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技术的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云计算技术的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云计算技术的就业方向

篇1

谷歌公司于2006年开展了云系统软件开发技术,该项目的初衷是将所有大学的教育资源都整合在一个云系统中,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谷歌的云文档、谷歌网站编辑工具、谷歌日历服务等类似于云团的服务。至此,云计算技术正式被谷歌公司提出并且进行实际应用服务。著名的亚马逊公司于2005年提出了云计算服务概念,亚马逊公司的云计算服务包括云存储及云软件服务等。像我们熟知的微软公司加入云计算服务行列,在新版操作系统windowsserver2012,办公软件及邮件系统方面全面支持云服务,并提出私有云、公有云及混合云的新概念。我国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在近些年中得到快速进步。不论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企业创新技术层面都得到快速发展,我国阿里巴巴公司的阿里云已经发展成熟,为客户提供周到的云计算服务。百度公司花费了大量投资打造云计算中心项目。另外,360科技公司也退出了云查杀病毒服务,用户不必时刻下载更新本地病毒库。本文围绕云计算技术对企业型人才的培养作用进行重点研究,在分析云计算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企业需要的当代人才需求,并指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人才为企业带来的价值。

2.企业运用云计算的发展作用

(1)大型企业中云计算的发展战略。大型企业对云计算推动企业发展非常重视。我国长城电脑公司已经制订了自主研发云计算系统的战略计划,并将云计算技术定位公司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长城电脑公司将应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市场营销把握产品定位。目前,长城电脑在云计算服务领域已经有显著的研究成果,通过云计算提供的EMC云存储技术及通过云计算技术得到的渠道分销策略,已经帮助长城电脑公司在业务和自身运营商得到巨大收益。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使传统信息企业在信息服务领域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及新型发展商机,这些传统大型企业利用自身强大的信息技术作基础,为企业自身及客户提供大型的云服务,为其他准备进行云计算定位的企业起到模范的效应。中小型企业要建设自己的信息化云服务平台,因此,设计平台的时候要遵循开放性及共享性的特点,本节在中小型企业业务运营架构、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云计算技术阐述。

(2)在系统架构层面,中小企业要建立开放性的PAAS平台服务,破除传统电信服务商的建设模式,通过建立INTER-NET的开放性及创新型理念进行新型创新平台SDP架构。要创建企业业务的开放性开发及测试的网络平台环境,将该种能力向第三方进行业务开放,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缩短业务开周期,提高企业效率。

(3)在中小型企业业务运营方面,应该采取云计算层次业务策略,建立生态型企业环境及统一经营服务体系,从而进行运营模式创新、平台资源创新及产品资源创新。

(4)在中小型企业云计算技术关键技术方面,云计算服务将采用SPA、中间件及SAAS技术构建中小型企业计算服务平台。通过SOA架构进行统一化的信息通道建设,利用松耦合的服务及组件侧路也,支撑商务流程及客户的需求进行构件化服务。一体化云计算平台将为企业及客户带来通常的信息通道。使用SOA架构时,要重视底层的企业应用及数据的重载服务,制定顶层服务时,重视企业的业务逻辑流程及企业数据的融合,整个不同组织和部门间的底层及顶层应用,通过流程、服务和协议转换,有效实现中小型企业顶层应用和底层数据的无缝连接。

(5)中小型企业针对云计算服务的平台要依托SAAS技术,通过SAAS即时进行更丰富、更多元化的信息服务,这将非常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业务发展信息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在云计算服务平台上进行多种云计算服务产品推荐,为更多中小型企业服务。中小型企业的SAAS技术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利用统一共享的云平台上的硬件基础设施、系统服务及软件应用服务等;第二个方面是中小型企业发展利用SAAS服务能提供培训服务机制,为系统维护和省级提供有效保障。通过以上两个方面,中小型企业能够在不进行大规模硬件、软件建设的基础上,不聘用专业IT人才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系统使用及维护,为企业有效节约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及时间成本。

3.结语

篇2

近几年来,随着云计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日本政府看到了云计算对未来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适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口众多,老龄化问题严重,云计算技术在降低资源消耗、简化用户使用、集中提供服务方面,正好适应日本的发展需要。因此,日本政府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希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从本世纪初,日本积极推进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01年,日本根据国家信息发展需要制定了《IT基本法》,作为国家各项信息化发展战略计划的基础性文件。日本还成立了隶属首相官邸的“IT战略总部”,研究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制定国家信息化战略。

2001年1月,IT战略总部提出了电子日本“e-Japan战略”,用以推进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宽带网络。“e-Japan战略”主要是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从4个方面提升国家信息化水平:1.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世界水平最高的互联网宽带网络,使未端接入速度达到30M以上;鼓励电信企业良性竞争与科技创新,提高电信服务质量。2.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制定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扩大电子商务市场规模。3.推进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在网上共享公共信息资源,实现网上行政办公。4.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全社会推行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教育,形成对社会成员的终身信息教育。日本的“e-Japan战略”以基础建设为出发点,快速提高了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取得了极佳的效果。2003年已完成所有既定目标,使日本已成为世界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

良好的基础设施需要社会广泛的应用才能发挥效益,为深化“e-Japan战略”,普遍提高社会的信息应用能力,日本政府对这一战略进行了升级,制定了“e-JapanⅡ战略”。“e-JapanⅡ战略”主要以推动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与提高应用水平为主要目标,在重点领域推进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如金融、教育、行政、医疗、食品安全等领域,相继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建立了公益或商业的信息系统平台。例如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NTT)为公共医院开通电子病历系统;教育行业建立远程教育系统;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21世纪农林水产领域信息化战略”推进食品农业领域的信息化。

2004年5月,日本政府提出了“u-Japan战略”。“u”是指无处不在的、广泛存在的意思,这一战略的目标是要在2010年前,将日本建成一个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都可相互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也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广泛的互联互通,建立全社会的泛在网络。

“u-Japan战略”强调以人为本,所有信息网络服务都要以人为中心来建立服务民众、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信息网络。这一战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整个国家的泛在网络,打造一个可供全体国民使用的、高速的信息网络,使人们可以利用有线网、无线网、射频技术等,实现随时随地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服务。二是推动信息、通信和技术(ICT)的广泛应用,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应用水平,促进社会系统的改革,使ICT在医疗福利、环境能源、教育科研、劳动就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建立安心、安全的信息利用环境,用泛在网络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u-Japan战略”力图通过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改善社会发展方式,提高生活水平。这一战略前瞻性地预见了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和利用了很多最新的信息技术概念与思维方式。如第一次提出了泛在网络的概念,成为日后物联网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趋向利用集中管理、集群运算、弹性扩展等先进技术,成为云计算技术的雏形。当2006年美国谷歌公司正式提出云计算概念后,日本的IT战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慢慢转向云计算。

2009年7月,IT战略总部了日本中长期信息技术发展战略“i-Japan战略”,规划了日本2015年前数字化发展蓝图。这一战略要通过数字化“实现以国民为中心的安心、活力的社会”,提升国家竞争力,确保日本在全球的领先地位。“i-Japan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全国进行大规模云计算基础建设,建立大型云计算中心;二是政府的行政运作要利用云计算平台为民众提供服务,建立基于云平台的电子政府;实现电子地方自治,推动医疗、教育等领域对云平台的利用。

