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

篇1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军事与体育教学部,福建福州350016)

摘要:学校体育竞赛是体育系统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是影响广大青年的重要路径。本文从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进行价值分析,揭示体育竞赛在哪些方面或何种意义上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认识学校体育竞赛本身固有的性质和规律出发,以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自身具有的功能对学生主体的效用来分析学校体育竞赛的选择价值、规范价值、竞争价值、娱乐价值、审美价值。

关键词 :高校体育竞赛;学生;价值;特点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34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78—0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B类。

收稿日期:2014—08—25

作者简介:黄儒鸿(1983— ),男,福建闽侯人。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军事与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对于广大学生和大学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并能够满足其多方面的需求,是学校努力追求的活动之一。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从许多方面体现出了体育的本质特点:以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体现其文化性;以丰富的活动和严谨的管理体现其教育性;以符合科学训练规律的手段和方式体现其科学性;以

学生

多种方式的参与和各种形式的观赏活动体现体育的社会性;以大强度、高密度的运动形式体现其活动性;以参与者的技术技能比较体现其竞争性。高校体育如果离开了体育竞赛,就失去了先导和魅力。[1]

一、高校体育竞赛的构成

高校体育竞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体育竞赛主体和体育竞赛客体。高校体育竞赛的主体是以个体形式和群体形式出现的主体人,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人员,是高校体育竞赛的主要构成因素。高校体育竞赛的客体是由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竞赛物质条件组成的。此外,场地、器材、设备等也是构成体育竞赛的必备条件。

二、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发生

马克思指出:“人们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个积极活动、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就是追求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价值的基本含义是指客体的属性同主体的需要、能力及其发展相适应、相一致。[2]各种价值都离不开人与相应对象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主客体之间存在着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是指:学生体育竞赛这一主体的特别运动形式,以体育竞赛活动本身的功能和属性,使主体的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对于主体的认定结果和对主体所产生的效应,是一种认知的存在形式。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发生是高校学生出于生理、心理和环境的本能,对体育竞赛的需要和期望,同时,体育竞赛表现出满足学生这个主体的需要的可能性。

三、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是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运动技术、体力、智力和心理水平,进行相互之间身体运动能力强弱比较的竞争活动。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以多种形式体现出其对于主体的价值,并具有自身的结构形式。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结构是一个基本构成框架,反映了学校体育竞赛价值的层次性,以高校学生体育竞赛自身所具有的功能对于学生主体的效用来界定,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包括选择价值、规范价值、竞争价值、娱乐价值、审美价值。

(一)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选择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选择价值是指体育竞赛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满足学生主体进行比较择优的需要。高校体育竞赛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大学生对体育竞赛的选择是自觉地按一定的价值目标和需要来进行的,选择过程就是择优的过程。学校通过比较的过程,对体育竞赛的信息进行析取,选取技能最佳和成绩最优者,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以满足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战胜自我、超越极限的价值需要。在大学校园中,这种对学生最具有直接性和挑战性的选择,体现了大学生能动性地追求完善生命的价值。[3]

(二)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规范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规范价值是指体育竞赛的活动规律、规则满足了大学生追求公正和平等,规范体育竞赛活动行为的需要。在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规则性规范,这种规范对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时的行为进行了限制,充分倡导了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精神。从一般竞赛活动的习惯性限制,到一定范围的约定俗成,再到学校体育社团组织的特殊控制,以各种规则为代表的规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大学生对公平和平等的追求。

(三)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竞争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竞争价值是指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满足了大学生之间通过身体运动形式进行比较和争胜的需要。[4]学生体育竞赛的竞争价值体现在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认知和意识及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上。学生体育竞赛所表现的是一种公平竞争的目的和努力,学生体育竞赛在追求公平竞争的理想中,既倡导“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格言,更强调没有任何偏见,以此来实现校园和谐发展的竞争目标。

(四)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娱乐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娱乐价值是指体育竞赛的活动形式和过程可以满足学生进行娱乐的需要。高校体育竞赛是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校园体育竞赛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越来越能体现出增强学生身心健康、营造大学校园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娱乐价值。

(五)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审美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审美价值是指学生体育竞赛的表现形式及内容在满足学生审美需要过程中的作用。学校体育竞赛的审美价值通过学生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的创造活动,通过对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影响的认识以及对揭示和发展学生个性中最优秀方面的认识,体现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自我认证。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审美价值可以美化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使校园生活更有情趣,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四、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特点

(一)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主体性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既是学生主体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学校主体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体育竞赛的价值不是指体育竞赛本身具有的价值,而是指体育竞赛对于大学生和学校的价值,具有明确的主体性:第一,在学校体育竞赛与学生所形成的价值关系中,体育竞赛的属性和功能有无价值或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正是学生的需要,才赋予了学校体育以价值功能;第二,学校体育竞赛是在学生的推动下,在游戏、教育、竞赛等活动中进行创造和改造的产物,所以,学校体育竞赛的存在和发展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等主体特征。

(二)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客观性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并不因为学生的需要和自主作用而失去其客观性。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客观性表现为:第一,学校体育竞赛的属性和功能是实际存在的;第二,学生对于体育竞赛的需要是实际存在的;第三,学校体育的实践性证明了其价值的客观性。

(三)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多维性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多维性是指学校体育活动对不同主体或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同一主体、同一主体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价值和多种价值的性质。[5]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多维性主要包括:第一,高校学生体育竞赛对不同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第二,高校学生体育竞赛对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同一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第三,高校学生体育竞赛对于学生主体的不同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颜天民.竞技体育的意义——价值理论研究探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许宁在.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体育竞赛的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6(2).

[3]王蒲.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暨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发展对策

On the Development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ontes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DU Fang, FAN Y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ontests in 15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puts forward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 problems such as vague conceptions, unreasonable setup of programs, backward appraisal mechanism and outdated game organization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puts forward ways of reform, in hop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ontes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nlin.

【Keywords】 Jilin Provi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是我国普通高校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延伸,它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受益,是学校体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习惯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所在。本研究试图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调查,系统分析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力求探索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改革措施,为课余体育竞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电力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吉林体育学院、长春大学、北华大学等吉林省15所普通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百度、谷歌检索相关文献20余篇,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查阅相关文献5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可靠的参考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2500份,其中男、女生各1250份,回收调查问卷2410份,回收率为98.1%,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390份,有效率95.2%;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真实有效,具有可行性。

1.2.3实地调查法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发展现状,对吉林省15所普通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对部分高校该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探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对策和建议。

1.2.4数据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按不同内容进行整理和统计处理,利用Excel等软件计算出各项统计内容的比率,进行直观分析,并根据具体需要将统计结果绘制成图表。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动机情况

动机一词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促使个人进行外部活动的内部动因。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推动、维持体育锻炼和协调、发展体育竞赛活动的心理动因,是大学生能否进行体育锻炼、是否能够自愿参与到课余体育竞赛中去的决定性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目前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主要动机是锻炼身体,96%以上的男、女学生将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目的视为强身健体。此外,学生认为应该开展各种课余体育竞赛,但绝大多数认为开展课余体育竞赛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养成锻炼习惯及丰富业余生活,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学校开展课余体育竞赛是一种教育手段,说明在这方面重视得不够。

2.2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项目情况

目前,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在运动项目选择中(见表2),男生更多的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等活动量比较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主要参与的项目除羽毛球活动量大、具有竞争性外,更多参与跳绳或踢毽子等强度、竞争性较小,但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现实大学生活中学生非常喜欢的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项目与大学生的兴趣偏好是一致的,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和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观念。

