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篇1

小学生语文教学问题意识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思维之端、发明之始,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原动力。只有常有疑问,才能不断点燃求知的火种,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畅游于知识的海洋。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变得沉默寡言,很少有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逐渐地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讲堂,学生没有问题,只是在被动地接收经教师细细咀嚼后的现成的知识。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那么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提问的激情

兴趣是最为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产生强烈的问的欲望。多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以全新的视角来传递教学信息,可以以直观的图片、滚动的文字、鲜艳的色彩、逼真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来呈现知识内容,这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对多媒体所呈现内容的关注,在如此轻松愉悦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与教学情境中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问的动力,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探究与提问的机会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是高高在上的控制者,而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从属,是教师指令的执行者,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合乎教师的法度,不能一丝的逾越。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如同工厂里生产的整齐划一的零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提高教学参与度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从教学的全部控制者演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思考与质疑问难提供空间,让学生经过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与文本展开积极的对话,获得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将与教材不同的观点大胆地表述出来。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拓展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篇2

一、关注“激发兴趣”,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体验求知的愉快,可以提高学生观察思维的敏感性、灵活性,记忆的牢固性和想象的丰富性。托尔斯泰说:“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我觉得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起良好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渗透些激发兴趣的环节,巧妙设计学习形式,挖掘教材的趣味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诱发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兴趣环节的设计要适合儿童的特点。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唱歌,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讲故事、唱儿歌来“激发兴趣”,比如在课前讲《三只小猪》、《喜羊羊与灰太狼》、《白雪公主》、《蜡笔小新》等,课后唱一些儿歌,尤其是动画片的儿歌,例如《金刚葫芦娃》、《健康特工队》等,让孩子们愿意早早地到学校,盼望着老师来上课。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选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寓言、故事、史料、身边实例、自身感受和时事热点等创设一定的情境,或者在课堂中穿插一些精心设计的小游戏,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下愉悦的学到知识,掌握知识。

二、关注“学习习惯”,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年级是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起始年级,养成好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终生有益。首先,说话能力的培养,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所以首先应加强说话训练,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开展讲故事大赛、说日记活动等,要让学生敢说、想说,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其次,写字基本功的培养,注重一年级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的培养,只有端正坐姿,执笔规范后,才能写出端正、匀称的字,重点指导23种基本笔画,让学生认真观察汉字的运笔方法、间架结构,从“摹”到“临”,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从而培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再次,预习、复习习惯的培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合理培养学生预习、复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字母时,开展预习比赛,看谁能合着书,将未教的字母写出来……在教完生字后,第二天,看谁能将生字写出来,并且给每个字注上拼音等。逐步形成自觉的预习、复习习惯,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得到更好挖掘。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一年级学生日常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比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去记等学习行为,注意教育引导学生课堂上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只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才可能有高效课堂的生成,才能为学生学习的良性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关注“个体差异”,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学生的个体差异注定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学习效果的差异。同一时间、同一内容讲授完以后,班级中总会有一些对新知识理解、掌握不够透彻的“学困生”,这一现象在低年级孩子中显得尤为明显。因此,在一个班里面,老师经常不经意地就从学生中分出了后进生或者叫“差生”。其实“差生”并不姓“差”。在教学中,尤其我们一年级的教师,要改变自身偏见的认识,要改进教学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在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别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真正做到教学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坚持分层次教学,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落到实处,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现、及时弥补,巩固新知的同时,注意适当安排一些以往旧知的练习穿插其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时刻回忆旧知,从而加强记忆,减少遗忘,让我们的学生永远站在所学知识的同一起跑线上。针对后进生,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和对待。是家庭原因的,就多家访,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换思想、意见,帮助学生进步;是教育方式的就改变教育方式等等,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老师都要有诚心和爱心,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使学生感到温暖,同时多注意后进生的“反弹”,真正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四、关注“合作意识”,从小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合作意识的培养简单地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字,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关键词、精彩句子以及文章的内涵。第二种合作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时,学生就会成为完全的指导,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广泛应用,可以让一年级的学生小组合作去尝试搜集一些信息资料,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多想去看看》,可以上网搜索一些有关北京天安门及天山的图片及内容,让各小组分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让孩子们在合作中相互促进,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后,课堂就变得容易、生动了起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是需要老师付出真情和真爱的,教师要用自己的真心和爱心去关注学生的一切,这样才会得到学生们的欢迎、信赖和爱戴。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在这和谐与轻松的氛围里得到开展和完善。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我国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存的问题出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措施,希望此文可以促进自身教学的进步,也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点帮助,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1]王惠琴.把脉当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45-01

