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总结了贵阳市南明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主要做法、营销方式,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对策,以为当地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点;营销方式;问题;对策;贵州贵阳;南明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式,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利益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现对贵阳市南阳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作一探讨。
1南明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农业的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指导和支持下,一种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围绕某一专(产)业或产品组织起来,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采购、销售、加工、储运、开发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1]。据不完全统计,贵阳市南明区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个,其中专业合作社4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的22.2%;专业协会14个,占77.8%;运行较好的有13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72.2%;入会(社)员人数662人,平均每个组织36人左右,人数最多的绿宝石果蔬专业合作社有107户,人数最少的永乐乡生态农业旅游协会只有7户;运行较好的13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带动农户1 650多户,注册农产品商标品牌3个,固定资产总额404万元,全年销售蔬菜10.48万t、水果8 100 t以上。
2南明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特点
2.1以产业为合作依托
在贵阳市南明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种植业14个,占77.78%;养殖业2个,占11.11%;服务业(农机)1个,占5.56%;旅游业1个,占5.56%[2]。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围绕当地已形成的各种蔬菜、水果等优势产业产品,以村民委员会和农业种植大户、营销大户为核心力量,把经营分散、规模细小、从事同类农产品的农户有序组织起来,创建一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产业优势。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技术、信息、资金、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合作及联动,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2以品牌为合作导向
在贵阳市南明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区域级1个(农机),占5.56%;乡级2个,占11.11%;村组级15个,占83.33%。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优质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以“永”牌艳红桃、“永乐”牌无公害蔬菜、“青冈树”牌食用菌为主着力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品品牌。通过对外宣传,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市场知名度,增加了销量。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绿色认证,提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会(社)员在合作中受益。
2.3以服务为合作基石
贵阳市南明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由村民委员会牵头领办的17个,占总数的94.44%;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领办的1个(农机),占其总数的5.56%。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综合优势,为会(社)员及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物资、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产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市场营销网络,为会(社)员提供市场经济信息,指导会(社)员组织生产,同时利用与农业主管部门、农用物资供应部门和生产厂家建立的稳定的业务关系,及时组织货源,保证会(社)员和农户生产资料的供应。在产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生产质量标准,会(社)员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按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开展生产经营。在产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拓市场,构筑市场网络,实行订单农业,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出售为会(社)员提供品牌营销服务,使会(社)员分享流通环节的经济效益,有效解决会(社)员农户“卖难”问题[3]。
3南明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做法
3.1项目扶持
贵阳市南明区主要是通过建立基地,引进新产品试验示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投入品、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进行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促进了协会的发展。2009年至今,贵阳市南明区就投入资金327.55万元,建立了速生菜、茄果类、豆类、瓜类、香细菜、萝卜、大白菜、莴笋、莲藕、特色辣椒、芦笋、食用菌生产项目,蔬菜种植面积达1 426.67 hm2,移栽播种面积4 000 hm2,果树栽种面积769.53 hm2,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健康发展。
3.2投入扶持
贵阳市南明区先后采取投入资金、生产资料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给予扶持。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今,贵阳市南明区投入各类扶持资金达370.55万元购买种子、肥料、保水剂、印制外销包装袋和完善农产品基地基础设施;投入554万元组织实施了23处水利工程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2010年初,又投入抗旱救灾资金72.6万元,组织、协调抗旱人员2万余人(次)、抗旱机具800余台(套),新建应急水源工程3处,修建小水池20口,出动抗旱运水机动车320辆次,抗旱用电26.2万kW·h,抗旱用油78.9 t,购买了25台农机具赠送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抗旱浇灌980公顷次,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3技术扶持
贵阳市南明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按区域类别分批进行集中培训,2009年以来,累计开办培训班18期,受培训人员达1 500人次;同时,结合农事季节和专业项目,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生产基地、上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进行专业技术服务5 000人次,田间现场指导1 585余人次。如引进“碧秀”苦瓜品种后,科技人员结合种植生产苦瓜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改变常规种植技术,采取棚架栽培技术,通过精耕细作、科学栽培、加强管理、设施技术合理应用,将采收期延晚到10月中旬,错开当地品种8—10月采收高峰期,充分发挥了延晚上市、质优价高的优势,提高了产量和产值。平均产量达57 t/hm2、收入7 470元/hm2;项目区总产量达1 149 t,实现产值231.78万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4南明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营销方式
4.1农超对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户组织起来闯市场,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有效地避免了风险,提高了收益。绿宝石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农民群众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了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建立了生产技术档案,推动了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可追溯制的建立,促进了农业标准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保护价收购会(社)员的产品供应大型超市,经沃尔玛贵阳公司的考核,从2009年12月起每天供应沃尔玛贵阳公司超市生鲜蔬菜3 t,蔬菜从过去的2~4元/kg增加到4~6元/kg,扩大了农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规模,优势农产品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提高了会(社)员的收入,形成了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4.2农商对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发挥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的机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和重要力量。永乐果蔬协会根据市场需要,引进新品种,帮助农户科学种植,生产适销对路的无公害产品,积极联系重庆、广西、浙江、广东、四川等省外地和省内遵义、凯里、毕节、都匀、安顺等地客商前来采购,2009年外销53 041 t,蔬菜总产值2.32亿元。
4.3农企对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开展签订购销合同、组织供应优质品种、规范标准化生产、收购产品等中介服务,并协调双方利益,减轻了龙头企业与众多农户连接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减少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摩擦,保障了农户的利益。永乐乡柏杨村蔬菜产业协会引进贵州万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合作社)+农户”形式,依托食用菌生产建设有特色的食用菌生态示范观光园区生产香菇(正常季节和反季节香菇)金针菇、姖菇、袖珍菇、茶树菇等常规品种和猪肚菇、金福菇、长根菇、灵芝、球盖菇、鸡松茸等珍稀品种,组织农户种植食用菌,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投入品、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进行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由会(社)员自行选择按照保底价格交售给公司或农户生产后自行销售。项目全面建成可发展100家农户生产各类菌包150万包,食用菌种植、菌棒推广及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每年可收入460万元,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和会(社)员的积极性[4]。
5南明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该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来看,虽有较好典型,但是总的情况是发育参差不齐,大部分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时期,内部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官办色彩较浓,从业人员员数量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较小,辐射带动面还很窄;经营范围基本上都是围绕蔬菜水果进行,服务和业务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和初级产品销售的层面上,很少开展深加工,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资金积累能力非常有限,实力较弱,又缺少有效抵押物,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合作组织与会员之间没有经济利益捆绑,即使有实体牵头的组织,组织仍较松散,凝聚力不强,抗御风险能力弱,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时常处于力不从心、组织无力的状态,特别是在生产品种稀少价高时,一些会(社)员会“唯利是图”迈开组织自行出售,而产品过剩市场疲软时又找组织“麻烦”。
6南明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新的市场主体,不仅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还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只有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逐步形成依法设立、股权科学、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机制,才能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成实施现代农业和市场竞争的经济主体。
6.1切实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民有、民管、民受益”的新型组织,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抱团”赢得资产的增值成为可能,同时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又一条重要途径。大力整合各种政府资金,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的扶持力度,想方设法解决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及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管理与监督工作,使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6.2完善内在机制,规范内部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既源于改善其外部环境,更需要创新和规范内在机制。在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服务会员、不以盈利为目的、民主管理、按惠顾额返还盈余等原则的基础上,在会员构成、股金设置、经济参与、内部运作、民主决策、民主控制、财务管理、盈余分配等方面予以规范,真正形成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服务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逐步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真正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质量。
6.3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化建设
坚持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或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来培育,积极组织会(社)员搞好扩大生产和不断扩大经营规模,通过创建品牌产品、质量安全、加工包装、市场开拓等提升产业,提高经济效益,不断促进会员增收,带动更多的农民共同致富。
6.4加强培训与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牵头人的素质。要分期分批对合作组织带头人、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及社员,开展合作理论、法律制度、规范建设、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知识的骨干队伍,提高合作组织成员的经营管理水平[5]。鼓励支持各级各类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任职、兼职和担任技术顾问,或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
6.5突出“4个统一”,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是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对组织内成员开展生产经营需要的农业投入品,统一组织采购、运输、储藏和供应,努力降低会员的生产成本。二是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在组织内部统一制订、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统一开展技术培训和合作知识培训,提高成员的素质。三是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重视注册商标,积极申请条形码,尽快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全力开拓市场。四是统一产品和基地的认证认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无公害生产基地进行统一认定,有计划地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创建知名品牌,提升产品档次。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树立对内搞好服务,对外树立竞争的理念,促进合作组织又快又好发展。
6.6拉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经济链条
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认真抓好产后农产品的销售、保鲜、加工、贮藏等环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档次。继续加强农产品流通队伍的建设,培育和壮大农民营销队伍,鼓励和引导经营能人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积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合作中的作用,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切实解决农民产后销售难的后顾之忧,使农民真正达到增产增收。
7参考文献
[1] 董长海,张广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及发展探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9(12):5-8.
[2] 张筑铭.贵阳市南明区“十二五”第一产业发展构想[R].贵阳市南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009.
[3] 凌志勇.对玉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N].玉林日报,2004-12-30.
