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校园建设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校园建设研究

篇1

关键词:知识循环模型;高职院校;智慧校园

引言

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完善智慧校园建设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过程之一。智慧校园建设不仅仅是高职院校跟上时展潮流的标志之一,更重要的是能够积极推动校园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活跃校园内部文化氛围。而正规的智慧校园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建设模型作为理论指导基础。因此,本文选用了知识循环模型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理论指导,并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

1知识循环模型概述

信息传播离不开信息载体的支持,同理,知识的循环也离不开知识载体的支撑。在现代社会实践中,人类对于新知识的吸收需要经过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必要时可能会出现形式上的转变或载体的变化继而发挥更具体的时间创造作用。这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就被称为“知识循环”。而所谓的知识循环模型就是将“知识循环”这一模糊的知识原理具体化为构架清晰的物理模型,使其被利用价值发挥到最大。

2智慧校园的含义

人们通常将“智慧校园”理解为创新传统校园工作,合理分配资源并对传统校园资源进行再利用,对校园进行现代化综合管理的方式。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于校园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为满足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校园生活多样化的要求,学校需要积极转变传统校园形式,推动校园现代化建设。

3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

3.1数字化落实不到位。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加强了对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然而在实际应用方面却降低了对数字化支撑的利用度,导致数字化建设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出现。大部分院校在前期规划以及智慧校园建设中都强调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教学管理、科学研究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实际应用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明显表现为在课堂资料、教学课件、课后作业等教学过程中没有积极有效的将其产生的资料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导致了教学信息、知识的分散性。

3.2业务规划缺乏整体性。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较为关注智慧校园业务应用系统的构建,然而在此过程中,他们大多数都忽略了对应用系统的整体规划和对业务标准的建设。因此,在智慧校园实际应用过程中,校园各部门都实现了业务应用系统的完善,然而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独立性。校园本身属于一个整体,如果放任校园管理部门各自为营,将很有可能导致校园内部信息不对称、交流不到位等多种问题的出现,从而违背了智慧校园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初衷。

3.3缺乏业务逻辑的集成与交换。智慧校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数据的有效整合,然而人们往往会忽视信息在集成、交换过程中的业务逻辑表达。信息数据的整合主要靠业务数据交换共享实现,但是以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情况看来,我们极少将信息数据资源纳入综合应用的层面进行全面考虑,因此,很难将数字校园的信息整合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同时,单个信息数据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在集成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复杂性,导致智慧校园用户在实际应用中接触到过多过繁的信息数据,无法达成一定的业务逻辑性。

3.4缺乏教育属性的认识。重视技术属性的应用,缺少对教育属性的认识。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智慧校园建设的技术应用,虽然智慧校园建设大部分是技术的应用,但是服务于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才是其最终目的。因此,转换研究视角,从智慧校园的教育属性出发,探讨其在优化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学生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才是今后智慧校园的重点发展方向。

4基于知识循环模型的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探究

4.1保留原有资源,结合新型技术

虽然“智慧校园”这一新型发展模式出现时间晚、应用时间短,但是多年以来各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学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备一定的数字化基础。本着“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理念,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清理旧有的不适用的技术设备,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更大的空间。同时,建设者还可以对仍然具有利用价值的设备进行改造再利用,对已经成熟了的数字技术进行整合再成熟。

4.2做好顶层设计,强调分段实施

知识循环模型强调利用知识本身具备的循环性,而将其应用于智慧校园建设中则会表现为信息数据的循环特点。这对于源头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需要保障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再进一步的分段实施中体现出其优势。在建设初期,高职院校应该出于对校园实际情况的考虑,归纳整合出一个符合学校实际发展要求及资源现状的改造设计方案。

4.3确定主题方向,形成完善组织

知识循环模型作为一种客观的物理建设模型,能够被运用于多种科学建设中,因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对该循环模型的利用目的,并据此做出明确的主题规划,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组织。智慧校园建设的目的在于推动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须明确各个高职院校所强调的校园个性建设目标,并据此做出特色化建设方案投入实施。由于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极为庞大繁琐的过程,涉及到多个不同部门的利益得失以及校内人员调动问题。所以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得到来自学校管理高层如校长、主任等具有决定权层次的协助,同时需要积极听取民意,保障实际应用人群的利益与便捷。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相关技术人员需要积极提供技术支撑,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性,结合本校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对学校的实际了解发挥出客观技术的主观能动性。

4.4强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而具有智慧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知识的记忆功能,因此在实际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发挥“人”的作用。智慧校园建设主体包括建设领导队伍以及信息技术人员小组,而实际服务主体则扩展为全校范围内的广大师生。因此,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积极发挥建设主体的作用,更要强化服务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至今,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了智慧校园服务主体的巨大作用,积极开展了多项国家培训计划,极大地提高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真正做到了信息智慧化。同时,高职院校自身也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化教育,将智慧校园引用到课堂中来,推动智慧校园质量的提高和真正全面的落实。

5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校园的建设既符合时展要求,更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所以,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应该主动沿用各式新型技术手法如:物联网、云计算、多媒体等多种先进技术。不断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管理问题进行及时更新探讨,保证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智慧校园建设更加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倪曼蒂,谢立靖,向猛.米切模型观照下的高职智慧校园建设[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3:157-160.

