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

篇1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3]。在医学院中医专业的教学中,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教学相结合,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综合讲授。而对患病机体描述性、机理性的讲授往往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生涩难懂,特别是中医专业的学生,其在有限的本科学习中,要面对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学习,难度之大可想而知[4]。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根据中医专业学生特点,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采用了PBL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2010级五年制针灸推拿1班30名学生为实验组,应用PBL教学,同期其他班级学生设为对照组,应用传统的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的单向教学法进行授课,教学内容为病理生理学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及肾功能衰竭4章内容。在前期课程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文献检索和评价解释等综合能力。经统计分析,各班级学生各科的平均成绩无差异。

1.2方法

实验组(PBL组)及对照组(LBL组)任课老师相同。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师生座谈会并进行成绩分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2.1教师的转变

在PBL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减弱了教师的作用,而是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变化,角色从主讲变成了主导。从表面上看,教师从台前隐向台后,但实际上教师对PBL教学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PBL教学模式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更严格、全面的要求。

1.2.1.1理念更新。教师要注重理念更新,对教育观念有足够的认识与学习。认识得越高、理解得越好,教学设计可能就越好。

1.2.1.2丰富知识,加强引导。病理生理学作为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横向联系各基础医学,纵向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教学中注重多学科结合,临床案例、临床问题与基础理论知识的交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实施PBL教学的教师首先应注重自身医学和医学相关知识的不断、及时更新,以及医德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其次要注重引导技巧,通过设定“不良结构”问题,即分阶段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探询、分析、思考、解决问题。问题的设定需注意,其本身必须引出所学领域(多个学科)相关的概念与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且每一个阶段的问题都要由少量信息提供给学生的一个复杂并且真实的问题。其中,只有少量信息可以运用,多数、复杂的信息为干扰因素,确保所呈现的条件没有把问题的关键显露出来,随着每阶段问题的解决,能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由此可见,“不良结构”问题的设计,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教学模式要更高,教师确实要狠下一番工夫。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并能很好的利用图书与检索系统、网站等,获取信息,查阅、分析、解决问题。最后要注重知识总结、整合,完善自我评价和反思。

1.2.1.3编写详尽的教案。周密的设计能保证实施质量,好的设计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大纲要求)、教学计划、具体安排(内容、时间、学生分组、各组教师、“不良结果”问题、参考资料)、运行过程、评价方法等。将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他们还会思考什么,学生已知什么、不知什么,还需做什么等设计在其中。

1.2.1.4建立PBL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同于通常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评价,PBL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发生了变化,其以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试卷测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等特点。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教学评价内容与项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对前面各环节教学过程的评价,如果设计出现问题,就不能对前面所有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因此,这一环节是PBL教学法的关键环节。转贴于

1.2.2学生的转变

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角色、理念、学习方法需进行更新,其学习内容由原来LBL教学中的“学什么,学多少”转变成了“如何去学”,学习方式由原先的“被动接受现成知识”转变成“主动探究和合作解决”,其在医学院校中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再是获取终生实践提供的所有知识,而是在医学院校提供的优质资源和环境下,在教师给予的有效指点、引导和辅助下,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不断改变实践方法,以跟得上不断变化的信息、疾病和医疗实践的发展速度。

1.2.3具体实施

教师提前提出案例/问题,学生自学、讨论,阶段总结,就阶段总结展开新的问题或就讨论中的争议问题再次提出讨论,查阅、自学、讨论,总结。

教师至少提前一周,根据相应学习内容提出带有趣味性、启发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设置的问题带有趣味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心力衰竭》一章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案例:“66岁女性患者,高血压史30余年,近半年来出现心慌、气短,加重半个月。”由此引出相关问题:如何诊断?如何鉴别诊断?还需做哪些检查?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讨论、分析,提出假设并得到论证(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之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心力衰竭?发生了哪种类型的心力衰竭?为什么会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学生通过问题的展开,进一步寻找答案,既丰富了各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2.结果

为了客观评价PBL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2种方法。

2.1理论测试成绩

对PBL实验组和LBL对照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其平均成绩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BL实验组明显高于LBL对照组。而卷面考试得分PBL实验组与LBL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学生问卷调查

实验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3.讨论

课程结束后,师生一起就此次教改的成效进行了讨论。就上述调查结果来看,用PBL教学法的学生对此次教改普遍给予了认可,认为其提高了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学能力,等等,但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增加学时,延长课题讨论时间,扩大教改章节,增加更多与临床相关案例和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加强其自主性。

同时,PBL组学生也针对此次教改中的表现做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多数学生表示,随着教改的逐步展开,讨论的逐步深入,他们加强了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胆发言,同学及与老师间的交流,树立了信心,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但同时也提出了不足:思维不够发散,比较依赖课本和老师,等等。最后,教师就此次教改中学生的表现做了总结,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同时,对其不足提出了希望。

4.存在的问题

篇2

[关键词] 护理类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高职高专;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18.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c)-086-04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new teaching material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WANG Jian, GUO Suhua, ZHENG Changjiang, WANG Xiaoliu, PAN Xiaojuan, WU Suhong, LUO Xiuzhen, HUANG Lifeng, ZHANG Haiyan

(Zhangzhou Healthy Vocational College, Fujian Province, Zhangzhou 36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success and failure to write a new teaching material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ethods: Used three kinds new teaching material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s sample book, fact-finding results in recent three years′students and teachers were analysed. Results: 100% of the teachers and 93%-97%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that immunology part was too hard, numerous and abstract. 89%-96%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ought that knowledge volume of three copies new teaching materials were all too large or a bit too large, and Zhao′s was specially large. Conclusion: Teaching material′s knowledge volume, words of writing, in order to write, appendix and others important things must be specially paid attention when we write a new teaching material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o that new teaching material having been written is still more practical and perfect.

[Key words] Nursing specialities;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New teaching material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希望有一本可以得心应手的教材。这本教材,应该是既能够反映学科的最新知识与动态,又能够深入浅出地被现在的学生所理解;既做到内容充实丰富,又符合现在高职高专教学时数越来越少的趋势――宜精辟扼要,而不应篇幅过大;宜简明易懂,而不应晦涩曲折。多年来,经过多轮多个范畴的教材修订,不断有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出版,这些新教材的编写者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的工作是值得尊重和肯定的,但无庸讳言,目前十分令人满意的新教材还真不多。以护理类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高职高专教材为例,近两年中,我们所用过的三本新教材,都不是十分令人满意,而现实的情况是:近年来,国内大学教育的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已经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只要愿意上学就有学可上。因此,当各本科大学招生完毕后,来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往往都是那些在中学里最不能读书,或最不愿意读书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但学习精神较差、学习能力较低,其中相当部分甚至个人品质也很恶劣,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部分由于这些原因,卫生部对医学高职高专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这样的原则: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技能的教育为根本,满足三个需要(学科需要、教学需要、社会需要),力求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1-4]。有感于此,我们历时三年,对近三届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师生们在使用新教材后所产生的效果和感受,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新教材样本

