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实务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实务问题

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量的加大,每年有大量毕业生进入进出口贸易行业,但却有大量学生并不能直接进行业务操作。为此,国际贸易专业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入实践与实验环节。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正是为了增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当前,如何加强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一、《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正是为了增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

高校的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多是通过外贸实习平台来进行的,比如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让学生熟练掌握贸易进出口业务中交易磋商的各种基本技巧和各环节的成本、费用核算的方法;熟悉合同中货物的流转程序、国际货款的结算,了解成本构成、培养风险意识,从而让学生体验进出口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为学生就业上岗创造条件。

通过模拟课程的训练,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进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掌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学习到贸易合同的签订方法和技巧、体验合同的履行过程,并培养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学习争端解决的办法。

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教学方法与手段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一般在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进行,利用外贸实习平台的相关软件来实现。

(一)利用相关教学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是通过在网络上建立接近真实的国际贸易模拟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亲身实践。学生可以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扮演出口商、进口商、工厂、银行等角色,进行广告、搜索信息,同业务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模拟交易磋商的全过程,办理进出口货物的运输、保险和索赔事宜,办理进出口报检、报关,通过各种商品的模拟交易来体验贸易流程,通过缮制单据、议付结汇、办理出口核销退税等来体验资金的结算过程,进而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利用相关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讲授方法比较单一,即使加入一些课堂案例,也难免使学生觉得实务课枯燥无味,也失去了学习兴趣。而外贸实习平台软件的引进,使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外贸实习平台上进行演练,通过扮演进出口贸易交易中的不同角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贸易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

(三)增加学生的就业几率。通过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的实践训练,学生更加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增强了感性认识,进一步了解和巩固已学过的理论和操作方法,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如何正确填写各种单据(包括出口业务中的报检、报关、议付单据,进口业务中的信用证开证申请),熟悉了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学会了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了解供求平衡、竞争等宏观经济现象,并且学会合理地利用。通过在国际贸易仿真环境中的锻炼,让抽象化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为即将进入社会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也增加了就业几率。

三、《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综合性强,教学难度较大。《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程,其模拟过程运用到大量先导课程知识,如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而这些课程知识每个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同。有些学生英语水平太差,甚至无法看懂英文电函和英文单据,再者由于各校的教学计划不同,有些必要的先导课程却排在模拟课之后上,更降低了模拟课程的教学效果。更有一些学校为了加强其应用性,非国际贸易专业也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这些专业学生缺乏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根本无法正确理解整个国际贸易过程,其教学效果也较差。

(二)外贸实习平台具有局限性。外贸实习平台软件的运用,使得国际贸易业务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办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如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货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检验等部门,在实验室的模拟仿真环境内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但是由于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多是各高校花大量金钱引进的,而该软件多数仅安装在实验室内,学生只有在课堂时间可以进行模拟操作。由于学生对先导课程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不同,以及受实验室网络影响,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得到的实践训练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贸易流程,而学生又无法在课余时间运用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来加强训练,这就使得外贸实习平台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实践作用。

(三)课程成绩难以合理评定。通常外贸实习平台系统会自动给学生评分,其评分的依据有二:一是学生操作的业务数量或完成业务流程的程度;二是学生的财务状况。这种简单的评分方法导致学生业务操作数量多且能够完成业务流程。但是实际业务操作质量却较差,如学生单据填写不认真,该计算的报价不计算,只是随便进行报价;该进行的数量核算不核算,没有注意运费的节约;只注重完成交易必须填写的单据,而忽视了交易的本身,导致学生完成交易后对交易流程仍很模糊;有的交易完成后发现竟然是亏损的。而如果凭任课教师来弥补这些评分的缺陷,又会给任课教师增加大量的工作。

四、改进措施

(一)提高学生综合知识水平。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综合性很强,势必要求学生对其先导课程的学习要更加用心,其中商务英语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对于像商务谈判等其他先导课程可采用课堂模拟谈判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谈判水平。必要时可在《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开课前对其先导课程的知识进行复习,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增加学生实验时间。改变学生只能在上课时间进行实验的做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模拟训练,以提高实验效果和外贸实习平台的利用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外贸实习平台建立在校园网上,让学生在校园、寝室等校内环境中也可以进入到实习平台进行模拟实验。

(三)改变课程评分方式。将学生成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外贸实习平台系统成绩,占总成绩的50%;另一部分是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对学生出勤、上课表现、模拟操作准确程度等都进行考核,并以合理的比例记入平时成绩。因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做好记录,并且要公正、公平的打分。两部分成绩的加总成为学生的总成绩,使学生的成绩评定更为合理。

(作者单位:1.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2.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办)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芳,崔磊.试析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方经贸,2010.3.

篇2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 案例教学法 问题 探讨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哈佛大学,近百年来迅速在全球高校中被推广和应用。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为学生创设具有实践代表性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及讨论,帮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因为教学效果显著,成为教学法体系中一种无可替代的重要方法。在我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实践中,案例教学法引入已经多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最大优势并没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常常仅存形式而无实效。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涵盖贸易政策、法律、国际惯例、业务操作多个层面,涉及经济、法律、商务、金融、保险、运输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并实际运用这些知识。课程本身的高度实践性决定了单纯依赖教师讲解灌输式教育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引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则是解决这一教学问题的理想选择。

1.通过案例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贸易理念与原则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不仅掌握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法律知识、国际贸易惯例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分析处理实际外贸业务的执行能力。而在实际贸易业务中,面临业务问题能正确分析、判断、决策的基础是深入理解与贸易相关的核心理念与原则,而这种理解无法通过机械的记忆来实现。就这一目的的实现而言,引入具体而鲜活的实践案例以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知,远比枯燥的说教更具实效。

