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名著阅读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实践任务型名著阅读教学方法步骤清楚,任何一个环节的实行,都要尽量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更好结合。具体操作如下:
1.成立阅读小组:可以四至六人,设置小组长、纪律监督员、记录员。小组建设需要教师在每个组进行指导。一般培训时间为两周左右,包括对小组长、纪律监督员、记录员的培训,帮助各成员学习操作方法和步骤。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予以反馈和引导。
2.明确目标任务、制订阅读计划:(1)阅读小组确定读书范围,范围可以是名著的任意一回、几回至几十回作为研究交流对象。(2)依据读书范围制订时间表。(3)在阅读过程中各小组成员记录下自己的感悟、疑惑。
3.读书过程:(1)各阅读小组依照计划表,完成阅读。(2)教师可以安排一次集体读书任务。例如对课文中选取的片段进行阅读、赏析。
4.分析问题: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分析小组阅读活动所面临的各项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其二,分析每个成员的读书感悟,汇集整理疑惑、矛盾。对于各阅读小组成员的阅读感悟,教师要有方向上的引导,对好的感悟及时赞扬。
5.学案编制:对于集体读书任务,教师汇集各小组学生阅读感悟中的问题,结合自己需引导的内容,编制成学案。
在以上步骤中,学案的编制是最为复杂也最为重要的,它是课堂任务进行的载体。名著教学,可分为两案:一是知识积累案,一是方法与兴趣案。在方法与兴趣案中应涉及到各阅读小组提出的问题、矛盾。现以《西游记》的学案为例,展示操作步骤中学案编制及使用的过程:
《西游记》方法与兴趣课案展示:西游记(前二十回赏析)
【学习目标】
(1)结合《西游记》前二十回的有关孙悟空的故事情节分析孙悟空形象。
(2)结合大家对前二十回的阅读感悟,培养自己对《西游记》原著的阅读兴趣。
【学法指导】
(1)提高阅读效率,既能精读,也会“浏览”,一目十行,披沙拣金。
(2)根据小说文体特点收集信息,筛选分析,做出归纳。读小说,要了解其基本情节,赏析环境描写,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主旨,谈谈感悟。
【自主学习】
(1)阅读《西游记》原著,至少前二十回。
(2)在周记中写出前二十回的阅读感悟。
(3)整理前二十回中有关孙悟空的典型情节、事件。
【探究学习】
结合片段,赏析悟空形象,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拓展思考】
(1)从小就看电视剧《西游记》,此次重新阅读名著有什么不同感受?
(2)反复阅读文本总能有新体会,如“猪八戒吃人参果”引人思考,请结合某一情节讲讲。
(3)结合小说中某处环境描写或你感兴趣的诗句,发表看法。
(4)阅读过程中若产生其他观点、想法,圾时记录下来,讨论、思考、再加工,得到收获。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虽然名著阅读效果显著,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抱着功利性的心态阅读名著,并未能深入理解与掌握名著的内涵,进而影响到名著教学效果,有必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发挥名著阅读教学的作用。
1高中语文名著阅读的作用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年纪,充满好奇心,“三观”处于塑型期,通过名著阅读可以塑造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阅读心理,通过泛读方式培养其阅读兴趣。并不是所有名著都适合高中生也读,要根据高中生心理拟定书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1.1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名著蕴含经典文学形象与丰富的情感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名著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促使其健康发展。如,《老人与海》学习时,主人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要做生活中的强者。
1.2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容众多,包括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思想情感、学习习惯等内容。高中生语文素养强调语文积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等。通过广泛阅读名著,可以获得较多的知识体验,拓宽知识面并积淀文化内涵,达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
2.1尊重学生,掌握名著阅读技巧
根据高中生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直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促进阅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文章内容自己编写教案内容,接着筛选几个问题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这种教学模式较为被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考虑学生个性化要求,如:让学生阅读后讲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教师在学生描述后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考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与提升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名著阅读时,教师不需要强行安排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阅读时间,利用宽松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度理解名著内容,切实感受到作者蕴藏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丰富自身情感并进行延伸,养成课外阅读与个性化阅读的目的。此外,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时,可以对提前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阅读,随后教师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名著阅读质量与效率。
2.2创新方法,名著与教材的结合
“整本书教学”的真正意义不是让学生对整个书本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和学习,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整本书籍中所表达出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学习,开拓自己的眼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方向。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可以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过的体验,进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会对人生有所改变,独特的成长经历会树立不一样的人格。
2.2.1单篇与整书融合策略
教学过程中注意整合单篇文章与整本书阅读,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整本书思维,有机联系碎片化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与阅读文本。如,《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时,作为鲁迅的散文集,其中很多文章都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藤野先生》等。这些文章都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析《朝花夕拾》散文集的作品,理清时间线索,帮助学生掌握创作背景,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单篇课文的阅读难度,提高教学质量。
2.2.2阅读与实践相互促进
