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用地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约集约用地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041-02
1 在技术层面上
一种良好用地管理办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制度和可操作性的规程做保证。
研究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应用规划的手段,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用心捕捉能带动城市扩张,又能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的基本措施。把土地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作为一个因子,扩大研究成果,满足建设用地市场需求,有序实现集约(如图1)。
1.1 坚持从规划入手,提高规划的功能和作用,力求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注重规划的前瞻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完整、长期的系统工程,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科学利用土地的前提,它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序的规划所构成的交互网络系统。要建立健全逐级控制、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必须强化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政策性,提高地(市)级以下土地利用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不论大小,但都不能偏离有理、有据、有序、有效的基本原则。有理就是说编制或修编规划必须从长计议、理由充分、观点鲜明,发展方向清晰,理得清、挑得明、有说服力,可操作性强。有理有据就是说土地利用规划在编制期间必须分析过去发展中的利弊,着眼编制后的发展前景,从战略的高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度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数据、指导规划编制,体现规划的实用性。有序就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短、中、长规划结合,体现规划的阶段性和实现规划的长效性的有机统一。有效就是说规划不是一纸空文,是付诸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编制过程必须把有效性作为发展方向,在编制中注重其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的基本要求,规划在实施过程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1.2 从产出入手,坚持土地利用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挂钩
土地是不能再生的稀缺资源,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加以控制,没有一个定量的经济标准,不仅是浪费资源,严重的说是通过毁灭资源。实施土地的综合利用,必须把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一并加以研究,力求低开发实现高产出。特别是工业项目的开发,不少地方圈地现象严重,几百亩的用地仅见一层的厂房,建筑密度不到25%,年产值也聊聊无几,给国家提供的税收也很少,这样的开发必须限制,考察土地利用是否集约、节约用地产出率是个基本要求,工业用地是这样,房地产开发用地,第三产业用地、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都必须坚持以产出率为基础,鼓励支持高产出的用地项目,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用地需求,做到用地节约、产出集约。
1.3 要从标准入手,城乡规划要把用地标准作为土地利用的强制性内容加以控制
以人口总量、建设用地的规模为基础,制定规划利用土地标准,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对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进行科学安排,确定合理的城镇用地规模,加强与土地利用相关行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制定出土地利用的标准化文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客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分别控制着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要求,合理制定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开展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用地指标、居住区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1.4 从空间入手,加大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程度
城乡用地空间的整合,不仅仅是城乡两种地域景观的物质空间整合,它还是包括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整合。因此,城乡空间规划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地空间规划,应该是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规划的结合和统一。需要国土、规划、计划、经济、环保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建立横向联系机制,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然而要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还必须从建筑物用地的纵向来考虑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即开发土地上下空间布局的利用:一要坚持节地升空,出让土地时就要科学提出容积率的标准,让更多的建筑物升向空中,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二要节空伸地。空中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仅是节地的一个方面,同时要考虑向地下要资源,把建筑物能向地下延伸的部分都往地下延伸,开辟地下建筑空间,更多地满足建筑的配套需求。
2 管理层面上
管理是一种制度与行为的统一体。城乡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严控,各地争相寻求建设用地,以实现城市扩张、项目落地而不顾土地在使用上的节约与集约的前提下,不顾影响环境和无序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体制和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为经济的发展找到双赢的路子,着力做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2.1 加强规划对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新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加强对土地清查、实施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以节约和集约用地求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合理、节地挖潜、集约利用土地为原则,合理地编制、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真正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上的龙头作用。
加强各规划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工作。土地管理部门要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城市建设和耕地保护、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城乡规划在用地规模及布局上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修订和实施中保持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近期各类、各级建设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通过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计划,统筹安排规划期年限内各类、各级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比例和开发时序,确保节约和集约用地目标的实现。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针对当前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下面三个方法。
(1)加强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大力度整合土地资源。
(2)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村镇规划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统筹安排乡村工业用地,严禁零散布局。通过村镇规划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从而减少农村建设用地。
(3)加快城乡规划立法,在已编制完成的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工作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性联系,从而使城乡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过程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2.2 制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控制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加快制定建设用地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要根据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的要求,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从而合理制定出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要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居住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凡不符合节约和集约用地标准的规划,不得审查通过,必须按规定进行修改调整。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外延扩展,实行城乡规划和用地总量管理,即在建设用地规模上要受土地利用规划的制约,在城市用地上要依照城市规划组织实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建设用地从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的转变。
