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篇1

二、当前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主要矛盾及问题

(一)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更趋突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年初,市局下达我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150亩,而目前我县已签约项目11个,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376 亩,用地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国家从严从紧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长期推行,农用地转用指标实行指令性计划严格控制,土地资源供需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大。

(二)土地资源保护压力日益加大。国土资源上级主管部门卫片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并逐步推行“一张图管地”,卫片执法范围延伸至矿山用地,这对于贯彻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规范土地管理秩序是一个严峻考验。同时,农民违法占地、非法转让集体土地现象依然存在,执法力量不足,执法手段偏软,执法难问题仍未有效解决,县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

(三)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期间,建设用地的大量供给支撑了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但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层次的相对落后,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仍相对较低,用地粗放浪费现象依然存在,圈而不用、圈而不建、批少占多等现象依然存在,资源节约集约方面还存在很大潜力,通过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提高土地效益的措施及对策

国土资源部门承担着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保护和保障发展的重要职责。全县国土资源工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保障与保护并重,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的原则,切实加强保护耕地,推行节约和集约用地,增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为切实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行节约集约用地,不断增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能力,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转变城市建设用地理念,由外延扩展转为内部挖潜,在搞好旧城改造的同时,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正常用地需求的前提下,严格执行用地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完善土地批后监管制度,打造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综合监管平台,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合理控制建设用地增长规模,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三)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一是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补充与占用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二是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依据土地适性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对荒草地、滩涂等耕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大力实施土地整理。抢抓低丘岗地改造项目机遇,将低效残次林地、低丘岗地、低丘缓坡改造为优质耕地。按照全县新的土地利用规划,到2020年,通过土地改造补充耕地6.2万亩。同时,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

篇2

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因素成对比较法。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评价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研究数据主要来自《广西经济年鉴(2010)》、《南宁市经济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

南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一项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工程。目前,评价指标的构建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应针对研究区域的特点,构建能够反映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的指标体系。本研究从土地资源自然生态安全、土地资源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资源社会生态安全3个方面选取了人均耕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土地垦殖率等20项指标,构建了南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2评价指标的性质

评价指标作为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因素,可分为正向性指标和逆向性指标。其中,正向性指标包括: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人均粮食产量、森林覆盖率等,其值越大,土地的安全程度越高;人均GDP、机械化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城镇化水平、就业率、水田所占百分比等,其值越大,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保护和改善的条件越好。逆向性指标包括经济密度、单位耕地用电量、旱田所占百分比、地均化肥使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社会固定资产增长率、人均居住面积等,其值越大,土地的生态安全状况越差,改善环境也越困难。

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因素成对比较法计算。因素成对比较法是通过对同一层次因素之间两两比较,取得比值,再经统计分析,求得因素权重的一种方法。综合权重测定结果见表1。张清军等:南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4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安全指数

基准值的选取主要采用世界公认值和中国平均值。采用以下方法计算土地生态安全指标的安全指数。设x(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实际值,y(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基准值,p(i)(0≤p(i)≤1)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则:(1)正向性指标:当x(i)≥y(i),则p(i)=1;当x(i)<y(i),则p(i)=x(i)/y(i)×100%。(2)逆向性指标:当x(i)≤y(i),则p(i)=1;当x(i)>y(i),则p(i)=y(i)/x(i)×100%。

5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仅从不同侧面反映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如要全面反映其安全状况和动态变化,还须进行综合计算和评价。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为:T=ni=1Σp(i)×w(i)式中,T为土地生态综合安全值;n为指标项数;p(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6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根据《广西经济年鉴(2010)》等资料,整理得到各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表2),并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表3)。根据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区(县)土地生态综合安全值(表4)。

7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判标准

根据计算所得的综合安全值,参考相关文献(李玉平和蔡运龙,2007)并结合南宁市区(县)土地资源生态现状,设置了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判标准,见表5。该表将综合安全值分为4个安全档次,即风险级、敏感级、良好级和安全级。综合安全值越大,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就越好;反之,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越差。

结果与分析

经分析计算,2009年南宁市各区(县)的土地生态安全值为0.602~0.724,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介于风险级和良好级之间。结合各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将南宁市划分为生态安全风险区、生态安全敏感区和生态安全良好区,结果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南宁市辖区处于生态安全风险区;隆安县、马山县、横县处于生态安全敏感区;武鸣县、上林县、宾阳县处于生态安全良好区。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南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现状。

从表3可以看出,南宁市辖区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单项安全指数数值较小,表明南宁市辖区人口密度过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之脱节,同时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也造成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从而导致市区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安全敏感区在人均GDP、机械化水平、地均化肥使用量、森林覆盖率、城镇化水平等方面的单项安全指数较小,表明这些地区在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发展均处于一般水平;生态安全良好区在人均GDP、机械化水平、地均化肥使用量等方面的单项安全指数较小,其他方面的安全指数数值相对较大,表明这些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相对合理,在粮食自给、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相对较好。

