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范文

时间:2023-03-16 06:2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武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武术

篇1

一、武侠文化的历史

韩非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在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开篇,就引用了这两句名言。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在他眼里,学文的和练武的都没有好人,只有改革家才能“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好在太史公对侠士有公正评价:“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史记》中记录的最大的侠者莫过于荆轲,因为他刺杀过秦始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赴死的壮烈足以令天地为之动容,可惜真就一去“不复还”,有一位同道“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其实,荆轲的剑术并不弱,且能以剑道游说于列国――“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以荆轲这样的剑客尚不能列为大家,战国时的中国功夫可想而知。像聂政在韩国的相府施展剑法时,“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何等的功夫!相比之下,荆轲确实差了一点,可惜他们的剑法,并没有留下来。太史公的一部《史记》为习武者立了两种传,一是《刺客列传》,二是《游侠列传》。

比《史记》稍晚一些的是《吴越春秋》一书,其中有吴越争霸时期,越女善剑的故事:“袁公操其本,而刺处女,处女应节人之三,女因举杖击之,袁公飞上树。”汉之后,佛教传人中原。东晋时,西域高僧佛图澄来华夏弘扬佛法。此后佛教在中原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描写武侠的笔记小说也多以神异称奇。如《唐传奇》中,裴的《聂隐娘》,说的是大将军聂锋之女,自幼被尼姑偷走后,训练成剑侠的故事,这篇传奇对后世中国的武侠小说影响深远。《韦自东》则描写了有关仙道修炼龙虎丹药的故事。《红线》和《兰陵老人》的叙述风格都对中国的武侠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水浒传》翻译成外文时,多译为“英雄传”或“侠客传”等。施耐庵对于武功的描写最接近实战搏击,以至于后世的研究者多疑其自身就是武林高手。《水浒传》中的好汉们所使用的武功与我们今天尚在练习的戳脚翻子、太祖长拳、六合枪等拳械都十分相似。十八世纪,中国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位“凤四老爹”,很有一些内家功夫的味道。书中写道,他将“一部《易筋经》记的烂熟的。他若是攒一个劲,哪怕几千斤的石块,打落在他头上身上,他会丝毫不觉得。”有一位叫胡八乱子的练家“使尽平生力气,飞起右脚,向他裆里一脚踢去。哪知这一脚并不像踢到肉上,好象踢到一块生铁上,把五个脚趾头几乎碰断。”有专家认为:小说中的这个凤四老爹即是江宁大侠甘凤池。不管是否,与其同时代的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一书中写道:“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

清末民初时,中国兴起了以宫白羽等为代表的新技击派武侠小说,以太极宗师杨露禅、八卦掌宗师董海川等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了《童林传》等一大批小说评书类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精品,像《卧虎藏龙》被李安搬上银幕后,而享誉世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一位真正的中国武侠文学的巨匠,他就是金庸先生,他的武侠小说风靡了整个华人界,被文学评论界推崇为“金学”。金庸的成就源于他深厚的国学基础,使他能够成为融合中国的释儒道思想与武侠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国武侠文化的历史跨度之长、内容之广博、想像之丰富、描述之精彩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拳谱密笈的历史

除中华民族外,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民族总结出关于冷兵器时代搏击术的完整文字,并使之形成近乎于哲学的理论体系,只听说十八世纪的法国有几本关于击剑方面的书,日本的剑客宫本武藏有一本《五轮书》,伊贺忍者有关于忍术的秘笈,但这些有限的文字都不够系统完整,且只停留在“术”的层面上,尚没有达到“道”的境界。唯有中国传统武术,现存的几百个门派均有自家的拳谱秘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学。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的剑术就师承有序,各门派均有剑谱流传,可惜至秦代多毁轶,从《叔苴子》中能知当时的剑道之深:“教剑者有法,及其能剑,忘其法并忘剑矣,未忘法而剑者,临战斗而死于剑。”唐之后,少林武学兴起,很多武僧著有少林拳棍秘笈及练气法门的书籍,可惜后来毁于石友三的一场大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展武术挖掘整理工作。通备拳传人郑剑锋给我讲过进京献拳谱的过程。其实通备门早在宋代就有完整的拳谱在门内流传,温家拳系也在市井社会中很流行。明代唐顺之著的《武编选》中云:“一家数温家长打七十二行着,二十四寻腿,三十六合锁。赵太祖长拳多用腿;山西刘短打,用头肘六套;长短打六套,用手、用低腿;吕短打六套。赵太祖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之。三家短打,钺亦颇能。温家拳则钺所专习,家有谱。今不能尽述也。”唐荆川本是文人,倘能对武学如数家珍,可知当时各门派的大家造诣如何了。

1982年,我在北京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搞社会调查,写毕业论文,向一位陈老先生问及拳谱秘笈等事,陈先生告诉我要留意两部道家的武学秘笈:一是《七步尘技》,二是《真龙虎九仙经》。《七步尘技》未收入《道藏》,而《道藏》中的《真龙虎九仙经》述有九等仙侠法,其中有“剑侠”,可惜没有具体修炼法门,也许隐于洞府之中尚没示现尘世。但生活于元明二代的剑客毕云龙著的《浑冗剑经》却完整地流传下来了,所述内外家剑法的修炼、丹道与剑融合之法都详细,同时也示现了剑客的戒律等。剑侠门内的秘密,对于我们研究剑客的历史弥足珍贵。

南宋白云禅师的《莲花宝笈》经周潜川等先贤的传承,基本保留下来了,其中部分内容已于1959年正式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刊行,金庸小说中的一些炼气运气的神奇武功即源于这类秘笈的启示。李亦畲在1867年完成了《廉让堂太极拳谱》的编撰,使中国的武学理论完整地上升到了道家哲学的思想空间中,武学修炼成了悟道、得道、实现生命超越的一种生存方式。

三、门派和秘密帮会的历史

篇2

地术拳的流源

福建作为南拳发祥地,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地术拳(地术犬法)源于闽南的一寺庵(白莲庵)的“四月大师”所传,作为该庵的护庵与平常习练强身健体之术,秘不外传。清初,时逢福建天地会、小刀会的反清运动,各寺庵与僧尼皆受牵连或焚毁、追杀。白莲庵也没有幸免此劫,“四月大师”避难于永春县陈家,陈家收留并加以关照,“四月大师”感其恩德,悉数传授于陈家,并严辞训诫外传,陈家知此拳乃武林绝技,视为奇珍,只传男不传女,父子相承,秘不外传。至民国初年,传至陈阿银,后因陈阿银打抱不平,打死当地恶棍逃往新加坡避难谋生。恰逢当时福州陈依九游学于新加坡(陈依九早年在福州学过龙桩、罗汉等),巧遇陈阿银,陈阿银为使这武林绝技能相传延续也悉数传授于陈依九。陈依九得其真传后,全心研究,结合长期武学经历,武艺更加精湛。陈依九于1942年回国定居福州也束于师训戒律只传子,不传女。至解放初期地术拳始在福建传开。

地术拳的属类

由于该拳源于寺庵、故归属宗派系,又因地域在闽中,于长江以南,又属南拳体系中。再者地术拳系模仿狗的格斗演变的拳法,故又有仿生象形拳的特点。从地术拳整个套路体系风格中分析其既有南拳的低桩、扎马、稳实、刚猛,以声、气、力表达拳势的刚劲磅礴之慨,又有动作灵活、多变、起伏、飘洒、以形、意、神表达拳意的舒展飘逸之感。才有地术拳是一个似南非南、似北非北之说。但是这些都不能体现出地术拳的独有特色――地面功夫,暨地面技击术、锁控术、关节技、捆绑术。它也是地术拳的灵魂,它的唯一,造就了它区别于其他拳术的唯一依据所在。地术拳似源于地躺功夫,但它永超脱地躺的范畴,地躺只是它的一项基本功法要求,是故才有一个地上飞龙――地龙经之雅称。

地术拳的风格

地术拳是武林奇技,是模仿狗的机警敏捷、灵活刚健、凶猛,善于翻、滚、扑、摔、剪、奔、窜、跳、钻、挂而形成独特风格的拳种。结合僧尼传授于佛门的禅念、拳理演绎出独步武林的招式。其上、中、下三盘融会贯通了快速迅猛的南拳手法及灵活多变的北拳腿法,尤以下盘为绝,倒地后充分发挥地上自护能力和技击捆绑动作。该拳以南拳为主体,发挥北拳腿法的优点,并充分模仿狗格斗时的凶猛、灵活,而形成南北技术风格的拳法。

地术拳以落地最易发挥制敌威力,有“如鱼得水”之感。正如拳经要诀所述:“狗法落地蓬车莲,跌扑翻滚起伏沉,轻巧猛速变无穷,蹬踢捆绑见其能”。以给人刚烈多变、阳刚之美、多手法少腿法的南少林风格和给人舒展大方、安然自得、少手法善腿法的北拳风格汇集于一身,使之形成似南非南,似北非北,又以倒地后最易发挥地上制敌威力为特色而堪称一绝,是武林中的一朵奇葩。

该拳亦有仿生拳的风格,主要灵感于狗的灵活、机灵,勇敢、凶猛,又有佛门的僧尼习练的轻巧、禅念,以弱胜强、以小制大、以巧取胜的特点。巧妙地结合“生物力学”“运动力学”和“机械力学”在人体结构运动中的运用。在实际对抗性中,以巧妙的反关节原理,轻松地擒拿、锁控对方,以上、中、下,三盘多变的身、手、脚的配合,出奇多变的动作制胜对方。集南拳北腿、地躺、擒拿锁控为一体的拳种。

地术拳技击特点

地术拳既保留着擅手法的南拳特点,又有善用腿法、且有地面技击的攻防特点。技击中可长、可短、可柔、可硬的击法兼备(可长,是仿生犬的灵闪、跃扑;可短,近身贴打、善用肘、膝;可柔,借用对方的势、力,借力而击;可硬,地术拳修练的铁腿功绞、剪、扫)。加上技击中的或上、或中、或下的轮换击法(上,是于对方站立进行拳打脚踢博击;中,躲闪或转势进攻对方的下躯的低桩跪、盘步;下,是地术下盘的进攻或防御),特别是中、下盘的招式独步天下。地术拳的中盘源于佛门僧尼修练、参禅时,或坐、或盘、或跪时进攻与防御的技击术,演绎出一套完整体系。拳诀:龙形虎桩罗汉盘腿、蛇闪猴窜蝙蝠压笋。伏龙敌难攻、拨草寻蛇七寸制。蝙蝠闪扫虎摆尾、蛟龙入海搅浪花。灵狗摇摆化危境、伏犬出击必伤人。下盘系秘传武艺,也是师门严训传技,可败中取胜、亦可主动制敌。由于招招凶残、佛门慈悲禅意多授于捆绑与锁控术。真可谓是击缠一念间,授艺三思行。