①陈兴保主编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2004年7月第5版教材(简称“陈版教材”,下同),供医学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1]。该书理论教学篇幅380页,加附录共390页。教材内容的编排,按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顺序。我们于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在三年专高护、高助产、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时数为:微生物与免疫学63学时,寄生虫学18学时。②刘荣臻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06年1月第2版教材(简称“刘版教材”,下同),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使用[2]。该书理论教学篇幅272页,加附录共277页。教学内容的编排,循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顺序。我们于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在三年专中西医高护、高助产、高护函授等专业的教学中使用。教学时数为:微生物与免疫学63学时,寄生虫学18学时。③赵富玺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04年1月第1版教材(简称“赵版教材”,下同),供高职院校的护理、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工艺技术、药学、检验等专业使用[3]。该书理论教学篇幅401页,加附录共466页。教学内容的编排,按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的顺序。我们于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在五年专护理、英护、助产等专业的教学中使用。教学时数为:微生物与免疫学48学时。

比较三本新教材可以看出,其中“赵版教材”篇幅最大,“陈版教材”次之,“刘版教材”最小。最大的赵版教材,其理论教学篇幅,比最小的“刘版教材”超出近130页。

1.2 对象

本次研究涉及学生班级24个,共1 287名学生。主要为护理类专业(包括三年专高护、高助产、中西医高护、高护函授;五年专护理、助产、英语护理等班次)的学生,其中采用“陈版教材”教学的学生共11个班,620名;采用“刘版教材”教学的学生共7个班,共335名;采用“赵版教材”教学的学生共6个班,共332名。

本次研究除本院病原生物与免疫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答卷外,还有部分来自于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闽东卫校、闽北卫校、龙岩卫校、莆田卫生职业中专等六所兄弟院校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教师以个人身份参与。参与调查答卷的教师共18人。兄弟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主要为“陈版教材”和“刘版教材”,教学时数均为全书(微生物、免疫学、寄生虫学)64学时。

1.3 方法

在学生或教师中进行的研究,均采用调查问表为主、个别询问为辅的方式。学生问表只写班级,不署姓名,以便使学生打消顾虑,回答时尽可能客观真实。问卷基本内容见表1。

表中除前后两处需要学生稍作思考后填写外,其他均为打勾选择答案,并且其中大部分问题可选择多个答案。教师问表只填所属院校,也不署姓名。所涉及到的内容与学生问表大致相同,仅形式上稍有差异。另外,多增加了第6题(你认为该书寄生虫学部分:A.内容太多;B.内容太少;C.内容量合适;D.部分章节应适当简化;E.应删减不常见的虫种内容;F.可以少讲或不讲,主要由学生自学)。学生问表的第6题变成了教师问表的第7题,其内容基本相同。教师问表的填写及选择答案的方式也与学生问表大致相似。

2 结果

2.1 教材学习的难与易

对三本新教材师生们的评价基本相同,绝大多数认为学生学起来感到艰难(回答“是”的答案在94%~96%范围内;其中教师为96%,学生为94%),至于哪部分最难学,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免疫学基础部分(选择该答案者占总人数的93%~97%,其中教师为100%,学生为93%~97%)。关于难学的原因,93%~97%的人认为内容太多、太抽象;91%~95%的人认为书中语言晦涩难懂,专业术语、英文缩写太多;86%~90%的人认为学生(或自己)基础知识不够。至于课前预习是否能看懂选项,学生认为,免疫学基础基本上看不懂(选择完全看不懂者占93%~97%,看懂1/3~1/4者占3%~5%),微生物学大多能看懂1/3~1/4(选择该答案者为81%~85%),寄生虫学则大多能看懂1/2(75%~78%的人选择此答案)。教师的看法与学生基本相同,但认为免疫学基础学生是完全看不懂的(对三本教材选择该答案者均为100%)。

2.2 教材的知识量

师生们对三本新教材知识量的评价均主要是太大或稍大,没有认为太少或稍少的,但三本新教材之间有较大差异,结果见表2。其中,认为“赵版教材”知识量太大的评价,明显高于“陈版教材”或“刘版教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6、8.52,P<0.01)。

表2 三本新教材知识量评价

Tab.2 Evaluation on the knowledge amount

of thre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与“陈版教材”、“刘版教材”分别比较,均P<0.01

Compared with Chen edition, Liu edition, both P<0.01

2.3 教材的编排或讲授顺序

本项不专谈哪一本教材,而是谈对微生物、免疫、寄生虫三部分知识,如何安排先后顺序,比较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理解、接受心理。调查结果见表3。其中,第一种编排顺序的赞成率与其他三种编排顺序的赞成率总和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P<0.01)。

表3 教材编排顺序的调查反馈

Tab.3 Survey feedback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rranged in order

2.4 对免疫学部分的评价

师生们认为三本新教材的免疫学部分均需要改进。学生们多认为内容应该更少、更简明(对陈、刘、赵三个版本的新教材而言,有此意见者分别为92%、85%、96%),还要减少过多的英文缩写(同前,有此意见者分别为93%、90%、94%)。教师们则除了与学生有类似意见外,还认为需要增加更多的能辅助理解的直观性图表(对陈、刘、赵版新教材的这种意见分别为83%、94%、89%)。

2.5 对寄生虫学部分的评价

大多数教师认为,“陈版教材”、“赵版教材”的寄生虫学部分内容太多,需要删去不常见的虫种内容,简化部分章节,甚至有部分教师(61%)认为,寄生虫学部分可以少讲或不讲,主要由学生自学。

2.6 对教材总的改进设想

对上述三本新教材,师生们大多数(教师89%~94%,学生92%~96%)认为,有必要在每章后增加复习思考题,在书后增加更多的微生物、寄生虫彩色图谱;有必要附上教学大纲、课时分配表,特别是实验指导。“赵版教材”、“陈版教材”应减少过多、过于深奥的机制,过多、过于抽象的英文缩写和专业术语;“赵版教材”应删去至少1/4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94%)还认为,教材中较为孤立的遗传学内容(如细菌变异的机制、HLA的遗传特征等),在再次编写新教材时可以考虑删掉,以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并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3 讨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三个版本的新教材虽然各有其优点和长处,但均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需要加以完善。

3.1 课后复习思考题

三个版本的新教材都缺乏课后复习思考题[1-4],这是一个较大的遗憾(虽可由作者或其他人另行编写、出版,但毕竟很不可靠、不方便,配套教材经常是买不到的)。令人担心的现实还在于,现在的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精神太差,课后不做复习思考题,很可能就会把课堂上教师讲的一切忘记,同时也无兴趣看书。假如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另行布置,则有相当多的学生由于懒于动手或疏于动手,不会予以抄写,但如果印刷在书上,对她们可能有一个促进和提醒的作用,也相对简单、方便。

3.2 教学大纲和课时分配表

三个版本的新教材附录上都没有教学大纲和课时分配表。由调查结果可知,补充上这两个附件是必要的。它们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相当好的参考价值和辅助作用。

3.3 教学内容量与语言

三个版本的新教材,其教学内容量都明显偏大,语言都较为抽象难懂。“赵版教材”尤其如此(其主要部分――理论教学篇幅比“刘版教材”多近130页),这也是师生们反应最强烈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所面对的是新形势下的高职高专学生,而不是以前的大专生,甚至也不是以前从中学里相对拔尖而来的中专生。同时,我们的护理类微生物、免疫、寄生虫教学课时数正在不断减少(许多高职院校现在都已减至32~54学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可以把越来越深奥的微生物、免疫机制大量的编写给目前的高职高专学生。教材的专业水平和理论造诣固然很重要,但教材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则更重要[5-8]。我们应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使内容量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这样,这门学问才能较容易地为今天的高职高专学生们所理解、接受。

