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的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差异的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差异的概述

篇1

他们在行为、言论、思想上都追求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认为保持一致、顺其自然是个体人格丧失的表现。(五)人际关系的差异———仁义对人与利益为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根据儒家的原则,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会关系非常重要。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注重情义,轻视物质利益。在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这种现象致使中国人把人们之间的交情或友谊看成是最重要的,为了友谊而牺牲物质财富也是理所当然的。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主张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追求人人平等和个体的优先地位。与中国人的重情重义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3]。由于强调外在的、个人的、权利的、功利的东西并且崇尚竞争的个人主义,美国人在争取个人利益和福利时会采取主动的方式,与人打交道时十分直接,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人情较为淡漠。由中美文化心理差异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尊崇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性本善的人性论,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主张过去价值取向,具有追求稳定的民族性格;美国的文化则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观,性本恶的人性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主张未来价值取向,具有喜爱冒险、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而文化又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持久、最广泛和最深入的环境因素。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信念等将长久地影响着本文化群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4]。因此,同一国家的消费者在消费需要、消费对象、消费决策、消费时机等方面会表现出共性,而不同国家的消费行为模式则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中美消费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文化中的各个要素,影响消费者的观念,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行为。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美两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差异。(一)消费需要的差异消费是由人的需要推动的,是人的需要的一种主观的选择形态和特定的满足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消费者对消费需要的态度是不同的。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求稳”的文化心理,“无债一身轻”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中国人在消费过程中竭尽全力回避竞争和冲突。所以,在生活消费方面就会有所节制,中国人有节约的美德,不会盲目消费,每个家庭收入再少也要存点钱。同时,在传统的宗法观念和知恩图报观念的影响下,“人情”消费也就成为一种突出的消费行为特征。在美国,很多人信奉基督教。在美国人的观念中,消费是创造财富,挣钱是为了花钱,有钱就花是与创造财富联系在一起的,而留遗产是不为上帝创造更多的财富。他们认为人生要付出,付出就该享受,年轻时借款买房消费,退休后将房抵押给银行“倒按揭消费”,付出与收入均等,无须以积累防患于未来[5]。因此,美国人从来不压抑自己,他们崇尚及时享乐,强调实用主义,希望商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消费需要来生产产品,他们的消费行为都与自己的需要息息相关,不存在所谓的“人情”消费。(二)消费对象的差异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一种重群体轻个人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主要是以群体取向为基础的。群体取向的价值观体现在家庭生活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一个家庭看做一个整体,在消费时从整个家庭进行全面考虑,注重产品对于维持家庭正常稳定运作的作用,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往往与整个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个家庭成员不仅要考虑自己的需要,更要考虑到整个家庭的需要,对整个家庭都有用的商品往往会比对一两个家庭成员有用的商品更容易被选择,在作决定时也要求全家人一致同意;另一方面,体现为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和亲慈子孝的心理,子女孝敬父母,父母更是为了子女的前途不惜倾囊投资。因此,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中国人所作出的决定往往综合考虑老人和孩子的需要,特别注重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在美国,清教主义的文化价值核心是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由于受宗教文化的影响,美国人认为每个人均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有什么需要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不是寄期望于父母和任何外部力量。由于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美国人的消费也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消费行为也比较注重商品对自己的用处,而不是对整个家庭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有用性。(三)消费品牌选择的差异一个人的文化价值观会影响他的生活方式、社交活动等。这些因素又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他所青睐的品牌和对品牌的选择。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不仅把“安居乐业”当做永恒的幸福,而且认为“安居乐业”能促进国家的稳定和进步。所以,中国人在消费品牌的选择上倾向于选择一些常用的、多数人使用的、长辈们也用的商品,对新奇的高科技产品或新型产业大多抱有怀疑否定的态度。美国人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观和性本恶的人性论,在价值取向上主张未来取向。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生活就是一场追求成功的竞赛,均等就意味着人人都有同等的机会参与这场竞赛并取得胜利。为了获得成功,美国人讲求竞争,追求创新,很少循规蹈矩。这种追求冒险、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引发了对新奇事物的消费投资倾向。美国人对一些新奇的、富有创意的品牌更为青睐。(四)购买决策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集体意识,要求个人服从整体。美国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权益。这一文化差异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具有多重体现。在购买决策方式上,中国人往往以集体为单位进行决策,如家庭成员的大部分收入都集中起来由一名“当家人”统筹安排,在具体购买特别是单笔支出较大的购买决策中,还需要家庭成员的集体讨论。而美国人在购买决策上通常由自己做主,有自主生活能力的成年人一般都对自己的财产具有独立的支配权,无论购买什么,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自己决定。在购买决策的最后确定上,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性有限价值原则,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因此,中国人的收入变化对购买决策具有迅速和直接的影响。当收入减少时,消费者会很快节省开支,降低支出,先前开支额较大而又非必需品的购买意图将被最先取消或者暂时搁置起来[6]237-242。而美国人在付出就该享受的思想支配下,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常规的消费和随机的消费。常规的消费是必须支出,如各种保险费支出、学费支出、房租、购房和汽车开支等;随机的消费具有弹性,旅游、运动支出属于这一类。美国人的消费一靠收入推动,二靠预期推动,三靠信贷推动。据报道,美国70%的家庭都把信用卡借贷作为家庭财务的应急手段[5]。由此可见,美国的消费者具有较强的消费不可逆性,不会因为收入的变化改变对产品的购买,大多数人会通过借贷来满足即时的消费需要和欲望。(五)身份消费行为的差异在中国,身份消费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身份所具备的含义以及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的功能要复杂很多。首先,中国消费者通常具有更强的身份意识,维系身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身份消费行为非常频繁。其次,中国社会中人与人紧密相连,彼此高度依赖,这使得身份消费的目的、功能和形式也出现异化。因此,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所购买的产品是不是真的好,往往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别人说了算。他们在购买时,通常特别看重产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给他们带来社会性结果,并对于产品的外在可见特征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人们在消费中需要顾及自己的社会身份,保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和面子,出于维护面子的需要,中国人会在消费中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和身份地位相符合。这同美国个体主义文化下的消费者很不一样,美国消费者强调“独立自我”,倾向于将自己看做独立于他人而存在,他们的消费选择更多地反映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态度,而没有羞羞答答的面子观[7]。