地术拳技击要领

“精、贯、快、硬、敢”五字为要领。

精:要求习练者精于地术实战招式,拳、脚修练到位,有南拳的拳法、又有丰富的实战腿脚相得益彰,加上地面的技击术、关节技、锁控技、捆绑术为技击要领。

贯:地术拳技击风格有别于其它拳种,它技击从上、中、下三盘不同线路来实战技击,要求习练者要融会贯通上、中、下三盘技击要领,灵活自如地转换应用。

快:拳唯快不破,在精、贯中求快,出奇制胜,在快中突变,技击时以快奏效,使人防不胜防。要求习练者熟悉地术拳招式加以组合、连环练习。

硬:地术拳的地面技击术,如扫腿、剪腿、绞技等均有要求习练者的习练小腿胫骨的硬性,相撞时使对方无法忍受疼痛而丧失对抗能力。

敢:敢拼硬战,敢于反败为胜。地术拳的出奇制胜奇招就是下盘的必杀技。习练者应敢于在不同场合、运用自如地转入下盘进行秒杀对手。

篇3

习武生涯多坎坷

说起王维义习武的经历,真是充满辛勤的汗水和坎坷。王维义1977年下乡到辽宁西丰县,曾经有一段时间在稻田地里插秧,真是天见亮就干活天黑才回来。下乡青年们累得从地里到青年点仅十分钟左右的路程都要在半路上的大磨盘那里休息一会,然后再回青年点。那时真是又累又饿,回到青年点后两双大泥脚根本顾不上洗,在炕上躺一会后就直接打饭,饭后不刷饭盒就睡觉。

王维义和大家一样辛苦,不同的是,在别人最渴望休息的时候,他却每天睡觉前要洗脚换鞋练功一小时后再睡。同在一个青年点的姐姐哭着说:“好弟弟要累死了,就别练了。”可王维义却舍不得丢下那好不容易学来的武功,心里还在想着比赛拿成绩,所以每天仍然坚持练功。一年多以后,王维义回到沈阳参加武术比赛,因户口不在沈阳而报不上名。比赛负责报名的工作人员说你是西丰人,那里归铁岭管,你就去铁岭报名吧。到了铁岭,那里的人却说,没听说有过什么武术比赛。就这样,王维义错过了那一年的武术比赛。

王维义在农村苦累一年,一直都在坚持练功。虽然是苦了一点,可苦练一年却不能参加比赛对王维义的打击实在太大了。王维义眼含泪水,夜不能寐,闭起眼睛就会想到自己前途黑暗。他不止一次想过放弃,可思想斗争了几天后,王维义决定更加苦练,坚信自己一定会有出头之日。

坚持苦练一段时间后,王维义终于回城了。但回城后,王维义把父母为他结婚用的平房与火炕拆除、把灰棚拆掉。露出房梁后,王维义就开始吊沙袋,在墙角拉练功用的橡皮条,接着在墙上打千层纸、安装铁滑车、千斤坠等练功用具。就这样,王维义把自己的婚房改成了练功房。因家庭经济困难,聪明的王维义自制了闹表,定好每天早4点钟起床练功。王维义总是和自己的师傅申金儒大师前后第一个到场地,数年来风雪不误。1983年的一场大雪后,王维义自己扫了一个半个小时雪之后,开始在雪中练功。那天只有申金儒、王维义师徒俩到场地练功,而几十个师兄弟次日才来。

王维义每天早上和师兄弟们一样由申老亲传武艺,练功两个多小时后回家上班。下班、晚饭后,骑自行车带上好多兵器,去场地练一个多小时,把每样兵器都练一遍,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怕忘记、怕走样,怕动作不准。回到家里后,要通过室内设备练习实战,有时手打出血来还在坚持打够数。

为了让练功房的空间加大,王维义在室内没安装供暖设备,所以他每天只能带棉帽子睡觉。早晨起来,棉帽子、嘴上、被头上全是霜。有时怕起早影响家人,王维义坚持独睡冰房,并做到了每天4点起,晚十点睡。天天如此,并坚持了五年。1983年9月3日,机会来了,沈阳市首届武术散打比赛开始了。王维义感到很高兴,数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回沈阳散打冠军一定是自己,因为在此之前,沈阳市内武林高手切磋时,王维义并没遇到过对手。

为期数天的大赛,王维义依靠振远堂镖局的实战武功及练就的查拳,顺利地进入了前六名,而且几天打下来,前六名之间都互相看到了对方的功夫,彼此心里有数,而王维义心想冠军拿定了。万万没想到,在第一天淘汰赛(三对交手,胜者前三名,败者后三名)中,不知为什么王维义被放在最后一场,而对手却是身高1.8米的壮汉。

两人一上场,那个壮汉就被身高1.73的王维义用一个后扫堂打倒在圈外,而且在比赛中王维义一直处于优势。比赛结束时,裁判员举起对方的手宣布获胜,这个结果太令人震惊了。这是三十年前的事,王维义后来才知道对手原来是裁判的同门弟子。当时,比赛场上愤怒的观众一口同声的高喊小个赢了,但于事无补,这时,广播宣布今天的比赛到此结束。王维义此时终于明白了为啥把他排到最后一名了,当时愤怒单纯的王维义冲向主席台要查小分,可裁判长却说结束了,要查就明天查吧。可是第二天他又说忘带了,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王维义被淘汰出局了。这种结局意味着当时25岁、处在最佳的运动年龄段的王维义近二十年的努力被埋没。王维义深受打击,并伤透了心,从此淡泊名利,闭关练功29年从未间断。

为了振兴查拳,再加上友人的执意邀请,2012年王维义重出江湖,参加辽宁省传统武术大赛,并获三项全能冠军,参加国际比赛再获两块金牌,堪称东北武林界的英豪。多年的坚持习武并克服了许多坎坷,王维义终于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练查拳弘我中华武德

习武多年的王维义不仅练就了一身出众的武艺,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一位武术家所应具备服务社会的优良品德。1975年夏天,正在读中学的王维义年仅16岁,但在申老先生的门下他已有了近10年的武龄了。当时,王维义所在的学校选拔了几名优秀的同学作为代表参加沈阳市汽车公司的活动,主要是维持公交车秩序。有一次,王维义和张春伟、于会永、唐朝纲等几位同学在公交车上值勤时,遇到了扒手在偷乘客的东西。在追逃的过程中,只见王维义冲在最前面,在接近扒手时,他用了查拳的“燕飞三不过”的招数将小偷打倒。在从惠工广场到红旗广场的刑警大队过程中,20多岁的扒手一直都在昏迷。当时,16岁的少年制服了20多岁的扒手就是一则爆炸新闻,其令人惊讶程度就好似当年镖局的申老在擂台上打倒老外一样。1988年,已经成年的王维义曾在沈阳市华业商场任保卫科长。在工作中,王维义得罪了几名扒手。一天王维义下班时,四名曾被他抓过的歹徒准备报复。他们拦住了王维义,并准备行凶。此时,只见王维义用了四周钻打、贴身靠、顺不弹等几个查拳动作就制服了四个歹徒。王维义徒手制服四个凶恶的歹徒,好似振远镖局创办人刘宝瑞前辈当年空手打败十几个地痞无赖一样,查拳的威力再现社会。

还有一次,王维义骑摩托路过918纪念馆时,突然听到有女人高喊她的包被抢了。此时,女人身边有一辆摩托车像风一样冲了出来,正是及时赶到的王维义!只见两个年轻人边跑边翻一个女士拎包,而王维义加大油门冲上去连喊“抓强盗”!两个歹徒见王维义猛追不舍,便被迫将包扔下,慌忙逃窜,而被抢女士的包也失而复得,无任何财物损失。但王维义还不罢休,还是驱车继续追赶两个强盗。当追到五一商店时,王维义的摩托车被一公交车隔开,两个强盗才得以逃脱。王维义用一身正气震退歹徒的故事,一时间成为了沈阳当地街知巷子闻的优秀事迹。

不仅对身边的人如此热心,对待外籍人士,王维义则体现了一名中国武术家的高尚武德。30多岁时,王维义给韩国国际经贸社社长金玉皖做保镖,有一次经过地下通道时,遇见三个“碰瓷”的骗子。骗子说金玉皖碰碎了他们的两瓶茅台酒,并要敲诈500元钱。此时,王维义自称会负责,并让翻译将金社长带走。随后,王维义一个人随便用了肋锤、双撞几个招法便将骗子打倒。回到金社长住的正昌大厦,金社长给了王维义一笔钱,表示感谢,但却被王维义谢绝了。王维义对金社长说:“我是您的保镖,拿着很高的月薪,遇事时是我会尽我的义务。”金社长坚持王维义一定要收下这笔钱,而王维义则表示这是该做的工作,始终没收这笔钱。对王维义的义举,金社长很感动,连连说中国武术家的武德好,我们一辈子都是朋友。王维义此番义举,就是当年振远镖局的信誉美德的再现。

查拳名师风采再次展现

2012年7月14、15日,在辽宁省体育局在沈阳市奥体中心举行的辽宁省传统武术大赛上,王维义在两天内的拳术、器械、对练中各斩获一枚金牌,成为辽宁省传统武术比赛全能冠军。2012年8月18日,吉林省武术比赛,王维义获得器械、拳术两项冠军,同时在香港国际武术比赛获两枚金牌。

作为查拳传人,王维义在国际国内各种形式的武术散打比赛中屡次创造佳绩。目前,王维义在辽宁省查拳研究会会长、辽宁搏击文化研究会任常务理事、中国武术协会会员,现中国武术六段。凭借出色的武功,王维义曾出演多部影视作品,成为申金儒大师近万名弟子中的佼佼者。王维义是申金儒大师的得意爱徒,曾在沈阳最大的武馆――华夏武馆任武术散打教练,他完整的传承了先师申金儒留下的所有查拳拳术器械及功法,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智慧不断发展创新,成为辽沈地区传统武术查拳的传承人。

