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35-02

摘 要 数学应用意识是我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应用的反映。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趋势, “现实数学”的思想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的现实,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生活相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这种意识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财富。

关键词 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渐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是学生将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二是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二,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第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究竟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1 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过程少一些纯数学问题,多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首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以《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准绳,用以指导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航灯。其次,积极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数学素养;再次,在平时的业务培训及自学中,有意识地学习有关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内容,用以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2 精心设计课前活动,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已有的生活常识、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计算法则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等,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而今使用的教材版本多,内容丰富、呈现方式也极具生活化,充分体例现了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进行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之前,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不仅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数学,同时,也为学生知识的构建积累必要的经验。这样的学习,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以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数学的应用价值不可能会有很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而且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了解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它的应用价值。

方案③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比较,学生发现:第一种包装方法最节约包装纸。紧接着让学生尝试(四人小组合作):将三盒这样的糖果包装成一包,怎样才能节约包装纸?(接口处不计)学生在动手包装时我提出了要求:请你一边包装一边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知道哪种包装方法最节约包装纸吗?

如此的数学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更真切体会到了数学在当今经济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同时,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 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搭建平台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粉刷墙壁”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以下面的步骤进行:

(一)、测量计算

小组合作(一):

1、教室前后黑板共有多少块?分别测量每块黑板的长和宽; 2、分别测量教室的长、宽、高; 3、教室左右两面墙共有多少个窗户,多少个门?分别测量每个窗户的长和宽,每个门的长和宽。

小组合作(二):

1、如果想粉刷除地面以外的五面墙,“粉刷墙壁”测量数据记录表(200 年 月 日)

那么要粉刷的墙面积是多少? 2、计算后完成下面的表格。(如左图)

(二)、购买涂料

如下图,某种涂料分大桶、小桶两种规格包装,根据经验,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0.5千克,此时粉刷教室共需要涂料多少千克?

5 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

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应用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由此可见应用是数学最基本的特点.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小学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问题,从其自身角度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 教育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的实用性,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育学生理解数学的实用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和巨大作用,让数学的巨大魅力引领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 开展在生活中找数学元素的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发现数学的存在. 学生在菜市场、商场、文具店、公交车上都会发现数学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生活中数学的存在. 教师还要告诉学生每天电视台播报的天气预报也是由气象学家、数学家、计算机专家合作设定参数、运算法则,由超级计算机完成计算,再由节目编辑策划,最后由主持人播报给全国观众. 还有在航空航天领域,火箭的设计,宇宙飞船的运行轨道都是数学计算的结果. 向学生介绍这些数学参与的前沿科技成果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自己竖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为学生讲解数学公式原理,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一部分内容时,圆柱表面积的知识我们已经学过,在学习圆柱体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院内花坛修建需要填土”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学习. 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施工现场,带领学生实地测量花坛的内径、外径、高度和深度,记录好数据,然后回到课堂计算需要往花坛内填土的体积. 教师还可以引申一下,学校给花坛外侧用瓷砖进行装饰. 已知瓷砖规格是20 cm2,每块瓷砖5元钱,问:学校需要花多少钱买瓷砖?

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学习到了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还复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培养了应用意识.

2. 应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教师应该更多地联系实际生活,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灵活多样地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去动物园游玩,全班学生46人. 动物园门票规定:成人每人10元,儿童每人5元,购买50张儿童票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让学生计算一下应该怎么买票最省钱. 开始学生们的计算结果是:买46张儿童票,即230元. 但是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出质疑和引导,动物园有优惠活动,看看能不能利用优惠活动省钱.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计算:优惠活动最少要买50张儿童票,我们46人,不够人数上限,那么我们就买50张看看是否能省钱. 这两种方案相比较,显然是第二种方案能够节省钱. 结果一出来学生马上明白原来虽然我们多买了票,但是由于优惠活动我们还是节省了30元钱. 看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在多买票数的背后隐藏着省钱的方法. 有的学生还能够明白一些商场的打折活动其实是让顾客花更多的钱,买更多的商品. 顾客在以为自己得到实惠的同时让商家赚到了更多的钱.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锻炼之后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够更好地灵活运用数学计算,变换多种方式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增加生活技能知识.