2.3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布局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也应随之进行调整,特别是城市房地产业,工业用需求的加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建设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如可以用收取级差地价的方式允许企业用地的变更,达到充分、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同时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实行土地置换。
2.4 建立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
全面掌握城镇和开发区存量土地面积、类型、用途、权属、分布等状况,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开展城市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定盘活存量土地的实施方案和积极稳妥的政策措施,促进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
2.5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可以通过建立规划巡回执法检查制度,实行规划执法监察公开制度,建立纠正行政违法、不当行为制度,建立违法案件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完善规划动态监察制度来实施。
2.6 建立规划审查制度和规划调整管理制度
建立规划审查制度和规划调整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下面四项措施来实施。
(1)强化建设用地项目的规划审查。(2)加强对城市和城镇规划的审查、审核。(3)加强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的审查。(4)完善规划调整的管理、规划调整和修改制度、违反规定随意调整修编规划的责任、规划的公众监督。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土地利用;节约集约;临汾市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只增不减,致使其日益短缺,而面对这样的情形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发掘出有限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临汾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区域概况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黄河中游,是山西省11个地级市之一,下辖17个县(市、区)。临汾市土地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占山西省13%,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环山,中间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和盆地三大地形单元。平川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理条件,决定了山地多平川少,旱地多水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为了加快“四化一体”的步伐,即工业新型化、城乡生态化、市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用地的需求刚性上升,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二)二现状分析
1、建设用地供求不协调
近几年来,城市发展较快,集聚效应较强,城市人口膨胀,导致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增加,在土地供应量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供需矛盾越发凸显。
2、耕地的保护与新增建设用地的扩大之间存在矛盾
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建设用地增长过快,通过改变土地的性质,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事实上造成了耕地的大量流失。在保护耕地的同时,还要保障土地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协调难度大。
3、土地资源开发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临汾市的平川面积占总面积的19.4%,水分、气温条件好,适宜耕种,且土地开发潜力较大;而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0.6%,水分、气温条件差,不宜耕种,且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二、临汾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用地闲置和低效利用普遍
在经济全球化与城镇化的推动下临汾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城市的空间利用出现了低密度和分散化倾向,建设用地规模过度扩展,投资开发强度不足,导致推动闲置和粗放低效利用的现象。例如,建设厂房,单层多于高层,容积率低下;在城市的拆迁规划中出现了一些拆迁成本高,开发难度大的闲置土地。而在农村,随着人口大量的涌入城市,导致了不少偏远地方出现了大批的空闲住宅、空心村及闲散地,土地浪费十分严重。
(二)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为了提前完成某个惠民工程和公益事业设施,追求利益,最大力度的给予招商引资项目最优惠的条件,用以租代征的办法搞建设。如,用农业用地搞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开发用地面积,新建各种开发区,在没有依法取得建设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情况下,擅自先征地、供地等。在一些乡镇中,政府即使土地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和管理者,致使职责划分不明确,土地监督力度不够。
(三)土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许多乡镇企业、工厂大量涌进城镇,由于企业设施陈旧,技术落后,且缺乏系统的环境规划,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给城镇环境带来了不可恢复的创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煤炭工业是临汾市的支柱产业,全市地下含煤面积为1125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55.49%。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依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迅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同时大量开采煤炭直接和间接的破坏了土地,造成地表塌陷,土壤污染煤炭在利用过程中又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影响。
三、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措的措施
(一)更新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
临汾市政府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将节约集约利用地水平的提升作为全市重点的工作之一。同时,还需不断推进土地资源观念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及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管理,创新宣传方式,向全市人民推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举措及成效,使国土资源知识家喻户晓,增强广大市民珍惜土地资源的责任意识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依法依规管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衡量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低的条件之一,通常情况下,较高的产业结构水平有利于区域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2015年,临汾市第一、二、三产所占GDP比重是7.8%、48.5%和43.7%,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层次低,极大地制约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因此,应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和整合工业园区,提升产业层次,并根据临汾市山地多,平川少的特点,将其设立在远离城市,且符合园区发展要求的山地丘陵地区,以缓解用地压力,从而有效保护耕地,加快产业的发展。
(三)做好城市绿化和环保工作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是城市土地生态环境质量。长期以来,临汾市作为全国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但同时也使本市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损坏。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临汾市各县(市、区)应加强对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增加对环保的投资逐步改善全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走绿色健康的城市化道路。
(四)加强闲置土地的处置
一是要盘活闲置低效率的土地。采取“引、促、限、逼、罚”的措施引导用地单位主动盘活闲置地,同时要建立预防新生闲置地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废弃场地和仓库等闲置用房。适当地增加厂房的建筑高度,提高其土地集约利用的容积率。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旧小城区改造的资金投入,把分散的,小块的面积利用起来。四是要盘活存量土地。充分利用17个县(市、区)被列为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的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矿业存量用地,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用地支撑。
四、小结
如今,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是保障经济增长保护数量的最有效的最合理的举措。临汾市要系统地长远地规划处理好耕地的同时,严格控制新增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更好的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桥陆印,周伟,曹银贵.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13(3).
[2] 杨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3,(1).
[3] 黄洁.山西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4,(20).
