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经营特点分析
1.人员结构简单,管理制度不健全。中小型制造企业,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所需劳动力有限,人员相对大企业来说比较少,组织结构层次比较简单。这样能够节约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成本,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也容易凸显,能有效地激励员工。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上级的指示也容易贯彻,传达比较准确。人员之间协调配合简单,能够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做出人员组织的调整。俗话说,有规矩成方圆,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是企业能经营成功的基础。中小型制造企业不能从战略、系统、全局的高度进行管理。一方面对于员工的约束较弱,会使得其在完成本职工作上有怠惰,更甚至于谋求私利。另一方面,部门之间约束不够,不能控制平衡,造成员工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奖惩制度不当,奖罚不分明,更会出现员工工作不积极的状态。
2.生产方式灵活,融资难度大。与大企业不一样,中小型的制造企业投资小,管理成本低,产业转变容易,小批量的生产方式也使其能够很快适应市场的多样性、地区性、流行性和季节性。大公司在整体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不得不减小、压缩其生产的规模时,中小企业却能够不断调整其生产经营方向以及产品结构,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市场临时的急需的产品,也能够提供。但是,中小企业因为自身治理不善,产品技术含量低等原因,整体负债水平比较高,加上有的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缺少可供担保或者抵押的财产,使得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比较高。我国整体的信用担保环境还处在初级阶段,仅靠中小型制造企业自身的信用担保条件,也难以顺利完成融资。虽然近几年,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有所加大,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重视力度和政策还是不够的。
3.生产流程较长,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主要有采购、装配、加工、包装及检验等,装配过程是将几种原材料进行组合,成为企业所需成品。中小型企业由于其自身生产需要,常常还会将产品委托外单位加工。产品的各个生产步骤,为确定其产品质量符合设计所要求的水平,还需要进行质量确认程序。然后再是生产加工过程,是通过对原料的大小,形状等物理性质进行改变。比如电子敏感元器件的加工,是先将采购来的原件,通过热处理,使原件达到目标外形,出来后冷却,然后上色喷原料,再对其进行简单加工包装。制造业属于人员密集型产业,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环节都离不开人力。中小型制造企业,产品的质量及生产率主要依赖于工人的技术水平。
二、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1.成本控制不全面。企业的整体运营成本,除了生产成本外,还包括采购成本、存货成本、营销成本、人员管理成本等,特别是采购成本,可以说是一个企业成本控制的源头,它包括材料的购买价款、采购过程的运杂费、运输途中的损耗、各项相关税金等费用,占了企业整体成本的极大比重。而中小型的制造企业基本上只注重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不重视成本的全面控制。成本控制方法也不够灵活多样,从而使得企业的成本控制只是单纯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不参与企业整体运营效果的评估,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所需的正确信息,只是对某一环节单纯的进行成本的降低。中小型制造企业的行政部门日常的费用确认为管理费用,包括物料消耗、招待费、差旅费等,很多企业没有事先制定费用报销制度,在报销费用时会出现以公谋私等现象,加重企业成本负担。
2.缺乏合理的预算编制。预算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企业加强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小型的制造企业对成本的事前控制做的不好,没有建立合理的预算制度,使预算编制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只注重产品的制造生产,并没有预算编制制度,甚至没有预算。有的中小企业虽然编制了预算,但预算编制并不是很科学,比如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往往缺乏合理性,各项费用预算精准度不高等等,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各个机构的人员没有意识到他们各自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最终,经济责任制在这些企业中成了一句空话,企业资产不能良好运作,经营效益低下。
3.成本控制缺乏战略观念,忽视市场需求。许多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仅立足于短期的效益,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成本控制阶段。比如单纯的想通过提高产品的产量来降低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成本,通过积压的存货将生产成本进行转移,提高企业的短期利润。但是,这种做法会影响到企业的协调发展和长期利益,在当今的市场环境如此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对于企业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是不利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由于作业环节较多,采购、生产、销售各部分之间有紧密的衔接。而大多数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对市场做的调查并不充分,对于产品的售价,销量等不能够准确的定位,生产计划往往与实际需求不符,造成供销之间的不平衡。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做到以销定产,按市场需求而动,它将很快会被市场所淘汰。
三、加强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
1.规划实施目标成本制度。由于目前制造企业的多品种、多结构发展方向,其成本核算方法也多种多样。企业安排生产时,原材料大多数情况下是随着生产进度来投入的,一次性投入工序完整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人工费用的发生也不是固定均衡的。如果按产品性质进行成本核算,品种法、分批法、定额法、分步法等方法得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这样不仅使财务人员的核算工作繁琐,而且也不利于产品成本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考虑一种既能有效控制成本费用的发生、又能及时完整准确核算产品成本、还能给成本分析制定合理标准的成本核算方法,即目标成本制度。所谓目标成本,是通过实现仔细测定,以每单位产品为基础表述的在可达到或可接受的业绩水平上的应有成本。目标成本制度是由目标成本、差异分析和差异处理三个部分组成。利用行业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相比较的差异,可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逐渐达到制定目标成本的水平,从而可以控制产品的实际成本,它有利于简化会计核算工作和正确评价成本控制的业绩。
2.进行成本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的编制和使用,首先,企业管理人员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意见。管理人员将各自预算的指标及成本进行沟通交流,将结果编制在预算中,能够使有限的资源在各个相互竞争的使用环节有效地分配,使企业资源的利用能够达到最大化,确定企业预计生产及销售数量,将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加强企业战略成本观念,实现企业的预算成本及目标利润。其次,能够评价业绩,激励员工。将最终实际结果与预算结果进行比较,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个人和部门的业绩评价,企业一般会对超额完成预算的个人或部门发放奖金等,然后激励个人及部门更加努力完成企业预计目标。再其次,实施成本预算管理,能帮助企业管理者树立超前的发展意识。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考验管理者的智慧,需要依市场脉搏而动,实施预算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企业制定的战略规划开展,能确保企业经营安全,并抓住宝贵的发展机遇。
篇2
[摘 要]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我国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各企业都迅速利用政策、技术、市场上的优势加快生产经营,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制造行业也是如此。但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力不断增强,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导致企业资金利用率低、资金流失,成为当前经济环境下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情况下,ERP管理系统逐渐进入制造企业管理者的视线,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从ERP系统的含义出发,探究制造企业内控中应用ERP系统的重要性,并结合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完善制造企业内控制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ERP管理系统;内部控制;制造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33
[中图分类号]F275;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信息技术的应用遍及各个行业,可以不夸张地说,在当前这个时代,任何企业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才能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很多企业都开始运用ERP管理系统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ERP管理系统是非常先进的现代经济管理系统,它能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资金的利用率。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引入了ERP管理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毕竟ERP系统最初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并使用的,在我国企业的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只有将其与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使之发挥作用,促进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改善。
1 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使用ERP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ERP系统的最大优点是利用信息技术对资源实现整合,实现各部门之间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加快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速度,从而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紧密配合,降低成本,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对于制造企业而言,ERP主要应用在企业的采购、库存管理、生产控制等方面,它能快速对企业内部所有的信息进行总结与分类,并及时有效地传播给其他部门,提升资源的优化率和配置度。
在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完善和加强ERP系统的建设主要有以下重要作用。
1.1 能够对企业的采购过程进行控制
制造企业采购是经营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它承担着企业大部分资金的流动和使用,人们可以认为,采购行为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经营的效益和效率。在采购过程中使用ERP内部控制管理系统,能够将控制采购数量与企业所需货源进行匹配,还能对供应商进行系统分析,对其信用度进行考核,保障采购的安全性,还能对采购价格与付款方面进行控制,降低采购风险,从采购的全方面提升企业的采购水平。
1.2 能够ζ笠档目獯婀芾斫行控制
库存管理也是制造企业日常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如果市场形势对销售不利,则企业所制造的产品势必要入库进行统一管理,如何实现库存管理的合理、有序是制造企业面临的第二大问题。通过引入ERP管理系统,能够对企业的销售订单,仓库和生产力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库存量数值,将企业的库存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保障库存的安全性,并能对库存情况进行动态监管,从不同业务流程入手,全面把握库存管理的效果和关键控制点。
1.3 对企业制造环节进行控制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保障产品质量是企业维护信誉的基础,更是其能够健康发展的唯一选择。通过引入ERP管理系统,制造企业能够有效控制企业的生产环节,加强对生产流程的监管与控制,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质量监督力度,保障在成本降低的情况下产品质量不会受到不良影响。同时,ERP系统的应用能够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企业的管理者反映,以采取有效措施弥补生产过程中的弱点。
2 ERP管理下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ERP管理模式的认识不全面
虽然目前很多制造企业都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用了ERP管理模式,但从实际情况看,很多企业并没有将ERP的精髓挖掘出来,只是从形式上模仿ERP管理方式,这种做法增加了模式使用的风险性。同时,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很多企业并没有将ERP和自身的生产相结合,而是盲目照搬使用,忽视了自身管理流程与ERP的契合,造成了内部控制失效。
2.2 缺乏专业的内部控制成员
ERP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目前很多制造企业在内控方面还仅仅局限于财务控制,控制人员也都是由财务部门财会人员兼任,其在财务管理领域游刃有余,但在内部控制方面就显得缺乏专业性,对ERP管理模式更是没有足够的认识,ERP的实施效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3 企业内外运营环境对内部控制影响较大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各方面管理上都有自己的方式与经验,但毕竟ERP模式是从国外引进的,与国内外企业的管理理念在很多方面都是冲突的。这样一来,ERP的加入打乱了企业的日常工作规划,如果制造企业不能及时对内控制度进行调整和适应,不仅ERP模式的应用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还会因此让内部控制的可操作性降低,ERP的优良性能也难以发挥出来。
3 基于ERP管理的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措施
3.1 选择合理的ERP系统