名著阅读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改写、仿写或续写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这种模式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名著阅读时掌握写作技巧、语言表达及逻辑思维等内容,拓展与丰富学生的知识系统。如,《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阅读目标与主题,包括:发生的原因、过程、蕴含的精神等,带着问题的阅读效率将更高,避免出现整本书读完都不知道自己的收获。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和相关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提高阅读的质量。此外,将名著阅读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与历史地位,提升名著阅读治疗和效率。
2.3影像结合,提高名著阅读的有效性
名著阅读时可以使用泛读的方法,这是一种追求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的阅读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精神,并深刻感受名著内容,完成阅读的初步目标。整个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根据课文预设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并方便教师在名著阅读过程中解答、交流,顺利完成名著阅读的目标。高考中明确规定了10部名著,其中《红楼梦》与《三国演义》为长篇阅读名著,其余名著篇幅相对较短,可以引入泛读这一技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要了解主要任务、主干剧情、表达风格等即可,整体教学掌握名著的艺术内涵。《三国演义》《红楼梦》这种长篇巨制,具有较强的文学底蕴,学生看完难度较大,这时把握主要章节知识内容及人物关系。如:可以根据魏蜀吴三国国别对人物关系进行梳理,三国前期则可以根据地图郡名划分诸侯,提高阅读的效率。
篇3
【摘 要】新课改不断推进,名著阅读意识植根于语文教师心中。但一直以来,名著阅读教学在实践中遇到诸多尴尬,使得名著阅读处于边缘地带。学生阅读兴趣不高、习惯不佳等题普遍存在,深入到教学困境当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至关重要。文章主要针对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困境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困境;对策
一、前言
文学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具有积极作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中语文教学重基础轻思想,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素质教育逐步实施,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将名著阅读纳入到教学当中,但在手机、互联网等因素影响下,高中生阅读兴趣普遍集中在网络小说、漫画等方面,阅读趋于娱乐化、肤浅等趋势,无法领悟到名著中的精神内涵。因此如何改善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困境
学生在学习中,要阅读大量中外名著、科普读物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但当前,高中生却出现了疏离名著与阅读退化情况,面临着诸多困境。
1.阅读兴趣不浓
阅读兴趣是阅读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中生具备名著阅读意识,但是兴趣并不高,在调查中,针对《三国演义》等名著,仅有30%学生阅读过,其中10%学生能够阅读完整,多数学生都没有读完。学生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泛读指定考试篇目的时间极少,难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阅读名著当中。另外,针对高中生课外阅读情况如图1,其中经常看书的比例仅为13%。而对于学生选择的文体如表1,可见学生更愿意选择娱乐性强的文体,学生能够认识到名著重要,但是没有足够的兴趣阅读。
2.没有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反之,会使学生厌倦阅读。目前,学生对于名著阅读习惯不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于随意,没有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使得很多篇目并没有读完;二是没有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名著阅读非常严肃,需要读者专心阅读,并积极思考,但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并未全情投入,且没有做阅读笔记,阅读效果不尽人意,无法深入体会到名著的精神内涵。
3.阅读方法不合理
高效阅读是习惯、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通常情况下,只有具备良好的读书方法,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不同的文体,选择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别,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诗歌、散文,如果运用同样的方法,无法体会到各类体裁的独特之处,有的快速阅读、有的则需要精度。而高中生对于名著阅读的方法主要以略读为主,主要是缺少教师的合理、恰当的引导,使得阅读活动开展时,学生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决定。
二、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内涵、人文精神。快餐式阅读、压缩版阅读,无法深入领悟其中的经典[1]。名著阅读作为一项理性活动,需要读者专注其中,在此过程中汲取养分,引导自我成长。
1.设置专门名著课程,重塑评价机制
相比较其他国家,我国高中对于名著阅读的设计过于简单,没有硬性要求,新课标仅给出了指导建议,在具体落实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当前,名著阅读面临的难题是难以深入到语文课堂,无序化现象较为明显。因此可以设置专门的名著阅读课,根据高中生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同时要明确教学任务,确定必读书目。而针对教学观念来说,要坚持以学生为主,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指导学生阅读。同时要将常规教材与名著阅读有机整合到一起,推动其能够真正意义上走进语文课堂。
完善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兴趣,由于当前高中名著阅读评价方式仅能够以标准化测试为主,不利于阅读效果提升。素质教育强调多一半衡量尺子便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将名著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中,入学时建立档案,记录他们的名著阅读情况,以此来作为衡量学生的考核依据。或者以读书竞赛、朗诵比赛等多种形式为载体进行评价,鼓励和引导学生能够参与其中。
2.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前提,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运用名言警句启迪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组织读书活动等,不断调动学生阅读欲望,使其能够由“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行为,在阅读当中陶冶情操,感受名著当中的经典。从本质上来看,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如果长期被动,那么学生无法从中体会到愉悦感[2]。对此,针对高中生身心特点,教师要赋予学生更多自,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体验阅读乐趣。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名著自身特征,如利用《红楼梦》中人物名字谐音特点,“甄士隐”、“贾雨村”,具有“将真事隐去”等意思等,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一是要做好阅读笔记,通过圈点、批注等方式,实现对文章的系统性把握,使得学生能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习惯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阅读,并针对持之以恒的学生予以表扬,带动其他同学。