篇2
关键词:渔业结构;变动速率;变动方向;优化升级
中图分类号:F316.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21
Research of the Problem on Liaoning Fishe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GAO Dong-ya, BAO Teligenbaiy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China)
Abstract: Fishe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has been a hot issue committed to research in Liaoning, which to some extent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prospects of Liaoning fishery.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 change to Moore value to estimate the Liaoning fishery developmen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 exploring a road to Liaoning fishery structure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aoning fisheries development, it wa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measure in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change of fishery structure, pointing out the present status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Liaoning fishery structure; and finally proposed the way of fishe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isheries, fishing structure, culturing species and control measures, pointing a certain direction for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fisheri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fishery structure; rate of change; direction of chang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辽宁渔业凭借优越的自然区位优势、发达的腹地配套设施、雄厚的科研实力,现已基本形成一个集养殖、捕捞、加工、物流、贸易、科研、教育为一体的产业体系[1]。但是,长期以来,辽宁渔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而推进渔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因此,加强对渔业结构的研究,探索合理可行的优化升级之路成为促进辽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辽宁渔业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辽宁渔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根据各时期渔业的不同特点,可将辽宁渔业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图1)。
1.1 复苏发展阶段:1949―1952年
解放后,辽宁省制定了相应的渔业法规和制度,并进行了,向渔民分配了渔业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渔业复苏时期,各级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渔业生产,为渔民提供渔业生产贷款,并建立领先的水产养殖行政结构领导生产。同时,重建了渔业市场,通过一些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了渔民生产的积极性。到1952年,辽宁省水产品产量恢复到16.26万t,是1949年(7.96万t)的2.04倍。这一阶段,渔业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6.88%,辽宁渔业开始发展起来。
1.2 波动发展阶段:1953―1968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沿海市、县先后建立了渔政机构;重点市、县 (区)建立了技术推广站和水产养殖供应机构,加强对水产养殖生产和供应的领导,为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58―1961年的“”时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极度缺乏,造成了渔业生产的严重受损。经过1963―1965年的积极调整,渔业又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初期(1966―1968年),渔业生产过于追求高产量、高收益,渔业管理也陷入混乱,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经济鱼类资源大幅度下降,且由于船只数量增加过快,经营管理跟不上以及生产方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省渔业生产的发展。1968年, 辽宁水产品产量达到18.84万t,仅为1953年的1.16倍,增长幅度较小,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03%。在此阶段,呈现7次负增长,辽宁渔业缓慢地向前发展。
1.3 快速发展阶段:1969―1977年
20世纪70年代初,锦州、丹东、旅顺、营口市国营渔业公司和大连海洋渔业公司等相继增添了一批大型拖网渔轮。同时将大批术帆船改装为机动船进行海洋捕捞生产,使机动渔船捕捞产量超过了木帆船的捕捞产量[2]。在此阶段,水产养殖生产发展较快,到1976年贝类养殖产量达到3.27万t,海带年产量也由1966年的1.44万t增加到3.80万t。除此之外,淡水养殖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辽宁省淡水养殖面积1975年达到 5.53万hm2,到 1977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4.99万t,比 1969年的22.35万t增长了146%,年平均增长率为11.91%,渔业产值也由1969年的0.90亿元增长到2.0亿元,渔业生产快速发展。但由于钢质大型渔船的海洋捕捞产量远远超过了资源再生能力,导致海洋捕捞的主要经济品种的产量下降严重,为今后几年的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
1.4 调整发展阶段:1978―1999年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海洋污染的加剧和高强度捕捞,渔业资源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衰竭。党的以来,我国提出了“以养为主”的方针,辽宁省也开始把海水养殖业作为其结构调整的重点,辽宁渔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8―1985年,辽宁省紧紧围绕解决吃鱼难的问题,发展辽宁水产养殖业。1982年,辽宁省渔业捕捞和养殖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总产量首次突破了50万t。1986―1993年,全省把重点转移到了丰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工程”上,并调整海洋捕捞业结构,积极发展远洋渔业。1994―1999年,全省认真贯彻国家的渔业发展方针,把工作重心放在调整渔业结构上。但在此期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海洋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二是养殖病害肆虐,严重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三是渔业科技发展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总的来说,1999 年辽宁水产品产量达到333. 80万t,是1978年的6.08 倍。这个阶段的渔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8.98%,渔业产值也由1978年的2.10亿元增长到1999年的165.30亿元,辽宁省渔业生产开始全面建设和发展起来。
1.5 全面发展阶段:2000―2012年
2000年至今,全省渔业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工作,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全省渔业经济的发展。辽宁省坚持优化渔业结构,不断创新养殖品种和模式。 2004年,全省海水精品养殖面积达10万hm2,产量120万t,产值140亿元。休闲渔业也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以沈阳、鞍山、丹东、锦州等市为中心的观赏鱼基地。2007年,水产品产量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下降,年平均增长率为-17.86%,但产值一直持续稳定增长,这与国家的“零增长”有很大关系。2012水产品总产量480万t,同比增长6%,水产品产值达到了717.07亿元,为2000年的180亿元的3.98倍。辽宁省的渔业走上了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2 辽宁渔业结构变动及其测度
2.1 渔业结构变动速率
为了更加准确地判断辽宁渔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本研究采用Moore结构变化值来测量各产业此消彼长的方向变化,它是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
M+=cosθ=■(ωi0ωit /[(■ωi02)(■ωit2)] )
式中,M+表示Moore结构变化值,它的值介于0到1之间,越接近1,产业结构变动越小,反之越大;ωi0表示i产业基期所占比重,ωit表示i部门报告期所占比重。则θ= arccos(M+),它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与角度,且θ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变化幅度越大。
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年均变化的绝对值[3]。它的计算公式是:
k=[■(|qit-qi0 |)]/m
k为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qi0、qit表示基期、报告期i产业的构成比例;n表示产业门类数;m表示基期0到报告期t之间的年份数。k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变动的幅度越大。
辽宁渔业可划分为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内陆捕捞业和内陆养殖业4个部门。根据1949年以来渔业4个部门产业结构的数据及上述公式,可分别计算7个时段的Moore结构变化值、向量夹角、夹角年均变化值及渔业结构年均变动值(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种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建国以来,辽宁省的渔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渔业结构年均变动值为48.38%,向量夹角年均变化值为1.039 7°。其中,复苏发展阶段(1949―1952年)、调整发展时期(1978―1999年)的结构变动速率最快,产业结构变化程度最高,M+值达到了0.928 2,θ值为21.844 1。随后的全面发展阶段(2000―2012年)的结构变动速率略微减缓,M+值为0.936 9,θ值减少了1.381 4,但也远远超过其他时期。
2.2 渔业结构变动方向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是用来测定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的指标,可以作为表征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指标[3]。其计算公式为:
Ei =αi+(αi-1)/Rt
式中,Ei表示第i产业部门的结构超前系数,αi表示第i产业部门报告期所占份额与基期所占份额之比,Rt表示同期第i产业部门所在经济系统的平均增长率。其中,Rt=( ■-1)*100%,此式中a为起始年,其产量数据为A,b为目标年,其产量数据为B。如果Ei1,则第i部门产业有超前发展的倾向,其所占份额有所上升。
由表2可得出,1949―2012年,辽宁海洋捕捞业比重呈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发展也相对滞后;海水养殖业超前发展程度十分之强,大大超过了其他部门产业,同比上升了55%,发展劲头非常强劲。相比之下,内陆渔业发展超前程度和比重增加值都略有下降,捕捞业整体略微超前发展,养殖业比重则一直呈上升趋势,且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超强发展趋势。
2.3 渔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辽宁渔业发展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海水产品,且一直保持着较快速度的增长,相对来说贡献率较小的是内陆产品,发展速度也相对较缓。近年来,养殖产品的地位日益提高,逐渐超过了捕捞产品的贡献,对满足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和调整渔业结构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图2)。
从表2可以看出,辽宁渔业结构呈现出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内陆养殖三足鼎立的局面,且水产养殖业在渔业结构调整中不断优化。尤其是海水养殖业,它对辽宁省的渔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重要性逐渐升级,已成为辽宁省沿海地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后,海洋捕捞业的比重出现较大幅度地下降,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产量的比例逐渐趋于平衡,说明养、捕两大部门的产量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加大其生产结构的调整力度,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其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主导品种培育研究相对滞后,“精品工程”有待进一步开发;对浅海、滩涂的利用也不够合理,养殖水域随意性较大;海水养殖业不够生态、高效和科学。内陆渔业中,养殖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捕捞业,内陆养殖与海水养殖逐渐协调发展,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渔业养殖的方式目前阶段还较为传统,新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应用程度低;养殖水域环境条件恶化,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的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之势[4];内陆养殖产品的趋同性较为明显,淡水名特优新品种的繁育、养殖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内陆捕捞近年来发展形势较好,在产量“零增长”的基础上,产值实现持续增长。因此,辽宁省应抓好捕捞业和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工作,建设结构比例更加协调、合理的渔业生产体系,共同加快现代渔业的建设和发展。
