者单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概括和决策的能力;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能够沟通、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还需要具备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即创新能力。

3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于2001年开始开办,至今已经培养了十届的毕业生,毕业的学生也普遍反映目前所学的知识能力不够,在找工作的过程遇到了与用人单位要求的能力不符的情况。那么,我们现在工商管理专业普遍是怎样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呢?

3.1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现在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与其他文科类的专业一样,都是由教师进行课堂的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必要的实践场所,在企业现场进行实践教学的机会就更少,而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的教学必须要有实践场所和实验室,来完成情景模拟、素质测试以及体验教学。当前这种教学方式重理论说教,轻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必要的实践性环节,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就非常差,也无法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不利,而这也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用人的要求不相符。

3.2选用的教材重理论轻实务

工商管理专业本来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现在很多学校所用的教科书都只是介绍基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的方法,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学习题、管理案例与管理学游戏方面的内容非常少,介绍实践性的实务内容就更加少得可怜,所以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表浅的理论内容说得头头是道,但并没有深刻领会管理的艺术和管理的真谛,如何将这些管理的知识在实践中正确应用和灵活应用那就差得更远。

3.3教师观念落伍,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各个高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大学到大学,即研究生或博士毕业后直接留校或到其它大学任教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基本是这样,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属于理论研究型的教师,自己本身并未在企业或相关团体组织进行过管理实践工作。现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很多教师中存在错误的观点,认为把教材讲授完成,学生考核通过,完成相对应的学分后拿上毕业证就算是培养了合格的人才。因此,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够照本宣科,没有办法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质量怎么会符合企业的需要?所以,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人才,在具备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的从业经验或实践经验。

4基于能力培养视角的工商管理专业改革建议

4.1全面重新设计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如何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在市场经济背景条件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是什么?答案就是: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能力要求就是我们课程体系建立的依据。

现在的企业都对毕业后进人企业工作的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哪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还是基本素质、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那么,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围绕这些要求展开,建议课程体系设计为必修课程、模拟实验和拓展课程和现场实践课程,必修课主要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模拟试验和拓展课程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分为实验课程和户外拓展课程。模拟实验主要是ERP实验、进行案例讨论或案例重现等,户外拓展课程是将课程搬到户外,开展一些例如管理游戏或者趣味活动,在课程上将体能活动与智能活动有机结合,在游戏中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坚忍不拔的毅力、优秀的品质,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共事的能力。现场实践课程是将学生放到企业去进行现场的操作,在企业里聘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程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相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活动,这不但能让学生系统地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能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

4.2彻底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彻底打破传统的整堂课由老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老师每节课将时间分为两大部分,前面大概30分钟为理论讲授时间,后面大概巧分钟交由学生支配,可以是对刚才讲授的内容进行提问、质疑或辩论,也可以是对刚刚讲授的内容进行实务模拟,通过大量实务模拟的办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并将模拟过程中的感悟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老师只要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必要时给予指导即可。

建议专门开设案例教学课程,选择那些既能体现管理学科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管理实践意义的典型案例供学生学习与讨论。教学之前,学生课前要仔细阅读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思考,据以做出自己对案例中管理问题的决策和选择,并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结论。课堂上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理论知识,同时能使学生把管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最终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弱化思维定势,打破传统文化对创意思维的制约。

为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学生实际管理能力,坚持开放式教学,老师可带学生深人企业,与企业家和相关管理人员座谈或者对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进行诊断;可鼓励学生结合企业实际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可吸收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和咨询;可鼓励并帮助学生开展各种创业企划活动。

4.3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双师型或企业人员为指导教师

打铁还靠自身硬,要想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比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学生的老师要先具有比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的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的师资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又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复合型教师,往往这类教师都是属于双师型的教师。所谓双师型,就是教师除了具有教师的相对应职称如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以外,还具备经过考试或评定取得的经济、工程、会计、法律等其他职称,或被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任为相应职务。因此,我们提倡教学和实践要相结合,要求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其目的是鼓励教师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率先将自己造就成知识广博、能文能武的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尽快地在实践中应用,建议在培养过程中聘请一些优秀的企业管人员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在学生学完相对应的课程以后,让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在这些企业导师的指导之下,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最后由导师给予实践环节的评分。