3.合理选择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
对于名著阅读,学生要运用精度、略读与速读三种方式,以此来提高名著阅读效率。其中精度,要有宏观的立意构思到欣赏佳词妙句,如针对《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说“不祥之兆”,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精度,以此来把握小说的内涵。而略读,主要把握关键段和重点局,大致了解名著的情节及人物。速读,是在快速浏览中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信息处理与消化,以此来获得更多的信息[3]。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方法都不能够完全孤立,在阅读名著时,要将上述方法进行整合,提高阅读效率。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名著阅读对于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当前名著阅读存在的困境,并采取合理措施,将名著阅读纳入到具体教学计划当中,重构评价机制,同时,要采用多元化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君宏.感悟文章从品读开始――浅谈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2):45-46.
[2]黄志兵.浅谈新课改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板块教学要求[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01):98-101.
[3]徐静静.于“读”中欣赏在“读”中感悟――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J].语文知识,2015,(08):46-47.
篇4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之初向学生宣讲其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同时将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各地中考必考内容的信息告诉学生,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熟悉的才是最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而许多课文就是节选自文学名著,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社戏》以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作品,学了《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推荐的理由,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营造一种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激励、引导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取得进步。与其强迫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前,笔者就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同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对神话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望的感召下捧起文本,阅读的效果就毋庸置疑了。另外,笔者还在班级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多捐书,多看书。坚持师生共读一本书,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读的名著中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和喜悦。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我们还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如读书笔记展览,开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文学名著知识竞赛等,同时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古语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根据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初中三年至少要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六部名著。虽说是三年,但由于初三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很难有时间来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因此初一时我就引导学生制订两年内读完这六本书的阅读计划,每年读三本,分解到上半学年、下半学年和暑假三个时段来完成。每读一本书,根据本书章节的多少,再进一步分解到每月、每周,并在班上贴出一张统计表,统计每个学生每周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的督促和调控。例如:在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全书共三十五章,建议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平均每周读4~5章,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三、教授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名著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好的方法,就好像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名著的方法,并把它们灵活运用到名著阅读中去。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培根指出:“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掌握重点,汲取精华。这种方法适用于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妙词佳句等。略读,即要求学生看序言、提要、目录、后记等,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学期初,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本,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介绍、故事梗概、人物性格、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等。要求学生读了名著后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
3.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篇5
关键词:阅读心理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3-214
在论述文章开始之前我需要对阅读心理学进行简单的阐释。首先阅读可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而被广泛应用到阅读教学中,而本文所指的阅读心理学就是从心理学研究中直接引用,在概念上可以定义为“对阅读活动中的各种心理想象及其规律性的一种心理学研究”,阅读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从阅读中获取信息或者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探究。
一、阅读心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阅读心理是指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阅读的理解以及阅读过程中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一个人在六岁以前语言能力发展很快,成长到10岁以前也会以比较慢的速度继续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语言能力变慢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却在并行发展。语文是一门较为基础的学科,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已经进入语言的学习当中,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学生如何将生活中耳濡目染得来的知识资料转化为人文素养,如何掌握阅读技巧。以往的语文教学的偏差在于过分地强调了积累,而忽视了科学的整合,阅读心理学的引入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二、阅读心理学实践性教学措施
