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范文
时间:2023-03-15 06:1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对教学情境概念的初步探索
教学情境是与教学内容相对的一个概念,它特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通过主客观的综合筹措所营造的、与教学内容直接关连的、外在客观境况与内在心理境况相融合的、教学生活的当下在场状态。
教学情境区别于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可能影响教学的外在的、客观的周围境况,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关系,不同内容的教学可以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情境中包含教学环境因素,但是它所包含的环境因素是指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并影响教学效果的那部分。比如说,教室里窗明几净、空气清新,窗外绿树成荫、一片宁静,这些物质性的境况属于教学环境。高校相关的鼓励性政策、教师教学工作的愉快心情、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非物质性的教学境况也都属于教学环境,但是,它们并不一定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只有当大学生在接受并反思相关教学内容过程中,感受到这些环境,并由此引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心理反应时,这些教学环境才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成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
教学情境也不同于教学条件。教学条件不仅指教学环境的优劣,更多地是指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的完善程度。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用相同的教学条件来讲解不同的教学内容,并非一定引起教学效果的差异。教学情境依赖某些教学条件,但相同的教学条件并不决定相同的教学情境。教学条件是营造教学情境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比如,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应用,既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分析法学案例,也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使社会学分析感性化。因此,教学条件只是营造某种教学情境的客观前提。
教学情境亦区别于教学气氛。教学气氛是指教学过程中在环境的烘托下师生主体所呈现的情绪状态,它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是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的外在表现,这种情绪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和激发师生主体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但是,教学气氛只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因素的外显,它不能置换和取代教学情境对于教学效果的综合影响。比如,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学生分析法学案例时,该案例的疑点颇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疑惑,于是举坐哗然,形成了此争彼议的教学气氛。如果该教师能够准确地掌握这种气氛下的学生心理,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条件,营造一种外在的教学情境,利用声音和图像显现案例的关键性陈词,用夸张性的符号——“问号”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上来,同时,教师主体以合适的语气、声调、体态、动作、表情和语言,衔接了学生内在的心理情境和外在的客观情境,从而便会形成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综合性教学情境。
二、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必要性
1.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
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有很多,以往的教学理论研究较多地注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我们承认,这些不同方面或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教学理论研究,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于教学问题的理解。但是,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并不是单方面地起作用的,而是综合性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单就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气氛、教学语言、教学体态、教学情感等方面的单向度研究,其实质是把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片面地抽取出来,以相对脱离现实教学生活的抽象的单方面教学关系进行考查。这种研究教学问题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真实的现实教学活动的全貌。
作为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
教学生活的知性化,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在可感知的范围内,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以可“证实”或“证伪”为依据,借助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对教学内容作出有效与否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知性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知性的教学生活观缺乏人文旨趣,导致僵硬的形式逻辑的不可僭越和纯粹经验的当下性,其实质是以非生命本性的理性教学遮蔽了非理性教学,它只认可可验证、无矛盾、确定性的教学生活的真实性,把现实的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格式化为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存在被了。它割断了超验的纽带,套上了经验的绳索,驯化大学生固守陈规,抑制了师生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生活的意义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影响和作用于教学生活,凭借直觉、顿悟、玄想、体验、审美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超越。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意义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意义的教学生活观,失去了标准和规则的束缚,以其无逻辑的体验性僭越了形式逻辑,导致超经验的无向度的神秘玄想。其实质是以生命本性的非理性遮蔽了理性的教学生活,抽离了教学生活中应有的科学尺度和知性规则,它挣脱了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知性框架,却撞进了漫无边际的意义森林,使师生主体在丰富的想象中迷茫,找不到与现实确定性教学生活的切合点。
现实的真实的教学生活,既不是纯粹知性的教学生活,也不是纯粹意义的教学生活,而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总是以知性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同时,又以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生命活动去参与知性思维的过程。例如,当我们谈到一个教师或学生在教学生活中感受到逻辑之美,并由此而领悟或升华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之时,我们是在讲这位教师或学生是在以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教学内容。应该强调的是,知性和意义只是相对的抽象和分类,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教学生活中的知性因素与意义因素也不是一对一地发生作用,而是以立体网状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要想揭示这其中的奥妙,需要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当然,这种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教学研究的处女地。但是,这些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的连锁反应的效果和质量,则需要教学情境作为背景和依托。还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生活这一概念的使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批评人们对属于人的生命本性的意义性教学活动的遗忘,还力图克服思想意识上的偏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度信息流动过程。所谓“填鸭式”注人性质的教学传统,就是这一思想意识偏见的结果。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在师生主体间的双向流动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教学生为主,但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也是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教学中不断超越和升华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质量之所以能够提高,根源就在这里。而教学情景理论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受益而言的,它包括了教师这一特定的教学主体受益,而教师主体受益的反作用,则又会使学生受益,因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教学中的师生主体相得益彰。只有当师生主体共同进入教学情境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到自己在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中的角色。
2.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信息技术和电脑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的兴起,正像品牌产品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一样,知名教师将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受众群体的增多和膨胀势必造成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时空分离,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正是这种时空分离的产物。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当代高等教育方式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学生群体实现了自主选择受教育方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对大学课堂教学情境起到了摧毁和解体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当展背景下,强调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和暴露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能克服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盲目性,为在特定时空中师生共享教学情境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争得合理性地盘,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远程教育和师生直接照面的教育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还能够不断地引导和校正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使其不断提升和突显教学情境的功能。反过来,现代教学手段也为营造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现代化的基础,尤其是使不同时空的切割和重组成为可能。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从个体发展的历程来看,人一生中的创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倒U型,大约20岁~50岁之间是人的创造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大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育业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旺盛的精力和对事物的新鲜感,使其大脑的左右半球能够较准确地接受来自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并相互配合,作出逻辑的、语言的、分析的、形象的、认识的、韵律的、色调的、方位的等等一系列链式反应。如果大学课堂上能够营造出适合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那么,这些链式反应就能够引起最多的脑细胞活动并参与找到接收信息的联结点。“爱因斯坦躺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的时候,透过徽闭的跟睑,凝视着太阳,玩味着通过睫毛而来的光线。当时他开始想知道沿着光束行进会是什么样子。他就像进入梦境一样,躺在那里。让他的思想随意邀游,幻想着他自己正沿着光束行进。突然他意识到(应当说—闪念之间)这正是刚才所求的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就是找到了信息的联结点。可以说,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支持大学生动用全部感觉器官进行七宫并茂的创造性的学习“战争”,这正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新时期大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