篇2

关键词:文化差异;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07-01

一、文化与文化差异的概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莎士比亚非常著名的话语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人对一个事物的理解都会因为其自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文化”这个概念来说,也会有所不同。有些人会认为风俗习惯是文化;有些人则认为诗词歌赋是文化;还有个人认为思维方式是文化。对于文化的定义有多大上百种。而被学界普遍所认可的则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他认为“从民族学上来说,文化,也可称之为文明,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是统一的,包括道德、法律、信仰、风俗、艺术、知识以及作为人类在社会中所习得的所有能力和思维方式。”这一概念是从一种微观的角度去解释的,虽然比较抽象不够具体,但基本概括了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确实实的存在于我们周围,甚至与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的不同,不同的种族、民族、国家间的文化都存在着差异。例如,价值观、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等。这些文化的差异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在旅游中,不同地区国家的人,在吃喝住行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才吸引着人们去自己不经常生活的地方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而文化差异所造就了人们不同的行为、价值、态度、饮食、衣着语言等。文化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和介质,也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语言也是存在着差异的,这种差异是文化差异的外化。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语言的学习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同时这种文化的传播存在着差异。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必然存在着文化间的差异。既然差异不可避免,我们就更应该利用差异来促进对外汉语的教学,将不利转化为优势来对对外汉语教学进行研究和实践。如何能将文化间的差异积极的体现在汉语教学中,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将文化间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只有将文化间的同与不同整理、分析然后归纳总结,才能找到文化间内在和外在的异同,思维才不会局限僵化,能够接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在今后的汉语学习中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运用。例如,可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国家、家乡、风俗特点等,然后用本国语言和汉语共同说一句话,加上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或者利用绘画音乐来表达同一个意思,让其他同学来猜猜其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通过交流和各种“语言”的运用来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文化差异。

第二,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有些人可以接受一些文化差异,而一些人却不能接受。对于这种对文化差异的不适应感,我们应当适当的去引导学生正面这些差异,而不是逼着学生去接受文化差异。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每个国家、地区、民族都是值得被尊重的。而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适应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面对着种种非本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会产生一种不适应感,对生活、学习产生焦虑困惑的感觉,极易转变成为心理疾病。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汉语的学习,还要进行文化差异的学习。

第三,增强文化交流的意识,达到学习汉语的真正目的。语言是一种习得的能力,不像数学等学科要进行逻辑思考和数据研究分析。语言最高的目标就是运用。学习汉语就是为了能够用汉语与人交流,能够运用语言传递想法表达意思。通过语言能够了解到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学习语言而不是为了能在卷子上答满分,仅仅追求的是考试的分数就失去了学习语言的意义。汉语的学习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传递,汉字与西方单词的形、音、义的不同看起来似乎只是符号形成的过程的差异,但实际上这是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这些形成原因是有其内在的区别和联系的。

通过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分析,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进步与满足了人们交流的最终目的和对不同世界的了解的兴趣。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策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汉语、了解汉语,同时还能通过对汉语的教学来传播文化,将中华民族的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汉语学习者的头脑中。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的文化传播策略。

第一,在对外汉语的教学的教材中多补充文化的内容,开展文化专题的讨论,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由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开展的时间较为短暂,属于一个新兴的专业,教材的编写也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并不成熟和完善。教材编写的现状是参照一些汉语教学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一些字词句的联系,简单的寒暄对话以及常用词汇。对外汉语教材中鲜有涉及到关于文化的内容。同时,要在教材中将文化的内容设计得让人浅显易懂也并非易事。例如,由于学习汉语的同学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因此不能同一一种国家的语言来进行讲述。所以,将文化的一些内容用汉语表达也不能简而又简,这样汉语水平并不高的同学就会看不懂意思,那么就失去了原来的初衷了。

第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教材要加入文化的内容,作为文化传播者和语言教学者的老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储备和个人素质修养。作为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如果只是仅仅会教学生读写,那必定不能满足学生对汉语学习的要求,同时,老师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的沉淀,自己都不能深刻的理解文化间的差异,必然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汉语教学来进行文化传播。因而,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学会汉语教学的方法,同时还必须加深自己对不同文化间的了解,使自己能够将各种文化融会贯通,再经过自己的理解处理加工后引导学习者们去了解文化,从而达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目的。

篇3

[关键词]语用失误 文化差异 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46-02

引言

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被称作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英国语言学者Thomas(1983)提出的,专门指跨文化交际中听话人对说话人,反之亦然,对语用意义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做出不恰当的反应。在语言交流时,说话人采用的语句符合正确的符号关系,但是表达的方式不符合场合、表达习惯和背景。具体来说,语言表述者,即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无意识地违反了交际背景,不符合社会规范,没有考虑交际双方的对象、时间、地点等综合因素。这违反了语言本身特有的文化交际价值,从而引发语言交际因遇到阻碍或隔阂而难以继续进行,进而导致了语言交际未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更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种语言交际中所犯的错误被称为语用失误。(何自然,1997)本文试图从多方面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拓展探讨语用失误的分类、成因、影响和引起的注意事项等。

一、语用失误成因的分类

导致语用失误的成因有很多种,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下三方面较常见:

(一)语言表达自身的语用失误

一方面由于汉语思维模式下的语言表达者会按照汉语母语的语法表达式套用在英语句法中,从而引起语用失误。另一方面,是汉语为母语的说话者错误地使用了英语表达习惯,亦引起语用失误,两方面都会导致英语母语的听话者对这种语言表达难以领悟或接受。举个例子,在一次英语课后,一名自认为精通英语语言的汉语学生向听课的英国外教询问建议,当时的语言表达句子是“I’m 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 on my speech.”英国外教听了不禁为之一怔,回答说:“Your English is too beautiful to be true.”学生十分不解,但很确定这是来自书本中的语句。外教向学生解释了语言使用不当,没有注意语言使用的场合。“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不是日常口语的正确表达法。符合这种场合的英语表达习惯应该说:“I’d like to hear your opinions on my speech”或者“Could 1 have your opinions on my speech”。这位自认为精通英语语法的汉语学生是没有体会到语言使用的文体差异和场合,在应该使用口语的文体和场合却运用了书面语,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二)文化差异的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双方经常因为受自身母语使用文化背景的影响,不了解对方语言表达的文化差异,从而不能运用有效正确的语言表达语句,导致了语用失误。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与跨文化交际的语言使用双方各方面的了解程度相关,如地位、职业、背景、话题等。一般包含称呼、问候、介绍、寒暄、请求、询问、提议和道歉等语言使用习惯表达法。举例说明,若语言交际双方想谈论有关天气的问题,那么语句的使用需要表达出评论或者预测方面的天气情况。如:“Quite a storm last night. Going to clear up.isn’t it?”这种寒暄的语用表达基本功能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能够改善或调剂社交人际关系,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有关天气的表达语句说成:“It’s raining,isn’t it?”这就导致了文化差异下的语用失误。

(三)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

文化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这样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沟通障碍。汉语思维模式以感性为主,重在综合描述而非细节分析,常有一句俗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西方思维模式以理性为主,重在逻辑分析而非综合概述,常常关注概念。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模式各具特色,却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了阻碍。以实例进行分析:

1.Foreign host: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Chinese guest: No, thanks.

