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

篇1

人体工程学虽然是一门边缘学科,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今的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高享受、淳朴、自然的空间环境是大众的主旨。为创造以人为本的生活环境,我们必须对人体工程学有一定的研究之后才能做出更加符合人体的设计。

人体工程学的命名与发展

人体工程学在设计专业的运用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初是用于武器的设计,据观察发现,当时的武器枪支没有考虑到使用者的身体构造是否与枪支造型相吻合,从而造成了士兵们自伤的严重后果。自此,人体工程学被极度重视,人们开始对其进行有目的性地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体工程学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人体工程学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之中,尤其是在家居空间设计中,无论是使用还是美观,都已将使用者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结合在一起,设计出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的空间。

人体工程学与家居空间设计

1.玄关

使用者在进入家居空间时,给人第一印象的空间就是玄关。玄关作为过渡空间而言,一般空间面积较小,主要以换鞋或整理功能为主,不做过多的装饰效果,为了达到视觉的通透感,可采用绿色植物或隔断家具作为空间划分的手法,避免对室内空间的一览无余。

2. 客厅(起居室)

客厅是全家人集聚在一起休息、娱乐、交流以及接待客人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家居空间设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核心空间,常与餐厅相连。为了突显其“场”的特性,故一般在布置家具时尽量以围和空间为主。同时,此公共空间主沙发尽量靠墙摆放,以便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供人使用。客厅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色调应以主人的身份相匹配,多以明快、大方的颜色为主,尽量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3. 卧室和书房

卧室是最私密、最需要心理安全感的空间,人们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可见,卧室对于使用者的重要性之大。卧室的基本功能有睡眠、休闲、梳妆、贮藏和视听等,其基本设施配备有双人床、床头柜、衣橱或专用衣帽贮藏间、专用盛洗间、休息椅、电视柜、梳妆台等。在设置家具时,要注意床常常与衣柜摆放在一起,还要考虑到人在来回走动和开启衣柜时的最大空间尺度。如果要在卧室安装视听设备,壁挂式的液晶电视是首选,但要注意使用者的视线距离到电视之间的高度相适应。

书房是供学习与工作的场所,是较为静谧的空间,可设在卧室或起居室的一角,也可紧连卧室独立设置。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书房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人的活动范围主要以书桌和书柜为主,书房的家具尺度要以方便使用者阅读、写作或取物的便利为主要目的。

4.子女房和老人房

在设计子女房时,首先要考虑到使用者的年龄、性别、其行为特点和爱好等因素,再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规划和设计。不同的年龄段所需要的空间特性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参考,设计出来的子女房就不适应于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其次,还要注意室内所使用的家具应该充分考虑其安全性能,边角不宜坚硬,以免损害身体。在空间界面上色彩多以鲜艳、饱和的色调为主,男孩多用冷色调搭配,女孩多以粉色为主。

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生理结构与青年人相比,在需求上是有所不同。老年人行动比较缓慢,视听能力相对减弱,所以老人房的设计应充分站在老年人的角度,以安全和便捷性为主。老人房的房间首先要光线充足、空间流通、不要摆放过多的家具,除了必备的设施外,最好能与卫生间相连。在色彩设计上,应以明黄色等欢快的单色调为主。

5. 卫生间

卫生间最常见的基本设施有洗脸盆、浴缸或淋浴房、抽水马桶和净身器等。在通风方面,可利用窗户自然通风,或使用抽风机也可取得排气的效果。采光方面应设置普遍照明和局部照明形式。此外,冬季寒冷的季节里浴室还应设置电热器或“浴霸”等取暖设备。有的户型如有两间卫生间时,应将其中一间供作主人卧室专用,另外一间供客人使用。如果卫生间使用面积较大,也可利用隔断划分为干湿分离两个区域,还须配置梳妆台、贮藏柜和衣物贮藏柜等设施。

人体工程学在家居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

篇2

城市街道与慢行空间景观

1.相关概念

(1)慢行空间

“慢行空间”是指在城市中主要供行人生活、交流和非机动车使用的街道。相对于其他公共空间而言,慢行空间更加强调的是相对于机动车的人性化合理的尺度空间。

(2)慢行系统

城市慢行系统就是慢行交通,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以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

(3)慢行空间景观

慢行空间景观的塑造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将自行车道与慢行步道设置在慢行空间景观系统中,在兼顾交通的基本功能时主要为行人提供慢生活的理想环境。

城市街道慢行空间景观的设计要素

1.心理要素

生活中是存在很多环境心理因素的,不仅是人与人、更是人与空间的关系,步行者在街道慢行空间中主要关注的是休闲娱乐、富有生活气息的建筑小品等。在行驶过程中,如果没有步移景异的效果和缺乏连续性的景观变化就会使人感到厌烦。因此,在景观设计时应考虑其心理上的起伏变化。

2. 视觉及生理要素

在人们生活中的视觉、听觉、触觉模式都已成为环境中的一部分,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生理需求,老年人体力弱,反应慢的特点就会在设计时有着其针对性的特殊需求,表现在设施、照明等。而同时对于儿童则需要一些自由且色彩感觉强烈的设施小品,给予既安全又欢快的气氛。因此,街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时要运用空间的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情境来增加景观的层次,趣味性和连续性。

3.自然形态要素

在自然界中的自然形态要素,一般包括山、石、水体等,它的存在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审美,设计者应该在街道慢行空间设计时考虑到自然美的特征。在植物配置上多利用丛植、群植的设计手法既可缓解视觉疲劳在审美中调节情绪又能净化空气。人在街道中行驶时,会进行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活动,散步、休闲、娱乐、聚会等。

城市街道慢行空间景观的设计原则

1. 人性化的尺度感原则

景观设计的根本依据来自于使用者,人的行为及心理规律。坚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追求环境的多样性以及人们的行为特点,来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生活环境的需要。

2.场地情景化原则

我们所设计的是强调一种友好的、可驻足的或者是慢行的、能引起联想的空间,在一定的时空中为市民提供一个与本路段相贴合的情景化的慢行空间,这样才能获得处在那个区域的群体的场地认同感。

3.公众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表现为在街道慢行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充分了解人们的意见,大力提倡人们的参与意识,发挥市民的集体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使设计者和使用者两者的意图能够及时沟通、交换,更直接地反映他们的心声,更好地表达他们的要求。

城市街道慢行空间景观营造策略

1.安全的慢行环境

是通过路权划分、保护措施与引导设施设置,保障行人慢行交通的安全,引导市民绿色出行、缓解机动车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交通安全性是指人们在交通过程中不遇风险的一种心理需求。为此,世界上有许多街道空间通常采取全封闭或半封闭的的办法来保证慢行者的其中的通行安全。

2.连续的慢行景观网络

在规划设计慢行道时,与周围环境协调、把片区内的商业和文化、旅游等开放空间联系在一起,将不同等级道路的慢行步行道、自行车道形成网络,增加地区景观的序列性,营造其活力和魅力,增加出行选择性。慢行交通倡导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坚持“整体性”原则,增加出行方式的可达性与易达性,创造有变化、有层次、连续的居住空间,尽可能发挥人在交通需求方面的作用。

3.互动的慢行景观

在街道慢行空间设计时,互动性的景观扮演这很重要的角色。通过互动可以让人们有着更深的记忆,对场所的营造和空间的创造起着一定的作用。将城市中的开放空间用步行系统串联并整合优化,形成具有体验感知的可达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街道慢行空间系统;将城市互动景观与慢行空间系统相结合,把公众印象提升到一个层次并营造出富有特色且慢生活的优质空间。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魏广龙(1970-),男,博士,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居住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住宅户型设计;

篇3

[关键词] 设计 中式 元素 必然性

在古代,崇“有”而质“实”的儒家;“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的道教文化;曾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吸纳、融会了产生于印度的,重“空”而“虚”的佛教文化等,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存在形态,并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其形而上的智慧,结出了人类文化交流史上的奇葩。这些中国的智慧深深印刻在那些优秀的室内设计项目中,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

①国内的因素

鲁迅说过:“我们有艺术史,而且生在中国。就必须翻开中国艺术史来。”

中国传统的室内装饰语汇是极为丰富的,对一个室内设计师来说,这些足以支撑我们的设计。切忌把传统和遗产变成了包袱,我们要推好的设计,因为一个好的环境设计,既可以使人浮想联翩,又可以让人领悟其文化内涵,成为人们精神情感交流的媒介。

传统的文化应体现时代精神,并且要满足当今的社会生活,那么就必须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其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建筑室内设计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其美学价值的真谛就在于创新,即让建筑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依傍性。摹仿、抄袭、仿古、复古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应该提倡独辟蹊径,开一代之先锋的精神。