3 辽宁渔业结构优化升级途径选择
3.1 优化渔业生产布局,促进区域渔业经济协调发展
要想促进辽宁省渔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在大力发展全省渔业的过程中,既突出重点渔区的发展,又兼顾到全省发展的平衡。各地要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渔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渔业。
渔业经济是沿海市、县、区的主要内容之一,渔业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所占的比例非常大[5]。因此,沿海且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优势,在确保渔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名优特水产养殖和生产,形成产业化经营;适宜开发的旅游风景区应突出发展以观光和休闲为主的服务性渔业;其他距海较远和内陆的城市应重点推广新型淡水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高产技术,并大力发展内陆地区的水产品流通业。
3.2 调整优化海洋捕捞结构,大力发展远洋捕捞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不断枯竭,深海捕捞已成为发展趋势[6]。为保证辽宁海洋捕捞业健康稳步发展,必须压缩近海捕捞强度,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提高远洋渔业发展质量。
首先,要围绕捕捞生产零增长的目标来不断坚持和完善相关的各项制度和措施,鼓励和帮助沿海捕捞渔民共同实现转产转业,积极引导他们从事养殖业和服务业等;促进近海捕捞作业渔船由单一的作业方式向多元化生产发展,优化作业结构;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的禁渔区、休(禁)渔期、禁渔具、渔业许可证等渔业法规和管理制度,并对休(禁)渔渔民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新增的捕捞渔船实施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坚决取缔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渔船;保护海域环境和渔业资源,发展生态渔业,从而保证近海捕捞生产规模适度、科学有序地开展。
其次,要积极开辟新渔场,在巩固和提高过洋性远洋渔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公海远洋渔业;以辽宁省内较大型的远洋渔业企业为首,提高其科学化管理程度,加强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建设,增强远洋渔业企业的整体效益;在提高远洋捕捞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远洋渔业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共同发展。
3.3 加快新品种引进开发,坚持发展名优主导养殖
辽宁省水产养殖发展势头较好,应继续积极探索名优特养殖品种的开发和利用,优化养殖品种结构,促使其由重量向重质的方向转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在确立主导产业的过程中,要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突出特色,坚持多种养殖,多条腿走路,区域化布局,一体化、规模化、系列化经营[7-8];加强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病害的监测和预报,开展水质分析等基础工作[9-10];培育和建设现代养殖区域,带动周边地区水产养殖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合理开发和保护渔业资源,采用健康高效的养殖技术,同时抓好病害防治等工作,推进全省名优特水产养殖向节水、节地、节能、环保方向顺利开展。
3.4 综合运用市场、政府等多种手段调整渔业结构
单方面依靠政府或市场是无法高效合理地调整渔业结构的,辽宁省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与市场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新格局。
政府方面,要结合辽宁省的渔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合理的调整计划和重大战略措施;多渠道增加渔业投入,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实施相关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各种补贴政策,并完善配套的渔业设施建设,为渔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扶持和壮大省内优秀的水产龙头企业,要采取贴息补助、投资参股、税收优惠等政策, 支持龙头企业为渔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11];以科技创新推动渔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建立起新型的技术体系,提高渔民的整体素质。对于以上各项措施,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要落实好各项工作的完成,推进渔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市场也应充分发挥其政府调控所不具有的独特功能,配合政府共同为全省渔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探索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且切实可行的道路。市场开发应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立足当地的市场 ,更要瞄准国内其他的市场和国际市场 [12];渔民是渔业结构调整的主题,应提高渔民的市场意识,从而保证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生产经营项目,达到增收增产的目的;政府应加强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运行机制、价格机制健全,各种要素齐全,多元化发展的渔业市场体系,对渔业资源的配置起到应有的调整和配置作用,从而促进辽宁省渔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 杨阳,曲永泉.辽宁省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15):201-205.
[2] 李军.辽宁省渔业资源发展现状分析及调控[D].沈阳:东北大学,2005.
[3] 包特力根白乙.大连渔业结构变动测度和优化途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15.
[4] 贺凌等.发挥区域优势加快辽宁海洋渔业产业化进程[J].现代渔业信息,2010(7):14-15.
[5] 孙建富.辽宁渔业经济发展的对策[J].辽宁经济,2011(3):75-77.
[6] 杨瑾. 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 振兴海洋经济[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11):97-99.
[7] 张耀光,韩增林, 刘锴,等.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9(12):2 192-2 200.
[8] 乔明,刘正垣,白剑虹.内蒙古渔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方向[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14-15,56.
[9] 周会文.转方式 调结构 推进抚宁县渔业健康持续发展[J].河北渔业,2012(2):56-59.
[10] 郑斯思,谭春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1(1):76-78,94.
篇3
关键词 畜牧业;生产现状;养殖效益;问题;对策;江苏姜堰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22-01
2012年,受行业周期性影响,姜堰市畜牧业遭遇巨大冲击,畜禽养殖效益明显下降,有的养殖项目已经出现亏损,整个行业处于低谷期,广大养殖户生产、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畜牧业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为准确了解畜牧业发展动态,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畜禽养殖户,促进畜牧生产健康发展,推进畜牧业生产转型升级,通过入户、入场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畜牧生产调查,并对生猪、肉鸡、蛋鸡和奶牛养殖效益进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1 畜牧业生产现状
2012年9月底,姜堰市栏存生猪25.28万头,同比下降3 474头,降幅1.36%;栏存能繁母猪32 733头,同比增加1 746头,增幅5.63%,1—9月生猪累计出栏32.5万头,同比下降10.38%;栏存2月龄以下仔猪73 725头,同比减少24 879头,下降25.23%,栏存2~4月龄中猪7.25万头,同比减少1.485万头,下降17%,栏存4月龄以上大猪73 842头,同比增加3 522头,增长5.01%。生猪生产略有下降,但生猪存栏结构基本合理。家禽存栏总数为526.67万羽,同比增长1 %,其中蛋鸡栏存为311.276 5万羽,同比减少8.214万羽,下降2.57%;肉禽累计出栏642.5万羽,同比增长1.74%;累计出栏肉羊34 865只,同比增加10 297只,增长41.94%;奶牛存栏1 884头,减少146头,下降7.19%。
2012年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规模化养殖逐步成为生产发展的主体,规模比例和养殖水平逐步提高,并呈现出大中型规模养殖强势发展、小规模养殖户逐渐减弱的生产格局;二是草食牲畜尤其是山羊、奶牛发展迅速,市场价格也相对稳定,养殖效益可观;三是以肉鸽、野鸭为代表的特种养殖业发展前景广阔;四是新技术得到较好的普及。
2 养殖效益
2.1 生猪养殖效益
据调查的6个规模养殖场(省级、市级、县级各2个)和部分散养户反映,当前平均每头肥猪生产成本为1 272.28元,其中仔猪成本171.43元,饲料成本1 007.14元,防治成本30元,人工费用31.43元,水电费用5.64元,死亡损失24元,其他费用2.64元,平均出栏体重98.86 kg,目前市场平均价格为14.14元/kg,收入1 397.88元,养殖利润125.60元。由于上半年生猪市场行情低迷,亏损时间较长,1—9月平均亏损7.96元,而2011年同期养殖效益为512.86元。
2.2 肉鸡养殖效益
对6个规模大户和2个散养户进行调查统计,当前每只肉鸡生产成本约为18.23元,其中苗鸡2.19元、饲料14.24元、防治费用0.73元、人员工资0.6元、水电费用0.13元、死亡损失0.14元、其他费用0.2元,每只鸡平均体重1.8 kg,平均市场价10.86元/kg,收入19.55元,利润1.32元。2012年1—9月平均为1.37元,2011年为4.47元。
2.3 蛋鸡养殖效益
对6个规模大户进行调查统计,按当前产品和饲料等价格计算,每只蛋鸡1个产蛋期(72周龄)生产成本平均为167.17元,其中苗鸡3.17元、饲料149元、防疫治疗费1.97元、人员工资7.73元、水电费2元、死亡损失3.1元、其他费用0.2元。每只蛋鸡1个产蛋期平均产蛋17.52kg,市场价格为9.3元/kg,收入162.94元,淘汰鸡收入24.36元,养殖利润20.13元,2012年上半年部分时段亏损,1—9月平均获利6.67元,2011年为32元。
2.4 奶牛养殖效益
调查6个规模养殖大户,当前每头奶牛年养殖成本17 600.8元,其中奶牛折旧费1 500元、饲料费12 445.8元、防治费200元、人工费2 895元、水电费360元、死亡费用和其他费用200元;平均产奶6 441.7 kg,奶价3.425元/kg,收入22 062.8元,年养殖利润4 462元。以前3个季度生产成本及奶价计,年可获利4 466.7元,2011年平均为4 668.5元。
2012年,养殖效益不高的原因如下:一是2012年畜牧业生产除奶业行情较好、产品价格高于往年外,其他畜禽产品价格普遍低于2011年同期市场价;二是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上涨,豆粕价位接近历史最高价,而玉米市价创历史新高,达2.5~2.7元/kg;三是2012年劳动力报酬进一步增加,比2011年增长50%左右,饲养管理人员平均月薪在2 000元以上,导致养殖成本大幅上升,养殖风险进一步增加,利润空间更加趋小。
3 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畜牧业生产越来越被弱化。因其在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可能带来部分实际上是可降解的养殖污染,所以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畜牧业成为不受欢迎的养殖项目,养殖用地难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附属产物——畜禽粪便存在处理难、利用更难的问题;三是随着城镇建设加快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日趋紧张,饲料原料价格逐步渐长,劳动力成本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作物价格的提升而增加,养殖风险随着养殖成本的加大而加剧;四是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低于农业生产中的种植业;五是畜牧业生产的周期性因行政干预、疫情的未知性、贫民生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仍然不会避免;六是疫病的频繁发生和新病以及多种疾病的混合感染增加了疫病防控难度,也加剧了养殖的风险[1]。
4 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4.1 加快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
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促进产、加、销一体化运作,不断扩大现有的“金力”、“明牛”、“彩腾”、“仙岛”等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积极做好“苏姜猪”产品的相关开发利用,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共同体,保证区域生产有计划,市场销售有秩序,避免盲目发展,恶性竞争[2]。
4.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大宗养殖项目逐渐显现出市场过剩的状况,利润越来越低,养殖风险越来越高,广大养殖户要积极转变思路,大力开发符合当地发展条件的新养殖项目、养殖模式,如肉鸽养殖、林下草鸡养殖等,积极转变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促进转型升级,紧跟市场消费需求,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3]。
4.3 建立必需的养殖准入机制
养殖业作为一项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产业,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市场风险抗击力较差的养殖场很容易受到冲击,进入养殖行业必须通过严格的环评、工商登记、注册资金、行业规范等硬性条件,对不符合要求的养殖项目,要坚决限制,政府要对广大农户加强引导,防止盲目跟风的现象发生,以免造成农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4]。
4.4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对有发展前景的畜牧业生产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支持环节可优先考虑新建畜禽舍、新型生产设施和粪污处理及利用等方面。
5 参考文献
[1] 林薏栋,许丹.阜蒙县畜牧业发展的情况调查[J].中国畜禽种业,2012,8(7):22.