Foreign host: Are you sure? It’s no trouble.

Chinese guest: Well, thank you very much.

实例中,西方主人向中国客人提出问题,中国客人回答是否定的。按照西方思维模式等到的答案是“不要”,那就理解为真的“不要”;而汉语思维模式首先对提出的邀请和提供表示委婉拒绝,以此表示客气和礼貌。因此,实例中的中国客人前后的回答使得西方思维主人十分茫然。这完全影响了跨文化交际,没有达到有效的交流效果。

2.Chinses host: Would you like to have supper with me next time in your spare time?

Foreign guest: Of course, when?

Chinses guest: Any time is ok.

在这一实例对话中,汉语思维者是运用感性思维对客人进行礼节上的邀请,并出于礼貌和尊重,不主动设定时间,给客人以足够的调整空间。而西方思维者是理性思维,关注事情的时间和概念,遵守行为规范,认为真诚的邀请是需要有具体时间的。汉语思维者对时间回答得含糊其辞,直接导致了这次对话交际失败。

3.Foreigner: 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with the dress.

Chinese: Oh, no, it’s ugly.

可以看出这次的交际效果十分失败。汉语思维注重礼节,在交流中,讲求尊重他人,贬低自己,在礼貌原则上称为“贬己尊人”。而西方文化中没有这种原则,西方思维自然难以接受这种现象。因此,在对话交流中,汉语思维者习惯性对他人的称赞进行否定,以此表示谦逊尊重,而这一举动会给西方思维者造成很大的不快,认为自己真诚的赞扬被立即否定,反而感觉没有受到尊重,对方十分不礼貌。

通过对几个跨文化交流实例的举证和分析说明,不难看出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会带来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社会交际方式、道德衡量标准等一系列语用失误现象。尤其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经常会导致语用失误引起的跨文化交际失败。语言自身的语用失误与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主要体现在词语文化的内延和言语行为文化的外延层面上。(连淑能,1997)无论是词语文化的内延语言差异还是言语行为的外延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若对中西思维差异,文化差异和语言自身的差异置若罔闻,无疑会增加交流难度,导致更多语言失误。因此,在与西方思维者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务必注意交际行为和语言使用。应充分了解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如真诚交往、独立自主、遵章守时、谈吐幽默、尊重个人权利、选择和隐私等诸多跨文化上的差异。

二、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主要是问话对象的身份或社会地位而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是由于语言自身差异、文化背景差异、思维模式差异和社交行为方式差异造成的。这些差异的产生自然是由于使用不同种类语言的人的社交心理、思维和推理方式不同而产生差异性语言的人的社交心理、思维和推理方式,并对交际产生影响,从而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因此,只有在拥有了丰富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和多方面的领域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应用得体、正确,不出现语用失误。由此总结,欲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有效的技巧即是合理的分析,掌握交际双方语言上的差异,文化差异和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无疑会减少语用失误,增加交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Thomas.J.(1983)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异

人类是由众多民族构成的,各个民族在认知行为上会因文化、语言、人文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要成功的进行言语交际,双方都应该遵循话语形式的适切性原则,也就是说,话语形式必须与题旨情景相互适应。各国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语言的交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因文化的差异造成交流的困难。文章就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述与跨文化交际的差异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在学术界内,人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有许多种。但是最为人们接受的一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其可以通过以下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进行分析。在情感领域内,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所要表现出来的积极思想与情绪;在认知领域内,不同人类的语言表达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对语言的认知经验都千差万别,因此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在行为领域内,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人们在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准确的、适合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二)跨文化交际的差异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地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的地域特色,甚至可以说,文化是具有社会性、语言性、民族性和地域属性的。各类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独特的个性风格与内涵。如:四大发明是中国文化的积淀。与此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民族属性,脱离这些属性也就不存在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来说,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一套价值系统,并且对本社会公民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而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另一文化社会成员所不理解的,因而在不同文化的差异下,只有对不同的文化差异进行了解和认知才能使之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二、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注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旨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意识支配着行动。只有具备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才会在交流过程中用到跨文化意识。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毋庸置疑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首先应该从情感的态度上让学生都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环境中去,在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下,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看作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该具备足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转变与生具有的文化立场。这也就说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时刻的提醒学生注意西方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提升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意识。另外,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多阅读英语的报纸和杂志,帮助学生了解西方英语文化,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在于与人进行交流,因而英语口语是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英语口语的实战技能的训练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实战技能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在一个真正口语环境中完成口语的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课堂设计成真正的英语交流场景,让学生在这些口语场景中体验到交际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在这些场景的模拟训练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作为引导作用的教师应该在口译口语实战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模拟国际贸易研讨会、国际新闻会以及商务谈判让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的各个环节,即能提早帮助学生尽早的进入到口语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结合丰富的课外活动进行文化教学

课堂训练的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的教学是满足不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的需求。因此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展学生的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适当、合理、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补充,是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设立“英语角”,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籍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在口语和听力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通过与外籍教师的交流,学生还能够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 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以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中,了解双方的文化也是极其重要的。

(四)提高大学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 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应该融汇中西文化,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教学能力与素养。首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应该对教师的跨文化能力水平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对教师的跨文化综合能力的提升做出引导和提供参考标准;其次,高校应尽可能多的为教师提供赴外进行文化交流学习的机会;再次,教师必须提高和加深自己对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问题的认识,重点加强自己对跨文化教材选编、教学方法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文化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背景、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我们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注重跨文化教学,不断提高教学双方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高校学生。

参考文献:

[1]黄天琪.翻译教学: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8)

[2]王芳.跨文化意识在翻译教学中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3]张明会;马丽娜;韩秀莲.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才智,2015(9)