②国外的因素

包豪斯创建人格罗皮乌斯有句名言:“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的不断前进。”这句话被我们理解为格罗皮乌斯对室内设计的时空观的概括。

许多国外的设计大师早就预见了传统对设计的重要性,而我们作为一个室内设计师,也应该喜爱传统、学习传统、理解传统。但是,设计不是简单的模仿、照搬具像的传统式样,而是要有深层的思维,努力寻求传统的精髓、神韵和语汇,从而创作出新的文化观念来。

2、现实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其国家的“成长性”注定了中国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近些年来,中国、中国人、中国元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符号、中国风等等,越来越频繁地充斥着全世界的媒体和媒介。这些中式的语言共同建构了“中国形象”,这些中式的语言也为人们提供了对于中国历史、现状、自然、人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的“综合印象”的见证机会,这种印象既有对中国国家和民众行为的真实“反映”,也有感性和理性的“判断”;既有对中国的“认识”,更有对中国的“评价”。

①国内的因素

港大民意研究计划最新调查结果中显示,大多数的港人对狭义和广义的“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明显上升,其中自称为“中国人”的比率上升了5个百分点。同时,自认为广义“香港人”的比率明显下跌了,自认为广义“中国人”的比率则上升了4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的相对稳定,中国人也就更愿意认同自己的国家了。“因为对一个人来说,追求个人幸福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事”,所以,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随之提高,这也是为什么中式元素在室内设计中越来越被接受的原因之一。

②国外的因素

当下,欧洲各国的室内设计都较好地体现了本民族的特色,如法兰西的浮华雍容、英格兰的冷峻严谨、巴伐利西的粗犷质朴等等,这些设计风格渐渐成为了各具特色的室内设计的典范。又如日本,在室内设计中,一方面保留了其原有的和式风格的幽雅清香;另一方面又发挥其擅于借鉴的特长,借鉴和复制了很多国外的设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方面,中国需要更加深入地通过“改革开放”来创造一个事实上更加文明、进步、富强的中国,呈现给各国人民一个“现实”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通过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相互融合,来尽可能地呈现一个相对“正面”的中国。那么室内设计就是很好的一个展示手段:我们设计师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当中,向外传递了一个文明大国的民族气息。

3、 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的要求

我们的世界正在迅速地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化,新世纪带给人类的是个更加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信息时代里,设计本身将成为人类面向未来生存世界和发展方向的一种方式,设计并将成为一种文化,成为新世纪最引人关注的现象。然而,在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回归传统已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文化现象,人们也逐渐变得冷静与成熟起来,慢慢地放下负担来重新开始思考自我,并且开始要求探索本民族的、国家的当代设计的发展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有时代精神和文化特色的设计发展趋向。那么,世界各国的建筑室内设计也无不例外,其空间的文化个性特色的塑造更是成为了不同民族与国家努力追寻的设计之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在现代设计中,对人类文明的珍惜与环境的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为未来是多元化的设计时代,各个国家的特色文化设计与鲜明的地方风格的设计作品,都理应受到尊重和推岽,那么,对于文化的重新塑造与重新建构,才是我们面向未来的设计之路的发展方向。然而,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给我国建筑室内设计创作与实践带来勃勃生命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我国引入了世界各个国家在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方面的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从而对国内的设计师在开阔视野、活跃构思、繁荣创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来看,它是一个包含现代生活环境质量、空间艺术效果、科学技术水平与环境文化建设需要的综合性的艺术设计学科,它的任务是根据建筑设计的意念进行内部空间的组合、分割及再创造,并运用造型、照明、色彩、家具、陈设、绿化来传达设计,并运用设备、技术、材料、安全防护措施等一系列手段,结合人体工程学、行为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内部环境作综合性的功能布置及整体艺术效果的处理的设计。如果从室内环境设计的社会基础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科学技术水平、文化艺术传统及其民间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均对其有所影响,所以,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我们要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和中式元素的建构作用,通过优秀的室内作品向外展示中国大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刘方笑.传统文化在现代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商业现代化[J].2008.214~215

[2]曹艳.论现代商业空间的发展.科教文汇[J].2009.181

[3]姜素民.浅谈室内设计的民族化.北京:中国轻工教育[J].2006.19~20

[4]张宇.儒道释――中国文化概念设计.安徽建筑[J].2002.27

[5]夏志良.商业空间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商场现代化[J].2008.25~26

[6]张娜.试谈中国文化对现代设计的深远影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9.48~50

作者简介

篇4

1日本城市景观的转型

日本不但善于学习他国的先进文化,根据本土情况进行提炼和吸纳,通过传承转变为自己的传统,同时,还能够坚持、弘扬和发展自己的本土文化.在城市景观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日本较好地处理了城市空间景观设计对本土园林景观文化的借鉴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日本园林景观已形成自己的特点,从单纯对他国的模仿变成了多元发展.日本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样接受了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然而在接受的同时,日本也最大程度地尊重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通过细致的研究,尝试将其同现代城市建设联系起来,业已取得了骄人的成效.日本城市公共空间也经历了传统园林景观向公众开放,到近现代城市景观的发展和繁荣等阶段.现在,日本有很多城市就城市景观的发展,制定了城市景观管理计划.正如美国景观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在综合基址考察上运用的区域地质学的多层奶油蛋糕表达方式[1],设计师从生态、历史、社会、市政设施以及对市民问卷等方面着手,对现有公共空间进行质量分析,以便确立未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向,让不同城市都有关于本地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使城市形象统一.在景观建设过程中,日本设计师重视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1)在景观设计研究过程中,日本设计师发现了东方民族同西方民族关于空间理解的不同点.日本人口众多,城市密集度和市内建筑密集度都相当高,并且地震和相关环境灾害较多.不同于美国研究人员注重人的社会交往生活的研究,日本的研究人员更多地关注人群在外部空间中的流动、疏散和避免灾害等行为模式.20世纪60年代,槙文彦提出了“场所形成”理论.1982年,渡边仁史在《环境心理》一书中对日本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归纳了多学科的研究,并结合日本实例,写出《外部空间设计》一书,阐述外部空间设计的原则;

(2)日本景观设计师十分重视人与场所的关系.场所乃是人在空间中把握世界和观照自身的起点和终点,不同的、众多的场所构成了形态各异的景观.景观的特色和差异性依赖于人们对场所不同的体验,景观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场所的组织秩序是否与人对场所的认知和期待相吻合,能否满足人在场所中各种合理的行为要求.抓住了对人的要求的满足,也就奠定了景观空间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日本的城市景观并不醉心于形式和花样的翻新,而是从关注人们的内心入手,务实地为人们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所.日本的城市空间十分重视开放性,不管是大规模的城市公园、滨水地带、邻里公园、街边绿地,寺观庭园,大部分都对公众和游人免费开放.公共空间内设施齐全,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需求.除此之外,日本城市空间景观设计也很注意对人的体能和精神的放松.一些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吸纳了“波普文化”的特点,仅仅是一些直观的视觉冲击,并不追求深刻的人生寓意,从而使人达到精神上的放松.从另一方面也看出了现代快节奏生活对人们的影响,呈现出景观多元化的局面;

(3)在满足人们的行为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同时,日本公共空间设计还追求浓郁的本土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体现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樱花精神(也称武士道精神);简单朴实、缓慢优雅的茶道精神;宁静致远、空明顿悟的禅宗精神等.日本著名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的设计作品,便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运用传统日本庭园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渗透进了禅宗的精神.将人们的心灵世界同对自然的高度抽象化融会合一,这一点同中国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一脉相承.另外,不少民族文化如民间工艺、民俗等非物质因素也融进了景观中;