[2] 许丹,林彦栋.阜新市畜牧业发展的情况及分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2,8(8):18.
篇4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畜牧业 现状 对策
近几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大,我国国内各行各业普遍受到了影响。畜牧业也受到了波及,主要表现在:各种畜牧业食品价格普遍下滑,牛奶、猪肉、鸡蛋以及牛羊肉等,与往年相比价格下滑较为严重;各类畜牧养殖业经济效益总体呈下滑趋势,由于受到出口量下滑的影响,很多畜牧业养殖户只能变出口为内销,内销过程中,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导致很多畜牧业养殖户经济效益较差,有的甚至倒闭。这给畜牧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畜牧业整体发展放缓。
1 金融危机对畜牧业影响分析
1.1 畜牧业相关产业出口量下滑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波及,经济发展缓慢,国际上对于畜牧产品的需求持续减弱,居民购买力下降,导致我国畜牧业产品的出口不断地下降,很多畜牧业养殖户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出口量减少,经济效益下滑,发展面临着较大困难。就目前而言,虽然我国的畜牧业产品有一部分是内销,满足国内居民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出口量下降的影响,很多畜牧养殖户都把产品销售转到国内,市场容易出现饱和。再加上国内畜牧产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动物疫情时有发生,导致国内居民的购买消费热情下降。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1.2 畜牧业资金短缺,再生产受到限制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各行各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畜牧业发展也是如此,发展速度放慢。国际金融危机对畜牧业最大的影响是畜牧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企业融资困难,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不断地减弱,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步伐。
1.3 畜牧业产品价格不断下降
由于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出现严重萎缩,国内通货紧缩较为严重,使得国际和国内消费需求下降。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畜牧业产品价格出现下滑,造成了很多畜牧业养殖户和生产企业发展信心不足。就近几年的畜牧业产品价格而言,国内商品雏鸡的价格由原来的价格下降为每只在2.4——3.6元之间,毛鸡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下降,由原来的每公斤9元下降为现在的每公斤6元左右,价格下降了将近30%左右,生猪价格由每斤18元下降为现在的10.6元每斤,下降了将近40%左右,猪肉价格也由之前的每公斤28元下降到现在的每公斤17元,每公斤下降了40%左右,鸡蛋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下降,由原来的每公斤9元,下降了30%左右,降到了现在的每公斤6元左右,肉鸡的出口量急剧下滑,相关副产品的进口在不断的增加,使得肉鸡的养殖和生产企业经济效益不容乐观,牛奶的价格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由原来的每公斤3元左右,下降到现在的每公斤1.5元左右,下降了50%。
1.4 畜牧业产品市场消费能力下降
在美国国内金融危机发生不久后,世界各国国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发展也不例外。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导致居民购买能力下降,畜牧业养殖和生产加工企业的订单出现大幅减少,出口量下降,企业生产出现了萎缩的状况。各大企业的生产均出现了停工或者半停工的情况,企业经济效益的减弱,居民购买能力的下降,严重地影响了企业、个人、群体等购买畜牧业产品的能力和需求,尤其是我国发达地区的消费者购买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了畜牧产品市场,影响了畜牧业养殖和畜牧业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1.5 畜牧业成本增加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饲料行业也出现了发展问题。金融危机对饲料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饲料企业发展困难,饲料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据相关统计显示,豆粕价格最高的时候将近每吨5000元左右,后来下降到每吨2800元,最近价格又出现了上涨的趋势,每吨上涨到了3000元左右,玉米的价格也受到了影响,在最高的时候每公斤将近1.6元,最近虽然有所下降,每公斤在1.3元左右,但是还是高于平均市场价格。虽然饲料价格有所下降,但是其下降幅度明显小于畜牧业产品下降幅度,所以导致了畜牧业养殖户的生产成本出现增长的局面。
1.6 动物疫病风险增加
近年来,畜禽饲养在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在向资源丰富、养殖基础好的地区集中,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逐渐减少或退出畜牧产业,畜牧业的区域化特色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另一方面,养殖业的规模化比重增加、集中化程度提高、养殖密度增加,使得养殖业面临的疫病风险加大,一旦发生疫情造成的损失更大。同时,区域之间调运畜禽数量的增加,也加大了疫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特别是现在交通方便,畜禽贩运范围更广,疫病防控难度加大。近年来,国内先后暴发多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就充分证明这一点。这些疫情的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先后发生人员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事件,严重威胁到畜牧业发展和人们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居民消费热情减弱,社会购买能力下降,畜牧业企业融资困难,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居民购买能力,繁荣畜牧业市场,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2 畜牧业发展对策建议
2.1 拓展畜牧业融资渠道
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投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资金短缺成为其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针对畜牧业市场融资困难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银行的金融行业应积极为畜牧企业发展提供资金贷款,政府部门应积极加强地区性的招商引资工作,合理吸收民间资本,金融信贷资本及外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并存的多元化畜牧业投资格局,从而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
2.2 建立畜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是行业发展中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就畜牧业的发展而言,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所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畜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基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有必要建立畜牧业专业养殖协会和其它相关的经济合作组织,集中畜牧业养殖户的物质和精力,集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畜牧业的影响,另外,还要完善在良种引进、动物产品购销等方面的自我服务功能,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经济互补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带领养殖户走共同富裕之路。
2.3 发展畜牧业保险行业
在经融危机发生的环境下,国内动物疫情的发生对畜牧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建立农业养殖业保险和保险基金,以抵御市场风险。就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中,其数目较少,还不是很完善。在企业遭遇到动物疫情的环境下,大部分都是自己承担其损失,国家仅仅给予一小部分的补偿,市场上也没有相应的保险可以利用。所以,为了发展我国畜牧业,减少动物疫情对畜牧业发展企业的影响,需要尽快发展相关的保险业,同时,各级政府在财力上对参保企业和个人予以必要的财政扶持,降低畜牧业风险。
2.4 加强畜牧业企业的技术培训
由于大部分企业对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发展环境的预估不足,导致很多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发展严重受限。加大畜牧业企业的培训力度,提高畜牧养殖户的市场分析能力和养殖技术,做到及时分析市场环境,搞好养殖消毒工作,减少企业养殖中的动物疫情的发生,及时的出栏,减少主观性的积压,保证在市场发展中能够实现及时的回笼资金。
2.5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畜牧业发展有必要根据市场发展及时地转变其生产方式,尽快建立现代化的畜牧养殖,走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的发展道路。抓好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加大技术推广,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创新畜牧业服务机制,增强畜牧业服务能力,加快畜牧业优良品种工程,发展与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良性畜牧业繁育体系;加大与高校或者相关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强技术上的交流,不断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水平,及时有效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最新的成果,提高畜牧养殖的科技含量,降低其劳动生产率,有效的降低其生产成本;发展食草家禽,食草家禽是一种绿色、生态养殖,其市场发展前景较好,也可以减少疫情的发生率,在保证企业发展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能力和市场购买力,这对于我国畜牧业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需要根据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拓展畜牧业融资渠道,建立畜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发展畜牧业保险行业,加强畜牧业企业的技术培训,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卫青玲.畜牧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J].中国牧业通讯,2009,12.