三、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对当代大学教师提出的挑战
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和运用,要求当代大学教师必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篇2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和谐课堂
和,《说文》中解为相应也;谐,《尔雅》解为和也。和谐即指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
那么和谐课堂则可理解为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模式下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而推之和谐的教学模式则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和谐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和谐的稳定结构形式。所谓的教学活动进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现代化教学中,除了包含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要素外还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所以相应增加了"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和谐的课堂就应该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四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强调学习环境要包含四大属性或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所指的"情境"要素是由教师提供创设的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那么"协作"与"会话"则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就课堂内容(教材)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可以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加以辅助;教师通过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后,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自我探究能力。如果做到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四个要素与教学模式中的四个要素融会贯通,那么就能够达到和谐课堂的目的。
1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变的更为独立,可以称得上是有潜力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且大学生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一般都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这些基本特征,然后在教学设计中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依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安排和决策,以便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和谐学习的情境。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任何学习过程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所学事物的意义。因此学生成了课堂上学习的中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要求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再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这也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并且充分把握教学中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实时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灵活的实施自己的课前备课和计划。同时在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就我们的医学电子仪器课程来说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理现象开始切入,密切联系医院里使用仪器进行诊断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身边的事物联想到课程的内容,体现出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的和谐统一。但是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接受的中学教育各异,成长环境各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习风格、个性和学习效率,教师就要及时让学生知晓并领会自己的教学意图、课程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表现出对学生完全的信任和关注,综合运用听觉的、视觉的、和实用的教学技巧,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才能使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学生都能够和谐地在课堂内学习到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医学电子仪器课程是以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践两种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课程本身的工程性很强,因此,要求学生操作,调试和测试的能力较高。在进行实验室实践时教师相当于给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任务进行学习,并让学生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当然倡导学生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并非意味着他们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有效的,正确的,当他们遇到问题或偏离方向时应给予有效的援助和支持,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示范、辅导和咨询;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而且他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想法,通过并进行各种合作学习,最终协商趋向一致,达到和谐学习的效果,并最终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这正符合了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出的教学环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有援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使自己的教学过程达成和谐统一。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教师对"情境"的设计,还是与学生的"协作"与"对话",如果能做到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的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会在一个和谐的过程中进行。在这样的和谐课堂中,不仅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有效、积极的双向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同样存在良好有序的多向互动。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与自然、轻松的对话中,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得到很好的激发与满足,特别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2教材与媒体的和谐运用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按照该理论的指导进行课程教学,自然而然的就会使课堂达到和谐的效果。
目前我校为生物工程系本科生开设的医学电子课程中有许多医学知识和电子技术交叉融合的实际应用,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应该通过典型电路的实际设计应用,及具体功能的实现,对电子线路在医疗仪器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认识,并举一反三,能够分析和设计类似设备的电子线路。该教材的内容中涉及有载流子的运动,电磁能量的变化,信号的传递等相对抽象的概念和过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解清楚的抽象的理论或难以进行教学操作的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使教学过程实现由难化易,由繁化简,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概念、原理等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一些看不见的东西通过形象化的仿真和模拟来展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转换思维方式,进行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善思乐学,达到了和谐课堂的目的,并且扩大了教材在课堂教学上的容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构建和谐的大学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观,实现自己对于课堂角色的转换,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互动性;课堂教学;主角;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77-03
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将相应内容传递给教学对象的过程。[1]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书架型的人才已经不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培养素质全面、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因而,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师生互动交流为手段、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互动式教学更加适合现代教育的要求。互动式教学,其主要内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其目标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探求、大胆质疑、积极讨论,从而全面提高综合学生的综合素质。[2]但是在现阶段,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要构建互动教学模式还有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
一、互动式课堂的原则