篇2

【关键字】 物联网 高校 智慧校园 建设

引言

物网技术高速发展给当前的高校校园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智慧校园的概念在近些年逐步融入到校园建设主题中。新的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高速发展,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水平和技术也显著提高,运用新型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程度势在必行。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次互联,实现各级的资源整合和共享,通过高校的物联网建设,学生能够得到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物联网技术相关概述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技术,其通过激光扫描、全球定位、红外感应和射频识别等辅助技术,能够按照约定的协议,将物品和网络相互连接,通过信息通讯和交换,实现智能化的监控、追踪、定位、识别等效果,并最终实现统一管理。物联网技术将看似复杂的工作变得既简单又高效,较传统的单一化网络技术有着很大的改善。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服务层四个层次,合理的整合四个层次便能够实现目标功能的智能化发挥。

二、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的各类管理活动已经逐渐在向信息化发展,建造者的目标定位从数字化校园向智慧型校园过度。

智慧校园借助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虚拟的现代化工具将原本复杂的师生、管理者等资源相互整合,最终实现集中管理和交互,让校园管理水平更进一步。

2.1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管理是高校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智慧校园物联网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管理系统。在日常教学中,物联网技术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改善课堂质量。通过各类环境传感器,调节教室的温度、湿度、光线、音量等参数,通过统一的平台调配,满足教学需要的各个环节。

同时,还可以在考勤管理中融入物联网技术,通过高效的物联网考勤系统,帮助教师解决出勤统计这一大问题,大幅度的节约课堂时间。在物联网技术帮助下,教师可以更加方便的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出勤情况,以便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工作。

同时,还可以通过该项技术提升教室利用状态,帮助学生合理选择自习教室;帮助学校合理监督学生考试;帮助教务更加及时的纠正教学环节中的问题等。

2.2 物联网在高校校园生活管理中的应用

在生活管理方面,主要涉及的是消费管理和后勤管理两个方面。通过各项设备的配合,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整体情况,清晰的了解学生校园生活的细节。通过对学生消费情况的统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方便的一站式服务。

2.3 物联网在高校能源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作为资源消耗的大单位,其在照明、空调、网络等反面都有着庞大的用电量,且在校园内的各个区域,用水量也比较庞大。通过物联网技术与智能校园相结合,可以更加合理和及时的调节能源消耗,对不必要的浪费及时停止,通过重要位置上安装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分析能耗,实现实时控制。

2.4物联网在高校实验室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在实验室资源管理方面主要针对的是实验室资源。随着当前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增大,更多的知识需要学生在实验中获得,而高校的实验设备往往得不到充分、合理、高效的运用,物联网技术在优化实验室资源使用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通过RFID标签的设置可以轻松方便的读取实验室基本信息,及时反馈给管理人员。而在物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实验室工作人员还能够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更加及时的维护和管理,实时了解设备动态,帮助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三、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中的运用,能够显著的提升高校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且对教学环境有着很大的改善,学生在智慧校园中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教育服务和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现阶段该项技术在高校建设中仍然不够完善和全面,还需要后续不断探索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杜非非. 试论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 山东工业技术,2016,(02):132.

[2]彭嵩松,刘昌鑫.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智慧校园系统的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2014,(11):51-52.

篇3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区域经济社会

以服务为宗旨,满足经济社会对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自身价值的体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需要;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式,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内涵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功能,把判断教授的标准与其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起来,使社会服务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以及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等学校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明显的高等性、职业性和行业性特征,由此决定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在功能定位、活动内容上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高校,其社会服务能力内涵就是提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及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提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推广、开发和转化等应用技术服务;以自身优势对口支援与交流职业教育办学成果与经验。

二、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现状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都是通过“三改一补”等途径合并组建而成,虽经过20余年的高速发展,在总体规模上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因其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就社会服务功能体现来看,还明显滞后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认识模糊,模式陈旧。职业教育的根本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是指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指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引导教育和教学,并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以能力为本位”是指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培养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与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相适应。多数高职院校对此理解不到位,与产业、行业间缺乏良性互动,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专业培养计划盲目模仿普通高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倾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及“必需、够用”原则理解不透,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难以落实。