(4)从物质建构上看,不少日本城市景观采用传统的园林构景材料,如山石、植物.日本多山,岩石资源极为丰富,因而,设计师充分利用本土丰富而廉价的石材,在城市公共景观中大量用石构景,道路铺装也大多采用石料,卵石、块石、条石或砂砾等等.日本从政府到公众都特别重视绿化,植物亦是城市景观的必要元素之一.在景观中,形态各异的景石与树木、花草相映成趣,自成一格.各种景观设施也尽量利用本地自然材料,石质或木质的,既经济又生态化.近年来,日本对河流的整治方法和滨水地带的景观营造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日本人民对河流的景观也提出了要求,如:①清澈的河流———不断流、水质清洁;②生动的河流———不呆板、不单调;③多样的河流———能形成多样的景观和生态系统;④独特的河流———能反映本地独特的景观、历史、文化、风俗;⑤美丽的河流———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⑥舒适的河流———凉爽、舒适,并能给市民提供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⑦文化的河流———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⑧生命的河流———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机盎然;⑨亲水的河流———人、水关系协调,引人入胜,便于人水亲近[2].由此看出,人们对滨水景观的要求已经由追求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观美,转变到对滨水园林、水乡、水城、亲水建筑和水文化氛围等人文景观美的追求,并希望能够融休闲、娱乐、文化、景观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在这种背景下,原日本建设省提出了建设多条自然河流的方针,即:自然的多样性;自然的水循环;形成水体和植被整体网络.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日本开始由“两堤一河”的水利建设向流域的全面治理转变.日本对河流治理和滨水景观的营造包括工程建设和非工程建设两部分,工程建设部分主要有:①流水储存———建设地下水库、地下水涵养;②水质净化———直接处理净化、土壤渗透净化、普及下水道.保持河流环境用水;③生态修复———建设多自然河流、生物控制、建设生态网络;④有效利用———排水的余热利用、处理水用于中水和环境用水等.非工程建设部分有:①视觉效果———水体、绿化与城市景观的相辅相成,如倒影、夜景等;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包括河道轮廓、流态,如瀑布、河弯、深潭、蜿蜒、沼泽、湿地等;②文化氛围———创造市民交流和活动的场所,理解市民在信仰、旅游、园艺等方面的要求,满足艺术家在诗歌、绘画、文学创作等方面的要求;创造地区的风俗、乡土文化;创造对市民进行环境教育的场所[2].

同西方国家相似,日本也十分重视城市内袖珍公园的建设.相对于普通公园而言,袖珍公园面积较小,往往处于市内高大建筑群的夹缝中.在这里通过人工植树,栽花种草,建立水体,也可以形成较好的小生态环境,成为都市居民逃避闹市喧嚣的理想休闲和游憩去处,即可满足人们对外界的瞭望和信息获取,又不受太多的干扰,可谓乱中取静.近年来,袖珍公园在日本发展速度很快,极受公众的欢迎.较优秀的设计案例是由日本藤田工业公司环境科学家直明内山所创建的袖珍公园,是一所办公楼的组成部分,不仅营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生态性极强.水的处理经过以下流程:处理后的卫生间污水园内的植物;大楼污水大罐养殖罐中水藻鱼类的食物鱼类的粪便花木的肥料.此外,还利用园中植被,净化大楼、展厅内的污浊空气,效果非常好.通过袖珍公园这种形式,即使在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也可营造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高兴地将其称作“都市绿洲”.现在,日本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融会本土园林景观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典型的日本气质和意境追求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成为现代东方景观设计的代表.

2北欧国家的景观设计思想

北欧国家也称为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即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冰岛五国.北欧国家的景观设计有着相似的特点,都追求朴实、实用和美观,其风格自成一体、独树一帜,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北欧国家绵延于欧洲的最北角,均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部分地方接近北极圈,冬季十分漫长,冬季夜晚也比白天长.北欧五国饱受极地寒冷气候的困扰,使这些国家在文化和商业上产生共鸣,同时还保持着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利他主义”行为模式.北欧特殊的气候条件使人与建筑、室内外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设计.“也许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能如此雄辩而鲜明的例证作家劳伦斯•达雷尔所提到的“地方精神”———那就是通过野花、气候和环境所造就的风俗习惯、丰富的表达出当地特色.斯堪的纳维亚的风景塑造了它的人民及其生活方式,别无选择的气候条件永远是该地区优先考虑的事.物质需求造就了其价值观,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表达方式在北欧人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设计领域尤为突出”[3].

北欧国家属于高税收、高福利国家,人民生活水准普遍较高,没有过于突出和明显的阶层差别,知识分子、中产阶级、工人阶级上层作为主流社会人员构成.因而,艺术的发展主要依靠普通民众,而不是贵族和精英阶层.在设计界,始终以功能主义为主导,而不是像美国、法国那样向奢侈主义方向发展.建立在为广大人民设计审美、实用、耐久的产品初衷上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在北欧也得到了普遍的欢迎.为普通人而设计,但同时精良的设计是北欧国家设计领域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一原则也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领域.北欧国家地表起伏柔缓,有着完整的植物群落,平静深邃的湖泊,海岸线曲折,形态优雅,自然景观极具高寒地区特色.人们对自然有着强烈炽热地依恋.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向往.北欧的城市景观设计也特别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善于从传统中汲取设计灵感,通过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学习和变通,从而具有鲜明北欧本土特色.材料上同样是以本土所产砖、木材料为主,既重视经济性又追求生态性.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上,北欧的设计师从不哗众取宠,追求花样翻新和豪华奢侈,而是把舒适和实用作为第一要求.始终以严谨扎实的设计态度在渐进中寻求解决设计难题的途径,从不异想天开的期待新奇事物的冒出.北欧国家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以人们平淡的日常生活为基点,讲究实用性,而实用的同时,也不乏浪漫温情.景观设计师常常采用自然或有机的形式,创造出柔和、简洁并富有诗意的城市景观.北欧的景观设计师尊重传统和自身的民族特色,几十年来较少地受到外部环境流行风格的影响,走出了一条既具本土化,又是现代化的道路.

北欧的景观设计师把城市景观设计奉为一门艺术而推崇备至,但从不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因而,他们的设计在世界性大展中屡屡获奖,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瑞典和丹麦的设计,如从1910年开始,瑞典植物学教授色南德(RutgerSernander1866-1944)就提出要根据现有景观的形式来设计公园的新风格.他认为一定要关注基址的自然资源,只有在保持当地景观的前提下,再结合草地、树丛进行设计,探索新的可能的形式.因为现有的景观资源一旦被破坏,不可能人为再造,所以要考虑到景观的可持续性,不仅为现在,也要让将来的后代拥有宝贵的本土自然资源[4].丹麦设计师安德松的作品相当和谐地结合了丹麦的文化、艺术和环境特点,形式清晰简洁,接近自然,满足各种需要.北欧国家以外的人可能认为这过于平和,缺乏震撼力.但是,这恰是设计师的独到之处,达到这种境界绝非易事,设计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力.

篇5

关键词:滨水城市;空间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972+.2文献标识码:A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上,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将滨河空间的建设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中去,挖掘城市滨河地区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本文分析了传统滨水空间建设,提出应在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满足新时期滨水区域设计的要求,并从滨水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方法入手,对滨水区域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

1.城市水系景观设计在进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在水体上游建设橡胶坝或跌水工程,在非汛期形成河湖水面,增加湿地。在满足雨季泄洪要求的前提下,从生态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以不规则自然河岸形式结合复层绿化,创造优美、质朴的郊野景观,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在以前设计中河流被渠化或硬化后,许多对生态起重要作用的自然要素消失了。河道拉直会提高流速,造成许多对水际和水生栖息地起到关键作用的深槽、浅滩、沙洲和河漫滩的消失。河道硬化则破坏了河岸与河床之间在水文和生态上的联系,破坏了可以降低水温的植被,使其不再能发挥截留雨水、稳固堤岸、过滤河岸地表迳流、净化水质、减少河道沉积物的作用,同时,河岸生物的多样性也在降低。

此设计方案的水系不搞硬质人工渠,不采用规则形式、硬质驳岸构筑;水面形态采用自然式,打破单一线性结构,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自然、生态、多变的濒水、湿地景观如:曲折溪流、河网、湿地、湖面等。选择地势低洼地带,挖湖蓄水形成功能多样、规模不等的人工湖面。平时是人工湖面,洪水来时可以起到分流、蓄洪、降低洪峰流量的作用。

2 景观工程

依据地形、地貌、地方文化及绿地系统规划要求,水系沿岸可设计若干个主题公园,如湿地公园、水景公园、生态公园、百草园。开凿小运河通道把主河道中的水引入主题公园形成独立的水体景观。

2.1 湿地公园的河道、池底都不做防渗透工程,在原址地形底洼处开辟蓄水盆地。然后,在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湿地公园以静为主,以湿地景观保育为主,片植芦苇,营造湿地物种多样性的景观,吸引或人工放养鸟类、鱼类及保护各种野生植物在此栖息繁衍。局部穿插若干景点如渔歌唱晚、诗圣园、生态湿地园等。

2.2 水景文化公园滨水空间是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水体空间具有开敞的视野,新鲜的空气,愉悦的鸟鸣,吸引着人们前往接近水滨,进行各种亲水性活动,包括静态的垂钓、驻留、观赏和动态的广场表演、放风筝、戏水等。此方案以中国五千年的水文化史为主线,以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水利发明为载体,还原设计水排、秸槔、水龙骨、水转翻等水力机械,并结合历史名人等文化线索,结合悠久的水文化构成绿地景观[3]。全园可分4 个景区:幽林听泉、枫台听瀑、亲水广场、绿野萍踪。