[4]刘伟.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5(7)

篇5

关键词:藏英;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随着文化全球化多元发展的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各种族间的文化通过彼此交流、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等模式,使得跨文化交际呈愈发强烈的趋势。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一带一路的践行,藏族正因它独具特色的高原文化与风土人情,受到越来越多欧美人士关注。然而由于藏英民族之间文化背景不同,这就意味着两个种族间要克服文化差异进行交际并非易事,在交际过程中难免会呈现各种文化的碰撞和摩擦,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对此,本文立足藏英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并就如何提高藏英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出些许建议,以期促进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二、藏英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如今人们多元化交往的程度是以往任何时代所不可比拟的,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这个时代一个突出特征。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Teller)在他的《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把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了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获得的能力与习惯[1],因此只要各种族间有交际往来,跨文化交际就成了相互沟通的必然途径。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有不同的表述,海外著名学者科里尔与托马斯(CollierandThomas)曾指出跨文化交际是指认同于不同文化的交际者之间的交往、沟通、共同建构意义与身份的过程。国内著名学者贾玉新在其著作《跨文化交际学》中将其描述为跨文化交际就是信息的编译码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整合和交际的过程[2]。但是藏英文化差异背景下双边文化间的交流或沟通,都是为了实现藏英两大民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彼此理解以至接收信息的活动,他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藏英两个民族都以自身文化判定模式来理解对方的意思,必定会削弱跨文化交际能力,妨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使得双边文化交际受挫。反之,如果对藏英文化进行比较,促使两个不同种族的人民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使之在交际过程中发展并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那么就会为两大民族文化的传播提高动力。对此,笔者从地理环境、和民族特性等方面论证说明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藏英文化差异。

(一)地理环境导致跨文化交际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文化历史、语言表达都是大相径庭,双方交际语言中不具备某文化信息时,就会出现文化交际缺损,导致相互间理解的失败从而产生交际障碍。因词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又是跨文化交际的载体,因而我们暂且以词语为例来论证地理环境对藏英文化带来的差异性。英美国家处于四面环海的岛国上,在爱情海与希腊半岛上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文化区。爱琴海和希腊半岛上的优良港口众多,为古希腊人航海从事商贸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因此英美国家的语言中有大量与航海相关的词语,如:SetSail(远航)、DavyJones'sLocker(海底)、Sheet-Anchor(帆锚)、Colours(指船旗aship'sidentifyingflag)等,逐渐地就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词汇。而藏民族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素有“地球第三级”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许多极具高原地域特色的词汇,如:牦牛、马、牧场、放牧、牲畜、藏獒、酥油、糌粑等。假如英美人士去藏区旅游,好客的藏族同胞问到:Doyouliketsamba/gheetea?那么英美人士就会一片茫然,那是由于英美人士头脑中不具备与糌粑和酥油茶有关的文化输入,相互间就会出现交际障碍。两种不同文化词汇的产生其追根溯源都是因为两个民族一个位于海洋地带、一个处于高原地区,反差极大的地理位置使的词汇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上形成了交际障碍。

(二)导致跨文化交际差异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反映在接受新知、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藏英人士受各自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宗教文化,其差异往往会导致交际双方会按照自己已有的认知模式来理解话语,使得交际受挫。英美国家的宗教思想在经历了多神论到一神论的崇拜后,以圣经文化为精神烙印的基督教成为欧美人士主要的。在基督教中“天主是爱、爱使天人合一”是该的核心。大家以神为本,信仰上帝,认为人死后要么升入天堂要么下到地狱,注重上帝对人灵魂的拯救,是以西方宗教思想是对上帝绝对忠诚为信仰的神学思想。而藏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佛教自公元七世纪中叶传入雪域高原,藏教在吸收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印度佛教文化后,使得藏教具有及其浓厚的宗教文化烙印。藏族人为了从轮回中解脱,因此主张普度众生、积德行善、三世因果轮回等。这种出世思想是藏传佛教中蕴含最为深沉的价值取向[3],这些价值观思想赋予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价值。藏英不同的所包含的教义必然是不同的,比如:受三世因果轮回思想的影响,藏族人把死后升天作为今生最大的愿望。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鹫鹰被藏族人看作是神鸟,认为它们可以把人的灵魂带往天堂。而英美人士葬礼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遗嘱、遗言确定是土葬或者火葬,葬礼仪式多在教堂举行。如果不熟知这些宗教文化中的内容与禁忌,那么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相互碰撞和冲突是在所难免。

(三)民族性格导致跨文化交际差异

藏英两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各不相同,无论在交际还是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都是大相径庭的,因而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性格。英美人士在性格上非常具有独立性,不喜欢别人依赖自己,也讨厌去依靠别人,所以他们的独立性主要建立在自我奋斗和独立进取的基础上。他们骨子里有种敢于冒险、敢于革新的性格特点,比如:他们频繁的换工作、换住所,反之从另一面可以看出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望和追求。他们他们热情、坦率、幽默、性格外向,并且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具有非常强烈的优越感。反观藏族人,由于长年生活在青藏高原那样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藏族人给最强烈的印象就吃苦耐劳。而那宽广的草原又造就了他们直率豪爽,勇猛善战,能歌善舞的性格特点。由于受到藏教出世和因果轮回思想导向,消融了其原始宗教(苯教)主宰下的骁勇善战、无所畏惧的刚毅个性。经过几个世纪的磨蚀后,藏族人表现出重来世而轻现世、重精神而轻物质的出世性格特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藏英文化差异造成的民族性格差异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同,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

三、诠释

藏英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文化全球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不了解藏英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会影响和误导彼此间的信息获取,会造成双方的交际障碍。我们要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文化差异,这就要求交际者要有藏英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首先,要理性地认知英美文化,要牢牢扎根本族文化传承。现今一些藏族年轻人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国家的洋节日,而传统的藏族沐浴节、望果节、雪顿节等这些最具藏族特色的节日活动同以往相比欢庆的气氛越来越淡。在英美文化大熔炉的格局下,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不能忘,隐藏在文化深层的价值观是不能回避的。在文化碰撞发生时,我们要强调并维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其次:我们还要增强其文化对比的意识,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获得藏英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我们要深入了解藏英文化差异的根源,拓展内在的文化心理空间,把自己放在更深远的文化背景中[4]。我们要弘扬其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以达到更好地与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目的。

四、结语

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处的位置是如此的重要,因此认知藏英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异同,挖掘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排除跨文化交际模式的禁锢,建立良好的文化差异意识,使之藏族文化和欧美文化相互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史进程才会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77:88-93.