1.以学生为课堂主角。刚刚成年的大学生,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情感丰富而强烈,但波动性较大,他们希望得到理解、得到尊重,其中的大多数人更希望能有机会表现自我。[3]吕叔湘曾经说过上课的时候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学生不再仅仅是“听众”(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和“配角”,而更应该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和积极的认知信息加工者。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以学生为“课堂主角”的同时,也要小心陷入“学生中心论”的误区。教师也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要把握好课堂的氛围和方向,真正起到辅导、引导、支撑、激励等作用,防止课堂变成“一锅粥”。
2.增加师生相互交流。实验心理学家郝瑞特拉实施过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证明:实验者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而相互交流过程中的内容能够记住达70%。[4]《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礼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的,都反映了交流的重要性。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的单向传递。学生获取知识需要老师的指导与介入,但是老师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及空间,让其充分发挥潜能,学生局限于其认知水平,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可能是片面和错误的,此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
3.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是学生跟老师的共同劳动,它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5]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老师争辩。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在学习中没有心理和精神压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还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增强其自信,从而达到健康、快乐、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建立互动性课堂的措施及策略
1.从教师教学变为教师引导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的教学方式是刻板的填鸭式,教学内容缺乏培养创造能力的元素,教育出来的学生,虽然有-定的专业知识,但常常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很难成为开拓式的创造人才。而教师引导学习,则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开创,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教学的核心是“学会学习”,而不是接受知识。
2.采用多媒体教学,提升互动性。郝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1)人类获取的信息有11%来自听觉,83%来自视觉;(2)人类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动画、图像、图形、声音、色彩、文字有机结合的多媒体优势,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将具体的声音和影像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密切结合,完成教学,将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动态之中,教学活动生动有效,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运用多媒体系统教学,可以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真实感,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7]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应主动和学生交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改善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3.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协调应用。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促进其与教师的主动互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尽其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1)根据课程内容,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有兴趣,有话可说;(2)设计操作性强的课堂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意识,让书本知识在竞赛活动中“活”起来。
4.学生参与制作教学课件和讲课。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参与课件制作,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讲解,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这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把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过程统一起来。[8]学生教学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的尊重,同时也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需求,使老师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课堂效率,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引入激励措施。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教学,可以获得赞许或奖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9]如每学期初,我会跟同学讲明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40%,其中25%取决于他们平时课堂的表现,来激励学生更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教学结果证明,这种激励措施具有比较好的效果,学生之间竞争得分,课堂气氛活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顺利。
6.多种参与方式,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的认知风格,有自己偏爱的学习方式。[10]因此,要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课堂交流。如:参与课件的制作与教学、报道热点事件、分组讨论、提交读后感等等。参与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11]同时根据学生所选的不同参与方式,老师可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评价,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学生在交流中找到更好的参与教学方式。
7.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方面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对所学理论知识经过实践达到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12]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进行近距离的观察或者动手参与实际生产,发现理论学习中没发现的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与教师进行主动的交流和互动。
8.提高教师修养,培养课堂魅力。在课堂上,具有个人魅力的老师,总是能吸引学生不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而没有特色的教师,即使费劲力气,对学生也产生不了丝毫的吸引力。与时俱进的教育发展趋势和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锤炼自己,打磨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养成独特的课堂魅力,是我们每个教师面临的课题。
总而言之,良好课堂的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参与性,既能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创新精神。在目前的大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引导、监督、促进、评估的作用,着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潘巧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4-7.
[2]刘立新.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9,2:287-290.
[3]董雪飞.双向互动与自主学习――论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J].常州轻工职技术学院学报,2007,1:26-29,45.
[4]李春伟,王桂英,陈春晟.多媒体技术在包装印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包装,2009,6:71-73.
[5]谢香云.师生互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J].教育论坛,2004,1:64-67.
[6]刘国凌,彭珊珊,朱定和.“食品包装学”课程创新教育的探索[J].包装工程,2003,24,6:140-141.
[7]张冰.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4,6:56-57.
[8]修忠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求得主动发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8):27.
[9]郝爱语.关于培养与提高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J].苏州工职院,2008,(01):5-6,12.
[10]陈家禄.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的形式[J].西北职教,2009,(05):51.
篇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顺应当代教育的产物,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各个层次学校教师的认可,因为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无法替代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而翻转课堂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模式,它使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把课堂变成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转课堂模式真正地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翻转课堂模式概述
所谓翻转课堂模式,就是教师创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内容,当回到教室上课时,教师不再对视频内容进行讲解,而是面对面做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些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视频中所讲授的内容或者与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翻转课堂形式不仅仅包括创建视频,还包括面对面的互动以及与教师一起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它是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的结合,即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也能随时随地在家或者课外进行教学活动。
3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翻转课堂设计模式
3.1翻转课堂模式的基本要素
3.1.1创建教学视频的基本要求