王维义铭记下了师傅“一定要把查拳传下去”的遗嘱。为了把查拳发扬光大传承下去,王维义用几十年的苦练、坚守、将查拳的内容技巧整都整理了出来,并于2013年3月成立了辽宁省查拳研究会,6月份承办了辽宁省振远杯武术大赛。在由民间举办的辽宁地区省级武术大赛还属首次,开创了查拳发扬光大的新局面。8月,在辽宁影视群开群仪式上做了查拳表演。9月份组织查拳表演队,参加了辽沈地区第二届武术节上的查拳精彩表演。12月份建立了“振远镖局”武术馆,编录了“维义查拳操”等。大力宣传了查拳,同年出了一本查拳书,刻录了一套查拳宣传片。虽然为了查拳,严重的影响了自己的生意,但王维义全身心地为发扬查拳的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王维义曾在一次练功腰部受伤,因养伤期间发胖,为了录制光盘绝食35天,体重下降40余斤。王维义录制光盘的内容包括:查拳门的各种基本功、各种小招法、二十趟弹腿、一至十路查拳、一路子拳、六节式、十守拳、跑拳、五胜刀、小花刀、六合刀、万胜刀、梅花双刀、燕青双刀、春秋大刀、五虎断门抢、子母大枪、天罡剑、中奎剑、八仙剑、芦花棍、燕青双勾、殿章双勾、凤翅镗、双戟、子母鸡爪鸳鸯月、三十六手对拳、空手夺刀、单刀拐子枪、三节棍进枪、棍进枪、龙凤双剑,等近百个套路。还有王维义创编的维义短拳、维义短刀、短钺、短锤、流星锤、两节棍、维义七节鞭、维义开山月、维义双头蛇、江湖绝活表演等。此外,王维义演练的四张光盘中,经过剪辑排版,一共组成十五分钟的武术花带。

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后,王维义并没有停止他的脚步,他和他的查拳门派师兄师弟及弟子们想,师爷刘宝瑞是一代武林宗师,开创了名镇东三省的振远镖局,而师傅申金儒是东三省擂台刀、枪、手、全能冠军(1947年打擂没有护具立生死状),又开创了查拳武馆,授徒近万人,查拳到这一代应该顺应历史潮流,传承传统文化,使之去粗取精不断发扬光大才是。如果不如此,真是愧对祖先。我辈有责任发展查拳,55岁的他,殚精竭虑不辞奔波,倾其所有在查拳门人弟子的支持下,获得了正式批准文件,在大家热切的期待和渴盼的目光中成立了辽宁省查拳研究会。而王维义在创建了辽宁省查拳研究会同时也出任会长,将辽沈地区振远镖局的查拳传人、弟子等近二百人都聚拢起来,用辽宁省查拳研究会为东三省,乃至全国的查拳传人交流搭建了平台。

特殊形式传承辽沈查拳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工人一个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苦练20多年武功的王维义积累了好几十个拳术、器械套路,为了避免忘记武术动作和各种招法,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传承查拳,王维义开始研究如何将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保存起来。通过朋友的关系,王维义花掉了300元钱,在研究院租了半天的摄像机。当时的300元钱可是王维义半年多的工资,而且当时民间几乎没有私人摄像机,而且过了中午又要花300元的租金。为了节约成本,王维义一口气反复练了几十个套路,他用了最好的体力和最大的毅力坚持半天,终于录完了全部内容。等到后期剪接制作时,王维义 又用了很大的财力和精力。由于当时私人没有复制光盘的技术,所以当时条件很困难的王维义为了传承查拳,硬是复制了三套不同质量的录像带,并精心封存保管。

后来,王维义听说可以将录像带刻成光盘时,他又废掉了一批录像带来刻录了几套光盘,并收藏了几年。由于录像带保留时间长、质量效果都很差,所以刻出的光盘虽然勉强可看,但效果实在不好。再加上当时过劳的录制,王维义的动作也显得很是无力。于是,王维义还是决定废掉一批光盘,然后用了一年多的苦练,按照老光盘的图像,再把几十个套路捡了起来。2005年,王维义又花钱请专业摄像师重新录制剪接,终于第二次全套录制了查拳影像。

篇4

卫气在夜间运行的具体规律是:日人(酉时17点-19点),阳尽。卫气由足太阳膀胱经人于足少阴肾经,除大部分卫气停留在六腑之中,亦有小部分的卫气,按肾―心―肺―肝―脾―肾的运行顺序,周流于五脏(图6)。这便是卫气在夜间循行五脏阴分,周流二十五周次的大致情况。一昼一夜共运行于全身阴阳表里五十周次。

我们从卫气在主脉的循行过程中可以看到,当卫气出于目内眦睛明穴时,与阳脉并行而入脑。当卫气沿足太阳膀胱经下行至足小趾端至阴穴,又人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时,必须要通过阴脉的连接,方能上行回到眼中。因此,我们这里有必要对阴蹁脉和阳脉的循行路线及其生理特征,做一个介绍。

脉,属于奇经八脉中的奇脉之一,“”有五音,即、跷、皎、烦、脚,带有桥联阴阳之脉的含义。由于脉分阴阳,故又有阴脉和阳脉区分。

自《难经》以来的经书都认为,阴脉为足少阴肾经之别络,它本身并无自己的脉气,而于取气于肾经。阴脉起于肾经,是由照海穴分出的支脉。从足内踝上行,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眦。阴脉虽为肾经之别络,但在下肢以上部位的走行与肾经似无关系。循胸里,表明是走行于内;出于人迎,与目内眦相连。《黄帝内经》有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之说,而肾经的经脉与经别皆与目无关,这里似乎是一个补充。并在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蹁脉相合,继续上行(图7)。

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别络,其本身无自己的脉气,而是取气于膀胱经。阳脉是从膀胱经的申脉穴分出支脉,循足外踝上行人目,至风池穴(图8)。阳脉虽为膀胱经之别络,但其循行方向与膀胱经相反,仅在目内眦与膀胱经和阴脉交合后,与膀胱经并行人脑,至风池穴而止。

在我国传统的十二经脉学说中,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既然阴脉为足少阴肾经之支脉,本身又没有自己的脉气,故卫气在白天运行的过程中,以阴脉为桥联而上头入目内眦;夜晚则从足少阴肾经而人五脏六腑,是合乎人体生理机能的。我们这里特别需要探讨的是,阴脉和阳脉均在眼部的睛明穴会合,而这个穴位又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点。因此,阴脉和阳脉都与眼的生理机能有关,尤其是与睡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篇》有这样一段论述:“足太阳有通项入脑者,正属目本,名日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阳,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

这段论述中提到了阴阳脉的分别,即足太阳膀胱经在脑后项中有一分支,进入脑内,便有了阴和阳的别支。这两条支脉又在目内眦(经言目外眦)相交,阳入主人,而阴踽主出(类似于动脉主入――供血,静脉主出――血液回流),阳气盛则睁眼,阴气盛则闭眼。这是一个两端开放的环路,也是唯一明确说明在脑内走行的经脉。其睁眼与闭眼,明显地对应于醒觉和睡眠。当我们早晨醒来睁眼时,卫气出于目内眦。这一明确的描述,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迄今为止,我们对人体是如何控制睡眠和醒觉的问题,还不是很清楚。这种类似生物钟的控制机制,在现代医学中也没有一个满意的解释。也许《黄帝内经》中有关卫气运行规律的阐述,是解开睡眠之谜的核心要素。

根据我本人的练功体验,足太阳膀胱经在脑后项的分支,实际是指阳脉而言。当阳脉运行的卫气至项后风池穴时即已入脑,沿脑右侧运行于两目之目外眦;而阴脉运行的卫气入两目之目内眦后,沿着脑左侧运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阴阳环路。但这种阴阳环路的形成动力,是由醒觉后卫气从目内眦发动,沿足太阳膀胱经运行之际开始的。而这个阴阳环很像从颈部后进入脑底部的动脉血管环,依据卫气行于脉外的生理特性,脑底部卫气所运行的阴阳环路,是完全可以确立的(图9、lO)。

我们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大脑中卫气所运行的阴阳环,其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其前经阴脉与足少阴肾经相连。其阴阳的盛衰虽然决定了睁眼与闭眼,睡眠与醒觉,但该环之阴阳,则取决于足太阳和足少阴一身之阴阳,而身之阴阳又顺应天地之阴阳。一日之昼夜的阴阳消长,一月之弦望的阴阳消长,一年之四季的阴阳消长,都影响着人的睡眠和醒觉。由此可见,人在白天的清醒状态和充沛的精力,以及夜晚的睡眠状态,都是由卫气决定的。这就涉及到了人体的精神活动和脑内静脉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生理机能。

我们现代人都很清楚地知道,人的思维活动是通过大脑进行的。在现代生物学中,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归属于神经系统,并且认为,神经系统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机构,人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种生活活动,能够与外界的环境相适应,主要是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人类的神经系统从总体来说,是由脑和脊髓所组成的中枢神经,及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外周神经所组成。脑和脊髓居于身体的中轴,在功能上有控制和调节整个机体活动的作用。脑位于颅腔内,由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所组成,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也有把间脑并入脑干的(图11)。脊髓容藏在椎管内,上端起自枕骨大孔,并与延髓相连续,它的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中央管三部分。脊髓的功能是完成上行和下行传导(即脑的感觉和肢体的活动要通过它及一些反射功能)。

如果根据神经系统所支配的对象不同,又可将其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它们两者都有传人(感觉)纤维和传出(运动)纤维。躯体神经主要支配皮肤和运行系统(骨骼肌),管理皮肤的感觉和运动系统的运动和感觉,是我们研究传统武学的生理基础。而内脏神经,则是支配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神经。由于内脏神经不受大脑的支配,独立地发挥其生理作用,这种作用又与思维意识无关,是自行产生的,因此,内脏神经又被称之为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而内脏神经及其所形成的人体内分泌系统,则是我们进行仙道学术研究的生理基础。