[3]李荣,李军.藏族传统文化主要成就概述[J].科技,2014(2):24-25.

篇6

一、加强听力训练是提高口语能力的基础

听(语言输入)是说(语言输出)的必备条件。“听”是语言、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开口说话的第一步。大量的听力练习是学生获得语感以及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思维的基本途径。

心理学认为,听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收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建立的过程。听的理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为感觉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得到的仅仅是一个肤浅的印象,能粗略地识别,是一个被动和接收的阶段。第二阶段被称为识别阶段,学习者把所接收的信号一个一个地加以识别,把已经识别的与正在识别的联系起来。这个识别过程是积极的、细致的。第三阶段为领悟和建立阶段。学习者通过认知系统重复一遍所听的材料,而且不时地把已经理解的东西与听到的加以对照和修正。学习者通过重新理解使所听材料成为一种比较容易保留的形式被存入记忆里。这样,理解了的材料得到了改变,被保留下来的是语义信息。语义信息的储存为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采用分级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英语口语教学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此原则体现在口语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就是采用分级教学的方法。

(一)初级阶段

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习得语言的环境。教学内容要具体,最好是采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故事与对话的内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内容可包括饮食起居、节假日、舞会、晚会、作客、信件、电影、电视、求医、求学、购物、旅游等。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还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英语最基本的句型和习语、惯用语,要能熟练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二)中级阶段

此阶段的训练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教学内容可包括爱情友谊、公共道德、人际关系、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生活经历、体育运动、学习方法、健康减肥、犯罪案例等。教学方式可采取复述短文、概述大意、描述图画、回答问题、观点讨论、角色扮演, 把故事编成对话,把对话编成故事等。

在口语教学的初、中级阶段,着重交际文化的导入,内容包括介绍在日常生活方面英汉主流文化的差异。比如我们常听到许多讲国外讲英语的孩子直呼其教师、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我们会认为他们不懂礼貌,而他们的教师及长辈却不认为这是不尊重人。教学中还要注意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谚语和格言的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注意英汉语言在比喻和联想运用上的差异以及英汉语言中典故、委婉语和禁忌语运用方面的差异等。学生通过这些差异的学习,就能理解各种英语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

(三)高级阶段

通过初级、中级阶段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英语口语能力。为学生自由运用语言以及创造性使用语言打下了基础。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可扩展到对各种问题及现象的讨论与辩论,比如孩子的教育、青年人的思想情绪、老年人问题、种族歧视、广告的优劣、电视中的暴力、浪费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住房问题、工作的意义、对钱的态度、对时间的看法等等,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

高级阶段的教学要着重导入知识文化,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入手,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看法,彼此交流时就容易产生误解,如认知行为方面,在西方国家,直言不讳、各抒己见受到普遍尊重,人们对那些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说法非常反感。而大部分中国人则讲究含蓄、委婉,一般不愿意直接提出与对方、特别是上级或长辈不一致的观点,非常担心会使对方难堪,或担心会损坏双方关系对自己不利。学生通过中西文化此类差异的学习,就增强了文化差异意识,了解了西方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深层次模式,从而学会符合英美文化的口语。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就能逐渐地运用英语,清楚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以及观点了,也就具备了比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

三、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族语或本族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没有经过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人,大都是把听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后再储存在记忆里。在表达前,再把语义信息(即他想说的),在脑子里下意识地寻求母语的表达式,然后再把它译成英语。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培养他们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的习惯,以及培养他们克服母语干扰,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良好习惯。

四、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语言交流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及词条,而且还涉及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一句完全符合语法规则的话,用在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就会表达出不同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除了培养他们能用目的语清楚地表达思想以外,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和传授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学会得体的口语,懂得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些什么话得体。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适度地、有选择地、比较系统地将目的语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融入教学中,使英语口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篇7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交际

1.词汇意蕴的文化差异

由于不同民族在历史、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词汇意蕴大相径庭。其中存在着一些全空缺词汇,即在一个文化中既有字面意义又有引申意义,在另一文化既无相应的字面意义有无相对的引申意义的词汇。在电影《刮痧》中,许大同在法庭上向法官解释刮痧原理,提及中医词汇“七经八脉”、“气”、“丹田”等,但由于英语和西医体系中完全没有这种理论,法官无法理解许大同的解释。另外,语言中还存在一些平行词汇,即在两种文化中所采用的词汇尽管字面意思不同,引申义却相似。

2.表达方式的文化差异

语言的表达方式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出直接、坦率和委婉、含蓄的不同特征。东方人很少直接、明确地拒绝别人,交流方式注重委婉、情感含蓄,看重面子和人际关系;西方人直率的交流方式情感外露,直截了当,讲究办事效率。在电影《迷失东京》中,日本导演对不懂日语的鲍勃说了一大串日语,而翻译把这段长长的日语仅翻译为一句极短的英语。在此情节中,翻译的缩水主要是因为在不同文化中,同一含义的表达也有差别的方式。美国人关注的是具体明确的指令,而对抽象模糊啰嗦的话不能理解。日本人习惯把一个意图表示得很复杂,让他人办一件事情,还要用合理的解释做铺垫,且语言中还要用到敬语,一个简单的意思往往要用很长的语句来表达。

3.礼貌规则的文化差异

礼貌是各个社会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但各个社会群体又都有着独特的礼貌规则,各有各的讲究。

在问候语方面,西方人采用交谈式问候时会尽量避开一些敏感的隐私性话题,而往往以天气、娱乐等不涉及隐私的中性话题作为开始。中国人特别关心他人的收入、物品的的价格。在电影《窈窕淑女》中,席根斯教授第一次带伊丽莎白去赛马场检验教学成果,伊丽莎白与他人打招呼用语只用了“How do you do”或者谈论有关天气和健康的内容。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身体接触、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非语言交际的范围大致分为体态语,副语言,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以下着重对体态语和副语言进行概述。

1.体态语

1.1. 面部表情

在人际交往中,面部表情能真实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及其心理活动与变化。

西方人感情外露,因而面部表情多,而中国人则感情含蓄,常控制自己的表情,喜怒哀乐不形与色。如微笑和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但也存在文化差异,西方人把中国人的微笑称为“不可捉摸的微笑”,因为中国人的微笑可以表示多种含义,如接受对方的好意、表示赞赏、表示回避和不同意等,让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