3.4 实验指导

“陈版教材”与“刘版教材”均没有实验指导,这也是不足之处,而且长期以来,这一直是高职高专教学上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困难。经常是教材买来了,却怎么也买不到实验指导,任课教师只好把其他版本或其他专业教材的实验指导,临时油印或复印给学生参考,或抽出大量的课后时间来临时编制实验指导。对于教材主编者来说,同时编一个实验指导的举手之劳,却能给教学工作中的教师和学生们带来很多方便[4,9-12]。学生们带书时就等于带上了实验指导,也不会造成忘带实验指导去上实验课的情况了,这对今天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尤其显得必要。

3.5 免疫学化难解疑

免疫学一直是微生物、免疫、寄生虫教学中的难点。别说是现在刚入校的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就是已经从医科大学中毕业了的护理类本科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它的许多基本知识也都还是一知半解,没有完全弄明白。采取多种办法(比如直观易懂的图表、比喻比拟的手法、抽象理论与实际事物挂钩的措施等)化难为易、解此难题,是广大微生物、免疫、寄生虫教师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目标[13-15]。我们应该继续在这方面做大量的工作,至少可以把教材的语言写得更简明易懂些,并考虑浓缩或删去部分并非必需、但又过于深奥的理论部分。比如,MHC(或HLA)的遗传特征、Ig的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的机制等。一些可有可无的名词术语、英文缩写也尽可能地删掉。这样,学生的心理负担可以得到部分减轻,不至于一看到免疫学庞大深奥的内容就心存畏惧,从一开始就产生害怕、排斥心理,以至影响了以后的继续学习。

3.6 对寄生虫学部分的处理

寄生虫学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一直是比较好学易懂的部分,但是近年来也是一直在淡化、轻化的部分。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已经基本上不讲此部分了,由学生自学,而把教学的主要时间放在免疫学、微生物学的重点难点上,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因此,在编写时对寄生虫学尽可能地扼要介绍,多数内容安排由学生自学(放在参考内容部分)是可以考虑的[9],这能够留出一定的时间,为讲好、讲透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中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课时铺垫。

3.7 教材的编写顺序

看书或讲课的先后顺序也很重要[10-15]。如前所述,学习开始就让学生去学学科中最难的部分,是教学上的大忌。所以,我们需要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三至五部分内容精心安排,以符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前的中专教材,有许多是考虑了这个因素的,它们中的大多数就是按照:细菌学总论免疫学基础细菌学各论病毒学寄生虫学这样的顺序编排的。这是历届中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摸、爬、滚、打,历经多次成败总结出来的优秀经验,是极富教学价值,但可惜的是,在后来的教材编写中,人们或过于盲目崇拜本科教材的编写方法,或由于担心教材的水平,或因为其他原因,逐渐放弃了这种行之有效的编排办法。我们今天面对比过去中专生还要基础薄弱、毅力和耐心还要缺乏的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很有必要重新拿起这个法宝,以尽可能地减轻教学上的阻力和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我院部分教师曾经在多年教学中运用这个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一个良好的证明。免疫微生物寄生虫的教学顺序是不好的,同样,微生物寄生虫免疫的教学顺序也不太好。因为在微生物、寄生虫的各论中已经涉及到了大量的免疫学知识,这时候学生还没有学过免疫学,显然也是不合理的。调查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三本新教材的编排顺序,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护理类高职高专教学的改革还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教材的问题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让我们开动脑筋,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实际需要的宗旨,尽可能地完善我们的教材,把护理类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车轮推进到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兴保.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90.

[2]刘荣臻.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77.

[3]赵富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6.

[4]许正敏.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46.

[5]Harper DR. Molecular Virology [M]. 2ed ed. Springger: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1998:1-235.

[6]Roitt I. Immunology [M]. 3rd ed.. HK: mandarin offset Ltd,1993:1-156.

[7]Stites DP, Terr AI. Basic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M]. 8th ed.. HK: mandarin offset Ltd,1994:1-179.

[8]Levieson W, Jawetz E. Medical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M]. 6th ed..No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2000:1-338.

[9]汪学龙,沈继龙.浅谈人体寄生虫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J].安徽医药,2004,8(5):81-82.

[10]孔祥雷,王俊,张超.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4):143-144.

[11]王治西,孙彦坪.新版《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材的优点与不足[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5):118-119.

[12]米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新高职教材的一点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2):116.

[13]于秀玲,闫珂柱.关于高校教材编写存在问题的新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5(5):59-61.

[14]汪正清,张锡林.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90(6):12-13.

篇3

[关键词]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属于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它们与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等有密切联系,同时它们又是学习后续临床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连接着正常人体机构和机能以及临床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都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及其临床表现和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的科学,从而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为疾病预防提供理论支撑[1]。但是两者之间的侧重点不同,病理学重点研究疾病的病理形态变化,属于形态学;病理生理学重点研究疾病机能代谢的变化,属于机能学。而疾病的整个变化过程,包括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因此两者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于高职高专医学学习的学制时间短,因此病理学教学中病理学包括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其教材中分为两方面内容,上篇病理解剖学(即病理学)和下篇病理生理学。虽然专科教学中两门学科融合为一本教材,但整个学时并没有增加,反而比本科教学一门学科的学时还少,导致课程内容不断被压缩,并且两个内容课时分配不均。大部分专科学校包括该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以病理解剖学学内容为主,导致学生对病理生理学了解内容少。这对学生以后临床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工作中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极其不利。因此根据专科病理学教学的现实情况,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急需真正把两门课程的内容融为一体,删除一些的重复内容,进行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容整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2]。

1教学体系的改革———理论课和实习课并轨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是先有专业教师讲授理论课,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上完之后,中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对理论课内容容易遗忘;再加上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病理学学时不足,实验课内容与理论课内容重复,造成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教学效率低。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可通过显微数码互动教学把病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合在一起,首先由专业教师主讲理论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面前的电脑中,实时看到课件;教师在讲解理论内容后,将实验课内容一并进行讲解,再由实验教师带领各实验室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这样可以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践操作,解决了病理学学时偏少,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与实验之间的知识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系统编排教学内容

传统的病理学授课内容编排为先上病理解剖学的内容,在上病理生理学内容,这样就使两门学科各自为政,没有系统地将疾病时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重新编排后将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将两门课中的一些相关章节放在一起交叉讲授,在讲授一个内容的理论课讲授完后,同时开始实验课的教学。首先将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交叉讲解,比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血栓形成这一内容,微循环血栓形成可能导致DIC,DIC则是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那可以安排讲解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后讲解DIC这一章内容。这样就可将机能、代谢和认识。在讲授病理解剖学各系统疾病时将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的内容有机地融其中。例如消化系统疾病中各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都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因此从形态学的病变基础联系肝脏代谢机能变化来阐述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然后,再安排相关的实验,从内容的连贯起来将每一个系统疾病无论在疾病机制还是形态学方面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得以紧密结合,把学生从学习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