在创建教学视频时,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了解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视频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达。同时在搜集和创作视频时,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采取简单易懂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接受,有兴趣学习,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
3.1.2组织课堂活动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增强学习中的互动,具体是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的互动。教师从讲授的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的角色,这有利于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能够更好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所讲授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可以包括小型讲座、小组合作、辩论赛、简英语演、角色表演讲等形式。每个课堂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的给予指导和给出相应的建议。学生也可以在课堂活动中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
3.1.3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配合网络指导教学。教师可以在网上建立公共邮箱或能够互相交流的QQ群。教师在备课时,虽然主要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但是也可将扩展的内容发至学生们都能交流和分享的公共邮箱或QQ群。学生在课前根据预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自学完后,可以马上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扩展内容和完成相关练习。在课上,学生也可以对练习部分反馈正误。学生根据作业反馈决定是否再次学习本课内容,错误的记忆和理解得到及时纠正。教师可以通过反馈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全班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而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进度、难度,制定个别辅导计划。
3.2模式设计
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TheTailofFame为例。
3.2.1课外拓展部分
在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创建本单元视频并创建公共邮箱,告诉学生邮箱名和密码。教师在视频中主要以给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输入为主。首先在视频中给学生列举关于名利相关的词和短语,使学生对本单元关于名利的词和短语有所了解,当表达到关于名利的话题时,能有所输出。再次讲解本文的主要大意和结构分析,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写作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在公共邮箱中留关于本单元的扩展内容,给学生介绍一部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的电影,让学生观看,结语自己的感受,并把其中关于名利的一些片段的台词翻译成英语。
3.2.2课堂学习部分
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活动。在学生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评,如语音语调是否准确,词汇句法运用是否得体,表达方式是否地道等,必要时需给学生补充一定的英语背景知识,以防止他们出现交际性错误。(1)辩论赛把学生分成两组,大约10人,每组5人,进行辩论,一组的学生赞成出名,因为出名有很多的好处;另一组反对出名,因为出名有很多的坏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赞成出名还是反对出名,每组的5名学生应有不同分工,有负责陈述的学生,有结语陈词的学生。这种辩论形式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2)角色表演课前给学生留的扩展作业,观看电影甲方乙方,并把其关于名利的片段的翻译成英语,这部分内容可以进行角色表演。以组为单位,指定扮演角色的人,课前教师应对其翻译的台词进行校正和修改。在课上,学生进行角色表演。通过角色表演的练习,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同时也体会了名人对于名利的追求就像狗追其尾巴,教师需对其表演进行评价。(3)小组合作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考核在视频中提到的关于名利的词和短语并进行造句或情景对话。小组成员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课文中的情景,练习句型。把每个小组进行编号比赛。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4结语
篇5
一、注意力要集中
1、随时注意,悄然提醒。老师上课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眼神,有些时候,学生好象非常认真地在听课,但是有经验的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的眼神有些涣散。这时候,老师可以说:“请同学们眼睛看着黑板。”“请同学们眼睛看着老师的手……”两句话一说,走神的同学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了,上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停顿三秒钟,让宁静唤回注意力。有些同学上课时总爱在课堂上热热闹闹时“睁眼养神”,老师发现后如果出声提醒他又怕打断了其他同学的思路。这时候,不妨试一试 “停顿三秒钟”。这样,老师既能唤回走神同学的注意力,其余同学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奇妙的知识海洋中。
3、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想让学生不走神,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紧紧抓住学生的“精气神”。例如:让新奇漂亮的课件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讲解知识时要生动有趣,活跃课堂气氛……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形成课堂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
二、情境教学要适中
新课标下,老师开始一堂课的时候都会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一节新课,有效情境的创设犹如一出好戏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激发兴趣、进入智力振奋状态的作用,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入学习的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情境创设好不好,就看能否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篇6
一、英语大班课堂教学的难点
1.大班授课由于人数多,学生听课的效果不好。尤其是坐在后面的学生,感受不到课堂的感染力,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对英语课的兴趣。
2.在课堂上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老师来讲,面对如此多的学生,感到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从学生来讲,又容易产生依赖性,形成被动学习的局面。
3.师生的互动较少。由于班级的人数多,往往师生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只局限于为数不多的学生中,而大多数的学生只是在观望。
4.很难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组织学生的讨论与活动。分组讨论可以巩固课堂所学,而在大班中开展分组讨论参与的人数相对较少,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往往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5.由于学生的人数多,老师很难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对课堂的反应;对所学的掌握,以及在实际当中的应用。
二、攻克英语大班课堂教学难点的对策
1.通过问卷调查、摸底考查及课间交流等形式尽可能快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此对学生有较为全面地了解是开展成功的教学的前提。了解的内容包括生源情况、入学成绩、对英语学习的感受以及在英语学习中主要问题和对大学英语课的认识等。这些情况的掌握有助于制订教学计划和开展学生的课堂活动。
2.从自身出发,提高课堂授课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有关教师表述力的研究发现,如果教师讲课生动,重点突出,语言幽默,面部表情富于变化等,就能引起并保持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教师在课堂的作用还是非常肯定的,认为教师的热情,讲课的清晰,任务的明确,师生的互动,关系的和谐等是课堂成功的必要因素。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内容,查阅资料,本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的原则,进行必要的补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适当走动到教室的不同位置,提高全班学生,尤其是后面的学生的注意力。运用手势、面部表情,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注意声调,突出重点。并且穿插幽默,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课堂的生动和活跃,积极加入到课堂中,而不会感到厌倦。
3.教学中把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两项以上的技能结合起来进行训练。整体语言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强调语言是一个整体,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整体性的,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而从课堂教学形式上来看,在课堂上从头到尾地从事一项技能的训练,会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在很短的时间消失,而感到厌烦和失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课本和教学计划,把四项技能的训练穿行,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反复练习和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由于形式的变化,可以使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保持下去,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有关注意力持续度的研究发现,即使是成年人学生,在一堂课的开始阶段,注意力也只能持续集中15~20分钟左右。随后就会降低,集中度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如果教师“满堂灌”,不给学生联系实际进行练习的机会,则很难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讲课中要短讲多练,讲课约15分钟后,加练习5~10分钟,并且变换练习形式,可以采取集体回答,主动回答和突出抽查的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
5.开展课堂上的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培养分析、解决综合性问题的高层次能力和情感方面的习得,必不可少。但讲授也有其优势,比较而言,讲课比讨论传播信息快,在传授知识上胜过讨论的方式,而讨论对学生概念的形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方面,比讲课更有效。因此,在课堂上应将教师传授和学生的分组讨论结合起来。在小组活动中,学人组的形式,被一系列对比实验证明简单易行且富有成效。考虑到大班座位固定的困难和二人组成的显效,在课堂上采用集体问答和二人组的形式,加强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和讨论。在分组的时候,有意地安排活跃的学生带动比较被动的学生。可以采用对话、演讲、集体表演等多种形式让他们自己去构思、组织、排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
6.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信息量大,图、文、声并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不受座位的限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
篇7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大学生特点 课堂现状