制造企业与贸易型企业、建筑企业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不仅涉及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还要对产品进行加工和生产,因此,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较其他行业相比有一定的难度。在完善内控制度之前,其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做好准备工作,例如要考虑ERP系统的操作人员是否有能力胜任,资金条件是否满足ERP的引进需求等,只有将这些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哪种ERP系统是最为合适的。
同一行业具备很多的ERP软件,每个软件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例如有的软件信誉度较高,在企业机密信息保存上可信度很高,不至于出现信息泄密、丢失等情况;有的软件在信息的处理上比较先进,无论是行业间信息的收集,还是市场形势的分析都能做到面面俱到,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提供基本保障;还有的软件在数据处理方面比较强势,能够将内部控制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统一处理,并给出分析结果,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嗜返哪诳匦畔⒉慰迹以便于更好地制定决策。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应选择哪一种ERP管理软件作为内部控制的保障,只有系统选择合理,才能在内控中发挥出系统的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2 加强ERP管理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ERP最早出现在20世纪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在受到西方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影响下产生的,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将其引入国内,但其或多或少都会与我国传统企业文化产生冲突。制造企业要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内部控制,就要实现ERP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2.1 营造ERP管理氛围
企业管理层要加强对ERP管理模式的宣传,并将其提升到文化理念这一高度。制造企业可以利用当前信息传播方式多这一特点,将ERP管理的优势、意义等汇编成文字放在企业的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上,便于职工进行浏览和传播,以提高员工对ERP管理系统的重视程度。
3.2.2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为了保障ERP系统顺利实施,企业要加强部门之间、职工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各个部门都要本着以企业利益为核心的原则,加强协作和沟通,保障内部控制顺利进行,为ERP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3.2.3 开展人才培训计划
企业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尤其是在内部控制方面。制造企业可以与高校签订人才培养计划,引进具备内部控制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尽可能提升内控队伍的水平,保障ERP系统的良好运营。
3.3 重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
引入ERP管理系统后,传统的内部控制流程需要进行较大的改动和调整,尤其是要实现人工管理到智能管理的转变。重组并不是直接将ERP应用到企业生产中,而是成功改进、优化企业现有的运作模式,并与ERP相融合,积极建立高效、流畅的信息交流渠道。同时,ERP系统要与企业的内控信息数据库相结合,用数据说话,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全面提升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4 结 语
本文主要探究了ERP系统在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应用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ERP系统实行后企业的内控理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着力点也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人力的解放也让更多的人力资源应用在对企业管理更有效的方面,为ERP的良好应用提供了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丁树.ERP系统下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4(11).
篇3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resources,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degree of gray incidence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f Hebei Province and Jiangsu Provinces, analyzed that the high-tech R&D have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ased on this conclusion, advanced three suggestions about retaining and attracting talented person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f Hebei Province.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人才资源;灰色关联度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human resources;the degree of gray incidence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86-02
0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原本以自然资源和原始劳动为主的竞争,逐步演变成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日益成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主要的资源。随着近些年来社会老龄化加剧,生物技术的空前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疗效的新产品、特效产品必将拥有广大的市场空间。新产品的开发必将投入更多资源,而人才资源是其中的主体。
1研究背景
河北省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制造大省,地处京津冀商业圈之中,特别是省会石家庄既拥有华药,石药,神威,以岭等著名企业,又拥有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作为依托。2005年石家庄市又被评为了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可以说河北省医药制造业既具有一定的雄厚基础,又具有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赵长林,刘霞在《我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竟争力的比较分析》中,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spss统计方法,统计了我国各个省市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情况。计算结果显示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只处于行业中等偏上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及江苏,山东等医药制造大省。本文借以上研究结果,只从人力资源角度,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找出河北省与医药大省江苏省之间存在的差距,并依此提出改进建议。
2医药制造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的选取
医药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通过分析,本文选取能够总体反映医药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医药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以及在人力资源方面能够反映企业科研能力的人才资源:医药制造业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医药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医药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三个指标作为人力资源评价的主要指标。利润是指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扣除成本价格和税金以后的余额,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选取利润作为衡量医药制造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经济指标。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
3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1 灰色关联度分析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首次提出的,主要是利用系统内已知信息来确定系统的未知信息,其具有建模过程简单、模型表达式简洁、便于求解、预测、精度高、适用性强并且对数据的要求不高等优点。
本文采用绝对关联度的量化方法,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制定出参考数列,参考数列常记为x0,一般表示为:
x=x(1),x(2),…,x(n)
关联分析中被比较数列常记为xi,一般表示为:
xi=x(1),x(2),…,x(n),i=1,2,…m
其次,对原始数列进行无量纲处理。无量纲处理常采用初值化方法和均值化方法。
再次,对于参考数列x0,比较数列为xi,用下述公式表示各比较曲线与参考曲线在各点的差:
(k)=
最后,将计算出的关联系数求平均值,即绝对关联度,表达式为:r=(k)。
3.2 医药制造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基于河北省和江苏省的比较运用灰色绝对关联度公式,分别对河北省和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的人力资源指标与经济指标利润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两省均以2002年-2008年医药制造业年利润数作为参考数列x0,将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作为比较数列x1,医药制造业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作为比较数列x2,医药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作为比较数列x3,医药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作为比较数列x4。河北省与江苏省2002年-2008年医药制造业年利润与人力资源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计算结果如表3、表4所示。
3.3 结论上述关联度计算结果显示,河北省医药制造业中四个HR指标与医药制造业利润之间的关联度分别为:0.74,0.75,0.75,
0.75,各个人力资源指标对利润的关联程度的大体持平。江苏省医药制造业中四个HR指标与医药制造业利润之间的关联度分别为:0.70,0.86,0.77,0.82,研发人员,科技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对利润的关联程度均大于企业从业人员数对利润的关联程度。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河北省在人力资源方面与江苏省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研发和科技创新人员与企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强,医药制造业知识密集性的行业特点不突出。
4建议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可宝贵的资源,从以上灰色关联度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才资源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支具有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团队,才能快速推动医药制造业企业未来的发展。
高科技研发人员位于人力资源金字塔的顶端,既会有高高在上的骄傲情绪,又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体会。所以经过一些学者的分析,高科技研发人员往往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们拥有高水平的知识和研究能力,但个性比较突出,喜欢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生活方式;具有强大的精神追求,往往比常人更有高远的理想,事业心重,进取心强;不安于现有的环境,喜欢突破和新鲜的事物,具有创新性思维,这也是高科技研发人员流动比率大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结合人力资源激励原则,以留住现有的高科技研发人员,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为出发点,对如何提高河北省医药制造业人才资源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和奖励措施。物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是留住,吸引高科技研发人员的重要基础保障。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可以使高技术研发人员感觉到自身价值得到认可,及时对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可以提高高科技研发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工作热情。
4.2 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对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高技术研发人员具有无限的能力与潜力,营造宽松舒适的企业文化环境,提供良好精神慰藉,更能使其发挥已有才能,增强努力工作的热情。
4.3 制定科学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培训。高科技研发人员一般具有高学历,对自我的要求也比较高,除物质生活外,更加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为其制定科学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培训,可以加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人才流失率。
参考文献:
[1]高楠.大中型企业R&D投入与创新绩效灰色关联度分析―基于河北省和全国的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10,(6),1-2.
[2]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
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 dema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 of "integration of work and study and work-study program" in detail, and explains the management status of students majored in project cost under this mode and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of the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hoping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educational mode.