我们仅以与传统武学密切相关的躯体神经而言,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故叫做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因此又叫做周围神经系统。一般称脑所发出的神经,叫脑神经。脊髓所发出的神经,

叫脊神经;由脊神经的分支所组成的坐骨神经,也属此类。脑和脊髓通过这些神经,就可以支配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活动(图11)。

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洁动规律来看,可分为感觉神经(即传导功能)和运动神经(即反射功能)。来自躯干、四肢的各种刺激,需要通过脊髓才能传导到大脑皮层(皮质)。反之,脑的反射功能也要通过脊髓才能传递到人体各部。在现代生理学中,一般把皮肤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髓―脑干―间脑―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称为感觉传导路。由大脑皮质―问脑―脑干―脊髓―周围神经至效应器的神经通路,称运动传导路。例如,当我们的手偶然碰到了火,手就立刻缩回来;当物体在跟前突然出现,人就要眨眼睛等等,这都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的具体活动过程。在我国的传统武学中,有很多较高级的功法,如太极拳中的推手,咏春拳中的藕手,均涉及到人体神经系统的活动过程。

皮肤被覆于人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组成,柔软而富有弹性。皮肤重量约占人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面积约2平方米左右,厚度因其分布的位置不同而不同,以足底等处的皮肤最厚,面部和腋窝等处的皮肤最薄。皮肤的毛囊、汗腺、皮脂腺等,被称为皮肤的附属器官。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又分为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化层,真皮层则由层和网状层所组成。再往里便是皮肤深层,称为皮下组织或浅筋膜,由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所组成,其中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还有毛囊、汗腺等。此层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使皮肤直接与肌肉相接,对缓冲机械压力,维持体温恒定,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腹部的皮下组织较厚,可达3-5cm;而眼睑、外的皮下组织很薄,甚至不含脂肪(图12)。

皮肤约有100万个感觉神经,大部分位于面部和四肢,背部较少。三叉神经支配着面部的大部,以及外耳、头皮直至头顶部位。而其它部位,则由脊神经所支配。从传统武学的角度来考证,皮肤的附属器官“毛发”,特别是“毛囊”的感传功能与经络的关系,是我们破释太极拳推手和咏春拳藕手之秘的重要依据。

毛发是表皮下陷到真皮的衍生物,由毛干和毛根组成。露出皮肤表面的部分称毛干,埋在皮肤内的称毛根。毛根被毛囊所包绕。毛根末端膨大部位称毛球,构成毛球的细胞具有分裂增殖和分化的能力。因此,毛球是毛发的生长点。其底部凹陷,分布着结缔组织,称之为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对毛球起营养作用。毛发附近有一束扁圆形状斜行的平滑肌,称为立毛肌;立毛肌下端附于毛囊,上端止于皮肤的真皮层。立毛肌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当立毛肌收缩时,使毛囊与皮肤表面形成垂直,此时毛发竖立,皮肤表面出现许多小凹,俗称“鸡皮疙瘩”(图13)。由于每一个毛根及周围都有许多纵行排列的传人神经末梢,当毛发受到刺激(运动)后的几毫秒时间内,该神经冲动(兴奋信息)即可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转入分析和反应过程。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曾专门阐述了人体毛与经脉气血的关系,以及二十五种人气血多少的体貌特征。并总结出人体头发之外的毛发,皆由六阳经所主的结论。在《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中,还阐述了邪气入侵机体的过程,也是先从毛孔进入到经脉的。这些都说明了毛发、毛孔或毛囊与经络的关系,是直接相联系的。

篇5

关键词:传统武术散打

训练规则

传统武术技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06―03

引言

随着现代武术市场的日益扩大,人们越来越关注武术技击的本质在竞赛场上的体现,散打真正成为人们热忠的竞赛项目。然而禁锢了多年的散打一经出现,就引来了众多纷坛、褒贬不一。贬主要来自一些传统武术爱好者,因为他们所见到的“中国功夫”,和他们练的(传统武术)、听的(师傅所传、评书所讲)、看的(武侠小说、武打电影)大相径庭。于是,有人一直耿耿于怀:这是中国武术散打吗?特别是近来,“散打王”争霸赛的推出,中国散打与美国拳击几次的对阵,更是引出了深层次的话题。有人问:“现在擂台上的‘中国武术散打’究竟有多少传统武术技击含量?”“什么是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到底应该怎样打?”并认为现代散打是“拳击加摔跤和武术中的腿法,”是不是真正的传统武术技击。

而持现代散打观点的人认为,传统散打是小说化的虚无缥缈,因而走不上赛场。他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事实,证明传统武术在现在散打的碰撞中确实败多胜少。对此,传统武术多归咎于规则的限制和专业,而现代散打则多以胜负论英雄,于是就形成一种民间传统武术散打与现在散打的分道扬镳,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

1 从武术的起源与发展看技击的运用

1.1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生产斗争的劳动实践,在远古时代初期,人们为了生存和抵御猛兽的袭击,开始自己制造和使用粗制的石器或者用石器刮削过的棍棒,逐步锻炼了使用武器的技能,练成了格斗捕杀的技能。这些动作虽然很简单、很低级,然而它却是武术技术的雏形。

后来,部落之间为了扩张地盘、抢占财富等,他们经常进行战争,细心的人民把在战斗中比较有用的一拳一脚,一搏一击等进行了总结,反复模拟训练,并教授给大家。到了后来,武术技术就被应用到军事训练中,就这样,武术与军事斗争有了密切的练习,战争促进了武术技术的发展。

1.2 古代武术的发展情况

商周时代,由于分工的出现,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练武在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武术也开始成为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到了秦、汉、三国封建社会时期,武术从单纯的军事技能向竞技方向发展,角抵、手搏、击剑等竞技项目相继出现,同时也出现了剑舞、刀舞等舞练形式的项目。至此,武术已发展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具有攻防格斗作用的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动作;另一类则是适应表演需要,把攻防技术反复加工提炼而逐渐形成套路技术。后经唐、宋、元、明、清几代的发展,武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对练都有了空前的发展。武术大体分为内、外家和南、北两派。南派即指长江一带架势小而拳势紧凑的拳术。北派即指鲁豫等一带架势大而拳势宽敞的拳术。这就意味着武术已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武术已成为当时社会具有一定影响的人们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

在商周时代,出现了“武舞”,武王伐纣前夕,既以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到了秦、汉、三国封建社会时期,武术从单纯的军事技能向竞技方向发展,角抵、手搏、击剑等竞技项目相继出现,同时也出现了剑舞、刀舞等舞练形式的项目。《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曹丕《典论・自序》中也十分生动地记述了他与邓展将军谈兵论技,以蔗代剑,交手相击的故事,说明当时的技击理论和技巧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武术套路在当时也发展较快,有单练,也有多种形式的对练。《史记・项羽本纪》中所记:“鸿门宴”中项庄舞剑而意在沛公,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避沛公,可以说着就是剑术套路的雏形。

后经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发展,武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对练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武术大体分为内、外家和南、北两派等。

传统武术的形成都是经过人们生活实践以及在战争中发展形成的,而武术套路可以说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单个的搏击技术则是其中的精华,即现代散打的雏形。

2 从武术的发展看现代散打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1928年4月,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第一届国术国考”,参加者是国术馆的教师和学生。采取双淘汰制,三局两胜。比赛在长方形的场地上进行,打法不讲流派,不以体重分级,临时抽签分组比赛。不带护具,凡击中对方任何部位得一点。1929年由浙江国术馆承办了“国术游艺大会”,进行了散打比赛。比赛擂台高1.3米,长20米,宽18米,以被打倒者,或自视不能胜而认输者为负方。1933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了“第二届国术国考”,大部分省、市都派人参加了比赛,此次比赛以性别分组,依据体重分级别,穿戴护具;头和裆部都是,将对方击倒为胜一次,三局两胜,没有时间限制。在这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散打并没有继续发展。

解放初期有过很短暂的散打时期,包括短兵器对抗比赛,随后在批判“唯技击论”观点下,中断十多年。1979年国家体委在北京体院、浙江体委和武汉体院进行武术对抗性项目试点训练。从这以后,我们国家通过1979年到1988年十年的试验、总结、研究,使散打项目的竞赛、训练、裁判、规则日益完善。在1989年,国家体委正式将散打确定为竞赛项目。1989年10月在江西宜春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1990年正式出版了《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散打从表演进入到正规的比赛时代,于是就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散打运动。

3 从武术的本质看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的区别与联系

有人说散打的模式就是拳击、腿法和摔法的组合体,很少体现了中华传统武术的技击风格和精华,那么所谓的传统武术、中国功夫又指什么呢?

“手眼身步法,精神气力功”,这个每个武术习练者所具备的身价气势:身随步转,步随身动;一动而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触即发,一发即止,迅如闪电。此即传统武术的技击风格,他是以传统武术的“功夫”作为底蕴的。

那么现代散打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比专业技术、体能、心理素质、临场反应等综合能力的阶段,所以无疑现代散打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这么多年来,我们致力于发展现代散打,对民间传统武术中的技击缺乏足够的关注,而民间传统武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然有它吸引人的魄力。传统武术的打法与技法和现代散打有很多是共同之处,二者要走向竞技赛场,必须要有共同的规则来约束。二者都有武术的精华所在,如应敌的心理素质、技术能力、专项身体素质等,在技战术方面,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者的不同来源于规则的约束和项目的传承发展。

现代散打的训练,非常注重锻炼身体体能素质,通过练习步法的移动,拳法的出拳速度及技击力量,同时结合一些摔法的训练等,并配备一些辅助设备,如拳套、脚把、手把、沙袋等,进行实战练习,并在艰苦的训练实战中获得实战经验及勇气和自信心。

传统武术在训练中,都有着自己一套的训练的方法,在力量速度上要求整体发力,提高整体的能量。训练过程,在师傅的引导下,自身感悟。如心意六合拳,先是通过站桩、试力锻炼,来改善我们生活的习惯用力方法,从而体验拳术的劲力。然后再通过发力、推手、走步等训练方法,将自身感悟到的各种劲力完整复合,再经过不断的实战将劲力转化,运用到实践中去。其训练方法系统、完整、细致。