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动力。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合者,是知识的接受者,一切问题的答案由教师告知,任何课文的意旨由教师分析,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难形成。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培养问题意识对于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会学生设疑的方法

(一)从题目入手设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设疑的方法,即以具体的课文为阅读范本,在阅读中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产生阅读的动力,形成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笔者启发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同学们,本课的题目是《船长》,看到这些题目,你想了解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想了解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想了解船长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想知道船长有哪些事迹,这些事迹体现了船长哪些品质,等等。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产生了。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通过阅读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新的问题,针对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与探究,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学生自主设疑与解疑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能被动服从的弊端,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自主探究中有效提升了阅读能力。

(二)从文本内容设疑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而理清文本的故事情节,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与文本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鸣。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设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应该是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最常用的方式。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学生通过阅读,根据故事情节提出了“司马迁承受着宫刑的痛苦写作《史记》,这到底值不值得?”的问题。在学习《秦兵马俑》一文时,有的同学提出了秦朝残暴的统治使得百姓民不聊生,为什么在当时这种社会环境下,能产生兵马俑这样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问题都是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富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尝到了质疑、解疑的乐趣,促进学生质疑习惯与质疑能力的形成。

二、教会学生解疑的方法

(一)在交流互动中解疑

设疑是促进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学生具备了问题意识,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解疑”的方法,学会通过合作、交流、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学生被在黄河激流中能够如履平地的人吸引。学生们在进行课文的整体感知后,提出了一些问题,如:羊皮筏是怎样被发明的?利用羊皮筏人们在黄河上漂流是运用了什么原理?人们能做黄河的主人靠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有的较为浅显,有的比较深刻,都是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来的。教师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探索,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精读课文得到解决,有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的深入探究,更精确地把握文本意旨,使学生进入文本理解的更深层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从而养成合作探究习惯达到质疑、解疑的目的。

(二)在自主探究中解疑

课堂上培养学生质疑习惯、质疑能力,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主设疑解疑,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因此,笔者特别注重抓好学生的预习环节,让学生通过预习,训练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学习《莫高窟》一文,教师布置学生课外进行预习,并启发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进行预习。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字典、课外资料、网络教材等各种途径进行了预习。在课外预习中,学生可以将本课的生字新词自行掌握,在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还对有关莫高窟的历史资料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网络是一个很广阔的空间,有的同学甚至通过网络观看名师授课,对本课提前学习。因此,通过预习环节,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学中进行信息的查询,对信息进行处理,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通过交流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4

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突显,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行为,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机器。现代的教育中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大脑的思考,从而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意识的培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即使教师鼓励学生提问题,仍是会出现少数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提问,多数学生呈现“事不关己”的现象。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及时予以解决,使每个同学都能够提高问题意识。