发展对策

1编制土地生态建设规划,制定土地生态保护措施

一是认真编制土地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规划,推行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制定土地生态保护措施。二是有效指导区域产业布局和土地生态保护,为南宁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决策依据。三是将土地生态建设目标纳入南宁市各项开发建设规划,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黄欠如等,2010)。

2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宁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建设不断侵占周边优质农用地资源,具有生态功能的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土地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应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立体性,要向空间和地下拓展土地,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3提高宣传和教育力度,强化公众土地生态安全意识

公众的土地生态安全意识薄弱也是造成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让人们认识到土地生态建设是牵涉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系统工程,让公众认识到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从而强化其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4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生态用地管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根本依据。应认真执行南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区(县)、部门、行业编制的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生态用地主要用于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不得擅自转变土地用途,在进行各类生产建设活动前,应严格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管理机制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战略

为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首先应加强土地生态环境的建设,避免出现土地退化的情况。同时注意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查和评价,关注重点流域、西部地区以及一主要农业基地,查清这些地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退化的程度、类型、根源、规模、分布。并且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的服务体系,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模式。

同时加强对土地污染的控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降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问题的出现,保证土地质量。同时应杜绝出现过度放牧和采伐,做好对草地和林地的保护。同时对于一些已经出现过度开垦的地区,应当有计划的做好相应的退耕还林,并且对于一些生态脆弱的地区,应尽快全部退耕。同时完善防沙治沙工程,建立生态农业。还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土地整理,与村镇、城镇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小流域改造等相结合。同时应注意保证在进行土地开发的过程中,要保护好周边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避免出现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情况。并且应注意选择一些条件好、效益高的地区进行开发。最后应制定出土地整理开发的经济扶持政策,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二、实施土地产权安全战略

同时为建立起完善的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秩序,还应实施徒弟产权安全战略,建立起使用社会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新机制。感受管理宏观调控,完善土地资源管方式的转变,更好的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首先应完善相应的法制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对关于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关事件做好恰当的处理。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土地资源规划体系,做好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做好国土的规划、保证各专项土地利用规划都能够协调完成。同时加强落实管理,将用地指标和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协调起来,保证顺利实现土地利用计划,并制定出配套实施管理的规章,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做好土地资源规划的检查和监督。同时还应建立起具有权威、集中统一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保证国土资源的充分可持续利用。

另外应加强土地行政管理,完善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产权制度,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维护合法权益,突出政府对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同时应制定出土地使用权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明确土地权利主体的义务和权利,规范土地使用权。完善地籍管理制度和征地补偿,保障农村土地收益权。并严格遵守土地相关政策和法规,依法执政。最后应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充分做好土地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并科学发展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土地使用权及相关技术等市场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建设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有效控制土地市场,适当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并鼓励施行拍卖、招标等土地出让方式。同时应完善建设用地供应机制,科学分析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保证增量与存量互补、划拨与有偿协调。建立土地有形市场,以及市场信息公布制度,加强对土地信息的掌握以及对土地市场的监管,使得土地市场交易更加规范,保证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行。

三、优化土地资源合理配置

对土地资源合理配置进行优化,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相互协调。在优化的过程中参与针对不同的地区来构筑对应的合理结构和布局,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应对各种类型的建设用地进行安排,针对实际情况做好新增用地规模的控制工作,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对土地的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在具体的土地资源配置管理中,首先应保证国家水利、能源、交通等一些重要建设用地,其他的用地则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尤其是对一些闲置土地、存量建设用地等的控制。在管理的过程中相应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用地标准体系来执行,保证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同时应重视国有企业调整的时机把握,盘活国有企业用地,充分发挥企业土地资产优势,制定相关用地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并应推进城镇化,改善城镇用地制度,加快旧城改造,调整好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并充分做好城镇的用地管理,在进城镇用地时保护耕地,对农民的合法权益进行保证。最后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区域资源及经济特点,对读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布局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分发挥区域的优势产业,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经济带,完善土地利用格局。

四、建设土地资源代际配置

同时应建立起完善的土地资源储备机制以及代际外部性补偿机制,完善土地代际配置。土地资源的积累和转化是土地资源代际配置的有效机制。因此应合理利用荒废的土地,并对现有的用地进行整理,对一些被破坏污染的土地进行复垦利用,同时合理处理一些现有存量建设用地。并且应引进先进技术,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改变产业结构,实现土地效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后代人的发展力。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在代际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需要进行更有效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约束,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控制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自我约束。通过使用外部性补偿机制来完善配置,一是通过直接补偿,如建设占用土地资源,应补偿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土地。二是间接补偿,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进行补偿,上缴费用用于新增土地的开发整理等。三是强制补偿,通过规则、立法等强制行为主体遵守代际配置的要求。

总之,为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优化土地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晓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机制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29).

