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艺术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建筑艺术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建筑;生存现状;商业运营
1引言
自研究生阶段,跟随导师研习传统建筑艺术与文化的应用与传播工作。协助导师完成“太和自在城-大藏阁”、“麓湖四合院”、“武鸣壮楼”等传统建筑艺术实践项目,并取得社会的认可。学生自硕士研究生后阶段开始致力于研究传统建筑和传统建筑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经营模式,力图探索传统建筑在现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式。在此期间,学生走访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市,着力观察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用途的传统建筑的存在和使用方式。收获颇大,同时也增加了疑惑。
2研究课题论证
2.1拟开展研究的方向
《西城文庙建筑群概念性方案》及《桂北地区传统文教建筑的继承与发展》获得了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及优秀毕业论文的肯定。这从一个侧面印证,将传统建筑艺术形式赋予更多现代化功能需求与导向的研究,或许是可行。
2.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国内传统建筑老八校之中。各方专家学者对于传统建筑文物保护、古村落保护与改造、传统民居建筑发展、建筑防火防灾、传统建筑现代化等等方向均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学生读研之时,曾有幸参与导师负责的“南宁青秀山凤凰塔”塔楼建筑的保护与重建项目,从2003年至2007年,反复更易8稿,数代研究生生涯倾注其中。但是最终却与项目失之交臂。学生对于导师展现的传统建筑变化无穷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亦深深思考其项目得失与定位问题。如此丰富多彩且精妙绝伦的传统建筑艺术,究竟缺失哪一块未被社会所认可?可惜穷尽学生硕士三年跟随恩师进行实践与探索,仍未能找到明确答案。但是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并未在现代社会受到冷落,社会对于传统建筑艺术的市场需求十分庞大。
3研究的主要思路
分析和研究现代社会的传统艺术文化的存在方式入手。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分析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热点。探索如何将传统建筑艺术赋予更多的社会职能。基本内容:首先对传统建筑进行以社会使用功能为依据的分类研究和调查:
3.1高大型地标建筑物——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南宁邕州阁、南宁畅游阁、桂林逍遥楼
上述建筑形体高大,建筑年代跨度大。在城市中起到地标性建筑物作用,兼具一定的观景、会展等职能。其主要功能为城市或者地区的建筑文化艺术形象。
3.2商业步行街业态——桂林东西巷、桂林袭汇世界、南宁恒大苹果园
以传统建筑民居艺术与形式作为经营卖点,突出民居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
3.3人文旅游景点——长沙岳麓书院、广州陈家祠、大理张家花园、丽江木府
传统建筑失去原有职能,所谓地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并且得到很好的修葺与保护。
3.4娱乐体验场所——杭州宋城。完全仿制古代宋朝街市进行复刻,经营模式纯粹娱乐化
将古代市井文化生活进行还原,鼓励交互性体验,并且包容各种演艺、户外、猎奇、游乐等项目与设施。
3.5延续原有职能——无锡灵山梵宫、珠海普陀寺、桂林牺霞寺、厦门普陀寺、上海静安寺、恭城文庙、广州光孝寺
继承和发展原有建筑职能,作为地区重要人文历史风光和文化载体存在。
3.6博物馆及会展职能——恭城周渭祠(反腐倡廉博物馆)、南京夫子庙(科举博物馆)、玉林谢鲁山庄(名人故居)
在承担原有职能或者原有职能式微之后,进行职能变更或者兼职,以进行保护和发展。
3.7观光旅游体验——周庄、西江千户苗寨、丽江古城、镇远青龙洞
古民居古村落的现代化旅游开发建设与保护,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
4研究核心: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热点分析
4.1新建建筑:南宁逍遥楼、南宁邕州阁
分析新建建筑的消费热点与成因。如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所形成的独特地标性建筑风貌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出现的主要原因。如悦榕庄连锁酒店,其传统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性建筑艺术特征是其呈现的主要消费热点,也是影响市场供需关系的关键因素。优秀新建传统建筑形式的出现,必然符合其市场定位规律,也必然有将自身建筑特色与文化特色进行独特的创新与设计,其本身具有研究意义。
4.2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最好的保护是对于建筑的合理的日常的使用。延续原有建筑职能的传统建筑物与失去原有建筑职能的传统建筑物,二者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发展。市场对于原有建筑物有哪些期待,如何针对市场的期待进行再次设计。
4.3古村落古民居与新建仿古步行街的总结与思考
在旅游和消费导向的大市场前提下,传统建筑艺术的供给关系如何。古镇旅游及古镇经济所带来怎样的思考。古镇是现实存在,在节假日古镇人满为患的前提下,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市场前景可观。带动一系列仿古步行街的出现。但是电商网购的出现,使得实体店经济受到重创。在这样的背景下,仿古的商业形态及传统建筑空间体验形态应该如何调整。
5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如何承担更多公共建筑职能
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与空间体验所适应的建筑类型有哪些?有住宅建筑、图书馆建筑、商店建筑、旅馆建筑、剧院建筑等。思考和探究其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发展方式与空间形态。首先,满足其现代社会使用功能和使用习惯的需求。符合建筑设计规范对于类型建筑的一系列要求;再者,提供传统建筑文化与空间的体验,在空间体验和文化传达方向进行研究与创新;其次,突出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的原有时代特征风貌,还原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特征。
6结语
篇2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建筑艺术;建筑材料;区别
贯穿古今的建筑,在东西方所呈现了迥然不同的风格。对于中西方传统建筑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风格,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很多人认为这与环境及客观的物质条件有很大关系,就是说建筑形式和当地地理气候及原材料出产有着密切关系。而我们单看传统建筑中基本框架材料的运用,上述解释就不那么令人信服了。中国传统建筑善用木材,但西方的传统建筑则多用石材。这两者间巨大的差异性难道仅仅只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吗?我看不然。我们看那占地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所有宫殿均为木结构。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工匠在建造时,木料的选取上,可以说集结了天下最优等的木材。而这些木材很多都不是北京附近所产。所以说单从客观因素去看待中西方传统建筑在石材与木材间所做的选择是片面的。
一、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中石材的运用
在本文中,是以中世纪以后,欧洲各地出现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物为代表,作简单分析,力求使读者对于这一时期,该地域的传统建筑有个初步了解。中世纪以后,13世纪——18世纪之间,欧洲各地出现了一批堪称绝世经典的建筑。如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等等。这些经典建筑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追捧,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我们折服于这些建筑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注意到它们无一例外的运用石材作为建筑的基本材料。所以人们常说,西方的建筑史是一部由石头垒就的精美史书!翻看这本精美史书,我们无刻不感受着浓郁的欧洲文化。传统的西方国家是一个泛神论的社会,由普通百姓到最高统治者对神均充满敬畏,而正是这一份对神痴迷般的崇拜,使得其名垂千古的经典建筑中,有很多都是神庙或教堂。人们希望为神冥建造永恒的世界,更希望聆听神的旨意,所以在设计中,建筑物多设计的威严、高耸、空灵。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唯有石材能满足这一要求。建造者利用石材的坚硬和力量感,来追求极致的建筑艺术,突出神的高大,以及人类的渺小,所以石头很好的诠释了这些建筑的特点。石材承重力强,能在竖直方向延伸很高,从而达到了震慑人心的力量。由以上可看出西方世界对于石头用于建筑材料的执着,其实是西方社会对于神的执着信仰,也是去民族价值观的体现。
二、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木