“i-Japan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国民个人电子文件箱”,让国民管理自已的信息资料。通过互联网,完成工资支付、医疗保险等手续,使国家享受一战式网络服务;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推动物联网的发展,通过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实现对国民的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办公等。这两个方面都是建立在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网络服务之上。

2010年5月,日本总务省《智能云研究会报告书》,提出了“智能云战略”用以推进社会实现对海量信息的集成管理与广泛应用,借助云平台,建立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社会。战略包括三部分:技术方面,促进社会开展下一代云计算技术研究,制定云计算的技术标准,引领世界云计算技术发展方向。应用方面,支持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创建新的云服务方式,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创造高附加值的云服务产品,在行政、医疗、教育等领域,向世界提供云服务;对云服务进行标准化,促进云计算规范、健康地发展。应用推广方面,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在社会普及云计算,构建开放式互联网络,积极参与制定云服务的国际标准与商业规则。

2010年8月,日本经济产业省了《云计算与日本竞争力研究》报告,分析了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和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指出日本要构建一个良好的云计算产业发展环境,提高日本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希望到2020年,云计算产业达到40万亿日元。在应用方面,日本政府指出,要在国内多个地区构建数据中心,通过云技术提升数据中心的节能环保,减少中心的运营成本。在制度方面,日本在确保个人隐私的基础上,放宽对数据信息的管控,提倡数据的异地存取与服务外包;制定电子出版物的重复使用制度与版权许可制度。在鼓励创新方面,日本政府鼓励市场创新,激励企业构建新的云服务应用平台,加大行业投入,开拓国际市场。

篇3

【关键词】网络专业 专业课调整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05-03

一、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的相关计算机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收高职生。近年来该专业从学校的重点专业降为一般专业,招生人数持续下滑,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紧跟时展、不能彰显专业特色、缺乏双师技能型人才等问题,专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下面从影响专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通常本专业的导读是放到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周进行的,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办学特点、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学习要求及就业前景等信息。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就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属于全校性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是以就业规划、个人简历书写、面试技巧等内容为主。而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前景和规划则没有针对性指导,特别是到了三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后,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再进行专业化的、以行业发展为基础的针对性辅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纪律。

(二)专业课程设置滞后

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近几年都没有改变,而市场上所需的互联网+、云计算机、物联网等方面的用人需求,没有及时体现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办学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多年的课程体系一直没有变化,没有跟上当前技术发展的进度。图1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

虽然后来也加入了某些网络安全和云计算机的内容。但整体的符合当前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人才技能要求的课程体系结构没有形成。

(三)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专业的教师队伍面临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普遍会采用通过进修培训或到企业半脱产式的挂职锻炼的方式,几年的发展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老师去培训目的性不强,有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培训内容和自己的研究专长不符或者是培训的内容本身实践性不强。一个专业的发展,师资结构要合理配置,需要不断更新教师队伍,新技术的实践需要青年教师,高职称的教师更多是在理论与经验上的指导,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这样的技术发展快速的专业。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双赢”模式,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挥行指委的指导作用,密切高职教育与产业的联系,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016年统计的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数据(见表 1)表明,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校企合作没有铺开,学校走不出去,企业不能融入,深入合作将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创新思路

《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云计算机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措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云计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云计算、大数据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据工信部统计预测,未来3年将是我国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时期,每年将呈现数十万的产业人才缺口,届时人才缺口将超过数百万。因此,针对我校网络专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云计算”专业群发展的概念,建设以实现云计算技术要求的课程结构基础,涉及云计算机中的PasS、IasS、SasS三个技术层次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双方功能需求和资源相互融合的创新思路,以构建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的创新课程体系。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探索

将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云计算”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在于技术知识的转变升级,还应注重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的内涵建设更要突显校企双方需求和资源互利互助,依托行业,以岗导学的办学思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技术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长效化

上好大学的第一堂课,即入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首先上好第一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主要以介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简单认识专业框架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早做好职业生涯及专业规划,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紧迫感。这个阶段的课程在学生刚入学时开设最佳,同时授课形式上要做出改变。可以开展由专业负责人主持的新生专业教育讲座,专业教育应包含两环节,一是专业介绍,从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实训室、主要就业面向的岗位群、专业学习要求、安全教育等方面来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的生活特点和基本要求,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适应和角色转变,同时基本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教学计划、主要课程、专业学习中的一些特殊要求、未来的就业方向等。二是邀请在校学长介绍专业学习经验和对专业的认识。主要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中要注意的事项,对专业的认同和对学校、学院的感受。也可邀请相关企业和行业的佼佼者,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

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课程安排上要改变固定在某个学期开设的模式,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设相关课程,并分散到每个学期进行短期授课,内容包括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方式、工作方式等,包括行业企业内的沟通能力培养、抗压能力训练等。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第一至第五学期都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门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面向云计算的课程体系规划

云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平台、云存储和大数据挖掘分析等主要的云应用。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云计算技术基础理论、云计算平台规划设计、云平台搭建、虚拟桌面、大数据挖掘分析和云存储等多种云应用部署、运维和开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改革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以实践技能为培养本位,注重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并更多地要重点凸显实践能力这个中心。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在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活动。

新增云计算机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跟时展步伐,学生所学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需求,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率低,不能到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中就业的主要因素。要想让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用工需求无缝接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邀请相关的企业或是行业专家一同讨论,这样才能更好的让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需求,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也应该根据企业需求订制,以企业真实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表2为新增云课程列表。

新增云课程实训课时比重。本专业原有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比例仍然显得过高,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引入云技术课程更需要操作能力的训练,加大实训课课时量。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减少理论课时量,更多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应该开设更多的技能实训课程或者教学做一体课程,参考企业员工培训中项目驱动的形式,给学生逐级派发任务单,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三)面向云计算机的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培养。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半脱产或全脱产挂职锻炼,每年选送新入职的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了解云计算机技术目前的生产、技术等现状及发展趋势,将老师培养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技能人才。

专业老师的引进。如何解决云计算专业“双师型”师资短缺的问题,一是提高课酬,聘请更多相关企业的兼职人员到学校任教。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委培单位和 IT 培训机构的资源,聘请企业培训讲师或者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师;二是从周边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聘请计算机行业专家、一线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聘请区内外知名高职院校或(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06页)研究所的“双师型”杰出专家为客座教授,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强有力地支持专业转型与发展。

近年学院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机,在重视民族化和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前景下,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转型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后期我们将着重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云计算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培养适应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有一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胜.基于项目导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陇东学院学报,2013(3)

[2]朱景锋.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2(01)

[3]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J]. 职教论坛,2012(25)

[4]李丽,王艳阁.“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研究及实践――调查分析报告[J].电子商务,2010(7)

[5]戴微微,王大明.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5)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改课题“面向能力培养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2014JGB388);广西区教改课题“五年一贯制高职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2013JGA412)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实践;过程管理;云计算;融合通信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38-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与要求是培养毕业生的应职应岗能力。以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要手段的高职毕业综合实践,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然而毕业综合实践具有教学时数长、实习单位分散、过程管理难、质量监控难等特点。因此,如何加强毕业综合实践管理工作,提高毕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毕业综合实践过程管理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