2.通过案例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业务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解决能力

一方面,学生缺乏对现实贸易的直观性了解,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往往感觉理解困难。而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理论与实务之间巨大的落差,学生通过对直接来源于实际业务的案例的分析研究,利用直观的实践来加强对书本复杂抽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对案例问题的独立概括、分析、解决,以及通过讨论进一步加深加强认识,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远比直接教授学生如何操作更重要。因为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是随着国际经济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如果学生只是学会了按照当前既定的惯例和规则处理一项业务,而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操作,那么学生将来在工作实践中面临惯例与规则的不断变化演进时必将无所适从。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缺乏足够案例教学认知、经验与能力,导致案例教学流于肤浅

一方面,很多教师没能充分认识案例教学的目的,只是将案例作为课堂知识讲授的一种补充,甚至只是出于讲解生动性或趣味性目的引用案例,从本质上将案例教学变成了略微复杂些的举例讲解。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课堂讨论演变成为对学生的简单提问,难以将学生变成课堂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的案例教学经验及技能,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能够精心组织与引导掌控。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实施模式,教师在选择案例、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各个环节都有很大的随意性,难以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质量。此外,案例教学还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切实引领与控制整个案例教学流程,而不是将案例教学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概念灌输。哈佛商学院许多教师是美国著名企业的顾问或董事,实践经验丰富。而我国从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整体上实践经验仍有所不足。

2.学生案例讨论参与度不高,是案例教学实施中最大的困难

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遇到的最大尴尬是他精心准备积极引导的教学案例并没能吸引学生足够的兴趣,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讨论时经常出现冷场的情况难以达成案例教学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方法存在问题。应试教育导致很多升入大学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足,或者学习方法上过度依赖教师灌输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案例课前不做准备或者缺乏准备的能力;其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虽然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其本身涉及商业、金融、法律等多方面知识,学生通常都缺乏相关知识的储备,更难融会贯通加以应用,在案例准备,以及讨论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抓住要点,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自然就会降低;其三,国际贸易实务的案例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感到难以完全理解,更难以角色代入,因而兴趣不足。

3.可选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不满足案例教学的需求

在案例教学中,教案是教学媒介,因此精心选择恰当的案例引入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如果选择了不当的案例,教学效果只是适得其反。而当前的状况是,国外案例由于在政策、法律等诸多方面与国内存在重大差异,通常都不适合国内教学使用,因此只能选择国内学者编辑的与国情及教学状况相适应的案例集,可选择的范围比较狭窄,虽然国内已经有不少国际贸易专家学者在整理编辑案例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总体来说案例教材数量还是比较有限而且经典案例少,极大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推广。此外,在已有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中,大量的是几百字篇幅的小型案例,其作用主要是课堂知识讲授的补充,很难作为开展案例教学讨论的材料。

三、提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效果的建议

1.加强国际贸易实务案例选编工作

丰富且编写适宜的案例材料是案例教学实现的前提,在选编案例资料时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一方面,优秀的案例资料必然来自于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领域,因此任课教师应利用各种可能的渠道获得第一手案例资料。比如,可以争取在外贸企业挂职或是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加强与外贸企业的联系以及时获取一手资料,也可以通过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来分享案例材料,还可以通过大量从事外贸工作的毕业学生搜集案例资料;另一方面,应更注重提升案例编写的质量。编写案例要注意规范性,要便于学生阅读分析。案例信息要依据课程教学目标有所取舍,要有利于讨论的展开。案例问题的设置应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安排,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

2.教学环节应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案例,并且要注意时效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对经济管理类诸多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在实际教学时就必须注意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学生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一方面,案例的难度应根据学生背景知识掌握程度有所取舍,若案例选择太难,会导致学生缺乏知识储备而无从分析讨论,若案例选择太易,答案无须讨论即一目了然,又会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另一方面,案例选择应贴近学生经验背景,使学生容易理解,并且熟悉感会提升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由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本身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所以特别应当注意案例的时效性,例如2007年之后UCP600开始实施,则之前适应UCP500的很多案例就不再适用。

3.加强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融合

由于当前我国大学的具体状况限制,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全面的案例教学法,教学中势必要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混合使用。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融合问题。目前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主要有讲授前引入、讲授中引入、讲授后引入三种形式。其引入案例的目的各有不同,因此应当注意选择不同针对性的案例,并使用不同的案例引导方式达成教学目的。在讲授前引入案例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因此可以适当引入具备良好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小型案例;在讲授中引入案例通常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因此要选择针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具体案例;而在讲授后引入案例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具体分析与解决业务问题的能力,因此应当选择有一定深度的大型案例以便学生展开分组讨论。

4.调整课程考评方法,加强对课堂参与度的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对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向与方法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而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针对能力提升的教育方法,因此与之相对应,课程考核方法也应进行调整,改变过度强调卷面考试成绩的课程考核方法,加强对课堂参与度的考核。把课堂参与度与学科成绩挂钩,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有效方式。当获得学科成绩优秀的不再是那些擅长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学生,转而变为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讨论的那些学生时,案例教学的优势与良好效果必然会逐步显现。

参考文献:

[1]王青梅 赵 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年03期

篇3

论文关键词:义乌,饰品出口,对策

 