3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往传统的病理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渗透于病理老师的教学中。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弊端,如淡化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多媒体教学内容多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多媒体课件的应变能力差等。因此,教学不能单纯以多媒体教学讲授学习内容,还要根据学习内容配合启发式教学、比较教学、PBL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3.1PBL教学法在近几年的医学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ed,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3.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先由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通过选取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案例来教学,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3]。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与临床联系最紧密的基础学科之一。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可改成病例讨论。组织临床病例讨论,让学生初步接触到临床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整个病理教学质量。3.3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统一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设计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那么可以通过一个病例讨论题来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讨论,最后解决问题,使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统一。具体到病理学教学中,①教师根据某些章节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准备一些典型病例,然后设计讨论问题,问题的设计需有利于鼓励学生以整合的方式讨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一个好的病例讨论题应该包括一个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等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全部覆盖。②课前两周向学生发放PBL教学资料,教师进行简单的课前指导。由于该阶段的学生接触临床知识比较少,对一些临床术语和检验指标感到陌生,但为了解决问题,会利用课间或休息时间主动通过教材和网络等学习资源查阅收集相关的知识并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③在课堂上讲解完相关知识后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问题围绕该病例的主要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主要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等方面。在讨论过程中,先让学生各抒己见,争取让每个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到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讨论。在整个讨论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讨论完后每组选代表针对讨论的问题来阐述这一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④最后由教师围绕病例进行总结和归纳,将难点、重点再次进行精讲,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

4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教育资源获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以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病理学课程网络资源库,其使用的对象为教师、学生,从教学档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和案例库三方面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和内容融会贯通,尤其是案例库建设时,其里面的案例要包含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方面知识点,让学生真正掌握疾病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预后和结局整个疾病的过程。网络教学资源库使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不但有利于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少重复劳动[4],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库自学,扩展更多更新的知识,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过渡,由于专科这两门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融合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更好地把器官的病理变化和患者的机能代谢等临床症状和体征联系起来,真正完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桥梁作用。

作者:刘洁 刘怀 彭微 徐筱红 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黄萱.构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学创新导刊,2013(1):40.

[2]王崇宇,吴伟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态机能理论一体化教学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74-75.

篇4

关键词:医高专;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患病机体的代谢、功能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1],虽然属于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但是许多知识点与临床专业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故在我们给学生搭建的医学教育体系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然而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要求逻辑思维能力多,比较抽象,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迁移和升华能力有较高要求,学生学习难度大,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理清教学思路,做到线条清晰、明确,正确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科学思维能力[2],才能提升教学质量。通过这几年医高专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探索,有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理清教学思路

教学改革后,专科学校多数课程学时明显减少,病理生理学也不能例外。如何保证在紧缩的时间内更好、更完善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难题。所以在理论授课之前根据教学大纲整理教学思路至关重要。就医学专科教育而言,我们是初级医学教育,需要严格把控教学时间和教学深度,故对部分教学内容应作适当调整,应避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做好“加减法”,尽量化繁为简。具体来说,比如酸碱平衡紊乱这一章节,四个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概念需介绍,重点应放在代谢性酸中毒机制的讲解,余下的三个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可交予学生自学。还有部分内容和知识点可合并讲述,比如说水肿和心功能不全,缺氧和呼吸功能不全等等,@样既能保证教学时间又能凸显教学重点。我们还应考虑多数专科学生的接受情况,确保教学进度合理和教学深度难易适中。就病理生理学而言,作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我们的教学定位是讲清机制,构建桥梁,注重病理生理学与其他关联学科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和临床学科的联系。与医学本科教育不同,专科教育应适当降低深度,避免学生的畏难情绪。比如在介绍到病生与临床防治方面的联系时,介绍到防治原则即可,具体防治方案和用药原则可以忽略。

二、细化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针对性的优化教学大纲,构筑恰当的教学内容 。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专业需学生掌握的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讲到休克一章,临床专业关注的是休克的机制及如何用药解决微循环功能障碍,护理专业重视的是微循环改变引发临床变化及如何通过护理工作缓解病人症状,药学专业则以临床用药纠正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为重点等等。细化的教学内容,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但需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备课,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调整授课进度。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多举一些有专业侧重点的病生--临床案例,加深他们对自己就读专业的认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医学专业学科学习铺平道路。

三、梳理教学线条

我们要提高处理教材的水平,可以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归纳教材内容,提炼出有特色教学线条和相互关联的版块,并绘制出各种线条图。从而,随着线条展开,既能有效地将整门学科拆分为学生易吸收的版块,又能将拆分的版块有机整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病理生理学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学习过程中能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并能随时保持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例如整体病生内容可分为总论和各论两条主线,总论主线上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休克、DIC,各论主线上有呼吸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等,梳理每条主线可知: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属于机体内环境紊乱,休克与DIC存在密切的关联,肝、肾功能不全存在内在的联系。除此之外,总论、各论主线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缺氧与呼吸功能不全,水平衡紊乱与心、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与休克等等。授课时都需一一给学生解答,以便将书本知识上下贯通,纳为己用。

四、丰富教学手段

上每节课都应进行缜密的课程设计,除制作精美的课件之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教学手段进入了“电化教育”阶段,微课、慕课等进入师生的眼帘,翻转了课堂教学的“先教后学”的理念,学生可利用各种闲暇时间预习、复习各章节的重难点,教师的课件也能与学生共享,让学生随时能浏览教师授课内容,弥补了PPT一放而过的不足。QQ群、微信朋友圈也可与学生随时交流教学内容、课外知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毕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另外,案例教学与PBL教学的结合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3],教师应多收集、整理身边的事例,提炼生活中鲜活的案例更好的服务于教学,通过分析解决学生的疑惑,同时教会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学激情,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鲁迅先生曾说:“思考,使人变得睿智、深刻。

总之,医高专病理生理学教学应当根据学生专业、层次、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最合适的授课方法和顺序,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教师教法可以不拘一格,百花齐放,采纳多种教学手段。其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有效地学习,为相关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斌,陈命家.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

篇5

关键词 病理学 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Use of Several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logical Course

CHEN Shumin, ZHUANG Lili

(Zhangzhou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reflect that learning pathology is very difficult. Path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medical course, starting from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integrated use of contact heuristics, drawing heuristics, deductive reasoning, case analysis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pathology; course features; teaching methods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前期学习的一些知识已经遗忘,又一下子接触大量的医学专业术语,感到困难重重。笔者认为从病理学课程特点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联系启发法