篇6

关键词:ERP;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64-02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专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推动了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发展。目前各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由此引发了对大学本科阶段经管类学科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层思考。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实践方式之一的实验教学,其现有的模式很值得我们反思。实践性教学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通过实验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就目前高校现状而言,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是目前高校经管类教学实验发展的大方向 [1]。

工商管理专业实验能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企业模拟实验。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工具,ERP可以帮助企业内部业务操作合理化,可以帮助企业在跨合作企业群体和贸易伙伴之间提高管理水平,扩展企业竞争空间和提高综合能力。目前,全球五百强企业中约有80%使用ERP系统,国内也有近5 000家企业ERP系统,随着ERP系统的逐步推广,急需一批高素质的ERP实施人才。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1.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学生素质教育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特别是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应用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2]。加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有利于学校根据新世纪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改变以往那种“文科不需要实验教学”的旧思维模式以及片面强调教育就是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陈旧观念;有利于发挥实验教学的能力,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验教学,实现经管类教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向社会输送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飞速发展的需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的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实验教学大有可为。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具有涉及面广、变化快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实验模式使得学生难以将分散在专业课程中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同时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和市场竞争的风险性,不可能提供完整的、动态的管理环境,使学生能自主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系统地进行实践性尝试。而实验教学则使这种尝试成为可能。它可以通过应用和开发来实验模拟动态实现企业管理环境,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所学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3~4]。

3.掌握各种管理软件的必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企业管理领域全方位的变革。企业管理软件作为工商管理学科重要的工具性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对于这种工具性知识的掌握必不可少。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式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通过“三个层次四个模块”来进行,三个层次包括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训练,三个层次体现从基础到综合的训练过程。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包含了现有的教学知识、讲座学习、论坛讨论等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有模拟软件操作、沙盘模拟训练,如ERP企业管理软件、企业行为沙盘模拟推演等方式;综合实践训练则包含了参加各种形式的模拟大赛、自主创业计划、企业实习等方面。

依据现有的实验资源,结合学校的实际现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达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三个层次所体现出的人才培养要求。

1.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教学团队老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对实践环节中的“教练”作用达成共识,提出了“适度指导”的概念。发现在实践环节中,对学生指导多了,产生过分依赖,一遇到问题,不去思考就问老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相反,对学生指导过少,学生面对问题茫然无从下手,影响训练效果。一般老师们在前一段布置知识预习,并在设计和实习的开始阶段多介绍背景知识,有时用案例导入。

2.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在实践环节训练中,有计算机模拟训练,有软件应用训练学生,也有管理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5]。一般情况学生在实践的课程上表现非常积极投入,知识掌握效果也非常好。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活动,各种沙盘模拟大赛等形式,开辟第二课堂。

3.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实习基地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专业基础类实习教学基地有校内的经管实验中心,利用该中心基本可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教学 [6~7]。校外实习包括校企联合办学企业,学校创业实习基地等实践学习场所。这些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青年教师下基层锻练,联合进行科技开发、管理咨询服务和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4.愉快学习,严格考核 [9]。在各实践环节设计中,不仅强调知识的科学性,也强调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训练中,如模拟沙盘推演实验、企业商务沟通等实践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10]。一般考核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掌握知识程度是通过答辩来进行。学生认为这种考核方式比较严格,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比较认真。同时通过答辩,老师的提问与讲解,也是学生一个提高过程。对于实习考核,采取全过程跟踪评价。为不断完善效果评价体系,本专业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撰写实习日记、实习过程跟踪单以及实习报告,并明确具体要求,实习结束由专业老师对其质量时行评价。

结束语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多学科与多领域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地研究工商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复杂行为及其规律。以ERP教学为中心,全方位、多层次资源集成,构建经管类高校校内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一条经管类高校的高素质本科人才的培养之路,使学生熟悉企业运作流程、了解企业运作规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管理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毅,贺卫红.基于ERP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8):92-94.

[2]张玉松.以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促进ERP实验室发展[J].嘉兴学院学报,2005,(10):65-67.

[3]陈根达.创新实验室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9-12.

[4]董理,邵清东.建设物流实验室加快物流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12):59-62.

[5]武化岩.中国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市场,2006,(9):70-71.

[6]孙秋高.物流人才供需现状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6,(6):75-77.

[7]韩灵翠.创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增刊):71-73.

[8]杨锦耀,王征远.实验室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2):135-137.

[9]周元祥.关于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问题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6):44-47.