1.2触摸

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对于触摸的对象、范围、场合、形式,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着不同的规定。

握手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是一种常用的表示友好和亲热的礼节。但是各国握手的习惯却有一定的差异,如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非常用力的,而中国人则轻握一下。拥抱和接吻在中国是很少发生的体触行为,除非是表示大人对小孩的喜爱。而在西方国家,女人见面拥抱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拥抱接吻也非常自然。

2.副语言

副语言是指伴随语言的一切声学现象。包括音质、音幅、音量、沉默、话轮转接等各种非语义声音。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沉默的态度以及对音量的控制。

2.1 沉默

沉默指的是“在讲话和交谈中不明确地做出有声的表态,而是做出无声的反应和停顿。”尽管沉默是一种无声的反应,但在交际中其作用却很大,含义也十分丰富。

我们可以从《喜福会》中看到许多关于沉默的应用。电影中的四位华人移民母亲是第一代中国移民,由于成长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旧中国男权体制下的文化中,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使得她们习惯了在沉默中承受痛苦。

2.2 音量的控制

我们在《喜宴》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中国的婚宴总是非常热闹,电影中,在伟同与威威的喜宴上,在场的美国人看到众人喧闹的情景都十分讶异,感到不妥。美国人并不随意在公开场合大声喧闹,中国人在宴会上的高声喊叫,对美国人而言像是在吵架。

篇8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高职;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100-02

1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大量的信息和想法通过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手段在人们之间传播。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也改变了人类社会旧有的孤立生存模式,它使得人与人,社区与社区,乃至政府与政府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依存关系。然而无论交流媒体是多么的高科技及智能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总会产生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矛盾。这种相汇交融的状态给人类社会之间的交际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如何面对这些因文化的不同而带来的沟通障碍及可能出现的冲突,这将是跨文化要解决的问题。

1.1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巾,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1.2外语教学的现状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精神和物质的流通,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纳入到了共同的地球村中。在这个越来越小的星球上,英语无疑成为了一种比较通用的语言。因此,为了消除在跨语言交流中的沟通障碍。各个国家对英语教学都非常重视。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1.3 跨文化交际意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对于高职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高职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2 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的表现

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文化。偏重语法训练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一定的强化,但是实践交际却存在一定的错误。

2.1 称呼语

任职与高职的英语教师都有听过这样的对话。

--- “Good morning, Teacher Lin.”

--- “Good morning.”

但是在英语里面teacher只是一门职业,并不适用于称呼。所以我们常在电影里面听到外国学生这样称呼自己的老师,“Mrs. Cooper will give us a lecture this morning.”

2.2 对感谢和称赞的回答

其实很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意识到以前对于他人感谢和称赞的回答是有误的。但是由于仍然受到母语的影响,所以在面对他人的感谢和称赞时会意识语塞,既知道以前的回答是错的,又想不起来该怎么回答,所以会愣着说不出。其实正确的回答是这样的:

---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 You are welcome.

--- You did a good job.

--- Thank you.

2.3 打招呼的方式

我们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和很多其他的国家是很不同的。我们见面打招呼时说的是“你吃了吗?”或者“你去哪里啊?”我们这么问其实并非想达到他人实质性的回答,只是相当于“你好”。这样的招呼如果直接译出来有干涉他人隐私之嫌。但是他们不清楚的是,打招呼出了How are you? 还有How is it going? What’s up?等等。

2.4 打电话的方式

--- Cath’s speaking. May I speak to Tom?

--- This is Tom.

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的机会与老外打电话联系,所以学生遗忘得很快。如果被问及打电话方式时很多还是会说出这样的对话:

--- I’m Cath.

--- Can I speak to Tom.

2.5 隐私

我们中国人对于隐私的敏感度和重视远远比不上英美国家的人们。我们很多学生只是觉得问收入会不好意思,但是确未意识到一旦涉及此类话题,老外会很不高兴。由于文化的差异,我们很多学生总是觉得为什么老外对很多话题都那么敏感啊。

2.6 肢体语言

英美国家人民的热情开放是出了名的。而我们中国人的确是很含蓄的。即使是现在我们深受外国文化的影响,与外界交流日益增多,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还是让我们在面对老外的某些肢体语言时很难接受,例如亲吻和拥抱。除此以外,我们还发现在与老外的交流中他们的上肢语言很丰富,相比之下,我们略显拘谨。

2.7 对长辈和同辈的称呼

孔孟之道在我们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长辈的称呼都是为了表示尊敬,我们是禁止直呼其名的。然而英美国家的人们确显得“没有什么礼貌”。因为他们对于自己长辈都是可以直接称呼名字。这在我们中国可是禁忌的。

3 高职英语教学要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民族的间文化存在着种种深刻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学习障碍、交际障碍。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应是同步的。

3.1 树立正确的态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待文化差异要树立积极的态度,辩证地去看待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化差异,树立文化平等的交流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有利于学生能更好的进入英美文化的环境中。

3.2 充分利用教材:现在很多英语教材选材都非常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课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多介绍课文涉及的背景知识。

3.3 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原版电影是给予学生了解和熟悉英美文化的最好的机会,除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更贴近英美文化,感受书本无法提供的英美分为。

3.4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音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或是利用因特网.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

3.5 加强母语文化的修养:也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忽视了对母语的关注。实际上,没有好的母语基础,就无从奢谈外语学得有多好,跨文化交际技能有多强。因此,我们应确保母语文化应有的地位,加强对母语文化的修养。

3.6 充分发挥外教优势。我们都知道,要想学好英语,和讲英语的本土人接触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个高校的英语系都会有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和这些外教和留学生交流。这就可以刺激学生多练口语,并在与外交接粗过程中改正自己的错误。

3.7 创造更多的口语练习机会,鼓励学生多练口语,并及时纠正学生在日常口语中出现的错误。只有不断的出错和及时纠错才能使学生进步,这是所有教师的共识,所以我们在做课堂设计时就要注意这点。

参考文献:

[1] 李森林.略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英语习惯用语[J].长沙: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2] 李嵘.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J].长沙:长沙大学学报,2004.

[3] 刘娜.跨文化语用学概述[J].长沙: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

[4] 吴慧娟.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J].武汉:考试周刊,2010.