一、学习动机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1]强调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比如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借由外在诱因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此外,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认为,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是其在心理上模仿和认同楷模的行为表现。
(二)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2]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如学生肯定了学习的价值,便不须什么外力控制就能自动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此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两大类:基本需求(生理、安全、爱、自尊的需求)和成长需求(求知、美、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是否产生学习动机即求知需求,基于基本需求是否满足。
(三)学习动机的认知论。
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3]将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种因素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积极的归因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维度。
2.自我价值论
自我价值论[4]认为自我价值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多次成功带来的自我价值感能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若不断失败便以不用功读书等方式逃避失败,维持自我价值。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5]成功率为50%左右的任务能提供学生最大的挑战,学生完成该任务的动机最强,因为努力便意味有希望获得成功,否则就有可能失败。
4.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6]认为能力随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而增强的学生,倾向知识掌握目标,学习中会采取更好的认知策略,学习动机较强。认为能力不可改变的学生,倾向表现目标,更关心如何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
二、大学生的特点
(一)思维发展特点。
大学生的思维“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既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又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在强调确定性和逻辑性的前提下,承认相对性和矛盾性”[7]。大学教师应根据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为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二)学习特点。
1.大学生学习有三个特点[8]
(1)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大学生学习的内容直接或间接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服务,课程的目标、设置、培养模式等都紧紧围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服务,有更明确的职业领域指向。
(2)大学生学习更凸显主动性、选择性、批判性和探究性,因此大学课堂教学要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大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更自主的迁移能力,不断实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目标。
2.大学与高中阶段学习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阶段的学习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大学的学习是对前一阶段理论学习的深化和拓展,二者既彼此联系,又有一定区别。首先,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的专业性不突出,重在全面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考试形式单一。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专业性较强,实践和实习课程比例增大,课程门类及考察方式多样,理论与实践并重。其次,大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对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未来的职业定位、人生理想等有更清晰和明确的认识。
三、大学生学习动机及课堂现状
李凤杰、刘文[9]在2007年对中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成就动机、认知动机、威信性动机、副属性动机四种成分,其中成就动机和认知动机占主导地位”。该研究还表明,“学习动机水平到大学四年级有普遍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追求功利性、实用性”。
金怡、姚本先[10]在2007年通过调查研究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进行排序,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睡觉(14%)”,其次是“思想开小差(13%)”、“看课外书(12%)”、“聊天(12%)”、“玩手机(12%)”、“做其他作业(11%)”等。
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大学生中存在学习动机随年级升高逐步呈功利化趋势,课堂行为存在一定的失范表现。因此,教师应积极采取策略,改变大学生浮躁、功利的学习态度,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如何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教师在课堂上与大学生分享人生经验,增强学生对课堂的亲切感,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促使学习的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在动机是人性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内在原动力。”[11]大学生个体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出现了分化、矛盾、整合和稳定”[12]。因此大学课堂教学要积极促进学生外在学习动机向内部学习动机的转化,从而使学生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民主、信任的氛围,鼓励学生以内部动机为主导进行学习。教师在大学生刚入校,尤其是在大一时,应不断强化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能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同学一起分享教师的心路历程,如对人生、专业、求职、生活、爱情等的感悟,启发学生认识学习对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既增强大学教师的亲和力,营造课堂信任氛围,满足学生安全、受尊重的需要,又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知识的匮乏,对学习产生需要,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二)大学教师要明确学生需求和学习特点,明确教学目标,灵活掌控教学内容,对专业怀有热忱、好奇和兴趣。
首先,大学教师应该明确大学生到课堂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大学生的学习不再停留于单纯的知识记忆,更渴望增加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联系,了解科研的方法和途径,有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尊重大学生渴求学会研究、学会高效学习的欲望,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要注重科研方法的讲解,科研精神的熏陶,用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
其次,根据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教师的教学风范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学习[13]。大学教师对所教内容怀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教学欲望,也会激发学生模仿教师的欲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学教师对教学内容是否怀有热诚,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表情、手势等。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充满好奇和热情,适当引用生动有趣的例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本身,摒弃“用知识解释知识”的刻板的教学模式。
最后,教师可结合自己的课题项目和科研兴趣,选择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研究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进行教学,最好是学生未接触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欲望的研究,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感受做学术、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强化学习动机。学生可自学学会的内容可采取小组探讨、自由发言和评论、写读书报告等形式进行灵活考察,做到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布置学习任务,淡化应试教育,使学生经过挑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和适当的精神奖励。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学生选择成功率为50%左右的学习任务,动机值最大[14]。因此,大学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应注意学习任务的梯度变化和多样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偏好选择成功率在50%左右的任务,淡化应试教育,减少学生学习的焦虑心理。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除了根据完成的内容质量进行评分外,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完成态度、学习过程及评价结果对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促进作用等因素,评出的分数既能让学生尝到通过努力可以拿到较满意的分数,又感到不容易拿到高分。教师在给学生打分时,应多给予学生精神层面的鼓励,用诸如“刻苦”、“努力”、“认真”等词汇给予学生客观、合理的评价,同时以鼓励的方式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不足并给予建议。
(四)让学生重新定义成功,为学生设置合理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大学生的思维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15],且“他们对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呈现多元化”[16]。大学教师在布置任务前,或在日常教学中适时启发学生思考“成功的多种定义”,让学生了解心态的成功也是一种成功,有助于大学生针对自身情况制定目标,激励学生从小目标的实现中获得自我认同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从而推动学习的持久性。对成功与失败有了积极正确的态度,学生才会积极归因,才不会在遇到困难时盲目归因于自己能力不够或运气不好,避免学生陷入逃避失败、自暴自弃的消极状态。大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的引导,鼓励学生将成功归因为努力和能力,学生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时应归因为缺乏努力和勤奋,让大学生明白努力、能力、成功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对成功概率的预见性,自觉地在平时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能力增长观和掌握目标,逐渐淡化“为他人学习,为证明自己学习”的自我卷入目标观,促使学生踏实、用功学习,增强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2][4][11][1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98-299、302-305、318-319、301、299.