2.管理体制缺失,缺乏主动性。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多数高职院校都面临着新校区建设、扩招、就业及人才评估、示范校建设等多重压力,学院的主要精力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人才培养这一方面上,对社会服务则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导、研讨及自由实践阶段。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成立专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服务部门及专职管理人员,相关工作均由科研管理部门兼职承担,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及工作措施,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也尚未形成。同时,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对社会服务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差,对与社会行业打交道、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精力不足、渠道不通,没有积极参与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再加上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客观上造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教学设施匮乏,服务能力较差。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逐年攀升,量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紧缺矛盾日趋突显,迫使大多数职业院校不得不把大部分资金用于校园基础性建设,造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场地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数都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没有真正走出过校门,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经历,生产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较弱,社会服务能力较差。尽管近几年各学院都相继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并聘请和引进一批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但在数量和质量上仍难满足高职院校的需求,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难以开展。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大都停留在技能鉴定培训、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上,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项目不多,缺乏整体连续性及系统性。

4.与行业、企业联系欠密切,办学特色不明显。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缺乏良性的联动运行机制,对市场人才需求把握能力欠缺,反应不灵敏,专业设置没有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本地区经济结构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系统、全面与科学的论证,仅以学院现有条件及生源需求为依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导致专业同质化、结构不合理、无特色等现象,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品牌意识极其薄弱,缺乏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强势特色的重点专业、精品专业。一些高职院校热衷于设置社会热门程度高和办学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特别是热门专业则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忘记自己的强项及优势在哪里、办学目标及定位是什么,更没有深入研究预测市场的变化,根据未来人才需求适度超前设置或调整专业,致使与地方经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充分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途径

1.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高职院校要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和行业性特征,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融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中,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带动专业调整,引导课程设置,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如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密切围绕国家和湖南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类专业,打造铁道机车车辆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品牌,调优调强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类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近三年共新增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等近10个专业,撤销了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硬件与外设等10余个专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订单率达到70%以上,订单学生双证获取率达到95%以上,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大幅提升。学院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内建机制外搭平台,提高社会服务主动性。高职院校要切实将社会服务放到学院发展的重要位置,对内应组建专门的机构及专职人员,构建社会服务信息平台,协助指导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制订及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社会服务项目进行政策倾斜;对外要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的联系、交流,争取各级政府及行业企业的支持,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平台,激励与引导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我院相继出台、修订了横向课题管理办法、“双师素质型”教师资格认定考核、奖励办法等管理制度,对教师参与社会服务进行重点扶持,为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实践和体验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同时我院利用自身的专业特色及老牌铁路院校的行业优势,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搭建了“株洲市园区与县域经济研究所、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湖南铁道学会职业教育委员会”3个社会服务平台,并依托三大平台组建了5个技术服务中心,成效显著。社会服务项目数量逐年增多,层次逐年提高,形式逐年成多样性,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幅提高。

3.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是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全面调整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基本设施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建设集职业道德养成、职业素质形成、职业能力构成于一体的与企业行业对接紧密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引进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我院无线网络覆盖到校园每一个角落,有多功能多媒体教室130多个,1.5万平米的数字化图书馆,所有主干课均采用“3G实景课堂”教学;建有实训场景与现场完全一致,融高铁、普铁、地铁学生实习实训与员工培训于一体,校企共建国内先进的铁路综合实训站、实训场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依托行业企业,采取“挂职锻炼”、“结对子”、“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提升了教师的服务能力,效果显著,年均接待全国20多所高职学院来我院交流学习,教师年均外出授课10余人次,申请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专利7项,全国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1项。

4.实施品牌战略彰显特色服务。品牌是为社会所认可并享有较高声誉的标志,是高质量、高技术、高信誉、高知名度的象征,是高职院校自身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所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差异化优势,是最难模仿、最难超越、最为持久、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品牌战略作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抓手,在“特色”上做文章,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优势进行特色设计,以特色带动其他,以其他促进特色更加优化,进而带动社会服务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我院拥有60多年铁路行业底蕴,与全国18家铁路局、20余家地铁公司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社会服务中,立足行业,依托行业特色和智力优势,紧密围绕铁路行业、城市轨道交通和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科学构建轨道交通运输特色的专业体系,彰显具有铁路特色的专业集群发展和竞争优势,先后为铁路运输行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2万余人次,培训铁路员工10万余人次,铁路工种职业技能鉴定4万余人次,学历教育1千余人次,铁路行业技术服务项目40余项。

总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其水平和质量反映着学校办学理念、研究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及文化社会影响力。目前社会服务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践的艰巨性正在不断地显现出来,需要高职院校发挥各自优势,多渠道探索社会服务的方式,丰富社会服务的途径,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美群.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

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

[2] 黄专途.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与管理研究[J].教育

探索,2008,(1).