篇4

关键词:我国;土地资源保护;问题;对策

1我国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1.1大规模违规圈地,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需要为工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保障;而主观上则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城市过度扩张、盲目设立开发区、乱批滥占耕地,在财政压力和政绩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乱占滥用土地,把土地资源作为地方上“原始积累”和政府消费的财源,通过土地“农转非”这种土地使用形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土地收益,大量获取土地资本增值收益,用于其原始积累,造成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1.2土地资源质量退化及生态破坏

(1)土地沙漠化。

我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比建国初扩大了34.4%,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7.6%。据报道:我国土地沙化的扩展速度,20世纪50-60年代为1560平方公里/年,70-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年,90年代为2400平方公里/年。目前,这一速度己经上升到2460平方公里/年。

(2)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地力减退的重要原因。滥砍滥伐、过度垦殖,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8%,建国以来修建的8.4万座水库中的总库容已淤积了4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3)土地污染。

2积极推进政策调整,切实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工作

2.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1)调整产业政策,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的产业一般都处在“二、三、一”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的结构,这是因为,就土地利用集约度和效益而言,一般是第三产业的利用集约度大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大于第一产业。

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调整应是由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资源集约型的产业转化,促进技术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集中。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时,也应该向土地集约利用性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转化,鼓励发展各种土地节约型技术和项目。

(2)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时刻受到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约束,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1)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分配,应着眼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其基本核心是如何处理“吃饭”和“建设”的关系,规划方法应以“供”定“需”,并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处于主导地位。

(2)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合理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以获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达到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和耕地数量压力缓解的双赢,其唯一的途径是土地集约化利用。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采取“高度”内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严格控制城市空间的“摊大饼式”外延扩展,采用组团式发展。

(3)挖掘城市土地潜力,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

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容积率、产出率。不断调整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费,

2.2加强对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稳定

(1)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实施弹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是中央政府在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出于国际和国内粮食安全考虑做出的正确决策,目的是保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一直以来,中央以及各地政府在各种规定中着重于耕地的数量保护,对新开垦土地的质量标准要求模糊,更没有考虑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应当以这样的耕地总量指标作为实现动态平衡的目标,实施有弹性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2)严把用地审批关。

根据动态规划严把用地审批关,对改变用途的耕地加强批后实施监管,坚决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重点项目组织检查,强化建设用地批后实施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评价机制。

(3)全面实施国土资源管理听证制度。

拟定或修改基准地价、编制或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拟定或修改区域性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拟定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方案的,应当告知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为今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践行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加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提供较为完善的实体和程序保障。

2.3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减少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资源流失

(1)实行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休耕为主的农地保护措施,保护土地质量。

实行农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减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休耕就是将容易发生侵蚀的地区的耕地转化利用方式为林地、草地或者休耕,用于更好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从长远看,通过农地保护措施,可以维持和稳定粮食以及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能力。按照经济学家和农业专家的相关分析,农业有其自身的生产周期和生产规律,在这个生产周期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中心,提高土地生产力。

我国的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趋势明显,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保障生态退耕的顺利进行、有效遏制耕地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必须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生产力,以中低产田上改造为中心,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我国中低产田土比例大,投入增产效益明显,改造中低产田较开垦荒地、土地复垦投入少,用工省、见效快、效益高。因此,挖掘耕地生产能力应该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荒地开垦和废弃地复垦要进行经济性研究。

2.4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给农业带来了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破坏,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障碍之一。①农药的使用导致抗药性虫害的出现。一种杀虫剂对某种害虫长期使用,害虫对农药就会产生抗药性,使得人类施药次数和使用量不得不增加,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②农药的使用导致农业生态体系中生物群落发生变化。多数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的益虫,中毒的昆虫被啄食,又害死鸟类,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死亡,而天敌的繁殖能力远不如害虫,结果反而有利于害虫的迅速繁殖,破坏了天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化肥的使用也是如此。现代农业是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可持续发展为特征,而与此密切相关的肥料更是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在肥料、种子和水等粮食增产三大可控制要素中,化肥的作用率己达30%-40%。但是肥料在我国的使用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肥料对粮食增长率的作用不断下降,即肥料利用率在我国尚处较低水准。而且,肥料的大量施用还带来环境污染等影响,这是肥料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所以,加强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在农药和化肥方面应该实施科学施用的原则。一方面,化学肥料的开发、生产和施用等诸多方面都应予以重视;另一方面,要科学施用化学农药,将农药对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刘吉平.我国土地持续利用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3).

[2]陈美球等.土地健康与土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1998,(4).