水景文化公园中的整体水景设计动静结合,静水在于园林风景中,有湖泊、池塘、渊潭及流动极为缓慢的河流。静水形成倒影而产出优美如画的景观,具有悦目的作用。例如,在一池平如镜的水面上,倒映出塘边的植物、山石、建筑、游人及蓝天白云等,形成极其动人的似真似假的鲜明清晰的画面。园林风景中动态水景有河流、瀑布、溪流、叠流、山泉以及完全人工的喷泉。由于水的流动,它撞击在其它物体上能发出声响。如:河流滔滔,小溪潺潺、瀑布轰鸣、泉水噗噗涌冒、雨声嘀嘀嗒嗒,产生各异美妙悦耳的音响效果。水声、水珠、水花及波动涟漪的水面,令人兴奋、欢欣、心情舒展。

2.3 生态公园全园减少硬质铺装,更多地利用大自然中平常多见的木材、贝壳、砖、石、沙、木屑等作为地面铺装,利用柳枝、麻绳、木材等来搭建景点、小品、建筑。在浓密的芦苇、柳树林中,一条由碎贝壳和原木铺成的栈道,正蜿蜒地通向湿地深处,召唤着人们去寻胜探幽。湿地边缘黄色芦苇与碧绿的缓坡草地相映衬,一座木制浮桥连接两岸,呈现出一派宁静、平和的田园风光,游人来到这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压低声音,惟恐惊扰了水中的鱼儿。生态公园可分为三大景观区霜叶秋浓、七彩枫林、镜湖春柳。生态公园植物配置多考虑常绿树,如姿态优美的油松、白皮松等,配以石刻、石凳,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景观效果。冬季景观以观枝、干、树姿的植物为主,如红瑞木、金丝柳、龙柏、雪松等,可以为我们创造绝佳的冬季园林景观。林间设置有甬路、坐凳、石刻、旱桥、散点置石以及石亭供人们休憩。形成生态公园的总体景观外貌。

3城市道路景观线

沿着水系建设道路系统,统筹考虑沿路的景观,并与周边环境统一规划形成绿道景观。绿道设计要以人为本,组织人性化室外空间。景观绿带要注意车行观赏特点,将交通的流动性和景观的连续性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自然生境之美。道路景观线以构筑优美植物景观为目标,体现丰富的地域植物景观特征,在景观上包括远山、村落、城市建筑、天空和青翠绿地。有多种景观层次、多样的空间感和丰富的景观体验。仔细组织透景线,注重植物色彩线条和建筑景观的配合,从而把远处山景、近处城景融入到了城市道路景观画面之中。设计突出宏大流畅的动态景观体验,注重景观整体性、追求景观色彩和体量的大尺度对比。绿带设计与周围景观要相谐调,体现绿带韵律节奏、秩序井然之美。绿化种植景观形成乔、灌、草,高、中、低,层次性、多样性的特点。片植与丛植相结合,绿化和彩化相结合使植物景观活泼,打破传统的城市道路等距种植的呆板性和色彩单调性。对林带的林缘线和林冠线处理形成流畅的曲线,每隔30~50m 保留透景线,降低绿带的封闭度,并使建筑、街景艺术得到体现,营造宜人通行空间。并建设一定尺度的观景平台,展示都市良好的景观形象。

结语

城市水系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系景观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唐学山.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69.

篇6

关键字:居住小区,绿化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 for life and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trict requirements, residential area of afforestation how mu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ex of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Emerge in endlessly garden type development by its graceful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to attract people's eyeballs.

Key word: residential area, green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相应的提高,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

小区绿化环境的标准

小区要封闭管理。保证小区绿化环境是为所在小区居民服务的,增进居民的领域感,保证小区环境的安全与安静。

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新区住宅建设的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不低于26%。

绿地应接近居民住宅,以便观赏使用。

绿地空间应包含一定数量的活动场地(如儿童游戏场、老年人活动场),并布置坐凳、铺装地石等设施,以满足居民休息、散步、运动、健身的需要。

绿化树种的选择

乔木的选择

乔木是小区空间里竖向构图最显眼的因素,它们构成了共享空间的骨架。高大的落叶遮阴乔木如银杏、梧桐等控制着居住区共享空间的轮廓和形式,树干可以给共享空间提供强烈的垂直线条,它们的树冠又可提供一个曲线或直线的遮阴伞。装饰性的观花乔木比遮阴树矮小,种植这类树木主要是为了观花。这些树的花朵、树叶和果实,控制着设计上的线条、色彩和造型。小区绿地常用的乔木有泡桐、栾树、臭椿、龙柏、云杉、紫穗槐、雪松等。

灌木的选择

常绿灌木可作树篱的屏障,保护小区的私密性。它们的青枝绿叶提供了美观的背景,有的灌木在春夏季提供了色彩丰富的花朵,很多灌木的叶子和果实又给秋天提供了娇艳的色彩。在通盘考虑小区空间设计选择灌木时,应当仔细考虑灌木的叶子、枝干的形状质感、形态等要素,以便择优选用。小区绿地常用的灌木有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剑麻等。

地被植物的选择

在小区空间里不受践踏的地方所生长的地被植物显得矮小,像地毯式的铺盖在地面上。它们可以代替维护费用很高的草坪,基本上不需要修剪,还可以给小区空间里提供一个开阔的视觉空间。地被植物生长迅速、外形美观,长在坡地上还可以防止水土侵蚀。小区绿化常用的地被植物有麦冬、鸢尾、玉簪、石竹等。

攀援植物的选择

攀援植物可以用它们美丽的花朵和绿色的叶子将它们所攀附的主体如篱笆、凉亭、棚架、墙体等遮掩住一部分,造成一种美丽的景观。它们常常跃然而出,将它们所攀附的硬质景观弱化、美化。小区绿化常用的攀援植物有爬山虎、紫藤、葡萄、扶芳藤等。

植物配置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的要求。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上、时间上的稳定与持续。

按满足居住绿化功能分类居住区绿化分几种类型:绿篱设置、宅旁绿化、道路景观绿化、平台绿化、屋顶绿化、停车场绿化。

绿篱以行列式密植植物为主,分为整形绿篱和自然绿篱。整形绿篱常用生长缓慢、

分支点低、枝叶结构紧密的低矮类灌木,适合人工修剪整形,自然绿篱选用植物体量要求相对较高大。

宅旁绿地包括宅前、宅后、住宅之间及建筑本身的绿化用地,是居住区中最常使用的休息场地,在居住区分布最广,对居住环境质量影响最为明显。通常宅旁绿地在居住区总用地中占35%左右的面积。

宅前、宅后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注意私密性和通风、采光相结合,既不能太郁闭,也要注意私密性的保护【1】。应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在近窗不宜种高大灌木,以免影响采光;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高大阔叶乔木,对夏季降温有明显的效果,在冬季则可以享受温暖的养管,宅旁绿地也应设计方便居民行走及滞留适量硬质铺地,并配置耐践踏的草坪,而且在荫影区宜种植耐荫植物。

居住区道路两侧应栽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减少交通造成的灰尘、噪音及有害气体,有利于沿街住宅室内保持安静和卫生,行道树应尽量选择植冠水平伸展的乔木,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公共建筑与住宅之间应设置隔离绿地,多用乔木和灌木构成浓密的绿色屏障,以保持居民区的安静,居住区的垃圾站、锅炉房、变电站、变电箱等欠美观地区可用灌木或者乔木加以隐蔽。

平台绿化一般要结合地形特点及使用要求设计,平台下部分空间可作为停车库、辅助设备用房、商场或活动健身场地等;平台上部空间作为安全美观的行人活动场所。要把握“人流居中、绿地靠窗”的原则。即将人流限制在平台中部,以防止对平台首层居民的干扰;采用绿地靠窗设置,并种植一定数量的灌木和乔木,减少户外人员对室内居民的视线干扰。

屋顶绿化分为坡屋面绿化和平屋面绿化两种,应根据上述生态条件种植耐旱、耐移栽、生命力强、抗风力强、外形较低矮的植物。坡屋面多选择贴伏状藤木或攀援植物。平屋顶以种植观赏性较强的花木为主,并适当配置水池、花架等小品,形成周边式和庭院式绿化。总的来说,居住区美化选用树木花草的品种,宜求精而忌繁杂。在植物的配植上,应根据栽植的目的和生长的习性,尽量做到乔、灌、地被相结合,要突出“草铺底、乔遮阴、花藤灌木巧点缀”的公园式绿化特点。

停车场绿化设计有利于汽车集散,人车分流,特别是夏季要有利于人、车遮阴,保证安全和夜间灯光照明等。在停车场用绿色的草坪植物绿化不仅可以形成开阔的草坪景观,而且更有利于生态环保。在间隔带中间种植乔木,可以更好地为停车场庇荫,不妨碍车辆停放,有效的避免夏季车辆暴晒。停车场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对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和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设计上可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造景方式,用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等较低矮的彩篱把停车场与小区的其它部分隔开,篱高较沿街绿篱要低一些,最好不要高于1m;如有足够的空间,可用花灌木、草本花卉及彩叶植物进行模块造型;停车场地可采用草坪砖铺装,种植一些耐践踏的草坪品种,用于保湿,以降低夏季地表高温对车辆的蒸晒。

停车场的园林树木一般使用深根性、树冠大、荫浓、分支点高达3-6m的乔木,如悬铃木、白蜡、槐树等,这些树种成形后,树形扩展,枝条茂密,可减轻日光对车辆的曝晒。

其高度要求以车辆大小不同而定,小型汽车为2.5m;中型汽车为3.5m;载货汽车为4.5m.