篇3
仿古建筑是在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继承过程中创造的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本文通过对山东曲阜阙里宾舍与深圳万科第五园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环境的仿古建筑的评析,探索创建中国形式建筑。
“中国彩色”之建筑的早期探索
正如童先生所说的:“一个房屋既然建筑在中国,就应该多少表现点中国彩色。”早在后,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就有意识地掀起了“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的讨论与实践热潮,一方面他们整理中国的古建筑遗迹,建立了较完善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另一方面,在实践上,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民族建筑形式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索,创造了相当丰富的具有中国传统形式的作品。如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这两个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西方的建筑结构上使用了中国的传统建筑的形式。中国老一辈建筑师在创造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道路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成果,结合西方先进的建筑结构,在形式上仿古很突出,是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潮在建筑上的体现。他们为后人继续探索与运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奠定了基础。
中国式建筑是对传统内在民族性的传承
关于现代建筑与传统结合的问题,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主张应该把建筑传统区分为“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对传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眼睛看得见的,如建筑的样式、外观和装饰等;一种是指眼睛看不见的,如建筑的中轴线,中轴线是无形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认为,不能只把看得见的东西作为传统照搬到现代建筑中来,而要注意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创作中也实践了这一点。又如李泽厚曾说过:“民族性不是某些固定的外在格式、手法、形象,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假使我们了解了我们民族的基本精神,……又紧紧抓住现代性的工艺技术和社会生活特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不用担心会丧失自己的民族性。”他的这个主张,也是明确地强调对待建筑传统,应该着眼于内在的民族性。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亦如艺术的其它门类――绘画、文学、音乐一样,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除了它迥异于西方的形式特征外,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形式背后丰富的文化心理内涵。如果说老一辈建筑师创作的现代建筑平面宫殿形式,是以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来体现民族风格的话,那么,山东曲阜的阙里宾舍与深圳万科的第五园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环境的仿古建筑,则不仅仅是形式上,更是从内在的人文精神中体现了民族风采。
曲阜阙里宾舍的四合院形式――注重人在其中的感受
上个世纪80年代戴念慈先生设计的阙里宾舍位于山东曲阜,曲阜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城中的孔庙、孔府、孔林又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宾舍的位置在孔庙的西侧和孔府的南面,与孔府仅一街之隔。因此,它是建造在两组非常重要的古建筑的中间部位,是个敏感的地方。这样的古文物环境氛围决定了阙里宾舍必须尊重传统,但又不能搞成新古董。事实上,宾舍建筑不仅在保护古建筑周围环境方面没有起到消极的作用,而且在创造民族形式上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可以说,它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的。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群体组合见长,人们对所在建筑群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也只有进入到各个院落才能真正得到。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它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中国建筑的立面构图完全依随着平面组织方式产生的,它的重点在于考虑着如何更好地做出限定空间――‘内院’的效果”。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依然有浓缩的自然空间。庭院不仅是人们组织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间,也成为人们在居住空间内与天与自然对话的场所。因此,无论在生理和心理上,院落都形成了一个为人们各种活动所需要的场所。四合院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自然融合的设计思想,是中国北方的传统住宅形式。阙里宾舍虽然是公共性建筑,但它却采用了这种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传统四合院形式。它不仅向人们传递着传统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也向人们传递着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社会的人在这四方空间中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筑的全部屋顶都采用了传统的坡屋顶,从而使整个建筑的轮廓线保持强烈的民族形式,而且仅两层高,不至于和周围的文物古建筑“喧宾夺主”。在宾舍四合院内,温馨、和睦、恬静、幽雅,院内青砖铺地,绿树成荫,斑斑光影、阵阵花香,声声鸟语。所有房间都可以看到室外的景色,室外是室内的借景,而建筑向院落的立面,又成了院落的借景。
宾舍建筑是以两个院落为主的建筑群,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不对称却又及其均衡,这又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群平面布置的均衡之美。沿着中轴线布置的两个院落形成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空间组织,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自外而内,从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中方能了解它的全貌和。有人以之比作中国山水画的长卷,能产生步移景异、引人入胜的效果。“中国的建筑设计和中国的画卷,特别是很长的手卷很相像,用一步步发展的手法,把你由开头引向一个最高峰,然后慢慢收尾,比较有层次,而且趣味深长”。
这种由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序列,是以人和人的视觉心理感受为主的,它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渊源,而阙里宾舍建筑所要突出的正是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门廊上的匾额点明了宾舍的意象,使整个建筑充盈着诗意和文学,更赋予了它人格灵性。
万科第五园的园林空间民居形式――追求“诗意地栖居”
从人的视觉心理感受出发,以院落空间为中心精心组织建筑群体空间序列的设计意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精髓,这在传统园林空间中发展到极致。人悠游于园林中,通过空间的引伸和时间的延续,再加上人们的情感意趣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中国传统园林,不论园的规模如何,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者是粉墙,而其中往往有林木、假山、池水,山怀水抱,曲折蜿蜒,并且做出许多层次,“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出无限的意境。
意境美是中国传统园林刻意追求的,在某种意义上与现代哲学追求“诗意地居住在这世界上”颇为相通。不满足于物质与技巧的华美,既包含着人的自然化,也包含着自然的人化。在建筑上就要求设计者在充分驾驭于解决基本矛盾的同时,朝向创造环境氛围特色这一更高的层次拓展。
21世纪,深圳万科在“岭南四园”的基础上,探索现代生活与园林的结合,建造了万科第五园。这是一种新型的、南方的中国式的园林空间住宅形式,是追求“诗意地栖居”而创造的富于中国传统精神的现代建筑。