[2]汪雨田.金融风暴下中国畜牧业发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
篇5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控制措施;云南腾冲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10-01
腾冲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先后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农业部油料(双低油菜)高产示范区、云南省烤烟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市)、云南省“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示范县(市)、云南省首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市)”和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市)等,同时还是云南省8个生猪生产优势县(市)及35个肉牛生产基地县(市)之一。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生产、供给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化肥、农(售)药、农膜、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不断提升,牲畜粪尿、秸秆等废弃物也大量增加,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认清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村居家环境十分必要。
1 腾冲市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
农业废弃物是指在种植业、畜牧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废弃农膜及农药、化肥等农用投入品废弃包装袋以及其他农业生产废弃物。
1.1 农作物秸秆
农作物秸秆是指水稻、玉米、油料等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秸秆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夏、秋收时,极少部分农户在田间就地焚烧,污染空气。或者秸秆长期弃置堆放,丢弃在河沟、田间地头,经日晒、雨淋引起腐烂,产生污水,污染水体。据测算,腾冲市秸秆产生量每年约15万t,通过还田、堆肥、饲料、原料等途径利用约10万t,占66.7%,随意丢弃、焚烧约5万t,占33.3%。
1.2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
腾冲市围绕农产品加工升值实行全程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快速成长,以茶叶、饵丝、果脯、植物油、腊腌菜、畜牧、粮食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0余个,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品[1]。但由于一些企业在加工农产品时不注重无害化处理加工原料废弃物和污水,往往形成一个加工点即为一个污染源。
1.3 畜禽粪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畜禽产品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畜禽规模养殖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在解决人们肉、蛋、奶需求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的压力。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腾冲市农业源普查资料,2007年全市畜禽养殖业产生粪便3.8万t,排放49.1 t,流失3 460 t;尿液产生1.7万t,污水产生2.9万t,处理1.1万t;COD产生3 595 t,总氮215 t,总磷39.84 t,铜7.98 t,锌7.77 t,虽然没有近年的具体统计数据,但是从畜禽养殖的增加量来看,畜禽粪便的产生量应该比2007年增加了数倍。2014年农业面源污染典型畜禽养殖单元调查中,对10户肉鸡养殖专业户(场)畜禽粪便产生、处理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0户肉鸡养殖专业户(场)均无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全年共产生粪便2 588 t,处理利用方式都是直接收集利用。
1.4 农用地膜
近年来,腾冲市塑料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尤其是玉米主产区,残存的农膜碎片日益积累,在田头地角、溪边树上随处可见,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地膜如果残留在土壤中,就会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物理性状,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养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据2008年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2007年全市共使用地膜349.69 t,回收利用293.99 t,占84.07%,残留量55.87 t,占15.93%,近年的使用量也大致相同。长此以往,残存于土壤中的塑料薄膜,缓慢降解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将对水、土环境产生难以估量的危害[2]。
1.5 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
农、林、牧生产离不开农(兽、渔)药的使用,为了确保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和品质的提高,需要广泛使用农药和增加使用频次,随意丢弃玻璃瓶、灌、铝箔等农药包装废弃物成为一大污染源,对土壤和水体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对人畜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另外,化肥、种子、种苗包装袋(盒)等废弃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农业生态污染源。据测算,全市每年约产生逾700 t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除少数被回收外,其余被随意丢弃于农田边、地头、山野、路旁、水塘沟渠中污染环境。
2 农业废弃物污染控制措施
腾冲市通过开展农业环保宣传教育、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督、采取农药化肥减量化施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推广秸秆资源化循环再利用、沼气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农业废弃物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3]。
2.1 积极开展农业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农业环保意识
恢复受污染的环境,其成本远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取得的利润多,且环境有时具有不可修复性,一旦受污染,则不仅危害当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为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腾冲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宣传《农业法》《环境保护法》《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腾冲市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腾冲市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等法律法规,向农民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污染的危害性及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公共意识和文明修养,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农业废弃物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重要意义,使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逐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2.2 大力推广秸秆资源化循环再利用技术
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50%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同时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腾冲市通过秸秆“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手段,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一是过腹还田。将作物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干燥处理后饲喂家畜,不但可以缓解发展畜牧业饲科短缺的矛盾,还可以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近年来,腾冲市多家畜牧养殖场在一些地方敞开收购青贮玉米秸秆及稻草,既为牲畜储备了充足的过冬饲料,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二是积极倡导秸秆直接还田、制作有机肥还田。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收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秸秆直接还田提供了方便。此外,也可将农作物秸秆通过堆沤发酵后作为有机肥还田,培肥地力,降低农业成本,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如2014年腾冲市借助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1.1万hm2,发放秸秆腐熟剂330 t;三是大力推广利用秸秆种植双孢菇、姬松茸等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严格控制焚烧秸秆的现象[4-5]。
2.3 推广利用沼气工程,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
近年来,腾冲市遵循“资源化、生态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力求从源头减少污染,最大限度地实现养殖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综合利用,将养殖业和种植业以沼气为纽带连接起来,既治理畜禽场的污染,又给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料沼液、沼渣,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建设,不仅解决了部分生活用能问题,而且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了人居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已在18个乡(镇)共建成“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24 957口,养殖小区联户沼气29个,大中型沼气5个,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服务网点158个。
2.4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村寨边、路旁合适地点建设垃圾收贮设施及垃圾焚烧炉。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清洁水源“三清工程”为主线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通过推广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服务机制,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2.5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及农产品产地保护
为保护农业环境,腾冲市先后出台了《腾冲市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腾冲市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探索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机制和安全处置办法;指导农户适时揭膜,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 mm的超薄地膜;在田间地头设置农业投入品收贮设施,动员农业从业人员把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及塑料垃圾统一回收处置,否则按村规民约处理;进行专项整治,强化农资市场监管,打击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6-9]。
3 参考文献
[1] 孙永明,李国学,张夫道,等.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5(8):169-173.
[2] 林中,李丹,张焕裕,等.湖南省农业废弃物利用现状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5):169-172.
[3] 刘振东,李贵春,杨晓梅,等.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26):13068-13070.
[4] ,王文杰.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开发前景[J].天津农业科学,2009(3):46-49.
[5] 张野,何铁光,何永群,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概述[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3):64-67.
[6] 彭靖.对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2):794-798.
[7] 宋成军,张玉华,李冰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11):289-293.
篇6
关键词 新疆畜牧业 养殖机械化 重要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3;S8-1 文献标识码:A
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农业增效的基础,在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实现牧民经济增收、为工业提供原料以及确保食品供应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牧区,其畜牧也发展在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保证新疆地区畜牧养殖上层次、上规模,机械化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15年,我国新疆地区畜牧机械总动力实现16 ?04kW,挤奶机数量达到2321台、剪毛机数量达到1090台、饲料收获机数量达到654台、饲料粉碎机达到65490台、牧草打捆机数量达到2390台、搂草机数量达到9840台、牧草翻晒机数量达到8209台。
1 新疆畜牧业养殖机械化发展重要性
1.1可以满足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
新疆地区生活着大量的穆斯林民众,因此,民众对羊、牛等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了羊、牛畜产品的发展。而为了充分满足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一定要提高养殖机械化水平。
1.2保护草场生态环境
近些年,随着我国新疆地区天然草场的严重退化,导致饲草质量随之降低,而重利用以及轻保护的思想观念依然没有转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加快养殖机械化的应用和推广,可以促使养殖实现规模化,进而缓解草场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草场的生态环境。
1.3促进牧民增收
随着时代的发展,牧业养殖呈现规模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提高养殖成本和效率,就要求优化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牧民增收。提高养殖机械化水平,可以缓解养殖成本高、效率低以及效益低的问题,促进牧民增收。
2 新疆畜牧业养殖机械化发展措施
当前,虽然新疆地区畜牧养殖机械化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应用和推广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对养殖机械化造成制约。因此,想要全面提高养殖机械化,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程度,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进而提高养殖机械化程度。
2.1提高思想认识
实现畜牧业养殖机械化,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实现机械化对促进畜牧养殖发展的重要性,其是实现科学养殖、提高养殖收益的关键渠道。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化已经在农牧业生产的多个环节中得到广泛应用,只有全面实现机械化,才能保证畜牧业的健康以及稳定发展,合理控制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益,实现养殖增效。因此,机械化对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各级政府、相关领导以及广大养殖户要提高思想认识,有计划以及有组织的开展养殖机械化推广。
2.2加大机械化的技术以及资金投入
实现畜牧养殖机械化,需要技术以及资金作为保障。有关部门要引导养殖企业和养殖用户建立标准化的机械舍饲,实现高质量以及高效率的畜牧养殖。同时,还要加强对养殖机械化的资金以及技术投入,调动养殖基地、龙头企业以及农机公司的积极性,引进以及推广适用性较强的畜牧机械,进而实现排泄物处理、畜禽饲养以及饲草生产的机械化操作。要加强与国外机械公司的交流以及合作,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实现联合发展,提高新疆地区畜牧装备以及机械化技术的整体水平。
2.3健全以及完善服务平台
在提高养殖机械化程度的同时,还要健全以及完善相关服务平台,根据机械推广的程度,建立形式不同的服务平台,并且鼓励和引导农户和企业、企业与企业、农户与农户之间建立相关服务组织,进而带动企业与农户的销售和生产关系,进一步提高养殖机械化水平。
3 提高新疆畜牧业养殖机械化发展建议
(1)为了有效提高新疆地区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进而满足畜牧业对现代技术的需求,主管部门要将补贴资金向畜牧业机械方面倾斜,重点推广打捆机、搂草机、收获机以及种植机等现代机械化设备,提高畜牧生产效率,解决机器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实现牧区加工、养殖以及种植的机械一体化。
(2)促进畜牧养殖实现集约化,进而为机械化发展做铺垫。实现机械化的基础是集约化和规模化,尽量减少散养,同时在一定数量的养殖大户基础上,开展合作经营,改造传统圈舍,实现养殖集约化,进而为机械化养殖提供条件。扩大机械使用规模、增加养殖机械数量,通过行业示范,带动养殖业实现机械化养殖以及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3)加强养殖基地的机械化程度。结合先进的农业装备,引进以及推广清洗消毒、助产期、饮水器、疫病防治、除臭消毒、空气净化、环境控制以及粪便处理等机械,有效解决预防病害、调控生长、除臭、自动防疫以及空气净化等问题。实现养殖基地的现代化建设,进而促进畜牧养殖向现代化以及规模化发展。
(4)实现机械化转场,进而提高牧民的经济效益。机械化转场是实现畜牧养殖机械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养殖户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利用我国以及新疆地区的扶持政策,全力推行、加大投入,实现畜牧业的机械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新声,丁志新,郭庆贺.新疆畜牧业机械化养殖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4(06):1898-1899.
