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的作用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意识的作用和意义

篇1

关键词:专业应用;项目创新;团队协作;嵌入式系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73-03

一、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1,2]通常基于特定的教育理论,体现特定的教育思想,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针对人才规格,按照科学的教学规律,设定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质量衡量标准等,并将这些要素进行归纳提炼,形成具有一定通用性和一般性的可用于指导类似领域人才培养的模式。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应反映特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的焦点已经转到对技术与人才上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停留在单一的技术上,而是希望得到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3]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单独依靠企业自身是无法有效实现的。因此,企业与高校相结合,人才培养的功能由高校来完成,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工,才能使企业节省时间和成本,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4]。随着信息家电、移动通信、消费类电子、物联网应用等的不断发展,嵌入式系统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5]。因此,其对人才的需求将呈现一个爆炸式的增长趋势。对于嵌入式系统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模式应在符合高校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嵌入式系统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来构建。本文以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嵌入式系统实验班为研究对象,力图从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出发,以企业的角度,分析嵌入式系统研发人才所需的能力结构,进而提出“专业应用、项目创新、团队协作”三位一体的嵌入式系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其培养体系及构成要素,最后对具体实施该模式的一些措施进行了介绍。

二、嵌入式系统研发人才能力结构分析

只有充分了解企业对嵌入式研发人才的能力要求,才能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毕业生。通过对众多嵌入式系统相关企业的调查,可以得到企业对嵌入式研发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可将此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

1.产品研发能力。产品研发能力是企业对研发人才的最基本要求,这需要研发人才掌握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承担某一特定领域的独立研发和项目管理等工作,还能指导他人从事研发工作,跟踪行业技术及产品发展趋势。

2.事务处理能力。项目开发离不开与客户沟通、管理开发过程等事务性工作,因此研发人才应具备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可以胜任项目开发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好的外语运用水平,包括外文资料的读、写等;还应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能够快速学习新的知识。

3.人文素质。为了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并在竞争中获胜,还需要研发人才具备丰富的综合知识,眼界开阔,对行业动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快速获得各种最新的行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较好地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撰写办公文档及技术文档等。

4.职业素养。研发人员应当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能够融入团队,共同合作;应具备爱岗敬业、不屈不挠的钻研精神,能够克服浮躁心理,坚持从基础做起;还应具备开拓创新精神,能从独特的角度看待问题。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对嵌入式系统研发人才的需求就是两个能力和两个素质(养),即产品研发能力、事务处理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研发人员具备了这两个能力,则可以胜任项目开发的各项工作;具备了这两个素质(养),则研发人员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可胜任企业的各种发展需要。

三、培养模式框架

从企业对嵌入式系统研发人才的能力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为导向,构建“专业应用、项目创新、团队协作”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便将专业教学、项目开发和学科竞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为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形成合力。该模式可以概括为图1所示的模型,在该模式中,复合型嵌入式系统人才的培养不仅立足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还将注重通过项目创新、团队协作,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图1 “应用、创新、协作”三位一体的嵌入式系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下面对图1所示的教学模式进行详细介绍。

1.进行企业需求调研,获得企业对嵌入式系统复合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并对这些要求进行解析,弄清楚需求所对应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

2.整个模式可以分为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主要研究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包括根据企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实施一体化综合实训体系,实施以工程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二是“学科竞赛”,一方面主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寻找适合他们的嵌入式系统方面的竞赛,构建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机制,另一方面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作为主要力量组织校内的学科竞赛,从而锻炼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三是“项目开发”,主要是通过组建课外兴趣小组或技术协会,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开发,还可将开发作品用于学科竞赛。

3.这三个方面的实施过程中,自始自终都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项目创新、团队协作能力为目的,而这三方面的能力正是企业或行业所需要的能力,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即企业或行业提出人才需求,经分解成为知识和能力要求,通过专业教学、学科竞赛及项目开发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项目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成为符合企业或行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四、培养模式的实践

上面所介绍的培养模式已在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嵌入式系统实验班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班是一个以培养嵌入式系统领域的研发人才为目标的特色班,立足于企业对嵌入式系统人才的需求,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自2009年创立以来,该班已经有四届毕业生,学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且大多数从事嵌入式系统研发或测试工作。下面是该班在实施“专业应用、项目创新、团队协作”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采用的一些主要措施。