(一)改变固有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下,在阅读理解中取得高分是第一目标,因此教师的主要训练方向是阅读技能,以应试得高分为主而忽视了学生对阅读的心理需求,要知道初中阶段的学生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悄悄发生着很大变化,比如学习压力的骤然增大,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巨大变化,他们渴望从书本中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这时教师还是一味压制他们的阅读兴趣,不让他们阅读自己需要的书,这样持续下去就会导致学生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失去了对阅读的主动追求,也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平时有时间在忙碌的学习之余也不能任由自己的喜好去阅读书目,只能疲于应试,读一些和考试内容相关的书目,视野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里,导致他们的阅读心理得不到很好的提升,长期来看这种方式显然是弊大于利,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改变过去只看分数的教学方式,而是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开始对阅读有一定的动力,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知识。
初中语文课本每一册后面的附录都有每学年、每个学期的必读名著,这些能开阔学生视野,指导他们的人生之路,益处多多,但是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因为课程时间紧张、阅读会浪费很多课时、名著题考试分值不大等原因没有引起重视,并不强调对于名著的阅读。改变教育观念之后,许多老师开始注重起对于名著的学习,重新调整方式,开学以后阅读时间紧张就充分利用寒暑假、周六日的时间,让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完成名著书目的打卡,并做好读书笔记,在课堂上定期开展“名著读书会”,交流自己最近在看的书目章節,以及内心的想法。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初中这个承上启下关键期,世界观、人生观刚刚开始形成,读一读《红星照耀中国》,可以让他们明白伟大祖国当初发展、建立的不易,油然而生一股爱国之情,从伟人选择人生道路的行为中获得启示,明白应该怎么选择自己的未来。对于喜欢探险的同学,九年级下册的名著《格列佛游记》可以很好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惊险刺激的游览探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身心发展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心理学的实际性作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自身。
(二)遵循心理规律,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广大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中最大的助力,对一个科目有了兴趣就会想要积极主动地探求答案,相反,如果没有学习兴趣,任由教师说得口干舌燥还是不为所动。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不再对阅读感到恐惧和抵触,而是产生对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寻求阅读理解的方法。
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开始延续小学高年级的小说学习,选录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小说的学习兴趣,从人物身上学到各种各样的优秀品质。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课《孤独之旅》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他原本生活在一个家庭条件优渥的人家,物质的富足加上成绩的优异,曾经让他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但是家里突然的变故,让他不得不被迫辍学,跟父亲去很远的芦荡放鸭子,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两位同学分别表演杜小康和父亲,通过舞台剧的表现,让大家更加直观地看到他所经受的一切,从而感悟人生,感悟成长,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培养阅读能力,扫清阅读障碍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就不会主动学习,在不得不面对阅读时,也缺乏相应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这就导致他们在进行阅读时会遇到极大的障碍,难以将阅读进行下去,进而产生对阅读的恐惧感,失去阅读兴趣,最后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生完全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并且抵触阅读理解。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需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渗透足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面对阅读理解时不至于手忙脚乱、一败涂地。例如按照课本单元知识点的设置,教学生怎样按照文章题材,一类一类学会文章的阅读技巧,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经典的名著小说,老师课上可以选取《智取生辰纲》这个故事,教学生怎样阅读小说,通过对于小说六要素的寻找,明确故事的发展、经过和最后的结果,理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地把握文章。
篇6
一、现在的学生怎么读名著
或许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可笑,但这又是我们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且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是应该阅读名著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是要求学生阅读名著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淮(实验稿)》(2001年版)中多处提出了“阅读”的“课程目标”或“教学建议”,笔者选摘部分内容如下: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7~9年级阶段目标)。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明确了“名著”考查的要求。如,《泰州市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大纲》对“名著阅读”的考试要求是:“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中推荐阅读的6部作品均为考查范围。主要考查学生有未阅读原著,落实教材中关于‘名著阅读’的有关要求。”又如,《2012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关于名著的“考试内容与要求”是:“了解课文与推荐名著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了解推荐名著的基本内容,根据要求简述关键事件。”“了解推荐名著的基本内容,根据要求简述关键事件。”“欣赏名著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阐述个人阅读体验,发表对作品的看法。”
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以及《考试大纲》中的“名著”要求,苏教版语文教材设计了“名著阅读与推荐”这一版块,每册安排了一部名著,涵盖古今中外,具体为:七年级上册《汤姆・索亚历险记》,约20万字;七年级下册《西游记》,约72万字;八年级上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约36万字;八年级下册《水浒传》,约93万字;九年级上册《格列佛游记》,约22万字;九年级下册《朝花夕拾》,约7万字。此外,教材穿插了部分名著的片段,如《冰心诗三首》《伟人细胞》《端午日》《童年的朋友》《松树金龟子》等。教学中如果能以名著片段教学激发学生“读整本的书”,这样算起来,初中三年学生的名著阅读总量应该能超额完成“260万字”的阅读目标。