关键词: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创新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work and study;work-study program;project cost;management system;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41-02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化。工程造价是一门对口、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加入建筑工地实习这一环节,才能使学生适应并走入社会。目前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日益被社会、学校、学生广泛接受,国家也因此加大了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关注度,为了进一步推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模式的开展,2006年3月,国家教育部就此提出《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意见称要职业院校提高认识、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校企合作等等,为各级各类高职院校提供发展方向的同时,也为学校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提供政策保障。但是,针对工程造价专业到建筑工地参加见习、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场地的转换、学习内容、工地环境艰苦等等问题,给学生管理人员提出了更多的难题。目前学者对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面,对于学生的管理体制论述较少,本文希冀就学生管理体制方面做相关的研究探讨。
1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与土木建筑系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具体到我国可上溯到近代推行的实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和“为未来工作”的教育思想,是一种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职业、为未来而工作的教育,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的目标指向集中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上。[1]
针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当学生在学校完成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学习之后,通过与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的企业协商,安排学生到企业当中参观、学习、顶岗实习。通过实地到建筑工地现场考察,组织学生了解工程构造和结构、工程施工的主要流程和管理组织工作,为将来从事工程施工和造价管理打下坚实基础;跟随工程师学习工程量的计算与审核工作,熟悉施工规范、文件设计、资料勘察与验收,能够达到熟练识图、土石方量、钢筋混凝土工程量、砌筑工程量等的计算,以便学生掌握实际工程造价的基本技能。
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内涵解读中,我们得出其基本特征为:①实施开放性教学: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打破原来学校只在课堂进行封闭教学的模式,将教学课堂转移向社会企业,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当中去实践、学习,将学校企业、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②明显的职业教育倾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走向企业当中,参加顶岗实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社会和职业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身份的转变。③注重实践:工学结合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践生产当中,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2 学生管理体制面临的新挑战
学生管理体制是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环节,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思想品德等息息相关。因此,学生管理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运行、未来发展以及学生的人格塑造。[2]目前,高职院校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组织学生进入到社会企业当中实习,实习过程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由于部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刚进社会容易碰到挫折,有可能导致学生离岗情况的出现;其次,学生在实习期间,远离学校,与社会闲散人员接触机会相对比较多,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第三,学生离开学校到工地参加实习期间,由于自身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的不充分,生产安全教育学习不到位,这些可能导致在实习工作期间频遇挫折,严重者可能发生意外事故。以上这些问题都给学校管理工作者管理学生增加了难度,显现了传统的校、院两级学生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除了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隐患,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本身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很大的改变。首先,在教育环境方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将原来单纯在学校开展学生教育的场所延伸到社会企业当中,学生离开熟悉的校园和同龄伙伴,投入到复杂的社会企业洪流之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等会使学生产生很多新的想法[3]。其次,进入企业参加实习,学生兼具员工与学生的双重身份,在能力和素质上面对学生都产生更高的要求。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提升,成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一大难题。第三,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当进入企业当中,在项目部或者建筑施工场地,实习生碰到不懂的问题必须向工程师或者建筑师傅请教,教育主体的改变使学生在思想上很难适应。
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进而制定一系列制度措施对学生实施管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带来的转变对于学生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3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体制创新探索
3.1 校企携手共建高校的管理机制 ①学校和企业都要设置专门负责学生管理的机构,企业当中要对实习的学生进行监督观察,有问题适时向学校反映,及时与学校相关负责人员取得联系,真正做到责任到人。②学校与企业应该做到互相信任,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不定期的召开学生情况研讨会,互通学生情况,对学生切实做到预防为主,避免大错误的出现。③学校与企业经常保持联系,切实做好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适当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企业也要考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实习岗位。
3.2 完善学生参加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制度 首先,申请半工半读制度,学生在自愿原则下,征得家长同意,与学校、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其次,对于学生实训制度的规定,学生要到企业中参加实习,除了条件艰苦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避免出现意外事故。最后,学校还要委派专人负责到企业中,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管理,负责学生的生产、纪律、安全等问题,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
3.3 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构建师生网络交流平台 现代科技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专业BBS论坛等方式,与学生互动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笔者在分析近年来教育实践实施基础上,认真总结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实习期间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学生管理的一些措施意见,希望能够促进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李翠芳.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的新探索[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
[3]陈书田,黎家龙.“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初探[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8(1).
――――――――――――
篇5
关键词 制造业企业 应收账款 管理
一、前言
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更是关键环节。第一,加强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可以完善其的资金运转。第二,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可以减少企业坏账,提高企业利润。第三,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还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因此,本文以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为切入点,对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说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该研究不仅能分析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也可以给其他相关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提供借鉴,为完善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帮助。
二、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特征
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的特征主要是由制造业企业经营特点决定的。首先,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大多因赊账形成。由于规模订货、批量生产、生产周期长等原因,与其他一般企业相比,其应收账款在企业经营中比例很大。其次,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成批销售,金额较大,因而大多企业均给购货单位较长的付款期限,导致其收回各销售款项的进程较慢。最后,综合以上两种情况的影响,加上购货单位信誉等问题的作用,制造业企业坏账处理不够完善,使得企业无法达到预期经营目标。
三、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很多制造业企业并无针对性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即使有也非常笼统,甚至沿用一般企业的管理要求来约束本企业的经营,无法满足其管理需要。例如,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比例过大且多采用分期付款,易导致资金资源不足,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然而如何改善这一情况并无明确的要求与规定。
第二,应收账款管理方法不得当,主要体现在监督体系的不健全上。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制造业企业的应收账款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其对企业监督的管理要求也较高。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大多制造业企业的监督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监督人员未能尽到应有的责任,体系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管理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作为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指导和分析能力,但大多数管理人员并不具备这样的特质,主要体现在无法制定合乎企业发展的政策,无法提出适合企业资金回笼的建议等。
四、形成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的原因
(一)企业管理制度不适用于当前状况
从上文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与一般企业的生产存在一定差别,因而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也应当区别于一般企业。首先,应当立足本企业,而不应以“经验主义”作为根据。但是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做不到这一点,其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自身应收账款比例大、回收期长、资金不易周转等特点来分析考虑,进行制定,形成了管理制度与当前经营状况不一致的情况。其次,制度应当联系未来经济发展规划。企业的制度应当在立足企业现状的前提下,与企业的发展意愿一致,从而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但大多企业无法正确估计未来企业的经济走向,使其管理制度大多呈现片面性或缺乏准确性的情况,从而无法发挥管理制度应有的作用。最后,制度应具有阶段性,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缺乏可行意义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管理方法无法有效应对企业现阶段状况
管理方法的不得当主要从监督体系进行分析。第一,是对交易的企业了解不够充分。由对方提供或网上查询途径获得的信息无法确保其是否完整、全面地记录了整个公司过去的状况、现在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计划。第二,是对企业自身分析力度不够。首先,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会根据现状做出总结和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且大多为阶段性短期规划,因而导致坏账的计提不符合企业的发展状况。当遇到类似金融危机等突发经济状况时,企业难以应对。其次,制造业企业的坏账准备往往计提得不够充分。若是企业的应收账款无法按预期入账,之前所计提的坏账准备又不够充分,这些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就会变为额外的坏账,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利润。当前坏账的计提比例无相应的政策规定,都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以及交易的风险程度制定,这样的状况下,企业也有可能为了提高利润而降低坏账的比例,或者错误估计当前和未来的风险,导致坏账的计提不充分。最后,大多数交易企业由于制造业交易的数额较大选择分期付款方式,这样就有应收账款无法按时收回或无法收回的风险,而大多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催款,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人员选拔和人员培养力度不够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也可能导致坏账计提不充分。如今,进入会计行业的门槛较低,从事会计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尖子型人才在会计人数总额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财务人员素质达不到经营的需要是中国大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对于规模较大、核算繁琐、分析复杂的制造业企业来说更为严峻。因此,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成为制造业企业发展应当重视的问题。而人员素质的高低主要是由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两个方面来影响。首先,企业人力部门在财务人员的选拔上,大多基于入行时间及经验丰富与否考虑,并未充分考虑应聘人员的未来发展潜能,导致很多优秀人才无法进入企业为企业服务。其次,很多企业为相关人员安排了很多培训内容,但针对性培训较少,使财务人员技能的学习过程较缓慢,素质也不能很快得到提升。
五、改善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增强企业风险意识,适当调整应收账款比例
应收账款比例过大很可能导致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因此,企业应当在交易前正确评估交易的风险,分析该项交易若是以分期形式是否可以按时足额收回,当前企业资金比例结构是否足以应付可能出现的临时状况等。若是有存在较大风险的可能,则应考虑取消交易或降低交易额,也可将应收账款的收回时间交错排列,降低企业应收账款的比例。在交易过程中,若是回收期较长,且对方并未按时支付,则考虑应收回部分款项之后再继续交易事宜。
(二)充分了解本企业及交易企业的经营情况,完善诚信机制
首先,要想正确评价企业,充分计提坏账准备,要对企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有相应的规划。短期的规划包括了解当前经济发展现状,选择适合的生产产品,了解企业发展的特点,不盲目跟从;而长期规划则应考虑全面性。由于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会随经济发展相应变化,作为企业管理者,应具备前瞻性,充分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环境及特点,考虑短期规划或长期规划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其次,制造业企业在交易建立以前应加深对对方企业了解,除了对方提供的资料和网络的评价外,还可以对与其有来往的企业进行了解,如交往的时间长短、来往对象的规模大小等等。也可以选择专门人员跟进应收账款,积极地催款,或分配任务给各财务人员,将应收账款的收回情况与工作业绩挂钩,这样既可以保证应收账款的收回,又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加强人才引进及培养,提高公司人员素质
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一般可从两个方面考虑,分别是通过吸收大量高素质人才和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想要揽入更多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可以通过媒体广告,进入各高校进行宣讲或进入人才市场进行招聘。而提高本公司现有员工素质最常用的办法是培训,通过邀请经验丰富的财务老师来企业进行全员指导,或是挑选员工参加一些专业的课程学习,回来以后进行分享。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先进带动后进的方式,由经验丰富、基础扎实的财务人员作为“老师”,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引导,保证新进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六、结束语
本文主要站在制造业企业的角度,研究其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应收账款占主营收入比例过大、回收期长、坏账计提不够准确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资金运转和生产经营。文章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特点,以及经营者对自身和交易对象的了解不足导致。并提出了增强风险意识、完善诚信机制、提高公司员工素质等解决办法。从应收账款管理的发展来看,其只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应当与其他经营管理有机结合。应收账款管理基本涉及参与经济活动的所有企业,因此对其研究还有待向其他行业扩展。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研究可能会给未来国家相应制度的制定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钰博,王攀娜.产品制造企业应收账款胡管理探讨――基于重庆啤酒的分析[J].中国市场,2014(8):79-81.