一、小学语文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都对教学方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被打破,在教学中更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的提出问题和对知识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但是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使问题意识无法发挥其优势作用[1]。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成功教学的有效手段。目前,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而且存在部分学生不敢提问。传统的教学中,提出问题是教师的任务,一般教师会在课前设计好问题,然后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给予点评,最后给出正确答案,这种方式使学生的问题思维得不到锻炼,学生的观点得不到表达,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达到为学生解惑的目的。在新课改大力推行下,教学形式逐渐开始改革,但是很多地区的教学方式虽然有所变动但其实质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教师仍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课堂的教学内容、问题设置仍是由教师掌控,而且教师仍是以尊长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学生怯于向教师提问。这就使得学生对不懂的知识不敢提问甚至不会提问,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所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增加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中的问题意识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不懂或者存在疑惑的知识提出问题。但是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迫于教师的威严很少敢提出疑问,甚至害怕教师对自己提问,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2]。因此,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锻炼学生提问的胆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都是采用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的方式,教师激情昂扬,学生默不作声,这种教学方式主要锻炼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同时也会对教师产生畏惧,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转变角色,从高高在上的传教者,变成与学生平等的课堂参与者,为课堂创造出和谐、平等、愉悦的氛围,同时在课堂上尽量保持微笑,为学生传递正能量,对学生包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从而除去学生心理的畏惧,勇于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即使学生的问题比较简单,教师也要认真的予以回答,并给予学生鼓励[3]。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一般,平时比较腼腆胆怯的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对其进行表扬,增强其信心。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提问,最后评选出哪个小组问的问题多,质量高。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在这种讨论的方式下,学生能够放下思想包袱,勇于提问。

(二)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提问是学生认真听讲的表现形式,如果采用传统教师提问的方式,很难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认真听讲,并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而由学生自己提问,才能够确保学生对课程认真听讲,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够总结出问题,并提出。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优势以及重要性,然后才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提问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故事,牛顿就是因为对苹果砸到头上的思考才发现地球的万有引力,并且在牛顿的一生有很多的发明,他被奉为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从而使学生产生像牛顿学习的决心,自主的提高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情境,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引导,故意留出知识漏洞或者语言漏洞,使学生进行提问和质疑。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对问题提出越深刻。

(三)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时间

学生的提问需要经过思考,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学生说话能够促进思考,从而培养出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的讲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够提出问题。比如,教师在讲授《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预习时间,首先学生面对题目时就会有所疑问,草船借箭是怎么回事?怎么借箭?借箭用来做什么?学生通过自己提问能够更深入的去了解文章,在文章没有找到答案的可以向教师进行提问,由于是自己探究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进行解答时,学生会听的特别认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大力推行的今天,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过程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提问胆量,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时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形成。

篇5

一、只重课堂学习,忽视课前预习

预习在学习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许多教师都忽视了对预习的科学指导,只是简单地布置预习作业,对于预习效果却不做检验。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不去完成预习作业,课前缺乏独立思考,课上仓促应战,课后完成作业了事。学习效率怎么会高呢?预习不是可有可无的,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将预习视为独立的课型,沁阳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将预习直接纳入课堂教学。这都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二、只重接收信息,忽视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尤其在高年级明确提出了“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收集信息”的训练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将其视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是在课前做简单的布置,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信息,对学生在收集信息中遇到的困难却很少关注。学生当然就形成了“可做可不做”的意识。教师应该设定明确的目标,做出示范,教给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并能将信息经过筛选、整理变成自己丰厚的知识储备。这些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

三、只重技巧分析,忽视感性阅读

朗读与感悟是阅读教学所采用的必要手段,是说和写的基础,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最常用的方法,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却很少能见到教师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在分析文章时,教师会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学习技巧、体验情感。可读课文时呢?不少学生读来读去总是一个味儿。教师此时应该做出正确的诵读示范,鼓励并要求学生读好课文。朗读是声音的艺术,需要一定的技巧来表现,如停顿的长短、声音的轻重、语调的升降、语速的缓急等。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是可以朗读好课文,甚至入情入境的。

四、只重张扬个性,忽视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我认为小学教育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培养习惯。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拥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而现在的许多所谓“新课堂”过分强调张扬学生的个性,甚至迁就学生,为此牺牲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站没站相,坐没坐样;与老师、与同学交流时,口无遮拦,随心所欲;与同学、玩伴相处时只顾自己,不顾及他人感受;学习方法虽求新求异,却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个性,只有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上,才更有价值和意义。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让学生更有创造力,而非自由散漫。