篇7

[关键词]旅游管理 本科 管理学

一、“管理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与要求

1.核心基础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旅游管理是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旅游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1979年开设旅游专业,随后,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时至今日,几乎每个本科院校均开设了旅游学科的相关专业,旅游专业一度被看成热门专业。但是,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旅游专业名称还不统一,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如:宾馆管理、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各种称谓,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学士学位,1998年以前毕业的旅游专业硕士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8年开始,把旅游学科统一划归到管理学门类,国内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开始重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几乎都把“管理学”列为考试课程,因此,“管理学”受到旅游专业师生广泛重视,而成为旅游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即管理类的课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学”在旅游学科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管理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开设目的与要求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多门核心专业课程都属于旅游企业管理类课程,因此,这些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管理学”,又称为“管理学原理”,主要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管理学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管理思维,锻炼其应用管理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现状分析

1.“管理学”的多科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管理学”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经济学、数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具有多科性或综合性特点。

“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因此,一般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一个学期,可能还沉浸于考上大学的沾沾自喜中,学习缺乏计划,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然而,“管理学”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刚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其综合性强,不容易学。

2.“管理学”特点的一般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错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区别于“宏观管理学”和“微观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具有一般性特点。由于“管理学”的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因此,尽管学生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注: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但是,由于基础理论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因此,不适合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枯燥,难以理解。

3.“管理学”特点的实用性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

“管理学”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讲述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则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一个管理系统中,该管理系统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建立起来的,只是我们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刚入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但缺少多种综合知识,而且缺少管理实践,所以,根本没有管理思维。此外,他们对自己所属的旅游管理专业仅接触了半年时间,专业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学”课程实践活动不宜在旅游企业中长期开展。但是,如果在其他的工商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会说和旅游企业无关而没有兴趣。

三、教学改革思路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但是由于其开设的时间较早,学生缺少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对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因此,一般在课程学习前期兴趣浓厚,后期则兴趣减弱,热情降低。作为任课教师,应在这门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都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比较深刻地理解管理学原理和规律,培养管理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不少旅管高年级学生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现在意识到重要想再跟着一年级学生重学一遍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耐心细致,适当补充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市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些知识。而且,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少,可能还没有养成课后自学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耐心传递包括学习方法、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弥补因该课程开设时间早给学生造成的综合性强、难度大方面的不足。

2.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鉴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学习者是一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的各种知识与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因此,课堂教学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程学习早期,教师应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用通俗语言和学生熟悉的身边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感觉管理学不难理解,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的管理原则与理论,形成管理思维习惯。在课程中后期,可适当加快速度,精讲难点重点,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例如,对于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之间的比较这个教学重点,教师仅对职能部门化、矩阵型结构等精讲,然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种部门化的应用对象是什么?对应于现实社会哪些组织中的部门划分?一个组织能否独立使用某种形式进行部门划分?等等。这样,课堂教学就把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学生为两个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中后期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具体可通过分析知名成功企业与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主次分明,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

“管理学”由于知识点较多,受学时所限,不可能一一深入学习,因此,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精髓,分清主次。例如:在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节中,需要学生掌握古典管理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对于这两个学习重点,学生会感觉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难度较大,不易理解。因此,要求教师首先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最通俗的语言转换难点,使学生容易理解,如统一指挥原则,可用一个媳妇只能有一个婆婆,否则她将无所适从来打比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所在的班集体是通过设置班长、学习委员等管理角色正常运转的;最后,举旅游饭店中岗位设置的例子来说明在一个组织中要层层负责与汇报。这样,学生就会对这条管理原则有比较透彻的理解,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使管理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学、教师总结的方式来培养其自学能力。

为了防止抽象的纯理论倾向,解决“管理学”的实用性特点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应该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具体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1)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前期与中期利用课余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透彻理解管理理论。(2)在课程的中后期,教师设计管理活动,指导学生模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去解决管理问题。(3)通过组织学生去比较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如新飞集团实地参观、聆听、感受,学习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流程。(4)在本校的旅游专业实习基地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开展短期实习,主要学习这些旅游企业各自的运作模式、部门划分、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管理制度等。通过上述多种管理实践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肖培耻.“管理学”课程教学使用模拟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4):86-87.