[2] 李杰,张媛.企业应收账款风险与防范[J].经营管理者,2014(11):44-45.
[3] 孙钗.企业应收账款现状及对策[J].企业管理信息化,2015(1):7.
篇6
摘 要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现状 问题 思考
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并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它的正式出现,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
一、华龙区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华龙区下辖孟轲、岳村两个乡和人民办、黄河办、中原办、胜利办、任丘办等八个街道办事处。2010年,该区装备制造业创造增加值76899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42.5%上升至45.1%,近五年年均增长31.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1个百分点,可见,近五年是华龙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时期,发展速度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名列前茅。
(一)生产、效益情况良好
一是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在扩大。2010年,华龙区全区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42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为47.7%,比五年前提高5.1个百分点;实现总产值351315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2%,比2006年提高4个百分点;职工从业人数3096人,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7%,比2006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二是装备制造业的效益情况明显高于整体水平。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8.9%,而实现利润总额3.49亿元,利税5.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9.4%和49.0%,分别高于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的0.5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
(二)行业结构相对集中
华龙区的装备制造业相对集中在以下三个行业,一是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电光源和照明灯具制造为主;二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依托中原油田,以生产和维修石油钻采专用设备为主;三是金属制品业,以结构性金属制品和金属门窗制造为主。三个行业2010年拥有企业30家,占装备制造业的71.4%;拥有资产 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 %;拥有从业人员2435人,占装备制造业的78.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23.02亿元、1.92亿元和2.99亿元,分别占装备制造业的66.2%、55.0%和59.7%;完成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23.4亿元、4.92亿元,分别占装备制造业的66.5 %和64.0%。
(三)带动作用较强
在华龙区规模以上企业88家中,其中装备制造业为42家,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总单位数的47.7%,完成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351315万元、76899万元,分别占全区的总产值和增加值比重为49.2%、45.1%, 在华龙区工业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二、华龙区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该区以信宇石油机械、东昊机械、兴发钢结构等为龙头的一批装备制造业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比将制约华龙区装备制造业乃至工业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规模总体偏小
华龙区装备制造业虽然近几年发展很快,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总体规模相对较小。2010年,我区42家装备制造业企业中,属于小型企业的41家,占97.6%,产值不足亿元的28 家,占66.7%。
(二)高技术产业相对较少
华龙区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大部分是以中原油田为依托,为油田生产提供石油钻采设备、配件及维修服务,或以天然气为燃料进行电光源与照明灯具的生产;属于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也多为维修服务。技术含量较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企业比较少,需要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才能完成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则为空白。
(三)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开发水平相对落后
企业的发展来源于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性能,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主要产品质量才能持续改进。而华龙区装备制造业企业除少数几个有一定的产品开发能力外,大部分企业缺少自身的开发机构和高素质开发人才,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消化、 吸收、创新能力也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主动权难于满足市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市场竞争力稍显薄弱。
(四)管理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有关资料显示,我市装备制造业企业除信宇石油机械、东昊机械等少数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外,企业管理人员总体文化程度偏低,管理模式简单粗放,大小事务基本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一人决定,在企业发展起步阶段,这种管理制度决策直接、快速、明了,只要决策方向正确,企业往往能获得较快的发展。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企业各种事务繁杂、管理部门日益增多,企业负责人的精力绝大部分被不分主次的事务所牵制,而有关企业发展战略、发展方向等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却没有多少精力去思考、去取舍。因此能否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制度、能否迅速解决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是其能否超越发展瓶颈,成长为一流企业的最关键因素。
三、对华龙区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思考
随着华龙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不断增多和规模的不断壮大,我们的发展目光不应仅仅停留在国内同行和国内市场上,更应该加快发展步伐,调整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主动迎接产业全球化竞争的趋势,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素质。
(一)制定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是引导现有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行业发展方向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并围绕中、长期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与分阶段目标任务,以目标来推动企业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提高 ,并通过目标管理的推行来提升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引进新建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与项目,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与规模。
(二)瞄准一流技术提升现有装备水平
企业装备水平也是体现企业素质的重要方面,企业除了在现有生产设备更新或增添时尽可能选择国内外一流装备的同时,在规划和实施新的投资项目时,应充分把握自身行业特点,瞄准行业一流水平来选择装备,在提高产量还是提高生产品质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为企业生产更高要求的新产品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提高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增强品牌意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华龙区装备制造业企业,除了少数几家重点企业具有一定的品牌意识外,绝大部分企业对创立名牌的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品牌意识不强,注册商标数量很少。因此,企业管理部门应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通过创建名牌产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引导企业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机制,持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拳头产品;二是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提升自身的产品开发能力,为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提供发展动力。三是加快推进我区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支持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建立企业化的技术装备设计研究和工程分析与测试机构。加强该区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等标准化管理,帮助企业建立并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构建多成份、多形式、全方位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
(四)重视人才引进和建立人才培养制度,帮助企业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加快引进和培养装备制造业发展所需人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多种形式引进装备制造业急需的人才。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根据华龙区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制定人才专项培养规划,建立多层次的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依托职业教育、技工学校,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装备制造业适用的高级技术工人,使企业工人从单一技能型向技能与智能复合型转变。人事部门应加快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并在该信息库中设立专门的装备制造业人才信息管理类别,对华龙区现有的装备制造业人才进行全面摸底,分门别类归档存查,加强对装备制造业人才的动态跟踪和有效管理,加强人才的引进和交流。建立企业人才协会,促进企业间工程技术人才的合作与交流。
(五)重视信息化建设,帮助企业建立现代的管理制度