义乌饰品行业发端于80年代初,当时一些义乌商人去广东进货然后在义乌进行销售。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饰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义乌的饰品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义乌凭借着品种齐全、价格低廉的优势先后超越了广东、青岛这两个饰品生产基地,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饰品生产地和销售地并占据了全国销售量的70%。义乌饰品行业目前已有多达八千余家企业并吸纳了近15万人就业,它已经形成了从产品开发、原材料加工、配件生产到销售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配套链。因此义乌饰品行业集聚效应在国内无出其右。

坐落于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的饰品区域是义乌市场中生意最旺的区块,这里共有将近3000个商铺8个大类80万种商品,年销售量200亿人民币。借助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的市场优势,义乌饰品70%出口国外行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占据了世界市场客观的份额。

一、义乌饰品行业整体存在的问题

从零发展到全国最大的饰品产销地义乌饰品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成绩。然而尽管发展成就令人侧目,但饰品行业也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饰品生产方式落后,设计人才缺乏

饰品的价值高低与否与加工的工艺、生产的方式直接相关。目前义乌饰品企业制造方式依然以手工和半手工操作为主,先进的制造设备应用很少,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产品品质控制困难的问题。受生产设备所限国际贸易论文,镶嵌工艺以及点钻工艺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某些工艺环节比如电镀工艺还存在着污染严重的问题。企业的饰品开发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基础,然而总体而言仍然有待提高。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义乌饰品行业中的不少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设计力量,但除了新光饰品这样拥有国际化的设计团队的龙头企业外,普通企业中高水平的设计师依然是凤毛麟角毕业论文范文。因此较低的设计能力加上仍需提高的制造工艺使得义乌饰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缺乏竞争力的低附加值产品位置。

(二). 企业良莠不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由于饰品生产所需的资金以及技术门槛低,产品利润率相对较高,因此造成了饰品行业整体庞大,大小企业数量众多的现象。虽然义乌饰品行业也孕育了以“新光饰品”为代表的大企业,但相对于八千多家的企业总数规模企业比重很低,绝大部分企业还是以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的小型家族式企业,甚至是小作坊为主。这些企业均为纯劳动密集型,它们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存在着生产设备简陋,产品档次低的问题。由于经营者缺乏长远眼光,热衷于模仿市场上畅销款式,依靠低廉价格优势招揽生意,因此造成了市场上饰品产品相似度高,相互压价现象严重的现象。

(三).饰品出口渠道过于单一

饰品企业主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依赖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辐射作用从事国内贸易,很少去做开发市场的工作。因此他们普遍存在着重视销售,忽视开拓销售渠道的问题。在从事饰品出口业务时企业主要也是等待外商来市场进行直接下单采购,或者通过外贸公司进行出口,真正通过自身开发的渠道进行外销的企业则是少而又少。这种单一的出口方式致使生产企业没有开拓国际市场的主动权,造成了商品的利润大部分为中间商所攫取,生产厂家所获取利润空间相当有限的情况。

(四). 饰品原材料面临安全考验

义乌饰品企业目前普遍使用铅锡合金做为金属饰品的制造原料,然而铅锡合金所含的铅合金含量稍微过高就会对人体血液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因此发达国家对含铅、镉成分的合金在饰品上的应用给予严格的限制。由于一般企业对国外相关检测标准了解很少,它们片面注重饰品的造型,因此企业内部普遍缺乏控制有害物质的质量监督体系。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只有1.6%的经营户能够提供原材料的检测报告国际贸易论文,因此义乌饰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阻击的风险很大。在2007年欧美就发生过要求大规模召回铅含量超标饰品的事件,使相关的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类似召回事件对义乌饰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带来了严重影响。

义乌饰品出口企业总体上面临着设计能力缺乏,技术力量薄弱,销售渠道过于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由于大部分企业不具有设计、技术、品牌方面的竞争力,其产品出口一旦面临市场波动便陷入了被动局面,如前两年的次贷危机导致的出口订单减少就使千余家饰品企业关了门。此外,由于越南、印度等国家的生产成本更有竞争力,因此已经有了外商采购对象从义乌市场转向印度等市场的现象。随着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加上欧美各国饰品进口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义乌饰品的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将逐步丧失,其出口前景不容乐观。

二、多种措施并举,扩大饰品出口

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出口形势日益严峻,饰品企业单纯依靠“薄利多销”,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的生意法则将难以为己。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企业要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努力培养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重视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引进高端设计人才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捷径,如新光饰品就拥有一支由国外设计人才组成的团队,他们能够紧随世界时尚潮流,及时推出大量设计作品。对于普通的企业而言,由于条件所限引进高水平的设计师较为困难,更多地只能依靠现有的团队,因此它们的设计能力得到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行业协会可举办设计师进修班,可教授电子化打版,三维设计等实用课程以提高设计师的创新能力。此外企业可以引进受过正规设计教育的人才来充实设计团队,行业协会可以同中国美院等设计院校联手国际贸易论文,建立人才选拔机制,从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设计人才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设计血液。

(二).强化出口饰品质量管理

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收集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开办培训班或技术讲座,向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就有关的变动情况向各企业进行通报,督促企业调整工艺,做好相关的检测工作;另一方面职能部门应成立专门的检测中心对企业出口的饰品进行质量控制,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于采用有毒材料或者检测多次不合格的企业可采取公示的方式进行警告,对于情节严重的企业要给予严厉处罚以维护义乌饰品出口的质量声誉,对于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则给予政策支持。

(三).企业之间应加强协作,形成专业化分工

目前义乌企业普遍存在着小而全,分工少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以引导中小企业同大型企业接触,鼓励大企业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流程承包给他们去做。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市场上的仿冒现象,使大企业减少因恶性价格竞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分工从大企业处学习到相关的技术,逐步提高其生产水平,在某一个工艺环节变得具有竞争力毕业论文范文。