五、只重追赶进度,忽视工具书的使用

篇6

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但是不少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中光传授化学理论知识,却不告诉学生如何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

二、如何改进高中化学教育

高中化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要采取多项措施改革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指导学生阅读化学教材。化学教材是开展化学教育的依据。学生对教材不理解,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化学教材。首先要重视课前阅读化学教材,学生要了解、记住教材的章节标题及课文中的小目标,了解本章节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把要预习的课文完整地通读一遍,边读边思考,在不懂或有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做好带着问题听老师上课的准备。其次,对要求学生阅读的教材内容,教师应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当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时,可以列出阅读的提纲或阅读思考题,以引导学生阅读。最后,在课后要指导学生及时地结合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阅读有关课文,然后再去完成作业。阅读时要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思考,划出重点、理出脉络,列成提纲或综合表解,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2、借助演示法帮助学生组成知识结构。化学有很多实验,如果教师只是拿着一本教材对着学生大讲特讲化学实验是如何做的,必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化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演示化学实验,或放映幻灯、教学电影、电视录像而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运用演示法进行化学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运用演示法,要注意:在演示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做准备实验、检查教具或电化教学器械的性能等等;在演示过程中,要保证全班学生都能获得鲜明的事物表象,尽可能地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演示效果。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会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除了使用演示法,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这种直接接触化学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结构,并有效培养动手能力。

3、带领学生走出化学课堂。化学的实用性很强,学生接受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内,而应该懂得如何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参观法,带领学生走出化学课堂。参观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配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到化工厂、矿山、博物馆、科学研究机构、大自然中的野外场所去观察研究实际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实际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法有利于使化学教学与化工生产及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更直接地感知所学的对象,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接触社会或大自然中受到生动的实际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和大自然的积极情感,理解化学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价值和责任。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

教育部在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这已经点出了语文本质的一面。而今天的时代是多媒体、数字信息技术疯狂的时代,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也已广泛地运用,是利还是弊呢?是否能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尤其是后者?多媒体教学常常让人感到“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种种艰辛和困惑,“大语文”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要不要用多媒体?怎么用?为此,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实际教学与做课件的体会,做以下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人,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多彩的流动的世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取代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巩固。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了一个记忆持久性的心理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的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20%、自己看到的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的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的内容的70%。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文为主,并配以声音、动画、视频等,它作用于学生的主要是视听结合的信息,因此,它很符合学生接收信息和贮存信息的规律。(2)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图片信息可以创设美好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读以及进入审美境界。如我在教读课文《苏州园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我按照每个特点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归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3)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字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多媒体教学的容量大,知识的密度高,它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语文教学跨越课堂、跨越学科,走向知识的综合化道路。

但是,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妨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2)降低了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文字为本的地位;(3)限制了教师个性和特长的发挥;(4)容易造成学生想象能力的缺乏;(5)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的目的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这是好事、喜事。许多教师更是把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发扬光大”,一堂课下来,真可谓锦上添花,不管是精美的散文如《春》、《背影》,也不管是优秀的古代诗文,更不管是现代诗,只是匆匆地组织学生朗读一下课文,就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感官的强烈刺激,以求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久之,我发觉,学生对教学的反应从新鲜和好奇,渐渐地趋于麻木;而事先预测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似乎也大打折扣。

我们知道,掌握语文工具离不开“读”,传统教学法非常讲究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精彩的语言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感悟和理解,才能从中获得营养。“读、写、听、说”中,“读”摆在首要位置,离开了读则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于某些可读性很强的散文或诗歌,再优美的画面也难以帮学生领略语言的精妙处。例如,我教《小石潭记》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画面,面对悄怆幽邃的景致,学生由衷地发出感慨,但要他们赏析意境,品味诗人独到精妙的语言,他们却说不出其生动之处,更谈不上喜欢,因为再精美的画面,也只能是景致,而非神韵。若要领会其中精妙之处,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工夫在“读”,在读中用心去感悟;优美语言的运用,要靠脑去积累。因此,只有经过学生的思维才能吸取到营养。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文学作品为本,多留给学生阅读与思维的空间,否则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才能不悖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呢?有没有固定的模式呢?