现阶段,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有成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依托一流的信息化手段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帮助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行业特点的信息化软件系统,结合企业管理模式,积极实施企业资源管理计划、产销存管理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等等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建立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企业,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集成,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数据、信息的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快速决策能力,迅速缩小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在管理决策上的差距,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制造业;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应用;建议
一、影响管理会计在制造业企业应用效果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角度
1.经营决策者的态度。内部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制造企业内部管理者对管理会计这一科学管理工具的认识及认可度,决策当局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其在企业中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普遍的应用。除了高度认可之外,决策当局还需要对在哪些方面应用以及如何应用管理会计做出科学的决策,促使管理会计能够被真正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领域。例如对于一个生产性企业而言,经营决策者能够了解各个成本管理方法,并且对具体每一种管理方法的适用特点和利弊恰当把握,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充分提高企业成本利润率。若经营决策者本身并不了解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的各项方法,就不容易发现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成本节缩点,错过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机会。
2.制造企业内部信息技术水平及员工的专业技能。管理会计的最重要职能是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故必然需要一个较为健全高效的信息系统来实现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和反馈。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企业中传统生产型企业居多,传统制造业的劣势之一就是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在设备、管理经验、应用技术等方面赶不上信息化发展的进度,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较为落后的信息传递与处理方式,在另一方面限制了其市场竞争能力的发展。同时将信息系统充分应用到市场分析中,能够更为高效地制定采购、生产、销售决策,从另一个角度提升经营效益。企业内部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决定管理会计在制造业企业内部使用的效率。在专业人员素质方面,如果企业领导的观念较为陈旧,就不愿意花费成本让员工吸收更多的专业化知识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得企业的财务人员长期从事简单的做账、编表等事务性工作,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附属职能,未发挥其战略决策作用。管理会计作为财务会计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要想在企业内部更好地展开,必然需要企业全面提升财会工作者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得管理会计能够具备更强的专用性。
(二)外部因素角度
1.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会直接影响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更是企业积极投入应用管理会计的内在驱动力,正是由于企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企业在竞争中必须要保持灵活的财务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等,管理会计涉及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领域,能够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市场经济体制直接影响整个经济大环境,决定着管理会计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例如不完善的经济金融体制和不完善的价格体制,都会严重影响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效果。
2.法律环境的影响。管理会计作为现代化信息会计管理工具的典型代表,能够给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是这个作用需要建立在信息真实有效的基础之上。通常,我们常见的外部审计能够对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合理性提供适当程度的第三方保证,大大加强了信息的可用性,但是管理会计通常面向的是企业内部管理,不用对外报告,故尽管管理会计也会受到法律约束的影响,但是并不像财务会计一样严格。较为宽松的外部法律环境,可能会影响管理会计在制造企业内部使用的真实效率,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在信息管理能力方面相对其他行业要更为传统一些,对于信息真实性的控制能力也较为薄弱,故外部法律环境在规范信息可靠性上的作用就愈发凸显。
二、管理会计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
(一)运用作业成本法归集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作业成本法又叫ABC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工具的主要代表工具之一,通常被企业应用于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基本思路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指的是在成本分配过程中,基于资源耗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来进行成本分配,依照具体的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实际情况,将作业成本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给具体的成本对象。在制造业企业中,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应用如下:一方面,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运用有效的公式将成本归集到具体的作用中,通常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有些成本能够直接地计算归集,而有些成本则是间接产生的,很难用数量乘以单位消耗的简单公式进行归集,此时就需要引入“成本池”概念,将间接成本先进行集中归集,再根据产量或者作业时间来按比例进行归集,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中,规模越大,涉及到的间接成本越多,故成本核算的方法也越复杂。同时,制造业企业在应用作业成本法归集成本时,可以适当地对成本中心(或作业对象)进行合并与拆分,提高成本归集的效率与准确性。另一方面,成本核算与归集过程中,应及时地对归集的过程进行监督控制,设定一定的预算标准,将预算标准与实际搜集的成本数据进行充分的比较,对于产生的不合理偏差,要及时进行纠正,检查是否是成本归集方法有误,做到正确有效地使用作业成本法对成本进行管理。
(二)运用全面预算管理工具进行预算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全面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的又一重要运用领域,能够有助于企业实现全面战略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提高最终经营利润,并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指的是利用预算来向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各单位分配各类财务与非财务资源,并且在分配过程中实行一定的分配、考核控制,有效地组织并且协调企业的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制造业企业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造业企业在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时期,往往会预先编制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条例,以期事先明确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规定。通常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会从内涵、目标、编制依据、执行步骤、报告形式以及具体的调控等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预算管理制度更是涵盖到了包括资本运营、财务分析、资金运转、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使各部门管理层能够预先做好资源分配计划,减少资源分配不合理可能带来的损耗,并且通过预算计划与实际情况跟进比较,能进一步控制资源的期后使用状况,使“成本最小、效益最大”成为可能。管理会计中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指导制造业企业有效地进行事先规划、事中执行和事后考核,对于提升企业总体的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管理会计在制造业企业应用的建议
(一)政府引导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凸显了法制经济的重要性,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必须要受到法律制度的规范。管理会计作为制造业企业进行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必须要在一个机会平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政府作为市场的管理者,有责任与义务出台更为严格的经济法规制度,保证市场上的信息真实可靠。对于企业而言,要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规定,明晰产权,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得到顺利实施,同时,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为更好地应用管理会计制度做铺垫。
(二)企业自身应积极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员工专业素质
企业的领导层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其在企业中应用的普遍性。故企业内部有必要改善管理层陈旧的观念意识,减小管理会计在制造业企业内部实施的阻力。但是只有领导的重视还不够,企业必须拥有一支素养较高的专业团队,将管理会计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良好结合起来。这些负责执行管理会计制度的员工,不仅要对管理会计有着较为专业的认识与执行能力,同时也要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相当地熟悉,例如在汽车制造企业中,应用管理会计需要汽车制造过程中各个流程的相互协作,只有明晰各个采购与生产流程的员工,才能将作业成本法等管理工具具体落实到实际生产中去,才能保证管理工具被应用于最能产生效益的流程中。除了领导与员工的专业素质外,企业还应注重内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完善,确保构建的信息化系统能够满足管理会计应用的需要,并且要注重信息监控与信息安全,提高所获得信息的可靠性,增强信息输出的准确性。
(三)在应用管理会计的同时,注重财务会计的应用功能
为了提高制造业企业内部使用管理会计的效率,在应用管理会计的同时,企业应同时注重财务会计工具的使用,例如在财务会计的日常核算中,可以适当使用变动成本法,使其工作结果能够更好地与管理会计工作进行衔接。所谓变动成本法指的是,在对产品成本进行计算归集的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作为前提,仅仅将变动成本作为产品构成的内容,而将非生产成本或者是固定制造费用这些较难分配到单位产品上的成本归集为期间成本,然后再按照具体的贡献程度将期间成本归类到具体的成本对象,该方法可以提供每一种类产品的变动成本资料,进而为确定贡献毛利率提供计算基础,为管理会计中常见的量本利分析法和盈亏临界点分析法提供依据,也能够更加便利地与标准成本、责任会计和弹性预算等一系列成本控制方法直接结合,大大提高成本管理的在各个环节的控制与管理效率。
作者:丁亚男 单位: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小丽.我国制造业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财经界,2015,(6).