篇3
关键词:建设用地 节约 集约 利用 技术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40-02
1 在技术层面上
一种良好用地管理办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制度和可操作性的规程做保证。研究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应用规划的手段,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用心捕捉能带动城市扩张,又能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的基本措施。把土地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作为一个因子,扩大研究成果,满足建设用地市场需求,有序实现集约。
1.1 坚持从规划入手,提高规划的功能和作用,力求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注重规划的前瞻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完整、长期的系统工程,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科学利用土地的前提,它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序的规划所构成的交互网络系统。要建立健全逐级控制、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必须强化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政策性,提高地(市)级以下土地利用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不论大小,但都不能偏离有理、有据、有序、有效的基本原则。有理就是说编制或修编规划必须从长计议、理由充分、观点鲜明,发展方向清晰,理得清、挑得明、有说服力,可操作性强。有理有据就是说土地利用规划在编制期间必须分析过去发展中的利弊,着眼编制后的发展前景,从战略的高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度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数据、指导规划编制,体现规划的实用性。有序就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短、中、长规划结合,体现规划的阶段性和实现规划的长效性的有机统一。有效就是说规划不是一纸空文,是付诸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编制过程必须把有效性作为发展方向,在编制中注重其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的基本要求,规划在实施过程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1.2 从产出入手,坚持土地利用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挂钩
土地是不能再生的稀缺资源,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加以控制,没有一个定量的经济标准,不仅是浪费资源,严重的说是通过毁灭资源。实施土地的综合利用,必须把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一并加以研究,力求低开发实现高产出。特别是工业项目的开发,不少地方圈地现象严重,几百亩的用地仅见一层的厂房,建筑密度不到25%,年产值也聊聊无几,给国家提供的税收也很少,这样的开发必须限制,考察土地利用是否集约、节约用地产出率是个基本要求,工业用地是这样,房地产开发用地,第三产业用地、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都必须坚持以产出率为基础,鼓励支持高产出的用地项目,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用地需求,做到用地节约、产出集约。
1.3 要从标准入手,城乡规划要把用地标准作为土地利用的强制性内容加以控制
以人口总量、建设用地的规模为基础,制定规划利用土地标准,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对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进行科学安排,确定合理的城镇用地规模,加强与土地利用相关行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制定出土地利用的标准化文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客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分别控制着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要求,合理制定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开展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用地指标、居住区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1.4 从空间入手,加大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程度
城乡用地空间的整合,不仅仅是城乡两种地域景观的物质空间整合,它还是包括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整合。因此,城乡空间规划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地空间规划,应该是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规划的结合和统一。需要国土、规划、计划、经济、环保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建立横向联系机制,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然而要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还必须从建筑物用地的纵向来考虑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即开发土地上下空间布局的利用:一要坚持节地升空,出让土地时就要科学提出容积率的标准,让更多的建筑物升向空中,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二要节空伸地。空中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仅是节地的一个方面,同时要考虑向地下要资源,把建筑物能向地下延伸的部分都往地下延伸,开辟地下建筑空间,更多地满足建筑的配套需求。
1.5 从墙体改革入手,突出节地、节能、限制粘土墙体材料的使用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应用,在于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节能利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筑功能改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必须鼓励和支持新型墙体材料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工作,对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宣传教育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应给予奖励。要鼓励利用矿产尾砂、工业废渣和废弃物、建筑垃圾及江、河、湖、海的淤泥等替代资源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要采取措施限制生产,使用空心粘土制品,逐步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瓦)。对违令使用粘土制品的要给予严惩。禁实工作要从城市逐步向农村拓展。确保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都能用上新型墙体材料。
2 管理层面上
管理是一种制度与行为的统一体。城乡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严控,各地争相寻求建设用地,以实现城市扩张、项目落地而不顾土地在使用上的节约与集约的前提下,不顾影响环境和无序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体制和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为经济的发展找到双赢的路子,着力做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2.1 加强规划对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新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加强对土地清查、实施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以节约和集约用地求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合理、节地挖潜、集约利用土地为原则,合理地编制、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真正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上的龙头作用。
加强各规划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工作。土地管理部门要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城市建设和耕地保护、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城乡规划在用地规模及布局上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修订和实施中保持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近期各类、各级建设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通过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计划,统筹安排规划期年限内各类、各级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比例和开发时序,确保节约和集约用地目标的实现。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针对当前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下面三个方法:(1)加强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大力度整合土地资源;(2)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村镇规划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统筹安排乡村工业用地,严禁零散布局。通过村镇规划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从而减少农村建设用地;(3)加快城乡规划立法,在已编制完成的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工作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性联系,从而使城乡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过程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2.2 制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控制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加快制定建设用地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要根据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的要求,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从而合理制定出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要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居住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2.3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布局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也应随之进行调整,特别是城市房地产业,工业用需求的加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建设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如可以用收取级差地价的方式允许企业用地的变更,达到充分、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同时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实行土地置换。