篇8

[关键词] 旅游系统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 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旅游高等教育从起步至今仅有二十多年,却经历了数量规模跨越式扩张的发展历程, 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旅游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及旅游高度的学科关联特征引起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注意和兴趣,但往往是学校内哪个学科捷足先登,旅游的后续发展就打上该学科的烙印,有人文的、历史、英语、地理、地质、经济、管理等,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是专业归属不同。至2004年,我国本科层次的旅游专业院校已增加到了210所,不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处在不同学院,有的在经济或管理学院,有的在人文或外语学院,有的在地理环境科学学院。

其二是课程体系的偏重不同,即便是在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旅游专业设置在旅游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并对主要开设课程进行了规定,全国范围内同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也不统一,不同系列的旅游教材涉猎的内容体系和侧重不同。

其三是课程内容不同。由于“出身”不同,对旅游的本质的认识存在分歧,使各校同一课程名称下的内容体系相差很大,造成按照课程大纲定的教材往往是内容差异很大,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许多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还未形成一个可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第四是旅游研究的高度分散与相对独立。各学科对旅游的研究大多是从本学科的延伸应用而非旅游本身出发,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各课程很多是对其他相关课程移植后的再拼盘;同一层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没有一个清晰系统的知识体系贯穿于四年的学习中,有些内容在各课程中或重复、或漏缺、或顺序凌乱、或轻重颠倒。例如“旅游”、“旅游资源”“旅游者”等概念在不同课程中相继重复出现,但不仅表述不同,甚至定义大相径庭。因此,旅游专业急需建立一套相对规范的课程知识体系。

二、构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意义

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学科划分中,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如理学、工学、农学等,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比学科类再低一级的学科(即二级学科)称为专业,是一级学科设置的基础。学科体系概念指的是某一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根据一定指导思想将多个分支学科组织在一起的研究框架,其学科内容方面是一个完整的具有严格逻辑同一性的知识体系。专业是培养人的基本单元,与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是密切相关的[1]但又有所区别。目前在旅游高等教育研究中关于构建旅游学科体系的内容较多,实际上是要将现实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体系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或呼吁自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新的学科目录(征求意见稿)开始一直持续不断,10年过去了,唯一与旅游有关的专业仍然是置于管理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

实际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专业的地位和作用对学科建设来说是决定性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高校毕业生实施“双项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以后,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都把解决原来设置过细偏窄问题放在首位,都是朝着不断拓宽专业的方向努力。就专业特点而言.旅游管理应用性、操作性较为突出,与市场联系紧密,涉及领域广泛,要建立一级学科体系制约的因素很多,任重而道远。当务之急是理顺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在现有学科归属状况下,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旅游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者脑海里应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体系结构图,在不违反旅游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层,中间层和边缘层,制定课程大纲,由大纲编撰或选用教材。旅游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它决定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向着成熟的路上迈进,旅游教育通过专业建设工作推动着旅游学科的完善和发展。

三、构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视角

1.有关高等旅游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学科目录中原隶属少经济学门类的旅游经济改为旅游管理并将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一起列为管理学科中工商管理类的一级学科。有关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出现了“系列型”、“模块型”等多种类型的课程结构形式。林刚从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管理类学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包括管理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系列、旅游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系列和现代管理人才素质教育系列等四个系列的“系列型”课程设置形式。许春晓从课程内容与旅游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出发,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和专业活动课程四大模块;田喜洲从课程体系的框架应体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考虑,构建了由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和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吴必虎,邢珏珏根据《旅游研究纪事》3年发表的旅游研究文章中的某类主题词总数最多和某一主题词出现的频次最高划分出了旅游管理学(337个词)、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311个7)、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社会学(201个词)、旅游经济学(163个词)和旅游心理学(118个词)五大类型,表明其旅游分支学科中研究较深入,也由此来判断其知识较之其他更具深度和广度。龙江智认为旅游研究应该以体验作为基本视角来构建旅游的学科体系,即从旅游者的个体旅游行为体验作为脉络进入,衍生至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其他学科支脉出来。将旅游学研究领域划分为三部分:其一,研究旅游体验本身(个体和群体);其二,研究旅游场的管理问题(微观和宏观);其三,研究旅游体验对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无论从什么角度或什么方法去构建学科体系或专业课程体系,都离不开旅游所涉及的几大块内容的不同组合。某种程度上说,广泛存在的既有一定的合理性。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问题是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课程体系不明确,知识脉络不清晰,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不仅是不同课程教材内容重复严重,甚至同一本教材的前后章节都有重复。导致学生对旅游专业的科学性、严谨性产生质疑。因此旅游教育研究是否可以换一个视角,即从研究建立学科体系的热潮中转向对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入手呢?