篇4

[关键词]义工活动 社会实践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136-02

“义工”旨在服务社会,提倡自愿、利他、不计报酬。“义工”的主要工作范围包括扶贫济困、支边支教、弱势群体的关注、公益服务、环保以及一些社会公益性宣传活动。高校义工是由在高校中不同的学生个体组成,其中有通过学校困难认定的大学生,也有非困难学生,高校义工群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供了让大学生进行德育实践的一个平台。

一、高校义工活动的意义

中央十六号文件中,提到“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可见,义工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发扬“无私奉献,回馈社会”的义工精神。高校义工群体,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一个群体,它倡导大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项公益活动,通过“实践育人”这一途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参与各类公益活动,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学会感恩。此外,从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角度方面,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大学生们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都有所提升。

二、高校义工活动的组织架构及活动内涵

目前,各高校的义工活动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本研究通过近几年来义工活动开展相对较好的几所高校作为分析对象,即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从义工队的组织框架、义工活动内容、义工活动传播形式、义工活动效应这四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从义工队的组织架构来看,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由校成才服务中心负责慈善义工队的日常管理工作;总队下设20个义工分队,包括成才服务中心义工队、社区义工队及18个院系分队,由各自的帮困辅导员担任联络员。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采用学生义工队和教职工义工队这两个主要群体进行义工活动。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则在学校学生处学生资助中心统一管理下,下设12支学院分队,每个分队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实践部、外联部等部门负责本学院分队的相关志愿者公益活动。

其次,从义工活动的内容来看,各高校义工队都在“关老、扶弱、助学、助残”方面都有涉及,但是各有偏重和特色。如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每年都会举行大学生慈善文化节,包括慈善文化论坛、慈善义工沙龙、公益电影展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在校园里营造了较好的氛围,让大学生们体验到参与公益的快乐。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则侧重于各社区街道的合作,如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挂职锻炼、社区心理辅导、义教义卖等形式。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把暑期社会实践纳入义工活动,丰富了义工活动的组织形式,吸引到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义工活动中。

最后,从义工活动效应来看,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较关注心理健康,培养完善人格;搭建实践平台,发挥主体意识;树立感恩典型,内化道德认知。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在深化区校合作模式上有所突出,各项活动围绕社区服务,深入基层,提供更好的服务给各类群体。

三、高校义工活动对大学生德育影响的调查研究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问卷采取道德因素的5个维度,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进行编制,较充分地对高校义工活动对大学生的道德影响进行调查。

道德认知方面,在对于义工的要求方面,23.3%的被试认为不需要任何条件,76.7%的被试认为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在这些条件中,63.1%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富有爱心和热心,40.8%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有无私奉献的胸怀,37.9%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57.3%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敢于实践、不怕挑战,28.2%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为作为一个义工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相对于一些专业上的条件来说更加看重义工的爱心和热心,因此在人员选拔和相关培训中需要注意相关的方面。

道德情感方面,对于在义工活动中个体获得的感受,84.5%的被试认为自己在活动中得到了快乐。在对于接受他人给自己的帮助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方面,大部分被试报告懂得感恩,由此可见在关于道德的情感方面被试所具有的情感较为积极。

道德意志方面,在义工活动中面对和他人存在异议的情况下,58.3%的被试会选择变通的方式进行解决,总是坚持的被试只占到15.5%。

道德行为方面,在义工活动的收获调查中,45.6%的被试认为在活动中认识了更多的人,50.5%的被试认为自己开拓了眼界,61.2%的被试认为自己学会了理解与感恩,38.8%的被试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可见,义工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为人的方面,但是在活动的安排上也要进一步兼顾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四、义工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大学生们通过参加义工活动,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感性认识和价值体现。德育目标也在此得到升华和内化,做到了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暖暖爱心,在付出中学着成长和感悟,同时也得到了外界对自身的肯定,达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德育实践过程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为大学生提供了德育实践的平台

义工活动的开展要通过大学生自己的组织、策划和参与,从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意义和活动内容等环节的精心设计,这一系列的过程也正是大学生们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等实践过程,在一次次的考验中,让他们感受到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付出,什么是价值体现。如“关爱你我、温暖夕阳”的敬老院义演活动,大学生们通过和老人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从而安排适合他们的节目,让他们感受到小辈们带给他们的关爱,这个义工活动,都是学生们自愿参与,无私付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老年人们心中充满暖暖的爱意。