1.实施以工程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工程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典型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分解提炼其中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知识点,并将它们渗透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展开,从而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能够胜任工程实践要求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对于该教学模式的详细介绍,见文献[6]。

2.模拟企业研发的课程设计。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效果,模拟企业研发的建制及流程,设立项目组,并设定工作岗位,如项目经理、项目秘书、研发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等,使得学生能够在企业竞争的氛围中,积累工程实践的经验,提高动手能力。

3.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嵌入式系统实验班的学生先后参加了“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江西省大学生电子电脑现场设计制作赛”、“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网络工程大赛”等大赛,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参加这些竞赛,以赛促学,给予学生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舞台和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组织学院IT文化节之电子制作大赛。嵌入式系统实验班的学生除了参加各类省级以上的竞赛之外,还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院IT文化节之电子制作大赛,包括大赛的策划宣传、方案遴选与论证、器材选购、选手培训、现场组织等,均由该班学生负责。通过组织这一竞赛,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培养了较强的综合素质。

5.创建嵌入式系统协会及班级网站。为了更好地帮助其他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实验班还创建了嵌入式系统协会以及班级网站。通过协会聚拢嵌入式系统爱好者,通过网站构建学习园地,使得实验班的学生在指导其他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又培养了指导他人从事研发工作的能力。

6.实施“伙伴计划”。所谓“伙伴计划”就是由嵌入式系统实验班的学生采用“一带一”的形式,即一个实验班学生指导一组嵌入式系统协会的会员学习嵌入式系统的相关技术;此外,还以班级网站为阵地展开“Linux精神”开源项目等活动。实施这一计划的目的在于让实验班学生可以以技术帮助他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结论

从嵌入式系统实验班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就业情况以及该班的社会反响情况来看,所实施的“应用、创新、协作”三位一体的嵌入式系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专业教学、学科竞赛及项目研发三个环环相扣、有机结合的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项目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出了适应嵌入式系统行业需求的复合型研发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6):71-72.

[2]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30-32

[3]何峰,谢峻林,梅书霞,金明芳.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259-261

[4]周叶中,罗教讲.从市场需求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3(6):830-836.

[5]Huang Ming,Liu Zhen,Liang Xu,Lin Li,Ge Jiping.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mplex Embedded Software Training Model[J].Computer Education,No.9 2010:6-9,27.

[6]谢小云,刘会衡,邓小鸿.以工程项目为中心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的探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4):58-61.

篇2

高中化学创新意识情境中学化学课程新标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一要求符合当前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意识,对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及相关工作专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创新、愿意创新、乐于创新,是每一位现代教师应当着重分析的问题。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及化学反应,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刺激与培养具有极大的优势,因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有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

通过实际教学工作来看,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意识依然存在着极大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课堂教学往往照本宣科,重视题目分析讲解,忽视知识拓展;

2.学生处于知识接收者的地位,不勤于思考,不积极发问;

3.家长出于安全或升学的考虑,阻碍学生化学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4.社会整体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忽视。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现状的问题及分析

从以上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脱离互动启发

在高考的影响下,所有的高中生及教师都面临着极大的升学率压力。为应对考试,教师往往要将许多授课内容压缩到较短的课时时间,因而往往会设计严谨而缺乏弹性的教学框架和教学流程,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此外,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重视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分析培养,不利于学生建立起思考路径,难以出现创新思维。

2.学生片面接受知识,存在思维惰性

学生由于学习过程往往由教师单向引导掌控,往往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批判性,不愿意再由自己来实践与探索,因而导致思维的惰性。思维的惰性会影响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

3.家长忽视学生创新性的培养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也会对孩子创新性的培养起到极大的影响。然而,中国式的家长往往片面地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加之担心化学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危险,会人为地导致学生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的割裂,也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

4.传统教育方式的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和问题意识的产生;高中化学教材的结构缺乏知识的整体体系指引,往往由学科的篇章组成,不利于学生对不同篇章中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进行串联、思考和整体体系架构。

三、促进学生创新意识提升的建议和措施

1.科学设计课堂进程,启迪创新思维

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应当具有一种张弛有度的把握,不能片面地将课堂变成一环扣一环的授课,而是应当在课堂中营造出一种鼓励思考、启迪创新的氛围。通过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为导向的教学环境,来营造出一种创新的氛围。