2.基于98专业目录中主干课程的不同层次院校的课程体系建立

1998年国家将旅游调整至的工商管理下的子专业,使得旅游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受到限制,专业也受制于管理的圈子内而不符合旅游自身的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除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13门专业主干课程[7]以外,没有做其他硬性限制,本身就是为了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院校以可以拓展的空间,办出特色的余地。因此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在共同遵循专业目录规定的基本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培养目标和就业取向分层次地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例如沿海地区大城市或重点院校的旅游专业与西部地区或地方性院校在课程体系的侧重上就应该不同。综合前人研究的结果,总结从事旅游高等教育多年的体会、结合旅游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构成旅游的主客体要素等,笔者将旅游课程在内容上分为三个体系,即旅游需求系统、旅游共给和旅游价值系统;在结构上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两大块(图)。

(1)旅游本科专业知识的内容体系划分。笔者根据较多教材所采用的“旅游”的定义:旅游,包括旅游需求系统和旅游共给系统以及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环境影响,即旅游价值系统。这种划分充分体现了旅游是一个由旅游者(需求)、旅游对象及其服务媒介(供给)共同“引起的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一直以来,旅游教育界对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模糊不清,具体表现在整个专业的课程内容没有做很好的梳理,因人设课、因书设课、根据书名定教材、根据某一本教材编写课程大纲等现象依然比较多见,在教才上似乎每一本教材都致力于把所关联的内容涉及到并讲清楚,这也是导致内容重复,主线不清、前后跳越。笔者所探讨的就是针对这些现象将主要知识点进行系统分类:

横向上将知识点按照旅游大系统的几个子系统归类,并对应于相应的课程。

纵向上可划分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三个层次。

(2)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支撑条件

①要制定一套结构严禁、层次清晰、各课衔接有序的课程教学大纲。目前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大纲往往是专业在开课之前或由系主任、或由某任科老师根据某一本教材的目录内容格式化编写的,而国内同一课程名称教材的内容和侧重相差甚远,一旦更换教材就造成课程大纲作废或修改。因此要使旅游管理专业有一个相对系统和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非教材建立一套系统的课程大纲使非常必要的。

②要按照总体框架和课程大纲要求编撰或选用一套较为的体系的旅游教材。因为国家没有专业课程大纲的规范要求,因此现阶段旅游管理教材编写非常混乱,经常出现根据教材目录上之构的教材结果是货不对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编写教材,或根据大纲要求严格选用。

③专业教师上课要清晰自己学校旅游专业课程大纲体系,以便在同一问题的众多概念混杂中合理取舍,避免前后课程阐述不同或不同的老师阐述不同给学生造成混乱。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主编: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9~50

[2]林刚:管理类学科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初探[J].旅游学刊,1998(S1):66~69

[3]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143~145

[4]田喜洲: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4(S1):186~189

篇9

给地方高校带来了挑战,也给全球各地区高等教育出了一个难题。面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迫切需要,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工商管理队伍。传统的学科型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方案模式已无法适应这一要求,亟需改革与创新。借鉴国外工商管理学院的成功做法,培养应用型、职业取向为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工商管理本科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现实改革途径。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大潮冲击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全面素质观,新的培养目标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教育观以及教与学统一观;激发和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1确定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确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首先,确定“素质为根、应用为本、能力为上、创新为魂”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必须花大力气转变教师尤其是学术带头人的教育思想、观念。现在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理论学术型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强调学科本位,坚持学术取向,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自贬家门。实际上,理论学术型、应用型不是层次上的差别,而是类型上的差别。应用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创造性的应用。笔者讲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不同于一般的应用型人才,而是除了培养“师”(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律师等)字号人物之外,也培养“家”字号人物(工程技术与管理专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我们培养的本科生绝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既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潜力,更要给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领。通过这样反复的研讨、宣传和导向,绝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才能得到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才得以与时俱进的准确定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地方高校再根据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内地区的实际,将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基础教育和政府与社会基层组织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以及中小企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提出了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一体四翼”是指以“校园理论导向教学”、“企业现场实践”、“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四翼,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理论力、实践力、学习力)为主体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2.1紧扣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构建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的校园理论导向教学紧扣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基础知识的校园理论导向教学。其中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素质的导向教学。基础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教学导向:一是“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扎实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三是广泛实用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政治、经济、管理、法律、文化、市场和语言等知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增强人才适应能力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基础技能两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就是工商管理专业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者相辅相成,是培养综合能力的两个必要基础。综合应用能力是人才总体能力的主要体现,是评价人才质量的主要标准,也是专业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专业综合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展能力,即知识更新、自我发展的自学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二是交流、协作与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这是进入21世纪和现代信息社会,技术应用性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三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导向性,构建出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注意基础、专业平台的构架,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校园理论教学导向。