篇7

[关键词] 购物疲劳 知觉特征 人性化空间

逛街、购物一直被视为是非正务,也一直被认为是女性的活动,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随着经济与生活环境水平的提高,加以休闲时间的增加,逛街、购物,已逐被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活动”。它可以是一种人文活动,也可以是商业活动,更是环境认知与教育的多向度的活动。

有观点认为购物是人们生理本能的需要所引起的购买商品的动机,多数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这种购买行为 ,具有经常性、重复性和习惯性等特点,环境的因素对其影响不大。本人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片面性,因为从消费者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除了生理本能的需要所引起的购买商品的动机外、还有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的非消费行为,非消费行为我想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逛”,它代表着行走、停息、感受、交往、当然也包括“随机性”“偶发感”的购买等多重行为的组合。

正是因为“逛”的多重行为含义,人在商业环境的消费体验过程的时间也不断增长随之出现的消费疲劳的话问题也日渐突出,而消费疲劳又与购物时间的长短、购物环境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理想空间环境的设计与创造都是为人服务,满足人的情感多样化的行为心理需求,同时空间环境又限定人的情感,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空间环境知觉从而做出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人的行为心理是人与环境相关系的基础和桥梁,是空间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

一、消费者在商业环境中的知觉与疲劳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根据事物都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心理学中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是个复杂多样化的过程。消费者对消费空间、消费时间知觉的结果,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时间、消费态度以及满意度。

1.空间知觉的拥挤(密度)感带来的心理疲劳:

空间知觉就是我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除了物理的空间知觉外,每个人都存在心理空间知觉,即知觉到他人或其他事物离自己的远或近,每一个人都要求有适合于自己的严格的个人心理空间。在消费过程,心理空间与消费者的购物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在购物环境中,顾客周围一般是陌生的、不熟悉的人,顾客与顾客之间、顾客与服务人员之间的心理空间较同事、朋友之间的心理空间大。购物环境中的人较多,相互之间便免不了“侵犯”别人的心理空间,顾客与服务人员都会觉得里面非常拥挤,并影响购物与服务人员的情绪;人们知觉到的心理因为过于拥挤,不仅造成顾客对商品知觉与选择方面的困难,顾客之间的碰撞,还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不悦,破坏顾客积极购物的情绪。

虽然从商业心理的角度来看,创造 “摩肩接踵”的商业气氛应保持一定的人流密度,但是,过高的人流密度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反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拥挤是导致负性情感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高密度会导致个体消极的情感状态,在高密度空间,男性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比女性更强,男性对高密度的负面评价较多,这正是男性不愿逛街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的商业营业空间主要表现为心理距离太小,通常是人山人海、人满为患,所以商业营业环境的设计应尽量扩大,增加顾客之间、顾客与服务人员的心理空间,减少拥挤感,宽敞的营业空间是我国商业环境设计的大方向。

2.时间知觉体验长度带来的生理疲劳:

心理学家把客观时间在心理上的反映称为时间知觉。对于时间及时间知觉的认识,人类仍然没有找到准确的解释与答案。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只发现了一些基本的规律,比如:人们经历的事情内容充实,时间体验会快一些,但对时间的回忆会变慢;人们经历的事情内容单调乏味,时间体验会变慢,但对时间的回忆会变快;相同的事情相同的时间,因为人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不同,时间体验也会不同;不同事情不同的时间状态下,人们的时间体验有可能相同。

(1)消费过程中的物理时间:

消费过程中的物理时间是客观的是无法改变的,整个消费空间只有靠消费者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这个过程越长疲劳感也越强。当今,大型商业项目不断出现。满足“一站式” 购物的场所越来越多,无论是大型单体商业,还是街区式商业,随着规模的急剧扩大,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在商业空间的时间体验过程也不断增长,随之出现的消费疲劳(长度疲劳、层高疲劳、携带疲劳、同伙疲劳)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①长度疲劳:

我们以商业步行街为例。步行街的长度并不是越长越好。商业街的有效长度大约只有600m。超过900m时.步行者将达到疲劳顶点。建筑大师芦原义信认为人愉快的步行距离只有300m。从一些统计数据看,日本的商业步行街平均长度为540m 左右,美国为670m.欧洲为820m。中国的商业步行街,一般认为长度在 500m 左右为宜.最好不要超过 800m。在许多城市新开发的商业步行街项目中,长度超过 1500m以上步行街屡见不鲜。

②层高疲劳:

人的活动具有平面性,商业建筑随着层数的增高,消费者的购物疲劳也随之增加。

③携带疲劳:

城市商业空间是步行的,步行者在购物中除了受流线的影响外,还受到“携带极限”和“重量极限”的疲劳影响。换言之,消费者还乐意再“逛”,也愿意再买,但两只手都拿满了。

④同伙疲劳:

逛街、购物往往是结伴而行,但同行者的购买强度往往有很大差异,特别男女一起逛街购物,感到疲劳与厌烦的丈夫总是催促妻子加快购物速度。

(2)消费过程的心理时间:

“心理时间也称为主观时间,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互相渗透,表强度和质量的概念:人越是进入意识深处,空间时间越不适用,只有心理时间才有意义,在心理深处从来没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界线。”

在同样一段时间里,人们为什么会有对时间有长短不同的感觉呢?这首先是因为人们所从事的活动的内容影响着人们对时间的估计,这正如人们常说的“欢乐恨时短”、“寂寞嫌时长”、“光阴似箭”、“度日如年”等话的含义一样。另外,消费环境的质量也是影响购物态度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在优美的环境中人的积极情绪表现得更强烈,思维与想像力相对积极,从而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促发消费者积极的主观时间感会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程度的满意度。反之,在消费活动中如果消费者的主观时间是消极的,会增加消费过程的疲劳感。

商业环境是直接影响商店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购物心理角度看,顾客进入商店有三个希望:一是买到满意的商品,二是得到良好的服务,三是有舒适的购物环境。良好的购物环境已成为商店争取顾客的三要素之一。尤其在今天,商业网点不断增加,企业间存在着从经营到服务乃至设备装修全方位的竞争。所以要争取好的效益,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而环境的核心是人,它为人而设,因人而变。因此,我们的商业环境,既要创造满足我们购物需要的实质环境,还要给消费者创造满足精神需要的惬意的心理环境,既“人性化空间”。

二、商业环境的“人性化空间”的营造

1.“人性空间”认识

“人性化空间”是基于人文主义思想基础之上,以体现“对人的关怀”为宗旨,使人们在空间中通过各种行为活动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悦、尊严、平等、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它包含两个层次:

(1)“宜人所用”

这是对空间的功能和性质提出的要求,属于空间物质层面。

(2)“宜人所感”

这是对空间的精神和内涵提出的要求,强调给人以美好、积极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对使用者的心理和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利用设计方法调节空间,减轻消费者的拥挤感:

空间所反映的开放性、封闭性、动感、静感、险峻、雅秀、幽静,对人即客观主体具有感染激发的作用,人的心理时空存在冗长、偏重、闭塞、压抑、荒芜、轻蔑、等形式心理,可在环境设计中利用视错觉进行心理调整。例如:增加层次上的远近距离感,利用各种对比手法、镜面反射、相互因借、内外渗透、模糊边界、改变透视关系、延伸某一元素、虚化能见度、色彩进退感、曲折幽深,利用线条、绘画造成视错觉,断续形成形尽而意相连的意境。