篇5

关键词:耕地保护;可持续利用;耕地质量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经过了几十年的磨练,国家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土地和资源,纵观我国国情,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含量较低,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因此,如何保护耕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1耕地保护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

耕地保护缓解我国人均耕读逐渐减少且近期不可逆转的矛盾的主要对策,它制定出相关的维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特殊政策保护,以实现对耕地的耕地的保护。这是为了维护耕地生产力,全面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耕地保护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耕地数量与人类生存的平衡,而它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则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耕地问题严重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是国情稳定,只有认清耕地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2 耕地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2.1 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

2.1.1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保证耕地总量的稳定,首先要从质和量上来保持耕地总量的稳定,确保耕地保护规划期内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耕地总量的稳定工作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而是实行耕地保护的主要任务。工作的重点是总量确定,一定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土地勘察的详细数据作为参数;也要制定相关的土地复垦、开发和利用措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与平衡。

2.1.2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建立,现代企业也迫不及待的寻求发展,而建立高效的土地利用机制是相当关键的,1992-1993年房地产业的盲目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机制是建立在地价或地租基础之上的,以地价作为有效的经济杠杆,凡事要作为经营的土地,不管是何种性质,都要按照市场地价支付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土地使用,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减少土地的浪费和投机行为,市场地价也让人们树立起节省、高效利用土地的思想,从而限制了耕地利用的速度和规模。

2.3 做好土地详查工作

收集详细的、准确的土地资源数量信息,是制定土地保护和规划政策的中心,政府必须认真组织土地详查工作,搞清土地的资源和结构,再进行分级评定,以准确的数量信息为依据,科学的确定我国人口与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以及人口对土地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目标,要保证规划的切实可行。

2.4适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内容

土地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重点工作,但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利用准则的弹性较小,政府政策、市场波动等因素都会给土地规划工作带来一些阻碍和难题。因此,关于土地的规划,一定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并对土地规划的内容进行调整,完善土地管理体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长期用地结构,用地空间布局的依据。只有这样编制出来的土地利用计划才会更具科学性。而在编制手段上,要使用现代高科技,精准的确定土地信息,例如建立土地资源监测系统,及时掌握耕地的总量、质量、分布、类别、权属和利用程度的信息,并进行实时跟踪,收集相关数据,为下一年的土地规划作为准备。

2.4提升公众参与性

采用严厉的土地政策、先进的手段和专家参与的规划来实现耕地的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我国环境复杂,人口众多,要详尽全面的做出管理,还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从西方国家的土地先进管理经验来看,公众参与对土地规划管理的影响很大,公众参与度越高,土地的利用规划就越好,而管理的成效就越明显。如在德国,公众参与作为法律和政治制度就贯穿与土地规划的每个环节中。随着我国社会民主进程的不断加深,应积极吸引各界权威和土地专家参与到规划的制定中,而公众参与则提高了规划的透明度。这不仅能降低土地规划的制定成本,还能更好的体现民意,为更科学的保护耕地提供了重要基础。

3耕地质量保护措施

3.1重视耕地表层土壤的保护和再利用

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水平不高,其中1/3为高产田,2/3为中低产田,后备土地资源也比较贫乏。因此,在城市建设占用耕地时,一定要建立耕地表层土壤保护和再利用制度,保证耕地的再生产力。当耕地变为建设用地后,至少要将耕地表层土壤20厘米取出再利用,并在生态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对贫瘠土地进行再造。这项工作可以结合耕地占补平衡,作为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的一项内容。

3.2防止污染,保护耕地

实际上,土地质量也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工业“三废”会污染城市周围耕地及其水环境,造成耕地质量的严重破坏,导致耕地的恢复能力差,且代价高昂,有时还会出现不可逆转的严重问题。因此,落实对工业“三废”污染的防治,保护耕地质量,加强污染的防治和空盒子。为了防止污染,可以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加强挂历。目前,我国已通过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来实施环境的行政管理和法律保护,虽然在治理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污染的预防成绩不佳。技术措施则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水平,而经济手段防止污染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4总结

俗话说:“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爱护土地,正确的认识到耕地是人类发展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耕地,人人有责,为造福子孙后代,利在千秋,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考文献:

[1]刘小平.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房地产,2000,(6).

[2]戴尔阜,吴绍洪.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1).

篇6

关键词:土地开发利用;生态价值;问题研究;对策

Abstract: i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and ecological the reasons and results,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realize land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everyone to be discussed.