(二)鼓励大学生发挥创新能力

义工活动的成功开展,需要大学生们付出很多心血和努力,此外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们不再拘泥于简单的活动形式,而敢于创新和尝试,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给他人带去快乐。如“换物行动力倡低碳――以物易物”活动,在通过交换各自的物品,一方面使物品达到了最好的使用率,另一方面,通过交换物品获得的差价再去奉献爱心,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大学生们既可以积极宣传低碳环保的理念,又给大家带去了付出的快乐。因此,义工活动给大学生们一个敢于想象、敢于尝新的机会,让他们的小爱可以汇聚成大爱,丰富活动的形式和理念,提升了义工活动的内涵。

(三)打开了大学生的眼界和胸怀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沉溺于网络,喜欢和电脑交流,对世界、对社会有着片面的认识。如何让他们真实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和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以境触人”。只有投身于真实的环境中,让人有真切的感受和体悟,这种提升才是有效的。此外,义工活动所涉及的面很广,不仅从社会各个阶层,社会各个领域,而且从与自身有关的人、事到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有所涉及。这可以让大学生们有机会看到真实的生活环境、知道社会的真实发展状况,从而能够客观地看待人和事,避免片面和偏激,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及社会环境,让他们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奋斗。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顺琴,李兴奎,罗晓云.义工特色化: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农业教育研究,2012,(1):11-13.

[2] 李向前,林枫,邹娟.浅论高校“义工”学分制的实施及其完善――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8,(3):83-86.

[3] 吴月齐.高校大学生社区义工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169-170.

篇5

关键词:多元智能;品德课堂;构建;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1;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09-01

多元智能的内容涵盖比较广泛,其既对建构教学依赖性比较强,同时又能有效地促进建构教学。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可开发和挖掘语言、数学和逻辑、意识等,通过对话题的交流、逻辑的探究和一些剧本的编排,使学生提升语言、数学和意识方面的智能,进而全面地提升学习能力。

一、话题交流,提升语言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语言智能是一个完备的语言智能,能使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时逻辑严谨,谈吐不凡。为此,语言智能需要进行重点开发。而沟通和交流是语言智能开发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一个固定的话题,让学生们针对其进行自身想法的表达,提升学生的语言智能。例如,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学期第二课“不给邻居添麻烦”,这节课的内容是有关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教育学生们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邻居。在教学中,教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把在备课时准备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出来,共有三个例子。第一个是视频,讲述小朋友中午大吵大闹,以致邻居中午无法休息;第二个例子是图片,描述小朋友在邻居家的墙上画画,使邻居家的墙面脏乱不堪;第三个例子是一段文字,讲述邻里之间因为乱扔垃圾而引发矛盾。在播放这三个例子前,教师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布置任务:“同学们,下面有个三个例子,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根据这三个例子里邻里之间的做法进行讨论,看谁说得最准确。”“乱涂乱画不是好习惯,所以我们不能在墙上涂抹。”“大吵大叫影响别人休息是不对的。”通过学生们的讨论,使他们将自身的想法进行了交流和表达,提升了他们的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是人类的基础智能之一,对一个人的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提升语言智能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能够急躁,不能一蹴而就,要有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技能的锻炼。在话题的选择上,可以由浅入深,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合理的话题的制定。

二、逻辑探究,启迪数学智能

数学智能是比较高级的思维智能,数学智能以逻辑为主要基础,而思维逻辑的开发需要一个过程和一个正确的方向。对于逻辑上的探究,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带领学生做一些逻辑的小游戏,通过游戏来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游戏中让学他们自己思考、自己设计,以启迪思维,增强逻辑。例如,在“跳蚤市场”游戏中,教师鼓励学生们将自己不使用的玩具、书籍等进行交换和买卖:“我能用我的小玩具和你的漫画书交换吗?”“你的小玩具有什么功能?”……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去做,才能够真正得到锻炼。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物品的价值衡量,培养了思维,同时在相互交换买卖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自身的数学智能。在小学阶段,虽然很多的探究都需要教师的引导,但对于学生们而言,一些比较难的探究会使他们产生胆怯的心理,尤其是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会望而却步,止步不前。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细心和耐心,及时发现,及时示范,使学生们明确方法和目的,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三、编排演练,升华意识智能

学生的心理往往是好奇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话剧、小品等作品的编排和演练,使他们明晰责任,明辨是非,升华自身的意识潜能。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具有一个高尚的思想品格。例如,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第二课“真正的友谊”,这部分内容是教育学生要真心对待他人,当别人有困难时能诚心帮助,从而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们编演小故事,通过抓住学生们喜欢小动物的心理,选取了四名学生来表演。一名学生表演小兔子,在森林里走路,脚受了伤,另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小猴子、小象、小松鼠。“小兔子你怎么了?”“小猴子,我的腿受伤了。”“我来帮你拿些吃的吧。”“小兔子,我帮你包扎一下吧。”“小兔子,我把你背回家吧。”学生们在很认真地表演着……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们在潜意识里树立起了帮助他人的责任意识。编排演练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实践是学习的巩固,任何知识离开了实践的伴随将终究都是一纸空谈。尤其对于品德学科,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经常性地组织生活实践,可以更迅速地升华意识智能。