2.4 建立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
全面掌握城镇和开发区存量土地面积、类型、用途、权属、分布等状况,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开展城市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定盘活存量土地的实施方案和积极稳妥的政策措施,促进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
2.5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可以通过建立规划巡回执法检查制度,实行规划执法监察公开制度,建立纠正行政违法、不当行为制度,建立违法案件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完善规划动态监察制度来实施。
3 结论
土地节约利用是当前土地利用的主要趋势,只有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一起抓,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地;绿地建设;生态利用
1 引言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设完善的绿地系统,生态绿地作为一种新的绿地形式,具有类型丰富、群落结构稳定、人工投入少、自维持能力强、生态效益好等优点。节约型城市绿地就是以最少的能源支出及最少的城市干扰来绿化和美化城市。建设节约型城市生态绿地,对于改善人居环境,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自然空间以满足居民游憩休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生态绿地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对城市物理环境分析以及对当地自然植被研究,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演替规律而建成的城市绿地。其优点是充分利用植物以及植物群落的自我更新能力,形成生态系统的自维持机制,减少人工投入和人为破坏,以生态手段改善城市环境。
根据城市生态绿地的含义以及特殊的功能,城市生态绿地分为几种类型。城市生态公园是利用市区的荒地或废弃地及城郊地区,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将这些城市空置地转化成自然化的公园。它强调对城市环境的生态恢复过程及对城市环境的调节和改善作用;相对于普通防护林,生态防护林具有更加完善而稳定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强,能更有效地改善城市自然环境条件和卫生条件。生态绿廊主要包括城市滨河生态绿带及沿道路两侧的生态绿带。生态绿廊对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吸收汽车尾气和降尘具有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区绿地一般位于城市附近的郊区,自然植被状况良好,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起重要作用,是城市需要重点保护的生态绿地。生态农林地运用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各项技术对农林地进行建设和管理,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对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2 节约型绿地建设的生态利用形式
2.1 城市雨水的生态利用
我国城市硬覆盖、建筑物和路面占地不断增加,雨水自然流失和排泄量大,造成雨水资源的严重浪费,雨水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另一方面,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干旱风沙灾害严重,但一遇丰水年就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缺乏洪水调节利用工程,植被自然生长恢复很难,造成蓄洪、滞洪、调洪能力差。
2.1.1 渗透管的利用
将非渗透雨水管改为渗透管或穿孔管,周围回填砾石。渗透管沟兼有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为保证防洪能力不减少,渗透管中心穿孔管可采用与原防洪管相同的管径。此种形式采用多种渗透设施,屋面雨水先流经高位花坛进行渗透净化,再与道路雨水一起通过低绿地,通过截污装置后流入渗透浅沟。
2.1.2 中水利用结合浅沟渗透
中水主要利用水质相对较好且易于收集的屋面雨水,处理后作为绿化、喷洒道路等水源;道路雨水进入低绿地或渗透浅沟进行渗透,多余雨水溢流排至市政雨水管道。
2.1.3 下凹式绿地利用
下凹式绿地的结构为,路面高程高于绿地高程,雨水口设在绿地内,且高于绿地高程而低于路面高程。这样设置可使道路、建筑物等铺张区上的雨水径流首先流入绿地,绿地蓄满水后再流入雨水口。下凹式绿地在城市的住宅小区及道路两侧都可使用,是一种不需增加建设投入而可一举多得的措施。采用下凹式绿地对于增加城市水资源、防洪减灾、净化水环境及减少绿地灌溉用水量具有重要意义。
2.1.4 城市立体绿化的生态利用
由平面绿化转向垂直绿化,可以利用墙面开展“生态墙”绿化,可形成城市立体草坪;可以进行阳台绿化和屋顶绿化,这种形式对于扩大城市绿化空间非常重要。
2.2 城市污泥的生态利用
城市污泥中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高,城市污泥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384g/kg,全氮、全磷和全钾分别为27、14.3和7g/kg;有机质、全氮、全磷比纯猪粪分别高出1/3~2/3,并且中国城市污泥的有机质含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证明城市污泥在粮食作物、蔬菜、经济作物及园林绿地上使用,具有明显的肥效和改良土壤的效果。近年来,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含量越来越低,这对于促进城市污泥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2.3 城市堆肥的生态利用
堆肥是利用各种植物残体混合人畜粪尿经堆制腐解而成的有机肥料。堆肥所含营养物质比较丰富,肥效长而稳定,利于促进土壤固粒结构的形成,能增加土壤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堆肥是资源化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有效途径之一。堆肥的稳定度和腐熟度是衡量堆肥产品质量的尺度,其评价对于安全农用有着重要意义。稳定度侧重于堆肥施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腐熟度侧重于堆肥施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它们受堆肥物料、堆肥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评价指标多种多样。坚持长期施用堆肥,对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改善园林花卉苗木的生长状况具有显著的效果。
2.4 城市粉煤灰的生态利用
煤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工业生产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每年因为煤的燃烧而产生的大量煤灰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然而煤灰具有疏松、通气、排水良好、保温、保湿、无菌及取材方便的优点。为了提高城市绿量,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很有必要开展以粉煤灰和土壤为原料的草坪基质及育苗基质的复合研究,研究不同配比基质和施肥对草坪草、园林花卉苗木生长及对土壤和水环境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煤灰配比和施肥量。
2.5 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利用
利用城市废弃的土地,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体现节约型城市绿地的设计思想。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倒闭和废弃的工厂可以在生态恢复后成为市民的休闲地,如广东省中山市有一个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粤东造船厂,采用保留、改变及再生设计的理念,不是被彻底拆掉和推平用于地产开发,而是利用现有的榕树、厂房和机器,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歧江公园。在这里,古树讲述着这块场地的历史,厂房和机器铭刻了城市的记忆,茂盛的野草将新的环境理念引入现代都市中。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态绿地建设开始沿着高效节能、节约减排的方向发展。有效利用城市的现有环境及用地材料,形成稳定良好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绿地建设的重点。只有在了解城市生态绿地的内涵的基础上,引入景观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等原理,并在实践中很难加以应用,建立城市生态绿地的指标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做到将社会、经济、生态3大效益较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叶水根,刘 红,孟光辉.设计暴雨条件下下凹式绿地的雨水蓄渗效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6):53~58.
[2] 关卓今,武羡慧,裴铁番.北京市集雨消尘绿色环境系统新模型的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2001(2):117~120.