集中提炼“墙”的形象是第五园建筑在外部处理上的亮点,也凸现了中国形式的传统特征。纵观中国传统建筑几千年来几乎都承袭着一种十分突出的外部形式,那就是“墙”的形象,如城墙、宫墙、院墙等。这些传统上极具防御性的高而实的外墙对于现代建筑来说显然并不完全适用,但其对住宅私密性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中国传统园林大多是高墙深院封闭式,目的就是为了阻隔尘世,抵制喧嚣,使园内清静幽美的境界深藏而不致外泄。园内又有蜿蜒曲折,高矮、虚实不一的廊墙。园林中的长廊本来是作为建筑物之间的联系而出现的,同时,廊墙又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形成了园内丰富多变的空间层次。在第五园,很突出墙的形式,各种高低、长短、虚实不一的墙体通过不同组合来分割或围合空间,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墙上根据不同的要求或开窗、或开门、或开洞,产生了以实墙造成隔景,以门、窗、洞口之框形成框景,以漏窗形成漏景,以及借用其它景观丰富、充实自己的借景等多种景致。这种传统的藏露互补、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使得第五园的意境空间景深化了。
第五园建筑在内部处理上,则强调“院”的作用。庭院别墅的“前庭后院中天井”以及通过组合形成的“六合院”和“四合院”;情境花园的“立体”小院(院落+露台);合院阳房的围合所形成的“大院”,其种种院落形式无不着力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当中那种“内向”型的空间,真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了,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人性上更为内敛含蓄的品格取向。传统院落的语言符号,被重新融合到全新的建筑组合中去,购置成全新概念的院落形式,从而达到人文氛围的营造,自然感的强调。第五园通过街坊――街巷――大院小院――内院的空间层次上的过渡,在有限的空间当中创造出多重的变化,人们在这种多层次的空间序列中步移景异,从时空交错中体会着无限的意境。
这里是一个摒弃嘈杂和喧闹的场所,是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壶中天地”。无论是四合院式住宅还是园林空间住宅形式,这种以院落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形式的建筑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和再生性的旺盛生命力,其原因不只是为它的艺术魅力,而且是它具有一种内在的民族心理规定性,“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同构关系和影响”。我们应该立足传统,更要超越过去,而不仅仅是模仿,要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形式新建筑。
参考文献
1. 童著.童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2. 王弦.传统的复兴――论当代仿古建筑.艺术探索,2008,22(4):104-105
3. 顾孟潮,张在元主编.中国建筑评析与展望.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
4. 吴良镛等.曲阜阙里宾舍建筑设计座谈会发言摘登.建筑学报.1986,1(209):8-15
5. 潘古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五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 王受之著.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11
7. 李泽厚.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建筑装饰艺术、结构饰面装修、民族文化、应用
装饰是建筑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以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间为目的的。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形式多样, 有着极浓厚的民族性和艺术性, 极大增加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是世界建筑史上一朵美丽的奇葩。在建筑设计如何很好地把这一传统艺术传承下来,很好地运用在现代建筑中,与现代的文化内涵,精神相结合,形成一种文化上的默契,保持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 创造性地继承建筑装饰艺术。
一、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分析
1.1结构装饰分两种
一种是木结构本身的构件,如斗拱,梁柱,桁、橼条等,属于木结构建筑的支撑构件,由其本身的造型美感和排列的序列感,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另一种是在原结构构件的基础上,加以修饰,美化,在使用的基础上添加细节、雕刻,丰富构件的造型,使之起到装饰的效果。如方正的挑梁头作造型处理,加雕刻成霸王拳;用在攒尖顶建筑中的雷公柱,是用于支撑屋顶的脊檩的,直接悬在宝顶之下。下面的柱头通常做成莲花形状;飞橼:在建筑屋顶中,为了增加屋檐挑出的深度,会在椽子前端加钉飞橼。通常会做多曲面加个,造型飘逸;柱础,也就是柱下垫的柱顶石。柱础的样式很多,有覆盆式的、鼓蹬式的花瓶式的,有雕刻莲花纹的、龙纹、凤纹、水纹甚至是整个动物石雕造型的千姿百态;雀替是放在柱子上端用来与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压力的构件,也通常被加以丰富的雕刻,或是做成花草式、回纹式等等。
1.2饰面装饰
饰面主要作用是防水,保护结构。也是建筑外观的主要体现。在饰面的基础上美化加工,增加细部,极大地增加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如屋面上的瓦收口位置的滴水瓦当,就有做成各种图案的的:有神兽的、文字的、莲花纹的;在正脊的端头上有鸱尾、鸱吻、鳌鱼;在墙面有扫白灰、灰塑、彩绘、砖雕、石雕、琉璃花件等处理做法。
1.3装修装饰
装修包括木的门窗、隔扇、花罩、栏杆。门的式样、造型多样,门上的装饰也形式多样。如隔扇门上漏空的部分用的各式图案的木花格,实木板上的木雕等;罩是室内隔断的一种,是在感官上对空间进行分隔,隔而不断。形式有很多种,有随意曲线的花罩,有圆洞型的落地罩,还有呈凌空状的飞罩等等,都是由精美的雕刻图案、几何纹、草花纹等组成,装饰性极强。
二、建筑装饰艺术的民族特性和文化意蕴
建筑是主体, 装饰是载体, 当装饰附属于建筑时, 就表现出建筑文化的特征。从装饰的内容及形式上就能反映出不同民族与地区的建筑文化特征。在传统的民间建筑中, 常可见到表现伦理、民俗、文化、宗教意识的色彩, 如常可见到接近于深黑色的青瓦屋面。青黑色是一种民间的习俗与观念特征, 黑即代表了古代五行中的水, 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水克火, 寓意避免火灾。因此, 我国南方民居中多用青黑色。民居内的装饰图案更与现实生活愿望一致, 采用福寿禄、梅、竹、菊、松等形式。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规定了一个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建筑装饰在一个国度里, 在定的时期, 在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一定的形式, 反映了一定建筑艺术特色。
随着文化的延续, 建筑装饰也会变化发展。在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面对不同的装饰内容, 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环境, 不同的功能需要, 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 设计师必须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 对主要表现的装饰内容的风格上进行探索和研究, 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 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 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 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 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溶入所设计的具体工程中去, 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 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优秀建筑装饰。
三、现代建筑中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应用分析
3.2就是完全按照传统的建筑形式建造,包括建筑样式、结构、材料和装饰。如在韩国京畿道的中国传统园林――粤华苑,就是这样的一个项目。建筑全部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形式。其中的船舫更是精雕细琢。船头的歇山顶前厅,三面敞开,挂落飞罩饰以镂空的花鸟雕刻;前厅同中厅间用落地罩分隔,中间是八角形的门洞。中厅和后厅皆为歇山顶构筑。中厅对外两面作美人靠,上做回纹式挂落;后厅用窗扇围闭,上部是锦纹的窗格形式,下部是实心裙板,加锦纹木线。整个建筑精致小巧,端庄华丽,充满浓郁的古典美;
3.2把传统装饰构件作为一种元素运用到现代风格的建筑中。在一些建筑中,既要新式的建筑造型,又希望体现中式的韵味,常常会在装饰上采用中式传统的元素。如在实体墙上设具有传统造型的景窗,既丰富了墙体的立面,达到了空间的渗透,又加入了中式的元素;又如把传统形式的隔扇运用到不同空间的分隔中,运用精美的古典花格,取其隔而不断,既美化了空间,又使两个不同的空间得以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也有一种做法就是运用一些传统的构件作为一种专门的装饰品。这些构件与新建筑没有必然的联系, 可以说只是作为一种民族符号被用在需要的地方,如:垂花门、门钉、铺首等等。实践说明, 传统的建筑装饰在现代建筑中仍能发挥其作用。传统装饰也在不断使用中得到更新和发展,获得新的生命力。