此外,田径项目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选择。根据福建师大施文忠老师对福建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1456名学生中,体育课自选田径专项课的只有9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7%;辽宁省相关人士对该省43所高校2505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喜欢田径的只有41人,占抽样人数的1.64%〔1〕;南京大学近几年专项选择田径课的学生逐年递减,1998年一年级2536人参加选课,而自选田径课的只有34人,1999年一年级2778人中选田径课的为18人〔2〕,与本调查的结果几乎相似。田径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3大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时间情况

大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时间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活动机会和活动次数,更是反映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调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可以了解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运动量和运动能力。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生平均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为每周4次以上,而女生为每周3-4次。其中男生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女生;而且女生中有15%的同学从不参加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这表明部分女生没有意识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故而很难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2.4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场所情况

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场所分布来看,由于吉林省部分普通高校运动健身场馆的相对短缺,所以在校大学生选择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场所相对较集中。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学校体育场所是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也符合学生的生活规律,选择在学校进行锻炼既方便又实用;除学校外,居家附近的场地成了大学生锻炼的第二场所,这可能与学生节假日或周末在家的锻炼需要有关,其次公园和野外锻炼占一定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校学生中分别有18%和17%的男生和女生去收费的经营性场馆进行锻炼。这说明部分高校学生已有体育消费观念,花钱买健康的消费意识有所萌芽,学校有关部门可加以正确的引导。

2.5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经费来源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在课余体育竞赛经费的来源上随竞赛的层次和主办方不同而不同,校级竞赛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务预算和商业赞助,院系举办的主要是团委资助和商业赞助,俱乐部举办的则主要是自筹、商业赞助和拨款。

总的来看,市场因素已向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全面渗入;在课余体育竞赛评价上各种层次的体育竞赛活动均是一赛一评,各项赛事之间互不关联。

3发展与对策

3.1加强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

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当前吉林省普通高校开展的课余体育竞赛主要是在学校行政以及体育院(部)的组织下开展的,一般是统一安排竞赛内容,统一组织开展活动,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3〕。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创自练的积极性,大胆让学生们组织课余体育竞赛,全面发挥学校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联系校外,开展校际之间的友谊比赛。

3.2体育竞赛内容要融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于一体

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一方面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渗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另一方面参加这种比赛能够满足他们丰富的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4〕。

3.3建立以俱乐部和社团为主体的课余体育竞赛组织机构

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和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组建的,它能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意愿,组织的内容以及组织的形式由学生决定。吉林省普通高校应逐步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的管理制度,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优化运行模式,体现健身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建立有特色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和体育社团,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4逐步改善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环境

通过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功能演讲比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展览赛、黑板报评比等形式,创造学生学习体育的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3.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余体育竞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征集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简单易行、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的体育项目作为课余体育竞赛的项目,并让学生设计比赛、组织比赛。这会使学生不但了解了运动会的完整过程,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普遍存在着重视不够,观念滞后;供给和需求相矛盾;组织管理陈旧;评价机制落后的问题,举办方式以“官办”为主,市场的因素虽逐渐渗入,但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与约束,举办的随意性较大。

4.1.2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认识模糊,只注重学校运动会及院系之间的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参与项目设置不合理,相对狭窄,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需要大力宣传和引导。

4.1.3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在运动项目选择中,男生更多的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等活动量较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主要参与的项目除羽毛球活动量大、具有竞争性外,更多参与跳绳或踢毽子等强度小、竞争性较小,但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另外,田径项目却不为大多数学生所青睐,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选择。

4.2建议

4.2.1吉林省高校及相关部门主管领导应重视和支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同时加大监督力度;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为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2.2吉林省高校应增加课余体育竞赛的内容,充分发挥系院、班级、协会俱乐部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课余体育竞赛;还应设立分级比赛,满足不同要求;应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小团体”比赛。

4.2.3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应抓好体育的基本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竞赛,创造一个学生学习体育的良好环境;此外为了营造大学生自己组织课余体育竞赛的环境,吉林省高校应该加大体育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吴晓涓,张文军,高月宏.大学生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对参与者行为影响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5):119-120.

〔2〕贾文,田海燕.高校校园体育竞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6):70-71.

〔3〕刘晓.我国大学生体育竞赛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131-115.

〔4〕朱景履.高校体育竞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4.1(1):116-118.

〔5〕郭炎林.高校群体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5):80-81.

〔6〕刘芳.试论学生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1(1):56-57.

〔7〕赵波.论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改革〔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8〕谭燕秋.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改革的构思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6):88-89.

〔9〕陈晓宏.高校体育竞赛改革探析〔J〕.体育函授通讯,2002.18(2):62-63.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运动队;可持续发展;品牌创建

[中图分类号]G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181-03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 品牌知名度是指品牌被公众知晓的程度,是评价品牌形象的量化指标。本文从品牌知名度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大学体育品牌是指各个学校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的适合于自己学校的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带动各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持续发展。这些运动项目的建设不同程度地促进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促进着运动队品牌化的建设。

1 运动队成绩及品牌的创建

随着湖北省大学生运动竞赛及全国高职运动竞赛的开展,武职运动队成立了如男女子篮球队、男子足球队、男女子排球队、女子拉拉操队、男女子体育舞蹈队、男女子羽毛球队、田径队、创编项目运动队、长跑队等诸多的运动队。这些运动队为武职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其主要成绩见表1。

表1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运动队近四年主要成绩表

武职运动队先后取得了高职院校拉拉操队冠军与亚军、排球男子高职组四连冠、首届高职篮球联赛冠军、五人制足球比赛高职组冠军等诸多荣誉,受到了社会以及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先后有多所学校及领导观摩和学习。提高了武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创建了有武职特色的运动队品牌。

2 运动队取得优异成绩及品牌创建的成功因素分析

2.1 经费得到支持

见图1,开展运动竞赛需要经费作为支持,学院体育节竞赛以及体育俱乐部大赛的经费投入,单项经费投入2500元左右,包括组织教师劳务费、学生获得名次奖励费、奖杯证书费用等。8个大项目投入5万多元,校外体育竞赛全国每个单项比赛经费5万元投入,其他湖北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单项比赛共16个项目投入5万多元,仅这两大项竞赛就10多万元的投入。学校经费的投入极大解决了体育竞赛开展的经费开展不足的问题,在学校拨款的同时运动队竞赛曾经吸纳过CHINAGO网站的赞助、学院后勤集团赞助。但今后随着学生的增多,体育竞赛项目的增加,仍需要多方位吸纳资金保证师生体育竞赛的全面开展,与企业及社会的资金融合问题是后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运动人才得到培养

高职运动队品牌化的重要条件是运动队需要有良好的运动成绩,而运动成绩的保证需要高水平的运动员与教练员。在教练员方面武职拥有国家级裁判1名,国家一级裁判7名,健将级运动员1名,国家级运动员1名,国家一级运动员3名。丰富的技术及比赛经验为武职运动队取得成绩提供有力支持。以校内体育竞赛为载体,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竞赛为辅助,全方位对武职运动竞赛以及运动队竞赛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如表2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竞赛活动每年包括上半年的校内体育文化节各项竞赛,从表2的体育竞赛可以反映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文化的丰富程度,人数的参与也达到可观的数量。