[3][5][6][1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6-227、223-224、228-229、224.
[7][8][15][16]文萍.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8、79-83、62、58、75.
篇8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促使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视程度日渐增加,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也随之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近三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不少高校英语教师头疼不已的问题。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控制学生情感因素协调学生学习行为,保证语言输入质量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获得主要的可理解的目的语输入的重要场所”(徐玲,2002)。在近几年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课堂学习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形式,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作为一门全校性公共课,大学英语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是艰难而枯燥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按照传统的“老套路”: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本要求掌握的单词和语法,再进行机械的操练、记忆,学生或者可能因忙于记录讲义,而没能真正理解单词的用法;或者可能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就因课堂上一成不变的沉闷气氛而失去兴趣,转而在底下“干自己的事”,甚至干脆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因此,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英语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以下,我将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体会,从几个方面谈谈课堂教学中营造课堂气氛的方法,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进行积极鼓励和合理评价,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的气质类型各异,影响其学习的心理因素各有不同。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抑制保护心理,往往会因怕出丑、怕被人笑话,怕教师对自己持否定态度而对课堂实践活动不适应,参与意识不强,甚至当有疑问或困难时也保持沉默(刘淑颖,2006)。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这种“畏难”情绪的确比较普遍。尤其是我院生源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中学英语教育较为落后的粤东乡镇及山区地区,英语语言基础比较薄弱。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这些学生常常花大量时间在背单词、读课文上,但由于方法不当,往往收效甚微。由此他们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都或多或少地产生“畏难”情绪。在“畏难”情绪的作用下,很多学生或者因沮丧而厌学,从此放弃英语学习;也有些学生或许会更加努力地背单词、读课文,但发现自己遗忘得更快,从而陷入更加不自信和更加“畏惧”英语的恶性循环。
面对这种“畏难”情绪,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第一项关键任务,而积极的鼓励和合理的评价方式在这一环节上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积极的鼓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塑造正确的英语学习心理;而合理评价能够使他们在得到正面的评价之余感到学习成就的需要得到满足,也得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随之逐步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既营造了热烈紧张的课堂气氛,又使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由此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的热情,无论对教还是学都是十分有益的。
那么怎样帮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重树信心呢?我的体会是:首先,上好大学英语的第一节课,给学生必要的鼓励,使他们树立起必胜信心。在第一节英语课上,教师应给学生做动员工作,告诉他们英语并不难学,只是我们对它不熟悉而已,并结合英汉相通的地方(如:“我是个学生。”英语表达是“I am a student.”),告诉他们英语和汉语思维方式基本一致,结构也一致,由主语(S)、谓语(V)及宾语(O)这三个基本部分构成,只要通过练习,就可以把学习、运用汉语的能力迁移到英语上。
其次,设立合理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踊跃发言。教师在课堂上的点评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课堂参与程度的点评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增强课堂英语教学效果。(熊汝琴,2011)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不管回答得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给以积极的评价。比如当学生在回答错误时,不要立刻纠正,而要尽可能用些间接方法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当学生最终通过自己努力想出正确答案时,教师可以微笑地以一句:“Good,thank you!”加以鼓励,即便学生最终还是无法回答或怯于回答问题,也应耐心地回以“Thank you all the same!”给予学生安慰和鼓励或者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实践证明,这样既让学生的成就感缓解了他们自己的紧张情绪,又避免了学生因自尊受伤害而失去积极性。当学生们发现回答问题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困难时,他们就有可能主动参与发言,就连少数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会愿意主动站起来朗读老师要求的课文段落甚至参与课堂讨论了。
最后,展开课堂讨论,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出一到两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要求学生分出若干小组在规定时间进行讨论并记录讨论的结果,然后由每一组的学生派出一位代表阐述他们小组的观点。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围绕“generation gap(代沟)”这个话题,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How do you bridge the generation gap between your parents and you?”这是大多数学生都亲身经过也比较熟悉的话题,因此在课堂上大家的讨论都很激烈,发言也很踊跃,提出了:1.show respect to parents (尊敬父母);2.share your feelings or experience with parents to promote further understanding (通过分享经验和感情增进理解)等方案。这样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增加了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因为经过讨论,集思广益,所以在发言的时候,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和不知从何说起,而是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显得信心十足。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添加讲课“佐料”
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引入,确实为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为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提供了有利的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像是一道美味佳肴中必不可少的“佐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增强了教学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使课堂教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同时还可以将其他相关的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文字、音乐、图片和影视片断欣赏的方式更好地配合在教学内容中。强烈的视听效果刺激了学生的神经,使课堂更加活跃,有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加深学生对英语这一门语言的理解。
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大学英语课堂添加“佐料”呢?以下“小把戏”可供参考:
(一)课前5分钟学唱英语歌曲。学唱英语歌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还可促使学生在学唱歌的过程中,逐步纠正英语的语音语调。比如国庆假期前夕,我向学生介绍了一首美国乡村歌曲“Country Road,Take Me Home”。我先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了美国乡村音乐这一音乐形式,再给学生播放歌曲鼓励学生一边看歌词一边伴随音乐学唱,使学生在学唱英文歌的过程中对乡村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音乐也带动了学生的情绪,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起到了“热身”的作用。
(二)介绍英语国家背景知识。“英语向来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工具。实际上语言并不仅仅是工具,它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作为载体,于所载内容密不可分”(王守仁,2008)。因此学英语并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而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过程。另外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提出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明确要求,近年来新编或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材越来越多地吸收了含大量文化背景知识的英美原文作为课文材料。所以在英语课堂学习过程中,如果缺乏相应的英语国家背景知识,就将很难理解英语中出现的某些词语、表达方式和谚语等的用法和深层含义。因此在多媒体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知识小短片或者影视片段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社会文化方面的内容。例如,我在讲到单词sin时候,用图片和视频短片向学生介绍sin(原罪)的起源,即圣经中伊甸园的故事。在讲到Victorian age的时候向学生展示维多利亚女王的照片及和维多利亚时代相关的图片和影视片断,介绍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背景。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注重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必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听、说、读、写在课堂中合理结合