3. 教师应该尝试改变学生家庭作业形式,让学生自己得出数学结论

教师以前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无非就是计算练习,不管是做计算题还是应用题,都离不开课本和练习册,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做完题之后不能够自己进行总结. 为改变这一弊端,教师改变作业形式,提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解答.

例如,在讲完“概率与统计”内容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是:为什么保险箱可以保管贵重物品?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等学生回家之后利用网络查找保险箱的有关资料,或是观察自己的保险箱. 在一番调查之后发现:保险箱有密码,是阿拉伯数字0到9任意排列,一共6位. 学生就应用自己白天在课堂中学习到的概率与统计的知识计算:每一位密码有10种选择,6位就是1000000种排列组合方式. 假如小偷偷偷潜入家中想偷取保险箱中的贵重物品,他在不知道密码的情况下就会不断地猜密码. 假如他从000000开始试的话,假设他10秒钟试一次,他要试遍所有的密码就要花10000000秒,那就要将近2800小时,相当于116天. 想要在主人不在的时间里打开保险箱的门偷走保险箱里面的东西是几乎不可能的,保险箱构造又十分坚固,小偷不能在没有声响,不惊动四邻的情况下轻易破坏保险箱,所以家庭里用保险箱存放贵重物品是十分安全的.

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的作业,是不是比传统的做计算题、应用题更能够锻炼、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和运用效果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另外,这样的作业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钻研能力以及解答实际生活现象的能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

篇3

【关键词】应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

1.引言

自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老师们在练习题选择、情境创造以及课外活动实践等方面运用了大量应用数学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这极大的丰富了小学数学教学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所谓应用数学,主要就是从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等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用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比如说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偏向于数学应用的学科。与应用数学相对应的是纯粹数学。纯粹数学主要用来研究数学自身的内部规律,即以纯粹形式来研究事物数量之间的的关系以及平面和空间形式的数学,比如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经典数学学科。在20世纪以前,纯粹数学在数学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进入20世纪以后,应用数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控制论、线性代数等应用数学学科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应用数学的价值和应用数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由此引起了人们对应用数学的重视。本文即通过分析应用数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指出应用数学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应用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作用就是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关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如果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入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他们就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小学数学难度不大,主要是一些自然常识性的内容,很容易就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将实践中的数学充分挖掘,,将其设计成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小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这些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百分数时,可以收集一些与百分数以及百分点相关的资料,所收集的资料应当涉及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使学生能够充分、清楚的认识百分数在实践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这些资料应当真实、准确、可靠,一定要杜绝人为捏造,否则百分数的实践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在对学生讲解例题习题和布置作业时,小学数学教师应适当的布置一些有关应用数学方面的习题,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

2.2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应用数学的内容与实践活动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叙述问题的过程较为完整,而且会提供较多的信息,需要学生从众多的信息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如果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强,当他们在面对实际的应用数学问题时,他们就会感到紧张,可能会失去解决这些应用数学问题的信心。

为此,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生分析应用数学问题进行引导。

一是根据具体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一般来说,应用数学问题的情境较为丰富,问题的叙述也比较复杂,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针对具体的情境提出问题。

二是在解决应用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小学数学教学将这些实际应用问题纳入到相关的数学定义、概念、公式以及定理中,并在习题中也有一部分实践应用数学题时,就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不能离开应用数学。一般情况下,很多实践应用数学问题并没有固定的或者直接的解题模式,往往学生需要分析这些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或者图形特点,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例如:A、B、C三个建设工程队完成某项建设工程的天数和每日的总工资如下表:

如果需要选择两个建设工程队合作完成这项建设工程。如果工期很紧,希望尽快完成这项工程,应当选择哪两个建设工程队进行合作?多少天能够完工?该建筑工程完工后两队各自的工资总额是多少?