武职下半年的体育俱乐部大赛涵盖了目前学生的体育选修课内容,下半年的新生田径运动会、全校田径运动会、全年的校外及全国的大学生体育竞赛与教师体育竞赛。据2009年、2010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外体育竞赛数据统计,2010年全年计划参加校外17项体育竞赛,师生最终参加了16个项目的比赛并获得名次。武职能做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项目,月月有比赛。体育竞赛活动做到了课内外一体化,将学生的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互相进步、发展与提高,并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得到提升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特别重视体育竞赛,校内外比赛必亲临比赛现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工作部口号是让每位武职人享受到体育的快乐!本着体育只有增加思想、教育、科学、人文等文化的含量,才能不断取得佳绩的思想,学院领导参加了湖北省每届“校长杯”乒乓球赛,并取得不错成绩。学院每年举办教工的羽毛球、排球、乒乓球、趣味运动会、舞蹈等体育竞赛,先后成立了教工足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汽车协会、篮球协会等,加强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体育竞赛的交流,众多协会的成立极大丰富了教师的体育文化生活,繁荣了学院的业余体育竞赛氛围,响应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

在学院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上,学院报纸对体育竞赛等活动的描写,体育工作部网站的突出跟踪报道,学院行政大楼对校内外体育竞赛获奖情况的滚动播报,以及体育馆体育宣传栏与学院各个体育宣传栏的传播,学院广播台平时对体育竞赛的广播构成了立体多方位的宣传播报,让体育竞赛与体育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师生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已经进行十届的武职体育文化节、省高校“校长杯”乒乓球比赛等体育竞赛以及各个单项体育竞赛已经成为品牌,植入到该职院人的心中。

3 创建高职运动队品牌的措施

3.1 资金及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体育馆、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天然草皮足球场,学院对体育的投入是十分重视的,投资约3000万元的体育场馆不仅满足了日常教学的需求也提高了学院承担一些对外的赛事的需要,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见图2,绝大多数的场地、场馆都是开放的这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赛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而且对于某些健身、室内羽毛球等收费项目师生都享有较大优惠或免费,极大鼓舞了他们参与运动的热情。

3.2 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

武职重视“职业特色”高职学院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构建,让体育教材内容具备多样性、针对性、灵活性、健身性和实用性。武职选择了一些难度适中,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又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散打、武术、体育舞蹈、形体训练、瑜伽、游泳、定向越野等,使学生掌握运动健身的方法和达到增强体质的体育目的,并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运动技能。武职体育部通过学习发展“双师型”教师15名,学习型团队的构建为教学与训练提供发展和提高的空间。

3.3 完善的体育规章制度与社团建设

完善的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健全的体育规章制度是保证师生体育竞赛活动顺利开展与进行的保证,学院体育工作部网站对于各项比赛的竞赛规程、比赛办法、奖励与惩罚办法都有一一细则,对于场地则有田径场管理公约、体育馆管理公约、体能中心管理公约、羽毛球馆管理公约等;对于俱乐部教学则有武职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办法、对于学生的各个协会则制定武汉职院学生体育单项协会社团管理办法;对于运动队的竞赛则制定有2005年就制定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运动竞赛奖励办法》,做到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体育规章制度建设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对他们的情感、智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另外,完善的校园体育制度,可以使学校体育工作更有预见性、计划性,从而避免因过分盲目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学生在开展体育竞赛的同时成立了多达11个体育协会,有影响的协会如舞蹈协会、足球协会、双节棍协会、轮滑协会、自由行单车协会、羽毛球协会等。如DN舞蹈协会每周四、周五学校的业余舞会的开展,为学生提供练习、交流与提高的机会,单车协会的詹润森、杨凡、曾杰等8名同学骑车历时1个多月历经3600多公里长途跋涉从武汉到,要想骑自行车到拉萨没有强健的体魄是不可能办到的,为此他们每天坚持锻炼,从学校骑车到磨山往返练习,正是艰苦的锻炼才能给他们身体的保障,“川藏之行能成功,一是坚持到底不放弃,二是团队意识”队长詹润森这样解释他的成功。川藏之行回来的展示给高职学子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激励他们珍惜生命,重视锻炼,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这些协会提供了更多的与外校体育竞赛交流的机会,增加了与社会更多接触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历练与提高。

3.4 注重运动队建设

(1)武职采取教练员自荐与聘任相结合的制度。运动队基本上采用的是赛前集训机制,赛前2个月左右进行集训。每周7天,周一至周五下午5点至7点半日常训练,周末比赛。多年来各运动队教练组或教练员认真制订了科学的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及周和课时训练计划等;训练中做到严格要求,严格考勤,并认真完成每节课的训练任务;在比赛中和比赛后各队认真做好比赛记录和赛后总结、赛后技术分析报告、年度工作总结和年度技术分析报告。

(2)对武职运动员的专项训练和比赛是采用课程式的学分制管理。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设置相应的学分进行管理。《武职院2004[81]号教学管理条例》规定专业竞赛可视作教学活动的延伸,那么参照武职教学管理条例学生“因请假缺训累计超过全年训练总学时三分之一者,不给予该学年的学分”。

《武职院2004[81]号教学管理条例》规定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竞赛,学校给每位参赛学生记2学分,给每位获奖学生记5学分。学生参加竞赛所获得的学分,等同于相应课程的学分或任选课的学分。《武职院2004[81]号教学管理条例》规定本科院校组团体前4名,主力队员分别是100元每人,替补队员分别是50元每人,5~8名50元每人;高职高专组团体前3名主力80元每人,替补30元每人,4~8名主力50元每人,替补每人20元每人。该奖励主要针对省级或市级教育部门或单项协会组织的全省性或全市性比赛。全国性的比赛如:全国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全国竞标赛等,奖励增加两倍。全国大学生各个单项协会组织的全国大学生比赛,奖励加倍。临时性的比赛奖励,可单独报请学校,一次性奖励。获团体名次的队员同时获得个人名次,各项奖励不累加,就高不就低。主力与非主力队员的界定,由教练员负责,报体育部审核。

(3)武职运动队员的招生联系、选材确认、录取入学是在学校招办统一领导下进行的。体育工作部负责确定当年招收高校运动员的等级、人数,上报计划,教练员具体物色联系、考察确认,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审定,由学生处招生办具体落实招生录取。具有一定运动基础及身体素质的同学进校后经过培养成为武职各运动队主力队员,学院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俱乐部大赛、体育节各项运动竞赛以及田径运动会、新生田径运动会发掘和培养一部分同学充实到学院的各项运动队中。为学院梯队补充新鲜血液。

4 运动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高校还应制定各种筹融资策略,拓宽筹融资渠道

从校企合作部门获得经费支持;从各种体育非营利组织中获得帮助;企业的冠名权和赞助;社会募捐等这些均能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募集资金。

4.2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定期举行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为学校增加宣传力与相互进一步了解的机会,通过体育文化媒介增加学生实习与实训的兴趣,多方位了解企业的文化。企业可以通过与学院的体育文化交流发现体育特长的学生,为企业挖掘有体育特长的员工,丰富企业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企业的体育文化氛围。同时企业可以利用高职学院体育场馆与教师的资源,定期为企业开展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开展体育竞赛,同时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企业的产品、技术、科研等让学生对企业有相关了解,为企业储备人才。实现双赢的目的。

4.3 发展传承体育精神

发展如排球、拉拉操、羽毛球等运动项目与运动队作为载体展示和宣传传播校园文化的平台与窗口,将这些运动项目及运动队打造成品牌,形成有自身文化的特色的竞赛坚持并发展下去,将以此带来的体育文化精神进行传承与沉淀。用体育竞赛的氛围去感染、熏陶师生,并内化成信念、觉悟、习惯从而带上校园文化的烙印。将“让每位某某职院人享受到体育的快乐!”等类似口号贯彻到每个高职学院师生的心中,通过体育竞赛对学生的竞争精神、意志精神、团结协作精神、遵纪守法精神与创新进取精神进行培养,深化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

5 结 论

本文期望通过高职运动队品牌的具体分析和研究给相关高职院校提出建议与对策,但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的工学结合以及实训教学模式给高职品牌运动队建设以及运动员培养提出了新的培养难题,如何将现有优秀运动员以及品牌运动队的培养模式合理继承,发展形成有高职特色的运动人才与品牌运动队培养模式。因此建构更加完整、有效的培养模式来适应未来高职学院运动队品牌发展的需要是笔者试图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品牌.百度百科 [EB/OL].[2011-5-11].baike.省略/view/9013.htm.