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度”。“语言的灵活性及其实用性使得那些呆板的教学方法无力激发学生对语言感知能力的全面开发”(张曼,2010)。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反馈意见适时地进行调整和变换,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倘若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必定不够明显。当学生大脑渐趋疲惫时,教师应及时变换教学方式,动静结合,寓教于乐,避免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如果讲单词就只讲单词词义用法和操练;上听力只一味地反复练习和操练,这样平铺直叙的课堂教学缺乏感染力,势必造成学生的课堂疲劳,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注意合理安排,争取做到动静结合,每一堂课上听、说、读、写都灵活有机地结合,才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
比如在听力课上,教师可以先给出一段与听力内容相关的文章并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在快速完成阅读之后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通过阅读和讨论,可以扩大学生对听力内容的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一举两得,对接下来的听力练习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安排各种英语活动,如英语小游戏英语辩论、英语配音和英语对话表演等,灵活多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开口的习惯和能力,更可以缓和课堂的紧张气氛,消除学生的课堂疲劳,形成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当学生注意力分散,出现课堂疲劳时,教师不妨尝试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游戏。如在我讲解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Father Knows Better”时,请学生到讲台上表演父亲和三个子女Sean, Diane and Heidi之间的对话。还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玩一些英语的小游戏:向学生展示几个英语绕口令让学生练习,再请学生上来表演看谁能够读得又快又准确或者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美的英语诗歌,再请学生上台朗诵表演。这样不仅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生的疲劳,而且起到了锻炼口语的作用。
五、结语
教育部高教司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读写,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显而易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还需要每一位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营造生动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玲.关于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再思考.向明友,徐玲编.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淑颖.大学英语教学法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熊汝琴.试论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冯奇主编.外语教学与文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改革论坛,2008(1).
篇9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都会将课程内容按照教学设计以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战场。课后,学生们通过完成作业进一步去消化吸收课堂所学的内容,不断去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而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把传统的课内与课外进行翻转———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原本在课堂中呈现的知识以微视频、PPT等形式发送给学生,供学生在课前学习并提出问题,简单的“知识外化”过程借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于是,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方。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是翻转课堂的最大特点之一。翻转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要将知识性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视频、PPT、电子文档等形式,然后在线传输给学生供学生在课前学习。不管是教师的准备阶段还是学生的学习阶段,每一个环节都不可能跟信息技术脱开关系。同时,教师要有很好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实现课前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个阶段。在学生课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在线方式及时为学生解答一些初级难题,并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第一个阶段如果不能顺利进行,后面的学习便会受到影响。在这个阶段中,信息技术起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和媒介作用。课堂教学仍然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翻转课堂出现后,许多人担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被弱化了,甚至有人认为教师要失业了。事实上,只要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存在,教师就始终是教学过程的总设计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用学到的知识试着去解决从未遇到的问题。比如,课前学生完成了课文中词汇和短语的理解,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用所学单词和短语跟同桌同学练习对话,也可以将限定的结构通过短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果课前的任务跟文化有关,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就相关的文化主题进行演讲或讨论,分享彼此的见解。但是,所有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安排都离不开教师。翻转课堂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翻转课堂将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将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时间都作为学生的学习时间计划在内,将学习任务合理分配其中,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科学、更合理。整个学习过程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展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将所有知识以最为有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还要将“知识外化”、“知识内化”、“能力提升”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前期准备、中期辅助、后期拔高等工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翻转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学生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是翻转课堂得已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自主学习能力贯穿翻转教学过程始终。在课前,学生们要自主去学习教师的课前学习资料;课堂上,学生要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去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课后,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升更多是在自主学习中完成的。因此,如果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就无法进行。
(二)大学英语翻转课堂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进行。新技术的引入为大学英语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多数大学仍然存在英语课程课时紧、教学任务重等困难。尽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要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各种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但同时许多学校又在压缩大学英语课时,有些学校甚至改为每周三个课时,大学英语教学在艰难地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只靠课内的时间,根本没有办法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更不要说保证学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翻转课堂正在努力解决这种矛盾。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是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利用网络平台,将所有学习内容有效整合、合理安排在学生课前、课堂和课后的时间中,将课堂内外建成一个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多维英语学习空间。教师的教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室,学生的学也在各种学习任务的引领中变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教师的“无形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学习”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课时”的概念,教学已经完全突破了教室的界限。教师将课前的学习任务以微视频、微课、PPT、电子文档等形式传输给学生,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只要在上课时做好相应的准备就可以。并且,对于不懂的内容学生可以反复学习,也可以在线与教师交流,即使教师不能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在QQ、微信等平台中相互交流。