四、结束语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地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多分析多总结,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体味生活,全面提升他们的品德素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相互影响分析;大学生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许多身体疾病和心理障碍有关,缺少社会支持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易于导致不良行为发生。新建本科院校偏离中心城市,其学生是一个新的特殊群体。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着手.探讨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商洛学院、安康学院、榆林学院3所新建院校二年级本科大学生540名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40份.收回有效问卷504份,有效率93.33%,其中男生194名、女生310名,城镇178名、农村326名,文科306名、理科198名,平均年龄为19.2±1.36岁。

1.2 方法

1.2.1 测试工具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经湖南师大肖水源等修订和应用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1~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该量表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评定结果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 施测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控制情境,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指导语的要求完成整个问卷。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方式,但在问卷前设置了诸如性别、年龄,班级、城乡、文理科等被试信息,要求做出独立的、不受任何影响的自我评定。

1.2.3 统计分析 将所有数据人工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0.0版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性统计描述,进行数据的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情况与其他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上评分较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见表1。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支持情况 男、女大学生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文科与理科大学生社会支持情况 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城市与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情况 来自城市与农村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社会支持量表评分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相关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SCL-90大部分因子分与社会支持评分有显著的相关性。

2.6 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SCL-90均分为因变量,以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为自变量,确定显著性水平为α=0.05,对全体被试作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3个自变量都进入回归方程(F=14.08,P=0.000),回归方程为y=2.23+0.01897×1―0.0148×2-0.05288×3,见表6。

3 讨论

篇7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必须,强化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必须。只有把图书馆的职能、作用认识到位了,才能推动其建设和引领其发展,才能在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化人,文化是人化与化人,外化与内化的互动统一。

一、校园文化在职校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的统一,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共同凝练而成的价值追求。它体现在院校教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景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1.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职业情感。教育从本质上是育人,是帮助人的健康成长,是一种文化传递。而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不在于死板、现成的知识,而更多地在于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社会的信心度。2.角色引导,强化对社会认识。校园文化的化人#作用,在职业院校中,更以其特殊的为社会输送高级技术工人的作用,而让学生增加对与此有关的一切文化引领、职业引领、就业引领的归属感,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使教育个体实现生活目标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社会化,首先规范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知识和技能社会化、人格社会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啊目标。校园文化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准就业环境。

二、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人文与开放是校园文化的两大特征。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所谓人文指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开放是和谐校园之源泉。现代社会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图书馆作为一个拥有知识和多种辅助教学与学习手段的师生读书和生活的小社会,天然的具有人文价值和开放特色。在这里,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知识的巩固,科研课题的开展及学术交流,都可以尽可能的予以实现。因而图书馆理所当然地成为职校中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在图书馆里,你可以与古圣先贤进行对话、交流,可以对现代高科技进行学习、运用;在图书馆里,你可以与志同道合者实现心灵的交汇、碰撞。2.图书馆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实现办学质量的主要场所。如果说教与学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形式,那么图书馆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内涵丰富、知识多样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主要载体。我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不可能完全地表达和囊括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有相关知识技能,特别是在我们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由于课堂教学的不足,促使我们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第二课堂的全面开展,尤其是需要图书馆加以补充。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报刊、硬软件信息设施,特别是信息网络形成资源共享,对于学生、教师起到了良师益友的作用。3.图书馆是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基地。职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永远是学校的任务和使命。学生的成长既离不开课堂这一知识的传授过程,同时,也需要课外丰富的阅读活动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以补充、扩充。而图书馆丰富的精神食粮无疑对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影响和价值启迪,在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学会做人的道理、学到精深的知识,这种影响是长久的、是细致入微的。

篇8

关键词:智慧校园;应用现状;特性

一、智慧校园的概念及特征

1.概述

智慧校园是以数字校园的建设思路为基础,利用云计算、物联网、虚拟化等新的信息技术来改变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家长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各类教学活动、科研项目、系统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这一概念是在2010年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开始明确地被提出的。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要求全国各院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建设智慧校园,实现学校之间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标准(20120315)》也为全国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标准和应用规范。

2.核心特征

(1)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通过有线接入或者无线局域网,使得互联网络覆盖校园每一个角落。智慧校园支持所有需要互联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信息感知后可迅速、实时传递,这是所有用户按照全新的方式协作学习、协同工作的基础。

(2)环境全面感知。从人员到物品,从校园各类资源一天的运行消耗到个人一天的轨迹,智慧校园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摄像头及各种系统平台,能够随时随地客观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