3.3传统装饰的形式被完全简化,只运用抽象的方式来体现中式的风格。 如现在许多现代中式的住宅建筑中,都是在纯白的墙上,用灰色工字钢代替青砖做压顶。从形式上和材料上的根本改变,仅仅让人从色调上和格局上感受到中式的民居气息。整个建筑的外墙装饰既有一种现代建筑感, 又具中国传统意匠的双重魅力;还有是在实墙上开设长条形的竖向窗洞,通过对面伸过来的竹条,来体现中式的意境。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建筑艺术也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越来越多的中式装饰元素被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来了。不同的时期,人们对空间的要求不同,功能性,审美性和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要对传统与现代共存、新与旧相统一的空间环境模式的进行可行性分析。延续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途径首先是要从根本了解装饰中各自的功能,特色,成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其艺术灵魂,才能更好地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西方古典建筑;风格
1.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古希腊时代的著名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从根本上影响了欧洲建筑的风格。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使得古希腊人一开始就就在其建筑上打下了独特的科学与人文根基。由于希腊多山,盛产大理石,由此,激发了他们使用石料建筑房屋的灵感。其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促成了逻辑严密的建筑方式,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柱式造型,例如:代表男性美的陶立克柱式,具有男性的雄壮之美;代表女性美的夏奥尼克柱式,婀娜多姿、婷婷玉立;极具装饰趣味的科林斯柱式,具有装饰之美,代表了丰收的成功与欢乐。这三种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装饰模式。明显得益于古希腊人发达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使得古希腊建筑具备了西方古代建筑无法取代的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
巴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代表。她用高大垂直的线条,空阔的透视效果,表现出一种开拓与雄浑的盛世气概。他们独特的立柱设计,把每根柱子的三分之二加粗,把一切水平线的中段向上提,把一切垂直线向中央倾斜,在原来正确的数学关系上造成一种适应人眼的错觉而变得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那一根一根的柱子用力地向上伸展,高大挺立,宛如一个个奥林匹亚山上的神。健美壮硕、沉静文雅。从这座雅典娜的古老神庙里,我们清楚地可以看见古希腊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对称精神。给我们一种超越、向上、刚强、脱俗的无法替代的艺术之美。
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中国的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哲学与伦理思想。他们追求伦理教育,崇尚自然之趣,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完美结合。将高超的土木结构建筑技术与深邃的文化哲思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的时空意识。将重视伦理教育、倾向恋木“情结”、“达理”而“通情”等四项特点完美结合。体现自然美、曲线美、均衡美、象征美、阴阳美等五种美。将儒、道、释的哲学理念聚敛浓缩于建筑艺术的审美理念上,将“中和”、“伦理”、“天地”三种精神凝聚于建筑之上。
2.1“求中和”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孟认为人处于“天”、“地”之间, “致中和”是其最好的存在方式,这种理念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在选址、规划、布局和形制的特点就是“求中”,以“中”为规划建筑的标准,所有的建筑以中线为标准展开。
传统建筑选址首先要观察地形,以求得地理之“中”。卜辞有“立中,允入风”之说,选地于“中”,便得地理之便,得地理,得风水。因此国家首都需立于中,皇帝之陵需立于中。城池、家宅民舍都必须立于中,中华称为中国,国中所建具以求“中”为建筑的根基。可见“致中和”之精神是中国人在建筑上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也符合中华民族中庸和谐的共通审美心理。
2.2“重伦理”
中华民族注重伦理教化,封建帝王将教化子民作为统治的基础。因此,伦理教化体现在建筑上,便成为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宗庙、宫殿、陵寝等规划必须符合礼制,除谨守其严格的伦理与阶层规矩外,在建筑式样和建筑装饰上极力体现封建伦理纲常。连常见的三合院民宅建筑,都以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厅为中心,两边依次排列为祖父母房、父母房,儿女房位居边,与最低下的厨房、仓库为邻;这同样以伦理纲常为基础,强调礼教规矩、强化儒家人伦教化,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审美特点,在建筑的装饰上,常常以忠义廉耻为基本内容的书画充斥其间。使中国建筑呈现处庄重和谐、平稳兼蓄的秩序特点。
2.3“敬天地”
中国人敬天,因为天决定国族社稷的兴亡,天子顺天而行,国家则兴旺发达,逆天而行,则亡国灭种。因此,敬天地则成为国家头等大事,这一思想便自然地反映到建筑上来。因此,国家建都 “地址寻访必须依循四时来定方位,庙堂规制必循伦常以订礼制,庙宅陵冢形有所别以分阴阳,梁柱檐阶取材自然以尊天地”。“敬天地”是中国传统建筑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3.中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比较
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的不同。
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 ,中国古建筑以木架构著称,墙体不起承重作用,这样门窗可以开得很大,以取得虚空的效果。而西方较为普遍的采用砖石结构体系。以致门窗面积相对较少,承重结构以墙体为主,形成了较为厚实的印象。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文化、理念不同导致的结果。西方重物的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强调逻辑、科学。中国崇尚伦理自然,强调的是 “礼制教化”。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中国建筑是封闭式的群体的空间格局,用院落努力去占有更大的空间,所谓“内闭”性格在建筑上的体现,长城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院落。这是中国人平和自守、防范求安的内向、封闭性的文化心态在建筑上的反映和体现。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它努力向高空、外界发展,它没有院墙,它的院子伸向更大的空间,这是所谓“外拓”性格。
篇6
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开始了艰难的转变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也是有赖于文化的转变。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轨迹是较为清晰的话,那么,近代以来的转变似乎显得非常复杂。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差异较大。
在近代以前,中国和西方城市无疑遵循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不仅形成了各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而且也形成了各自的城市规划风格和建筑风格。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文化的传入影响,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西方城市文化,开始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城市文化,也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的转型。