[2]孙麒麟,张建新,毛丽娟.“校企体三结合”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4)65-68.

[3]卢洋.高职运动队参加体育运动的思考――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42):107-109.

篇4

首先,体育本身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体育锻炼,不仅在于育体,而且也在于育心,古今中外,一概如此。我国西周的礼射,在于"明君臣之礼,明长幼之序",通过射而进行道德教育。古希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鲜明的体现出为培养效忠奴隶主国王的忠君思想和行为的培养与教育。现代社会中也是如此。美国认为体育是一种教育力量,对促进青少年感情的成熟,形成道德观念,培养性格和合作精神,潜力是巨大的。芬兰主张通过体育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和社会教育,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并且通过体育进行美学教育,使学生获得身体运动时的自我表现能力。前苏联、日本等许多国家,都将体育作为形成青少年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手段,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时间相对普通高中比较充裕的特点,举办好体育竞赛活动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找准人生的坐标,端正人生的航向,去追求不同的目标和理想,促进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

其次,体育竞赛具有激励作用。这是由体育的竞争性所决定的,体育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他们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通过体育竞赛活动让中职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或优势,增强自信心,教师紧紧抓住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加以耐心、适时的启发诱导,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转化。如2003级烹饪一班有五名同学,刚入学时不服从教师的管教,各科教师反应均很强烈,但是,这五名同学都很喜欢篮球运动,班主任和体育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个要点,紧密配合对他们进行了教育转化工作,针对他们在篮球竞赛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表扬,同时对一些不良行为适时地进行说服教育,收到了其它教育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通过校内两个篮球赛季的磨练,这五名同学从开始影响老师正常上课到后来能主动协助班主任老师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体育竞赛具有凝聚力的作用。体育竞赛活动能使广大学生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众意识而凝集在一起,这体现在集体项目上:如篮球、拔河比赛等,他们更容易为了集体利益、荣誉,克服自身的一些缺点而紧密团结在一起,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更有利于学生不良习气的矫正,更有利于他们形成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思想品德。

第四,体育竞赛尤其对表现不好的中职生具有约束的功能。体育竞赛本身就具有严格规范,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性的特点,对中职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约束功能。如在进行篮球比赛时,对每位中职生来讲是公正平等的,无能你平时怎么样,你必须服从裁判,才能正常参与到这项活动当中来,否则就只能坐壁上观,充其量是一个看客。如篮球联赛中,对场上、场下同班同学不文明和不服从裁判员裁判的行为,学校有针对性的增加了参赛班级同学(包括参赛班级全体同学)技术犯规的判罚,在同学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场上或场下同学一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同班同学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阻止,生怕本班被判罚技术犯规,很容易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较直接地理解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有形无形之间就使该同学为了适应这项竞赛活动的需要,主动地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并在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争取成为同班同学心目中的英雄或偶像。

第五,体育竞赛具有愉悦身心和享受成就的作用。体育竞赛能给学生精神上愉受,减轻焦虑状态,缓解抑郁症状,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训练和拼搏,一旦能完成预先的目标、取得一定的成绩,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反之,如果没能完成预先的目标、失败了,也能通过老师经心的心理疏导,抓住这挫折教育的良好时机,磨练同学们百折不挠的意志,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在现代社会,这种顽强的百折不挠的意志是一个成功者不可缺少的条件。”

显而易见,做好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当然,体育竞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是首要。学校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需要配合的学校部门较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难度较大,建立一个由一名校长分管领导下的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其次,要通过学校的橱窗宣传栏、晨会等各种方式加强宣传,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体育竞赛的意义和功能,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组织工作上能争取得到大家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第三,赛练结合,认真搞好班级普训,以点带面,不断提高竞赛水平。据调查近几年的中职生虽然参加了体育加试,但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却普遍较差,所以较快提高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是搞好体育竞赛的基础。十几年来,我校坚持了针对体育竞赛项目进行了全校性的普训,每个班可以选派4至6名同学参加,这些同学通过普训后都成了各班体育活动的带头人、教练、组织者,大大推动了全校体育竞赛工作的开展,效果非常明显。

第四,要形成传统。任何活动的组织工作必须要保持一个良好的传承性,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校内体育竞赛刚开始举办的时候,可能由于没有经验,组织的难度也较大一些,但随着后续比赛的举办,经验的积累,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逐步形成传统,就能获得更佳的效果。如我校近几年来田径运动会、篮球联赛、拔河比赛、跳绳等传统赛事的举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许多通过参加校内体育竞赛活动转化好的中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工作上屡有建树,他们每当返校时都从内心由衷地感谢母校对他们的教育转化,普遍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这种成绩,是与母校的培养分不开的。

篇5

[关键词]体育文化素养 大学生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35-02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大学生整体体育精神及品质的综合表现,是在长期的学习和锻炼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培养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作者认为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树立多维的“生态”体育观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能力,必须建立多维的“生态”体育观,摒弃陈旧的“生物”体育观。多维的“生态”体育观是把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从实际出发,把学生的身体、情感、品德、意志和行为等作为相互联系统一体,通过调动和发挥学生全部能力的多种体育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旨在实现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和提高。“生物”体育观是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没有充分考虑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效应以及体育的终身性,结果导致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在没有体育考核时远离体育。这种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社会以及教育等因素的传统教育观念,最终无法实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目标。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改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偏低的现状,高校体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必须要摒弃传统的“生物”体育观,树立多维的“生态”体育观。

二、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拓宽学生体育文化基础

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应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大学生体育知识水平,从而为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另一方面要在扩大知识层面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体育理论的设置上既要有国家方针、政策,又要有身体锻炼原理与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运动处方、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等方面。

关于运动技能知识的传授,要遵循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生理特征进行结构化处理,保留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具有健身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内容。流行的娱乐体育项目(比如轮滑、街舞等),对于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这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尝试着把这些新颖的内容加入到大学生的选修课程当中。

在拓宽体育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适当加大理论教学的时数,确保理论教学的效果。《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八条规定: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运用多种体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纲要中明确规定高校体育教学要保证每学期四学时的理论教学内容。严格来讲,每学期4个学时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应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教学的比重。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大部分高校无法保证每学期4个学时的理论课程教学,更有高校根本不开设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体育理论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运动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积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体育理论课程不受重视、课程教学效果差的现状。建议高校把体育理论课的开足率和教学效果纳入到教学评估考核当中。同时丰富体育理论教学的组织形式,把教师教授与学生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体育文化的传递过程。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而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仅局限于运动技能的传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还取决于教学组织方式的科学性。有好的教学内容,却没有适宜学生身心特点的组织方式,体育教学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体育教学的组织方式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教学工作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来组织教学,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基础上,通过营造轻松、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体育素质得到发展。

四、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个性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组织课外体育活动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和帮助。既要保证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技术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又要确保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总之,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体魄和意志,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及对体育的兴趣。

其次,建立专项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专项课外活动具有“四个固定,一个自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过程当中要有固定的体育项目、固定的活动地点、固定的指导教师、固定的活动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任意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体育项目。专项课外体育活动的建立能够使学生的爱好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保证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会几种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

五、发挥体育竞赛的功能

体育竞赛是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开展体育竞赛能够给学校体育带来活力,赛场竞争与体育课中的锻炼有很大区别,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体育竞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效果非常明显。

首先,通过组织比赛,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加强了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比赛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进行的指导和讲解能提高学生技战术的运用能力,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在实际的比赛中得到锻炼。此外,在体育竞赛前期可以举办体育讲座,向学生讲述体育的发展历程,各种体育比赛的赛程编排、规则和裁判,运动中的损伤及科学锻炼的方法原理等体育文化知识。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体育竞赛,能使学生的体育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运动场上的比赛氛围,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体育赛场上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和体能的竞争,同时也是学生之间意志品质的较量。体育竞赛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对集体中的每位成员产生良好的影响。

再次,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体育竞赛,以此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竞赛的魅力,提高学生欣赏体育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欲望。同时,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学到运动员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拼搏、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罗少功.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4):73.