(四).积极研发新型材料应对国外贸易壁垒

欧美国家不断提高的技术贸易壁垒使义乌饰品出口难度日益加大,因此开发环保型的原材料已是饰品行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可利用大专院校的雄厚的科研实力,建立合作关系来破解上述问题。如饰品界的龙头企业“浙江新光饰品有限公司”会同高校研发了环保型金属饰品高塑性锌基合金材料,该材料的有害成分远远低于国外标准,有力地提高了新光饰品在欧美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企业应对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以及OHSAS18000职业安全标准认证,它们有助于提高企业声誉以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目前饰品行业依旧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饰品生产中繁多的加工环节基本上靠人工完成,因此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一方面随着劳动力薪酬水平的不断提高,饰品生产的成本也不断;另一方面饰品企业的员工流动性也相当大,使企业中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出来的饰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稳定饰品的质量,饰品企业实现新型设备代替人工操作以提高生产效率将是必由之路。

(六). 积极拓宽饰品出口渠道

企业应当改变销售观念,更新商业模式国际贸易论文,突破传统销售渠道,从“坐商”转变成“行商”以争取更多的商机。饰品企业可以跳出义乌国际商贸城,去国外参加诸如米兰珠宝饰品展等展会,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外饰品流行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展会推销企业产品,结识客户。对于实力雄厚的企业可在有关国家直接收购国外的饰品企业或者是开设分店,例如新光饰品就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二十余家分公司,它们有效地拓展了该公司的销售渠道,扩大了出口业绩。而对于实力有限的普通企业则可以针对饰品高价值运费低的特点利用“环球资源”、“诚信通”、 “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外市场。此外针对国外消费者网购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企业可在拥有3亿多的注册用户覆盖了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的Ebay开设专门的网店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专注于提供小额批发的“速卖通”平台向国外小型经销商直接销售饰品来扩展业务。

目前义乌饰品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行了年销售额200亿人民币,占据了中国饰品出口额的三分之二,产品开始销往欧美国家。但总体而言饰品出口依旧缺乏竞争力,相关企业仍需在产品设计、原材料质量、销售模式等方面进行努力。据统计欧美日每年珠宝首饰的进口额达到了200亿美元,义乌饰品企业应当将市场重心转移至发达国家并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如能够获得成功,出口市场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参考文献:

[1]曹前.浅析义乌饰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9,(10).

[2]楼晓靖.义乌饰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07,(5)

[3]钱栋、黄艺.义乌仿真饰品行业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4]王虞薇.义乌饰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 现代物业,2011,9(7).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策略

伴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动极大优化了我国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国内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等也随之作出相应的整改,同时对社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而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大大改革了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方法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很多院校的重点专业课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市场经济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强大支撑,切实结合社会发展的状况,大胆进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现状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实际情况、难度与整合途径等,决定了其课程整合的现实性,加之之前的国家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侧重于知识体系与能力训练体系的传授,比较重视案例教学。而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时,教育教学的实际整合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不能深入理解整合的概念

整合不单单指结合与融入,而是更高层次的主动适应。整合是对个体特性的有效继承,也就是被整和的个体一方面有着自身特征,另一方面又再次重申个体中基本要素的融合与交叉,最终使不同个体表现较高的和谐与融洽。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效地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结构、内容以及实施方法等融为一体,并成为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开展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不足

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环境需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更新换代。而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速度要赶超更新的速度,但仅仅从网络的宽带发展速度来看的确一般。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的脚步,用最新、最先进的信息载体来传播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样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才可以达到理想目标。

(三)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不足,培训工作不到位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驱动者与传播者,需要逐渐转换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思想等,积极设计教学课程、参与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的教学环境,并全面认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利用图像处理、文字处理与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进行创作、整合。此项工作的核心人物就是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策略

要想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大国际贸易的就业率,国际贸易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具备全球的眼界以及开放的心态,还要有雄厚的学科基础、精深的业务知识、一流的交际能力以及强烈的竞争思维。但目前我国仍存在着整合认识不够、教学方法陈旧等在诸多问题,很难较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所以,针对整合现状,需要适当的调整策略:

(一)加强网络教学实训室的建立工作

据调查表明,学生在实训室教学中,教师可以完全控制学生的电脑,实际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快速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进度等,并且根据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找到问题的根源,适当进行课程的调整。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节省时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部分课程可以允许学生链接网络,使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网页加强对其整合概念的理解

针对大部分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整合的含义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网站,把一些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与热点问题投放进入。使教学内容时刻与时代接轨,利用课程传授的专业知识开设专题学习板块,帮助理解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概念与精髓。学生在关注国际贸易最新的变化和动态时,潜移默化的把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有利于充分、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构建良好的整合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存在业务掌握不成熟、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很多教师不能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仅限于讲解书本内容。究其原因在于自身业务不过硬导致。为了跟进时代步伐,适应全球经济大环境,学校需要定期对相关教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可以适当采用案例分析法等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记忆。同时,学校领导和教职人员需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加快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的脚步,用科学的、先进的信息载体更好的传播相应的专业知识,促使学生的进步,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通过整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真正为培养快速适应时代、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以及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营造有的放矢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黄学锦.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113-115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从金融危机到欧债危机,当前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势与趋势。汇率波动、能源紧缺、黄金价格动荡;尤其是贸易摩擦加剧,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且越来越借以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籍口采取了新型隐蔽的手段;不仅如此,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双反调查也愈演愈烈。我们深切地感觉到,这一切都对国际贸易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很多企业的国际贸易部门在应对贸易纠纷时非常被动;没有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实务规则,或者说严重缺乏能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人才;同时,社会上大量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没有得到理想的就业。为什么这么多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未能顺利进入企业的国际部门?为什么进入企业国际部门的学生未能给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显然,现行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存在问题,同时输送人才的渠道也存在问题。因此,我们立足于当前的复杂形势,把当代国际贸易的热点与焦点问题讲解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应对复杂形势的技能,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面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内容陈旧,理论更新较慢,并且过多强调对国际贸易流程的学习