2.2紧扣企业现场实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以后,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裁并、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构建出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为实践教学预留充足的学分学时。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需要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围绕社会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整合实验内容,确定相应的基础实验(实践)技术系列、专业实验(实践)技术系列和模块实验(实践)技术系列等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验证性实验保持与相关理论课的密切联系;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要体现技能的综合训练,体现设计性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又体现统一实验课的阶段要求;要突出各阶段的能力培养重点,形成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实施个性化培养,在实验课程性质的设定上,可将本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点设定为必修实验(实践),对于技能延伸性实验(实践)或次技能点实验(实践),设为选做实验(实践),供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以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以基础性与先进性、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筛除部分传统课程体系内的验证性经典实验,更改、串连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方法,解答、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的方式上,地方高校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这对自主学习习惯与研究氛围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性、规范化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可使所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3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化,全员参与”的“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

所谓“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化,全员参与”的“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实质是全面素质拓展。“全方位”的“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就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素质、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专业教育和学生管理紧密配合培养人才。“全过程”的“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就是把专业指导贯串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培养人才全过程。“全人化”的“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就是“以人为本”,注重文明修身,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员参与”的“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就是党政工团一起动手,全体师生密切协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应用型本科人才不是“狭窄于技术”的工匠,而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而,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我们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应将规范化的素质拓展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因此,将素质拓展体系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规范化运作的教育体系,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拓展体系的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规范和加强课外教育管理工作。地方高校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灵活开展,可以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制作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使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的实践中提高素质、获得技能;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等。总之,“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化,全员参与”的“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调整的客观需要。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从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总体情况来看,迫切需要不同层次的地方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2.4突出创新性应用型的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突出创新性应用型的“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注重学生们研究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基础并不扎实,科研素养与水平也还远远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虽然工科院校的本科生教育重在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但是在此基础上,为了强化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培养的差异性与独特化,使其具备各个高校大众教育的模式下,进一步完善学生们研究能力的塑造,其实也是为了适应社会与组织对不同人才需求的结果。基于此,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学方式、大纲设置、教学进度上等各个方面进行适度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首先,寻求与相关企业组织合作,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真实的实验环境与操作技能提升的平台,为综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塑造提供好的基础。其次,如何诱导学生们有充裕的时间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上升到创新与研究的层面。最后,产学研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的多方协调与质量提高的评价方案与机制的健全。总之,“一体四翼”是指以“校园理论导向教学”、“企业现场实践”、“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四翼,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理论力、实践力、学习力)为主体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改进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平台的支撑力度,优化课堂与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有助于学生们一般学习发展模式,强调自主性、创新性和发展性,有助于培育应用型创新人才。

篇10

Abstract: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odel in undergraduate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 we investigate the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 in Chinese higher academies. Furthermore,we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现状;问题

Key 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status;problem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16-02

作者简介:任翠玉(1973-),女,吉林通化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 引言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课程已有较长历史,而作为独立专业的历史并不长,根据教育部(1998)颁布的专业指南,财务管理才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被列入了本科专业目录,许多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财务管理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上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调查

1.1 样本选取 为了使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了国家级会计学重点学科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八所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作为调查对象,研究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情况。所选取的样本具有以下特征:

1.1.1 学校性质 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属综合类大学,其余的五所大学为财经类院校。

1.1.2 专业的综合实力 所选的八所高校的会计学均是国家重点学科,设有硕士、博士学位,均属于国家首批设立MPACC的院校。

1.1.3 地区分布 八所高校分别位于我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这样取样降低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对调查结果的误差影响。