毕业综合实践教学是结合学生今后就业的职业岗位需要而展开的实践教学活动。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把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学校、专研、探索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完成的机会,因此毕业综合实践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应用性等特点。在毕业综合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及完成工作的质量,并及时与企业指导实践的师傅与工程技术导师沟通。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计算方法、措施、技术、实验结果等作必要的审查,并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指导教师对学生应及时答疑,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辅导和抽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设计思想与方法的指导,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指导教师应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并针对设计中出现的某些设计思想和方法给予简要评述,从德、智、体各方面关系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应充分认识毕业综合实践的重要性,接受解决专业技术岗位实际问题的初步训练。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的质量负责,在接到毕业综合实践任务书后,应向指导教师提呈调查研究提纲。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毕业综合实践实施计划(或开题报告),列出完成毕业综合实践任务所采取的方案与步骤。学生应主动接受教师的检测与指导,定期向教师汇报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听取教师对工作的意见,必须独立完成毕业综合实践的各项任务,严禁抄袭他人的实践成果,或请人代替完成毕业综合实践任务等。学生应按计划定期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在毕业综合实践答辩结束后,交回毕业实践的所有材料(包括技术应用设计原文、图纸、报告、论文、调研资料、调查报告、观测数据原始记录、设计实验的原始资料等)。但是,由于毕业实践主要采用的是分散实习的方式,大多数学生是自主确定实习单位,学生、教师身处异地,造成信息沟通不畅,对学生的管理、监督、交流和指导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对上述要求很难切实有效的执行,直接影响了毕业综合实践的质量。部分学生的实习空有形式甚至根本没有到岗实习,论文的学术性和实习的实践性脱节,部分论文的抄袭和拼凑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如何提高对毕业生实习期间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成了提高毕业综合实践质量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云计算与融合通信技术概述

融合通信是传统通信与IT、互联网三大领域逐步发展、自然融合的结果。融合通信技术目前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主要包括远程教育和协同办公。

1、远程教育。远程教育能为人们提供无限的课程学习机会。主要包括:(1)远程学术讨论,会议可以远程进行,对于出差或不方便到会议室的人员通过个人电脑即可参与会议。(2)精品课堂,对于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程,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直播或邀请试听。视频通信技术与交互式内容的融合使课堂几乎无处不在,随时随地从学生的笔记本电脑上召开实时视频会议,这样扩展了教育的范围,彻底打破时间、地域和人力的众多限制,将现有资源得到了最大整合和优化,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2、协同办公。有效提升教育机构的沟通效率,实现随时沟通、随时开会、随时培训,音视频、数据配合,弥补电话、文字等传统沟通方式的缺陷;大幅减少会务费用、会务时间,在保证远程会议、培训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出差费用,最大程度共享优秀师资资源,促进教育管理的规范化,普及社会教育。基于融合通信技术的公共通信平台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通信平台以IP通信为基础,将语音、数据和视频相结合的业务,用户可以通过多种终端使用语音、传真、视频、数据和信息服务,同时借助呈现等技术,不但可以了解通信终端的状态,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使用该终端的用户的通信意愿,实现人性化的通信和无缝沟通,多种沟通方式,多种沟通终端,即时消息、语音、短信、邮件、视频等等,学生与教师间可实现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等多种方式互动沟通。通过公共通信平台,给师生通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但以上系统往往投资巨大,基础网络建设、带宽租用、定制化软件开发耗时费钱,对在一些普通院校普及存在一定困难。2007年,云计算的概念出现在大众面前。云计算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提供各种计算机服务的具体概念,主要提供应用程序、运作平台、计算机基础设施等服务,与之相对应的服务划分为软件及服务(SaaS)、平台及服务(PaaS)、基础设施及服务(IaaS)三个层次。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其核心部分是数据中心,其主要优势有:节约成本、按需使用资源、快速开展服务、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高职毕业综合实践过程管理云互动平台的构建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综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沟通不便、管理不便两大障碍,可采用基于云计算的融合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设计和开发基于即时消息(IM)、语音、视频会议、多方通话、签到(GPS定位)等多方式的高效沟通管理系统,为学校、教师、学生、实践单位甚至家长的多方沟通构建全方位的管理平台,实现通过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形成对学生实时辅导,过程监督等功能。系统总体框架如图1。

1.远程布置。通过视频会议、数据会议(白板功能等),可实现指导老师,多个学生,企业指导老师的远程在线讨论。指导老师可以通过视频和学生实时交流和互动,对学生在毕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并实时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同时,指导老师可随时与企业指导师傅实时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此外,对因工作繁忙不能即时返校的学生还可通过视频答辩,有效提高了毕业答辩环节的工作效率。

2.信息推送。系统自动识别用户在线(登录客户端、通过移动互联网或互联网接入)或不在线(通过普通手机),分别发送即时消息或短信,实现信息无缝覆盖。通过短信推送功能,可实现指导老师与多个学生间的信息推送能力。学校和老师可通过此平台即时向学生相关信息,学生也可通过此平台进行信息的查看和下载。

3.群聊沟通。通过建立群组,实现指导老师,多个学生,企业指导老师在线群聊讨论需求。

4.学生签到管理。通过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基站定位能力,实现学生在实践单位的签到能力,确保实践效果。当学生到达或者离开实践单位后,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将自动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该功能可自动判别其签到情况。所有功能都采用用户真实身份和真实位置,如以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实践单位指导老师的真实电话号码作为标识,学生签到的位置判定基于GPS或通信网络基站定位等实现,管理过程更为可信。

5.云存储。高职毕业综合实践最终成果的评定需要依据一系列原始佐证材料,包括指导教师需提供的毕业实践任务书、指导过程记录、教师与学生联系记录、毕业论文评语,学生需提供的开题报告、调研报告、任务实施计划、实习周记、顶岗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说明书等实践作品,实习单位需提供的指导师傅评语、实习鉴定等等。除此以外,还有答辩委员会评语,用人单位鉴定,以及能够体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受指导、现场操作或执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等等。鉴于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文档资料,学校、分院、教师可采用云存储的方式将所有毕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文档根据需要保存起来,便于今后检查和借鉴。本系统采用云计算技术,可低成本快速实现文档的存储和查阅。系统主要特点:①在高职院校毕业实践综合过程管理这一特定领域中应用了融合通信技术,并结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SOLOMO、O2O等技术理念;②提供了融合的沟通管理手段,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多种设备、多种网络、多种沟通方式的结合;③提供线上线下(O2O)的融合推送能力,系统自动识别用户在线(登录客户端、通过移动互联网或互联网接入)或不在线(通过普通手机),分别发送即时消息或短信,实现信息无缝覆盖;④所有功能都采用用户真实身份和真实位置,如以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实践单位指导老师的真实电话号码作为标识,学生签到的位置判定基于GPS或通信网络基站定位等实现,管理过程更为可信;⑤采用云计算技术,可低成本快速部署,良好的系统伸缩性有助于未来规模发展。

为确保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学校及指导老师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高职院校毕业实践综合过程管理这一特定领域中应用了基于云计算的融合通信技术,并结合移动互联网提供高效的沟通管理手段。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多种设备、多种网络、多种沟通方式的结合,有效解决毕业实践过程质量管理和监控、毕业教学环节、相关人员跟踪调查的途径实现问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通畅的沟通渠道,有效地推进精细化毕业综合实践过程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开永旺.高职学生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3).