显而易见,散打的训练方法比较直观,训练者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基础,以拳、腿、摔为手段的训练,见效快。技击讲究局部狠打重击,抢占有利时机,摔打并进。传统武术在训练方法上较为隐涩,重视基础训练即专业基本功的练习,训练过程承前启后,训练的效果与师傅的教导、个人的感悟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技击中以扎实的功夫为基础,在自身体架均衡状态下,有效的感应,破坏对手身体重心,随机应变,运用身体的本能发力,借力打力,攻守合一。

虽然,现代散打与传统功夫有着相同的技击功效,但在技术训练水平上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别,在基础训练的方法和方式上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劲力”是传统武术的核心,传统功夫在技击中,通过全身各处,头、肩、肘、腕等将武术的劲力有效的释放出来。通过传统武术习练者的招招式式,例如肩与跨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和螺旋劲,争力“寸劲”等,把传统武术的技打发挥得淋漓尽致。因而,传统武术的习练者可以与众多传统、非传统武术人士交流,在共同的散打规则下,传统技击的发挥,尽可能的将传统武术优秀特点与现代散打相适应,同时也可以体验传统武术技击技术在现代散打深层次的运用。

4 传统武术面对当今风云骤变的社会何去何从

现在,之所以在现代散打中很难看到全面的传统技击,传统武术的技击精华多被圈在线外,只不过受到规则的限制,运动员训练时间短暂而已。同时,某些教练员在对传统武术的认识上和掌握传统武术的层次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此外,西方拳击之所以在纵横世界,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注重专业的拳法和步法训练,从而增加了单个技术的精纯度;另一方面,西方的比赛机制和商业运作也是声名渊博的主要原因。而东方武术,尤其是中国传统武术,反而因其“博大”而影响了个人训练的“精深”,试问,中国历史高手又哪个不是靠一身雄厚的功力而精纯运用少量几招?不论是郭云深的半步崩拳还是李书云的猛虎硬扒山,山东李半天之腿等。

那么,我们如何把传统武术其精华尽展,或者说相对全面地展示于散打中,并同现代散打一样,也走向市场呢?

所谓的现代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就是把武术中最直接、最简单的招法提炼出来,快速击中、击倒或摔倒对手的竞技体育项目。散打开展20年,硕果累累,同时也存在了诸多的不足,比如说它对传统武术积极技术的研究与传承不够等。散打的发展模式一直没有脱离拳击、泰拳、跆拳道等比赛模式的阴影。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具有5000年的历史,传统武术的攻防实战技法非常丰富。历史上以中国传统武术技法战胜外国搏击术的实例很多。如40年代小将蔡云龙以华拳和少林拳招试先后击败西洋拳击名手俄籍马索洛夫和美籍重量级黑人鲁塞尔,便是体现传统武术技击精华的例证。现代散打与传统武术的技击虽然同为格斗项目,但是在训练和攻防运用上却有着很多的区别。传统武术的修炼与运用,在理论上是内外统一兼修,内外统一运用,表现为最节能、全方位的攻防技击的技法,其机动灵活的攻防转变,时时处处体现出内在的法则法规,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针对现代散打的特点,选拔传统武术技击突出人才,根据现代散打的规则,进行针对散打竞技技术的专业训练,把传统武术中最直接、最有效的,而且在及其短暂的时间内,一触即发的招势,融入散打中去,结合散打的规则,两者合而为一,这样既提高了现代散打的竞技技术的发展水平,又传承了中华武术。

5 结论

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必须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传统武术是散打之本,散打应该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同时,不可否认现在散打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训练手段,运动负荷调控,实用技法上形成体系,值得传统武术技法的吸收。

参考文献:

[1]程啸斌.中华散打新篇[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1-12.

[2]王砺吾.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是自家人[J].武魂,2000(9):4-5.

篇6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00;2.吉首大学,吉首416000)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分析了儒学“八德”对传统武术流派的形成因素,认为中国武术流派众多、技术体系丰富、技术掌握难度大的重要原因是受到中国历史主流文化——儒学精神的深刻影响。这对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武术,有积极意义。厘清儒学精神对传统武术流派的深刻影响,对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其他项目,也有积极的迁移作用。

关键词:儒学 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流派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7-0085-05

1 前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上,儒家文化的地位是不言而明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其内涵的精神,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人文情怀、社会意识等各个层面。传统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生长在传统文化浓厚的中华沃土之中,形成了东方特有的人体运动文化样式。由于传统武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地受到各种传统文化、地域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拳理、技术风格的流派。而儒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邃的精神,自然与传统武术流派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传统武术始于原始的格斗技能,最初与西方格斗技能没有什么区别,但由于传统武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以口传身授或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使其技术非常容易发生变异,加之传人的保留思想和宗法血缘制度下的家庭生活方式的导向,使得传人不愿或无法与其他流派交流融合,传人的遗忘或创新,或流派之间的借鉴吸收,使得传统武术的内容繁多而复杂,从而导致一些流派难以推广和发展。同时,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武术的发展背离原本的轨道,尤其是一些缺乏理论记载、濒临灭绝的流派拳种,因此武术流派的文化涵养亟需挖掘整理,使其发展回归本真。本文研究儒学精神对众多传统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旨在探究传统武术流派中涵盖的儒学精神,这对重构传统武术流派的文化元素,及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武术,有积极意义。

2传统武术流派

武术概念的发展有其原因为:其一是武术自身的发展;其二是社会历史的原因;其三是认识能力的原因。并强调,认识武术概念时,决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技术技能或人体运动,还应认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提到武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特色各异的众多流派。武术犹如大海,由许许多多的流派汇集而成。各个流派之间相互衍生、竞争、促进,形成了武术繁荣昌盛的局面。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其一是指拳理功法深奥精妙,其二是指其流派众多,犹如繁星闪烁,百家争鸣。武术流派是主要以技术体系不同加以区分,也有因人因地划分的,近似于学派,但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其中尚掺杂了非以拳种特点异同的认为的总盘子因素。流派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而流派的发展和精进也推动着武术的发展和深化。在武术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文化区域、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武术就有了流派之说。武术拳法分类可谓众多纷繁。事实上,在我们所谈到的少林、武当、蛾眉、南拳四大派内部,有着许多支派,各武术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显著特色,又可能发展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武术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从有组织、有机构的角度来说,中国武术武林集团表现为门派;从武术的师承、特点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拳种及套路。武术门派有更强的社会性,拳种、套路有更强的技艺性。

3 儒学的主要内容和功能

提到儒学,亦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人手,阐述儒学对传统武术流派形成的原因。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君子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忠”是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民族、忠于国家的尽己精神。(《尽心上》)朱熹《四书集注》引程子云:“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民则可,于物则不可。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有序。“孝”是孝敬父母、敬重长者的优良美德。由孝敬自己的父母延伸到孝敬他人父母,由敬重自己的兄长推及到敬重他人的兄长。孝是仁的浓缩,主要表现在对家族长辈父兄。“天地之大德日生。”(《易经》)生生不息是宇宙的自然法则,也是道德原理,是儒家最主要的道德范畴“仁”的依据。仁者爱人,仁是由里及表、由亲到疏,由对人的爱到对自然万物的爱,作为儒家最主要的道德“仁”更是儒家学者追求的最高精神世界。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是敬爱长辈、尊重领导、服从安排的原则。《论语·学而》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是真是无妄、表里如一、诚实信用的忠诚。“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义不仅有个人之间的朋友情谊,更有国家之间的民族大义;不仅有小范围的江湖道义,更有整个社会价值的公平正义。“义”是公正合理、合乎自然的准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地之间并不是说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存”。“和”是和睦协调、以和为贵的尺度。《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平是平治天下、太平安稳的追求。

儒学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包含了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其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忠君爱国是儒士的民族主义要求,孝敬父母是儒士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仁者爱人是儒士大爱无疆的集中体现,敬老爱幼是儒士传承孝道的传统美德,诚实信用是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合乎道义是儒士自我修养的方向路标,以和为贵是儒士追求的精神操守,平治天下是儒士实现价值的最终归宿。

4 基于儒学的传统武术流派成因解读

4.1儒学“忠君爱国、孝行天下”视角传统武术流派成因

4.1.1儒学“忠君爱国”视角传统武术流派成因

《论语·里仁》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更多的强调内在,即尽己,就是将自己内在的道德本性推广于外,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立场,遵循自己内心善良的本性去对待外物。儒家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要求人们把个人的安身立命与天下兴亡、百姓福祉联系在一起。

“自古忠孝两难全”,在儒家的积极人世的思想中,“忠”与“孝”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儒家强调“父母在,不远游”以对父母尽孝,而忠君爱国是实现治国平天下重要观念,在这样价值尺度下,传统武术亦表现出不同的拳理和风格。譬如岳家拳,拳理为:精气神为本,岳家拳以交手对敌为宗旨,以精气神为本,手眼身法步为根。攻防相兼,势势相承,结构严紧。低架束身,速落步跨,脚落手发,手脚并用,管步打人。要勇、灵、滑、稳。敌不动,己不动,敌动己先动,以动制动,先发制人。其特点:(1)虚实结合,一击必杀。岳家拳虽然动作简朴,简单便捷,步法上直来直往,但仍然讲究虚实;(2)步法独特,手法凶残。凡拳术无步法则不灵。俗语讲“打拳容易,走步难”,“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岳家拳的步法特点是脚踏中门,左右兼顾;(3)以气催力,内外兼修。岳家拳讲究气息调理,“气盈则力充”,练习时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帅形,以气催力,动作之间以吸气与吐气相结合。由于岳家拳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其特点表现出刚健勇猛,手法凶残,无论从其背景还是文化精神,无不体现着岳家拳背后所体现的忠君爱国精神。以岳家拳为代表的外家拳注重外练筋骨、注重实战的特点。这种精神促使岳家拳、戚家拳等拳术在武术拳理技法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内容丰富,此亦为中国武术流派众多、技术体系丰富、技术掌握难度大的原因之一。