二、翻转课堂中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而进行的预测与判断。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是否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如果确信,那就证明他有“很高的自我效能感”,他就会坚持完成这一行为过程,并努力使之得到他所“期望”的结果;反之则不然。那么,如果一个学生坚信课前的认真预习会让他的听课效率更高;或者,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会让他的学习效果很好,他就会认真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学习任务,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样,他会重视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这样,学习既是主动的,也是高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正确面对并克服在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刘萍,2014)。每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不同,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习中表现得更自信积极,学习效率高,效果良好。当我们认为做某件事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时,往往会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性很高。所以,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很大,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会更有兴趣去参与英语学习。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学习英语的成就感,通过成就动机不断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翻转课堂”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英语教学新课标》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的学习与以往任何时候的学习都不同。步入大学以后,学生在时间上完全独立了,除了必修课、选修课之外,所有的时间归学生自由支配,学生在慢慢学习做自己的主人。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再加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托福、雅思等外在原因使学生对英语的重视要胜过任何一门课程。因此,大学英语学习是学生大学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以自主学习为主同样翻转课堂的一大特点。自主学习不简单等于自己学习,自主性味着学生具备规划学习目标、决定学习方式、获取并选择学习资源和材料、运用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结果乃至反思学习过程等一系列能力(宁顺青,201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教育部,2012)。翻转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这种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一方面以课堂作为教学的重要阵地,在课堂中解决学习中的最关键问题,另一方面又将课堂无限延伸,将大量学习任务放在了课堂外,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但是,翻转课堂中大部分的知识要自主学习,大量的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离开了自主学习,翻转课堂便无从谈起。
四、结束语
篇10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JonBergmann和AaronSam这两位化学老师,他们将带有实时讲解的视频传到网络上引起众人关注[1]。两位教师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课上时间用来为完成作业或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和定义。钟晓流认为[2],翻转课堂是在课堂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互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学目标方面,翻转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知识的建构和内化。课外通过学生观看视频预习、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课内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教师答疑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交流与合作能力等。(2)在课堂时间分配方面,在传统课堂里,课堂时间由教师掌控,并且大部分用来进行知识讲解,满堂灌,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内化知识。在翻转课堂里,学习不再受时间限制,课前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直至掌握所安排的内容。课内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师生、生生互动探究。(3)学习流程方面,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阶段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知识内化”阶段往往由学生课后通过作业、复习等活动自己来完成。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知识内化”阶段常常效果不佳。“翻转课堂”打破了原有的学习流程,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知识传授”是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PPT,进行测试等活动完成;“知识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来完成。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学生知识内化和吸收。
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Talbert经过多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总结了翻转课堂实施的结构模型[3],如图1所示。翻转课堂不管是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还是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地互动交流,都是围绕着“学生为中心”展开[4]。依据RobertTalbert的翻转课堂的结构,我们在2013级通信工程专业1、2班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1.设计、制作教学视频。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视频、授课教案(PPT)、趣味实验视频等,资源上线供学生课前自学。制作教学视频时,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考虑教师和班级的差异[5],还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笔者结合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制作了“质点运动学”、“动量”、“简谐运动”、“刚体角动量守恒定律”、“高斯定理”等30多集教学录像。教师要给出自学提纲,提出一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讨论的问题,包括自学过程的自测题、可以相互讨论的问题以及能力拓展的问题等。
2.针对性的课前练习。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课堂讲得少,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和练习多,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必须进行课前预习。教师要制定课前针对性联系,合理设计练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5]。为了帮助学生预习掌握,在视频后面设计三四个小问题,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得不好,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仔细思考找出问题答案。如:在刚体角动量守恒定律一节中提出问题“运动员的身体变化和转速变化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运动员为什么能高速转动,为什么伸开四肢,转速加快,收拢四肢,转速减慢”。
3.快速少量的测评。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准备少量的测评,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难点和存在的疑惑。学生的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刚体角动量守恒定律一节中,提出如下测评问题:人与转盘的转动惯量J0,伸臂时臂长为l1,收臂时臂长为l2。人站在不计摩擦的自由转动的圆盘中心上,每只手抓有质量为m的哑铃。伸臂时转动角速度为ω1,求:收臂时的角速度ω2。
4.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内化。课内则以讨论式学习为主,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课前针对性练习时发现的疑问提出问题,进行课堂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探究,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有效地将知识内化,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6]。学生通过演讲、成果展示、小型竞赛等形式及时进行交流与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为激励学生参与课堂自主学习,可以将课堂学习表现计入平时成绩。还要注意,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讨论题、思考题和练习题应具有梯度性,学生可以轻松跨越相邻问题梯度的高度,能让大部分学生达到自主学习、自我总结规律的目的。例如,在刚体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中,设置了10道讨论题和练习题,题目难度逐步加大,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角动量守恒定律。5.总结反馈。知识总结和课后任务布置。经过课堂学习后,用几分钟时间进行知识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将知识整合并凝华,最后布置下一次翻转课堂学生的预习任务、作业等。教师根据这些反馈的评价结果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确定下节课的探究问题。再如让学生利用刚体角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下落的猫尾巴的作用、飞机的螺旋桨的原理。
三、结论
- 上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游戏
- 下一篇: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