当今,在我国的建筑理论和创作活动中,人们喜欢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中国与西方等一类建筑文化问题和现象进行比较和争论,这是必要的。但是争论这些问题应该明确它的目的,那就是它应当促进一种文化的发展和建构,推动它的进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依据对这些文化现象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如:在讨论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的问题时,许多人热衷于从风格、形式或技术等方面去争论它们的高下、文野,却不是从它们与现代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联系上去探讨它们的意义。在讨论中西方建筑文化时,人们在对中西方空间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等等进行详尽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出中国人同西方人建筑观念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进而在创作和理论中充分强调和体现这种特点,这当然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却较少从人的存在状态的角度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做出更进一步的价值判断。于是,“传统”“现代”“继承”“革新”“中国”“西方”等等本身变成了目的。建筑文化的比较和争论因此就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不可能导致建筑文化的真正进步。
长期以来,在建筑史研究领域中,存在着一种“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即认为西方城市建筑是历史传统,东方建筑是非历史传统。在弗莱彻尔的《比较建筑史》上刊有一幅“建筑之树”的插图,树的中心主干标明是希腊、罗马、罗蔓式,上端的6根主分枝分别是欧美一些国家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和近代建筑。却把埃及、印度、墨西哥、中国等都摆在下面一些纤弱的幼枝上,把美国放在这棵树的中心主干的顶端,极为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建筑“西方中心论”思想。无可否认,西方城市建筑在近几个世纪以来确实发展迅速,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科技和理论上、美学形态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无疑是有问题的,世界建筑历史的发展,决不只此西方而别无殿堂,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建筑文化史家的共识。①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理论家佛朗普顿认为:传统建筑特别是民俗建筑是在特定地点形成的建筑体系,具有功能和结构上的合理性。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具体因素,如通风、采光、保温等方面具有优良的特点。所以,不能简单否定依地点、体具体的地理情况和人文文化环境发展起来的地方风格。
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是为了在理论层面上开拓一条中国建筑的健康发展之路。建筑文化学并不局限于解释各种建筑文化现象,它是要为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因此,建筑文化应该是批判的与实践的。要提供价值导向,先要作出价值评判,所以必须树立一种价值观。不同的人类都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建筑事件也都有一定的建筑文化影子。然而文化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任何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即便是精华,也往往离不开具体的时空条件;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既可能成为一副沉重的十字架,扼杀现代人的创造潜能,也可以成为一座智慧的宝库,丰富我们的想象,扩大我们思维的尺度。
现实及未来生活的复杂要求,远非机械地搬用某一种传统方法、途径,就可以得到满足的,必须博采所长,取我所需。另外,对于本特色的创造仍然是一个严肃的课题,需要结合具体地点、条件,对设计要求作具体分析。在创作方法上,采用“抽象继承、迁想妙得”的原则,可能会找到一条新途径。吴良镛提出所谓“抽象继承”是指从建筑传统中,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并且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予以新意,以启发当前设计创作形式美的创造。同时应当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挖掘出传统建筑艺术的时间和空间内涵,首先是要重视和恢复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功能,不能只把建筑艺术作品当作工业产品和生活用品,更不应当只抓其眼前的物质功能。这样的继承,并非形式的抄袭或旧零件的排列组合,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使设计既求神似,也不排斥某种程度、某一细节的形似,关键是根据地点、条件的需要。而“迁想妙得”,“迁想”是将自己的想象力深入到对象的形象中去,“妙得”是指把握对象的真正神情。②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建筑文化也是同样。我们应不仅从形式的角度,而且从文化的深度来理解传统,譬如:属于第一层面的,传统建筑中古典美的屋顶、斗拱、柱廊的造型特征,诗文、书画与工艺结合的装修形式,以及各式门窗菱格、装饰纹样;第二层面的,庭院式布局的空间韵律、自然与建筑互补的环境设计,诗情画意、充满人文精神的造园艺术,形、数、画、方位的表象与隐喻的象征手法;第三层面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注重环境效应的“风水”思想,阴阳对立、互动、相应的哲学思维和“身、心、气”合一的养生观,等等。它们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邃的哲理和智慧。③这些都阐明,传统对现代的价值还需要我们在新建筑的创作中去发掘,去感知。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去寻找传统的现代价值,在保存和发扬其传统精华的同时,摒弃其落后的,不适应现展的东西,寻求传统建筑文化和现展的结合点,体现传统建筑文化尊天地、重人本、讲亲和的唯物辩证思想。弘扬传统建筑文化还可从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空间组合、构图手法、意念表达等方面有所启迪、有所继承和运用、有所发展创新,不断探索传统建筑思维与现代建筑思维、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把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结合到现代建筑文化之中。
注释
①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第142页
②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第65—66页
③杨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第62页
篇7
关键词:西学东渐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 北京四合院 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西学东渐
在西方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形成以后,工业化进程就开始并不断加速。工业革命的成果给西方提供了最便利的工具,解脱了的人性无比膨胀的自信心,冲击着古老而又悠久的东方文明,。当中华民族正欢呼着自主独立,中国人欣喜着人性的解放,曾经绚烂的东方文明正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渐渐地在中失落。那些最富有文化特色的古典建筑:北京四合院,徽州村落,江南周庄,早已退去明艳的色彩,只能在历史里追觅。
2.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
2.1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儒家思想
2.1.1 建筑是礼制的象征
儒家的王道思想教导社会上的每个人通过“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德行的修养来达到“内圣外王”境界。就“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而言,统治阶级真正能把握得比较细致的是“礼”。因此,“礼”的思想与“礼”的制度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统治,不仅把“礼”的思想灌输在人的头脑中,而且使礼体现于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上。建筑既属于器物层面,也属于制度层面,当然有着丰富的“礼”的内涵。中国古代有明文规定的建筑等级制度。这些成文的制度,在建筑位置、建筑型制、居住方式等方面,都体现着居住者的社会等级与身份。
2.1.2 建筑的美在于“中和”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明显存在的“中轴”意识,这是儒家“中正”思想的表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条中轴线,才使得建筑整体在中轴线上达到了统一,而局部对中轴的偏离也就有了分寸感。
2.2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道家思想
如果说儒家对建筑的要求是适度的“礼节”,那么,道家“清静自然无为”的思想,则要求建筑能尽量保持“清静”。
2.2.1 老子“有无”论与建筑的“留空”
老子的“有无相生”之论道出了建筑的根本所在。《道德经》第11章讲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按照这种思想,中国建筑像中国写意画一样,喜欢留“空”,如四合院落及透窗借景等。
2.2.2 道家“法治”的思想与“营造法式”