4.1.2儒学“孝行天下”视角传统武术流派成因

孔子提出“仁者人也”,“仁”的实质是“人”,“仁道”即“人道”。“仁”的核心是爱人。(《尽心上》)朱熹《四书集注》引程子云:“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民则可,于物则不可。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有序。”这种爱是阶梯式的爱。所谓“百善孝为先”,“父慈子孝”,就要求对父辈“严以辅慈、敬以致孝、承教继志”。由于中国特殊的血缘家庭生活方式,使得“孝道”成为儒家仁学的重要思想和主张,以及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君子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因此由“孝”引申的血缘家庭生活方式是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先秦儒家构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根基。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在此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以攻防格斗为运动形式的武术。在生产落后通讯又不发达的原始封建社会中,多以部落或是家族为单位的生活方式,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在家族内部形成“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思维模式或“门规”,这便为众多武术流派的形成埋下种子。其中,典型的家族流传的武术流派有以“门”命名的孙门拳、孔门拳、严门拳、熊门拳等拳种彰显特色各异的风格特点,还有以姓氏命名的蔡家拳、李家拳、岳家拳、戚家拳、蔡李佛拳、杨家短打以及陈、杨、武、孙、吴氏太极拳等,则更加鲜明的表现血缘家庭生活方式影响下不同武术流派的局部发展与传承,由于在儒家“孝”文化的熏陶下,个体的人生价值不是忠便是“孝”,“孝”是“忠”的浓缩,长辈有着绝对的权威性,而个人只能听之顺之从之。故传统武术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中以家族为单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和创新,而且武术以口传身授、全盘接受的方式传承,与此同时武术的发展受到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军事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武术流派,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此亦为中国武术流派众多、技术体系丰富、技术掌握难度大的因素之一。

4.2儒学“仁者爱人、敬老爱幼”视角传统武术流派成因

4.2.1儒学“仁者爱人”视角传统武术流派成因

《孟子·梁惠王上》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道即仁道,仁道即人道。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遵守自然法则,追求自然家园便是人道,仁者爱人,从爱人到爱自然开始。《孟子-离娄篇》:“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人不仅有个物质上的家园,更有一个心灵的归属地即精神家园,这便是“仁”。仁是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人们修养的目标,是内在追求的精神世界。

“仁者爱人”不仅是对自然的热爱,也是对自然的借鉴,对自然的敬畏。例如以动物命名的龙拳、蛇拳、虎拳、豹拳等数十种拳种,以植物命名的梅花拳、百花拳、莲花拳等,以地名命名的少林拳、武当拳、蛾眉拳等,同时,拳术的动作名称多以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命名,比如野马分鬃、燕式平衡、金鸡独立、鲤鱼打挺等。这些无不体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借鉴。而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拳法流传下来,又与儒家的“仁民爱物”思想分不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应发扬孔子的“毋我”思想,超出人类自己的狭隘眼界,以开放的、宽容的、同情的胸怀接纳自然,避免唯我独尊,唯我独优的行为,从而建立人与自然的共立原则。这也是如此多的拳种流派流传至今形成风格迥异、技术自成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4.2.2儒学“敬老爱幼”视角传统武术流派成因

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宣扬的尊老敬老,与宗法血缘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它是孝敬父母观念的直接引申,儒家讲亲亲、仁民、爱物,亲亲是仁民的基础,只有首先孝敬父母,才能将此爱亲之情推及于他人。《朱子语类》:“长长当如何?‘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这便是长长之道。”因此,尊敬老人,应该像尊敬自己父母一样,这便是宗法血缘关系的延伸。

成为血缘关系的衍生品的民间武术社团“以武术同好为纽带,以交流技艺为目的;传承武术的同时能够主动结合先进文化,促进武术新的流派的产生”。民间武术宗教结社成员虽不是血缘关系,但在教授和学习、切磋和比艺、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师傅高居“父位”,犹如生身父母,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他们以“谈玄论道,贵乎择人”的原则选择徒弟,因为武术不仅要求达到强身健体,还有可能用于战争搏斗,具有一定的杀伤力,而武德要求“未曾习武先习德”,师父对徒弟提出了较高的道德要求。而徒弟居“子位”,要全盘接受师傅的技术和思想。师傅通过口传身授、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他所掌握的内容,由于信息不发达或民间的自发组织,传授方法一般根据经验自成体系。而明清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也是民间宗教和结社组织发展的鼎盛时期,再现了白莲教、罗教、黄天教、弘阳教、闻天教、圆顿教、八卦教、以及它们所派生衍变出来的各种教派,如:无为教、大乘教、混元教、龙天教、龙华教、收元教、清水教、长生教、自阳教、青莲教、圆教等。民间宗教结社组织注重追求武术的实用技击价值功能,这就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武术的内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种异彩纷呈,出现了红拳、梅花拳、八卦掌、洪拳等众多拳种。由于“法术规矩在假师传,道理巧妙须自己领会”(孙禄堂《拳意述真》),徒弟要通过心领神会、仔细揣摩方能领悟师傅朦胧、不断变化的技术动作。其结果,自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风格特点的武术流派。此亦为中国武术流派众多、技术体系丰富、技术掌握难度大的因素之一。

4.3儒学“诚实信用、合乎道义”视角传统武术流派成因

4.3.1儒学“诚实信用”视角传统武术流派成因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认为天命有着不可侵犯的神圣同时体现着其本性,而它本性的显露即为“天道”,而敬畏“天道”和效法“天道”则是教化所得,是实现人的本性的重要途径。《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因实而真,人己不欺,实实在在,表里一致。他强调人应效法天地自然,遵循客观天道,按照人的本质去生活,使天然的德行化为自然的行为,即“真实无妄”。“信,诚也;诚,信也。”(《说文解字》)信作为对人的本性和存在的真实性的价值肯定,要求人们忠实于自己的本性和存在,即使言行和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道德义务想符合,因而被儒家提升为立人立国之本。诚实信用是人们为人处世的信条信仰,时刻铭记,无需想起。儒学的这种诚实信用的精神穿越几千年依旧备受推崇并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传统武术的武德更加强调真实无欺且各个流派拥有不同的信念和追求,从而使得武术技术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譬如武当派以得道成仙为信念,其武术技术是修身养性的外在表现,形成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技击与养生并重的特点,通过这种形体运动,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修道成仙的目的;而少林派以普度众生为信念,其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保卫寺院、参透禅机,形成其禅武—体、勇猛刚健、直线往来、内外合一的特点,从而达到外练筋骨、内修禅宗、宣扬善道、普度众生的目的;岳家拳则是以保家卫国为信仰,其练武是为了加大战场的杀伤力,因此形成其手法凶残、一击必杀的特点,为杀退敌人加大胜算,从而达到收复河山、保卫家国的目的。各流派虽同属武术,却由于信仰和目的的不同,其技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文化内涵。由此自然形成了技法鲜明、风格迥异的武术流派,此亦为中国武术流派众多、技术体系丰富、技术掌握难度大的因素之一。

4.3.2儒学“合乎道义”视角传统武术流派成因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孟子·离娄篇》:“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义,即人所要走的“正路”。而这个正路是通过修养通往精神世界的合理方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孟子对“义”作出了很明确评价,即义大于生、舍生而取义,正确合理的精神追求已远远超出了生命的存在。合乎道义则可以变通。义不仅有个人之间的朋友情谊,更有国家之间的民族大义;不仅有小范围的江湖道义,更有整个社会价值的公平正义。而这些都是因为从团体、民族、社会出发,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处处合理的精神追求。从儒学“合乎道义”视角看传统武术流派,有从健身自卫出发的少林派,以防身自卫、健身养生为宗旨,形成禅武一体、勇猛刚健、直线往来、内外合一的特点;有从家族本位出发的太极拳,以家族利益为本,讲求“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原则,形成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进为退、虚实相间、借力化力的特点;有从民族大义出发的岳家拳、杨家枪、忠义社、、精武体操馆等,皆以民族利益为重,形成手法凶残、注重技击实战,站在民族大义的角度,以达到强健体魄、救国救民的目的,在其传授、练习和交叉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技法鲜明、风格迥异的武术流派,此亦为中国武术流派众多、技术体系丰富、技术掌握难度大的因素之一。

4.4儒学“以和为贵、太平安稳”视角传统武术流派成因

4.4.1儒学“以和为贵”视角传统武术流派成因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把中庸视为最高的道德。孔子谈中庸。有两个基本观点“商也不及”,“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中庸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思想。《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地之间并不是说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存。人只有以平等的心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去爱天地万物,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儒家的德性的智慧,它强调用人的德性,任人尚德,它实际上是在人际关系上的一个德性原则,叫“以和为贵”。孔子在论语里面说“礼之用,和为贵”,这是孔子最早提出来和为贵的思想,它的继承者,儒家思想发扬光大者孟子,又对其加以深化并明确,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和是,而不是完全统一。

儒学“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是求大同,存小异,同一互补从而发挥其整体功效。而儒学“以和为贵”的精神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中华武术自然深受其影响,首推习武者对武德的要求,再就是不同的武术流派拳种内部的和谐统一及流派拳种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而不同的鲜明体现。譬如形意拳,古拳谱称为“心意拳”“六合拳”“心意六合拳”,在现在的拳种划分中将其与太极拳、八卦掌合称为“内家拳”。形意拳以阴阳五行学说、道教、仿生学等理论作为拳理的理论依据,次拳理结合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规律创编出劈、崩、钻、炮、横五拳,劈拳属金,其形似斧,有劈物之意;崩拳属木,似箭离弦,有射物之意;钻拳属水,形如闪电,曲中求直;炮拳属火,其形似炮,左右顾打,勇猛刚烈;横拳属土,似土之活,滋养万物,为五拳之母。根据相生关系:劈拳变钻拳,钻拳变崩拳,崩拳变炮拳,炮拳变横拳;根据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相克关系研究出劈拳破崩拳、崩拳破横拳、横拳破钻拳、钻拳破炮拳、炮拳破劈拳的攻防原理。这些攻防原理就像一个生物链,达到平衡协调的景象,相互助长又相互克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达到和谐的局面。拳种流派拳理技击的内部和谐几乎是每一类拳种流派的共性,尤其是内家拳要求“内外三合”和“天人合一”。而不同流派之间的和谐发展却是本着和而不同、和平共处、相互切磋的“以和为贵”的精神。例如太极拳虽各具特色,其共同的特点有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行如流水、迈如猫行、内外三合等,却同属一“宗”;虽同称太极,却“派中有派”。各式流派太极拳拳师或父子或师徒或同门,血肉相连,不可分割,同于本源又各有特色各成体系,,相互促进。此亦为中国武术流派众多、技术体系丰富、技术掌握难度大的因素之一。