[2] 侯世忠,吴杰,宋磊,曲绪仙.山东省畜牧机械设备应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1):89-95.
篇7
关键词:中外蛋业;产业化历程;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051-05
在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适于在市场需求量大、产业链长(产业关联性强)、技术含量高、加工增殖空间大、流通周期短、易于专业化生产的农产品行业中率先发展,如养鸡业、乳制品业、畜牧业、果品业等,其中养鸡业是较为能够集中体现如上基本特征的农业产业。因此,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源地的美国,以及对于中国具有借鉴意义的亚洲各国,如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均最早出现于养鸡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科技进步、产业格局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限于发展条件及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制约,理应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前导产业的中国蛋业,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尽管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蛋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中国蛋品的生产与销售仍然停留在主要依赖于大量的处于分散状态的农业养殖户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蛋品产业的产、供、销一体化程度、生产规模、蛋品品种结构、产品深加工率,以及蛋品的技术标准和品质控制等,无论与国外发达国家蛋品同行业发展现状相比,还是与国内相关联的奶制品产业和肉制品产业相比都严重滞后。
一、国际蛋品产业化演变轨迹及基本特征
纵观国际蛋品产业的发展历程,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高度商品化的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蛋品产业化经营方式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是欧洲、美洲,还是在亚洲)蛋品行业发展轨迹来看,其产业化过程基本上都经历了从分散生产到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以农业产业化发祥地――美国为例,其蛋品产业发展过程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
目前,发达国家的蛋品产业已经完成了从饲料生产,到蛋鸡饲养、蛋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服务等全过程完整的产业链整合,现代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运作的基本特征十分突出。
1.国际蛋品产业市场集中度高
发达国家蛋品产业已经完成了从农场经济向高度专业化、一体化经济形式的过渡,明显地形成了集约化产销体系,体现其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产业集中度高等基本特征。以美国为例,2004年美国100万只蛋鸡以上的公司总数已经达到62户,其中前10位的禽蛋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0%,如表2所示。
2.蛋品深加工制品比重大
世界蛋品工业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蛋品深加工制品的市场消费率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如表3所示)。蛋品深加工制品主要指蛋粉、冷冻蛋、低温消毒的液态蛋,这些蛋制品不仅直接用于食品业、食品加工业、食品服务业,还用于做工业、制药业的原料和辅助品。近年来,由于蛋品深加工产品具有使用便利、易运输、易储存、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发达国家的深加工产品占蛋类消费的比重呈越来越高的趋势。
2.蛋品深加工制品比重大
世界蛋品工业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蛋品深加工制品的市场消费率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如表3所示)。蛋品深加工制品主要指蛋粉、冷冻蛋、低温消毒的液态蛋,这些蛋制品不仅直接用于食品业、食品加工业、食品服务业,还用于做工业、制药业的原料和辅助品。近年来,由于蛋品深加工产品具有使用便利、易运输、易储存、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发达国家的深加工产品占蛋类消费的比重呈越来越高的趋势。
目前,中国蛋品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矛盾是日益提高的蛋品市场需求与分散的小生产经营规模并存,其发展程度与现阶段发达国家的蛋品产业化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生产经营高度分散,产业化程度不明显
自1985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蛋品生产国和消费国,连续20年保持世界第一产蛋大国的地位,蛋品产量超过世界蛋品产量的40%,比第2位到第30位的产量总和还要多。但是,一方面蛋品消费总量巨大,且逐年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蛋品集中生产程度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下,长期徘徊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以分散生产为特征的经营模式上。根据各蛋品生产企业的网上数据搜集汇总,全国产量前12名的蛋鸡生产企业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仅为0.41%(如表5所示),说明中国蛋品生产的产业化道路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由于产业化水平低,蛋鸡养殖过于分散,防范措施不当,近几年禽流感在中国许多省份相继发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蛋业的发展,蛋品产业升级的形势比较严峻。
2.加工制品率过低,产品结构单一
中国的蛋品市场主要以消费初级产品――鲜蛋为主,中国蛋品的加工制品率仅在6%左右。在中国的蛋类深加工制品主要是指再造蛋,包括咸蛋和松花蛋,与西方具有可比意义的蛋品深加工制品比率还不足2%。在中国各大型超市中,各类肉制品和奶制品均占据半壁江山,而鲜蛋及其制品却形单影只,相形见绌。蛋品的市场消费结构十分单调,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与英、日、美三国相比差距较大。
3.蛋品市场消费量大,标准绿色蛋品比重失衡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绿色食品工业无论从品种上还是从产量上发展迅速,但是作为生命蛋白主要来源的“肉、蛋、奶”铁三角之一,在中国居民日常生活消费中占据显著地位的蛋品及蛋制品,在中国绿色食品中所占比重与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相比严重失衡。根据中国绿色食品网(2004年)统计数据,随着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意识和需求的逐年提高,绿色食品个数从127个增加到9 728个,年平均增长率为35.41%;绿色食品产量从15万吨增加到6 30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53.1%。但在绿色食品主要产品产量比重中食用植物油0.69%;面粉1.39%;蔬菜6.54%;液体乳及乳制品7.32%;大米7.39%;水果9.47%;肉类0.34%;茶叶0.30%;水产品0.06%;其他66.54%。几乎不见绿色蛋品踪影,表6中数据说明中国绿色蛋品产业相对市场需求的发展严重滞后。
4.
企业科技开发后劲不足,蛋品加工技术落后
由于蛋品产业中的企业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市场蛋品价格又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企业科技开发能力不足,依靠先进技术生产的高附加值蛋品在中国仍然空白。少数有能力的企业只能够进行初级的蛋品加工,如生产蛋白粉、蛋黄粉等低附加值产品,经济效益比较低。中国的蛋品加工企业用于蛋品深加工的资金的技术研发的投入明显不足,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尚未达到相应水平。
5.缺乏蛋品品质的国家控制标准,形成蛋品出口瓶颈
中国食品产业与国际食品产业之间的差距主要是食品安全问题。蛋品行业质量安全标准的缺失成为制约中国蛋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蛋品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安全和防护体系尚未建立,市场对蛋品的健康与卫生控制标准比较模糊。由此导致如下结果:第一,由于缺少严格的蛋品质量安全标准,致使国内蛋品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业内企业良莠不齐,蛋业一体化整合比较困难。第二,缺少接轨国际市场的蛋品质量安全标准,致使中国蛋品出口严重受挫。
6.中国蛋业未来发展趋势明显,产业化道路任重道远
在中国蛋业发展现状及国际比较中不难看出,中国蛋品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发展存在相当的差距。弥补这种差距需要中国蛋品产业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国际农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化或一体化经营是促进蛋品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养鸡业的重要方式。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对蛋品产业化发展提出要求:第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蛋品的消费量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二,蛋品产业的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投入,建立中国食品安全信誉,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蛋品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对于促进和带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三、中国蛋品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1.蛋品企业的经营策略建议
(1)建立高效集约化产销体系。通过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基地,建立高效的集约化产销体系。中国蛋品生产企业或集团应该从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清中国蛋业面临的环境形势与市场机会,全面整合蛋品产业自身的资源及其上游和下游的产业资源,建立从饲料生产,到蛋鸡饲养、蛋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加快集约化产销体系步伐,提高产业市场集中度,逐步形成集约、高效的产业结构。
(2)提高蛋业经营管理的国际竞争力。中国蛋业巨大的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吸引了许多全球蛋品企业巨头的目光,他们纷纷筹划在中国投资建厂,准备分食中国蛋品市场。随着国际蛋品业巨头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步伐的加快,中国蛋品企业必须正视自身的缺陷与发展瓶颈,调整思路,快速加强内功修为,准备与“狼”共舞。中国蛋业可从如下四个基本途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一,加强生产过程的蛋品质量控制。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配送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第三,尽快建立和培育自己的品牌概念和市场信誉。第四,加强销售渠道建设和维护。
(3)加强深加工蛋制品比率。随着蛋品下游产业以及蛋品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蛋品生产企业可对如下两方面市场提升蛋制品加工率:第一,满足国内蛋品下游行业,如快速发展的医药行业、化妆品业、食品行业等对蛋制品的需求;第二,满足国外巨大的蛋品市场需求。中国蛋品行业应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将不易储存和运输的鲜蛋转化成各种蛋制品(蛋粉、冷冻蛋及液态蛋),一方面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大出口力度,推动中国蛋制品的市场发育。
(4)加大研制高附加值的蛋品投资力度。为了尽快缩小与国际蛋品产业的差距,中国蛋品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引进先进蛋品加工技术,借桥过河;另一方面,也可以自我研发蛋品加工技术,研制高附加值的蛋品,探索中国特色的蛋品深加工道路。
(5)加大蛋品及蛋制品出口量。中国蛋品生产企业应在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包装和物流配送现代化等方面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较大差距。同时将加工生产成本优势迅速转化为贸易优势,加大中国蛋品和蛋制品的出口贸易量,争取国际蛋品市场的一席之地。
2.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蛋品行业的政策扶持的力度。蛋品生产、加工企业是发展中国蛋品产业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促进其上游产业――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蛋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的力度,从生产资源、资金、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如,提供政策性贷款或拨款,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进行自主技术研发;减少税收,鼓励企业将利润进行再投资,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市场信息的服务能力,包括产品结构信息、技术研发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等;加强蛋品产业职业技术教育,保障蛋品加工企业的人才需求。
(2)加快蛋品行业质量安全标准的出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蛋品质量安全标准,从饲料的加工、蛋鸡的饲养到最后蛋品的生产及包装等都是在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下进行。为加快我国蛋品产业的发展进程,提高我国蛋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敲开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大门,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速促进中国蛋品行业质量安全质量标准的出台。
(3)尽快成立国家蛋品产业协会。目前中国蛋品产业结构严重失调、企业之间无序竞争、产品质量缺乏统一标准的混乱状态,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进行产业宏观调控,维持产业竞争秩序,制定产业质量标准的产业组织。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相关的组织机构,如中国畜牧行业协会、中国蛋品科技组委会等,但是都没有起到相应的产业调控和有效管理作用。中国蛋品产业协会的建立应主要体现以下基本职能:一是宏观调控;二是产业自律;三是制定行业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陈焕生,聂风英.国外养鸡业发展趋势与经验[J].中国家禽,2005,(7).