[2],花有清,陈海荣.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2,(12).

[3]陈绍敏,戴四新,蒋燕.构建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

[4]李熠,魏琳琳.基于顶岗实习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思考[J].轻工科技,2012,(3).

[5]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6]魏巍,黄琼丹.云计算技术及云智慧[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06).

篇5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网络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

论文摘要:本文在调查、分析了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要求和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和对应的知识点,设计了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供相关单位借鉴和参考。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小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并且这种应用趋势还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发展。于是,包括政府、军队、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对网络技术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急剧增长,作为高等院校,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成为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战略任务。

目前各行各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技术人才呢?而国内的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否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呢?为此,我们一方面调查并分析了多个典型行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与技能要求,另一方面跟踪分析了包括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美国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点军校、CC2005、加拿大Dalhousie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国立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当前网络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及对应的知识点,然后制定覆盖各知识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2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

我们对国内外从事网络设备设计、生产的科研院所和厂家的技术人员、从事网络组网工程的系统集成公司的工程师、从事网络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军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从事网络技术教育的高等院校教师等典型单位及相关工作岗位进行了关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要求的现状和和发展方向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围绕图1所示的网络工程生命周期,目前及未来五到十年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分为科研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个层次,且应具有以下五方面的技能。

(1) 网络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掌握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网络存储、网闸、网关等网络设备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制造工艺等相关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网络硬件工程师岗位,从事网络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等的工作。

(2) 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技术

掌握包括局域网协议、广域网协议、TCP/IP协议、网络安全协议、网络管理协议及其他网络新应用协议等的工作原理、协议标准描述、协议分析与设计、协议实现、协议测试与验证等相关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网络系统软件工程师岗位,与网络硬件工程师一起从事网络新技术、新设备、新协议的研发、设计与实现等工作。

(3) 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术

掌握包括C/S模式和B/S模式的网络编程技术、基于网络的MIS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术、Web系统与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分布处理技术、网格计算与云计算技术、网络备份与恢复技术、P2P网络技术、.NET技术、J2EE技术等在内的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网络应用软件开发技术公司的网络软件开发系统分析员与工程师岗位,从事各行业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4) 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

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网络路由的设计、网络服务的部署、网络可靠性与安全性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子网与IP地址的规划、综合布线方案、网络施工方案以及网络测试与验收方案设计、论证等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网络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岗位,从事各行业网络组网工程的方案设计与论证、工程实施与系统集成等工作。

(5) 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技术

掌握网络设备与系统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网络性能评价与优化、网络安全防范等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军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网络管理与维护岗位,从事各单位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其中(1)、(2)属于科学研究型人才,(3)、(4)属于工程型人才,(5)属于应用型人才。

3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2002年起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到目前为止,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两百多所,即使未开设的院校在其计算机专业中也大量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网络工程专业定位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在各个高校开设网络工程专业之时,正是国内企事业单位网络工程项目建设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人们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侧重组网工程的建设者、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单位对组网的需求增速放慢,同时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工作逐渐被一些大专、职高的学生占据,从而导致按上述定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学生找工作困难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定位太低,网络工程专业只关注了组网工程的建设环节,没有涵盖网络工程生命周期中的全部环节,因而导致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面窄、参与技术研发的后劲不足,进而使用人单位甚至院校本身对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力乃至网络工程专业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建议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学科地位,从原来隶属于系统结构下的三级学科提升为计算机科学技术下的二级学科,并更名为网络技术(NI),然后对网络工程专业(或更名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定位,使该专业的教学内容覆盖整个网络工程的生命周期,并根据新的定位,研究并制定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指导、规范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提高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4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图1所示的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和行业用户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我们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包括以下五个目标或专业方向:(1)网络硬件设备的设计与开发;(2)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3)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网络工程设计、规划与实施;(5)网络系统的管理、维护与评估。

5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

为了达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教学计划中除了数学、物理等公共学科领域外,还需要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各领域涉及到的知识点由于篇幅关系,在此未列出):(1)电子科学与技术;(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网络与数据通信技术;(4)信息安全技术。

6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围绕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五模块组成: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专业实践模块。首先通过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然后根据专业方向或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工作岗位选修相应的课程;最后通过专业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起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作用。具体来讲,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网络硬件设备研发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电工与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系统工程、计算机接口与控制、VLSI技术及应用、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硬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制造的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硬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2) 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计算机网络、Internet协议分析、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系统软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的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系统软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3) 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网络计算技术、分布式系统导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以满足行业软件公司软件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4) 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网络工程、信息系统集成、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系统、程控数字交换原理、接入网技术、网络性能评价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工程规划、技术方案设计与评估、组网工程实施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5) 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性能评价、网站设计与维护、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信息安全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系统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7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计划

在制定实施计划时,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依赖关系、各学期课时量平衡关系等问题。同时,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同时又兼顾学生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四学年秋。另外,为了更好地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我们建议第四学年春不安排课程教学,如果需要可以适当安排2~3次专业讲座。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学分、总课时、实验课时、考试课时及教学安排。

8小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正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发展,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作为高等院校,必须适应时代需求,不断修正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实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培出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

篇6

关键词:信息服务工程;课程体系;毕业生调研;市场需求

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是当前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试点课题中的“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项目”的试点单位,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1] (以下简称“规范”)的指导下,在过去的两年中,我校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信息服务工程师”为目标,结合市场和自身特点,较大幅度地调整了教学计划,以增量的过程模型探索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课程体系向“信息服务工程”课程体系的转移。

1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

国务院于2009年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教育等服务事业。信息服务正在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必将是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方向。现代服务产业有两个重要特点[2]:

1) 一是IT相关性。即IT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传统服务领域,对其进行改造、提升后,由此产生现代服务的新需求、研究和实践。以移动通信、互联网服务、普适计算等为代表,强调计算无处不在。

2) 二是以服务为中心。即使用“面向服务”的范型来分析、设计各类商务与产业问题,识别服务提供者、服务消费者和服务中介,将彼此之间的经济和信息交换关系转型为信息服务供需关系,并加以运作、管理。以IT服务、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等为代表,强调以服务的视角看待一切。

服务计算领域跨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商业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深刻改变了人们对商务(Business)和技术(Technology)的传统认识[3]。“信息服务工程”可以看作为服务计算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基于IT的信息、服务和工程的有机统一,涉及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系统工程、人文、社会、心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征要求信息服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懂、评、建、管、服”的明显特征。“懂”即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评”即具有对技术、系统、工程、产品的评价能力;“建”即具有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工程实施和建设能力;“管”即具有对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管理与优化能力;“服”即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产品服务于企事业单位业务目标的能力。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满足信息服务工程专业方向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2课程需求分析

我们根据“规范”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通过电子邮件对近10年间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进行了有关课程需求的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40份,其中多数是毕业5年以上的毕业生。问卷设计了7个问题,汇总如下。

2.1工作岗位职责

47.5%的毕业生正在从事各类学校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其他一大类毕业生从事了网络维护与安全保障、应用软件维护、项目管理IT服务类工作,数量约占30%。而新的毕业生将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技术培训、职业培训的群体中,因此他们都从事着信息服务工程领域的工作。这也说明,信息服务工程已经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现代服务业形势下的发展方向。表1说明了被调查者的工作岗位职责分布。