篇9

关键词: 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 原因及对策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交流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还需要其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实行有效的语言行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跨文化交际往往不是那么顺利,一些语用失误常常会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为什么会产生语用失误,如何尽量减少跨文化中的失误,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1.语用失误的概述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在Thomas(1983)看来,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在表达思想时出现语法错误,至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违背交际规则如礼貌原则就会被认为是“举止不好”(behaving badly),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在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何自然(1988)认为凡是在言语交际中导致交际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满交际效果的错误统称为语言失误(何自然、陈新仁,2002:168-169)。孙亚、戴凌(2002)对语用失误作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具体说来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圆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叫语用失误。”(鲍文,2004:453)

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即“语用失误二分法”。前者表现为言语者不懂得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不能结合具体语境,恰当地遣词造句,采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或将汉语的言语习惯套入英语中。后者是指在社交场合,言语者的话语违背了英语文化中的社交准则,在语言形式选择上出现了失误。

2.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

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受各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常常造成语用失误。以下从母语的负迁移、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和语用原则四个方面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语用失误。

2.1母语的负迁移

母语的负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的是目的语的语言规则跟母语的语言规则似同实异,甚至大相径庭。中国语言学习者由于受母语的影响,易于把母语的语用原则运用到目的语中,结果不但说出的英语语言生硬,而且还使本族语者听了感到不快,进而造成语用失误。例如:一位中国学者在一次研讨会上再次见到已经年逾古稀的外国朋友,寒暄中称道:“You haven’t changed much.”我们知道在汉文化中,称年纪大的人看上去没什么变化往往是一种恭维;但在西方,称对方还是老样子就丝毫没有恭维的效果,甚至会还让对方觉得有自己不思进取之嫌。

2.2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

文化是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概念化加上社会共识的结果。也正是因为有社会共识的介入,对于同一种世界现象,不同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概念化结果(熊学亮,2008:160)。不同文化的人对待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在一种文化中可被接受的事物在另一种文化里可能就是禁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文化背景不同常常会造成语用失误。我们知道“狐狸”和“fox”在概念意义上是等值的,但在文化意义上却是不等值的。英语中“Your wife is a fox.”表示对女性的赞美,因为英语中“fox”除了狡猾意义外,还有“漂亮、可爱”等意思。与之不同,中国文化中女人和狐狸之间的相似点只能是“”。所以如果外国人对中国男子说“你老婆是狐狸!”就会被认为是骂人的话,从而引起对方误解。再如,中西文化中人们对待数字的喜好也不同。中国人把6、8看作是吉祥的数字:6代表“顺”,8代表“发”。而4由于与“死”谐音常被视为不吉利。在西方国家13是一个禁忌的数字,因为在《最后的晚餐》上,犹大是出卖耶稣的第13个人。在西方国家,一些重要的日子、活动等都会避开13日。

2.3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思维方式上,汉文化是典型的圆周式风格,西方文化却表现出直线型风格。中国人在处事方面倾向于先做一番“铺垫”,让听者先有一点“思想准备”,然后再进入主题,似乎不拐弯抹角开门见山,就会显得太鲁莽,事情就很难办成。英美人喜欢开门见山,如果交流时采用过多的“铺垫”,他们会认为你思维混乱或是故意回避实质问题。从英语习语“Don’t beat about the bush.”“Go to the point.”等都能看出英美人想尽快着手解决问题的作风。例如:有一位中国学生A想请教外籍老师B几个问题:

A:Are you very busy?(学生按照中国惯例先来个试探)

B:Yes,I’ve been very busy recently.(外籍老师就事论事地回答完就走了)

中国学生本来是想请教问题,但他的试探没有被外籍老师理解,老师误认为是问他最近忙不忙,所以造成语用失误。

2.4语用原则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用不同的语用原则对交际情景作出反应。下面是新加坡一家家具公司的美籍经理和求职华人木工的一段对话:

美:“你会干什么?”华:“不敢说会,只能说是打过家具。”美:“你能在本公司车间打一张书桌给我看看吗?”华:“在您这样的行家面前打桌子,岂不是班门弄斧吗?不敢不敢。”美国经理一听大为不悦,幸好在场的一位华人职员明白木工的意思,就让木工留下打个桌子试试看,结果打出来的桌子精美绝伦,那位美籍经理连称“Ok”。事后经理问那位木工“先生当初何不说实话?”木工答道:“中国人瞧不起‘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人。”美籍经理又瞠目以对了(杨宏,2005:130)。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际中汉文化的人倾向于“卑己尊人”,偏重遵守“礼貌原则”中“赞誉准则”和“谦虚准则”,采取“否认”“自贬”的方式作出反应,表现为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而英语文化的人虽“尊人”但不“卑己”,他们一般侧重于“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对于赞扬采取迎合的态度,表现为接受。所以英语文化的人会把汉语文化的人对夸奖的否认看作是对说话人的无礼或是认为听话人自卑虚伪。相反,汉语文化的人会把英语文化的人的“迎合”看作是不够谦虚,自以为是。

3.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补救策略

3.1增强交际双方的共享知识

交际是双方的行为,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交际者间缺乏一种共有的预设和客观知识。所以双方只有不断地加强相互间的学习与交流,通过错位思考和角度转换等方式积累更多的共享知识,学会创造性地处理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促使交流更加顺利地进行,减少不必要的语用失误。

3.2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文化诸因素在不同程度上规定人们对外界行为的感知和译码方式,从而决定人们的交际行为,所以我们要通过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更好地发现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差异,进而深刻地认识彼此的文化差异,不仅达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终实现超越文化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发挥好主导作用外,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让学生从比较中学会从表面不同的语言现象中寻找文化共性,从表面相似的语言现象之间发现文化的差异,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敏感性。

3.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原版的书籍、电影、录像、电视等资源进行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同时还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模拟真实情景,尽可能做到“教学过程交际化”,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化差异,进而从目的语使用者的角度去学习一些交际手段和交际规则,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会给交际双方带来很多不便,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我们要真正深入理解交际双方的各种差异,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积累更多的共享知识,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传播信息的能力,促进双方成功的交际,避免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鲍文.语用失误及策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VOL 25,(11):453-455.

[2]孙亚,戴凌.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19-21.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唐良玉.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J].科技信息,2008,(9):209-210.