打开当前流行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教程可以发现,除了传统的贸易理论之外,其他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讲贸易流程,其中填写各种单据和文件(如合同)又是最多的内容。尽管很多学校对此都在实验室中给予了模拟,但由于毕竟不是实际工作且内容过于陈旧,很难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二) 落后于当前形势,缺乏贸易政策运用方面的学习

学习贸易流程并不是本项目的重点,我们认为掌握和运用贸易政策更有难度且更有意义。具体地讲,正确的运用各种贸易规则是应对复杂性形势的最优策略,将给企业在出口和进口中带来巨大利益。而当前的教材并不涉及当前形势与政策运用的内容,亟待补充新鲜的内容。

(三)缺乏实习、实训的机会,无法与国际贸易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培养

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在表示不知如何运用一些贸易优惠政策,同时表达了对员工进行相关内容进行培训的愿望。这反过来说明,当前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中缺乏与企业沟通或合作的内容。而从学生培养的角度讲,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贸易活动对提高学习兴趣和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知识都有很大好处。

(四)争取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学生培养,运用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学生培养

基于当前的外贸形势,实际中的国际贸易实务是个动态的过程。只有随时把握这些动态因素,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减少损失和取得最大的利润,而准确把握这些动态因素的最好途径之一是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贸易对象的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是这些动态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关系到贸易活动的利润多少与成败。而与科研机构合作就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传达给学生,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很显然,当前的培养模式则让学生缺乏这些能力,因而他们即使进入企业的国际贸易部门也很难为企业争取到应有的利益。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现行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缺乏政策运用等与企业国际贸易效益密切相关的知识,因而缺乏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且现有模式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最终就业受到限制。概括地讲,现行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授课方式、效果评价等方面存在缺陷,无法应对当前的形势,需要在上述诸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改革方法

(一)删除授课内容中过于陈旧的内容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实务》等教程中,理论内容更新较慢,而且介绍各种单据与文件填写的内容占据了很大篇幅,不同的教材之间还有很大的重叠(如《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等都有相关内容)。客观上讲,这些纯理论内容和概念、程式化的内容不利于掌握和记忆,很多学生在学习不久就会遗忘。而事实上,同学们只要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只需稍加提示就完全可以胜任这些程式化工作。

(二)增加政策运用方面的内容

贸易规则、贸易政策和相关的双边、多边协议、外汇业务,包括原产地的认证规则,美国301条款的实施细则、我国双反调查的实施规则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核心的业务知识。这些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国际贸易中将直接带来企业利润的增加。在当前,世界各国之间贸易优惠政策很多,而各类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上对此并不涉及,亟待进行补充。所以,拟改变和创新当前国际贸易实务相关教材的内容,增加国际贸易政策及其运用方面的知识,并加强任课教师在此方面知识结构的完善,以保证在课堂上准确而全面地讲授给学生真正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

(三)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去实训实习

这不同于一般的毕业实习,而是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只有给学生提供参与实际贸易工作的机会,增长其见识,才能培养其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兴趣和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同时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员工。

(四)请企业国际贸易部门的业务人员走进课堂

实际工作的案例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对一般知识和实际差距的思考。所以,请从事实际国际贸易工作的人员走进课堂也是我们倡导的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他们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认识产生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对实际贸易工作的处理能力。

(五)请国际贸易方向科研人员走进课堂

为了弥补任课教师的知识局限性,可以邀请国际贸易方向的科研工作者走进课堂。事实上,由于一些任课教师较少从事科研活动,教学工作趋于程式化,对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缺乏动态把握,因而使很多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也相对静态化。为了弥补上述不足,就是要让一些从事国际贸易状况和政策研究的人员走进课堂,增加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动态了解。

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从而使学生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企业能找到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5)

篇6

为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建立梯度实践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建立梯度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将本科培养方案中包含的课程分为四个阶段,根据每一阶段开设课程的特点,增加并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培养环节,使得学生在实践训练中逐步具备国际贸易实务能力和国际文化修养,并具备初步的企业国际贸易战略制定的能力。第一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计算机及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展开国际语言、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等国际交流模拟,并通过邮件、论坛及视频等方式与其他国家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展开互动,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培养人才的国际素养和国际习惯。针对学生的国际交流模拟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国际交流模拟报告及国际交流心得进行讨论,通过模拟、交流和讨论提升人才的国际交流能力,并加深对国际文化的了解,减少国际贸易活动中的文化误解。第二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针对国际金融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货币理论及货币银行理论等多门学科基础课程展开国际贸易纠纷等实践处理模拟。培养学生对多门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初步了解国际贸易纠纷涉及的商务内容和商务环节。第三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针对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电子商务、国家级技术贸易、商务谈判、国际税收、国际投资及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建立国际贸易实务环节的模拟和现场实习,培养贸易人才处理贸易活动各环节的实务处理技能,结合国际文化素养培养,提升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第四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该阶段综合锻炼学生的国际贸易活动实际处理能力,并于海关、税务、银行及企业等单位进行实务学习,通过报关、报税、信用证及合同签订等多环节的国际贸易实务处理,培养人才的实际商务处理能力。在这一阶段的实践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鼓励学生向学科交叉、多样化和个性化人才发展,培养人才实践能力、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和人才的创新力。另外,根据国际贸易的专业特点,将各领域的贸易往来作为实践培养的案例,培养人才适应不同领域和不同产品的商务特点,培养人才具有快速适应不同领域和不同商品的实际操作能力。(见图1)