[2]王洋,贾振佳.对我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问题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17-18.

[3]陈晴.体育教学呼唤体育文化素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93-94.

篇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ole of sports competitions was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tudy by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systems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it shows sports competitions can not only play the role of improving health, strengthening physical fitness, more important advocate a fair competition, morality of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moral character of respecting themselves, respecting for others, self-improvement and the spirit of promoting mutu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sports competitions. Sports competitions also has role of a wealth of sports sport knowledge, self-cultivation, propagation of health approach creation of a healthy, active and lively cultural atmosphere of the campus. Therefore,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ports competitions of schools.

关键词: 校园文化;体育比赛;作用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sports competitions;role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97-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体育比赛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于体育比赛的认识变得更进一步,更全面了。体育比赛,不仅在于育体,而且也在于育心。体育比赛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促进青少年感情的成熟,形成道德观念,培养性格和合作精神;体育比赛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文化现象而深入人们的生活。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锻炼勇敢品格,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让体育比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 体育比赛的作用

1.1 体育比赛的自身属性价值

1.1.1 健身价值 强身健体是体育比赛的本质属性,参加体育比赛的运动员在竞赛中要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的机体当然受到相应的刺激,从而促使机体的不断强壮。体育比赛以其活动的竞争性、取胜目标的强烈吸引力、比赛形式的生动活泼,更能够激发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参与动机,甚至常常会吸引一些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参与到比赛中来。

1.1.2 观赏价值 体育比赛是一种艺术,它能够超越语言和社会因素的障碍,让人们愿意接受和喜爱,超越国界,所以它又是快乐体育。艺术和快乐相结合的体育,孕育的一定是健康而美丽花朵。在公平、公正的规则下,体育能唤起人们的美感,给人一种既激烈、精彩、竞争又和谐、优美、健康的感受。不论是优秀选手参加的竞赛,还是一般体育的竞赛,都有其观赏性。在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很多项目有着优美表现形式和巨大吸引力的运动。当人们在观看这些运动项目的竞赛时,会受到美的陶冶,得到美的享受[1]。运动员通过不断提高其竞技能力,在运动竞赛中表现出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气;更高的技巧;更多的自信;更娴熟的配合。

1.2 体育比赛的社会价值 体育比赛是精英体育。它在承担本质责任的同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除了树立民族形象、为国争光之外,它还引领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在普及体育意识、营造舆论氛围、示范精湛技艺诸方面去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1.2.1 体育比赛具有激励作用 体育比赛的激励作用是由体育的竞争性所决定的,体育比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他们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比赛的获胜者是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才有所成就,参加学校体育也是这样,很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没有恒心,不能坚持,要克服这个困难要有一定的意志。每个学生身上都是懒惰和进取心并存,如果进取心战胜了懒惰,那么学业就会进步、发展,如果懒惰战胜了进取心,那么学业就退步、失败。通过体育比赛可以更加弘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激励价值。

1.2.2 体育比赛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体育比赛在一定时间、空间的限制下所进行的一种对抗、争优活动,比赛活动中每一位参加者都必须严格地执行规则,而且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学生不能特殊,循规必须做到,否则将被判罚或取消比赛资格等。所以规则至上是体育比赛的法治,通过体育比赛可以使崇尚法治、规则至上的文化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1.2.3 体育比赛具有追求进步、勇攀高峰的文化价值 奥林匹克宗旨“更快、更高、更强”就是追求进步、勇攀高峰。体育比赛能给学生精神上愉受,减轻焦虑状态,缓解抑郁症状,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参与体育比赛活动就是追求健康的进步,有了这样的价值理念,就有利于我们去追求学业的进步、追求事业的卓越。如果每个学生都追求进步、勇攀高峰,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更快实现。

1.2.4 体育比赛教会人团结合作、和谐共融理念 体育比赛本质上不是个体的活动,而是集体的活动参与者以个人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竞赛活动。比赛中不同学生的组合,各种形式的合作和对抗性的竞赛,增进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同学和谐。在比赛中相互接触、切磋、合作、对抗,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人际关系交流直接与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3]。团结合作才能进行体育活动,这就有利于消除矛盾、消除隔阂。体育比赛是人与人之间、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剂。

1.2.5 体育比赛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体育比赛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和其他文化形态相伴而生、同步而行的一种文化形态。从本质上说体育比赛是一种精神活动、精神产品。它为学生营造一种生机勃勃、奋发上进的生活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4];它对完善和优化人类社会的大环境,形成人们良好的基本价值取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在我国现阶段体育比赛是对青少年进行现代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

1.2.6 体育比赛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通过体育比赛,学生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某些能力的欠缺,在比赛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些学生参加体育比赛活动后,促进了心理的健康发展,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感,使之困难时充满信心,紧张时沉着、镇定,胜利时保持冷静[6]。在体育比赛中,顽强的拼搏和超越自我的境界,是对意志的最好磨炼。这些对帮助学生增强改正错误、努力上进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为其今后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的竞争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1.2.7 体育比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表现欲,特别男同学更为明显。体育竞赛实际上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尽情表现自己的机会,可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刻苦认真,在锻炼中顽强拼搏,在班级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忘我奉献[7]。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体育比赛的作用非常多,①可以发展学生完成比赛技术所需要的身体素质;②学生能够欣赏和运用战术;③体育比赛具有激励作用;④体育比赛能培养法规意识与和谐的心态;⑤体育比赛具有愉悦身心和享受成就的作用;⑥体育比赛教会人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⑦体育比赛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第八,体育比赛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⑧体育比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所以,体育比赛作为一种文化,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得以继承和传递;体育教学中应根据青少年特点对比赛项目大胆加以改造,吸取体育比赛有益部分,使它更好的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服务。

2.2 建议 ①教师在开展教学比赛时应把规则和要求讲清,以利于学生在竞争中自觉地遵守规则和要求,相互进行监督,从而提高学生进行公平竞争的意识。②开展全校性的体育比赛活动。如班级篮球赛、拔河、跳绳、踢毽子、接力等活动,通过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使学生明确成果共同分享和责任共同承担的关系,从而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③通过体育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和社会教育,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并且通过体育进行美学教育,使学生获得身体运动时的自我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肯・卡瑟,多蒂・博・奥尔克斯.体育与娱乐营销[M].高远洋,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凌平.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发展现状的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4):20 22,39.2.

[3]许治平.我国大城市大众体育赛事市场营销的社会背景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18221.

[4]陆淳.大学生群众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运作实践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292131.

[5]童星,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M].2003.