联系启发法运用广泛,可用于学科间的联系、病理学总论各论的联系、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病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想要学好病理学,必须有牢固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知识为支撑点。因此,掌握基础医学各学科的相关知识是学好病理学的先决条件。高职高专病理学一般在第二学期学习,而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是在第一学期学习,学生相关知识遗忘比较多。教师在上课时要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组织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复习联系以前的医学知识,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填补学生知识掌握方面的空缺。比如:讲解休克的始动环节时联系血压的影响因素,讲解栓子的运行途径联系血液循环,讲解肝硬化要复习门静脉的属支及肝内血液循环等。病理学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各论是阐述各种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个性的病理变化,阐明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①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基础,各论则是对总论知识的应用,二者相互联系。教师应熟悉教学内容,具有整体化思想,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利用总论知识促进各论知识的掌握以提高教学效率。学叶性肺炎时先提问属于何种炎症(总论),将大叶性肺炎与炎症联系起来。大叶性肺炎分四期,第一期为充血水肿期,引导学生从“充血”、“水肿”两个词入手,根据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总论)学过的知识描述病理变化。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给予鼓励及总结。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简称病解)和病理生理学(简称病生),但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学习完《水肿》(病生)的发生机制,当涉及《炎症》(病解)炎性水肿的原因,就可融会贯通。学习呼吸衰竭(病生)的功能性分流联系大叶性肺炎(病解)的红色肝样变期的病理变化。温故有助于知新,联系启发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活动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二者联系密切。实验内容包括大体标本观察、病理切片观察和动物实验等。要上好实验课首先要掌握好理论课知识,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教师授理论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比如学习肝细胞水肿和肝脂肪变性,通过机制的讲解明确二者病理切片的不同,学生上实验课时就能快速掌握要点。通过实验又能印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②与日常生活也密切相关。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运用已有的常识联系启发。比如疾病的原因具有特征性和不可缺少两个特点。这时教师引入一个生活例子:春节前的期末考试期间,学生们都在熬夜读书备考。冷空气来临,空气中弥漫着肺炎球菌,有的学生得了肺炎。下列哪个选项是病因:A熬夜疲劳B气候变化C个体差异D肺炎球菌。学生议论纷纷,做出选择。讲解脂褐素,学生觉得很陌生,联系到老人斑或长寿斑,学生理解了,感觉病理学知识不再高深莫测。

2 画图启发法

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侧重从形态结构的角度阐述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是形态学教程。前期的组织学实验课会要求学生画图,因此上理论课时要求学生画草图具有操作的可行性。比如:病毒性肝炎中的桥接坏死,这是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学生普遍认为难以掌握。教师先不做深入的解释,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概念画草图。有的学生感到不知从何处下手,有的学生能画出一半的概念。学生碰壁之后,教师再复习组织学知识,解释汇管区、中央静脉等部位,并画出草图。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大多能当场记住概念。变性、新月体、原发综合征等概念都能运用画图启发法,并且收到不错的效果。有时受课堂时间限制,不可能让学生画图,就变通一下。比如新月体,教师讲解完概念,然后用课件放映一幅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学组织切片,要求学生运用以前组织学的知识和刚学的概念指出新月体。病理生理学的发病机制是授课的难点,画图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先运用画图法解释低钾血症引起反常性酸性尿,然后要求学生运用画图法解释高钾血症引起反常性碱性尿。学生接到要求画图的指令,有动力也有压力,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全面调动眼、耳、手、脑,提高了听课效率。画图法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画图法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记”,“老师画,学生看”的被动方式。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将知识通过思考进行加工改造,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③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演绎推理法

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病理变化分为肉眼观和镜下观。授课时讲解完镜下观可让学生推理出肉眼观,将二者的知识点融为一体。比如肝淤血的镜下观可推理出肉眼观“红黄相间”状似槟榔切面。比如肉芽组织镜下观见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可推理出肉眼观的“触之易出血”。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变化。代谢改变是功能和形态结构改变的基础,功能改变往往又可导致形态结构改变,形态结构改变必然影响功能和代谢改变。④在疾病过程中三者变化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比如萎缩的细胞表现为代谢减慢、功能低下。此外还可以通过病理变化推理出临床表现,比如: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水肿,肝脏体积增大,刺激肝包膜的神经纤维引起肝区疼痛;肝细胞坏死引起肝功能异常。病因结合发病机制也可推理出病理变化。比如大叶性肺炎90%由肺炎球菌引起,在抵抗力降低时细菌沿气管、支气管分支侵入肺泡,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机体对肺炎球菌也会产生过敏反应。这些反应导致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从而进入大叶性肺炎第一期――充血水肿期。演绎推理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找出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把众多的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知识结构趋向一体化。演绎推理法引导学生主动将书本的死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4 病案分析法

病理学是临床专业课程的基础。医学生普遍存在“重临床,轻基础”的思想,认为基础课枯燥,用处不大,只要学好临床课就能当好医务工作者。其实病理学与临床专业知识联系密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联系临床病例,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激发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发生浓厚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材上写道:当出血量达到循环血量的20%~ 25%时即可引起失血性休克。20%~25%是比较枯燥的数字,难以记忆。教师引入临床病例,创设问题情境。比如:接生时产妇出血量达到多少毫升(用弯盘盛量),医生应警惕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作为准医务工作者不能脑海里只记住20%~ 25%,我们应该转化成实际的数字,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来引导医疗措施。病案分析法运用广泛。可以在课前导入,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关注。比如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之前导入病例:24岁男患,车祸时发生右股骨粉碎性及开放性骨折。在送往医院途中,该患者出现面部青紫,呼吸困难,口吐白沫而亡,其最可能的死因是A心肌梗死B气体栓塞C脂肪栓塞D脑出血。该病例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预习,进行讨论,希望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病案分析法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引入临床病例,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可以在授课内容结束时提出临床病例,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检测了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病案分析法与临床结合紧密,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向临床应用转化。⑤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首先要针对病理学课程特点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学生的学习及思维的方式方法、学生的知识基础等。备教材与备学生,这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再次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到医院实践,采集临床病例。通过互联网、进修等方式及时补充更新教育教学知识与医学知识。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总之,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病理学课程特点出发,将多种教学方法巧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释

① 刘红.病理学(2版)[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

② 唐忠辉,周洁,杨少芳.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③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6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繁多而教学时数有限:西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12门课程,教学内容多,跨度大,医学专业性相对较强。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注意教学内容相互衔接,避免重复内容的出现,同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对西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用得上,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重视程度不够:由于高校扩招,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生源具有多样性,如文理兼收,有的学生没有化学和生物学知识背景,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就行,对医学专业课程带有排斥情绪。面对课时少、其他功课压力大以及将来就业等问题,有些学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复杂而精细的医学知识。部分学生经常不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或者上课时学习其他专业的教材,仅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应付考试。

3师资队伍薄弱:基础医学概论设置时间短,基础薄弱,未能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受财力有限和学术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新兴非医学专业的发展出现后劲乏力和生存空间萎缩现象。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措施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由于专业特点和师资情况不同,各医学院校所用的基础医学概论的教材存在明显差异:一种是分系统编写,即把西医学基础课程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按器官系统进行编写;另一种是分学科进行编写。

我校组织教师编写的《西医学概论》是采用把几门主要西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分学科进行编写,这有利于非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基本同步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力求内容少而精,概念准确清楚,突出重点,语言简练易懂,便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西医学基本知识。

2优化备课:西医学基础课程存在着知识上的相依、相承和某些内容上的相似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加强教学过程的沟通,对教学内容有大致和全面的了解。任课教师不但要精通自身专业和所授部分内容,还要熟悉和掌握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要有更全面、更丰富、更系统的知识。备课时所有授课教师同时参加,大家从总体和细节上深入沟通,如授课内容的先后、内容取舍,相互之间如何协调,减少授课内容重复或脱节等问题。例如生理学的体温调节,微循环,组织液等教学内容与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发热,休克,水肿等章节关系比较密切,为避免重复,可以安排病理生理学的老师统一讲解。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把教学内容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讲清楚,讲明白。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任课教师积极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BL)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如讲解病理学部分“血栓形成”的内容时,我会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术后患者(或产后妇女)不宜长时间卧床休息,以临床和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带着问题听课,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加深对“血栓形成的条件”这一医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把抽象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案例、生活现象等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学的东西容易接受,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这不但激发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的浓厚兴趣,甚至部分学生产生希望做医学专业学生的想法。