篇5
关键词: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少数民族地区;黔东南县域
基金项目:2016年铜仁市科技局项目(项目编号:2016TRS26801)
中图分类号: F301.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4.039
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在2010年~2012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变化规律,以揭示其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和区域差异,为喀斯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管理等提供参考价值。
1 研究区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和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相对高差达2041.8米。2012年末,全州常住人口347.2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71.81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78.3%。户籍人口459.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08万人,城镇化水平12.2%;乡村人口403.13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87.8%。全州实现生产总值477.75亿元,三大产业比为20.3:32.1:47.6。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主要涉及人口、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数据,其中人口、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2008年~2013年《黔东南州统计年鉴》。2009年~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来源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国土资源局。
2.2 定性分析法
2.2.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根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18-2008),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评价区域内人口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判断其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并进行相应的分析。
2.2.2指标体系计算方法 人口用地弹性指数(PEI)=基准年之前3年(含基准年)的人口增长幅度/同期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幅度;经济用地弹性指数=基准年之前3年(含基准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幅度/同期建设用地总面积增长幅度;人口贡献度指数=基准年之前3年(含基准年)人口增长量占全部评价对象的总人口增长量的比重/同期城乡建设用地增L量占全部评价对象的城乡建设用地增长总量的比重;经济贡献度指数=基准年之前3年(含基准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量占全部评价对象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总量的比重/同期建设用地增长量占全部评价对象建设用地增长总量的比重。
2.2.3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断标准 根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18-2008),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断标准为: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分析土地利用趋势类型;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分析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定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为:挖潜发展型,集约扩张型,低效扩张型,发展迟滞型,粗放扩张型。
3 研究区节约集约利用结果与分析
通过定性分析计算公式和评判标准得出,在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协调程度方面,除凯里市为低效扩张型外,其他县域均为粗放扩张型,说明凯里市的人口增长的同时,用地也在增长。而其他县域的人口减少,用地却增加。在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方面,除天柱县、剑河县和雷山县为集约扩张型外,其他县域均为低效扩张型,说明整个研究区经济增长的同时,用地也在增长。因此结合人口发展与建设用地匹配类型和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匹配类型,综合判断评价对象总体土地利用趋势为:除天柱县、剑河县和雷山县为集约扩张型外,其他县域均为低效扩张型,说明整个研究区经济增长的同时,用地也在增长。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通过定性分析,整体上研究区的县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程度较高。其中天柱县、剑河县和雷山县为集约扩张型,其他县域均为低效扩张型。说明整个研究区经济增长的同时,用地也在增长。研究区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明显,其中凯里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程度最高,黄平县、镇远县、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雷山县、麻江县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程度最低,说明黄平县、镇远县、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雷山县、麻江县的建设用地挖掘潜力较大,是研究区未来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的主要对象。
4.2 讨论
篇6
今天是第2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这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要求,也深刻彰显了中央资源节约的思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大力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倒逼安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做到四个认清:
一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关乎全市发展全局,应当高度统筹增量和存量。在增量上,我们要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来控总量、优布局、调结构,要通过规模预核来堵住闲置低效源头,要通过指标预算来发挥用地指标调控作用,坚决防止盲目铺摊子、摊大饼。在存量上,要将土地清理推向纵深,研究存量盘活政策,坚决杜绝土地“睡大觉、晒太阳”。在矿产资源管理上,要严格执行矿山开采回采率等标准,严格落实年检年报制度,严格开展矿山土地复垦审查,制定奖惩措施推进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绿色矿山建设。与之相对应,我们不仅要对各地的节约集约新模式、新技术及模范县(市)创建活动给予激励,更要对粗放浪费行为拿出重典问责的硬措施。
二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既是资源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应当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必须跳出国土行业局限,善于调动各类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作用。要大力推行“阳光地产”制度,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之手,将有限资源尽可能多地交给实力名企来干,筑牢节地市场主体基础。要完善落实划拨用地最低价款制度,既要扩大有偿使用范围,又要确保供地率稳步提升。要在守住新建工业项目容积率不低于1.0底线基础上,用规模预核逐步拉高容积率。要适应收费清单执行制度,推进开竣工由资金管理向合同管理、部门联动管理转变。要完善落实建设审批“两个流程”,帮助企业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快建快产。要总结推广以地控税、以税节地等经验,探索价格、税收、租金和规费等多种经济手段联动的市场配置体系。
三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不是城区集约而是全市集约,应当市县并轨。要推进节地政策市县并轨,出让合同履约部门要联合监管,土地批(供)后要实现流程化管理,工业项目用地规模预核要作为项目指标安排、供地的前置,鼓励企业利用闲置低效用地自建标准化厂房、有偿收回闲置土地等政策要成为县域闲置土地处置的关键之招,土地管理重点监管乡镇制度要成为乡镇土地管理的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要成为全国审计举一反三的重中之重。要推进节地制度市县并轨,县域要切实完善集体决策、节地考核、阳光地产、指标预算、规模预核、最低价款、履约保证、厂房多层、双向约束、批供监管等制度机制。要以土地“三项清理”为抓手,进一步解决“三类土地”问题;以国土资源创模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节约集约能力和水平。
四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需要全民共建,应当形成整体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起领导之责,对国土部门的工作要多指导协调,努力为其创造更加有效的工作环境,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学习研究用地政策,把握依法合规、节约集约用地的方向;分管负责同志要组织国土等部门,针对当地实际,学习先进经验,细化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要定期分析用地形势和节地空间的动态变化情况,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国土部门要切实担起落实之责,抓好政策落实以及土地“三项清理”、国土资源创模等核心工作,加强国土资源政策尤其是节约集约用地、依法合规用地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意识和能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起联动之责,特别是规划、住建等相关部门更要与国土部门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在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上形成合力。
篇7
【关键词】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技术和管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导致工业和住宅等建设用地需求增加,保护耕地和增加建设用地形成了一个矛盾,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违法违规用地以及闲置低效用地更是加剧了这一矛盾。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建设用地的作用和效益。
一、加强技术手段运用,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水平
1、从严编制用地规划,加强用地产出和标准控制
要坚持从严编制用地规划,强调针对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做到科学、严谨、务实,更好地指导节约集约用地。建设用地总量有限,要在开发利用规划中明确定量控制标准,研究制定适合区域发展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力求以最低的建设用地强度获取最高产出,限制项目亩均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指标,探索建设多层标准厂房进行出租或售卖,对投资额度小的项目不再审批新的建设用地,鼓励小项目落户标准厂房,引导土地利用强度低、闲置土地多的企业进驻标准厂房,盘活建设用地新上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的项目,做到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与产出率挂钩。要从建设用地标准入手,建立科学用地的客观和微观指标,通过城镇人均用地、农村人均用地、城乡总人均用地等指标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在微观层面上,要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和实际,做好城市、小城镇和区域内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市政、工业和商业用地指标管理,从严控制开发建设、居住区和工业园区用地指标。
2、落实准入制度,优化建设用地供应结构