篇7

[关键词] 高校体育比赛营销

一、观念的改变为高校体育赛事营销提供了可能

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方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通常被视为远离市侩、超脱现实社会而存在的一个小社会,大学生被看成是天之骄子。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大学校园里提倡市场化,有损高校的纯洁形象。高校体育产业化、市场化步伐缓慢和这种观念不无关系。1999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实施高校教育收费制度,为教育制度改革、发展高校学校体育和学校体育产业化提供了政策基础。现在,许多高校充分利用高校场馆、器材和师资等优势,面向学生和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尝试,经营收入拓宽了学校体育部门资金来源渠道,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经济援助。CUBA的成功启示我们,高校体育除了有限的资源可供我们开发外,还有无限的无形资源供我们开发。

2000年中国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筹委会筹资部利用大运会的各类冠名权和大运会会徽、吉祥物等,面向社会招商,共筹资上千万元。虽然这种尝试只是个别项目,但它对我们观念的冲击却是巨大的。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由于受资金限制,发展受阻,高校体育如果充分挖掘自身资源,运用市场手段进行运营,其发展前景看好。所有这些尝试,都将改变我们对高校学校体育的看法,观念的改变将给高校体育产业化提供良好契机。

二、高校体育赛事的市场需求

1.企业借风的需要。需要是市场营销的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市场。随着现代商品的极大丰富,市场已从一个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商家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惜重金潜心研究市场,与目前顾客进行沟通,以便向公众传递信息和施加影响,来改变公众的观念、态度、期望和行为,达到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销售、增加市场份额等目的。有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由此提出了“眼球营销”概念。“20世纪对人类社会影响最深远的三件大事,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体育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繁华和发展”。体育赛事成为最能吸引眼球的事件。1998年世界杯赛的现场观众达260万人次,电视观众累计370亿人次,庞大的观众群体所蕴藏的巨大商机让每个商家都会为之心动。体育赛事电视画面的企业广告是传统的广告煤体无法比拟的,所以有人把体育比作为媒体,因此,精明的商家借助体育赛事的传播功能达到与公众沟通的目的。我国有1000多所高校,在校生已超过1000万人。对于部分商家来说,这一群体可能就是他们产品的主要目标顾客或潜在顾客,加上青少年消费观念尚不成熟,其消费行为易受商家引导,因此,如果商家致力于投资这一市场或争夺未来市场,那么与在校大学生积极进行沟通并博得他们的好感,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投资高校体育赛事,借助体育赛事达到企业营销的目的,无疑是明智之举。

2.观众观赏需要有观众就意味着有市场。观众观看比赛的门票收入是体育赛事最直接的经济来源,而且观众可以为体育赛事带来人气,烘托赛场气氛。此外,商家之所以选择借助体育赛事与公众进行沟通,就是看中了体育比赛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商家投资高校体育赛事也是因为看中了大学生这一庞大的观众群。今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增加了对CUBA的直、录播次数,在过去每届17场比赛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0多场。央视体育中心竞赛部主任杨斌说:“CUBA从1998年创立至今,一直是中央电视台固定转播的赛事之一,近几年来给我们的感觉是比赛越来越好看,转播越来越受欢迎,刚刚结束的第5届CUBA男四强、女八强赛,多数转播场次的收视率达到0.8以上,最高达到1.3。”对广大的大学生来说,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是来自他们中的一员,甚至是他们认识的同学或老乡,置身于这样的比赛现场氛围,比观看高水平的同类项目比赛更容易激起他们的共鸣,因此他们没有理由不喜欢自己的赛事,感情上的宣泄远比欣赏水平的赛事重要,他们喜欢观看自己的赛事,参与感让他们同比赛共呼吸。正是由于观众看比赛的热情,才激起了中央电视转播大学生比赛的热情,也正是电视等媒体的参与,才使得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大大增加,观众受众面大增,这也是高校体育赛事吸引商家的魅力所在。

3.高校体育赛事运营成本低,符合我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人类为了生存而产生的对食品、衣服、住所、安全、归属、受人尊重等需要,都不是营销者所能创造的,它们存在于营销活动之前。当人们具有购买能力时,才会对商家的产品产生需求,没有市场需求也就无从谈起营销活动。营销者只是力图通过使产品富有吸引力、适应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使消费者容易得到来影响需求。高校体育赛事的参赛队和参赛队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学习才是他们的主业,因此和依靠球队资源来闯市场的职业运动队相比,他们的生存压力要小得多。对高校体育赛事的营销者来说,他们可以从容面对市场,大打价格战,通过低价位策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占有率。比如可以制定低价位门票来提高现场观众上座率,为赛事制造轰动效应。职业联赛动辄成百上千万的赞助费让国内很多企业不敢问津,高校体育赛事可以降低赞助门槛来吸引企业的参与。高校体育赛事营销者如果能充分考虑当前我国国民和企业的消费水平和购买能力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能获得较好的效益。

三、高校体育赛事自身价值

体育已成为赚钱的产业,这就使那些具有广泛影响的赛事成“稀缺资源”。比赛是体育的最大资本,运用现代化商业化的运作所塑造的精品赛事的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实践证明,不是任何赛事都能赚钱,不少世界级的大赛由于经营不善,乏人问津的情况比比皆是;相反,一些不见经传的赛事,由于经营思路对头大获其利的个案也不在少数。问题的关键在于赛事的组织者能否正确认识自身价值。CUBA的成功,说明了高校体育赛事同样具有市场运营的资本。高校体育赛事拥有数量庞大且比较固定的观念群。1000多万在校大学生,超过3000万的学生亲属,数量远远大于这个数量的梦想上大学的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有可能成为高校体育赛事的忠实观众。这一数字让每个体育赛事组织者都羡慕不已。今天的大学生影响着现代和未来的消费潮流,对于任何投资商家来说,赢得今天的大学生就意味着赢得了中国市场的未来。参赛选手文化层次高,也是高校体育赛事的一大特点,CUBA中队员本科学历约占80%,硕士学历占10%。高校体育赛事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新的观赏角度和现场体验,就竞技水平而言,高校体育赛事和职业联赛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它展现给球迷的决不是运动本身的魅力,而是一种富有激情与活力,被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包裹的全新感受。企业赞助高校体育赛事可以把体育的健康、运动的形象和大学生的纯洁、激情、高素质形象转化为企业的形象,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无形价值。

四、高校体育赛事营销合作伙伴

赞助商是高校体育赛事营销的主要对象。随着比赛规模的不断加大,对赛事的包装、策划、推广所需经费投入也是越来越多。正是有了赞助商的参与,才保证了各种赛事所需经费,因此各种赛事组织者都很注意赞助招商工作。大学生是体育用品业、饮料业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同时也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争夺目标和未来的消费者,因此这些企业最有可能成为高校体育赛事的赞助者。媒体是体育赛事营销的催化剂。人们由于受经济、地域、交通、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能亲临现场者毕竟是少数。正是由于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广泛参与,才满足了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商家不惜重金赞助体育,看中的也正是媒体对体育赛事的热情洋溢的报道。CUBA是中央电视台的固定转播的五大赛事之一。此外,中央电视台今年也加大了对CUBA的转播次数。央视体育竞赛部主任杨斌表示:“作为国家电视台,我们有一个想法,是以CUBA为突破口,加大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培育学生体育竞赛领域的精品赛事,这也是体育频道的一个战略性举措。”中央电视台作为一个强力媒体,对高校体育赛事的鼎力相助,给我国高校体育赛事营销带来了契机。中介机构可以提高体育营销的效益。中介机构一般是专门为赞助双方牵头接线的服务机构,它拥有通晓体育市场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此外,中介机构的参与可以把赞助双方解放出来,安心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介公司在中国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CUBA等运营比较成功的体育赛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高校体育赛事营销具有人才优势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在各行各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专业人才匮乏是影响我国体育竞赛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设立了许多社会需要的新型专业,设置了一些社会热门课程。此外,为了优化、整合高校现有资源,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些高等院校进行了合并,合并后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变成了综合性大学,这便于发挥高校人才聚合效用。高校体育赛事营销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对体育赛事进行策划、包装、推销,合力打造高校体育精品赛事。