笔者对今年教的七年级学生做过一份名著阅读问卷调查。在这份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
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名著,并乐意与同学分享;读名著时有时感到高兴、兴奋,有时感到伤心、痛苦;能注意积累一些词语、句段,并愿意写下读后感。其中已经阅读过苏教版规定的初中6部名著的同学占30%左右,10%左右的同学阅读过了《三国演义》《史记》《繁星》《昆虫记》《骆驼祥子》《名人传》《简・爱》等中外名著,甚至有学生读过了《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著作。
大多数同学阅读名著时,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不会主动提出疑问;一般没有相对固定的阅读时间,不注意文章叙述的前后关系,不会主动想象名著所描绘的情景。能抓住关键性句子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的同学只是少数。
在“如果要上名著阅读课,你最喜欢怎样上”这一问题的选项中,没人选择“A.跟平时阅读课一样”,选择“B.看名著电影或电视片段”和“D.表演课本剧”的占绝大多数。
在回答“你怎样应对名著阅读考查”时,87%的同学选择了“C.既认真读原著,也看讲义材料”。5%的同学选择了“A.认真读原著”,8%的同学选择了“B.看讲义材料”。
在与学生个别交谈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阅读名著是因为考试,有10%左右的同学课外名著阅读近乎为零。由此可见,中考或高考的指挥棒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显然,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开设名著阅读教学的初衷相距甚远!
名著是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精髓,其深邃的思想底蕴和精妙的艺术特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无疑是巨大的。名著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精辟地表达了文学名著的思想价值和意义:“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
广泛地阅读名著,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然而,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似乎离“理想”还很遥远。
二、现在的教师怎么教名著
众所周知,名著阅读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应试教育环境下催生的急功近利思想,使许多教师漠视或淡化名著阅读的自身特点,对教材中的名著阅读部分只作草率处理,影响了名著阅读的教育作用。
据笔者初步调查,当前教师处理“名著阅读”不正确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对名著知识的简单整理。为了追求好分数,不少教师将教材中的名著细化为作者常识、故事梗概、写作特色、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等若干知识点,编印成复习资料,印发给学生熟记。这样做的结果是,原本鲜活生动的名著阅读变成了单调枯燥的材料记忆。每天沉缅于题海中的学生乐得轻松,坐等现成的“知识乳汁”,当然,名著的文学意蕴与美学价值也就感悟不到了。
二是对名著文本的解读“失度”。不少经典的文学名著,不但思想情感复杂深邃,而且带有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印记。当今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与体验,自主阅读肯定会有一定难度,教师的名著阅读指导就必不可少。而不少教师对这类名著的解读,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深刻,要么大而无当,要么失之偏颇。“失度”的解读造成了名著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三、名著阅读教学应该怎么做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段文字自然也应当是名著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在名著阅读的教学上,语文教师尤其要用好这个“例子”,借助名著的精彩片段,授之以渔,使学生自觉地“真读”名著,进而“品读”名著,直至“爱读”名著。
1.开展名著活动,激发学生“真读”
不可否认,多数学生对文字不感兴趣,对语文活动兴致盎然。如果语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活泼有趣的名著实践活动,势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名著、自主阅读名著,实现学生名著阅读的“真读”。
笔者曾经组织了一次“名著大冲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之前,布置全体同学认真阅读名著,积极准备。活动过程由“名著人物我猜猜”“名著知识我说说”“名著故事我讲讲”三部分组成,以小组积分的方式,积分最高的小组获得优胜。活动中,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性很高。活动后,还进行了“名著手抄报”展览。这次活动,不仅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情谊,更掀起了同学们“真读”名著的热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选择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品读”
在“名著阅读欣赏课”上,教师选择名著片段的精彩部分,品词析句,教会学生欣赏名著的方法,实现学生名著阅读的“品读”。
例如,在欣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初读基本故事情节后,重点指导学生赏析其中的三个比喻句,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感悟文学名著的魅力。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这段文字中,一个“扑”字,巧妙运用拟声词,形象地描画出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的声响。“鼻子歪在半边”,描绘出了郑屠被打后的丑态,“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味觉的角度来写,形象地刻画出郑屠被打后的痛苦感受。
“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这段文字中,“眼缝裂,乌珠迸出”,形象地描绘出郑屠被打后的惨状,“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郑屠被打之后的情形,形象逼真。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这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逼真地描写出了郑屠被打之后的感觉。
三个比喻句从不同的角度,逼真地描绘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酣畅淋漓,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文学名著的魅力尽情展露。学生在学会欣赏文字的基础上,自然会主动“走进”名著,阅读名著,汲取名著的精华。
3.对比原著与影视,引发学生“爱读”
名著与电影、电视剧,哪一个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毫无疑问,学生对原著缺乏耐心与鉴赏力,对电影、电视剧更感兴趣。这时,如果巧妙引入影视与原著的比较,可以实现学生名著阅读的“爱读”。
笔者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片段时,布置学生先认真阅读原著,然后集中收看电视剧片段,要求学生比较小说和电视剧有哪些不同。
学生在看过原著与电视剧后,找出了诸多不同之处。
比如,电视剧中只有鲁达和史进两个人物,而小说中有鲁达、史进和李忠三个人物。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李忠这个人物在梁山好汉中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人物,电视剧中就省去了。