[2] 胡宝寰.美国养鸡产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模式[J].中国农业信息,2003,(11).
[3] 黄海嵩.中国农业产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 李易方.我国绿色蛋品产业发展前景[J].中国牧业通讯,2005,(4).
[5] 林洁冰.中国禽蛋产业的境况及主要问题[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5.
[5] 马美湖.我国蛋制品加工研究报告[J].中国家禽,2004,(23).
[6] 任奕林,伍冬生,李荣旭.我国禽蛋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家禽,2005,(2).
[7] 王生雨,连京华,康爱玲.我国养鸡业历史回顾及发展趋势[J].山东家禽,2003,(1).
[8] 徐仕忠.禽蛋及禽蛋加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家禽,2005,(5).
[9] 言思进.从蛋品加工看我国蛋业的持续发展[J].中国家禽,2005,(9).
[10] Hope,B.K.;Baker,A.R.;Edel,E.D.;Hogue,A.T.;Schlosser,W.D.;Whiting,R.An Overview of the Salmonella Enteritidis Risk Assessment for Shell Eggs and Egg Products [J].Risk Analysis,Apr2002,Vol.22 Issue 2.
[11] Mangels, Matthias.Safeguard Egg Industry Progress [J].Poultry World, Dec2004, Vol.158 Issue.
[10] Chavas,Jean-Paul;Johnson,S.R..An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US egg industry[J].Applied Economics, Sep81, Vol.13 Issue 3.
[13] www.agri.gov.cn 中国农业信息网.
[14] www.ams.usda.gov美国农业部网站.
篇8
关键词:沧州市;农村户用;沼气发展趋势
近年来,沧州市紧密结合农村能源建设实际,不断加大户用沼气池建设力度,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以户用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和农户居住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有效地促进全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1.沧州地区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现状
2003年以来,沧州市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以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为原则,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十年来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初见规模。
沧州地区处于华北平原,而且为环渤海城市之一,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平均日照1800-2400h,各县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近两年沧县养鸡产业在政府主导下已形成产销一体模式,盐山等地的养猪产业也已初具规模。综合各发面条件及沼气发展因素考虑,我市适宜发展沼气农户约30余万户。自2003年户用沼气建设以来,沧州市农村沼气建设投资上亿元,全市已有11万户农民用上沼气池,沼气池普及率近20%;建成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0余处、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8处、秸秆联户沼气工程3处,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约10万吨。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我市沼气已由农户小沼气池向大型沼气工程方向发展。
2.沧州地区农村户用沼气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推广力度较小,发展速度较缓
近年来,我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采取了相关措施,而且已初见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市位处华北地区,沼气建设起步晚,推广程度偏小,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数量相对于适宜发展农村用户来说还不足两成,另外,据农业部统计,2004年我国沼气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共3641个,工作人员12247人,技术推广事业单位有8957个,从业人员26404人,2004年共培训农民850055人次。而反观我市在沼气技术服务和推广体系建设方面,都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服务体系,导致了发展速度缓慢。
2.2大部分农户对沼气认识不足
我市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等,盐山、孟村、献县等地已有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状况稍好一些的农户已经用上了液化气、电磁炉等炊具,无心了解沼气的优越性,对沼气相关知识缺乏,单从个体出发认为沼气脏,管理麻烦,不了解沼气的真正战略性作用。经济状况一般的农户面对一次性投入5000多元建设户用沼气池,尽管国家对每口沼气池补助1500元,其余的钱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农户对沼气知识缺乏,认为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部分农户还是放弃了沼气池建设。还有部分农户总想依赖国家免费投资建造,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
2.3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后期养护服务薄弱
我市沼气相关技术方面的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后期养护服务薄弱是制约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较快的省市一般都有科研所、高校等相关单位进行沼气的科研工作,如湖南农业大学、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农业部沼气质检西北分中心等,他们对当地农村户用沼气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我市目前从事沼气方面研究与推广工作的单位少,沼气从业人员缺乏。农户对沼气知识很难掌握,造成日常管理不到位,维护困难。这些问题使农村户用沼气池使用寿命缩短,沼气池产气量降低,影响了农村户用沼气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制约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推广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
3.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识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印刷宣传册等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国家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作用,宣传沼气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的促进作用,宣传沼气新工艺、新技术及相关技能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为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
3.2整合资源,合理规划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整合畜产,规模化、科学化管理,并结合农村改厕、改厨,同步规划,从而彻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亦使沼气建设向工业化迈进,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到沼气除硫等净化措施,实现沼气与天然气混合使用,以更好地治理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
3.3加强服务管理,搞好后期养护服务
为满足户用沼气的长久运行,需扩大村级以上服务网点的建设,完善后期养护服务体系,并加大在沼气相关技术方面的技能培训工作,增加沼气相关从业人员,集中培训、分散管理、入户指导,确保后期农户沼气池的养护服务,增加农户沼气池的使用寿命和产气量。依托各服务网点定期向已建沼气池用户传授沼气日常管理与安全常识等技能,满足沼气用户的技能需求。
开发农村户用沼气是一项集能源、养殖和种植为一体的综合利用技术,户用沼气工程也被各级政府列为民生工程,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一定会把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办好。只要能找准制约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主要瓶颈,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和推广必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云超,邝哲师,潘木水等,我国农村户用型沼气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6,(11):22-27
篇9
【关键词】 农业 气象服务 发展趋势 新农村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关乎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是我国的基础性行业,耕地面积相当可观,而农业也恰恰是最易受天气影响的脆弱行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型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农业日趋现代化的走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就必须要符合地域特点、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条件做保障,农业对服务的需求也正在逐渐提高,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气象工作部门在内容、方法及途径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的发展。
1 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气象的灾害性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对于气象灾害的应对方式方法相对落后,在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的层面上相对较弱,虽然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和气候状况还是基本可以控制和适应的,但还是有很多的气象灾害发生,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给农民的收入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对气象灾害的观点和手段有局限性,这些灾害由于一些属于不可抗力的灾难,如洪涝灾害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以前大力发展和鼓励人民进行抗灾和减灾的工作,实际上是通过人力、电力和一些物资来换得粮食的总产量。并且这些方法对农民的收入增加起不到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大力发展经济,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提倡以减少灾难发生的源头为主、转变养殖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发挥地方特色的长处,在提高产量和生产力的同时,兴建水利,引进新科技手段,多措并举的完成此项工程。
1.2 农业设备陈旧,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在当下这个以科技为主导、以技术引领时代的今天,我国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和市场需求也在发生着空前的变化,我国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气象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基层气象部门的设备相较于其他部门来说还相对陈旧,现代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较少,依然靠传统的测量手段来作业,技术人员落实不到位,农业气象服务不能同步地跟上农业发展的节奏;当前的一些气象部门仍然靠传统的农业模式为之提供服务,这种紧靠单一的情报服务的模式,早已不能再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这些方面来看,就需要我们的气象部门从技术方面进行调整,灵活转变工作的方式与方法,根据不同的种植作物提供与之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即能更好地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
1.3 传统农业在发展中对气象服务不够重视
在我国的传统农业中,尽管在农业气象监测时有用到一些专业化的监测软件应用平台,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加之各地业务不尽相同,软件的开发还不够全面,覆盖性不强,科技含量低,领域窄,广泛性差,想要尽快全面业务数字化还比较困难。同时,多年来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发现,有很多不符合我国气象法律法规的事情时有发生,有时更会造成很多对农业的决策性问题;而且专业问题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和分析,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很多大型的农业项目都没有进行适宜性和可行性的检测和分析,农业生产者们对于气象的知识相对匮乏,对于农业的气候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不全面,因此,导致不能很好地利用它来指导生产。
2 农业气象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1)以开发新技术为主,发展农业气候资源。为了能够更好的为农业气象部门服务,农业气象部门要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以及森林气候资源相关数据库。同时,要善于抓重点,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提高应用服务水平,为区域农业建立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
(2)大力拓展服务领域,全面转变服务方式。为了能更好的体现气象服务的有效性和覆盖性,能够更好地保障为农业服务,政府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更好地利用科技发展成果,开展针对基层服务对象的系统化气象信息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为基层气象服务提供支持,体现出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双向结合。
(3)深化理论基础研究。我国当前的农业气象领域仍然是一个比较边缘的学科,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相对有限。未来我国应该加大对农业气象的投入,强化理论知识研究,进一步提示生物圈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研究,农业气象预报的原理、技术方法等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4)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抵御能力。由于一些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存在,对于农业需要更多的是一些如干旱、冰雹、霜冻及暴风雪等,对这些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够减少农业损失,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政府应加大投资,建立气象站、气象所,这样能够更加及时给人民以服务;建立信息平台,可以建立一个短息信息平台,这样能够更好地应对一些自然灾害。对一些虫害等区域性病害,可以通过前期的预警来更好地减少农业损失。一些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初,能够更好地把业务及应用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联系实际情况。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夯实科研技术,强化业务服务产品的应用与传播,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开拓出多种形式传播渠道、信息载体,把气象科技成果和业务系统的服务信息迅速广泛传播出去,努力使气象为农业服务面向政府、面向大众,面向农业技术人员,面向农民,面向生产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符合生态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双赢效益,才能使气象真正的为现代化农业所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卿.层次分析法在云南省农业气象灾害权重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33.