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在完善基础知识教学后,积极鼓励学生在教材及生活中发现关联与区别,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在质疑中启迪创新。也能使学生极大地激发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加强自身化学知识体系的创建。

2.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激发创新意识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乐于参与的环节。把握好实验教学环节,对于深化学生知识掌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验教学环节,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创新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将课本上一些参考实验或趣味实验均动手操作,思考其中的道理。更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装置、实验模式,并对方案进行分析,积极鼓励表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些趣味性的课外作业,如让他们通过家庭厨房等常用物品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原理,从而使他们贴合实际地不断进取、创新。

3.结合实际生活应用,体现创新价值

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且意义重大,使学生了解到自己掌握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指引其创新开拓的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选取一些与生活、环保、科技等问题有关的现象,向学生说明当前化学在这些现象中所起到的反应、作用,以及还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四、结语

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化学思维体系、实际应用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总结、改进、优化,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力争取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红,李艳梅.中学化学教学情景的创设技术\[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0).

篇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成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能良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化学学科是以实验实践为主的学科,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实验等教学实践当中,充分挖掘其创新能力,以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并将创新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化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引领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办法

1.开放性教学课堂

首先,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效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教师和学生要积极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够耐心地解答疑问。无论是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在化学实验当中,教师都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探索,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由于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实践带进课堂当中,构建开放性化学教学课堂,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增进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开放性的化学教学课堂,可以从生活的周围找寻与化学相关的物品以及现象。比如,水壶当中的水垢、铁质物品生锈以及盐、醋等调味品都与化学有关。在化学教学中,可以从身边的例子出发,进行化学实验,做出合理的解释。以加碘盐的检验为例,探究食用盐当中是否含有碘元素,通过淀粉遇碘变蓝这一性质,采用需要的物质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发现淀粉不会变蓝。但不能以此为依据来判定食用盐中不含碘元素。在实验当中加入一定的食醋,淀粉变蓝。这是因为食用盐中含有的是碘酸钾而不是单质碘,与淀粉不发生反应。加入食醋的目的是为了加入酸性介质,反应生成碘单质,淀粉遇碘变蓝,从而验证食用盐当中含有碘元素。只需要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就能够对相关的化学知识更加深入地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新教学

篇4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交互,在计算机中的意思为参与活动的对象,可以相互交流,双方互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可交互性,是让学生在群体学习过程中互相交流帮助,让自己更好地学会与他人合作、相处,共同进步。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针对新世纪人才素质提出五个“学会”要求: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其基础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就是学会存活的本领。社会是由人与人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群体,社会中的人要想生存就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要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要有阅读和理解的能力,要有探索推理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要有获取、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要有创新的意念,要有开展研究的能力,要做到终身学习。这“八要”的核心就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所以,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学校教育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等社会技能。

二、 阅读教学注重创新意识的可交互性

创新意识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个性品质。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即个人比较固定的创造特性。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学习理解过程中的想象力、语言的感受力,培养较强的口头表达力等等,无处不体现着创新意识。因此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结构以班级教学为主,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因为班级学生多,学生性格气质有差异,同时又各有自身的优势,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个性之间的优势互相弥补差异,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这样就能较好地发挥交互的特点。

三、 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发挥创新意识的交互性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应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创造个性相互影响。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是一对一的单向反应,而现在却强调一对多、多对多之间的交叉互补。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意识的交互性,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首先教师应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是参与群体学习的一员。其次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爱他们,对于那些胆小怕事的学生更应该热情鼓励、帮助。那些被认为学习有困难的调皮捣蛋学生的头脑中常常闪烁着创新智慧的火花。强调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展现的机会,有助于整个集体生动活泼地学习、思考,养成创新思维品质的好习惯,为学生之间的交互打下基础。

2. 教师在利用语言文字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还应创造使学生之间发生交互的条件。创造条件就要求教师既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又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抓住引发学生创新意识可交互的切入点,在学生的“悱、愤”之情境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的交互性

篇5

关键词:创新意识 培养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52

一、创新意识培养及目前小学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现阶段科技发展驱动的核心因素。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因此小学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学习,轻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教学考核也主要以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为主,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二、小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

小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创新、教师意识转变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小学教育中,课堂环节应增加探索性内容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经典自然科学或人文社科知识,其正确性已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这种设置主要考虑到青少年的认知特点,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因此一般教学内容选择没有争议的权威性内容,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内容同时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缺乏怀疑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小学教学内容在坚持以经典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知识为主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具有一定探索性的研究内容,可以调研、统计类内容为主,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开展调研、统计,根据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样的内容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开展讨论性和实践性教学