篇10

论文在对阅读与跨文化交际的内涵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对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跨文化障碍进行分析,即体现在词汇、俗语、语篇等方面,最后重点从文化背景的导入、语篇分析以及词汇内涵和外延中的文化涵义比较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大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英语阅读能力

阅读与跨文化交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习者在进行非母语阅读时,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来实现与作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交际行为,而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正如学者李华田所说:“阅读本身是读者与原作者之间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进行的思想交流,是一种有目的的、积极的,并受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的心理认知过程”。跨文化交际的视野下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民族与非本民族之间进行的交际,是突破本民族文化背景局限,尊重、理解、接受、欣赏非本民族的文化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讲,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应注意如何进行得体的交流,如何避免文化障碍的阻碍。汉语民族与英语民族在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这种差异在语言上体现尤为明显。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特别是英语阅读学习中,必须充分了解语言背后文化知识,才能读懂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出的真正意思,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的效率。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突破跨文化障碍,并通过文化背景的倒入、语篇分析以及词汇内涵和外延中的文化涵义比较等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二大学英语阅读中跨文化障碍的体现

在大学英语阅读中遭遇的跨文化障碍主要涉及下列三个层面:

(一)词汇层面

在语言中词汇与文化最为密切,词汇反映文化最为直接。相比词汇,语法对文化的反映相对不明显,语音与文化之间并不存在太密切的关系。而在词汇中,有一些词汇在具备本身的指代意义的同时,还隐含一些民族文化内涵。例如,孔雀(peacock)一词,在汉语语言中是褒义,寓意大吉大利。但是,在英语语言中,peacock并不是褒义,而是带有一些贬义的色彩,寓意自负、炫耀、骄傲、趾高气扬。这一点在近年来的一些动漫类的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如《功夫熊猫》中,孔雀扮演的角色是反派角色。不难理解,中英文化差异在词汇上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在阅读中,这种文化差异会对学习者正确的理解阅读文本的意思形成阻碍。如果学习者不清楚这种差异,便很难理解asapeacock的寓意。英语中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因一些历史故事、名人或地名而拥有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例如,UncleSam(美国政府),如果不了解美国历史便会认为是“山姆大叔”。又如,Romeo和Juliet,通常寓意着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人。对于这些专有名词,如果阅读者没有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含义,便会对阅读的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

(二)俗语层面

俗语是指在民间流传,为众人所知,有着其特有的地域文化或历史文化的一些语句,通常包含了成语、谚语、俚语等等。在十分地道的英文文章中,俗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对英语阅读者而言,如果对这些俗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不了解,便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误解。例如,在“说曹操,曹操就到”在英文中对应的是Speakofdevilanddevildothappear。其中,曹操对应的是devil,魔鬼之意。这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代“奸雄”。因而,在中西方认知中,二者具有共通之处。二者的差异则体现于其所受到的文化影响有所不同,曹操是受中国历史文化所影响,而devil则是受西方宗教文化所熏染。

(三)语篇层面

学习者在阅读英文文章时,需要对整篇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而西方人则是直线式思维。不同思维模式下形成的交际风格也存在差异,而这些在文章中也得到了直接的体现。在文章中,西方人通常先摆明观点,进而围绕观点进行一步一步的论证,而中国人则喜欢陈述事实材料、论证,总结观点。因此,在英语阅读中,学习者不容易找到作者的主要思想,便是由于语篇层面的障碍。例如,学生在阅读以婚礼为题材的文章时,如果不了解西方人的一些婚礼相关的文化,便无法理解其中使用的一些词汇。通常,在西方婚礼中会准备四种衣服,而这四种衣服分别使用something与blue或new或old或borrowed组合来表示。其中,不同的衣服代表着不同寓意。Somethingold寓意的是新年与娘家的感情以及过去的生活、somethingblue的寓意是新郎与新娘之间的爱情、somethingborrowed则寓意了获得来自婚姻幸福亲友的祝福、Somethingnew则寓意了未来婚姻生活的美好。学习者必须了解这些文化背景,才能突破阅读英语文章时遇到的理解障碍。

三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大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一)通过文化背景讲解与对比法导入相关文化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了解阅读文本涉及的语言及其文化特征和文化习惯,教师必须为学生补充丰富的阅读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而通过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对比讲解,明确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具体如下:一是,加强英文原版读物阅读训练,积累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结合教材内容,监督学生有机会、有目的阅读英文原版读物,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良好习惯。通过这种形式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勇气有着很大的帮助。二是,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全方位展示文化背景多媒体资料。通过采用微课视频、电影、音乐等视听手段向学生展现一些能够反映出西方国家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从而通过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的方式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带来下主动去接触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差异,最终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提升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二)文化背景下词汇内涵和外延中的文化涵义比较

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在词汇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词汇中均可以得到体现。在英语阅读中,学生要学会去理解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中的文化涵义,突破理解上的障碍。例如,关于成人(adult)一词,汉语语言中多为泛指达到成熟年龄的人。而在英文语言中则不同,成人特指已经达到了法律上承认具有投票权的成人年龄,通常是指已经达到了18周岁。成人具备了独立的行为能力、能够对行为和感情负责。在英语阅读中,通过比较文化背景下词汇内涵和其延伸出的一些涵义,形成对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正确辨识,从而在阅读中正确的分别,从而掌握文章表达的内容。

(三)注重语篇分析,加强对文章理解

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必须改变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注重语法的教学方式,建立起注重语篇分析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首先,通过在阅读教学中引入语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整理语篇的理念,进而在综合运用概述的方法基础上,从整体上更加深刻地的理解文章作者通过文章所要表达出的想法和文章主旨。其次,通过语篇分析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已学会的一些词汇、知识、语法和背景知识去理解的写作意图,将学生注意力从单句专向整理语篇,理解段落大意,表达文章核心要义。运用语篇分析可以使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好的缕清楚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并培养出概括文章整体要义。第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语篇分析,应要求学生自主查阅文章涉及的知识,思考其中遇到的各种语法问题,并对文章的协作风格、核心要义、语言特点、段落结构等等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升记忆文章的能力和概括文章的能力。同时,教师结合自身经验给出的一些解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跨文化交际的情景下,了解文章中可能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更加高效地进行英语阅读,提高学生全面分析观点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结语

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高校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大学英语阅读中,学习者不可避免的会遭遇来自词汇、俗语、语篇等方面的跨文化障碍,而通过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从文化背景的导入、语篇分析以及词汇内涵和外延中的文化涵义比较等方面入手培养学习者的阅读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学习者的阅读质量、阅读速度以及阅读水平。

作者:夏钦 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璇.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英语广场,2016,(2):142-143.

[2]胥振振.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8):4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