分析:如果要尽快完成该项建筑工程,就是希望能够用最少的天数。由于是两个建设工程队进行合作,只需要选择两个做得快的建设工程队就可以了。由表中的资料可以看出,A队独立完成是10天,B队独立完成是15天,都比C队快。因此,选择A、B建设工程队进行合作,合作的天数是:

1/(1/10+1/15)=6(天)

那么,需要支付的工资是:

A队:20×6=120(万元),

B队:15×6=90(万元)

这样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的。在解答的过程中,需要学生选择合理的数据,确定需要运用的相关数学知识。

3.结束语

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大量的应用数学问题。只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将平时收集和观察到的实践问题的资料,经过总结、概括、处理之后,就能够设计和提炼出相关的应用数学问题,让学生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当中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充分发挥应用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仅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应用数学问题,还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金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

篇4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2、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篇5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例如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的估算”时,我首先引入以下现实情境:学校将要举行运动会,需要购置一些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带100元钱来到体育用品专卖店,篮球每个38元,排球每个27元,跳绳每根8元,羽毛球每副22元。请你帮体育老师估算一下:买这四样体育器材大约要用多少钱?100元钱够用吗?这样一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激起了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大量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的信念。

二、重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上课前感受数学知识的来源。

对小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计算法则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等,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有关数学知识之前,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数学,同时也为学生知识的构建积累必要的经验。可见,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感受数学知识的来源,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由于吨是较大的重量单位,三年级学生在课堂中受环境限制,无法亲自体会。因此,我在课前让学生去商店、建筑工地等社会场所中充分了解重量单位,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对新授知识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满载着获取的资料、质疑的问题和自己初步的了解。有了这些准备,知识的获取过程也就轻松自如了。

2.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以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数学的应用价值不会有很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而且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了解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它的应用价值。所以,教师一方面应该主动地把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介绍给学生,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应该介绍各种查找资料的方法途径,比如介绍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方法等。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知识应用的具体案例,并互相交流。这样,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就更多地了解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有用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3.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

在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存在形式是千姿百态的,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读出它的数学表现或描述,而需要我们自己去描述、去发现。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其中的规律或寻找数学的解决办法。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是主动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例如,在秋游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现活动中的一些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合理地解决诸如根据出游的人数和租车的价钱,如何合理租车;根据要划船的人数和租大船、小船的不同价钱,如何合理租船,等等数学问题。

4.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比例”以后,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测算校园中的一棵树木的高度。学生们观察、思考、操作、交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以前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的用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篇6

【摘 要】数学在社会、生活以及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非常重要,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本文中,将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对实际问题,可以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是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可以主动去寻找知识的实际背景,探索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三是认识到实际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利用生活原型,构建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其内容包含了四大部分,分别是概念、计算、几何知识以及应用题。在这之中,概念的产生、计算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及有关公式、应用题的解题规律,都来自于实际生活当中,所以说,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可以用自己方法去试着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基础,构建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公式和数量关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倍数与因数》为例,需要理解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这样就可以联系到生活当中“爸爸”与“儿子”的关系,爸爸可以做儿子,但是需要说明是爷爷的儿子;爸爸也可以是爸爸,他是他儿子的爸爸。又比如说在应用题的教学当中,举这样一道例题:老师要给班级中6个三好学生买奖品,一共买了6本笔记本和6支钢笔,每本笔记本3元,每支钢笔5元,那么这些奖品一共多少钱?通常情况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3×6+5×6=48(元)这种算法,而(3+5)×6=48(元)这种算法就比较抽象了,如果让学生回忆老师发奖品的情景,原来是把1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系在一起作为一份奖品,发给一个三好学生的,那么6个三好学生自然就是6份。像这样把抽象的概念和数量关系建立在学生的经验上,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和数量关系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结合实际,提供应用问题

在小学数学中,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向学生提供应用问题,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获取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师可以结合春游来安排实践活动, 设计游览计划,其中包括时间、费用、路线等,可以让学生来算一算门票:景点门票为20元一张,如果团体票一次买10张,就可以每张优惠10%,如果一次买20张,则可以每张优惠20%,假设有48名学生去玩,那么如何买票才比较合算?