篇8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并购
装备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纽带和载体,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并购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并购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是必经之路,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普遍较小,无法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其次,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获得技术专利是并购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并购中,准备评估技术专利并非易事,这从而加剧了并购的复杂性。再次,装备制造业企业经常是一个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地方保护和政府干预也会给并购增加困难。最后,装备制造业可能会涉及国家安全,这会给成功并购增加难度。
政策的利好和推动,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稳步上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良好。近几年也有并购热的趋向。跨区域并购,海外并购都时有发生。中集整合了国内集装箱产业,潍柴动力收购了四川柴油机厂、湘火炬等。中国建材集团收购德国NOI公司,从而打通了国内企业获取海外风电核心技术的通道。钢铁业的整合也正如火如荼。但是,在这些并购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①并购仍然带有领导层的主观色彩,满足个人野心和成就感的并购时有发生,尤其是在海外并购中。②并购模式仍然较为单一,整个过程仍然比较粗放,产生很多遗留问题,比如技术纠纷,员工安置等等。③并购资金的融合模式仍然较为单一,对企业整个资金链的规划不够精细,并购给并购公司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④对并购后的整合不够重视,达不到预期的并购效果。这些不仅仅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其他行业的企业在并购中也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
相对于我国企业的稚嫩,外国装备制造业起步早,发展得较为成熟,资金充裕,并购经验十足。并购成为他们占据中国装备制造业广阔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卡特彼勒公司收购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几家龙头企业,例如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同时以低廉的价格山工机械。德国博世公司收购我国油嘴油泵行业的排头企业――江苏无锡威孚有限公司后,我国的油嘴油泵行业几乎全部被跨国公司并购、控股,经过多年建立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世界第三大轴承公司德国FAG公司通过先合资后逐步蚕食吞并的方式并购了全国轴承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跨国巨头西门子与占举足轻重地位的锦西化机合资,从而拿走了锦西化机的透平机械核心技术。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对于外资企业的并购毫无招架能力,反并购能力不足。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也给他们低价并购国内优质企业提供了便利。
对于以上我们所谈到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并购和反并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是企业在并购初级阶段的通病。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并购的目的。通过并购是想通过并购占据上下游从而减少交易费用,优化自身的产业格局,还是想获得被并购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市场、分销渠道等等。明确好并购的目的,再对目标企业进行筛选和调查。
2.对目标企业进行准备评估,制定合理的并购价格。对目标企业的方方面面都要进行仔细调查,可以请专业的资产评估公司对其进行评估。对技术、无形资产的评估,要综合考察,准确评估。在评估之后,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
3.评估不同的并购方式,评估融资可行性和融资成本,决定可能的并购方式,并通过权衡风险收益来确定最适合的并购方式。是通过现金收购,还是通过换股的方式进行收购。在外部融资方面,目前我国企业还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股票市场融资。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发行非金融机构企业债券,依托风投、私募,也可以成为主要的融资方式。对于融资期限的合理配置也是一个关键性问题,长期资金和短期流动资金的合理配置,保障资金的灵活性、充足性,才能使并购顺利进行,并把被并购企业带活,整合成功。
4.对相关法律,规章要充分了解。这在海外并购中尤其重要。因为相关法律限制而并购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一些国家对技术保护严格,并购了拥有了这一技术的公司,并不等于拥有了这项技术,那么结合并购的主要目的,并购企业就要重新考虑是否要实施并购,或者对并购价格进行重新制定。
5.注重并购后的整合。不是为了并购而并购,要将被并购企业为我所用。这里有如下问题,对于管理落后的被并购公司如何把自己相对好的管理贯彻落实下去;对于管理上优于自己的被并购公司如何互补性地学习它的管理制度,但是又要它服从于总体的管理结构;如何安置好被并购公司的员工;寻找到理想的经理人并实行有效地激励。而这几个问题又存在很大程度的关联。员工安置、经理人选择和激励在管理制度的整合中起关键作用。而这几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一个管理学上相当复杂的问题,它设计到管理制度的调整,组织结构的设定、人力资源的整合、激励机制的设计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同时在海外并购中,还普遍涉及到文化整合的问题,如何在不同文化中,克服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矛盾,也是并购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一、开放战略理论概述
对外开放战略是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1978年以前实行闭关自守战略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的背景下,在党的拨乱反正以后,提出的对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思路进行改革的战略,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总体思路是: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具体而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包括扩大对外开放的地理区域,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及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综合战略等丰富的内涵。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自推行28年来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集中表现在利用外资,扩大外贸及解决就业压力三个方面。截止到2006年,我国吸收外资已连续14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我国对外贸易也实现了历史性飞越,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出口和进口国,对外战略具体实施的主体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这极大缓解了我国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形成的就业压力。
二、我国制造业在开放战略中的角色分析
制造业是将获取的物质资源作为劳动对象通过加工、制作、装配等环节以形成新部件、新产品的工业部门,主要包括冶金业、机械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和电子工业等。根据赫科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一国的优势要素决定了该国的优势产业。我国劳动力廉价而丰富,因此,具有劳动密集特征的制造业迅速崛起。但是国际分工理论已为我们预见了开放战略调整的必要性,目前学术界已达成共识,开放战略需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调整,但是对于开放战略调整的突破口,却仍未定论,本文认为制造业升级为开放战略调整的最佳切入点。原因在于:第一,外贸战略调整需要制造业升级。目前,我国外贸增长方式需要改变,这就需要制造业企业加强创新自主品牌,争取获得或自行研制核心技术,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推动加工制造业升级。第二,外资战略调整需要制造业升级。28年来,外资战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我国利用外资粗放型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制造业实现由粗放型“数量”主导战略到以追求效益为本的“质量”主导型战略的转变,以有利于制造业发展为原则,安全吸收外资。第三,人才战略调整需要制造业升级。我国目前在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就要求制造业人才战略升级,由人本管理向能本管理转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
三、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制造业升级是我国开放战略调整的突破口,本文将从外贸、外资和人才政策三方面提出针对制造业升级的建议。
1.外贸政策建议
我国制造业在外贸领域贡献巨大,却存在着国际分工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差,重加工制造业忽视装备制造业等不足。因此,建议对制造业升级过程中的外贸政策做如下调整:第一,延长产业链,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制造业升级要做到延长产业链,即首先延续扩大本土企业为国际品牌制造商,国际采购商以及全球公共商进行贴牌生产的范围和规模,巩固现有产业链低端地位;第二,鼓励和推动本土大型制造企业在一些核心环节加大研发力度,争取跻身产业链中端;第三,在制造业领域实现改造,组建若干大型专业化零部件供应商,积极参与国际制造业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以进入产业链高端为目标。以上措施目的在于提高一般贸易中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有利于激励相关企业的技术研发与获取、加工贸易转型和制造业全面升级。
2.外资政策建议