2.2帮助较大的课程

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对当前毕业生的职业影响较大,选择这4门课的毕业生均在12%以上。可能由于就业岗位的原因,硬件类课程,如电工与电子、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等则根本未被毕业生提及。这说明,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将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课程进一步压缩,因为他们好像与“信息服务工程”没有直接联系。表2说明了被调查者认为对职业影响较大的课程。

2.3没有益处的课程

第3个问题则直接询问哪些课程没有用。传统的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如电工与电子技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被3位以上的毕业生提及。一些课程,如计算机图形学,仅由一、两个毕业生提及。因此我们应将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课程逐步压缩为一门课程。表3说明了被调查认为没有益处的课程。

2.4数学课程

之所以设计本问题,是因为历届新生总是会问这样的问题:我是来学计算机的,为什么让我学数学?从表4中可以看出,42.5%的毕业生认为离散数学和高等数学是必修的,30%的毕业生则提及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这个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就是超过50%的毕业生认为数学对其目前的工作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而这个群体则是来自服务领域职业的毕业生群体。表4所示为被调查者认为应学习的数学课程。

2.5师范特色课程

35%的毕业生认为应当学习的师范特色课程是“心理学”,还有13%的毕业生认为是“教育学”。

2.6核心课程

该问题所列课程来自“规范(信息技术方向)”的示例课程[1]及传统课程的并集。虽然没有给出课程介绍,但课程名字也能大致反映课程内容。超过50%的毕业生均认为,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软件工程、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为核心课程。这样的一个统计结果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在“信息技术方向”的规范中,分配给这些课程的学时很少,例如分配给操作系统的学时仅为10。表5所示为被调查者认为的核心课程。

2.7能力

该问题所列出的能力目标来自于“规范(信息技术方向)”的能力目标描述[1]。超过50%的毕业生认为,终身专业学习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论文写作、技术报告等)、识别和定义需求、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需要注意的是,仅19%的毕业生强调了“应用学科中计算和数学知识的能力”。表6所示为被调查者认为自身应具备的能力。

2.8资格认证

这个问题的4个选项如图1所示。从图1看出,较多的毕业生认为应该获得几个公司的证书,但是这个比例并不大,仅为35%。值得注意的是,79%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取得证书,而不管多少。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考虑“产品”类课程,因为证书是与产品相关的,虽然我们强调“类运算”而不是“实例运算”。

3课程体系设计

经过以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及毕业生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信息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应满足如下培训目标:除了跨学科交叉的素养外,学生要掌握与计算技术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信息系统构建和信息服务工程应用的潜力;掌握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网络系统的应用知识,对计算技术的效用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理解和评估能力;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能根据不同组织和机构的需求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工程,并能有效地实施和管理;能胜任信息工程服务工作、IT教育与培训工作;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能适应系统、工程、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对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而对于师范类院校而言,则普遍设置了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能够提供经济、管理、人文和社会方面的课程。因此,师范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独有的优势,培养信息服务型人才。

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信息系统工程、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应作为核心课程。教师在教授这些课程时,必须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和技术发展,能够通过例题等形式反映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比如在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中解释Page Ranking算法;在操作系统课程中解释Web服务器对大规模并发访问的处理等。

数学素养是一名学士的基本素养之一。从学生进一步深造以及培养“类运算”能力方面考虑,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和概率统计仍然是必修课程。其中,离散数学应作为我们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强调“专业适配性”,即要向学生讲清楚这些数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在本学科中有什么用。

IT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工程、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管理与维护以及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类课程是本专业方向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试图为学生建立起服务的概念及服务工程化等基本思想。基于以上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以下面向信息服务工程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信息技术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作为奠基性课程。信息技术导论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讨论信息技术应用、问题求解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针对地方院校特点,解决新生的基本桌面应用和网络应用技能问题,如文件管理、打字录入、电子邮件、网络搜索、网页制作等。本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入门导引。离散数学介绍形式描述、变换、推理和证明方法,离散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方法以及常用的实际离散系统模型,为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等课程提供基础。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通过介绍一种具体的过程型程序设计语言及程序设计技术,使学生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结构,理解本学科求解问题的基本过程,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调试技巧,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在实践环节,应从“夯实基础、综合设计”两个层次完成实践,侧重于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算法,并注重与后续课程信息系统工程、操作系统的联系。

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系统平台(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Web系统与技术、人机交互、信息安全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等是课程体系中的支柱性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为学生构建基本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设计合适的算法并建立起算法评价的基本思想。计算机系统平台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从硬件的角度讲授如何设计计算机系统、程序如何在计算机中运行;操作系统课程从软硬件资源的管理者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以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思维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建立起系统的总体模型。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从整体上粗线条地勾画出计算机网络的概貌,介绍协议、分组、统计复用、数据包、虚电路等重要概念,让学生充分理解层次模型。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网络是信息服务工程工作的平台,对这些课程原理的理解直接影响其上的应用、工程和服务。

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课程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数据库维护能力、数据库设计、实现和调试能力等。信息系统工程包含了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让学生理解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了人、硬件、网络、过程、软件等要素,理解将需求和功能分配到各个要素中去,理解方案的形成和合同的制定,理解工程管理的作用,理解软件生命周期和常见的方法、工具和过程。Web系统与技术使学生理解与Web相关的概念和架构,掌握客户端的呈现、程序技术及服务器端的程序设计技术;人机交互介绍人机接口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信息安全保障介绍信息系统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及相应的方法对策。这些支柱课程为学生从事信息服务工程奠定了“懂、评、建、管”的知识基础。

IT服务管理、系统管理与维护、Java和Windows两个平台下的程序设计以及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的一般理论方法,则作为目标性课程。此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如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课程,增加学生在交叉学科方面的知识。这些支柱课程为学生从事信息服务工程奠定了“服务”的知识基础。

4结语

信息服务工程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例如,刘宇等介绍了信息服务工程与管理专业的精英式工程教育所需的11门课程[4]。IBM介绍了面向本科生的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5]。本文在分析服务型社会发展背景的基础上,依据高师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毕业生对课程的需求,提出了高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适用市场需求的一种新目标:培养信息服务工程师,并提出了信息服务工程的系列课程。在“规范”的指导下,作为“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项目的试点单位,我们正在实践开展以上课程改革工作。未来将进一步调研毕业生对这些课程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2-428.

[2] 徐晓飞,王忠杰. 论服务计算与服务工程的发展及影响[C]//中国计算机学会. 2008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0-126.

[3] J M Tien, D Berg. Towards Service Systems Engineering[J].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2003,5(5):4890-4895.

[4] 刘宇,徐秀娟,马瑞新. 信息服务工程与管理专业的精英式工程教育模式探讨[J]. 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18(6):143-147.