二、应用型人才的国际文化培养

国际文化差异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经济活动离不开各国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因素。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需要充分了解国际文化的差异,以避免在国际交流和贸易活动中,因缺乏国际文化的了解而引起的文化冲突、误解和违法行为,保证贸易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外语能力培养和国际贸易等理论的培养,国际文化培养环节较弱,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文化素养的培养方案。1.礼仪及风俗习惯。结合语言课程、实践模拟、国际网络交流及现场实习环节,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国际文化素养,了解国际礼仪特点和风俗习惯,尊重国际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国际礼仪包括见面问候、电话礼仪、餐桌礼仪、会议礼仪和穿着礼仪等内容。风俗习惯包括世界各国的饮食禁忌、穿着禁忌、数字禁忌、思维习惯、交流习惯及工作习惯等内容。2.。国际商务交流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问题,避免因不同导致的商务摩擦。在语言课程、时间模拟和国际交流过程中注重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对中教信仰的了解,并尊重各国的合法宗教习惯,提升人才的国际修养。3.跨文化沟通协调能力。国际贸易的开展中,跨文化沟通无处不在,协调能力更是体现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才能独立承担业务,更好的统筹各个业务环节,协调贸易中错综复杂的多方关系,并能够在外贸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反倾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一、思考背景

韩国产业资源部最近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遭受外国反倾销的案件总计400余件,是全球遭受反倾销案件最多的国家,对国内产业和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和质量。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观原因主要是由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对国际贸易政策和规则不熟悉、不了解,特别是缺少专业对抗反倾销诉讼案件的专家。

职业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大多为国际贸易一线的业务人员,直接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也是国际贸易纷争的燃烧源。基于以上考虑,紧跟国际贸易实事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是大势所趋,亦是燃眉之急,同时为实现该课程新的教学目标,还必须从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和师资能力等方面三管齐下,重新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定位和改革。

二、重新定位反倾销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地位

反倾销作为国际贸易管理措施之一,一直被定位在知识目标中的理解层面,强调对倾销与反倾销含义的理解和把握,而弱化了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市场反倾销活动的淡季,反倾销更是被教师作为重点词汇束之高阁,学生也因为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实际案例而倍感陌生和乏味,这种现象不是因为对反倾销不重视,而是暂时用不到。

然而现如今的国际市场大不同于从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动摇,竞争优势相对下降,宏观经济严重失衡,为保护本国产业和经济利益,减少贸易逆差,反倾销被作为最有效的保护工具广泛运用在对我国的经济贸易活动中。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准确把握倾销的构成要素,分析倾销行为与损害的因果关系,成为在国际市场的生存能力之一,而作为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基地,将倾销作为国际贸易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将鉴别倾销行为作为必备的专业能力势在必行。

三、正视反倾销事件潮,多角度重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面对反倾销事件潮,不能仅仅局限在单纯地强化反倾销知识,要以反倾销实事为背景,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配套教材和师资建设多个角度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改革。

1.以实事素材驱动多种教学方法,灵动课堂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反倾销实事为依托,根据讲授知识的角度和层面不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丰富教学,活跃课堂的目的。

仅以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为例:

(1)案例教学法

倾销与反倾销这一内容必然与贸易术语、关税、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等专业内容紧密相关,这些内容理论性强,枯燥抽象且又繁杂无序。如果传承常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抵制情绪,教学质量和效果都不理想。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习得知识、模仿技能、转化整合、迁移应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对实际的业务流程和全貌有了完整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在解析案例的同时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反倾销事件潮刚好为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素材和研究资料,同时,与杜撰的案例情景相比,实事素材更具有真实性和可借鉴的优点,学生从解决真实问题中更能获得成就感和职业信心。

(2)项目教学法

鉴别倾销行为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属于实务性很强的内容,要求对整个国际贸易程序非常熟悉,对各环节中的关键点非常清晰和明确,对于职业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采取项目教学法是非常适合的。教师可从各类的反倾销事件中选取难度适宜的案件,通过对其进行处理加工,最终确立该案件为目标项目,确立学生以辩方专家的身份利用网络资源和专业教材等辅助工具,搜集证据打赢官司。教师对于学生实践过程正确性的把握,可依据真实案件中辩方呈现的各类证据、提出的突破点和最终的审判结果。

2.加强配套资源库建设,充实现有教材

(1)搜集反倾销事件潮中的经典案例,汇编成册充实教材

虽然大量反倾销案件的发生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但从丰富国际贸易反倾销教学实例方面却给予我们很多的素材和启示。在积极对抗反倾销诉讼案件中,形成了为数不少的成功案例,其中不乏经典案例的出现,特别是我国一些大型企业的应对措施和切入点,非常值得记载并广泛传授。通过编纂反倾销案例集,将国际贸易实务中的成功案例、经典案例进行筛选和收集,并从实际教学需求的角度进行整理和编排,将倾销的本质、倾销的认定标准以及反倾销行为的合理实施深入浅出地呈现给本专业的学生,帮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倾销行为,指导他们合理运用国际贸易措施开展贸易活动,运用国际贸易政策法规规避风险和责任,实现贸易利益的最大化与合法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有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理论性强、实操性弱的缺陷和配套案例素材匮乏的问题,发挥了反倾销事件的积极作用。