目前,小学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占支配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秩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参与性,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讨论性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环节,活跃学生思维。针对专门设置的探索性教学内容,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

(三)转变教师意识,强调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占课堂的支配地位,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及对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质疑。虽然这种教学模型更容易确立教师的权威地位,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中,应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真理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与教师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同时也收获创新意识。

(四)改革考核方式,肯定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活动

目前的小学教学考核以考试考核为主,注重知识学习效果的考核,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知识教学以外的能力考核。以考核促发展,用考核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和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经历,用考核确立创新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引导教师、学生、家长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讨论与总结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主人;主体

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为此就要在数学教学中尽快实现“三个转变”.

1.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表现: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为手段,向学生灌输地传授知识,学生们统一地、单向地和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特指出:“讲义、教科书、家庭作业和学校都与单向的媒体类似,它们不仅都具有单向、集中、事先决定的结构,而且认定这种方式对广大观(听) 众最有利.这个模式是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由上而下的和以师权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的基础.”然而,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持续了多年的“广播”式课堂教学模式,因它与时代要求、科技进步,特别是与新媒体传播模式形成强烈的反差,已遭到越来越严厉的批判和越来越多的教师的摒弃.

2.课堂教学以演算题目为重点转变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

数学教育家柯朗指出:“数学的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算习题的训练,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应用,也忽视了数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对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状况,柯朗是一语中的,多数教师给学生布置成套的题目进行模式化训练,数学应用的意识不强,即使有某些应用似乎是被迫的,培养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还停留在口头上.新数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反映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数学课堂教学应把重点放到培养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来.数学能力一般由认知数学事实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建构数学模型的应用能力等组成.其中认知数学事实的能力,包括了对数、式、数学符号、数量关系、对数与式变换的认知,对空间图形、形状、大小、数量关系、实物与图形的互相转化、图形中元素的认知,对命题结构、论证的一般方法的认知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能力,问题的识别、分解、转化能力,解题的探究和监控能力等.建构数学模型的应用能力包括:掌握已知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来理解与解释客观事物等.新大纲中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隐含在以上的数学能力之中.打实“双基”固然重要,但要与培养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进行,不能认为必须有了前者才能进行后者,否则导致二者割裂,不能互相促进,不利于二者的共同提高.从数学教育的整体上说,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培养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一重点.如在新教材第二章中,要对学生进行函数的实际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及其能力培养.那么,就要从函数概念引入到性质的研究、应用举例和实习作业的一系列过程,通过精选的有实际意义的例子,有意识地渗透应用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要与函数知识的教学同时或交叉进行,不要分开进行.坚持下来,学生能在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他们的各种创新意识.不仅在应用内容、研究性学习和实习作业中培养创新意识,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培养,如:学生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自然界和社会有关的数学问题具有好奇心,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探究解决的途径和办法,这就能逐步培养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数学能力.

3.由教师的讲解灌输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通过创设情境、问题探究、合作协商和意义建构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当用情节、背景真实的问题引导出所学的内容,通过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教师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互动学习和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通过创设情境、问题探究、合作协商和意义建构等活动,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材中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讲解知识的手段,而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协作学习和共同探究的认知工具.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教学要素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新的角色.

篇7

【关键词】创新意识意义培养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都会有高低差异,这种差异将逐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应注意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为了清楚地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各自最擅长的技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对于对知识迟钝和思维薄弱的学生,他们必须接触基本的数学知识,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数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基本技能上面。对于对知识反应更快,思维更灵敏的学生,教师应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知识教学和补充,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这种方法只能达到姑息治疗的目的。而只有具备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缩小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帮助基础不好的学生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熟练运用各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策略

1.把数字和图形结合起来,以加强创新思维的深度

数学这门学科的特征决定了数学与图形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数学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图形转换获得另一种解决方案。图形解决方案更加具体,因此,相比于纯文本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在此反映出来。数字和图形的结合是数学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它也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不足,难以掌握,甚至更难使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图形关系后,知识变得直观、简单。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想要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让学生通过定量表面比率直接触及数学思维的核心。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知识,他们也可以通过图形关联的形式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例如,学生在理解矩形的轮廓时,不记得公式的内容,甚至无法理解公式的具体含义,这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的误解。此时,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和形状的组合,让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完成矩形缝纫过程,并使用教学模具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及矩形的轮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对这部分的知识印象深刻,这也将提高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从而为将来更复杂的图形面积甚至物体的体积计算奠定一定的基础。