制造业升级需要外资政策的相应调整,即从粗放型“数量”主导战略向以追求效益为本的“质量”主导战略转变。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引导外资流入方向,方式及区域。通过调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等低耗能、低污染行业,注重由货币资本引进向高新技术、高素质人才的引进,鼓励高技术含量、高端制造环节和研发总部落户中国。第二,培育适应竞争的本土企业及控股合资公司,通过开放实现本土企业的发展,促进本土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我国市场成熟。第三,建立健全国家经济安全体系。要根据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建立健全动态跟踪和安全评估预警体系,限制外资流向高耗能、不可持续发展产业;要建立健全合理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的长效机制,加强我国对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能力。
篇10
关键词:可再生资源;资源管理制度;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2-0012-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2.03
一、引言
可再生资源是指在短时期内可以再生或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自然能源。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用完了就不可能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一样,可再生资源既是生产的投入品又是可贸易商品,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可再生资源的错误管理最终会影响经济发展、增长和福利。
二、文献综述
很多文献研究可再生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Aghion 和Howitt(1998)率先将可再生资源融入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框架中,认为中间品的知识积累有可能推动长期经济增长[1]。Baldwin, R(1992)使用AK模型分析认为经济的正向增长率很难达到:当资本存量增长时,更严格的排放规制也应该被采取,而这会减少资本的回报率,当资本回报率足够低的时候,资本积累就不会发生,经济增长不会长期持续[2]。Sachs(1999)认为当可再生资源可以被随意使用的时候,劳动力会大大偏好于开采部门,最终导致资源被过渡开采,经济稳态增长率为零,但是如果存在国际贸易,情况就会不同[3]。McAusland (2005)分析了封闭经济下的增长,认为长期增长的失败来自于政府无法设计完全产权制度,即可再生资源是在可以随意使用的资源管理制度下[4]。他的模型把可再生资源作为消费者的最终产品,并认为劳动在开采资源中是一种竞争性的投入。Connolly(2007)和Peretto(2010)将再生资源被整合到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框架内,发现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是由垂直创新和水平创新共同作用的[5-6]。当现存企业进行研发,学习如何提高效率来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这属于垂直创新。当企业家设计一个新的产品进入市场,增加了产品的种类,这属于水平创新。经济长期增长的驱动力只来自于垂直创新。当一个经济体既有垂直创新又有水平创新,这被认为是处于发达阶段,而一个经济体只存在水平创新的时候被认为是处于发展中阶段。发展阶段的升级转型有赖于企业规模,当企业规模足够大的时候,企业才会开始进行研发和集聚知识,只有研发和知识积累才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Copeland(2009)和Taylor(1997)以及Jinji, N(2006)从政府或是规制者应该监管可再生资源使用这个角度来分析,认为如果政府有效控制资源使用,该制度与完全产权制度是一样效果的,否则等同于许可政策的情形[7-9]。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旨在将可再生资源整合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强调了不同的资源管理制度对经济发展稳态和增长路径的影响,不同的资源管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动态转换的影响。
三、模型
在封闭经济中,假设一个经济体开始实施完全产权制度,后来实行许可政策。经济体有三个生产部门:最终产品部门,中间制造部门,初级产品部门。最终产品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最终产品的生产要使用劳动力、初级产品和差异化的中间制造品。
本文的模型基于Peretto(2010)的研究。第一,中间制造部门企业使用劳动力生产产品并进行自主研发,研发带来正外部性(知识外溢)到整个行业,这是持续经济发展的引擎。制造业面临的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结构,因此企业有从事研发活动的动力。尽管新的企业有机会进入该市场,但是会有固定进入成本,这对于新进入企业生产现有产品来说是个劣势。因此,新进入者不会生产和现存企业同样的产品。第二,对于初级产品部门,可再生资源遵循逻辑性增长函数,并且开采技术符合沙佛生产函数(即开采数量有赖于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和现有的资源储量)。第三,劳动力市场和可再生资源市场均为完全竞争结构,且借贷市场也是完全竞争。第四。为了最大化效用,人会选择消费路径和资源开采水平(开采水平取决于资源管理制度)。
(一)最终产品部门
设名义工资等于1,企业使用劳动力L,初级产品H,中间制成品X来生产最终产品Y,则道古拉斯生产函数为
Y=AL■■H■■X■■dxi (1)
式(1)意味着对于每一个独立的投入要素,规模报酬是递减的;对于所有要素,规模报酬不变。其中,A>0是最终产品的全要素生产率,β、α、l-α-β分别是劳动力L、初级产品H和中间制成品X的要素收入比。在完全竞争市场,初级产品和劳动力的报酬等于边际产出,最终产品企业最大化利润的条件是边际产出等于要素价格。
投入要素L、H、X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L■■=βP■Y (2)
H■=■ (3)
X■■=■■ (4)
(二)中间制造品部门
根据Peretto(2008)的研究,中间制造品生产存在水平型创新和垂直型创新。水平型创新指产出增加或是企业数量增加,垂直型创新指现有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制造品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因此现存的厂商可以得到超额利润,有研发的动力。当企业从事研发,产生的共同知识有助于减少未来研发的成本,企业家通过比较预期利润的净现值与进入壁垒成本两者的差值来决定是否进入市场。
对于现存企业,设存在N种不同的中间制造品,每个企业的生产函数是:
X■=Z■■(L■+φ) (5)
其中,Z表示企业特质的知识,θ表示该知识的全要素生产率 ,L是生产产品i所用劳动力,φ是固定劳动成本。因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增,且企业通过研发累计知识,故有
Z■(t)=k■L■ (6)
式(2)表示企业特质的知识的动态性有赖于在研发部门的劳动力数量以及边际生产率(外生参数k和公用知识K乘积)。允许对称性,公用知识K接近于制造业的平均知识。企业通过定价以及分配研发部门的劳动力数量来最大化产品质量提高带来的回报现值Vi(t)。给定中间制造品X的需求以及研发技术,有
Vi(t)=■e■∏■(s)ds (7)
其中,e-δt是死亡概率,该参数表示允许企业退出市场。
其中∏■=(PXi -Z■■)X■■-Φ-LZi (8)
净现值汉密尔顿函数,以及允许对称性,有
P■=■ (9)
知识回报率r■=k■-■-δ(10)
对于新进入者:
假设制造业可以自由进入,但是在进入之前,企业必须付出沉没成本且是预期收入的一定比例(ψPXiXi)。只有当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净现值超过其进入成本,企业才会进入该行业。因为,如果Vi(t)>ψPXiXi有限的资源会被投入到产品种类的扩张中,不能达到均衡状态;如果Vi(t)
V(t)=ψP■X=γ■=(1-α-β)ψ■(11)
均衡状态下的新产品回报率为:
YNi=■+■=1/ψα+β-■(Φ+■)+
■■-■-δ(12)
(三) 初级产品部门
可再生资源是初级产品,设其存量S。为了简单化,设可再生资源的自然增长率为G,有
G(s(t))=ηS(t)(1-■) (13)
其中,η是固有增长率,■表示一个国家拥有的最大的资源储量,有
S(t)=G(S(t))-H(t) (14)
式(4)表示资源存量的变化有赖于G函数和开采的数量。
由于开采生产服从沙佛(SCHAEFER)生产函数,有
H(t)=BLH (t)S(t) (15)
上式表示开采水平不仅仅依赖于劳动力和开采函数的全要素生产率(B),同时也依赖于存量。生产函数表现为对所有生产要素的规模报酬递增,B是不变的。
观察(14)式,当G(S(t))=H(t),资源的自然增长大于开采数量,结果是资源存量增加。当开采数量超过资源的自然增长量,结果相反。当(S(t))=H(t),资源存量保持不变,换句话说,经济保持资源存量S不变,资源自然增长就会带来可持续的收益。
(四) 人(家庭)
人使用L数量的劳动力,把劳动力分配到五个不同的部门:最终产品部门、中间产品、初级产品、研发创新和启动行为。模型假设没有人口增长也没有闲暇的偏好,人的效用函数为:
U(t)=■e■logC(t)dt (16)
其中,?籽>0是时间偏好率,C是t时刻的加总消费。
人总收入来自于持有资产a(t),劳动力收入以及开采利润。资产指的是如股票类的金融资产,资产收入取决于单位资产回报率r(t)以及人拥有资产总数量a(t)的乘积。人从劳动力获得工资收入,由于劳动力是竞争性市场,各部门的工资率是相同的。劳动收入和资产收入之外,人能够从卖出初级产品获得收入。人总收入用来购买产品以及累积更多的资产。因此,人的资产变化如下:
a(t)=r(t)a(t)+L-L■+P■(t)H(t)-P■(t)C(t) (17)
受式(17)和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人选择消费路径和开采数量。应用净现值汉密尔顿函数,人效用最大化条件为:
■=λα (18)
rλ■■=?籽λ■-λ■ (19)
λ■■+λ■η(1-■)=?籽λ■-λ■ (20)
其中,λ■■为金融资产的影子价格,λ■为资源存量的影子价格。
式(18)表示消费的边际效用应该等于资产的影子价格,将(18)和(19)两式相乘,得到:
r■=p+■+■ (21)
式(21)表示人会选择消费数量以使得储蓄的回报率等于消费的回报率。
四、两种资源管理制度
本文将资源管理制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开放许可政策:资源所有权不清晰,只考虑采掘的单位成本而没有考虑未来资源存量减少的成本,政府忽视资源存量的未来可获取性,并且劳动力的分配只取决于目前的劳动生产率,因初级产品的价格没有反映其生产全部成本,初级部门的经济租金消失殆尽。在这种许可管理制度下的可再生资源有海洋渔业、野生动物、森林和公地等。另一种类型是完全产权制度:人对资源具有完全所有权利,人将未来资源存量融入其目标函数中,选择最优化开采水平。
(一)开放许可制度(open acess)
在开放许可政策下,开采者不会考虑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直到来自于开采的利润为零才会停止开采。当租金逐渐趋于零,意味着资源存量的影子价格趋近于零。oa表示许可政策,式(20)变成
λ■(PH-■)=λ■=0(22)
P■■(t)=■ (23)
如果初级产品的价格高于单位开采成本,在初级产品部门的劳动力数量必是无限的,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如果初级产品价格低于单位开采成本,没有人愿意开采资源。因此,均衡状态下的初级产品价格一定等于单位开采成本。给定最终产品对初级产品的需求量,初级产品的均衡状态:
H■(t)=αBS■(t)P■(t)Y■(t) (24)
最终产品市场出清条件:
Yoα=Coα (25)
由于最终产出只用于消费,在均衡状态下,最终产品数量一定等于消费量。
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
Loα=LY,oα+LH,oα+LX,oα+LZ,oα+LN,oα (26)
假定劳动力供应完全无弹性,上式意味着均衡状态下,能够达到充分就业。劳动力分配到不同部门:最终产品生产、初级产品生产、中间半成品生产、知识生产和企业家。