儒家重礼治,而道家相对而言更重“法治”;儒家重视“言传身教”,而道家更重视“不言之教”。我国传统的营造业很早就形成了一套践行制度,不仅工匠们非常尊礼重道,而且工匠们都遵照一定的营造法式和则例来做工。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较早地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建造体系。这套建造体系体现了道家在“法治”基础上实现“不言之教”的思想。《管子》中有黄老道家学者的思想:“人主立其度量,陈其分职,明其法式,以在其民,而不以言先之,则民循正”黄老学者将这种作用概括为“暗化”,认为“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刑赏信必于耳目之所见,则其所不见,莫不暗化矣”。
2.3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周易》思想
2.3.1 传统建筑手法的“对立统一”
中国住屋的规则严整与庭园的自由柔和,常被用来说明儒道二家思想在人文环境上的反映。其实,这不如说是中国阴阳思想的流露。儒道思想,在《论语》、《老子》两书的时代尚未二分,仅系思想角度不同而已,尽管用词系统针锋相对,但其内容还是相通不隔的。我们从《周易》就可以看到《论语》、《老子》共同的渊源关系。换句话说,以后起的儒、道二者做文化现象的解释,往往过分夸大儒、道对立的程度,《周易》中鲜明的阴阳思想,应具有更大的涵盖面与准确性,更能解释中国文化的整体现象。在建筑上的例子:规则与自由、实与虚、顺凹与逆凸、刚直与柔曲、限定地与余地、天功与人代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人内在的阴阳思想。其他诸如建筑的永恒观与代谢观、风格的雅与俗等,在中国都是并行的,甚至认为“相济”的,这都特别有意义。
2.3.2 传统建筑意蕴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起于《周易》。《周易》明确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事法天,人心通天。因此,《横渠易说·系辞上》有“天人不须强分,《易》言天道,则与人事一滚论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如儒家与道家,都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所继承。可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建筑“基于《周易》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形成了一种似乎是‘天生的’的宇宙意识或称大环境意识。大至于都城选址、宫城规划,小及于建筑高度、面阔、进深,以至门窗尺寸的确定。其重点不在于一般外在或直接的道理推求,比如使用的方便、材料和人力的节约使用、建筑结构的合理以及艺术构图的完美等技术性层面,而在于古人在进行建筑创作时,所着意重视的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礼制这些根本涉及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论的非技术性的隐形的因素。”这种“大环境意识”,隐含着整体和谐的观念、对立统一的观念、发展变化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观念
人们对“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演变出了更加具体的风水观念。风水观念衍生于《周易》,是《周易》思想的世俗化。它取《周易》“法象万物”、“以物象而明人事”的思想,强调观象会通,用直观的方法来体会、了解环境面貌,按照一定的宇宙图式,寻找具有良好生态的地理环境。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人居天地之间,只有上承天相,下接地气,才有可能奉天承运,就地生财。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向来注重按风水理论择地而居,其目的在于吸收天地之灵气。
3.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典型—北京四合院
3.1四合院的特点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北京四合院
3.2北京四合院的哲学思想
北京四合院,天圆地方的建筑布局,讲究堪舆的营建,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宗教制度和伦理教化,以空间的等级区分人群的等级,以建筑的秩序展示了伦理的秩序.整个四合院布局成了尊卑有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礼的形式,凝聚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体现着礼与乐的统一,等级性,规范性,造就了严整,凝重,和谐的建筑品格。
4.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失落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所以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根植于东方文明的土壤之上的,和那时的中国一样,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但也许正是太过于沉迷于辉煌,让过去的成果拖着民族前进的步伐,当人类的文明进程已达到新的阶段时,面临着西方文明的侵袭,自己文明的根渐渐腐朽,传统建筑哲学的理念已不能再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脚步,而且根源于小农经济的传统建筑哲学的经济基础已经消亡,在工商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必然对现代的建筑理念有了新的要求,于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建筑正是现代文明的工业化成果。
那些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古典建筑如今只能成为人们闲时消遣的场合。这些古人构思的杰作已渐渐失去了活力,只留下躯体被时光侵蚀。但这不是这些建筑的悲哀。只有融入这个时代,创造出适应当前文明的建筑,才能赋予其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贾珺.北京四合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谢占宇,郝鸥.北京四合院的哲学思想[J]. 沈阳: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研究所,2006
篇8
关键词:凤凰寺;建筑艺术
1凤凰寺概述
凤凰寺又名“真教寺”,因寺庙形似凤凰得名。凤凰寺是位于浙江省的一座伊斯兰教古寺,与扬州的仙鹤寺、泉州的麒麟寺和广州的狮子寺并称为我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凤凰寺始建于唐朝,宋朝时毁掉。明朝时伊斯兰教人物阿老丁开始重修,历经四十余年,期间再次扩建重修,基本奠定凤凰寺的建筑风格。寺院坐西向东,主要建筑都布置在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因为礼拜时要面向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整个面积约2600多m2。寺内前有门厅,中间是礼堂,最后为礼拜殿,整体呈工字殿堂。两侧是教长室、浴室、办公室及殡仪室等。门厅为砖结构,呈狭长形,上壁书“凤凰寺”三个红底金字。大殿中有三组后窑殿,据考证,三组后窑殿的建造年份并不相同,其中中间的一组为宋朝时建造的,其余两组建造于元代,后在明代时进行的重新修复。后窑殿整体用砖砌成,顶部为半球形设计,没有使用顶梁,这一特殊的建筑特点被大家成为“无梁殿”。殿中通面阔28.15m,以拱券门分隔成3大间,地面为深红色木质地板,中间有两方柱,柱上作东西向的拱券。当中设有读经台,上面刻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工艺精致,可能是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时设置,是我国伊斯兰教艺术珍品。在“经涵”下部墙内群有一壶门形圣兔,是一般清真寺所共具的特征,被认为是最圣洁的地方。在圣兔的左面,有一座宣谕台,是聚祈时说教用的。进正门,穿门厅,寺北墙内建有碑廊,存有阿拉伯文,波斯文碑石24块,还存有明永乐,弘治敕谕碑以及清顺治、康熙年间重修寺碑记等文物。礼拜殿位于寺院的最后,通面阔28m,整个格局采用横置式的方式,这一特色多用于西亚清真寺的建筑中。后墙各间皆设有读经台,整体呈须弥型,为青砂石所制。两侧立有竹节形柱子,柱子上的雕饰与杭州六和塔中的须弥座雕饰风格很相似,应该是元代以前的雕刻风格。礼拜殿中的木制经函,雕以阿拉伯经文和回纹万字等繁密的图案,做工精艺,可能是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重修时所制的艺术品。殿顶内绘制彩画,题材多数是花草、建筑和飞禽等。
2凤凰寺建筑艺术
2.1伊斯兰教寺庙建筑风格
作为伊斯兰教建筑的凤凰寺,其主要细部结构上具有浓厚的阿拉伯装饰风格,严格地遵守伊斯兰教的教义,如朝向麦加的礼拜殿和圣兔望月楼、宣谕台、礼拜殿的弯顶结构、瘦高的小塔楼、拱券形门窗,再如凤凰寺内不设任何偶像,凤凰寺呈面阔大于进深的长方形横置式,都具有伊斯兰教的风格。还有就是凤凰寺礼拜殿内的奎布拉墙,这面墙虽然完全是实用的,但在伊斯兰教中具有圣境的意义。在伊斯兰教中规定,穆斯林参加礼拜前必须沐浴,否则他们的礼拜便告无效。所以,在伊斯兰教的寺庙中浴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凤凰寺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内也拥有较多的浴室供来参加礼拜的穆斯林使用。另外,在凤凰寺礼拜殿内地板上铺着席子,目的也是使信徒得到洁净的析祷之处。
2.2中阿传统文化的融合