又比如说在学习平均数时, 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小李的身高为1.5米,他不会游泳,想在游泳池中学习游泳,而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米,这会有危险吗?或者结合教学的适当时机与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他们提供一些比较简单的应用问题,如经济中的问题有股票、利润、成本等等,优化方案问题有最少材料、最优组合、最佳路线等等,生活中的问题有储蓄、保险、分期付款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研究、发现问题的实质,让学生可以意识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有价值的,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的问题,要在生活中不断使用数学,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收集数学信息,感受数学价值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数学信息,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从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比如说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中的《统计》,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折线统计图在股市上用得最多,教师可以让学生打开电脑,看看某一只股票的股价以及成交量的走势图,然后分组进行分析,从而得知这只股票的一些信心,让学生思考如果已经买了这只股票会怎么做,这样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加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课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股市的了解进行交流,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四、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它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从中找到其他学科中和数学有关的突破口,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资料,如:根据统计,全世界每分钟大约损失耕地面积40万平方米, 每分钟损失的森林面积大约占每分钟损失耕地面积的1/2, 每分钟被沙漠化的面积大约占每分钟损失耕地面积的2/7。根据上述数据,你可以知道些什么?通过解答,学生可以求出“全世界每分钟损失的耕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每分钟被沙漠化的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家园是多么的重要。

五、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需要利用生活原型构建出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结合实际向学生提供应用问题,收集数学信息,感受数学价值,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从而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瑞平.浅谈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考试与评价,2013(9)

篇7

关键词:生活;数学教学;应用意识;兴趣;能力;方法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义务阶段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会面临许多活生生的实际问题,但他们能否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呢?恐怕还存在一定的不尽如人意,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尝试,应该有点帮助。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莫过于生活中的场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载体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如,《认识人民币》《位置与方向》等尤其突出。在学习这些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模拟日常生活中家人购物、出行、管理等,做一些应用数学活动,或布置一些应用数学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延伸,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就是这样一个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学生对此既感到熟悉又有一些疑惑。生活中面额小的货币流通少,特别是分币,现在根本不用,学生不感兴趣,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呢?教师就要多想一点办法了,比如,结合教学内容做一些有趣的游戏,模拟售货员,1元的作业本,是否1角钱可以卖,2角呢?5角呢?多少1角可以卖?多少2角可以卖?课后让学生在家里收集一点零钱,如分币,实际使用零钱购一次物。又如,学习《位置与方向》时,让学生模拟导游,介绍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地运用到学过的方位知识。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做起来又十分感兴趣,对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习数学就要活学活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经常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只有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才能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亲切、实用和价值。在平时教学中,我处处创设一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用处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如,三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3个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成人票10元,学生票5元,团体票(10人)6元,怎样买票合算?”这是一道很好的情境题,我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很快解决方案就出来了。一是先看有几种买法:(1)全部买团体票;(2)老师买成人票,学生买学生票;(3)买部分团体票,部分学生票。二是进行计算对比,第一种方案318元,第二种方案280元,第3种方案275元,第三种方案钱少。使学生知道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购票,打折可以让我们避免损失。再如学习统计和求平均数后,要求学生比较一下每个学习小组上一次单元测试的成绩。学习长方体体积之后,可以让学生计算砌一堵墙需要多少环保砖。这些练习,使学生马上就会想到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

三、联系生活,合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方法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问题意识 应用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56

On Problem Awareness and Application Interest Training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CHEN Fangyuan