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和图书馆等多种途径,从课本外获得更多的相关医学知识。学生积极性很高,收集了大量资料和图片,有几位学生还做了精美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将收集的内容展示给老师和同学。这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开阔思路,加深印象。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满足日益增多的非医学专业西医学课程教学的需要,更好地体现西医学基础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我校在2004年初成立了西医学概论教研室,组建了有丰富教学、科研和临床经验的师资队伍。在安排教师承担非医学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安排部分医学专业的教学任务,这些措施保证了任课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医学知识的发展和前沿问题,同时也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篇7

摘要:分析我国医学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并通过我校医学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探索,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总结教学改革经验。而且提出目前留学生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便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和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外国学生到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日渐增多,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医学专业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是医学本科留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也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临床每个疾病或病理过程都与病理生理学密切相关。所以掌握好病理生理学知识,无疑对留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病理生理学》一直被国内学生认为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学科,那么如何使用全英文授课,使留学生全面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我国医学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已有30余所医学院校招收自费医学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于印度、尼泊尔、南非、肯尼亚、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尽管这些学生的英语书写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口语却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与“美式发音”及“英式发音”均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不同学生的英语发音差异非常大,从而增加了师生间语言交流的障碍。有时甚至出现“老师讲的学生听不懂,学生讲的老师也听不懂”的尴尬局面,这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由于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更为自信、独立、活跃。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对于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旦有问题会随时提问,与教师具有很好的互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对留学生的教育仍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是被动地听,教师是“填鸭式”灌输,缺乏引导、启发,导致了留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适应,容易出现思维混乱,接受错误信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这些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入学时水平差异较大,一些学生基础知识的缺乏,也影响了他们对新教授知识的理解,导致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针对以上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各大院校开展了深入的教学改革,采取多样化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采用提问式教学,如在讲课之前,巧设疑问,给学生以悬念,然后讲解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在授课时逐渐渗透临床知识,通过病理生理学使基础与临床有机地衔接起来,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听课,从中寻找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来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在病理生理学实验课中实践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来源于临床病例,从临床病例入手来掌握所需的基础医学知识,这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留学生喜欢提问的特点。针对留学生课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的特点,教师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以利双向交流和及时反馈意见,因势利导,保证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除此以外,各院校在正确认识留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也均从语言、备课、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我校医学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探索

我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可以实施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医学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自200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开展医学本科学历教育,留学生教育也已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多数授课教师从未踏出国门,英语表达水平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师资力量条件下,帮助留学生学好病理生理学,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教研室每年承担的留学生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任务较繁重,每学年总学时数为89,其中理论课55学时,实验课34学时。通过近几年的留学生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就如何提高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方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1精选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建枝、陈国强教授主编的《Pathophysiology》,该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目前较新的研究进展,并且已有与该教材配套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复习自测教程《PathophysiologyReviewandSelf-Assessment》,便于学生自我检测和课后复习。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实验获得,所以实验教学是病理生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版的英文版病理生理学实验教材,我们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参考了大量国外教材和参考书,自行编写实验教材,在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反应良好。

由于实验课教学的目的是让留学生对于理论课的内容有个直观地认识,增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实验课内容的安排尽量和理论课内容同步进行。因此在实验课和理论课时间安排上,我们的授课顺序是先理论后实验,在我校学生多、实验用房紧张的情况下,我们特为此做了精心的调整,以更好的有利于留学生的学习。

2.2深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我们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提问式教学、PBL教学、科研式教学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独立地获得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可能获得的知识。同时我们适当地采取赏识教育,当留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以后,都给予及时的评价,如“good”、“verygood”、“excellent”等进行鼓励,这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来,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位学生的潜能,鼓励每一位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病理生理学实验,每次实验课除了主讲教师以外,均配备一名辅助教师,不断巡回指导,全程监督实验过程,与学生一起分析

各种实验现象,及时指导和纠正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每次实验的成功率,这也大大提高了留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兴趣。

由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基础学科,在授课过程中,包含有大量的逻辑推理,有的难点部分尽管教师充分备课,努力讲解,但是有的学生仍然难以理解,所以我们正在研究开发英文版的“常见疾病病理生理模型模拟系统”,拟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和生命过程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留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通过该模拟系统自学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该模拟系统的内容是按照医学留学生本科《Pathophysiology》大纲要求,包括酸碱紊乱、肺水肿、高钾血症、缺氧、发热、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等共12项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该模拟系统以病人和动物为模型,采用精彩的动画及逼真的图像,以动态过程展现疾病完整的病理生理演变,使学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更直观的认识,更好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为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室每位教师都非常认真地对待留学生教学,把留学生教学看作是一个学期的重点工作,每人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备课,所花费的备课时间远远多于中文教学。有资料显示,中文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例是5:1,而英文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是20:1,据我室统计,为了上好1节留学生课,平均每人需要2-3周的备课时间,而且一般都提早3个月开始准备。正式上课前,授课教师均参加学校组织的全英文教学培训班,通过试讲考核,合格者才有资格给留学生授课。平时,各授课教师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如经常观看国外的教学视频,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而且本教研室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也积极地听其它教研室的留学生课程,取长补短,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全英文教学水平。有的教师在业余时间加强与留学生的交流沟通,比如积极参加留学生的课外娱乐活动,参加“英语角”活动,使双方不断磨合,以熟悉对方的发音特点,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进行。

3.问题与展望

虽然我们在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们发现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索。

3.1学生方面;由于这些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态度也各有不同,学习的积极性差别比较大。据观察,大约1/3学生基础扎实,治学严谨,勤学好问,而且比我国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动手能力强,求知欲很强,甚至让有的授课教师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向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荐国外的原版参考书,如VishwanathRL等主编的《PhysiologicalMedicine》、ChrisEK等主编的《EssentialsofPathophysiologye》等,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另有1/3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老师教什么学什么,不大爱动脑,也不经常提问,学习比较被动;还有约1/3的学生基础较差,纪律松散,经常旷课,实验课操作也很盲目、极不规范,学习非常被动,一问三不知,有的纯粹是在混日子,因此,如何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建议能否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水平,实行分班教学。

3.2教师方面;教师和学生自如地交流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使留学生的一些提问得不到及时解答,这可能会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公共英语及专业英语听说交流的能力。但是授课教师用英语口头表达能达到自由发挥的程度,仅靠教师自身的努力和交流还是不够的,希望学校能给予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为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提供更好的平台。

3.3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因为对大部分留学生而言,他们学成回国后主要是从事医生这一行业,所以他们获得中国学位之后,更主要的是要回国参加本国的医生资格考试,因此他们普遍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有的学生也担心某些教学内容被删除,会影响他们的医生资格考试。这就要求我们共同探讨,制定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更加合理、实用的教学计划。

因此,如何上好留学生的病理生理学课程,还需要我们任课教师不断的探索、交流,以及教学双方不断的磨合。相信只要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不断完善,将会总结出一套适合留学生的全英文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杜舒婷,张玉平,姜华,等.留学生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26(3):76-77

[2]李晓霞,钟启平,訾自强.PBL教学模式是留学生教学的发展趋势[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380-382

[3]黄艳,李跃华,李菁,等.PBL模式在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第4期:43-44.