凤凰寺毕竟是在中国建设的伊斯兰教建筑,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我国传统建筑作风的影响。从建筑的平面布局来看,寺内有六座比较大的建筑,全部布置在中轴线上,并且大殿与礼堂之间有走廊相连,这样便使整个建筑前后呈工字殿形式。这种总体建筑局势与阿拉伯国家清真寺常见的寺庙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阿拉伯清真寺院的特点是长方形的建筑,里面四周是有拱顶的长廊,然而,这种中间是一个大院的建筑风格明显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它应该是以汉族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结合伊斯兰教寺院特有的功能建造的,是中国式的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其次,在建筑形制上,与大多数清真寺相反,礼拜殿的柱子数量较少,柱子数目虽然和建筑的大小有关,但归其原因应是凤凰寺建筑材料不同造成的。
2.3壁画艺术与众不同
在传统的伊斯兰教的寺庙内,壁画内容不允许出现人或者动物。但凤凰寺的装饰彩画中有动物形象,这是比较少见的,多数清真寺都严守教规,典型的如成都鼓楼南街清真寺,它壁画题材中就眉头出现人或者动物。凤凰寺在建筑艺术上,一方面在建筑形式等方面继承伊斯兰教寺院建筑特色,另一方面也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整个建筑风格是在融合了传统伊斯兰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造的,是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字:古建筑;传统文化;装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4-0270-01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装饰中带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的装饰建筑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意境,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性论理的哲学观点。[1]我国古建筑通过对建筑艺术语言的综合运用构成独有的意境。建筑装饰作为表现建筑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整体风格与意境。
一、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来源
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建筑装饰通过对材料质感与工艺特点的完美运用,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来展现其特有的艺术特征,并与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灵活运用,取长补短,从而完美的协调建筑风格与美感。
纵观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演变历程,我们发现,我国古建筑中建筑装饰的来源与发展并非仅仅从美观角度出发,而是基于古人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富追求。[2]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即人们对建筑装饰的实际功能的需求与人们对“美”的追求。
因此,在最初的建筑装饰中,对装饰的审美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总是处于从属位置,但是人们在建筑装饰中已经逐渐重视对装饰的审美考量。[3]
二、中国古建筑装饰的文化特征表现及其渗透的审美观念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古建筑中的装饰大多表现了某个时代、某个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文化意识。如:由于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一些建筑的室内设计装饰中常伴有佛像、香炉等宗教意味较强的装饰;而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风水”观念的影响,古建筑室内设计中常有象征吉祥如意、安定富足的饰物与图案等。
在古代园林设计中有很多通过建筑的不同构造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反映了古人“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的向往与热爱。
(一)中国古建筑的核心观念。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手法丰富多样,种类繁多。无论是这些装饰的整体造型还是取材范围都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与效果,再加上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与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的影响,使我国古建筑的装饰手法愈加丰富。但在这些繁杂多样的装饰手法下,还是会经常浮现出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像,这些观念不但是建筑设计的核心部分,更是我国特定历史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产物。
我国古建筑的装饰中对“礼法制度”极为重视,等级划分明确,如“龙”这一特有的装饰物由于其所代表的意义,成为皇室建筑中所独有的象征与装饰,而普通百姓则不能碰触。[4]又如古建筑中从皇宫宫殿大门到九品官的府门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加以限制,以此为红漆金铜环、绿漆锡环、黑漆锡环以及黑漆铁环,从色彩及材质上都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加以控制。
(二)中国古建筑装饰中丰富的题材选取。
在室内空间装饰中,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壁画、屏风等装饰物,其题材丰富,寓意深刻,在包含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应用。
我国古建筑装饰常取材于某些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并以绘画、雕刻等形式呈现,其中或带有浓重的宗教意味、或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如著名的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大型壁画及石雕,北京故宫中的九龙壁,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
2.动植物图案的应用。
在我国古建筑装饰中,常有许多运用动物形象的装饰物,如著名的马踏飞燕、四羊方尊等,这些装饰物中不止运用动植物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其深刻的寓意,如将蝙蝠与鹿组成画面寓意“福禄双全”,将仙鹤与松树组合在一起,寓意“松鹤延年”等。
3.独特的文字装饰。
文字装饰可说是中国古建筑所独有的装饰手法,中国书法美观大方,名家作品更是气象万千。因此,在园林、庭院中常有将文字图案作为建筑小品、山水景观的眉目。而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室内装饰中也常有名人题字、楹联、匾额等,或给予美好的期盼,或显示主人的情操。
(三)传统建筑装饰的材料选择与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材料体系较为庞大,其中木雕、石雕等工艺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中,木雕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具有广泛的用途与其鲜明的艺术特点。木雕的种类很多,可作为门窗、梁柱的装饰。同时也应用于纱橱、隔断等的艺术加工中。木雕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浮雕、深雕、透雕等多种手法;而其题材也多种多样,无论植物动物,还是神仙人物都能融入到木雕作品之中。由于木雕具有原材料丰富且种类繁多,装饰手法多样等特点,因此在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在中国古建筑装饰中还有以青砖为材质的砖雕,以及琉璃、泥塑等多种装饰材料。
(四)中国古建筑装饰文化对近代建筑的影响。
1.建筑彩绘装饰。
建筑的美不止体现在建筑的外在造型上,同时也体现在建筑的色彩上,中国古建筑的色彩崇尚“无方正色”的审美观念,强调色彩间的对比与调和,其中建筑彩画与古建筑装饰艺术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装饰手段之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雕梁画栋”。古建筑中根据彩画装饰部位的不同又分为梁枋彩画、斗拱和椽望彩画等。其中,按照等级、图案、风格的不同,梁枋彩画又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大类。[5]现代建筑中通过对梁枋彩画的运用在传统布局的基础上省去了每个部剧中的传统纹样
2.建筑构件中的装饰图案。
中国古建筑中有许多特有的构件如斗拱、雀替等,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现代建筑的整体结构不同与古代建筑,因此这类构件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在现代建筑中通过对这类特殊构件的艺术加工却能够很好的达到装饰的目的。
3.现代建筑中传统家具的应用。
中式古典家具能够强烈的表达室内空间的整体风格,无论放在何种空间中,都能够对室内空间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常有大部分家具采用现代风格,或简单的用几件家具进行点缀,也有些配以古色古香的字画、古玩、玉器等,不仅提升了室内的文化品位,同时也是对居住者情操的体现。