篇10
关键词 肉羊;遗传评估;选择指数;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S8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51-01
羊肉营养价值高,是我国主要的肉品来源之一。近年来,羊肉的市场需求量呈上升趋势。因此,规模化的肉羊生产成为必然趋势。目前,肉羊生产正在实施品种更新和技术更新工程,其内容包括日常管理、品种良种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现代化,以实现高产高效的新型肉羊生产体系。随着肉羊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生产中的数据资料很大,但是育种专家数量很少,受地点和时间的局限性,不能及时到现场指导养殖户进行育种。该文简要介绍肉羊遗传评估方法和软件,以为养殖户进行肉羊育种提供参考。
1 肉羊遗传评估发展历程
几百年前,肉羊是通过自然来繁殖的,后来养殖户通过动物的表型值进行选种。随着数量遗传学及统计学的应用,出现了选择指数法,动物育种值计算是个体育种值的计算或通过选择指数法,这个方法是在一个较小的群体内实现的[1]。之后由于人工授精的出现,群体比较法随之出现,环境差异影响了性状的表现水平,这一阶段的主要方法有同群比较法、同期同龄女儿比较法、改进的同期同龄女儿比较法和预测差值法等,使动物育种产业商业化。第三个阶段即混合线性模型法,美国学者Henderson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LUP)方法[2],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用于动物育种生产和科研的实践当中,使育种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2 肉羊遗传评估方法和软件
随着养殖群体的扩大、规模化养殖的出现以及生产记录的完善,育种方法在养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也逐渐重视家畜的育种,且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研究肉羊育种值的机构,并根据遗传评估方法研发出了一些育种值计算软件。
2.1 遗传评估方法
2.1.1 选择指数法。选择指数法一般分为单个性状育种值的估计和多个性状育种值的估计2种,单个性状育种值的估计是将个体单个性状不同信息来源分别进行适当的加权为一个数值,可以尽可能准确地反应该性状的遗传水平,这个数值即为选择指数,如果多个个体都利用此方法评定它们的遗传品质,那么根据这个数值的大小即可鉴别个体的遗传品质,并将此数值作为留种的标准[3]。
在实际的工作中,人们希望多个性状同时得到改进,因此留种时往往进行多个性状的综合选择。由于不同性状对人们的期望值不同,可根据其经济重要性对单个性状的育种值进行不同的加权,计算出综合育种值的估计值,又称为综合选择指数,根据综合选择指数的大小可判断该家畜留种的价值。
单个性状育种值估算采用多次度量值的均值进行计算,即A=P+(Pk-P)h2/[1+(k-1)t],其中A为个体某性状育种值,P为某性状的群体均值,PK为个体某性状k次度均值,t为重复力,h2为某性状的遗传力。5个性状的遗传力和重复力为已知数值。综合选择指数是根据多个性状育种值的估计是对单个性状育种值进行加权,即H=a1A1+a2A2……+anAn(其中A为各性状的育种值),那么综合选择指数即为:I=b1X1+b2X2+……+bnXn(其中I为综合选择指数,bn为指数对各性状表型值的偏回归系数,Xn为各性状的表型值)。
2.1.2 混合线性模型法。为了减少育种值估计中的系统环境效应和固定遗传效应所造成的选择误差,较为理想的就是用混合线性模型计算BLUP育种值,我国于1984年将此方法应用于奶牛育种中,1985年又应用于绵羊育种中,随后把此方法扩大到其他家畜中[4]。
按照模型中因子的性质可把模型分为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为混合线性模型,用矩阵的形式表示即为:
y=Xb+Zu+e
在模型中,不仅要对固定效应做出适当的估计,更要对随机效应做出适当的预测。这就可以知道,固定效应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只是不知道其大小,而随机效应则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只能对其进行预测,希望能得到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此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估计育种值,对该家畜的育种效果进行评估。
2.2 遗传评估软件
2.2.1 单机版。单机版是指使用Visual Basic等语言或单机版平台开发的只能在PC机上运行的专家系统,产品是以CD-ROM光盘形式出版的,这种系统更新速度慢,每更新一次就得发行一次光盘,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较大。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扩大、科技的发展,单机版已经不适用于现代育种的需要,但目前大多数的育种软件还是单机版的,只是在一个小范围内传播,并不能扩大使用。
2.2.2 网络版。网络版是指那些基于Internet技术或网络版(下转第256页)
(上接第251页)
平台开发的专家系统,它既可以在网络上运行,也可以在PC机上运行,它的更新和维护只要在服务器端进行即可,所有用户可以及时在客户端看到最新版的专家系统,具有更新快、省时、省力、耗资少的特点。
在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了适应肉羊科学的发展,满足肉羊生产需求,利用现有的肉羊科研成果、专家经验性知识和Internet技术,建立网络版的肉羊育种模块是可行的,也是急需的。目前开发网络版的肉羊遗传育种模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3 肉羊遗传评估机构和组织
新疆畜牧科学院于1998年开发出细毛羊育种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当时在国内属首创,适用于基层牧场。该院于2009年研制出中国美利奴羊育种信息管理系统,系统通过在中国美利奴育种场的应用和验证,取得较好的效果[5]。
河北农业大学贾青教授所带团队2003年研发出了以数据库为基础的肉羊育种管理信息系统(BMIS)[6],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设计了种羊卡片、育种值估计、选配方案的制定等,提高了系统的利用效率,但是采用的是企业内部网,没有实现网络平台的应用。
山东农业大学王建民教授所带院队于2004年研制出现代猪场生产管理系统,以数据库为基础,分为4个模块对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系统化管理[7],对肉羊生产管理系统的研制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玉林教授带领团队于2005年研制出集约化肉羊生产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8],采用B/S结构,应用Jsp等语言,设计了能满足现代集约化肉羊场经营管理需要的8个功能模块,虽然节约了网络建设资金,但是该系统没有搭建在相应的网络平台上,未实现大众化。
云南农业大学鲁绍雄2010年开发了肉羊信息管理与育种分析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和可视化的界面设计方法[9],运用SQL Server 2005为后台数据库并结合Visual Studio 2005,采用C+为程序设计语言,研发了肉羊信息管理与育种分析系统,系统计算育种值采用的是传统的计算方法,没有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的方法,因此育种值的准确性没有采用BLUP方法高。
华中农业大学姜勋平教授所带团队研发出了基于网络的肉羊生产管理与疾病诊断系统[10],以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为平台,为广大养殖户服务,是基于网络的生产管理软件。
目前,我国研制出的肉羊遗传评估软件大多数只是单机版的,只有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的肉羊生产管理软件是基于网络平台的,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育种评估软件,因此需要研制出基于网络平台的肉羊遗传育种评估软件。
4 肉羊遗传评估发展趋势
随着肉羊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养殖户越来越重视育种的进展,生产中的数据资料很大,但是育种专家却很少,由于地点和时间的局限性,不能及时到现场指导养殖户进行育种方向和育种措施的选择,所以使用肉羊遗传评估模块,结合本实验室研制的肉羊生产管理与疾病诊断专家系统,可以对养殖户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可以缓解农业专家的不足,确保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并向养殖户期望的方向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国内研发出来的肉羊育种软件大多数是单机版,已经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潮流,开发出网络版的肉羊育种系统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亟需研制出基于网络的肉羊育种系统。
5 参考文献
[1] 张玉茹,刘学洪.简述动物的育种值估计[J].河南畜牧兽医,2006,27(4):9-11.
[2] 何叶龙,杨利国,姜勋平.肉羊疾病诊断专家系统设计与开发[J].中国草食动物,2002,22(3):15-17.
[3] 穆淑琴,陆文龙,李千军,等.肉羊养殖现状及肉羊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天津农业科学,2005,11(4):61-64.
[4] 姜勋平,杨利国,潘效干,等.现代肉羊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四川畜牧兽医,2001,28(11):23-24.
[5] 李玉荣,李金泉,高佃平,等.动物模型BLUP法估计内蒙古白绒山羊育种值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6):81-85.
[6] 杨丽芬.肉羊育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3.
[7] 苑存忠,樊新忠,王存芳,等.现代化猪场计算机辅助育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1):6-10.
[8] 张德成.集约化肉羊生产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D].咸阳:山东农业大学,2004.
- 上一篇:网络安全专业技术培训
- 下一篇:流体力学课题