[5]Wendy Murphy. Introduction to Service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SSME)Course Overview[EB/OL]. [2010-03-08]. /developerworks/wikis/display/ssme/Introductory+module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Information Service Engineering

DONG Dong, SUN Zhao-hao, WANG Zhi-wei, TIAN Liang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China)

篇7

[关键词]新技术;高校图书馆;发展变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31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数字资源的需求比重日渐高涨,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获取不仅限于书本,而是拓展到整个网络空间。作为信息资源供给者的高校图书馆如何在新技术环境下快速准确地自身定位,确立发展方向,对于图书馆的生存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 新技术环境介绍

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所处的新技术环境是指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能够促进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各学科领域内的具体技术的集合。这些新技术包括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方式、无线射频识别通信技术、对等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知识发现、云计算与云存储技术、网格技术等。高校图书馆以这些新技术为支撑,逐步优化自身运营方式、管理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进而满足需求多变的当下读者。

2 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新技术的应用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图书馆自身建设与发展及其服务对象的需求变化。

2.1 读者的变化

新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承载与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们不仅限于利用纸质书本获得信息,也可通过网络读书看报。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人们获取资源的渠道,人们可以利用移动终端、PC终端等电子设备获取任何所需的网络上的开放信息,不知不觉中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朝向传统的阅读方式与电子式阅读方式相结合的趋势转变。此外,阅读方式转变的同时也伴生着人们对信息资源多样化的极度需求。当前人们可以随时跨地域访问网络资源,致使纸质资源的访问量直线下降,对电子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文字形式的电子资源,更表现出对声音、图片、视频等数字资源的极度渴望,数字资源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与多样化并存的状态。

2.2 高校图书馆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的自身革新,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当前图书馆在日常运营、资源建设、管理维护、服务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信息资源的建设不再以单纯的纸质载体资源为主,而呈现出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并存的状态。与纸质资源相比,数字资源虽然价格昂贵但也有其独有的优势,它占用空间小、易长期保存,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满足校内师生在数量上的需求。所以,当前高校都在数字资源建设上加大比重,引进多种文献数据库、学术音频库、图片库、学术视频库等,以建设自身特色数字资源,为读者资源获取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日常管理与维护的自动化。图书馆引进多种管理系统从资源管理到提供服务实现自动化,例如,维护图书馆网站运行的建站工具、管理数字资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给学生的选座系统、入门的门禁系统等。最后,服务内容呈现多样化。图书馆不仅提供图书借阅、文献阅读等基础服务,而且朝向主动化推送服务的方向转变。例如,学科资源导航、参考咨询服务、代检代查、读者培训、学科服务、课题查新服务、文献传递、就业信息等。这些个性化服务用于帮助解决读者应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问题,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加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3 新技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3.1 提升综合实力

高校的组织结构、完善的信息资源及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是影响图书馆综合实力的三大要素,是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基础保障。因此,提高图书馆综合实力应着重此三方面的突破。首先,调整组织结构,划分部门职能。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已不适应当下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并存的现代图书馆的发展需求,若不能及时变革组织结构必将引发图书馆各职能部门功能上的混叉,造成资源管理不当,阻碍图书馆发展。图书馆有必要建立以管理维护数字资源为主要目的的职能部门,针对性地进行数字资源建设。其次,丰富馆藏资源。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础,任何一个图书馆自成立之日起无时不在进行馆藏资源的建设。现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主要包含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两大类,而数字资源需求量的大幅增长要求图书馆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数字资源建设。图书馆应根据本校学科设置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电子资源,引入高水平的中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将网络上免费开放的资源加以整理引用,此外,建设本校特色电子资源库,多渠道拓展数字资源馆藏量。

3.2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基石,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现代图书馆已经发展成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结合体。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的强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能否满足大众读者的需求,因此,提升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即是在满足读者基础需求的前提下拓展服务内容,做到服务多元化、个性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多元化与个性化体现在能够帮助解决读者应用图书馆资源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与问题,例如,开通学科资源导航,引导读者对资源的应用;提供统一检索平台,一键检索站内外相关信息资源;开通读者荐购服务,直接反馈读者诉求;开展读者培训服务,培训读者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学科服务,主动推送读者感兴趣的相关信息。此外,打造自身个性化的品牌服务,例如,参考咨询服务,直接面向读者随时解决读者遇到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数据理念;大数据技术;高校就业;就业质量;就业工作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8-0045-02

高校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在七百多万之多,使得部分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而随着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日渐成熟,在预测和引导高校就业工作方面,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大数据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就业工作系统通过对就业大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提出更加科学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对于起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1 大数据理念在对高校就业工作中应用的意义

大数据理念本身是一种历史数据的挖掘,在深入挖掘整合资源信息的基础上,对当前某一领域的事务做出比较科学的预判。而基于大数据理念的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就业工作领域的应用,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结构细分方面,提供了一种更加科学、严谨的数据分析手段。通过对高校学生就业相关信息数据的深入挖掘,发现隐匿在数据背后的一些规律性、趋势性关系,从而对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更加科学的建议。

2 大数据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应用的技术分析

高校就业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并且繁重的任务,在最近几年高校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不少学校开始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进行研究。从大数据在高校就业工作方面的应用来看,其应用的核心就是针对高校就业相关的政策、企业以及社会就业人员和学校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等几方面的数据,进行集成化加工,对整合的庞大数据资源进行重新挖掘,形成一个从原始数据情报信息资料的收集、识别、存储一直到加工、挖掘和展示的闭环数据技术链条。其中应用到的大数据技术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2.1 数据收集

在大数据理念下,要想形成比较有价值的就业预测报告,前期就业数据信息资料的收集是必不可少的。在本文的论述研究过程中,对于数据搜集分为如下几种:第一,雇主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数据,该类信息数据常见的来源有雇主单位官方网站招聘专业、年度人才招聘计划、企业人才发展规划、招聘中介机构、专业招聘网站、猎头顾问公司等,通过对上述信息的筛选、搜集,基本上可以确定未来一定时期社会总体的人才需求方向和大致状况;第二类,高校毕业生符合就业人员资格的数据,该类数据信息来源主要是依托教育系统,例如高校的毕业生档案信息表、考试成绩、年度综合成绩测评、社会实践参与记录、老师的评价等。这些数据一般比较容易采集,通常高校自己也会将每一年度,各专业学科的毕业生的数据信息资料进行汇总梳理;第三类,毕业生自身的大数据,从学生自身的数据信息资料搜集入手,更能够清晰地发现有用的数据信息。包括学生的网上行为产生的数据、例如社区空间记录、网购行为、互联网聊天媒介等产生的信息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毕业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倾向。因此,在该类数据的搜集方面,需要不断深入挖掘。

2.2 数据清洗

并不是所有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资料都是可用的、有用的,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数据信息资料的真实度、可信度越来越低,并且在就业整个过程中,无论数高校、雇主单位、就业中介机构等,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在就业人数、吸引社会人才、帮助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相关的数据都会做一定的修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清洗,剔除一些夸张的数据,保留那些可信度较高的数据信息。数据的清洗工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保障基本数据资料的数量,对于高校就业工作统计的数量,一定要有足够的代表性,防止出现保留的数据资料虽然比较真实,但是其仅仅代表着一小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动态的情况出现。

2.3 数据存储

只有有效拥有、查询和分析数据,才能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就实际工作而言,数据存储常分为线上存储与线下存储。对于线上存储,要重视CAP定理的合理应用,在一致性、可用性、分区容忍性之间做好取舍与平衡。对于线下存储,更多的是以工作备忘及工作手册的形式存在,重点在于提供准确的经验参考,保证工作的延续性及效率。不论是线上或线下存储,都应尽量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及编码系统,以便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有效的存储与使用。同时,系统中存储着大量用人单位、毕业生的私人信息,这对管理制度、系统本身的安全防范能力也提出了要求。