因此,在现代空间装饰中对中国古建筑装饰文化的灵活运用可以增加建筑的整体美感,同时也能起到提升品位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系统中极具特色的文化特征之一。通过对它的认识与研究,不但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中华建筑艺术与中华文化的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刘程.《论中国古典建筑砖石雕刻的审美文化内涵》 [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6)。
[2]刘程.《中国古典砖石建筑装饰的审美特征》 [J].美术大观,2008(8)。
[3](奥地利)阿洛瓦•李格尔著,刘景联,李薇曼译.《风格的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 [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美) 卡斯滕•哈里斯著,申嘉,陈朝晖译.《建筑的伦理功能》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can have a variety of art forms, decoration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part. Architectural style often rely on the decoration to reflect. Decorative 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embodies the combination of nature and reality in the content, the color is simple and elegant and prioritize the combination, through the flexible use of a variety of decorative category and production methods to achieve different table style,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in the present force. The Chinese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and understanding and pursuit are embodi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r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装饰艺术是我国传统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一,随着我国民族文化与传统建筑不断地发展革新,装饰艺术也得到长足发展和丰富。装饰艺术的特点是对材料及其工艺特性进行充分利用,另外灵活运用我国的其他传统艺术如绘画、木雕、书法以及纹样并将其进行综合,进而使建筑风格和美感得到良好的融合和统一协调。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不论是在哪个时代以及哪个地区,传统建筑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当时其民族的艺术特点以及文化水平。由此可见,只有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中建筑艺术才能得到快速稳固的发展,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1 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建筑可以定义为一种文化,这里的文化有两层意思。第一,建筑本身就代表着文化,第二,建筑作为各种文化的载体,无论是什么文化,其实现都是在建筑空间里。由此可见,建筑包含隐藏着各种文化,深深地反映着各种文化。建筑的历史不仅是其本身年代的见证,而且其更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以木构架为主,木结构的风格也基本上包含了大部分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古代的工匠也不可不谓是匠心独运,他们对木构架建筑的特点进行了充分利用,利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在木质材料等上进行了多种方式的雕刻加工,另外也将中国的一些其他传统艺术,如雕刻、书法、绘画等于建筑相融合,从而让建筑本身与装饰品达到协调统一的地步,这不仅加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也给中国建筑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的任何建筑装饰都是依据实质来设计建造,其建造的目的不是为美而美。这个一来可以从他的建筑构成对象如抱鼓石、祥龙等装饰品看出,二来建筑装饰都是根据实际应用出发,比如说中国古代的门窗都采用的是细格子。仔细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在古时候没有玻璃,若是窗格太大则皮纸容易破损,因此以后一律采用细格,也便形成了细格花纹图案。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都是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的。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社会伦理,并以此来构建文化从而使整个国家凝为一体。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性总是弱于伦理性,套于人们精神之上的就是纲常伦理,如“三纲五常”之类的。这种文化也一并反映到建筑风格及其装饰之上了。中国的传统建筑及其装饰一来强调等级关系,二来强调依靠民族文化达到教化民众的地步。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文化与民俗文化密切结合
在一些制作考究的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仪门上方的砖雕无与伦比的精美巧妙,其艺术价值当然无可估量,但这些砖雕的内容却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如一些砖雕、木雕以及壁画等经常出现“二十四孝”“桃园结义”等内容。
2 建筑装饰的功能性
普通人们的眼中,建筑的装饰不过是让人们对美的追求得到满足,美化我们的居住环境。如果建筑装饰不复存在,我们可能认为其只是影响了建筑的美感,并不影响其使用功能。实际上,建筑装饰的功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实建筑装饰不只有增添美感的功能,还有很多实际的用途。例如,室内的立柱不仅可以起支撑作用,还可以经雕刻成为文化立柱,也能成为旋转楼梯的轴心,还能在室内中起过渡作用。
从整体来看,建筑装饰的功能大致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审美的功能。建筑装饰的审美功能自古就有,这也是最容易被人们理解的功能。建筑在经过装饰以后,它的色彩以及造型都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心情愉悦的感觉。二、对建筑的调节功能。一些设置巧妙的装饰往往可以将空间划分成几个功能区域,从而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协调。三、对建筑的强调与突出功能。装饰可以使原本风格并不凸显的建筑更加凸显,或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不同风格的装饰以凸显建筑的整体风格。四、装饰作为符号以及标志的功能。每个建筑都会体现反映当时时代的特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建筑装饰来研究当时的文化特点,从而获得真实的历史资料。
3 中西的建筑装饰风格的异同点
西方的建筑看起来都很大气稳重、富丽堂皇,却又很典雅沉稳,这其中尤以欧洲建筑为代表。整个建筑和装饰显得协调一致,与周围的风景相互衬托,某些石质材料在这方面显得更加突出。大致看来,欧洲的建筑装饰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其装饰的雕刻特征比较明显,我们可以在很多建筑物上看到石雕的影子,特别是宫殿以及广场中心的石雕。第二,西方建筑惯于利用大量壁画来展现建筑深厚的内涵,例如很多教堂的墙壁上都存在着大量关于基督教历史及其主旨的壁画。第三,欧洲建筑装饰的色彩往往鲜艳亮丽,对人们的眼球产生很强烈的冲击,使人们犹如置身于油画中一般。第四,西方建筑装饰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充分利用,使建筑的立体效果得到充分表现。
中式建筑的风格深受我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思想的影响,从而让其与西方建筑有截然不同的特色。整体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建筑通常都秉持对称原则,中国建筑的空间布局总是以轴线为中心对称而建。这种风格主要是受“周礼”思想观念的影响,比如说北京的故宫以及大多数寺庙都依据这一原则而建。第二,中国建筑惯于使用大量的木雕。例如,中国的园林、寺庙以及家居都是如此,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结构体系都是以木构架为基础。第三,中国传统建筑中使用了大量的装饰画,例如彩画,它可以在很多中国古建筑中看见例如北京故宫,是我国古建筑中极为常见但又特别重要的修饰手段。主要的彩画有高档的和玺彩画。另外除了在宫殿中出现彩画外,民居建筑、寺院等建筑上也使用了大量的装饰画。
参考文献:
[1] 楼庆西.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
[2] 伍毅志. 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M]. 北京: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