资产市场出清条件:
r■=r■,■=rz ,■=rn ,■ (27)
在均衡状态下,中间制造业企业的资产回报率一定等于人持有的金融资产回报率,等于知识的回报率,等于开发新产品的回报率。如果以上条件不成立,会有套利机会,市场机制会自动调整直到均衡。
另一种表示资产市场均衡的方法,人拥有的金融资产价值等于企业拥有资产的价值:
α■=N■V■=γP■■■Y■ (28)
考虑企业对称性,将式(21)和(28)带入到式(17)中,得到
■=γ?籽 (29)
设■=y人均收入,式(29)可以写作yoα=■,该式表示在许可政策下,人均名义收入任何时点都是固定的,其中r=?籽。
根据式(10)并考虑对称性之后,知识的变化率为:
Zoα=k■=k(1-?琢-?茁)2?兹■-(?籽+?啄) if n■oa
其中noa=■,noa=k(1-?琢-?茁)2?兹■是经济体开始研发的分水岭。
式(30)表示当且仅当企业规模或每个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大,知识增长率是正值。否则,如果企业数量人均值足够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每个企业的利润较少,则没有动力从事研发,知识的增长率为零。因此,产品数量或企业数量的变化如下:
noa=■[?琢+?茁-?兹(1-?琢-?茁)-■(?覬-■)■]-(?籽+?啄) if noa=noa
(31)
式(31)表示产品多样性的增加率与进入成本以及产品X的固定劳动力成本呈现反向相关关系。
(二)完全产权制度(Full Property Rights)
完全产权制度下,人重视可再生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则资源的影子价格h是正的,人在获得资源收入与保护资源之间进行权衡。用pr表示完全产权, 人的欧拉方程、最优化条件以及预算限制分别如下:
rpr=?籽+■+■(32)
■=?姿a,pr(33)
■(PH,pr-■)=?姿S,pr(34)
式(34)表示在?姿S,pr和PY,prYpr是正值情况下,开采部门的利润也是正值。
一般均衡条件:完全产权制度即人的资产等于制造企业持有的股票总价值,即:
apr=NprVpr=?酌PY,prYpr(35)
对时间t取偏导数,可得式(36)
ypr(t)=(■)(1-■)=(■)(1-■)(36)
由于完全产权制度下人均名义收入ypr(t)是正值,则必然有LBSpr(t)>Hpr(t)。式(36)表示ypr(t)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来自于经济活动的收入,另一部分是来自于没有过渡开采自然资源带来的收入停滞(这可以看作是储蓄的另一种形式,为了子孙后代保护可再生资源,而不是拥有目前的金融资产)。可以看到,人均收入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它取决于开采部门的劳动力数量,开采部门的劳动力数量又取决于开采数量同资源存量之比。
五、稳定状态比较
(一)开放许可制度下的稳态
在稳定状态下,可再生资源的增长率以及制造企业数量的增长率为零。可再生资源稳态存量为S■■,由式(14)等于零,则有
S■■=S(1-■)(37)
?浊>■(38)
如果(38)式不成立,可再生资源将会枯竭(唯一的稳态就是S=H=0),因此资源存量的稳态S■■为正值。
将式(37)带入式(24)中,得到开采的稳态水平为
H■■=aBLSy■■(1-■)(39)
让式(31)等于零,可得制造业部门企业数目的稳态:
n■■=■y■■
if ■
n■■=■y■■
if ■>=■(41)
知识稳态增长率为
Z■■=■-(?籽+?啄)(42)
经济稳态增长率为
g■■=(1-?琢-?茁)?兹Z■■=(1-?琢-?茁)?兹(k?兹(1-?琢-?茁)2■-(?籽+?啄))
(43)
式(43)表明,稳态下经济增长率既不有赖于劳动力数量L,也不有赖于可再生资源的存量S。
(二)完全产权制度下的稳态
与上述分析类似,经济稳定状态下
y■■=■(1-■)(44)
稳态经济增长率:
g*pr=(1-?琢-?茁)?兹Z*pr=(1-?琢-?茁)?兹(k?兹(1-?琢-?茁)2■-(?籽+?啄))(45)
(三)比较
许可政策下的稳态资源存量低于完全产权政策下的稳态资源存量。因为在完全产权制度下,开采可再生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其长期可获取性。而许可政策导致不受约束的开采行为,即S■■
许可政策下的稳态开采数量较高,原因是资源存量的经济和逐渐消失为零,初级产品的价格等于其单位成本,许可政策下的初级产品稳态价格低于完全产权制度下价格,开采数量更高,即H■■>H■■ 。
许可政策下,由于初级产品利润等于零(每个时间节点的经济和会瞬间消失至零),人均名义收入水平低于完全产权制度下的人均名义收入水平。完全产权下,保护资源被看作是未来的储蓄,因此稳态下人均名义收入更高,即y■■
企业数量与人均名义收入水平正相关。既然许可政策下,人均名义收入较低,那么人均企业数量也相对较少,即n■■
稳态下,人均收入与企业数量人均值之比在两种制度下是相等的,即■=■。
稳态下知识的增长率仅仅有赖于人均支出与人均企业数量之比。因为在两种制度下知识稳态增长率是相等的,即Z■■
因为资源存量增长率以及企业数量增长率在稳态都是零,由于经济增长率与知识增长率是成比例的,因此两种制度下的经济增长率相等,即g■■
六、增长路径
当企业数目不断减少,企业规模足够大时才有动力进行研发,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才会发生。经济体从发展中阶段转换成发达阶段的快慢取决于资源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初始数量的人均值,有
ZJ=k■=0 if nJ>nJk(1-?琢-?茁)2?兹■-(?籽+?啄) if nJ
其中,nJ=k(1-?琢-?茁)2?兹■。当企业数量超过某一水平(nJ),知识增长率为零。相反,当企业数量低于该水平,知识增长率为正值。
很容易看到,noa
两种制度下的发展路径之差异如下:当n(0)>npr,经济起初没有研发。当政府实行完全产权的资源管理制度,企业数量下降到某点以后,经济开始进行研发且知识增长率为正值。在许可政策下,经济开始研发更为迟缓。当npr>n(0)>noa,完全制度下,经济体一开始就存在知识的正向增长。在许可政策下,一开始不存在知识的正向增长,随着企业数量的变化达到某点之后,经济体开始研发且知识正向增长开始。当n(0)
七、发展阶段的动态转换
企业数量人均值的动态变化
noa(t)=x0-x1noa(47)
其中,x0=■(?琢+?茁-?兹(1-?琢-?茁))-(?籽+?啄),x1=■
noa(t)=■,noa(0)表示许可政策下企业初始数量。
当noa(0)>n■■,企业数量高于稳态水平,经济体有太多的企业,知识回报率和净现值下降,导致一些企业没有利润退出市场。反之亦然。
给定一个可再生资源的稳态水平服从沙佛生产函数,可再生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
Soa(t)=v-■(48)
v=?浊-■(49)
Soa(t)=■(50)
其中,Soa(0)表示资源存量的初始水平。
式(50)表示,当Soa(0)
对式(1)求导数,得到经济增长率等于消费增长率,也等于最终产品的增长率,即
goa=coa=■(51)
goa=?茁LY,oa+aSoa+(1-?茁)noa+(1-?琢-?茁)?兹Zoa(52)
式(52)表示经济增长率有赖于最终产品使用劳动力的增长率、可再生资源存量的增长率、企业数量增长率以及知识增长率。在稳态下,S=n=0。
综上,经济的动态增长可以被描述成:第一,如果经济起始于较低的资源存量,Soa(0)0。类似,当n(0)相对较低,知识的增长率较高,这给新企业家们提供动力。因此,企业数量以递减的增长率增加,直到其达到稳态水平,如果经济起始于低水平的资源存量或是较低的企业数量,经济增长率提高直到达到稳态增长率。第二,如果经济起始于较高的资源存量,那么经济增长的变化不太明朗,经济的动态变化有赖于两种相反力量的相对程度,即资源存量的增长率和企业数量的增长率之差。
八、结论
本文分析不同资源管理制度下的经济体的稳态增长,可得如下结论,第一,如果可再生资源的自然再生率太低,“公地悲剧”发生,如果政策无法设计完全产权制度,经济无法保持长期持续增长动力,政策制定者有压力和责任保护自然资源。毫无疑问,当资源(比如石油、金属或化石能源这些不可再生能源)存量趋近于零时,经济崩溃。第二,如果可再生资源的自然再生率足够高,经济稳态下的增长率在两种制度下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稳态增长率不取决于劳动力或是资源禀赋。
另外,不同的资源管理制度对经济增长路径有重要影响。相较于开放许可政策,完全产权制度下的经济体从发展中阶段向发达阶段的转换会更早发生。这种转换取决于中间制造品企业的规模(当规模足够大,企业数目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对现存企业来说,有动力去进行研发)。假定企业数量相同,在完全产权制度下的企业规模要比许可政策下的规模大。因此,相对于许可情形,完全产权制度下的经济体会更早开始转换,经济体会更早的开始进行研发活动,更加快速的积累知识,这才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
本文研究结果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关于自然资源,如果一国无法设计完全产权制度,可能会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最终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我国,资源所有权形式基本上都是公共产权,国家掌握着大部分自然资源所有权,而个人产权基本上可以忽略。特别是对一些具有较大竞争性和排他性的自然资源,如果采取公共所有权形式,就可能使得其竞争力与市场效率极大的降低并对市场机制的发挥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想要增加市场竞争力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就必须充分引入私人所有权安排制度
参考文献:
[1]Aghion, P. and Howitt, P.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M].MIT Press.1998.
[2]Baldwin, R. Measurable Dynamic Gains from Trad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 (100):162-174.
[3]Rodriguez, F. and Sachs, J. Why do resource-abundant economies grow more slowly?[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9, (4): 277-303
[4]McAusland, C. Learning by Doing in the Presence of
an Open Access Renewable Resource: is Growth Sustainable? [J]. Natural Resource Modeling. 2005, (18):41-68.
[5]Peretto, P. Resource abundance, growth and welfare: A Schumpeterian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0, (12):38.
[6]Peretto, P. and Valente, S. Resource wealth,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J] CER (ETH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2010.
[7]Brander, J. and Taylor, M.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consumer and conservationist coun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1997, (19): 267-297.
[8]Copeland, B. and Taylor, M. Trade, tragedy, and the common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725-749.
- 上一篇:机械设计研究
- 下一篇:日常生活中的纳米技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制造业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