3.注重景观空间设计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激发消费者的主观时间感: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观时间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艺术设计的时空概念正是建立在人的这种时间感觉之上,是通过客观空间表态实体与动态虚体的存在,和主观人的时间运动相融来实现其全部设计意义的。因此空间限定与时间序列,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商业环境需要服务内容的综合化,这样才能符合人们目前的多功能需求,即不仅仅将商业空间作为购物空间来安排,而且应在商业环境的中注重景观空间设计,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商业环境内部引入快餐店、游戏宫、保龄球馆,增设幼儿游戏场、图书阅览空间,甚至将时装表演、文化展览与购物空间相结合。这些室内外综合性的服务设施的设置,从经济利益上讲,适当损失的部分反而会吸引更多层次的人,赢得更多的利益;从空间构成上讲,恰恰使商业空间有张有弛,有收有放,让顾客既有高效的购物,又有悠闲的消遣,形成一种以公共社交、休闲活动为中心的强调综合利用的新型公共活动场所,通过有趣的场景诱发,逐渐地将顾客带入一个个情景之中,即通常称“步移景异”。使人们的情感不断地得到激发、转换。使人消费者感受商业环境中欢乐愉悦的气氛,促发消费者积极的主观时间感。

4.注重交通流线设计,缩短消费购物的物理时间

(1)宽敞的交通路线:

开放区和主入口以及公共区域邻近,因此,穿行的人流较大,必须留出足够的人流疏散面积。一般考虑5到8人并排穿行的距离,以每人正常比例80cm自由宽度为准,大约需要4―6米宽的交通线,每个货区内的交通尺度可以至少为1.2米的距离标准进行灵活划分。

(2)明显的购物导向:

在入口处设置明显的货品区分布示意图,并且在主通道和各个货区的明显位置设置导向标牌,也可以通过地面材质的变化对顾客进行引导。减少顾客走回头路。

(3)注重连廊、自动扶梯的设计:

因为顾客的心理作用,人们总会认为“上楼是一件 麻烦事”,有时心理联想的“麻烦”甚至于会大于实际的“麻烦”,即环境影响了人们主观“认知距离”,“心远地自偏”表达的就是这种情形。注重连廊、自动扶梯的设计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人们的层高疲劳程度,也吸引了大量的顾客进入。

5.注重光环境设计

在商业环境设计中, 光环境是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商场空间层次划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说,照明是视觉环境中表现最活跃的因素。光影的变幻,能够赋予商业建筑光影的变幻 ,能够赋予商业建筑空间热闹和欢快的气氛,而且 由于“人工”的特点,可以随人们的意志,既可恒定地描述商业环境,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运转或变换光色及明暗。

以上我们讨论了商业环境“人性空间”序列的营建――即在商业设施综合化的基础上,营建休闲空间、静态空间和开放空间,注重交通流线以及光环境设计。它们彼此之间表现为既有相异性又有互补性:它们分别满足人们的

不同需求,又协同支持人们的多元行为。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从一个单纯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的方向发展, 而这种精神需求,必然引起人们对行为活动空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在商业环境设计中,不仅要满足购物活动空间的需要,而更在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研究空间中人的行为心理特性,其目的不在于追究人能够如何适应空间的问题,而是要研究如何创造适应人需求的空间。

在商业环境中,人是服务的主体,消费心理学中的空间、时间知觉,是个复杂多样化的过程。时间、空间的体验也是消费心理行为中满意度因子,影响着消费者的态度和满意度。关注消费者购物疲劳,营造人性化商业环境,为他们创造舒适、宜人的购物环境,延长他们在商业空间中的停留时间,使他们在愉快的消遣中、舒适的环境中购物,这正是商业环境设计中应该关注的。

参考文献:

[1]郑曙: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50、51页

篇8

伴国民经济的提升,人民大众的生活条件普遍改善,因此对于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的装饰行业里,质料不同的装饰画有了更多人的喜爱,装饰画以各种不同的质料、怪异的造型,点缀着大部分人的居住空间。装饰画像一阵风暴一样袭卷了装饰行业,这种独特的设计风格,它不仅能够营造出别样的气氛,而且还能增加房间的亮点,突出空间的特点,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有效实现了环境与装饰品之间的结合。本文就各种质地不同的装饰画在室内设计里的使用作出了详尽的论述,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详尽,涉猎广泛,最重要是观点明确,概述全面,希望为现代设计师尤其是室内设计师的发展与探索提供帮助。

关键词:

装饰画;室内环境设计;现代装饰风格

随着历史脚步的移动,人类的文化沿袭了下来,与此同时,一些文化及生活在悄无声息的发展、进步,装饰画作为新时代下的一种新的室内艺术设计风格,在室内设计领域中得到了重用,可以说一些装饰画的发展依靠着室内设计的发展,而且它是室内装饰中重要的调味品,是环境艺术再创造。装饰画从根本上可以归为艺术品,虽然装饰画对艺术性的要求不高,但是它强调画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和适应。原始的纹样改变推动着装饰画的发展,如:从彩陶的人鱼纹样到青铜器上的饕餮装饰纹;从汉代的帛画到莫高窟艺术,还有一些民间的剪纸、木刻等艺术,这些历史的宝藏都为装饰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表明,装饰画一开始便是一种民族的乡间艺术,它不断的在民间的土壤中汲取养分,一点一点成熟。并且随着社会的更替与发展,我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渐增加,质料新奇的装饰画在室内设计中有了稳固的位置。装饰画是室内陈设设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通过装饰画实现对室内装饰的补充,使得室内环境设计更加完整,并且它还可以为室内空间多一些律动感。因此,装饰画在完善人们生活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装饰画在室内空间形态与室内色调中的影响

空间范围内的形状和它的结构方式决定了空间的形态。室内的界限的划分有很多中包括:空间里的柱子、水泥地面、室内天花等各种各样的室内阻断结构,这些室内的界面他们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以及结构特点,在现代很多家装和工装的室内空间设计里,以上那些划分室内界限的形式相对而言还是很明朗的,在有些情况下,空间内的分界线是不够清晰的,给人第一种感觉空间界限很模糊,当然这也是为了增强装修的效果。通过准确运用形、色、光质实现对装饰画的艺术处理,从而增加装饰的艺术效果。例如:欧式的家装里我们可以采用油画效果的装饰画;田园家装里我们采用肌理性教强的装饰画等,同时也要配以相应的灯光。在现代空间环境设计中,室内空间的设计比其他设计发展得更快,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形式,使现代室内家装和工装空间变得更加具有特殊性。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规则不统一的空间,让我们为闲暇时光增添了不一样的乐趣。对于空间的利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变化扩充,从古代原始发展到现代的延伸,实现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生存环境下的梦想,因此,装饰画作为一种装饰的艺术品时常出现在室内装饰里,它的面积大小、色彩鲜艳度、风格特点,甚至其质地等都应该与所处的室内空间色调相协调一致。在一般情况下,室内空间的大小决定该选择多大的装饰画,当室内空间较大时,在装饰时就需要面积较大的装饰画,当室内空间较小时就需选择相对较小的装饰画。但是上面介绍的装饰方法是相对而言的,当在较大的空间里人流路线与安置的装饰画较近时,要恰当选择装饰画的面积,不能太大。当所处环境面积较小,装饰画一般离人流路线比较远,安放的装饰画面积也不能太小。根据要装饰的空间的大小及规格选择合适空间的装饰画。作为装饰画它的形态有很多,包括正方形、圆形、不规则形状等,即装饰画的形状可以根据不同空间形态的需求而变化,从而达到与空间协调一致的艺术效果。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来临,加上人们的心理及生活品质需求等多种因素,室内环境设计已经成为新时展下的潮流,在现如今的室内设计中,人们对色彩的运用不再单一,因民俗或其他原因,对颜色的搭配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人们期望通过某些颜色来表达自己的喜好和对美的看法,所以,颜色在室内设计中有着不容小觑的位置。实践表明,色彩拥有多种功能,因为室内装饰往往代表了主人的眼光,彰显了主人的品味。所以,色彩的运用在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人不可以在没有色彩的环境中生存,色彩不仅是人生理的需要,而且是人心里的需要,美好的色彩可以给人愉悦的心情,使人心情开朗,反之亦然。正如图1所示的装饰画,采用鲜艳色彩为基调,利用纽扣,管珠,米珠,瓷珠以及亚克力钻等为材料制作而成的装饰画,通过鲜艳的颜色,带来人开心,愉悦的感觉,让人看到画之后,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想象着自己融入到画中一般。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同样一种颜色在恰当的环境里使用会令人赏心悦目,而在另一种场合里可能让人焦虑不安。比如白色在结婚的环境中是带给人们纯洁的感受,象征着美好和幸福,但是如果白色运用在丧病之中,则会给人带来一种悲伤难过的心理情感。正如图2所示的装饰画中,虽然同样是运用了鲜艳的色彩,但却由于图中内容的不同而带给人一种消极、恐惧的感觉,使人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因此,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空间环境和不同的使用情况进行色彩的选择,这样才能使装饰画的作用发挥出来。室内的总体色调是由室内的灯光、物体固有色和周围环境色以及其他颜色共同产生的结果。装饰画的面积有很多规格,画面颜色与光、环境色和设备色共同形成了大色调。我们选择装饰画时可以选择颜色艳丽的、对比较大的色调。当然装饰画的点缀面积因地制宜,点缀色不仅可以调节室内装饰的单调呆板,更可以提升室内的艺术氛围。点缀空间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一次使用一种点缀方式,也可以多种点缀方式同时选择。室内环境中的装饰画不仅能够很好地对室内的色调进行调节,与室内的色调相互融合成为一体,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在这种装饰方式下,室内环境设计对于装饰画面积没有要求,装饰画可大可小,并且装饰画的色彩可以与室内其他物体的色彩保持一致。在现代化的室内设计的领域中,不难发现想要跟随当下设计潮流就要在装饰画的色彩上做文章,多运用时尚的颜色。