六、结论与建议

1.结论。(1)高校体育赛事市场需求旺盛,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赛事自身价值,运用市场营销手段对赛事进行策划、包装、定价、推销,高校体育赛事将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2)高校体育赛事营销给高校学校体育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加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搞好高校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2.建议。(1)竞技水平是比赛的核心,也是体育赛事营销的资本。竞赛水平不高是影响高校体育赛事营销的关键问题。因此,高校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当务之急是着力提高赛事竞技水平,只有提高竞技水平,才能留得住观众,让观众成为赛事的忠实观众。(2)强化高校体育赛事市场管理。加强对学生运动员的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坚决杜绝有损高校赛事纯洁形象的事件发生。在不违背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护合作伙伴的利益不受侵犯。

参考文献:

[1] 耿力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蔡俊五赵长杰:体育赞助―――双赢之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大学体育;大学生;培养;价值观念;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59-02

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行为倾向,也就是个人对某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它是一种与支配人类行为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形式。人们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逐渐从过去狭隘层面向现代多维层面的体育观转变,主要表现在人们不仅从个体功能和生物角度来认识体育,还从体育对社会、心理、人类思想意识的影响,以及体育本质功能等多个角度、多门学科来认识体育。大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如自由、民主、平等、公平、公正、诚信等,在心中有轻重、主次之分,@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体的价值观念体系。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态度,而态度又影响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念、社会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价值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基础。价值观念不但影响个人行为,还影响群体行为,甚至还可能影响到整个组织的行为,价值观念中的正直、诚实、公平、和谐等观念,对维护国家团结、凝聚各族民众,促进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人的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是促使大学生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健康人格所必需的。实践是价值观念形成的基本途径,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及意义的判断是在实践中完成的,体育课程所特有的实践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有助于大学生把各种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现实行为,为及时修正错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创造机会和条件。从体育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三方面探讨大学体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构建中的意义、作用与机制。

1 大学体育的学习内容与价值观念的培养

大学体育作为一门优化和强化人类自身的实践学科,体育的学习内容以实践性活动内容为主,侧重于运动技能的习得,所有的体育技术、战术、理论知识等都要以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大学体育的学习内容对大学生形成公平竞争、遵守规范、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有重要作用。

1.1 大学体育与学生公平竞争观念的培养

现代社会中竞争的观念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合理的竞争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良好的竞争意识是当代大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和体验应习得的基本能力,大学体育对大学生良好的公平竞争观念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与其他课程相比,大学体育是一门最具竞争意识的课程,大学体育的学习内容以运动技能的习得为主,不论从横向还是纵向,不论哪个层级都表现出竞技的特点,表现为一种竞争,体育课程中的竞争随处可见:田径运动中高度、远度和速度的竞争;球类项目中的凶猛拼抢;体操动作的努力规范等,无不表明竞争是体育的灵魂。体育领域里的竞争有别于社会其他领域里的竞争,它提倡的是一种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的公平竞争,在体育运动中,不排世系、不论尊卑,不承认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在体育竞争中是没有意义的。要想取得竞争的胜利,必须敢于竞争,敢于超越自我、超越对手,向新的高度和极限挑战。大学生通过体育场景的观摩和体验,会逐渐意识到争胜主要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有利于他们形成公平竞争的价值观念。

1.2 大学体育与学生遵守规范观念的养成

大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首先,公平竞争是体育的灵魂,为了保证公平竞争在体育实践中能真正落实,体育领域树立了严格的行为规范,体育的规范有两种:一是技术规范,用以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如安全制度、操作规则等;二是社会规范,用以调整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诸如,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任何规则都包含有惩罚一切不公平的“非法”行为的约束力,大学生通过体育竞赛的体验,会从中感受到这种无形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迁移到其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利于大学生理解什么社会行为可为、什么社会行为不可为及可为的限度。对于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来说,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规则意义的认识和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对大学生日后认识、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大学体育与学生团结协作观念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对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团结协作精神是大多数公司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录用人才时最看重和必备的标准之一。未来的社会需要具有团结协作意识的工作者。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现行的教育摸式、社会、家庭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团结协作的意识淡薄,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观念是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体育对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课程以群体性课程内容为主,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如篮球运动中的中锋、前锋、后卫各自以不同的地位发挥作用,达到提高篮球比赛的群体作战效率。虽然不同的位置分工为每一位参加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但共同的目标又使团队中的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表演是次要的,集体的协调配合是主要的,为了最终的胜利必须将合作放在首位。通过体育的集体性项目学习和竞赛,大学生会逐渐产生团队意识,学会正确处理团队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个体间的团结友爱、尊重信任、配合支持是取胜的关键,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的协作意识,对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有重要意义。

1.4 大学体育与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更是新世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上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诚信缺失现象犹如毒瘤正在日益严重地侵蚀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肌体。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社会诚信这一重要保障。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诚信缺失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生身上,表现为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上不讲信用,如考试作弊、假文凭、假证书、等。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迫在眉睫。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增强。体育是在诚信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大学体育也会涉及到体育游戏课程,体育游戏或竞赛的前提是参加者要正直忠诚,严守信用,如果参与者不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如,服用兴奋剂、冒名顶替、假球、黑哨等弄虚作假行为,那么,在体育竞赛中一经发现,体育就借助竞赛规则中的惩罚,通过取消参赛资格的方式来维护规则的信用和权威性,以确保体育竞赛是真正的公平竞争,哪怕事后发现参赛者有不诚实的行为,也会毫不犹豫到立即取消其冠军资格。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检查发现保加利亚一名摔跤运动员因发现被服用兴奋剂一类药物被除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案例时刻提醒体育\动的参加者要诚实守信,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诚实守信观念的增强,为其日后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奠定了基础。

2 大学体育的学习环境与学生自由、民主观念的培养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民主、自由意识普遍较淡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民主、自由、法制观念逐渐增强,并逐步学会用法制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如他们关心高校收费的标准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认为他们有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权利;有自我管理的权利,这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积极的表现,但也有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民主与自由、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价值评判向“利己、享乐、实用”偏移,产生了一些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为我行我素、惟我独尊、自由散漫、贪图享受、没有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等,也导致了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

大学体育课程特殊的学习环境在帮助学生民主、自由观念的形成及正确认识与理解民主、自由、法制之间的关系方面能发挥独特作用。体育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动态的课程内容使体育课程具有了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环境,从学习场地、学习用具、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学习氛围等方面显示出自身独有的特征,创设了一种动感的、易于交流的、信息畅通的、特殊的学习情景。这种人文环境,使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拥有了平等的权利、自由选择的权利、自主表达愿意的权利,有利于大学生民主、自由、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增强。

首先,在体育活动中,每个大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自由、自由地选择运动的方式、自由地选择运动伙伴、自由地评价,参加体育游戏或竞赛时,可在规则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技艺,不愿参赛,也可以选择退出,但这种自由是在不违反法律和比赛规则情况下的自由,不是无政府主义的放任自流式的自由。如,在篮球比赛中,每位参赛者必须遵守篮球比赛规则,在篮球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充分发挥自己的力与智,不能采用各种有意或无意的犯规动作,侵害别人的自由,否则,将会受到规则的惩罚;若中途想参加或退出比赛,也必须遵守规则,不能毫无纪律地想下就下,想上就上;当球队面临困境,必须遵守团队的纪律,不能逃避现实,不负责任地选择一走了之。置身这些体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们理解自由的真正含义,即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毫无纪律的随心所欲。