(Fujian Quanzhou Mingxi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Quanzhou, Fujian 362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vergence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new curriculum reform,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ocess thus became a highly change, development, interactive innovat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from students how real life and have knowledge of view, the creation of interactive scenarios, contact life teaching,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mathematics, math problems to life, so that students accepted mathematical knowledge while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experience the fun of life is inseparable from mathematic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 primary mathematics; innovative thinking; problem awareness; application interest

0 引言

一个良好的“问题解决”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发现、探索、实现“再创造”数学的过程,其间往往对许多数学思想、解题策略产生新的领悟,思维能力也得以锻炼和发展,从而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学生不仅可以轻轻松松地学到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乐趣,获得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思维。

1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1 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

轻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能够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营造充满亲情的教与学环境需要广大教师对学生投入关爱。当今,孩子在家里是宝贝小“皇帝”,父母、长辈的溺爱,使他们既争强好胜,又特别爱面子是普通现象。但在课堂上学生不敢提问也是普遍现象。学生认为:我提的问题一旦是错的同学们会嘲笑吗?如果别的同学都懂了我又多没面子?如果我提的问题不是新课的要点老师会批评吗?要改变这样状况,教师必须创造十分轻松、和谐、民主、互动的教学环境。如:对课堂上大胆提问的学生,提对的可鼓励,错的决不批评,而应启发引导这些学生树立信心用新的方法重新思考问题;对提出具有创新性问题的学生应因势利导,鼓励他们采取个人和小组集思广益方式对问题展开讨论。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积极举手,大胆发言就会蔚然成风。

1.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创新来源于怀疑,疑问最容易引起深究,如何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崭新课题。在教学“一个数被整除的判断方法”时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迅速判断任意自然数能否被任意一个整除整除。同学们议论纷纷,觉得很新奇,这里面有什么诀窍?疑惑的产生激发了学生探索解题的热情。通过思索同学们总结出: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是0或5,则这个数能被5整除;若一个整数能被2和3整除,则这个数就能被6整除。学生求知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当学生挨个对一个数被整除的推算中,提出能被7整除的数又如何判断呢。新的疑问再次激发了极大的兴趣。当我讲解了“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7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减、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接着举例判断133是否7的倍数的过程:133?=7,所以133是7的倍数等等。

1.3 巧妙设置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潜力

在教学中,巧妙给学生设置障碍,造成解题的困难,也是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激发解题兴趣的好方法。例如:在学生学过各种图形的体积计算之后,组织一次趣味数学活动。把学生分组,给各组提供了有规则的容器、尺子和水,要求大家测量出篮球的体积,这个难题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探索问题的兴趣,也挖掘出学生的聪明才智。此外,老师还可以从指导看书,生活实践等方面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只要教师认真引导学生,就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永存生活中,就能使学生从此留意数学问题,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

2 如何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1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的认识时,根据少儿爱动、好学、喜爱接受新事物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长度测量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测量(自己感兴趣的某物体的长度,课堂上要求学生将测量的物体进行介绍交流,此时学生信心十足纷纷举手抢着作答。在抽取作答的学生中,有的测量了家里办公桌的四条边长,有的介绍了自己小床的边长,还有测量茶几边长,桌、椅高度等等。当学生沉静在认知、感知喜悦中,我又进一步向学生讲授了长度单位的十进位知识,既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十进位知识。此时,认识长度单位已成为学生的迫切愿望,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课程学习。

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长度单位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我介绍了城市路灯的间距为50米,让学生测量学校到家里的路程是多少米。下课后小伙伴们三五成群、议论纷纷,激发了浓厚的学习热情和灵感。最终有同学提出先测量出自己每两步之间的平均距离,在利用城市路灯之间标准距离,既可测量出家到学校之间距离,同时也可以得出家到学校最近的路程。这样既不用太复杂的测量工具,又能够灵活应用所掌握的课堂知识,得出学生欲知的结果。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应用的灵感。