要严格贯彻执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禁止用地项目目录》等有关政策规定,完善区域内建设用地准入制度,在项目引进中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不予用地审批。加强审批后用地管理,督促和引导企业按照合同约定的开发建设指标进行开发,特别关注项目开工率、投产率和税收贡献率,强化建设用地中土地出让合同管理,在合同签订中制定相应的违约责任,探索建立用地信誉档案管理系统,对低效开发用地和不按照合同约定开发建设的项目方,不再接受其土地转让、抵押或新增项目申请,通过各项准入指标控制、开发建设监督和约束手段使用,提升项目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要优化建设用地供应结构,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要求,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审批,注重用地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增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税收贡献强的现代产业项目供地,限制或停止对各类“粗大笨重”项目的供地,通过用地导向作用倒逼现代产业发展。通过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高端制造业和现代生产业的建设用地供应,遏制产能过剩、“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产业项目的用地供应,对建设用地供应布局、总量、结构和时序进行控制,优化建设用地供应结构,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和利用水平。在居住项目用地供应中,科学合理的进行住宅用地布局规划和项目审批,优化调整中低价位住房与高档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比例,适当减少大户型住房项目供地。
3、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在当前建设用地指标偏紧、用地需求增加的背景下,要探索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粗放用地向节约集约用地的转变,提升土地利用效益。要对批而未供的建设用地进行调整使用,清理各类存量建设用地,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按照建设项目轻重缓急进行建设用地供应,重点加强对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等符合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区域集中供应土地,优先将存量土地结余指标供应给重点产业项目、重点园区和重大民生工程。对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加大依法处置力度,根据区域闲置低效用地数量和实际情况,科学设定土地闲置费征收标准,加大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力度,倒逼业主尽快完成项目建设;对确无资金开发建设或没有可建设项目的,要引导拿出土地资源,通过开放合作的方式引进合作者进行投资开发,还可以通过政府回购、收回等方式,对建设用地进行统一调剂和调整使用;对低效用地可研究制定办法,及时纳入储备用地,通过统一招拍挂出让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利用水平。
二、强化执法监察工作,提升土地开发利用管理
1、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依法用地氛围
要加强依法高效用地的政策宣传和引导,结合全国土地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依法用地政策宣传,在招商引资手册中增加高效用地的有关政策解读,提高项目方依法高效用地的意识。要结合土地卫片执法检查、违法违规用地整治等工作,结合具体的违法用地实例向基层单位宣传依法用地的重要意识,明确土地利用的严峻形势,提高加强土地管理的认知水平,营造浓厚的依法用地氛围。
2、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执法检查
要针对区域内建设用地现状和形势,建立完善的土地动态巡查、用地监督管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等制度,健全完善建设用地动态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全方位、全覆盖的执法检查,摸清存量土地类型、面积、用途和布局状况,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水平的对策措施,推进建设用地高效使用。要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基层镇街区及国土部门派出机构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土地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健全执法体系,形成执法合力,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重点加强对未批即用、未报即用、随意更改建设指标等用地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有效的执法震慑作用,促进项目方和建设单位科学高效用地。
三、结论
综上所述,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关系到城市长远发展,要充分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的有效使用,倒逼建设和项目单位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强化建设用地的科学高效使用,保障城市发展的持续供地能力。
参考文献:
[1]邵继樟.集约节约用地保障经济发展[J].浙江国土资源,2008(01).
[2]王园,於忠祥,李艳.安徽长丰县农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8).
篇8
【关键词】 城镇化进程 土地节约集约 运用 研究探讨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谓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与世界上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土地资源就可以说比较稀缺,特别是人均土地差距更大。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普遍加快的发展阶段,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有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主要关注课题。只有坚持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才能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在本文中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节约集约运用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节约集约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土地节约集约运用的对策措施,以及对今后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有所借鉴。
1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节约集约运用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的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均用地远远低于农村,只有加快了推进城镇化进程,把农村人口引入城市,才能节约出大量的土地。城镇土地利用率较高,效益大,使农村的广大土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动力之一。同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科学合理的配置土地资源,通过相应的技术,充分利用和挖掘土地的使用空间,开拓土地的使用潜力,才能有效的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益。
其次,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土地要进行科学规划,在规划中进行仔细的经济分析,努力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率。要根据土地的区位、地形、环境等主要特征,对土地使用用途进行科学定位,使每寸土地都做到物尽其用。同时,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方案,在对比中实现节约集约,发挥其最大使用效益。
再次,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要统筹考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住房保障等问题,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土地利用方式。要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运用的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可。
2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节约集约运用存在的问题
2.1 城镇化进程过快,超出土地承载能力
据测算,到2020年以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0.6到0.8个百分点是比较合理的。这意味着,城镇化进程并不是越快越好,因为在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过程中,用地速度也逐步递增,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对于过快的城镇化进程速度是无法适应的。近几年来,由于受到政绩或者利益的驱使,部分地方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导致了土地利用规模越来越大、使用效益越来越差。这种片面追求城镇化进程速度、过分开发利用土地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这说明部分地方政府对市场规律认识不够深刻,还不能充分理解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特点。
2.2 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的利用率较低
在部分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用地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充分的体现在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商业服务等用地较低,这就导致了土地使用的效率太低。随着部分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地方都把土地大量囤积起来,存在只占用、不适用的现象,有的地方的土地利用项目,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土地使用效益。总之,由于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部分地区老城区交通堵塞、住宅紧缺,新城区发展空间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都严重的降低了土地的综合使用效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适当的提高容积率,是今后城镇化进程中集约利用土地的有效举措。
2.3 开发区用地粗放,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近年来,我国的开发区数量与日俱增,规划面积不断加大。据统计:全国目前共有各级各类开发区近4000家,平均每个省有100多家。这些开发区的规划面积多数都在二十平方公里左右,开发区使用土地的数量、规划面积之大,远远超出了我国城镇建设的土地总量。其中,一些地方利用“以租代征”方式,规避土地征用审批权限,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土地浪费。虽然部分地区开发区数量多,但真正投入的资金较少,导致土地投资密度过低,使用效益低下。同时,当前开发区土地利用多集中于工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规划很少,这充分说明开发区用地的非生产性过大,土地利用形式十分粗放,再加上规划土地后的“圈地不用”,造成了本来有限土地的进一步浪费,土地使用效率不仅低下,而且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严重失调,难以形成较高的使用效益。
3 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土地节约集约运用的对策措施
3.1 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力度