4.4.2儒学“太平安稳”视角传统武术流派成因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是儒士的精神追求和实现自我理想和价值的途径。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愿,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在朝代的更替和国家的分分合合之中,人们都渴望一个太平安稳的世界,而作为儒家的知识分子都希望成为“治世之能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士”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和价值。儒学所追求的修身养性、平稳安静、修行自身来源于道家学派,又不同于道家学派,因为学道志在成仙,学儒志在成圣。儒学的修身养性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即成为圣人。中华武术自然深受其影响,首推习武者对武德的要求,再就是不同的武术流派拳种内部的和谐统一及流派拳种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而不同的鲜明体现。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武术流派便派生出来,成为一种重要的武术文化现象,是区分拳种类别的标志,是由不同技术特点和风格形成的武术技术派别。此亦为中国武术流派众多、技术体系丰富、技术掌握难度大的因素之一。

篇7

摘 要 我国是传统武术大国,武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运动,至今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武术发展机制,无论是社会氛围,还是整个武术运动开展的成熟度都是当前我们在利用武术资源过程中的基A和关键。当然,在长期以来的武术运动发展过程中,其也形成了体系化的传统武术文化体系。本文拟从武术运动的内涵与传承价值及发展趋势分析入手,结合武术职业化与传统武术文化的辨证关系探究,从而为武术运动发展传承提供相应建议。

关键词 武术活动 职业化理念 传统武术文化 辨证理念 关系分析

一、引言

武术运动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有效见证,在今天,通过对武术运动的具体内涵和相关姿势进行研究,可以看到其中所融入的丰富历史元素。当然在武术运动不断传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传统武术文化体系。而在人们对健康重视日益提升的今天,武术职业化和武术项目文化内涵的实质性融入就成为整个传统武术运动的时代化表现。

二、武术运动的内涵价值及发展趋势分析

武术运动是我国历史体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经过长期发展和系统化传承,其逐渐形成了传统武术文化体系。通过对武术运动的具体发展内涵进行认知,可以看到在整个武术运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锻炼者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帮助其形成强健的心理素质,进而实现内外融合发展。客观的说,武术运动的内涵价值决定了其是精神活动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全面融入。

随着当前人们对武术运动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如今整个武术运动发展逐渐朝向职业化和内涵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当前武术运动与职业表演和职业赛事开展融合度不断提升,如今整个武术运动发展的体系化日益成熟,而职业化和内涵化方向也成为整个武术运动开展过程中的重要发展趋势,因此,如何才能实现武术职业化发展的良好效果,就需要我们通过融入具体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整个武术运动传承的理想目标[1]。

三、武术职业化与传统武术文化的辨证关系

对于武术运动来说,武术职业化与传统武术文化实际上是其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向。职业化阐述的是整个武术运动的现代化发展思路,而传统武术文化则是在整个武术运动不断传承过程中的重要底蕴,对于当前该运动传承发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就需要对两者关系进行正确认知。

(一)武术职业化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提供载体和推动力

武术职业化实际上是指将整个武术运动项目纳入到整个职业化发展途径上来,尤其是逐渐形成了一些人专门以武术运动推广和普及,以及其他形式作为自身职业。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其实际上就为整个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传承载体,不仅如此,其传承传统武术文化过程中,其也有效推动了整个武术运动的职业化发展趋势。客观的说,目前整个传统武术文化在具体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压力,其需要完善的传承载体和推动力要素。而只有以辩证视角对两者的互动关系进行认知,才能实现整个武术运动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二)传统武术文化是武术职业化经营发展的内涵和传承关键

不仅如此,客观的讲,整个武术职业化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其想要实现理想的职业发挥,其不仅要对整个武术运动的技术要领进行掌握,同时其必须对整个传统武术的具体内涵形成全面认知,尤其是对于整个武术运动来说,其职业化发展方向是武术运动实现理想经营效果的关键和趋势,而在其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其传承的关键在于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实质性融入,武术练习者通过对整个传统武术文化形成有效认知,从而加深了其对整个武术运动的理解,进而能够为其有效理解武术运动的技术提供了实质性帮助[2]。

四、武术运动发展传承的相关思路

武术运动不仅是我国的国粹,其更是当前满足人们健身锻炼要求的有效切入点,通过对武术运动的具体内涵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想要实现武术运动的体系化发展,需要将其职业化发展趋势与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系统化融合,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武术运动传承发展的理想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想要实现武术运动传承发展的理想效果,其需要做到:

首先,要对整个武术运动项目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内涵进行分析,尤其是要对整个武术运动的内容进行整理,从而便于人们了解传统武术。其次,要对整个武术运动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特别是要针对当前人们对武术运动的关注点,通过细化注解,详化项目元素,从而便于人们学习和掌握武术运动。

此外,在整个武术运动传承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传承效果,还要积极注重将市场化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融入其中多元内容,从而开展目的。最后,在整个武术运动传承发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开展相关比赛活动,通过以比赛的形式,提升整个社会的关注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重完善教育方式和具体元素,从而便于整武术运动完善发展[3]。

五、结语

客观的说,随着现代武术运动发展日益成熟,武术职业化发展就成为该体育运动具体传承过程中的客观表现。但是不难看出,在武术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具体内涵有效融入,当然武术职业化成熟发展时,也为整个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相应载体。因此,想要实现武术职业化与传统武术文化的实质性融入,就必须探究两者之间的正确关系,从而为武术运动发展提供相应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元磊.传统武术职业化道路探讨[J].体育科技.2013.1:123-126.

篇8

1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将会日益发展

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冲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奥林匹克运动虽然是近代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代表,但并非真正容纳了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它在推动世界各国开展民族的体育运动时,也充当了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社会习俗等影响,因而它具有封闭性,而且在长期的封建中央集权限制下,比较重视整体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共性的东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2〕。西方文化是在希腊城邦制中发展起来的,它看重平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中国文化侧重于内心修为、自然、继承传统、安逸。西方文化复兴的是个性、自我超越、创新、奋斗、反传统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武术呈现出:(一)民族传统武术中的部分民族传统项目已经开始消亡或逐渐走向消亡;(二)“西学东渐”使我国各民族文化被外来民族文化所同化,一些传统武术项目已经逐渐消失;(三)因西方竞争体育的传入,篮球、足球等项目已抢走民族传统体育的观众和参与者,使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者减少;(四)民族传统武术从侧重于强身健体、武力保家、原始祈福、娱性怡情的作用,已成为人们休闲之中的生活点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他们的选择有了更快的节奏,人们的目光瞄准了NBA的飞人和足球世界杯的绿茵,他们的兴趣逐渐离开了武术。人类社会的社会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遗传性,即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与一代人或前辈的相对一致。社会行为遗传实质上是在一种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使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将某种技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处于不同区域的民族体育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独立成长的,在封闭的环境中,社会结构是以血缘为主体,血缘维系的人际关系重点是敬祖,存在着强烈“辈份主义”色彩,人们行事严格讲究辈份,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权利是严格按照辈份的高低排列的。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涵盖内容纵横交错,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拳种人物等方面千差万别,研究内容非常宽泛。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稳定的农民生活适合于血缘家族的世代延续,因而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这种倾向甚为明显。师徒之间的关系血缘化倾向导致各门派在技艺上的千差万别,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并在各门派之间相互保密,成为“祖传秘方”的封闭状态〔3〕。传统武术的区域性也非常明显,改革开放迅猛发展,与世界的交通与信息传递日益发达,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由师徒授受制改为学校教育制,武术交流更加普遍、武术门派是一个封闭文化环境的产物,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那么这个环境一旦开放,当更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

2 努力构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体系

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武术文化。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尊,是对民族武术文化的认可,对民族武术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依恋和从容的把握。要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和自信,必须依靠一定的武术文化张力。武术文化张力主要是由精神文化作用于人而产生的观念形态的张力,这种张力就是靠弘扬武术文化、传承先进武术文化激发出来的。传统武术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相似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量的科学知识外,还有许多富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内涵,是民间知识的重要来源〔4〕。近年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关注。要使传统武术在民间更好地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在民间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如何在民间创造一个习武氛围。武术文化的传播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笔者认为,长期浸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氛围的个人必然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某种人格结构,并会由于得到社会的鼓励而不断得到强化。营造一个好的习练传统武术的社会氛围,这需要并非少数的老武术家和更多寂寞的、传统武术传承者忍耐住现在生活的清贫,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明天传统武术文化复苏的希望。同时更需要我们对传统武术文化有清醒认识。对于民间武术文化,我们不应也不能只把它囿于练武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最大限度地拓展它的范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关爱武术文化传承,因为武术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人都拥有认识武术文化、享受武术文化、创造武术文化的权利。尽管他们对武术文化传统的诠释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层次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但他们在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积极性上却是一致的。

传统武术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大有希望,我们要珍视和立足于这一十分有利时机与基础。一个古老的文明或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政治与经济条件下发生的。国家首先应该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在高层,要形成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战略思考、系统政策。当今时代的中国,广大青年学生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日趋深入的多元文化环境之下,他们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重要的一条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条件下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5〕。因此,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武术传统文化。如今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武术要想引起国民的文化自尊,政府决策、媒体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全面系统地宣传武术文化教育思想,加强人们对武术文化思想的深刻认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应该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并出资扶持传统武术的发展,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巳经呼吁过多年,问题现在依然严峻,并未得到明显改变。对武术历史的轻薄态度很容易导致丧失民族自尊和自信,丧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剑道为什么在日本发展得这么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国家高度重视,日本为了向我们国家灌输剑道,可以做到路费住宿费等由传教者出,只要给日本人提供场所和学生就可以把剑道技术免费送人。这种“金钱加技术”的特有传播方式,使剑道得到了快速发展〔6〕。

3吸收外来文化与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强

传统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驿站,用来承载民族的认同感,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生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少人在追求“武术创新”时,却忘记了武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例如将西洋体操嫁接到武术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由于历史的原因,武术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受民族传统文化中其他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精华与糟粕并存、先进与落后共进,已是明显的武术文化现象,它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发展传统武术的过程中,只求与外来文化的接轨,而忽略武术的文化内涵,我们拿什么复兴传统武术呢?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全球化的视角审视自身文化,并寻找扬弃的方法和途径。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民族文化的自强,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强。当前,唤起全民族的武术文化意识,使武术文化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必将大大推动武术的发展。