2.2 引入游戏助力教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我们应重视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使教学内容带上一些游戏色彩,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2的倍数的特征”时,课一开始,便设计了倍数游戏。按座位顺序叫号,碰到2的倍数的同学还要拍手。在游戏进入到后半部分,同学们可能是找到了规律,游戏很快就完成了。这时,老师问全班同学:“你们有什么发现?”同学们纷纷举手……通过游戏引入,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把握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水平

3.1 教师应把握课堂教学生成因素

当教师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识,传授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时候,每一堂课究竟是怎样的过程,已不在是教案的预先设计能够掌控的,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设的基础上,跟随学生思维随时随地调整教学方案。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对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时有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有闰年和闰月”提法。于是打开准备好的“太阳、地球、月亮”运行课件,给学生讲解了为何公历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知识。以及闰年就是为了弥补阴历和阳历之间每年的差别而设立的,因为阴历一年有354天,而阳历一年有365天,两者相差十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别,所以每隔三年等到阴历和阳历正好相差一个月左右的时候阴历年就会多出一个月,被称为闰月,有闰月的年就被称为闰年。这堂课虽然打乱了原定的进程,但学生满足的神情不正说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这些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吗?

这堂课的成功教学,使我收获颇多。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是在于一旦有这样的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因此,作为数学科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课改理念,完美的课堂艺术和厚实的数学底蕴。

3.2 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养成

大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正确引导学生大敢设想、敢于发言,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给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从眼见的、耳闻的、想到的开始说,到说题意、说解题过程、说解题思路,说算理,学生如能“说理清楚,语言规范”,说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已较牢固,多说还能促进计算、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分组讨论,学生汇报过程和结果:(1)研究长方形边和正方形边的特点时,通过指导学生折纸片的方法研究。通过折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研究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点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通过对比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2)研究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我是用直尺量的。通过量知道:长方形的长边都是12厘米,短边都是7.5厘米,得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7.5厘米,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3.3 为学生创设交流互动合作的平台

在数学教学解题过程中,提倡同学之间交流、合作、互动,集思广益的团队精神。因为每个人思维、见解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许多学生就能够从同伴的构想中得到启发,重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见解。

在一次购物的实践活动中,某商场做矿泉水促销活动,大瓶每瓶1200毫升,单价4元;小瓶的每瓶300毫升,单价0.8元。优惠条件是满30元一律八折。班级准备开联欢会需购买矿泉水,如果要给全班50位同学每人准备约300毫升的矿泉水,怎么买合算?这样同学之间纷纷出谋献策,应用所学知识共同探讨,不但使学生参与了探索,而且又学会了交流,同时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同学们围绕买大瓶、小瓶,价钱等多种方案,展开讨论、交流和比较,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变成了合作探索的过程。

4 结束语

在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联系实际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品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生活题材;数学课堂;应用实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很多人以为学数学没有多大的作用,他既不做科学家,又不做发明家,只是在市场里或者商场里运用简单的数学,而很多工作好像与数学无关,所以觉得学那么多高深的数学干嘛?其实这种理解与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1].

一、社会题材融入数与代数的课堂

总所周知,数学知识点多、考点多是逻辑性比较强、比较抽象、严谨的一门学科,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二次函数,它的意义、图象、性质、应用都是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教师一定要善于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引例,不断挖掘知识点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化难为易,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例如,二次函数概念教学时,首先设计一道梯度练习题

现有120 cm的篱笆要围成一个矩形场地ABCD,所示(1)若AB=10 cm、20 cm、30 cm,则矩形ABCD的面积是多少?(2)若AB=x cm,矩形ABCD的面积为Y,Y与x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表示?(3)认真观察上式的特征,与以前学过的函数有什么不同.