2.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技能的最重要途径。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使用游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学习数学技能,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生位置与顺序这个概念时,学生对上、下的概念、动作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而对于前、后、左、右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为学生做好头饰,让他们通过表演的形式来认识前、后、左、右。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易于接受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各种位置关系。在掌握了基本的位置关系之后,就可以学习难度大一点的内容,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走,学生在看图时往往以自己为参照,认为上楼梯的小朋友靠右,而下楼梯的小朋友靠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又让学生进行表演,几名学生站成一排走到讲台的时候转弯,这样左右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也很好理解了人面对面的时候,左右是怎么变化的。简单的游戏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抽象的知识,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愉快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篇8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 思维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如果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家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

创新不只是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个人只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行为都能成功。由此可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力,并且这种潜力在教师的引发和培养下是完全可以挖掘和发展的。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教师要有意识的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树立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意识;要树立标新立异的意识。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发挥创新才智。创新意识是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敢于提问题的学生,首先要表扬,哪怕提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无意义,教师都必须做到: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对提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因势利导及时展开讨论。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创新激情才能得到激发。

有的学生的顾虑是很多的,总怕老师的责备、抱怨,同学的歧视、嘲笑。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给他们一个轻松的空间让他们放飞心灵的翅膀。比如在教学《愉快的春游》一课时,首先,我们可以把孩子们带到绿草如茵的草地上,让小朋友看看蓝天白云,摸摸大树,听听鸟鸣,观赏各种各样的花朵,使他们的精神和思维完全处于兴奋和放松的状态,没有丝毫的拘束感。并初步建立起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认识。

二、敢于突破旧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创新教学是注重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是多样化的教学, 是开放型的教学,创新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还要强调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要淡化分析;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注重教学过程 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唯有参与,才能真正加速和深化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唯有它的参与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形、光、色的作用,视听结合,可以深化思维训练,促使学生乐学,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小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大多依靠直觉形象,小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在抽象的词语和鲜明的表象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从而不但可以丰富思维内容,而且可以创设多种思维方法。学生在寻求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着急待消除的不确定认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引导学生对课文字斟句酌,在繁中求简,从比较中求真,从而培养起思维的准确性。比如教学《奇妙的克隆》一课时,可以先给学生们观看有关卫克隆知识的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浅显地介绍了克隆知识,让他们带着问题在观看中自己去摸索探究。深奥的克隆知识也会在学生们喜欢的动画片中变得简单易懂。可见,合适的思维情境设置能有效地帮助孩子们插上自由思考的翅膀,解决一个个问题。

从而使语文学科的知识外延更加广泛,思维的空间更加广阔。这就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创设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思维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地认识大千世界。

三、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发挥语文学科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比较明显,有些课文的创新思维因素较为隐蔽,这就要求师生努力去挖掘。

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具有综合性。它包含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两大基本功能,还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的功能,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感和美育的功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去构建语文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新体系。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52

新课改之后大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认识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对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产生是创新的起点,也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一谈起创新,很多学生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不可即的害怕心理,学生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据此,我们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告诉学生只要不墨守成规,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的新成果,和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的。如大家熟知的遗传病,往往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如果能采用巧妙的技术手段,把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切割下来,换上正常的基因,遗传病不就根治了吗?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动用各种感官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特提出独的见解。

二、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对学生来说,激发创新意识主要靠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吸引力,我们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灵活的借鉴各种新的模式,方法,努力创造出能体现个性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设置情境,制造悬念,诱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中学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但思维需要感性材料支持,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引导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生物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典型的直观材料,展开相关的知识背景,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努力创设诱发创新的情境,把学生推入创新思维的状态。

(二)鼓畲葱乱馐叮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创新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幻想,从而增进他们的创新意识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把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培养创新意识的自我独立性。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动探索性。例如在教“生物矿质代谢”一节时,改变教材中先讲知识结论后做实验为直接做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通过实验再发现离子交换吸附原理,这不仅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动探索性。改室内实验为室外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敢于主动提问,激发创新意识问题是创新的源泉。