二、装饰画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在现代室内陈设艺术中,装饰画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装饰画让室内充满生命力。装饰画的结构和质料以及制作手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室内效果,并且增加了室内环境设计的变现形式,毫不夸张的说,装饰画的发展带动了室内装饰设计的发展,它的诞生极大地丰富了室内设计的发展,可以说两者的发展是唇齿相依的,不能低估装饰画对于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影响。

1.有利于室内环境个性化的形成

我们如今生活在大工业生产的环境中,社会中的相似也越来越多,同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大街上人们使用着相同的交通工具、相同的居民住宅、相同的室内设计等,在这种毫无个性的生活环境中,人们渐渐开始变得厌倦,急需彰显自己的个性化生活。这种情况下,室内环境设计也追随时代变化的脚步,在设计、结构应用等方面,打造成更加符合个性化的装饰,装饰画的应用上也应如此。装饰画在创作过程中技法多种多样,包括:像浮雕一样堆起或雕刻的手法、像版画一样镌刻的手法、像镶嵌画一样镶嵌的手法、像刺绣一样穿针引线编制的手法等等,根据装饰画手法和材质、肌理的不同,装饰画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主要有:绘画型的、数码型的、摄影型的、丝绸型的、粘贴型的以及使用其他材料制作而成的装饰画。按照装饰画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不同形式的装饰画,所以通过以上各种不同类型以及不同表现形式的装饰画可以感受到装饰画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种,并且以其特有的生命力旺盛的发展。设计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创造出符合自己心意的装饰画,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以及室内环境色彩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装饰画,所以装饰画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充分展示出了不同室内空间的个性色彩,为室内环境增添了独特的个性美。

2.有利于室内环境回归自然之美

随着工业化的逐渐发展,人造的钢筋水泥使人们对城市生活慢慢变得厌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自然,人们越来越渴望生活环境的绿色化。这种情况下,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室内设计师在“回归自然”上不断的做文章,在点缀的设计中让装饰画更多偏向自然,创作者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物象与抽象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让人们真切感受到自然的魅力、美丽、宁静与温馨。在装饰画的制作过程中,选择一些天然资源,如岩石、棉花、枯枝、等材料进行加工再创作,使那些自然美的材料从大自然走进装饰画,走进我们居住的环境,为室内环境增添了许多大自然之美,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感受到源于自然的馈赠。一些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室内装饰画,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眼界,使人对美多了一种理解,提高人们的审美。此外,一些装饰画为了使其可以带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在设计过程中,作者常常会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主体,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以及山水风景的描述,将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蓝天、白云以及虫鸟生动形象的绘制在图纸上,在这种颇具田园艺术风格的装饰画着色过程中,作者偏爱于用新鲜的嫩绿色、黄色、海蓝色等清新的色彩,从而为人们营造出一种安逸平和的田园生活气息,在室内环境装饰中这种装饰画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追求自然,崇尚自然的心理,人们在自己的家中就可以享受到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

3.有利于室内环境高物质化高情感化

装饰画已经成为了室内设计中新的装饰元素,它在时刻展现着它的魅力,此外,它还在不断的进行着蜕变,从而给设计领域带来了更多视觉上的享受以及情感的变化,从这一点来看,现代室内装饰和装饰画在基础理论上是大致相同的。室内装饰设计坚持以人的需求为理念进行设计,它是精神与物质文明相结合的桥梁,人们希望通过室内环境的装饰与设计,从某种程度上在确保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陶冶人们审美情操,提高美的认识,丰富人们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合理运用装饰画不仅可以提高室内环境的物质化,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精神与物质的有机产物得到统一。

综上所述,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时时刻刻都在提高,装饰艺术也逐渐普及并获得人们的青睐,为我们的美好生活锦上添花。目前,装饰画通过不同的方式接触着社会,引导着社会,同时装饰画也在促进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装饰画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装饰画以其完美的造型语言、多彩的画面效果、丰富的主观感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引导人们主动去发现生活的美好,并且不断去认识美、感知美、表达美和创造美。随着人均GDP的日益上升,大家对于室内环境设计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慢慢喜欢室内设计,装饰画显然已经成为室内装饰的一种新的潮流。

作者:潘严竹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雅楠.论装饰画在家居室内空间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07):33-34.

篇9

关键词: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追求的品味也越来越高。住宅小区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农村住宅的规划,既要进行住宅建设,又要进行配套公共建筑的建设,还要进行配套墓础设施及室外环境上程的建设等。本文就住宅规划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住宅规划建设存在的不足

尽管人们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并注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新农村规划设计水平,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存在不足

很多领导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对规划设计工作不重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规划设计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居民日常生活考虑不全面,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规划设计进展缓慢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为便利农业生产,一般居民住宅往往布局在交通位置便利的地方,延缓了集中规划布局进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现有的道路、住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规模较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难以很好的满足当地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影响农业生产工作,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对此进行完善,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二、农村住宅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核心进行规划建设

居住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在不同的文明程度和历史时代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不同需求,均有适应于当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居住建筑。住宅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住宅的设计应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创造舒适优美的建筑环境。住宅内部功能空间通常被划分为公共活动空间、个人活动空间及生理卫生活动空间,三类空间应按其特征和特定要求进行布置,做到功能分区明确,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私密性也是获得舒适的必要条件。

2、建立生态住宅小区

所谓生态小区,是指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居住区。生态小区应该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符合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与区域和城市融洽,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生态小区的建设将会逐渐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及物业等的有效管理,为城市和小区自身环境改善带来强大动力。

三、农村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

城市化是未来我国城乡发展的基本方向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并行将是今后长时期内共存的局面以城市化途径建设新农村是我们要面对的客观选择。

1、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改善进城农民的就业环境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进资源转化增值特别是依托现有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加强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以村庄改造和整治为重点根据村庄撤并原则并与城镇体系、建制镇的规划相衔接、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将村庄进行合理调整改变原有布局进一步合理化村庄空间布局。避免村庄发展独立分散功能和设施缺乏配套和协调以减少通往各村的道路、供水、学校、医院等基础服务设施的投入。改造重点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新的用地标准,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合理调整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促进农户集约用地。要维护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立健全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综合应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强化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城乡共享、区域共建的协调发展新模式。加快村容镇貌的整治工作重点是做好供水设施、改厕、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推进以农村改水为主的饮用水安全工程,村设垃圾收集站、配备保洁员,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应用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农村污水净化,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

4、不断提升科技意识

住宅在确立了立面户型、环境等主要空间设计后,内部设施如何配套,同样需要设计师作全面的考虑和整体设计。住宅内部设施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公建,如水电系统、弱电系统等(高层还包括电梯、消防系统、二次供水供电系统);二是户内,如水电布线、弱电布线,及以上的终端器材,卫生间三洁具,乃至厨房的全部设施,厨卫的上下水管线,照明、排风、排烟的合理布局,等等,对现有管线、设备及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固然重要,更需要有适应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前瞻性。

(1)新材料的使用:以管线为例,目前已有新材料替代传统材料,作为设计人员,应该熟知这些新材料的特点、功能和应用方法等。

(2)从城市已在逐步实现家庭电气化的趋势看,对每户电容量的设计,也应有切合实际的考虑。对100平米以上的住宅,电容量的设计应在10个千瓦以上为宜。

(3)高科技产品在住宅中的运用。智能IC卡应用技术已经在取代我们传统的设备,如IC卡防盗用读写技术、IC卡自动计收电费水费煤气费技术等等。高科技成果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将会赋予建筑更多的内涵,增加房屋的高附加值,扩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下的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地产商品。

四、结束语

总之,规划设计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在规划设计具体工作中,规划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新情况、新特点,突出环境生态保护和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们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也为提高城市形象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施利红. 谈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 科技资讯,2008

[2] 负娟.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

[3] 王世把.浅谈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甘肃科技纵横,2011,(05).