1.2 现状调查

1.2.1 财务管理专业定位和设置情况 财务管理专业究竟是把它定位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是近年来专业设置问题中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国内各高校在专业设置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财务管理专业或设在管理学下的会计学院里,如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或设在管理学下的企业管理学科下,如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1.2.2 培养目标定位 依照2000年国家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国内各高校也都纷纷出台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各高校在对培养目标的具体描述上有一定差异,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综合的组织协调能力、扎实的财务专业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上海财经大学为“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和实务,具有从事企业投资、筹资和日常资金运作等分析、决策和咨询等能力的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中央财经大学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等,但在培养人才类型上大多强调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1.2.3 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分为三个层次,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基础会计、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基础学科。各高校专业核心课设置基本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按照财务管理的层次来划分,分为财务管理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另一种是按照财务管理环节设置课程体系,分为财务理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等。专业选修课一般包括成本管理、审计学概论、风险管理、个人理财等课程。

2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1 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与范畴需要进一步厘清 在调查统计的样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下设在管理学院,而其他5所财经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下设在会计学院,按照目前我国本科专业的学科划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应属于管理学下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也就是说财务管理同会计学的学科地位是并列的,但专业设置却在会计学院下,这不能不让人引发歧义,是否财务学要从属于会计学?虽然1998年财务管理专业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列于工商管理学科,但是教师、学生、组织结构等并没有独立,因此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会缺乏专业特色。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必须先厘清专业定位问题,彻底地从会计学和金融学中独立出来,才会形成独有的学科特色,才能为财务相关工作培养和输送财务专门人才。

2.2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从目前我国“五大”专业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分工来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应定位于培养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从八所高校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大多数都是参照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目标要求,强调精英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加入WTO后,市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即使是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本科生也只能说是具备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一定基础。另外,虽然现代高等教育强调“通才”教育,但是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要求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同时也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才,即“通才”加“专才”。因此,现代财务管理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由专门化人才教育转向大众化人才教育,并在专业知识方面加强教育,致力培养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公司理财和金融等相关工作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一般专门人才。

2.3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调整 从八所所调查的高校课程设置上来看,在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下,各高校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各高校的教育环境及面对的市场需求不同有关,但从整体上来看,课程设置体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①部分课程存在内容交叉重复。如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界限一直无法确定,国际金融和国际财务管理在汇率方面的内容也存在重复,中级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内容和方法体系上有边界交叉和重复现象。重复的内容一方面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②专业课教材五花八门,有的学校采用国外原版财务管理教材,有的学校则采用本校自编教材,教材不同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难易程度的不同。③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目前的财务管理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以上市公司为对象,但对非上市公司适用性差。在课程内容上则以企业投融资为研究重点,而对企业实际所需要的内部财务运行与控制则没有关注。改造和扩展现有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是一个十分迫切但又难度很大的问题,首先应捋顺财务管理与相关学科的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财务管理与上游学科和下游学科之间的关系;其次,处理好国内教材与国外教材之间的关系,单纯依赖国内教材或美国版财务管理学都无法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及其在中国企业的适用性问题,因此应内外结合,构建结构合理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再次,满足金融市场需求丰富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化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公司财务这一范围。从课程内容来看,国际财务管理、外汇风险管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等课程或知识点也应在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中有所体现或受到重视。

2.4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需要改进 由于财务管理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企业内部经营的千差万别,是让学生更多的掌握专业知识,还是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提高专业素养和面对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从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看,大部分学校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灌输上,能力培养没有被提到应有的重视水平上。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财务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教学形式多样化。对于财务管理课程的讲授,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应广泛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财务模拟、专题研讨、影像教学、公司访问、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案例教学方面应下大功夫,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总共要系统的分析研究800多个案例,内容涵盖管理的所有领域,效果极佳,深受学生的欢迎。②教学手段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运用时实行情系统、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选用或自行开发适合我国使用的各类财务管理教学软件,进行财务管理情景的计算机模拟教学,改变单纯的“粉笔加讲稿”式的状况,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③部分课程课座化。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功底见长、实际经验不足的情况,今后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可以请一些企业集团、上市公司、跨国公司等财务专家担任课座教授承担部分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温素彬,彭敏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之友,2009(12).

[2]李世辉.基于新理财环境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09(2).

[3]曾维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4]赵德武,马永强.中国财务管理教育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财经科学,2008(11).

[5]李志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