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才能使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实现更好的节约集约使用。地方政府要积极发现城乡规划中的薄弱和不足环节,完善规划管理工作,加大城乡区域规划力度,使土地实现较大的产业聚集效应。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适度打破过去城乡划分的管理体制,合理规划城乡布局,使土地资源的使用更好的适应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发展。对于城乡结合部,要进一步加大土地规划管理力度,在控制盲目圈地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结合部逐渐发展成城镇居民点。要不断加大对农村建设土地利用的指导力度,合理规划农村集镇,在符合农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并村、搬迁等工作,将农村土地集中起来,发挥最大效益。要加强各种规划间的协沟通调,分别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发挥最大的综合协调作用,实现多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3.2 进一步构建科学用地体系
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土地使用目标体系,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要加大修订完善力度,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其是教育、卫生等公共惠民设施,要优先制定合理的土地使用指标,使土地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在惠民生、解民忧、办实事上。要严格遵循城乡规划制定的土地使用指标,对于建设用地,不得超出国家用地指标,不得越过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指标规划,对于各类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用地规划指标,超过规划指标的,不能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坚决杜绝超规模用地、圈地不用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用地控制指标,因为目前小城镇用地普遍比较粗放,这是影响城市用地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要重点挖掘小城镇的土地使用潜力,加大对城区区域土地利用的规划调控,合理划分土地使用功能布局,制定区分性强的土地,使土地利用体系更加科学高效。
3.3 进一步清理整顿开发区用地
随着当前开发区用地的过多、过滥、过频繁,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区用地的清理整顿力度,不断强化开发区用地规划管理,在城镇化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上实现突破。对于地方政府或者部分自行设立未经审批的开发区,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收回余地,并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政纪处分,切实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审批通过、符合规定的开发区,要进一步加大规划管理力度,适度控制开发区规模,开发区用地审批权要严格集中在市、县级政府主管部门,不得随意下放。同时,要深入、有力的挖掘开发区土地使用潜力,通过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分配产业功能,全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开发区土地的使用产出效益,确保开发区持续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路子。
4 结语
总而言之,人多地少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最大制约因素。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确保用地需求的根本出路就在于节约集约使用土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土地的节约集约运用问题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期存在。笔者认为,只有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进程,千方百计的提高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率,才能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进程质量,使土地在节约集约运用的过程中,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进一步加快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推进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伟元.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政策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3期.
[2]马莉娜,张永福,朱希钢,段霞.城镇化进程引发的城乡土地问题解决方法研究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3]兰雁.浅析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国土资源》,2011年06期.
[4]尼加提·肉孜.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弹性[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篇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精神,充分利用和发挥金融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方面的积极作用,现提出以下要求。
一、切实加强学习,深刻领会节约集约用地重要性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切实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科学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形成对利用土地的有效约束和激励十分必要。各金融机构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对节约集约用地重要性的认识。
(二)明确原则,把握重点。各金融机构应以严格限制粗放低效用地、积极支持节约集约用地为原则,以重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工业设施建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商业性房地产等领域为重点,加强相应的信贷合法合规审查,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和推动节约集约用地。
二、强化政策要求,严格建设用地项目贷款管理
(一)严格建设项目贷款管理。贷款项目用地应依法取得,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相关行业规划,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还应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禁止向不符合规划控制要求的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禁止向违法用地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对列入国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的项目,严禁发放贷款;已发放贷款的,应在采取必要保全措施的基础上,逐步收回。对列入国家《限制用地项目目录》的项目,应审慎发放贷款。
(二)严格市政基础设施和工业用地项目贷款审核。对于不符合国家标准、未取得国土资源部门用地批复的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绿化项目以及工业项目建设,不得予以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
(三)严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项目贷款管理。对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开发商业性房地产的,不得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对购买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住房的城镇居民,不得发放住房贷款;对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开办企业、兴办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要严格审查贷款申请,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没有落实有效担保权利的,不得发放贷款。
(四)严格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禁止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专门用于缴交土地出让价款的贷款;土地储备贷款采取抵押方式的,应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证,贷款抵押率最高不得超过抵押物评估价值的70%,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对国土资源部门认定的房地产项目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完成该宗土地开发面积不足三分之一或投资不足四分之一的企业,应审慎发放贷款,并从严控制展期贷款或滚动授信;对国土资源部门认定的建设用地闲置2年以上的房地产项目,禁止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或以此类项目建设用地作为抵押物的各类贷款(包括资产保全业务)。
各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信用记录、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调查与评估;审核确认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抵押物,不得接受重复抵押;在预购商品房抵押贷款发放前,应审核确认房地产企业已解除该项目土地抵押及在建工程抵押中所售房屋对应部分的抵押物。
三、加强金融支持,切实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一)优先支持节约集约用地项目建设。对在现有工业用地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项目,以及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土地的项目,在符合规划条件、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应优先予以金融支持;对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要求的国家级开发区,应优先予以金融支持。
(二)优先支持节地房地产开发项目。对符合国家《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先进节地技术的房地产项目,优先予以金融支持;在符合国家各项政策和金融机构贷款条件的前提下,要优先支持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及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三)积极支持土地储备机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土地储备机构储备符合规划(计划)且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的,要积极予以贷款支持。
(四)加大创新工作力度,拓宽土地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探索符合实际需要的金融产品,充分利用金融手段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四、强化金融监管,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改进贷款审核审批流程,制订和完善有关管理规定,并于2008年12月31日前上报监管部门。
篇10
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
(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
(二)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科学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统筹协调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三)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划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功能目标和发展规模,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加快城市规划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尽快出台新修订的人均用地、用地结构等城市规划控制标准,合理确定各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严禁规划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