我认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脱离课文与学生的实际,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合理、恰当地结合运用,才能不失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语文教学的初衷。

一、不能全部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课文要多读,一支粉笔要拿。

教学中应该“舍其糟粕,取其精华”。传统的教学手段借助黑板、粉笔以及挂图、仪器、实物等直观教具,通过语言和文字来传授知识的板书教学方法,通过“读、写”的练习,能够加强学生语言能力和书写能力的培养,有其不容磨灭的优点。

教师和学生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有机地、灵活地掌握教学分寸,随机作出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并且能够在教学中通过个人的教学风格,如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的表情、得体的举止等,使教学内容的表达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能够发挥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使教师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政治觉悟等在信息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二、精心设计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1.平时要积累较好的课件素材。课件素材包括图片素材、声音素材(尤其是课文朗读)、文字素材等。只有平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制作课件时才能得心应手。

2.熟练操作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如果教师对课件的操作不熟练或经常出错的话,那么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而且割裂了课堂的有序性。因此教师必须能够熟练制作和操作教学课件,记住各个教学环节要展示的内容,做到课件播放与讲课内容同步进行。

在以注重学生文化积累、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人格为语文“人文”教学为中心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具有传统教学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怎样使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达到最完美的融合,将是我今后继续探索的课题。

只有把握“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媒介则为中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教育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任丽芬 主编《有效备课――初中语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明 颜景山 主编《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初中语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3.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1919年出版。

4.朱慕菊 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5.孙培青 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8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通过情境画面,以情激趣,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全方位地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效果,可以创设新颖的情境,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给予学生最充分的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并茂,可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语文课教学时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技术,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形成冲击力,学生的感官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从而拨动起兴趣的心弦,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例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录像,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

3.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语文课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可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幻灯片移动教学。如教《长城》这课中的“砖”字,让学生观察特点,知道这个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然后用不同偏旁拼成“传、转”等字,有利于掌握汉字表音、表义的规律,加深理解和识记。使用电化教育手段,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因为它省时、高效、优质,且给人以美感,深得师生的喜爱。

4.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5.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多媒体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书。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朗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三、问题与思考

1.处理好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中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有的实验教师在选择与呈现媒体的时候,一味地求多、求全、求新,而忽视了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让教学出现了媒体泛滥、目标迷茫的局面。

篇9

关键词:现状 英语教学发音语法 教学方法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已成为现代人必须掌握的交流工具。这个形势也给幼儿园教师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幼儿老师,尤其是中小城市的老师,怎么教好英语,和大城市接轨呢?我曾经到幼儿园给老师们做过英语的培训。 从我对现在中小城市幼儿园英语教师掌握的资料来说,幼儿老师有三种来源:

1、幼师毕业,依据仅有的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知识和经验,加上幼师的三年学习,虽然常有知识上欠缺的困扰,语音不准的麻烦,但却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有较好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老师。

2、英语专业大专或本科毕业的老师。他们在专业上非常了得,听说读写精通,特别是语音,一般都是很标准的。可是这一部分的人刚开始对幼儿教育是一无所知的,他们不知道孩子的心理特点,学习活动特点,所以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要从自身心理上转变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许多的老师正是受不了幼儿园的“小儿科”,最后放弃了幼儿教育工作。

3、最后就是学前教育大专和本科毕业的老师。综合来看,他们的素质是最好的:具备本专业的知识和一定操作技能,在英语学科知识上也是较全面和扎实的。只可惜人数太少,明显的不能满足需要。