又如,小说中关于店小二部分的描写与电视剧中有许多地方不同。小说中“鲁达大怒,叉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的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下当门两个牙齿。小二扒将起来,一道烟走了。”而电视剧中是鲁达一掌将店小二打翻在地,头钻到路边的箩筐里去了,还增加了店小二给鲁达敲腿等情节。“你认为这样的改编好不好?”通过讨论,学生明白,改编后的情节,更具有观赏性,更突出鲁提辖的武艺高强。
篇7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
阅读是一件陶冶情操、赏心悦目的事,文字的魅力是如此大,就像阿拉丁的神灯一样,永远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不只会缓解人莫名的烦忧,不只会让你在独处时也可以快乐地笑出声来,更重要的是阅读还赋予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看到生活罗曼蒂克的一面,从而不再知疲惫和厌倦。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而文字就是我们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在教学中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呢?我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还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将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将很难促使学生心理意识的增强,更甚者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学生把阅读当做一种爱好、一种乐趣,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提高课堂语文阅读有效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阅读有兴趣,才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阅读欲望和能力。
阅读让我事倍功半。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在科技教研阅读教学上多下工夫,努力探索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途径,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对自己擅长、感兴趣的事,人们总会做得又好又快。每个人的兴趣是不同的,千差万别的。兴趣让人们对阅读产生极大的热情和专注。正是这种热情和专注,使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的知识迅速理解、记忆超强。阅读那些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书。可以让我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感受阅读中的快乐、幸福,并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个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的阅读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开学初,我就给学生讲明阅读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同时开列了80多部作品书目,简单介绍情节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使学生有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期中间,我利用教科书上的名著选段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在教《杨修之死》时,课后布置学生列出《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多媒体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著改拍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本是一种个人行为,通过组织、交流,它可以变成一种集体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竞争,不仅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而且使自己的阅读目标得到了实现,阅读兴趣得到了强化,阅读视野得到了拓展。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兴趣
一、激发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参与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①课前导语激发兴趣。学习新语文之前,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文体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导语既可以是有关作者的故事,又可以引用诗词、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寓言故事等。好的导语像磁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像重锤,撞击学生的心灵;像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更像是给学生通向课文架设的一道桥梁。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唐朝诗人孟郊写过一首著名的诗作《游子吟》,诗中把孟母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凝聚在密密缝衣这个动作上,非常感人。这说明,写人只要抓住感人的一点,写得集中,写得详细,就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你是不是也想用自己的文章打动别人?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就可以教会你这一点,你不妨读一读。”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为成功阅读文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课中拓展激发兴趣。根据中学生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在讲课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对课文内容加以延伸,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讲《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当讲到宋濂勤奋学习一节时,我就给学生讲孔子韦编三绝、祖狄闻鸡起舞等刻苦学习的故事。由课内到课外,学生觉得很新奇,阅读的积极性当然就提高了。
二、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互动
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阅读文本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直接发送信息给学生;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接受来自阅读文本和学生的信息。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既接受教师和阅读文本发来的信息,又是信息输出者,向老师输出信息,而阅读文本是教与学的中介。在思考、探究如何使课堂阅读教学既成为学生体验作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又显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新课标的教学指导,构建一个互动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这种互动的阅读教学方式能使这三者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实现课堂阅读教学的显著效果。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辛辛苦苦,而学生依赖性越来越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日渐消失殆尽。互动课堂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具有多向的、三维互动的特点。