篇10

[关键词]灾后;居住空间;色彩心理学;心理重建

引言

自然灾害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类事件,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不但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其次生灾害也可能长久地伤害着人类,全球存在着很多并不牢靠的住房建筑,每当灾难来临,脆弱的建筑系统难以抵挡这种侵袭,分崩离析后留下了无家可归的人们。而灾区的重建往往需要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在重建完成之前,灾后临时安置空间是灾害救助的关键一环,是连接救灾与重建的重要过程。临时安置工作进行的速度关乎灾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心理健康,但一味地追求速度,也会导致灾后临时空间缺少人性化设计,忽略了灾民的情感需求,而色彩心理学理论在灾后临时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运用,能营造一个积极的心理环境,有利于灾民的心理重建。

1灾后临时居住空间概述

灾后住房重建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1)紧急庇护阶段;灾害刚刚发生后救灾物资供应暂未充分到达灾区,且正处于抢救灾民生命的紧急救援时期,无暇搭设临时庇护所,一般会将灾民安置于安全的公共设施或空旷场所。(2)临时庇护所阶段;灾害发生后,救灾资源在几天内到达灾区,一般将灾民安置于救灾帐篷、公共设施或亲友住所等区域。(3)临时住房阶段;此时灾民逐渐被安顿下来,灾情较为稳定,次生灾害威胁降低,已寻找合适的位置搭建棚屋、活动板房、预制屋等临时住房,灾民能够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4)永久性住房阶段;在政府的统筹布局和救灾力量的推进下,灾民将住进重建的永久性住房,并逐渐恢复到灾前正常的生活状态及生产方式,此时一般距灾害发生已度过数年或数月的时间。本文的研究对象处于第三阶:临时住房阶段。更具体地讲是临时住房阶段的居住空间。

2灾后临时居住空间现存问题

标准化和模块化建筑(如活动板房、救灾帐篷等)具有建设部署快捷的优点,能满足灾区急切的居住需求,但也因此难免存在色彩单调的问题,如大多数活动板房都以蓝白为主,且形式单一、布局一般较密,长期生活在这种单调、密集的环境中,容易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培养愉快放松的情绪,一味追求建设速度的代价就是舍弃了人文关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灾民的心理重建,并且不利于辨认道路和方向,在灾区特殊环境下,一旦发生次生灾害或失火等意外情况,将阻碍人们逃生。研究表明,地震重灾区灾民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多数灾民在灾难发生一年之后,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或抑郁症,心理问题长期存在可能会影响生理健康,对灾民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同时也是对其生理健康的重视,乃至是对灾后地区经济恢复的重视,在灾后时间紧迫、物资珍贵的情况下,色彩这一简单有效居住空间装饰途径,能很好地安抚灾民内心的情绪。

3色彩与灾后环境

根据联想主义的相关理论,长期处于某一空间中会形成相应的色彩经验和情绪经验,若新环境的色彩符合过去形成的经验时,则可能引绪唤醒。这是色彩表达情感的机制之一,若干杂乱无章的灾后场景带给人的是一种混合的色彩感受,这种感受更接近于无色调倾向的灰色,灾难肆虐后的家园破败不堪,建筑随时可能倒塌并且已经倒塌了许多,只留下满目疮痍,树木和草坪在灰尘中失去了往日鲜活的面貌,在刮风下雨或冬季积雪的天气下灾民的生活更加难熬。黑色能从三原色的混合中诞生,灾难如同搅拌机,将人们的整个生存空间搅得天翻地覆,留下了一片昏天黑地。灾民需要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临时庇护所,同时也考虑到应有的安抚作用,通过对居住空间色彩的设计,培养正向的情绪。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认为,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个体的生活空间,而它决定了人的行为。人脑对物体的色彩信息与形态信息的感知度是不一样的,色彩相较于形态被人所感知的速度是极高的,因此,利用色彩合理调节人们对居住空间的感受,使住户的心理状态趋于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4色彩心理学概述

色彩心理学作为一个规范化的学科体系,它以色彩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且随具体的应用场景、文化背景、地理区域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相关理论,同样,由于每个人不同的过去经历、性格特质、思想观念、文化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同一种颜色也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色彩本身并无情感,但人脑接收色彩信息会产生联想。人对色彩的感知基于物体反射光线的物理现象,和光线被人眼接收等一系列生理过程,光线通过眼角膜、晶状体、视神经等一系列视觉的生理基础被人们所感知,并使人们产生某种情绪、感受,视觉一般是人类五感中信息接收密度最高的一种感官,而色彩又是视觉体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色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以下为色彩能给人带来的三种主观感受。

4.1色彩与空间感

颜色具有深浅明暗之分的特性能从视觉上营造出一定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高饱和的红色、橙色、棕色等暖色调能使空间显现出活力和跳跃性,适合运用于较为空旷的空间中,蓝、灰、绿色在较为狭窄的空间中能给人带来视觉后移的感受,能使空间显得通透,色彩通过对人的视觉感知塑造出空间感,这种空间感又进一步带来某种心理上的体验。

4.2色彩与时间感

色彩能通过心理因素影响人的时间感,处于红色为主的环境中会使人感到时间的流逝变慢了,这是人在焦急等待时会产生的一种体验,红色有激发人们焦急情绪的可能性。而蓝色则易使人放松,降低紧张感,使人主观上对时间的流逝感觉变快。

4.3色彩与温度感

相关研究表明,研究色彩会影响人们对冷暖程度的感受,根据冷暖色调的不同,大概能影响2℃~3℃人们的心理温差。

5居住空间色彩选择

灾后临时居住空间整体的色彩选择应该以营造平静、舒适的居住氛围为导向,休息场所的色彩选择更应如此,其在色彩选择上应以灰色为主,但在除休息区之外的室内其他空间,可用小面积纯度较高的色彩来活跃整体氛围,减少压抑感,比较有刺激性的颜色可以给灾民的生活增加亮点,但亦不可大面积使用,否则又会增加焦虑感。色彩与材质、灯光等因素的关系是空间营造时要着重注意的地方,因为色彩在带给人感性体验的方面是其他设计要素所难以替代的,居住空间存在着两种色彩的内涵,其一是物体反射各种自然光、灯光等光线后显现的色彩,其二是该物体本身的颜色,物体自身的色彩随外部光线的色彩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变化,这与外部光线的种类和强弱等因素有关。但如果失去光照,人们将无法感知到物体的色彩,不论是物体本身还是叠加了外部光照的色彩呈现,人们基于光照感知色彩。因此光照因素是改变空间色彩环境必须要考虑到的地方,只靠设计空间中物体本身的色彩是欠考虑的,依靠对自然光线的合理采集,以及效果良好的人工补光来调节灾后临时居住空间的氛围,以达到更好的色彩心理学理论实践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光会随着一天内的时间变化、天气的变化、季节交替等时间周期因素而变化,考虑对自然光的利用方法时不能只注意短时间的光照状态,而应该在更长的时间周期上考虑。相比自然光线,人工光照相对来说更可控,人工光照的色彩、明暗、角度、密度、位置、光形等变量都可由人掌控,更容易达到人们所期望的色彩视觉效果。不同材料的肌理、表面起伏度、材料本色等对色彩呈现效果的影响也很重要,因为光线照射到物体之上,物体表面的不同肌理等特性能表现出不同质感的色彩,在人们使用的众多建材中,一些自然材料如竹、木、石等,更适合运用于灾后的特殊生活环境,在乡村或较为偏僻的地区,自然建材的获取成本较低,这些材料能增加色彩的自然感,并且能使色彩的视觉效果变得更丰富。色彩能影响空间给人带来的情绪体验,并且能使人对空间产生视觉上的错觉,影响人对客观环境真实状态的感知判断,因此色彩与空间营造的关系较为密切,某些空间的缺陷能被合理的色彩运用填补,如过于狭窄或空旷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不适,可通过色彩的倾向、形状、密度和比例等方面的调节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