Keywords: land exploitation; Ecological value; Problems research;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土地自然就是人类离不开的物质基础,而且土地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问题的提出和进一步研究,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而更加的显得具有时代的必然性,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所致,本文针对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价值问题作出详细论述。

一、我国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生态问题有待解决,笔者综合分析后,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生态环境问题:

①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导致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范围正在逐渐不断的扩大,而且危害的程度也在逐渐的加深,其具体的表现有土地受到侵蚀的面积非常大,而且所分布的范围也十分的广泛并且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②面对土地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进行用地控制,导致土地结构失衡,有着严重浪费的现象;③在土地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耕地急剧减少,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其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其二非农业建设造成耕地永久性流失;④土地污染和破坏较为严重,土地污染主要源头来自四个方面分别是工业、生活、农业、交通。

二、忽略土地生态价值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结构驱动方面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一种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人类面临的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深层次原因都与土地资源利用有关。土地荒漠化导致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生物生产力,因此,不同区域层次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而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变化则是受社会经济结构变化驱动的。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受社会经济结构驱动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必然反映在生态环境状况上,所以导致土地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

(二)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任何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与其所有权和使用权有关,土地资源也不例外。因此,在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依靠法律来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整和规范各方在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社会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国家和集体所有的二元所有制结构,在现实生产生活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状况,必然导致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给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给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必须借助政策措施和法律强制,规范利益各方在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把土地开发利用及保护纳人法制化轨道,树立全社会关心爱护土地资源,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风尚。

(三)人们思想观念滞后

生态危机不仅仅是技术性的生态危机,它更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危机,科学本身不能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价值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特定时期人们持有的价值观和目标,它归根结底与人的行为和意图有关,由人类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决定。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人类价值观的转变。只有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发挥自然的生态价值。

三、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对策

(一)建立土地生态产权制度

生态资产应该进人类经济活动的内部过程当中,能够更好的实现它的资产价值。针对生态价值产权不清楚的情况下,生态资源中的社会再生产和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割裂的,生态价值没有通过一般商品的价值实现而得到足够量的实现,那么所产生的结果导致了少数部分人对于生态资源开发的获益是建立在多数人环境损失的基础上面。这样的损失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资源枯竭和华宁的污染以及对于生态的破坏。国家对生态资产行使公共管理职能,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态产权界定、配套、流转、保护的现代产权制度网。政府采用生态定价、生态税收等手段,加强市场对生态资源的调控,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约束和规范生产者把资源利用、废弃物排放纳人生产成本统筹核算,同时鼓励消费者适度消费,也可激励更多的企业从事废物再生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目的。

(二)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使土地这一环境资源真正成为一种生态资产,实现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使生态保护投资者得到相应的回报。生态补偿制就是实现生态资源生态价值有偿制度的财政手段之一,是生态受益者在合法利用生态资源的过程中,对生态资源所有人或为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的相应费用。在实践中,关于生态价值的补偿已经形成了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这里只论述其中的生态资本理论,这一理论有利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对那些采取生态保护措施的开发者进行补偿,反之,则进行惩罚。通过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可以约束破坏土地生态的行为,达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三)实现资产管理化

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有效管理,科学合理的规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资产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根据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功能实际,从生命支持系统功能作用发挥的过程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进行投人产出管理,以确保资源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保值增值,增加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产权的可交易性。把一种环境资源在法律上作为资产确立下来,使资产的各种权利主体明确化,这样才能避免“公地的悲剧”,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人人可以参与享受,但都可以不负责任,公共的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权利就难以得到保护。因此,明确“谁受益谁维护、谁损害谁赔偿”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是十分重要的。要通过法律、经济和政策手段确立一套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峥. 中国耕地生态价值与保护问题研究——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为视角[J].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8(03).

[2]邓伟志,李叔君. 土地的生态价值与制度安排——论人与土地的和谐共处[J]. 社会科学战线. 2008(04).

篇7

关键词: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生态经济规划

自从1987年开始,“可持续发展”这个词语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并且受到各国的一致认同。“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人类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在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下进行。尤其是土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人们只能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来保住人类这一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已经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样,在土地利用方面也是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进行生态经济的规划,以期可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一、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的原则

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规划中,讲究生态的适宜与经济效益的获取,同时还要兼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1.以“可持续发展”为规划指导思想的原则

在土地的生态经济规划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始终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指导思想。在此指导思想之下,工作人员所做的规划才能始终全面考虑土地的利用,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样,还要后代人留下足够生存、发展的土地资源。这样的规划,将会形成工功能良好、布局合理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布局,将真正实现土地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真正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 生态适宜、经济效益获取与人类社会发展三者结合统一性原则

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到人类的发展所需,还要重点考虑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效益的获取问题,这样,将三者综合起来考虑,才会在土地的利用规划中,合理开发、使用土地的过程中,保护环境,将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保护工作重心,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使土地资源所产生的价值能达到最大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样的规划原则,是人类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获得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适合我国国家发展的土地资源利用原则。

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的策略

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经济效益的整体性,要对土地资源进行整体规划,进而获得整体的经济效益;其次,在进行生态规划时,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便可以在满足当代人需求之后,同样满足后代人的土地资源使用的需求;最后,要注意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还要注意土地环境的保护问题,力求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真正实现。