该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意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三、指导学生多阅读名著,强化阅读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大量的阅读,很多语文学得好的学生都说,我的语文不是老师教的,而是自学的;不是学来的,而是看来的。这说明,看书是多么重要。因此,我充分指导学生自由阅读。先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并在指导学生时,有目的,如围绕教材,甚至某篇课文,某个作家。也可以在保证内容健康的情况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从而不但强化阅读,而且大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我们要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进而学会做读书笔记。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另外,要有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其基本要求是:准确、流畅、有感情。坚持不懈的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好的语感既可以增强对文章情感和技巧的感悟,又可以促使自我的书面语和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相比照,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良好的背诵习惯不仅可以锻炼出良好的记忆力,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受到传统观念、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中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还不高,学生阅读能力还有不少短板亟待解决。
一、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农村教学环境有了极大地提高,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条件。但在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距离新课标的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1.教学理念缺乏转变。在农村的一些学校和教师中还有存在着过重的应试教育观念,缺乏对学生角色的转变,课堂上学生完全是在被动下进行语文阅读的。一方面,教师未认识到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较长的周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阅读教学时间和教材保障方面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学生对阅读教学的认识有偏差,往往将阅读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文章中心思想”学习,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规划性。
2.阅读教学保障还不到位。农村教学条件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相对于农村和学生需求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参考教材数量缺乏。农村学校图书或是数量不多,或是内容陈旧,都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二是教学硬件保障不到位。一些农村学校虽然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但在使用方面往往较为严格,甚至有的仅作为迎检的工具。多媒体等高技术教学设备的积极作用发挥受限。三是阅读氛围不浓厚。学校、家庭、农村的阅读氛围不浓,家长往往对子女的课外阅读有抵触心理,也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四是缺少经典名著的引领。当前农村中最值得忧虑的是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娱乐化和消遣化倾向。与厚重难读的名著相比,轻松、幽默的卡通书似乎更受学生的欢迎。
3.阅读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指导。在阅读教学方法上,不少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对学生主体性尊重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遵循以我为主的方针,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解释方面,往往仅仅以教辅为标准,对学生的意见倾听不够。二是阅读教学活动单一。阅读教学活动应当是多样的,但不少学校对于阅读课的教学往往仅停留在对重点课文的精读上,没有采取更为丰富的方式来组织阅读活动。
二、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把握的策略
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转观念、提素质、讲教法、展优势、善引导五方面做好工作,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1.转观念,重视阅读教学。对学校而言,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为阅读教学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在教材保障、高技术教学设备使用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而言,一要通过学习研讨新课标,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掌握并落实课改要求。二要将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使课内知识与课外内容相互补充,为学生打开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三要制订一个阅读教学的长期计划。对家长而言,要改变传统的片面认识,鼓励和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
2.提素质,满足现实需求。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水平,以适应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一方面,要善于吸纳新事物。教师要善于学习、总结新事物,为学生开阔眼界和思维提供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对于课文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要给予指引,帮助学生选择更为科学的材料。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要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
3.讲教法,构建和谐课堂。在教法方面,一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组织。根据学校处在农村的情况,要突出农村特点,如在讲授《挖荠菜》一文中,笔者就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到田间地头采集一些野菜,而后在课堂上描述这些野菜的成长环境、个体特征等,从而将阅读内容生活化、体验化,加深学生的理解。二要突出集体性。阅读活动需要一个集体的氛围,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思想相互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多采取小组式学习的方法来鼓励学生交流沟通。
4.展优势,增强教学魅力。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针对农村多媒体教学设备少、使用频率低的实际状况,在教学中要做到准备充足,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图片、视频切身感受到阅读材料的内涵。
5.善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从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点、重点语句等方面多引导,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同时,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表达自身的感受并善于从中发现学生的亮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求逆、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初中语文学科中,阅读教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教学?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这其中有突破,也有困境。鉴于此,笔者在深入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应对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对阅读教学认识不清