(3)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依托于数字校园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基础,智慧校园将建立科学的预测方法,建构出各类实用的数据挖掘模型,同时综合各方面及时新鲜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通过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应,改迟缓地被动分析为迅速地主动应对,更加突出智能化的特点。

二、“智慧校园”的应用现状

1.应用实例――武汉建设智慧城市的校园实践

武汉建设智慧城市有了校园实践。2010年,将3G无线传输、互联网三方关联等技术应用于电子学生证。经过3年多的推广和运用,以电子学生证为载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已经广泛应用于武汉市各重点高中。这张新型的电子学生证不仅可以实现传统的校园卡的功能,学生可以在学校刷卡消费,而且当学生每天进入校园或者离开校园时,通过GPS定位技术,系统会自动将这个时间发送到家长手机。通过手机或电脑平台,家长还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和教师评语,实现家长和教师的沟通。

通信运营商也对智慧校园建设表现了极大热情。如某通信运营公司这样表述智慧校园:以高性能的校园网络为基础,实现学校办公、财务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后勤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数字资源的全面整合,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最终使其达到增值服务的目的。他们规划的智慧校园包括校园信息化、校讯通、家校圈、翼机通、三网融合、无线覆盖等业务。

2.实例思考

(1)建设经费和隐私安全保护问题。首先是建设经费问题。要想建设一个完善的智慧校园是需要庞大的资金、技术平台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完善的无线、有线校园网络的支持。其次是隐私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将我们用户联入了网络,对用户的大量信息进行了收集。信息的过度集中容易导致师生隐私的泄露。

(2)加强对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标准的研究和制订。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但相对于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整合度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提升。因此,研究和制订智慧校园建设规范和标准对院校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明确智慧校园的概念与建设策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跟踪最新信息技术发展,组织专家去研究和制订有高科学性、强针对性、易操作性、可拓展性的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和规范。

3.智慧校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智慧校园以物联网为基础,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而这些系统涉及繁多的基础设备、庞杂的应用服务,所以这对于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具有更高的要求。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主要包括基础实体、系统运行和信息数据三个方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物联网的应用涉及无线网络、传感器网络等技术,为防止带来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应选用较为成熟和可靠的系统。

智慧校园建设能推动院校信息化建设,但是同时智慧校园也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与提高。

三、结束语

良好的校园建设会有效地提高整个校园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伴随着学习情景识别与环境感知、校园移动互联等技术的逐步兴起和应用,智慧校园已不是一种概念,而是正在慢慢地变为现实。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校园,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的智慧校园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问题亟待进一步去解决。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对于当前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优化教学和管理过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数字校园;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近年恚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的迅勐发展,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

一、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

我国高校信息化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在最初的十多年间,主要是开发和应用CAI课件、校园网络以及开发和建设分散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从本世纪开始,大部分高校将信息化建设的重心转到了数字校园建设。

这些年,数字校园建设对高校的教学及业务管理确实起到了一些变革,如解决了多点登录问题,解决了校园网内多个部门间进行应用系统管理的问题以及多个应用系统数据共享的问题(贾国荣,2012)。但数字校园还远没有达到高校信息化发展高阶要求,当前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胡钦太,等,2014):

1.数字校园建设主要是打通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对信息门户平台与部门管理系统进行业务整合和数据集成,但对教与学两者融合度的改善不够,对变革教学模式缺乏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数字校园在开发形式上多采取的是集中式和并发式,导致各业务部门的专业性和可扩展性受限,从而使得系统应用不够理想。

3.数字校园在建设思路上不是以最终用户的利益为主,而是以管理者的利益为主,一味地考虑方便管理者,为管理者解决问题,因而对最终用户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支撑能力不够。

近年来,高校数字校园建设遇到了信息技术和业务融合方面的挑战(蒋东兴等,2015)。首先是信息技术的挑战。高校校园 BBS被社交网络所替代,传统的数据中心建设受到智能终端、移动互联、海量存储、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冲击,这些都对传统的信息系统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业务融合的挑战。大量的信息技术已深入融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校园生活之中,广大师生和管理人员不断对高校信息化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

面对上述问题、挑战和心得应用需求,高校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而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以及社交网络等新型技术的迅速推广和应用,也为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转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实现手段。

二、智慧校园的建设思路与发展策略

1.建设思路

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变,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校园一卡通”服务功能,从信息共享机制、全面管理业务和全新服务理念着手,通过信息流向管理流的数字化转变,管理流向服务流的融合,促进信息互通、共享,提高管理水平,最终实现物联感知、知识共享,资源得到整合和合理配置,校园信息利用水平和服务质量高,能为师生提供方便舒适生活的智慧校园。