1. 合理建立经济开发带

在土地的利用过程中,要考虑到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地区的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策略中,首先应该考虑根据当地土地的具体情况,建立经济开发带,以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经济开发带建设:一是种养产业相结合经济开发带:这种类型要求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集约式管理,以地区发展优势,将种、养、加工、销售等统一起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二是林果专业经济带:在林果植物中,有很多可以在同一片土地生长的,比如苹果树下种植草莓,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

2. 科学建立综合园区

综合园区主要是指附带旅游资源的园区建设。这种土地规划的方式,也可以将土地使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到最大化。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特点与土地利用程度等因素,开发集旅游、科技、工业与农业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在此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工作的重点内容,所以在建立综合园区的过程中,应该扩大资金引进渠道、加快新型项目的建设、引进先进的技术进行综合园区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同时,在科学建立综合园区过程中,不仅使土地的利用可持续化,而且在对城乡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上,也可以贡献一份力量。

3.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环境保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规划中,同样需要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的宣传力度,帮助人们建立土地资源利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一体化发展的意识;其次,严格规划和基建程序,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严防违章建设、破坏建设事件的发生;最后,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防治一切不良行为所产生的破坏,杜绝各种污染的发生,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打下自然生态基础。

结束语:

在土地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该始终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利用的指导思想,工作人员要着力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经济与人类的发展三者统一起来,作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的重要原则,为我国的土地资源的利用,提供有利的保障。同时,在满足当代人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后,还满足了后代人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真正优化“自然-空间-人类”这一可持续发展系统。

参考文献:

[1] 王海平. 浅谈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J]. 科教文汇(下半月), 2006,(02) .

[2] 黄天元, 张殿发.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J]. 经济地理, 2004,(04) .

[3] 赵哲远, 吴次芳, 顾海杰, 徐再敏. 关于土地生态管理的探讨[J]. 浙江国土资源, 2003,(06) .

篇8

1“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界定

中国虽然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是,长期的耕作而不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会导致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农业发展中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在农田耕作的过程中,实施必要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调整农业耕作方式,提高土地耕作价值。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考虑到农业耕作中的各种干扰因素[1]。农作物生长的各种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等,都要对其在农业耕作中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实施综合性管理办法,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维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在农业耕作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就需要采用相应的保护性耕种技术,降低农业耕种中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缩短耕种周期,使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壤资源等都能够得到合理利用,改善当地的土壤状况。由于在农作物种植中采用了保护性耕种技术,黑龙江省的空气质量得以改善,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黑龙江省农作物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2.1注重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择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农业种植上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作物的生长形势良好,农业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肇东为了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增长,引进了农作物保护性耕种技术,在玉米的选种和培育上,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注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农民的农作物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农民已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农作物种植,会有低温效应产生,表现为农作物的前期发育速度比较缓慢。黑龙江省肇东的年平均气温比较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就会因秸秆分解少而玉米发育迟缓的现象。当农作物进入到中期的生长阶段和后期的生长阶段时,氮、磷、钾肥等都在秸秆分解并溶解到土壤中,农作物就可以吸收充足的营养,此时,农作物生长的速度就会加快。黑龙江肇东在农作物种植中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前期的生长速度迟缓是物质积累的过程,有利于增加玉米的产量。为了避免影响农作物的前期生长,就需要在选农作物品种的选择上,注重选择品质优良、抵抗病虫害能力较高的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向农民传授新的栽培技术,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2.2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布局得以优化

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环境,对耕作技术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黑龙江肇东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使用相应的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作物质量。比如,在黑龙江肇东的农作物种植地栽培新疆甜玉米杂交品种,考虑到玉米品种的生长要求,对土壤的排水性进行调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所增强,为玉米创造了更好的生长条件。具体的操作中,在新疆甜玉米播种的当日,要对田地的温度进行测量,田地温度达到18~19.2℃为宜。在耕种新疆甜玉米之前耕地中种植了小麦作物,就要清除病害根茎,以防止病菌传染,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当地的春季气候偏低,为了更好地控制田地温度,可以采用覆膜技术种植玉米,注重科学的田间施肥管理,可以确保玉米的生长质量良好。

2.3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防止病虫害

农作物种植中的病虫害问题是较为常见的。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很容易引发病虫害,这就需要配合使用化学药品做好防治工作。要根据黑龙江肇东农作物病虫害情况具有针对性地选择防治方式,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播种农作物种子之前,要对种子进行拌药消毒处理,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耕种,对农作物的茎腐病和黑穗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如果农作物在生长期间有病虫害发生,就需要根据农作物的病症喷洒药物,以保证农作物健康成长。

3结束语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水资源匮乏的省份,要提高农作物产量,获得更高的农业经济效益,就要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同时对农业环境也实施了必要的保护。