阅读理解的题型与课文完全相似,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对阅读教学认识不够,他们只是关注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学生只是根据预定的教学方案追随学习,学生对课本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没有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这种讲解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不清,阅读的范围仅仅限于课本,而且阅读教学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致使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领会能力比较差,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写作能力提不上去,这与这与新课改倡导的内容相背离。
2、阅读教学观念落后
不论是课本中的文本事例还是语文考试试卷中的阅读理解试题在出题主旨上都是希望读者能通过细心的揣摩和品味,达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产生共鸣。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和作品心灵交流的过程,读者与作者以作品为纽带,产生灵魂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读者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大环境和背景,去感受作者所描述的人物和事物,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人生思考,聆听作者对人事的感悟和告诫,感悟文章的真义,使灵魂得到洗礼。有的教师掌握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的主动权,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观显然与时代不符,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符。这种将学生与文本对立的二元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旁观者的位置上,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
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是受客观教学条件限制产生的。阅读理解是一种文学形式见之于客观实际生活上的载体,作者所作的文章都有深刻的社会基础和事实来源,也只有社会阅历丰富,经历多的人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固定在教室里听课,以阅读教材为教学框架,学生远离社会实际活动,缺乏对生活的理解、积累和感悟。因此,将阅读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局限于课堂范围内的教学方法,无疑会导致学生“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4、学生文学素养较低,阅读积淀不足
有数据显示,当今中学生中读过四大名著之一的学生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初中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又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当前不少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和提高班,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静心来进行阅读和思考。
二是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整堂课都以自己教学为主,留给学生自己体会阅读的时间所剩无几。
三是历来对语文教学的误区认为,语文教学是一种对国语文化的学习,而中学生已经有了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对语文解题技巧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安排上都偏重于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引导并投入到数理化、英语科目的学习之中。
二、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现实困境的几点对策
1、采用多种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除课本内容外,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学生感兴趣又符合课程要求的课本之外的一些阅读内容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再现文章的情境,以补充学生原有经验的不足。例如朱自清《背影》中那份眷眷的父子深情,《春》对生命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等。因此,用平稳、舒缓的语调读出感受那恬静、清丽、和平、愉悦的柔态美,在美的感受中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浓浓的父子之情。吟诵《海燕》,则想象那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起浪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面,从而感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深层含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热情高涨,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2、根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门艺术,模式是多种多样和灵活多变的,可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和条件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选择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型:如朗读课、文学欣赏课、活动课、辩论课等。当然,课型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内容、形式都很精美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朗读课、文学欣赏课;面对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的文章时,我们可以采用思维训练课、辩论课。但不管何种课型,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和激发学生,用心灵感悟作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
3、精心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语文教学要有实效,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做得到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要靠日积月累,没有日常语文知识的积累,不精心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堂阅读教学永远都只是“杯水车薪”。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还要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除新课程规定的初中生必读名著外,还可以推荐一些能反映现实社会、表现当今世界的知名期刊,如《读者》、《青年文摘》等。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管理
- 下一篇: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