解析:(1)当AB=10,BC=50,所以矩形ABCD的面积为500 cm2,当AB=20,BC=40,矩形ABCD的面积为800 cm2,当AB=30,BC=30,矩形ABCD的面积为900 cm2,(2)当AB=x,BC=60- x,矩形ABCD的面积为:Y=x(60-x)=-x2+60x.

通过实际问题层层设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回顾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发现问题,这个函数的自变量次数是2次,粗略认识二次函数,进而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二次函数的概念.

2.接着设计第二个问题 :能围出面积大于900 cm2的长方形吗?

解析:通过列表猜想:(表略)在表内数据中,当长小于30 cm时,面积会随着长的增大而增大,当长小于30 cm时,面积会随着长的减小而减小.并且具有对称性,由此猜想,当长等于30 cm,长方形面积最大等于900 cm2,故不能围出面积大于900 cm2的长方形.

还可以把函数变成一元二次方程进行配方得到,所以Y=x(60-x)=-x2+60 x=-( x-30)2+900,因为( x-30)2≥0,所以Y的最大值为900 cm2,

3.最后进行反思,正确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可用二次函数来求面积最大值,体会可以运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2].

二、几何、图形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在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中, 课程内容不要单纯的呈现数学知识点,枯燥的讲解例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如,在讲述勾股定理逆定理时,可以引用师傅造房子的做法,说明这个定理在生活中的作用,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准备做房子时,先定好位置,通常每个角落都是直角,为了减小误差,师傅是不会用三角板的直角去确定直角的,先在相邻的3个角落钉下小木桩,木桩与木桩之间牵上红线,若把三个角落看成A、B、C三个点,即A、B、C代表三个木桩,然后C与A,C与B牵上红线,在AC上量出CQ=15 cm,在CB上量出CP=20 cm,那么PQ就应该等于25 cm,来调节A或者B的位置.用这种方法测量出来的∠C= 90°,这样建筑的房子在角落墙与墙才互相垂直.这就是数学上的勾股定理逆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社会生产与生活做出贡献.

其实数学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找到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例子,“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更密切.只要教师认真备课,真心专研教材,不要用教材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同时细心留意身边的点点滴滴,不断挖掘生活题材,充实数学课堂,那么数学课堂将不会沉闷、枯燥.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充满快乐激情,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如果教师学会用生活题材揭示数学规律,又用数学知识解析生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数学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总之,现在的学生学业重,压力大,教师应想方设法令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努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素菊.还原数学的美丽――浅谈初中数学学习方法[J].新课程(教研),2011(7).

篇10

一、“应用意识”的内涵

“应用意识”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二是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是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二是对数学有一种正确的观念,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二、加强一般“应用意识”的教学

1.教给学生如何建立“应用意识”的思考方法,展示思维过程。教给学生“应用意识”的思考方法是培养这种意识策略的中心内容,也是教学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解应用题时才有路可循,才能比较顺利地探索出解题的途径,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终身受益,解题的思维过程才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可见,解答应用题选择合适的思考办法至关重要。教学时,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按照一定的思路展开分析,解题的准确率也就会慢慢提高。

2.揭示“应用意识”与解决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揭示“应用意识”与解决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现行教材的一大特色。现行教材应用题的例题前基本上安排了与之有关的复习题,例题后利用想一想又添置了变式题,这就要求学生弄清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把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特点,学会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引导主动探究,增强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猜测、推测,用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主体意识在主动探究中增强。主动探究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理解问题;第二步,选择一个计划;第三步,尝试计划;第四步,检查答案;第五步,反思做了什么。当然,以上五个主动探究的步骤,并不是一个接一个地直线式进行的,其间有反复、有波折,应该依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适当地突出或削弱某一个步骤,以便更有效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上例中,当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时,教师设问:“你喜欢解决哪一个问题?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解决,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引导反思评价,优化“应用意识”的结构

“应用意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历、探索与体验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五、演绎拓展变化,强化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它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使学生思维向高层次发展。

以《三步计算应用题》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中,应该重视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世界出现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鼓励和支持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