(2)结合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软件,建立倾销专题资源库

目前使用的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软件大多通过模拟数据强调对贸易流程和环节的实训,而对贸易政策的辨别与把握和对最佳贸易方式的选择没有涉及,特别是对像倾销这样的贸易政策没有配套的相关资料加以补充练习。因此,将反倾销实例与模拟软件进行对接,建立配套资源库,针对倾销等专项政策进行模拟实训,在巩固相关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亲身感受反倾销措施的实施过程,加深对倾销行为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获得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对抗不合理行为,维护自身利益的职业成就感。

3.与外贸企业深度合作,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对于像国际贸易实务这样的专业程度高、实操性强的课程,拥有充足、多元的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更为重要。因此,要从根本上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深度改革,就必须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和实战能力列入日程。

一方面,职业院校应积极寻求与实力型外贸企业的合作机会。这些企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国际贸易活动和贸易纠纷后,建立了一支拥有丰富实战经验和过硬业务能力的专家队伍。职业院校通过订单培养、项目共建等校企合作方式,将企业宝贵的专家资源“引进来”,或作为学科专家,围绕本职工作内容和业务范畴对教师进行培训,在交流中传授实际工作经验,例如聘请某位曾参与该公司反倾销诉讼案件的专家现身说法,通过实际经历来深层剖析倾销与反倾销的本质,加深对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解;或作为实训指导师,参与到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建设中来,立足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指导实训室建设和实训课程设计等。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将带动整个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和实战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推动国贸教师亲身经历实际外贸业务。目前为数不少的国际贸实务课程专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的应届大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直接的外贸工作经历,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这样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根本谈不上“与实际岗位需要零距离”。因此,要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改革,首先要让专业教师“走出去”,要让他们深入到国际贸易企业的一线,全程参与或阶段跟进企业的某些项目后,国际贸易专业的实务能力会得到质的提高,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理解和把握也会有新的突破。

四、结束语

反倾销案件的大量涌现,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和重要影响,合理运用贸易政策,积极应对反倾销案件是我国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途径。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职业教育应紧跟国际贸易的发展形势,及时调整培养方向、能力定位、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塑造,培养出适应现代国际市场需求和企业要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百福.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费景明.进出口贸易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3]池本幸生.反倾销案例: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如何应对棘手的问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4]鲍晓华.反倾销及其动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篇8

关键词 课程群 建设 国际贸易实务 专业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56

Innovative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ourse Group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XIAO Y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the training of personnel, the university generally through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enhanc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But the usual pattern is for a single course construction, the effect is small, the leading role is not stro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l to the overall goal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rom the starting to the core curriculum for the lead,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series or parallel with, the overall, all-round construction, so that the expertise of the entire group of students from the vertical lateral master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to achieve fast, efficient,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effect.

Key words course group; 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ty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的内涵与外延

从国际贸易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与研究视角来分,可分为:(1)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群;(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是指:在进出口贸易工作中,所有涉及到的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等的专业课程,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业务层次逻辑关系,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出口商品展销及交易谈判”、“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法”、“进出口报关实务”、“海商法”、“国际商务单证”、“进出口商品知识及检验检疫”、“国际贸易地理”、“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知识产权贸易”等应用类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又可分为:国际货物贸易实务、国际服务贸易实务、国际技术贸易实务。

1.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知识在外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以国际货物贸易实务为例。一笔货物出口业务(设用CIF术语、信用证结算)全部流程有:

环节(1)交易磋商前的准备工作(市场调查研究、选择交易对象、生产可行性研究、货源调查研究、制定出口商品经营方案);环节(2)交易磋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环节(3)签订合同;环节(4)履行合同(商品报检、租船订舱、商品办保险、发货报关、装船、缮制出口货物单证、向银行交单结汇、外汇核销、出口退税、纠纷的处理)。在环节(1)里需要的课程知识有:出口商品展销及交易谈判;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进出口商品学。在环节(2)和(3)里需要的课程知识有: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法;合同法;国际贸易实务;在环节(4)里需要的课程知识有: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进出口商品报关;国际商务单证;海商法;国际贸易结算等。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构建思路

2.1 专业性质决定了构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的必要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直接与政府、企业进出口工作岗位一一对应的应用性专业。该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在进出口(外贸)公司、国际跨国公司、各类涉外企业、国际货物运输、配送企业、报关企业、金融企业、国际展览公司、政府部门的商业厅、局,海关、商检,驻外商务代表,从事商品的进出口业务、商品的报关、报检,商品的对外展销、商品的国际采购与分销、沟通出口产品的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在政府部门的商业厅、局从事对外贸易的政策制定与管理等工作。因此,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法律、惯例及其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有较强的业务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

2.2 适应职业与就业的需要

2012年7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国际贸易职业分类的国家标准:GB/T 28158-2011《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与资质管理》,标准将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如表1。

推出的职业技能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外贸跟单员资格证书、国际商务师(中高级)、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等;这些证书的考试和职业工作内容都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的知识内容。