[4]唐俐,骆云鹏,段红,等.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3):243-245.

[5]卢新亚,付庆,李敏,等.留学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探索[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4(4):303-

304

篇8

关键词:整合课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方案设计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学各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征日趋明显,培养医生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注重各自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便于教学实施、组织管理和教学资源安排等优点。但学科之间界限过于分明,各学科内容之间存在交叉重复或表述不一;临床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考评体系不够全面客观。鉴于此,医学教育课程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方案。整合课程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通过整理与融合,使相关课程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精简、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其综合优势[1]。实施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适应知识爆炸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医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衔接。

1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1.1医学课程模式的回顾

1993年,爱丁堡世界卫生医学教育峰会推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型课程教学模式[2],使医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一个器官与系统的关系,形成医学整体观。1999年,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PapaFJ教授和卡格雷大学医学院HarasymPH教授系统论述了医学课程模式[3],将医学课程模式划分为5种:①以带徒培训为基础的课程模式(apprentice-ship-basedcurriculummodel,ABCM);②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discipline-basedcurriculummodel,DBCM);③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model,OSBCM);④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problem-basedcurriculummod-el,PBC或PBL);⑤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模式(clinicalpresentation-basedcurriculummodel,CPB-CM)。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经历了3次改革浪潮:①1910年,以弗莱克斯纳(Flexner)报告为导引[4],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②20世纪中期,随着PBL的提出,医学教育迎来了以PBL和课程整合为创新手段的教育模式[5];③21世纪,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普及,医学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医学生的核心岗位胜任力,提倡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新型职业素养,推动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塑造教育模式的发展[6]。

1.2我国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叶开始,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借鉴国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要求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2009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医学院校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2009年11月,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以“医学整合”为主题,《北京共识》,指出医学整合式实现全民健康宏伟目标的重要方略。2011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2015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主办的“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论坛”在西安举行,国家卫计委首套“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正式。“整合”成为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风向标。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主要分两类[7]:以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又分为:①水平综合,相互平行的学科打破学科界限,分别局限在基础医学学科或临床医学学科;②垂直综合,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渗透。以问题为基础的整合模式,是以问题为基本元素,将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以小组讨论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解决问题获取连贯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如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基础医学总论》与《基础医学各论1-4》整合模块[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能力为主线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了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真正融合[9];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模块课程教学[1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横向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程、器官系统整合基础医学课程,促进了基础课程教学结合临床工作实际[11];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构建基础医学新型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向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化[12]。绍兴文理学院为地方性院校,学生起点较低,师资等各种教学资源均有限,如何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课题。遵循“一体现、两符合、一致性原则”,参考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大方向以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的原则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符合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符合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提出的“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倡议,与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一致。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和顶层设计,“小步慢跑、分步实施”,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方案,在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卓越医师养成班初步实施,皆在探索适合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开拓出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医学教育改革模式。

2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构建

2.1构建方法

学校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调研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顶层设计。专家组查阅资料、调研学习、专家咨询、反复论证,确定整合课程方案,征求校外医学教育专家建议。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党政联席会通过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2.2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为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照人体器官系统逐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使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按照人体器官系统教学,“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从疾病到药物治疗”有利于学生对药理知识的掌握,为实施以问题为基础(PBL)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为后续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更系统和坚实的基础。

2.3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思路基础医学课程

包括医学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局部解剖学等,它们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的教学是按各自的规律进行授课。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是各自按人体器官系统分别进行教学。即同一个系统的知识在不同的课程中进行教学。例如在系统解剖学中学习人体器官系统的宏观结构,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器官系统的发生,在生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在病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病理变化,在病理生理学中学习疾病状态下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变,在药理学中学习治疗各器官系统疾病的药物作用、疗效和不良反应。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同一个器官系统的知识有时需要间隔半年至两年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单位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以大量的记忆学习为主;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主要以理解学习为主。限于授课任务和授课时间的关系,难以清楚地介绍同一个系统的宏观与微观、形态与功能、正常与异常的关系,因此,给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包括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困难。鉴于此,有必要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综合改革。整合课程方案是从整体上改革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进行整合,目的是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更符合学习的规律,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结构-功能-环境-临床为主线的课程新体系,对原有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选择、优化和重组。把基础医学14门课程进行分解整合为生命基础模块、环境与健康模块、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见图1)。强调人体整体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体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正常与异常、环境与健康、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医学的整体认知观念.①细胞分子生物学。整合传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强化医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围绕“人体由分子组成细胞”,强调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教学内容注重统一知识点的前后呼应、层层推进和理解不同角度,减少不必要和不恰当的重复,尽可能统一或说明不同学科对统一现象使用的术语,减少学生混淆,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各种知识点的适当平衡,突出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分子和细胞基础。②基础医学导论。依据“从形态到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的认知规律,整合传统的系统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核心内容、总论和概述,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整合课程。③器官与系统。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整合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形成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实施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④感染与免疫。整合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以及涉及免疫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传染病相关的病理学与抗感染有关的药理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以病原生物入侵与宿主免疫防御为主线,使学生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有较全面、系统、整体的认识。⑤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整合传统的医学遗传学与胚胎学[13],打破了医学遗传学和胚胎学之间的学科界限,强调遗传物质的传递、分子遗传病和胚胎发育中的作用,使遗传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凸显。力图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阐述人类遗传病发生及发展的规律,为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⑥医学机能学实验是以人体功能观察、动物实验、虚拟实验为教学手段,探索人体功能的活动规律及其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干预下的变化规律,并阐述其发生机制的综合性医学实验课程。该课程有机融合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机能学的实验方法和验证理论课所学的知识。⑦临床导向基础综合实验。根据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临床常见问题进行全方位相关信息的整合,不受固有学科限制,包括医学知识、医学能力、医学素质和医学心理。该课程使学生熟悉实验流程、学会实验设计,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协作、合理分析、清晰表达等素质,传递临床思维习惯及临床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严谨性、团队合作、创新精神。

2.4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CBL/PBL学习整合课程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学生自主学习、早期接触临床的融入。为促进学生所学融合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开展以案例为基础(CBL)、以问题为基础(PBL)等教学,将CBL/PBL案例贯穿各整合课程学习中,促进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纵向或横向联系,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5创新评价模式

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各模块学习效果评价涵盖基础知识及理论评价、基本技能评价、PBL/CBL评分、学生互评等;学生整体能力评价;学生基本知识评价通过两次基础医学综合测试形成所有评价结果,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各种意见或建议,配合整合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

3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保障措施

3.1更新教育理念是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前提

学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自充电”,培养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骨干。邀请国内外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专家来校开展医学教育学术交流。派出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使教师了解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高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改革的感性认识。学校、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实践能力。

3.2持续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根本

学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作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成立课程整合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研究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探究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方案,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3.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团队是整合课程的基石