作者:田晓军 丁玉福 单位:肇东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土地勘测规划;环境因素

1 环境因素对土地勘测的重要性

土地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载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环境的压力,它与环境的脆弱程度一道,决定了环境的质量。土地勘测总体规划作为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土地利用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性的,累积性的,有时是不可逆转的。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可能会引发消极的环境影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开展土地勘测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和评价结果,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对可能导致不良环境影响的,提出有针对性的土地管理措施,如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之成为真正的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规划。

2 我国土地勘测规划中需着重注意的环境因素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会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造成消极的影响,这些影响错综复杂,对土地勘测规划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土地勘测规划中着重注意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2.1 水土资源保持

水土资源保持是指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流失也叫土壤侵蚀,其成因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城市工程建设、毁林开荒、陡坡开垦等,极大地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进程。城市建设施工期间对土壤的扰动十分剧烈,随施工的停止,土壤侵蚀程度会有所下降;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坡面上,保持良好的植被条件可以有效抑制水土流失,破坏植被则会加剧水土流失。

2.2 防治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包括:地质、坡度、水文和人为因素。目前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已经成为作用于地壳表面的不可忽视的巨大营力。由于没有足够的平地进行城市建设,人工不合理开挖切坡,造成临空面,抗剪力降低,下滑力增大,易产生滑坡、崩塌;人工弃土、废渣堆积对坡地加载,增加下滑力,也可诱发地质灾害。据调查,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引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常见的是滑坡、地面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区地面沉裂、崩塌及泥石流,占全部地质灾害总数的80%以上。人类的土地利用工程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而普遍的因素,许多地质灾害是因工程建设和对土地资源的开发而发生的。

2.3 防治水体污染

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区域水环境产生污染。首先,城镇和工业用地扩展,导致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如果处理能力跟不上,就会造成城市水体及其周边河流水质的严重污染问题。工业用地布局如果不合理,可能导致水源地报废,进而影响城市饮用水水质。土地的农业利用中,施用的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品都能对水质造成污染,其中以硝酸盐的污染最为严重。农业生产中,如果无节制使用的氮肥,使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过高,超出了作物的吸收能力,在降雨或者灌溉时进入河道或者渗入地下水,就会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威胁人畜的饮水安全。

2.4 解决水资源短缺

造成水资源短缺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城镇用地面积增加,城市供水量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对于水资源本身就很紧缺的地区而言,盲目开垦,也将加速水资源的耗竭。在我国农业是用水第一大户,占到用水总量的80%左右。据统计,黄河流域由于沿河地区用水量猛增,尤其是过度开垦,灌溉用水需求加大,黄河下游从70 年代起开始断流,断流时间逐年递增,黄河下游从70 年代起开始断流,断流时间逐年递增,1992 年断流83天,1993 年、1994 年都在50 天以上,1995年断流122 天,1997 年断流169天,而且首次出现汛期断流;断流的距离70 年代平均为130 公里,80年代为150 公里,90 年代为300 公里,最长的1997年将近700 公里。根最长的1997 年将近700公里。

2.5 防止耕地减少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是使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统计资料分析表明,城镇化水平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53 万亩,耕地减少615 万亩。我国目前耕地面积约19.14 亿亩,在句联合国人居第二次大会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我国2000 年城镇人口从1995 年的3.5亿增加到4.5 亿,城市化水平从1995 年的29%提高到35%左右,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6.3 亿,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5%左右;我国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是36.2%,基本上符合预期的水平,那么按照该报告,到2010 年,城镇化水平将增加9 个百分点,我国会损失约5535 万亩耕地。由于优良耕地大都分布在城乡居民地附近,城镇和农村扩张以及工矿用地增加,交通道路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占用的耕地大部分是土地生产率极高的优质耕地。

3 应将地质环境因素分析内容纳入土地勘测规划

3.1 加强与地质环境相关的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壤自身的肥力、土层厚度、质地、盐碱度等内部特性,坡度和灌溉条件等外部条件,研究改变规划期间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的可能性,并预测改变用途和利用方式后土地性能的方法。目前,勘测规划工作中涉及土地宜农、宜林或宜牧等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内容较多,而在预测、确定基础设施,城镇居民点等建设用地空间位置或发展方向时,相关的适宜性评价研究则进行较少,评价分类和评价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关专项规划编制中,应加强与地质环境相关的适宜性评价,为划定土地用途管制分区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勘测规划的可操作性。

首先,应充分运用农用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估成果、农业地质调查等评价成果,将列为优质等级的不存在地球化学危害的耕地、农用地划人基本农田保护区,并制定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保护措施,严格进行管制。

其次,各地可根据勘测规划编制需要,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价分类、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参评因子可包括地基承载力、地形坡度、地下水位、工程地质状况等,在综合考虑洪水淹没、矿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水源等因素的前提下,将那些工程地质条件好,地基稳定、适宜建设的区域划为城镇、村镇、工矿建设用地区,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城镇、村镇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等建设用地。