2.发展策略

(1)从战略角度认识智慧校园的地位和作用,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中。目前,仍有不少高校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到位,定位不准确。要建设智慧校园,就必须从战略层面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提高信息化部门的统筹能力,将智慧校园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中,有效编制发展规划,通过信息化领导小组落实实施。同时,学校要充分整合信息化发展资源,统筹兼顾,彻底改变信息化建设各行其是的工作局面。

(2)智慧校园是建立在互联网络高速泛在的基础之上的。要通过整合和优化现有网络平台,使其安全、高校、快速、便捷,为智慧校园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推广应用信息化新型技术,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云服务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学习讨论、互动沟通,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服务。运用大数据与数据挖掘对学校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为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活服务提供智慧和支持。积极开发轻量级的移动应用,提高信息服务的便捷性和简易型。加快物联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智慧互通。

(4)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就地方高校而言,信息化队伍力量通常比较薄弱。因此,应借助于智慧校园建设的契机,引进、培养一批信息化人才,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5)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信息化体制机制不健全,会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要通过规范制度,落实职责,对信息化管理建设机制上出现的问题,边建设,边完善,边推进,规范化地建设智慧校园。

参考文献:

[1]贾国荣.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差别之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6).

[2]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3]刘乐群,史君华,刘路路.互联网+时代智慧化校园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5(24).

[4]蒋东兴,付小龙,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 高职院校 智慧校园建设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这一背景下各个行业在发展中加强对大数据的应用。信息化时代只有紧跟时展潮流才能实现更好发展,当前高职院校正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在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大数据的作用,并积极应用到学校建设中,加快学校建设进程。

1 大数据和智慧校园

1.1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包括对数据的分析,数据的存储以及云数据技术等,数据分析就要是在广阔的数据信息中找到需要的有意义的信息数据,这一技术主要依靠数据分析软件和相关算法实现,对于大数据具有重要作用。数据存储是依靠内存数据库实现的,是对传统数据存储的升级的改进,传统存储方式是存放在硬盘中,而大数据技术下的存储方式呈现多样化,这一存储形式的改变大大节省数据读取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云数据技术在大数据中的应用有效实现数据的共享,利用这一技术经过对比筛选,对不能共享的数据进行对接使用。大数据技术主要利用这三种技术实现数据的利用,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不能忽视就是信息的安全,大数据技术数据安全应当是应用的前提,如果存在安全风险,会给系统使用者带来安全威胁。

1.2 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的建设是在物联网、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数据支持下实现的,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对校园内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为校园建设提供数据支持,保证作出正确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互联网技术在校园建设中主要是为校园用户提供更加快速并且廉价的网络服务。大数据和云计算两种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是对校园发展和建设中的所接触的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和处理,并进行计算和展示。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建设中,会接触大量的信息,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对这些数据采取有效对策进行科学处理,保证智慧校园建设质量。

2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

目前高校在教学方面已经实现了电教化,在学生管理方面安装了一卡通、监控等等,提高了管理能力。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学校管理中可以达到流程化、更高效的作用。智慧校园使联网实体不断扩大,传统的数据架构已经无法满足数据处理得要求,大数据更加容易实现对获取的各类体量数据形成实时、快速而有效的价值分析。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校园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从下到上依次分为智能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业务应用层、服务层五个层次。

2.1 智能感知层

在智慧校园中通过摄像头、传感器以及各类应用系统,对学校的老师、学生和设备资源等提供全面的智能感知和综合服务平台,包含人与物、物与物的感知、系统间信息的实时感知、捕获和传递等。为智慧校园提供采集海量数据与实时反馈控制的基础。

2.2 网络层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将信息服务融入到校园的各个应用和服务领域,实现校园中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全面互通与互动。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增获取信息与实时服务的能力。

2.3 数据层

数据层负责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进行全面的集成、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智慧校园的核心就是数据层,是连接智慧校园各部分、汇聚智慧校园各种信息的枢纽,为智慧校园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2.4 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主要提供个性化服务、智能决策服务、按需服务、资源合理调度以及灵活应对等功能,将决策应用到系统中。是智慧校园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建设智慧校园的重头戏。

2.5 服务层

服务层通过融合各种服务,展现在用户前面的是友好统一的使用入口界面,针对不同授权角色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用户可以方便快捷的查询各种信息资源,而且通过信息化的服务方式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3 结束语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发展,加快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优化教研与管理工作。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推动高职院校智慧校园的建设,并将大数据的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大数据背景下建设智慧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智慧校园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所以在当前背景下,智慧校园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程大鸣,刘碧俊,侯松.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1).

[2]宿佳宁,赵洪光,杨文.大数据挖掘在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福建质量管理,2016(04).

[3]赵思佳,尹婷.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6(07).

[4]鲁力.大数据背景的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5).

[5]刘树威.大数据技术在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7(03).

[6]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09):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