多年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能否提高就业率,适应未来外贸工作的需要和挑战,在校学好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据调查,大多数外贸企业,特别是新获得进出口权的企业,都希望在短期内能够扩大本身的国际业务,但他们又没有精力和实力培训国际贸易业务人员,所以他们在招聘时一般都首选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这些企业最明显的特点是采用业务考核的方法决定录用与否,或者进行现场商务会话,或者撰写英文函电,或者要求说明信用证上存在的问题等。而真正能够通过这些业务挑战的毕业生不多。据用人单位反映,目前外贸人才存在的最大不足是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眼高手低问题,第二是业务技能差。可见,社会上紧缺的是直接能够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及课程群,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群,是由“贸易政策”、“国际经济法律、惯例”、“国际贸易技能”、“商品技术知识”、“金融、保险、运输、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等相关学科知识”组成的课程群,是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衡量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业务能力强弱的专业实务课程群。因此,加强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以及实训模式和内容的改革与建设,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梳理、整合职业工作业务流程中专业知识的需要(详见图1、2内容)

3 课程群构建方案设计(图1)

4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效果分析

长期以来,专业建设一般都以单个独立的课程建设为主,在学生的专业知识群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难以起到横向、纵向、全方位立体地记忆、理解专业知识的效果,知识的掌握也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学生读完四年大学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这些长期困扰教学质量提高的难题的最优解在哪里?从理论上来说课程群建设是一个比较好的创新思路。

篇9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已经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等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分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的政策与措施,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等内容;实务部分主要包括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和贸易术语、货物的运输与保险、货款的结算、商检、索赔、不可抗力与仲裁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非国贸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且不能针对不同专业重新整合

目前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的内容跟不上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随着国际经济发展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中的服务贸易及国际投资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现行教材中对这些内容的阐述甚少,很多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并没有将新的内容在课堂上予以补充。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教师教授不同专业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却仅使用同一本教材,同样的教案。并没有注重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这门课和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2.以教师讲授为主互动性不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即便有互动,也仅仅是简单的问答形式。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无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则容易表现出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的现象。

3.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没有外贸企业的工作经历,不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因此并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这就导致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

4.考核方式单一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并结合学生的出勤及课堂问答等平时成绩给出最后的总评成绩。闭卷考试内容缺乏新意,大多数题型只能考核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不能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如何才能规避以上教学弊端,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教改心得:

1.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且注意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调整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新的国际贸易惯例、政策、措施也不断出台,而这些新的内容往往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在教材上有所体现,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经常更换最新修订或编写的教材外,还要及时的将没有纳入教材的新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补充,以做到与时俱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与其所学专业的关系,还要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专业课与本课程的关系,调整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适当增加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部分的学时,让其意识到国家颁布的不同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则要侧重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的讲授,因为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国际贸易术语等内容与该专业商务英语函电等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学生,在国际货款的结算部分则要多分配学时。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与互动

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教学要结合国际贸易环境及当前国际贸易重大事件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到国际贸易措施中的反倾销措施时,可以引入中国光伏产品遭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案例来分析;在讲到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部分,可以提出小组讨论题目:希腊债务危机对欧盟乃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鼓励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专题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部分,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建立自己的公司,模拟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等活动,在实操演练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教案、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料到课程网站上,方便学生课下复习。同时还可以教学案例资料,课下先由同学们进行阅读与思考,课上组织小组讨论或专题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也可以在网站留言,询问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和老师就课上的专题讨论进行课下更深入的交流,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课下互动平台。

3.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按期选派任课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实训室,安装国际贸易操作软件,由于非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课程的学时分配并不多,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选择重点模块进行模拟操作实训。

4.改革考核方式

除了通过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外,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考核上,加大平时过程考核的力度。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重点观察并记录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表现:第一是小组讨论中发言的次数与质量;第二是课堂案例分析与专题讨论中能否认真研读老师课前布置的案例并且积极参与课堂交流;第三是在实训室运用国际贸易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时的综合表现;第四是考勤和作业完成情况。只有将过程考核的比重加大才能改变学生考前突击复习,考完就忘的弊端。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2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与各国之间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急需大量合格的专业外贸人才,高职院校外贸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要,应顺应时展形势,进行教学改革。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目标上看,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惯例,理解各种调整进出口贸易的措施:并熟悉履行进出口合同的流程,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基础,教学方式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课程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高职类《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及教材基本上均照搬普高教育模式,偏重理论教学。纵观高职类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多数虽然在局部内容上对普高的计划和教材有所扬弃,更注重实践性,但是体系上仍然是普高计划和教材的翻版,在实际教学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些太理论化或不实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设置上看,有的高职院校设置了较多的理论性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世界贸易组织概论、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国际投资等,但像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贸易函电、报关实务、国际贸易模拟谈判等实践性课程却较少。

(二)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平台。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

(三)操作方法与教学内容简单。以往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学生分别作为进口方和出口方,处理外贸业务。通过指导教师的讲解,学生和教师共同处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所以实践能力提高的较慢。同时,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交易磋商与制单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解决整个贸易流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制单也只是根据已给定的信用证填制提单等相关单据,对如何开立信用证则讲解甚少,这些都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

(四)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做老师,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讲起课来只能是纸上谈兵,使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针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工作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选用合适的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应地设置教学目标,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能紧跟时代的变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更注重实用性。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接近工作实际,案例丰富,更多、更详尽地附录了外贸单据样本的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业务,理解相关的知识。

(二)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首先,在教学中应广泛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在短时间内输送给学生大量的直观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既可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能使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

(三)加强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主要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完成。在模拟实验室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针对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及审核等主要的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加强与企业的直接联系,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通过“订单式”培养,让企业参与学校招生、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入学时就从根本上解决自己就业的后顾之忧,真正让企业来评判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四)狠抓教师培训,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强化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培训,使之尽快地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专职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