其次,体育不但是自由的,还是很民主的,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营造了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如,体育课中的足球教学比赛,通过让大学生参与到足球比赛规则的制定、竞赛活动的组织、胜负的判断、队员的选拔中去,发扬充分的民主性,活动中的每个人都享有参与退出、选择与被选择、解释与申辩等民利,比赛的过程和比赛结果的公布,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进行,体现一种高度民主的精神,有助于他们理解“民主”的含义,进一步提高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

3 大学体育的学习目标与学生以人为本观念的强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作为推动历史发展主体的人的进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体育运动与生俱来的理念,体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文化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的身心的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体育的进取意识,展现了人类特有的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对手、向新的高度和极限挑战的进取精神,它鼓励参赛者顽强抗争、奋勇争先,排除前进途中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光明正大的通过公平竞争去夺取冠军和胜利,去赢得荣誉与尊严。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参加者不但要敢冒风险,在运动技术、战术等方面有所创新,而且要承受超负荷运转带来的生理上的痛苦,磨练着人的意志,锻炼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了创新进取意识,使人们的心理更健康、意志更坚强、人格更健全。

体育重在参与,不仅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竞争中的胜利者,还尊重竞争中的失败者,通过竞赛的相互交流,增加了了解和友爱、消除了无知与偏见、赢得了尊重与友谊、获得了自信与欢乐。体育课程本身蕴涵着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对于置身于体育过程的大学生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综上所述,价值观念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类以什么样的心头和旨意去开创新生活,因而对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体育课程所特有的实践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创设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的适宜环境,为大学生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形成提供了实践机会,在构建大学生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竞争、协作、诚信、规范等价值观念体系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梦秋.规范何以可能[J].学术月刊,2007(7):56-60.

[2]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方正泉.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J].江苏高教,2006(5):107.

[4] 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学,2007(6):92.

[5] 石鸿儒等.体育课程价值新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8(6).

篇9

【关键词】体育教育趣味性竞赛模式素质教育体育精神

前言

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实现新的教育需求,同时也很难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所以,有关的专家学者在对中学体育教育不断探索体育教育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对此,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我也有一些自己愚见,希望在某些方面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

一、建立趣味性的中学体育教育

以前,教育界对体育教育的不够重视,导致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时大多数采取的都是同学们自由活动的教学方式。而同学们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的有趣性,而是它没有压力,没有束缚而且非常自由的授课方式。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我深知这样的教学弊端。我希望中学体育教育能够具有真正的趣味性,学生也是真正的热爱体育这个科目。以下是我对如何增加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兴趣的几点薄见:第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在学校内统计学生对各项体育项目的热爱程度,从而得到相应的数据。同时,增设像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设施和教学内容。体育课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第二,激发身体对体育的热爱潜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长跑是没有几个学生会喜欢的,强制性的要求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现在中学生年龄偏低,心智发展不够成熟,这时候如果,教师告诉学生用一些奖励的方法吸引学生跑步,并且补充一些跑步有益身体发展健康方面的知识时,学生会慢慢热爱上跑步的。

二、体育教育中引入竞赛模式

体育之所以变成其他如“语”“数”等科目之余的放松课程时间,是因为体育教育没有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压力。在体育教育中引入竞赛模式,一方面可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新课标的学习要求。如何引入竞赛模式,以下是我的看法:第一,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相结合,将竞赛观念引入体育竞赛当中去。体育竞赛引入后,将体育成绩和学生总成绩联合。同时,教师授课时有意识的传授各种强身健体的方法,引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重视,体会体育学习的乐趣。第二,中学的体育应该不断地将体育精神结合在体育课堂中。传统的体育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的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学生里面的体育是不能引起同学们对体育的高度重视的,所以,只有将一些竞赛的观念带入到教育中,让同学们产生荣誉感才能更好的激发同学们对体育的喜爱。

三、中学体育教育中引用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老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老师要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无论是对素质教育观念上的看法还是对体育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都取决于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所以,中学体育老师要先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端正教学态度、提高自身职业技能、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等。第二,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第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对方面全能发展,体育教育不能简单的只关注于体育成绩、竞赛成绩的高低,更应该培养学生在体育竞赛的学习过程中的协同合作能力,团结友爱,善于合作也是必须有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们的素质,重视素质教育,让学生们自尊、自信、自强。

四、中学体育体现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在中学生的体育课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学生人格的形成,对学生未来的人格精神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也是一个老师应该带给学生们的东西。体育精神是一种竞争精神,竞争是人的天性更是体育的灵魂。培养中学生的这种体育精神也是对他们自身的一种自我挑战,可以激发中学生自身存在的潜能、实力、意志力、心理素质。这都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

篇10

【关键词】体育课程 校园文化 策略研究

1.体育课程的概念

体育课程是以学生的身体为出发点,教师通过体育教学和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体质增强,对体育有所认识,意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身心健康,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开发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由此可看出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2.体育课程的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实现教育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体育课程所传达的不是一般的知识,是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发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认知力,创造力,理解力和想象力,提高人的体力和智力,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意识、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体育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体育课程的设计本着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力,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意志品质,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体育的学习中领会体育精神,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3.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不断加大教育体质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多学者都是对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进行研究,有理念方面的研究,也有实践方面的研究,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许多设想,由传统的竞技运动为主线,改为体育与健康为主线。体育课程设计的科学化,有组织性的加强内容选取,丰富课程设计的多样性。

3.2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体育课程设计中理论基础薄弱,大部分研究将重点放在实际的操作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上,这样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没有课程设计的整体理念和思路研究,失去了体育课程设计理论的指导意义,变成了就事论事的讲述,这样的研究显得肤浅。也有许多研究注重描述现象,没有过多的方法和策略,使研究失去意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能提出好的建设性意见。体育课程的设计理论如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与体育课程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更加科学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显薄弱,使许多的研究成果变成了空想和纯理论的状态,不能为体育课程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降低了研究价值。

4.体育课程的设计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4.1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理论知识建设。体育的技能与理论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过硬的体育技能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提高体育的技能,所以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一定的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通过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体育有一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对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力等的提高作用,把健康和娱乐身心落到实处,拥有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校园文化建设。

4.2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竞赛环节。体育课程的设计加入竞赛环节,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气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所习得的体育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可以通过竞赛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和完善体育技能。体育竞赛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比赛的过程中放平心态,不看中结果,只注重比赛时的乐趣,团队的协作意识,使命感及荣誉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提升。

4.3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课外体育活动建设。体育课程的设计要本着为学生终身体育做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课外体育活动是课上体育活动的延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课上课下两手抓,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体育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组织课外的体育活动,课下增加体育社团和体育竞赛的组织,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与学生多交流,使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

4.4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创新性。为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丰富体育课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课程不能是一味以原来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在体育课程设计中应加入新的元素,创新体育课的项目。例如在体育课中加入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做到寓教于乐。也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入到体育课程中,人们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能感受到快乐和放松,愉悦身心,对传统体育文化充满自豪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及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翟奕轩,以和谐校园文化推动体育健康课程建设[J].上海

体育学院学报,校园文化,2009,2,305-45。

[2]徐颂峰,体育课程“课韧庖惶寤”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校园

体育文化建设,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

[3]郭雅,聂东风,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与建设策略,西

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月第33卷第2期

[4]王乐,略论体育健康课程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教学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