在生物教学中,问题如果常常由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往往是面小、狭窄的问题,学生的任务是应对解疑,这样会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应“圈地为牢”,阻碍学生问题的产生,限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相反我们应更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地位,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大胆假设,优化设计,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提出假设性的理论,假设是尝试性的解释和推测,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验观察等进行探究,使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最佳方案去验证假设,进而解决问题。如在做光对鼠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动手,先充分想象和推测:除了光照之外,其他条件影响鼠的生活吗?我又进一步引导:如果实验装置中除光照不同之外,土壤的潮湿度、温度也不同会怎样呢?鼠会向潮湿的那边去吗?鼠会向温度高的那边还是向温度低的那边去呢?

3.不懈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其创造力,并不要求学生像成人那样创造,去发现某一个新东西,而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创新,帮助学生形成爱探索、爱创造的习惯。那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实验,教师只是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促使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或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广泛收集实验过程中的多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多角度认识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家蝇、菜粉蝶、蟑螂、蟋蟀、瓢虫、蚂蚁等。学生们非常高兴,捕捉到这些昆虫后,分组实验,检验出这些昆虫是否具有趋光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研究兴趣浓厚,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4.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评价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塑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行为。实施创新教育,要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在评价中显示个体的创造性,给个体以独特阐释、理解、表达以及策略的寻求留下必要的空间。教师要在最大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努力,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的比例。这样的教学渗透试题的评价方式,就起到一种激发学生创新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会更注重自己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自然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任务艰巨而意义深远。只要老师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不断探索创新思维的教法,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必能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创性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教师成长;课外科技活动;推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16-1

一、在课外科技活动中生成优秀教师的人才意识

事业因人才而兴旺,国家因人才的合理利用而强大,民族因人尽其才而复兴。努力发现和培养人才,是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各种各样的课外科技活动中,不仅可以养成学生多样化的才能和素养,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中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生成人才意识。

首先,课外活动可以生成教师和学生强烈的自我人才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不仅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而且提高学生和老师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意识,持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及早发现人才,有利于因材施教。在各种各样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用人策略发现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能力,然后因学生的表现加以指导,更有利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和成才,这是高中教育向优质高效、多样化成才的现实所需。

二、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孕育优秀教师的探究意识

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自我发现的机会,因为在这些科技活动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问题是刺激参与人员探究欲的一剂良药。比如在fll机器人活动,每年都有一定的主题,完成任务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以解决任务为中心,不考量方法问题,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参与探究和解决这些情景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拓宽问题解决的思路,同时也有利于孕育优秀教师的发散思维和探究意识。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新课改的教育实践者们也认为,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力,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探究意识,要求教师对新生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课外科技活动中有可能遇到许多的新情境,碰到许多新问题,而这些有可能是现行教材里所没有的,将来可能进入教材的资源,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从参与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中受益。

三、在课外科技活动中保持优秀教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不断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教育的本质所在。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应该生活化。为什么?因为学生和教师的生活是创新的最初来源,所以,没有创新的教育的死的教育,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是死的教师,没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是死学生,由一群没有创新意识的人组成的国家是死国家,由一群没有创新意识的人组成的世界是一片死寂的世界。课外活动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创新社会活动,让参与其中的人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科学家零距离距离接触,让学生和老师的思维和世界顶尖的人群的思维同步,奥赛,机器人、航模、空模、创新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的开展,让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类似于头脑风暴的火热气氛中,灵魂得以深化,技术得以传承,学生得以发展,教师的创新意识得以熔铸。

教育的本质在于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新的环境对人才的要求多样化,所以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的限制作用日益明显,课外活动作为课内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恰好弥补了课内教育的不足,课外科技教育活动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在新课改春风的吹拂下,使得教育部门对课外科技活动的日益重视,使得课外活动在资源的投入上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课外活动越来越成为孕育教师创新意识的基地。

四、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内化优秀教师的文化意识

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是该学科长期发展的文化沉淀。课外科技活动主要围绕着这些科学进行,在这些课外科技活动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也可以通过这些课外科技活动的熏陶,内化优秀教师的文化意识,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的内化,让学生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课外活动是重要的一种形式,教师通过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外出社会考察的准备,在与社会、学生的互动中不断理解文化的外在形式和内隐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在思想上、业务上取得发展和进步,向着优秀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