再次,对于那些地下水资源匮乏、开采过度以及以承压水为主的地区,已经或在规划期间可能发生地面沉降、地裂缝的地区,水源质量差、并由此引起生态环境及相关资源出现容量限制的地区,需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并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调整规划区域内的产业政策。

最后,勘测规划期间,土地的开发应考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地裂等地质环境因素。在不良地质地带确需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活动时应经过科学的论证与评估,避免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3.2 土地勘测规划应包含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

土地勘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考虑土壤、生物、水等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应调查与评价地质环境现状,预测和评价规划方案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提出减缓不利影响的措施。当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地质环境因素考虑较少,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和配置土地资源,减缓对地质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应该尽快开展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的地质环境因素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4 结束语

通过对影响土地勘测规划的环境因素的分析,可以有针对性的对预测性的土地勘测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重点考虑规划实施以后由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土地勘测规划和管理,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上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着力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要树立科学的资源资产价值观,加强对湿地、天然林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重要的自然、人文遗产用地的保护,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通过国土综合整治和科学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宋兆鸿.土地利用系统工程[M].1994, 34(06).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如此三化一新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

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涵义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土地集约利用侧重于土地利用潜力的挖掘,以节约用地和高效用地为原则,是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最高。但是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

二、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与村庄建设的关系。

必须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不单是村庄建设。新农村建设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不讲条件、搞不切实际地大拆大建,更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搞形象工程。二是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第一,新农村建设中的空壳村现象严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设在前、规划滞后,模式在前、政策滞后,实践在前、理论滞后。旧村改造不力,空壳村现象突出,有的地方不注意旧村改造,农民富裕后旧房不拆盖新房。导致村庄内部旧宅基地闲置,未能及时退耕还田,村庄建设向扩展,形成了外光内糠的空壳村。现代农村社区和新型农民公寓建设日益兴盛,农村居民地点突击似的大拆大建,一户多宅等新的土地圈占和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第二,村办企业分散,造成重复建设调查发现,由于土地使用制度的限制,乡办企业在乡,村办企业在村粗放生产,重复建设,基础设施一厂一套,不能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占用土地较多。例如,村里的印刷厂和镇上的包装厂各自上马自己的项目,不能共用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严重。

第三,村庄布局零乱,规模偏小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不规则单元,农村居住分散化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农民长期习惯以居民点+责任田的自然院落的形式分散居住,形成了村民住宅满天星式的分布格局。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三、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此方针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农村各项建设中集约利用各种资源。

1、坚持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表现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模式,宏观层次配置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在各产业部门的用地分配,中观层次配置是各产业部门根据自身用地指标进行部门内用地组合,微观层次配置是指地块内部不同品种或类别的配置。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的持续集约利用的必然要求。调整即墨市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用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合理的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产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对每一类土地实行分类指导,合理确定,不能一刀切,以发挥每类土地的最高利用价值。

2、坚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

(1)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旧村改造工作农民的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要挖掘村庄内部土地资源潜力,充分利用村庄内的闲散地,废弃地及其旧宅基地,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向外延扩大,旧村址及时复耕还田。旧城改造中要杜绝建平房,控制建而二层别墅楼,提倡建多层公寓楼和住宅小区,有条件的村庄要逐步向楼房发展。

(2)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高农地非农化成本目前,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对于通过提高土地占用成本,促进土地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土地资源的滥占滥用的现象。因此,须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尤其是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人市制度,可以实行直接入市、公用事业用地市场价征地人市和按谈判价格将农村集体土地征购入市的制度。这样可以大幅提高农地非农化成本,减少建设部门对农地资源的不必要的占用。

(3)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市场,节约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新农村建设中,要走集中统一建设的路子,小城镇和有条件的村庄要实行综合开发,集中配套建设,建一片成一片,防止遍地开花,分散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到三个集中,即乡镇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居民住宅向住宅小区集中,商贸经营向市场和商贸区集中,同时要统一安排道路、供水、供电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3、大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一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认真贯彻国家关于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政策,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部门、行业规划相协调。

二要加大违法占地监管力度,当地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组织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为农村经济建设和新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对不符合国家产业

政策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项目用地以及一户多宅、超标准用地、占优补劣,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不落实及严重的土地违法违纪案件,一经发现严查到底。对通过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科学技术手段加以保护,严肃查处违法占地、侵害农民利益、破坏基本农田等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管理。

三要加强土地整理,增加农地储备。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地占用逐年增加,农地面积在大幅度减少,加之农业技术进步较为缓慢,一定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力提高幅度有限,则会造成农地短缺,对粮食安全造成直接威胁。目前,当地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应注重加强土地整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对土地资源进行复垦、改造及调整,促进农业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农业补贴政策,适度实行一定规模农地的休耕制度,并采取企业改制迁并、村落归并、农田整理、废弃地复垦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土地整理方法,提高农地质量,增加农地储备,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4、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追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必须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