在这样的教师资源下,怎样最佳的利用现有的师资,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要求下,传统的培养幼儿教师的通道已显出他的不足和滞后;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技能的幼儿英语教师已经刻不容缓。就现有的教师资源,我认为应注意三方面的问题。1.教师本人。作为教师本人,应该正视自己的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如果是幼师毕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继续提高自己的学历和水平。不是为了混文凭,而是真正的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识。2.作为园方,在聘任新教师方面,也应该全盘考虑。根据自己幼儿园的情况来引进人才。如果缺乏英语专业的老师,就聘任专业老师,如果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不要再考虑幼教毕业的学生。一切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不要为了名利,而放弃原则。这样做,才能更好的资源利用,而不是浪费资源。3.作为幼儿园的领导者,更应该具有现代的教育思想。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可以定期的请专家,及时和他们进行交流,让自己的老师能在专业知识领域位于前列。只有这样,老师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才能更好的和世界接轨。

做为幼儿教师本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作为中小城市的幼儿教师,,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理论知识,但是一些基本的内容是必须要掌握和了解的。1、 音标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大必不可少支柱,各成体系,又紧密联系,缺一不可。语音是语言的外在表象,是掌握语言知识和获得言语技能的基础,所以学习语言必先从语音开始。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结合体。语音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的起点,而掌握英语语音, 音标教学是关键。音标是一套精确记录和拼写音素的符号。只有通过音标的辅助才能形成正确的语音, 进而感知语言成份。国际音标是英语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工具,更是正确朗读生词和记忆单词拼写的有效途径。因此,音标是学习语言知识的重要基础。作为幼儿教师,如果音标没学好,读的单词发音不标准,将会给幼儿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有些家长一直在迷惑为什么是thank, 孩子发出的音却成了sank。那是因为语言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流工具,表情达意是其主要作用,语音是其传递意义的外在形式。如果语音传递有误,则表达的意思也会产生误差。而语音相比文字来讲,则有无形化、短暂化、易失化等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说一种语言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它的语音,只有这样才可学会、学好一种语言。

2、语法的掌握。作为幼儿教师,不需要掌握很深奥的语法知识,但是基本的知识还是要了解和学习的。学习英语语法的方法: 英语语法书很多,学习英语语法的方法也不少。选择一本语法书,最好是简单的。学好一样东西,本没有绝对好的方法。号称包治百病的医生,要么是庸医,要么是骗子。事实上,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尝试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依我个人看来,不管用什么方法学英语语法,进而学英语语言,一是要有整体语感,要学会归纳和演绎,由此及彼;二是要借助对母语的了解,琢磨汉语和英语的异同之处,转而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由此及彼。比如:学了wish的宾语可以用不定式,可以推理出名词wish的定语、表语也有可能是不定式。是还是不是?一查词典便知。汉语的“讨论”一词用动词短语作宾语,中间一般要加个wh-词,如能说“讨论如何学习英语”,不能说“讨论学习英语”。 英语里的discuss用不定式作宾语是否也是如此呢?英语中类似的词是否是同样情况呢?花点时间就解决问题。 对语言的分析能力,实际上以对语言的整体语感为基础的,更是以对语言完整的整体语感为目的的。说到底,语言不就是规律和例外的组合吗?只要坚持,基本的语法知识是很容易掌握的。

3、教学方法的掌握。作为幼儿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英语教学法之外,还应该掌握适合当地幼儿教学的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幼儿园教学方法。1.“4L”听力教学法:“Pre-listening(预听)” “Listen attentively(倾听), ”“Post-listening(听后练习)”, “Re-listening(复听)”“4L”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的,其中“预听”是关键,“倾听”是核心,“听后练习”和“复听”是重点,贯穿于整个听力教学过程的始终,教法与学法、知识与能力得到和谐的统一。

2.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使用的直观教具比较多。

3.肢体反应教学法:简称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主要是以身体动作对听说的英语做出反应,并通过师生肢体的相互交流、表现,帮助幼儿理解英语所表达的意思。