学校依据各器官系统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建立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团队,明确教学团队负责人的职责,各学科教师合作实施器官系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整合教学团队实行集体备课和预讲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教师能够充分剔除重叠的内容,进行讲授内容的分工合作,真正做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合作教学,保障各器官系统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率。在预讲过程中,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加强各学科教师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篇9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发展较快、着重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学科。我国的病理生理学教材基本构架仍借鉴前苏联模式,即从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到基本病理过程,再到各系统器官的病理生理学[1]。其内容往往以基本病理过程为主,独立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均在临床课程中介绍。而在临床课程中,由于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是重点,对病理生理学的内容虽有提及,但往往不能充分展开。例如,基本病理过程的教学内容有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应激、休克等,经过认真学习,其基本特征不难掌握。但是,当面对一个车祸后挤压伤引起少尿甚至无尿的病患,可能出现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水肿、休克及感染等,如何才能运用所学知识逻辑性地将病人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现象关联起来,会成为部分学生的困惑。

2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

我校的大部分专业医学理论教学延用经典模式,先学习基础理论,再学习临床专科知识。这种根据学科类别施教的模式,体现了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也呈现出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问题[2]。医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时,相关基础课程如:组胚、病理学、生理学、生化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刚刚学完或正在进行,学生的学习方法以死记硬背为主。这些书本知识在疾病转归中所起作用并不明了,必然给临床实践中辨识、利用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带来障碍,不利于学生了解从正常到异常、从形态到机能、从病理变化到症状体征的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及课程架构的重建尽管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3],但教学策略的改革更为迫切,教师不能简单地传输知识,而要教会学生主动利用资源,掌握自我导向学习法。

3医学生在病理生理学中自我导向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自我导向学习是指学习者不论在有无外力帮助下,愿意主动诊断学习需求、制定学习目标、确定人力和物力资源、选择并实施适当的学习策略及评价学习结果[4]。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并响应指令。自我导向学习者的动机一般源自内在的激励,例如提高自尊、实现愿望、渴望成长及满足成就感。自我导向学习已被确定为医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

3.1结合课堂教学与引导自主学习

创设一个学生能高效学习的环境是教师的核心任务。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5]。对于病理生理学的课堂教学,我们主要是紧扣临床需要、结合社会热点医学事件,以PBL案例为抓手结合翻转课堂启发、激发学习兴趣。为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我们借助临床病例引出课程内容,例如讲解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引入宫外孕大出血的病例来介绍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而讲解急性肾性肾功能衰竭时,引入挤压综合征病例。从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的关键环节、对机体影响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急性尿液减少的原因,进而分析其发生机制,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这种调整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引导学生获得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3.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总结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例如酸碱平衡紊乱一章中提到代谢性酸中毒可引起心肌收缩力降低,可由于氢离子抑制心肌的兴奋-收缩偶联;氢离子影响钙离子内流;氢离子影响心肌细胞肌浆网释放钙离子,使心肌输出量减少;但对氢离子如何竞争性抑制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结合等并未给予充分解释。但在心功能不全一章中,讲到肌钙蛋白与钙离子结合障碍时,予以详细介绍各种机制。讲课时提醒学生前后连贯,做到事半功倍。

3.3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各种资讯和多媒体手段

将医学热点话题融入教学,可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借助2014年网络热点事件“湖南产妇大出血不幸死亡,医生护士失踪”来阐述产科意外导致DIC的发生机制,以及DIC各期的治疗要点。讲解休克时我们引入一些著名运动员猝死的案例,如美国著名排球运动员海曼、原中国篮球运动员韩朋山、排球运动员朱刚都具有身材瘦长的体型特征,皆被诊断出马凡氏综合征,可以由于主动脉破裂导致心源性休克。籍此引出正常的心脏泵血功能破坏在休克发生中的重要意义。近年我校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大力发展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以交互、资源、体验和拓展(“I-SEE”,interaction、sources、experience、expen-ding)为建设理念,集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一体的,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6]。学校集成该平台实现了课程和教学资源的管理共享、辅助教师导学辅导、实时监控学习效果、成绩管理、课程评价和师生互动(作业、论坛、答疑、学习进度跟踪)等功能,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3.4结合科研,拓展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医学教育并不重视医学生的早期科研能力培养[7]。医学生在入学早期就接触到医学细胞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机能实验学等与科研相关的学科,加之形态实验和机能实验的训练,一般具备简单的实验技能,如提取DNA和RNA、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印迹、观察病理切片及复制动物模型等。但若未及时参与科研,等到医学生读研时,以上学科的知识已基本遗忘,需要重新学习。我校在“5+3”医学生中实行基础导师制,鼓励低年级医学生一入校就由基础导师来指导学习和科研,不仅有利于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文献检索及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医学生的科研思维的训练及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加强。

3.5完善和改革评价机制,激励自主学习

因为病理生理学不同于解剖、组胚,不仅需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也应占一定比例,所以对学习效果的考核和评价也应该相应调整和完善。我们学校以e-learning自主学习平台为载体,通过线上线下作业、论坛讨论、教师答疑等新型互动媒体,围绕某一指定话题展开在线讨论、拓展阅读。在课程评价上,将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和反馈,形成学习-评价-反思-改进的联动考核体系,增强医学生的知识发展力和探究力。调整学习方法,大力开展自我导向学习,才能真正激励学习动力、改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调整授课方式,善于有选择地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以早期临床和早期科研教育激励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面对当前医疗环境的挑战。

作者:韩春红 朱旭冬 黄 艳 戚晓红 李 皓 李跃华 单位:1.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系 2.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教务科

参考文献:

[1]王程,吴立玲.中美病理生理学教材的比较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315-317.

篇10

分析目前中专卫校病理课教学现状, 结合病理课教学实践,为中专卫校病理课教学提供一些新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实用、创新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1 病理课教学的现状

中专卫校病理课教学中,目前仍以授课教师粉笔板书、语言表达为主,枯燥呆板,尤其是一些临床实例、解剖部位、操作技巧等,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不利于学生理解领会,不便于学习记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

2 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2.1 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结合:学好《病理学》,要具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如《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等。如此多的学科为《病理学》打基础,因此,这也是教好和学好《病理学》的难点,注重高层次主讲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材的理解和深化,对21世纪病理学的发展趋势要有很好的把握[1]。

2.2 与外语结合:学好外语是为学好专业服务的。阅读专业文献和与专业人士对话要用到专业词汇。在讲解每一种脏器病理时,对脏器名及病理变化应给出英文名称,中英文对译,一边学习专业课,一边学习英语,二者可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2.3 与案例相结合:案例教学在西方国家使用较普遍,此种教学的特点是典型、原型。解析案例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同时要与讲授章节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以肺梗死为例,讲述临床上临床医生对肺梗死的疏忽,而导致了一场医疗事故。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同时告诫他们在今后工作中应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2.4 与网络相结合: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改革,也促进了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机会,给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3]。在《病理学》授课过程中自做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并与学生沟通,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经反馈学生对教师的劳动给予肯定和支持。并认为学生听到的不只是教师的声音,看到的也不只是黑板、教科书和教师的面孔,多媒体的学习内容,改变了单调、信息有限、节奏缓慢、沉闷的学习模式,学生以求索和体验代替了被动学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较好。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病理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责任心要求更高,教师要在病理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水平,以适应多媒体教学的需要。教师要进行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研究,掌握宽广深厚的病理理论,了解病理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也要进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的作用将更切入教学活动的内核,进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

[2] 吴 疆.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