2.4 数据使用

在上述基于大数据的就业工作系统模型中,用人单位基本信息系统、毕业生基本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数据的收集、清洗、存储,并提供简单查询与组合查询,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应用主要体现在其余子系统之中。通过全面整合、分析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状况、相关就业政策、用人单位招聘规律、岗位需求情况,就业市场分析系统将对就业形势作出初步研判。通过纵向比较,并结合专业、生源地等基础数据,系统能在市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就业工作阶段性的重点方向。毕业生求职行为分析系统依据毕业生基础数据及求职过程相关数据,在不同维度将毕业生分成不同类别,并给出描述性图谱,便于就业工作人员随时掌握总体概况。通过与就业市场分析系统互联(如求职意愿与岗位需求的互联),或者分析毕业生在浏览求职信息时的网络行为指纹(如停留时间、页面跳转情况等),该系统将在信息确认的前提下,为供需双方提供点对点信息推送服务,提高就业匹配程度。

3 大数据助推毕业生就业案例分析

8天在线”类似校园版的淘宝网,是一家专做大学生市场的电商平台。截至目前为止,“8天在线”覆盖全国50座城市1200所高校。“8天在线”后台有大学生兼职物流员的所有工作数据。“如一名物流员一单送了多少货、用了多长时间、顾客评分是多少,以及他可能还组织过营销、推广、社团等活动,后台都有记录,可以统计得出他的工作频次、效率、好评度、水平等。”“8天在线”平台的兼职大学生中有人甚至已经能够胜任店长职位,即具备了一定的管理、协调、运营能力,这是普通应届毕业生无法达到的水平“8天在线”的就业推荐信将直接“数读”求职大学生的工作状况,让用人单位精准掌握此人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此外,“8天在线”还邀请合作伙伴来联名推荐,每份推荐信至少有5家企业联名。目前“8天在线”的采购合作商有100多家,出于对良好合作效果和兼职物流员工作的认可,合作商家大多乐意参与。

从2015年起,“8天在线”就已经开始尝试向合作伙伴推荐实习生。常熟理工学院2015届毕业生、如今的隆力奇电子商务部正式员工杨静娴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实习任务是为公司经营一家淘宝小店,靠业绩顺利转为正式员工,如今主要从事文案工作。“这些实习生对工作基本都能马上上手,也比较务实,明显不同于企业自己招聘的效果。8天在线”的采购合作商中,箭牌、太古、隆力奇等40多家企业都已预留一定的管培生名额给“8天在线”的推荐生,其他企业也在洽谈中。一些合作企业,如华为、小米、复星昆仲等,也表示将优先考虑手持“8天在线”推荐信的大学生。

该案例中通过对校园学生兼职活动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还帮助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了类似企业一线的监督管理,对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 结束语

目前,高校就业工作已呈现了一定的向前延伸趋势,对非毕业年级学生甚至入校新生的关注与指导内容正与日俱增。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实现“智慧校园”,全面服务各年级、各类型学生,帮助其认识自我、科学定位、准确规划,很可能是就业工作的新重点。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和谐稳定、高校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借助大数据相关技术,对于数据应用及相关工作,我们将能很好地实现由人工整理、分析向自动挖掘、智能检测、精准预测的转变,从而带动并实现就业工作的全面升级,有效发挥就业工作在学生教育、高校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志娟,易广,黄志良,等.创立产教合一“教学公司”构建实战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8) .

[2] 杨婷婷,马致明.云计算技术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创新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54-57.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网站管理

引言:所谓的电子商务,主要指的是语用用讯的方式进行产品的经销、存货、查询、交易、广告宣传以及付款等商业活动[1]。在发达国家,电子商务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就得到了发展,并建立了健全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也成为了21世纪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之一,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就我国来说,在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网络零售额超过1.85万,有关报告显示,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超过1.85万亿元的网络零售交易额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2014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网上消费群体增长迅速。根据研究机构初步测算,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5.66万亿元,同比增长30.1%。电子商务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作用明显;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的应用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热点;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服务能力和行业集中度均有提升;而随着商务部联合多个部委跨境电子商务有关政策,跨境电子商务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

一、电子商务网站设计

(一)设计原则

网上交易商品,不仅需要大量的的数据处理,还需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在功能上也要满足商业流程。电子商务交易网站和一般的web网站相比,电子商务网站对数据处理、数据传输以及数据流程方面的要求更高,其处理也更为复杂。因此,对于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必须保证其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可拓展性、先进性以及开放性。其次,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分析。电子商务网站是企业和各种商品机构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是各种服务对象之间的交互界面,也是电子商务系统的承担者和表现者[3]。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设计网站,可以保证电子商务网站的易用性。

(二)电子商务网站设计概要

关于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并将外部信息集成,是一个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开发以及利用的综合过程,无论是在商务层面上,还是在设计开发的技术层面上,都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1.对电子商务网站设计模式的分析

一般来说,电子商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企业对企业模式,即我们常说的B2B模式,另外一种模式就是消费者模式,即B2C模式。企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般都是将两种模式结合使用,因此,在对模式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2.电子商务功能设计的分析

在分析客户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对商务网站的设目标、业务流程等进行详尽的了解很分析,明确系统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确定目标系统的功能设计。一般来说,对于电子商务网站需要满足一下几个功能:第一、企业的形象宣传,第二、产品和服务项目展示,第三、商品和服务订购,第四、转帐与支付、运输,第五、信息搜索与查询,除此以外,还要有客户信息管理模块、销售业务信息管理模块以及新闻、供求信息等模块。

3.电子商务网站的结构设计

关于电子商务的结构设计,目前有多重类型,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表现层,第二层为商务层,第三层为数据层。

二、电子商务的管理设计

对于电子商务网站的管理,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其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了商务电子网站的正常运行和运行的安全性,因此,应该对电子商务系统管理引起重视。总的来说,电子商务网站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系统管理。系统管理主要就是对系统中的软件管理、硬件管理、文件传输管理、电子邮件系统管理、支付系统管理、数据库系统管理等。

第二、应用管理。所谓的应用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实现网站功能的软件进行管理,包括个性化服务管理,购物车管理以及聊天室管理等主要内容。

第三、内容管理。内容管理主要指的就是集约业务的管理。网站内容管理是电子商务网站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确保电子商务网站有效运行的基本手手段。其包含了在线购物管理、在线支持管理以及客户信息管理等内容。

第四、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主要负责的就是针对网站中的安全威胁因素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解决网站系统中的安全问题,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管理、应用安全管理以及数据库安全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目前,关于电子商务的管理模式有很多,智能结构模式管理是其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采用智能管理的模式,可以将管理内容结构化,并完善各种管理流程,实现远程办公确保信息来源的质量,再通过一系列智能化的手段,提供信息相关的商贸信息,实现电子商务网站的智能管理,也能实现动态信息的发送。

参考文献:

[1] 闵惜琳.人工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对网站开发优化的应用[J].系统工程,2011,25(2):22-26.

[2] 梁姝.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黑龙江大学,2012.

[3] 杜成昊.利用软件工程基本原理进行电子商务网站设计[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3):84-88.

[4] 严莉.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35):1081,1108.

[5] 田博,覃正.B2C电子商务中的在线信任分析及其在网站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1,28(7):422-424.