4.游戏法:游戏是英语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或目的。

5.直接母语式教学法

全英文教学:给小朋友一个全英文的环境,让其习惯于英文的听说及直接用英文进行思考,改掉在头脑里进行二次翻译的过程,能很快的掌握英语的发音习惯及语感,像母语一样的直接反应,形英语思维,说出标准的英文。

6.自然教学法

在学习英语中,用习得的方式比学习的效果好得多。因此,英语课堂环境创设得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利用学生过去学过的知识,设计和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文化相近、便于他们理解的教学活动。在介绍新词汇、引进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尽可能结合周围实际环境,在一个富有实际意义的环境之中,像掌握母语(中文)一样,掌握英语。

英语的习得是个漫长的过程,学好需要有毅力和耐心,真心的希望每位老师能静下心来,好好学英语,能为幼儿英语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孩子学好英语打好坚实的基础。幼儿的未来就靠你们了。

参考文献

张加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儿童文学是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原则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坚持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的纯文学创作,旨在陶冶儿童心性,拓宽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儿童文学具有类型多样、内容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等特点,且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丰富了学生的学前学习和课余学习生活,还能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发现真善美的能力。儿童文学应合理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和调味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1教材方面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更加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须重新予以重视和调整。主要包括:(1)教材中一些内容与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不相适应,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2)文章选择较为单一,一些知识点脱离生活实际;(3)过于注重教育功能,语言生硬缺乏灵动性,内容平实缺乏趣味性;(4)入选的儿童文学作品缺乏人文精神和没学精神的渗透。

1.2教师方面

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是师范类院校毕业,在校期间缺少对儿童文学的专业学习,上岗后缺乏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的培训,造成了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经常忽视儿童文学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

(1)主观认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因而课堂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材展开;

(2)不能够客观对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做出判断和评价,因而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高效阅读;

(3)只重视对自我教学技能的提升,忽视对儿童文学知识的学习,因而不能够以儿童文学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

(4)不能够及时回应学生的需要,没有能够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

1.3学生方面

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时间有限,是现在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教材内容有限,儿童文学的篇幅比较少,学生只能通过课外阅读来获得,但紧张的课程安排、不同的课外作业、多样的特长班培训,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加上小学生多动、贪玩的性格特点,使得小学生阅读时间大大减少,甚至没有。少量的阅读课,学生却不能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阅读物,长期以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受到影响。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对策

2.1加大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

改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状,要改善儿童文学的教材入选情况,加大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对教材调整进行严格把关和审核,避免选材上存在随意性及儿童文学作品过于成人化。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应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以拓宽学生眼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为出发点,选择一些趣味性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美学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作品。只有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儿童现阶段的生活选编文学作品,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使儿童文学充分渗透到小学语文教材中,才能充分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强大功能,才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

改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认识和重视不足的现状,首先要加强对教师儿童文学知识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认识,并切实将儿童文学贯穿到教学活动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自觉提高儿童文学素养,通过系统学习和定期参加培训,全面了解儿童文学发展史、特点功能,美学价值、文学价值等等,最大限度掌握儿童文体特征,为课堂教学服务。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儿童文学的意义和功能,不断提升自我的儿童文学素养,才能了解学生的需要,前面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3拓宽阅读渠道,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儿童文学的个人兴趣,是改善儿童文学阅读量不高现状的重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在阅读课中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同时,要适当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给学生学习和阅读,以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小结

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小学语文教材的不断调整,儿童文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优秀作品已经逐步渗透到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认识,加强对儿童文学作品教育功能、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挖掘,通过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自我提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语文素养。只有充分利用儿童文学的巨大潜力和作用,有效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和美学特征为教学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美学意义和教育功能,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罗秀锦.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J].成才之路,2012,(08):95.

[2]延春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价值的探讨[J].学生之友(小学版)上,201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