提高武术文化层次,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武术文化的认识,阐析其内涵,把握其精华,发掘其价值;需要把中华武术文化同火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造福民族和人民的千秋大计;需要将中华武术文化建设变成大家关心的事情,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通过共同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武术的复兴。我们的武术文化自觉,明确主张选优汰劣。但要淘汰的,应是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负面劣质,而绝不是淘汰那些目前暂时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要选择的,应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绝不是对着某一个国家的技击文化顶礼膜拜。“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指一种武术文化心态,这种心态的最高层次要求深刻反省旧武术文化的痼疾,适时展望新武术文化的前景,从而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并付诸实践。传统武术文化昭示于世人的是东方特有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尺度,其中饱含着传统文化精华。当然,传统武术文化中也有消极的、糟粕的东西,特别是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内容,如武术文化中传承的封闭、落后与保守性、故步自封等历史局限。培养国民的武术文化自强精神,就是要切实做到把中国武术文化里的好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的社会中间去,把我们武术文化中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东西。

2006年6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公布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但从另一方面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保护遗产名录,也预示着这些宝贵的武术文化拳技的濒危性。国务院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它提醒世人,武术保护工作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地步,反观现在,从武术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来看,还有相当数量的武术拳种需要重点保护,需要进入国家级受保护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对于一些阻碍我们对武术发展正确认识的历史问题和现象,我们要大胆探索,精心考证,还武术以本来的历史面目,在这方面,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进,取得了新的有价值的成果,这主要是得益于许多默默奉献和对我国武术发展前途担忧的武术学者的长期艰辛研究考证和探求,这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结语

在不少地方传统武术特别是一些稀有拳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这些拳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亟须尽快扭转和改变传统武术的这种生存局面。我们特别应该注重民族武术文化自身能量的发挥,努力提高我们的武术文化自尊与自强,使绵延数千年的武术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我们要警惕传统武术的舞蹈化和戏剧化倾向,更要精心守护我们最后宝贵的武术家园。因此我们再也不能麻木不仁,任凭传统武术的自生自灭,留下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郾找原因不是我们今天的真正目的,保护才是真正的目的。拯救我们濒危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清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思路,保证我们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8.

〔2〕谷世权,林伯原.中国体育史(上下册)〔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3〕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310-311.

〔4〕田祖国,钟海平,白晋湘.论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篇9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现代传媒

当今社会已是一个需要文化制胜的现代化时代,现代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已逐渐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武术文化价值不断被人们认可和传播,尤其是武德价值的不断提升,现代传媒与武术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1]”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文化的跨越式前进,其传播方式也已经逐渐朝着多元化发展。

1.传统武术文化的特征

1.1传统武术文化的区域性。“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对社会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它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具有差异性。[2]”不同地域内的地理环境是形成具有特殊个性的各个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空间的必要条件。在特定的具有差异性的区域范围内,人们习练武术用的技击器械和格斗本领都受到了一定的地理环境的相对制约。“南拳北腿”之说正是对其极具代表性的概括,这正是地理性的差异性才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特性。虽然它们拳法不同,技击特点不同,但它们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武术的文化遗存。

1.2传统武术文化的人文哲学性。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遵循“五行学说”,吸取各家思想精华,逐渐形成了武术的全部哲学思想体系。传统武术强调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刚柔并济,讲究通过修炼做到练与养、悟与用以及练养与悟用的和谐平衡。要求习武者不但具有高超的武艺也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经过长期的修炼,还要领悟仁爱、守礼、信义、忠诚、宽厚的人生哲理,使武术由单纯的记忆变为修身养性的教化手段。

1.3传统武术文化的融合性。文化影响着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对文化特点起决定性的作用。传统武术文化反映出的伦理文化,更重视人际关系的特殊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内容丰富精深,社会价值广泛,文化色彩浓厚的中国特有的体育文化形态。伴随着民族的迁徙移动以及各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使各民族的传统武术文化互相交融与渗透。传统武术文化交融性的主要特征就是从世界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中汲取营养来滋润传统武术,丢弃不符合现今时展潮流的糟粕部分。

2.现代传媒与传统武术文化传播

2.1 博弈中的传承断裂。现代媒体的发展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与优势顺理成章的符合了时代的需要,它以方便、快捷、准确的传播方式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获取文化信息的多元化途径。由于此类传播方式的快捷性和方便性特点,它不仅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飞跃,还更加强有力的促进了传统武术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来说,现代传媒更是悄然渗透于各个角落。无论是精彩的动作功夫,亦是极具吸引力的武侠电影,乃至方便快捷的互联网中的武侠游戏都已经逐渐深入并扎根于人们的视野里,乃至于各个社会文化阶层。

2.2融合中的发展滞后。“当前武术文化传播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还不是如何选择具体传播方式的问题,而是如何解决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共融的问题。[3]”传统武术的休闲、养生、健身作用与文化调和功能逐渐成为在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功能。传统武术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因为文化的差异性原因,西方人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存在一定的误解。过去中国处于封闭的自我状态,传统武术文化在国外传播很少,世界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甚少,因此造成了片面化与零碎化的理解。

3.现代传媒形式对传统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

3.1物态媒体平面化传播。“随着传媒技术和传媒形态的变化,武术文化传播的路径愈来愈来丰富,多元的传播方式促进了武术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从国内走向国外,并广为人知。[4]”通过以文字描写为主的主要方式为人们可以详尽地描述传统武术文化知识的报纸。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有关传统武术文化的信息。这样,无形中又提高了对传统武术文化的重复阅读率。并且大多数报纸历史长久,且由党政机关部门主办,在群众中素有影响和威信。因此,在报纸上刊登的传统武术文化的知识往往使消费者产生高度的信任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刷精美的杂志,具有光彩夺目的视觉效果,且杂志种类繁多,雅俗均有。利用色彩鲜艳、主体鲜明、设计新颖、简单明快等特点来设计传统武术文化的路牌、广告牌,越来越吸引行人的目光。这些户外媒体是不经意间给受众以视觉刺激;不具有强迫性,信息容易被认知和接受,并且户外广告一般的期限较长,能造成印象的累积效果。

3.2虚拟多媒体互动化传播。“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更重要的是为了创造,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5]”广播具有很多的传播优点,如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群众性好等。通过利用电台广播的迅速、便捷性,是充分向观众们解读传统武术文化的奥妙也是传播的有效途径。将传统武术的动作,蕴含的武术文化特点及其要表露的内容精神等通过录像的特殊形式将其声音、图像、精神状态等完整客观的保存下来。整理和筛选以后通过电影,电视等同时通过武术动作中器械和发声部分的声音刺激和经典难度动作中的视觉冲击相结合,给观众以美的艺术的享受。电视是继电影以后产生的,受众最为广泛的传播媒介,可谓在当今社会的媒介市场中已经独占鳌头。

网络传播具有信息密度大、内容广泛、结构合理、适应不同人群的特点。近年来,以网络游戏和电脑特技为代表的新兴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影视作品电脑特技对武术的艺术化加工在观众眼中产生的较大的视觉冲击。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如果在原有关于武术动作游戏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传统武术文化并设计成更具有前言性和趣味性的网络游戏,想必更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于追捧,从而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不仅为武术爱好者互动提供了更好的新途径,使武术文化传播更生动、更富有趣味性和更有吸引力,也为带动网络事业的发展开辟了空间。

4.结语

“为了用现代传媒更好的传播传统武术文化,我们应不断扩展现代传媒对传统武术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国际化的传播。[6]”将传统武术文化的个性化与社会文化的规范化相融合,并且在利用和发挥现代传媒其固有的优势基础上,做到整体传播并竭力保护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空间。有针对性的制定传播方案,发挥传统武术文化多层面的功效。只有这样“借力使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冉学东,王岗.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体育科学,2012,(01):71-75.

[2]陈振勇.论文化语境与视野中的当代武术发展[J]中华武术研究,2011,01(01):10-11.

[3]杜七一.试论武术文化的传播[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05(03):31-32.

[4]周国霞,张虹.浅谈影视在武术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风格与特色,2009,(18).51-52.

篇10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技击技术,是执勤和处置突发事件、打击刑事犯罪、制服歹徒的重要手段。它是综合运用踢、打、摔、擒动作制服敌手的徒手格斗术,打中有拿、拿中有打、打中有摔等特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实用性和应变能力。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规律,它以独特的技术风格和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享誉于世。

一、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经几千年,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涵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等。传统武术门派众多,其技击方法各具特点,正是传统武术的技击性才使其延续至今。在加强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研究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其技击方法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理论依据,破除它的神秘性及对它的夸大。传统武术之所以发展缓慢,另外一个原因是其传统的教授理念、方法和手段。一个功法的训练要几年甚至十几年。这还不说,在学习中只有一个字“练”,只讲其形,不授其理,令初学者甚至有一定基础的习武者云里雾里,致使许多传统武术爱好者兴趣大减,望而却步,最后“改做它行”。因此面对全球化浪潮的今天,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改进,这也是传统武术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任。

二、传统武术的技术特点

技击性。传统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部队、公安中被广泛运用。传统武术作用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传统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传统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械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传统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套路运动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特有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结贯串及演练技术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等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它的技击方法极其丰富,在散手、短兵中不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员仍有所体现。

开放性。现代散打的技术结构是开放性的,是在武术实用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兼并国内外各种搏击技法.经过选择、加工、改造、整理、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的技击技术。

简单实用性。现代散打追求的是技术的简捷明快。技术的简单实用。不仅有利于训练的开展,而且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运动员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方面的潜力,使得对抗的搏击竞赛更加激烈精彩,更具对抗性和观赏性。

科学规范性。所谓科学性,就是现代武术散打技术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适应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要求,技术的设计要合理、竞赛的各种条件要公平;所谓规范化,则是现代武术散打的多种技法的标准化,要求运动员在进行现代武术散打对抗中,按照规则使用相同的技术来进行较量,而不是靠怪招异法来取胜。规范而科学的技术为竞赛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条件,也为技术训练和技术发展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