(四)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要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抓紧编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标准。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重新审改现有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凡与土地使用标准不一致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要及时修订。要采取先进节地技术、降低路基高度、提高桥隧比例等措施,降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工程用地和取弃土用地标准。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必须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对超标准用地的,要核减用地面积。今后,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开展涉及用地标准并有悖于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的达标评比活动,已经部署开展的相关活动要坚决停下来。
二、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五)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各地要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评估,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处理好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各项建设要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六)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订具体办法。2008年6月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闲置土地清理处置情况向国务院做出专题报告。
(七)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适宜开发的未利用地做出规划,引导和鼓励将适宜建设的未利用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积极复垦利用废弃地,对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以及经核准报废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使用的原划拨土地,应依法及时收回,重新安排使用;除可以继续划拨使用的以外,经依法批准由原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的,按市场价补缴土地价款。今后,要严格落实被损毁土地的复垦责任,在批准建设用地或发放采矿权许可证时,责任单位应依法及时足额缴纳土地复垦费。
(八)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财政、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和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税收政策。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抓紧研究制订土地空间权利设定和登记的具体办法。
(九)鼓励开发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国土资源部要研究建立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等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工作。凡土地利用评估达到要求并通过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确需扩区的,可以申请整合依法依规设立的开发区,或者利用符合规划的现有建设用地扩区。对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要求的国家级开发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
(十)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国土资源部要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及时调整划拨用地目录。今后除军事、社会保障性住房和特殊用地等可以继续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外,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要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对其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用。其他建设用地应严格实行市场配置,有偿使用。要加强建设用地税收征管,抓紧研究各类建设用地的财税政策。
(十一)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储备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计划,并将现有未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储备。储备土地出让前,应当处理好土地的产权、安置补偿等法律经济关系,完成必要的前期开发,缩短开发周期,防止形成新的闲置土地。土地前期开发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实施单位。经过前期开发的土地,依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组织出让。
(十二)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土地出让前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方案,明确容积率、绿地率和建筑密度等规划条件。规划条件一经确定,不得擅自调整。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督促及时开发利用,形成有效供给,确保节约集约利用每宗土地。未按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不得发放土地证书,也不得按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分割发放土地证书。
(十三)严格落实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工业用地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包括配套的办公、科研、培训等用地),以及同一宗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都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城市规划、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制订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计划,拟定出让地块的产业类型、项目建议、规划条件、环保要求等内容,作为工业用地出让的前置条件。工业和经营性用地出让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严禁用地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协议圈占土地,通过补办用地手续规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十四)强化用地合同管理。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对非经营性用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应当约定或明确政府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依法出让。
(十五)优化住宅用地结构。合理安排住宅用地,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供应住宅用地要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确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防止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
四、强化农村土地管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十六)高度重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指导、督促编制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划定村镇发展和撤并复垦范围。利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建设,必须符合规划,纳入年度计划,并依法审批。严格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禁止“以租代征”将农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十七)鼓励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要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按规划稳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住宅建设要符合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住宅建设用地要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对村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购买空闲住宅的,当地政府可给予奖励或补助。
(十八)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完善人均住宅面积等相关标准,控制农民超用地标准建房,逐步清理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坚决防止产生超面积占用宅基地和新的一户多宅现象。
五、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十九)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要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实施全程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分析,研究完善加强土地调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
(二十)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要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检查核验意见,或者检查核验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二十一)加强各类土地变化状况的监测。运用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全面掌握各类土地变化状况。国家每年选择若干个省级行政区,进行全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监测。重点监测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和违法用地等情况,监测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二十二)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监管。国土资源部要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用地情况的执法检查,重点查处严重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的违法违规案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纳入有关部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机构对房地产项目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不足1/3或投资不足1/4的企业,应审慎贷款和核准融资,从严控制展期贷款或滚动授信;对违法用地项目不得提供贷款和上市融资,违规提供贷款和核准融资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十三)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制定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实行上一级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分级考核,考核结果由国土资源部门定期公布,作为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依据。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感,切实转变用地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将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落实在政府决策中,落实到各项建设中,科学规划用地,着力内涵挖潜,以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行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