作者简介:

篇10

 

残疾人由于生理的缺陷,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如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残疾学习者由于“听不到”和“看不到”问题,无法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准确获取知识,影响课堂效率,同时他们在校园内的学习和生活也受到限制。

 

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种媒介当然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等。在本研究中,我们则把“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视为“媒介是对人体缺陷的补偿”,因此在残疾人职教学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我们充分分析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残疾等学习者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场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他们在校园内搭建畅通的生活学习平台。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处于成熟期,很多高校的建设架构都是大同小异,只是在内涵建设上凸显自己的特色。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应以服务残疾的人学习和校园生活为理念,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校园。从事特殊教育的院校,一般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积累了宝贵的关于残疾人教育的管理经验、教学经验和特色化的数字教学资源(如配备手语或者字幕的教学课件等),这些经验和资源是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方向,未来的信息化建设将围绕上述特色资源展开。

 

一、建设主题

 

考虑到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和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将此次建设的主题定为“以信息无障碍理念打造面向残疾学习者的智慧校园”,其选题产生的原因如下:

 

1.新技术发展的趋势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大量企业开始采用以数据中心为业务运营平台的信息服务模式。进入新世纪后,数据中心变得空前重要和复杂,这对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如何通过数据中心快速地创建服务并高效地管理。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正在快速地发展,业界各大厂商纷纷制订相应的战略,新的概念、观点和产品不断涌现。云计算的技术热点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比如以互联网为支撑的虚拟化解决方案的运行平台,基于多租户技术的业务系统在线开发和运营平台,大规模云存储服务,大规模云通信服务等。

 

2.残疾人教育发展的趋势

 

据调查,目前云计算和物联网主要应用于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外出陪护、安全监控、应急援助、康复、健康管理等多种服务。我校的学生主要是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的残疾人,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困难。如果将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于校园,必将为残疾学生带来全新体验,大大提升他们校园生活的质量和学习效率。例如,学生在校区内漫游时,可以获得各个楼宇的各个行政职能部门的信息,从而方便学生办事;学生可以随时获得一些关于教学和学校活动的通知;每天提前获得食堂的菜谱和价格,方便视障和听障学生就餐;获得校内安全信息提示,等等。

 

综上所述,通过“以信息无障碍理念打造面向残疾学习者的智慧校园”的建设,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二、建设原则

 

我校从事针对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其信息化建设与普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相比,有自身的特点。特教学校校园数字化建设仍遵循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架构,但是在应用需求分析上要更加细化,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残疾类型学习者在使用相关应用的时候遇到的困境,同时遵守残疾人信息无障碍的规则。因此,特教信息化的建设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引用普教的相关应用后,根据使用的残疾人的特点进行二次开发;第二,专门开发针对不同残疾类型学习者的应用,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

 

特殊职业教育由于学生情况比较复杂,为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带来难度,因此我们首先对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角色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挖掘每个角色在数字化校园中的真实需求。针对不同角色,我们将服务类型划分为以下两类:教师和领导:工作、生活;学生:学习、生活。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既有交集的部分(如课程平台),也有无交集的部分(如科研系统);教师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几乎都是有交集的。因此,我们在建设中只要考虑到与学生相关的部分,对于与学生无交集的部分则可以参照普教的模式建设(如科研系统)。

 

三、建设方案

 

信息化建设既是一个改造学校业务流程、管理方式的过程,更是全校从领导到基层工作人员和一线教学人员全面转变理念和提升信息素养的过程,因此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将遵循“统一规划、逐步建设”的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建设:第一,基础平台的搭建;第二,特色服务平台的搭建。具体如下:

 

1.基础平台的搭建

 

一是借助校园基础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完成支撑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数据中心、统一身份平台、信息门户平台;三是完善部分业务系统,对业务单一、服务职能少的业务系统还需要进行补充,如资产管理等。

 

2.特色服务平台的搭建

 

由于主要是针对残疾人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鉴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对其服务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以服务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残疾学生为理念,从生活、教学等各个方面构建我校的无障碍智慧校园,它包括:利用物联网和移动技术打造校园内外的“全方位综合信息无障碍服务系统”,实现残疾学习者校园内外生活学习活动的信息无障碍;打造服务于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学习者的特色教学平台和学习平台,提升残疾人职业能力;改造学校现有的安保系统,做到校园安全无死角,为残疾学习者建设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

 

四、特色建设内容

 

根据调查研究,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特色建设内容可体现在远程教育教学平台、无障碍图书馆和安全校园三个方面。

 

1.远程教育教学平台

 

由于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其异地求学存在一定困难,且目前参加职业培训的残疾人主要是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的残疾人,除了学校教育,针对残疾人的远程教育需求逐年增加,其原因如下:一是残疾人的残疾情况较复杂,除了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可能还伴有多重残疾,但是每个人都应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对于这部分残疾人,需要通过远程教育在家里学习;二是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发展不相适应,特殊教育职业学校虽然已经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但是仍然难以满足残疾学生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为了满足更多残疾学习者接受教育的需求,目前国内针对残疾学习者开设的远程教育,主要有中央电大和中国残联合作的远程教育平台及北京联大特教学院开设的远程教育专业。但是,这样少的资源满足不了国内残疾人的需求,因此建议各个省可自己举办远程教育。

 

学校将与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相关部门共建残疾人远程教育平台,其规划如下:初期,依托学校已有的视障教学资源,建设针对盲人的远程教育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中期,依托学校已有的听障教学资源,建设针对聋人的远程教育专业——动漫制作专业、装饰艺术专业等;后期,扩大到其他类型残疾人(肢残、脑瘫等)的远程教育专业。

 

本远程教育平台目前受众为本省的残疾学习者,平台的开通将需要如下的改造:一是需要对“在线教育与学习平台”增加硬件投入(服务器、视频点播服务器等);对于“在线教育与学习平台”的管理功能不需要大的改动,但是对于课程的建设内容将进行部分改造,毕竟职业教育需要实训,利用远程进行实训,需要对内容进行重新规划。

 

2.无障碍图书馆

 

图书馆的无障碍建设主要是针对视力障碍残疾学习者,其中我们要了解如下术语:

 

(1)口述影像服务:一种透过口语或文字叙述,将视障者无法接收的影像讯息转换成言辞符号,协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和就业环境中各种影像障碍的服务。简单地说,口述影像就是把“看见”的“说”出来。

 

(2)视障信息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视障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视障信息服务网络架构体系。

 

3.安全校园

 

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以听障、视障、肢残等残疾人为主,未来将会有智障残疾人,甚至很多学生是具有轻度智障、听障和其他障碍的多重残疾人,其对社会和自身的认知程度受到一定限制。另外,这些残疾人可能还有一些其他基础性疾病,如心脏病等。这些都是校园安全需要保障的内容,我们将在学校信息化过程中,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出解决方案。

 

(1)校区环境安全:由于我校残疾人较多,在某些危险区域设置一定安全边界,使学生在靠近危险区域时获得提醒。

 

(2)特异体质报警:建立特异体质人员信息档案,使上体育课或者进行一些其他活动时,相关教师与工作人员获得预警信息,从而避免危险发生。

 

五、结语

 

如果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只是参考普通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显然是不够的。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立足于接受教育的各类残疾人,在成熟的数字化校园框架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挖掘有内涵的特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